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父亲节 | 如是父母,如是教子

2020年06月20日
红尘炼心
关注

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父亲不仅是家庭的顶梁柱,也是子女的楷模。古人说:“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也。”为人父母,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教育好子女,而教育要有法度,要有规矩,要做出好榜样给子女看;否则,“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对子女爱而不教,教而不得法,只会害了子女。

在历史上,有不少典型的家教案例,可以让现代人从正反两面来汲取教训。譬如清朝时期的“宰相父子”张英、张廷玉,就是一对善教善学的父子。

说起张英,大家都熟悉“六尺巷”的故事。当时张英是朝廷大臣,他在安徽桐城老家的府第与吴家为邻,吴家建房时占了张家空地,家人不服,赶紧写信给张英,请他撑腰摆平此事。张英的回信只写了四句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信后,于是主动将宅基让地三尺。吴家深受感动,也将宅基退让三尺,张吴两家府第之间就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六尺巷”的典故由此也成为体现中国人谦让美德的历史佳话。

张英退休后,写了一本名为《聪训斋语》的家训留给子孙。张英在书中谈到,他曾经管理过刑部的事务,“见天下大讼大狱,多从极小事起”,他说监狱中的官司大案,许多都是由细小的争端开始产生的。张英对当时世人鼓吹“让人则人欺之”,甚至有些父母长辈教子弟“无多让”的做法很不以为然,痛斥这样的言行是“极为乱道”!

张英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以身说法劝诫子孙:“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气则不致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致于吃大亏,此生平得力之处。”“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故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

张英以身作则教导子孙行忍让之道,在他的熏陶下,家人也学会了处处谦让他人。他的儿子张廷玉,后来也是清朝一代名臣。如同当年父亲有“六尺巷”的佳话一样,张廷玉也有一个“代子让探花”的佳话。

说的是有一年殿试,雍正皇帝亲自主考,看到一位叫张若霭的考生文章写得非常好,于是就批他为一甲探花。后来雍正皇帝知道张若霭正是大臣张廷玉的儿子,就很高兴地提前告诉张廷玉他儿子中榜的消息。结果张廷玉听后,赶紧请求皇上不要批他儿子当探花,让他退到二甲就好。

雍正皇帝不解,问他为何,张廷玉就解释说:“假如若霭一考就中探花,他可能会骄傲;如果只中二甲,他会觉得自己还有不足,还要更加努力。臣是朝廷官员,儿子一下子中了探花,这样好像皇上的恩宠都落在了我们家。恳请皇上把这个机会让给天下的读书人,这样更得人心,也不会有人因此说闲话,说皇上偏袒了他的大臣。”

雍正皇帝觉得他言之有理,就把张若霭降为二甲第一名。张若霭也不简单,他知道是父亲的主意后,很感谢父亲的用心,更加的砥砺自己,努力在道德学问上下功夫,后来也成为了国家栋梁。

张廷玉教子,重在培植子弟的德行。有一年北京发生地震,家中子弟都很惶恐,不知何处可以安身,张廷玉趁机教导子弟:“若果终身不曾行一恶事,不曾存一恶念,可以对衾影即可以对神明,断无有上天谴罚而加以奇殃者!”并叮嘱子弟:“方寸之间,我可自主,此为避灾免祸之道,最易为力。”方寸是指人的心地,在张廷玉看来,人的吉凶祸福与人的心念息息相关,要想消灾避祸,还得从存心上下功夫。

张氏家族从张英开始,子孙世代相继为官者数十百人,十二人位居翰林,成为清代非常罕见的名门旺族。张廷玉后来也像父亲一样,写了一本名为《澄怀园语》的家训,将自己数十年日积月累的人生心得编入书中,传给子孙。

张廷玉在书中举例:宋朝宰相韩琦,昔日老家田产被近邻侵占,他也是劝家人退让不争,后来韩家子孙昌荣发达者不可胜数,这都是韩家“以其宽大之德致然也”。张廷玉指出,先父一生都在教子孙逊让,正是在效法古人,现在看来,“从前让人无纤毫污损”,如今张家子孙荣显,得到世人的敬重,“孰非积德累仁之报哉”,这都是世代积累德行所得到的福报啊!

通过张氏家族的事例,足以证明为人父母者,具备长远的眼光是何等重要。而人要眼光长远,还得学习古人的智慧。张氏教子之道,不是凭一己之见,更不是用世俗流行的观念来教导孩子,张氏家教所遵循的法度,是古来经得起时间证明、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圣贤教诲。《三字经》云:“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古圣先贤留在经典上的教诲是后人最好的行为指南,张氏代代饱读圣贤书,深谙圣贤之道,并能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效果自然卓著。

在历史上也有不少家教的反面案例。譬如《汉书》记载,西汉时有个叫陈万年的人,从基层低级官吏一直做到御史大夫,成为朝中公卿大臣。他的做人为官之道就是善于逢迎巴结权贵。一次陈万年病倒了,担心自己会一病不起,就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要把自己做人的诀窍教给儿子。

陈万年滔滔不绝说到半夜,没想到儿子听得打瞌睡,头一下碰到屏风上。陈万年大怒,起来要打儿子,责问他为什么不听老父的教诲?陈咸赶紧答道:“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说您讲的那套都听明白了,主要是教我学会谄媚而已!

陈万年听了哑口无言,他这套随波逐流的处世哲学,连儿子都不以为然。但是由于长期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原本为人耿直的陈咸后来也学会了奉承贿赂朝中要员,虽然也一时官运亨通,但后来还是因琐事得罪权贵,因此屡遭坐罪免官,最终忧郁而死。

还有北齐时候,王公贵族多是鲜卑族人,因而鲜卑人的生活方式在社会上很时髦,会说鲜卑话、会弹奏鲜卑人喜欢的琵琶的人非常吃香。当时有一位汉族士大夫,在与名士颜之推交谈时,很得意地炫耀他的教子之道,他说:“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这位士大夫将学会能讨好鲜卑贵族的技艺做为教子的要事看待。对此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教子“高论”,颜之推真是哭笑不得,他后来在《颜氏家训》中言及此事,并告诫儿孙:“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为人父母,无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成龙成凤的根基首在学会做人。明代名臣高攀龙在《高子遗书》中告诫子孙:“吾人立身天地间,只思量做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有要紧。”“做好人,眼前觉得不便宜,总算来是大便宜。做不好人,眼前觉得便宜,总算来是大不便宜。”

古人的传家之道,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真知灼见,值得细思之、细揣之。决定家教得失的,终究是父母的智慧;影响家道长远的,毕竟是父母的眼光。

如是父母,如是教子

来源于网络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

    0/500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未上传收款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举报此人

举报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