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曾祥余:与山野为伴 守护千年造像

07月20日
Summer
关注

在四川资阳安岳县石羊镇境内的虎头山巅,一位老人经常牵着一条狼狗,在茗山寺外的环形步道转上几圈,仔细检查每一尊摩崖造像是否完好。他,名叫曾祥余,今年76岁。

茗山寺始建于唐代,寺外山崖上现存摩崖造像13窟60多尊,造像多为宋代雕刻,造型高大宏伟,雕刻精美。

“小时候我们就知道山上有很多造像,那会儿似乎比现在更美。”曾祥余回忆,20世纪80年代,他随叔叔上山修缮茗山寺,没想到一来,就再也没有离开。他放弃了外出发展的机会,主动从老一辈人手中接管了守护石刻的重任,“这些都是前辈留下来的宝贝,我有义务保护好它们。”曾祥余说。

曾祥余的家就在茗山寺山下不远,从山下到茗山寺需要爬280多级台阶,最初他每天至少沿着台阶往返三次。2006年,茗山寺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祥余正式成为一名文管员,长期驻守在茗山寺旁的值班室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到访茗山寺,曾祥余偶尔会客串“解说员”,给游客们讲述茗山寺和石窟的历史故事。“现在网络太发达了,茗山寺也变得热闹起来。”他表示,自己的心愿就是守护好这些石窟造像,把先辈留下来的遗产好好传承给下一代。


6月14日,曾祥余巡查茗山寺摩崖造像。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6月14日,曾祥余和他的狼狗“小小”在茗山寺巡查摩崖造像。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茗山寺所在的虎头山,左前方小山包处便是茗山寺(无人机照片,6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曾祥余在值班室门口与游客交流(6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6月14日拍摄的茗山寺石窟造像。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曾祥余在清扫石窟前的落叶(6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曾祥余(右一)为游客讲解石窟内容(6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曾祥余在巡查后擦拭汗水(6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巡查间隙,曾祥余检查伙伴“小小”的状况(6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曾祥余翻看安岳石窟影像册(6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曾祥余(右)和老伴陈泽容在树荫下休息(6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责任编辑:刘思远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

    0/500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未上传收款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举报此人

举报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