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中 医
全部 |中 医
耳鸣是指病人自觉耳内鸣响,如闻蝉声,或如潮声。耳聋是指不同程度的听觉减退,甚至消失。临床中医对耳鸣耳聋的辩证类型颇多,但实际最常见的只有两个症型。一个是肝胆火旺导致的耳鸣耳聋,这种类型通常见于中耳炎的病程中所出现。另一个是肾虚导致的耳鸣耳聋,这种类型西医检查通常查不出器质性病变,诊断为神经性耳鸣耳聋。注解:《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由此可见胆经与耳朵的关系甚为密切。肝与胆相表里,肝胆郁热上扰,就会出现耳鸣,耳聋。方解: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黄连、栀子、龙胆、连翘清肝胆之郁热火毒,大黄清热通便,釜底抽薪,石菖蒲通耳窍,妙用猪胆汁,引导诸药,入于病灶,直捣巢穴。诸药合用则肝胆郁热可除,耳鸣耳聋自然康复。病案摘要:     杨建设,男,32岁,2天前与家人发生矛盾,盛怒之下,突然耳鸣,耳聋。随来我处就诊。刻诊:患者面红目赤,时常叹息,心烦意燥,舌红,两边尤甚,脉弦数有力。诊为:肝胆火旺,予本方三剂治疗,复诊:患者诉服药一剂,既觉身心舒适,耳鸣减轻,仍然听不到声音。服药第二剂突然一下就能听到声音了,耳聋顿失,如茅塞顿开。三剂服尽,已无不适。又予三剂,善后。耳聋二号方组方:熟地30g 山药18g 茯苓6g 山萸肉18g 丹皮9g 泽泻6g 磁石30g 木耳6g 功效:填精补肾主治:神经性耳聋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用法:水煎二次,一日一剂注解: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肾气通于耳”。另外从外形上看肾和耳朵也是十分相似的。所以耳朵跟肾脏的关系十分密切。肾精亏损,不然充养耳窍则会出现耳鸣耳聋。方解:本方以补肾经典方剂——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丹皮),为基础化裁而来。方中重用“三补”(熟地、山药、山萸肉),补肾填精,轻用“三泻”(泽泻、茯苓、丹皮)补中有泻则滋而不腻,补不恋邪。妙用磁石以聪耳,木耳形似人耳,色黑入肾,故可引诸药入于耳中。诸药合用则肾虚可充,耳可复聪。病案摘要:      欧阳弘毅,男,63岁,素有耳鸣,其子在中山工作,成家立业。为孝敬奉养父亲,千里迢迢将其父亲从老家接到中山居住,由于素体身弱,加之舟车劳顿,耳朵听力急剧下降,无法进行语言交流。刻诊:形体消瘦,精神不振,面色不泽,腰膝酸软,舌淡,脉虚弱,尺脉尤甚。予本方七剂,二诊:精神好转,腰痛减轻,耳鸣耳聋依然如故,先后服用本方五十余剂,耳始复聪!声明   付济华中医师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尽得真传。皈依佛门后,发愿公开家传秘方,望能造福广大备受病痛折磨的患者,让大家小病,慢性病不用进医院,自己按方配药即可,疗效非常的好。都是本人一直珍藏多年秘而不宣的珍宝,望见者珍惜。 来源于付济华中医师 中医祖传秘方大公开  
发布者:瑾年
2020年06月06日
中药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由于太古时期文字未兴,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师承口授,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 中药出现了医药书籍。这些书籍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并便于流传和推广的作用。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的贡献。
发布者:机灵小不懂
2020年06月04日
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自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过321次流行疫病,由于中医的有效预防和治疗,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像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的一次瘟疫就死亡上千万人的悲剧。 “种痘预防传染病”的先进理念在与传染病的角力中,中医所做的贡献造福全人类,其中尤以天花防治最为突出。天花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由于中医很早就有“以毒攻毒”的免疫学思想,到宋代中医研究采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将患过天花病人的疱浆挑取出来,阴干后吹到健康人鼻孔中,接种上天花后就不再感染。到明清,已有以种痘为业的专职痘医和几十种痘科专著。清代政府还设立“种痘局”,专门给百姓普及种痘,可称是全球最早的官方免疫机构。中医人痘术后来流传到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国,又经俄罗斯传到土耳其及欧洲、非洲国家。人痘之法从俄国传到奥斯曼帝国后经过了改良。中医人痘的做法是塞鼻,奥斯曼人则是用一根长针把上臂的皮肤划破,接种一个针尖那么大的天花种子,然后把伤口封好。人痘术传入英国之后,启发了西医的医学家琴纳于1796年发明牛痘接种术,后又传回中国和世界各地。人类免疫史上的这一成功,包含了中医所贡献的智慧。天花曾经是人类历史上最厉害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全球有20亿人死于天花。在没有疫苗的年代,儿童死于天花的可能性为三分之一,也就是说每三个孩子里面就会有一个在成年之前死于天花,不死于天花者也因为天花病毒的感染而留下后遗症,最明显的是一脸的麻子,天花让全人类变得很丑陋。欧洲人向清朝重金买下中医防治天花的人痘,如获至宝,传入欧洲100年后,欧洲逐渐摆脱瘟疫的黑暗时代,从此走向繁荣富强。没有中医的人痘,英国人琴纳很可能不会发明牛痘疫苗,但并不表明牛痘不会出现,或许要推迟数百年才会发现。人类要感谢中医的人痘和英国人琴纳,这项中医原创免疫技术挽救了数十亿人的生命。中医抵御中国历史上321次大型瘟疫据中国中医研究院最新编辑出版的《中国疫病史鉴》,从西汉到清末,中国至少发生过321次大型瘟疫。中医药与各种瘟疫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生死对决,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中国古人非常重视传染病。两千多年前的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有预防传染病的记载;从汉代起,医书里都把传染病作为重点项目加以关注;晋朝葛洪的《肘后方》记载了“虏疮”(天花)、“狂犬咬”(狂犬病)等;其后的医书对疟疾、麻疹、白喉、水痘、霍乱、痢疾、肺结核等急性传染病及其辨证治疗办法都有明确记载。除了以药物治疗传染病,古代中医还总结出隔离检疫、消毒、保持良好的环境和个人卫生、“未病先防”等经验,应对疫病的蔓延。西汉史料载:“民疾疫者,空舍邸第,为置医药。”这意味着当时政府为控制流行病而建立了公立的临时医院,说明中国早在公元2年就对传染病采取了隔离措施。正因为中医有效抵御了321次大型瘟疫的蔓延,所以大多数中国人对瘟疫的恐怖认识不深,瘟疫在人类历史上曾是最恐怖的大魔王,历史上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几乎每一次瘟疫,都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下面让我们看看欧洲几次大瘟疫令人恐怖的惨状。欧洲七次大瘟疫,每次死亡数千万人奠定了欧洲文明基础的古希腊居然是毁于一场闻所未闻的大瘟疫;公元前430年,雅典发生大瘟疫,近1/2人口死亡,整个雅典几乎被摧毁。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人类在战争之外居然还有另外一场更恐怖的大魔王:瘟疫。 罗马帝国的命运居然也是由大瘟疫而改变,古罗马的天花和麻疹瘟疫造成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死亡。四处征战的罗马士兵给罗马带来了天花和麻疹。传染病夺走了两位罗马帝王的生命。据罗马史学家迪奥卡称,当时罗马一天就有2千人因染病而死。前后估计总死亡人数高达5百万,大大削弱了罗马帝国的实力。欧洲在公元14世纪发生黑死病,造成约2500万人死亡,成为欧洲历史的转折点。据说那场瘟疫过后,欧洲萧条了上百年。黑死病是人类历史上是最致命的瘟疫之一。1348年整个欧洲,每天有成百上千人死去,欧洲人悲叹世界末日真的降临了。黑死病没有放过欧洲的任何一个角落,甚至将其魔爪伸向了欧洲的近邻——中东和北非地区。到1348年,它又兵分三路,扫荡了西班牙、希腊、意大利、法国、叙利亚、埃及和巴勒斯坦等地区。黑死病进入英国后,有的庄园里的佃农全部死光。而城市里因人口稠密情况更加恶劣。到5月份,伦敦原有的5万居民只剩下了3万,直到16世纪才恢复原先的数目;著名的牛津大学,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死掉了!当1351年疫情得到控制之时,英伦三岛和爱尔兰已经损失了它们总人口的40%左右,这远远高于它们在英法百年战争中的总损失。黑死病造成全世界死亡人数高达7500万,其中欧洲的死亡人数为2500万到5000万。3年里,黑死病蹂躏整个欧洲大陆,再传播到俄罗斯,导致俄罗斯近一半的人口死亡。1520年,墨西哥因西班牙人进入发生天花病,造成300余万人死亡,在此后的50年内墨西哥因为天花又丧失了近2000万人。1914—1924年,俄国因饥荒和流行性感冒,死亡2000万人。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传染病,在1919年曾经造成全世界3000万人死亡。中医人痘,挽救了世界20亿人的生命西医在十九世纪基本上还是很黑暗的,十九世纪欧洲的医生治疗病人时,会给患者放血,声称放血可治百病。用松节油灌肠,让病人喝白兰地。开水泼肚皮,将滚烫的开水泼在病人的胃部。但面对瘟疫更是束手无策。所以几乎每次大瘟疫都死亡上千万人。 中医的人痘术传入英国后,启发了西医的医学家琴纳于1796年发明牛痘接种术,此后100多年西医的免疫医学获得飞速发展,让欧洲各国逐渐控制了瘟疫的肆虐和蔓延,走出了瘟疫肆虐的黑暗时代,为欧洲进入现代文化和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没有中医提前数百年发现防治传染病的人痘医学,让人类一步一步战胜了瘟疫,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中医人痘免疫学晚发现200年:中国和亚洲每次大瘟疫死亡30%—40%人口,欧洲每次大瘟疫死亡40%的人口,几次大瘟疫之后,全球一共会多死多少人口?人类或将推迟数百年才能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以下且就近百年来中医治疗传染病的医案,试举数例,以见中医的神奇。1956年丙申年石家庄爆发了流行乙型脑炎,周恩来请名中医蒲辅周把脉开方。蒲老结合运气学说,根据石家庄久晴无雨(属暑温)的气候情况,清热解毒养阴,以白虎汤,大见奇效,治愈率高达90%以上,疗效远超世界水平,拯救了上万人的生命。1957年丁酉年北京也开始流行乙型脑炎。还是蒲老出手,从当地的气象和当年的五运六气出发,考虑到北京多年阴雨连绵,湿热交蒸,属湿温(不同于暑温)。改用白虎加苍术汤、杏仁滑石汤、三仁汤等中药方剂化裁,以芳香化湿和通阳利湿的中医思路进行治疗,使疫情很快得到控制。1958年戊戌年广州流行乙型脑炎,国医大师邓铁涛针对暑热伏湿之证,同样用中药对证施治,疗效亦达90%,大大降低了死亡率,同样挽救了上万人的生命,且完全无后遗症。2003年癸未年非典爆发。北京用的是西医,但死亡率非常高,人心惶惶。而广州在邓铁涛老中医的指导下,用中医来治疗非典,死亡率即降成零。北京最后不得已使用超大剂量激素才勉强治愈了患者。但患者康复后导致股骨头坏死,后患甚大。明朝古方,治愈现代非典病毒明朝末年的中医名家吴又可在创作《瘟疫论》时肯定没有想到:360年后,他为防治传染病所开的一剂药方又被现代人用来应对一种全新的非典病毒。新加坡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陈鸿能博士给中国中医研究院的李经纬教授打来电话,推荐用“达原饮”预防非典“效果很好。”“达原饮”正是明朝名医吴又可的那剂药方。当时非典型肺炎正在北京等中国20多个省市以及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肆虐。非典疫情爆发后,中国的中医药专家就提供了多个预防药方,药店的煎药机24小时运转,中药企业成为非典时期不衰反荣的行业之一,拯救了万千患者。屠呦呦:中医为世界带来青蒿素屠呦呦从中国传统医学中寻找灵感。在东晋名医葛洪的《肘后急备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下找到了灵感,发现了青蒿素。在当下中国疟疾早已不再是常见疾病,2013年全国疟疾发病者只有3896人,这可能让人们并不知道青蒿素到底是多伟大的发现。但在蚊虫肆虐的东南亚、非洲以及南美,疟疾仍然威胁着数亿人的人类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青蒿素的发现已经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来源:道医
发布者:谨 琼
2020年06月02日
                                   5月22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特别节目“全球疫情会诊室”举办了中医专场直播,邀请来自中国、意大利、法国、巴西的中医师们参与讨论,探讨和分享中医药在新冠肺炎治疗中发挥的作用。中方嘉宾方邦江教授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也是该院支援武汉医疗组急诊科主任,在武汉工作期间,主要负责雷神山医院的新冠肺炎患者。据方医生介绍,他所在的病区共收治病人114人,其中纯中医治疗患者70人,没有一例患者死亡。参与交流的还有来自意大利的佳达高级中医学院院长罗拉·西米纳利(Laura Diminelli),来自法国的阿莱斯-赛文中心医院中医部主任托马斯·塔图利(Thomas Tatulli),以及巴西中医院院长海金斯医生。国际中医师通过“全球疫情会诊室”节目进行视频交流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数据显示,截至当地时间5月23日上午,巴西新冠肺炎累计确诊人数已经达到330890人,其中死亡人数达到21048人。意大利累计确诊228658例,死亡32616例;另据意大利民事保护部5月22日消息,该国现存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自3月25日以来首次降至60000例以内,为59322例。法国目前累计确诊病例数是179306例,死亡28167例。中医治疗新冠肺炎的理论基础和经验方邦江医生首先系统介绍了一些在武汉抗疫期间总结出来的中医治疗理论方法和经验。他说,中国传统医学对传染病的认识可以追溯至殷商时期,在著名的中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也有相关记载:“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对此,方医生指出,中医治疗新冠肺炎一个基础理论就是注意调节患者免疫能力,即中医所说的“扶正”。他介绍,在临床上使用黄芪、西洋参、太子参、灵芝,以及其他补气的药物进行早期治疗,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另外,中医针对传染病治疗强调“排毒”,大黄的现代研究显示其有抗炎、抗病毒的疗效,可以改善微循环,改善肠内症状,防止胃肠功能衰竭,对肝肾功能有保护作用,因此他在临床治疗上也广泛使用这一味药,具体用量为轻症患者10克,重症患者20克至60克,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方医生还强调了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并推荐了两种对消化道病毒和呼吸道病毒临床效果显著的中药材:虎杖和马鞭草。方医生说,中医在古代典籍中也记录了防止病毒传播的措施,例如通过蒸煮衣物等方式进行高温消毒,或者通过中草药进行空气消毒,并提出,有效的防护对控制疫情也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医如何发挥作用,提高人体免疫力?意大利的罗拉·西米纳利医生说,意大利目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仍然每天都在增加,但是由于多数患者在发病早期去家庭医生处就诊,可能导致病情延误,演变为重症,另外意大利国内可选择的中医药种类并不多,希望中方医生就这种情况提一些建议。方医生说,目前国外多数轻症患者都通过居家隔离的方法自我调节,对于这类患者,中医药治疗效果非常明显,甚至只采用中医手段也可以有效阻止病情的恶化。他说,中医有安神定志方面的功效,通过中医的针灸等疗法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从而起到调节免疫力的作用。 CGTN主持人焦旸在北京演播室主持“全球疫情会诊室”他也提到,中医药很多药物是药食同源,例如对轻症效果明显的几种药物如黄芪、人参等在西方药店均可以找到,灵芝、孢子粉等也可以使用。方医生介绍了对于轻症和普通型患者的用药量,分别是大黄10~15克,西洋参或人参15~20克,麦冬30克左右,可以根据患者病情进行治疗。而对于重症患者,特别是有多脏器衰竭或者呼吸衰竭的情况,可以用人参和大黄30克左右,一方面可以提高免疫力,另一方面可以对炎症介质起到清除作用。方医生强调,危重症患者多数存在基础性疾病,例如高血压、心脏病、免疫性疾病等,另外肥胖也是高危因素,因此建议这类人群加强个人自身防护,少出门,勤洗手,戴口罩,减少聚集,同时保证合理的休息和饮食,调整心态,尽量做到不被感染,才是上策。中医药对凝血问题有何良方?来自巴西的海金斯医生说,巴西新冠肺炎疫情十分严峻,死亡人数不断上升,他提到中医在活血化瘀方面有很多传统药方,希望方医生介绍一些相关药物,除此之外,他也希望方医生分享一些在西方广为人知中医药诊疗手段,例如针灸和艾灸等。方医生说,新冠肺炎导致患者出现凝血问题是目前各国都在关注的情况,有些患者表现出四肢紫绀,甚至中风等症状。他提到自己在临床治疗中使用过的活血化瘀药物,包括大黄、虎杖、益母草、水蛭等,都对缓解凝血问题有很好的效果。另外,方医生提到三七粉也对凝血机制紊乱有非常好的疗效,可以在临床上加以应用。而关于针灸等方法,方医生说,针灸是目前海外接受最广泛的临床中医治疗手段,在雷神山医院病区,90%的患者接受了针灸治疗,但是他同时提醒各位中医师,应当在有防护的条件下使用针灸治疗,并且尽量使用套管针。方医生还分享了几个关键穴位,例如足三里、肺俞穴、太冲穴等。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是否有相关书籍出版?托马斯·塔图利医生也分享了中医药在法国新冠肺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他说中医诊疗在法国主要用于医护人员,帮助他们提高免疫力,避免感染。在阿莱斯和芒斯等地,中医师们分别为约15%和20%的医护人员进行了中医问诊,并通过推拿、针灸、中医营养学等方式为他们提供诊疗,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塔图利医生说,目前正有越来越多的医院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时期接受并开展中医诊疗,帮助医护人员。法国的中医院也和一些非政府组织合作,为新冠肺炎患者提供特殊医疗诊疗卡,建立快速通道。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急诊科主任、岐黄学者方邦江参加直播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他希望中方医生可以分享一些已出版的关于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研究方面的翻译书籍,供国际中医师们参考。方医生说,目前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研究已经发表了一些相关论文,但都较为分散。2月份,中国也出版了一本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的防治手册,其中包含了一线诊疗经验,可以为各国提供借鉴。除此之外,方医生也提到一本他本人参与编著的120例临床药案,将在5月底出版,他表示,将与国际同行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推进出版和翻译工作。在90多分钟的交流中,国际医生们就中医药专业问题进行了充分、广泛的交流,并回答了网友的提问。医生们表示,希望这些经验和成果的分享可以广泛应用于各国的疫情防控、患者治疗等工作,助力全球抗疫。内容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发布者:淡云风轻
2020年05月27日
中医讲:“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养生命其实就是养阳气。现代人压力大、欲望盛,每天都在损耗自己的阳气,直到伤及根本,疾病丛生。  01  非时作息,阳不归根古人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天地保持一致的作息,是保养精气,旺盛精神的根本。在电子设备发达的今天,熬夜成为普遍现象。阳气耗损而得不到补充,长此以往,坎阳亏虚,脱发、胃病接踵而至。中医认为:“亥子丑”这三个时辰必须入睡,只有这样才能养护生命的根基。  02  嗜食寒凉,兼好甜辣中国人过去喜欢喝“热水”。无论再热的天,也不鼓励大家吃“冷饮”。中医讲:虚虚实实。夏天人的阳气外散,吃冷太多,容易损伤脾胃,寒湿蕴藏在体内,一到冬天就容易发作。脾阳受损,消化不良,消瘦乏力随之而来。甜食容易生痰,人体无法运化,就生湿邪。所以吃糖太多很容易导致阳气损伤。喜欢吃辣,则使人精神亢奋,阳气耗散加快,也会导致阳气亏虚。  03  人造贼风,夏月伤寒夏天人喜欢吹空调,从外面的火炉中进入空调室,顿时一阵舒爽。然而,巨大的温差给人带来巨大的隐患。过度的凉爽,也意味着过多的寒气。中医讲:风邪为百病之长。风邪是百病的先行官,风邪入侵体表,以寒气为主,伤人阳气,从而为百病开路。张仲景的《伤寒论》就是在讲风邪之弊。夏天吹空调太久,一定要注意洗热水澡,如果不能排出寒气,早晚会成为身体的隐患。  04  生育延迟,产房受寒在中医看来,男子的最佳生育年龄为“三八”至“四八”,女子为“三七”至“四七”。如果年纪太大,精血则会亏损,会影响孩子的体质。现代医学从优生优育的角度出发,也证实:女性的生育年龄在23~30周岁之间为最佳时期,男性为30~35周岁。先天阳气不足,影响孩子一生,这是后天很难改变的。产妇和新生儿都极易受到寒邪的侵扰。在产房一定要注意保暖,不然很容易伤阳亏虚。  05  运动不当,得不偿失现在很多人觉得:身体不好,多是缺乏锻炼。运动量上来了,身体慢慢就好了。实际则不然。中医讲:“动能生阳,也能耗阳”。运动能加强血液的流通,适合阳气尚足的人。比如:办公室久坐不动的白领,应酬太多,消化不良的中年人。但是有些人体内的阳气不够,运动之后,阳气外散,身体变得更差。锻炼可以,但要讲究方式方法。阳气不足的,适合慢慢疗养,食补药疗,切忌一味追求锻炼强度。春夏阳气升发,万物复苏,可以适当锻炼。冬天万物敛藏,锻炼以不出汗为益。只有这样,才能养护阳气,养护身体。  06  房事不节,肾阳亏损《老子》曰“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欲望太多,是祸患的根源。现在各类影视杂志,宣传露骨,不知收敛。很多年轻人不知节制,一味放纵。长此以往,肾阳浮于外,人的身体只能越来越差。长此以往,人变得畏寒畏冷,双目无神,做事无法集中精神,事业困顿,更严重的,甚至影响生育。  07  工作烦劳,阳气外张现在人都流行996的工作制。工作时间长,压力大,一年到头,也没有休息时间。过劳伤身,过繁伤阳。一年到头的忙碌,让人的阳气损耗严重。加上没有休息,只能入不敷出,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身体是一切的基础。劳逸结合,注意休息,好好休息,才是养身之道。  08  物欲难止,壮火食气过去,辟谷是道家的修炼方式,传说可以延年益寿。现代科学也证明:少食可以延缓衰老,延长寿命。在物质充足的今天,人的欲望太容易得到满足,于是很多人就不知节制。在美国,肥胖已经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中国,富贵病愈演愈烈,三高比例也逐年升高。《内经》讲:“壮火食气”。中医讲: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减少欲望,就是减少阳气的耗损,才能让人不至于过早衰亡。所以,克制欲望,少欲少食,才是健康藏养之道。  09  滥用西药,抗生伐正这里说的滥用西药主要是指抗生素的滥用。口服伤脾胃,注射伤心脉,看似效果显著,实则在透支人体健康。是药三分毒。平时注意保养,尽量少生病,才是健康长寿之道。  10  清热养阴,中医流弊很多人一头疼感冒、生了溃疡就要吃清热的药、喝清热的茶。而实际上这些病症大部分都是热邪伤阴,短期清热安全好用,长期使用必然损耗阳气。很多医生无法辩证施药,导致如今阳虚体质盛行。当代李可老中医说:“阳虚者十之八九,阴虚者百无一二。“宁事温补,勿事寒凉”,切忌滥用清热药。治病用药是治果,养生防病是治因。中医治未病,日常生活中,注意扶阳养阳,才能少生病,少吃药。图文 / 儒风大家
发布者:瑾年
2020年05月22日
1、确定五脏方位2、辨形——先辨阴阳4、看正歪5、看吐出位6、看颤动7、看溃疡8、看凸起物9、看凹陷10、看舌苔   预防大于治疗,关爱他人,关爱自己!图文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淡云风轻
2020年05月18日
脚气是人体内脏毒素的积累所致,比如肝上的毒素、体液的毒素,都可能以脚气的方式排出来。身体里有了毒素,排出来就是好事;如果毒素越积越多,又排不出来,就会毒害人体的内脏。要是内脏器官生了病,麻烦就大了。西医常把脚气当做炎症来治疗,认为是细菌感染所致,于是多用一些杀菌的外用药物,在用药之后,情况会有所好转,但过不了多久,脚气又死灰复燃,大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势头。其实,细菌感染只是外部表象,脚气是人体内脏毒素的积累所致,比如肝上的毒素、体液的毒素,都可能以脚气的方式排出来。身体里有了毒素,排出来就是好事。如果毒素越积越多,又排不出来,就会毒害人体的内脏。要是内脏器官生了病,麻烦就大了。普通的脚气的处理,一般用保守疗法。平时可以用姜、柚子皮煮水来泡脚。脚洗干净以后,一定要用毛巾擦干,保持脚的干燥;多吃一些清凉解毒的食物,可以用菊花、金银花、茅根、苦瓜叶之类的东西煮水喝。来源:普医堂
发布者:淡云风轻
2020年05月17日
中药香囊源自中医的“衣冠疗法”。所谓衣冠疗法,是利用穿着的衣帽、鞋袜或饰物等将药物佩戴在身上,通过呼吸道或皮肤吸收而发挥其防病治病作用,是一种古老的中医外治方法。中药香囊中中药挥发的气味,通过口鼻黏膜、肌肤毛窍、经络穴位,经气血经脉的循行而遍布全身,起到调节气机、疏通经络的作用,使气血流畅、脏腑安和,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起到防病保健作用。香囊又名香袋、香包、花囊,也叫荷包。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 “端午 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午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问艺品。近年来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得到医学界高度重视,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增强,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香囊又逐步成为流行趋势。现代研究表明,儿童佩带香囊对流感、过敏性鼻炎等有很好的预防作用。1、中药香囊的起源及发展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 “紫 (柴 )”、“燎 ”、“香 ”、“鬯”(芳香的酒 )等字的记载。周代已有佩带香囊、沐浴兰汤的习俗。《礼记 ·内则 》:“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威盥漱,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周礼》有以“莽草薰之”,“焚牡菊以灰洒之 ”等利用 香药防治害虫的记录。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药枕和香囊。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药枕内填塞香草,为祛秽保健之用;香囊内装有茅香、辛夷等中药和香料药物。虽然先秦两汉时期文献未见药枕和香囊剂,但实物资料显示,早在西汉时期药枕和香囊剂就已经出现。东晋葛洪的著作《肘后备急方》有取雄黄如枣核,系左腋下。令人终身不魇寐的记载。《小品方》乃南北朝刘宋时期陈延之撰,是我国南北朝著名的医方书。记有“舌蜕皮,头尾完具者一枚,觉痛时以绢囊盛,绕腰,甚良”。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右七味末之,以蜜蜡和为丸如弹子大,绛袋盛系臂,男左女右,及悬屋四角,晦望夜半,中庭烧一丸”。宋《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中均有以香药命名之方剂 。明代李 时珍《本草纲目》介绍了用辰砂装囊,戴身及髻中,用治不寐的经验。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也收载了多张香囊方子,如辟瘟囊、绛囊 (内盛七宝如意丹 )、抗痨丸佩囊等。明清香囊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种类繁多,从材质上分不仅有布制成的,还有玉镂雕的,金累丝、银累丝、点翠镶嵌和丝绣的以显示贵重和高雅。从形状上分有圆形、方形、椭圆形、倭角形、葫芦形、石榴形、桃形、腰圆形、方胜形等等。小说《红楼梦》中多处写到香囊,可见当时达官显贵佩戴香囊是很普遍的。据说清代各地督抚每年都要进贡给宫里成百上千甚至上万的香囊。逢年过节皇上也要例行赏赐给臣下香囊,以示眷宠。而历史演化到近代,香包则多半用于民间端午节的赠品,主要功能是求吉祈福,驱恶避邪的。2、 中药香囊的组成中药香囊根据其功效不同,配方繁多。常用到的中药品种有藿香、麝香、沉香、檀香、降香、玫瑰花、藏红花、冰片、薄荷脑等多具有辛香走串之性。同时根据中医药理论配伍一些具有益气活血、镇静安神、解毒杀虫等功效的药物,如黄芪、辰砂、夜交藤、薰衣草、鬼箭羽、雄黄等。3、 中药香囊现代应用:(1)预防感冒、时疫:中药香囊可以在预防普通感冒、甲型 H7N9流感 、手足口病及时疫等传染性疾病起到一定作用。(2)驱蚊:夏季是蚊虫孳生繁殖的旺季,宝宝都会有被蚊虫叮咬的经历。点蚊香又怕蚊香的气味对儿童身体不利。挂一个小小的香囊就可以解决这个烦恼,中药香囊本身不杀蚊子,但蚊子闻到中药香囊的气味就不咬人了,而且香味对身体无害。(3)提神:在春季,暖意融融,气温回升,但是,人们此时却会感到困乏无力,提不起精神,这是人体生理机能随着自然气候变化而发生的一种生理现象,我们可以利用嗅觉刺激的方法来克服它,古代人们将香囊佩挂腰前,缕缕幽雅的芳香相伴,可使神清气爽。现代也是如此,如果车里挂个中药香囊,可以预防甲醛对人体伤害,亦可提高注意力。(4)其他功效:A:装饰功效:可以将香囊挂在身上起装饰作用;也可以将香囊装饰在室内的家具上。B:开运辟邪功效:香囊还有开运辟邪功效,根据个人不同情况选择不同颜色、不同药物的香囊以佩戴。C:传情祝福之效:香囊可以用来人们相互赠送表示情谊与祝福。   据中国中医药报2020年2月29日报道, 为有效抗击新冠病毒,武汉方舱医院医务人员将特制的香包发给每个被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这种香包包含了藿香、佩兰、艾叶、苍术、白芷、羌活等十几种中药材,不仅具有安神醒脑、抗病毒的作用,还能预防呼吸道传染病。4、注意事项:(1)中药香囊由于它是纯天然的,所以一般只可以挂半个月到一个月,等香气没了,功效也没有了。(2)孕妇和易过敏者不宜。 (3)香囊不可沾水,否则部分药材会产生性变,遇水后请及时进行更换。(4)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有其他重大脏器疾病者慎用。
发布者:淡云风轻
2020年0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