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红色基因
全部
狼牙山五壮士(1941),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1团7连6班1,为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军和伪满洲国军的八路军5位英雄,他们是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在战斗中他们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5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2024年11月23日
赵登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为民族英雄之一。他于1898年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县,是西北军的将领。赵登禹在1933年3月率领部队夺回了喜峰口东北高地,与日军多次交战,腿部受伤仍坚持前线指挥。1937年7月7日,他担任南苑指挥官,7月28日因日军轰炸和肉搏战中英勇牺牲。他的英勇行为和卓越贡献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抗日英雄。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20日
栗裕是湖南省娄底市会同县人,少数民族将领。他自幼立志投身革命,参加中国共产党,成为优秀党员和军事指挥官。他擅长运用游击战术,多次指挥作战击败日军。整个抗战期间,他率部歼灭日军、伪军3万余人,是抗日战争的杰出代表。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9日
信仰的力量本次我们第三党支部进行了《红色家书》观影活动。一封封家书以及家书背后的故事,讲述着革命战士和共产党员为了民族解放、独立、富强而坚持不懈的奋斗。这些家书不仅记录生活、传递亲情外,也折射出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抗日战争的胜利以及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那一沓沓已经泛黄的书信是无产阶级共产主义战士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一封封家书他们相互鼓励、相互影响、共同进步,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为新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而这中间的桥梁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抗战时期将士们浴血疆场,誓死杀敌的精神寄托,也是何金慧告别彷徨、不断超越的精神支柱。看完《红色家书》系列纪录片,我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革命先烈为了家园的完整、民族的独立,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去捍卫着祖国的尊严。成长在21世纪和平年代的我们,作为当代主流力量的90后,对于当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要充满感恩,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工作,没有理由不认真生活。此刻我想起了小时候,每当我喊苦喊累偷懒不好好学习时,妈妈常常念叨的一句话:“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追求共产主义、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一切,矢志不渝、视死如归,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节。在血与火的革命年代,革命先烈们始终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坚信中国人民一定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他们告别父母妻儿,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救百姓于水火、救民族于危难之中。“我们是共产党员,为革命而死,毫无怨言、更无所惧。”多少像方志敏这样的烈士用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诠释对理想信念的坚定、对革命事业的忠贞。人生如屋,信念如柱。人需要有信仰,才不会迷失方向。我幸运的生于和平年代,时逢伟大时代,更应以先辈为榜样,不断从红色家书中获取信仰的力量,更应牢记党的根本宗旨,时刻不忘自己的党员身份,践行合格党员标准,切实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要求,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积极参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来源:新区开投集团通讯员:王亮编辑:潘奕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9日

     抗日小英雄董存瑞

董存瑞,1929年生于河北省怀来县,是著名的抗日英雄。他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

1945年7月,董存瑞参加八路军,并先后立下大功3次、小功4次,获得多枚勇敢奖章。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他担任爆破组组长,为了减少部队伤亡,毫不犹豫地用身体托起炸药包炸毁暗堡,英勇牺牲,时年仅19岁。 v:* {behavior:url(#default#VML);} o:* {behavior:url(#default#VML);} w:* {behavior:url(#default#VML);} .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Normal 0 false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top:0cm; mso-para-margin-right:0cm; mso-para-margin-bottom:10.0pt; mso-para-margin-left:0cm; line-height:11.0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ont-kerning:1.0pt;}

发布者:瑾年
2024年11月19日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母亲早亡,父亲刘景谦续娶胡文秀为妻。胡文秀将刘富兰名中的“富”字改为自己的姓氏“胡”,从此更名刘胡兰。继母积极投身于妇救会工作,并非常支持刘胡兰参加革命。[10]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英勇顽强,坚贞不屈。她跨过了战友的遗体,踏着烈士的血迹从容来到轧刀前,振臂高呼,“乡亲们,敌人的末日不远了,新中国就要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万岁。”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1947年2月,山西《晋绥日报》连续两天刊登的消息,使一个女共产党员的名字在华北大地不胫而走。随后,毛泽东又为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刘胡兰牺牲半年后,1947年8月1日中共晋绥分局决定破格(通常年满18岁方可转正)追认刘胡兰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5日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是河南省确山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在极端残酷的环境下,他坚持南满抗战,与日伪军进行了多次激战。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在吉林省蒙江县城保安村的三道崴子与日伪军交战20分钟后,身中数弹壮烈牺牲。令人震惊的是,日军解剖他的遗体时发现,他的胃里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他的坚毅和忠诚赢得了人们的敬仰和纪念。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5日

余自汉出发时,留有遗嘱与诸子女。此次抗战乃民族国家生存之最后关头,抱定牺牲决心,不能成功即成仁。”

               家书背后的故事

抗战时期,在山西流传着这样一支民谣,唱的是:忻口开火数月整,娘子关再顶住,南怀化死个够。这支悲壮民谣描述的是1937年“忻口会战”的惨烈场面。在这次会战中,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军军长郝梦龄壮烈殉国。毛泽东曾在延安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的讲话中,高度评价郝梦龄等抗日殉国的将领“给了全中国人们以崇高伟大的模范”。郝梦龄的遗体及遗物被运回汉口后,家人在他随身带的小箱子里,发现了一封他牺牲前写给家人的遗书。

  郝梦龄(1898年2月-1937年10月),河北藁城人,牺牲于忻口会战。在忻口战役中与日军激战6昼夜,牺牲时距离日军阵地只有200米,倒下后,郝梦龄仍高喊杀敌报国,其留下的战衣上布满了鲜血和枪洞。

  “余自(武)汉出发时,留有遗嘱与诸子女。此次抗战乃民族国家生存之最后关头,抱定牺牲决心,不能成功即成仁。”这是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军长郝梦龄将军1937年10月在忻口会战的前线,写给妻子的家书。此前,在率部奔赴战场,途径武汉的时候,他已经给孩子们悄悄写下了一封遗书。直到今天,郝梦龄将军的长女、已经94岁的郝慧英老人,回忆起那一刻仍然记忆犹新。

  因为母亲不识字,家里的信,一直是15岁的郝慧英来读。她记得很清楚,父亲悄悄写的这封信,跟以往的都不一样。“我牺牲后,只要国家存在,诸子女教育当然不成问题,别无所念,倘余牺牲后,望汝好好孝顺老母,教养子女,对于兄弟姊妹也要照顾,故余牺牲也有光荣。”

  当时,郝梦龄原本正率领第九军修筑川黔、川滇公路,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他先后三次上书请缨,要求上战场。郝慧英老人讲,父亲率部从武汉出征的那天,她悄悄地跑到汉口火车站,望着父亲的背影远去,没想到,那一眼,竟成永诀。

  1937年10月4日,郝梦龄率部抵达忻口。10月10日,与日军短兵相接,展开激战。当时,驰援忻口的大部队还没有赶到,作为军长,郝梦龄亲临前线坐镇指挥,率部每天击退日军十几次进攻,歼敌上万人,自己的部队也伤亡惨重。死守阵地的部下曾打报告请求增援,郝梦龄只批了八个字:站在那里,死在那里。

  在下达了无情的命令之后,当天的战场日记里,他是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连日昼夜,炮战甚烈。五日来,已伤团长一员,营长五员,连长二十员,士兵数百名。往日见伤员多爱惜,此次专为国牺牲,乃应当之事。此次战争为民族存亡之战争,只有牺牲。此谓我死国活,我活国死。 ”

  走到生死关头的郝梦龄将军,提笔给家人写了一封绝笔家书。“为争取最后胜利,使中华民族永存世上,故成功不必在我,我先牺牲。为军人者,为国际战亡,死可谓得其所矣!”

  在与敌激战6昼夜后,10月16日,身处最前沿阵地的郝梦龄将军,不幸被日军机枪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9岁。他也兑现当时告别家人、奔赴战场时,立下的誓言。

  在湖北省博物馆,这一页页泛黄的,是78年前的报纸,记载了郝梦龄将军为国捐躯的事迹。当时,武汉各界为他举行公祭,并把他的遗体安葬在武昌。为纪念郝梦龄的抗日功绩,武汉汉口的小北路也改名为“郝梦龄路”。

  郝慧英大半辈子在武汉渡过,对她来说,从15岁的1937年的那年,在武汉火车站诀别的那一刻开始,对父亲的思念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清明节的时候,因为自己行动不便,老人只好托付了她的学生和家人代她去看望自己的父亲。在郝梦龄烈士陵园,人们把女儿对父亲的思念,和后人对前辈英烈的敬仰,带到了将军的墓前。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