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志愿军浴血奋战,赢得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
-
2020年11月14日
“抗美援朝战争,是在交战双方力量极其悬殊条件下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当时,中美两国国力相差巨大。在这样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密切配合,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等,连续进行5次战役,此后又构筑起铜墙铁壁般的纵深防御阵地,实施多次进攻战役,粉碎‘绞杀战’、抵御‘细菌战’、血战上甘岭,创造了威武雄壮的战争伟业。”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激战云山城
1950年11月1日傍晚,信号弹在天空升起,炮火声打破了云山这座小城的宁静。云山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的一次重要战斗,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美军在朝鲜战场上首次交锋。
志愿军第39军,以劣势装备对阵号称160年来无败绩的“王牌师”美军骑兵第1师。猛烈炮火下,志愿军大部分防御工事被摧毁。
但这不仅仅是武器的交锋,更是精神的较量。第39军战士以“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的革命精神,顽强钉在阵地上,最终粉碎了美军北援云山的企图,极大打击了美军的嚣张气焰,也进一步坚定了志愿军的战斗信心。
松骨峰阻击战
1950年11月30日,松骨峰北侧的无名高地上,爆发了一场激烈战斗——松骨峰阻击战。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5团3连的战士们经过长途奔袭,以血肉之躯成功阻击了美军南逃的退路。
战斗从凌晨持续到黄昏,排长牺牲了班长指挥,班长牺牲了战士接替,炊事员、通讯员也加入了战斗。弹药用光了,战士们用枪托、石头、牙齿也要将敌人打退。120名指战员到最后只剩下7人……
硝烟未散,作家魏巍于此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著名的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从此所有志愿军战士就成了人民心中“最可爱的人”。

鏖战长津湖
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零下40度的长津湖不啻“生命之绝境”,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与美军第10军两支王牌军在此进行了一场世界军事史上最为惨烈的血战,双方仅冻死、冻伤人员就超3万人。
为等候敌人进入伏击圈,志愿军战士们身着单衣仍卧雪三天三夜。当敌人出现在面前,有这样一群志愿军战士手握钢枪、手榴弹,保持着整齐的战斗队形和战斗姿态,却没有冲锋。50年不遇的极寒将他们树立成一座座冰雕丰碑。他们接到的命令是严守阵地不能离开,是的,他们没有离开,也永远不会“离开”。
最后,长津湖战役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志愿军最终成功地将联合国军驱逐出朝鲜的东北地区,扭转了朝鲜战争的战斗局势。
血战上甘岭
上甘岭战役真实诠释了何谓“枪林弹雨”,从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43天的鏖战,让我方阵地的山头被削低了两米,高地的表面成了一片焦土。
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部队涌现了大量的战斗英雄和功臣,其中拉响手榴弹、手雷、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的烈士留下姓名的就有38位之多!
597.9高地上黄继光的纵深一跃,用血肉之躯堵枪眼;2号阵地上双腿被炸断的孙占元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滚向敌群;9号阵地上龙世昌用身体堵住爆破筒,最后和敌人同归于尽……一个个英勇顽强的身影,使上甘岭不再是一个小小的地理名词,更凝结成一个被后人敬仰的精神高地。
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里珍藏的一面军旗,它曾经烈烈飘扬于上甘岭的阵地上。它见证过抗美援朝战场的烽火连天,也聆听过志愿军战士英勇不屈的豪气呐喊……
(英勇前进 将红旗插到 解放的阵地上)
如今,它静静地陈列在那里,让我们永远铭记70年前的那段峥嵘岁月。
金城战役
发生于1953年7月13日至27日的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也是规模最大的阵地攻坚战。由于李承晚集团破坏战俘遣返协议事件的发生,志愿军拟消灭李承晚伪军一万五千人。
从6月下旬开始进行作战准备,工程部队为此次战役做了大量的工作,抢运作战物资,加修道路452公里、急造军路61公里、架桥72座(长1320余米)。

金城战役是志愿军转入阵地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战役共歼敌5.3万余人,将南朝鲜军4个师打残,收复阵地160余平方公里,有力地配合了停战谈判。
当震天的炮火逐渐沉寂
当凛冽的霜雪盼得春归
当鲜活的身影收于相纸
抗美援朝的烽火已远
但那一个个名字
一座座丰碑
将永存!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