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红色基因
全部
林晶林晶,吉林省吉林市人,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指挥部教育科副科长。1945年入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队长、记者、教员、股长、团副参谋长、副科长等职。1953年4月12日,在朝鲜前线光荣牺牲。1953年4月15日,林晶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西区一排五号。奇思妙想 架起“水下桥”在作出抗美援朝决定后,首要问题是如何隐蔽渡江入朝,以达到战略上的出其不意。1950年10月1日,迎着国庆的朝阳,时任东北军区工兵4团作战工程股股长的林晶随部队乘车北上,承担开辟入朝作战通道的关键任务。那时,美军利用巨大的空中优势,已将入朝的公路桥梁和铁路桥梁炸毁,鸭绿江边满目疮痍。10月13日,工兵4团赶到鸭绿江边的辑安(今集安)、临江等渡口,趁着雨天云层浓厚,敌机难以发现的机会,连续突击一天一夜,为600多米长的辑安铁路桥加铺上了汽车道板,同时还架起1座250米的浮桥。在临江和辑安渡口,工兵4团还创造了一个历史:架起了两座水下桥。林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拿出了一个宽5米、隐入水下10厘米、长215米的桥梁架设方案,为搭建水下桥提供了技术支持。当时北国边疆风雪交加,水温已达摄氏零度。为架水下桥,工兵4团在没有防水衣等防寒装备的情况下施工,经过连续五昼夜的轮番突击,终于按计划高质量地架好了两座重型水下桥。1950年11月7日、12日、19日夜,9兵团的3个军10多万人经这两个渡口过江入朝。工兵战士手挥红旗,指挥着浩浩荡荡的千军万马和铁流滚滚的重型装备,分别从各座桥梁和水下桥通过,一切井然有序,没有暴露目标。反“绞杀战” 确保公路畅通美军“绞杀战”的目的是为了打击志愿军的后勤运输线,切断一线部队的补给。美空军对铁路、公路狂轰滥炸,志愿军后勤运输遭到严重威胁。为了确保公路畅通,1951年8月,志愿军工兵指挥所集中起6个团,作为抢修公路和桥梁的骨干力量,林晶就在抢修的队伍里。敌机重点封锁地带,是志愿军前送后运的必经之地,那里山岭绵延,河川纵横,平均每公里有桥梁23米,原有公路多系三级公路,不利于志愿军的行动,反利于敌机的轰炸封锁。工兵部队分散配置在每一座桥梁和交通枢纽地区,做到随炸随修;同时组织力量整修公路,加宽路幅,减小坡度,尽量拉直弯道,增修迂回路线,增设汽车待避所,保障车辆安全和快速行驶。工兵部队还在各个重要渡口架设低水位桥、高水位桥和水下桥,每个渡口至少有3座桥梁和一条水下便道,较好地改善了交通运输状况。为迷惑敌机,工兵部队或在白天将水面上桥的桥板撤除,黄昏铺上通车;或在被炸桥梁一侧的隐蔽处另架一段紧贴水面的桥;或在高水位桥上横七竖八地堆上一些被烧过的桥板,伪装成坏桥;或在显眼的地方架假桥,引诱敌机轰炸。在反“绞杀战”斗争中,工兵部队发挥了重要作用,公路越修越多,路况越来越好,各式备用桥梁日益增多、更加牢固,美军的“绞杀战”以失败告终。开掘坑道 构建“地下长城”讲到工兵,还不得不提坑道工事。在1951年夏季防御作战中,工兵部队和战斗部队的指战员一起,努力探索抵御敌人地面和空中火力攻击的办法。开始,他们把2个或3个猫耳洞打通连在一起,作为小型屯兵洞。坑道工事的出现,为志愿军抵消敌地空火力优势,坚持“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方针,探索出了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志愿军工兵指挥所及时肯定了这一成功经验,并将其通报全军工兵部(分)队。时任志愿军司令员的彭德怀在视察前线时对坑道工事进行了深入考察,号召在志愿军中大力推广。这样,一个构筑坑道工事的热潮,于1951年10月以后在前沿阵地上普遍开展起来。修筑坑道工兵部队作为骨干力量,担负起了大型坑道工事的构筑任务。1952年,林晶到志愿军工兵指挥所(后改称工兵指挥部)任教育科副科长,他协助工兵首长千方百计地为前线筹集供应坑道施工所需的各种器材。仅1952年春,就供应锹镐30多万把,钢钎10多万根,炸药300多吨,雷管200多万发。同时,他还参与组织工兵部队分片分批开办训练班,为各兵种培训坑道施工的技术骨干,并定期出版《工兵通报》,及时传播坑道施工的先进经验和技术知识。至1952年8月底,志愿军构筑坑道约300公里,堑壕、交通壕约1000公里,各种工事掩体2万多个,初步形成了以坑道工事为骨干支撑的点式阵地防御体系。1953年1月,志愿军第50军进行反登陆作战的准备工作,林晶被派到第50军指导构筑工事及坑道作业。4月12日晚,他在参加第50军团、营二部轮训班的组长汇报会时,遇敌机轰炸,不幸牺牲。来源:沈阳发布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责任编辑:胡飞
发布者:Summer
06月27日
丁庆枝丁庆枝,江苏铜山人,1924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留守处保卫科副科长。1939年入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12月因病牺牲。1953年3月30日,丁庆枝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西区三排七号。荣获“勇敢”奖章丁庆枝15岁参加了八路军,他年龄虽小,但好胜心强,打起仗来,别人都不敢相信他是个十多岁的孩子。他随部队在山东抗日,由于作战勇敢、不怕吃苦,不久就当上了班长。他喜欢学习,文化水平提高很快,领导看他勤奋努力,就送他去教导队学习军事和文化,回来后他先后担任团青年干事、连指导员、营教导员等职。抗战胜利后,丁庆枝随部队挺进东北,山东军区第1、2师与东北军起义的第111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1947年改称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在东北解放战争中,1纵以三下江南、四战四平名扬天下。东北军区对1纵的评价是:“第1纵队(第38军前身部队)在东北解放战争重大战役中都担任主力,是东北各纵队中人数最多、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丁庆枝随第38军一路南下,从东北一直打到广西,以摧枯拉朽之势打败了国民党数十万大军,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赫赫战功。丁庆枝曾荣获“勇敢”奖章,当时只有立大功的指战员才能得到这样的殊荣。1950年2月初,第38军主力奉命北移至河南信阳一带休整,当地人民对凯旋的子弟兵表现出极大热情,主动让房、筹粮,提供生活便利,部队迅速投入到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和当地的生产当中。这个时期,丁庆枝与一位贤惠的女军人结婚,婚后两人感情非常好。可是结婚不到半年,丁庆枝所在的第38军就接到集结北上开赴东北边防的命令。反细菌战中牺牲1950年8月上旬,第38军从河南信阳到达辽宁铁岭、开原一带集结整训。10月19日,第38军赴朝参战,并在铁岭成立留守处,丁庆枝任志愿军第38军铁岭留守处保卫科副科长,负责后方保卫工作。他恪守职责,全力做好物资器材的集结警戒、前运弹药物资的准备、伤病员的临时安置和转运、家属的组织和思想稳定等工作,尤其是严防敌特分子的骚扰破坏活动,确保了后方的安全。在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北汉江保卫战中,志愿军第38军和第50军两军指战员依托临时构筑的简陋工事,与敌人殊死搏斗,以重大牺牲保证了志愿军主力部队的休整、集结和物资弹药补充以及我军后续兵团的开进。第38军在此战役中,战斗员所剩不到5000人,急需兵员补充。丁庆枝参与到留守处兵员补充的组织工作中。这是志愿军第38军铁岭留守处幼儿园的三位小朋友(左起:刘会民、王卫祖、王东满)穿上儿童飞行服的照片。看到美国飞机的狂轰滥炸,他们立志长大了要当飞行员。留守处的营区里还生活着这样一群孩子,他们都是新中国诞生前后出生的学龄前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是志愿军的骨肉后代,父辈们一口炒面一口雪在朝鲜战场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仗,军娃们生活在大后方,丁庆枝和战友们对这些孩子格外呵护,尽力给他们创造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1952年2月19日,留守处驻地先后发现细菌蛋壳和成片带有细菌的昆虫,经化验,昆虫身上带有鼠疫、伤寒、痢疾和霍乱等病菌。在搜集材料过程中,丁庆枝不幸被细菌感染。由于当时铁岭医疗条件有限,他的病情越来越重,组织上准备送他去沈阳治病,被他拒绝了。他说:“我们的战友还在前线杀敌,后方人手这么紧张,我能扛过去。”他依然兢兢业业地做好工作,带领大家采取火烧传染源、开展大扫除等方式实施消毒,最大限度地减少细菌对留守处官兵和驻地群众的危害。12月,丁庆枝病情加重,经治疗无效不幸逝世。革命证明书祭烈士丁庆枝入伍后,只和家里联系过一次,那是部队南下途经徐州时,他往家里写过一封信。信上说,他将在杨口下车停留个把钟头,但他们那里有一个杨楼,有一个黄口,而没有杨口这个地方。接到他的信后,全家人都很高兴。因为当时的杨楼有一个火车站,家人猜他应该在杨楼下车,于是便派哥哥丁庆昌去杨楼和他见面,还带去了一些家乡的土特产。可是哥哥跑到杨楼等了一天,也没有见到弟弟,这成了全家人心中的遗憾。抗美援朝期间,丁庆枝虽留在国内,但大量的军务让他无暇与家人联系。家人再次获得丁庆枝的消息,已是一张病故革命军人证明书。丁庆枝的侄子丁孝云说,这张革命军人证明书成了丁庆枝养母唯一的精神支柱。证书被保存在一个约20厘米长的正方形木框内,那一张泛黄的证明书上面,有一张已经模糊的2寸黑白照片,但证明书上的字迹很清晰:丁庆枝同志于1939年参加革命,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留守处任保卫科副科长。很多年里,丁庆枝家人都把烈士的照片挂在墙上,逢年过节都祭拜。丁庆枝有兄弟三人,他排老二,由于叔叔没有子嗣,他过继给了叔叔家,养父母非常疼爱他。丁庆枝的养父母过世后,这个证明书交给了丁孝云保管。丁孝云一直以为丁庆枝牺牲在朝鲜,直到2010年3月,《沈阳日报》寻亲小组找到烈士亲人,他们才得知烈士安葬在沈阳。来源:沈阳发布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责任编辑:胡飞
发布者:Summer
06月27日
林广山(李伟民 供图)林广山,山东茌平县(今茌平区)人,1924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15师45团副团长。1940年2月入伍,194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8月2日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训练中英勇牺牲。1953年12月11日,林广山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东区十一排四号。林广山(李伟民 供图)率先击落敌机林广山随二野六纵参加过淮海战役,当过茌北大队大队长、齐禹县大队政委,后转到航校学习飞行。1952年1月12日,时任空军航空兵第15师45团副团长的林广山,奉命随部队进驻安东(今丹东)大孤山机场进行备战。根据上级“先在兄弟部队带领下作战,后单独作战,以求稳步锻炼”的作战部署,2月下旬,空15师在空4师带领下开始参战。当时林广山在战斗机上训练飞行时间不过30个小时。林广山所在的45团第一次奉命参加空战,由于缺乏实战经验,不善于先敌发现目标,结果被敌人钻了空子,不但没有取得战果,反而被敌人击落1架战机,部队情绪一度悲观消沉。林广山曾在陆军参加过多次大小战斗,他知道只要能从失败中总结教训,就能克服不足、转败为胜。于是他带领大家认真分析失败原因,找出问题症结,研究改进措施,坚定大家克敌制胜的信心。3月20日,林广山奉命率领8架米格-15战机在朝鲜平壤、成川地区上空巡逻,保护地面铁路运输安全。当他们的机群飞过清川江向南飞行时,林广山的僚机驾驶员李世英首先发现敌机,并向他报告,林广山即令攻击。李世英由于求胜心切,离敌机很远就开炮而未击中,林广山随即向前追击,占据有利位置,在逼近敌机时果断开炮,击落敌F-51飞机1架。这次空战,45团共击落敌机2架、击伤1架,首战告捷,提振了部队士气,积累了空战宝贵经验。林广山为空15师赴朝参战开了个好头。在训练中牺牲空战(李伟民 供图)5月8日,林广山奉命再次出征,率14架米格-15战机到平壤地区寻美军小机群作战。2架飞机因故障返航,余下12架以6架为攻击队、6架为掩护队向平壤飞去。飞至安州附近上空,接到指挥所通报:“平壤上空有敌F-86飞机8架、FMK-8飞机4架,高度5000米。”林广山率领机群迅速飞至平壤上空,于前下方发现敌FMK-8飞机。林广山看准时机,下令攻击。三大队副大队长江震向右前方敌4架F-86长机组进攻,击落其中1架,紧接着又向敌僚机组进攻,由于速度过大,冲到敌机前方,被敌机击伤。林广山命令掩护队迅速投入战斗,姬奎、田成捷各咬住1架FMK-8飞机,猛烈开火将其击落。敌人不甘心失败,重新调整队形,向他们发起猛烈攻击,由于寡不敌众,林广山奉命率队退出攻击,途中遭敌偷袭被击落2架。此次空战,林广山他们8人开炮,击落敌机3架、击伤1架,自己损失2架。战斗中,林广山面对强敌指挥镇定、英勇顽强,战友们密切协作、毫不畏惧,虽然打了个平手,但坚定了战胜敌人的信心。时任志愿军空军司令员刘震在祝捷大会上对45团两次战斗先后击落击伤敌机7架的辉煌战绩,给予了充分肯定。经过4个月的实战锤炼,林广山不仅在技战术水平上有了很大提高,而且空战组织指挥能力不断增强,逐步掌握了昼间一般气象条件下对敌中、小机群作战的本领。1952年5月12日,林广山奉命随部队返回公主岭机场休整,担负二线防空作战任务。此时,45团换装更加先进的米格-15比斯飞机,全团上下掀起了大规模的练兵热潮。8月2日,林广山在组织部队进行飞行战斗训练时,他驾驶的米格-15比斯飞机的操作系统,被机务人员落下的一只扳手卡住,无法操纵。危急时刻,指挥员命令他跳伞,林广山为了挽救飞机,毅然放弃跳伞的机会,试图迫降未能成功,英勇牺牲。来源:沈阳发布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责任编辑:胡飞
发布者:Summer
06月25日
杨友涛杨友涛,河南偃师县(今偃师市)人,1921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第4分部卫生处副处长。1938年入伍,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4月19日,在抗美援朝前线因病牺牲。1953年2月9日,杨友涛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西区三排五号。杨友涛入朝后,为了能够更多地救治伤员,经常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由于长期过度劳累,健康每况愈下。但他仍坚持在前线救死扶伤,奋不顾身,荣获模范荣誉。虽积劳成疾、锁骨折断,但他仍坚持工作,倾力完成救治任务。1952年4月19日,杨友涛在抗美援朝前线球场郡龙登里突发心脏病不幸逝世。勤学苦练成就战场“神医”杨友涛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16岁高小毕业后在家务农。1938年6月,杨友涛参加新四军,在游击支队卫生队看护班当战士,不久升为副班长、班长。1941年1月,杨友涛任新四军第4师11旅看护长,因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工作模范。1943年5月,他任新四军第4师11旅31团卫生所所长。1944年1月,杨友涛被派到新四军第4师卫生学校学习,因学习刻苦、成绩优秀,被评为学习模范,毕业后任31团卫生队队长、第5师卫生处手术队队长。他常对战友说,白衣战士是前线战士生命的保护神,他们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一旦受了伤,医务人员一定要拼了命抢救伤员。他还说,做好战地救护工作,单有勇敢不怕死是不够的,更要有娴熟的野战救护技术。为此,每当没有战斗的时候,卫生队的一大任务,就是组织医务人员进行业务训练。在随部队对日伪军作战中,杨友涛克服困难、不畏艰险,带领医护人员活跃在阵地前沿,开设战地救护所,抢救转运伤员,有效降低了战士因伤牺牲的比例,被官兵们誉为战场“神医”。1948年3月,杨友涛调任华东野战军卫生部第3分院医务主任,1949年1月任第三野战军9兵团卫生部19医院副院长。他无论是从事业务工作还是担任领导职务,都始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战斗在救治伤病员的第一线。同时,他还注重传帮带,将自己工作中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深受医护人员的敬重。不顾疲惫持续手术救人1950年11月,时任志愿军第19医院院长、第4分部卫生处副处长的杨友涛,随部队入朝参战。第4分部负责志愿军在朝鲜东线的9兵团3个军的后勤供应保障和接收伤病员医治及转运回国治疗。第二次战役中,9兵团的3个军参加了条件极为艰苦的长津湖战役,出现了大批冻伤员,医院伤员收容量急剧增加。为了减轻伤员的痛苦,杨友涛带领医护人员通宵达旦地进行抢救,有时连续几十个小时不休息,医治了大批伤员。他们用箱子和门板搭建临时手术台,点燃汽油灯照明,这样就达到了手术的基本条件。对手术器械消毒时,他们会使用朝鲜人家里的大锅,将手术衣和敷布等医疗用品放进有很多小孔的大盆里,再将大盆放进大锅里,用火加热蒸两个小时,手术器械就直接扔进大锅里煮沸,消毒后备用。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组织医务人员完成了一台台手术。1951年4月,志愿军发起第五次战役。为保证这次战役的胜利,第4分部组织了前线指挥所,并带一个分站、一个仓库、一个野战医院。指挥所设在朝鲜东海岸元山市附近的新高山,极大地方便了组织调度协调,提高了处置战争突发情况的效率,激发了官兵的对敌斗争热情和主观能动性。野战医院驻扎在此100多天,杨友涛带领医护人员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救治了大批伤病员,在抗美援朝医疗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取得反细菌战的胜利1952年1月,美国侵略军为扭转败局,竟丧心病狂地实行细菌战。中央防疫委员会下发了《扑灭昆虫及媒介动物注意事项》《三种反细菌战卫生守约》等,指导开展反细菌战工作。如“凡敌机投下大批昆虫,一经发现,除留必要标本及物证外,要立即扑灭”“发现死鼠,要先用水浇湿(能用汽油更好),以防鼠蚤乱跳,然后以树枝或其他棍棒夹着,就地焚烧,如焚烧确有困难,应深埋于五尺深、远离水源处”。为粉碎美军发动的细菌战,志愿军防疫人员和朝鲜百姓用火灭杀美军投撒的带菌昆虫、毒物等作为第4分部防疫的主要负责人,杨友涛不辞辛劳,组织各部队在驻区200米内火烧荒草,以消灭细菌媒介物的滋生巢穴,捕杀带菌昆虫,清扫房屋庭院,搞好个人卫生,清除垃圾粪便,厕所也移到驻区以外。杨友涛还组织大批医务人员奔赴疫区,抢救病员,开展防疫指导,终于取得反细菌战的彻底胜利。人们赞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的保护者”“降服死神的白衣天使”。1952年4月19日,杨友涛在抗美援朝前线球场郡龙登里突发心脏病不幸逝世,年仅31岁。来源:沈阳发布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责任编辑:胡飞
发布者:Summer
06月25日
作者:周贤忠纪序祥,山东昆嵛人,1929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80师238团司号长。1945年8月参军,194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三次当选模范,1948年被嘉奖为“华东三级人民英雄”。1950年11月,在长津湖战役新兴里战斗中牺牲。1953年3月7日,纪序祥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东区二排二号。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纪序祥1945年8月参加八路军,入伍后,他埋头苦干,积极工作,英勇顽强。1947年10月,纪序祥任华野9纵26师76团连队司号员,在攻克昌邑城战斗中,他穿过敌人封锁线到2排传达命令;当部队伤亡较大、战斗形成僵持局面时,他操起步枪,毙敌2人;部队向纵深推进时,弹药用尽,他冒着炮火找到1箱手榴弹,继续战斗。战斗结束后,他被评为团甲等战斗模范。在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率国民党王牌军整编74师,凭借着精良的装备,在孟良崮顶峰负隅顽抗,等待援兵。76团冒着敌人的炮火,攻下顶峰的关键点——雕窝,顺利打通了攻上孟良崮顶峰的道路。纪序祥一次次吹响军号,76团官兵顽强地攻上了孟良崮主峰,成为第一支登上顶峰的部队,为全歼整编74师立下了大功。76团在淮海战役中五战五捷,消灭敌军四个多团,包括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王牌之一的第5军200师的一个多团,全团荣立集体一等功,这在淮海战役我军全线部队中是独一份。此后,纪序祥随部队一路南下,经过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战役,他已经成长为一名团司号长。他曾先后三次当选劳动模范、练兵模范、战斗模范,1948年9月被嘉奖为“华东三级人民英雄”。新兴里战斗牺牲1950年11月,纪序祥随志愿军第27军80师238团由临江入朝参战,经8天行军,进至长津以北之天宜水里地区。当时部队处在对地形、气候、敌情不熟,本身物资准备不充分和粮食供应不上的情况,特别是在寒天雪地作战,无防寒防滑准备,严重影响部队的行动。但部队在经过年余整训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教育,激发起官兵的荣誉感和革命英雄主义,他们怀着对自己正义行动的自豪感,以5天时间进行了敌前突击训练(夜间山地战斗)和必要的准备工作。11月27日午夜,238团开始参与围歼新兴里之敌——美7师第31加强步兵团。该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功显赫,被当时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授予“北极熊团”称号,并奖励“北极熊旗”一面。经过一夜激战,至11月28日拂晓,27军80师全线突击,打了美军一个措手不及,将“北极熊团”余部合围压缩在新兴里、内洞峙之狭小地域内。238团3营突破敌防御阵地,炸毁敌坦克两辆,控制了新兴里最后一个制高点1250高地。28日上午,“北极熊团”倾重兵向238团守卫的阵地发起疯狂进攻。经过两天两夜的拉锯战,“北极熊团”损失惨重。80师和81师的将士在严寒、饥饿、疲劳和武器装备低劣的极端不利条件下,杀了个两进两出,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至30日,238团和友邻部队向新兴里之敌发起总攻。纪序祥牺牲时间不详,但他就是在围歼新兴里之敌的几次战斗中牺牲的。最终,“北极熊团”整团覆灭、军旗被缴获、团长被击毙,这在美军历史上绝无仅有。来源:沈阳发布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责任编辑:胡飞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6月19日
王雪琴王雪琴,河北定兴人,1919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5军193师578团政委。1938年10月入伍,194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2月入朝参战,先后参加了临津江、弥陀寺、加郎山等战役战斗。1951年9月13日,在开城防御战斗中遭敌炮袭不幸牺牲。1953年3月12日,王雪琴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西区二排七号。做思想工作办法多1938年,在河北定(兴)、易(县)、涞(水)、徐(水)地区发展起来的“抗日救国第十路军”一度攻入定兴县城,此后部队发展到5000余人。1938年10月,王雪琴加入了这支革命队伍。这支部队先后被编为冀中游击第三支队、晋察冀第一军分区独立支队、第25团。建团后经过大力整训和艰苦斗争的考验,进步很快。解放战争中,该团改称第65军193师578团,其3连曾被张北人民赞誉为“天下第一军”。在正定战斗中,全团集体立功。在清风店战斗中,协同友邻部队,取得了歼灭国民党嫡系第三军的胜利。王雪琴先后担任班长、排长、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治部主任等职,多次带领部队打胜仗、立战功,是一位战斗经验丰富、善于做思想工作的优秀指挥员。由于在战场上多次负伤,王雪琴的身体不是很好,但他很少顾及自己,总是满腔热情地关心爱护干部战士,经常深入连队做思想工作,为战士理发,到伙房帮厨,深受官兵们的信赖。平津战役结束后,部队接收了很多解放战士,为了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增强革命斗志,时任团政治处主任的王雪琴组织部队进行诉苦教育,使他们迅速融入革命队伍,自觉投身到解放全中国的革命事业中去。王雪琴做思想工作办法很多,《中国人民志愿军团以上干部烈士英名录》一书中,记载了王雪琴做过的这样一件事:兰州战役胜利后,193师578团奉命北进宁夏。在行军途中,一名刚解放过来的战士陈富,由于不了解解放军与国民党军的区别,不愿继续当兵,行军中赖着不走。干部骨干反复帮助他,效果不明显。王雪琴在路上捡起一块石头揣在怀里,到宿营地后,他把营连干部叫到一起,掏出石头,让大家摸,谁也不知道是啥意思。他问石头热不热?大家回答有点儿热。他说这就对了,一块冰凉的石头,我们都能把它暖热,何况陈富一个活生生的人呢!在王雪琴的启发下,大家和陈富亲近了,陈富不想走,大家就轮流背他走;还通过拉家常、忆往事开导他,使他逐步认识到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是官兵一致、团结友爱的战斗集体。从此他振奋起精神,积极主动地参加行军作战,还成了生产模范。弥陀寺战斗接任团政委1951年2月15日,王雪琴随志愿军第65军193师578团入朝参战,随即参加了第五次战役。4月24日,在攻打弥陀寺战斗中,578团政委刘荣光牺牲,王雪芹被上级任命为团代政委。在第五次战役后撤转移阶段,第65军是殿后部队,193师于5月23日转移至海龙山、加郎山地区组织防御,以期逐次转移。从24日起,美军第24师、第25师在大量炮火和飞机坦克掩护下,向578团阵地发起进攻。578团在加郎山阵地依托工事,顽强抵抗,击退美军1个营至1个团兵力的多次攻击。26日,美军以64辆坦克、约1个团兵力,对加郎山阵地实行迂回包围,发起多路进攻。578团以近战、阵前出击等手段击退美军的进攻。战至20时,578团一部转移,另一部继续坚守阵地掩护师主力转移。27日,美军向加郎山阵地再次强攻,578团一部以灵活战术坚守一昼夜,后化整为零,利用美军部署中的间隙,突破包围,安全转移。此战,历时4昼夜,578团歼灭美军300余人,自身伤亡也很大。开城防御战中牺牲1951年8月,朝鲜战场转入阵地战阶段,休整完毕的第65军担任守卫开城地区的任务。开城位于“三八线”南侧,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后一直为我方控制。1951年7月10日,“联合国军”代表与中朝代表在开城来凤庄正式举行停战谈判,同年10月会场迁至开城东15公里的板门店。从谈判开始,美方就毫无诚意,多次派飞机入侵开城中立区,轰炸扫射中朝代表团驻地。为保卫开城,粉碎美军蓄意破坏谈判、武装进犯开城的阴谋,志愿军总部调第65军担任开城以南作战和守护谈判中立区的任务。1951年深秋,敌人加剧对志愿军后方补给线的轰炸,使部队供给更加困难。578团有战士穿不上鞋子,盖不上被子,王雪琴就把上级发给他的新鞋和被子让给战士,自己穿着破旧的鞋子行军,脚板磨出了血泡,脚肿得像个馒头,他还抢着替战士扛枪背背包,与战士们结下了血与肉的战斗情谊。每次战斗前,王雪琴总是深入到营连给官兵做动员,帮助大家树立克敌制胜的信心。战斗间隙,他及时和大家总结经验、分析教训,关心安慰受伤的战士,把思想工作做到一线、做到官兵心坎儿上。578团坚守阵地,奋起还击,粉碎了敌人的多次攻击。9月13日,王雪琴在开城防御战斗中,遭敌炮袭不幸中弹牺牲。
发布者:Summer
06月19日
雷岳雷岳,原名弥生发,陕西澄城人,1917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第2分部通信科科长。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8月入伍。1952年9月8日,在朝鲜战场阳德郡执行任务时光荣牺牲。1953年2月25日,雷岳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东区一排七号。坚持敌后游击战斗雷岳家境不好,没上过学,很小就开始务农养家。他憎恨社会的黑暗、世道的不公,立志要奋起抗争,改变穷苦大众的命运。1938年7月,雷岳加入党的地下组织,负责在农村发展党员工作。1940年7月,洛川特委在上阳庄工作引起澄城县晖福乡乡公所的怀疑,洛川特委为了避免地下党组织遭破坏,决定将雷岳调离当地,送往延安西北党校学习。雷岳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鄜县(今属延安市)交道区(今交道镇)任组织科科长,1942年11月升任交道区区委书记。1943年4月,因工作需要,雷岳调任一家造纸厂厂长。1944年4月,为解决部队的后勤供应困难,上级调他到鄜县教导队任指导员兼农场场长。他带领官兵开荒种地、纺线织布,很好地保障了部队的作战需要。1945年初,雷岳先后任陕西黄龙县武工队队长、支队长和警卫大队队长,带领部队转战敌后,端据点、炸碉楼,积极配合八路军主力打击日伪军。1946年,组织调他到陕西韩城县(今韩城市)搞武装斗争。他率部摧毁了敌白马滩保公所,并与埋伏在大岭上的敌人进行了激烈战斗。同年10月,他调任黄南游击支队副队长,和宜川、洛川的敌军进行过激烈的战斗。此后,雷岳任合阳游击支队支队长。1948年2月至3月,在配合西北野战军发动宜(川)瓦(子街)战役后的后续战斗——黄龙山麓战斗中,雷岳指挥合阳游击支队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歼敌整编第二十九军,击毙军长刘戡。1948年下半年,澄城、合阳、韩城三县游击支队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独立22团,雷岳担任副团长,后部队又被编入新四旅和十九兵团,他均任副团长职务。做好后勤通信保障1950年10月,东北军区后勤部成立第2分部,雷岳任通信科科长,于24日随部队开赴临江,担负临江至长津一线的后勤保障任务。当时,分部设若干大兵站,配有仓库、汽车团、装卸团、公路工程队、担架队、警卫团及医院、救护队等,但后勤没有独立的通信网络,后勤上下之间、后勤与部队之间经常失去联系。雷岳针对这一情况,及时向分部领导提出解决的方案和建议,组织技术骨干对通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派人到国内采购通信器材,较好地解决了后勤部队的通信急需。1951年5月19日,中央军委作出《关于加强志愿军后方勤务工作的决定》,批准在志愿军司令部下设后方勤务司令部,雷岳任后方勤务司令部第2分部通信科科长。后方勤务司令部开始建立与作战指挥相统一的后勤指挥机构,形成了上下贯通的后勤指挥体系。强有力的集中指挥使后勤各专业力量以及铁道、工程、高炮、步兵等多兵种各领域力量形成有机整体,“在保障中战斗、在战斗中保障”,志愿军后勤保障持续改善,这也对通信联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线各军要求物资供给的急电,志司、志后关于粮食、弹药、被服等调拨催运令,分部关于各类物资运送情况报告,以及对各兵站、汽车团、野战医院和工兵、防空兵、民工担架工作部署情况,都需要通信科及时发送。在战场上,后勤部队前进到哪里,运输线延伸到哪里,雷岳就带领通信人员把通信保障跟进到哪里,始终保持了上下指挥畅通,受到分部领导的多次表扬。执行通信任务牺牲1952年春,时任志愿军司令员的彭德怀到志司通信处看望同志们时说:“朝鲜打仗,一是打后勤,二是打通信。敌人在朝鲜战场上拥有制空权和强大的火力,他们利用这些优势搞什么‘绞杀战’,企图完全切断我军的后勤供应,并使我军的指挥系统瘫痪。我军后勤及通信战线的广大指战员英勇奋斗,使敌人的企图没有实现,这就为抗美援朝的胜利打下了基础。所以,通信工作是一项关系重大的工作,应下大力搞好。”彭总对通信工作作了高度评价,使全体通信兵指战员受到很大鼓舞,雷岳工作更加积极主动,他带领全科同志克服重重困难,充分发挥群众智慧,浴血奋战,较好地完成了后勤通信保障任务。1952年9月8日,雷岳在阳德郡执行通信任务时不幸牺牲。
发布者:Summer
06月19日
于守恒于守恒,山东昌邑人,1926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81师241团3营政治教导员。1945年参加革命,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受奖五次、立功三次,当选师甲等战斗模范一次。1948年被嘉奖为华东军区二级人民英雄。1950年12月1日,在朝鲜咸镜南道新兴里战斗中光荣牺牲。1953年3月7日,于守恒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东区二排三号。获“潍县团”战旗于守恒,1945年6月参加八路军,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春,在龙湾头战斗中,于守恒任通信员。部队突进村中被敌包围,情况万分紧急,他单人冲越敌火力封锁区,以迅猛动作刺死一个正在射击的敌机枪手,接着又爬过封锁线报信,使部队冲出重围,完成转移任务。1947年4月,于守恒所在的华野9纵27师79团挺进沂蒙山区,先后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南麻战役,取得了歼敌2000人的战绩。10月,79团回师胶东,参加了胶河战役。他在参加灰埠战斗中,指挥全连俘敌30名,缴获美式机枪4挺。通过数千里转战,于守恒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磨炼成长,思想觉悟和战术技术得到了很大提高,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1948年4月24日凌晨,潍县战役打响。潍县素有“鲁中堡垒”之称,城墙高大坚固。79团官兵抱着敢打必胜的决心,心怀舍我其谁的担当,冒着枪林弹雨,经过连续爆破,在号称数百年来从未被攻破的城墙上生生撕开一道口子,迅速突上城墙。凌晨4时,79团5连160余人组成突击队,率先下城作战。1948年5月8日,潍县战役胜利后,华东局、华东野战军总部颁布嘉奖令,授予攻城战斗中作出突出贡献的79团“潍县团”荣誉称号。同年5月12日,华野9纵召开表彰大会,授予该团“潍县团”战旗,这也是华野首次授予团级单位的荣誉称号。此后,于守恒又随部队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战役等。于守恒受奖五次、立功三次,当选师甲等战斗模范一次,1948年被嘉奖为华东军区二级人民英雄。志愿军对美步兵第7师展开围歼战全歼“北极熊团”1950年11月,于守恒赴朝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81师241团3营政治教导员。部队刚入朝就面临严寒的考验。于守恒家族有“闯关东”经验,加之胶东冬天也很寒冷,有一定的严冬下生活经验,他带着战士们搓手跺脚、原地跑步等,再累也不让他们就地坐下、躺下,硬性规定没有活动到脚发热不能脱鞋。露营时,他们采取两人一组合被窝睡觉,两床被子一铺一盖,两人穿着衣服一边一个钻进被窝后,把对方的脚抱在怀里,枕着自己的胶鞋睡。于守恒所在部队奉命参加围剿新兴里之敌战斗。当面之敌是美军步兵第7师第31加强步兵团,号称美陆军精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该团曾率先攻入俄国西伯利亚,被当时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授予“北极熊团”称号,并奖励“北极熊旗”一面。11月27日午夜,新兴里战斗打响。经过多日的拉锯战,“北极熊团”损失惨重,在外援无望、即将被歼的情况下,指挥官命令毁掉所有的火炮、卡车和补给品,率领剩余人员,在40余架飞机、10余辆坦克掩护下,于12月1日13时开始向南突围,当即遭到志愿军81师241团的阻击。于守恒就是在这次战斗中英勇牺牲。最终,“北极熊团”未能挣脱罗网,全团3191人全部被歼灭。“北极熊团”团旗的陨落,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面曾经被美军视为荣誉象征和军队灵魂的团旗,作为我军唯一在朝鲜战场上缴获的美军团旗,一直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发布者:Summer
0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