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李宇铭博士: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是以素食为主,素食食物对身体好!
-
2020年12月25日
少吃些肉
健康的是你自己
李宇铭博士(Dr. Vincent Lee),香港注册中医师。曾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院兼任讲师。现为「大医道——大众的医学院」总监、创始人。
李宇铭博士素食已有十多年,是一位严格素食者,多年素食确实让他有太多心得。以下文字整理自李宇铭博士的访谈视频,一起来看看他对素食有什么看法!
素食方面的食物对身体健康比较好一点
我是中医师,比较支持素食,但其实应该这样说,中医也没有反对人不可以吃肉。总体来说,吃素,素食方面的食物对身体健康比较好一点。
从我个人的体会还有我对中医传统文化的研究来看,我觉得首先中医师植根于中国传统中国文化,因为自古以来的中国人都是以素食为主的饮食方式,可能我们现在在大城市里面很多人都开始比较喜欢吃肉,这个主要是受了西方的文化影响。
但是在传统中国人里面,古代的大部分人主要吃素为主,他们通常都是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够有机会吃肉。并且自从唐代以后,因为受了佛的思想影响以后,中国大部分人都是以素食为主。
从我自己对于中医的研究角度来看,尤其是中医的经典《黄帝内经》里面,它基本上是非常推崇素食的。它里面说有四大类的食物应该吃,包括五谷杂粮、肉、水果、蔬菜,从这四大类里面,我们可能看到肉类最多只是占1/4,不是很多。
从整个《黄帝内经》里面的铺排,它里面就谈到了很多吃肉带来身体健康的影响,里面说一些疾病跟吃肉有关。比如说,身体突然晕倒,或者是身体非常虚弱、身体半身不遂、气喘。
那些病的记载,其实跟我们现在的文明病非常相近,我们说的三高病、心脏病、糖尿病,这些文明病其实在古代的时候已经有。那时候这些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饮食“膏粱厚味”:一个是吃太多的肉类,另一方面是吃细粮太多。
不过从我们现在人来说,其实我们现在人的饮食,每一个人都很像一个皇帝的饮食方式。所以我们现在得的病,在古代的时候,2000多年前已经有。那时已经很清楚,是吃肉太多,或吃精细的饮食太多所导致的。
反过来,假如说素食类的食物,蔬菜水果五谷杂粮,在《黄帝内经》里面几乎没有说太多这方面的病。就是说你吃那些东西很多都没有大问题,所以我可以这样说,中医是比较支持吃素的饮食方式。
完全以素食的生活方式,身体都很健康
人们常说以形补形,以脏补脏。其实这个说法主要是民间的一个说法,中医上不是这样理解的。
这种以形补形,特别是用动物的一些部分补身体,比如说吃猪肝就补人的肝,吃猪脚就补人的脚,那种肉类补身体的想法主要是民间的一些想法。
在中医里面,在古代基本上不太提倡这种说法。
从另外一种角度,中医本身有这种以形补形,但是那种说法不是单纯局限在肉类。它是讲,植物类上面有这种讲法。中药里面,可以用到植物的花或者是叶的部分,那些东西在植物比较表面的地方,比较高的地方就可以找到药性。
比如说,植物的根部在植物的下面,所以它就可以进入到身体里面比较低的地方,通常我们说一些补肝肾的药物,它都是植物的根部,我们吃一些植物的根部的食物,胡萝卜,或者是芋头、山药,中医说那都是相对偏于补的东西。
所以的确在素食里面,有这种以形补形的说法,只不过这个说法不是单纯指肉类,我想在民间的人有这种以形补形的说法,同时间也是因为他们过去的生活比较少吃肉,他们就很珍爱吃肉的机会,说这里面的东西比较特别补。实际上很多过去的人,就完全以素食的生活方式来过活,身体都很健康的。
我们要懂得怎么均衡的吃素。
首先说,我们要懂得怎么均衡的吃素。
首先通常说有几大类食物要吃,一般在《黄帝内经》里面说的四大类食物,谷肉果菜,把肉变成豆类,因为豆类其实也含有非常丰富的蛋白质。
五谷杂粮,豆类,水果、蔬菜,这四大类食物都吃,身体就应该已经有足够的营养。
中医有一个观点叫做“三因制宜”,就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这三个说法是我们选择食物的时候特别注意的。
比如说
另外一个是因地制宜,看当地出产的食物。尽量是当地出产,因为我们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以就少吃一些外来的食物。比如说空运在外国,美国、英国来得食物就少吃一些。
第三就是因人制宜。每一个人的体质不一样,比如中医寒热虚实,身体比较寒的人可能就不太能吃一些寒凉的食物,所以还是要按自己身体的情况选择不同的食物。
这方面怎么做,首先可能(的话)找到一些比较好的中医师咨询一下,自己的体质怎么样。假如不一定找到中医师,就自己尝一尝吧。因为自己尝的食物,觉得那个食物好吃,那就应该对身体对你比较好,吃下去身体不舒服的,那应该都是不太好的。所以“三因制宜”也是一种基本方式。
素本身就是白色的意思
它也指洁净
素食一方面是指食物本身是简单洁净的
而更重要的是
素食吃下去人体之后
也让人体净、内心清净
多吃素食、有益身体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