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红色基因
全部
石存仁石存仁,河北宛平县(今属北京市)人,1919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7军后勤部军械科科长。1939年9月入伍,194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6月24日,在朝鲜平安北道宣川车站遭敌机轰炸光荣牺牲。1953年1月17日,石存仁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西区三排一号。亲历七七事变宛平县是历史上存在的一个县,1928年设北平市,宛平县改隶属河北省,县城迁至卢沟桥旁的拱极城,后世又称宛平城。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卢沟桥畔借口失踪一名士兵,无理要求进入中国军队防守的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日军遂向位于桥东的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攻击,这就是“卢沟桥事变”或“七七事变”。石存仁就来自这个县,他亲身经历了七七事变。1939年9月,石存仁到涞水县罗古台村挺进军被服厂参军,很快提升为班长,1945年5月升任被服厂副厂长。在被服厂工作期间,他千方百计为前方着想,四处筹措布料、棉絮,及时保证部队衣被需要。1946年3月,石存仁调入华北军区野战军第2纵队5旅,先后任军需股股长、军械股股长。他随部队先后参加张家口保卫战、易(县)满(城)、保(定)南、正太、青(县)沧(县)、保(定)北、清风店、石家庄、平汉路破击、察南、绥东、绥远、平津等战役战斗。他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克服各种困难保证部队军需军械的供给,深受部队官兵欢迎。保障开国大典1949年2月,华北军区野战军第2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7军,5旅改称199师,199师后来被确定为开国大典受阅步兵方队。据参加阅兵的时任第67军199师597团2营教导员杨天恩回忆,在选择阅兵要戴的军帽时,部队开始准备用普通的黄色圆布帽,后来觉得不好看,便改为用钢盔。可那时部队里钢盔很少,后勤部门好不容易凑齐了700多顶钢盔,问题又来了:这些钢盔根本没有内衬和带子,战士们戴在头上没法固定,只要稍一扭头,钢盔就歪在一边,让人哭笑不得。于是大家开动脑筋想办法,找些皮毡、棉布衬在钢盔里增大摩擦,再系上绳子固定,扭头时注意不要用力过猛,总算解决了这个难题。另据时任第67军199师师长的李水清回忆,当时部队的武器外观不一,军委十分体谅他们的难处,专门指示从全军精选最好的美式和日式武器运送过来,组成整齐划一的步枪、冲锋枪、轻机枪、重机枪、迫击炮、通信、工兵等12个受阅方阵。为向世人展示中国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的威武神韵和虎气雄风,全师指战员冒着酷暑加班加点刻苦操练。开国大典的阅兵准备工作是第67军头等大事。1949年3月,石存仁调到第67军后勤部军械科任副科长,参与到开国大典的后勤保障工作中,他积极筹措物资,保障受阅步兵方队平时训练需要。199师组成的步兵方队走过天安门转运物资牺牲1951年5月,时任志愿军第67军后勤部军械科科长的石存仁随部队入朝参战。一入朝,敌军就发动了以分割前方与后方、切断运输线为目的的大规模“绞杀战”,每天出动多架次飞机轰炸志愿军后方补给线,并大量使用定时弹、照明弹、凝固汽油弹等,连1台车、1个人、一缕炊烟都不放过。不少铁路、公路桥梁都是炸了修、修了炸,大批物资送不到前线,部队的粮食、弹药补给非常困难。作为军械科科长的石存仁心急如焚。6月7日,石存仁带着后勤部队乘火车押送弹药从东北启程前往朝鲜,进入朝鲜境内第一天就遇到了敌机拦截轰炸,他迅速带领战士爬上车厢向低空飞行的敌机进行射击。一名战士对他说:“科长,这里太危险,你还是下去指挥分队吧!”石存仁坚定地说:“就算拼了命也要让前线的战士吃上饭、有弹药。”当列车行驶到平安北道宣川车站时,前方的铁路被敌机炸毁,石存仁非常着急,他知道一旦火车停下来,那就成了敌机的靶子。为了保护作战物资,他果断下令,让大家抢运疏散物资到隐蔽处。他和战士们一起扛炒面袋、子弹箱,一连转运了16个火车皮的物资,他肩膀磨破了也不在意。6月24日8时,正当石存仁组织战士转运最后5个火车皮的弹药物资时,4架敌机呼啸而来,情况万分紧急。石存仁大喊:“注意隐蔽,防护分队跟我来。”他抄起冲锋枪,迅速爬上车厢,向迎面而来的敌机扫射。敌机从空中投下炸弹,一阵爆炸声和火光过后,战士们发现车厢上没有了他的身影,最后在铁路边的小树下,发现石存仁已经英勇牺牲。石存仁牺牲时,他的大儿子石宏均已13岁。如今住在北京的石宏均告诉记者,父亲常年在外征战,他和父亲只见过几回面,对父亲印象并不深。父亲牺牲时,他们家已经有4个孩子,母亲含辛茹苦把他们拉扯大。他特别感谢党和军队对烈士子女的关爱,他们的童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华北军区八一学校度过的。2010年,遵照母亲的嘱托,他们几个子女把父亲曾使用过的马褡子捐赠给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来源:沈阳发布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责任编辑:胡飞
发布者:Summer
05月30日
隗永文,河北省房山县(今属北京市)人,1922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5军193师578团团长。1939年7月入伍,194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9月13日,在抗美援朝战争开城保卫战中遭敌炮袭光荣牺牲。1953年3月12日,隗永文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西区二排六号。强攻马架山解放兰州隗永文1939年从家乡入伍,成为晋察冀军区第1分区25团的一名战士。他牢记指导员对他说过的话:“英雄能在最危急的时候挺身而出,在于平时培养了一种克服困难的精神。”平时训练时,他把两个沙袋绑在小腿上,练就了一副“铁脚板”。他善于钻研,学会了手榴弹、手雷、步枪、机枪、火箭筒等武器的操作使用,被战友们誉为“多面手”。全面抗战期间,他敢于同日军亮剑。1943年秋,日伪军出动1000多人,对晋察冀军区第1分区的部队进行“扫荡”,路过25团5连和侦察连活动区,团里命令5连和侦察连在土门一带阻滞敌人,为友邻部队转移争取时间。时任排长的隗永文带领全排冲到河套两侧山上进行阻击,一夜打了32次阻击,消灭敌人70多名,有效阻滞了敌人。解放战争时,隗永文已升任晋察冀野战军2纵4旅11团1营营长,后11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5军193师578团。1949年8月,解放大西北的号角已响至兰州城外。兰州是西北反动势力的顽固堡垒,重兵设防,易守难攻。其东南方向的马架山地势险要,为天然屏障。8月20日,65军令193师为该军第一梯队,攻歼马架山古城岭之敌,尔后向城东关展开进攻。578团担任右翼助攻任务。8月25日拂晓,兰州战役总攻开始。578团从右翼攻进了第三道外壕。战斗的迅速发展,使穷凶极恶的敌人像一群输红了眼的赌徒,在督战队的砍刀和枪口的威逼下,挥舞着大刀,从侧翼疯狂向我军冲杀过来。193师占领外壕的部队,在“宁死前进一丈,决不后退一寸”的口号鼓舞下,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隗永文带领578团3连连续打垮敌人14次冲击。他们忍饥耐渴,全连一壶水,一人一天两个土豆,一直坚持到战斗结束,没有失掉一寸阵地。午夜,马架山战斗胜利结束。当日黄昏,友邻部队先后攻占了兰州外围各阵地,守敌全线溃败。26日12时,兰州解放。志愿军时刻监视着侵略者的行动加郎山阻击四昼夜1951年2月,隗永文随志愿军第65军193师578团入朝参战。同年4月24日,在第五次战役弥陀寺战斗中,578团团长田润生光荣牺牲,隗永文被上级任命为代团长。第五次战役时,“联合国军”摸到志愿军“礼拜攻势”的规律,针对性策划了阴谋。“志愿军那会儿打仗有个特点,背的粮食最多够吃五六天,第七天可能就没吃的了,后勤跟不上。美军抓住这个特点,我们也知道自己的弱点,不撤不行。”老兵齐金炳回忆,部队快打到汉城(今韩国首尔)时后勤达到极限,只能主动后撤。敌军见志愿军停止攻势,紧紧追击,企图不让志愿军喘息。在志愿军后撤转移阶段,65军作为殿后部队,按计划在议政府至涟川地区坚守15天,掩护全兵团北撤。然而“联合国军”反攻速度极快,中线突破3兵团防区,直插昭阳江,割裂了19兵团和3兵团的防线。65军正面迎来了韩1师、美骑1师、美25师和英29旅的猛烈进攻。各部奋勇抵抗,战斗非常残酷。其中193师主力苦战加郎山,而担任加郎山阻击任务的,正是578团。受领任务后,隗永文决定3营在加郎山高地防卫,团主力在天峰、葛月里、古日里一线布防。1951年5月24日凌晨,美军在强大炮火和飞机坦克掩护下,向578团阵地发起攻击。隗永文指挥578团依托野战工事,积极顽强抗击,坚守阵地四昼夜,挫败敌人由1个营到1个团兵力的19次进攻,消灭敌人300余名,出色地完成了阻击任务。开城保卫战时牺牲开城是朝鲜的一座古都,位于“三八线”南侧。1951年7月10日,“联合国军”代表与中朝代表在开城来凤庄正式举行停战谈判,同年10月会场迁至开城东15公里的板门店。从谈判开始,美方就毫无诚意,多次派飞机入侵开城中立区,轰炸扫射中朝代表团驻地。为保卫开城,志愿军总部调65军担任开城以南作战和守护谈判中立区的任务。芦子水村村民隗合川老人在讲述隗永文的故事1951年9月,敌发动秋季攻势,向板门店地区调集兵力以对谈判实施军事压力。为保卫开城和促进谈判,193师坚守阵地,奋起还击,粉碎了敌人的多次攻击。1951年9月13日,隗永文在阵地上遭敌炮袭,不幸中弹牺牲。1953年3月12日,隗永文被安葬在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烈士纪念馆现在展出的隗永文简介展板上并没有其照片,留下遗憾。不过,在烈士家乡芦子水村的“华夏隗氏铭园”里,立有一尊隗永文的肖像,依稀可见其相貌。来源:沈阳发布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责任编辑:胡飞
发布者:Summer
05月08日
作者:周贤忠何志祥,河北徐水人,1924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5军193师578团副参谋长。1944年入伍,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9月13日在抗美援朝战争开城保卫战中,于黄海道长丰郡防化洞遭敌炮袭光荣牺牲。1953年3月12日,何志祥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东区六排一号。1951年7月10日,“联合国军”代表与中朝代表在开城来凤庄正式举行停战谈判。从谈判开始,美方就毫无诚意,多次派飞机入侵开城中立区,轰炸扫射中朝代表团驻地。为保卫开城,粉碎美军蓄意破坏谈判、武装进犯开城的阴谋,志愿军总部调65军担任开城以南作战和守护谈判中立区的任务。193师坚守阵地,奋起还击,粉碎了敌人的多次攻击。1951年9月13日,时任578团副参谋长的何志祥遭敌炮袭光荣牺牲。参加近百次战役战斗何志祥1944年入伍,在晋察冀军区1分区侦察连当战士。他作战勇敢,不怕牺牲,性格开朗,善于团结同志,是全连公认的团结模范。1944年秋的一天,侦察连得知50多名汉奸特务要路过唐宇店,连长和指导员决定将其歼灭。连里挑选何志祥等5名机枪手埋伏在路旁的一个土坎下,等汉奸特务骑着自行车到了近前,迎面一阵猛扫,当即倒下一片,后面的来不及刹车,又摔倒了一堆。这一仗仅用了几分钟,就歼灭敌人50余名,缴获40多辆自行车和一批枪支。1951年8月至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英勇战斗,粉碎了美军的夏、秋季攻势。图为志愿军战士顽强阻击敌人1946年9月,国民党军傅作义部企图进犯集宁,何志祥所在的晋察冀野战军2纵4旅11团参加了集宁会战。战斗连续数日,因部队伤亡较大,11团奉命撤出战斗向柴沟堡地区转移,集结待命。为掩护主力撤退,团里命令3营机炮连担负阻击任务,时任连长的何志祥带领全连顽强抗击,打退敌人多次进攻,保证了团主力安全转移。1947年10月11日,晋察冀野战军令第2纵队进逼徐水,以求围城打援。徐水位于保定东北,是保定外围的重要据点,城墙坚固,守敌约国民党军1个团。时任连长的何志祥带领突击队由东南角登城,迅速穿插至钟楼占领制高点,消灭高堡之敌,为大部队攻城扫除了障碍。解放战争中,何志祥随193师578团历经在绥远、正太、清风店、石家庄、丰润、平津、太原、兰州等地大小战役战斗近百次,华北人民赠予193师“威震华北”大旗。开城保卫战中牺牲1951年2月15日,时任志愿军第65军193师578团作训股股长的何志祥,随部队入朝参战。1951年4月24日,在第五次战役弥陀寺战斗中,何志祥被任命为团副参谋长。5月23日,敌人在十几架飞机、30多辆坦克的掩护下,向578团9连、2连防守的跨岩岭阵地进行轮番攻击。9连官兵在何志祥的指挥下,顽强与敌人战斗,连续7次打退敌人进攻,激战到24日下午,阵地上仅剩9名同志。他们用“为战友报仇,与阵地共存亡”的口号相互激励,在子弹打光的情况下与敌人拼刺刀,一直坚守到增援部队到来,共同将敌人击退,歼敌200多名。第五次战役后,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遭到严重打击,不得不坐下来进行停战谈判。但敌方毫无诚意,采取边谈边打的策略,企图利用谈判之机暂作喘息,以便更疯狂地进行反扑。为彻底粉碎敌人的阴谋,65军奉命于8月26日由大坪地区出发,经过5天的长途跋涉,于30日拂晓进至开城以南地区占领阵地,接替64军防务,担负板门店以东的坚守防御任务,开始了开城保卫战。面对敌人的挑衅,何志祥所在部队严阵以待,使敌人不能越雷池一步。9月,敌人发起秋季攻势。9月13日,何志祥在阵地上遭敌炮袭不幸牺牲。来源:沈阳发布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责任编辑:胡飞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4月19日
张志宏张志宏,河北南皮人,1925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航空兵第6师16团副团长。1939年1月入伍,194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10月10日,在一次飞行训练中不幸牺牲。1952年10月11日,张志宏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东区六排八号。张志宏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6师16团副团长,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前,他一直在沈阳东塔机场做飞行训练,曾数十次翱翔在沈阳的上空。他在一次飞行训练中牺牲,被安葬在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从战斗英雄到飞行员张志宏14岁报名参军,加入了抗日救国的行列。参军后,他历任战士、青年干事、指导员、教导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成为一名优秀的基层指挥员。由于他执行任务坚决,作战勇猛顽强,不怕牺牲,带领部队冲锋陷阵,屡建战功,曾获“二级人民英雄”称号。1949年11月11日,人民空军诞生。为了加速空军建设,上级决定从陆军选拔一批受过战斗考验和锻炼、表现优秀的干部战士,到空军航校学习飞行。张志宏经过政审和体检,于1950年8月调入锦州空军第3航校学习飞行。学习期间,他严格训练,刻苦钻研,很快掌握了基本飞行技能。1950年11月20日,以独立步兵第170师师部及508、509团团部为基础,在鞍山组建空6师,下辖第16、17两个团(空17团于1951年1月13日改称空18团)。1951年4月19日,空6师接收苏军驻沈阳一个空军师的装备,包含米格-9飞机58架,雅克-11飞机2架,雅克-17飞机5架,通信机2架。就在同一时间,张志宏从航校毕业,被分配到空6师16团任飞行大队大队长,后升任副团长。他带领飞行员投入换装飞机后的紧张飞行训练中。整装待发的志愿军空军第一次参战荣立三等功1951年12月8日,空6师由沈阳东塔机场进驻安东(今丹东),共有42名飞行员、52架米格-15战斗机参加抗美援朝作战。空16团驻守安东的机场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美空军将该机场作为“A点目标”,实行白天“12小时控制”和夜间“宿营干扰”战法,实施不间断袭扰,妄图摧毁机场。张志宏组织有战斗经验的飞行员不定时进行空中巡逻,并加强与高炮部队协同配合,迫使敌机不敢靠近,确保了机场安全。1952年1月31日上午,空16团出动36架飞机在朝鲜平壤附近上空与12架美机空战,1大队大队长许秀玉击落F-84型飞机1架,2大队中队长朱玉廷击落F-86型飞机1架。这是空6师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以来首次击落敌机。战斗中,张志宏发扬英勇无畏的战斗作风,敢打敢冲,荣立三等功1次。在沈阳上空训练时失事1952年3月13日,空6师结束轮战锻炼回到辽阳。3月15日,该师开赴广州接替空18师防务。1952年5月中旬,中央军委要求志愿军空军歼击机部队进行第二番作战,即已经参加过和正在参加抗美援朝作战的空军部队,继续轮番参战,以增强志愿军的战斗力量,加强空军部队的战斗锻炼,当时也称之为“加打一番”。空6师积极备战,随时准备第二次出征。1952年7月10日,空6师由广州出发,21日抵达沈阳东塔机场准备参战。1952年8月,米格-15比斯开始引进,空军分配给空6师52架,张志宏和战友们开始进行新飞机的飞行训练。1952年10月10日,空6师16团在东塔机场组织昼间飞行训练。16时22分,张志宏驾驶米格-15教练机,带飞行员谢恩邦进行复杂的特技检查。飞机高度上升到500至600米和进入三转弯前,塔台与他联系均正常;飞机高度上升至3000至4000米时,再与其联系,已听不到回答;塔台发现他们的飞机进入左螺旋,马上命令他们改出螺旋,飞机向右改了一下,未能改出,机体在螺旋中不断下降;塔台连续3次发出跳伞口令,未见其动作,第4次跳伞命令还没有说完,只见飞机急剧下降,坠地爆炸。张志宏和谢恩邦不幸牺牲。张志宏使用的皮箱他们应该是想保住飞机而放弃了跳伞,毕竟多一架飞机就多一次打击敌人的机会。1953年1月28日,空6师带着张志宏的遗愿由沈阳东塔机场起飞进入安东浪头机场执行第二次参战任务。1953年7月16日,空16团中队长娄连仲、飞行员刘传玉各击落1架F-86飞机。7月19日,在新义州上空反击战中,空16团3中队飞行员沈洪江击落美机1架、飞行员郭树武击伤美机1架,这次战斗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后一次击落敌机的空战。空6师两次参战,共击落美机26架、击伤5架,被击落飞机28架、击伤19架,牺牲飞行员15名。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战斗机飞行员年轻的生命更是无价之宝。但是,在生命之外,我们还看到了更加珍贵的东西,那就是空中勇士的忠诚与无畏。感恩他们的牺牲与付出。来源:沈阳发布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责任编辑:胡飞
发布者:Summer
04月07日
李锡臣李锡臣,山东曹县人,1910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后勤部管理科科长。1939年1月入伍,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军后勤部科长等职。1951年3月12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遭敌机轰炸不幸触雷牺牲。1951年11月18日,李锡臣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东区四排六号。解放沈阳李锡臣家境贫困,自幼随父母务农。1939年1月,李锡臣参加了八路军冀鲁豫支队,跟随部队在冀鲁豫地区打击日寇,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大“扫荡”。1940年,李锡臣随部队开进苏北。翌年,他所在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他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1945年抗战胜利时,李锡臣任新四军第3师8旅骑兵团参谋,随部队挺进东北,改称东北人民自治军第3师8旅,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4师。1948年10月31日晚,2纵各师急进沈阳西郊一带,稍作部署,即于次日清晨向市区发起攻击,开始解放沈阳的战斗。部队进入市区后,4师、5师以团为单位,大胆分割,包围敌人,打乱敌人防御体系,敌顿时混乱。据《三十九军征战纪实》一书记载:4师12团在铁西区一座大院内发现“东北剿总”直属的装甲兵团,缴获58辆装甲车和42辆辅助车辆。敌人见大势已去,纷纷投诚。敌暂59师师长梁铁豹,在2纵副参谋长、4师师长胡继成等人劝说下,率所部7500余人投诚。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解放军入城后,在大街(即中华路)上休息,军纪严明11月2日,沈阳解放,2纵是最早进入沈阳的部队。李锡臣也在其中,直到1948年12月1日,他随部队离开沈阳,他在沈阳度过了最难忘的一个月。那时,部队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特别是国民党囤积的加拿大面粉,部队直到打到天津还没吃完,他们能顿顿吃上白面做的食品。是啊,胜利之师也该吃点好的了。此后,李锡臣相继参加了平津战役、衡宝战役、广西战役等。他身经百战,曾7次负伤,屡立战功。触雷牺牲1950年10月22日,时任第39军后勤部管理科科长的李锡臣入朝参战。李锡臣随部队参加了第一至第三次战役。每次战斗,他总是带领后勤人员奔波在前线和后方之间,组织运送物资、补充弹药、转运伤员,保证前线部队的作战需要。战斗间隙,部队进行休整,而李锡臣却是最忙的时刻,他要抓紧了解部队需求,制定物资补充方案,组织运输分队及时将物资弹药运送到各部队,以保证战斗的连续性。经过连续三次战役,志愿军针对后勤供应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战斗后勤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和加强后勤工作。李锡臣根据上级指示夜以继日地工作,对后勤的保障力量、保障方式进行整合调整,使保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到1951年1月第四次战役开始时,军里每名战士可补足能维持四天的供给。当时正值隆冬季节,冻伤是部队特别头疼的问题。为了防止冻伤减员,李锡臣动员部队做棉袜、缝手套,还集思广益想出了烧热砖块和石头焐手等办法。由于部队长期食用炒面,严重营养不足,不少官兵出现肚痛腹泻、夜盲症等疾病。李锡臣便想方设法增加黄豆供应丰富营养,同时推广用松针熬水喝防治夜盲症的土办法,起到了一定的预防治疗效果。1951年3月12日,李锡臣随第39军后勤部副政委邱世清赶赴前线,他们乘坐的吉普车行至昭阳江附近时,突然遭到敌机的轰炸和扫射。为躲避敌机轰炸,邱世清命令司机加速前进,途中司机中弹,汽车失控冲入雷区触雷爆炸,邱世清和李锡臣不幸牺牲。来源:沈阳发布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责任编辑:胡飞
发布者:Summer
03月24日
郭文仲,河北定县(今定州市)人,1914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4军后勤部秘书科科长。1938年参加革命,194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5月27日,在朝鲜战场黄海道金川郡长佐里倒仓洞英勇牺牲。郭文仲,1952年3月3日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东区五排四号。1951年5月27日,志愿军第64军军部在回撤途中,通信电台暴露了位置,遭到敌人炮火的猛烈轰炸。此时,郭文仲和战友已经安全躲进附近山洞,但因有份重要文件没有带出来,通信员急着要回去拿。郭文仲说:“外面太危险,你年纪轻,还是我去!”他奋不顾身冲了出去,不幸中弹牺牲。入伍后一直做后勤工作1937年初,郭文仲在河北望都县东白城小学教书。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学校被迫停课。1937年9月,八路军第115师一部以山西省五台山为中心,开辟和建立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当地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参军热潮。郭文仲告别妻子,在望都县报名参加了八路军,成为该县游击大队的一名战士。后来游击大队被编入晋察冀军区3分区,他先后任3分区通信队司务长、司令部司务长、直属队供给员等职,参加了冬季反“扫荡”、百团大战、正太线破袭战和王林口战斗。郭文仲家乡北阳村西侧驻有一股日伪军,时不时到他家中采用各种手段,威逼利诱他的母亲交出当八路军的儿子。有一次,日本人放狼狗将他的母亲咬成重伤。郭文仲得知后,连夜偷偷回家探视,被村中汉奸告密,日本鬼子立刻对他实行抓捕,在村里民兵的帮助下,他才得以脱险。在大生产运动中,郭文仲凭着入伍前积累的生产、生活经验,带领战士开荒、种菜、纺线、织布,不仅解决了部队的生活困难,还接济群众和友邻分队。不久,他被提拔为管理员,参加了雁北战役。抗日战争胜利后,郭文仲由管理员升任11旅政治部总务科副科长,随部队转战华北、西北战场,作战200余次。特别是在清风店、石家庄、新保安等战役战斗中,郭文仲克服各种困难,积极筹措物资,带领后勤人员和支前民兵及时把大批弹药物资送到前沿阵地,为战斗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1950年初,在参加修复天水至宝鸡的铁路工程中,他想方设法做好后勤保障工作,部队在历经7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后,圆满完成了施工任务。参加第五次战役时牺牲1951年2月,时任志愿军第64军后勤部秘书科科长的郭文仲入朝参战,随即参加第五次战役。此役,志愿军集中大量兵力,打响入朝后最大规模的战役反击作战,粉碎了“联合国军”的侧后登陆计划,迫敌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并由此开启了打谈结合的停战谈判进程。志愿军突破临津江第64军的预定攻击任务是穿插并封闭议政府走廊,这是敌军从临津江防御阵地撤退到汉城(今韩国首尔)以南最关键的一条通道。但第64军的攻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顽强抵抗,最终只有一个营和兵团侦察支队冲破了敌军防线。这两支小部队经过苦战,一路击破美军7次阻击,在美军纵深穿插60公里,一举夺占了议政府旁的制高点道峰山,切断了汉城以北敌军的退路。这一行动打乱了汉城以北敌军的部署,四面八方的敌人一齐拥向道峰山。这两支志愿军分队在不可想象的恶劣条件下,整整坚持了三天四夜。在战役的第二阶段,志愿军决定放弃向敌人攻击的作战行动,立即后撤。5月27日,第64军军部在回撤途中,通信电台暴露了位置,遭到敌人炮火的猛烈轰炸。郭文仲为抢救一份重要文件冲出庇护所,不幸中弹牺牲。来源:沈阳发布责任编辑:胡飞
发布者:Summer
03月11日
刘维光,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1924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202师后勤处卫生科科长。1937年10月参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6月28日在朝鲜战场鱼隐山遭敌机轰炸光荣牺牲。1953年2月19日,刘维光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西区四排五号。医疗队冲到前沿阵地,对伤员进行及时救护时刻关心指战员健康刘维光上了4年小学后随叔叔学医。七七事变后,他在家乡报名参加了八路军,先后任护士、护士长。1940年,他在冀中军区卫生部教导队学习培训半年多,结业后历任医生、科员、主任、所长、卫生队队长。刘维光时刻把指战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装在心里,对工作充满热情,技术精益求精,深受大家好评。1942年,他被评为模范干部,1947年4月和1948年4月,两次荣立战功。1951年6月,时任志愿军第68军202师后勤处卫生科科长的刘维光,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为防止美帝国主义依仗海空军优势在东西海岸登陆,68军奉命向朝鲜东海岸重镇元山开进,以增援元山地区的防御力量。这次开进需十几天的徒步行军,且多是夜行。由于朝鲜山多水多,时值暴雨多发季节,加上敌机袭扰,行军困难重重。刘维光带领医疗人员深入行军队伍,了解部队防疫、防病等方面的情况,研究解决缺医少药问题。行进途中,伤病员不断增加。刘维光建议,统一使用全师卫生力量,在沿途设立救护所,使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保障部队按时到达指定地域。“恶仗”中紧张救护1951年10月,68军接替朝鲜人民军第5军团在北汉江至文登里以东635.8高地一线防务。美军和南朝鲜军趁中朝部队换防之际,发起以集团坦克为主的“坦克劈入战”。部队边接防边战斗,与敌展开殊死搏斗。战斗中,202师伤亡较大,刘维光带领医疗队冲到前沿阵地,哪里炮火打得凶,他们就奔向哪里,在弹雨中穿来穿去,对伤员进行及时救护,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员的痛苦。刘维光不顾个人安危,组织卫生员现场救护和伤员后撤,宁肯自己多流血,不让伤员受到二次伤害。他的以身作则带动了整个医疗队忘我地工作。医疗队连夜为伤员做手术卫生员不仅在战斗中爱护伤员,在平时也对伤员关怀备至。朝鲜的冬季十分寒冷,许多战士手脚被严重冻伤,每当遇到这样的伤员,刘维光和同事们总是尽快把伤员的鞋袜脱下来,放在火上烤干,用双手反复揉搓冻伤的手、脚,有时直接塞进自己袖筒里,直到伤员手脚回暖。一位伤员恢复过来后流着泪说:“你们保住了我的双脚,我重返战场后,一定多杀敌人!”1951年11月30日下午,几架敌机突然出现在202师手术所和病房的上空,投下炸弹,还不断地低空俯冲扫射。刘维光急忙组织医疗人员对伤病员进行转移,这样的险境曾多次出现,即使处在后方,医务工作者一样面临着生死考验,但他们不畏危险,因为他们心中藏着一个信念:自己负伤是小事,救战友、打胜仗才是大事。降服死神的白衣天使从1952年初开始,美军实施细菌战,企图通过细菌战制造疫区,残害中朝人民,削弱中朝军队有生力量。为掩盖罪行,细菌战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志愿军多次发现美军飞机飞过后,雪地里出现大量苍蝇、蜘蛛和跳蚤等,对志愿军官兵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2月28日,刘维光参加了军卫生部召开的部署反细菌战的紧急会议。在他的建议下,202师于3月2日召开党委扩大会议,研究部署反细菌战问题。师里成立了反细菌战防疫委员会,团成立防疫领导小组,营连建立防疫小组。针对部分官兵存在的“飞机大炮都不怕,还怕什么蚊子跳蚤”等麻痹思想,刘维光指导部队大力宣传反细菌战的重要性。刘维光还指导基层建立了对空监视哨和灭菌组,小组成员每人两支火把,一旦发现敌人空投细菌载体,立即隔离焚烧。一系列有效措施,不仅阻止了细菌传播,也大大改善了部队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人们赞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的保护者”“降服死神的白衣天使”。敌人的“秋季攻势”破产之后,68军中线的部队移到东线,在文登前线与敌人长期对峙。202师扼守的鱼隐山阵地,经常遭到敌人袭击轰炸,给部队造成较大伤亡。刘维光总是奋不顾身地到前线部队,组织医疗人员搞好战场救护和伤员转运。1952年6月28日,刘维光在阵地前线组织战地救护时,突遭敌机轰炸光荣牺牲。来源:沈阳发布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责任编辑:胡飞
发布者:Summer
03月06日
李生辉李生辉,山西永济人,1916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第5分部19大站参谋长。1938年参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文书、总务科科长、区委书记、区长、工作队队长、运输部监委书记、研究室主任等职。1951年11月18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遭敌机轰炸光荣牺牲。1951年11月,李生辉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西区六排十号。李生辉的遗物参加土改1938年3月,日本侵占了永济县城,22岁的李生辉目睹了日寇法西斯暴行,满腔仇恨,义愤填膺,他不甘心做亡国奴,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革命道路。他报考临汾“民族革命大学”第二分校(抗日统一战线性质的进步学校),他辗转于山西万荣县、乡宁县、吉县、大宁县、永和县一带,宣传进步思想,发展革命力量,组织群众开展对日寇的斗争。一次,他在荣河镇执行任务时意外碰见多年未见的本家兄弟,为党组织的安全,不暴露身份,装不认识,转身消失在人群中。1939年秋,李生辉到达革命圣地延安,随后不久进入延安陕北公学学习。毕业后,他被派往绥德难民纺织厂任总务科科长。1945年8月13日,组织上安排李生辉前往东北,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他先后被任命为黑龙江省桦南县县委委员、柳毛河区和湖南营区党委书记兼区长。他带领工作队深入农村,耐心细致地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团结广大雇农、贫下中农等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严厉打击欺压贫苦百姓的恶霸、地主、汉奸和土匪,极大地激发了当地群众的革命热情,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拥护和信任,出色完成了组织交给他的土地改革任务。李生辉对敌人毫不留情,但对同志却像春天般温暖。当年的北大荒,环境非常艰苦,住在自己动手打的地窝子里,随时可能遭遇不测。他的个子不高,大伙都叫他“小个子”,个子虽小但机智勇敢,胆量过人。因工作队分散在各村各户,他平日来往于县、区的乡、村、户之间,有紧急情况则必须赶回县里或区里,所以常常深更半夜手里提把盒子枪,只身一人穿梭在漆黑不见五指、偶有狼兽出没的山路上。惜别妻子1948年10月,李生辉被调往辽宁省作为全权代表接收辽宁锦州合成炼油厂,1949年1月,被调往本溪钢铁公司运输部任监委书记,1950年又先后担任南芬铁矿党委组织部部长、本溪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1950年11月26日,东北人民政府发布命令:“根据目前军事运输的需要,必须迅速有效地及时抢修主要的公路提高运输效率供给军需,因此已责成交通部公路管理总局连同各省公路机构组成‘公路工程总队’计两千余人,以便迅速赴朝担负抢修的重大任务。”据此,“中国人民志愿公路工程总队”宣告成立,总队下设两个大队8个中队24个分队。李生辉任东北人民政府交通部公路管理总局公路抢修中队中队长。工作中,他坚持原则、作风严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他热爱生活,性格乐观,喜欢把当地民间小曲记在本子上随身携带,闲暇之余就拿出来哼唱。李生辉赴朝前和家人合影1951年5月19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负责管理在朝鲜境内之一切后勤组织与设施,同时征召地方人员参加。李生辉听到这个消息后,主动报名要求参加。赴朝前,妻子樊忠清已有身孕,他依依不舍地对妻子说:“去朝鲜,这是舍小家、保大家,等打败了美帝侵略者,咱们再团聚。”他叮嘱妻子:“一定要注意身体,照顾好自己和孩子。”同时教诲妻子:“要努力学习,力求进步,提高工作能力,多用思想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工作才能逐渐有预见性。”后勤保障兵站生活1951年6月15日,时任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第5分部19大站参谋长的李生辉随部队入朝。大站是兵站勤务系统的最高组织形式。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成立后,志愿军后勤主要抓本部和分部、军后勤的建设,而将仓库、医院、汽车部队等勤务保障部队划归兵站、特别是大站领导,也就是实行站、(汽车)团合并和站、(医)院一体化。大站由过去单纯接转物资、招待过往部队的简单组织,转变为基地性质的指挥和管理机构,是集供应运输、医疗后送、道路维修、对敌斗争为一体的保障实体。对于没有军队经历和经验的李生辉来说,他深感岗位重要、责任重大。刚到站不久,他就参加了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召开的首届兵站工作会议,他也明晰了自己的工作职责:接收、保管、分配与运输物资,收治、转运伤病人员,保证交通顺畅,维持后方秩序和治安,肃清军事间谍和特务。为尽快熟悉情况、履行好职责,他深入机关每一个部门和基层每一个站点,虚心学习、用心思考,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对兵站的基本任务、工作性质、办事程序等做到心中有数,并在协助两位主官做好物资供应、后送伤员等工作中表现出了很强的组织指挥才能。1951年8月,美军趁朝鲜北方发生特大洪水之机,在发动夏秋季攻势的同时,对志愿军后方发动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规模“空中封锁战”——“绞杀战”。为避免敌机轰炸袭扰,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领导提出把后勤的主要工作转入夜间进行。为落实上级指示,19大站建立了以兵站为主,由汽车、铁运、医院、装卸等参加的联合办公制度,白天联合办公,夜间分头行动。李生辉为了搞好协调,总是从全局上分析情况、周密部署、解决问题,千方百计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后勤保障效率。1951年11月18日,李生辉在组织运送物资时突遭敌机轰炸,不幸中弹牺牲。来源:沈阳发布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责任编辑:胡飞
发布者:Summer
0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