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红色基因
全部 |红色基因
“太行东麓照邢州,万叠烟螺紫翠浮。”我的家乡是位于太行山脉南段东麓和华北平原交汇处的河北省邢台市,它拥有3500余年建城史,是华北历史上第一座城市,中国最早的古都之一,被誉为“燕赵第一城”。邢台又称“卧牛城”,反映了邢台人民对牛的勤劳、敬业、开拓、奋进精神的敬佩之情,同时也激励着牛城人民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邢台自古是兵家必争的重要城镇,抗日战争爆发以来,先后孕育出无数铁血军魂!今天我和大家讲述的主人公叫:杨春增。他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之一,他在紧急关头拉响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时年仅23岁,他是与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齐名的抗美援朝战斗英雄,先后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杨春增1929年生,河北邢台沙河县人,1945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952年8月5日,在朝鲜金城前线座首洞与敌军作战时,副排长杨春增所在的志愿军第12军第35师第104团(现常州陆军预备役通信团)第4连3排,向守卫在江原道金城座首洞东南无名高地的南朝鲜军首都师第26团第11连发起进攻,在强大炮火支援下,志愿军勇士们突破南朝鲜军防线,攻占541高地,全歼守军一个排,当夜,敌人组织多次反扑,企图夺回阵地,均被击退。6日晨5时,突击队奉命回撤,杨春增带领第9班8名战士继续坚守高地。天亮后,敌军再次组织强大火力向541高地猛烈轰击,进攻兵力由1个排增至2个连。敌军发动数次反扑都被我军打退后,发起了集团冲锋。杨春增从容不迫命令炮兵集中优势火力向敌开炮,从早晨激战到下午3时,打退数倍于己的敌军十余次反扑,毙伤敌200余人。黄昏时刻,我军伤亡严重,阵地上仅存杨春增、卫生员牟元礼两人和一颗手雷。他忍着伤痛,加紧整修工事,收集零散弹药。此时,百余名敌兵再次蜂拥而至,两人分头抗击,战至弹尽,十余名敌人冲上了阵地。紧急关头,杨春增吩咐卫生员到后面联络部队,自己毅然举起最后一颗手雷奋勇扑冲入敌群,只听一声巨响,烟柱腾起处,杨春增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3岁。杨春增实现了他生前的誓言:用鲜血和生命保住了阵地。“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在电影《英雄儿女》中,士兵王成在战地上喊出这句话后壮烈牺牲的画面,感动了几代人,也刻印在无数人心中。英雄远去,精神永存,我们会永远记住那些最可爱的人,他们的英雄精神,将激励着我们再中华民主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进。(图片素材来源自网络)来源:廉洁海淀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09日
2021年5月,我随北京市第六批东西部协作内蒙古挂职团队,来到位于北国边疆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开展对口帮扶工作。敖汉旗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与当地的亲情融入,让这里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一年来,我走遍了这里的每个角落,也看到了许多传承“红色敖汉”精神的故事。下面,我就向大家讲述一下它与国歌的不解之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东三省很快沦陷。在中国共产党的参与下,各地纷纷自愿组成抗日铁血军、抗日救国军、抗日自卫军、大刀会、红枪会等,抗日烽火连绵不绝。此后,东北各路抗日武装统称为东北抗日义勇军,顽强抵抗着日军侵略。1933年2月的寒冬时节,“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辽吉黑热民众抗日后援会”的朱庆澜、杜重远、王化一等人组成慰问团(对外称考察团),筹集大量物资,从上海出发赴东北热河慰问,并于2月26日抵达了敖汉旗四家子镇。随队人员中,有一名刚刚加入共产党、年仅21岁的年轻党员,他便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谱曲人聂耳。在慰问时,聂耳和同行人员反复听到部队中流传的战歌。聂耳操着南方话问到:“大家唱歌的调子是‘满江红’,用东北话唱的歌词我听不懂。你们唱的是啥子歌?”部队的官兵说:“我们唱的不是‘傻子’歌,是‘义勇军誓词歌’。”说着话,将一张写有“义勇军誓词歌”歌词的传单,递给聂耳。聂耳大声地朗诵:“起来!起来!不愿当亡国奴的人!家园毁,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留着头颅有何用?拿起刀枪向前冲!冒着敌人枪林弹雨向前冲!……”。聂耳激动地拿出小提琴,拉起“满江红”的曲调,战士们随着琴声高唱起来。1935年,聂耳与他的入党介绍人田汉,共同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了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那么,《义勇军进行曲》和那首聂耳在敖汉旗四家子镇慰问抗日前线义勇军时听到的《义勇军誓词歌》到底有何关联?对比发现,两首歌的歌词从主题、内容到具体的词句、韵律、格式、用字等方面都有诸多的相似点。《义勇军进行曲》词曲定稿,自始至终,都是聂耳和田汉一起进行的,聂耳得到《义勇军誓词歌》后,回去同田汉进行交流是有可能的,对田汉后来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有所影响,也是顺理成章的。因此,从广义上说,国歌是从敖汉旗四家子镇走出去的,具有依据。不朽的《义勇军进行曲》,因其诞生的特殊时代、发挥的特殊作用,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英雄旋律,谱写出中华儿女“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英雄史诗,宣示着中华民族的血性与尊严。2014年,敖汉旗四家子镇党委政府立了一块石碑——聂耳慰问义勇军旧址。站在这片安静祥和的土地上,回溯曾经的国破家亡,感受艰苦的抗日斗争,愈发体会到新中国以来国家强大、民族兴盛的珍贵和自豪!我也将利用好余下珍贵时间,同当地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新时代的美丽家园,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来源:廉洁海淀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09日
我的家乡在河南省驻马店市,该市地处淮河上游,兼有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双重气候特征,这里气候适宜、平原广袤、沃野千里、人丁兴旺,她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伏羲画卦、肇启文明的地方,是轩辕黄帝夫人嫘祖的故乡,是千古一相李斯的出生地,是战国时代的兵器制造中心,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凄美爱情发生的故里,也是诞生抗日民族英雄、军事指挥家、东北抗日联军主要领导人杨靖宇的地方。杨靖宇(1905—1940),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李湾村人。1932年,受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杨靖宇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带领东北联军多次突袭日伪后方、打退敌人四次进攻,取得了“摩天岭大捷”,提振了东三省乃至全国人民抗击日寇的信心!1939年10月,日本关东军专门制定了针对杨靖宇的作战计划,实行保甲连坐制,切断抗日联军与老百姓的联系;实行重点进攻,把杨靖宇列为伪满洲国第一心腹大患,并悬赏两万元收买他的人头。杨靖宇以退为进、化整为零,率领东北军民穿梭于深山老林,跋涉于白山黑水,与日寇血战到底!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手持双枪、孤身一人,饿吃树皮棉絮、渴饮冰雪,与大量日寇周旋6个昼夜,后被叛徒出卖,在濛江县(今吉林省靖宇县)壮烈牺牲,年仅35岁。日军当场解剖了他的遗体,他们惊奇发现将军的胃里没有一粒粮食,只有未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杨靖宇将军用鲜血和肉躯在东北大地书写了可歌可泣、英勇悲壮的抗战历史 !是什么支撑将军义无反顾、空腹奋战、喋血疆场呢?野蛮残暴、人性泯灭的侵略者感动了,害怕了,他们给杨将军举行了“慰灵祭”,但他们至死也不会明白一名共产党员信仰的力量!记得小学三年级上思想品德课,那是我第一次听到杨靖宇的名字、了解这位同乡抗日英雄的事迹。安静的课堂上,头发花白的女教师从杨靖宇的少年私塾求学讲起,讲到他青年入党领导确山暴动、驱逐军阀武装,讲到他到东北地区拉起队伍扯起抗日大旗,在那个暗无天日、汉奸遍地的东三省,在那个“亡国论”盛行、水深火热的旧中国,他和马占山、赵尚志、赵一曼等人穿林海、跨雪原、打日寇、捉汉奸,成为东北抗日队伍的一面旗帜!成为救亡图存的东北民众心中的一把圣火!当讲到杨靖宇将军悲壮牺牲并被解剖发现胃里全是树皮草根时,老教师的声音从激动、颤抖到泣不成声,同学们在台下从义愤填膺到低声啜泣、泪流满面,我们深深记住了这位顽强英勇的中原老乡、舍身为国的民族英雄!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同志在多个场合讲述杨靖宇将军的故事:程斌,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叛变了;张秀峰,军部警卫排排长,杨靖宇贴身秘书叛变了;张奚若,特等机枪射手也叛变了,成为后来射杀杨靖宇的侩子手。在野外碰到杨将军并被请求帮忙买馒头的蒙江县保山村村民赵廷喜,带着日伪军过来劝降“我看还是投降吧,如今满洲国不杀投降的人!”其实他还不知道,只要杨靖宇投降,不但不杀还要给与高官厚禄,让杨出任伪满洲国军政部长,利用杨的影响力消灭抗日武装。当时满脸、满手都是冻疮,棉鞋还跑丢一只、好几天没吃饭的杨靖宇沉默了一会,对赵廷喜回复了一句“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杨将军朴实的话语撼天动地、气壮山河! 地质学家丁文江曾在抗日战争最艰难阶段讲过一句话:“只要少数中的少数,优秀里的优秀,不肯坐以待毙,这个民族总会有希望。”杨靖宇就是这样少数中的少数,共产党人也是这样少数中的少数,就是这些人用他们的脊梁,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就是这些人用鲜血用生命昭示了中国的血性,扛起了民族的希望!为此,我写了首诗纪念杨将军:飞翮快枪风冽冽  白山黑水雪纷纷驰骋千里驱倭寇  铁骨铮铮三十春墓园静静草青青  隔叶黄鹂鸣啭音待到年年胜利日  旌旗蔽日慰英魂如今,杨靖宇将军已经牺牲了八十二年,我们仍要学习他的精神!我深信,再过一个八十二年,两个八十二年,我们的子孙后代仍需要学习这种精神!因为这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竭动力!来源:廉洁海淀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09日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其实是无数先辈们替子孙负重前行。我的家乡在北京平谷,小时候最喜欢的时光就是夏天傍晚和姥爷一人一个小马扎坐在老家院子的门口,一盏门灯照耀着两代人,听着姥爷讲着他的革命故事,懵懵懂懂地将爱党爱国的种子根植于心,在革命春风中迅速成长。岁月荏苒,这些红色故事始终让我刻骨铭心,它无时无刻不激励着我奋发图强,勇往直前。在姥爷讲述的故事中,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打不垮的鱼子山”。鱼子山村在平谷城东北约10公里处,坐落在一个曲折、狭长的山谷间,两侧山峰连绵,形成天然屏障。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正是之后八路军在此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原因。鱼子山村特殊的地形决定了它在抗战时期的命运,作为平谷抗日堡垒第一村,既是八路军练兵磨枪、游击伏击的宝地,也是小日本的眼中钉,因此在抗战期间,鱼子山村和村民一刻也不得安宁。在1920年9月之前,平谷地区还没有党的基层组织,只有零星的几个党员,经过平谷区各个村中第一批党员的发展,最终在桃棚建立了平谷第一个党支部鱼子山党支部。第一党支部建立不久,鱼子山就遭遇了惨绝人寰的灭顶之灾——鱼子山惨案。从1940年底开始,日伪军先后在鱼子山杀死180余人,10户被杀绝,烧毁房屋两千多间。在党的领导下,以鱼子山根据地为基点的平谷军民住山洞密林、吃野菜树叶、打燧石取火、伐橡树铸武器,还组建了担架队,医护队……老百姓为八路军放哨送信、救治伤员、筹集军粮……军民们拿起自制的土枪、地雷、手榴弹,利用地理优势,通过游击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多种方式打击日寇,在战火中捍卫了自己的民主政权。鱼子山人民上山伐橡树烧炭,制造炸药,用毛驴驮运手榴弹,积极拥军支前,为国捐躯的烈士16名以上;村西山中有处隐蔽的八路军养伤处,先后有50多名伤员在此养伤,村民每天秘密地翻山越岭送饭递药,即使遭受严刑拷打也誓死守住秘密,最终没有一个伤员被敌人发现。平谷人民耳熟能详的民谣“铜南山、铁北寨、打不垮的鱼子山、攻不破的白羊山”,便是鱼子山村抗战历史的真实写照。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七十余年,但打不垮的鱼子山精神却在这里深深扎下了根,如今的鱼子山村呈现给世人的是一片和谐景象。新中国成立后,村民们重新建设了新家园,“打不垮的鱼子山”精神成为了致富路上的无形资产。昔日贫穷落后的革命老区,靠着农业,旅游业走上了小康之路,已然成为美丽富足的小康村。但鱼子山人没有忘本,鱼子山抗日战争纪念馆和兵工厂等抗战遗址,一直被作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进行保护和使用,让络绎不绝的参观者重温当年的红色历史,“打不垮的鱼子山”精神也将一代代传承下去。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打不垮的鱼子山”精神已经从幼时根植在我心底,时刻影响着我,在今后工作生活中我定要加倍认真负责,向党员同志看齐,缩小同党员同志的差距,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努力为党和人民做出最大的贡献。(图片素材来源自网络)来源:廉洁海淀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09日
“云”归故里——山西文水,这是一座人杰地灵的小城,境内文峪河自管涔龙门而下,至于峪口,水波多纹,由此得名文水。唐代女皇武则天、北宋名将狄青、理学大家孔天胤等杰出历史人物皆出于此,其中,传唱至广的还有那位在孩提时祖父母就时常给我讲述的革命女英雄——刘胡兰。曾有谢觉哉“此是英雄乡,七烈同日亡。人民流热血,河岳换新装”的雄壮之呼,更有张稼夫“抗日烈火燃晋中,地下长城血肉成。坚贞不屈胡兰子,碧血丹心映东风”的激昂之赞。她,一个15岁的农村姑娘,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挫败了敌人的罪恶阴谋;以自己青春的热血,书写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气节。她,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的忠贞女儿,是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巾帼英雄,是中国青年学习的光辉典范。刘胡兰,女,中共党员,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党和组织的教诲,坚定了刘胡兰的革命信念。人民翻身求解放的革命洪流,使刘胡兰政治上逐步成熟。她积极动员妇女和贫苦农民,开展对敌斗争,扩军支前,参加土改,发动群众同错误的倾向作斗争。1946年6月,党组织特别讨论批准了刘胡兰的入党请求,在火热的斗争环境中刘胡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人生中又一个不平凡的里程。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刘胡兰主动要求留下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1947年1月12日清晨,云周西村天气阴沉,寒风凛冽,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和地主武装“复仇队”收到叛徒告密包围了村庄,刘胡兰和全村的群众落入了敌人的魔掌。为保护群众、不连累无辜村民,刘胡兰毫无畏惧,昂首挺胸向村头大庙走去。面对叛徒的无耻劝降,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痛斥仇敌,发出了共产党人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钢铁誓言,大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决不投降!”。她面对六位战友惨死在敌人屠刀之下,视死如归,傲视群凶,步履坚毅,从容踏过脚下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牺牲在了淌血的铡刀下,这时,她尚未满15岁。刘胡兰以短暂的青春年华,实现了入党时的誓言,用生命谱写了一首人生的壮丽诗篇,刘胡兰不朽的革命精神,矗立起一座共产党人不忘初衷,坚持理想、坚守信念,永远不朽的丰碑。1947年2月,山西《晋绥日报》连续两天刊登专稿,报道刘胡兰的英雄事迹。刘胡兰的名字在华北大地不胫而走。不久,毛泽东亲笔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1957年1月12日,在刘胡兰烈士遇害10周年时,毛泽东主席再次题词刘胡兰烈士墓地纪念碑铭文,以缅怀这位女英雄。党的领袖在不同时期以同样内容为一位烈士两次题词,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领袖对刘胡兰烈士的高度褒扬。2009年,刘胡兰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刘胡兰烈士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光辉的一生。她追求真理,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远大理想;她对党忠贞,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她爱憎分明,敢于和反动黑暗势力做斗争;她不怕牺牲,勇于为革命事业和伟大理想英勇献身。刘胡兰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刘胡兰烈士的英雄事迹深深铭刻在人民心中,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越发放射出夺目的光辉。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度。在急事难事面前,能不能挺身而出、勇挑重任,是检验一个党员干部有没有担当的重要标尺。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席卷,海淀区纪委区监委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冲锋一线,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每一个阵地,坚守着磐石信念,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保驾护航,展现了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英雄已去,精神永存。让我们继承刘胡兰精神,团结拼搏,奋发努力,把对英雄先烈的崇敬之情,化作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在崇高的纪检监察事业中书写壮丽人生!(图片素材来源自网络)来源:廉洁海淀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09日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一首《我的祖国》传唱了近七十年,这动人的旋律将志愿军将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英雄主义气概娓娓道来。我要讲的这位英雄就是从这一场七十年前的正义之战战场走下来的。我的家乡在山东省泰安市,那是一座坐落于齐鲁中部美丽的小城,巍峨的泰山屹立于城市的北侧,雄伟的山脉铸就了泰安人坚毅勇敢的品性,无数泰安人在革命年代毫无保留的投身到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求美好生活的事业中去。在我学生时代,每年春天学校总是组织我们去泰山脚下的革命烈士陵园缅怀祭扫。陵园里一座座墓碑,记录着烈士的生平及牺牲经过,也向世人诉说着战争年代的艰辛与当下和平的来之不易。许多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也诞生于我的家乡,他们的事迹在百姓的口中广为流传。其中有着这样一位抗美援朝的功勋团长,他有着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概,在浴血奋战的过程中,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军人的魄力和能力,他就是时任志愿军38军112师335团团长——范天恩。“范天恩”这个名字真正被人们所熟知并一战成名的战斗,是他入朝后所参加的第一场战役——飞虎山阻击战。飞虎山是美军北上前往军隅里和价川的一条必经之路,其军事战略意义自然不言而喻。1950年11月4日黎明,第112师第335团的志愿军们在范天恩的带领下,正式向飞虎山发起进攻。为了守住飞虎山,争取更多重新部署兵力的时间,范天恩的335团几乎是以血肉之躯去死死顶住美军的钢甲洪流。面对炮击,面对饥饿,飞虎山上的335团的志愿军战士们,硬生生死守了整整五天五夜,也没有让美军前进一步。即便是飞虎山阻击进行到最后一天,惨烈的肉搏战依旧在持续上演。5天的阻击战,335团的志愿军将士们先后击退美韩军队连级(100人)以上兵力57次的攻击,阵地的反复争夺战多达9次,毙伤俘敌1800余人,自身伤亡700余人。正因他们的坚守,成功阻击了敌军的行动,并为志愿军其他部队在朝鲜西线战场部署包围行动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战机。即便这场阻击战在伤亡人数,和作战时长上都不及上甘岭战役,但是却依旧是志愿军入朝后打得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而范天恩和他的335团,也因此一战成名。就在飞虎山阻击战结束仅20多天后,范天恩和335团又立马迎来了他们入朝后的第二场血战——松骨峰阻击战。松骨峰,一个主峰高约288.7米的看似不起眼的小山头,横亘在军隅里和价川的道路上,其山脚下的公路在这里蜿蜒盘旋,是便于扼守并一举歼灭美军的又一战略要地。335团1营3连的志愿军们负责在抢占松骨峰北侧的高地之后,进行阻击歼灭敌军的任务。但是当3连的志愿军们刚爬上松骨峰,还没能来得及构筑防御工事,大批的美军就如潮水般向公路涌来。而这批美军正是刚在军隅里遭到40军迎头痛击的美军第2师部队,他们一路败退逃离至此,为了逃命也似乎拿出了要与志愿军拼命的准备,在坦克,飞机,大炮的重重火力掩护下,正式向松骨峰发起了炮火猛攻。子弹飞舞,弹片飞溅,持续不断地炮火,一时间点燃了整个山坡,松骨峰上顿时燃起熊熊烈火,硝烟四起。激战数小时后,美军再次展开反扑,继续加大兵力,弹药的投入,将整个松骨峰阵地烧得火光冲天,美军地面部队在火力的掩护下,对志愿军进行轮番进攻,战斗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异常激烈。激战到最后的几名志愿军战士相互告别,然后分别拿起手中的刺刀和兵工铲,向着美军发起最后的冲锋,燃烧着他们生命最后的一丝火焰,他们烧死了美军,同时也燃烧了自己。阵地上的枪声,炮声渐渐停息了,留在阵地上的是几百具美军的尸体,以及近两个连队的志愿军烈士的遗体,这场阻击战终于停止了。就在松骨峰战斗结束后,中国作家魏巍曾亲自登上了那松骨峰,并用笔记录下了他在那日所看到的一幕幕壮烈场面,他在战地采访完范天恩以后,撰写了轰动全国的长篇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当这篇不朽之作出版时,魏巍在赠给他的书上写道:“范天恩同志,你们才是这本书的作者。”范天恩所领导的部队,不仅成功完成了阻击任务,也因此在朝鲜战场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英雄高光时刻。松骨峰一战不仅为38军赢得了“万岁军”的美誉,团长范天恩也因飞虎山、松骨峰两场血战,成为志愿军将领中,最能打的团长之一,并被授予“模范团长”称号。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望过去,我们应该牢记历史,感恩换来和平岁月的英雄。在建党一百零一年和党的二十大到来之际,我们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勇当先,在坚守和奋斗中践行党的宗旨,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切实贡献自己的力量!(图片素材来源自网络)来源:廉洁海淀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09日
来源:求事网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08日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  几十年来,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激荡了几代人的心扉。它的歌词质朴感人,旋律优美,表达了人民对党的深情,是流淌在人们心中的经典歌曲和难忘旋律。  1958年初春的一个夜晚,在那如豆的煤油灯下,陕西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25岁青年矿工姚筱舟写下小诗《唱支山歌给党听》。当时,他可能做梦都不曾想到,这首小诗日后会被谱为歌曲响彻神州,成为亿万大众抒发对党的深情的心曲。  姚筱舟参加过志愿军,曾亲眼见到一个个共产党员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英雄事迹。他后来转业到煤矿,成为光荣的新中国建设者,又经常听到老矿工谈起新旧社会的对比和对党的无比感激。这些感触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那天深夜,姚筱舟一口气写下3段小诗:“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能生我身,党的光辉照我心。”“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只会泪淋淋;党号召我们闹革命,夺过鞭子揍敌人!”“母亲给我一颗心,暴风雨中一孤萍;亿万红心跟着党,乘风破浪齐跃进。”  随后,他用与焦坪煤矿同音的“蕉萍”为笔名,把诗投寄到《陕西文艺》。很快,诗被发表了。后来,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将其编入《新民歌三百首》。当时正在沈阳当兵的雷锋,看到此诗,非常喜欢,将其抄写在日记本上。“我把党来比母亲”,这正是孤儿雷锋心底的呼唤。他在摘抄时,还对原诗做了“点石成金”的修改:删掉了原诗中后4句,把“母亲只能生我身”改成“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将“党号召我们闹革命”改为“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这使这首诗主题更加鲜明,更具有音乐的节奏感、更适合谱曲。  雷锋因公殉职后,全国人民掀起学雷锋热潮。1963年,《前进报》摘录发表《雷锋日记》,这首诗也被当成雷锋的日记发表出来,引起音乐家朱践耳的注意。怀着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他决定把这首诗谱曲成歌,以便传唱。  受这首诗氛围的感染,擅长交响乐创作的朱践耳,特意把这首诗谱成朗朗上口的曲调。他采用山歌风格、A-B-A曲式结构,通过深情-悲怆-激昂的情绪跌宕,深度表达对党的赞颂。  作曲家的创作,往往寄托了其内心蕴蓄的情感。战争年代里,朱践耳曾加入苏中军区前线剧团,后来在华东军区文工团任乐队队长与指挥。新中国成立后,他被送往苏联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深造。在党的关怀下,他从一个文艺青年成长为音乐大师。《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旋律里,倾注着他对党的满腔感恩之情。  这首歌的首唱者,是上海歌剧院歌唱演员任桂珍。1963年早春,上海在文化广场召开7000人参加的学雷锋动员大会。就在大会开始前的20分钟,上海歌剧院领导交给任桂珍一项紧急任务,要她立即学会并在大会上献唱《唱支山歌给党听》。她接过歌谱,轻声哼唱了几遍,一转身就登台了:“唱支山歌给党听……”歌声刚落,现场便响起春雷炸响般热烈的掌声。  巧的是,任桂珍与姚筱舟同年出生。她15岁便加入我军战地宣传队。在渡江战役的枪林弹雨中,在抗美援朝炮火燃烧的坑道里,她舍生忘死,为最可爱的人歌唱。1956年,她调入上海歌剧院,对党始终感恩在怀。可以说,任桂珍即兴唱响《唱支山歌给党听》,前期准备不只是20分钟,而是几十年人生经历和丰厚的感情储备。  当通过广播电台听到任桂珍的歌声时,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的藏族歌手才旦卓玛被吸引住了。她多么想演唱这首歌曲,表达西藏百万翻身农奴的共同心声啊。1963年,在“上海之春”音乐会上,才旦卓玛的名字和这首歌一起通过电台传到千家万户。1965年,这首歌曲作为故事片《雷锋》的插曲,响彻大江南北。  几十年来,这首歌在大大小小的演出中被人们无数次唱响。2019年,它光荣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这首歌又作为开场合唱亮相。  为什么《唱支山歌给党听》能经久不息地回响在万众心上?最根本的原因是,它表达了全社会最普遍的思想情感和人民共同的心声,正像著名音乐家柏辽兹所说“音乐是心灵的迸发,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解放军报记者 袁丽萍)来源:解放军报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