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传统文化
全部 |传统文化
1. 八月十五天气晴,正月十五看龙灯。指如果八月十五中秋之夜天气晴朗,那么来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有可能会是晴天,可以放心地出门观看龙灯。2. 八月十五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指到了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前后,北方的大雁开始南飞,天气逐渐转冷。3.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灯盖雪。指如果中秋之夜是阴天,来年的元宵之夜可能要下雪。4. 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指过了农历五月初五,天气虽然转暖,但气温仍不稳定,还会有冷空气到来,不必急于收起冬装,换上夏装。5. 吃了腊八饭,就把年货办。腊八民间有吃腊八粥庆贺丰收的习俗。指每年大体在腊月初八以后,就开始准备购置过年的物品。6. 吃了夏至饭,一天短一线;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夜间最短。冬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指夏至过后,白天渐渐短了;冬至过后,白天渐渐长了。7.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秋分也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分和秋分这两天,太阳直射在地球赤道的上空,南北半球昼夜时间都一样长。8. 大寒小寒,冷成冰团。大寒小寒这段时间,一般是我国气候最寒冷的时候。大寒小寒正是“三九”、“四九”天气,这一时期常出现冰冻现象。9. 大年三十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熬一宿:指除夕晚上守岁熬夜。扭一扭:指初一这天到外面参加春节娱乐活动——扭秧歌。这是指流传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民俗。10. 大暑小暑,灌死老鼠。指大暑小暑是一年中雨水最多的时节。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谨 琼
2020年07月11日
明清时期,每到冬至那天,书塾里的孩子们便会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上九个大方格,然后用毛笔蘸上红颜色在每个方格中画上三排红圈,每排三个,三排九,整整齐齐。这九大格正好九九八十一个圈圈,然后在两边写上对联:"点尽图中墨黑黑,方知门外草青青" 。 从冬至日起, 他们每天涂黑一个圆圈,天天涂,天天数,天天盼,盼着早日涂完,春天早日到来。"九九消寒图" 是一张记录从冬至这天开始,到惊蛰那天为止,中间九九八十一天中气候 变化的图。"九九消寒图"并不只是用来附庸风雅的,而是在"熬冬"的同时,记录并研究气候与农业生产关系的一份统计资料,具有很强的实用意义。一、冬至与数九"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一个传统节日。天文学上把冬至当作冬季的开始,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的准确日期,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冬至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重大节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还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这都充分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按照我国传统的历法 ,从冬至次日开始,每九天为一个时段 ,这个时段便是与夏季的"伏" 相对的"九" 。“九”共用九个阶段,第一个九天叫一九,其后依次二九、三九直至九九,合称"九九" ,与“三 伏”相对应 。整个冬季 ,这八十一天最为寒冷,“九九”之后,天气开始转暖,大地回春。关于“数九 ”习俗的记载 ,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梁朝的《荆楚岁 》一书。根据书中记载,当时社会上已有数九之俗:" 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 " 。至少在唐代,北方就流行“九九消寒歌" :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 。”到了明代 ,社会上又产生了 "画九" 、“写九”的习俗,使数九所反映的暖长寒消情况更加形象化,不仅 成为一项记录天气变化的活动 ,也是一项有趣的熬冬智趣游戏。 这些 "画九" 或“写九“”的游戏道具,便是明清时期流行整个社会的"九九消寒图 " 。二、九九消寒图明清之际,每逢冬至节前,大多数人家都会在墙上贴上九九消寒图。主人按图逐日填染,直至图中被填写满,也就代表冬天已经过去,该是春风送暖 , 柳绿桃红 , 万象更新的春天来了。九九消寒诗图从大的方面来说,“九九消寒图”属于广义上明清年画的一种题材。它样式众多,但都有计日和抵日的功能。明朝皇宫中最为流行的九九消寒图是"九九消寒诗图",这种诗图选取九个笔画为九的字来代表九个"九",事先用双钩线把字画在一张纸上,入九之后,每过一天用色笔填上一画;九九八十一天之后,一幅完整的消寒诗图就填绘完毕了。"九九消寒诗图"常用的九个字是:“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也有“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 " 或者“ 雁南飛柳芽茂便是春" 等等,充分体现参与者的聪明才智 。民间使用的消寒图,多在要填的字的笔划边写上当时的天气情况,从而形成了一张详细的冬天天气记录,用来预测来年的气候,指导来年的农业生产。画铜钱清朝时还有一种更加简单的九九消寒图。就是在一张纸上,画出 纵横九个格子,每格中间画一个圆,称作”画铜钱“ ,每张图上共有八十一钱 ,旁边写上日期 ,每天涂一 钱 , 涂法是 ”上阴下晴 、 左风右雨雪当中 " ,民间歌谣唱道:" 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点尽 ,春回大地草 青青 。" 意思是,涂完这些圆圏,便是“ 出九" 的春天 。女性玩这种游戏一般采用“画九”,就是从冬至这天起, 画上一 枝九朵梅花的素梅树 ,每朵梅花都有九 个花瓣 ,总共八十一 瓣 , 代表“九九天 " 八十一天。每过一天就用颜色染上一瓣 , 染完九朵梅花 , 就是春回大地了。 明代《帝京景物略 》对此有着专门的记载 :" 冬至画素梅一枝 ,为瓣八十有一,日 染瓣 ,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此曰九九消寒图 ”。红梅消寒图这种消寒图一般女子都会将其放在梳妆台边,每天梳妆时用胭脂抹上一瓣,待素梅的八十一瓣全都抹红,变成一枝红梅,也就是冬尽春来的日子 了。这正是"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暧初回。梅花点遍 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还有一种"九九消寒联" ,传说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发明的。 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后, 被押解到北京时, 正值冬至节令。文天祥在狱中孤身独处,为了计时和解 闷,也为了排遣胸中郁愤,于是创造了 " 九九消寒 图" 。 他在墙上画了一株红梅,缀有九九八十一朵梅花,每天填抹一朵;又画一 株红梅,上有九朵梅花,每朵九叶花瓣,每天涂抹一 瓣。文天祥还为" 九九消寒图"配了一副 "九九消寒联" :“故城秋荒屏栏树枯黄, 庭院春幽狭巷草重茵”。这副对联每句九字, 每字均为九画。他每天在上下联中各填一画, 联成而寒尽,外界也就春和景明,桃红 柳绿了。 红梅是文天祥节操的象征,梅花消寒图和九九消寒联,都表现了他痛惜国破家亡、期待收复故土,重整山河的心愿和志向。三、九九消寒图作用​" 九九消寒图" 的作用一是由一九的天气推知九九的天气。古代农民们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出一条规律,那就是一九某一天的气候常常代表后面九天的气候。比如一九的第二天冷,则二九的九天基本都冷;一九的第四天暖,则四九的九天很大可能都暖。二是由今年九九风雪的多寡,推知明年收成的丰歉。古代农民的经验是今年不太冷,明年必然多虫,谷物不能丰收。他们还能根据多年的经验,由“九九”的气候变化推知粮价的涨落。每年冬至,他们把 墙上积累多年的 " 九九消寒图" 揭开,观察各年九九的气候统计,推断次年的年成及粮食价格。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 " 九九消寒图" ,实际上就是今天的气候统计图,具有一定的统计作用。古人利用统计资料总结气候规律,用 "九九消寒图" 记录每年九九这八十一天的气候特征,以这八十一天的气候推 知今年的整体气候,甚至用过去若干年气候的变化推测今后几年内大致的气候情况。这就是 " 九九消寒图 " 在民间每年都会被认真填写的原因。“九九消寒图" 里虽然没有数字,但它的统计学价值是不能忽视的。四、九九消寒图中的智慧中国古代为何冬季要数"九"而不数其他数字呢?这里面包含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体系里,"九"有"极"和"阳"的特殊意义。在冬季严寒之时,"九"表达了古人盼望春天来到,大地回阳的心情。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阴"和"阳"是相生的,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但是从"入九"这样的极阴转阳,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古代科技虽然没有今天发达,但聪明的劳动人民通过圭表制定出二十四节气,数九自冬至起,于惊蛰止,其间跨过小寒、大寒、立春、雨水等数个节气,刚好为九九八十一天。明清时期,统治者重农抑商,将农业当做国之根本。古代农民经过长期劳作,早已熟悉大自然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将对气候的观测经验用谚语、民歌和俗语等形式代代流传下来。九九消寒图只是其中一种独特的图像记录方式,通过统计图上的天气情况,来指导春天即将进行的农业生产,有着很强的实用功能。有经验的农民可以利用九九消寒 图,由一九的天气推算出九九的天气。民间的谚语也证明了这一点,"头九暖,九九寒"、"四九多雨雪"、"冬前弗结冰,冬后冻杀人"等等谚语,都是劳动人民长期对冬季气候观察后得到的经验。有经验的人可以根据历年九九消寒图的天气状况多样本统计,去掌握气候与农业生产以及粮食价格的关系。九九消寒图在古代冬季农闲时,为劳动人民的生活增添了情趣。它不仅是一种统计图表,还是一种趣味游戏。九九消寒图的形式多样,有鱼形消寒图、娃娃消寒图 、 葫芦消寒图等等多种样式。以”葫芦消寒图“为例,它以中国历史故事为内容,用汉字组成连环葫芦,各环内再填写 " 雁南飞哉柳芽待春来" 九个字。一张小小的消寒图,能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全部编 进去。我们来看看”葫芦消寒图“中包含的汉字内容:头九初寒才是冬,三皇治世万物生,尧汤舜禹传桀事,武王伐纣列国分。二九朔风冷难当,临潼斗宝各逞强,王翦一恕平六国,一统江山秦始皇。三九纷纷降雪霜,斩蛇起义汉刘邦,霸王力举千斤鼎,弃职归山张子房。四九滴水冻成冰,青梅煮酒论英雄,孙权独占江南地,鼎足三分属晋公。五九迎春地气通,红拂私奔出深宫,英雄奇遇张忠俭,李渊出现太原城。六九春分天渐长,咬金聚会在瓦岗,茂公又把江山定,秦琼敬德保唐王。七九南来雁北飞,探母回令是彦辉,夤夜母子得相会,相会不该转回归。八九河开绿水流,洪武永乐南北游,伯温辞朝归山去,崇祯无福天下丢。九九八十一日完,闯王造反到顺天,三桂令兵下南去,我国大清坐金銮。在寒冬深宫之中,古人们玩着”葫芦消寒图“游戏,既记时消遗,又熟悉了历史故事,是一件人们极为热衷的活动。葫芦消寒图九九消寒图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这种民俗并不为太多的人所知,我们也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那些我们的先人们绘制的九九消寒图,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是我们的文化传承过程中出现了断层。“九九数尽寒冬去,溪畔田头草萋萋”。在这种古老的民俗文化中,我们能领略到古代人民不畏严寒霜雪的坚强品性,感受到他们在凛冽寒冬中的乐观精神,仿佛听到他们正在吟诵” 冬尽既至, 春岂迢遥?”这种坚强品性和乐观精神,正是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的。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0年07月11日
引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节令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童谣的意味。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国家,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古代,物候和气候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至关重要。二十四节气是人们在漫长岁月中发现星空运行规律,并将其与自然界的季节变化相互结合起来,形成影响农事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天文学与农业文明的智慧产物。古代农民依据二十四节进行耕作古人根据潮涨潮落,花开花谢,山青草绿,候鸟迁徙来把握岁月的变化。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用二十四节气指导着农业生产,同时也将其发展到了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民俗文化,还是祭祀典礼,都与节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春夏秋冬的历史由来最早的节气来自于"星辰历",是天文星象,也是历法。我国古代对于星空天象的观测很早就有,白天出门时太阳是方向,夜晚出行时星空月亮即是指明灯。人们根据日月和星辰的变化来确立方向与时间,推算月份与年份的变化。根据相关甲骨文的考源,商朝时期人们就已经通过物候变化了解到了自然规律,并且甲骨文中也有代表春夏秋冬的字样出现。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鹖冠子》周朝时期,古人在观察天象过程中逐渐发现,无论时间如何变化,其他星象都有不同转移,唯独北斗七星在天空的位置是永远不变的,从而以此为准辨别四季,斗转星移之间便确立了四季时间。同一时期,人们通过观察太阳照射地面时物体的影子长短有所区别,从而判断出节气的到来。具体的测量方法是通过地面垂直的杆子被太阳照射的影子来确认的,影子最长的时候就是冬至,影子最短的时候就是夏至,也就是"立竿见影"。在夏至与冬至被确立的时间里,春分和秋分也大致在相近的时期内被确立下来。古代人通过测量杆子的影子长度判断节气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尚书·尧典》现有文献记载最早被确立出来的四个节气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战国时期的《尚书》中日中代表春分,日永代表夏至,宵中代表秋分,日短则代表冬至,这便是最早的四时时令系统。此时东部地区尚有五时时令系统,但后续历史发展中时令同历法都有不同变化,在此不做赘述。四季更替的天文含义: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轨迹,与地球公转轨道上的赤道平面有一个夹角,称作黄赤交角。黄赤交角约为23°26′,太阳则在地球的南北纬23°26′即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中间移动,产生四季变化。太阳每一次照射在北回归线时则是夏至,照在南回归线的时间是冬至。二、二十四节气的确立春秋战国时期四个节气确立之后,代表四季开始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也相继确认,四时八节是二十四节气的核心部分。它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指导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并逐渐开始影响祭祀典礼与文化活动。这一现状一直维持到了秦汉时期,明确了我们今日所使用的二十四节气。据相关文物考证研究,海昏侯刘贺的墓中出土的"镜晷"、"圭臬"就是当时测量节气所用的工具,同时也有可能在祭祀中作为节令指正所用。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古代天文计时仪器镜晷首次将二十四节气完整记录的是《淮南子》一书,书中记载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顺序与今天我们所使用的完全一样,证明我们完整的使用二十四节气已经在2000多年以前开始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各国文化制度历法等皆有相应的糅合与变化,当时使用的历法叫"颛顼历",沿袭周朝所制。汉武帝时期,由于闰月等原因,"颛顼历"与实际天象渐渐不再符合,天子遂下令重造历法,于公元前104年重新颁布汉历,称"太初历",同时将二十四节气也放入立法之中,用以指导每年的祭祀典礼与农业耕作。我们知道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的"运行轨迹"来确立的,而历法的月是根据月亮的朔望运行制定的,所以这时期的历法可以算作是"阴阳合历"。至此,二十四节气正式的从官方角度被确立下来,开始完全进入人们的劳动与生活。历法使用过程中仍有不断的更新与创制,直到元朝时期,通行的历法出现了较大误差,此时的皇帝忽必烈便命令天文学家郭守敬主持编制新的历法。郭守敬制作了大量天文观测用具,如圭表、玲珑仪、侯吉仪等十多种天文仪器。同时在大都修建了观星台,还在全国建立了26个观测点进行天文观测,最终准确测算出一年时间为365.2425日。根据这个数据,他重新编制了历法《授时历》,确立出二十四节气的精确时刻。历法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有两个节气,前面的是节历,后面的是中气。比如,立秋是节历,处暑就是中气。古代的历法学家将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这段时间进行划分,每一个节气代表的是某一个确定的时间点,这就是"平气法"。清朝时期所用的"定气法"则规定,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每15°是一个节气,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每15天左右一个节气。节气的准确度只适用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他地区则根据地理变化和气候原因有所区别。节气划分是在季节与气候变化包括物候现象上综合考量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季节的开始,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又是历法角度的划分。小暑大暑和小寒大寒反应温度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则是降水现象。白露、寒露、霜降是水汽凝结现象,小满、芒种是耕种收成相关。三、二十四节气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诞生于黄河流域,农耕文化一直伴随着文明历史的进程,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是人们繁衍的力量源泉。上古时期的人们不但将耕种与天文现象联系起来,还通过这些变化来指引人们的生活。《鬼谷子》有云,春发夏长,秋收冬藏。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亦是指养生之道,自然规律不可逆反。二十四节气反应的是时候,物候,气候三种变化。古人在长久的观察中发现,无论是阴雨连绵,还是狂风大作,时候到了,物候和气候自然会表现出它应有的状态来。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农耕文化的体现,是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适用的节令指南。农业生产离不开耕种、施肥、收割、储存,时间的变化决定生产,人的行为受到天的限制,并逐渐统一。《春》"一年之计在于春"古人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依赖自然条件,顺应四时变化来安排自己的劳动出行,穿衣进食,祭祀礼仪。传统民俗里说:立春五日,蛰虫复苏,立春十日,冰面消融。立春是岁首,代表着新的一年开始了,万物复苏。秦汉之前,立春日要举行祭祖祈福、驱邪避灾、农耕庆典等活动,谓之"春节"。秦汉统一天下,各地民俗文化融合,节令与时气的统一正象征着政权的统一。立春又称"打春",民间有些地方这一日会在树上绑上红色布条,寓意祈福纳吉。我们吃的"春饼","春卷"多为古时立春这一日所食之物。而有些地方,则在立春这一日大嚼萝卜,谓之"咬春"。立春是一年的开始立春过后是雨水,相对于寒冷干燥的冬季而言,雨量开始渐渐增多。这一时节的雨多为毛毛雨或淅沥沥的小雨,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正是因为这绵绵春雨,才得以滋长农作物的生长。雨水后惊蛰,寓意春雷乍动,蛰虫复出,春耕由此开始。惊蛰后气温回升,春意盎然,大部分地区的农民已经开始在田间忙碌。农事不等人,这是千百年来流传的朴素智慧,即使现代化发展与科技进步再快速,也改变不了时令带来的农耕时刻。春分在天文学上的意义比农业上更为深远,古代皇帝也会在春分这一日进行祭日活动,称为国之大典。民间则流行春祭,放风筝,挖野菜,竖鸡蛋等。(关于鸡蛋能够在这一日竖起,则是因为昼夜平分之日,地轴与公转平面刚好处于相对平衡的角度。不过一定要选择刚生下来四五天的鸡蛋,因为这种鸡蛋内蛋黄素带松弛,重心下沉,有利于竖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节不但是节令中的重要日子,也是祭祖的日子,双关自然节气与人文传统。中国人自古讲究百善孝为先,传统清明节这一日要扫墓祭祀、缅怀祖先,在亲情凝聚的同时还可以增加自身的认同感。人生不忘来处,但识归途。清明节不但有祭祖和农耕的文化,同时还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 最早的寒食节源于上古,一说是为了禁火,由于时候原因,没有新的柴火,所以禁火,只吃冷食;一说是为了纪念公子重耳的忠臣介子推,他归隐之后晋文公为了逼他下山,下令放火烧山,最终丧命火中。所以这一日不生火,只吃冷食,以托哀思。▲ 、上巳节则是每年的阴历三月三,人们去河边沐浴,驱邪避污。一说三月初三是轩辕黄帝的诞辰,民间亦有"三月三,生轩辕"这样的谚语;一说三月三是女儿节,"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古代女子于这一天着鲜艳服装,出门游玩。古人在游玩这一项娱乐活动中名目甚多,三月三不仅是出行佳节,还是男女相互传递信物,订立盟约的时间。春季的最后一个节令谷雨,顾名思义雨润百谷。这一日人们插秧移苗,点瓜点豆,更有谷雨饮茶的习俗。而海边渔民则有谷雨祭海的习俗,因为谷雨时节海水回暖,百鱼游至浅水,意味着下海捕鱼会大获丰收。《夏》立夏意味着夏季即将到来,早春作物此时可以收获,晚春作物需要及时下种。古代在立夏这一天要进行迎夏仪式,君臣着朱红色衣服,随行马匹、车辆,包括装饰物品一应全是朱红色,表达希望获得丰收的美好愿望。民间有立夏之日吃嫩蚕豆的习俗,也有用网子装好鸡蛋挂在小孩身上,让他们出门"斗蛋",有些地区还有"称人"这样的风俗。"小满不满,芒种不管"立夏之后就是小满,意为农作物开始灌浆,颗粒饱满。另有一层含义则是雨水丰沛,蓄水小满,如果小满不满,则芒种无法栽种水稻。小满之后是芒种,芒种就是忙着栽种。有芒的作物已经成熟,接下来就要栽种水稻了。民间还有芒种这一日送花神的风俗,五月中旬百花凋零,为花神饯行有用彩带绑在树上的,也有用花枝编成造型的,林黛玉葬花就在芒种这一日。《红楼梦》中芒种之日送花神"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芒种过了是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全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夏至之后气温高升,地面气压不稳定,常有小范围降雨。而长江中下游则是梅雨天气,暴雨成灾,还有空气潮湿,影响人们心情。山东地区夏至这一日要吃过水面,即是凉面条。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夏至过后,白天逐渐变短。"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夏至后是小暑与大暑,这两个节气属于气温逐渐升高,酷暑难耐时节。这个时节收成已经告一段落,剩下的就是田间劳作,水稻处于拔穗的时候,田间劳作依然繁忙。小暑后要吃新麦子,祈求来年丰收。人们注重身体保养,预防中暑,天气太热的时候,还会用荷叶,绿豆,扁豆等煮成消暑粥品。(小暑与立秋后这段时间,便是三伏天,三伏天是一年里最热的时间。伏天吃冬瓜、苦瓜、菠萝、莲子等清热解暑食物,同时由于出汗较多人们也需要补充营养,所以吃淀粉类含量高的食物比如面条烙饼可以弥补身体过度消耗的能量。暑在中医中又称长夏,暑中要养脾,所以清淡饮食,瓜果蔬菜都要均衡摄入。)《秋》立秋代表着秋天即将来临,但是温度还在高温阶段,俗话说立秋之后还有二十四个秋老虎,意思就是说还要热二十四天。古代在立秋这一日要进行土地神的祭祀活动,寓意丰收庆祝。民间还有秋社,晒秋,秋忙会,贴秋膘,啃秋等活动。炎热的夏季已经过去,接下来就是轻松的时候,可以放心休息一下,缓解缓解忙碌。立秋后的处暑,是高温天气的最后阶段,意味着暑即将结束。民间有放河灯,吃鸭子等习俗。而农事上则要抢收抢晒,以免突遭暴雨,淋坏收成。白露时分地面温度下降,水汽容易在靠近地面的农作物或者植物叶片上形成露水,说明天气已经在转凉了,有的地方白露这一天还会下雨。丰收的季节结束了,人们开始运用自己的智慧将那些普通的食物丰富起来。这个时节民间有酿白露米酒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喝白露茶,吃龙眼。"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秋分这一天与春分相对应,古代有春祭日,秋祭月的习俗。《诗经》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流火是指"大火星",它逐渐西沉意味着暑退秋至,天气渐渐转凉,一场秋雨一场凉。秋分时节农事上是最忙的,秋收,秋耕,秋种,一面要及时抢收农作物避免阴雨天气;一面要及时播种早冬农作物,为第二年的丰收打好基础。"悲春伤秋",正是因为秋天的萧瑟感带动了诗人心中的愁绪,才酝酿出一首首名篇杰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些诗句生动描绘了落叶缤纷,天清气朗的秋日风光,读起来宛若场景再现。秋分过后即是寒露,听名字就感觉到了冷气。此时已深秋,降温较为明显,玉米收获之后,小麦开始耕种。霜降时节田间作物容易受冻,早上推门出去,一地白霜。后续的霜降会让植物变得枯萎,收完棉花割豆子,捡完瓜果种油菜,这时农事仍有活计在田间,只是相对于春夏时节稍微减少。民间此时有赏菊花、祭祖、登高等风俗,重阳节也在此时间段。古时重阳登高《冬》立冬意味着冬天到来,农作物已经收割完毕,接下来就是休养生息的时候,古代在立冬这一日会举行祭祀等活动。北方地区认为立冬吃饺子,可以保证耳朵不受冻,南方某些地区此时还在抓紧时间种植油菜。立冬后的小雪大雪有可能会出现降雪天气,南方地区在此期间会制作腊肉腊鸡腊鱼等物品,有些地方还会制作糍粑,晒鱼干。"小雪地封严"代表这时节也没有什么人去地里干活了,大家都在家里娱乐或者做腌制风味食品的活动。"小寒不寒,清明泥潭" "大寒不冻,冷到芒种"冬至在古人眼里也是一个比较重视的大节令,有些地方还有冬至祭祖的习俗。冬至祭祀一般都是为了祈祷来年丰收,家庭和睦。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全年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正所谓盛极必衰,冬至过了,白天又会逐渐变长,四季更迭,循环往复。有的地方冬至喜欢吃肉丸,有的吃年糕,有的吃汤圆,北方大部分地方吃饺子。"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小寒大寒是天气渐渐变冷的时候,且三九天就在这个时间段。农事上在大小寒节气主要是防寒防冻,还有为了来年春灌修建水渠。大寒是全年最后一个节气,而且临近新年,这个时候人们都在为过年做准备,备年货,祭祀贡品,洒扫庭院,除旧迎新。农作物在这时候不宜生长太快,因为气温较冷,短小贴地的作物更容易抗寒。人们对冬的印象,过年是重要一环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节气适用于大部分地区,并非所有地方的农事活动都能与节气对应上,而且各地风俗多有不同。比如黄河中下游雪最多的时候并不是在大小雪时节,反而是二月份。北方地区天寒地冻的时候,四川等地已经有油菜花盛开。南方人吃糍粑,年糕,北方某些地方甚至没有见过这些食物。更不用说四季如春、百花盛开的城市,还从未下过雪。正因为如此,今人一时之间走遍华夏便可感受四季变化。作为农业为主的国家,气候变化影响农事生产,也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活动。节气不但是耕作时应的衡量标尺,也是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规律总结。四、节气的延伸意义人们对节气的感知与认识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在不断的发展,农耕文化还诞生了大量的农谚与民谣,节气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它自身名字所蕴含的概念。古人重视"天"的文化,执着"地"的延伸,在四季变化和朝代交替中,天时对于人们的重要性已经不仅是农耕文化本身。清明、立春、冬至这些节令已经成为了节日,与之相关的节日文化和生产仪式也成为了固定的传统,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节气。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总 结:古人在天文和地理上的智慧水平影响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变化。四季形成与天时有关,栽种耕耘与地利有关,繁衍生长则与人和有关。我们的祖先早早的领会到了这一点,将这些气候和物候的文化知识融合进传统里,根植于观念中,指导着生活与农作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与认识。这不是夜观天象的变幻风云,是古人在漫长的时间里感悟到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巧妙联系,并且通过朴素的时间理念将它们转化成秩序从而进行生产管理。能够在农耕文化中达到这种时间与空间的另类和谐,是古人长久来对"天"的崇拜与敬畏,是农事活动赋予中华民族的深刻内涵,是天文历法与农耕文化的结晶产物。参考文献:《中国上古岁时观念论考》《二十四节气》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0年07月11日
引言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民间又称"五月节",每逢其时,民间就会举行各类的庆祝节日的民俗活动,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在此时生动活泼地上演在辽阔的九州大地上,农民们也在这个节日里欢聚在一起,在繁忙的夏日偷得一天的闲暇时光。端午粽子端午节的起源也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有着内在的联系,传言说:端午节的建立与古代人民对于天文历法的深入研究有关,体现了他们对于天象的崇拜之情,端午节祭奠"龙"的习俗与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和天文历法有着直接的关联。据《春秋命历序》记载:"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对于宇宙星辰的探索是先民无畏无知的浪漫,古代人民对于天象的重视也是他们敬畏自然保护自然最真诚朴素的表现。农历五月初五之时,苍龙七宿在正南的天空闪烁光华,正值一年之中最为光明灿烂的景象,古代人民由此传说逐渐演变为端午节的习俗。古代先民的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和专注于农业耕种的信仰是端午节的精神内涵,端午之时各地人民还有"焚香烧艾"、"喝午时茶"的世俗,体现了他们敬天养体的修身之道,其中凝结了先民早期抗击时疫的智慧结晶。苍龙七宿一、爱国诗人的浪漫:楚文化与端午节的起源从南朝吴均的神话小说《续齐谐记》和宗檩的《荆楚岁时记》记载来看,他们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百姓自发纪念屈原,这种说法也是最广为流传和为大众所熟知的一种。相传屈原为楚国贤能之士,倡导选贤举能,富国强兵的理念,力主联合齐国一起抵抗日渐强大的秦国,可是屈原最终遭到国王的厌弃,被楚王流放到沅、湘流域,可是在他的心中依然怀揣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屈原画像楚国最终还是没有保住,在那之后,屈原投江自尽,当地百姓为避免屈原的骨肉被江中鱼虾所食,便将自己家里所做的米团一类的吃食投入江中,这种做法被一直保留下来,后遂形成端午节的习俗之一。那片水草丰美的南楚之地,孕育出充满浪漫、幻想与激情的楚文化,而屈原作为名满天下的贤臣,也作为楚文化的代表以这种方式被人们铭记在心间。荆楚地区崇尚鬼神祭祀,历来盛行"巫文化"。在屈原的楚辞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包罗万象的神仙世界:东皇太一、司命等形象经常出现在屈原的诗词歌赋之中。瑰丽浪漫的楚文化不仅体现出先民对于自然力量的敬服,也成为了孕育端午节日风俗的摇篮,为我们研究端午节提供了更为深远的文化传统与艺术底蕴。巫楚文化从古至今,又有多少动人的诗篇也记录下了这段动人的传奇:唐代诗人文秀在他的诗作《端午》中写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屈子成为了后代诗人的精神寄托,楚文化也使无数后人心驰神往。以至于楚文化中风神激荡,潇洒自然的文化性格被汉赋和唐诗中的文采风流继承下来,形成了中华文化中豁达开朗的民族性格。二、早期防疫的智慧结晶:从端午习俗看古人的卫生意识端午之时,除了吃粽子和赛龙舟等热闹玩乐的习俗,古代先民还注重在此时保养身体,杀菌除疫,人们利用朴素的材料寄托最质朴的心愿,史书传记对于端午习俗的记载相对详细和完善。《安海志》载晋江安海的端午习俗:"家家户户煎(锑)结粽。在大门口插松、艾,于室内烧苍术、蝉蜕……且噀于房角及床下,以去秽、驱邪除病。以五色彩布制虎仔形、棕形香袋,内实香末,曰"虎仔香袋",系于小儿臂上。"端午彩粽人们取来各类香料草药或研磨成粉末制成香包佩戴在身上驱蚊除疫,或将松枝、艾草安插在大门口和庭院中间起到去除阴晦邪病的方法,他们将身边自然生长的植物和动物充分利用起来,让原始有限的生存资源,成为对自己和家人有益的久病良方,这说明先民们具有早期防治疫病的意识,在端午时节祈求全家身体健康。除此之外,人们还在端午时节,制"午时茶"与"雄黄酒"。"午时茶"的具体做法是在五月初五当日正午十二点,在屋外架一个铁锅,以木柴引火,待到锅底微热加入盐巴、茶叶和生姜一齐翻炒,直至锅内的盐巴炒成黑褐色,便将这种药茶装在罐子中,密封收藏。这种药茶可以防治中暑、呕吐等不适症状,对于腹痛的毛病也能有所缓解,作为习俗演变下来被称为"午时茶"。午时茶有的人饮用雄黄酒当做防病祛疫的良方,人们将各类香料草药酿造为特色的雄黄酒,除去直接饮用的方法,也可以把雄黄酒加水洒在屋内,以求起到杀除病菌的效果,希望家人能够强身健体,获得健康。这也作为端午节的特定习俗流传下来,时至今日,从现代卫生的角度来看,也不失为一个有效妥帖的办法。图|端午节百姓观看龙舟赛端午节时,民间还有"晒龙袍"的习俗,"晒龙袍"是指端午节当天,家家户户都把家里的衣服和被褥拿到烈日底下灼晒,起到杀菌的作用,古代先民认为端午为"恶日",认为在太阳底下晾晒衣服和被褥也可以起到驱除鬼邪的效果,以求得家人在来年能够身体康健,无病无灾。三、时令与节气:端午节与农耕文明的渊源先民们对于端午节重视的背后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繁荣的体现,人们依靠耕种土地来获得收入维持家用,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经过历史的不断演变,才形成了众多与农业相关的节日庆典,无一不体现出古代人民尊重自然,顺应天时地利的思想和初心。图|端午节场景图古代人民通过观察自然,结合农耕的时令创造出了二十四节气,它能反映出四季时令的变化,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也是我国古代农耕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一年四季从事农业活动的自然规律。《黄帝内经素问》中有言:"夏三月,此谓番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是说夏天是自然界万物繁华生长,风姿茂美的季节。立夏之时,夏季收获的农作物进入生长的中后期,农民开始进行水稻的栽种,农民们进入了忙碌的季节,生活的重心转移到耕作土地上来。上位者对于农耕事业也十分重视。周朝时,每至立夏,帝王要将文武百官聚集在一起,举行盛大的典礼,皇帝也会派遣相关的官员到各地去督促农民耕种的进度,体察百姓的日常生活。芒种时节等到了小满节气,北方的农作物以小麦为代表,开始生长麦粒开始逐渐饱满,因此以小满为这个节气命名。二十节气之中,只有小满而没有大满,从这一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人民讲究自然平衡之道,也体现了先民的人生哲学。进入芒种时节,农民进入到夏收忙碌的状态,小麦等夏天成熟的作物急需抢收,夏天播种的作物也是在此时入土。夏至时小麦收获,人们将小麦磨成面粉,制成面条于此时享用,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寓意蕴含其中,小暑大暑之时,人们感到闷热难耐,农作物却需要强烈的光照和高温来维持生长,此时科学管理田间的农作物就显得尤为重要。端午节本身并不属于任何一个节气,但是人们庆祝端午节的风气与习俗与二十四节气背后蕴含的对于农耕的重视如出一辙。先民们秉承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世代耕种,依靠自然条件得以生存,千百年来生生不息。赛龙舟结语关于端午节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人们专门挑选出一天来斋戒沐浴,这可以算得上是端午节习俗的最早雏形,汉代时又多出了把五彩丝线系在自己的身上,以此求得达到驱鬼辟邪的愿望,而在端午节必须吃粽子的习俗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才正式确立了下来。端午节也从神圣祭祀的崇高位置上一步一步走向寻常人家,增添了娱乐的意味,不再刻板和无趣。古代的端午节气承接了浪漫博大的楚国文化,流传千年遥望汨罗江上屈子的亡魂,两相对望,荡漾文化传承的涟漪。我们可以从古人的端午习俗之中吸取经验,运用到我们现实的生活之中,作为保护自己和爱护家人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古代农业是立国之本,时至现代,农业也是保证国计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吃粽子,赛龙舟,接五彩绳,喝雄黄酒,体验各不相同的端午习俗,感受泱泱大国流传至今的文化魅力。参考文献《春秋命历序》《安海志》《黄帝内经素问》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0年07月10日
春节是中国人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的节日,是中国最盛大、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也是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节日。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如放鞭炮、生旺火、挂灯笼、吃饺子等。这些习俗的形成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从中可以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理念,发现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顺应规律春节通常在立春前后,既是一年四季的开端,也是万物更新、大地回春的节日。按照中国传统的历法,无论从时间还是从气候的角度来说,春节都是名副其实的新一年的开端、新季节的开端。阴阳对立转换学说,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重要思维模式。古代中国人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万事万物均有其阴阳属性,阴阳和合,万物才能生长变化。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也如此。如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男属阳,女属阴;上属阳,下属阴;火为阳,水为阴;等等。如果违反阴阳基本原则,就会造成误会或冲突。古代中国人的这种阴阳分类方式,通常称为“二元分类宇宙观”。阴阳学说认为,阴阳具有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和可分性。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这一学说的基本理念是使万事万物达到阴阳均衡和谐。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和万事万物都需要均衡和谐。阴阳偏盛或阴阳偏衰都是失衡的表现。在古代中国人看来,冬至之后,天气寒冷,是因为阳气太弱、阴气太强的缘故。因此,必须增强阳气的力量,压抑阴气的力量。春节期间许多与火有关的事物均与这种调节阴阳的观念有关,是扶阳弱抑阴强的表现。如除夕生旺火,就是在院子里点燃火把、火堆,祈求兴旺发达、红红火火。还有点长明灯,就是除夕夜家家户户点燃灯火,一旦燃上,就不能吹灭,点灯守岁成为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体现了人们对长寿安康的祈求。所以,春节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现象变化发展规律的节日,是体现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节日。崇尚平衡大多数中国传统节日都有特殊食品,从这些食品中也可看出古代中国人崇尚平衡的思维方式。在古代中国人看来,每种食品都是用具有阴阳属性的物质制作的,在不同的时节食用,就有不同的和谐象征。以阴阳相合的食品祭祀,人与自然才会和谐;人吃了这种象征阴阳平衡的食品,才能吉祥平安。饺子、年糕、元宵等是春节的象征性食品,这些食品也是属于阴阳和合的食品。比如,饺子由饺子皮和饺子馅制作,饺子皮为阴,饺子馅为阳。饺子外形如偃月,象征月亮,里面的饺子馅则是圆形的,象征太阳。把两者结合在一起,象征阴阳和合。此外,饺子的“饺”和“交”谐音,“交”有相聚交合之意。在除夕吃饺子,又象征和谐交融。元宵也一样,元宵皮大多由糯米粉制作,馅有豆沙、白糖、芝麻或核桃仁等。元宵皮为阴、馅为阳,因此,元宵也象征阴阳平衡。后来,元宵又被赋予“团圆”、“圆满”的象征意义。追求和谐春节是一年的开端,为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平安、万事如意,春节期间中国人大多祭众神和祖先。通过春节的祭祀和祈福活动,也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的和谐理念。春节祭祀祈福活动也蕴涵了五元结构思维模式。古代春节除夕有接五路神习俗。五路神即财神、福神、贵神、喜神和太岁神。正月初五旧说为“财神生日”,许多地区有祭祀五路财神习俗。最初为泛指的东南西北中五路神,意为出门五路,处处皆可得财。祭祀五路神一般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祭财神。有些地区春节期间还有五祀习俗。五祀之神,有的认为是祭祀五行之神,即木正、火正、金正、水正和土正;有的认为是祭祀门、户、中溜、灶、行五种神。为什么要接五路神?为什么要祭祀五路财神?所有这些,都与以五行学说为基础的五元结构思维模式有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木、火、金、水、土五种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来归类。从这些习俗和思维方式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春节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多彩。我们应爱护祖先的智慧,自觉保护和弘扬春节文化。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0年07月09日
除夕 一年一度的文化心结【来历】春节原名为元日,相关的庆祝活动在夏代已经开始。作为岁首大节,它确立在汉朝。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确定以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每年的最后一天,就是除夕。【内涵】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是节日体系中的核心大节,持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春节蕴涵的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意义,成为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也使它成为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除夕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熬夜守岁,是中国人一年一度的文化心结,在外的游子不远千里万里也要赶回家来。清明节 祭祀踏青两相宜【来历】清明节是传统节日中少有的依阳历而确定的节日,固定在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清明节举行的扫墓、踏青等习俗主要来源于古代的寒食节和上巳节。【内涵】这两年,每到清明节,黄帝陵、轩辕庙、炎帝陵都要举行大型公祭,海内外华人从祭祀的仪式中体会到血浓于水的同胞亲情。祭祀先人一直是中华民族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清明时节,上坟祭扫先人显示了“慎终追远”的传统,大批旅居海外的华人、港澳台同胞也纷纷赶回故土,祭奠祖灵。端午节 粽叶飘香习俗多【来历】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盂兰节、蒲节等。关于端午节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东汉,五月初五,人们用彩色的丝带系在手臂上,用来防避兵役和鬼魅,防病防瘟疫。吃粽子、划龙舟则是后来不断形成的风俗。【内涵】围绕端午节及其习俗的来源,形成了一些影响很大的民间传说,并为端午节增添了新的习俗和文化内涵。如吃粽子、划龙舟等习俗,较通行的解释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增加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核,而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赛龙舟等多种体育竞技活动,也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中秋节 花好月圆人团圆【来历】在中国的民俗节日体系中,中秋节形成较晚。汉魏时期,中秋节日尚无踪迹,唐宋时期,以赏月为中心节俗的中秋节日出现,明清时期,中秋上升为民俗大节。【内涵】中秋是中国秋季的传统大节,它的地位仅次于春节,中秋为花好月圆之时,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因此中秋在古代被视为“团圆节”。人月两团圆的意境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生活中的理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寄托了人生的美好愿望。传统中秋节俗十分重视亲情的培育与表达,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0年07月09日
回头看看,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提起千古名相诸葛亮,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誉为贤相的典范,智慧的化身,还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比如,他在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中,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但是对于为学做人有精简而具体的忠告。1800多年前的智慧,如今仍然有其参考价值。《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01第一课: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诸葛亮忠告孩子,唯有宁静才能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从而走得更远。这世上没有一步登天的云梯,也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所有的果实,都是在循序渐进的积累中,慢慢结下的。这时候,静就显得尤为重要。浮躁的人,等不及花开,也等不及天晴。唯有心静,才能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掌控住自己的心,看清这迷雾中的前路。02第二课: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诸葛亮忠告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周国平先生曾经说过:事实上,一个人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物品并不多,超乎此的属于奢侈品。它们固然提供享受,但更强求服务,反而成了一种奴役。懂得节俭,意味着既能克制住冲动消费、为虚荣买单的欲望,也意味着明白生活中哪些需求更重要,分得清主次,这其实是一种很了不起的才华。在收入有限的情况下,把钱切实地花在值得的地方,过一种高性价比的生活,才是聪明的做法。03第三课:淡然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告诉孩子,一个人如果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静下心来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若是一个人被欲望充塞,他的生活纵有繁华,也必将拥挤不堪,庸俗难耐。而当你淡泊宁静,克制欲望,内心清澈而干净,你的生活即使平淡,也一定有着素雅的清欢,安静的丰盈。愿你怀揣一颗素心,在清淡却有味的生活中,活出温暖的光芒。04第四课:学习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帮助,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学起来会事半功倍。诸葛亮不是天才论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勤奋学习的结果。学习,这是孩子成才的必由之路,只有依靠不断学习才能走向未来。 但学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安静的环境和专注的平静心境,才能学的更好更快。05第五课:立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告诉孩子,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要增值先要立志,不愿意努力学习,就不能够增加自己的才干。但学习的过程中,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就会半途而废。你有否想过,一鼓作气人多、坚持到底人少的道理?06第六课:速度的力量慆慢则不能励精。诸葛亮忠告孩子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地掌握要点。电脑时代是速度的时代,样样事情讲求效率,想不到1800多年前的智慧,也一样不谋而合。快人一步,不但理想达到,你有否想过,有更多时间去修正及改善?07第七课: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冶性。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心理学家说: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有太多的人,内心充斥着急躁和不安,然而越急躁,越是盲目地前进,越容易迷失自己。欲望膨胀,患得患失,很多时候我们都忘了,做一件事的初衷是什么,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欲速则不达,不如,放慢脚步,好好审视自己的内心。08第八课:时间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诸葛亮忠告孩子时光飞逝,意志力又会随着时间消磨。人生不过四季:春、夏、秋、冬。四季虽能轮回, 但生命不会重来,只有春种一粒粟,才能秋收万颗子。一辈子很短,我们的时间不知道去了哪里?本以为过了今天有明天,过了明天还有后天,但有时错过了,便是一生,再不珍惜,我们就老了。趁有空,趁现在,努力过好余下的每一天。09第九课:忧患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忠告孩子时光飞逝,当自己变得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岁月,也于事无补。要懂得居安思危,才能够临危不乱。有一句老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晴天准备好一把伞,下雨时才能从容面对;平时囤积下一些物资,危难时可解燃眉之急。未来的路很长,未雨绸缪,才能走得更顺畅。10第十课:精简的力量以上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精简地传递了具体的讯息。“少即是多”,无需渲染华丽的色彩,无需堆砌繁杂的元素,一切回归纯粹的本质。木心先生说:“能做的事,只是长途跋涉后的返璞归真。”我相信精简的表达源于清晰的思想,精简沟通更有效果。你懂得言之有物地精简沟通吗?武侯祠前,有这样一副对联: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诸葛亮培养出的不仅是一个文武兼备的诸葛瞻,也成就了诸葛家族满门英杰,世代忠烈。现代人到处去探索各种各样新式教育,却忘记了回头看看,老祖宗其实早就给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遗产。一篇《诫子书》,仅86字,却是孩子一生做人的基础。甚至值得我们所有人一生去学习。来源:诗词天地(ID: shicitiandi)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7月07日
人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字是陪伴一个人一生的印迹。父母和长辈绞尽脑汁,取出的名字都带着无尽的祝福和期许,声声呼唤,字字含情。你的名字里,藏着最美的诗词,文苑君整理了一部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我叫伟“伟哉旷达士,知命固不忧”的伟伟岸旷达,洒脱轩昂是我的心之所向我叫芳“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芳我的一生芳华无限,岁月悠扬我叫秀“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秀若有秀气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默然自香是我的特质我叫英“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英即使凋谢,亦是美的处变不惊是我的心态我叫娜“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的娜如柳枝般婀娜柔美随风起舞,是我的身姿我叫燕“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的燕我的人生如春天的归燕遍览春光无限我叫鹏“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的鹏长风万里,振翅高飞鹏程万里是我的志向我叫倩“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的倩倩影销魂,温婉贤淑是我的柔情我叫婷“不语婷婷日又昏”的婷默然不语,婷婷玉立沉默端庄是我独特的美丽我叫惠“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惠聪惠知礼,如沐春风端庄大气是我的气质我叫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晓晓阳初生,暖阳高照是我灿烂的一生我叫嘉“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嘉美如弦乐,乐如歌是我畅然开怀的情致我叫玉“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玉碧玉清莹,傲然挺立坚持自我是我的意志我叫敏“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的敏敏捷多才,潇洒不羁自在疏狂是我的追求我叫霞“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霞霞光漫天,余晖照水是我潋滟夺目的人生我叫静“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的静静听琴音,松风吹寒文静庄华是我的坚持我叫丽“雨后春容清更丽”的丽雨后洗濯,更显清丽清雅之美是我的最爱我叫强“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的强力争上游,不肯自弃是我的志气我叫磊“松柏傥非生磊落,岩崖何易出峥嵘 ”的磊如松磊落,如岩峥嵘是我坚韧不屈的意志我叫军“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的军铁汉柔情,铮铮傲骨是我的人格特质我叫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淑温柔贤淑,宜室宜家是我柔美的气质我叫明“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前路光明,人生光明一生向光明是我的追求我叫兰“兰泽多芳草”的兰身在水沼,依然芬芳处难不变是我的坚持我叫春“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春春回大地,坦然不争不争不抢是我的态度我叫文“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文文采风流,首推李杜学习先贤是我的追求我叫龙“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的龙鱼龙跳跃,激荡水纹飞龙在天是我的人生之志我叫晨“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的晨时光易逝,我自惜之珍惜光阴是我的信条我叫梦“昨夜闲潭梦落花”的梦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温柔婉约是我的风格我叫飞“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的飞蓄势待发,一飞冲天直上云霄是我的目标我叫雨“梨花一枝春带雨”的雨花艳欲滴,春风习习梨花带雨是我的愁绪我叫欣“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的欣田园山林,欣然往之欣然自得是我的生活态度我叫岚“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馀家”的岚云彩光华,面面皆美文采精华是我的内在我叫曼“曼倩诙谐取自容”的曼观汝倩影,曼妙无双轻盈曼妙是我的特质我叫可“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的可可人爱人,宜深宜浅温柔可人是我的气质我叫丹“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的丹碧血丹心,静待君来赤诚之心是我的坚持我叫姗“每上春泥向晓干,花间幽鸟舞姗姗”的姗花影之间,飞鸟翩翩婀娜多姿是我的风采我叫灿“西湖今夜笙歌月,凉拥红莲灿落霞”的灿红莲落霞,点点灿烂如霞灿烂是我的模样我叫慧“天真雅丽,容态温柔心性慧”的慧温柔美丽,心性聪慧秀外慧中是我的气质我叫琳“宫女如花满道场,时闻杂佩响琳琅”的琳香草美人,环佩叮当品行高洁是我的操守我叫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帆长风万里,踏浪而行迎难而上是我的气魄我叫晴“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的晴山光晓色,晴空万里天高云淡是我最爱的景色我叫雯“丹心照紫雯”的雯五色祥云,光彩照人五彩斑斓是我的色彩我叫俊“时危可仗真豪俊”的俊扶危济困,真乃豪俊仗义相助是我的信条我叫杰“生当作人杰”的杰君子在世,当为人杰君子之行是我的坚持我叫宇“杜宇一声春晓”的宇杜宇一声,尽是思念相思不绝是我对你的情意我叫豪“男儿到此是豪雄”的豪顶天立地,方为英豪自立自强是我的信念我叫墨“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的墨研墨成书,尽显芳华苦力自学是我的坚持我叫涵“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的涵江水倒影,秋雁初飞涵畅能容是我的心胸我叫博“长者能博爱”的博博爱宽宏,方为智者宽博仁爱是我的处世之道我叫浩“浩然有正气,杂然赋流形”的浩浩浩荡荡,经年不息浩荡广博是我的气质我叫君“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君月华相照,情意流转千里思君是我的坚守我叫瑾“手握美瑾怀香荃”的瑾君子如玉,高洁自重坚守本心是我的信念我叫鸿“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的鸿鸿飞长天,鱼翔浅底自在高远是我的追求我叫颖“岁晚颖方实,春荣木不枯”的颖岁时晚了,禾苗成熟静待成熟是我的坚持我叫沁“酒生微晕沁瑶肌”的沁微醺过后,红晕入肌沁人心脾是我的气质我叫纯“行义纯洁,谓之内修”的纯处世纯正,内修德行中正纯洁是我的品质我叫馨“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的馨品德高洁,德行馨香暗香润物是我的坚持我叫怡“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的悦隐逸人生,我自欢悦 知足常乐是我的人生态度我叫花“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花花月交映,更相美丽花月之色是世间最美的风景我叫云“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云身在高处,依然虚心极云凌处是我的追求我叫竹“夜深风竹敲秋韵”的竹静静深夜,风敲竹韵百折不挠是我的坚持我叫盈“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盈盈盈而立,含情脉脉是我的沉静我叫音“江南雁断音书绝”的音江南雁声,音书断绝默默思念是我的坚守我叫清“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清清闲自在,淡然就好平淡生活是我的向往我叫雪“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的雪一片冰心,只为君暖寂静喜欢是我对你的爱情我叫楚“楚腰纤细掌中轻”的楚楚楚动人,一舞惊世美丽绝尘是我的气质我叫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娟天上人间,共此良辰是我美好的希冀我叫仪“既见君子,乐且有仪”的仪见到君子,不失仪态端庄自重是我的坚持我叫思“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思年华逝去,思念不绝思念是对我你的承诺我叫柔“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柔花色淡极,体性柔美淡淡花色是我的最爱我叫扬“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扬流连美景,激扬文字繁华处淡泊,安静处养心是我的处世之道为你写诗最美的是你的名字你的名字是什么你的诗句是哪一句呢来源:古诗词文苑
发布者:机灵小不懂
2020年0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