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圣贤存心 找回无我真心
-
1天前

本周我们学完了十个善人的故事,老师反复强调,学习古圣先贤不是学事迹本身,而是要学他们的存心,以之为镜反观自身,发现不足并及时改正。回顾自身,我深知在行善一事上做得不好,根源在于自己私心过重、爱斤斤计较,而且行善之心既不真诚也不持久,这或许就是自己修学多年却成效甚微的原因。
老师在课堂上着重指出:“未论行善,先须改过,改过极其重要。”如果一个人不改掉自身的习气与毛病,即便行善,因私心作祟,其善行的价值与惠及的范围也极为有限。反之,如果心念至诚至纯,即便只是微小之事、简单的言语,也能利益无量众生。由此可见,真诚心才是生活、力行和与人相处的关键所在。
书中包凭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他见雨中圣像“淋漓露立”,便毫不犹豫地捐出身上钱财与衣物,希望能为圣像修建屋宇,那一刻他心中唯有护佑圣像周全的念头,全无自我,这份纯粹的无私与真诚使他终得善果。反观自己,行善时常常计较,难有真心。就像自己邀请好友来家体验按摩,本来不想让她出钱,可是当朋友真不掏钱时,自己虽然表面未说,内心却暗自计较。看似大方的邀请,实则内心藏着挑剔与计较;自以为在行善,实际上已经造了恶业。回想自己长久以来基本上都是用这样的心态在行善,这能有好结果吗?
本周通过反省自己所做的几件小事,我才发现自己对钱财的执着非常严重。无论是在布施还是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能看破放下,心里会斤斤计较,抠抠搜搜,实在惭愧,必须痛下决心改正。

老师常强调《弟子规》《一日常规》的重要性,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圣人的生活规范。自己以前虽然反复学习,但是力行得却很差,更不要提保持了。如今明白,这些经典并非单纯教导做事,更是为了让我们保持孝顺、恭敬和严谨的状态,若做到了就达到了了凡先生所说的“爱敬存心”。然而,我却时常忘记老师的教诲,言行不自觉地变得随意放纵,尤其是在辅导孩子作业时,常因急躁对孩子大声嚷嚷。这背后是自私在操控情绪,不仅伤害孩子,也违背了修学的初心。往后的生活中,我一定要将《弟子规》和《一日常规》落到实处,时刻提醒自己,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以孝顺、恭敬之心待人处事。我相信,有了这份孝顺与恭敬,再去做善,我们的心就不一样了。
感恩老师慈悲授课,也感恩大家一路相伴,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