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子与赤小豆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唐朝诗人王维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咏情诗《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红豆”抒情,表达相思,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诗。但诗中所说的“红豆”并非我们如今在市场上能见到的赤豆,并非药食同源的是赤小豆。诗中的“红豆”是指豆科相思子属植物相思子的种子。“相思子”的叶、根、种子均有毒,其中种子的毒性最大。该种子呈椭圆形,上部约三分之二为鲜红色,下部三分之一为黑色,平滑具光泽。相思子也可入药但是只能外用,治疗痛疮,腮腺炎,疥癣,风湿骨痛等。现代研究表明,相思子中含有一种称为相思豆毒蛋白的蛋白质,此毒素具有很强的毒性,误食时会中毒,严重时甚至会丧命。
既然诗中表达相思的“红豆”只能看而不能吃,那现在就来介绍一下,即可食用又能入药的“红豆”。按照各版《中国药典》中规范的叫法,在中药学中将其称为“赤小豆”。
中药赤小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又名红豆、赤豆、小豆、猪肝赤等,古称小菽、赤菽,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果实成熟而未开裂时拔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而得。尽管赤小豆和赤豆都是药典中收录的品种,但两者不是同一物,并且有很多差别。
首先,在外观上:赤小豆呈长圆形而稍扁,长5至8毫米,直径3至5毫米;与之相比,赤豆更为“圆胖”,呈短圆柱形,直径4至6毫米。其次,在颜色上:赤小豆表面紫红色,无光泽或微有光泽;赤豆表面暗棕红色,更具有光泽。最后,仔细观察上面的白色种脐,赤小豆种脐突起,中间凹陷成纵沟;赤豆的白色种脐不凸起。不仅如此,二者在质地和口感上也存在区别:赤小豆质地较硬,难以煮烂,即便经过长时间煮制,还是一颗一颗的形态;赤豆则更为软糯,煮后会“开花”,容易出沙,口感绵密。最后,在产地上,赤小豆主产于广东、广西、江西等地;赤豆全国各地均产。
中药赤小豆性平,味甘、酸,归心、小肠经。是一味利水渗湿药,具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的功效。甘味补脾,性善下行,所以赤小豆对脾虚湿盛、水肿胀满、肢体重困等疗效甚佳。此外,赤小豆还能研末后外用,可解毒排脓,也常用于缓解皮肤红肿热痛、痈肿、疮毒等症,可搭配清热解毒类中药同用。如今,临床上常用赤小豆内服,以通利水道,祛湿热,缓解肾炎水肿、脚气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和泻痢等。
《本草纲目》曾记载:“此豆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其稍大而鲜红、淡红色者,并不治病。”现代中医药认为:赤小豆偏于利水消肿,解毒排脓,一般药用或在家制作药膳,治疗水肿胀满,脚气浮肿,痈肿疮毒,肠痈腹痛等症。赤豆偏于化湿补脾,养心安神,健脾益肾,提高抵抗力,适合脾胃虚弱的人群进行滋补。目前,市场上售卖的,以及平时煮粥做豆沙馅用到的多为赤豆。
尽管,赤小豆作为我国传统杂粮食物,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但也不是人人都适合吃。如果成人体质虚弱,正服用补益作用的中药时,就不宜食用赤小豆,否则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儿童平素吃东西较少,食欲不佳、大便稀溏时,也不宜食用赤小豆。另外,食用赤小豆时也不能进食太多,容易导致消化不良。
来源 | 药学部
声明:本文由入驻健康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健康中国官方版立场。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