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红色基因
全部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母亲早亡,父亲刘景谦续娶胡文秀为妻。胡文秀将刘富兰名中的“富”字改为自己的姓氏“胡”,从此更名刘胡兰。继母积极投身于妇救会工作,并非常支持刘胡兰参加革命。[10]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英勇顽强,坚贞不屈。她跨过了战友的遗体,踏着烈士的血迹从容来到轧刀前,振臂高呼,“乡亲们,敌人的末日不远了,新中国就要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万岁。”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1947年2月,山西《晋绥日报》连续两天刊登的消息,使一个女共产党员的名字在华北大地不胫而走。随后,毛泽东又为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刘胡兰牺牲半年后,1947年8月1日中共晋绥分局决定破格(通常年满18岁方可转正)追认刘胡兰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5日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是河南省确山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在极端残酷的环境下,他坚持南满抗战,与日伪军进行了多次激战。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在吉林省蒙江县城保安村的三道崴子与日伪军交战20分钟后,身中数弹壮烈牺牲。令人震惊的是,日军解剖他的遗体时发现,他的胃里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他的坚毅和忠诚赢得了人们的敬仰和纪念。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5日

余自汉出发时,留有遗嘱与诸子女。此次抗战乃民族国家生存之最后关头,抱定牺牲决心,不能成功即成仁。”

               家书背后的故事

抗战时期,在山西流传着这样一支民谣,唱的是:忻口开火数月整,娘子关再顶住,南怀化死个够。这支悲壮民谣描述的是1937年“忻口会战”的惨烈场面。在这次会战中,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军军长郝梦龄壮烈殉国。毛泽东曾在延安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的讲话中,高度评价郝梦龄等抗日殉国的将领“给了全中国人们以崇高伟大的模范”。郝梦龄的遗体及遗物被运回汉口后,家人在他随身带的小箱子里,发现了一封他牺牲前写给家人的遗书。

  郝梦龄(1898年2月-1937年10月),河北藁城人,牺牲于忻口会战。在忻口战役中与日军激战6昼夜,牺牲时距离日军阵地只有200米,倒下后,郝梦龄仍高喊杀敌报国,其留下的战衣上布满了鲜血和枪洞。

  “余自(武)汉出发时,留有遗嘱与诸子女。此次抗战乃民族国家生存之最后关头,抱定牺牲决心,不能成功即成仁。”这是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军长郝梦龄将军1937年10月在忻口会战的前线,写给妻子的家书。此前,在率部奔赴战场,途径武汉的时候,他已经给孩子们悄悄写下了一封遗书。直到今天,郝梦龄将军的长女、已经94岁的郝慧英老人,回忆起那一刻仍然记忆犹新。

  因为母亲不识字,家里的信,一直是15岁的郝慧英来读。她记得很清楚,父亲悄悄写的这封信,跟以往的都不一样。“我牺牲后,只要国家存在,诸子女教育当然不成问题,别无所念,倘余牺牲后,望汝好好孝顺老母,教养子女,对于兄弟姊妹也要照顾,故余牺牲也有光荣。”

  当时,郝梦龄原本正率领第九军修筑川黔、川滇公路,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他先后三次上书请缨,要求上战场。郝慧英老人讲,父亲率部从武汉出征的那天,她悄悄地跑到汉口火车站,望着父亲的背影远去,没想到,那一眼,竟成永诀。

  1937年10月4日,郝梦龄率部抵达忻口。10月10日,与日军短兵相接,展开激战。当时,驰援忻口的大部队还没有赶到,作为军长,郝梦龄亲临前线坐镇指挥,率部每天击退日军十几次进攻,歼敌上万人,自己的部队也伤亡惨重。死守阵地的部下曾打报告请求增援,郝梦龄只批了八个字:站在那里,死在那里。

  在下达了无情的命令之后,当天的战场日记里,他是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连日昼夜,炮战甚烈。五日来,已伤团长一员,营长五员,连长二十员,士兵数百名。往日见伤员多爱惜,此次专为国牺牲,乃应当之事。此次战争为民族存亡之战争,只有牺牲。此谓我死国活,我活国死。 ”

  走到生死关头的郝梦龄将军,提笔给家人写了一封绝笔家书。“为争取最后胜利,使中华民族永存世上,故成功不必在我,我先牺牲。为军人者,为国际战亡,死可谓得其所矣!”

  在与敌激战6昼夜后,10月16日,身处最前沿阵地的郝梦龄将军,不幸被日军机枪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9岁。他也兑现当时告别家人、奔赴战场时,立下的誓言。

  在湖北省博物馆,这一页页泛黄的,是78年前的报纸,记载了郝梦龄将军为国捐躯的事迹。当时,武汉各界为他举行公祭,并把他的遗体安葬在武昌。为纪念郝梦龄的抗日功绩,武汉汉口的小北路也改名为“郝梦龄路”。

  郝慧英大半辈子在武汉渡过,对她来说,从15岁的1937年的那年,在武汉火车站诀别的那一刻开始,对父亲的思念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清明节的时候,因为自己行动不便,老人只好托付了她的学生和家人代她去看望自己的父亲。在郝梦龄烈士陵园,人们把女儿对父亲的思念,和后人对前辈英烈的敬仰,带到了将军的墓前。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5日

家书原文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1936年8月2日

家书背后的故事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10月生于四川省宜宾县。1926年夏,赵一曼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

大革命失败后,赵一曼按照党组织安排,转移到上海。后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回国后,在宜昌、南昌和上海等地进行党的秘密工作。

“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党组织派往东北地区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斗争。她在一首诗里抒发了自己为抗日不惜牺牲一切的坚定决心:“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1935年秋,赵一曼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第1师第2团政治委员。同年11月,她和团长带领部队被日伪军包围在一座山里。她沉着地协助团长指挥部队与日伪军激战,连续打退敌人6次进攻,由于敌我兵力悬殊,无法打破敌人包围。突围中,赵一曼身负重伤。在珠河县春秋岭附近一农民家中养伤时,被搜捕的日军发现,战斗中她再度负伤,昏迷被俘。日军对她施以酷刑,用马鞭抽打,用钢针刺伤口,用烧红的烙铁烙皮肉,逼其投降招供,她宁死不屈。日军问她为什么要抗日,她严词痛斥道: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军,难道还用得着解释吗?!我们中国人除了抗战外,别无出路。为得到口供,日军将她送进医院监护治疗。在医院监护治疗的几个月里,她教育争取中国籍看护人员。1936年6月28日,赵一曼在看护人员帮助下逃出医院。6月30日晨,被日本军警追捕再度被俘。敌人对她施以更加残酷的刑讯,仍毫无所得,遂决定把她押回她曾战斗过的珠河县处死示众。1936年8月2日凌晨,赵一曼被押上去珠河的火车。她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给心爱的儿子写下这封遗书。临刑前,她高唱《红旗歌》:“民众的旗,血红的旗,收殓着战士的尸体。尸体还没有僵硬,鲜血已染红了旗帜……”她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壮烈牺牲,时年31岁。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5日
                                                                            戴安澜     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黄埔军校一期生,曾参加古长城抗战,坚守北平南苑,打响北平抗战第一枪,同年底赴上海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全面抗战爆发后,戴安澜先后参加武汉保卫战、长沙会战等重大战役,1942年参加缅甸反攻,攻克八莫、南坎、腊勐、乔美等地,共击毙日军3万3千余,是抗战中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5日
2015-01-20 17:071939年4月16日,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和小他12岁的刘志兰在八路军总部潞城北村结婚,婚后一年有了女儿左太北。1940830,为了左权前线指挥工作的需要,左太北随母亲离开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赶赴延安。没想到,此次分离竟成永别。1942年5月,左权将军牺牲于山西省辽县,此后该县改名左权县。离开父亲时才三个月大的左太北,在几十载的悠悠岁月中,对父亲的印象是模糊的。1982年,当左太北42岁时,母亲才给她寄来了父亲生前留下的那些家书。其中,有11封是左权将军当年在送走左太北母女后的21个月里写下的。捧读这些家书,左太北对父亲的形象渐显清晰,并感受到了父亲对她们母女的浓厚亲情。“延安的天气,想来一定很冷了。记得太北小家伙似很怕冷的,在砖壁那几天下雨起风,天气较冷时,小家伙不就手也冰冷,鼻子不通、奶也不吃吗?现在怎样?半岁了,较前大了一些,总该好些吧!希当心些,不要冷着这个小宝贝,我俩的小宝贝。”这是左权在1940年12月23日晚写下的家书中的一段话。1941520,左权在另一封家书中又写道:“差不几天就整整一年了,太北也就一岁了。这个小宝贝小天使我真喜欢她。现在长得更大、更强壮、更活泼、更漂亮,又能喊爸爸妈妈,又乖巧不顽皮,真是给我极多的想念与高兴。可惜天各一方不能看到她,抱抱她。在工作之余总是想着有你和她和我在一块,但今天的事实不是这样的。默念之余只得把眼睛盯到挂在我的书桌旁边的那张你抱着她的相片上去,看了一阵后也就给我很大的安慰了……”就在左权将军牺牲前三天,他还在家书中叮嘱妻子:“我担心着你和北北,你入学后望能好好地恢复身体,有暇时多去看看,小孩子极需人照顾的。”读着这一封封情意深长的家书,左太北泪如雨下。此后,在进一步收集整理父亲写于烽火岁月的家书时,左太北在愈加深切地感受到父亲挚爱的同时,也看到了左权对祖国和家人的热爱和牵挂。当年,左权的叔父左铭三曾写信告知他大哥毓林已病故,家中老母孤身一人艰难度日,希他能回家看望。左权给叔父回信说:“我以己任不能不在外奔走,家中所持者全系林哥。不幸林哥作古,家失柱石,使我悲痛万分。叔父!我虽一时不能回家,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来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愿以我的成功的事业报你与我母亲对我的恩爱,报我林哥对我的培养。”1937年12月3日,左权在给慈母的家书中写道:“母亲,亡国灭种惨祸,已临到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头上,我们决心与华北人民同甘苦共生死。我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是没有一个铜板,过去吃草,准备还吃草。”对于妻子刘志兰,他在信中也谈道:“在我俩分别的过程中,我并非不感寂寞、孤单,有时更极想有人安慰,但我决不以满足我之私欲来处理你的问题,我想这是夫妻间应有的态度”;“远离千里,身处敌后确是‘爱莫能助’,你当能谅我。恳切地希望你为我及北北珍重自己的身体及自己的一切。”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5日
                                                                                    黄继光黄继光是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的英雄人物。在1952年10月14日开始的战役中,黄继光所在的135团二营六连负责收复多个阵地。当连队面临敌方火力点无法攻破的困境时,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承担爆破任务。他连续摧毁敌方火力点,但最终因伤势严重,用身体堵住了敌方的机枪射孔,英勇牺牲。黄继光的英勇行为得到了高度评价,被追授“特级英雄”称号,并获得其他多个荣誉。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