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红色基因
全部 |红色基因
“红军洞”、“红军桥”,“红军的亲人”忆红军!红军政委与苗族农民的不解之缘——李木富冒死掩护红军黔东独立师政委段苏权的故事1983年11月9日,段苏权将军(前排左二),在秀山县副县长帅秀芝(前排左一)等人陪同下,前往秀山梅江苏家坡,了解当年他在秀山梅江被民团打伤经过。1984年4月,中共秀山县委和县政府,将一块“红军的亲人”的匾额,赠送李木富,转达段将军对老人的亲切问候;并奉上段苏权寄来的1000元。长征时期,救护过开国将军段苏权的秀山县苗族村民李木富。1934年凭借优异的能力段苏权被任命为独立师政委,而那一年段苏权年仅18岁,是当时年纪最小的师政委,可谓是年少有为。红二、六军团黔东独立师浴血川河盖战斗纪念碑。县老促会会长陶正信(左3)、副会长杨秀祥(右3)和老促会会员们,给李木富之子李之文、媳陈显花及家人送去慰问品,祝福他们:家庭幸福,吉祥如意!“红军的亲人”李木富,生前在“红军洞”留影。由段苏权出资、车田村民献工、献料,在车田河上架起了一座水泥、混合、鹅卵石桥:“红军桥”。段苏权将军(资料照片)。县老促会办公室主任杨昌萍(左1)、会员张庭安(右1)、陈建友(左2)等人,在认真拜读段苏权和李木富的交往书信、照片书籍,听取李之文、陈显花讲述的关于段苏权的传奇故事,受益非浅。段苏权将军邮寄给李之文的部分信件和书籍。李木富的儿子李之文、媳妇陈显花在“红军的亲人”匾额和曾经抬过段苏权的梯子前合影。他说:这是他家的传家宝!秀山拍摄微电影《漫山红》片场照,再现黔东独立师浴血战斗川河盖的故事,开启一段尘封的记忆。微电影《漫山红》再现当年红军女战士的英姿。当年黔东独立师浴血战斗的川河盖,如今杜鹃竞放、游人如织。“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期盼红军亲人的旋律,成了秀山“川河盖映山红文化旅游节”的主题曲!前不久,重庆秀山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原县政协主席陶正信,组织副会长杨秀祥、秘书长雷阳松及部分老促会会员10多人,赴革命老区秀山雅江苏家坡等地,慰问当年冒死掩护红军黔东特委书记兼独立师政委段苏权的雅江乡苏家坡苗族农民李木富之子、媳,李之文、陈显花及家人;参观学习段苏权将军与李木富的书信往来。李之文、陈显花向县老促会会员一行,讲述了其父亲李木富、苏玉、苏仕华等人冒着生命危险,掩护红军黔东独立师政委段苏权疗伤治病、送吃送喝,让他死里逃生、重返抗日战场的感人故事。重启经典红色记忆,亲身感受峥嵘岁月。黔东独立师:浴血激战川黔边1934年6月4日,贺龙率领红三军进入重庆酉阳南腰界。在红三军的指导下,酉阳、秀山、松桃等地的游击队合并组成川黔边独立团。1934年9月底,根据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湘鄂川黔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将沿河独立团、黔东独立团、德江独立团及黔东纵队改编为正规红军部队~黔东独立师,由军部指挥。沿河独立团与黔东独立团、德江独立团、黔东纵队与及其他游击队近万人在淇滩河坝集中,正式宣布成立黔东独立师,贺炳炎任师长,冉少波(冉云)任副师长,熊仲卿任政治委员,有三千多名地方游击队员被宣布成正式红军战士。1934年10月下旬,红二、六军团会师后,重新组建红二、六军团黔东独立师,王光泽任师长,段苏权任政委,下辖三个团,约800余人,有枪支400余支,余为长茅大刀。这些红军战士,绝大多数是一、二十岁的土家苗寨后生伢子,他们血气方刚、生龙活虎,参加红军,跟着贺龙闹革命,一心一意跟党走,为劳苦大众打天下。为策应中央红军行动,1934年10月28日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率红二、六军团从黔东出发,向湘西发动攻势。在红二、六军团主力从南腰界出发向湘西挺进之际,川湘黔的敌人趁机向黔东特区大举进犯:敌人对黔东独立师形成层层包围态势,致使黔东特区根据地从原来的200多里缩小到60里,苏区人口从10万锐减到3万人。红军黔东独立师和特区面临极为严峻的考验。正在此时,黔敌李成章部的2000余兵力,已分3路开始包围黔东独立师所在的梵净山地区。面对敌众我寡的严峻形势,黔东独立师顽强抗敌,打退多次进攻,粉碎敌人妄想攻占梵净山的企图。但红军伤亡严重弹药将尽,无力击破敌人重重围攻。1934年11月24日,为了保存革命火种,段苏权、王光泽决定退出梵净山地区,带领部队去湘西寻找红军主力。黔东独立师撤离梵净山阵地后,经拜佛台、棉絮岭、大尖峰、金刀峡,翻越海拔2500米的梵净山顶。遭敌围攻,200多人被敌分割,民团突击,几乎全部遇难。11月26日,黔东独立师辗转进入秀山县境内的双峰、兰桥一带,在占领兰桥后,又立即向秀山邑梅方向进发,沿途击退保警、乡丁以及等敌人的多次袭击。进入四川秀山县,进抵古镇梅江场。政委段苏权:负伤雅江苏家坡段苏权率通讯班几个战士走在队伍前面,当冲到梅江场中街时,突然,前面隐蔽的敌人开枪向他射击,一颗子弹朝段苏权右脚踝打来,穿入脚踝骨。他失去了支撑,倒在街上,无法动弹。子弹还在不断的飞来,几个战士把受伤的政委背了下去。听说政委负伤,战士红了眼,冲进街,占领梅江,开仓济民,次日撤出梅江场。段苏权右脚踝粉碎了,无法站立,王光泽师长和警卫员把他扶上马。脚踝钻心地痛,为了不伤士气,他强忍疼痛挺直了腰板。可是无法遮掩的血不停地滴落下来,染红了山路。师长、战士们看到政委一路流血,劝说他上了担架。他的脚继续滴血,染红了担架。各地民团如闻到腥味的饿虎,蜂拥而至,一路发疯地围追堵截,有战士不断在牺牲、被俘、失散,无法甩开敌人。这时,弹尽粮绝,独立师陷入绝境。天色阴郁,蒙蒙细雨,是老天闪烁的泪花。师长收拢部队向山上爬,七零八落的队伍,拖着空空的肚子和沉沉的双腿,爬着陡峭滑溜的山坡,他们不停地摔跤。师长心情沉重,段苏权也很纠结,身为政委无法指挥战斗,为师长分忧,连路都无法走,拖累4名战士轮流抬着自己,小心翼翼地爬着泥鳅般山坡,他心痛远远超过伤痛。敌人前堵后追,战士们饿得头昏眼花。师长心急如焚,必须迅速将剩余部队带出,赶到湘西和主力会合。一路流血的段苏权躺在担架上,脸色苍白如纸,痛得紧皱眉头。师长想把他寄放在老百姓家养伤,但又不忍心开口。寄放等于丢弃,可不寄放又怎么办呢?师长鼓了几次勇气,只好俯身向段苏权表示了要留下他就地养伤的意思。段苏权虽然知道留下凶多吉少,但他不想因为自己耽误战友,说:“就这么办吧,师长,你快带部队走吧!”裁缝李木富:拼命冒死救红军一个红军军官带着两个战士,把段苏权抬到秀山县雅江乡苏家坡(丰田村)。这是一个深山小村,只有5户人家,很隐蔽。“一条小河在茶峒对面三不管岛处流入清水江,我家就住在这条小河右岸的雅江镇江西村的车田(小地名)。”李之文告诉陶正信会长一行。“听我父亲李木富说,1934年11月27日傍晚,有人发现一位红军伤员晕倒在车田苏家坡田埂脚。老百姓知道红军是为穷苦人翻身闹革命的,便关心地走过去看,结果发现,那红军伤员因左脚踝骨被子弹打破,晕倒在地,脸色苍白,生命垂危。”民团乡丁追上来后准备向他开枪,我父亲便用手拦开枪说:“打他做什么,他脚断了,跑不了。”民团乡丁又拔出刀来准备杀他,我父亲又说,“把他杀死在这里,你们要埋,人都快死了,你何必欠一条人命。”民团乡丁从红军伤员身上搜得3块光洋后,看红军伤员奄奄一息,便朝东北方(去峨溶方向)追捕抬伤员的红军去了。我父亲是地道的土家农民,由于平时给乡丁缝过衣服,在当地人缘很好,所以敢于拦开他们的枪、刀,机智地救下受伤红军。抽了一口烟,李之文接着说。天快黑下来,老百姓陆续散去,我父亲没走,他想收留红军伤员,但又怕惹祸掉脑壳,于是走开了,可走几丈远又转身去看,发现红军伤员苏醒过来,并用期盼的眼神望着他,他停住脚步想:红军是救我们穷人的,我家祖祖辈辈做好事,难道我只顾个人安危,违背良心,见死不救吗?于是,父亲将红军伤员背到寨前门口灵官庙里,藏到神台背后,给他喂水、喂饭,烧火取暖,烘热他那冻僵的左脚。安全起见,两天后,父亲乘黑夜又将他背到我家屋后一个半月形、一米多高的岩洞里,并放上稻草、旧衣被。洞外是绵竹棚,别人很难发现。父亲是裁缝,经常坐船从清水江到花垣再到常德给人家裁缝衣服,受到一些进步思想熏陶,能听懂红军伤员的话。红军伤员告诉他,他叫段祖仔(原名段苏权),18岁,是湖南茶陵县尧水乡高径苍下村,读过私塾和六年高等小学,如今被敌人伏击受伤。父亲告诉他:他被救那晚上,石号坡发生激战,牺牲20多位红军。段苏权听后不停地流泪。父亲又告诉他:听说红军夜宿化溪,第二天向川河盖去了。李木富房屋后有一岩洞,洞深三丈,荆棘丛生,一棚竹子掩盖着。10米左右深的小山洞阴暗潮湿,有一股泉水从洞里流出,喝水不愁。当夜,苏仕华帮助李木富和妻子杨桂花,把岩洞打扫干净,选择干燥背风地方,抱来一捆稻草,铺一半在地下做褥子,留一半当被子,又找来一床棉被。把段苏权转移到岩洞躺下,安慰说:“红军兄弟,你放心养伤。我们早晚给你送吃喝来。有我们的就有你的。”第二天一大早,来了几个凶恶团丁,李木富耷拉着脑袋站在一边,歉疚地看着他。原来民团听到风声,强迫李木富来搜山。重伤的段苏权手无寸铁,无法抵抗。民团剥光了他的军装,只剩下一条带血的裤衩。山风阵阵呼啸,冻得缩成一团,民团头子抡起大刀要杀他。呆呆看着这一切的李木富,叫着团丁头目的名字说:“莫造孽罗!他是残疾人,动不了。莫害人家性命!他也活不长,你们就可怜可怜他吧!”李木富是裁缝,曾经给这些团丁做衣服。头目恶狠狠地瞪了段苏权一眼,吆喝民团下山了。风雨红军洞:草药疗伤暖心田由于没得到医治,伤口感染发炎化脓。怕走漏风声,李木富不敢请当地医生苏玉来家看病,只能去苏玉那儿买药。李木富试探苏玉,得知他也是心肠好人,便把这事告诉他。苏玉知情后,李木富每次买一吊钱药,总要多送一点药。李木富用煮过的竹片刮去段苏权脚上的脓,用冷盐开水洗净,撒上中草药碾成的药粉,脚渐渐消肿了。李木富白天外出给人家缝衣,晚上回家后首先就是去看段苏权,看他的伤口是否有所好转?问他吃饭没有?只要看到段苏权从枕边取出熟红苕,李木富就放心了。细心地照料:红薯稀饭度日月李木富每天送点红薯稀饭、草药来,维持段苏权的生命。段苏权像死人般躺在山洞里,屎尿脓血狼藉,臭不可闻。最难熬的是肚子,每天送来一点红薯稀饭,哪里吃得饱,肚子长时间干瘪,空得揪心。半个月后,连每天一顿红薯稀饭也难以为继,李木富也送得不那么勤了。也难怪,一个山乡贫寒之家,一家几口人也要吃饭,哪里有能力供养一个红军伤员呢?李木富一连三天没送吃的来了,段苏权只能喝山泉水。他饿得气息奄奄,便用两个手掌和膝盖爬出山洞,穿着那条仅能遮羞的短裤,一点一点向山下挪去。段苏权手掌、膝盖被荆棘、山石刺出了血,他咬牙朝李木富家爬去,爬到李木富家,膝盖已磨得血肉模糊,露出白生生的骨头,他痛得昏了过去。李木富夫妇把段苏权扶进家门,用温水给他洗净伤口,给他喂了些红薯稀饭。段苏权看着李木富家空空如也的草房,和面带菜色的一家老小,明白救命恩人家的红薯稀饭也所剩无几了。他决定回湖南茶陵老家,再去找红军队伍。再送双拐杖:政委惜别众乡亲一个月后,段苏权伤口基本愈合,脚板不能落地,李木富做一只高脚马,让他左脚膝盖跪在上面,脚板不落地试走。李木富想:高脚马是绵竹捆的,久了,绵竹断了怎么办?于是,请苏玉医生儿子苏仕华做拐杖。苏仕华听不懂段苏权话,段苏权便画一个“F”形图,苏仕华便找木匠师傅雷子顺,做两只F形拐杖,让他扮成叫花子,一路乞讨去找红军。段苏权撑着两根拐杖,一蹦一蹦地带动着身子往前挪。讨饭碗晃荡着,李木富夫妇站在村口,看着这个光着身子和双腿,仅穿一条破裤衩的乞丐红军,一跳一跳的可怜身影,鼻子一酸,流下了酸楚的眼泪。李木富家太穷了,连一身遮蔽身子的破烂衣服,都无法送给这个落难的红军伤员,只有两行眼泪悄悄流。街头再相遇:掩护红军渡难关一个月后,李木富在湖南花垣街上,遇到拄着F型拐杖的段苏权,段苏权非常感动,见面便喊:“爸爸”(李木富比段苏权大16岁),两人抱头痛哭。他告诉李木富,他在洪安街头乞讨。这时有人对段苏权说:“跛子!快走,有人认出你是失散红军,还是当官的,要把你丢下河去淹死。”李木富马上找船,把段苏权渡过清水江到茶峒,又送给他一百文铜钱,和段苏权依依离别。伤愈才归队:原已举行追悼会段苏权,这位名副其实的乞丐政委,拄着双拐,一跳一跳地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讨饭碗里晃荡着讨来的清汤寡水。他惦记着独立师的战友。但他想不到,独立师已在1934年11月28日,全军覆没,师长被俘,12月21日,被蒋介石下令枪杀在四川酉阳龙潭镇。段苏权在茶陵老乡刘维初等人帮助下,一路乞讨回到家乡,一心想找红军,知道红军去了西北,正在那里抗日,便直奔太原,见到八路军办事处主任任弼时。1937年9月的一天,在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的任弼时正在低头忙着手头的工作,警卫进来报告说门口有位“乞丐”,说是他的老部下来求见。任弼时抬起头问:“他有没有说叫什么名字?”“叫段苏权,他说您一定知道他。”警卫的话让任弼时一惊,因为段苏权已经在三年前就“牺牲”了。为何会这时候会又冒出来一个段苏权,任弼时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急忙让警卫带人进来。来人进来后,一个健步走近,握住任弼时的手,“主任,我可算找到你们了。”任弼时仔细看了眼眼前这个年轻人,还是有些不敢相信:“小段,真的是你?我们都以为你不在了,还给你开了追悼会。”段苏权一下没控制住,泪流满面地说:“主任,真的是我,我也以为这辈子再也见不到你们了。”“回来就好,回来就好,你这几年受了不少苦吧。”任弼时看着眼前这个黑瘦憔悴的老部下,衣衫褴褛,有些心疼。“我不苦,这点困难压不倒我。王光泽同志和独立师现在在哪里?我想尽快归队呢!”虽然离开了老部队三年多,但段苏权无时不刻不再想念老战友。“你……还不知道吗?你们独立师全军覆没,王光泽同志被俘后英勇就义,所以我们都以为你这个师政委也牺牲了……”任弼时每次想起掩护红二方面主力撤退的独立师,都不忍回首。段苏权完全没想到,他的部队会全军覆没,悲伤过后,擦干眼泪说:“不,主任,独立师没有全军覆没,我段苏权从今以后就是独立师的代表,段苏权申请归队!”尽管没穿军装,但段苏权还是给老领导任弼时敬了个军礼。段苏权将自己3年来的经历做了汇报。任弼时听后,不断赞扬李木富、苏玉、苏仕华和刘维初等人的仁义心肠,并说:“将来革命成功了,应该好好感谢他们。”在没有与组织失联前,18岁的段苏权已经是红二方面军独立师的政委,是我军难得的年轻将才。他没死并且回归部队,让原来红二方面军的总指挥贺龙也喜出望外,在经过组织甄别后,段苏权重新回到了党的怀抱,成为我军指战员。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段苏权终成人民解放军赫赫名将。段苏权将军:旧地寻访救命人新中国成立后,段苏权多次打算到当年战斗和蒙难的武陵山区,寻找救命恩人,一直未如愿。1983年10月6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军事学院政委的段苏权怀着多年夙愿,来到阔别多年四川秀山县,参加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成立大会。回到49年前战斗及蒙难的故地,段苏权感慨万千。在秀山县委、县政府领导陪同下,段苏权走遍蒙难地区,访问不少干部群众,查看5个山洞,由于年代已久,加上他当年也没给李木富留下自己的姓名和暴露自己的身份,始终没有打听到当年救命恩人下落。公务繁忙,只得回京,委托秀山党史部门,寻找恩人。几天后段苏权匆匆回京了,临走前特意交代秀山当地干部,继续帮忙寻找。秀山党史办的同志,利用报纸、广播等管道,在全县范围内寻找50年前在山洞里救助过一个小红军的农民。寻人计划发出后,果然收到了有价值的反馈。86岁的李木富老人,在儿子的陪同下来到县政府,将当年救下小红军的过程跟工作人员讲了起来。这时,李木富才知道当年他们救的小红军的真实身份,原来他是红军黔东独立师政委!当收到秀山县党史办寄来的李木富的照片时,段苏权内心非常激动,泪如雨下,虽然相隔近五十年,但依然还是一眼认出救命恩人,连声说:“是他,是他,就是他,没想到我的‘爸爸’他也还活着。”在县政府协调下,段苏权和李木富通过电话确认了身份,聊起往事历历在目。李木富邀请老红军到家里来做客。1983年10月,秀山县党史研究室人员来到老人家里,弄清了50年前发生在雅江乡丰田村的传奇情缘,找到救护段苏权几位老人:86岁的李木富;94岁的苏仕华;李木富爱人杨桂花已去世。段苏权看到秀山寄来几位恩人照片,激动得热泪盈眶。他写信给秀山县委说:“见到几位老人照片,我是多么地高兴呀!他们是红军亲人,理应受到新社会尊敬和爱戴。”山寨红军桥:将军和农民心连心1984年4月,中共秀山县委和县政府,将一块“红军的亲人”的匾额,赠送给李木富,转达段将军对老人的亲切问候;并奉上段苏权寄来的1000元。老人回顾往事,历历在目,千言万语,化作滚滚热泪……段苏权没有忘记革命老区人民,更是时常惦记自己的救命恩人。李木富生前,段苏权曾委托当地领导问李木富是否有困难需要帮助。李木富捎话给段苏权说:“我个人啥也不要,就是希望在村前的河上给村里架一座桥。”段苏权听完,直接说:“这个就不用麻烦政府了,修桥的钱我来出。”于是,段苏权自掏腰包帮车田村修了一座桥,由段苏权出资,车田村民献工、献料,在车田河上架起了一座水泥混合鹅卵石桥。当地群众就把这座桥叫做“红军桥”。秀山人民政府把掩护段苏权的岩洞立碑,命名:“红军洞”;一块刻有李木富掩护红军伤员的事绩碑。如今,秀山“红军洞”、“红军桥”、和“红军的亲人”李木富的故事,成了全国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谊深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来源:www.honggushi.com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26日
这里,是一座英雄红色之城,是一块创造历史的热土。东北抗日义勇军在这里源发,举世闻名的辽沈战役在这里打响,解放全中国的序幕从这里拉开……这就是我的家乡,位于辽西走廊上的英雄红色之城——锦州。锦州,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乃兵家必争之地,作为辽沈战役的主战场,也见证了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关键一战。1948年9月12日,林彪、罗荣桓率东北解放军发动攻击,连克辽宁昌黎、滦县、兴城、绥中、义县、国民党军被分割在锦州、锦西、山海关地区。蒋介石急调北宁县的5个师和山东的2个师,连同原在锦西4个师,共11个师,于10月10日至15日猛攻塔山,以解锦州之围,但未能突破解放军的阵地。10月11日,廖耀湘指挥的国民党军第九兵团11个师和3个骑兵旅由沈阳驰援锦州,亦被阻止在黑山、大虎山东北地区。14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市发起攻击,15日攻克,全歼守敌,俘敌10万余人。17日,驻守长春的曾泽生率第六十军26000人起义,其余在东北副总司令郑洞国率领下投降。蒋介石此时仍想夺回锦州,打通关内外的联络,令第九兵团继续向锦州前进。东北野战军主力于26日在黑山、大虎山将第九兵团包围,经两天激战,歼10万人,廖耀湘等多名高级将领被俘。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再歼敌近15万人。此役历时52天,共歼敌47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至此,中国的军事形势达到一个新的转折点,改变了长期以来敌强我弱的基本格局。辽沈战役的胜利,空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毛泽东军事思想,也为我军入关组织平津战役提供了良好契机。为了纪念此次战役,辽沈战役纪念馆建于锦州市内,成立于1958年,由叶剑英元帅题写馆名。全面反映了东北解放战争过程特别是辽沈战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值得一提的市,馆中《攻克锦州》全景画馆是中国第一座全景画馆,被誉为中国博物馆和世界美术史的艺术精品和经典之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段,生动、形象、真实地再现了1948年10月14日辽沈战役的关键性战役——攻克锦州的31小时激战。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英烈们令人回肠荡气的壮举,使观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深切感受到辽沈战役的胜利进程和伟大历史意义。走在家乡这片红色土地上,辽沈战役冲锋的号角仿佛在耳边吹响,作为一名锦州人,我将时刻不忘来时路,践行初心使命,用实际行动在纪检监察岗位上担当作为,将红色基因世代传承,让信念之火生生不息。(图片素材来源自网络)来源:廉洁海淀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22日
想必许多人都听过《杨家将》的故事。为了抵御外来侵略,佘太君亲自送自己的丈夫和七个孩子上战场的故事让我们传颂至今,“七子去,六子回”这种不畏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让人可歌可泣。但是,也许有人不知道在抗日战争中,也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被誉为“当代佘太君”。我的老家位于北京市密云区,这里流传着一位英雄母亲的故事。这位伟大的母亲叫邓玉芬,1891年出生于北京市密云县水泉峪村,后嫁到张家坟村,丈夫名叫任宗武,一生育有七个孩子。1933年,古北口长城抗战失败后,密云长城以外的地区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划入伪满洲国,随着“伪满洲国”的建立,日伪军加紧了对老百姓的盘剥。任宗武和邓玉芬商量,由自己带着三个儿子,外出帮别人扛货,以此补贴家用。邓玉芬则带着几个小儿子搬到密云县张家坟村东南的猪头岭山上开荒度日。一九四零年六月的一天,八路军来到猪头岭进行抗日宣讲,邓玉芬第一次见到八路军,聆听他们宣讲抗日道理,觉得句句都说在自己心坎上,越听心里越豁亮。于是邓玉芬便和丈夫商量:带儿子们一同参加抗日!七月,滦密第一支游击队——白河游击队在猪头岭成立。大儿子任永全、二儿子任永水成为了这支游击队的战士。九月,三儿子任永兴也参加了白河游击队。3个儿子不久都随着游击队升编为主力部队到外地作战。3个儿子在外抗战,邓玉芬在家也积极投入抗日斗争:开荒种地,为八路军运军粮、背子弹、跑交通,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救治八路军和县区干部,烧水做饭,缝补衣服,照顾伤员。1942年春天,噩耗传来,丈夫任宗武与四儿子任永合、五儿子任永安在种地时遭到日军偷袭,丈夫和五儿子任永安同时遇害,四儿子任永合也被抓走了!邓玉芬闻讯几次晕厥过去。然而,邓玉芬没有屈服。她苏醒过来后,更加坚定了抗日的决心,她只有一个念头,把丈夫和儿子的活儿都干出来,支援部队多消灭敌人。然而噩耗接连传来:1942年秋,大儿子任永全在保卫冀东盘山根据地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1943年夏,被抓走的四儿子任永合惨死在鞍山监狱中;1943年秋,二儿子任永水在战斗中负伤,因伤情恶化无药医治在家中去世。邓玉芬对抗日工作更积极了,凡是对抗日有益的事样样干在头里,从早到晚一时不闲。她盼望着六儿、七儿快些长大,继承父兄遗愿,早日把敌人赶出中国。1944年春,敌人再次进行疯狂“扫荡”,百姓纷纷躲进深山。她带着六儿子和不满7岁的小七躲进山洞里,一藏就是好几天。山洞里又阴又冷,加上几天几夜没有东西吃,小七病了,哭闹着要回家、要吃饭。正赶上敌人又来搜山,一旦被听见,不但母子二人会落入魔爪,还会给旁边山洞里的乡亲带来杀身之祸。邓玉芬心急如焚,眼见敌人越来越近,情急之中她从破棉袄里撕下一团棉絮,一狠心塞进小七嘴里。过了许久,敌人走远了,邓玉芬忙把棉絮扯出来,孩子已经脸色青紫,呼吸微弱。当天晚上,连个大名都没有的小七连病带饿死在妈妈怀里。抗日战争胜利后,邓玉芬带着身边唯一的六儿子,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开始新的生活。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邓玉芬毅然将六儿子任永恩送到县支队参加解放战争。1948年,六儿子任永恩于密云县城解放前夕,在攻打黄坨子据点的战斗中壮烈牺牲。1970年2月5日,邓玉芬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79岁。为了缅怀邓玉芬的英雄事迹,2012年12月,密云县专门在石城镇张家坟村修建了英雄母亲邓玉芬雕塑。为了保卫家国,邓玉芬献出了作为一个妻子和母亲的至爱,这是抗战时期最普通的百姓代表,他们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在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妇女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看到了伟大的母爱情怀。2014年,以邓玉芬为原型的话剧《母亲》在中国评剧大剧院进行了演出,得到了各方称赞,被誉为是一出折射中国民族抗战血泪史、凝聚民族精神、感人肺腑的优秀剧目。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男女老少齐动员。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无数像邓玉芬一样的英雄母亲为国家,舍小家,无私奉献。2022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1周年,作为当代青年,应当肩负起历史责任、政治责任、文化责任,牢记“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与初心,牢记先辈们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认真、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思想,把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坚持弘扬传统文化,从上下五千多年的文化精髓中吸取力量,激励当代青年坚定自信与奋发有为的精神与决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图片素材来源自网络)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19日
我出生在鲁西南的一个小城枣庄,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家不远就是著名的台儿庄古城。小时候的古城并没有如今整修后的的规整靓丽。记忆中的城墙古寺也更多的是斑驳陆离……运河带来的水乡气息并没有冲淡家乡质朴豪迈的民风,铁轨上的气笛声也还没有带来现代都市的富饶。当时的我当然也爱着自己的家乡,却更羡慕大都市的繁华。时间在流逝,我也一天天的在长大,可是记忆中逐渐加深的印象却不是越来越宽广的马路和逐渐繁华的霓虹,而是时常路过古城看到的砖墙上的坑洼。家中的长辈和学校的师长们会一遍遍地向我讲述这些古旧的墙壁上记述的故事。那段属于这个城市的“无土不沃血,无墙不饮弹”的悲壮又伟大的历史。而与之相比更让我动容的是城市的另一边的铁轨上的故事,那个由无数平凡的人写就的英雄的赞歌。在七十年前,有一支党领导的小型抗日武装,他们挥戈于百里铁道之上、奋战于民族危难之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本只是在铁道两边讨生活的基层工人和农民,可当民族的危亡降临在他们的面前的时候、在面对生与死的抉择的时候,他们却并没有选择逃避、怯懦、甚至是向敌人低头以换取生的希望和丑陋的荣华。而是去成为一个个活跃在敌后时刻面对生死考验的党和人民的怀中利剑、袖中匕首!1937年日军侵占华北之后,时任山东主席韩复榘不战而逃。日军得以轻易的越过黄河天险,长驱直入,并于1938年3月18日攻入枣庄,也同时拉开了对枣庄人民长达七年多的血腥的法西斯统治。期间敌人不仅大肆抢劫和杀戮,更甚至是采取了“以人换煤”这样骇人听闻的法西斯政策。七年四个月的时间里,枣庄城一万五千多同胞惨遭杀害,十万余间房屋被毁,五千余头牲畜、1750万斤粮食和1330万吨煤炭被劫掠,血债累累罄竹难书!可是五千年来华夏文明得以源远流长,从不是有什么特别眷顾,而是因为在民族的生死存亡之际总有人不畏生死、逆流而上。1939年初,八路军一一五师部分主力部队在代师长陈光和政委罗荣桓率领下挺进山东,向在齐鲁大地上猖狂作恶的日军勇猛“亮剑”,连续粉碎了日伪军多次围攻“扫荡”,迅速打开了抗战局面。而这其中也包括至今都让枣庄人民引以为傲的鲁南铁道大队也就是著名的——铁道游击队。1940年7月,鲁南铁道大队决定截击日军票车。队员们化装成商人、农民上车,趁日军不备发动袭击,杀死8名日军,俘虏20多名伪军,缴获法币等,有力支援了山区根据地建设。在1940年至1942年间,鲁南铁道大队制造了数起火车相撞,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还击毙了日军专门调来的“中国通”高岗茂一。此外,鲁南铁道大队不畏艰难,开辟并保卫着山东、华中赴延安的秘密交通线。这条交通线主要承担着护送过往干部、运送战略物资的任务,堪称“生命线”。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在战争年代,铁道游击队全体为争取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1941年12月,在黄埠庄激战中,大队长洪振海指挥队员奋力突围,本人却不幸中弹牺牲。1943年1月,曹德清、李云生率领5名队员,奉命捣毁柏山日伪据点,战斗结束后夜宿蒋庄时,被日、伪军包围了,曹德清本已突出重围,为了营救战友,再一次返回阵地。他背着受伤的李云生,艰难地向芦苇荡前行。看着日、伪军已经逼到近前,曹德清拉响了身上最后一颗手榴弹,坚决不肯投降。类似的事迹还有很多。比如张鸿仪政委,为掩护战友撤退负伤。弥留之际,他将工作向副政委郑惕作了安排交待,把身上唯一的一块银元交到通讯员郑君伦的手里。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胜利最终来临。鲁南铁道大队配合主力部队对拒绝投降的日、伪军发起强大军事攻势。此外,他们巧妙采用战术和谈判策略,成功迫使1000余名日军正式投降。临山苍苍、丰碑魏巍;青山常在,浩气永存。历史从来都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振奋剂。作为一个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枣庄后生,我总能想象到乡土中承载的硝烟战火中的不屈事迹,也更能感受到革命前辈们传承下的革命意志。我也必将弘扬前辈的精神、传承他们的信仰。今日、每日!自强、奋进!(图片素材来源自网络)来源:廉洁海淀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15日
“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我的家乡在山西省长治市,从小到大的记忆里,我的家乡是传承着红色血脉的革命老区,《在太行山上》庄严肃穆坚定有力的旋律是人人都会哼唱的歌曲。长治市武乡县,被誉为“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留下了“处处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村村住过八路军,户户出过子弟兵”的顺口溜。在这里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更是记录和书写了老一辈革命者及三晋人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太行精神。今天为大家介绍我家乡的红色印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创建于1988年,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馆名,它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八路军抗战史实的革命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以及著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也是展示和弘扬太行精神的重要文化阵地。步入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八路军将领群像组雕”,这组组雕展示了抗战时期朱德、彭德怀、叶剑英、林彪、聂荣臻、罗荣桓、刘伯承、徐向前、贺龙、邓小平、左权共11位八路军将领的生动形象。顺着组雕抬眼望去,凤凰山顶矗立着的八路军抗战纪念碑庄严肃穆,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九一八”的怒吼,卢沟桥的枪声,中华大地燃烧,山河流泪呜咽,在国破家亡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于1937年8月22日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历史关头制定了抗战路线,确立了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8月25日,将陕甘宁边区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率领三师之众,东渡黄河,开赴山西,先后转战35个县、82个村,行程数千公里,在巍巍太行山谱写了一曲浴血鏖战、痛击日寇的慷慨壮歌。八路军向敌后实施战略进攻,总部机关和129师随即向晋东南挺进开辟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从此,太行山成为八路军总司令部转战、驻扎之地,成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腹心地区。八路军在太行山区,用“坚持抗战,誓与太行人民共存亡”13个字概括了共产党的使命、八路军抗战的力量源泉。129师、各军分区的支队和广大游击队,分散在太行山区,配合地方党组织,宣传发动群众,组织武装斗争,各村镇普遍成立了工、农、青、妇、武等抗日团体,建立了民兵自卫队等地方抗日武装,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处处都上演着“父送子、妻送郎上战场”的动人场面,从“九千将士渡黄河,三十万大军出太行”,到“村村像军营,人人都是兵”,再到“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军民同心,勠力同行,粉碎了日寇第二次“九路围攻”,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经过多年的发展,太行山根据地成为华北敌后一个重要的抗日堡垒,八路军前方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驻在此处指挥华北的抗日战争,使日本侵略者如芒在背。为了摧毁太行山根据地,日寇从1940年开始,调集重兵,加紧疯狂“扫荡”,为了打开局面,争取战争主动,根据地军民充分展示了群众性游击战的智慧成果,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围困战、麻雀战、联防战、伏击战、捕捉战等游击战术纷纷上演,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击溃了国民党的封锁,战胜了自然灾害,度过了非常时期。八路军连续克敌制胜,收复沦陷城镇200余座,根据地迅速扩大,太行人民为保卫胜利果实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参军参战,积极配合军队展开大反攻,太行军民和全国人民一道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赢得了抗战的最终胜利。“太行苍翠插秋旻,叠岭重关自昔闻”,太行山,是秀美之山,是英雄之山。太行山见证了抗日战争的发展始末,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回首那段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革命岁月,重温血与火燃就的太行精神,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更应拿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斗意志,坚定理想信念,砥砺担当作为,奋力谱写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青春理想。(图片素材来源自网络)来源:廉洁海淀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15日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一曲悠扬的《沂蒙山小调》将我拉回了儿时的记忆,还记老师讲完沂蒙山革命故事之后,《沂蒙山小调》就在同学们当中传唱开来了。“云”游家乡红色之路,我最先想到的就是沂蒙革命老区。沂蒙革命老区,涵盖了今山东省临沂市、淄博市、潍坊市等在内的十余个县市区,很荣幸我的家乡山东淄博也在其中。沂蒙山,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四大老革命根据地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人民用自己的双手曾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勋,孕育了“脚踏实地、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中共中央根据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革命斗争的新形势,先后派遣徐向前、罗荣桓率八路军115师深入山东,开辟了沂蒙山革命根据地。从此时到抗战胜利的8年间,沂蒙山区作为八路军115师司令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新四军军部和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山东省人民政府等党政军机关的所在地,成为华东地区革命斗争的指挥枢纽和全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被誉为“华东延安”。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留下了刘少奇、徐向前、罗荣桓、陈毅、栗裕、肖华、谷牧等老一辈革命家和领导人战斗、工作的大量革命遗迹。抗战胜利后,山东抗日武装几乎全部开赴东北,抢占东北战略要地,奠定解放战争的第一块基石。解放战争中的孟良崮战役,更是驰名中外,一举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从沂蒙山发起的淮海战役,敲响了国民党统治的丧钟。从渡江战役直至全国解放,沂蒙山一直是强有力的战略后方基地。仅国共内战战争时期,沂蒙山区460万人口中就有120万人支前参战,有31000多名沂蒙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涌现出了用乳汁救活八路军伤员的“沂蒙红嫂”,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抚养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不顾生死抢救解放军战士的“沂蒙六姐妹”等;三年困难时期,沂蒙人民节衣缩食,吃糠咽菜向国家交粮3.6亿公斤,油820万公斤,并接收了由政府统一组织来的6万余名灾民;为顾全大局,根治淮河,沂蒙山区有527个村、27万间房屋被拆迁,28万亩良田、5万亩山林被淹没,40多万库区农民舍了家园,生活跌到了贫困线以下;他们以自觉奉献为荣,以长期奉献为贵,以竭力奉献为乐。正是这一切,孕育了沂蒙精神,孕育了沂蒙精神不息的生命力,也推动着沂蒙精神与时俱进。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为了建立新中国,不怕牺牲,留下了彪炳千秋的英雄事迹。和平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沂蒙人民在任何情况下,尤其是在关键时刻,总是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挺身而出,满腔热情地主动承担义务和责任,宁愿牺牲小家,也要顾全大家,总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充分体现了老区人民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为何沂蒙人民会做到“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为何无数沂蒙儿女,可以为了党的号召和革命的胜利,甘愿牺牲自我,历经磨难、毫无怨言?我想正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高度忠诚和为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精神,以及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为夺取革命胜利、实现人民解放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和牺牲,才赢得了沂蒙人民的衷心爱戴和自觉认同,真心实意听党指挥、坚定不移跟党前行。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始终坚持“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跟党走,学习革命老区人民无私奉献、敢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守好底线,忠诚履职,奋勇争先,为纪检监察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图片素材来源自网络)来源:廉洁海淀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15日
我的家乡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地处闽粤交界,依山临海,素称福建南大门、漳南第一关,“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青梅之乡”,是原中央苏区县、重点老区县。早在1926年11月,诏安县便成立了中共诏安支部,成为福建省较早成立的党组织之一。老一辈革命先烈在诏安留下光辉的足迹,使得诏安成为一方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而在这片红色的沃土上,一座巍峨高大、挺拔隽秀的红色革命之山屹立于东北部,那便是乌山。乌山曾是中共闽粤边特委、闽南地委机关所在地,是早期苏区和闽粤赣边区重要革命根据地之一,是南方八省十五块重要游击区之一,是撒播闽南革命火种的地方,有“闽南革命摇篮”之称。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一大批共产党人扎根乌山,将革命的红旗插上乌山之巅,揭开了乌山革命斗争历史的序幕。1935年9月,为进一步发展闽粤边的游击战争,使闽南和广东韩江以东地区连成一片,同时牵制国民党军队对靖和浦根据地的“清剿”,中共闽粤边特委指派闽南红三团六连指导员卢胜带领红三团40多名指战员挺进乌山,成立了闽粤边独立营,建立了乌山革命根据地。乌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打通了潮澄饶、饶和埔诏、靖和浦三块苏区之间的联系。同时,云和诏县委组建,统一领导乌山地区的斗争。中央苏区主力红军长征后,中共闽粤边特委和新组建的中共云和诏县委以乌山为依托,领导边区人民进行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粉碎了敌人的多番“围剿”,传播革命火种,壮大革命队伍。西安事变后,闽粤边特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主动与国民党闽南当局进行多次谈判,达成“六•二六”政治协定,然而,国民党当局背信弃义,连续制造了“漳浦事变”与“月港事件”,闽南红三团、独立营千余名指战员被强行缴械,闽粤边特委及云和诏县委10多名领导人被捕被杀。但是,革命的大火是扑不灭的,乌山红旗不倒。“漳浦事件”发生当晚,卢胜、王胜、陈高顺等重建红三团,乌山人民踊跃报名参军,迅速发展至300多人。1937年11月,闽粤边特委派卢叨、莫丁贵到乌山地区恢复因“月港事件”而停顿的云和诏地方工作,迅速重建云和诏县委,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积极配合了闽南抗日战场,为抗战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国民党反动武装大举进攻乌山根据地。云和诏县委实施“保卫乌山,开展反封锁斗争”的策略,建立四路工作团,而后又组建了四个武装大队,分赴各地开展游击活动,不断打击敌人,一次又一次取得了反“围剿”斗争的胜利。1947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总队闽南支队在乌山葱仔寮成立,与云和诏革命武装协同作战,使乌山革命根据地持续扩张。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第五大队一中队南下抵乌山与云和诏县委会师,在红星坪林村举行南北干部会师大会,宣告中共诏安县委与诏安县人民政府成立,同年12月12日,诏安县城解放。在长达十五年的烽火岁月中,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革命红旗,铸成了以“坚守信念、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为核心内涵的乌山革命精神。如今,五星红旗依旧高高飘扬于乌山之巅,作为乌山脚下的诏安青年,不管身在何处,都将沿着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道路,传承红色基因、汲取红色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不畏艰险、戒骄戒躁,吃苦耐劳、勇往直前,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让“乌山革命精神”薪火不息、代代相传。(图片素材来源自网络)来源:廉洁海淀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15日
“新四军是拿枪的老百姓,老百姓是不穿军装的新四军。”在我的家乡江苏盐城,至今传唱着这样的民谣。我曾多次到家乡的新四军纪念馆瞻仰这段红色历史,新四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铁军精神”,闪耀着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光芒,指引我不断奋进前行。革命印记 历史丰碑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是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14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纪念馆主馆外形呈“四”字形设计意指为新四军的“四”,图案醒目的“N4A”(NEW 4 ARMY缩写)臂章镶嵌在主建筑正门上方,尽现新四军的文化本色。“N4A”东、西两侧分别建有两面旗形花岗石阴雕画,再现了新四军“两军会师”和“重建军部”的历史场景。展览大厅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向我们展示了新四军八年抗战、十年征程的烽火岁月。喋血皖南 浴火重生新四军来自红军主力长征以后留在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华中抗日斗争的人民军队,又被称为“铁军”。沿着时间脉络浏览展馆,那段历史栩栩如生地浮现在眼前。新四军听党指挥、始终如一,对党忠诚、永在心中。1941年初,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新四军听从党的指挥,为顾全抗日大局毅然开赴苏北,继续高举抗日救亡的大旗。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同意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建议,并将军部设在盐城。毛泽东亲笔起草重建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这标志着历经磨难的新四军重新站起来,从此独立自主地肩负起华中敌后抗战的重任。盐城也由此成为华中抗战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铁军精神 代代相传“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新四军把巩固纪律、反对腐败、勤政为民作为自身建设的重点,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铁军精神也在一个个故事里代代相传。抗击黑热病,白衣执甲为人民。当时,“黑热病”在苏北流行,新四军医护人员冒着被传染的风险,深入到群众家中治愈黑热病人,编写科普材料向群众宣传防治,最终阻断了疾病的传播。严把纪律关,风雪无惧守初心。为突破日军封锁线新四军趁黑夜挺进村庄,并下令全军将士不准敲群众家门,不准动群众东西,不准大声喧哗、惊扰群众。战士们坚守纪律,在村民的房前屋后、草堆边度过了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投身筑堤坝,无私奉献护河山。盐城沿海曾发生特大海啸,新四军官兵与当地党员干部利用战争间隙,争分夺秒修筑海堤,最终修建工程实际支出只占工程预算的一半,体现出新四军廉洁治军、公正无私的作风。新四军的奋战史是我们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历史。在血与火中淬炼而成的伟大铁军精神,为我的家乡盐城注入了红色血脉、塑就了城市底蕴。作为盐城儿女,我将始终以铁军精神滋养初心、砥砺品格,在我所从事的纪检监察岗位上以一往无前的战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奋力前行。(图片素材来源自网络)来源:廉洁海淀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