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红色基因
全部
杨友涛杨友涛,河南偃师县(今偃师市)人,1921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第4分部卫生处副处长。1938年入伍,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4月19日,在抗美援朝前线因病牺牲。1953年2月9日,杨友涛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西区三排五号。杨友涛入朝后,为了能够更多地救治伤员,经常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由于长期过度劳累,健康每况愈下。但他仍坚持在前线救死扶伤,奋不顾身,荣获模范荣誉。虽积劳成疾、锁骨折断,但他仍坚持工作,倾力完成救治任务。1952年4月19日,杨友涛在抗美援朝前线球场郡龙登里突发心脏病不幸逝世。勤学苦练成就战场“神医”杨友涛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16岁高小毕业后在家务农。1938年6月,杨友涛参加新四军,在游击支队卫生队看护班当战士,不久升为副班长、班长。1941年1月,杨友涛任新四军第4师11旅看护长,因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工作模范。1943年5月,他任新四军第4师11旅31团卫生所所长。1944年1月,杨友涛被派到新四军第4师卫生学校学习,因学习刻苦、成绩优秀,被评为学习模范,毕业后任31团卫生队队长、第5师卫生处手术队队长。他常对战友说,白衣战士是前线战士生命的保护神,他们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一旦受了伤,医务人员一定要拼了命抢救伤员。他还说,做好战地救护工作,单有勇敢不怕死是不够的,更要有娴熟的野战救护技术。为此,每当没有战斗的时候,卫生队的一大任务,就是组织医务人员进行业务训练。在随部队对日伪军作战中,杨友涛克服困难、不畏艰险,带领医护人员活跃在阵地前沿,开设战地救护所,抢救转运伤员,有效降低了战士因伤牺牲的比例,被官兵们誉为战场“神医”。1948年3月,杨友涛调任华东野战军卫生部第3分院医务主任,1949年1月任第三野战军9兵团卫生部19医院副院长。他无论是从事业务工作还是担任领导职务,都始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战斗在救治伤病员的第一线。同时,他还注重传帮带,将自己工作中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深受医护人员的敬重。不顾疲惫持续手术救人1950年11月,时任志愿军第19医院院长、第4分部卫生处副处长的杨友涛,随部队入朝参战。第4分部负责志愿军在朝鲜东线的9兵团3个军的后勤供应保障和接收伤病员医治及转运回国治疗。第二次战役中,9兵团的3个军参加了条件极为艰苦的长津湖战役,出现了大批冻伤员,医院伤员收容量急剧增加。为了减轻伤员的痛苦,杨友涛带领医护人员通宵达旦地进行抢救,有时连续几十个小时不休息,医治了大批伤员。他们用箱子和门板搭建临时手术台,点燃汽油灯照明,这样就达到了手术的基本条件。对手术器械消毒时,他们会使用朝鲜人家里的大锅,将手术衣和敷布等医疗用品放进有很多小孔的大盆里,再将大盆放进大锅里,用火加热蒸两个小时,手术器械就直接扔进大锅里煮沸,消毒后备用。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组织医务人员完成了一台台手术。1951年4月,志愿军发起第五次战役。为保证这次战役的胜利,第4分部组织了前线指挥所,并带一个分站、一个仓库、一个野战医院。指挥所设在朝鲜东海岸元山市附近的新高山,极大地方便了组织调度协调,提高了处置战争突发情况的效率,激发了官兵的对敌斗争热情和主观能动性。野战医院驻扎在此100多天,杨友涛带领医护人员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救治了大批伤病员,在抗美援朝医疗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取得反细菌战的胜利1952年1月,美国侵略军为扭转败局,竟丧心病狂地实行细菌战。中央防疫委员会下发了《扑灭昆虫及媒介动物注意事项》《三种反细菌战卫生守约》等,指导开展反细菌战工作。如“凡敌机投下大批昆虫,一经发现,除留必要标本及物证外,要立即扑灭”“发现死鼠,要先用水浇湿(能用汽油更好),以防鼠蚤乱跳,然后以树枝或其他棍棒夹着,就地焚烧,如焚烧确有困难,应深埋于五尺深、远离水源处”。为粉碎美军发动的细菌战,志愿军防疫人员和朝鲜百姓用火灭杀美军投撒的带菌昆虫、毒物等作为第4分部防疫的主要负责人,杨友涛不辞辛劳,组织各部队在驻区200米内火烧荒草,以消灭细菌媒介物的滋生巢穴,捕杀带菌昆虫,清扫房屋庭院,搞好个人卫生,清除垃圾粪便,厕所也移到驻区以外。杨友涛还组织大批医务人员奔赴疫区,抢救病员,开展防疫指导,终于取得反细菌战的彻底胜利。人们赞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的保护者”“降服死神的白衣天使”。1952年4月19日,杨友涛在抗美援朝前线球场郡龙登里突发心脏病不幸逝世,年仅31岁。来源:沈阳发布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责任编辑:胡飞
发布者:Summer
06月25日
作者:周贤忠纪序祥,山东昆嵛人,1929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80师238团司号长。1945年8月参军,194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三次当选模范,1948年被嘉奖为“华东三级人民英雄”。1950年11月,在长津湖战役新兴里战斗中牺牲。1953年3月7日,纪序祥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东区二排二号。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纪序祥1945年8月参加八路军,入伍后,他埋头苦干,积极工作,英勇顽强。1947年10月,纪序祥任华野9纵26师76团连队司号员,在攻克昌邑城战斗中,他穿过敌人封锁线到2排传达命令;当部队伤亡较大、战斗形成僵持局面时,他操起步枪,毙敌2人;部队向纵深推进时,弹药用尽,他冒着炮火找到1箱手榴弹,继续战斗。战斗结束后,他被评为团甲等战斗模范。在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率国民党王牌军整编74师,凭借着精良的装备,在孟良崮顶峰负隅顽抗,等待援兵。76团冒着敌人的炮火,攻下顶峰的关键点——雕窝,顺利打通了攻上孟良崮顶峰的道路。纪序祥一次次吹响军号,76团官兵顽强地攻上了孟良崮主峰,成为第一支登上顶峰的部队,为全歼整编74师立下了大功。76团在淮海战役中五战五捷,消灭敌军四个多团,包括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王牌之一的第5军200师的一个多团,全团荣立集体一等功,这在淮海战役我军全线部队中是独一份。此后,纪序祥随部队一路南下,经过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战役,他已经成长为一名团司号长。他曾先后三次当选劳动模范、练兵模范、战斗模范,1948年9月被嘉奖为“华东三级人民英雄”。新兴里战斗牺牲1950年11月,纪序祥随志愿军第27军80师238团由临江入朝参战,经8天行军,进至长津以北之天宜水里地区。当时部队处在对地形、气候、敌情不熟,本身物资准备不充分和粮食供应不上的情况,特别是在寒天雪地作战,无防寒防滑准备,严重影响部队的行动。但部队在经过年余整训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教育,激发起官兵的荣誉感和革命英雄主义,他们怀着对自己正义行动的自豪感,以5天时间进行了敌前突击训练(夜间山地战斗)和必要的准备工作。11月27日午夜,238团开始参与围歼新兴里之敌——美7师第31加强步兵团。该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功显赫,被当时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授予“北极熊团”称号,并奖励“北极熊旗”一面。经过一夜激战,至11月28日拂晓,27军80师全线突击,打了美军一个措手不及,将“北极熊团”余部合围压缩在新兴里、内洞峙之狭小地域内。238团3营突破敌防御阵地,炸毁敌坦克两辆,控制了新兴里最后一个制高点1250高地。28日上午,“北极熊团”倾重兵向238团守卫的阵地发起疯狂进攻。经过两天两夜的拉锯战,“北极熊团”损失惨重。80师和81师的将士在严寒、饥饿、疲劳和武器装备低劣的极端不利条件下,杀了个两进两出,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至30日,238团和友邻部队向新兴里之敌发起总攻。纪序祥牺牲时间不详,但他就是在围歼新兴里之敌的几次战斗中牺牲的。最终,“北极熊团”整团覆灭、军旗被缴获、团长被击毙,这在美军历史上绝无仅有。来源:沈阳发布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责任编辑:胡飞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6月19日
王雪琴王雪琴,河北定兴人,1919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5军193师578团政委。1938年10月入伍,194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2月入朝参战,先后参加了临津江、弥陀寺、加郎山等战役战斗。1951年9月13日,在开城防御战斗中遭敌炮袭不幸牺牲。1953年3月12日,王雪琴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西区二排七号。做思想工作办法多1938年,在河北定(兴)、易(县)、涞(水)、徐(水)地区发展起来的“抗日救国第十路军”一度攻入定兴县城,此后部队发展到5000余人。1938年10月,王雪琴加入了这支革命队伍。这支部队先后被编为冀中游击第三支队、晋察冀第一军分区独立支队、第25团。建团后经过大力整训和艰苦斗争的考验,进步很快。解放战争中,该团改称第65军193师578团,其3连曾被张北人民赞誉为“天下第一军”。在正定战斗中,全团集体立功。在清风店战斗中,协同友邻部队,取得了歼灭国民党嫡系第三军的胜利。王雪琴先后担任班长、排长、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治部主任等职,多次带领部队打胜仗、立战功,是一位战斗经验丰富、善于做思想工作的优秀指挥员。由于在战场上多次负伤,王雪琴的身体不是很好,但他很少顾及自己,总是满腔热情地关心爱护干部战士,经常深入连队做思想工作,为战士理发,到伙房帮厨,深受官兵们的信赖。平津战役结束后,部队接收了很多解放战士,为了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增强革命斗志,时任团政治处主任的王雪琴组织部队进行诉苦教育,使他们迅速融入革命队伍,自觉投身到解放全中国的革命事业中去。王雪琴做思想工作办法很多,《中国人民志愿军团以上干部烈士英名录》一书中,记载了王雪琴做过的这样一件事:兰州战役胜利后,193师578团奉命北进宁夏。在行军途中,一名刚解放过来的战士陈富,由于不了解解放军与国民党军的区别,不愿继续当兵,行军中赖着不走。干部骨干反复帮助他,效果不明显。王雪琴在路上捡起一块石头揣在怀里,到宿营地后,他把营连干部叫到一起,掏出石头,让大家摸,谁也不知道是啥意思。他问石头热不热?大家回答有点儿热。他说这就对了,一块冰凉的石头,我们都能把它暖热,何况陈富一个活生生的人呢!在王雪琴的启发下,大家和陈富亲近了,陈富不想走,大家就轮流背他走;还通过拉家常、忆往事开导他,使他逐步认识到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是官兵一致、团结友爱的战斗集体。从此他振奋起精神,积极主动地参加行军作战,还成了生产模范。弥陀寺战斗接任团政委1951年2月15日,王雪琴随志愿军第65军193师578团入朝参战,随即参加了第五次战役。4月24日,在攻打弥陀寺战斗中,578团政委刘荣光牺牲,王雪芹被上级任命为团代政委。在第五次战役后撤转移阶段,第65军是殿后部队,193师于5月23日转移至海龙山、加郎山地区组织防御,以期逐次转移。从24日起,美军第24师、第25师在大量炮火和飞机坦克掩护下,向578团阵地发起进攻。578团在加郎山阵地依托工事,顽强抵抗,击退美军1个营至1个团兵力的多次攻击。26日,美军以64辆坦克、约1个团兵力,对加郎山阵地实行迂回包围,发起多路进攻。578团以近战、阵前出击等手段击退美军的进攻。战至20时,578团一部转移,另一部继续坚守阵地掩护师主力转移。27日,美军向加郎山阵地再次强攻,578团一部以灵活战术坚守一昼夜,后化整为零,利用美军部署中的间隙,突破包围,安全转移。此战,历时4昼夜,578团歼灭美军300余人,自身伤亡也很大。开城防御战中牺牲1951年8月,朝鲜战场转入阵地战阶段,休整完毕的第65军担任守卫开城地区的任务。开城位于“三八线”南侧,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后一直为我方控制。1951年7月10日,“联合国军”代表与中朝代表在开城来凤庄正式举行停战谈判,同年10月会场迁至开城东15公里的板门店。从谈判开始,美方就毫无诚意,多次派飞机入侵开城中立区,轰炸扫射中朝代表团驻地。为保卫开城,粉碎美军蓄意破坏谈判、武装进犯开城的阴谋,志愿军总部调第65军担任开城以南作战和守护谈判中立区的任务。1951年深秋,敌人加剧对志愿军后方补给线的轰炸,使部队供给更加困难。578团有战士穿不上鞋子,盖不上被子,王雪琴就把上级发给他的新鞋和被子让给战士,自己穿着破旧的鞋子行军,脚板磨出了血泡,脚肿得像个馒头,他还抢着替战士扛枪背背包,与战士们结下了血与肉的战斗情谊。每次战斗前,王雪琴总是深入到营连给官兵做动员,帮助大家树立克敌制胜的信心。战斗间隙,他及时和大家总结经验、分析教训,关心安慰受伤的战士,把思想工作做到一线、做到官兵心坎儿上。578团坚守阵地,奋起还击,粉碎了敌人的多次攻击。9月13日,王雪琴在开城防御战斗中,遭敌炮袭不幸中弹牺牲。
发布者:Summer
06月19日
雷岳雷岳,原名弥生发,陕西澄城人,1917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第2分部通信科科长。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8月入伍。1952年9月8日,在朝鲜战场阳德郡执行任务时光荣牺牲。1953年2月25日,雷岳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东区一排七号。坚持敌后游击战斗雷岳家境不好,没上过学,很小就开始务农养家。他憎恨社会的黑暗、世道的不公,立志要奋起抗争,改变穷苦大众的命运。1938年7月,雷岳加入党的地下组织,负责在农村发展党员工作。1940年7月,洛川特委在上阳庄工作引起澄城县晖福乡乡公所的怀疑,洛川特委为了避免地下党组织遭破坏,决定将雷岳调离当地,送往延安西北党校学习。雷岳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鄜县(今属延安市)交道区(今交道镇)任组织科科长,1942年11月升任交道区区委书记。1943年4月,因工作需要,雷岳调任一家造纸厂厂长。1944年4月,为解决部队的后勤供应困难,上级调他到鄜县教导队任指导员兼农场场长。他带领官兵开荒种地、纺线织布,很好地保障了部队的作战需要。1945年初,雷岳先后任陕西黄龙县武工队队长、支队长和警卫大队队长,带领部队转战敌后,端据点、炸碉楼,积极配合八路军主力打击日伪军。1946年,组织调他到陕西韩城县(今韩城市)搞武装斗争。他率部摧毁了敌白马滩保公所,并与埋伏在大岭上的敌人进行了激烈战斗。同年10月,他调任黄南游击支队副队长,和宜川、洛川的敌军进行过激烈的战斗。此后,雷岳任合阳游击支队支队长。1948年2月至3月,在配合西北野战军发动宜(川)瓦(子街)战役后的后续战斗——黄龙山麓战斗中,雷岳指挥合阳游击支队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歼敌整编第二十九军,击毙军长刘戡。1948年下半年,澄城、合阳、韩城三县游击支队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独立22团,雷岳担任副团长,后部队又被编入新四旅和十九兵团,他均任副团长职务。做好后勤通信保障1950年10月,东北军区后勤部成立第2分部,雷岳任通信科科长,于24日随部队开赴临江,担负临江至长津一线的后勤保障任务。当时,分部设若干大兵站,配有仓库、汽车团、装卸团、公路工程队、担架队、警卫团及医院、救护队等,但后勤没有独立的通信网络,后勤上下之间、后勤与部队之间经常失去联系。雷岳针对这一情况,及时向分部领导提出解决的方案和建议,组织技术骨干对通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派人到国内采购通信器材,较好地解决了后勤部队的通信急需。1951年5月19日,中央军委作出《关于加强志愿军后方勤务工作的决定》,批准在志愿军司令部下设后方勤务司令部,雷岳任后方勤务司令部第2分部通信科科长。后方勤务司令部开始建立与作战指挥相统一的后勤指挥机构,形成了上下贯通的后勤指挥体系。强有力的集中指挥使后勤各专业力量以及铁道、工程、高炮、步兵等多兵种各领域力量形成有机整体,“在保障中战斗、在战斗中保障”,志愿军后勤保障持续改善,这也对通信联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线各军要求物资供给的急电,志司、志后关于粮食、弹药、被服等调拨催运令,分部关于各类物资运送情况报告,以及对各兵站、汽车团、野战医院和工兵、防空兵、民工担架工作部署情况,都需要通信科及时发送。在战场上,后勤部队前进到哪里,运输线延伸到哪里,雷岳就带领通信人员把通信保障跟进到哪里,始终保持了上下指挥畅通,受到分部领导的多次表扬。执行通信任务牺牲1952年春,时任志愿军司令员的彭德怀到志司通信处看望同志们时说:“朝鲜打仗,一是打后勤,二是打通信。敌人在朝鲜战场上拥有制空权和强大的火力,他们利用这些优势搞什么‘绞杀战’,企图完全切断我军的后勤供应,并使我军的指挥系统瘫痪。我军后勤及通信战线的广大指战员英勇奋斗,使敌人的企图没有实现,这就为抗美援朝的胜利打下了基础。所以,通信工作是一项关系重大的工作,应下大力搞好。”彭总对通信工作作了高度评价,使全体通信兵指战员受到很大鼓舞,雷岳工作更加积极主动,他带领全科同志克服重重困难,充分发挥群众智慧,浴血奋战,较好地完成了后勤通信保障任务。1952年9月8日,雷岳在阳德郡执行通信任务时不幸牺牲。
发布者:Summer
06月19日
于守恒于守恒,山东昌邑人,1926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81师241团3营政治教导员。1945年参加革命,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受奖五次、立功三次,当选师甲等战斗模范一次。1948年被嘉奖为华东军区二级人民英雄。1950年12月1日,在朝鲜咸镜南道新兴里战斗中光荣牺牲。1953年3月7日,于守恒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东区二排三号。获“潍县团”战旗于守恒,1945年6月参加八路军,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春,在龙湾头战斗中,于守恒任通信员。部队突进村中被敌包围,情况万分紧急,他单人冲越敌火力封锁区,以迅猛动作刺死一个正在射击的敌机枪手,接着又爬过封锁线报信,使部队冲出重围,完成转移任务。1947年4月,于守恒所在的华野9纵27师79团挺进沂蒙山区,先后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南麻战役,取得了歼敌2000人的战绩。10月,79团回师胶东,参加了胶河战役。他在参加灰埠战斗中,指挥全连俘敌30名,缴获美式机枪4挺。通过数千里转战,于守恒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磨炼成长,思想觉悟和战术技术得到了很大提高,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1948年4月24日凌晨,潍县战役打响。潍县素有“鲁中堡垒”之称,城墙高大坚固。79团官兵抱着敢打必胜的决心,心怀舍我其谁的担当,冒着枪林弹雨,经过连续爆破,在号称数百年来从未被攻破的城墙上生生撕开一道口子,迅速突上城墙。凌晨4时,79团5连160余人组成突击队,率先下城作战。1948年5月8日,潍县战役胜利后,华东局、华东野战军总部颁布嘉奖令,授予攻城战斗中作出突出贡献的79团“潍县团”荣誉称号。同年5月12日,华野9纵召开表彰大会,授予该团“潍县团”战旗,这也是华野首次授予团级单位的荣誉称号。此后,于守恒又随部队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战役等。于守恒受奖五次、立功三次,当选师甲等战斗模范一次,1948年被嘉奖为华东军区二级人民英雄。志愿军对美步兵第7师展开围歼战全歼“北极熊团”1950年11月,于守恒赴朝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81师241团3营政治教导员。部队刚入朝就面临严寒的考验。于守恒家族有“闯关东”经验,加之胶东冬天也很寒冷,有一定的严冬下生活经验,他带着战士们搓手跺脚、原地跑步等,再累也不让他们就地坐下、躺下,硬性规定没有活动到脚发热不能脱鞋。露营时,他们采取两人一组合被窝睡觉,两床被子一铺一盖,两人穿着衣服一边一个钻进被窝后,把对方的脚抱在怀里,枕着自己的胶鞋睡。于守恒所在部队奉命参加围剿新兴里之敌战斗。当面之敌是美军步兵第7师第31加强步兵团,号称美陆军精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该团曾率先攻入俄国西伯利亚,被当时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授予“北极熊团”称号,并奖励“北极熊旗”一面。11月27日午夜,新兴里战斗打响。经过多日的拉锯战,“北极熊团”损失惨重,在外援无望、即将被歼的情况下,指挥官命令毁掉所有的火炮、卡车和补给品,率领剩余人员,在40余架飞机、10余辆坦克掩护下,于12月1日13时开始向南突围,当即遭到志愿军81师241团的阻击。于守恒就是在这次战斗中英勇牺牲。最终,“北极熊团”未能挣脱罗网,全团3191人全部被歼灭。“北极熊团”团旗的陨落,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面曾经被美军视为荣誉象征和军队灵魂的团旗,作为我军唯一在朝鲜战场上缴获的美军团旗,一直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发布者:Summer
06月19日
王明新,河北省唐县人,1923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189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1938年1月入伍,194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8月21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遭敌机空袭光荣牺牲。1953年2月26日,王明新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东区二排八号。在磨难中成长1937年,14岁的王明新在村里担任儿童团团长,他机智勇敢,多次带领儿童团完成上级交办的送信、放哨等任务。1938年1月,八路军队伍从王明新的家乡路过,他毅然选择报名参军。1940年10月,17岁的王明新就当上了雁北5分区6团4连指导员。1943年秋,王明新在战斗中负伤,留在山西灵丘县南山沟一户老乡家里养伤。日军发动秋季大“扫荡”,他被日军发现后抓走,送到大同城内受训三个月。为了不暴露身份,王明新表面上积极配合,日军对他渐渐放松了警惕,受训结束后,他被送到大同煤窑做苦工。当时在煤窑做工的有被俘的八路军战士,日军看守极其严格,大家长年累月干苦力,一直在寻找机会跑出去,王明新也在暗暗想办法。1944年底,王明新在做工时趁日军不备逃了出去。他重新回到部队,在政治部当文印员。经过党组织的严格考察,王明新于1947年1月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宣传科干事,1948年10月被任命为宣传科副科长。王明新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搞好宣传鼓动工作,调动大家的练兵积极性,很好地完成了新兵审查和训练任务。体会失去战友的痛1951年2月,志愿军第63军奉命入朝参战,时任第63军189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的王明新因患病留在安东(今丹东)留守处休养。第五次战役后期,志愿军向北转移,计划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但敌人迅速反扑,铁原以北的志愿军后方基地危在旦夕。5月28日17时,彭德怀司令员电令第63军迅速在铁原、涟川地区组织防御,坚决阻止敌人进攻,掩护兵团主力和伤员转移。6月1日,“联合国军”向189师发起猛烈进攻。一个小时内,范弗里特指挥美军向志愿军阵地倾泻炮弹多达4500吨,其炮火猛烈程度是美军作战规定允许限额的五倍以上,这一纪录被写入了世界军事史,称作“范弗里特弹药量”。面对敌人如此猛烈的进攻,189师师长蔡长元创造了一种奇特的“钉子战术”,将189师分成200多个单位,分别坚守200多个地点,像是在阵地上撒满了钉子。敌人进入其中,就会受到各个“钉子”来自四面八方的进攻。这一战术有效地分散了敌军火力,延缓了敌人的进攻速度。6月2日,“联合国军”向189师坚守的第233.2高地和种子山阵地发起轮番进攻,敌方暂时占领了种子山、五峰寺及以南阵地,后来又被我军夺回。师预备队投入战斗,师直属队投入战斗,师机关勤务人员投入战斗。一线战斗连队全部拼了刺刀。战到3日晚,189师只剩下一团两营,共4500余人,伤亡高达三分之二。最终189师缩编为一个团,准备与敌人决一死战。此时作为预备队,188师接替了189师阵地,铁原阻击战最终取得胜利。此役,王明新失去了很多朝夕相处的战友,他心中悲痛,迫切想回部队为战友报仇,继续他们的任务,完成他们的使命。宣传英雄人物1952年1月的一天,189师566团5连8班班长姚显儒带领4名战士到敌前沿侦察情况,当来到一个杂草丛生的山坡时,走在前面的姚显儒忽然觉得右脚挂了什么,他立即收住脚,凭感觉意识到踏上了敌人地雷。他趴下身子,细心地观察了一会儿,先用牙齿把细铁丝咬断,然后小心地将地雷引信卸下来。就这样,敌人漂洋过海运来的现代化地雷,在普通战士面前失去了作用。姚显儒带领战友正要起身离去,他突然想起了中国的一句老话:“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于是,他又把起出的地雷埋到了敌人经常出没的地方。第二天中午,一声巨响,几个美国佬变成了“天女散花”,姚显儒这个步兵班班长从此成为“起雷专家”。姚显儒地雷“搬家”的经验,很快成为第63军打破敌人地面优势的“法宝”,并为志愿军其他部队提供了宝贵经验。王明新虽身在后方,他积极为英雄人物宣传和典型经验推广整理材料,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由于敌人对志愿军后方补给线实施空中“绞杀”,后勤供应非常困难,各部队想方设法从国内向前线运送各种物资。1952年8月,189师后勤部运输队回到安东(今丹东)拉粮食时,王明新身体已基本恢复健康,他强烈要求与运输队一起去前线。21日,他与拉粮的队伍一起入朝,当车队行至临津江时遇敌机来袭,敌机对运输车队进行疯狂轰炸,王明新不幸中弹牺牲,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来源:沈阳发布
发布者:Summer
06月19日
侯依轻侯依轻,山西榆次人,1920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202师卫生处处长。1939年10月入伍,194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医生、所长、分院长、处长等职。1952年6月28日,在抗美援朝战场鱼隐山遭敌机轰炸光荣牺牲。1953年2月19日,侯依轻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西区四排四号。1939年12月21日,毛泽东写下了著名悼文——《纪念白求恩》,号召中国人民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这对刚刚入伍成为军医的侯依轻产生了极大影响。13年的军医生涯中,他把全部的爱都给了战士,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解放战争中四次立功1939年10月,侯依轻参加抗日游击队,担负医疗工作,在晋察冀军区2分区当医生。晋察冀边区是白求恩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白求恩在晋察冀的510个日日夜夜中,几乎经常穿梭在战斗第一线,不知疲倦地抢救伤病员。1938年6月17日,白求恩来到了晋察冀抗日前线。他到达晋察冀的第一个星期检查医治了520名伤员,第一个月做了147例手术。在广灵、灵丘战役中,他连续工作40多个小时,做手术71例;在河北,他接连参加了4大战役,实施战地手术315例;在冀中,仅曲回寺一战,连续工作69个小时,做手术115例……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因病逝世。11月21日,晋察冀边区举行了白求恩同志追悼大会。刚刚成为军医的侯依轻也参加了纪念活动,他把白求恩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1944年1月,侯依轻在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学校学习一年零五个月,结业后先后任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卫生所医生、所长,晋察冀军区和平医院3分院院务部主任、分院长等职。侯依轻后来在68军202师卫生处工作。68军是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冀中地方武装——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察冀野战军第6纵队发展起来的。在解放战争中,68军参战16个月,转战于晋、察、冀、绥四省广大地区,行程万余里,先后参加了保北、绥远、张家口、太原和解放北平等重大战役,攻占城镇16座,歼敌3万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侯依轻在战斗中救助无数伤病员,多次立功受奖,仅1946年至1947年就立小功4次。入朝后开展战地救护1951年6月23日,时任第68军202师卫生处处长的侯依轻随部队奉命入朝参战。在开赴前线的行军途中,他把防病工作作为重点,及时巡诊问诊,发放药物,避免了因水土不服而大量减员情况的出现。在长途行军中部队给养有时供应不上,战士常以野菜充饥,侯依轻及时组织卫生人员教会官兵识别有毒植物,防止中毒。第68军入朝后,正值志愿军进入阵地防御作战阶段。侯依轻在战斗频繁、环境恶劣、物资供应短缺的情况下,组织培训战场卫生员,传授救护常识和技术,开展阵地伤员救护,想方设法搞好医疗保障。他经常带领医护人员到前线部队了解掌握医疗物资保障和战场救护等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部队急需的医疗问题,官兵们亲切地称他是阵地上的“白求恩”。部队官兵进行防疫注射1951年9月29日,美军和南朝鲜军发动秋季攻势。10月7日,第68军接替朝鲜人民军第5军团在北汉江至文登里以东635.8高地一线防务。8日,敌人乘第68军接防之际,集中大量坦克沿文登公路向北突进,实施所谓“坦克劈入战”。第68军激战13个昼夜,击毁击伤敌坦克36辆,毙伤敌7000余人,粉碎了敌人夺占文登里的企图。战斗中,202师伤员大幅增加,侯依轻带领医护人员冒着敌人的炮火,始终在一线进行抢救,尽量减轻伤病员的痛苦。1952年1月起,美军在进行“绞杀战”的同时,秘密实施大规模的细菌战。侯依轻及时带领卫生防疫人员到部队进行反细菌战宣传和教育,普及防疫卫生知识,为官兵注射鼠疫疫苗等,捕鼠、灭蝇、保护水源,清理驻区卫生,有效地控制了疫情,改善了部队卫生状况。坚守鱼隐山中弹牺牲朝鲜东战场的鱼隐山突出在无数峻岭之上,号称“群山之王”。加七峰和鱼隐山在文登公路东西两侧,紧紧地拱卫着东线的门户。鱼隐山一带的每一座山岭都是钢铁堡垒。在称为“英雄山”的938.2高地上,人民英雄高成山曾带领一个连血战五天四夜,打垮敌人两个团的疯狂进攻,歼敌1800多名,因而该连获得“高成山英雄连”的光荣称号。在这一带阵地上,英雄们进行了1100多次战斗,杀伤敌人4万余名。日暮途穷的美国侵略者在这一线阵地上曾经采取过各种残暴手段:投过20多枚毒气弹,撒过带菌的毒虫、毒物,发出7万多发炮弹,出动过约1万架次飞机,但是这一切都不能达到他们企图侵占鱼隐山的目的。202师扼守的鱼隐山阵地,经常遭到敌人袭击轰炸,给部队造成较大伤亡,侯依轻总是奋不顾身地到前线部队,组织医疗人员搞好战场救护和伤员转运。1952年6月28日,美军飞机再次对202师鱼隐山阵地进行轰炸,侯依轻不幸中弹牺牲。
发布者:Summer
06月19日
作者:周贤忠何玉兴,山东临朐人,1929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81师243团1营卫生班班长。1944年参加八路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立功8次,1949年10月被华东军区授予“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称号。1950年12月,在长津湖战役中光荣牺牲。1953年3月23日,何玉兴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西区一排七号。先后立功8次何玉兴1944年3月参加八路军,任鲁中警备三团卫生员。他是卫生队里最勤奋好学的一个,不久就学会了一些医务常识,担负起复杂、繁重的护理任务。何玉兴腿脚勤快,嘴巴和脑子也很灵活,在做好护理工作的同时,他积极向军医请教,医生给伤病员治疗的时候,他总是在一边细心观看。一段时间后,何玉兴的医疗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他战斗勇敢。解放战争中,随华野9纵27师81团先后参加了莱芜、红石山、高密、莱阳、周村、潍县、大汶口、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战斗。战斗中,他富有救死扶伤精神。1947年10月,我军发起胶东保卫战中的胶河战役,81团火速进至台头村加强红石山防御力量,81团团部设在台头村东南一幢新房子里。10月7日,敌出动数架飞机对81团阵地和团指挥所进行狂轰滥炸,何玉兴不顾个人安危,在轰炸中完成包扎和抢救伤员的任务。他曾先后立功8次,1949年10月被华东军区授予“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称号。战友们向他祝贺,何玉兴高兴之余,沉浸在思考之中:这都是因为有了党,有了党的阳光雨露,才把一个没娘的苦孩子培育成为一名光荣的革命战士。他决心今后要更加奋勇杀敌,以报党恩。在追击美军时牺牲1950年11月,时任志愿军第27军81师243团1营卫生班班长的何玉兴入朝参战,随即参加了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有史料记载,1950年12月初前后,朝鲜东部高地经历了50年最冷的冬天,一股寒流来袭,气温降至零下30摄氏度。第27军以南方兵居多,战士们大多穿着薄棉衣和胶鞋入朝,他们没经历过这样的极寒考验,许多战士都因气温骤降而患上感冒和冻伤。作为随队的卫生员,何玉兴手头只有急救包,没有冻伤药,只能做简单包扎,带的药很快就用完了。他耐心地给每一位伤员解脱被冻硬了的鞋,手指被冻得不能弯就用牙齿帮助解带脱鞋,然后,洗净包扎。有一名伤员四肢已经被冻僵,他把冻僵的伤员抱在自己的怀里,待伤员苏醒后,马上给他喂水。经过长时间的急救,伤员终于恢复了知觉,这位伤员感激地说:“我忘不了您,一定要多杀敌来答谢您!”那会儿,伤病员大多是冻伤,有的手脚坏死,全变成了黑色;有的耳朵被冻掉,患处流着脓水;有的穿着胶鞋被从战场抬下来,脱下鞋时带下一片片表皮,双脚都成了灰色……何玉兴日夜为他们检查、清洗,而当时,他苦于没有冻伤药,眼看着战友痛苦却无能为力,急得大哭。天寒地冻,伤病员的伤口虽然不易感染,却常因为冻伤而恶化。伤病员转运也因敌机的狂轰滥炸,使转运工作更加困难,又因部分担架员也被冻伤,非战斗减员,转运力量甚弱,大批伤员聚集而无力后送。就是在这样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何玉兴不顾自己也被冻伤,组织战友救治伤病员的同时,做好收容和转运工作。经过长津湖战役第一阶段新兴里、柳潭里战斗,第27军各部队伤亡数量较大,建制破坏严重,为适应追击任务需要,81师3个团编为17个连。1950年12月,在追击溃逃美军时,何玉兴光荣牺牲。来源:沈阳发布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责任编辑:胡飞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