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传统文化
全部 |传统文化
从一个修心改命的故事说起《了凡四训》,被称为东方第一励志宝典,它是明代创世之作,百年流传至今!《了凡四训》讲的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结合自己亲身经历和毕生学问与修养,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家训,以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来现身说法。书中有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袁了凡真名叫袁黄,父亲病逝,为了满足父亲学医的心愿,放弃学业去卖草药,遇到了第一神算子孔先生,孔先生给他算命:袁黄以后是仕途中人,如果继续读书明年就可以中秀才。孔先生见到袁黄母亲,算中袁黄小时候很多事情。母亲便同意了凡去赶考,结果真的中了秀才,随后多次考试都跟孔先生预测的一样,一家对孔先生非常信任。后来算到袁黄的未来:53岁寿终正寝,终身无子。后来经过了几件事情,让袁黄也相信了命数,一个人一生的吉凶祸福、贫富贵贱,都是上天安排好了的,不能强求。命里没有的,怎么努力都得不到;命里有的,不用努力,自然就会有。直到遇到了一位禅师告诉他:一个人如果诚心竭力,为善不倦,数就拘他不得。反过来,如果肆无忌惮,怙恶不悛,数也保他不住。定数也可以逃脱,命由己立,福自己求,一个人只要真诚用功,多做善事,没有不感应的。于是袁黄先生拜禅师为师,获得了摆脱命数之法—《功过格》,把自己的号改为了凡,他每天记录、反省自己的功与过。每个月总结一次,将功抵过。在一次科举考试前,孔先生给他算的是他会考中第三名。但是袁黄回到家中,立誓要先行三千善事,求登科第,按照禅师说的认真、用心的去做,结果这次他竟然考了第一名!接下几次事件孔先生都算的失灵了,了凡先生就更加相信:命运是可以改造的!再后来他不断立誓行善,不仅顺利得子还考上进士,不断升官。甚至还活到了73岁,多活了20年。这都跟袁了凡踏实用心行善有关系,他一生做过无数善事,而且心怀人民,为民做实事,深得百姓们的爱戴。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训诫后人。130年后,一名叫曾国藩的青年,也是读了《了凡四训》后,奋然振作,精勤砥砺,终成擎天伟器。《了凡四训》就这样影响了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因此而被誉为"中国三大善书"之一。愚者拼命,智者改命决定一个人富贵贫贱的关键因素,并不是风水、不是星座、不是命数,而是一个人的心。我们要学会见心,心就是一个人的命,就是人的一生。见事见人,见人见心,见心见命,见命见一生!纵观《了凡四训》全文,袁了凡为后人留下了快速改命的四大法宝: 忏悔,方能趋吉避凶如果以前做了很多错事,是不是过去就没有了,不会的,所有的事情都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永远不可能抹去,只能去忏悔,就是自己在心灵上清洗,如果不清洗,堆积的越多生命越痛苦。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言:1、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只要我们留有一口气,还活着,滔天的罪恶还是可以忏悔改过的。从前有人一生作恶,到了临死的时候,方才悔悟,发了一念善心,就得到安详地善终。这是一念猛厉,足以洗涤百年之恶。譬如千年黑暗的幽谷里,拿灯来一照。那千年的黑暗,立刻就消除了。所以过错不论久近,只是以改为贵。但是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我们这个身体是容易死亡的,等到一口气不来,再要想改过,就无从悔改了,将永远沉沦在恶道里了。2、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如果不反省自己,只是一心向外驰求,那么也只能是求索有方法,得到全凭命运,道德与富贵都会失去,所以没有一定益处。富贵要从心而觅,这就需要反省。能够反省,这是你改命的第一步。不去反省自己,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那命运就无从改起。曾国藩为什么要每日三省?就是怕自己有过错。所以,反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大功德,它不单单是改命的开始。世界上有两种值得称赞的人,一种是不犯过失的人,但这种人几乎没有,谁能说一辈子不犯错误呢?还有一种,就是有了过错能立刻改掉的人,能够做到这一步,就是人中丈夫。3、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一定要时时知道自己的不对,天天能改正过错;如果一天不知道不对,那就一天安于自是的境地,一天没有改正自己的过错,那就一天没有进步。世间聪明杰出的人不少,之所以品德没有树立,功业没有广大,就是被"因循"两个字耽误了一生啊。4、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犯了错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明白错在哪里,这样才能保证不会犯同样的错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言:"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我们犯错误,就像走在迷途上一样。知错不改,则在迷途上越走越远;知错能改,猛然醒悟,一切歧路都变成了归家的路。改过,从心开始。《了凡四训》及后说:"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唯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 宽恕,是人生最大的福报宽恕看起来是对别人的大度,细究起来,真正的宽恕其实利人利己的。宽恕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宽恕,是原谅别人的错,不要把别人的错放在自己心中,让自己和别人都活的轻松自在。1、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本无可怒者。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人们有不到之处,在情理上是应该加以宽怨的。我们不能自以为是而鄙视了所不及的地方,天下没有自以为是的豪杰,也没有怨恨别人的学问,凡是我所行不通的,都是自己的德行没有修,不能感到他人,这是我自己要加以反省的。2、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一定要积德,一定要宽恕人家原谅人家,一定要和爱,一定要爱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这是义理再生之身啊。世事茫茫,人生匆匆,他人的缺点没有计较的必要,抓紧时间完善自身才是正道。宽恕他人,体现了自己的仁厚;白璧微瑕,人无完人。人生怀揣一颗宽容的心利己利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明白这个道理,你那颗宽恕的心,会给你带来更大的福报。感恩,方能减少烦恼一个人心中有多少恩,就有多少福;一个人心中有多少怨,就会有多少苦。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如果听到别人毁谤我就大发雷霆,那就如同春蚕吐丝成茧一样,自己把自己束缚了。对于生气,网络上给出的解释是:拿着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为什么要拿着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都是因为迁怒他人。中国有无数的圣贤经典,但从没有哪一本是教人批评别人的,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体系里面没有自以为是和怨天尤人的学问。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反求自身,这是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古人的做法。对于一个反求自身的人来说,外界的毁谤虽然很多,谣言满天飞,但都变成了他历练自己的磨刀石,是成就他的东西,他不但不会生气,不会抱怨,反而会生出感恩心。因为正是这种毁谤为他提供了历事练心的地方,他又怎么会生气呢?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施人恩惠,救人危急最好。处事先做人,做人贵在心。永远要记得帮助过自己的人,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别人,你的路会越走越宽。祈祷,是为了改变我们自己祈祷最美好的东西,对着老天、圣贤、祖宗父母等,祈祷所有亲人平安、喜悦、吉祥!当知有福没福,都是由心造的。有智慧的人,晓得这都是自作自受;糊涂的人,就都推到命运头上去了。1、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命由我自己造,福由我自己求;我造恶就自然折福;我修善,就自然得福。从前各种诗书中所说,实在是的的确确,明明白白的好教训。一个人要求富贵就得富贵,要求儿女就得儿女,要求长寿就得长寿。2、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孟子说:求而能得到,由于所求的在我内心。道德仁义是内心的东西,可以力求;功名富贵,是由命运决定的,我怎么能求得呢?云谷禅师说:"孟子的话并没有错,只是你理解错了。你不见六祖惠能大师说吗: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不离自性,即是福田’——《六祖坛经·行由品》),从内心觅求,与外在感无不通。从内心寻求,不单能求得道德仁义,也能求得功名富贵,那就是内外双得,求对于得到是有帮助;如果不能返回自身省察内心,而一味地向外驰求,那就如孟子说的:‘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内外双失,寻对于得到就没有意义"。世人只知穴在山,不知穴在心田间;好山好穴世间有,不是其人寻不见。我看富贵人家坟,往往葬时皆贫贱;待到富贵力可求,人事尽时天理变。还是那句话,决定一个人富贵贫贱的主要因素,不是风水、不是星座、不是命数,而是一个人的"心田",即你的思想、你的品德、你的行为。生命是一段程序,你怎么编写,它就怎么运行。信什么,行什么,便是什么。干什么,是什么,便成什么。注:有大德曾说,《了凡四训》是我们改命的第一步,是初级版本;但是不能跳过,只要你去做了,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END - 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12月19日
      他出生于梨园世家,5岁登台演出,10岁正式拜师学艺。他博采众家之长,是当代极具个人特色的净角名家。《曹操与杨修》尚长荣饰演曹操      在舞台上,他是枭雄曹操、贤臣魏征、廉吏于成龙,在生活中,他爽快自然、豁达平和,是一位亲切和蔼的老人。他是中国戏剧界首位梅花大奖得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传承人。他就是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 多年来,尚长荣在京剧舞台上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经典的角色和剧目,尤其是“尚长荣三部曲”——《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世》《廉吏于成龙》。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这三部作品,走进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的粉墨人生。尚长荣:作为一个戏剧演员,我也曾经历过攥着拳头没法干,无用武之地的局面。我说人生不仅仅是谋生,总要为社会做点什么,总不能终日无所事事,所以我就想搞戏。我想前辈们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他们都是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创新。一、《曹操与杨修》《曹操与杨修》讲述了曹操赤壁兵败,求贤纳士,名士杨修为曹操赏识重用,却终因曹操的多疑与重权、杨修的聪明与自负而酿成悲剧。尚长荣:80年代中期,我看到兄弟剧中不断的有好戏出现,自个儿也着急,但是现在看来什么事情还得遇到机遇,时机不到,干着急也没用。正好我当时遇见《曹操与杨修》这个剧本,当时这是个文学剧本。《曹操与杨修》有新意,不是老套子,它写了一个个性复杂的曹操。他不是《三国演义》罗贯中先生笔下的曹操,不是我们传统戏曲舞台上白脸奸雄、阴险奸诈的曹操,《曹杨》中的曹操是复杂的、多面的。 尚长荣饰演曹操,言兴朋饰演杨修顶着压力和困难,尚长荣夹着剧本来到了上海滩,厚着脸皮敲响了上海京剧院的门环。尚长荣:当时这个戏能不能排成功也是未知数,但是会不会碰壁、无功而返这些问题,我都没有多考虑,我觉得即便失败了也可以吸收失败的经验,但是事情还得做,于是就这样跟上海京剧院一拍即合。1988年,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在天津公演,一炮而红,各大媒体竞相报道,被誉为新时期戏曲舞台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曹操与杨修》剧中,尚长荣以其精湛的演技,塑造出一个崭新的曹操形象,成为京剧界的新一代“活曹操”。他的表演,使该剧光彩频添,成就了一部难以逾越的经典之作。48岁的尚长荣也因此完成了他戏剧人生的精彩转型。尚长荣:到天津演出,虽然也有忐忑,但我们自信。结果当时观众、新闻界的朋友们、专家们都掉眼泪了。我跟言兴朋在谢幕的时候也都掉眼泪了,是喜悦的泪水,我知道只要干就会有成果。《曹操与杨修》成功之后,尚长荣给自己立下了“军令状”,像这样的戏,在退休之前要创作出三至五出,于是便有了《贞观盛事》。二、《贞观盛事》《贞观盛事》讲述了唐贞观年间,皇帝李世民励精图治,采纳谏议大夫魏征200余条意见,不断兴利除弊,革故鼎新,初步形成国势昌隆,府库充盈,国力强盛的盛世局面。尚长荣:这段故事是我1999年之前的一个梦想,1981年到1999年,18年。有人说尚长荣追魏征追了18年。我不是每天有戏唱就满足了自己演戏的欲望,这个戏要有几个精字为准,要精排精演。 尚长荣饰演魏征,关栋天饰演李世民尚长荣说,自己最早是在中学课本里的《谏太宗十思疏》中第一次认识了魏征这个历史人物,那时候起,尚长荣就在心中埋下了一颗出演魏征的种子。对魏征追逐了18年,尚长荣终于在建国五十周年的时候圆了这个梦。 《贞观盛事》1999年,59岁的尚长荣在《贞观盛事》中塑造了魏征这一贤臣形象,并因此剧第三次摘得梅花奖及梅花大奖,成为中国戏剧界获此殊荣第一人。尚长荣:我们高峰精品剧目并非是拿人民币来堆出来的戏。首先你得选材,是不是戏曲题材,得经过多方论证,还得跟现在的社会和现在的观众审美需求合拍,这样的戏才能够立得住,才能够久演而不衰。《廉吏于成龙》三、《廉吏于成龙》新编历史京剧《廉吏于成龙》的诞生对于尚长荣来说,最初是来自一位朋友——资深摄影记者陈莹令人招架不住的“纠缠”。尚长荣:《贞观盛事》那时候我已经59岁了,过60我就能退休了。那时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播出,看了这个之后陈莹老师,给我打电话说,你必须要拍这个戏。《廉吏于成龙》讲述了清康熙年间,被誉为“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在担任福建按察使期间勤政廉政、关爱民主的的故事。《廉吏于成龙》尚长荣:长篇小说可以几十万字,电视剧19集也好,四五十集也好,都可以尽情的展现他的事迹。但是戏曲必须在两个半钟头之内解决问题,非常不容易。尚长荣为此剧两下山西,去到于成龙的老家吕梁方山县采风,感受古代先贤的家风。他说,当时大家在拍这个戏的时候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把一个历史人物、一个鲜活的古代好人、一位廉吏,能够有血有肉地搬上舞台。尚长荣:《廉吏于成龙》演出之后受到了重视,有几方面的赞赏,也有几方面的批评。有不同的意见是好事,我们把不同的批评文章都找来,主创人手一篇来找差距,找问题。我们还开了座谈会,求批评,求验证,求改动的建议。 尚长荣饰演于成龙,关栋天饰演康亲王后来,尚长荣还将新剧《廉吏于成龙》拍成电影。他所饰演的是被康熙称为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该剧几乎囊括了当年京剧界的所有奖项。并在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获得最佳戏曲片奖。尚长荣:我们要做实,要务实,要搞出好作品,就得用这样的精神去求批评意见,去求改正的方案。所以这个戏是在观众和主创的打磨之下,排出来的,也是得奖最多的戏。但是得奖不是目的,得奖只是肯定以前做的是对的,得奖不是帮扶,是鞭策,是动力。曾经尚长荣有一段不敢提自己是京剧演员的时候,因为提起京剧别人就说是不时髦,京剧没人看了,但是尚长荣认为京剧还是属于青年人。京剧艺术永远属于青年尚长荣:有相当一段时间,出门出差,坐火车,十几个钟头,大家互相聊天,一问到我,我都不愿意说我是戏曲演员。一听是戏曲演员,您这京剧,现在京戏没人看了。1995年的时候,上海京剧院进举行了一个京剧走向青年的活动,那时候京剧艺术,跟现在人们的认知和氛围绝对不一样。有一次在上海电影剧院演出,听说观众们坐二十分钟之后就门口集合准备撤退。我跟剧组说,即便撤退一半,也别受影响,咱们争取演好,演精彩。结果演出的时候第一幕过去了,第二幕就开始叫好、鼓掌。掌声越来越多,我们演的是越来越有劲,那天初步统计,大概有44次掌声以上,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谢幕仪式完了之后,我们被同学们围住,都走不动,那时候我热血沸腾,说感谢同学们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来看我们的演出。然后我喊了一句,京剧艺术永远属于青年。以前有人问我,您最难忘的演出是什么时候?我想不出来,但是现在我可以说,这是我前半辈子最难忘的一场演出。Q:未来有怎样的计划?尚长荣:我计划逐步完成几部电影,现在已经完成了三部,明年再完成《贞观盛世》。还有一件比较重要的就是要把一批青年带进来。我觉得传承教戏不是教路子,而是要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基本功的水准,要在全方位的素养、素质上给予他们一些帮助和敦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点我做了三年了,应该说初见成效。我们要从总体上对青年人才整体上的进行一种“传帮带”,督促和托举使他们尽快的能够成才。要成才不难,希望他们能够成大才。文章来源:“CCTV文化十分”
发布者:南溪
2020年12月14日
这是一剂教人如何解除痛苦的良药改变命运从这里开始献给迷茫痛苦的人们趋吉避凶,家庭幸福,实现和谐社会是所有人的愿望。你的家庭、你的父母、你的孩子要想得到吉祥、平安、健康,要想远离灾祸,有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和路径可循,那就是按道德行事。这是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所揭示的自然规律,也是古圣先贤教给我们的一个处世之道。 清华大学有一个著名的校训——“厚德载物”。古人将我们所有的财富和智慧用一个“物”字来代表,物就是我们说的福报,只有厚德才能承载万物。如果一个人做不到这四个字,就叫德不配位,就是我们的德行不配我们得到的福报。好比一张桌子,它能承受十斤重的份量,您非得给它放上20斤、50斤的重量,那这个桌子就会发抖变形,出现崩溃之兆。所以,面对金钱、权力、名望这些福报,我们要靠符合万物规律的德行来承载。过去常听老年人讲“折福折寿”,这是有道理的。而我们为什么今天的许多孩子那么爱生病,年轻人那么容易英年早逝?为什么有很多人一出名、一提升就出事了?这是因为“德不配位”。德行从何而来?圣贤告诉我们要从积福中得来,要懂得惜福。现在许多人对孩子的那种爱完全是违背规律,要什么给什么,把他的那点福报过早地快速消耗完了,灾难也就来了。明白了这个道理,你才不敢追求享受,不敢挥霍浪费。圣贤还有一句致理名言,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人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这个伦常大道,就马上能看到自己的消亡。这个伦常就是指人和人之间存在的五种关系。在这五种关系中,第一个是父子有亲。父母爱子女这个叫慈爱,子女爱父母这叫孝,它是天然的、无条件的自然规律。可是,我们现在许多人却不如动物,有的子女对父母总讲条件,说爸爸你要给我房子,我就怎么怎么样;父母对子女也开条件,说考上大学奖励多少多少钱。都是有条件的,这完全破坏了父子伦常。我们如果想做好爸爸、好妈妈,让家庭祥和,有一个方法,就是让孩子给爸爸妈妈每个星期洗一次脚。过年过节、爸爸妈妈生日的时候,给父母磕头,你做给孩子看,他就受教育,身教重于言教。等他将来无论走到哪里,一提起爸爸妈妈,他会掉眼泪,他会一辈子不忘记父母恩。第二是长幼有序。有好的东西要先让父母受用,这种秩序是真正的平等,我们现在孝顺父母,尊敬老师,我们将来也会当父母、当师长,子孙也孝我们,学生也敬我们。第三是夫妇有别。现在夫妻战争为什么那么多?原因就是没有这个伦常的教导,双方都不懂得安定自己的本分。不懂得男子和女子的属性不一样,女人就应该相夫教子,相夫的“相”是帮助,就好比一国之宰相,皇帝好坏无所谓,要有一个好宰相。你当太太的不会当,我们这个家就完了。从古代到现在一直是在推崇妇道,推崇女子,就是这个原因。第四是君臣有义。当领导与当下属是道义的关系,要懂得各尽其责。下级就应该服从上级,上级就应该爱护下级。第五是朋友有信。违背了诚信,就是违背了自然的秩序、自然的关系、自然的规律。人不守信用就会乱套,就“立见消亡”。这就是自然科学。现在的人欲望炽热,我们的心就像厨房里的灯泡一样,被油烟熏黑了,即使开灯也透不出亮了。其实灯里面亮还在,只是被油烟糊死了。我们要擦灯泡,通过忏悔改过,克服习气,净化心灵,擦一点亮一点,最后身心就光明了,一切灾祸、不和谐全都消失了。这就是传统文化的教育。如今社会上对传统文化的误会太深了,孰不知,想要吉祥幸福, 古圣先贤早就教给我们了方法,只要我们肯以恭敬心向先人学习,就会从老祖宗的智慧中获得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希望大家都做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简介】请问,您的人生幸福吗?您现在的生活有痛苦和迷茫吗?如果您梦想获得人生的幸福,就请看看《幸福人生解密》一书。这不是一本文学艺术方面的书,虽然书中的近60篇独立成章的文章大多采用的是散文写作手法,但记述的却都是发生在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只要您能坚持将此书看完,你会从中找到一把打开幸福人生之门的金钥匙,就能改变您的不幸命运。所以,这是一本专门以实例解读《弟子规》的有关道德教育方面的劝善书,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这本书的话题是紧紧围绕《弟子规》所言教的“孝、弟、谨、信、爱、仁”这一我国圣贤教育之道而展开的,通过解读密码的形式,从忏悔、改过、尽孝、立德、博爱、尊圣、扬善七个方面,告诉那些人生不幸的人们,要想打开幸福之门,必须经过扫除心灵的垃圾、恢复善良的人性、培养高尚品格,进而达到化解矛盾冲突、求得救世良方,最后才能促进人心和谐。这种依据我国圣贤之道、直指人心疾患要处的深刻思考,读罢,往往会受到心灵的震憾,令人反省,令人思考。以这样深刻的视角、生动的范例来谈论“道德”这一当今已经缺失殆尽的话题,这在我国目前教育书籍市场上尚没有发现,这正是此书的价值所在,因此一经出版,免费发放,便引起强烈的反响,公认这是一部能够劝人断恶向善、进而改变命运的好书。如今许多社会爱心人士正在纷纷捐款助印此书再版。相信随着这部书的进一步修改完善,一定能够帮助更多的正在人生苦海中挣扎的人们重新获得幸福人生。【作者简介】 刘卫(网名法卫,号法卫居士),抚顺市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家协会会员,抚顺市国学交流协会理事。作为一名传统文化爱好者,多年来从事传统文化事业旳宣传和研究,通过学习践行《弟子规》,先后编写出版了《绿色之旅》、《幸福人生之钥》、忏悔录《我错了》,为抚顺市传统文化学校主编了《太阳升起的地方》一书,特别是近年来对堕胎現象的深入研究与思考,编写出版了一部系统论述堕胎真相的科普书《生命之痛》。志在借文学之笔修正"我见",弘传圣贤教育。
发布者:南溪
原创
2020年12月14日
在中国有皇室血统就有30个姓氏?你是不是延续了皇家的血统呢?你是不是传说中的王子公主、格格阿哥呢?速速来看~一、张姓  张姓出于姬姓,祖根在河南濮阳,始祖是挥。黄帝第五子青阳之子挥,任弓正之职,制弓矢,被赐姓张。其活动地点在当时都城,即今河南濮阳县。还有一支张姓,系晋国解张之后。解张,字张侯,以字命氏。这支张氏世仕晋,后又仕韩,再仕郑,一直在河南境内发展。二、王姓  王姓之源可分为子姓之王、姬姓之王和妫姓之王。子姓之王产生最早,始祖为比干,祖根在河南卫辉。商纣王的叔父比干直谏被杀,葬于汲郡(今河南卫辉市),其留守汲郡看守墓地的子孙以王为氏。姬姓之王,有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之后、东周灵王太子姬晋之后、东周考王弟姬揭之后等三支,其中第二、第三支源出河南洛阳。妫姓之王为陈国公子完之后。陈国公子完避难奔齐,改姓田氏。田齐灭于秦后,王室子孙一部分改姓王氏。三、李姓  李氏系由理氏所改,是嬴姓颛顼的后裔。颛顼高阳氏的后裔皋陶在尧舜时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官)之职,以官命族为理氏。商朝末年,理徵因直言犯谏触怒了纣王,得罪而死,其子理利贞为避难逃至伏牛山区的伊河流域,靠吃木子(木本植物的果实)得以保全性命。为感谢“木子”保命之功,又因理、李同音之故,遂改理氏为李氏,后定居于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不断发展繁衍。据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记载,道家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的老子即是李(理)利贞的11世孙。四、刘姓  刘姓之源有三:其一出自祁姓,始祖为刘累,祖根在河南鲁山。帝尧裔孙刘累被夏王孔甲封为御龙氏,后刘累隐于鲁山,后代以刘为姓,此为刘姓主源。  其二出自姬姓,也源于河南。春秋时期,周匡王姬班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今河南偃师市西南),号刘康公,其后以刘为姓。  其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鲜卑族的独孤氏为刘氏。这支刘姓也源于河南。五、杨姓  杨氏出自姬姓,有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两个来源,均出自山西洪洞。西周宣王的小儿子尚父,在周幽王时被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成为姬姓侯国,春秋时为晋国所并,杨侯的子孙以国为氏,姓杨。晋国灭杨后,将杨地作为晋国公族羊舌肸的采邑。羊舌肸是历史上一位著名的贤臣,字叔向,任晋国大夫。叔向之子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也姓杨。在杨姓的发展过程中,也融入了其他的支脉,系少数民族的姓或改姓。魏晋南北朝时,氐族有杨氏;北魏时,莫胡庐氏改为杨氏;历史上西突厥别种沙陀部族中有杨氏。六、陈姓  陈姓祖根在河南淮阳,始祖妫满。西周初年,虞舜后裔妫满被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其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姓陈。陈国共传20世、26王,其间陈国公子完曾避难奔齐,改姓田。数代后取得齐国政权。田齐政权灭于秦后,齐王田建第三子田轸迁至颍川(今河南长葛市),恢复陈姓,所以有的陈姓人奉陈轸为始祖。另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为单姓陈。七、黄姓  黄姓的主源有两支,均系以国为氏:一支出于金天氏少昊。传说上古时少昊的裔孙台骀,任水官之职,帝颛顼在位时,被封在汾水(在今山西省汾水流域),成为汾水中的水神。台骀的子孙后来分别建立了沈、黄等几个小国。其中的黄国在春秋时为晋所灭,黄国的子孙以国为姓,奉台骀为黄姓始祖。另外一支出于嬴姓伯益。伯益在虞舜时为东夷部落的首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相传伯益的后裔有14支,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在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公元前648年,黄国为楚所灭,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姓黄。有的姓氏书中说这支黄姓是陆终的后代。  陆终也是嬴姓,陆终的后代,受封于黄(今河南潢川县西),公元前648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查考古书,伯益是颛顼的玄孙,陆终也是颛顼的玄孙。因此,无论这支黄姓出于伯益还是出于陆终,都是帝颛顼的后代,属以国为氏之姓。八、赵姓  赵氏出自嬴姓,远祖是伯益。伯益是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在虞舜时为东夷部落的首领,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赵姓的得姓始祖是伯益的9世孙造父,造父是西周著名的驾车驭马的能手,曾在桃林(今河南灵宝市)一带得到8匹骏马献给周穆王而受到穆王信任,经常一块外出游玩。一次,车队行至昆仑丘,见到西王母,乐不知返,正在此时得到徐国(今江苏泗洪县南)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值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及时赶到都城召集人马前往平叛,迅速平定了叛乱。周穆王以造父的功勋而将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赐给造父,造父以封地命名为赵氏。九、周姓  周姓是一个来源纷杂的姓氏,主要源出以下几支:其一,黄帝时周昌的后代。其二,商代太史周任的后代。其三,后稷的后代。由于周昌、周任的世系已不可考,因此一些姓氏书中把周姓的起源下延至周代,把周文王奉为周姓始祖。文王为姬姓,而姬姓的始祖则是后稷。后稷(名弃)是黄帝的后裔、帝喾之子,帝舜时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别姓姬氏,是周族的开创者。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自邰迁至岐山下的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亶父的曾孙姬发(即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了西周。  西周传12王,至东周平王时,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市)。周平王有个儿子叫姬烈,被另封于汝南(今河南汝南县),被当地人称为周家,后来演化为周氏。周庄王时,周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图杀死庄王另立公子克,事泄被杀,他的后代也称为周氏。公元前256年,周朝为秦所灭,周赧王被废为庶人,迁到惮狐(今河南临汝市西北)。当地人称其为周家,他们遂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其四,少数民族改姓。北魏时期代北地区的普乃氏、贺鲁氏,北周时的普屯氏后来都改为周氏。其五,姬姓所改。唐朝先天年间,姬姓为避玄宗李隆基名讳而改姓周。十、吴姓  吴姓在得姓方式上属于以国为氏,开氏始祖是姬姓吴国的建立者太伯。太伯是商代末年周族首领古公亶父的长子,他为了给聪明能干的三弟季历让位,而与二弟仲雍一起以采药为名逃到了长江三角洲的苏州一带建立了吴国。太伯没有子女,今日吴姓都是仲雍的血脉。春秋后期,吴国逐渐强大起来,吴王阖闾曾一度攻破楚国。其子夫差乘胜北上与齐争霸,后因不听劝谏败于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73年亡国。吴国王族子孙为表达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吴氏。此外,吴姓还有其他来源:一支出自炎帝时的臣僚吴权;一支出自吴贺,相传吴贺是夏代少康时的神箭手,曾与后羿比试箭法;一支出自虞舜之后,舜的儿子商均被封于虞(今河南虞城县),舜或商均的后代有人以虞为姓,由于上古时期“虞”字多写作“吴”,因此虞舜的后代中也有人以吴为姓。十一、徐姓  徐姓为嬴姓伯益的后裔,属以国为氏之姓。古代东夷族有一个分支叫徐夷,或称徐方,在今淮河中下游一带活动,据说是伯益的后裔。伯益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伯益有个儿子叫若木,夏代时被封于徐(今江苏泗洪县及安徽泗县一带),至西周穆王时出了一位著名的君王徐若偃,史称徐偃王。  徐若偃以仁义著称,曾在挖河时得到一副红色弓箭,遂起代周天子而王天下的野心,率三十六国诸侯起兵反周。时周穆王正在西王母那里做客,闻听消息后由造父驾车从昆仑丘驰返镐京,遣使令楚国前往讨伐。战争使民众生灵涂炭,徐偃王心有不忍,罢兵弃国,躲进彭城(今江苏徐州市)附近的深山老林中。周穆王知道当地人怀念徐偃王,遂以偃的儿子宗为徐子(即子爵),继续管理徐国。传至宗的11世孙章禹时,吴国于公元前512年出兵伐徐,引水灌徐国都城,灭掉了徐国。亡国后的徐国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即徐氏。十二、孙姓  孙姓的来源主要有三支,分别出自姬姓、芈姓和妫姓。  西周初年,武王姬发封其同母弟康叔于卫(今河南淇县)。卫康叔的8世孙卫武公有个儿子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他以祖父的字命氏,即孙氏。此为姬姓之孙。  春秋初期,楚国王族、名相孙叔敖(芈氏,名敖,字孙叔),刚正清廉,死后其子生活困难。楚庄王听说后把寝丘(今河南沈丘县西南)的一块地赐给孙叔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以父字为姓,奉孙叔敖为孙姓始祖。因楚国的祖先为芈姓,故称此支孙氏为芈姓之孙。  妫姓之孙出自春秋时齐景公的大夫陈无宇。他是从陈国逃到齐国的陈公子完的4世孙。无宇之子书,字子占,因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封于乐安(今山东博兴县)。后因乱,孙书之孙孙武逃到吴国为将,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即孙武所著。孙武的后代孙膑也是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十三、朱姓  帝舜时有大臣朱虎,但朱虎无世系可考,所以一般认为朱氏出自曹姓,是由邾氏去邑而形成的。颛顼帝的玄孙陆终有6个儿子,第5子名安,为曹姓。西周初年,武王封安的裔孙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市东南南陬村),建立邾国,又称邹国。战国中期,邾国为楚所灭,邾国王族以邾为氏,后又去掉偏旁“邑”成为朱氏;另外,还有一支朱氏,系由少数民族所改。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汉化改革,鲜卑族的渴浊浑氏、可朱浑氏被改为朱氏。十四、马姓  马氏出自嬴姓,形成于战国后期,血缘先祖是虞舜时东夷部落的首领伯益,得姓始祖是赵奢。赵奢是战国时期赵国人,初任田部吏,主收田赋,不畏权势。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赵国贵族平原君赵胜家不肯出租税,赵奢依法治罪,先后杀了赵胜家9个管事人员。赵胜认为他有才干,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哥哥赵惠文王,让他主管赵国田赋。后来赵奢升任将军,用兵如神。公元前270年,秦军大举进攻赵国重镇阏与(今山西和顺县),他奉命救援,在探知敌情后,火速赶往,居高临下,大败秦军,因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子孙因以为氏,即马服氏,后又省“服”为马氏。今河北邯郸市西北有山名马服,传说因赵奢葬此而得名。十五、胡姓  黄帝时期的胡曹是最早的胡姓人物,但胡曹之后已无世系可考,所以一般认为西周初年大分封时,帝舜后裔妫满被武王姬发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县),建立侯爵陈国,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故又称胡公满。他的子孙有的用他的谥号为姓氏,就是胡氏。  胡姓还有三支,其中两支源于周代的两个胡子国。一个在今河南郾城西南,是西周初年分封的姬姓子爵侯国,故称胡子国,是楚国的附庸。公元前519年随楚国与吴国交战,国君髡战死,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另一个胡国在今安徽阜阳,为归姓子爵胡国,故也称胡子国。公元前495年被楚国所灭,国君豹被俘。这两个胡子国亡国后,王族子孙都以原国名为姓氏,形成两支胡氏。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鲜卑族的纥骨氏被改为胡氏,也是胡姓的来源之一。十六、郭姓  中国姓氏的产生,有一种方式是以居住地为姓氏,如城、郭、西门、东闾之类。郭,意为外城,住在外城的人以居处为姓氏,产生了中国最早的郭姓。据资料记载,夏禹时的郭哀、商代的郭崇,是中国最早的郭姓人。但夏、商时期的郭姓无世系可考。  郭姓的主源出于古虢国,系由“虢”字声转而形成。虢国是周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有东虢、西虢和北虢,其中,东虢、西虢都是周武王时所封,开国君主均为周文王的弟弟。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是姬叔(亦称虢叔)的封地。公元前767年,周平王以郑武公护驾东迁有功,把虢地赏给了他。南方的楚国正欲向中原扩张,遂以平王无故灭虢为名,兴师问罪,一直打到洛邑附近。平王大恐,只好把虢叔的后裔姬序找来,封之于北虢(今河南陕县东南李家窑)。公元前655年,晋国假道于虞以伐虢,灭掉北虢。西虢在今陕西宝鸡东,是姬仲(亦称虢仲)的封地,后于公元前687年灭于秦。虢叔、虢仲的后代以国为氏,就是虢氏。古代“虢”、“郭”音同通用,后来虢氏便转而为郭氏。十七、林姓  林姓的起源有三支,最早的一支出自子姓,形成于西周初年,是殷商王族比干的后裔。比干,沫邑(今河南淇县)人,子姓,是殷纣王的叔父,官少师。纣王宠爱妲己,昏庸无道,致使民怨沸腾,诸侯叛离。比干冒死劝谏,触怒了纣王,被剖腹挖心处死。其正妃陈夫人有孕,携婢女四人逃至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避难,在深山密林的石洞中生下一子,取名坚,字长思。周武王伐纣,陈夫人携子归周。武王以坚生于密林之中,赐姓林氏,并任林坚为大夫。  一支源出姬姓,形成于东周初期,是周平王的后裔。周平王有子名林开。林开的子孙有的以祖辈的名字为氏,称林氏。  一支是由少数民族改姓,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汉化改革,把鲜卑族的丘林氏改为林氏。十八、何姓  据《路史》记载,黄帝时期已有何姓,源出归姓,惜无世系可考。其他姓氏书多认为何姓为韩姓转音而来,出自姬姓。  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县西),是为晋国的开国君主。叔虞的11世孙万,在晋国为官,食采于韩(今山西河津市东北),其后以封邑为姓,姓韩。春秋后期,韩氏成为晋国三大公族之一。战国初期,韩氏与赵氏、魏氏共同瓜分了晋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韩姓子孙分散各地,其中有一支居于陈、楚境内淮河与长江之间的一些地方,当地人的口音把“韩”读作“何”,后来又从读音误写为“何”,这些韩姓人遂变成了何姓,奉其祖叔虞为何姓始祖。  何姓还有其他来源:汉代有何苗者,本姓朱,冒姓何;康居支庶分立有何国,其后人以国名为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贺拔氏改为何氏;五代时,少数民族吐谷浑有何姓;元末吐蕃宣慰使锁南,其子铭,入明为河州卫指挥同知,赐姓何。十九、高姓  高姓来源众多:其一,黄帝时有大臣高元作宫室,当为高姓之始。其二,周初分封,姜尚被封于齐,建立齐国,他的后代子孙中有人食采于高,因以高为氏。其三,齐太公6世孙齐文公有个儿子叫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傒同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相善。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傒联合其他大臣平定内乱,诛杀公孙无知,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命傒以祖父名高为姓氏,并封之于卢(今山东济南市长清区西南),其后绵延不绝,今之高姓人多出于此支高氏。其四,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以高为氏。其五,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鲜卑族的是楼氏为高氏。其六,北齐,元景安、元文遥被文宣帝赐姓高氏。其七,北齐的高隆之本姓徐,其父为高姓人收养,因从其姓。其八,高句丽之后,后燕慕容云之祖和,自称高阳氏之后,因以高为氏。二十、梁姓  梁姓的来源有三支,其主源出于嬴姓,系以国名为姓氏。传说伯益的后代有个人叫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于秦地,后逐渐强大,建立了秦国。到周宣王时,非子的曾孙秦仲任大夫,在征伐西戎时战死。  他的5个儿子为报父仇,带七千人马奋勇杀敌,打败了西戎,收复了失地,因功均被封侯。其小儿子被封于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市南),建立梁国,为伯爵,人称梁康伯。公元前641年,秦穆公灭掉梁国,失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都逃到晋国,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梁氏。第二支梁姓源出姬姓。周平王子唐封于南梁,安定梁氏由此产生(在今宁夏固原市、甘肃平凉市等地)。第三支梁姓系少数民族所改。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革姓氏,把鲜卑族的拔列(一作拔列兰)氏改为梁氏。二十一、郑姓  郑氏源出姬姓,为周宣王弟姬友的后裔。公元前806年,姬友被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是为郑桓公。周幽王时,桓公任司徒之职,他见幽王宠幸褒姒,不理朝政,预感将有变乱发生,于是采纳太史伯的建议,在公元前773年把家属和资财转移到虢、郐之间的“京”地(今河南荥阳市东南京襄城村)。公元前770年,西周王室为犬戎所逼,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市)。郑桓公之子郑武公先后攻灭郐、虢,建立新的郑国,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市)。郑国在公元前375年灭于韩,共历23君、431年,子孙播迁陈(今河南淮阳县)、宋(今河南商丘市)之间,以原国名“郑”为姓氏。由于今河南荥阳、新郑古属荥阳郡,故有“天下郑姓出荥阳”之说。二十二、罗姓  罗氏出自熊姓,系以国为氏。五帝之一颛顼的曾孙黎和吴回,都号称“祝融”,为当时的火官。  吴回的儿子陆终有六子,其第六子叫季连,芈姓,是楚国的祖先。他的孙子穴熊及以下的子孙,至楚穆王以前,凡继承王位的,名均冠以“熊”字,故世称熊氏。穴熊生鬻熊,罗姓便从此分支而出。周武王时,罗姓的先祖中有一位名叫“匡正”的奉命征商有功,被封于宜城(今湖北宜城市),为子爵,其地有罗水,故称国号为罗。他的后代以国名为姓,即罗姓。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罗国子民迁徙四方,其中多分布于今江西、湖南等地。二十三、宋姓  宋姓源出子姓,始祖是西周初年宋国的建立者微子启。微子启是商朝末代帝王商纣王的庶兄。纣王荒淫无道,微子启与比干、箕子多次劝谏纣王改恶从善,但纣王一意孤行,微子启遂离纣王而去。不久,地处西垂的周族经过多年的经营,一举攻灭商朝,纣王自焚而死。周初,周公平定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动的叛乱后,封微子启于商朝旧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市南),建立宋国。宋国立国700多年,至公元前286年被齐国所灭。亡国后的宋国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宋氏。另外,五代时湖南少数民族有宋姓,时人宋邺便是。二十四、谢姓  相传黄帝有25个儿子,其得姓者14人,共得12姓,其中有任姓。任姓建有10个国家,谢国(今河南南阳市,或今河南唐河县)为其中之一。夏、商时期,谢国史册不显。西周末期,周宣王的舅父申伯因率兵平定猃狁之乱而被改封于谢。申伯是炎帝后裔,为姜姓。申伯就国前,宣王派召伯虎等大臣先灭掉谢国,在谢国旧址上营建了谢邑,作为申国的新都。任姓谢国灭亡后,国人除一部分留居当地外,大部分外逃,他们以国为氏,姓谢。公元前7世纪初,楚文王发兵攻申,灭掉姜姓申国,居于谢城之人以邑为氏,也姓谢。  这样就形成了黄帝后裔和炎帝后裔两支谢氏。此外,南北朝时期卫州(今河南卫辉市)人谢偃之祖孝政,本为鲜卑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射姓、谢丘姓、商姓人有改为谢姓者;今天布依、满、壮、瑶等少数民族中有以谢为姓者。二十五、唐姓  唐姓的主源有两支:一支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裔;一支出自姬姓,是唐叔虞的后裔。  相传帝尧姓祁,亦曰伊祁,名放勋,谥号尧。尧在做天子前曾被封于唐(今河北唐县),故称陶唐氏或唐尧。舜承继尧天子之位后,封尧子丹朱为唐侯,在今山西冀城西建立唐国。夏代,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今河南鲁山县),刘累的后代有的仍留在唐,至商代,更名室韦氏,西周初又改为唐公。成王即位之初,唐人发生反叛,其国为周公所灭。是时,发生了“桐叶封唐”的故事,成王将唐国旧地封给其弟叔虞。后来,又改封刘累裔孙在鲁县者为唐侯,唐侯封地在今河南方城。公元前505年,唐国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就是唐氏。这是出自祁姓之唐。  叔虞封唐后被称为唐叔虞,他的嫡长子后来又被移封于晋,只有庶出子孙仍留在唐地,后来以国为氏,也姓唐。这是出自姬姓之唐。二十六、韩姓  韩姓历史悠久,其最古老的渊源是华夏人文初祖黄帝。相传,黄帝娶嫘祖,生青阳和昌意,昌意居于若水,生韩流。韩流的后代以韩为姓。  周灭商之后,周成王的一个弟弟分封于韩(今山西河津市东北),西周、春秋之际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后有韩武子为晋献公功臣,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市西南),子孙亦以韩为氏。一说韩武子为晋国王室后裔,食采于韩,遂以邑为氏。战国时韩、赵、魏三家分晋,韩国位列七雄之一。秦灭韩后,许多韩国故人以韩为姓。北魏孝文帝改革姓氏,将出大汗氏改为韩氏,又增加了韩姓的人口。由此可见,韩姓的来源是相当复杂的。二十七、曹姓  曹姓主源有四支:其一,颛顼玄孙陆终第五子安,在禹时被封于曹(今山东定陶县一带),其后以曹为姓。其二,周武王封其弟振铎于曹。战国时,曹亡于宋,子孙有的以曹为姓。其三,周武王移封曹安的后代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市东南),战国时,邾灭于楚,国人分别以邾、曹为姓。其四,东汉中叶,大鸿胪曹嵩原姓夏侯,由于宦官曹腾收养而改姓曹。二十八、许姓  许姓的鼻祖是许由。许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隐士,相传唐尧曾让天下于许由,许由辞而不受,逃至箕山(今河南登封市东南)隐居;尧又请他做九州长官,他洗耳于颍水之旁,表示不愿当官的决心。许由死后,葬于箕山,故又称箕山为许由山。由于年代久远,许由之后的世系今已搞不清楚了。许姓来源有清晰脉络可寻的是出自炎帝裔孙、尧四岳伯夷之后的一支许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伯夷的后代文叔于许(今河南许昌县东),建立姜姓许国。春秋时期,许国在郑、楚等大国的逼迫下多次迁徙,到战国初期,许元公结为楚所灭,迁于容城(今河南鲁山县东南),子孙为怀念故国,遂以国名“许”为氏。也有专家认为文叔是许由的后代。二十九、邓姓  邓姓的主源出于商周时期的邓国。商代中期,商高宗武丁封其叔父(一作季父)于邓(今河南邓州市),建立侯爵邓国,赐姓曼。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异姓诸侯国中势力较为强大的一个。至春秋时期邓国南邻荆楚,受到强大的楚国的压制。公元前678年,邓国传至邓侯祁,被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姓邓。  邓姓还有其他来源:相传黄帝时期就有将军邓伯温,这是史书所载最早的邓姓人物,惜其后裔无世系可考;李姓有改为邓姓的。北宋初年,南唐后主李煜的第八子李从镒,曾被封为邓王。南唐为赵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招捕南唐宗室,后李从镒被捕,其子李天和死里逃生,为避人耳目,以父亲的封号为姓,即邓姓。三十、萧姓  萧氏源出子姓,系春秋时宋国附庸萧国子孙以国为氏。春秋时,宋国有一员猛将南宫万,他在公元前682年宋国攻打鲁国的战斗中被鲁国俘虏。鲁庄公囚南宫万于后宫,数月后才把他放归宋国。次年秋的一天,宋闵公同南宫万在后宫博戏(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闵公的几个宠姬也在旁围观。南宫万看着她们说:“还是鲁宫的美女漂亮,天下诸侯没有像鲁君那样快活的!”闵公一向以这几个姬妾的姿色自矜,听了这话很不高兴,便嘲笑南宫万说:“原来我敬重你,今天,你不过是俘虏罢了。”这下触到了南宫万的痛处,他顿时恼羞成怒,抓起棋盘把宋闵公打死了。接着,一不做二不休,另立公子游为新君,宋国诸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萧邑大夫是子姓宋国的公族子弟,名叫大心,他和诸公子组成一支军队,又到曹国请来援军,于当年冬天击杀南宫万之弟南宫牛和新君游,立闵公弟御说为君,即宋桓公。南宫万逃到陈国,被陈人用美酒灌醉囚送宋国。  宋人把南宫万剁成肉酱,报了国恨家仇。大心因在平乱中有功,被封于萧地,建立萧国,称为萧叔。公元前597年,萧国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姓萧。有的萧姓人亦简写为肖。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12月12日
我们有钱了,生活富裕了,天天吃的是大米白面生猛海鲜,穿的是绫罗绸缎西装革履,用的是高科电器名车豪宅。可是,我们为什么总是快乐不起来?为什么钱越多越找不到幸福感?为什么吃得越好身体越多病?为什么烦恼越来越多?为什么情感无处寄托?这么多为什么让我们常常不知所措,迷茫中不知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也不知向何处去寻求答案。身为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一分子,这些人生的困惑我都曾经面临过,挣扎过,痛苦过。直到7年前,也就是2008年那一年,我们这座城市来了一支极其特殊的报告团,他们没有以往的慷慨激昂,而是在众目睽睽之下,痛说自己过去所干的错事坏事见不得人的事,分享学习传统文化给他们人生命运带来的根本性转变。这些人的真诚忏悔,不知唤醒了多少迷途的人,其中就包括我。打那以后,我才知道了,这个世界原来还有一种能够给人带来幸福生活的传统文化,这种流传了五千年的圣贤教育,能够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真相,能够让人心归正念、逢凶化吉,能够让人福寿增长、家庭幸福。于是,我毅然放下一生形成的我知我见,低下高昂的头,虔诚地向古圣先贤老祖宗学习求教,深刻反思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结果我发现,原来真的是我错了。原来天地自然是有法则的,人是不可以违反自然规律行事;原来这个世间是善恶有报的,这个报应用现代科学翻译过来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来万事都是有因就有果的,种善因就得善果,做坏事就会受恶报;原来人只有德积厚了才能像大地一样承载万物;原来世间万物都是有灵性的;原来世上所有的善行中孝道是第一位的,所有的恶行中邪淫是罪最大的;原来只有人心安定了才可以胜过天命;原来有舍才会有得,不舍就不得;原来所有的人生来本性都是善的,好人是教出来的,坏人也是教出来的;原来这个世界不是唯物的,而是精神的,这种精神的能动性是决定自我命运的源泉…….圣贤的教导令我恍然大悟。当我终于明白了这些宇宙人生真相后,真的如梦方醒。我从此走出了“小我”,发现了“大我”。痛定思痛,我决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从此学会了宽容、仁爱、感恩、放下;学会了说“谢谢您”、“我爱您”、“对不起”、“我错了”、“请原谅”;学会了舍己为人、与人方便、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学会了勤俭节约、低调做人、不以物喜,不以物悲;学会了爱惜物命连蚊蝇都不忍去伤害、连血肉都不喜去食、连一粒米都不舍得浪费;学会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后来我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我的命运开始悄然出现了改变。患了十多年的肝病不药自愈,47岁老来喜得贵子,生活贫困变得富足起来,做事越来越顺了,心情越来越好了。此时,我非常想把自己不幸命运得到转变这件事布施于天下,让人们分享我的收获,使更多的人如我一样走出迷茫痛苦的人生。于是,我不顾世俗的偏见,不管名誉的损失,揭开包装了五十年的华丽外衣,将自己的缺德之处一一曝光于阳光之下,将自己的改过之法一一传授于未来。于是就有了这本《打开幸福之门》一书的问世。只希望这本书有如一面镜子,帮助有缘读到此书的人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哪怕挽救一名沦落的人,一个不幸的家,此书就价有所值!【作者简介】刘卫(网名法卫,号法卫居士),抚顺市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家协会会员,抚顺市国学交流协会理事。从爱好文学到转而从事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和宣传,先后编写出版了《绿色之旅》、《幸福人生解密》、忏悔录《我错了》,并为抚顺市传统文化学校主编了《阳光照亮的地方》一书。特别是近年来对堕胎現象的深入研究与思考,编写出版了一部系统论述堕胎真相的科普书《生命之痛》。志在借文学之笔修正"我见",弘传圣贤教育。 
发布者:南溪
原创
2020年12月12日
石窟艺术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以及审美情趣而今成为独特的旅游景点我们常听到“四大石窟”之称其实,除了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这四大石窟还有很多名气虽相对不大但一样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石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些瑰丽的古代艺术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甘肃省敦煌市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有洞窟735个、壁画4万多平方米泥质彩塑2400多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第96窟九层楼外景  来源:视觉中国敦煌莫高窟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涅槃窟—莫高窟第158窟(中唐)  来源:甘肃学习平台南大像窟—莫高窟第130窟(盛唐)  来源:甘肃学习平台第61窟也被称为“文殊堂”。洞窟的西壁绘有巨型的五台山图,长13.5米,高3.5米,被认为是莫高窟最大的佛教史迹画。它是以五台山的真实地理位置和现实生活为依据创作。其中,还详细描绘了从山西太原途径五台山到河北镇州(今河北正定县)方圆250公里的地理形势。(敦煌研究院提供)第16-17号洞窟,又名藏经洞。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5月26日,王圆箓道士在清理流沙时,偶然发现了这座隐室。据考证,藏经洞开凿于晚唐,这里所藏的经卷文书共计五万余卷,其中90%是宗教典籍,还有10%涉猎天文、地理、历史、政治、军事、医学、艺术、文学等方面。(敦煌研究院供图)中心塔柱窟—莫高窟第254窟(北魏)  来源:甘肃学习平台莫高窟第45窟大势至菩萨(盛唐)  来源:甘肃学习平台莫高窟第249窟(西魏)  来源:甘肃学习平台莫高窟窟区初冬景象  新华社记者 张玉洁 摄莫高窟(人民画报 茹遂初摄)莫高窟第323窟北壁佛教史迹画之张骞出使西域初唐(1978年)。(人民画报 茹遂初摄)为保障洞窟壁画和彩塑保存环境稳定,敦煌研究院采用现代物联网技术构建了莫高窟监测预警体系。这是处于莫高窟第72窟前的环境监测设备,可以进行气象、空气质量和颗粒物监测。这些数据会实时显示在敦煌研究院的监测中心大屏。(央视记者郭晗光拍摄)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武周山南麓是佛教艺术东传中国后第一次由一个民族用一个朝代雕凿而成的皇家风范佛教石窟是公元5世纪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现存大小窟龛254个,造像51000余尊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一角云冈石窟   来源:视觉中国云冈石窟第6窟中心塔柱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大同云冈石窟景区一座洞窟内的石刻造像  新华社记者 王颂 摄  来源:新华网云冈石窟景区一座洞窟内的石刻佛像头部  新华社记者 王颂 摄 云冈石窟第5窟佛像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佛像身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小洞?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那是岁月更迭留下的痕迹,在漫长的时光里,云冈石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泥塑翻新及维修。在修补佛像时,工匠打孔把木桩嵌入佛像并固定,之后缠麻外覆泥塑彩绘,然而又过去很多年,泥皮脱落,木桩枯朽,终究只有这些孔洞留了下来。云冈石窟石刻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云冈石窟第10窟明窗莲花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云冈石窟一角   来源:新华网云冈石窟五华洞前石柱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云冈石窟   来源:视觉中国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期历经400余年的大规模营造石窟全长1000米有佛洞1352个,佛龛785个造像约10万尊题记和碑刻6300余品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龙门石窟   来源:视觉中国龙门石窟 高均海 摄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龙门石窟莲花洞   来源:河南学习平台龙门石窟   来源:中国政府网万佛洞   来源:河南学习平台游客在龙门石窟景区游览   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2020年4月起,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石窟景区推出“夜游龙门”活动,让游客在晚间领略石窟造像的别样风采。这是2020年6月8日拍摄的龙门石窟景区奉先寺夜景。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2020年6月8日,游客在龙门石窟景区奉先寺游览。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2020年6月8日,游客在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石窟景区游览。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现保存大小窟龛221个雕塑造型优美、彩绘壁画独具特色崖阁建筑形式多样是中国石窟遗迹的代表窟群之一也是古代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麦积山石窟一景(2020年11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麦积山石窟  来源:视觉中国这是2020年11月29日拍摄的麦积山石窟一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这是2020年11月29日拍摄的麦积山石窟一景   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麦积山石窟的泥塑(2020年11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这是2020年11月29日拍摄的麦积山石窟一景   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麦积山石窟拍摄的彩绘壁画(2020年11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麦积山石窟第11窟,修复师牟常有查看一尊已经发生倾斜的塑像。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2020年9月6日,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山石窟,工作人员徐鹏在石窟内检查塑像倾角传感器。新华社记者 耿馨宁 摄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所有石窟造像的总称迄今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多达75处,造像5万余尊其中尤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窟最具特色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盛极于两宋是世界石窟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代表了公元9至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1999年12月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成为国家首批5A级景区释迦涅槃圣迹图   来源:中国旅游报转轮经藏窟  来源:中国旅游报宝顶山石刻   来源:地理探索石刻大佛   来源:地理探索观音像   来源:地理探索人物像   来源:地理探索石刻下的游人   来源:地理探索牧牛图  来源:地理探索天梯山石窟也称“凉州石窟”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张义镇灯山村开凿于岩壁上的天梯山石窟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在学术界有着“石窟鼻祖”之称天梯山石窟(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杜哲宇 摄来源:视觉中国天梯山石窟13号窟(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杜哲宇 摄天梯山石窟13号窟   新华社记者 杜哲宇 摄 天梯山石窟13号窟   新华社记者 杜哲宇 摄天梯山石窟   来源:视觉中国 须弥山石窟坐落在位于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宁夏固原市六盘山北麓初创于北魏晚期,兴盛于北周和唐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宁夏境内最大的石窟也是中国十大石窟之一是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产物也是丝绸之路繁荣的见证弥勒大佛    来源:住建部须弥山石窟风景名胜区    来源:住建部须弥山石窟    来源:住建部因自然风化和人为损坏,须弥山石窟壁画出现了地仗脱落、裂隙、颜料层粉化脱落、空鼓、壁画起甲等病害。宁夏须弥山石窟壁画百年后首次迎来抢救性修复,此次修复将遵循“最小干预,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最大程度还原壁画的原始风貌。图为文物修复专家在宁夏须弥山石窟圆光寺48号窟内修复壁画。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因自然风化和人为损坏,须弥山石窟壁画出现了地仗脱落、裂隙、颜料层粉化脱落、空鼓、壁画起甲等病害。宁夏须弥山石窟壁画百年后首次迎来抢救性修复,此次修复将遵循“最小干预,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最大程度还原壁画的原始风貌。图为文物修复专家在宁夏须弥山石窟圆光寺48号窟内修复壁画。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须弥山石窟  来源:视觉中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克孜尔石窟是新疆现存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位于新疆拜城盆地南端雀儿塔格山北麓的木扎特河东岸断崖之上现遗存洞窟349个、壁画近10000平方米被视为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融合交汇的人类杰出文化遗产是中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来源:视觉中国游客在克孜尔石窟游玩  新华社记者 高晗 摄  2015年07月27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最能体现克孜尔石窟建筑特点的是中心柱式石窟,它分为主室和后室,图为38号窟后室。守护石窟的鸠摩罗什雕像   来源:视觉中国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所辖的永靖县边缘背靠积石山山崖,面对刘家峡水库因此,炳灵寺石窟也变成了一座“湖畔石窟”炳灵寺石窟最为典型的是石雕像浮雕佛塔和壁画艺术炳灵寺石窟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被誉为“中国石窟的百科全书”石窟以位于悬崖高处的唐代“自然大佛”以及崖面中段的众多中小型窟龛构成其主体169窟的24个佛龛个个都是炳灵寺的精华所在炳灵寺石窟位于中国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南约四十公里处的积石山的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来源:视觉中国作者:陈万吉  来源:甘肃学习平台来源:视觉中国来源:视觉中国炳灵寺石窟  来源:视觉中国阿尔寨石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是我国迄今发现的草原地区规模最大的石窟建筑群也是一座集寺庙、石窟建筑摩崖石刻造像、壁画、雕塑榜题为一体的佛教艺术宝库阿尔寨石窟共有65座石窟22座浮雕石塔等遗存其中保存完好的41座石窟中14座有壁画壁画绘有蒙古包、骑射、狩猎和丧葬习俗等场景阿尔寨石窟也因此被誉为“草原敦煌”阿尔寨石窟一景  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对“草原敦煌”阿尔寨石窟壁画和岩体进行全面保护,目前石窟本体加固工程基本完成。阿尔寨石窟西侧一角(2018年9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贾立君 摄阿尔寨石窟的一座洞窟  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阿尔寨石窟  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阿尔寨石窟壁画  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阿尔寨石窟壁画  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对“草原敦煌”阿尔寨石窟壁画和岩体进行全面保护,眼下石窟本体加固工程基本完成。阿尔寨石窟内的一处壁画(2018年9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贾立君 摄万佛堂石窟位于辽宁省锦州市义县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万佛堂石窟是北魏石窟也是东北最大的石窟有大小16个石窟、430余尊造像分东区和西区万佛堂石窟景区外部景象  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万佛堂石窟景区内部景象  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游客在万佛堂石窟景区参观游览  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万佛堂石窟景区内部景象  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榆林窟与莫高窟并称为“姊妹窟”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城南约70公里的榆林河峡谷中196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2020年8月11日拍摄的榆林窟一景  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这是2020年8月11日拍摄的榆林窟一景  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这是2020年8月11日拍摄的榆林窟一景  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这是2020年8月11日拍摄的榆林窟一景  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这是2020年8月11日拍摄的榆林窟一景  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12月11日
壹人和天地是一体的,我们古人讲天地人三才,讲天人合一。我们的衣着,有着很深的学问,应该与天地相应。如今的鞋子大多都是橡胶底,这个材质好处在于可以防水,不过相对也有对人体不利的一面,就是不接地气,大家会有疑问了,什么是地气呢?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北京,经常会出现预报有雨但是没有下的情况,只是会感觉很闷而已,可是周边的山区却下雨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如今天气预报只是根据空气的温度湿度风向等来预判天气的,这仅仅是天气层面,未考虑到地气,只有天地阴阳二气的交合,雨才会下。所以会不准。大家可以留意一下,如果在老房子住,发现地面突然变潮,之后一定会下雨,这个比预报准,这时的潮,就是地气的上行所致。人体的设计是适应地球这个能量场的,人体和天地的能量场运行是同步的,天气和地气对人的身体都会有影响。人的脚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接收地气,脚下有一个穴位,名为涌泉穴,顾名思义,这个穴位就是接收涌入体内的地气;相对的,头顶还有一个百会穴,天之阳气汇聚于此。现在都穿胶皮底的鞋,会隔绝地气的传导,让人体接不上地气。举一个例子,有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在大城市睡觉的话,睡一觉起来会感觉很疲乏,人的状态很昏沉,如果是身处在山间亦或乡村中,哪怕睡眠时间短,休息便会很好,十分清爽。这是因为如今城市到处铺上了水泥,隔绝了地气。白天阳气运行为主,晚上睡眠时阴气运行为主,如果水泥铺在地面,将地气全部隔绝,人体吸收不到足够的来自于地的阴气,则容易造成不太理想的睡眠质量。住在高层楼房久了,人常感到虚乏烦躁,心神不宁,若是离开高层,到乡下的老院子,哪怕是呆上一小会,就感觉人不飘了,如同心落下来了,这便是人体接收到了大地的能量,也就是接上了地气。贰日本的传统文化几乎都是源于古中国,实际上现在他们保护的比我们好。我发现一个小细节,老派的日本家长给孩子穿的鞋,不会打上橡胶底。我们老式的布鞋,钉鞋底的时候,中间也有一部分是露出来的,大家一般以为是处于轻便考虑,实则不是,那里便是涌泉穴的位置,是为了让人接地气。地为土,脾胃也属土。在高楼住很久,离地面太远,体内便会土气不足,脾胃功能就会不好。说到脾胃不好,还要牵扯到食品问题,尤其是蔬菜,现代农业,蔬菜都是激素催出来的,在土地里生长的时间很短,自身的“土气”不够,人长期食用这些快速生长的蔬菜,也会影响自身脾胃的功能。城市的格局,食品的质量我们没办法改变,但我建议大家平时备置一双老布鞋,要传统的样式,不要橡胶底的,有时间了就换上,到地上去走一走,这样有利于人体接受地气,自身也会感觉舒畅一些。现代人的特性就是生活太复杂,压力大,欲望多,到大街上一看,皱着眉头的居多,眉目舒展的太少见了。眉间是人体能量场的汇聚地,也是一个接受来自于天的能量的地方。怎样才能舒展开顶轮、眉间轮呢?不妨从穿一件宽松的衣服做起。穿着紧身的衣服很难有身心舒展之感。为什么现在提倡穿汉服,你穿上汉服只要觉得自己自如了,你必定是端身正意,有了坦坦荡荡的气场。衣服是能影响人的心境的,而心境会影响人接受外界的能量。因为你是什么能量场就接收什么能量场,此所谓“同气相求”。在日本的街上有人穿和服,没人会觉得奇怪;在中东,女人蒙块黑头纱也没人觉得奇怪。叁在中国,你要穿身汉服,别人会觉得你很奇怪,甚至问你是不是穿的韩国的衣服。一百年前,我们穿西装,大家觉得是奇装异服;现在我们穿自己汉民族的传统服装变成奇装异服了。我们文化的丢失和没落由此可见。下面我说一下现代服饰的设计。现在的衣服设计的都很紧身,哪怕是棉衣,在腰部也都是很薄的,这样显得身材好。我们看功夫片里,武馆中练武的,常常大汗淋漓,光膀子,不过我们发现,无论多热,他们的腰间都会缠着一圈圈粗布腰带,小时候看电影就觉得纳闷,不怕长痱子吗?还以为是为了显得肌肉很结实。现在懂了中医才知道,这是为了保护他们的后腰。人的腰间是两肾及丹田所在,是固守人体元气的地方,武师们就是为了防止练武时元阳之气泄出,才绑上了厚实的腰带。保护不好这里会有什么不好的反应呢?我说一点。现代人总爱上火,大夫看了就说是虚,可为什么虚还上火呢?我们知道,在一个空间内,空气下热上冷,上面冷的就会向下,下面热的就往上,这样才会产生循环;如果上热下冷的话,就永远不会产生流动,无法循环。人体也一样,现代很多人不注意保护腰间的元阳之气,人体下面寒了,上面相对就热,上热下寒,导致上下不循环,出现阴阳绝离的情况。比较明显的症状便是:腰间摸起来比较凉,再一摸脑门,则是发热的,会感觉到很烦躁、焦虑、抑郁,白天精力不够,疲乏,晚上还睡不着。若是碰上庸医,看见上火就开寒凉药,就麻烦了,更伤害了下焦的元气。很多女同志,夏天的时候为了凸显身材好,会穿的比较少,尤其是露脐装,直接将后腰丹田的部位全部露出来,若是坐在办公室,还开空调,寒邪入侵,后果更糟糕。女性每个月都会有周期,生殖系统比较消耗能量,也很脆弱,若是透支阳气,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很多妇科疾病,甚至不孕不育都是因此而造成的。我建议大家平日坐着的时候,拿一块毯子亦或披肩,护在腰间,哪怕拿一个垫子,垫在后腰的位置也好,都能起到防护的作用,可以固守住自身的元阳之气,同时也防止了外邪侵犯。- END -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12月08日
在红线女先生专辑中,共展现了其4段精彩表演,分别是粤剧《祭塔》、粤剧《打神》、毛主席诗词《忆秦娥·娄山关》以及粤曲《赤壁周郎·大江东去》,集合了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在不同时期的演出,喜爱粤剧、喜爱红线女先生的人们可以一次过足戏瘾。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1.粤剧《祭塔》,表演者:关国华、红线女;2.粤剧《打神》,表演者:红线女;3.毛主席诗词《忆秦娥·娄山关》,表演者:红线女;4.粤曲《赤壁周郎·大江东去》,表演者:红线女、欧凯明。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12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