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教 育
全部 |教 育
很多的老师跟家长会反映一个问题,他说「蔡老师,你们把孩子教得这么善良,他出去一定会被人家欺负」。诸位朋友,你有没有这个问题?有没有?没有,有说出来没关系,很多人都这样反映,很怕把他孩子教得太善良。我问他「那你把孩子教不善良就好了吗?」那他教不善良,他的不善良第一个对谁?那我就接着跟他说了,我说「我毕业都已经十年了,勉强来说还算个小善人,我这十年来也没有被人家欺负过」。所以很多人杞人忧天,烦恼一大堆事,他这个烦恼不只影响自己,还影响谁?还影响他的孩子。所以很多为人子女的都觉得他的父母紧张兮兮的,好象他们做什么,他父母就很担心,这个都是太过了。  我们思考不能随着自己的烦恼、惯性去思考,人的思考要循着天理思考,要循着真理去思考事情。中国的《易经》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诲,叫做「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这个就告诉我们,善人会跟善人在一起,恶的人会跟恶的人一丘之貉,酒肉朋友。所以你的孩子有善的本性才能吸引来善的人,就好象磁铁一样,它就会吸引这些铁。那你孩子那个又不是磁铁,吸不起来了,那他遇到恶的朋友他又不懂得判断,他就不会离开。你看那个水果烂了两、三颗,其它好的过几天都一起烂掉了,因为这个烂掉的汁会流出来,其它的就被污染,所以他假如没有办法离开恶的朋友,他就会慢慢受到不好的影响。所以他要有智能分辨好坏,他才懂得取舍,懂得对恶人要敬而远之,保持距离。  所以我们用自己的人生去感受一下,善不会被欺负,而且经典也教导我们「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所以擦亮自己的光就可以感来很多的光芒,我们说的就像月亮,众星拱这个月亮,你把自己擦亮了,很多星星都靠过来。所以真正会交朋友的人不是每天去阿谀奉承,送人家东西,讨人家喜欢,这样能不能交到好朋友?这样会累死你。你只要擦亮自己的德行,时时处处让人家跟你相处都是如沐春风,那朋友就很多了。  我从我的侄儿身上发现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很重要的道理,他的母亲差不多三岁以前就开始教他《弟子规》,而且是一句一句要求他落实在生活当中。有时候他出去的时候看到小朋友在打人,他会拉拉他妈妈,然后跟他妈说「这个小朋友不能乱打人,这个小朋友不能乱骂人」。有没有人教他打人是错,骂人是错?没有,他为什么懂?所以当你教孩子善,他同时知道什么?恶。你告诉他孝是善,那他知不知道什么是恶?对,不孝。你教他兄友弟恭是善,他知不知道什么是恶?处处跟同学冲突是恶。你告诉他「凡是人,皆须爱」,要爱护别人,那他知不知道什么恶?那伤害别人是恶,不替人着想是恶。因为你教他善,所以他同时知道恶,所以他能够善恶分明,他一分明他就懂得去取舍什么样的人应该接近,什么样的人不该接近,什么样的事情应该做,什么样的事不该做,他开始有判断能力。  而为什么现在这么多年轻人常常都误入歧途,常常一些朋友一吆喝,他就不分青红皂白就跟人家去干一些荒唐事,问题出在哪?出在从小没人教他善恶,所以搞得他善恶不分。善恶一不分,只要遇到不好的环境、不好的朋友,马上就误入歧途。我曾经看过孩子已经犯了大错的一个家庭,警察局打电话到他们家,他妈妈妈接的,他妈妈一接,「你儿子杀人了」。他妈妈说「绝对不可能是我儿子,一定是同名同姓的」。后来赶到警察局,结果门一打开,他儿子在那里干嘛?在那里做笔录了。她马上本来是在哀号说「绝对不是我儿子」,突然话锋一转,「都是被那些坏朋友带坏的」,把责任怎么样?那真是推得一乾二净。不好的朋友是缘,不是真正的因,不是孩子误入歧途真正的因,真正的因在哪?在孩子从小善恶不分,这是因,这个因遇到恶缘马上就走偏了。  当一个人善恶分明,纵使遇到坏朋友,会不会误入歧途?会不会?不会。所以与其担心孩子以后会不会遇到坏朋友,不如现在把他的根基扎稳固,让他善恶分明,你才能够高枕无忧。所以人要深谋远虑,不然你一辈子会忙死你,而且忙了还不见得有效果,担心了还担心得不见得有什么帮助。作者:蔡老师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11日
 诸位家长,教育孩子什么最重要?德最重要,所谓“知所先后”,你不先长他的德行,在目前物欲横流的环境当中,他不知道会受到多少的污染,在学校与同学攀比,这种唯利是图的态度就一点一滴会增加起来。而中国话常讲“欲令智迷,利令智昏”,所以长他的欲望之后,他的人格就会愈来愈偏颇。我们也听到一个新闻,一对老夫老妻跟他的孙子住在一起,有一天两个老人家就劝他十多岁的孙子,叫他不要跟女孩子一起同居,结果这个孙子恼羞成怒,把爷爷、奶奶都杀掉了。这样的现象不在少数,而且这样的现象在未来会愈来愈多,因为这样大逆不道的行为绝对不是一时一刻所形成,而是长期失教,长期教错孩子东西,积累了几十年之后所呈现出来的恶果。  所以,我们省察这些错误的现象,我们要很有警觉性,当然不能说这都是别人的孩子,我们也要先从自己的家庭做起,重视自己小孩的德行教育,以为其他家庭的榜样,这样才能够让这恶化的现象有所转圜。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11日
我前不久看到教育的刊物,有提到一段教育孩子的挺好的给我们的一些启发。他提到,“多一些身教,少一点言教”。我记得小时候看到一些长辈教孩子,教的时候都骂孩子,但是自己还是打麻将,那孩子服不服?不服气。所以骂到最后,自己的德行都没有做好,左耳进,右耳出,不只话听的没反应,甚至于打得都没反应。我们之前说,真正父母的威严,那不是靠打打出来的,真正的威严是德行的威严。我们的印象当中,我的父亲没有打过我,当然我也不是很守规矩,还是有些不对,有些造次的时候,我父亲瞪我一眼,我就收敛。而那个瞪我一眼就收敛的背后,是因为父亲他做人做得好,我们很尊敬他,这叫道德之威。    曾经有朋友问我:假如小孩不打,能不能教?这是我们有一些偏颇,就是觉得威严是打出来的,不见得。最重要的是德行,当我们有这一分德行,孩子都知道,纵使我们处罚他,都是爱护他,他心甘情愿接受。我这辈子被我母亲打过一次,因为那时候出去玩,玩了忘记时间,回来的时候,已经全家总动员找半天,找不到,都很焦急。后来我的母亲在我的房里打了我手心两下。真的,母子连心,那个棍子下去的时候,我都可以感觉得到我的母亲眼泪已经出来了。虽然我母亲只打了我两下,我这辈子都会记得,“打在儿身,痛在娘心”,有这分感受,真的不愿意再让父母为我们的事这么样的焦急,这么样的难受。教孩子多一些身教,少一些言教。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11日
在周易里,蒙卦说到:“蒙以养正圣功也”蒙童时候要养孩子的正,养什么正,养浩然正气,就是让他心念端正,养他的孝悌之心。蒙以养正是圣人的功绩,所以对于一个孩子养他的正气太重要了,在蒙童时候养他的端正,让他孝悌之心升起来,保护他的孝悌之心,这是圣人的功绩,功劳非常大,这就是《易经》里所说的“蒙以养正,圣功也”。所以说我们从事教育,尤其是从事幼教,责任非常重大。如果做好了,那么我们知道我们功德无量,你要把一个孩子教育好了,那么你要知道你对社会的贡献就很大,不要说培养出来一个圣人就是培养出来一个君子,他对社会的帮助都是非常之大的,因为培养出来一个君子,他以后会教育出了很多的学生,那么将来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的贡献是非常大的。蒙以养正圣功也,养其正,这个正太重要了。怎么养正,要让孩子从小学习《弟子规》,做到《弟子规》里面的内容,第一篇入则孝告诉我们,在家里孝顺父母,善事父母。善事父母,一个是心,就是我们的心常在父母的身上。另一层意思是照顾父母,就是常常想着照顾父母的生活,全部的的精力、注意力都放在父母的身上,这就是孝顺。《弟子规》这本书非常的重要,是一个人成圣成贤的基础,就算我们不成圣成贤,我们想改变命运,想做个好人都要从这里开始。那么第一句话“父母呼,应勿缓”尤为重要,我读了这句,让我深有感触,这是“入则孝”全篇的第一句话,重要到什么程度,这句话是全篇的的总纲领,如果这句话做不到,《弟子规》里其他的内容也做不到,因为这是基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迟缓。那么不能迟缓,怎么能做到不迟缓呢?一定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父母身上。我们知道“不迟缓”,这就是对父母的恭敬,如果孩子失去了对父母的恭敬之心,连父母的话都不听,都不能照着去做,那又能听谁的话呢?《孝经》里告诉我们“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所以对父母的恭敬之心是非常重要的。《大学》里讲到,“如保赤子”,保护人民,就像保护自己孩子一样。孩子想要做什么父母都知道,是相通的呀!我观察过两三岁的小孩,父母到哪他都瞅着,全在妈妈身上,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这种亲爱一直保护住,孩子自然就能做到父母呼应勿缓。我们要知道,只要一缓,孩子就不敬了。在外表对于妈妈是敬,在心里是对妈妈的爱,这种爱是天然的,不是后天学的做的,所以从小教孩子最容易,从小教孩子孝敬,就是全部注意放在妈妈身上,孩子小时候在家里,培养他让他观察妈妈的需要,观察爸爸的需要。要想让孩子的孝敬之心保持住,父母一定要互相配合,妈妈告诉孩子爸爸叫你,你要赶紧答应,爸爸告诉孩子,妈妈叫你你要赶紧答应。如果没有父母之间的配合,教育是完成不了的,是没办法养孩子的端正之心的。父母之间有矛盾,常常争吵,那就完了,孩子的善良之心就被破坏了。孩子一定会变得不听话,让做什么事情特别的缓慢,这不仅仅是动作缓慢,是对父母的不敬,不敬就不孝了,渐渐长大,就养成了忤逆的心理,就不是叫他不答应了,这就麻烦了。如果父母和睦,好好教育孩子,共同配合养孩子的孝敬之心,将来这个孩子长大了,从小因为常常观察父母的需要,他的观察能力会非常强,爱心会非常足,这样的孩子将来一定会非常好啊!所以“蒙以养正”太重要了,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教育一定要从小开始呀。学生体会读书是拓宽视野的捷径,清朝嘉庆年间,礼部尚书姚文田在书房中挂着一副对联: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大意是说,世上延绵百年不败落的家族,靠的是行善积德,天底下最有益处的事,还是读书。人们常说读书能够改变命运,其实它首先改变的是我们的认知。认知上去了,脚下的道路才能走得笃定自如,通过不断学习给自己的大脑充电,是人生路上最低成本的投资。每次听完康老师的课程,都深有体会,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帮助我避免了人生中的很多弯路,从康老师的讲课中不仅让我了解了很多知识,还学到了很多智慧。在此之前不知道“蒙以养正圣功也”这句话的意义,不知道原来教育的责任和意义是这样重大。真的把教育这项事业做好了,把一个孩子教育好了,那么将来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的贡献是非常大的,真是功德无量。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绵延至今,非常重视教育,《礼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即治国安民,第一要务就是推行道德教化。可见,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的核心就是两桩事情,第一个就是孝顺父母,第二个是尊敬师长,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之核心,就是孝、敬两个字。能孝顺父母,就能孝顺老人;能尊重老师,就能尊重他人,孝、敬这两个概念必须从小扎根。要从哪里做起呢?《弟子规》,就是孝敬的教科书。孝敬如何落实在工作、生活、待人处事接物上。《弟子规》这本小册子一共1080个字,说了113桩事情。把这113件事做到了,就是孝、敬的样子。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我才知道“童蒙养正”的重要性,其实孩子一入胎就已经在开始接受教育了。《列女传—母仪传》中记载:“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警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这段话是在讲述周朝的太任在怀文王时非常的恭敬谨慎,言行举止都很守礼节,不会大喜大怒,不会抱怨生气,会保持很好的心态。所以说文王出生后相貌非常的庄严,聪慧过人,品行端正。现在我们发现很小的孩子,爸爸妈妈就管不了,有些家长并不认为孩子小的时候不听话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有一位家长跟我说:“没事,等小孩长大了,就好了”,不明白“童蒙养正”的道理时,我也这样认为,学习完我就知道了,“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性格,就像天生固有的一样,很难改变。所以孩子小时候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不是长大就好了,小时候不听话,性格倔强,长大后只会更加严重,所以教育一定要从小开始。教育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情,家庭才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发布者:文以化心
原创
2022年07月11日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从这几句经文我们能感受的到,当我们听到的都是别人的不好,情绪也会不好受,体内的水结晶就不好;当我们口吐莲华、赞扬别人的时候,体内的水结晶就会很健康。在家庭里也要常常“道人善”,比如婆婆帮我们做了一些事情,我们就可以在家人或者朋友面前说:“我婆婆帮我很多忙,帮我做了很多事情。”当我们这样讲,婆婆会心生欢喜,即便多帮忙做一些事,也心甘情愿。所以不要吝啬对他人的称赞,当然这种称赞不能是为了别人来帮我们做事,而是发自内心的感谢,把别人的好放在心上。当我们宣扬别人的过失时,假如对方知道了会非常难受,所谓“背后之议,受撼者常若刻骨”。我们批评对方一些不好的言语,在他的心中就好像刻入骨头里。所以不要扬人恶,要存心仁厚,不与人起冲突。假如别人有善行我们不称扬,有一点小过失反而到处宣传,这样不只折损了自己的福分,更影响了团体和社会的风气。假如每个人都只宣扬别人的恶,那将造成很大的社会问题,人与人之间将会纷争不断,所以言语不可不慎。来源:慈光文化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10日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比如家族分配财物,要视情况而定。如果对方比较困难,我们就应该多给予,自己则少拿。当人人有这种礼让和气的态度,家庭就会处处展现出体谅、相让的氛围,家族也自然会越来越兴旺。周朝的泰伯和仲雍把天下让给弟弟,因此成就了周朝八百年的盛世,全国人民也效法他们的孝悌精神。其实,我们的一让,既成全了自己的德行,又成全了家庭的和睦,同时也积累了自己的福分。当我们积累了福分,自然会得到回报。因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所以,我们平时做事、对人,不能只顺着自己烦恼习气,要依纵天理、人心去做。“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如果我们不希望别人在言词上对我们有毁谤、批评,那我们也不应该毁谤、批评别人;我们不希望别人在行为中有冒犯、控制我们,我们也不应该去冒犯、控制别人;我们不希望别人有害我们的心,我们也不应该有害人之心。若能处处这样对待他人,自然就能掌握做人的分寸。如果我们总以为都是周遭的人不好,别人常常对我发脾气,我们就要反观自己,是不是我们常常以恶脸对人。当我们时时以笑脸迎人,自然会得到别人的笑脸相待。我们可以静下心来仔细的想一想,亲朋好友面对我们的时候是什么态度和脸色?只要常常这样去思惟,才知道如何修正、提升自己。当我们以宽恕的心对别人,人际关系一定会有所转变。所以“将加人,先问己”,应该时时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事情。“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我们想一想一天当中对自己宽恕几次?但当别人犯了一点过失,我们就很生气。所以,我们换个角度,以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这样就容易包容、接纳;进而我们尽本分的去帮助、引导他人,就会广结天下之士。假如我们以责备别人的态度来对待自己,我们的过失就会越来越来少,所谓“德日进,过日少”。其实很多障碍不在外面,都在自己一念之间。我们之所以会痛苦,往往是求不得,只是要求别人,没有要求自己。人只要有求,每天都会患得患失。反过来能知道自己的本分,尽心尽力,就会有所成长和收获。宋朝有个读书人叫刘宽,他为人宽厚,家人从来没见过他发脾气,所以想借机测试一下。有一天早晨,当刘宽穿戴好朝服,正准备出门上朝的时候,他的夫人让婢女盛了一碗热汤给他,这位婢女进门时佯装跌倒,把热汤泼在了刘宽的朝服上。刘宽不但没有生气,还马上站起来问:“你的手有没有烫到?”家人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我们从人的第一念,就可以看出他的存心。就像当初孔子家的马厩着火了,孔子一听到这个消息,第一句话就问:“有没有人受伤?”夫子首先想着不要有人受到伤害,这是“慈而宽”。当我们真正落实“慈而宽”,在家庭中我们就是好家长,在团体里我们就是好领导,在社会上我们也会是受人尊敬的人。来源:慈光文化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10日
“待婢仆,身贵端”。有一些家庭,因为工作繁忙,都是请家政帮忙带孩子、做家务,甚至开车。所以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要引导他尊重一切给予我们帮助的长者。假如看到司机陈先生,我们要告诉孩子,应该称呼“陈叔叔”;看到做饭的王太太,应该称呼她“王阿姨”,一定不能让孩子从小就对人有高下之分,那孩子就失去了恭敬心,与道相违背。即使家庭很富有,也可能因此而毁了孩子的一生。有些地方互相攀比、爱慕虚荣的现象很严重,我们必须谨慎对待。有个幼儿园的小朋友,他父亲是开出租车的,有一天载他到了幼儿园。下车以后,这个孩子刚好碰到他的同学,两个人就一起往教室走,孩子的父亲没有马上离开,正好听到了两个孩子的对话。同学问:“那个开车的人是谁?”孩子说:“那是我们家的司机。”那是他爸爸,孩子却说是他们家的司机。如果连幼儿园的孩子都学会攀比,有很重的虚荣心,就相当危险。所以言语、行为确实要非常谨慎,应时时以慈爱、平等心处事待人才对。“虽贵端,慈而宽”,“贵”是指有地位。假如我们在社会上有地位,绝对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高而瞧不起他人,因为地位、名声跟义务、责任共存。我曾经遇到一位夫人,她的丈夫是一名政府官员,这位夫人常常去参加一些慈善活动,都是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募捐,让孩子们有机会读书。这位夫人与其他爱心人士到偏远的地方去,看到有些孩子上学,凌晨三、四点钟就要起床,走四个小时的路程才能到学校。在学校学习几个小时,又要再走四个小时的路回家,非常辛苦。有一位朋友到了这个募捐的地方,见到了这些小孩。有个读六年级的孩子跟他们讲:“叔叔,我明天不能来读书了。”叔叔就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我爸爸去世了,我是家里最大的孩子,我的奶奶、妈妈都要我去帮她们干农活,这样我们才有钱生活下去。”这位朋友听了以后也很感慨,马上问孩子:“你读一年书需要花多少钱?”孩子说:“两百块。”这位朋友马上拿出一千块钱,对孩子说:“你这五年好好读书,这一千块钱给你当学费。”他又另外拿出一千块说:“这一千块给你们家当生活费,这样你就可以安心读书了。”这个孩子的母亲收到这笔善款很感动,全家人都跪下,非常激动地说道:“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人!”这位长官的夫人说:“我们今天能有这么高的社会地位,就代表我们对社会的义务要做的更多,应该用这样的名声、地位更好的造福社会才对。”他们援助的学校已经有一百六十多所,所以“虽贵端,慈而宽”,应该用一颗慈爱的心去关怀更多的弱势群体。我们请来帮忙做家务的家政人员,也应该好好爱护她们,毕竟有缘大家才能聚在一起。希望透过这个因缘,在她们的能力甚至思想、观念上,都能有很好的提升,以利于她们往后的人生。我们也要把《弟子规》和正确的思想观念,以至于改变命运的方法介绍给她们,这才是真正的慈爱。而我们的平等心、慈悲心就在当下真正得到落实。不只慈爱,也要宽厚,因为人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不应该苛刻要求他人。“造物所忌,曰刻曰巧;万物相感,以诚以忠”,上天有好生之德。“造物主所忌”就是为人太刻薄、太奸诈;而万物之所以能够互相感格,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诚心、忠心。所以,我们对待服务人员能够用真诚、宽恕的心,就可以给他们的人生留下非常美好的回忆和影响。来源:慈光文化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10日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读书的时候必须要专注,才能有所收获,所以我们教孩子上学的第一课就很重要。首先要求孩子在读经前端身正坐,书要摆正。当孩子一开始是用恭恭敬敬的心来读经,养成习惯以后就会终身不改,开卷有益。假如第一次上课就坐得很懒散,注意力不集中,就很难得到真实的利益。《弟子规》是清朝的李毓秀夫子,依据《论语·学而》篇第六章中的经文为纲要编撰出来的,它的成书得来不易。有一次,一个小朋友把同学的《弟子规》碰到了地上,这个小朋友赶快把书捡起来拍一拍,然后放好,这就是先入为主。假如我们送给孩子书的时候态度很随便,孩子也不可能会有恭敬心。所以我们处处都要引导孩子并以身作则。学问一定要靠平时不断的积累,有一句成语叫“滴水穿石”,石头这么坚硬,为什么水可以把它滴穿?因为水不断地一滴接着一滴,当滴到十万滴、百万滴,甚至更多的时候,就有可能把石头滴穿,所谓以柔克刚。“滴水穿石”也像我们求学问的态度,一字一句都要认认真真把它学好、读好,久而久之我们的学问就有穿石的力道,从而改变我们不良的习气。所以在读经的过程中我们要教孩子,眼睛看着书,手指着书中的字,嘴巴念那个字,心专注在那个字上,心、眼、口、手全都要用上。“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求学问切忌贪多,多了反而会杂乱。《礼记·学记》里有一句话:“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现在很多孩子同时学三、四样才艺,家长也没有考虑孩子是否都能接受,到最后孩子一定学不好,甚至不想再学了。所以学东西、求学问,都要专而不杂。有一位老师,写了四十一年的书法,她教学生单就“永字八法”中的“永”字的这一“点”,都要让孩子写几千次,才可以学下一个笔划。书法是修身养性的,是心法,一定不能急功近利,所以我们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当孩子能够把这一个“点”写好,他的耐心、毅力就在这个过程中磨炼出来了,他的每一个基本功都很扎实,基础坚固了,再求发展才更容易成功;假如基础没打好,可能发展的愈快愈危险。这位老师在学书法的过程中,懂得了每一个字的结构该怎样写才更工整。有了这样的态度,她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也会提起觉察能力,事情要怎样安排才能有条不紊。学艺术最终的目的是提升道德修养,所以孔夫子才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而“游于艺”也离不开道德和心性的修养。读书也是如此,“方读此,勿慕彼”,先把一本书读好了再读下一本。在宋朝的时候,赵普跟宋太祖赵匡胤说,他是以半部《论语》帮宋太祖取得天下的,再以半部《论语》帮他治理天下。所以书不在多,最重要的是掌握纲领,并能好好落实。学习切忌贪多、贪快,太急躁冒进。假如我们的心是浮动的,与道德学问就不相应。所以曾国藩先生说,“心上不可无书,但桌上不可多书”,所以“此未终,彼勿起”。当然,这也不是让孩子以后什么经典都不学了,就背诵《弟子规》。其实《弟子规》不仅仅是拿来背诵的,而是通过每一次的背诵,让里面的教诲重复不断的提醒自己,从而扎根于孩子心中。当孩子在读其他的经典,也可以继续读《弟子规》。这种生活教育、德行教育,每天都要提醒孩子。因为读经是训练定力,而《弟子规》是让孩子的言行举止循规蹈矩,当孩子事事都循规蹈矩,就与经典暗合道妙了。来源:慈光文化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