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从广东外贸公司白领岗位毅然返乡务农的“90后”刘移健,曾被乡亲们戏称为“二傻子”。如今,他凭借执着与技术,成为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远近闻名的科学种田“老把式”,种稻面积从最初的500亩扩大到近2000亩,并带动周边农户增产增收。
早在高中时期,目睹家乡田地撂荒的景象,刘移健便萌生了投身农业的念头,却遭到家人一致反对,被要求外出闯荡。在广东,他收入颇丰,管理岗位也做得有声有色,公司甚至给他配了车。然而,“民以食为天”的情怀和对农业的牵挂始终萦绕在他心头。“每次给我爸打电话,都让他帮我留意土地,我肯定要回来搞农业。”刘移健回忆道。

2017年,他不顾家人“想不通”的反对和妻子“不如打工”的劝说,带着妻子的“私房钱”和向亲友借的钱,购置了拖拉机、插秧机,义无反顾地回到上饶农村,成为一名“新农人”。
创业之初,缺乏经验让他吃了苦头。2020年9月,连续阴雨天导致即将收获的稻谷在田里发芽,当头一棒让这个硬汉“开着车子一阵猛哭”,甚至一度动摇。
然而,一时的挫折并没有击垮他。刘移健深刻意识到,传统农业需要新思维、新技术。他抓住高职扩招机遇,系统学习现代农业技术,积极参加农业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上网查资料自学充电。通过不断学习实践,他摸索出一套科学的种植管理模式,从播种、施肥到病虫害防治和时间管理,都做到精细规划。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种植事业逐渐走上正轨,产量和效益稳步提升。
凭借过硬的技术和种田的成效,刘移健被信州区特聘为农技员,负责全区水稻种植技术指导。他推广的种植模式和施肥方法,让周边农户每亩水稻普遍增产两三百斤。“效率肯定高多了。”村民王雪米对比道,“以前七八个人下田插秧一天最多十来亩,现在用插秧机,一天能插30亩。”
如今,刘移健不仅拥有近2000亩种植基地,还建起了育秧中心,日烘干量60吨的烘干中心也即将建成。他计划后续增加碾米设备,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产业链。

2023年,刘移健郑重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农业必须由我们新一代年轻人扛起来。”刘移健坚定地说,“老一辈干不动了,谁来接班?接受新事物、推动农业现代化,正是我们‘新农人’的责任。农业没有捷径,只有靠勤劳和科技,一个脚印一个脚印走下去。”
从被嘲笑的“二傻子”到引领一方的“老把式”,刘移健的蜕变,是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投身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在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新技术加速融合、新消费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广大乡村正为“新农人”提供更广阔的舞台,而充满活力的年轻一代,也必将为农业的未来注入强劲动力。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呼唤更多的“新农人”
刘移健的故事,打动人心的并非仅是种稻面积从500亩到2000亩的数字跃升,也不仅仅是那些现代化的育秧、烘干设备。更深层的价值,在于他用自己的实践,为“谁来种地”这个沉甸甸的时代命题,提供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注脚。
当他用科学种植模式让乡亲们亩产实实在在增加两三百斤时,“二傻子”的称呼悄然褪去,“老把式”的敬意油然而生。这无声的转变,比任何口号都更有说服力。未来的农业,需要情怀,更需要像他这样脚踏实地、勇于探索、敢于担当的“新农人”。他们用汗水和智慧在田野上写下的,不仅是个人奋斗的诗篇,更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充满希望的青春篇章。
土地不会辜负每一个认真耕耘的人,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正需要更多这样的“执笔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