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仁爱孝敬 回归伦常大道
-
1天前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本周学习《了凡四训》篇章“积善之方”中的最后一个故事——支立父亲的故事。支立的父亲为一个囚犯申冤平反,不仅福及他的儿子、孙子,就连他的曾孙子也考中了举人,当了大官。他的善举不仅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他们家族的命运。反省自己,多年来也一直在行善事,却没有得到利益,没有改变命运,反而还有不幸发生,根源在哪里呢?

经典告诉我们: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只有积到真正的善才能得到真正的福报。“积善之方”中十个故事的主人公行的都是真善,那这个真善的根在哪里呢?老师讲过,“百善孝为先”,我由此发现,他们孝顺的根很深厚,他们都有孝敬仁爱的无私之心。支立之父不贪私欲、遵纪守法、尽职尽责,他与人相处秉承伦理道德。上对国家领导尽职尽忠,下对囚犯平等对待,心存怜悯,他的慈悲和仁爱是真正的善心。由此对照自己,才发觉自己的这颗心是恶心。平时无论遇到或听到让人口诛笔伐的人、事时,自己会非常嫌弃,会瞧不起,这与支立之父“悯其苦”的善心是相反的,所以不能真正受益。
支立之父的仁爱慈悲之心是真的,孝心是真的,而学生的心不孝不敬、不仁不义,做善也是假善,所以行善不得福就可以理解了。深究到这一点,我知道该在哪里效仿古圣先贤了。有因才有果,学生要在种种子上下功夫。要种善的种子,而不是学他做的事,要把自己的心调整到和支立父亲的心一样,达到真正的无私。如此,自然会感召殊胜的结果。
林老太太布施粉团和支立的父亲为犯人申冤昭雪,他们做的事完全不同,但他们的心是一样的,最终都收获了美满的结果。这给了学生很大的信心,一定要在改心上下手。

在孝道上,学生对父母说话没有做到和颜悦色,没有做到“父母呼,应勿缓”,总是用自己的想法来做事。成家以后跟婆婆相处,感觉自己做事儿能够想到利益公婆,但在处理事情上还是做不到随顺。比如:今天我用机器压了些面条给婆婆送去,婆婆随后进厨房拿了两个鹅蛋,非得叫我拿着。因为婆婆以前给的鹅蛋家里还有,我就说什么也不拿,赶紧关门走人。这样的事儿我做的太多了。婆婆经常说我太犟了,给东西不拿——我总是这样不能随顺老人的心。用这样的一颗心即使在外边做善事,也积不到真正的福报。
“积善之方”的例子照出了自己太多的过恶:平时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按规矩做事,随便惯了还不以为然。老师讲:水放在管道里,打开水龙头就能为人所用,能利益人。如果水没有被管子约束就会四处泛滥,那就是灾难,如洪水,不仅不能利益人反而害人。
通过本周的学习,我认识到一定要先补足自己孝心上的欠缺。那就要先从《弟子规》中的前四句做起,同时好好落实《一日常规》,认认真真从早晨起床的刷牙洗脸、打扫卫生做起,在行住坐卧等等这些生活细节中磨练自己,使自己时时处处都在规矩里,让自己的心常存仁爱孝敬,回归伦常之道,回归真心本善!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