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传统文化
全部 |传统文化
在生活中,我们爱说大白话,也爱说流行语。流行语一年一个变,而诗词古文已经流传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久弥香。文苑君发现,当白话文或流行语“翻译”成古诗文时,原来这么美。好吧,不说了,我去背古诗了。1、【原文】小时候想逃离的地方,是长大后再也回不去的地方【古诗文】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李觏《乡思》)2、【原文】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古诗文】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晏几道《鹧鸪天》)3、【原文】不抛弃,不放弃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4、【原文】心痛到无法呼吸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5、【原文】我太难了【古诗文】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冯梦龙《醒世恒言》)6、【原文】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7、【原文】越长大,越孤单等闲老去年华促,只有江梅伴幽独。(孙道绚《滴滴金·梅》)8、【原文】我竟无言以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9、【原文】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10、【原文】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11、【原文】想要倾诉却无处倾诉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12、【原文】阳光总在风雨后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13、【原文】蓝瘦香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14、【原文】主要看气质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轼《和董传留别》)15、【原文】懂我的人不需要解释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黍离》)16、【原文】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17、【原文】分手快乐一别两宽,各生欢喜。(《放妻书》)18、【原文】好嗨哟【古诗文】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9、【原文】确认过眼神,我遇上对的人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古相思曲》)20、【原文】做人,最重要是开心啦!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罗隐《自遣》)21、【原文】时间都去哪儿了?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22、【原文】知足者常乐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无门慧开禅师《颂古》)23、【原文】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24、【原文】想谈一场永不分手的恋爱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白头吟》)25、【原文】岁月不饶人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鹧鸪天》)26、【原文】你是我的情有独钟【古诗文】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诗经·出其东门》)27、【原文】柠檬精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28、【原文】我也不敢说,我也不敢问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朱庆馀《宫词》)29、【原文】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诗经·女曰鸡鸣》)30、【原文】羡慕李子柒的生活【古诗文】羡青山有思,白鹤忘机。(汤恢《八声甘州》)图文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文以化心
2020年05月12日
侗族大歌(入选时间:2009年)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包括声音歌、叙事歌、童声歌、踩堂歌、拦路歌。“众低独高”是其传统的声部组合原则,优美和谐是其鲜明的艺术品格,歌师教歌、歌班唱歌是其全民性的传承方式。它所承载和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伦礼俗、智慧精髓等至关重要的文化信息。格萨(斯)尔(入选时间:2009年)《格萨(斯)尔》是关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史诗。讲述了格萨尔王为救护生灵而投身下界,率领岭国人民降伏妖魔、抑强扶弱、安置三界、完成人间使命,最后返回天国的英雄故事。凭借杰出艺人的说唱,史诗流传千年,主要流传于中国西部高原地带的广大牧区和农村。史诗全面反映了藏族以及其他相关族群关于自然万物的经验和知识,成为藏族等族群普通民众共享的精神财富,至今仍是藏族等各族群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的重要依据。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时间: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一种具有制作性、技能性和艺术性的传统手工艺。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在原料选择、釉料配制、造型制作、窑温控制方面,龙泉青瓷均具有独特的技艺,其成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龙泉窑烧制的“粉青”“梅子青”厚釉瓷,淡雅、含蓄、敦厚、宁静,是中国古典审美情趣的表现。玛纳斯(入选时间:2009年)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传唱千年,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其演唱异文繁多、篇幅宏大,其中最有名的是玛纳斯及其后世共8代英雄的谱系式传奇叙事,长达23.6万行,反映了柯尔克孜人丰富的传统生活,是柯尔克孜人的杰出创造和口头传承的“百科全书”。相关社区的传统节庆、民俗活动是其主要的文化空间。妈祖信俗(入选时间:2009年)妈祖是中国影响最大的航海保护神。公元987年,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的妈祖因救海难而献身,被该岛百姓立庙祭祀,成为海神。随着航海业的发展和妈祖的影响扩大,历代朝廷封妈祖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习俗和庙会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该信俗传播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两亿多民众所崇拜并传承至今。湄洲岛成为妈祖祖庙所在地。呼麦(入选时间:2009年)呼麦是蒙古族人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歌唱形式,呼麦是蒙古族人杰出的创造。它传达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体悟,表达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谐生存发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南音(入选时间:2009年)南音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板等乐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5个汉字符号记写乐曲。现存的3000余首古曲谱,保留了自晋(公元265年至420年)起至清(公元1644年至1911年)历代不同类别的曲目。音乐风格典雅细腻。其演唱形式、乐器形制、宫调旋律、曲目曲谱及记谱方式独特,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热贡艺术(入选时间:2009年)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佛教造型艺术,是藏传佛教的重要艺术流派。发端于13世纪的热贡艺术,其内容以佛教本生故事、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等为主。它承载着热贡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是相关社区广大民众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鼓乐(入选时间:2009年)西安鼓乐是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鼓吹乐。乐队编制分敲击乐器与旋律乐器两大类,演奏形式分为坐乐和行乐。至今使用着唐、宋时期俗字谱的记写方式。乐曲结构庞大、风格典雅,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粤剧(入选时间:2009年)粤剧是用粤语演唱的戏剧样式,有300余年的历史。粤剧吸纳了多元的音乐、戏剧元素,将梆子、二簧声腔与粤方言音韵予以完美的结合,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南北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迥异于中国其他戏曲剧种。作为粤方言区最具影响力和海外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戏曲剧种,粤剧以多样而独特的演剧形式,渗透在岭南的传统和现代生活中,成为族群认同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藏戏(入选时间:2009年)藏戏是带着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戏剧,形成于14世纪,流传于青藏高原。常演剧目为八大传统藏戏,内容大都是佛经中劝善惩恶的神话传说。藏戏原来流传于民间,由艺人口传心授在广场或寺院中演出,后来建立了专业剧团,出现了舞台演出形式。藏戏承载着藏族文化的血脉,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是他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蚕桑丝织技艺(入选时间:2009年)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其间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出来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相关民俗活动。5000多年来,它对中国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入选时间:2009年)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具有质地绵韧、不蛀不腐等特点。自唐代以来,它一直是书法、绘画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载体,至今仍不能为机制纸所替代。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有108道工序,对水质、原料制备、器具制作、工艺把握都有严格要求。这一技艺经口传心授世代相传,不断改进,与多种文化元素结合,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促进民族认同和维护文化多样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入选时间:2009年)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舞蹈具有生态、纯朴、粗犷、和谐的特征。场面热烈奔放,民族特色鲜明。农乐舞已融入中国朝鲜族的血脉,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艺术瑰宝,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京剧(入选时间:2010年)京剧以程式化、象征性的虚拟表演为特色,注重手、眼、身、法、步的综合运用,表达了传统中国社会的戏剧美学理想,保留了被广泛认可的本国文化遗产要素。京剧是融唱、念、做、打于一体的戏剧表演艺术,它广泛植根于中国传统叙事结构,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针灸(入选时间:2010年)针灸发源于中国,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这个项目的成功申报是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认可。中医针灸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体现,其历代延续的完整知识体系和稳定的实践效果获得了世界范围的认可,为保障相关群体的生命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成为其持有人的重要的文化认同符号。皮影戏(入选时间:2011年)中国皮影戏是一种以皮制或纸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随音乐和唱腔表演故事的戏剧形式。皮影艺人在幕后用木杆操控影偶,通过光线照射在半透明的幕布上创造出动态的形象。皮影艺人有许多绝技,诸如即兴演唱、假声扮演,一个人同时操纵数个影偶,以及能够演奏多种不同的乐器。相关皮影技艺经由家庭、戏班或师徒传承。珠算(入选时间:2013年)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珠算的计算功能逐渐被削弱,但是古老的珠算依然有顽强的生命力。24节气(入选时间:2016年)“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将天文、物候、农事和民俗完美结合,成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并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中华国粹精品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2020年05月10日
昆曲(入选时间:2001年)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众多地方剧种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中国戏曲自形成以来一直在舞台上流传,随着时代的变化,从剧本到声腔、表演不断变革,昆曲则变化较少,对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剧目又极为丰富,被称为“活化石”。古琴艺术(入选时间:2003年)古琴是最早的弹弦乐器,最古老也是最纯粹的华夏本土乐器,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色彩,位列“琴棋书画”之首。有着3000年悠久历史的古琴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宋代陈旸在《乐书》中提到“琴者,乐之统也”,这一语道出了琴在中国古代音乐中的地位。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新疆木卡姆艺术(入选时间:2005年)“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流传于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以“十二木卡姆”为代表。木卡姆音乐现象分布在中亚、南亚、西亚、北非19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新疆处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最东端。蒙古长调(入选时间:2005年)蒙古族长调民歌早在蒙古族形成时期就已经存在,它与草原、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是蒙古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端午节(入选时间:2009年)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端午节是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中国民俗生活有重大影响。中国篆刻(入选时间:2009年) 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也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篆刻艺术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在书画作品等领域广泛应用。国雕版印刷技艺(入选时间:2009年)雕版印刷技艺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比活字印刷技艺早400多年。它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承载着难以计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起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中国书法(入选时间:2009年)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历经3000多年,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中国剪纸(入选时间:2009年)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入选时间:2009年)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这种营造技艺体系延承了7000多年,遍及中国全境,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入选时间:2009年)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存续着中国皇家织造的传统,是中国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它将“通经断纬”等核心技术运用在构造复杂的大型织机上,由上下两人手工操作,用蚕丝线、黄金线和孔雀羽线等材料织出华贵织物,如龙袍。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有着完整的体系,是人类非凡创造力的见证。如今,因灿若云霞而得名的南京云锦,依然作为中国传统织造技艺的经典,用于高端织物的织造,为民众所喜爱。甘肃花儿(入选时间:2009年)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后),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它用汉语演唱,音乐上受羌、藏、汉、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由于音乐特点、歌词格律和流传地区的不同,花儿被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和“六盘山花儿”3个大类。人们除了平常在田间劳动、山野放牧和旅途中即兴漫唱之外,每年还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自发举行规模盛大的民歌竞唱活动——“花儿会”,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与情感交融的特殊价值中华国粹精品   ​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2020年05月10日
在唐朝,有一个人是李白的偶像。当李白还是个毛头小子时,他已经扬名天下。当他去扬州时,李白专门写了一首诗送他,“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他失意时,李白写诗赠他,“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他是谁?就是孟浩然。 孟浩然,何许人也?湖北襄阳人,从小读书习剑,20岁起就隐居在鹿门山。据说他很瘦,也帅气,“骨貌淑清,风神散朗”,喜欢穿白衣服,还真有点仙气。那时候,唐诗的半壁江山都可以说是孟浩然的粉丝团,有王维、李白,还有王昌龄……脍炙人口的孟浩然提到孟浩然,你肯定知道他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之一。背两句他的诗呢?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没错,这首《春晓》可能是很多人会背的第一首唐诗了,它给了我们关于唐诗的最初印象。短短二十个字,明净优美,琅琅上口,细品又有一种淡淡的欣喜和怅惘,不愧是孟浩然的名作。孟浩然长于五言诗,律诗和绝句都有许多佳作,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这四句出自《与诸子登岘山》。岘山在湖北襄阳,晋代名臣羊祜镇守此地,政绩卓著,深得民心,他死后,当地百姓在这里树立羊公碑(又叫堕泪碑),以此来怀念他。孟浩然与晚辈们登高望远,遥想古人,感慨万千,留下了这样壮阔的诗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是五言绝句《宿建德江》。人到中年的孟浩然漫游江浙,在建德江边的迷蒙烟雾中,在与江天水月为伴的寂寞旅程中,作诗遣兴。后人对这首诗多有赞誉,特别是“天低树”“月近人”的写法,使人仿佛置身其间,可说是作者的诗心妙笔了。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两句出自《岁暮归南山》。求仕失败的孟浩然,怀着失落和愤懑,回到了故乡襄阳。时近新年,眼看时光飞逝而自己一事无成,徒添白发,诗人满腹牢骚又无可奈何,不由作此激愤之语。后世传说孟浩然因在皇帝面前诵此诗而被黜,阴错阳差,成就了这“一生失意之诗,千古得意之句”。 有才,任性作为唐代一流的大诗人,孟浩然的才华自不必说。有才华的人,有点性格也不稀罕,不过任性到孟浩然这个份上,就已经不是“洒脱”能形容的了。上面说过,孟浩然有句著名的诗,叫作“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表面看是谦虚,其实是发牢骚,意思是我没什么本事,自然不招皇帝待见,身体又不好,总生病,给别人添麻烦,朋友们也躲着我。这种酸溜溜的话,私下里发发牢骚也就罢了,要命的是,他把这首诗当面念给了皇帝听!关于这次堪称车祸现场的面试,历史上有许多记载,也有人认为这只是后人杜撰的故事,不足取信。据传,一次孟浩然去好朋友王维家里玩。这时,唐玄宗突然来了。不知为何,孟浩然吓得不敢拜见,一股脑儿躲进了王维的床底。谁料唐玄宗察觉不对,就问王维。王维只得如实相告。唐玄宗却说,“朕听过他的名字,诗做得不错,出来见见吧。”孟浩然只好灰头土脸地从床底下钻出来,委实尴尬。但更尴尬的是,当唐玄宗命他做诗时,孟浩然居然念起了《岁暮归南山》,里头有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正是这句话触怒了唐玄宗。不论这次偶遇玄宗的经历真实与否,孟浩然终身布衣是显见的事实,他的诗中,也常有隐逸不仕的意趣,这在读书人争相求仕的时代,可以算是个性鲜明了。其实,孟浩然得到过不止一次面见玄宗皇帝的机会。据《新唐书》记载,时任采访使韩朝宗很欣赏孟浩然,想向玄宗推荐他。这位韩朝宗以爱才著称,乐于提携后进,士林传言“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连李白也曾写过《与韩荆州书》,想要与他结交。能得到他的青睐许多人求之不得的机遇。面对韩朝宗伸出的橄榄枝,孟浩然起初也欣然接受,和他一起到了长安,准备面圣。结果到了约定的那一天,恰巧有朋友来访,孟浩然和朋友相谈甚欢,喝得酩酊大醉。有人提醒他与韩公有约,酒兴正酣的孟浩然毫不在意:“酒都喝了,哪顾得上别的事!”如此不管不顾,得罪了韩朝宗,引荐一事自然泡了汤。如果说偶遇明皇的故事是民间附会,那么饮酒爽约,放弃觐见,这就真的很任性了。断送了前程,还不是最严重的。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五十二岁的孟浩然得了背疮,卧病襄阳。病好得差不多的时候,老朋友王昌龄正好来到襄阳。久病将愈,又逢故友来访,孟浩然大为欣喜,和王昌龄纵情宴饮。谁知乐极生悲,还是个病人的孟浩然,食鱼饮酒,触发了即将痊愈的背疮,陡然间病势转重,很快竟去世了。按照常理,得了痈疽、疱疹(也有记载说孟浩然是“疾疹发背”)一类的疾病,人们总会“忌口”,时鲜野味,如鱼羊之属,以及酒类,都在绝对禁止之列。孟浩然不会不知道这一点,但有爽约韩朝宗一事在前,就不难想象他豪兴正酣,余事不问的样子了。只是这一次的任性,让诗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阵容豪华的朋友圈孟浩然虽然一生未仕,但才华卓越,诗名远播,与他交游的都是当时文坛第一流的人物。比如李白就对他不吝溢美之词,他的《赠孟浩然》简直不能更直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对孟浩然的赞美坦率而热烈。他不仅赠诗给孟浩然,还在孟浩然远游时为他送行,这就有了那首更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另一位大诗人王维曾与孟浩然同在京师,孟浩然归乡时写了《留别王维》相赠,诗中有这样四句: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字面上看,孟浩然是说自己想要追求隐逸的理想,又舍不得和好朋友分开。可是不分开吧,朝中又没有人赏识和引荐自己,无法在京城立足。这样看来,孟浩然的离别是充满了矛盾的,不得不走而又与故友依依惜别。不过,也有人认为,孟浩然这几句话,其实是怨王维不向皇帝引荐自己,意思是连你也不对我施以援手,看来这世上真是没有知音啊。当时王维任监察御史,在引荐人才上不是没有发言权,如果孟浩然真的如此抱怨,也是情有可原的。后世甚至有人认为,王维是因为嫉妒孟浩然的才华,所以不肯向皇帝推荐他。对王维来说,这种论调怎么看也有点冤枉,毕竟他在孟浩然死后写的《哭孟浩然》,还是很情真意切的: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还有一位不得不说的朋友,就是王昌龄。孟浩然集中写给王昌龄或与王昌龄有关的诗有很多,比如《送王大校书》《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与王昌龄宴王十一》《送王昌龄之岭南》等,不是和王昌龄一起玩就是送别王昌龄,思念王昌龄,可见他和王昌龄交谊颇深。王昌龄被贬岭南,一年后遇赦北归,途经襄阳,自然要拜访孟浩然。没想到这一聚,竟成了永诀。孟浩然为了和好友畅叙旧情,食鱼饮酒,病发身故。遇到这样的事,真是难以想象王昌龄的心情。不过孟浩然一生散淡放逸,这样的死法,也算是得其所了。怎么样,是不是发现了一个你所不认识的孟浩然?来源:古诗词文苑
发布者:Summer
2020年05月10日
家庭教育是天下太平之根本。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承担着养育下一代、教育下一代的重任。而完成此重任,母亲尤为重要,可谓家教是社会安定和谐的根源,而母教又是家教的根本。家庭教育的内容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庭教育往往是几代人积累的结果。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成为圣贤君子;教育的重点,便是帮助孩子“爱敬存心”。传统的家庭教育,依然是值得现代人学习、参考的对象,因为它是中国实践了几千年证明有效的方式。中国虽然经历朝代的变革,但是教育制度从来没有改变,证明了这个教育实践之伟大。胎教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是从一入胎就开始了。古圣先贤非常重视胎教,如果说母教是天下太平的根本,那么胎教就是成就圣贤的根本。《礼记》有言:文王的母亲太任品行端庄诚实,一切事情,只有合乎德的才做。当她怀著文王的时候,眼睛不看不好的事物,耳朵不听不当的声音,嘴里不会讲出傲慢的话。睡的时候很端正,坐的时候也不偏着身体,立的时候,两脚就平平正正。平时不吃奇怪的食物,不吃割得不方正的肉。座位摆得不端正,她就不坐。所以后来生了文王,生下来就很聪慧。母亲怀孕,十个月中只有善念,没有恶念,让胎儿感受到母亲的正气。胎教之重要,可谓确立孩子一生的禀性。幼教孩子生下来,母亲就要全力保护好孩子,不仅要尽量母乳喂养,更要在家中为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创造出和谐、正面的气氛。父母能够将《弟子规》做出来给小孩看,就是最好的婴幼儿养正教育。小孩子看到三岁,一千天,所接触的都是正面的,没有负面的,就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 和与敬是母教之始古人云:“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这句话意思很深,用在教育子女方面,则体现为夫妇若能够和睦相处、互相尊重,子女必在心灵方面得以健康成长。家庭的任务有二:一是祭祖以传承家道;二是养老育幼以期代代出人才。一个家有无孝子贤孙,一个国家有无圣贤人出世,一个时代能否实现太平盛世,全都在于母亲能否相夫教子,能否持家睦族,能否传承传统的家风、家道、家学。印祖常说:“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妇言:和颜爱语身为人母,修身必先谨言,女子之德,贵在贞静,女子言语少,则易行止专注、安定。母亲的言语往往是孩子听到的第一句话,若不能帮孩子树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德,可谓失教。母亲的心正、言正、行正,即可在家庭中树立正气、培育正能量,让一家人沐浴在朝气向上的气氛中,和乐融融。妇容:开正气之风妇容是女子四德之一,这一点易被世人所误解。然妇容虽看似为个人私事,实则流弊深远。对儿子而言,母亲的仪态令其建立健康、正确的审美观念,不至于成人之后被欲望所蒙蔽。对女儿而言,母亲优美、得体的妆扮令她耳濡目染,长大之后自然不会受到不良潮流影响。由此可见,妇容并非个人小事,切不可任性而为,亦不可潦草对待。“无我”为母教之指归母教,归根结柢是无我的、智慧的大爱。母爱之伟大,便在于母亲完全忘却自我,全心全意养育孩子、承传家道,真正给家庭带来和睦、安宁。是故,社会安定必肇端于家中,家中安定必源自母亲。文章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5月10日
立夏吃蛋的寓意 立夏吃煮鸡蛋什么意思  1、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  2、鸡蛋圆圆溜溜,象征生活之圆满,立夏日吃鸡蛋能祈祷夏日之平安,经受“疰夏”的考验。    立夏吃蛋地区:  嵊州:民间相传立夏吃蛋拄心。因为蛋形如心,人们认为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立夏以后便是炎炎夏天,为了不使身体在炎夏中亏损消瘦,立夏应该进补。    赣南: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立夏要吃咸蛋。有“立夏不吃蛋,上坎跌下坎”的俗语。意在补夏强身,劳动有劲。因为立夏开始进入炎热的夏天,人们在热天容易掉膘退瘦。俗传,立夏吃蛋,叫做“补夏”,使人在夏天不会消瘦,不减轻体重,劲头足,干活有力。  如皋:每年立夏之后,天气晴暖,酷暑渐至,许多人、特别是小伢易得身疲肢软、厌食消瘦之症。如皋人称之为“疰夏”。相传很早以前,女娲娘娘为了下界小伢不疰夏,斗法胜了撒播这种病疫瘟神,瘟神保证凡女娲娘娘的子孙不伤害。女娲娘娘传话百姓:第年立夏之日,小伢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疰夏之疫。因此,如皋有句古话:“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立夏节吃蛋之俗,沿袭至今。文章来源:网络
发布者:淡云风轻
2020年05月09日
墨子有一句经典的话是:“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墨子曾见人染丝,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经过五次之后,就变为五种颜色了。所以在他看来,“染”这件事需要很谨慎的。其实家庭也是一个大染缸,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就必须以身作则。父母好吃懒做,孩子也勤快不到哪去;父母通情达理,孩子也会文质彬彬。决定一个人命运走向的,从来不是能力,而是后天的家庭教育。一个家,如若犯了这三大忌,很难教出懂事的孩子!1家风不正,高度溺爱作家马伯庸说:“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古董有形,而传承无形,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渗透在家族的每一份骨血中。良好的家风,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底气,也影响着他的未来。若家风不正,则人必斜。巴尔扎克笔下就有这样一个角色:面粉商人高老头十分娇惯两个女儿,他把大部分财产都作了陪嫁,目的就是让她们过上贵妇人的奢侈生活。可出嫁后的女儿们,却在榨取完父亲最后一点养老金之后,无情地抛他而去。最终,她们失去了父亲的庇佑,也失去了拥有的一切。常言道:“溺爱者不明,贪得者无厌。”过分溺爱一个人,就不能分清是非;贪得无厌的人,永远得不到满足。父母爱孩子无可厚非,但爱也需要把握一个度,否则就是在扼杀孩子的未来。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多数是家庭的产物,是父母问题的折射。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著名教育家傅雷先生虽然爱儿子,但绝不溺爱娇纵。他把对儿子傅聪做人的教育寓于立身行事、待人接物的家庭生活之中。就连穿衣、吃饭、站立、行动、说话这样的小事,傅雷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造就了如今温润如玉的傅聪。金庸也曾评价说:“傅雷先生的家书,是一位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君子。”好的家风,是孩子受益一生的无价之宝,也是他未来立于人世最好的底牌。溺爱孩子的父母都应该记住:每样事都替孩子做,将来他就什么都不会做,结果就是培养出一个巨婴。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对孩子的爱藏于心底,放手让他自己去闯荡,鼓励他任何时候都要靠自己,这样拼出来的路才是他一生的荣光。2家人失和,不孝长辈一家人在一起,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是传得祖上良田万顷?亦或是来往宾朋络绎不绝?都不是。钱财外景不过是身外之物,一家人在一起,健康平安,和睦共处,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家人失和,母不慈子不孝,即使拥有再多的钱财,家道也终归会败落。家庭和睦,一家人同心同德,子孙后辈也会受益无穷。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户三世同堂的人家,他们在一起过着平凡的生活。一天,父亲对儿子说:“你爷爷年老体弱,活在世上毫无用处,不如抛弃于深山算了。”半夜,父子俩用一箩筐抬着老人到了溪边,正准备往下抛时,儿子说:“爸爸,我们只要把人掷掉就可以了,何必把这箩筐也丢了呢?”父亲生气地说:“你这小子懂什么?连人都不要了,还要这破箩筐干什么?”儿子说:“若把这箩筐也掷了,将来我和我的儿子用什么把你抬到这里来呢?”父亲闻之大为惊愕,犹如当头棒喝,大梦初醒!于是速速命儿子把老人抬回家中,好好瞻养,再也不敢有不孝之举了。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大人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你播上何种行为的种子,就会有怎样的收获。一个人如果对赋予自己生命的父母至亲都能丢之弃之,又怎会让自己的孩子诚服!父母是孩子的典范,如若长辈之间没有亲情孝义,孩子也孝顺不到哪去。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担负着不同的角色,今天是孩子,后天也许就是父母了。孝敬长辈既是给子女做出榜样,也是给自己留条退路。世界这么大,这一场人间相逢,不妨多一点相亲相爱,少一点抱怨和伤害。也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放心老去。3家德不修,常走捷径国学大师南怀瑾说过:“一德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有德,才是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生活中,很多人因为疲于一时的磨难,便走入了歪歪扭扭的羊肠小道。可生活的捷径多是不好走的,小路走多了,难免会失去攀登高峰的能力。电视剧《安家》里,一位龚姓的老板,因为公司现金流出了状况,不得已把祖上传下来的老洋房卖出去。不料,半路杀出来一个太表姑奶奶,带着一家三代人赖在房子里,没有5000万搬家费就不走。让人笑掉大牙的是,这个太表姑奶奶是龚先生的远方亲戚,当年太爷爷可怜她,才给了她们一个容身之处。早就搬出去的一大家子,如今却跑来敲竹杠。剧中,老太太撒泼打滚,以为拿到钱就能一步登天,后半辈子不用愁了,却不知这样的行为带给子孙后代的只会是蝼蚁般求生。据说,这个故事原型中房子的主人,最后真给了那个远房亲戚一笔几千万的“搬家费”。可笑的是,那家人拿着这笔巨款各种挥霍,很快就折腾光了,最终一切又归回了原点。过去有一句话,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世上多的是各种投机取巧的小把戏,但很少有人记得“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的道理。老一辈喜欢走捷径,孩子自然不肯再脚踏实地。既然人生有免费的午餐,何必再自己动手去劳作呢!一旦养成这种不劳而获的行为习惯,他将终身贻害无穷。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即便有也不一定就砸到你。万丈高楼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齐。这世上大部分的成功都是靠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不能总是想着一口吃成一个胖子。就像林则徐写的那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孩子的人生路上,需要父母这样一盏指路明灯,聪明才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怎样做人。因为“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优秀孩子的身上都能看到父母的影子,而熊孩子的行为也同样能从父母身上找到原因。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他的成长环境。一个家里,孩子是树苗,父母就是园丁,孩子是影子,父母就是标杆。父母家风正,孩子也会亲力亲为;父母和善,孩子也就知书达礼;父母品德高,孩子就能自力更生。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就是渐行渐远的分别,你能留给孩子最好的东西不是房子,不是存款,而是受益一生的品格和教养。-  END  -文 / 一本叔 来源:一星期一本书(ID:yer808)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5月08日
可怜天下父母心。没有不爱子女的父母。但是一味溺爱,只能把孩子推向深渊。古人说:“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有些磨难一定要让孩子承受,再爱孩子,也要舍得给孩子吃这五种苦。01 学习的苦训曰:人在幼稚,精神专一通利;长成以后,则思虑散逸外驰。盖幼而学者也,如日出之光;壮而学者,如炳烛之光。是故应须早学,勿失机会。译文:人年幼时,精神专一、没有私心杂念,学习思路畅通;长大成人后,思想就难以集中,容易意散神驰。幼时开始学习,就像初升太阳的光芒;青壮年时学习,就如同燃起蜡烛的光芒。因此读书学习要趁早,不要浪费大好时光。儒风君说:很多孩子贪玩厌学,不愿意读书,只想着打游戏,父母千万不要听之任之。学业荒废,人生就毁了一半了。没有学历,没有知识和技能,孩子将来很难在社会立足。长大以后,依然会让父母劳神费心。务必告诫孩子:现在不吃学习的苦,将来就要吃生活的苦。现在读书吃苦,是吃一阵子,将来吃苦,就有可能是吃一辈子。02 自律的苦训曰:节饮食,慎起居,实却病之良方。译文:别太贪恋口腹之欲,注意起居,不要贪睡,这才是保持身体健康的秘诀。儒风君说:自律才有自由。很多孩子贪睡、贪食,生活习惯差,也不锻炼身体。时间长了,不只是身体垮掉,精神也随之萎靡。自由不是想干啥就干啥,而是能够控制自己,让自己不干啥。孩子从小养成严于律己的习惯,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长大之后,才能拥有良好的生活品质。 03 批评的苦训曰:凡人孰能无过?但人有过,多不自任为过。朕则不然。于闲言中偶有遗忘而误怪他人者,必自任其过,而曰:“此朕之误也。”惟其如此,使令人等竟至为所感动而自觉不安者有之。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译文:人生在世,谁能不犯错呢?但是大部分人都不愿承认自己错了,我就不这样,我总是主动认错。别人总是因为我的认错而感动到不安。而事实上,能够主动认错,多是品德高尚的人。儒风君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尤其是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大错小错都不会少。作为家长一定要正确引导孩子,适当批评孩子。可以给孩子解释的机会,但不能在原则上妥协。循循善诱,让孩子学会自我审视,自我控制。做事之前,做事之后,都能对自己有一个整体的反思、反省。这样才能不断改错,不断成长。如果孩子犯错不批评孩子,孩子很容易养成自私自大的性子。将来恶果报复,家长哭都来不及。 04 劳动的苦训曰:世人皆好逸而恶劳,朕心则谓人恒劳而知逸。若安于逸则不惟不知逸,而遇劳即不能堪矣。故《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由是观之,圣人以劳为福,以逸为祸矣。译文:人性本身好逸恶劳,而实际上,只有在劳动之余,一个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安逸;如果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那么他感受到的不是安逸,而是无聊一直无所事事,意味着他们将来也没法吃苦耐劳,做出什么大事了。《易经》上说:“天道运动昼夜不息、周而复始,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君子应当效法天道,自强不息。”所以,圣人把辛劳作为福分,安逸当成祸患。儒风君说:中国古人历来都是勤俭持家。只有勤劳的孩子,才能兴家、旺家。汉朝的萧何为孩子准备了一块贫瘠的封地,曾国藩总是让孩子自己打扫卫生,自己洗衣服。小时候多锻炼孩子,让孩子多吃点苦,不能总是捧着惯着,不然只能养出好逸恶劳的败家子。锻炼孩子,吃苦耐劳。不但可以激发孩子的潜力,让孩子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还能磨炼心智,让孩子真正成人。05 失败的苦训曰:遇有疑难事,但据理直行,得失俱可无愧。译文:遇到特别难的事情,只要不违背规则,自己尽力,那么成功和失败没有那么重要。儒风君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没有谁是一辈子一帆风顺的,我们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难题。所以一定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失败观,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不是所有事情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功,有些事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告诉孩子,做事只要尽了全力,无愧于心就好。面对失败,我们除了努力,还要有一份豁达。只有这样,孩子在以后的人生路上,才不会跟自己较劲,不会为难自己。- END -文章来源于网络文稿 | 儒风大家整理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5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