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红色基因
全部
作者:周贤忠                                   郭介人,河南孟县人,1916年3月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文艺科科长。1940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西北文艺工作团戏剧组组长、热河军区第19军分区前进剧社社长、15兵团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志愿军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等职。1951年2月入朝参战。由于长期在工作中积劳成疾,于1955年6月24日因病牺牲。1955年6月25日,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东区七排二号。抗美援朝战争停战后,郭介人留在朝鲜任志愿军政治部文艺科科长,继续为部队文化建设作贡献。2020年7月7日,家住沈阳的郭介人儿子郭动荡对记者说,停战后,他也到了朝鲜,和父母一块生活,他至今还记得父亲经常半夜还伏案工作,创作文艺作品,不过那时他就经常用笔顶着肚子。现在他明白了,父亲那时身体就出了问题。1955年,郭介人患肝癌病逝于沈阳。郭介人爱人丁文宜转业后,一直在沈阳师范学院从事党务工作。郭动荡和妹妹郭瑞玲都在沈阳长大,他从沈阳低压开关厂退休,妹妹从医院退休,他们都没有从事父母做过的文艺工作。郭动荡说,小时候家里太穷了,守寡的母亲没钱培养他们弹琴唱歌。在延安成长起来的文艺战士1938年,郭介人考上山西民族革命大学,在校期间受到革命进步思想影响,同年加入山西第二战区宣传队。1940年6月,他进入延安陕北公学学习,12月加入陕公文艺工作团。曾任西北文工团团长的苏一平在《延安西北文艺工作团的战斗足迹》一文中,回忆了那段难忘的岁月:西北文工团(初名陕北公学文工队)成立于1940年9月1日,当时直属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领导,其成员大多来自各城市剧团较有素养的戏剧工作者。1940年12月5日,陕公文工队与关中七月剧团合并,更名为陕公文艺工作团。1941年底,陕北公学合并于延安大学,陕公文艺工作团改名为西北文艺工作团,郭介人担任戏剧组组长。西北文工团成立不久,便在延安北关文化沟口(大泛沟)土台子上演出音乐节目,并分头在街头教歌,张贴宣传画,书写街头诗,1942年初还积极参加、组织了新年的文艺活动。不久又赶排了曹禺的《北京人》,于5月1日至15日在边区参议会大礼堂演出。就在这个月,毛主席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给整个文艺工作指出了为工农兵服务的正确方向,与工农兵结合的正确道路。西北文工团学习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总结了过去的工作,认识到当时处在抗日的紧张阶段,应当编演反映群众斗争生活的戏剧才更能接近现实,影响群众。1943年春节,延安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群众性大秧歌运动。西工团参加了街头秧歌活动,有秧歌舞、赶毛驴、小放牛、挑花篮等节目。其中,《向劳动英雄学习》《拥军花鼓》《拥军爱民》《红军万岁》等歌舞剧,最受群众欢迎。此后,西工团又编排了大量的秧歌剧、歌舞剧和戏剧。战斗路上写出中篇小说1946年5月,郭介人离开西北文工团,到新成立的热河军区第19军分区前进剧社任社长。当时,国民党对八路军实行包围封锁,条件十分艰苦。郭介人带领剧社官兵一边打游击,一边编写标语、排演剧目,粉碎敌人的反动宣传。在缺钱断粮的情况下,郭介人带着剧社官兵克服种种困难,动员发动群众筹集经费、粮食,带领官兵度过了粮荒。辽沈战役后,前进剧社随部队开赴北平。在攻打承德的战斗中,一股敌人突然包围了前进剧社。郭介人沉着应对,一边组织男同志进行阻击,一边组织小同志、女同志跑步撤离,在郭介人的带领下,全体同志顺利脱险,无一掉队,无一伤亡。1949年8月,时任15兵团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的郭介人随部队南下,一直到解放海南岛。在雷州半岛,他跟随炮兵第28团一起渡过琼州海峡,与海南游击队一道牵制麻痹敌人,为大部队成功登陆赢得了战机。海南岛解放后,为反映当时部队与当地群众的军民关系,郭介人带领一个创作小组深入生活,以解放军渡海作战部队木船打败军舰的故事为素材,创作了中篇小说《六号船》和多篇报告文学,热情讴歌人民解放军和在共产党领导下获得新生的海南人民。                                   创作歌剧《罗盛教》1951年2月,时任志愿军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的郭介人奉命随部队入朝。经过三次战役的狠狠打击,志愿军将不可一世的“联合国军”赶到“三七线”附近。只要有部队的地方,只要有炮声的地方,就会有志愿军政治部文工团的团员们战斗的歌声,鼓动的口号,活跃的身影。文工团员深入火线,及时把英雄事迹编成短剧、快板、小调,行军途中边讨论边编排,充分发挥战场政治思想工作的威力,鼓舞士气。志愿军总部通报全军,号召全军学习文工团战场政治工作作风。1951年10月中旬,郭介人带领小型演出队赴桧仓志愿军总部庆祝志愿军参战一周年。演出队住在指挥所矿洞内,条件极其艰苦。有一次,郭介人和其他队员去山上找烧柴,突然一架敌机飞了过来,大家立即卧倒,这时有个叫胡世昌的队员双手抱着一堆木柴没能立即卧倒,眼看敌机就要扫射了,郭介人一个箭步冲了过去,把他摁倒在地,几乎同时,几梭子弹从他们头上呼啸着飞了过去。1952年春,郭介人根据第47军战士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而牺牲的英勇事迹创作了歌剧《罗盛教》,宣扬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深厚友谊,志愿军总部首长和朝鲜干部群众看后,都予以肯定。7月末,郭介人带队携歌剧《罗盛教》赴京参加全军文艺汇演,获一等奖。1953年,《罗盛教》获志愿军政治部文学创作二等奖。英雄罗盛教的故事从此家喻户晓,在中朝人民中广为流传。来源:沈阳发布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责任编辑:胡飞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2024年12月01日
马顺天,河北滦县人,1921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120师359团政委。1938年5月参加八路军,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通讯员、班长、青年干事、连指导员、团党总支书记、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等职。1950年10月19日入朝参战,11月14日在朝鲜云山郡南山下里遭敌机轰炸光荣牺牲。1953年1月15日,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西区三排十号。马顺天所在部队就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率先挺进东北、接收沈阳的曾克林部,他没有跟着部队来沈阳,因为他负责接收绥中和辽阳。2020年7月10日,马顺天的女儿马梦伟对记者说,父亲牺牲时她还未出生,她在40军幼儿园住长托长大,小学和初中是在沈阳八一学校上的。那时妈妈再婚,不在沈阳生活,哥哥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一直在北京住院,12岁去世,她感觉自己很孤独,还好上初中后她住在八一学校校长李炳光家里,他们全家人对她都很好,让她感受到家的温暖。此后她参军、转业、成为医生,现在大连生活。对父亲的印象,她只有通过同学的父母才了解一二。退休后,她曾到父亲生前所在部队走访,还通过阅读《40军在朝鲜》《40军征战纪实》等书籍来了解父亲。挺进东北第一团1945年8月,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国共双方为争占东北,展开了空前激烈的比拼。冀热辽第16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率12团等部队组成第一梯队东路军团,绕过日伪军重兵驻守的山海关,火速向辽西进军。8月30日,该部占领绥中县前所车站,切断了山海关与绥中的联系,使山海关成为孤城。当日,该部与苏联红军一道攻占山海关,打开了我军进军东北的大门,被誉为“挺进东北第一团”。时任12团党总支书记的马顺天带2连一个排留在绥中接管城镇,收编伪警,维护治安,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发展壮大部队。几天之内,部队就由一个排发展成为一个连。曾克林率部队于1945年9月5日接收沈阳。马顺天则随部队进抵辽阳,先后收编了高金榜部队1100多人,在辽阳北大营成立了辽阳警备司令部,被任命为司令。他依靠广大工农群众,孤立、瓦解、打击反动势力,对辽阳地区实行特别军事管制,使辽阳社会秩序日趋好转。1946年1月,鲁中军区警备第3旅与冀热辽第16军分区23旅大部在辽阳姚千户屯合编,成立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9旅,马顺天任9旅66团政治处主任。解放战争期间,他带领部队先后参加保卫辽阳、三保本溪、四保临江等战斗,随后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海南岛战役等,从白山黑水一直打到天涯海角,多次立功受奖。入朝参战沉着指挥1950年10月19日,时任120师359团政委的马顺天随部队入朝参战。11月1日,部队在直取都营洞途中与敌人遭遇,炮弹频频在身旁爆炸,他不顾个人安危,沉着镇定指挥。记者在《40军在朝鲜》一书中,看到了介绍这一战斗的真实片段:“炮弹不断地在团指挥部的附近爆炸着,政治委员马顺天就在这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沉着地指挥部队。突然,一颗炮弹飞过来,落到政治委员的旁边。在那里等待着命令的小号兵杨福有,连忙跳起来扑到马政委身上,炮弹爆裂开来,撕破了杨福有的皮肉,政治委员却没被炮弹擦着一点点,马政委赶紧掏出救急包给小杨扎上伤口,向前移动了几步,继续指挥作战。又有一颗炮弹带着难听的啸音飞过来,马政委的警卫员小鄂又同样卧倒在政委身上,炮弹落得稍远一些,他们只是受了震动,都没有负伤。两个小英雄就以这样的自我牺牲精神爱护着他们的指挥员,在敌人的炮火威胁下,保证了部队的指挥。团指挥部都遭到如此激烈的炮火轰击,部队的艰苦鏖战可想而知。”这场战斗持续了5小时,359团共俘敌300余名,缴获各种炮60余门,汽车100余辆。战斗的激烈程度只能靠读者去想象了。指挥才能“不可思议”在《40军征战纪实》一书中,还详细介绍了马顺天在牺牲前指挥的一场著名战斗,这一仗,突显了马顺天的指挥才能:11月4日,359团主力追歼逃敌。次日拂晓,团侦察排查明九龙江南岸有美军出没活动。“政委,你看怎么办?”团长李林一出国前刚刚升任,战斗积极性很高,急得搓着手,请老政委马顺天赶快拿主意。“追!”马顺天右拳一击,下定了决心。这位老政委,其实还不到30岁,是359团建团的元老,军政双能,威望很高。他和李团长研究决定:一是要趁天气阴雨,敌机难以出动,白天进行追击;二是走山间小路,缩小目标,从翼侧迂回包抄敌人;三是快速强行军……团长和政委都不骑马,跑步行军。跑到九龙江边,战士们停下来脱鞋,准备涉水。马顺天政委从后面赶上来,没脱鞋子就下了水,第一个过了20米宽、水深过膝的九龙江。干部的行动就是无声的命令,战士们都跟着政委跑步过了江。正在这时,敌人侦察飞机飞临上空。江滩开阔,不得隐蔽,只能加速过江。好在对岸有松林掩护,部队又像箭一般疾驰前进。全团官兵跑步20公里,到达地方洞以西的岔路口,看到美军正沿着直通安州的公路来往奔忙。马政委和李团长当即决定:让3营直插龙渊洞,截断公路,让4连协同1营由南向北包抄,歼灭江岸的美军。这一仗打得果断、迅速。一个团对美军一个团,硬把敌人拦腰斩断,击溃了他的第1营,全歼了他的步兵第3连和加强给他的化学迫击炮连,生俘美军96人,毙伤美军200余人。美军中校罗伊·阿普尔曼在其所著的《美国兵在朝鲜》一书中感叹我军:战斗的部署和指挥“真是不可思议”!可惜的是,这样一位优秀的指挥员没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950年11月14日下午,美军飞机空袭云山郡南山下里359团驻地,马顺天不幸中弹身负重伤,因失血过多光荣牺牲。来源:沈阳发布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责任编辑:胡飞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29日
赵先有,河北乐亭人,1928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5军194师582团2营6连副政治指导员。1947年入伍,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解放太原、兰州、宁夏等几十次战斗,因表现机智勇敢、英勇善战,曾三次立功。1951年2月入朝参战。1952年10月5日在守卫67高地时,虽身负重伤仍不下火线,在仅剩两人的情况下,坚守阵地,先后打退敌人17次进攻,最后喊出“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直至光荣牺牲,被志愿军总部追记特等功一次。1953年3月12日,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东区二排一号。“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故事广为流传,英雄王成的原型之一就是志愿军特等功臣赵先有。1952年10月,志愿军第65军在保卫开城反击作战胜利后,召开了庆功大会,会后巴金等人到582团采访,了解到赵先有英勇战斗到最后一刻,抓起报话机,向指挥所喊出“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与敌同归于尽的感人事迹。后来巴金以赵先有和通讯员刘顺武等烈士为原型写出小说《团圆》。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小说《团圆》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如今,几十年过去了,王成的形象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而是成为代代学习的人生楷模。赵先有也成为沈阳人崇敬的烈士,沈阳铁路第二小学(现为皇姑区白龙江小学)有个赵先有班,每年清明节他们都会为赵先有扫墓,并举行交接旗仪式,让烈士精神在学生中广为传承。67高地巍然不动志愿军发动1952年秋季反击作战,在保卫开城战斗中,67高地争夺是最激烈的一场战斗。67高地不足1平方公里,海拔只有67米,距板门店只有5公里,原是敌人在开城前线右翼前沿,沙川河东岸重要支撑点。为教训不可一世的美军,志愿军65军从敌人手中夺取了67高地。1952年10月3日,赵先有所在的6连奉命坚守67高地。赵先有当天下午来到阵地,为了减少伤亡,他将20名战士分成3个战斗小组,进入掩体隐蔽,并加修工事。傍晚,敌人以两个排的兵力向67高地正面进攻,6连给予痛击。为了更多地杀伤敌人,将近拂晓时,赵先有指挥战士将爆破筒埋在阵地前沿,用电线做火线,当地雷用。不出所料,天亮后,敌人又集中兵力向高地扑来。敌人进入布雷区时,赵先有一声令下,爆破筒炸声震天响,敌人被炸得血肉横飞,溃退下去。敌人接连4次进攻,均被打退,留下成堆的尸体。10月4日入夜,敌人用大炮和4架飞机轮番对67高地进行轰炸,一群群敌兵又攻上来了。赵先有一面指挥战斗,一面用报话机给我炮兵指示射击目标,发发炮弹落入敌群,打得敌人丢魂丧胆。为保住阵地,不死守挨打,他还组织两个战斗小组主动出击,来个反冲锋,杀得敌人鬼哭狼嚎,溃败逃窜。经过两天两夜的激烈战斗,67高地这座不大的山头,被敌人的飞机大炮给削下1米多厚,仍巍然不动。“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10月5日,敌人以一个营的兵力,在8架飞机、12辆坦克和3辆喷火坦克的掩护下涌上阵地。当阵地上只剩下赵先有和通讯员刘顺武时,赵先有命令刘顺武用报话机向团指挥所报告,敌人已冲上我阵地,要求团炮兵直接“向我阵地开炮”。当时,团指挥所内气氛异常紧张,赵先有、刘顺武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英雄气概,让团长张振川和其他首长的内心都受到了极大震撼。正当团长犹豫不决时,报话机里又传来赵先有嘶哑却坚定的声音:“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不久,在6连隐蔽部方向一阵急促手榴弹、冲锋枪响声后,阵地沉静了。赵先有实现了上阵地前的誓言:“我们坚决守住阵地,人在阵地在,决不后退一步!”团长张振川把心一横,命令炮兵向阵地上的敌人开炮。在我军夺回阵地后发现,赵先有和刘顺武已与敌人同归于尽,20多个敌人的尸体躺在他们面前。在这次战斗中,赵先有和他率领的6连战士英勇善战,坚守了57个小时,打退敌人17次进攻,主动反击两次,守住了阵地,歼敌562名。志愿军总部为赵先有追记特等功,为582团6连记特等功,并授予“英勇顽强、守如泰山钢铁连”的奖旗。接过英雄的枪赵先有入伍时,他的妻子陈连华已经怀孕。1950年12月上旬,妻子带着儿子到宁夏驻地找赵先有,那时部队已经开赴东北,赵先有还不知在1948年3月妻子已为他生下一个儿子,他到牺牲时都不知道自己已经有了儿子。英雄自有后来人。赵先有的儿子、孙子相继跨入先辈曾经战斗的部队,成为英雄的传人。祖孙三代次第同在一个英雄连队建功立业,留下一段历史佳话。赵先有的儿子赵绪文在乐亭县第一中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税务局工作。1972年11月,赵绪文坚决要求入伍,他如愿以偿地被分配到父亲生前战斗过的特功6连,成了父亲生前所在连队的普通一兵。他训练十分刻苦,成了师军事三项队队员,尤其擅长射击。1981年,为了照顾年老体弱的母亲,赵绪文调到乐亭县武装部任副部长。1997年,赵绪文转业到地方工作。赵先有的孙子赵新民在奶奶和父亲的熏陶下渐渐长大。1981年清明节,7岁的赵新民随奶奶第一次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在爷爷的墓碑前,他拉着奶奶的手说:“奶奶,奶奶,长大我也当英雄。”1994年,赵新民参军到特功6连。1996年3月,连年立功受奖的赵新民被保送上了军校。军校毕业后,他毅然回到特功6连担任了排长。赵新民既和他的爷爷一样,任过特功6连的副指导员,又同他的父亲一样,任过特功6连的副连长。来源:沈阳发布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责任编辑:胡飞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29日
狼牙山五壮士(1941),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1团7连6班1,为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军和伪满洲国军的八路军5位英雄,他们是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在战斗中他们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5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2024年11月23日
赵登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为民族英雄之一。他于1898年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县,是西北军的将领。赵登禹在1933年3月率领部队夺回了喜峰口东北高地,与日军多次交战,腿部受伤仍坚持前线指挥。1937年7月7日,他担任南苑指挥官,7月28日因日军轰炸和肉搏战中英勇牺牲。他的英勇行为和卓越贡献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抗日英雄。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20日
栗裕是湖南省娄底市会同县人,少数民族将领。他自幼立志投身革命,参加中国共产党,成为优秀党员和军事指挥官。他擅长运用游击战术,多次指挥作战击败日军。整个抗战期间,他率部歼灭日军、伪军3万余人,是抗日战争的杰出代表。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9日
信仰的力量本次我们第三党支部进行了《红色家书》观影活动。一封封家书以及家书背后的故事,讲述着革命战士和共产党员为了民族解放、独立、富强而坚持不懈的奋斗。这些家书不仅记录生活、传递亲情外,也折射出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抗日战争的胜利以及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那一沓沓已经泛黄的书信是无产阶级共产主义战士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一封封家书他们相互鼓励、相互影响、共同进步,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为新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而这中间的桥梁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抗战时期将士们浴血疆场,誓死杀敌的精神寄托,也是何金慧告别彷徨、不断超越的精神支柱。看完《红色家书》系列纪录片,我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革命先烈为了家园的完整、民族的独立,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去捍卫着祖国的尊严。成长在21世纪和平年代的我们,作为当代主流力量的90后,对于当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要充满感恩,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工作,没有理由不认真生活。此刻我想起了小时候,每当我喊苦喊累偷懒不好好学习时,妈妈常常念叨的一句话:“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追求共产主义、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一切,矢志不渝、视死如归,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节。在血与火的革命年代,革命先烈们始终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坚信中国人民一定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他们告别父母妻儿,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救百姓于水火、救民族于危难之中。“我们是共产党员,为革命而死,毫无怨言、更无所惧。”多少像方志敏这样的烈士用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诠释对理想信念的坚定、对革命事业的忠贞。人生如屋,信念如柱。人需要有信仰,才不会迷失方向。我幸运的生于和平年代,时逢伟大时代,更应以先辈为榜样,不断从红色家书中获取信仰的力量,更应牢记党的根本宗旨,时刻不忘自己的党员身份,践行合格党员标准,切实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要求,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积极参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来源:新区开投集团通讯员:王亮编辑:潘奕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19日

     抗日小英雄董存瑞

董存瑞,1929年生于河北省怀来县,是著名的抗日英雄。他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

1945年7月,董存瑞参加八路军,并先后立下大功3次、小功4次,获得多枚勇敢奖章。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他担任爆破组组长,为了减少部队伤亡,毫不犹豫地用身体托起炸药包炸毁暗堡,英勇牺牲,时年仅19岁。 v:* {behavior:url(#default#VML);} o:* {behavior:url(#default#VML);} w:* {behavior:url(#default#VML);} .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Normal 0 false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top:0cm; mso-para-margin-right:0cm; mso-para-margin-bottom:10.0pt; mso-para-margin-left:0cm; line-height:11.0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ont-kerning:1.0pt;}

发布者:瑾年
2024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