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社 会
全部 |社 会
最近的一则新闻,让很多人心碎。西安一名9岁女孩,因为没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家中跳楼,当场身亡。当天下午四点,小女孩还发语音和妈妈说,老师布置的作文只剩25分钟了,自己完成不了。而妈妈没太在意,只是让女儿尽快写完。等到了六点,孩子爷爷进孙女卧室时,却发现窗户开着,空无一人。悲痛欲绝的家人在书桌上看到了两封“遗书”:一张写着“妈妈对不起,这是我的决定”;还有一张写着“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年仅九岁的她,还没来得及体验人生的美好,就匆匆告别了这个世界。是什么,让这么小的孩子宁可自尽,也不愿意继续活下去呢?01孩子的压力,比想象得更大。我们总以为孩子都是无忧无虑地成长,甚至先入为主地认为“小孩子会有什么压力”。事实上,他们的烦恼和压力,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严重。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些尽情享受童年的孩子时,别忘了,有些孩子在阴影之中寸步难行。在大人眼中微不足道的事,对孩子而言,可能比天塌了还可怕。去年3月,南京一个9岁的小男孩跳楼自尽,在他的“遗书”上,稚嫩的笔迹解释着他选择跳楼的原因:“把学校的玻璃撞碎了,知道要惩罚,所以我跳楼了。”“闯祸”的自责和对惩罚的恐惧,让孩子走上了绝路。我们无从得知,他在做出决定之前,有没有向身边最亲近的人求助,得到的又是怎样的回应。但显然他成长在一个高压教育的环境之中。在这种情形下,孩子不被允许犯错、不能调皮,甚至不能说出自己的需求和辩解。一旦犯错,孩子就陷入了自我审判的怪圈之中,哪怕父母师长还没有否定,他们幼小的心灵已经被压力弄得遍体鳞伤。看过另一则让人瞠目结舌的新闻。上海有一对夫妻,发现自家两岁半的孩子严重脱发,孩子的枕头上每天都掉满了头发,半夜还会惊醒。一开始,孩子爸妈以为是营养问题,给孩子又是补钙又是吃营养品,结果依然无济于事,孩子头顶不少地方已经脱发脱得看到头皮。最后出于无奈,他们带着孩子去医院看诊,医生也惊呆了,因为孩子的症状明显是斑秃,但平时只会发生在生活压力巨大的成年人身上。原来,这对父母为了让孩子能进最优秀的幼儿园,每天要给他安排各种课程,从数学英语到运动绘画钢琴,两岁半的孩子每天要上五个班。巨大的压力硬生生把孩子逼成了秃头。亲子关系之中,压力是最容易传导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无形之中给孩子带来压力,稍有疏忽,过大的压力就会导致悲剧发生。02压力背后是匮乏。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率节节攀升,甚至出现了低龄化趋势。据统计,中国每年有超过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这其中大多与极端情绪有关。就像文章开头那个九岁小女孩,她在自尽之前,最后的哀叹是“我为什么干什么都不行”。这句话读起来,简直字字泣血。在生命中最后一次自我否定之前,她一定有过无数次同样的想法:“我作业都做不完,我太笨了”“这么简单我都做不到,我是个坏学生”“别人能做我为什么做不到?我不行”这些想法,一遍又一遍在脑海里回响。虽然我们无意指责她的家人,但从这个孩子的离开可以看到,她的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在巨大的焦虑和压力背后,其实是爱与教育的双重匮乏。这种匮乏感是很致命的,它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肯定,不配被爱,不敢争取。孩子没能从家庭和父母身上感受到足够的爱和重视,只接受到了单向的压力传导。没人告诉她,应该如何疏导情绪、如何认识自己。如果她在重压之下的情绪能被早一点察觉,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记得在小学的时候,班上一位同学的父亲非常严格。我们时常听到她说,自己如果不能考到班级前三,回家就会被狠狠骂一顿,不能吃晚饭,还要罚站。在旁人看来,她明明已经很优秀了,但她却总是畏畏缩缩,一下课也是在埋头写作业,从不和同学玩耍。有一回她发挥失常,只有第四名,拿到试卷之后她就开始大哭,还念叨着“完了爸爸要揍我了”。第二天,她没来上学。后来才知道,她回家之后太害怕了,发起了高烧,足足折腾了三天才恢复。这种由父母人为制造的巨大压力,不仅让孩子过得压抑无比,也让他们成了名副其实的“玻璃心”。一个温暖的家庭,应该是爱与约束同在。如果只有惩罚、恐吓与威逼,孩子只会变得脆弱又敏感。极端情况下,还会因为害怕面对惩罚而走上不归路。03别做那根压垮骆驼的稻草。很多父母信奉“鹰式教育”, 坚信“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他们总觉得,只要严格要求孩子,他们就能取得更大的进步。于是,原本应该温馨的家,成了冷冰冰的工厂,孩子就像是流水线上的产品。看过《小欢喜》的人都会记得,里面的英子活得很辛苦,妈妈把所有的期许和对人生的规划,一股脑儿安排到了她的身上。最后,英子严重失眠,整整34天没睡过整觉,几次想要跳海,不得不向爸妈哭喊“别再逼我了”。虽然大多数人都会同情英子,但现实生活中,很多爸妈却不知不觉把自己活成了“宋倩”。古人说,爱之深,责之切。这句话其实是个伪命题。为什么爱一定要通过责难来表达呢?作为孩子成长路上最亲近的人,父母一旦对孩子恶语相加,那种伤害可能是成几何倍数增长的。我们本来应该是最相信、最支持孩子的人啊!却有多少父母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变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俞敏洪曾说,自己最常给孩子说的话,就是:“不管是家庭背景不如人家,还是成绩不如人家,都不能决定你未来终生的命运和终生的幸福”。在他看来,父母应该尽最大努力去缓解孩子的压力和情绪,保持孩子对于生命和未来的热情。诗人纪伯伦在《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中写道: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无论性格如何,无论成绩好坏,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只不过,有些种子落地生根,从一开始就开得绚烂无比,还有的种子,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才能破土而出。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不是恶狠狠地催促、咒骂、嫌弃;而是用耐心、关心和细心,去给这个幼嫩的小芽最好的呵护。哪怕他们永远不开花,也要允许这颗种子选择成为一颗小草、一棵大树的自由。愿孩子们能被真正“看见”,悲剧不再发生,每个家庭都能少一些压力,多一些爱与温暖。作者:居潇潇来源:女儿派(ID: nverpai)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5月23日
连日来的裁员/停薪潮把职场人逼得不轻。不过,跟“久经战场”的职场老炮比起来,那些即将步入或者刚刚步入的菜鸟们,更是叫苦连连。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场疫情带来的求职困难。即便是幸运入职的,也正经历着忐忑的小白阶段。最近有档国产节目,就将镜头对准了这帮步履维艰的职场菜鸟——《我的白大褂》别看豆瓣标记里只有800多人看过,但很多看过的人都默默给了5星。它对准的绝不仅是职场小白,更记录了每个拥有职业梦想的人,如何把乌托邦式的理想变为切实可行的能力。第一集精华版                            跟我们想的职场不太一样,这档节目挑选了医院这个历经生死的地方。很多人或许还不知道,在医院,有一群预备上岗的医生。他们有个统一的称呼——规培生。每个规培医生,要在学业结束后以住院医师的身份接受1-3年的规范化培训,在“老带新”的实践模式中,轮流于各个科室。在规培阶段,他们有望成长为医院里最出色的医生。但前提是,能经受住不同科室老医生的“敲打”。你可以把这档节目理解为现实版的《新职员诞生记》。总之,它跟我们之前看到的几个医疗题材的纪录片或剧集不同。不是什么护士爱上医生的狗血爱情剧,也没有苦大仇深的负能量。这里面完整猎奇了小白医生的日常。V姐看完更新的几集后,总结了他们的工作感受,那就是:难、险、奇、累。其实一开始,我并不想用这些字来形容他们的工作。毕竟每个职业都有各自的苦衷,谁又是容易的呢?可思来想去,综合比较了一下,医生这个职业的特殊性,注定跟这四个字绑在一起。 即使初来乍到,但绝不能犯错。 经历过职场的人明白,没有一个人刚来的时候就能游刃有余把上司交代的工作高质量完成。这过程里总会发生这样那样棘手的问题。而我们的成长也是从遇到并解决问题里锻炼出来的。但医生不同,在诊疗阶段稍有偏差就会危及病人的生命。在深圳人民医院,规培生林平娜从待了3年的超声科转到了急诊科。别看她已经在医院待了3年,转到不同科室就跟新来的没区别。她刚跟带自己的老师碰面,就遇上一个情况不太好的病人——精神错乱、意识模糊甚至抗拒就医,这三点加在一起,已经把初来乍到的小林“吓”个够呛。而且病人的瞳孔已经扩散并死死盯着自己。别的医生都是冲上去赶快救助,小林却怔住并下意识后退了一下。这个细节恰好被镜头捕捉到。好在小林及时调整了自己的状态,火速加入诊治中。但由于病人情况危急,小林还没来得及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病人就走了。这让第一次快速面对死亡的小林,难以接受。情绪逐渐崩溃的小林独自蹲在墙边哭了起来。这一幕像极了屏幕后刚去上班的菜鸟,出离崩溃的样子。可惜,留给她调整情绪的时间并不多,就要火速投入下次救治。要知道,实践中对规培生的考核无处不在,上一秒还在紧张问诊的老医生,下一秒就会突然抽查“无菌环境是指什么”。如果不能秒答,等待她的就会是一个无声的失望。一天下来,亲自上场的机会没有不说,自信心还被打击了一番。小林可能不止一次在心里大喊“我真的好难”。而这,还只是规培生好难的冰山一角。跟老师面前回答不上问题比起来,得不到患者的信任更让人伤心。 谁愿意让新手给自己看病呢?来自口腔科的规培生周芷伊,刚刚结束了修复科的学习。在那里,一切都完成的不错,所以她满怀期待地来到了儿科。不料,吃到了闭门羹。给她出难题的不是带自己的老师,而是一个个前来看牙的小魔王。从来没哄过孩子的小周,面对孩子们的哭声,手足无措。她的一句话不仅没让孩子们安静下来,反而哭得更厉害了。搞不定孩子,还怎么看病呢?后来她发现,任何甜言蜜语都不如一张小猪佩奇管用。虽然通过了第一关,可小周并笑不出来。从她来到儿科到现在,几天过去了,除了哄小孩,她啥事都没干。更别提亲自给他们处理口腔问题了。为了让小周尽早上手,带教老师每经受一个患者都会问愿不愿意让小周给自己看病。得到的回答,通通是拒绝。其实,这也能理解。毕竟患者是挂了专家号来的,看病的时候却换成了实习医生,确实让人难以接受。本来上手机会就不不多,再加上被患者和家属的双重拒绝,小周变得畏手畏脚。在一次最基础的检查里,不小心操作失误,被老师换下。她不止一次怀疑自己,是不是只能做打杂的事情。打杂、跑腿是职场菜鸟的必经路。跟小周有同样境遇的,还有同家医院的小郭。每天除了陪老师查房,就是写写病例,跟病人聊天、处理些简单事情。有的人快到换科室的时间,也没学到什么有用的实战经验。是不是像极了实习期结束还一脸懵逼,什么都没学到的你。跟一般职业不同,除了抓好过硬的专业能力,新手医生还需要被迫营业锻炼与人沟通的能力。不管你是个多么内向的人,只要踏进医院,就要变成能说会道的巧嘴。这项技能,也算在医治病人的行列。因为光把身体上的病治好不够,很多生病的人往往是心理比身体先承受不住。可别小看跟病人的沟通,这绝不是简单的嘘寒问暖,里面有特别多的技巧。就拿新人小林的例子来说,本着实话实说的她,把带教老师说的病人焦虑原封不动讲给了病人,还劝他“千万别焦虑,放轻松。”这话,我听上去一点问题没有。可小林却被老师喊停了,因为患者本就敏感,医生如果直接说他焦虑,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除了患者的情绪需要照顾,家属的心情更需要顾及。比如,到外科学习的小潘碰上前来看病的伤者。带教老师提醒他,把切下来的组织给家属看的时候,要丢掉沾满血迹的纱布,换一块新的,防止家属紧张。不管是哪个科室,有经验的带教老师时刻都在提醒规培生们:医院,是理性大于感性的地方。我们都知道,每个前来就医的家庭,都有不得已的苦衷。有的年仅20岁就患上绝症、有的家境困难付不起高额手术费、有的孕妇孩子只能保一个,选择保孩子……面对救不一定能活,不救一定死的抉择,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选择前者。这种时候,如果医生先崩溃了,就会让家属更难应对。所以我们能看到,青涩的规培生眼眶会随着家属讲的苦衷而湿润;成熟的医生则会镇静地给出方案。有人说那是因为资历深的医生看得多,麻木了;我却觉得,不是因为见多麻木,而是因为见多才明白当下最应该做的是什么。看到现在,可能你会发现,是不是菜鸟做什么事都是不妥的?当然不是。新人身上对“当一名好医生”的激情以及决心,是坚定的。节目拍摄的时候正赶上新冠疫情蔓延。很多规培生自愿申请去定点医院帮忙,不过由于她们的经验有限,只能在科室做些辅助工作。即使无法亲临一线,这批规培生还是有效完成了防控。在他们的努力下,颇有成就感的事情也发生了。得不到患者信任的小周,迎来了第一个患者;总是粗心犯低级错误的小潘,变得细心;经常给科室打杂的小彭,也开始上手术室,接触实战。他们用经历说明了一件事: “没有一个医生从一开始就能游刃有余”。而这,也是这档节目受人喜欢的原因。它鼓励着每个初入社会的年轻人,用时间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实习医生格蕾》剧照不过,它的缺点也很明显。节目只拍出规培医生面临的较为正面的事情。片中虽然每个带教医生风格不同,但却愿意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前来学习的新人。但现实中,就没那么幸运了。很多人没有老师带;有老师带也只是在考核表里签个字,走形式;表现优秀也不会留下转正;工资非常低;……这些存在的问题都被节目的滤镜净化掉了。更让人心疼的是,由于近期频发的袭击医生事件,不少新人医生都在网上购入防割颈护具求保命。没想到,这群医护小白最难的不是处理病情,不是收敛自己的情绪安慰别人,不是一次次重拾信心……而是任劳任怨保住命。看完他们的日常,你还在抱怨自己的工作有多糟吗?来源于场库
发布者:南溪
2020年05月23日
《环球时报》发表了一篇《八问主粮转基因化》的署名文章,不久便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广大民众对大规模引进转基因农作物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十分担忧。为此新华网专访了袁隆平院士。新华网:你在文章中说,真理跨过一步就是谬误,能否就此做进一步阐述?袁隆平:我并不笼统反对转基因研究,我反对的是盲目引进、扩散转基因,特别是强烈反对主粮转基因化。转基因工程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我们开展研究、试验,以充分认识其内在规律,趋利避害,使其为人类服务是必要的。但是真理跨过一步就是谬误。正如核技术,处置得当,它可以造福人类,一旦失控,它也可以毁灭人类。细菌研究是科学,但用活人做细菌实验,则是日本731部队灭绝人性的罪恶行径。由于转基因打破千万年来形成的物种纵向遗传,强行实行基因跨物种横向转移,这里既可能蕴含新的机遇,也很可能潜藏着巨大的安全风险、生态风险、社会风险乃至道德风险。在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远未得到确认,世界各国对转基因农作物商业化无不严加限制,欧盟甚至实行“零容忍”的情况下,唯独中国却急不可耐地发放“安全证”,盲目地大面积引进和推广,这是十分令人费解的。新华网:国际科技界对转基因有不同的看法吗?袁隆平:国际科技界对转基因是十分慎重的。近年来,已有许多严肃的科学家经过大量实验,证实转基因食品与肿瘤、不孕不育、胚胎异常等数十种疾病的高度相关性。仅草甘膦一项,据研究,0.000169微克/L浓度的草甘膦,即具有致癌作用。而美国孟山都公司转基因农作物残留的除草剂有效成分草甘膦含量高达20毫克/L(1毫克=1000微克)。早在2000 年, 全球828位科学家就向各国政府紧急呼吁,叫停转基因,指出转基因作物违反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我们的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2006年,400名国际农业知识与科技促进发展评估专家经过6年研究,结论是转基因不适用于全球的农业发展。对这些已经揭示的灾难性后果和科学家们的一再警告我不知道我们是否进行过严肃的分析,客观的评估,科学的论证?我们匆忙引进的科学依据何在?既然有人如此热衷于引进转基因,为什么不先在自己的机关食堂和幼儿园进行转基因食品试点,而要把13亿人民当作小白鼠呢?新华网:这里存在一个利益链吗?袁隆平:西方有关转基因公司为了打开中国大门,在中国进行了什么样的公关活动,花了多少代价,目前我们不得而知。仅“十二五”期间,我国有关部门对转基因品种的研发拨款高达创纪录的300亿元,这是同期常规育种经费1.8亿的166倍。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全国农业科研部门对转基因项目趋之若鹜,形成一边倒的态势。支持转基因就有课题、有经费、有名、有利;不支持转基因就无课题、无经费,甚至遭到打压、威胁。中国毕竟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农业大国,保护、发展、提升中国的生态农业水平,是实现民族繁荣富强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不知道为什么有关部门如此厚此薄彼,扶洋抑中,爱憎分明。新华网:美国积极向中国倾销转基因,这是为什么?袁隆平:对外进行高新科技封锁,特别是对中国进行高新科技封锁几乎是美国长期的基本国策。唯独转基因技术是个例外。不仅孟山都和杜邦公司这样的利益集团异乎寻常地慷慨,不遗余力地向中国倾销转基因农产品,而且连美国总统都不顾国际礼仪,赤膊上阵,亲自向中国施压,要求中国取消实验期,接受美国转基因农产品。难道我们不应该想一想,这种反常的态度里面究竟有什么蹊跷?这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新华网:难道我们有关部门一点也没觉察到其中的奥妙吗?袁隆平:本来我国的主管部门理应是人民可以信赖的安全卫士。但是,令人不解的是,2007年7月卫生部门实施《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竟故意删除、放弃2002年《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第五条“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不得低于对应的原有食品”强制性底线要求,公开撤除安全防线,为转基因食品大开方便之门。最近还对“农民养殖种植转基因动植物”“农业转基因生物过境转移”放开行政审批。转基因水稻多年来从华中农业大学非法散布至华东华中各地,至今未见任何人出来制止。然而当美国杜邦先锋公司的转基因玉米“先玉335”冒充杂交品种之名在中国大规模扩散,造成严重生态恶果,我国环保部门调查证实“先玉335”确是转基因玉米后,某主管部门不但不采取措施惩罚和遏制此违法扩散,反而替其掩饰真相,压制环保部门公布此重要信息。我真想不出来他们这样做的理由。新华网:有人说,在中国极力搞转基因的,背景似乎不单纯,是这样的吗?袁隆平:这并非空穴来风。有资料显示,中国转基因的积极推动者不少有美国资金和机构培养的背景,中国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里的基因专家不少在销售转基因种子的公司都有兼职。更为离奇的是,中国积极推动转基因的某部门负责人,竟然同时兼任美国转基因大公司美国杜邦公司的顾问。这里不仅存在一个隐隐约约的利益链,而且是违反从政道德,违反《公务员法》,为党纪国法所不容许的。新华网:转基因食品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影响吗?袁隆平:西方转基因大国,无论怎么搞,有一条红线他是决不跨过的,那就是坚守决不对自己主粮搞转基因的底线。但是他们却把拿下中国主粮转基因作为他们最终战略目标。在大豆、大米、玉米等主粮上,短短几年他们已经得手。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非法种植转基因玉米和大米已达6000多万亩。作为大豆原产地的中国,大豆自给自足已成历史。全世界60%多的转基因大豆涌向中国。美国对中国出口转基因大豆,1996年111万吨, 2012年已高达5838万吨,价值130亿美元,16年增长50多倍。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大豆油已占据中国80%以上的市场。在老百姓不知情的情况下,转基因大豆油已悄悄统治了全中国千家万户的餐桌。今天,中国老百姓吃的大豆油基本上都是转基因大豆油,中国餐馆里用的大豆油也基本上都是转基因大豆油。中国是少有的对西方转基因农产品不设防的国家,是少有的未经实验就大量进口西方转基因农产品的国家,是少有的敢于对自己的主粮搞转基因的国家。民以食为天。且不说转基因对人体健康潜在的巨大危害,也不说西方从贩卖转基因农产品中卷走中国巨额银两,中国怎么能把13亿人吃饭这样天大的问题任交别人控制?一旦形成垄断,如果西方像在阿根廷做的一样,无限抬高粮价,我们还吃得起吗?一旦天下有变,西方切断我们的粮食供应,13亿人吃什么?中国粮食安全底线在哪里?新华网:你提出建立中国的“生物国防”,意义何在?袁隆平:新中国成立以来,事实已经证明任何敌人都不可能用武力征服我们。然而,那种杀人不见血的生物武器和意识形态渗透等则有可能使我们丧失警惕。美国军方曾提出“新型生物战剂可以作为战略武器针对敌国平民人口长期施用并达到使目标人口绝育、致癌、健康退化的后果”。转基因作物恰恰有可能成为这种武器。巧合的是,如今向中国大肆推销转基因农产品的孟山都公司正是当年生产投向越南战场的橙剂生产商。当年西方对中国倾销鸦片,弄得“国无可用之兵,库无可用之银 ”。转基因作物如果不幸成为一种战略武器, 带来的后果将远远超过鸦片战争,它毒害的不只是一两代人,而是种族灭绝之祸。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早在10多年前,西方转基因大国就精心制订了“生物国防”的战略计划,2011年,此计划拨款达612亿美元。在严酷的国际环境中我们决不能过于天真。否则,一旦酿成民族灾难,就悔之晚矣!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个战,不仅仅是导弹核武器,更为危险的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的国防的内涵应当进一步拓展,应当尽快启动中国自己的“生物国防”计划。保卫中国,保卫中华民族,此其时矣!请把这篇文章转发出去,让所有人看到!无论您有多忙,请花1秒钟时间把它放到您的圈子里!为祖国出力转发支持!谢谢!文章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5月23日
四个月前。北京朝阳医院,陶勇医生被砍。左手9根肌腱断裂、头上被砍3刀、右手枕骨头被砍伤;陶医生当场倒地,现场传来的照片,血迹满地。时隔四个月之后,5月14日。从鬼门关逃回来的陶勇,再一次出现在节目里。他的伤口已经愈合,手术之后的手上疤痕虬结。陶勇的手上伤痕遍布 / 鲁豫有约但对着镜头,陶勇说:“受伤之后,患者家属说甚至愿意把自己的手捐给我。那时候我觉得,我来人世间这一趟,值得。”“我觉得来一趟人世,挺值得的” /  鲁豫有约重启人生受伤醒来之后,得知伤害自己的人是谁,陶勇很惊讶。他想不通:“这些年,我也没有把谁治瞎了啊。”当时来找他看病的男子,双眼已经接近失明。如果不是陶勇医生给他治疗,“他的眼睛,我相信去了90%的医院,是要放弃掉的。”“给他做了两个小时手术,期间无数次想要放弃。因为太复杂了。”但这个求医的病人,转过头,对陶勇拿起菜刀。1月20日,陶勇医生被砍 / 新浪新闻夜深人静之时,有时会听到ICU里传来哭声。陶勇后来自述,大家可能误解了当时的眼泪。那不是哀怨和悲愤,而是生理性的痛苦。因为“实在太疼了”。后脑水肿、出血,脖子上的伤口还未愈合,整个左手,都打着冰冷的石膏。双手打满石膏 / 鲁豫有约这种无以复加的肉体疼痛,常人难以想象:“所以我现在有些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宁愿死也不愿意疼。”“然后我翻来覆去,那个时候难受得可能掉了眼泪。” / 鲁豫有约陶勇医生其实有一双好看的手,但是现在,变成了这样。这双手曾经拿着手术刀,做极为精细的手术。受伤之后,他只是吃完一碗馄饨,就烫出来两个大泡。因为手部神经尚未恢复,吃完馄饨之后,陶勇医生的手变成了这样 / 微博伤口的愈合仅仅是开始,等待他的,还有漫长的复健。为了刺激手部神经恢复,电击,成为了康复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电锤在手上激一下,陶勇的手臂就跟着颤抖一下。医生在上电锤的时候,他就扭过头,咬着牙皱着眉,不出声。咬牙坚持的陶勇医生 / 鲁豫有约想要恢复得越好,就不得不经历这些。电击之后,陶勇笑着说:“把伤口推开才是最疼的,是无法忍受的疼。”“推”,是无法忍受的疼 / 鲁豫有约受伤之后的瘢痕粘连在一起,需要通过手术扒开。相当于直接用刀,生生把皮肉割开。扒开的第二天,就得赶紧开始做康复训练。一边出着血,一边练。每做一次,都是一场撕心的痛。就是拿刀,把皮肉分开 / 鲁豫有约他连连喊疼,治疗也只能断断续续进行。而这样的康复训练,在出院之前持续了两个多月。每天,都要进行两次。治疗过程中,陶勇已经痛到喊出声 / 鲁豫有约陶勇其实比谁都清楚自己的伤势:左手的伤口,最多的一处缝了四十多针,“尺神经”断了两下。一直到现在,他的左手仍然没有恢复触觉。这场飞来横祸,改变了他原本的人生轨迹。放弃,和重新开始 / 剥洋葱医者,仁心陶勇医生受伤之后,微博上一直流传着一张截图:他的病人东拼西凑两万块之后,再也掏不出多的钱。要么,放弃治疗;要么,就只做一个眼睛。左右为难之下,陶勇说:“还是把他劝回来吧,我一次给他做两个眼。”“总不能眼睁睁看着他瞎。”病人的朋友发在微博的聊天记录病痛对于一个人的折磨,在陶勇小时候就深有共鸣。沙眼,曾苦苦折磨过陶勇的妈妈。对于他来说童年印象最深刻的是,妈妈总会说眼睛里“磨得慌”。妈妈那时候害怕陶勇会被传染上,也害怕失明和疼痛。看着妈妈在大医院进行眼科手术,医生一颗一颗地从妈妈眼睛里去除结石。因为亲眼见证过病痛,所以想要成为改变它的医者。学医,是陶勇的信仰 / 剥洋葱陶勇由此迈上了学医之路。17岁,陶勇从江西的一个小县城,来到北京大学医学部。一个从来没踏出过当地的孩子,踏上火车,站了两天一夜,来到北京。陶勇自己形容:“别人可能无法理解那种心情,因为我爸妈等这一天,等了十七年。”全家人在天安门前抱头痛哭,喜极而泣:“梦想成真,梦想终于照进现实的感觉。”考上北京大学医学院,就像梦想照进了这个家庭 / 鲁豫有约2002年,陶勇毕业之后,进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攻读博士。十八年之后,陶勇成为全国最顶尖的眼科专家之一,从业十余年,看诊病人十万余计。慕名而来的病人一波接着一波。可做一个好医生,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陶勇形容自己每天到门诊,是深吸一口气,再咬着牙进去的。因为在这个路上,会有很多人拦住他、询问他:“陶医生,我已经买了火车票,能不能先让我看看?”“陶大夫,我们都等了一天了,怎么还没有看上……”一边有焦急的病人,嘈杂和催促;一边自己要理清头绪,去完成一份难度不小的答卷。尽管如此,他仍然庆幸自己选择成为医生。一直到现在,他仍然庆幸自己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 / 剥洋葱2009年的时候,陶勇参加了公益医疗队,给江西某县城的患者做免费白内障手术。当地有一个阿婆,白内障病情非常严重,双眼已经失去光感。阿婆还患有肿瘤,时间已所剩无几。孤身一人生活的阿婆,想亲手制作自己的寿衣,安详地离开人世。医疗队出发前,老师千叮咛万嘱咐:“不要惹麻烦、复杂的病人不要去碰,千万不要折了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但面对阿婆的恳请,尽管有过百般纠结,陶勇也无法拒绝。 阿婆最后的心愿,是亲手做一件寿衣,这样死后才能见到家人 / 无话不说回京后,陶勇收到了当地联络员打来的电话。阿婆在手术后一星期便离开了人世,但她是笑着走的。因为她终究在那一星期里做好了自己的寿衣,把丈夫和儿子的照片缝在了口袋里。陶勇曾反问自己:“这是你学医的初衷吗?”给一个即将去世的阿婆7天光明,这或许就是初衷的冰山一角。作为医生的价值 / 剥洋葱陶勇不是没有打过退堂鼓,“要不要退出医生这个行业呢?”“但是一看到这么多可怜的人,就会有点舍不得。”愿意想想办法,有时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只差一点钱就放弃一双眼睛,太可惜了/ 剥洋葱他会“自告奋勇”地为艾滋病、梅毒等高危患者做眼部手术;他会特意和患者讲明,开一些价格在承受范围内的药物;也会在用自己的钱,补贴付不起医药费的患者……病人与同事们评价陶勇善良、诗意、菩萨心肠。而在陶勇眼中,是不想后悔:曾经有一双有可能重见光明的眼睛,如果没有努力尝试抓住最后的可能性。留下患者被黑暗吞噬,相当于亲手关上他的整个世界。善良是选择,但不是义务“生命是一份礼物,我不想浪费它。你不会知道下一手牌会是什么,要学会接受生活。”《泰坦尼克号》中的这段台词,或许也是陶勇对于这段经历的态度。许多人会担心陶勇:会不会一辈子生活在这次事件的阴影下,对医学灰心,对人性失望?可是说起经历过的事情,陶勇觉得自己“幸运”:如果没有路边的人伸出脚去绊,可能无法逃脱。如果没有和歹徒搏斗的同事,可能受伤更重;如果没有帮忙挡刀的患者,自己后脑上那个接近动脉的伤口,最后也有可能成为致命的一刀……“看到他们,我真心地觉得这个世界是存在着见义勇为。”他感谢“或许是老天的安排”,留下了自己的右手。也感谢受伤之后,病房前摆满的鲜花。陶勇受伤之后,感谢大家的关心 / 好大夫在线有感激,但不是没有后怕。陶勇说,不愿意原谅砍伤自己的歹徒。“要求凶手,要严惩。”如果走进诊室,看到患者坐在自己面前,想到他可能会成为伤害自己的凶手。这样的经历,对于大部分人来讲,都难以接受。只是这场意外,在陶勇看来,像一块挡在面前的石头。绊倒了,需要拍一拍,继续往前走。陶勇的释怀,是同自己的和解。凶手不必被原谅,石头必须被搬开。余下的惩处和责罚,都得交付给法律。经历过这些之后,他开始更加深刻地理解医学,理解人生和爱。这个世界总有黑暗的一面,即使与人为善,换来的也未必是对等的善意。 花费心血治好病人,得来的,却是暴力和伤害 / 无话不说怨恨原本是他的权利,我们没有资格去慷他人之慨。但陶勇以一种温和的姿态,推开了面前不解、怨恨和病痛。他再一次穿起了白大褂,门诊室的大门再一次敞开。陶勇用“被老天保全”的右手,继续写下一页页病历和诊疗记录。“真正的强大不是你征服了什么,而是你承受了什么” / 微博就像罗曼罗兰那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 在我们看来,他有千百个理由去抱怨,去消沉,甚至去愤怒,去憎恨。最后,却选择正直,选择温暖,选择善良。不被伤害吞噬,不被不幸压垮,不成为恶意的一部分。这份善良不是懦弱,恰恰是对黑暗最好的反抗。原创 槽值小妹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2020年05月22日
      2020年5月13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发布《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基于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小学、初中、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34661名学生抽样调查,从未成年人互联网接入环境、互联网使用、网络素养教育、网络安全与防护等方面,展示了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的互联网使用特点和网上生活状态。      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已相当普及。《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城乡未成年人的数字差距进一步弥合,城镇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9%,农村未成年人达到90.3%,两群体的差异较2018年的5.4个百分点下降至3.6个百分点。      未成年人学龄前触网比例显著提升。《报告》显示,互联网对于低龄群体的渗透能力持续增强,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这一趋势对家庭的上网技能教育、网络内容监督管理、互联网企业针对性保护机制提出更高要求。      未成年人对互联网的认知正向积极。调查发现,未成年人认为互联网主要是:认识世界的窗口(67.1%)、日常学习的助手(66.1%)、娱乐放松的途径(59.3%)、便利生活的工具(53.1%)、认识朋友的渠道(36.5%)、自我表达的空间(18.8%)。可见未成年人对互联网有自己的认知和态度。      手机是未成年人使用最多的上网工具。调查发现,未成年网民使用各类上网设备的比例,依次是手机(93.9%)、电视(56.7%)、台式电脑(45.0%)、笔记本电脑(31.5%)、平板电脑(28.9%)。未成年网民中,拥有属于自己的上网设备达到74.0%,其中自己有上网手机的为63.6%。      学习、听音乐、玩游戏位列上网活动的前三位。调查发现,未成年网民上网经常从事的各类活动中,排在前三位的是网上学习(89.6%)、听音乐(65.9%)、玩游戏(61.0%)。其他还包括:上网聊天(58.0%)、看短视频(46.2%)、搜索信息(44.9%)、看视频(37.5%)、看动画或漫画(33.2%)、使用社交网站(32.0%)等。      未成年人网上学习与学校课堂教育深度融合。调查发现,未成年人的网上学习,依次是:做作业(45.5%)、复习学过的知识(44.4%)、在线答疑(40.7%)、背单词(39.1%)、学习课外知识(33.4%)、在线教育辅导(18.3%)。在网上学习领域,成年人主要是搜索、获取信息,未成年人则更多表现为课堂教育的延伸。      未成年人网上娱乐和社交活动呈现新的特点。调查发现,听音乐和玩游戏仍然是未成年人最主要的网上娱乐活动。玩游戏方面,手机游戏占56.3%,电脑游戏占24.6%。看短视频和网络直播的比例,分别比2018年提升5.7和6.4个百分点。上网聊天是未成年人最主要的网上沟通社交方式,占58.0%。      初中是未成年人网络社会属性形成的关键期。调查发现,小学生在网上从事聊天、使用社交网站、逛微博、逛论坛、看新闻、购物等各类社会化活动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其他学历段,初中开始则出现显著增长。如初中生上网聊天、使用社交网站查看或回复好友状态的比例,分别比小学生增长31.5和29.8个百分点。      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报告》显示,65.6%的未成年网民主要通过自己摸索来学习上网技能,通过学校学习获得上网技能的为25.7%。目前的网络素养教育尚未形成统一、标准的教学体系,网络操作技能、网络防沉迷知识、自护意识和能力需要得到加强。      《报告》在总结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建议。一是重视学龄前儿童的上网管理和教育,帮助孩子从触网之初就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二是从家庭、学校、政府、企业、社会等多个层面采取措施,有效降低未成年人过度使用互联网的危害。三是构建系统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重点将上网技能、防止沉迷、自我保护、信息甄别等能力作为必修课。四是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严厉打击利用网络侵害未成年人安全和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本次调研还针对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互联网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与全国中小学生平均水平进行了对比分析。目前,我国留守和流动儿童的互联网普及率分别为77.7%和83.6%,存在网络使用技能偏低、手机游戏偏好明显、更易遭遇不法侵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网络素养教育、加强社会关爱帮助、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  
发布者:文以化心
2020年05月17日
2008年5月12日,一场里氏8.0级的特大地震在中国汶川发生。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最终造成了69227名同胞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毁灭性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地震发生后,高楼大厦、学校、医院等许多公众场所瞬间不复存在,一时间汶川告急、都江堰告急……四川各地面临着毁灭性的打击!曾经的美好家园,顷刻间毁于一旦!灾难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地震的发生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许多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灾区人民重振信心,重建家园!在地震发生后的三天时间里,来自全军20余个兵种的十余万官兵,深入到了受灾严重的58个乡镇。庄重的国旗和那一抹抹“橄榄绿”在灾区划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是他们用自己的身躯撑起了灾区的一片天空!当时的强震导致许多公路都遭到了破坏,车辆以及大型救助交通工具根本无法进入,就连徒步行走都寸步难行!面临着如此大的困难,我们的子弟兵也决不后退!誓死保卫人民,誓死保卫灾区!还记得,当时有一支3000多人的救援部队,他们跨越5省,历经40多个小时,机动1860公里的距离,扛着铁锹、背着行囊穿梭在寸步难行的灾区大地上!行进过程中,每条道路基本都是被堵塞死的,为了尽快地到达灾区,他们只能依靠自己手中简单的工具铁锹,一锹又一锹地将障碍清除掉。许多官兵为了节省时间,用双手刨除障碍,稍不注意手就会被尖利的石头割开一个大口子,大部分官兵的手都是鲜血淋漓的!但是为了灾区的群众,他们不敢懈怠,就算满手伤痕也顾不上那么多,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以最快的时间赶往灾区,解救出这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他们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宝贵的生命。还记得4999米高空,由15人组成的空降小队那壮丽的一跳吗?这一跳,创造了中国伞兵跳伞高度的新纪录;这一跳,没有地面引导、没有地面标识、也没有气象资料;这一跳,终于让沦为信息孤岛的茂县,再一次同外界恢复了联系!他们从上校到下士,从48岁到22岁,难道他们没有亲人吗?难道他们不怕死吗?答案是为了人民群众,他们真的不怕牺牲!为了能够将损失减到最少,他们在抗震一线上没日没夜地连轴转工作,基本24小时都在同死神搏斗,同时间赛跑!渴了就随便喝口水,饿了就顺手啃两口馒头,困了就倒地一躺……在抗震中还有许多牺牲的战士们,他们的英魂将永远守卫着那片大地!2008年6月18日,来自铁军师红2连的优秀战士武文斌,因过度劳累永远倒在了救灾现场。他的父亲,老兵武中林,在参加完爱子的送别仪式之后,就穿起了他留下的迷彩服,以一个战士的身份,去继续完成他的任务。还有牺牲的92734号机组所有成员,他们从大校到上士,为了抗震救灾,为了抢救人民的生命财产,而永远留在了那片寂静的上空。记得当时余震不断,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第二次坍塌的危险,但是当子弟兵发现埋在废墟下的人民群众时,他们全然不顾自身安危,冒着发生二次坍塌的危险,钻楼底、爬深处,完全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其实我们英勇的子弟兵们,不光出现在抗震救灾的一线,抗洪、抗台、出国维和,都能看见他们的身影。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身影;哪里有危难,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的坚强守护!这就是中国军人,最可爱的人!若灾难再次来袭,中国军人一定会是第一时间冲到您身边的人,他们永远是中国人民最坚强的后盾!站在历史的经纬度上,蓦然回首,汶川地震已经过去12年了。我们缅怀因为天灾而牺牲的同胞们,更需要铭记那些为了抢救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而牺牲的烈士们,他们的牺牲是值得的,他们的精神是让人敬佩的!向所有牺牲的烈士们,敬礼!汶川地震十二年祭:愿逝者安息,愿生者奋进!图文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文以化心
2020年05月17日
可能很多人都以为国内疫情已经好转,甚至有的地方已经结束了。但是今天我要和大家谈论的事情,一定会让大家扫兴。先来看看东北“三连击 ”:5月10日,连续几日“无新增”的黑龙江再上榜。同日,辽宁省沈阳市新增1例。然后吉林省舒兰市直接宣布封城。不信,你可以看看吉林这几天的疫情发展有多严峻:5月9日,全市新增本地确诊病例11例5月10日,全市新增本地确诊病例3例5月12日,全市新增本地确诊病例6例5月15日,全市新增本地确诊病例4例再来看看最受大家关注的武汉。武汉已经解封一个月了,但是这几天,武汉连续出现了新增病例,而且其中一个区还迅速从低风险调到了中风险。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全球疫情惊现两个百万:总确诊人数突破400万,美国确诊者超过140万。很吓人的数字。想想,中国出现8万确诊者,就已经草木皆兵了。那400万是个什么概念?细思极恐。钟南山说:“不少国家处在高危状态,中国现在的重点是防境外输,仍是非常艰难的时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阶段甚至更加艰难。”听了这话,很多网友都快哭了:“这疫情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啊?”这可能是全国人的疑问。我们中国人经历过非典,而非典有明确的结束时间。我至今都还记得,当年非典疫情宣告结束,人们解除隔离欢庆胜利的场面。所以这次新冠疫情来袭,很多人也下意识地等着那一天。等着官方宣布“从今天起,疫情结束了,你们自由了,想干嘛就干嘛吧!”然后我们欢欣鼓舞,尽情去耍。但是,这次显然不一样。我们很可能等不到那一天了,至少短期内不会。一个比较明确的说法是,国外疫情不过去,中国疫情就过不去。那国外疫情啥时候过去呢?全球大部分专家的观点都是:至少得明年。毕竟现在很多欧美国家还在高峰。非洲那边甚至才“刚刚开始”。世卫组织估计,“在未来六个月内,非洲大陆的确诊病例可能会增长到1000万。”昨天美国顶级专家福奇还说,“几乎确定新冠疫情还会来第二波,而且可能比第一波更加致命。”你说可怕不可怕。你说这啥时候是个头儿。很多人可能注意到了,前不久,中央明确表示: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意味着我们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了。那么,在“疫情常态化”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过日子呢?以下7个问题,应该是你想知道的。01口罩还要不要戴? 回答这个问题,得先了解一下中国目前的情况。我们现在国内的患者已经很少,但是因为国外的感染者一直连绵不绝,国内就始终无法变成一片净土。截至4月28日,我们已经连续22天出现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本土确诊病例”,就是一直生活在国内的病例,他们不是从国外回来的,但可能是被国外回来的感染者传染的。最近哈尔滨“1传89”的案例,就很典型。一个美国回来的姑娘,到家就隔离了,检查好几次都是阴性。隔离期满,还是阴性,就解除了隔离。结果她其实是个感染者,已经传给了同楼的邻居。邻居姑娘又传给了男友、妈妈、妈妈的男友。然后妈妈又出去聚餐,传染了朋友一家。朋友生病,去医院,又传染了多位医生和患者。就这样传传传,现在已经89人感染,其中21例是无症状感染者。所以,这个新冠病毒啊,它实在是太太太狡猾了,一次次地突破我们的想象。它的潜伏期超级长。感染者还可能是无症状。有症状还经常检测不出来……这就让我们老百姓特别难办。比如你坐公交车,或者在公司上班,你很难知道身边那个人是不是跟国外回来的人吃过饭,是不是无症状感染者,是不是还在潜伏期,是不是感染了没有检测出来……所以我们也还是不得不防。当然,毕竟国外回来的人很少,感染者又更少,我们现在应该是处于一个“不能放松,也不必过分紧张”的中间状态,做好必要的防护就可以。口罩要不要戴?如果你愿意,一直戴当然是最好的,反正没坏处,还能防雾霾、不化妆,甚至提高颜值。而如果你很不喜欢戴口罩,那就要分情况了。张文宏的观点是:户外人少的地方,戴口罩毫无意义,可以不戴。室内人多密集的地方,应该戴。飞机地铁公交车这种地方,一定不要和身边的人一起摘口罩。他没戴的话,你要戴。不用非得戴医用口罩,一般的普通口罩也行。02可以和亲戚朋友聚会吗?    最好不要。防范新冠病毒的最大原则,就是:人和人保持距离。没事儿别往一起凑,凑一起也别口沫横飞地聊,病毒就很难找到你。但你要是非得今天跟这帮人聚,明天跟那帮人聚,那……你不感染谁感染。用张文宏的话说,就是“瞎混是最大的风险”。之前美国疫情爆发,而民众抗拒戴口罩,并歧视戴口罩的人。在美留学生问张文宏怎么办。张文宏说,你只要跟别人保持一米五的距离,不戴口罩也问题不大。当然,这是正常说话的距离,吵架不行,吵架的话,五米都不够,得六米。(这是一个藏着笑点的知识点)所以,疫情常态化以后,我们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跟别人保持距离”。跟人保持距离,就是跟病毒保持距离。我们家楼下有一面墙,很多老人喜欢在那晒太阳。老太太们晒太阳,都会凑一起,东家长西家短地聊得非常热烈。而老头晒太阳,一般就一人一个小板凳,安安静静坐一排,谁都不搭理谁。我们要学老头好榜样。03可以出去吃大餐吗? 一家人完全可以。平时就是这几个人一起吃饭,出去还是这几个人,那就基本没问题。在家吃也是吃,出去吃也是吃,差别不大。如果吃熟食,服务员又戴口罩,病毒基本是没有传播空间的。但是,非常不提倡跟家人以外的人吃饭。客户啊朋友啊亲戚啊同事啊,能免就都尽量免了吧。还是说,谁也不知道谁是什么情况,谁传给谁都不好。想交流感情,可以多聊聊微信,打打电话,实在不行视个频,都挺好,没必要非得冒着生命危险大吃大喝。04假期可以出去耍吗? 可以。疫情常态化以后,我们也得出去活动活动。要不这一年两年疫情都过不去,天天在家憋着,还不得憋疯了。但现在出去玩,和以前不一样。以前可以不管不顾,现在必须多留点心。谨记两个字:灵活。尽量往人少的地方去。去哪里看到人多,就换个地方玩。不要今天想爬黄山,拼死也要爬黄山,人山人海挤成粥了也必须爬黄山。大家灵活地疏散开,自觉地保持距离,分头开心耍,是最安全最快乐的办法。05没钱怎么办?全民抗疫三个月,中国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一季度下滑了6.8%。这么大幅度地往下掉,改革开放以来还是头一回。万万没想到系列。与之相伴的,是很多人收入大受影响,甚至直接失业。前几天,招聘网站BOSS直聘忽然崩溃,据说就是因为求职者太多导致的。调查显示,中国大概有一半的城镇家庭,积蓄最多只够维持三个月的生活。而疫情爆发到现在,正好3个月,也就是说,如果疫情期间都没有收入,有些人现在就得借钱吃饭了。之前很多人都盼着疫情过去,迎接一波报复性反弹,大赚一笔。可谁知道,疫情晃晃荡荡进入了常态化,报复性反弹不存在了。而且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钱可能都不太好赚。那我们怎么办?我觉得有两点:第一,节省一点,紧紧腰带过日子。经济不好的时候,降薪、失业都是没准的事,所以还是得攒点钱,以备不时之需。第二,灵活一点,别太教条。别觉得我是做外贸的,我就只能在家坐等外贸业完全恢复。那你可能一两年都等不到,直接饿死。这次疫情,住宿餐饮、文化娱乐、外贸旅游等行业都受到了很大冲击。但硬币的另一面是,电商、快递、在线学习、远程问诊、医疗用品等等行业都大幅攀升,用工短缺。所以,一定要灵活点。要学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同时做好准备,伺机调整。环境是死的,人是活的。旅游不好干了,琢磨琢磨电商好不好?线下培训不行了,转到线上培训行不行?实体店没生意了,开个网点试试看?据说疫情期间,有个小伙子转行做口罩,一家伙赚了上千万。这个成功很难复制,但这个思路值得借鉴。人应该懂得变通。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广。06开学、考试、会议、大型活动……怎么办?     “不扎推”这件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麻烦。因为上学啊、考试啊、开会啊、各种活动啊都是聚集性的。不能扎堆,就意味着很多事情我们都做不了。疫情高峰时,我们国家取消了一切聚集性活动。而现在疫情进入常态化,可不可以适当放开一点点呢?看得出,国家还是非常非常谨慎的,除了零星的开学,目前只定了两件事:我们国家每年最重要的会议——两会,初步定在5月21日召开。每年最重要的考试——高考,定在7月7日进行。就这俩。其他的,中考啊,专升本啊,广交会啊,大部分学校开学啊……也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都还在观望。所以,我们还得保持耐心。也别信什么小道消息。这个时间表那个时间表,都是谣言。因为这些事,只要定下来,就一定会第一时间通知大家的,没有瞒着的必要。如果没通知,那一定就是还定不下来,中央都不知道,就别说隔壁大妈了。所以尽管有些事确实很急人,但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等。保持平常心,做好长期准备,耐心等。07疫情怎么才算真正结束? “疫情常态化”要常态到啥时候?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所有新冠肺炎患者都治愈了,新冠病毒彻底不见了。短期内这个可能性为零。钟南山说了,新冠肺炎这个病是不可能铲除得一干二净的,会在比较长的时间里与人类共存。我们之前也曾指望夏天到来后,病毒被高温灭掉。但张文宏说了:别太指望这个,因为新冠病毒可能要在50°C环境下才会失活,除了赤道地区,其他地方达不到这条件。所以,彻底消灭病毒的可能性,很小了。那就只能寄希望于第二个关键点:疫苗。疫苗出来,我们就不怕了。因为病毒就算存在,也成了渣渣,奈何不了我们了。那疫苗什么时候上市呢?现在美国和中国都在奋力研究,也都有很好的进展。但疫苗这东西实在太复杂也太敏感了,研发是一个非常非常非常缓慢的过程。综合各方说法,最快也得九个月,慢的话,得两年。这还得是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万一疫苗出来,病毒又变异了。那还得重新再来一遍……而且研发出来以后,再批量生产,再打到每个人身上,又需要不少时间。所以这里就是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疫苗出来日,就是抗疫胜利日,而疫苗肯定会有的。坏消息是,我们还要等很久很久很久……08最后做好准备,迎接不确定的生活     总之,“疫情常态化”,是一个中间状态。既不像疫情严重期那么紧张,也不像以往没事儿时那么放松。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可能都要过一种“不确定”的生活。很多事情,都是三个字:不一定,不好说,不知道,很难讲……我们必须要接受和适应这种“不确定”。然后灵活地随时调整自己的决定。你可能注意到了,我反复提到“灵活”这个词。是的。当生活变得不确定,我们就必须学活灵活机敏、随机应变。包括“戴不戴口罩”这种小事,也包括“工作何去何从”这种大事。当然,不管疫情对你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咱都尽量别抱怨,也别沮丧,有条不紊、精精神神地把日子过好。因为抱怨毫无用处。更因为就算疫情遥遥无期,生活依然有很多美好。-END-作者:李月亮来源:李月亮(ID: bymooneye)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5月17日
中年是人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时段,有煎熬过的痛楚,也有成功后的酣畅。但要注意,有些事情还是要避免的好,比如下面这些事,不应当是中年人所为。 一、人到中年,碗有三不端1亲戚朋友的碗不端现在创业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中年人被亲戚朋友邀请着参与创业。因为中年人要经验有经验,要积累有积极,做起事来也稳当。很多中年人经不起软磨硬泡,干了好一阵子。但是,跟亲戚朋友合作,更需要大胸怀、大格局,更需要不计较、不算计,否则可能连一般朋友都没得做,一定要谨慎!2短平快的碗不端所谓短平快的碗,就是中年人利用自己在单位里积累的技能和经验到一些小企业里拿高工资的事。一些小企业为了获得中年人积累的经验和技能,不惜花重金请中年人,等到你的那一层窗户纸给捅破了,你也就不值钱了,再想回原来的大单位就难了。为了那一点点的小利,把好好的事业给弄丢了。所以,人到中年求一个「稳」字,不端短平快的碗。3烫手冒险的碗不端所谓烫手冒险的碗,就是为了获得晋升、利益而去尝试一些风险太高的事情。不少中年人有眼高手低的问题,在职场上也有了一定的地位,很多事情看似自己可以搞定,但真动起手来难度比你想的大很多!二、人到中年,财有三不发1借单位光的财不发很多中年人借助自己在单位里的影响,借单位的东风,做着自己的生意。虽然发了点小财,最后出事的时候结果会很惨,自己努力多年的事业毁于一旦。所以,不管机会有多好,借单位光而发财的事不要去做。要想到先离职再去干,中年人不能拿自己的事业开玩笑。2透支三情的财不发所谓透支三情的财,就是不顾亲人、朋友和家人的感情。对于中年人来讲,这三情是无比宝贵的,比多少钱都要值钱,不可通过透支他们的感情去发那点所谓的财了。3祸害人的财不发所谓祸害人的财,就是通过损害别人的利益来获得发展的事,比如在单位里,为了自己往上爬不惜给自己的同事使损招等等。三、人到中年,债有三不欠1孩子的债不能欠中年人一定要重视孩子的事,不管你有多忙,事业有多重要,与孩子相比,都不重要。在孩子教育与职业规划上,必须下十二分的功夫,切不可欠孩子前途的债。否则到时候你一辈子都还不完,你忙的事业会显得没有任何意义。2父母的债不能欠趁父母还健在,把父母的情补上吧。他们老人家想到哪里看看,就陪他们去,有什么意愿就帮他们实现,有时间多陪陪他们。你都已经是中年人,你是在给孩子做榜样,你如何对待父母,将来孩子也就如何对待你。3恩人的债不能欠中年人这半辈子一定有不少的恩人,那些已经快消失的记忆,要尝试着再回忆起来。那些失联的恩人,利用现在发达的信息,快点联系上吧,你能事业有成,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报恩。不要再耽搁了!​图文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 汀兰
2020年0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