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红色基因
全部
辽宁学习平台作者:周贤忠                                    焦骥焦骥,山西省临晋县(今属临猗县)人,1919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第64师611团副团长。1939年7月入伍,194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8月7日,在朝鲜大同郡玉井里因触电不幸牺牲。1952年1月7日,焦骥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东区六排三号。保卫上海 击落国民党军轰炸机1939年7月,在陕西杨虎城旧部特务连当兵的焦骥,认识到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才是穷人的队伍,遂投奔八路军西安办事处。9月初,焦骥被安排到山西壶关县武乡地区抗大一分校学习。近一年的抗大学习和生活,使焦骥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八路军129师8旅23团9连当排长,后改任6连文化教员。1942年9月开始,焦骥又先后任冀南三分区司令部巡视员、教导大队中队长和大队长、豫北14纵队41旅教导队队长、第207师620团副参谋长等职,参加了全面抗战和解放战争。1949年12月,焦骥所在的第207师620团改编为华北军区高射炮暂编第2团,他继续担任副参谋长。1950年2月,为加强上海防空力量,有效打击国民党军飞机对东南沿海城市的袭扰,焦骥所在部队改编为高炮17团,奉命进驻上海,担负保卫电气公司、渡口造船厂的任务。1950年5月11日,高炮17团参加了保护上海浦东发电厂的对空作战,在空军探照灯团的协同下,将来袭的国民党军1架B-24轰炸机击落。6月,焦骥被选派到解放军防空学校第一期干部训练班学习。他勤奋苦学,结业时10门功课总平均分达90分。   高炮部队保护铁路线初战告捷 一天击落敌机3架1951年1月,刚从防空学校毕业的焦骥,被任命为炮兵第64师611团副团长,入朝参战。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志愿军既无空军,高炮又很少,防空力量十分薄弱。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飞机活动异常猖獗。白天,敌人经常以战斗机或轻型轰炸机,顺山沟、公路“搜索”飞行,只要见到车辆、人、畜,就进行攻击,直到摧毁,即使见到可疑目标,他们也不放过;夜间,敌机常派出单机巡查,对公路险要地段进行空中封锁,还不时地沿公路投放照明弹,将成千米的路段照得亮如白昼,一见目标就疯狂地扫射,企图利用这个办法,摧毁我运输车队,破坏道路,切断我军的交通线。为抗击敌机空袭,根据志愿军炮兵指挥所的命令,焦骥所在的炮兵第64师611团与612团,共同担负起保卫清川江、大宁江等地区铁路桥、火车站的任务。1951年2月11日9时,美军F-80飞机分3批、每批4架呈一路纵队向清川江桥袭来。正在团指挥所负责作战指挥的焦骥,遂下令全团统一捕捉第一架美机。当敌机飞至距清川江桥1200米时,焦骥一声令下,全团16门37毫米高炮和12挺高射机枪,突然一齐猛烈交叉射击。敌机剧烈抖动后带着青烟扎进清川江中,其余3架和跟在后面的第二批飞机,随意投下十余枚炸弹后仓皇逃离。第三批飞机爬升高度,以一列横队向高炮阵地冲来。焦骥立即下令全团统一捕捉右边的两架飞机,四个高炮连一个长点射后,右边第一架被击伤,第二架被击落。13时28分,美军一架F-51飞机又飞临上空,企图侦察清川江两岸的高炮阵地,寻机进行报复。焦骥立即命令各高射炮连连长:“全团统一掌握射击时机,各连听令开火!”敌机刚进入全团火力范围,焦骥一声令下,全团从不同角度一起射击,敌机被击落。初战告捷,一天击落敌机3架、击伤1架,此辉煌战果让全团官兵士气大振,并获得上级通令嘉奖1次。从此,他们越打越勇,战术技术越打越精。一个月内全团作战16次,击落敌机10架、击伤22架。高炮部队官兵合影航路上伏击 高射机枪击落敌机3架高射炮部队力量的不断增强和部队战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美机攻击效能不断下降。美空军反映:“1951年2月以后第5航空队执行武装侦察任务的时候,遭到了越来越强的高射炮火的射击。”“高射炮火迫使‘联合国军’的战斗机只能在更高的高度上活动。”1951年3月中旬,高炮第611团奉命转移,参加保卫顺安机场的任务,焦骥根据敌情采取了伏击作战的方式。为发挥高射机枪轻便灵活、出其不意的作战效果,焦骥率领4名连排干部,到预计伏击地区连续侦察三天,掌握了敌机活动规律,并确定了阵地位置。为提高打击敌喷气机的效果,焦骥与高机连干部战士一起,研究改装瞄准环分划孔,加大了航速装定,并将十字形瞄准环用铁丝改为米字形。经过充分准备,焦骥率领高机连游击作战3次,先后击落敌机3架、击伤1架。1951年7月,朝鲜北部出现了40年未遇的特大洪水,铁路和公路桥梁多被冲毁。美军又乘机发起空中“绞杀战”,妄图使中朝部队陷入无粮无弹、不战自退的境地。焦骥带领全团官兵全力投入了反“绞杀战”。8月7日9时,焦骥在大同郡玉井里组织部队防洪时不幸触电牺牲,年仅32岁。来源:沈阳发布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责任编辑:胡飞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1月09日
辽宁学习平台作者:周贤忠程树增程树增,山东泰安人,1922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118师直工科科长。1937年11月入伍,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勤务员、指导员、供给部政委、直工科科长等职。1950年10月19日入朝参战。1952年7月24日,在朝鲜长丰郡城山洞遭敌机轰炸光荣牺牲。1952年12月23日,程树增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西区五排六号。参加北平入城式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山东省委转移到程树增的老家山阳村,准备发动武装起义。1937年11月,程树增在山阳村党支部的领导下,积极参与发展群众壮大队伍的工作。1938年1月1日,山东省委在泰安徂徕山直接领导了徂徕山起义,宣布成立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4支队。1月中旬,山阳村党支部组织的80余人武装编为第4支队8中队,程树增任中队勤务员,后被调到支队宣传队任宣传员,随部队在泰安、莱芜地区开展斗争,先后参加了胶济铁路破袭战、六一反“扫荡”、莱东反顽战役等作战行动。1943年4月,程树增任鲁中军区1团3营9连指导员。在1944年5月保卫麦收战役增援莒沂安大队的战斗中,程树增带领9连不畏强敌、浴血奋战,连续打退日伪军千余人的5次冲击,将敌击退。抗战胜利后,程树增随部队渡海来到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7师19团3营副教导员,先后参加了本溪、四平、通化和临江保卫战等。1948年3月,程树增任3营教导员,5月被组织选送到哈尔滨干部大队学习,10月学习结束后到118师巡视组工作,后任118师供给部政委。1949年2月3日,118师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北平入城式。程树增随部队从正阳门进入,然后奔前门大街,从东直门出去。走了一整天,出城的时候天都黑了。满街都是人,有学生爬上车,在炮槽上写标语“解放军万岁”“欢迎解放军”。解放战争期间,程树增随部队从白山黑水打到天涯海角,先后两次负伤,荣记小功6次。运送物资到前线后勤运输保证部队取胜1950年10月19日,程树增随部队入朝参战。118师是40军的主力,在朝鲜战场上每次战斗都是打先锋。第一次战役打响时,部队携带的粮食即将用完,而国内后勤供应又没及时跟上。时任118师后勤处政委的程树增,为解决部队急需的粮秣问题,带领后勤处的同志积极同朝鲜当地政府进行协调,借取仓库储备粮食解决部队给养,确保了第一次战役的胜利。第二次和第三次战役中,敌人在志愿军的猛烈打击下节节败退,丢下大批物资弹药。程树增冒着敌人空袭的危险,带领人员克服山高路险等困难,收缴武器弹药和食品,及时为部队进行补给。第三次战役后,敌人加大对志愿军后勤补给线的轰炸封锁,车辆损失严重,运输力量不足,后勤保障更加困难。为了减少损失,程树增带领后勤人员认真研究敌人空袭和炮击规律,调整运输时间和间隔距离,规定运输途中人与人之间距离20至30米,牲口80至100米,大车100至200米,汽车随装随走,采用这种方法后,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大大减少。正是广大后勤指战员用汗水和鲜血乃至生命构筑起一道钢铁运输线,才保证了一线部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修筑“地下长城”构筑“地下长城”第五次战役后,程树增改任118师司令部直工科科长。1952年5月,118师进至左起临津江、中经马良山、右至金尺洞东北一线阵地,进行坚守防御作战。原来前沿防御工事,好些地方还只是深堑壕加猫耳洞。主阵地的坑道也是又浅又矮又短,基本上是在石层上面的风化土层挖掘的。积土只有3到5米厚,扛不住重炮和炸弹的轰击。许多坑道出口还是天窗井口式的,进出很不方便。志愿军司令部颁布加修工事的新的标准,要求部队挖掘能够防空、防炮、防火、防毒、防雨、防潮、防水、防寒,坑道顶部距地面30米以上,至少要有两个以上出口的永久性坑道工事。这可是一项浩大的工程。40军党委号召全军动员起来,像打战役一样,突击构造一道坚不可摧的“地下长城”。而大规模修筑坑道工事,需要大量木材,上级给程树增下达任务,要求在一周内准备输送10000根原木。程树增二话没说,坚决执行上级命令,带领部队上山伐木,仅3天就砍送13000余根,提前超额完成任务。1952年7月24日,程树增奉命参加118师政治部召开的政工会,不料会议地点被敌机发现,敌人出动大批飞机轮番进行轰炸,程树增不幸牺牲。来源:沈阳发布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责任编辑:胡飞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1月09日
辽宁学习平台作者:周贤忠                                  吴志洲吴志洲,1925年生,河南原阳县人,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120师360团3营8连排长。1947年3月入伍,1948年1月入党。在解放战争时期,被授予“战斗模范”荣誉称号。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后,1951年4月在守备都坪里503.9高地战斗中,与敌苦战四昼夜,负伤不下火线,毙伤敌人50余名。战后,志愿军总部给他记特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同年被选为志愿军英雄代表,回国参加了国庆观礼。1952年6月5日,在朝鲜抢渡礼成江执行任务时光荣牺牲。1952年12月23日,吴志洲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西区五排九号。攻打锦州时成战斗模范吴志洲16岁被日寇抓到东北矿山做劳工,受尽了残酷压榨。东北光复后,他又被国民党军队强征当兵,受到欺凌。1947年3月,他参加人民解放军,生活才算有了奔头。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吴志洲作战勇敢,工作积极,很快成为机枪射手。1948年2月11日,吴志洲所在连队与兄弟连队奉命向团山子守敌进攻。部队秘密接近村子后,占据有利地形,吴志洲紧瞪双眼寻找敌人的火力点,等待进攻命令。进攻命令下达后,连长高喊一声:“机枪掩护,其余跟我来!”吴志洲对准敌火力点打了几梭子,两个火力点顿时成了哑巴。吴志洲正要提起机枪进村时,团首长让他给连长传话,8连向翼侧迂回,不能让敌人跑掉。吴志洲带着首长的命令冲进村子里,一时找不到连长,他就向村中枪声最激烈的地方奔去。突然,胡同里跑出20多个人来,吴志洲忙问:“你们是8连的吗?”见没人吭声,他发觉情况不对,马上端起机枪准备射击。一个敌人上来用手把他的枪管推开了。他急中生智,从腰间拔出一个机枪梭子猛打敌人的手,这个家伙疼得松开了手。吴志洲得手后,扣动扳机就是一梭子,几个敌人应声倒下,没死的敌人撒腿就跑。吴志洲没有恋战,继续前进,找到连长后,他向连长及时传达了上级命令。战后,吴志洲荣立一大功。10月中旬,在锦州攻坚战斗中,吴志洲两次负伤,他仍坚持扫除敌人障碍,保证连队顺利完成穿插任务,被师授予“战斗模范”称号。带领5班坚守503.9高地1951年3月,抗美援朝战场上,敌连续遭我三次战役打击后,以大量兵力疯狂反扑,志愿军全线实施运动防御,以杀伤消耗敌人。吴志洲所在的8连奉命守备“三八线”附近都坪里以西503.9高地,阻击北犯之敌。该高地东有公路,南通抱川,北通铁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4月11日清晨,敌集中10余架飞机、28辆坦克和数十门大炮对8连阵地狂轰滥炸。上午9时,8连左前方小高地阵地被敌占领,连长决定让吴志洲带5班拔掉这颗钉子。下午,天上下着细雨夹带着雪花,吴志洲带领5班冒雨反击,不到5分钟就夺回了阵地。一阵手榴弹打得敌人屁滚尿流,敌死伤12人。接着,他们又对逃敌发起追击,连续收复两个小高地,毙伤敌人15名。为避敌炮火反击,吴志洲率5班撤到反击下来的第一个小高地的反斜面隐蔽起来。吴志洲布置战友王洪义到右侧山沟旁担任警戒,叮嘱他说:“山沟底下可能有敌人在集结,如遇上就给他们手雷。”果然不出所料,当王洪义爬到沟边时,看见几十个敌人正在集结。他掏出手雷扔了过去,轰的一声巨响,十几个敌人倒下了。这一整天,他们没有吃上饭,没有喝口水,棉衣都淋湿了。好不容易熬到天亮,敌人又开始进攻了。一颗迫击炮弹在吴志洲身边爆炸,他只觉得头像灌了铅一样沉,眼冒金星,耳朵什么也听不到了。他费力地拍掉身上的石块和泥土,发现自己右臂负了伤,但他坚持不肯离开阵地。天黑后,连长派4班替换下5班,吴志洲和5班撤至排主阵地。一挺机枪毙伤50多名美军13日上午,敌飞机、大炮轰击得更凶猛了。6班的轻机枪射手石清荣不幸牺牲,他所使用的机枪正是吴志洲以前用过的。吴志洲抓起满是泥土、和他一起战斗过多年的这挺加拿大轻机枪,向连里要求任务,决心用这挺机枪杀敌立功,为牺牲的战友报仇,得到批准。志愿军战士顽强阻击敌人下午2时,吴志洲来到4班阵地。当敌人接近阵地时,他的机枪突然开火,把敌人打得丢盔弃甲,退了回去。不多时,敌人又组织一个排的兵力冲击两次,都被4班击退,阵地前留下敌人20余具尸体。吴志洲判断敌人遭到我打击后,可能以炮火报复,遂令4班隐蔽,他一个人在前面监视敌人。14日一大早,敌多架飞机向2排阵地轮番轰炸扫射,阵地上烟火滚滚,伤亡不断增加,2排只剩7个人了。9时许,敌30余人顺着小岭岗向2排发起攻击。吴志洲端起机枪向敌猛扫,战士王洪义看到一排敌人应声倒下,不由自主地喊着:“打得好!打得好!”敌人弃尸20余具,没死的连滚带爬往回跑。敌不甘心失败,又纠集兵力再次发起冲击。2排英勇奋战,战斗异常激烈。5处负伤的吴志洲一面指挥战斗,一面进行战场鼓动工作,再次将敌击退。15日,8连完成了预定任务,奉命撤出阵地。在四天的激烈战斗中,吴志洲负伤不下火线,毙伤敌人50余名,一挺机枪起到了关键作用。来源:沈阳发布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责任编辑:胡飞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1月09日
辽宁学习平台 作者:周贤忠                           孙斌毅孙斌毅,江苏丹阳人,1917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60师180团副政委。1940年2月入伍,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文书、指导员、教导员、组织股股长、团政治处主任、团副政委等职。1951年4月7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因病牺牲。1951年11月,孙斌毅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东区五排五号。家乡抗日留威名孙斌毅的叔父孙志海是江苏丹阳的进步人士,受叔父进步思想的影响,1940年10月,孙斌毅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成为新四军2支队教导队文书。1943年1月,时任连指导员的孙斌毅带领队伍到达丹阳凌口镇,镇上的人们争相来看这支抗日队伍。走在队伍最前面的孙斌毅快步走到镇中心的戏台上,向围拢过来的群众大声说:“乡亲们,我们是抗日的队伍!日本人占领了东北,又进驻山东,现在又把战火烧到了我们家乡,他们杀人放火,大家再不行动起来,就要当亡国奴了……”正当孙斌毅向群众进行宣传时,一个战士快步跑过来:“指导员,侦察员报告说有两辆摩托车往镇里开过来了,你看怎么办?”孙斌毅当即一挥拳:“打!这是咱们最好的宣传!”孙斌毅迅速组织连队隐蔽在路口,做好伏击的准备。不一会儿,两辆三轮摩托冒着黑烟出现在通往小镇的道路上。“打!”随着孙斌毅一声怒吼,3枚手榴弹当即甩了出去,将2辆摩托车炸翻在地,还没等小鬼子从爆炸声中缓过劲儿来,孙斌毅和隐蔽在路口的战士们一拥而上,砍瓜切菜般地消灭了6个鬼子。整个凌口镇沸腾了,当即就有不少人从家中拿起木棒,加入这支抗日队伍,孙斌毅的威名也响彻在整个凌口镇。入朝参战患重病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孙斌毅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政工干部。1950年9月,时任第60师180团副政委的孙斌毅正在上海近郊执行攻台训练任务。20日,180团突然接到师命令:部队北上至山东兖州邹县集结。他敏锐地意识到180团将受领赴朝参战任务,于是立即着手各项准备工作,并在全团进行了一次题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报告。11月10日,180团作为60师前卫部队,从辑安(今集安)跨过鸭绿江,直奔朝鲜长津湖地区。沿途城镇村庄都被美飞机炸成一片瓦砾,给部队宿营造成了很大困难。长津湖地区冬季酷寒,气温达零下二三十摄氏度,最低可达零下四十摄氏度。孙斌毅是南方人,从来没有在北方生活过,加上部队缺乏御寒衣物,刚一入朝他就患上了重感冒并严重冻伤。师里决定让他留在后方治病,他坚决不肯:“我是来打仗的,不能刚到前线就向后退!”11月20日,180团开始翻越雪寒岭。尽管孙斌毅身患疾病,但他还是山上山下来回跑,深入班排了解情况,为战士们讲述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战员们在他的鼓励和教育下,战胜了天寒地冻和敌机日夜袭扰的困难,按时到达古土里以北地区。孙斌毅在疾病和饥寒的双重折磨下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身体彻底累垮了,组织安排他返回后方医院治病。孙斌毅因病错过了艰苦卓绝的长津湖战役,180团团长赵鸿济和许多战友在这次战役中牺牲,让他非常难过。长津湖畔大会师带病工作直至牺牲长津湖地区的作战结束后,180团奉命在咸兴、五老里以北地区休整。孙斌毅身体尚未得到康复,就坚决要求回到部队。这时,治疗冻伤成为部队的首要任务。60师由于冻伤人员数量大,运输和医疗都很困难。为了更好地让冻伤员们早日恢复健康,孙斌毅决定整修驻地相对较好的几间房子,给冻伤员当病房。连日工作让他本来就单薄的身体更加虚弱了,他身边的人都劝他休息一天,他坚决不同意:“一天我可以做多少事,那么多伤员还在挨冻呢!”当冻伤员们住进干净、温暖的病房后,他又瘦了一圈,显得更加单薄和憔悴了。在此期间,60师还进行了第二次战役战斗经验总结,评功选模,开庆功大会,还与朝鲜人民一起控诉美帝罪行,激起对美帝的同仇敌忾,增强与朝鲜人民的兄弟情谊,增强了广大指战员战斗决心。孙斌毅作为政工干部,这些工作责无旁贷,尽管拖着病体,他仍忙前忙后,自己的病情反而加重了。正当全团大批冻伤员痊愈,部队恢复战斗力时,伤寒又开始在部队流行起来。孙斌毅不幸也感染了伤寒,开始发高烧并严重便血,但他带病坚持工作,反复叮嘱机关:“部队中还存在轻视或者畏惧敌人的思想,要加强教育;防病的工作要抓紧,不能让战士在这里倒下;马上就要参加第五次战役了,新兵的训练还要抓紧。”1951年4月7日,孙斌毅在随部队参加第五次战役的行军途中,不幸病逝。来源:沈阳发布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责任编辑:胡飞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1月04日
辽宁学习平台  作者:周贤忠                             赵吉祥赵吉祥,山东莒南县人,1924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3师337团参谋长。1939年6月入伍,194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1月,在抗美援朝战争315高地战斗中壮烈牺牲。1953年1月16日,赵吉祥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西区四排十号。抗战时期已是“战斗英雄”赵吉祥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5岁就参加了八路军,是个典型的山东大汉。他长相威武,显示出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和老练。他作战勇敢,为人热情,多次立功受奖,先后担任八路军第115师教导2旅4团8连战士、班长、排长。1944年腊月三十的早晨,日伪军400余人从大哨据点窜入沭河西岸的朱村烧杀抢掠,8连得到报告后,决心给鬼子一点颜色瞧瞧,让老百姓过个安稳年。8连快速出动,分三路向日伪军攻击,日伪军被打得仓皇逃跑,50多个敌人退守柏树林企图顽抗。时任3排排长的赵吉祥率领全排从村西头打过来,从侧翼闪入树林突袭敌人,赵吉祥端起冲锋枪大喊:“杀敌立功的机会到了,冲啊!”战士们跟着他冲进树林,打死40多名日伪军,其余被俘。1945年8月,赵吉祥被推选参加山东滨海军区举办的群英大会,荣获“战斗英雄”称号。解放天津立下大功1946年3月,赵吉祥随部队挺进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第2师4团警卫连排长。1947年2月21日,赵吉祥奉命率全排到王家房截击由城子街南逃的国民党新1军89团1个营,经过激战,将该营全歼,1纵2师授予他“战斗模范”称号。同年6月,赵吉祥任8连副连长,参加四平攻坚战。1948年初,赵吉祥任8连连长。10月26日,8连奉命在黑山地区伏击南逃的国民党新7军14师先头部队,消灭1个先头营和1个特务连,俘敌300余人,缴获大炮18门、轻重机枪各1挺,并劝敌4个连缴械投降。战后,1纵对8连通令嘉奖,给赵吉祥记大功1次。1949年1月14日9时30分,解放天津的总攻开始。在时任113师师长贺东生撰写的一篇《攻克天津》的回忆文章中,提到了时任337团3营8连连长赵吉祥的战斗经历:“3营为突击营,红3连为第一尖刀连,红军英模连——‘钢八连’为第二尖刀连。红3连攻上城墙后,突击营营长见第一尖刀连正在突破口与反冲击之敌进行肉搏战,及时命令第二尖刀连上。8连的突击班——1班,素有小老虎班之称。班长吴守智率全班一跃而起,从3连右侧冲上城墙,一上去就和敌人拼上了刺刀。连长赵吉祥是抗日战争中的战斗英雄,二级残废,身体较弱,但他紧跟突击班冲上城头,正好冲到敌人一个暗堡前,被两个敌人摔倒,赵吉祥拼命和敌人撕打,他被敌人卡住了咽喉,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吴守智冲过去,大吼一声,一枪托把一个敌人的脑袋砸碎,另一个敌人见势不好就逃,被吴守智一枪击毙。8连一阵猛打,将反冲击之敌击退了。”赵吉祥带领全连顽强抗击,打开了部队前进的突破口,后续部队像潮水般涌向城内。敌人苦心经营的“大天津堡垒化”、自我吹嘘为“固若金汤”的防线,就这样被彻底摧垮了。赵吉祥带领连队率先攻入城内。此战赵吉祥再次被记大功1次。为战役大胜赢时间1950年10月,时任志愿军第38军113师337团3营营长的赵吉祥,随部队入朝参战,先后参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战役。第二次战役前,第38军上下憋着一股劲儿,决心“包打德川”打开战役缺口。113师的任务是于11月25日出发经德川东面渡过大同江,插至德川南面的遮日峰,切断敌人后路,尔后由南向德川攻击。337团和338团用偷袭的办法,经755高地突然直插大同江边的古城江渡口,赵吉祥带3营担任前卫营。25日19时,3营到达古城江渡口,8连朝古城江渡口敌人猛扑过去,占领渡口。赵吉祥带领3营踏着刺骨的江水向江南冲去,过江后直扑马滩里,与敌1个营展开激战。赵吉祥身先士卒,从容指挥,迅速将敌歼灭,出色完成战斗任务,为接下来的三所里战斗、龙源里阻击战赢得宝贵时间。战后,志愿军38军又为他记大功1次。337团老战士牟兆祥曾回忆过赵吉祥的一次战斗:“我们的部队已连续打了4个战役,减员较大。这时候,营长赵吉祥觉得还需要狠狠地打击敌人一下。一天夜里,他组织了营部各兵种10多个人进行了一次偷袭。同志们在赵营长的带领下摸上了敌人的山头,一阵猛打,很多敌人还在做好梦就见上帝去了。没死的,等明白过来,我们已经回到自己的阵地了。”1952年1月,已升任337团参谋长的赵吉祥在大同江315高地指挥所指挥战斗时光荣牺牲。2020年10月11日,89岁高龄的337团老战士徐友跪在赵吉祥烈士墓前,讲述了赵吉祥牺牲细节:“老首长啊,你当时在指挥所指挥战斗,4架敌机轮番轰炸指挥所,投下几百枚炸弹,坑道塌了,一根枯木正好压在你脖子上……我给你把眼睛闭上,给你擦的身子,换的衣服。”一本烈士生前的日记记录了赵吉祥抗美援朝一段时间的战绩,“几个月来,战斗总结:大小战斗19次;杀伤敌人996个;打落敌机9(架)伤21(架);汽车8(辆)伤4(辆)……”来源:沈阳发布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责任编辑:胡飞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1月04日
  王冠军王冠军,河北定县(今定州市)人,1919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第2师29团政治处主任。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入伍。1950年10月23日入朝参战,1951年4月17日遭敌机空袭光荣牺牲。1953年1月20日,王冠军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西区三排三号。王冠军两次入狱始终坚贞不屈王冠军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他曾有过两次入狱的经历。1938年2月,八路军第120师359旅挺进河北,在冀中建立了地方政权和抗日游击队,王冠军参加了游击队。因表现积极,1941年8月,他被选送到抗日军政大学二分校3团学习。1942年5月,侵华日军开始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实行拉网式“扫荡”,王冠军所在的抗大二分校3团全体教职学员奉命转移,5月9日行至石德铁路时与日军遭遇,部队被冲散。60余名学员在营连干部的带领下,与敌人激战5小时,因寡不敌众,除王冠军1人被俘外,其余大部牺牲。王冠军被俘后,被关押在南京浦口日军监狱中,经受了各种严刑拷打逼供,但他始终坚贞不屈,丝毫未泄露党的机密。他还在狱中进行宣传鼓动工作,领导建立了党支部。8月17日,他策划600余人暴动,成功越狱。1943年1月,王冠军在新四军第2师领导的游击队任指导员,在一次战斗中,他再次被俘。审讯时,他宁死不屈,门牙被打掉了两颗,后经地下党组织营救获得保释。1944年11月,王冠军进淮南党校学习,1945年7月毕业后,被任命为淮南区委副书记兼副区长,继续领导当地人民开展抗日斗争。抗战胜利后,王冠军随部队挺进东北,先后任嫩江军区第1大队政委、嫩江军区第37团2营教导员、辽东军区司令部一科副科长。1948年11月,王冠军调任第四野战军炮兵第4团政治处副主任,参加平津战役。1949年3月,炮兵第4团改编为炮兵第2师29团,王冠军任政治处主任。云山的炮声为美军敲响丧钟1950年10月23日,王冠军所在的炮29团奉命入朝参战。这是一次特殊的出征。每个人身上都不许带一点有关证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东西,包括香烟和带有中文字样的残破纸片。每日黄昏出发至凌晨4时停止,天亮前隐蔽完毕。志愿军炮兵悄悄埋伏在崇山峻岭中。云山战斗中,志愿军炮兵投入了近一半的兵力。1950年11月1日16时40分,五颜六色的信号弹腾空而起。志愿军炮兵开始炮火准备,炮弹如雨点般倾泻在敌军阵地上,剧烈的爆炸声震荡着云山山谷。他们把每门炮都打出了最大的发射速度,炮火从不同角度射向主要攻击点。有些前沿步兵观察所也主动报告敌情,充当义务炮兵观察员,炮兵则根据报告不时调整角度、方向。美军第一次尝到了志愿军炮弹的厉害。敌炮兵阵地在我炮火压制下,几十分钟竟没有打出一发炮弹。炮29团配属志愿军第39军116师,在利洞一带围歼美骑兵第1师8团和南朝鲜军一部,缴获了大批物资,打击了号称“王牌军”的美骑兵第1师的嚣张气焰。出国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全团官兵的士气。12月24日,炮29团2营和1营1连奉命配属志愿军第40军118师,向据守在“三八线”附近的南朝鲜军第6师和美骑兵第1师一部发起攻击。30日拂晓,29团2营1连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在冰天雪地中构筑阵地,遭到美军飞机空袭,部分火炮和车辆受损。为保证不耽误战斗,王冠军协助团长重新调整兵力部署,迅速完成射击准备。31日18时战斗打响,378发炮弹带着全团官兵的满腔怒火倾泻到敌军的三处炮阵地上,炮29团掩护步兵胜利突破敌阵地。  志愿军炮兵袭击敌阵地砥平里战斗摧毁敌4个炮兵营1951年2月13日,炮29团参加了砥平里战斗,这是朝鲜战场上的一次大血战。2月14日,志愿军第40军和第66军包围了砥平里一带的美第2师和南朝鲜军第8师。当日21时,志愿军向被围之敌发起了猛烈进攻。指挥部一声令下,炮29团向敌占领的229高地进行了火力急袭,高地上顿时成了一片火海。先头部队的步兵已经冲上了229高地,与敌人形成了胶着状态。两军在阵地前沿展开了拉锯战,双方的炮兵也展开了对射。在我军炮兵铺天盖地的打击下,敌人的4个炮兵营全部被摧毁,形势明显对志愿军有利。2月15日,美骑兵第1师第5团向砥平里开进,一路上坦克在前面打头阵,边开炮边向我军阵地冲来,连续突破了两道防线,与美第2师会合。面对美军的两面夹击,我军不得不于当夜撤出战斗。  志愿军火箭炮向敌阵地轰击炮29团奉命配属在横城以北上加云、下加云和456高地、481高地,阻击美陆军第1师。20日,指挥部命令炮29团支援步兵向555高地反击。王冠军亲率1营和2营4连开进,途中部分车辆触雷,连队出现伤亡。为避免再次发生触雷,王冠军不顾危险,亲自到前面查看情况,指导排雷,保证参战火炮按时进入阵地。战斗中,王冠军还积极与步兵保持联系,密切配合步兵完成防御反击和阻击等作战任务。炮29团以准确的火力压制敌人,成功掩护大部队机动防御。1951年4月17日,王冠军在前线开会后返回团部途中,突然遭到美军飞机空袭,不幸中弹牺牲。来源:沈阳发布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责任编辑:胡飞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2月28日
辽宁学习平台作者:周贤忠                                                                   刘光义刘光义,山西应县人,1917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4师后勤处副处长。1937年入伍,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指导员、连长、营长、团副参谋长、师卫生处副政委、后勤处副处长等职。1951年9月27日,在执行押运任务中遇敌机空袭光荣牺牲。1953年2月26日,刘光义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东区一排十号。   公祭烈士1953年2月24日20时20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英雄黄继光、孙占元、邱少云三位烈士的遗体运抵沈阳,沈阳人民以最高的礼仪迎灵、公祭、守灵、送灵、安葬,度过了感天动地的11个日夜。而同三烈士一同来沈的,还有一位烈士,他就是志愿军第15军44师后勤处副处长刘光义。他虽没有在沈阳被公祭,但他被安葬在杨根思、黄继光、孙占元、邱少云、杨连第五大烈士身边,也受到了很高的礼遇。他在朝鲜战场上的警卫员耿式全讲述了刘光义牺牲和遗体运回国的经过,留下了宝贵的口述史料。牺牲:运送被装时被弹片击中第五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第15军从前线换防进行休整。1951年9月上旬,上级通知第44师到三登峡火车站领被装。由于当时战事吃紧,后勤补给除一线部队由后勤部队送上去外,二线休整的部队都是自己组织人员到车站搬运。44师的驻地离三登峡车站还有200多公里路,师里派出卢路副参谋长和刘光义站长(后勤处副处长兼兵站站长)分乘两辆汽车,带领官兵前去领被装。警卫员耿式全也一同前往。据他回忆:“当时我军没有制空权,白天敌机不间断进行侦察、轰炸,我们不能行动,只有在晚上进行急行军。经过5个夜晚的行军,我们顺利抵达三登峡车站。装完被装后,于当晚返回,当走到离三登峡车站30多里的美军封锁线时,不幸的事发生了。”“这条封锁线虽然只有几百米长,但却是必经之路。美军飞机每天都对这里进行轰炸。上级要求,任何车辆与人员在通过封锁线时,都必须快速通行,不能停留。可就在通过封锁线时,我们乘坐的汽车轮胎爆裂了。刘光义站长跳下车与战士们一起把汽车推到隐蔽处。这时已是晚上9点多钟。为了尽快更换好轮胎,我与通讯员赤春喜抱来石头,垫在车底下。刘站长与司机一起卸螺丝。就在这时,敌机飞过来轰炸,刘站长高声呼叫让大家隐蔽。我们迅速隐蔽到汽车底下,可刘站长刚跑到汽车尾部,炸弹就爆炸了,一块弹片击中了刘站长。”“在炸弹的爆炸声中,我听到站长‘啊’了一声,心想不好,站长负伤了。我冒着浓烟冲到刘站长面前,只见他倒在了血泊中,他的左腿被弹片击中。这时,敌机仍在上空盘旋。为了部队的安全,我不能打开手电查看刘站长的具体伤情。我摸了摸刘站长的伤腿,感觉鲜血直流,情急之下,我用急救包为刘站长的伤腿进行了简单的包扎,然后将刘站长拖到一个石缝中隐蔽起来。40分钟后,敌机飞走了,卫生员也从后边赶了上来,我们打开手电一照,只见刘站长脸色苍白,左腿血肉模糊,鲜血从伤口处不停地往外流,腿已经基本被炸断,伤势非常严重,如果不赶紧止血,就会有生命危险。我们决定把刘站长送到就近的志愿军金矿战地医院进行抢救,可就在途中刘站长终因失血过多,永远离开了我们。”回国:与黄继光、孙占元、邱少云三烈士一同来沈1953年2月18日,根据上级指示,牺牲的战斗英雄、团以上干部、立过一等功的营级干部都要运回祖国进行安葬,组织上决定由耿式全参加寻找刘光义遗体并护送回国的任务。耿式全说:“刘站长牺牲后我才知道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在解放战争中他6次负伤,屡立大功。2月21日凌晨5点多,由我带路,直奔埋葬刘站长的三登地区,找那个我只住了半夜的山沟。上午10点多,我们赶到了那个山沟,我们数十人在山沟里找了三四遍也没有发现刘光义烈士的墓。我猛然想起,刘站长牺牲的那天晚上我们还曾住在一户老百姓家中,房东也许会知道刘站长埋在何处。朝鲜老乡领着我们山上山下找,终于在附近一个山梁上的大树下找到了刘光义烈士的墓,只见当年竖在墓前写着烈士姓名、单位的木桩,已经淹没在一人多高的杂草中。”“经过5个多小时的奔波,我们跨过了鸭绿江,回到了已阔别两年的祖国。运送烈士遗体的汽车停在了安东(今丹东)七道沟15军留守处的操场上。留守处的同志已准备好了红漆大棺材,我们把烈士的遗体放入棺材中。入殓完毕后,黄继光、邱少云、孙占元、刘光义四位烈士被送往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来源:沈阳发布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责任编辑:胡飞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2024年12月22日
辽宁学习平台作者:周贤忠                            邢桂经邢桂经,山西定襄县人,1922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第1师21线路团副政治委员。1937年10月参加革命,193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6月6日在龙津江畔遭敌机扫射光荣牺牲。1951年12月8日,邢桂经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东区六排四号。参加铁道抢修大会战邢桂经7岁时进学堂读书,高小毕业后回家种地。1937年10月,他加入抗日救国队伍,在山西省定襄县动员委员会从事群众宣传工作。1938年1月,他参加定襄县军政研究班学习,后转入部队工作,先后任定襄县基干大队班长、排长,雁北游击大队指导员、教导员,延安中央警备团训练队文化教员,东北林口护路军铁道1团2大队教导员,护路军教导队政委、政治主任兼教员,10团2大队教导员,铁道纵队第1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宣传科科长等职。1948年12月,为保障平津战役军事物资运输需要,铁道纵队第1支队奉命入关,抢修北宁铁路关内段和修复通向天津、北平的铁路。时任宣传科科长的邢桂经,带领全科人员深入抢修部队第一线,参加铁道抢修大会战,宣传抢修中的好人好事,开展立功创模活动,提出“野战军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的战斗口号,极大地鼓舞了官兵士气,部队提前完成了抢修任务。邢桂经烈士遗物总结宣传全国重大典型1949年6月,为支援部队向大西北进军,邢桂经随铁道部队转战陇海铁路洛阳至交口段执行抢修任务。这段工程的8号桥是号称天险的难点工程,是当时全国第一高桥,桥墩高达45米。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它几次被炸毁。修复此桥首要任务是上到高耸的桥墩上面,把它们铲平后重新架梁。由于缺乏施工机械,如何爬上桥墩成了难题。作为宣传干部,邢桂经也深入8号桥抢修工地蹲点调查,发现了杨连第这一典型。当时杨连第经仔细观察,发现每个桥墩上每隔3米就有一根修桥时留下的铁夹板,虽然只有几寸宽,却勉强能站一个人,便大胆提出一个方案:用一根带钩的杆子钩住铁夹板上的圆孔,人顺着杆子爬上去,然后把脚手杆绑在铁夹板上,以此方法搭成单面云梯。杨连第冒着生命危险爬上相当于15层楼高的桥墩,以一块铁板作掩体,连续爆破将桥墩顶面铲平,使8号桥提前20天恢复通车。邢桂经及时总结宣传了全国重大典型——“登高英雄”杨连第的先进事迹,为部队营造了学英雄、争先进的良好氛围。1950年9月,杨连第出席了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召开控诉会激励官兵1950年8月,邢桂经任铁道兵团第1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于11月6日随部队入朝,沿满浦铁路边抢修边开进。邢桂经随部队到达遭敌人破坏最严重的平元线新成川时,看到沸流江畔大批惨遭杀害的朝鲜老百姓还没来得及掩埋,他们当中多数是妇女和儿童,有位年轻妈妈的身上还背着一个婴儿……眼前的惨状使他义愤填膺。面对敌人的滔天罪行,邢桂经及时组织部队召开控诉会,激励官兵发扬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实际行动完成铁路抢修任务,支援前线部队打败美帝侵略者。铁道兵昼夜抢修沸流江大桥在修沸流江大桥时,正值天寒地冻的冬天,需要挖16000多立方米冻土和岩石,要刨1米多深的冻土层是一个相当吃力的工作。用了很大劲刨下去,只看冒一股火星,刨不出拳头大一块土。战士们刨热了就脱去棉衣,穿着单布衫,雪花落在单布衫上融化了,被风一吹,就冻一层薄冰,稍一休息,浑身冰凉,再一加劲,身上就像开锅似的冒热气。邢桂经与战士们一起奋战,记录下这难忘的时刻。敌人为阻止志愿军后方物资运输,不断破坏铁路运输线,对抢修部队实施狂轰滥炸,英雄的铁道兵战士们路断修路,桥断架桥,铁道兵团第1师共完成抢修满浦、平德、平元、京元、涟川等铁路干支线通车里程达796公里,对恢复战地铁路运输,保障前线志愿军的物资供应作出了贡献。冒着敌机扫射抢修铁路1951年5月,邢桂经任志愿军铁道兵团第1师21线路团副政委。为保障第五次战役物资的运输,铁道兵团奉命抢修通向汉城方向的铁路。第21线路团承担京义线南川至汉城的铁路抢修任务。这段铁路的重点工程是修复龙津江大桥和临津江大桥。5月19日,第21线路团到达临津江畔,随即投入临津江大桥的抢修,完成任务后又转战汉浦,与第一桥梁团合力抢修龙津江大桥。铁道兵在激流中架木笼在抢修龙津江大桥时,需要枕木,在龙津江桥附近有孔钢梁,上面有40多根压梁木,敌人飞机在桥梁上空不断轰炸扫射,又是杨连第爬上17米高的桥墩,取下了所需的材料,保证了抢修任务的顺利进行。他说:“材料比生命都重要,没有它就修不上桥,就不能保障前方的胜利。”而邢桂经及时记录下这感人的事迹,作为部队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动素材。在朝鲜战场上抢修铁路桥梁,也像前线部队打仗一样,必须要有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才能完成任务。敌人飞机昼夜不断地轰炸、扫射,但是抢修工作不能断。白天,邢桂经带领部队蹲在潮湿的防空洞里,利用敌机轰炸间隙进行抢修;夜间,他组织部队搞会战。1951年6月6日,邢桂经在龙津江笔岱里指挥部队防空时,遭敌机扫射不幸中弹牺牲。来源:沈阳发布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责任编辑:胡飞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2024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