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红色基因
全部
王瑞,河北涞源人,1913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202师605团副团长。1938年2月入伍,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11月22日,在朝鲜北汉江前线指挥战斗时遭炮击光荣牺牲。1952年3月7日,王瑞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西区五排二号。在战斗中成长王瑞参加八路军时已经25岁,在冀中军区1分区1团当战士。他刻苦训练、作战勇敢、不怕牺牲,多次出色完成战斗任务。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参加了平汉路破击战、察南绥东战役、保北战役和平津战役等,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参谋长等职。到1951年6月26日随部队奉命入朝参战时,他已是志愿军第68军202师605团副团长。为防止美帝国主义依仗海空军优势在东西海岸登陆,68军一入朝就奉命向朝鲜东海岸重镇元山开进,以增援元山地区抗登陆的防御力量。出发前,王瑞针对途中山高水多、供给不足、敌机袭扰等情况,组织人员研究制订安全开进计划,对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出多种解决预案。605团昼宿夜行,徒步强行军10多天,行程近500公里,按照方案安全到达指定位置。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通过连续五次战役的打击,把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赶回“三八线”附近,志愿军全面转入阵地防御作战。7月10日,停战谈判在开城举行,但美方对谈判并无诚意,一面蛮横无理节外生枝,阻挠谈判顺利进行;一面积极进行作战准备,发动“夏季攻势”,对志愿军施加军事压力。为获取停战谈判的最大利益,“联合国军”经过充分准备,于1951年9月29日发动了一场更为强烈的“秋季攻势”,向志愿军阵地进行反扑。1951年10月,68军奉命向前线开进,一部在文登里一带防务,另一部配合友军在金城以南投入战斗。1951年8月至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英勇战斗,粉碎了美军的夏、秋季攻势,歼敌25万人。图为志愿军战士顽强阻击敌人北汉江前线指挥10月15日,根据上级指示,605团配属67军作战,先后参加了轿岩山、烽火山一线的阻击战。烽火山位于朝鲜中部的金城南偏西不到5公里处,它的西南方向12公里多一点,就是一年后举世闻名的上甘岭。这里紧靠“三八线”,是美军楔入我军前沿的突出部,正是敌我争夺较为激烈的地区。美军这次攻势的打法与以往不同,坦克不再是分散于步兵队形内作为支援步兵的移动火力点使用,而是每次以20至40辆坦克组成一个装甲集群,先于步兵发起集中冲击。在此之前,首先使用飞机和大炮对中朝军队阵地反复进行轰炸、射击,充分发挥“范弗里特弹药量”的威力,以最大限度杀伤中朝军队的有生力量。当攻击发起后,由坦克集群引导步兵、工兵实施快速冲击,在飞机、炮火掩护下沿公路及其两侧地域推进,迂回割裂中朝军队前沿各个防御阵地间的联系,再由步兵实行逐山占领。美军得意地将这种战法称为“坦克劈入战”。由于初上阵地,605团对地形环境不熟悉,对敌情不明确,对阵地的构筑未成完善体系,面对美韩军每日落弹上万发的炮击、轰炸和气势汹汹的“坦克劈入战”,应对比较吃力。但他们靠不怕牺牲的精神同敌人周旋,进行殊死搏斗。王瑞始终在前线指挥战斗,组织部队击退敌人飞机、大炮、坦克和步兵等复合兵种协同下的数十次攻击。堑壕被摧平了,他们边打边修;工事被打翻了,他们跳着弹坑打;子弹打光了,用石头打;刺刀弯了,用铁锹劈;肚子饿了,吞一口炒面仍然打;口渴了,喝尿还是打;通信联络中断了,就各自奋战,反复冲杀。敌人的攻势终于以失败而告终。11月17日,南朝鲜军第6师及第8师的1个团,东渡北汉江,在空、炮火力的掩护下,向612团、605团2营阵地发起猛攻。王瑞再上一线,率领605团2营英勇奋战5昼夜,打退敌人多次进攻。22日,王瑞在前线指挥战斗时,突遭敌人炮击,不幸中弹牺牲。正是有王瑞这样的志愿军将士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以血肉之躯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才赢得了金城地区防御作战的最终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秋季攻势”。志愿军20兵团司令员杨成武曾赋诗一首,以作纪念:“谈判无计挑战端,坦克劈入文登川。以劣胜优破甲阵,智勇将士震敌寒。”来源:沈阳发布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责任编辑:胡飞
发布者:Summer
02月24日
车景友车景友,河北遵化人,1922年生,中国人民志愿军空17师领航主任。1941年3月入伍,194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3月25日参加抗美援朝作战。1952年6月26日在飞行训练中牺牲。1953年12月6日,车景友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西区二排五号。为报仇参加八路军1941年1月的一天拂晓,日本侵略者来到车景友老家搞“清乡”,车景友在人群中被特务拉了出来,说他是八路军。日本侵略者和特务对他进行惨无人道的击打、灌凉水、鞭子抽、猪毛绳勒,直至车景友一动不动,日本侵略者以为他死了,才罢手。日本侵略者撤走后,家人和村民把他抬回家。半小时后,车景友慢慢醒了过来,怒目圆睁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小鬼子不是说我是八路军嘛,这次我就要当八路军,打鬼子报仇雪恨。”车景友在家养了两个月伤,于1941年3月报名参加了八路军,被编入冀东军区第13团11中队。由于他作战英勇,很快升任班长、排长。抗日战争胜利后,车景友先后任冀东14分区16团1连副指导员、13旅60团4连指导员、东北军区9纵13旅78团2营副教导员、第四野战军46军237师414团2营教导员及营长,先后参加了冀东西线和东线战役、东北秋季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后随部队南下参加了株洲战役,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视死如归刻苦训练1949年12月,车景友从陆军调到空军第7航校飞行队机械队任连长。人民空军初创时期,为加快空军建设的步伐,急需培养飞行干部,时年27岁的车景友经过体检和政审,于1950年5月调入空军第4航校学习飞行。车景友参军前只读过3年小学,参军后虽经学习锻炼,也仅能看懂一般文书。飞行是一门复杂的技术,需要掌握机械构造学、空气动力学、气象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才能学好。车景友毫不气馁,虚心请教,苦心钻研,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按期完成所学科目,掌握了驾机升空作战的本领。1951年3月,车景友以优异成绩毕业,被分配到新组建的航空兵第17师49团任副团长。1951年10月,车景友调任航空兵第17师领航主任。1952年3月25日,志愿军空军第17师进驻大东沟机场,参加抗美援朝作战。那时中美双方飞行员军事素质天差地别,志愿军歼击机飞行员飞行时长也就二三十个小时,而美军飞行员大多为五百至数千小时;我方没有战斗经验,而敌人不少是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老手。车景友和伙伴们采取了边打边训练的方式,加紧提高业务能力。他起早贪黑,组织准备飞行计划,帮助司令部的同志拟制图表,对技术差的同志不厌其烦地带着飞。对飞行中出现的气象变化、发生的问题,他都随时讲解,飞行结束后及时组织讲评,让大家总结经验教训。飞行员们发自内心地说:“车主任训练真是严格、周到、细致!”在车景友的带领下,全体飞行员训练刻苦,为实战打下了坚实基础。1952年6月26日,车景友在带领飞行训练时因飞行事故不幸牺牲。在抗美援朝作战中,空17师共击落敌机23架、击伤3架,牺牲飞行员9名。来源:沈阳发布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责任编辑:胡飞
发布者:Summer
02月17日
罗永祥罗永祥,江西兴国人,1916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第1分部代副政委。1931年参加红军,193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时在红一方面军第12军36师师部当战士,后任司号员、勤务员、军医处看护员、看护班班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三、四、五次反“围剿”战役。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第一军团1师3团3连副指导员、指导员,此后参加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1952年11月8日在抗美援朝战争阳德郡马庄里战斗中壮烈牺牲。1952年12月16日,罗永祥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东区三排三号。平型关战役,八路军大显神威,在国人无所适从的最严峻时刻,首战告捷,在国人心中播下抗战必胜的种子。百团大战,是全面抗战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主动战役进攻,在抗战最困难、亡国论最猖獗之时,以其伟大的胜利振奋了全国军民,推动了全民族抗战形势的高涨。在全面抗战的历史性时刻,都有罗永祥的身影。他从家乡江西兴国一路走到陕北,又走到东北、走到抗美援朝战场,最后长眠在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他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牺牲的16名军、师职指挥员之一。平型关战役参加阻敌战斗罗永祥15岁就在家乡参加了红军,经历长征到达陕北后,他已经当上了连指导员。随后,他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他带领一个排打击敌人增援,表现出很强的作战指挥才能。根据八路军115师的统一部署,独立团在杨成武团长率领下,于1937年9月23日下午从上寨镇向灵丘东部山区与涞源交界的腰站进发,阻击从涞源西进增援平型关之敌。腰站村东驿马岭上有个隘口,是涞源之敌西进灵丘的必经之处。24日下午,日军一个联队从涞源向驿马岭方向开来。当晚下了一夜大雨,25日拂晓雨停后,在浓雾的掩护下,我军迅速进入阻击阵地。7时许,敌人已占领了驿马岭顶上的隘口,并以此为支撑点沿公路向1营阵地直涌过来。当敌人进入有效火力范围时,隐蔽在山头上的八路军战士奋起冲杀,同敌人展开肉搏格斗。驿马岭隘口争夺战十分激烈,隘口处有一个日军联队的指挥所,1营1连向隘口冲击时受到敌人优势火力的压制,战士们英勇拼杀,全连伤亡过半。2连、3连从右侧小路向隘口冲击,杀伤了一批敌人。但敌众我寡,隘口一时未攻下来,敌人却也不得前进一步。第二天,气急败坏的敌人成群结队地向我军据守的山头阵地轮番进攻,1营战士顽强地阻击敌人。激战至下午3时,独立团收到了师主力在平型关伏击敌人大捷的消息,全团指战员倍受鼓舞,斗志更坚。团主力移到敌人侧翼猛攻,正面部队同时发起反击。在前后夹击下,敌人伤亡惨重,夺路向东逃向涞源。1营追击敌人直到涞源城下。这次阻击战,罗永祥所属部队完成了阻击牵制敌人的任务,保证了师主力在平型关取得伏击敌人的重大胜利。百团大战参加东团堡战斗平型关大捷推动了全面抗战如火如荼地开展,粉碎了日军速战速胜灭亡中国的阴谋。1937年12月,罗永祥调任晋察冀军区第3团营教导员,此后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1940年9月,在百团大战第二阶段,晋察冀军区根据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命令,组织涞灵战役,夺取涞源、灵丘县城及其附近各据点。遂以所属第1军分区第3团进攻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士官教导队170余人守备的东团堡村。22日夜,战斗发起,激战至次日拂晓,3团占领村西馒头山阵地,杀伤日军10余人。日军反扑并施放毒气,3团进攻受挫。23日夜,3团在炮火掩护下再度进攻,突入村中,歼日军100余人。日军退守核心工事,顽抗待援。24日夜,3团攻克村周围全部堡垒,但因中毒和伤亡人数多,遂转入围困。25日下午,日军焚烧据点内的武器、粮食,企图突围。3团乘势猛攻,与日军展开肉搏。日军残部20余人突围无望,被迫投火自焚。此役,3团全歼日军170余人,缴获机枪4挺、步枪100余支。1941年8月起,罗永祥被组织先后派往晋察冀军区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第2分校、中央军委军事学院和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毕业后他被任命为延安教导第2旅5团政治处主任。1946年5月,罗永祥随部队开进东北,先后任黑龙江省五常县车站军事代表、牡丹江护路军第2团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吉林省永北县大队副政委兼大队长、东北军政学校3大队政委。1951年1月,罗永祥任辽西军区警卫团政委。后勤人员修室外粮食仓库抗美援朝参与后勤工作1951年6月,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简称志后)正式成立,下辖6个分部。1951年10月,罗永祥被抽调到第1分部任代副政委,入朝参战。第1分部设若干大兵站,配有仓库、汽车团、装卸团、公路工程队、担架队、警卫团及医院、救护队等。在阵地防御作战和巩固阵地作战中,罗永祥经常深入各站点进行思想鼓动工作,要求官兵克服各种困难,全力以赴为前线部队搞好供应保障。罗永祥入朝时,正是反“绞杀战”最艰苦之时。桥梁被断,他组织人员进行漕渡倒运;铁轨被炸,他组织人员进行抢修;火车受阻,他组织人员实行长区段倒运,保障了前线部队的物资供应。在10个月的反“绞杀战”中,志后建成了以兵站为中心,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相结合,前后贯通、纵横交错的兵站运输网,形成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1952年起,志后进一步完善了供应体制和兵站运输网。为加强仓库建设和物资保管工作,后勤各分部到1952年6月,共新建能容纳1200多节车皮物资的石库洞和能容纳790多节车皮物资的土库洞。志后还组织工兵修建了大量的地下和半地下医院,医疗和后送体系日趋完善。这其中,罗永祥都付出了艰苦的努力。1952年9月,志愿军为粉碎敌人可能的局部进攻,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发起了秋季反击作战。罗永祥带领分部人员随部队进行伴随保障,在阳德郡马庄里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来源:沈阳发布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责任编辑:胡飞
发布者:Summer
02月13日
辽宁学习平台作者:周贤忠                                                                    王国华王国华,河北定县(今定州市)人,1915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4军司令部管理科科长。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4月入伍。1953年3月31日因病牺牲。1953年4月1日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西区一排十号。这是一个发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悲伤的故事。志愿军第64军司令部管理科科长王国华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患上了白血病,而他的妻子张晓瑞于1952年3月因病去世,留下了三个孩子。他没有将自己患病的情况告诉任何人,而是在战场上默默承受着病痛的折磨。1952年10月,王国华回国采购物资,组织上让他回家看望一下父母和孩子。他的父亲念其丧妻,孩儿尚小,无人照料,就撮合他与本村小学一名教员结亲。王国华委婉地拒绝了,推说部队正在朝鲜执行作战任务。他恳请父母照顾好他的三个孩子,仅与家人团聚了十几个小时,第二天凌晨便匆忙启程,再赴抗美援朝战场。在战斗中成长王国华出生在一个进步家庭,父亲和两个弟弟均是共产党员。他勤奋好学,边务农边读书。七七事变后,王国华满怀民族义愤,组织本村民兵积极开展敌后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4月,他带领本村民兵集体加入八路军,成为晋察冀军区3分区6支队的一名战士。他随抗日队伍在定县、曲阳、新乐、阜平、保定等地,参加对日伪军的伏击、阻击、拔据点等战斗,毙伤日伪军数十名。1940年秋,在百团大战中,他多次参加破袭铁路、公路作战,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在解放战争中,王国华随部队参加了清风店、石家庄、张家口等战役。1949年12月,王国华所在部队担负修筑宝(鸡)天(水)铁路任务。他严密组织,想方设法解决施工中的难题,和战友们一起加班加点,日夜奋战,圆满完成了施工任务。随后,军首长让王国华负责第64军首批复员退伍老兵的组织工作,他在组织动员、思想教育、落实政策、交接手续方面想得很细,做得非常具体,受到上级表扬和老兵们的一致称赞。解决温饱问题1951年2月,时任志愿军第64军司令部管理科科长的王国华,随部队入朝参战,随后参加了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强渡临津江战斗。那会儿,美国飞机炸得厉害,部队后勤断了运输,吃的送不进来就要挨饿,连炒面有时都供应不上。王国华作为管理科科长,积极为司令部想办法,千方百计解决干部战士的温饱问题。那时候,吃不上蔬菜,伙房里做的青菜,都是在当地找的野菜,然后煮着熬着吃。野菜里有带毒的,王国华了解到有几种野菜可以吃,就把它们编成材料,制成标本,发给司务长、炊事班的人员看,再照着去采集。那时战场上只有土豆,还是稀缺品,王国华想尽办法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改善司令部伙食。每次战斗,王国华总是带领后勤人员奔波在前线和后方之间,组织运送物资、补充弹药、转运伤员,保证前线部队的作战需要。在积极防御作战中,64军打了一场漂亮的马良山防御战,粉碎了敌人的“秋季攻势”,部队首次组织步兵、坦克兵、炮兵、高射炮兵和工兵协同作战,消灭英皇家苏格兰边防团1个营和美3师一部,巩固了阵地,有力配合了停战谈判。他们以马良山战斗的辉煌为自己争得了荣誉和第一个机械化步兵师改装的地位。王国华在后勤保障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马良山战斗带病坚持工作抗美援朝战争后期,构筑防御工事,特别是构筑坚固坑道和永久性海岸阵地,是反登陆作战准备的关键所在。基于体系化防御作战考虑,志愿军提出以东西海岸为重点全面加强防御工事的艰巨目标。自1952年冬季起,王国华所在部队转入紧张的反登陆作战准备,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紧急战备施工。这次战备施工规模庞大,工程复杂,器材缺乏,加上敌机不断袭扰,部队缺乏筑城经验,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王国华,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病痛,以坚强的毅力,整天忙碌着战备施工和应急保障工作,想方设法帮助直属单位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难题,为部队按期完成任务作出了贡献。军卫生所所长胡绍铎确诊了王国华白血病的病情,劝他回国治疗。但是王国华以工作忙碌为由多次拒绝。直至1953年3月,王国华突然病危,组织上送他回国检查治疗,才发现他已是白血病晚期。经治疗无效,王国华因病牺牲,年仅38岁。他入伍14年,从普通战士成长为人民军队的管理干部。在朝鲜,他拖着病体战斗了两年,最终因病牺牲。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王国华这样不怕牺牲、忘我工作的志愿军官兵,才有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来源:沈阳发布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责任编辑:胡飞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2月02日
 郝亮,山东莱阳人,1918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58师174团政委。1938年7月入伍,193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文化教员、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委等职。1950年12月8日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遭敌机轰炸光荣牺牲。1951年11月,郝亮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东区三排八号。果敢,以弱胜强1938年7月,郝亮在山东掖县参加抗日队伍。全面抗战中,郝亮参加大小战斗百余次,立下战功。解放战争中,郝亮先后参加了孟良崮战役、鲁南阻击战、豫东战役等,到1948年10月,已任174团政委。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打响。郝亮率团渡过长江,于26日15时到达濑阳、蒋店一线,再向南6公里就是京杭公路。据侦察员报告,京杭公路上有1万多名国民党逃兵。郝亮与团长商议,来敌比我军多五六倍,兄弟团一时赶不上来,如果等就会贻误战机。两人下定决心,打!随即命令副团长齐馥带1营从后面追击,参谋长带2营从西侧迂回冲击,3营从东川堵击。郝亮站在队伍前面大呼:“一定要猛打、猛冲、猛追!连长带你的连、排长带你的排、班长带你的班冲进去!发挥1纵分割包围的老传统,冲呀!”一声令下,174团一个班一个排地冲进数倍于己的敌群。郝亮根据战斗进程,及时下达指示:“敌人已无斗志,加强政治瓦解!”他带着政治处干事奔到前线组织喊话。21时许战斗结束,共抓获俘虏12740余人。这一战,不只是歼敌万人的大战,而且是一场抓俘虏的大战,是宣传解放军优待俘虏的宣传战。  郝亮家人捐赠的郝亮遗物灵活,赢得民心上海解放后,174团负责守卫上海浦东。7月的一天夜里,警卫连班长王贵带着两个战士在浦东的东昌路巡逻时,王贵手握的冲锋枪突然走火,三发子弹打进路边的一家钟表店里,把一个在店内熟睡的小老板打死了。情况当夜反映到郝亮那里,郝亮连夜召开团党委会,决定对王贵进行严肃处理。郝亮与王贵谈了一次话,他说:“你在解放战争中立下战功,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你的。但上海刚解放,就出现这种事,党需要用你的生命来挽回在群众中的影响。”王贵动情地说:“我是一名人民解放军战士,是为人民利益而斗争的,现在我犯了纪律,就应接受纪律处分。打死人偿命,只要能在群众中挽回影响,我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三天后,团里在上海浦东福利社召开大会,准备对王贵执行党的纪律。突然,台下死者母亲和旁观群众都大喊:“不要杀他……”面对群众的呼声,团党委经请示师党委作出决定:好好殡葬死者,王贵做死者母亲的义子,死者家属享受军属待遇,王贵过节要回家探望母亲。决定公布后,参会的群众沸腾了,死者母亲和群众都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人民解放军万岁!”郝亮也深受感动,他常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家人听。  志愿军在长津湖地区强攻美陆战1师山头阵地英勇,靠前指挥1950年11月,郝亮随志愿军第20军58师174团赴朝作战,进入长津湖地区。此地是朝鲜北部最为苦寒的山区,战士们御寒装备极差,薄薄的军衣挡不住滚滚寒流,不少官兵冻到脚趾烂掉。郝亮组织人员通过烧姜汤、协调衣物来提高部队的御寒能力,同时发动各级指挥员深入战士中积极开展宣传鼓动工作,使得部队始终保持高昂的士气。第二次战役中,174团随58师在志愿军第9兵团向敌发起反击,分割包围、攻歼美陆战第1师。174团像一支脱鞘的利剑插入敌军阵地,喊杀声震耳欲聋。从战斗发起,174团连续30多个小时顶风冒雪,英勇作战,弹药几近耗尽,官兵手脚冻伤,他们没有后退一步。12月1日,敌丢弃大量武器装备,向南逃窜,174团随即展开追堵围歼。12月2日,上级命令58师与60师一起进至古土里、黄草岭地区阻敌南逃北援。从5日晚起,174团将可战兵力并成17个排,扼守化被里、小民太里一线阵地。7日拂晓,美军陆战1师主力以坦克为先导,突破1304高地。郝亮与师参谋长胡乾秀将173团、174团可战兵力组成两个连实施反击,将1304高地夺回。在冰天雪地、供应极端困难的不利条件下,战士们一天一夜都没有吃饭喝水,在1米多深积雪中压冰坑为工事据守,许多战士手足全部冻坏。就这样,他们仍然坚守阵地,打退了敌人几十次进攻。郝亮和胡乾秀一直在黄草岭西南的地窖内指挥战斗,12月8日上午突遭敌机轰炸,两人同时壮烈牺牲。58师政委朱启祥闻讯后沉痛地说:“在入朝前,郝亮已接到调任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的命令,但他强烈要求带团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后再赴任。我非常理解郝亮的心情,174团是他从胶东一手带出来的部队,他只有和美国侵略军交过手后,才会放心地离开。”来源:沈阳发布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责任编辑:胡飞
发布者:Summer
01月31日
辽宁学习平台2023-12-19订阅作者:周贤忠  张茂生张茂生,山西定襄人,1920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6军196师587团参谋长。1937年10月入伍,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1月,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中壮烈牺牲。1951年5月,张茂生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东区五排八号。日伪军叫他“二阎王”66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3兵团第1纵队,再往前数,则是北岳军区第1纵队,是以少数红军为骨干,加上抗战初期在冀晋地区组成的30余支抗日游击队发展而成的。张茂生早年是盂(县)阳(渠)支队的队长。当时,日军和伪军都怕他,叫他“二阎王”。而当地乡亲则亲切地喊他“二茂”。后来,他率领的游击队并入正规部队。张茂生所在的第1旅就是后来第66军196师的前身。在抗日战争中,这支部队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在百团大战中功勋卓著。张茂生一路随部队南征北战,在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入朝前他已是第66军196师587团参谋长。带领587团直插敌纵深1950年10月25日,张茂生随部队入朝参战。1950年12月31日,第三次战役打响。志愿军经过第一、第二次反击战役,取得重大胜利,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志愿军对有防御准备的“联合国军”接续发起又一次新的较大规模的进攻战役,一举打过了“三八线”。196师奉命担任第66军第一梯队,587团作为师主攻团,首先向南朝鲜军32团2营发起进攻。张茂生带领587团冲锋在前,直插敌纵深。1951年1月1日6时许,张茂生指挥587团向加林南山追击,歼敌百余名。此时,天已大亮,587团沿着公路向官厅里发起进攻。从石龙山方向被友军击溃的南朝鲜军第32团残部400余人,逃窜至官厅里,587团随即与残敌展开激战。张茂生指挥1营、3营顽强阻击,子弹打完了就用手榴弹,手榴弹投完了就与敌人展开肉搏战。一时间寒光闪闪,杀声震天,有的掐住敌人的脖子,有的咬住敌人的耳朵,有的用石头砸敌人的脑袋,有的抱住敌人往山下滚……经过英勇血战,587团消灭了残敌,创造了昼间与敌近战的先例,受到志愿军司令部的表扬。3日6时,张茂生指挥587团与588团协同作战,又毙伤敌200多名,余敌逃至山中。587团随即展开搜山,行将结束时,张茂生被顽敌击中,英勇牺牲。来源:沈阳发布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责任编辑:胡飞
发布者:Summer
01月31日
  张和祥,江苏灌云县人,1919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116师政治部民运科科长。1940年9月入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3月18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于昭阳江畔遭敌机轰炸光荣牺牲。1951年11月18日,张和祥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东区四排十号。征战九年才回家看母1940年9月,张和祥的家乡建立地方武装,成立区队,张和祥主动要求到区队工作,得到批准正式入伍。张和祥此后加入116师前身——八路军第4纵队第4旅。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4旅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10旅,成为苏北抗日根据地的中流砥柱。该旅抗战中作战1560余次,歼敌2万余人。1945年10月,10旅随新四军3师挺进东北,先后改称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第3师10旅,1946年9月改编为第2纵队5师。1948年11月,5师改称第39军116师。在解放战争中,该师先后参加了开辟西满根据地、控制中长路战略要地及三下江南,1947年夏、秋、冬季攻势,辽沈、平津、衡宝、广西战役等。1949年10月,东北军区司令部编写《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对该师给予了高度评价:“该师系东北部队中最有朝气的一个师,突击力最强,进步快,战斗经验丰富。攻防兼备,以猛打、猛冲、猛追三猛著称。善于运动野战,攻击力亦很顽强,为东北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张和祥随部队南征北战,直到1949年秋天,才与家人取得联系,那时他已是解放军的一名团级干部。张和祥带着警卫员和区里干部回到家,见到母亲时,他连忙跪下问好,第二天上午又到父亲的坟上祭拜。回部队不久,张和祥给家里写了一封信,表示以后有时间再回家相聚,不想竟成为永诀。  志愿军帮朝鲜“阿妈妮”砍柴模范行动获通报表扬1950年9月16日,张和祥和妻子杨洁在沈阳成婚。新婚刚一个多月,10月19日,时任志愿军第39军116师政治部民运科科长的张和祥就随部队入朝参战。116师入朝后创造了一系列战场辉煌:第一次战役中,116师首战云山,重创美王牌部队骑兵第1师,打出了国威、军威;第二次战役中,116师又痛击美25师,347团迫降美24团3连,346团收复平壤,立下殊勋。平壤收复后,116师奉命担负平壤市的卫戍任务。为了帮助群众解决用水难题,116师各营连一面抢修供水管线,一面帮助群众到大同江边提水。当时,大同江畔到处是志愿军战士破开初冻的冰面为朝鲜群众舀水的情景。在抢修供水管线时,战士们脱去棉衣,挥锹挖开土层,再下到沟里,排查漏水点。由于敌军在撤出平壤时,将城内的粮食洗劫一空,城内居民一时无米下锅,看到这一切,346团4连指战员不但把身上携带的粮食让给群众,还把缴获的罐头送到群众家里。一时间,不少男女老幼都眼含热泪地上前鞠上一躬,一位李姓老人说:“我们一家人有好几天没有吃饱饭了,中国军队不但解放了平壤,还给我们送来救命粮,这样的军队太好了!”这其中,作为116师民运科科长的张和祥做了大量工作。116师的模范行动,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欢迎。为此,志愿军政治部于1950年12月26日发出“第一号政工通报”表扬了该师。  1950年12月6日,39军116师战士冲入平壤烈士身后事令人垂泪1951年3月18日,张和祥在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中于昭阳江畔遭敌机轰炸光荣牺牲。张和祥母亲收到了从未谋面的儿媳——杨洁的家书,杨洁将张和祥牺牲的消息告知家里。获此噩耗,张和祥母亲晕厥过去。张和祥的弟弟张云祥赶到沈阳,见了哥哥最后一面。张云祥回忆说:“哥哥穿着一套崭新的绿军装,头左边受伤部位仍用纱布缠着,左膀子被敌机炸断但还与身体连着,右胸部位被燃烧弹烧伤,经消毒后皮肤已经发青……”看着哥哥遍体鳞伤的遗体,他与嫂子都哭成泪人。张和祥最开始安葬在沈阳一个叫营盘村的地方,后来移葬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张云祥将哥哥的牺牲证明、革命军人证明、照片等遗物从沈阳带回家不久,老母亲也因思念儿子,眼睛哭瞎,不久撒手人寰。“我到沈阳后才知道哥哥是在1950年9月16日结婚的,嫂子让我将来把家中孩子过继一个给她。”张云祥说,“嫂子后来没有改嫁,过继的儿子只在她身边待了两年,后来因为某些原因,她不得不把儿子送回灌云老家。后来她的身体不好,不到60岁就去世了。”2010年4月6日,78岁的张云祥哭拜在哥哥张和祥的墓前,“哥啊,以后我不在了,就让你的‘儿子’来看你了……”来源:沈阳发布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责任编辑:胡飞
发布者:Summer
01月27日
  邱世清,1913年生,江西瑞金人,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后勤部副政委。1934年8月参加红军,193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10月入朝参战,1951年3月12日在朝鲜昭阳江畔牺牲。1951年11月18日,邱世清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东区四排七号。解放全国途中结识了媳妇邱世清年幼时家境贫寒,一段时间里,全家人的生活仅靠母亲做针线活维持。他上了两年半小学,就随堂叔做起了小贩,后又到客栈做过杂工。1934年8月,邱世清在家乡瑞金参加红军,被分到补充团当战士。1936年初,组织上送他到教导队学习,其间他刻苦努力、勤奋钻研,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很快就加入共青团组织,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军班长、排长、连指导员。全面抗战时期,邱世清在八路军第115师晋鲁豫支队先后任副连长、指导员、营特派员,后随部队到淮北,任新四军第3师10旅兼淮海军分区独立团政治处主任、副政委,第10旅供给部副政委、政委。解放战争时期,邱世清任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5师卫生部政委。当时的5师师长是吴国璋,所以他们的行动轨迹应该一致,参加过长春阻击战、大洼反击战、三打靠山屯及大黑林子追歼战、昌图攻坚战、辽沈战役、解放沈阳战斗、平津战役等。1949年9月,邱世清与付桐凤在武汉相识。付桐凤说,当时四野后勤部准备在基层部队组建团组织,在武汉成立了团校,她作为南下工作团成员被分配到团校学习,当时邱世清在39军116师346团当副政委,两人确定了男女朋友关系。付桐凤记不清她和邱世清的结婚时间了,只记得结婚只两三个月,曾跟邱世清回过一回瑞金老家,那时是在夏天。由此推算,两人的结婚时间应该是在1950年春天。从老家回来,39军后勤部已经到了辽阳。付桐凤跟着丈夫来到辽阳。“邱世清爱学习,单纯,我那时还教他代数。”回忆起与邱世清在一起的时光,付桐凤仍历历在目。可是好景不长,朝鲜战争爆发后,东北军区积极备战,邱世清随39军来到安东(今丹东),1950年10月,他随部队第一批入朝参战。让士兵抹猪油防止冻伤抗美援朝战争中,邱世清先后参加了第一至第三次战役。在王树增著的《朝鲜战争》一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在第三次战役发起前,39军116师在做渡过临津江准备时,比别的部队多了个高招,谁也不知道他们用什么途径从国内运来一批猪油。这些猪油被分发给士兵,让士兵们抹在腿和脚上,说这样可以防止冻伤。师后勤部门筹集了20万斤粮食,保证每个士兵带3天的干粮和1天的粮食。同时,还为炮兵准备了一个半基数的炮弹,机枪和冲锋枪子弹均准备了两个基数以上,手榴弹每人5颗。野战医院补充了大批急救药品。担架队准备了大量的担架。”这些战斗准备,离不开39军后勤部门的巨大付出。朝鲜战场最大的难题和最薄弱的环节就是后勤保障。39军116师348团4连和团侦察排最远进至北纬37度以北的水原,这是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向南打得最远的地方,这对后勤保障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  民工队把大量物资送上前线作为39军后勤部领导,邱世清不顾身体虚弱,不分昼夜地工作,事无巨细地操持,带领后勤人员认真搞好物资运输、伤员转运、弹药补给等工作,确保了部队战斗的基本需求。由于频繁的战斗和长期的艰苦生活,邱世清在解放战争时就患上的严重胃病复发了,疼痛时常常吃不下饭,但他始终以工作为重,顾不上休息。第三次战役结束后,身体极度虚弱的邱世清被送回国内治疗。1951年3月10日,39军后勤部政委李振山在前线患病,军里决定让邱世清立即赶赴前线接替李振山的工作。12日,他乘车行至朝鲜昭阳江畔时,突遭敌机猛烈轰炸。为躲避敌机轰炸,邱世清命令司机加速前进,途中司机中弹牺牲,汽车失控冲入雷区触雷爆炸,邱世清不幸牺牲。怀表停在牺牲那一刻邱世清的临终遗言是,把钢笔、怀表转交给妻子。“有一天,部队来人找我谈话,说邱世清牺牲了,当时我自然是哭得天昏地暗。后来管理员又送来邱世清的遗物,派克笔、怀表、美军饭盒等,其中损坏的怀表时间就停在他牺牲那一刻。”付桐凤说,“1953年,我把钢笔和怀表捐给了东北军区政治部。1998年,我又把美军饭盒捐给了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邱世清遗物付桐凤记住了邱世清从朝鲜战场给她写的信里的一句话:“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它使人们自觉而理智。”她把邱世清的这句话和邱世清的碑文打印出来,永远珍藏。来源:沈阳发布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责任编辑:胡飞
发布者:Summer
0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