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党 建
全部 |党 建
设计:王晨曦  1966年2月7日  新华社播发  穆青和冯健、周原采写的长篇通讯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这一天  演播室里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  著名播音员齐越  几度哽咽中播完稿件  这一天  寒风中  在邮局门口等候报纸的人群  队伍一眼望不到头  这一天  全中国的工厂、农村、机关  学校、部队、商店  全中国的男人、女人、青年、少年  都在用泪水表达着共同的感动  一位省委书记哭着吼道:  “听了‘焦裕禄’  不流泪的不是共产党员”  焦裕禄精神  跨越时空、永不过时、历久弥新  人民的好公仆  人民永远铭记  今天  让我们一起重温经典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穆青、冯健、周原  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史的最低水平。  就是在这样的关口,党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  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的景象呵!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  困难,重重的困难,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这位新到任的县委书记的双肩。但是,焦裕禄是带着《毛泽东选集》来的,是怀着改变兰考灾区面貌的坚定决心来的。在这个贫农出身的共产党员看来,这里有36万勤劳的人民,有烈士们流血牺牲解放出来的90多万亩土地。只要加强党的领导,一时就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能杀出条路来。  第二天,当大家知道焦裕禄是新来的县委书记时,他已经下乡去了。  他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去了。他到贫下中农的草屋里,到饲养棚里,到田边地头,去了解情况,观察灾情去了。他从这个大队到那个大队,一路走,一路和同行的干部谈论。见到沙丘,他说:“栽上树,岂不是成了一片好绿林!”见到涝洼窝,他说:“这里可以栽苇、种蒲、养鱼。”见到碱地,他说:“治住它,把一片白变成一片青!”转了一圈回到县委,他向大家说: “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是要干,要革命。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焦裕禄的话,说得大家心里热乎乎的。大家议论说,新来的县委书记看问题高人一着棋,他能从困难中看到希望,能从不利条件中看到有利因素。  这是焦裕禄当年满怀豪情地在泡桐树前留影。新华社发(1990年5月10日发)  “关键在于县委领导核心的思想改变”  连年受灾的兰考,整个县上的工作,几乎被发统销粮、贷款、救济棉衣和烧煤所淹没了。有人说县委机关实际上变成了一个供给部。那时候,很多群众等待救济,一部分干部被灾害压住了头,对改变兰考面貌缺少信心,少数人甚至不愿意留在灾区工作。他们害怕困难,更害怕犯错误……  焦裕禄想:“群众在灾难中两眼望着县委,县委挺不起腰杆,群众就不能充分发动起来。‘干部不领,水牛掉井’,要想改变兰考的面貌,必须首先改变县委的精神状态。”  夜,已经很深了,焦裕禄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披上棉衣,找县委一位副书记谈心去了。  在这么晚的时候,副书记听见叩门声,吃了一惊。他迎进焦裕禄,连声问:“老焦,出了啥事?”  焦裕禄说:“我想找你谈谈。你在兰考十多年了,情况比我熟,你说,改变兰考面貌的主要问题在哪里?”  副书记沉思了一下,回答说:“在于人的思想的改变。”  “对。”焦裕禄说:“但是,应该在思想前面加两个字:领导。眼前关键在于县委领导核心的思想改变。没有抗灾的干部,就没有抗灾的群众。”  两个人谈得很久,很深,一直说到后半夜。他们的共同结论是,除“三害”首先要除思想上的病害;特别是要对县委的干部进行抗灾的思想教育。不首先从思想上把人们武装起来,要想进行除“三害”的斗争,将是不可能的。  严冬,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召集在家的县委委员开会。人们到齐后,他并没有宣布议事日程。只说了一句:“走,跟我出去一趟”,就领着大家到火车站去了。  当时,兰考车站上,北风怒号,大雪纷飞。车站的屋檐下,挂着尺把长的冰柱。许多逃荒的灾民扶老携幼拥挤在候车室里。他们正等待着国家运送灾民前往丰收地区的专车,从这里开过……  焦裕禄指着他们,沉重地说:“同志们,你们看,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有责任。党把这个县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  他没有再讲下去,所有的县委委员都沉默着低下了头。这时有人才理解,为什么焦裕禄深更半夜领着大家来看风雪严寒中的车站。  从车站回到县委,已经是半夜时分了,会议这时候才正式开始。  焦裕禄听了大家的发言,最后说:“我们经常口口声声说要为人民服务,我希望大家能牢记着今晚的情景,这样我们就会带着阶级感情,去领导群众改变兰考的面貌。”  紧接着,焦裕禄组织大家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鼓舞大家的革命干劲,鼓励大家像张思德、白求恩那样工作。  以后,焦裕禄又专门召开了一次常委会,回忆兰考的革命斗争史。在残酷的武装斗争年代,兰考县的干部和人民,同敌人英勇搏斗,前仆后继。有个地区,在一个月内曾经有九个区长为革命牺牲。烈士马福重被敌人破腹后,肠子被拉出来挂在树上……焦裕禄说: “兰考这块地方,是同志们用鲜血换来的。先烈们并没有因为兰考人穷灾大,就把它让给敌人,难道我们就不能在这里战胜灾害?”  一连串的阶级教育和思想斗争,使县委领导核心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站起来了。他们打掉了在自然灾害面前束手无策、无所作为的懦夫思想,从上到下坚定地树立了自力更生消灭“三害”的决心。不久,在焦裕禄倡议和领导下,一个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制订出来了。这个蓝图规定在三五年内,要取得治沙、治水、治碱的基本胜利,改变兰考的面貌。这个蓝图经过县委讨论通过后,报告了中共开封地委,焦裕禄在报告上,又着重加了几句:  “我们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面对着当前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的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  这几句话,深切地反映了当时县委的决心,也是兰考全党在上级党组织面前,一次庄严的宣誓。  焦裕禄同志生前在田间劳动的情形。新华社稿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焦裕禄深深地了解,理想和规划并不等于现实,这涝、沙、碱三害,自古以来害了兰考人民多少年呵!今天,要制伏“三害”,要把它们从兰考土地上像送瘟神一样驱走,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价。  他想,按照毛主席的教导,不管做什么工作,必须首先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想战胜灾害,单靠一时的热情,单靠主观愿望,事情断然是办不好的。即使硬干,也要犯“闭塞眼睛捉麻雀”的错误。要想战胜灾害,必须详尽地掌握灾害的底细,了解灾害的来龙去脉,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部署。  他下决心要把兰考县18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况摸透,亲自去掂一掂兰考的“三害”究竟有多大分量。  根据这一想法,县委先后抽调了120个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成一支三结合的“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焦裕禄和县委其他领导干部,都参加了这次调查。那时候,焦裕禄正患着慢性的肝病,许多同志担心他在大风大雨中奔波,会加剧病情的发展,劝他不要参加,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同志们的劝告,他说: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不愿意坐在办公室里依靠别人的汇报来进行工作,说完就背着干粮,拿着雨伞,和大家一起出发了。  每当风沙最大的时候,也就是他带头下去查风口、探流沙的时候;雨最大的时候,也就是他带头下去冒雨涉水,观看洪水流势和变化的时候。他认为这是掌握风沙、水害规律最有利的时机。为了弄清一个大风口,一条主干河道的来龙去脉,他经常不辞劳苦地跟着调查队,追寻风沙和洪水的去向,从黄河故道开始,越过县界、省界,一直追到沙落尘埃,水入河道,方肯罢休。在这场艰苦的调查中,焦裕禄简直变成一个满身泥水的农村“脱坯人”了。他和调查队的同志们经常在截腰深的水里吃干粮,蹲在泥泞里歇息……  有一次,焦裕禄从堌阳公社回县城路上,遇到了白帐子猛雨。大雨下了七天七夜,全县变成了一片汪洋。焦裕禄想:“洪水呀,等还等不到哩,你自己送上门来了。”他回到县里后,连停也没停,就带着办公室的三个同志察看洪水去了。眼前只有水,哪里有路?他们靠着各人手里的一根棍,探着,走着。这时,焦裕禄突然感到一阵阵肝痛,不时弯下身子用左手按着肝区。三个青年恳求他:“你回去休息吧。把任务交给我们,我们保证按照你的要求完成任务。”焦裕禄没有同意,继续一路走,一路工作着。  焦裕禄不顾自己患着严重肝病,和调查队的同志们一起投入全县范围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新华社发(当年的漫画,徐天敏作)  他站在洪水激流中,同志们为他张着伞,他画了一张又一张水的流向图。等他们赶到金营大队,支部书记李广志一看见焦裕禄就吃惊地问:“一片汪洋大水,您是咋来的?”焦裕禄抡着手里的棍子说:“就坐这条船来的。”李广志让他休息一下,他却拿出自己画的图来,一边指点着,一边滔滔不绝地告诉李广志,根据这里的地形和水的流势,应该从哪里到哪里开一条河,再从哪里到哪里挖一条支沟……这样,就可以把这几个大队的积水,统统排出去了。李广志听了非常感动,他没有想到,焦裕禄同志的领导工作竟这样的深入细致!到吃饭的时候了,他要给焦裕禄派饭,焦裕禄说:“雨天,群众缺烧的,不吃啦!”说着,就又向风雨中走去。  送走了风沙滚滚的春天,又送走了暴雨连连的夏季,调查队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度过了一个月又一个月,方圆跋涉了5000余里,终于使县委抓到了兰考“三害”的第一手资料。全县有大小风口84个,经调查队一个个查清,编了号、绘了图;全县有大小沙丘1600个,也一个个经过丈量,编了号,绘了图;全县的千河万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也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泄洪图。  这种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使县委基本上掌握了水、沙、碱发生、发展的规律。几个月的辛苦奔波,换来了一整套又具体又详细的资料,把全县抗灾斗争的战斗部署,放在一个更科学更扎实的基础之上。大家都觉得方向明,信心足,无形中增添了不少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夜已经很深了,阵阵的肝痛和县委工作沉重的担子,使焦裕禄久久不能入睡。他的心在想着兰考县的36万人和2574个生产队。抗灾斗争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觉悟也有高有低,怎样才能充分调动起群众的革命积极性?怎样才能更快地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起轰轰烈烈的抗灾斗争?  焦裕禄在苦苦思索着。  在多年的工作中,焦裕禄善于从毛泽东同志著作中汲取营养,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叫做“白天到群众中调查访问,回来读毛主席著作,晚上‘过电影’。” 他所说的“过电影”,主要是指联系实际来思考问题。他说:“无论学习或工作,不会‘过电影’那是不行的。”  现在,全县抗灾斗争的情景,正像一幕幕的电影活动在他的脑海里,此时此刻,他觉得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方法,是多么重要!他决定发动县委领导同志再到贫下中农中间去,集中群众的智慧寻求解决困难的办法。他自己更是经常住在老贫农的草庵子里,蹲在牛棚里,跟群众一起吃饭,一起劳动。他带着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对群众的无限信任,在广大贫下中农间询问着、倾听着、观察着。他听到许多贫下中农的要求和呼声,看到许多社队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他在群众中学到了不少治沙、治水、治碱的办法,总结了不少可贵的经验。群众的智慧,使他受到极大的鼓舞,也更加坚定了他战胜灾害的信心。  韩村是一个只有27户人家的生产队。1962年秋天遭受了毁灭性的涝灾,每人只分了12两红高梁穗。在这样严重的困难面前,生产队的贫下中农提出,不向国家伸手,不要救济粮、救济款,自己割草卖草养活自己。他们说:摇钱树,人人有,全靠自己一双手。不能支援国家,心里就够难受了,决不能再拉国家的后腿。就在这年冬天,他们割了27万斤草,养活了全体社员,养活了8头牲口,还修理了农具,买了7辆架子车。  秦寨大队的贫下中农社员,在盐碱地上刮掉一层皮,从下面深翻出好土,盖在上面。他们大干深翻地的时候,正是最困难的1963年夏季,他们说:“不能干一天就干半天,不能翻一锹就翻半锹,用蚕吃桑叶的办法,一口口啃,也要把这碱地啃翻个个儿。”  1966年,兰考县已经有一半盐碱地经深翻、改良土壤后,变成了良田。堌阳公社黄口大队13队在盐碱地上取得亩产百斤皮棉的好收成。这是社员们正在晒棉,准备把棉花卖给国家。刘俊生摄(新华社稿)  赵垛楼的贫下中农在七季基本绝收以后,冒着倾盆大雨,挖河渠,挖排水沟,同暴雨内涝搏斗。1963年秋天,这里一连九天暴雨,他们却夺得了好收成,卖了8万斤余粮。  双杨树的贫下中农在农作物基本绝收的情况下,雷打不散,社员们兑鸡蛋卖猪,买牲口买种子,坚持走集体经济自力更生的道路,社员们说:“穷,咱穷到一块儿;富,咱也富到一块儿。”  韩村,秦寨,赵垛楼,双杨树,广大贫下中农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使焦裕禄十分激动。他认为这就是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的贫下中农革命精神的好榜样。他在县委会议上,多次讲述了这些先进典型的重大意义。他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应该把群众中这些可贵的东西,集中起来,再坚持下去,号召全县社队向他们学习。”  1963年9月,县委在兰考冷冻厂召开了全县大小队干部的会议,这是扭转兰考局势的大会,是兰考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一次誓师大会。会上,焦裕禄为韩村、秦寨、赵垛楼、双杨树的贫下中农鸣锣开道,请他们到主席台上,拉他们到万人之前,大张旗鼓地表扬他们的革命精神。他把群众中这些革命的东西,集中起来,总结为四句话:“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的道路。”他说:这就是兰考的新道路!是毛泽东思想指引的道路!他大声疾呼,号召全县人民学习这四个样板,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在全县范围内锁住风沙,制伏洪水,向“三害”展开英勇的斗争!  这次大会在兰考抗灾斗争的道路上,是一个伟大的转折。它激发了群众的革命豪情,鼓舞了群众的革命斗志,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抗灾斗争的发展。它使韩村等四个榜样的名字传遍了兰考;它让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在兰考36万群众的心目中,高高地升起!  从此,兰考人民的生活中多了两个东西,这就是县委和县人委发出的“奋发图强的嘉奖令”和“革命硬骨头队”的命名书。  焦裕禄患慢性肝病以后,仍然忘我地坚持工作。他以惊人的毅力,同病魔作斗争,在他的卧室里、藤椅边、床上,放着墨盒盖、玻璃杯等一类小东西,每当肝痛得厉害的时候,他就拿这些硬东西顶着疼的地方,顽强地坚持工作和学习。新华社发  “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  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就在兰考人民对涝、沙、碱三害全面出击的时候,一场比过去更加严重的灾害又向兰考袭来。1963年秋季,兰考县一连下了13天雨,雨量达250毫米。大片大片的庄稼汪在洼窝里,渍死了。全县有11万亩秋粮绝收,22万亩受灾。  焦裕禄和县委的同志们全力投入了紧急的生产救灾。  那是个冬天的黄昏。北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焦裕禄听见风雪声,倚在门边望着风雪发呆。过了会儿,他又走回来,对办公室的同志们严肃地说:“在这大风大雪里,贫下中农住得咋样?牲口咋样?”接着他要求县委办公室立即通知各公社做好几件雪天工作。他说,“我说,你们记记:第一,所有农村干部必须深入到户,访贫问苦,安置无屋居住的人,发现断炊户,立即解决。第二,所有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必须深入牛屋检查,照顾老弱病畜,保证不许冻坏一头牲口。第三,安排好室内副业生产。第四,对于参加运输的人畜,凡是被风雪隔在途中的,在哪个大队的范围,由哪个大队热情招待,保证吃得饱,住得暖。第五,教育全党,在大雪封门的时候,到群众中去,和他们同甘共苦。最后一条,把检查执行的情况迅速报告县委。”办公室的同志记下他的话,立即用电话向各公社发出了通知。  这天,外面的大风雪刮了一夜。焦裕禄的房子里,电灯也亮了一夜。  第二天,窗户纸刚刚透亮,他就挨门把全院的同志们叫起来开会。焦裕禄说:“同志们,你们看,这场雪越下越大,这会给群众带来很多困难,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简短的几句话,像刀刻的一样刻在每一个同志的心上。有人眼睛湿润了,有人有多少话想说也说不出来了。他们的心飞向冰天雪地的茅屋去了。大家立即带着救济粮款,分头出发了。  风雪铺天盖地而来。北风响着尖利的哨音,积雪有半尺厚。焦裕禄迎着大风雪,什么也没有披,火车头帽子的耳巴在风雪中忽闪着。那时候,他的肝痛常常发作,有时疼得厉害,他就用一支钢笔硬顶着肝部。现在他全然没想到这些,带着几个年轻小伙子,踏着积雪,一边走,一边高唱《南泥湾》。  这一天,焦裕禄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风雪中,他在9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生活困难的老贫农。在许楼,他走进一个低矮的柴门。这里住的是一双无儿无女的老人。老大爷有病躺在床上,老大娘是个盲人。焦裕禄一进屋,就坐在老人的床头问寒问饥。老大爷问他是谁?他说:“我是您的儿子。”老人问他大雪天来干啥?他说:“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老大娘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用颤抖的双手上上下下摸着焦裕禄。老大爷眼里噙着泪说:“解放前,大雪封门,地主来逼租,撵得我串人家的房檐,住人家的牛屋。”焦裕禄安慰老人说:“如今印把子抓在咱手里,兰考受灾受穷的面貌一定能够改过来。”  就是在这次雪天送粮当中,焦裕禄也看到和听到了许多贫下中农极其感人的故事。谁能够想到,在毁灭性的涝灾面前,竟有那么一些生产队,两次三番退回国家送给他们的救济粮、救济款。他们说:把救济粮、救济款送给比我们更困难的兄弟队吧,我们自己能想办法养活自己!  焦裕禄心里多么激动呵!他看到毛泽东思想像甘露一样滋润了兰考人民的心,党号召的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硬骨头精神,已经变成千千万万群众敢于同天抗、同灾斗的物质力量了。  有了这种精神,在兰考人民面前还有什么天大的灾害不能战胜!  焦裕禄同志患着肝病,但他忍受了巨大的痛苦,仍然全心全意投到改变兰考县面貌的斗争中去。肝时时发痛,他就用手或硬东西压着肝部,继续工作,日子久了,他坐的藤椅,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新华社记者严世昌摄  “县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  焦裕禄常说,县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要把县委这个“班”带好,必须使这“一班人”思想齐、动作齐。而要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就必须靠毛泽东思想。  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县人委有一位从丰收地区调来的领导干部,提出了一个装潢县委和县人委领导干部办公室的计划。连桌子、椅子、茶具,都要换一套新的。为了好看,还要把城里一个污水坑填平,上面盖一排房子。县委多数同志激烈地反对这个计划。也有人问:“钱从哪里来?能不能花?”这位领导干部管财政,他说:“花钱我负责。”  但是,焦裕禄提了一个问题:  “坐在破椅子上不能革命吗?”他接着说明了自己的意见:  “灾区面貌没有改变,还大量吃着国家的统销粮,群众生活很困难。富丽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连想也很危险。”  后来,焦裕禄找这位领导干部谈了几次话,帮助他认识错误。焦裕禄对他说:兰考是灾区,比不得丰收区。即使是丰收区,你提的那种计划,也是不应该做的。焦裕禄劝这位领导干部到贫下中农家里去住一住,到贫下中农中间去看一看。去看看他们想的是什么,做的是什么。 焦裕禄作为县委的班长,他从来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他对同志们要求非常严格,但他要求得入情入理,叫你自己从内心里生出改正错误的力量。不久以后,这位领导干部认识了错误,自己收回了那个“建设计划”。  有一位公社副书记在工作中犯了错误。当时,县委开会,多数委员主张处分这位同志。但焦裕禄经过再三考虑,提出暂时不要给他处分。焦裕禄说,这位同志是我们的阶级弟兄,他犯了错误,给他处分固然是必要的;但是,处分是为了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当前改变兰考面貌,是一个艰巨的斗争,不如派他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考验他,锻炼他,给他以改正错误的机会,让他为党的事业出力,这样不是更好吗?  县委同意了焦裕禄的建议,决定派这个同志到灾害严重的赵垛楼去蹲点。这位同志临走时,焦裕禄把他请来,严格地提出批评,亲切地提出希望,最后焦裕禄说: “你想想,当一个不坚强的战士,当一个忘了群众利益的共产党员,多危险,多可耻呵!先烈们为解放兰考这块地方,能付出鲜血、生命;难道我们就不能建设好这个地方?难道我们能在自然灾害面前当怕死鬼?当逃兵?”  焦裕禄的话,一字字、一句句都紧紧扣住这位同志的心。这话的分量比一个最重的处分决定还要沉重,但这话也使这位同志充满了战斗的激情。阶级的情谊,革命的情谊,党的温暖,在这位犯错误的同志的心中激荡着,他满眼流着泪,说,“焦裕禄同志,你放心……”  这位同志到赵垛楼以后,立刻同群众一道投入了治沙治水的斗争。他发现群众的生活困难,提出要卖掉自己的自行车,帮助群众,县委制止了他,并且指出,当前最迫切的问题,是从思想上武装赵垛楼的社员群众,领导他们起来,自力更生进行顽强的抗灾斗争,一辆自行车是不能解决什么问题的。以后,焦裕禄也到赵垛楼去了。他关怀赵垛楼的2000来个社员群众,他也关怀这位犯错误的阶级弟兄。  就在这年冬天,赵垛楼为害农田多年的24个沙丘,被社员群众用沙底下的黄胶泥封盖住了。社员们还挖通了河渠,治住了内涝。这个一连七季吃统销粮的大队,一季翻身,卖余粮了。  也就在赵垛楼大队“翻身”的这年冬天,那位犯错误的同志,思想上也翻了个个儿。他在抗灾斗争中,身先士卒,表现得很英勇。他没有辜负党和焦裕禄对他的期望。  焦裕禄,出生在山东淄博一个贫农家里,他的父亲在解放前就被国民党反动派逼迫上吊自杀了。他从小逃过荒,给地主放过牛,扛过活,还被日本鬼子抓到东北挖过煤。他带着家仇、阶级恨参加了革命队伍,在部队、农村和工厂里做过基层工作。自从参加革命一直到当县委书记以后,他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他常常开襟解怀,卷着裤管,朴朴实实地在群众中间工作、劳动。贫农身上有多少泥,他身上有多少泥。他穿的袜子,补了又补,他爱人要给他买双新的,他说:“跟贫下中农比一比,咱穿得就不错了。”夏天他连凉席也不买,只花四毛钱买一条蒲席铺。  有一次,他发现孩子很晚才回家去。一问,原来是看戏去了。他问孩子:“哪里来的票?”孩子说:“收票叔叔向我要票,我说没有。叔叔问我是谁?我说焦书记是我爸爸。叔叔没有收票就叫我进去了。”焦裕禄听了非常生气,当即把一家人叫来“训”了一顿,命令孩子立即把票钱如数送给戏院。接着,他又建议县委起草了一个通知,不准任何干部特殊化,不准任何干部和他们的子弟“看白戏”……  “焦裕禄是我们县委的好班长,好榜样。”  “在焦裕禄领导下工作,方向明,信心大,敢于大作大为,心情舒畅,就是累死也心甘。”  焦裕禄的战友这样说,反对过他的人这样说,犯过错误的人也这样说。  焦裕禄同志手迹 新华社发  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  唯独没有他自己  县委一位副书记在乡下患感冒,焦裕禄几次打电话,要他回来休息;组织部一位同志有慢性病,焦裕禄不给他分配工作,要他安心疗养;财委一位同志患病,焦裕禄多次催他到医院检查…… 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党员和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1964年春天,正当党领导着兰考人民同涝、沙、碱斗争胜利前进的时候,焦裕禄的肝病也越来越重了。很多人都发现,无论开会、作报告,他经常把右脚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他棉袄上的第二和第三个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经常揣在怀里。人们留心观察,原来他越来越多地用左手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靠椅上。日子久了,他办公坐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他对自己的病,是从来不在意的。同志们问起来,他才说他对肝痛采取了一种压迫止痛法。县委的同志们劝他疗养,他笑着说:“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他,他就不欺侮你了。” 焦裕禄暗中忍受了多大痛苦,连他的亲人也不清楚。他真是全心全意投到改变兰考面貌的斗争中去了。  焦裕禄到地委开会,地委负责同志劝他住院治疗,他说:“春天要安排一年的工作,离不开!”没有住。地委给他请来一位有名的中医诊断病情,开了药方,因为药费很贵,他不肯买。他说:“灾区群众生活很困难,花这么多钱买药,我能吃得下吗?”县委的同志背着他去买来三剂,强他服了,但他执意不再服第四剂。  那天,县委办公室的干部张思义和他一同骑自行车到三义寨公社去。走到半路,焦裕禄的肝痛发作,疼得蹬不动车,两个人只好推着自行车慢慢走。刚到公社,大家看他气色不好,就猜出是他又发病了。公社的同志说:“休息一下吧。”他说:“谈你们的情况吧,我不是来休息的。”  公社的同志一边汇报情况,一边看着焦裕禄强按着肝区在做笔记。显然,他的肝痛得使手指发抖,钢笔几次从手指间掉了下来。汇报的同志看到这情形,忍住泪,连话都说不出来了,而他,看来还是神情自若的样子,说:  “说,往下说吧。”  1964年的3月,兰考人民的除“三害”斗争达到了高潮,焦裕禄的肝病也到了严重关头。躺在病床上,他的心潮汹涌澎湃,奔向那正在被改造着的大地。他满腔激情地坐到桌前,想动手写一篇文章,题目是:《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他铺开稿纸,拟好了四个小题目:一、设想不等于现实。二、一个落后地区的改变,首先是领导思想的改变。领导思想不改变,外地的经验学不进,本地的经验总结不起来。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四、精神原子弹——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  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的焦裕禄,从兰考人民在抗灾斗争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从兰考人民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中,已经预见到新兰考美好的未来。但是,文章只开了个头,病魔就逼他放下了手中的笔,县委决定送他到医院治病去了。  临行那一天,由于肝痛得厉害,他是弯着腰走向车站的。他是多么舍不得离开兰考呵!一年多来,全县149个大队,他已经跑遍了120多个。他把整个身心,都交给了兰考的群众,兰考的斗争。正像一位指挥员在战斗最紧张的时刻,离开炮火纷飞的前沿阵地一样,他从心底感到痛苦、内疚和不安。他不时深情地回顾着兰考城内的一切,他多么希望能很快地治好肝病,带着旺盛的精力回来和群众一块战斗呵!他几次向送行的同志们说,不久他就会回来的。在火车开动前的几分钟,他还郑重地布置了最后一项工作,要县委的同志好好准备材料,等他回来时,向他详细汇报抗灾斗争的战果。  在一个风雪之夜,焦裕禄带领县委委员来到兰考车站,面对被灾荒逼得背井离乡的同胞,意识到必须要领导群众,战胜灾害,改变兰考面貌。新华社发(当年的漫画,黎冰鸿作)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  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开封医院把焦裕禄转到郑州医院,郑州医院又把他转到北京的医院。在这位钢铁般的无产阶级战士面前,医生们为他和肝痛斗争的顽强性格感到惊异。他们带着崇敬的心情站在病床前诊察,最后很多人含着眼泪离开。  那是个多么令人悲恸的日子呵!医生们开出了最后的诊断书,上面写道:“肝癌后期,皮下扩散。”这是不治之症。送他去治病的赵文选同志,不相信这个诊断,人像傻了似的,一连声问道:“什么,什么?”医生怀着沉重的心情,低声说:“焦裕禄同志最多还有20天时间。”  赵文选呆了一下,突然放声痛哭起来。他央告着说:  “医生,我求求你,我恳求你,请你把他治好,俺兰考是个灾区,俺全县人离不开他,离不开他呀!”  在场的人都含着泪。医生说:“焦裕禄同志的工作情况,在他进院时,党组织已经告诉我们。癌症现在还是一个难题,不过,请你转告兰考县的群众,我们医务工作者,一定用焦裕禄同志同困难和灾害斗争的那种革命精神,来尽快攻占这个高地。”  焦裕禄又被转到郑州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  焦裕禄病危的消息传到兰考后,县上不少同志去郑州看望他。县上有人来看他,他总是不谈自己的病。先问县里的工作情况,他问张庄的沙丘封住了没有?问赵垛楼的庄稼淹了没有?问秦寨盐碱地上的麦子长得怎样?问老韩陵地里的泡桐树栽了多少?……  2020年9月23日在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拍摄的泡桐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有一次,他特地嘱咐一个县委办公室的干部说:  “你回去对县委的同志说,叫他们把我没写完的文章写完;还有,把秦寨盐碱地上的麦穗拿一把来,让我看看!”  5月初,焦裕禄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了。在这种情况下,县委的一位副书记匆匆赶到郑州探望他。当焦裕禄用干瘦的手握着他的手,两只失神的眼睛深情地望着他时,这位副书记的泪珠禁不住一颗颗滚了下来。  焦裕禄问道:“听说豫东下了大雨,雨多大?淹了没有?”  “没有。”  “这样大的雨,咋会不淹?你不要不告诉我。”  “是没有淹!排涝工程起作用了。”副书记一面回答,一面强忍着悲痛给他讲了一些兰考人民抗灾斗争胜利的情况,安慰他安心养病,说兰考面貌的改变也许会比原来的估计更快一些。  这时候,副书记看到焦裕禄在全力克制自己剧烈的肝痛,一粒粒黄豆大的冷汗珠时时从他额头上浸出来。他勉强擦了擦汗,半晌,问道:  “我的病咋样?为什么医生不肯告诉我呢?”  副书记迟迟没有回答。  焦裕禄一连追问了几次,副书记最后不得不告诉他说:“这是组织上的决定。”  听了这句话,焦裕禄点了点头,镇定地说道:“呵,我明白了……”  隔了一会儿,焦裕禄从怀里掏出一张自己的照片,颤颤地交给这位副书记,然后说道:“现在有句话我不能不说了。回去对同志们说,我不行了,你们要领导兰考人民坚决地斗争下去。党相信我们,派我们去领导,我们是有信心的。我们是灾区,我死了,不要多花钱。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副书记再也无法忍住自己的悲痛,他望着焦裕禄,鼻子一酸,几乎哭出声来。他带着泪匆匆地告别了自己的战友……  谁也没有料到,这就是焦裕禄同兰考县人民,同兰考县党组织的最后一别。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同志不幸逝世了。那一年,他才42岁。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中共河南省委和开封地委有两位负责同志守在他的床前。他对这两位上级党组织的代表断断续续地说出了最后一句话 :“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他死后,人们在他病床的枕下发现两本书:一本是《毛泽东选集》,一本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2017年8月9日,游客从兰考焦裕禄干部学院门口的“焦桐”下走过。这棵泡桐是焦裕禄当年亲手种下,被人们称为“焦桐”。  他没有死,他还活着  事隔一年以后,1965年春天,兰考县几十个贫农代表和干部,专程来到焦裕禄的坟前。贫农们一看见焦裕禄的坟墓,就仿佛看见了他们的县委书记,看见了他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那个人。  一年前,他还在兰考,同贫下中农一起,日夜奔波在抗灾斗争的前线。人们怎么会忘记,在那大雪封门的日子,他带着党的温暖走进了贫农的柴门;在那洪水暴发的日子,他拄着棍子带病到各个村庄察看水情。是他高举着毛泽东思想的红灯,照亮了兰考人民自力更生的道路;是他带领兰考人民扭转了兰考的局势,激发了人们的革命精神;是他喊出了“锁住风沙,制伏洪水”的号召;是他发现了贫下中农中革命的“硬骨头”精神,使之在全县发扬光大……这一切,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呵!谁能够想到,像他这样一个充满着革命活力的人,竟会在兰考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离开了兰考的大地。  人们一个个含着泪站在他的坟前,一位老贫农泣不成声地说出了36万兰考人的心声:  “我们的好书记,你是活活地为俺兰考人民,硬把你给累死的呀。困难的时候你为俺贫农操心,跟着俺们受罪,现在,俺们好过了,全兰考翻身了,你却一个人在这里……”  这是兰考人民对自己的亲人、阶级战友的痛悼,也是兰考人民对一个为他们的利益献出生命的共产党员的最高嘉奖。  焦裕禄去世后的这一年,兰考县的全体党员,全体人民,用汗水灌溉了兰考大地。三年前焦裕禄倡导制订的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经过三年艰苦努力,已经变成了现实。兰考,这个豫东历史上缺粮的县份,1965年粮食初步自给了。全县2574个生产队,除300来个队是棉花、油料产区外,其余的都陆续自给,许多队有了自己的储备粮。1965年,兰考县连续旱了68天,从1964年冬天到1965年春天,刮了72次大风,却没有发生风沙打死庄稼的灾害,19万亩沙区的千百条林带开始把风沙锁住了。这一年秋天,连续下了384毫米暴雨,全县也没有一个大队受灾。  焦裕禄生前没有写完的那篇文章,正由36万兰考人民在兰考大地上奋力集体完成。在这篇文章里,兰考人民笑那起伏的沙丘“贴了膏药,扎了针”,笑那滔滔洪水乖乖地归了河道,笑那人老几辈连茅草都不长的老碱窝开始出现了碧绿的庄稼,笑那多少世纪以来一直压在人们头上的大自然的暴君,在伟大的毛泽东时代,不能再任意摆布人们的命运了。  焦裕禄虽然去世了,但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正在发芽成长。他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高贵品德,已成为全县干部和群众学习的榜样。 这一切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已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着兰考人民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道上继续前进。  焦裕禄同志,你没有辜负党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你的任务,兰考人民将永远忘不了你。你不愧为毛泽东思想哺育成长起来的好党员,不愧为党的好干部,不愧为人民的好儿子!你是千千万万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巍然屹立的共产党员英雄形象的代表。 你没有死,你将永远活在千万人的心里!  兰考县文化交流中心内的焦裕禄塑像(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安 摄来源:新华网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8月16日
 77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后,取得最终胜利。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谴责侵略者的残暴,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和教训,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今天,党建网微平台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部分相关重要论述,与大家一同学习。   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摄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特别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空前的民族灾难唤起了空前的民族觉醒。在外敌入侵、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全国人民毅然奋起,同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斗争。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体中华儿女不分党派、民族、阶级、地域,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都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一大批气壮山河的抗战英雄。历史将永远铭记为抗日战争胜利英勇献身的先烈们。  ——2015年9月1日,习近平会见台湾各界代表人士时的讲话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面对侵略者,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  ——2015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殉国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千千万万抗日将士的杰出代表。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2020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4年12月13日上午,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摄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我们不应因一个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不论说了多少遍,不论说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对人类和平和正义的危害。对这些错误言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必须高度警惕、坚决反对。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   当年,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侵略罪行不容掩盖,历史真相不容歪曲。对任何企图歪曲美化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历史的言行,中国人民和亚洲受害国人民不答应,相信有正义和良知的日本人民也不会答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牢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不忘战争,是为了维护和平。  ——2015年5月23日,习近平在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上的讲话   正确对待和深刻反省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是建立和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政治基础。日本军国主义惨无人道的侵略行径、令人发指的屠杀罪行、野蛮疯狂的掠夺破坏,给中国人民和广大亚洲国家人民带来了惨绝人寰的灾难。事实不容抹杀,也是抹杀不了的。任何否认侵略历史甚至美化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的言论,都不能不引起中国人民和亚洲国家人民的极大愤慨、严厉谴责、高度警惕。  ——2020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0年9月3日下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习近平出席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  历史无法重来,未来可以开创。我呼吁,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肩负起历史重任,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行的新成就,告慰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所有先烈,告慰近代以来为中华民族独立、中国人民解放献出生命的所有英灵,这是我们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最好的纪念!  ——2014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对历史,我们要心怀敬畏、心怀良知。历史无法改变,但未来可以塑造。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共同引以为戒。传承历史,不是为了纠结过去,而是要开创未来,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   鉴往事,知来者。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这是对为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所有先烈、对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献出生命的所有英灵的最好告慰。  ——2020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来源:党建网微平台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15日
习近平: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这段话出自2022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作为国家的脊梁、民族的希望,中国青年不仅是“再造青春之中华”的先行者,也是“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的践行者,是最富有朝气和梦想的。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时代虽各有不同,但青春一脉相承。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近代以来,中国青年始终自觉地将个人前途命运同国家、民族和时代发展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不仅进行了波澜壮阔的青年运动,扭转了近代中国趋于沉沦的历史弧线,更是积极投身于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进步事业,在国内国际、各行各业不断创新求索,在学习工作中增长知识才干,为社会发展进步贡献青春力量。今天,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我们看到,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当代中国青年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自强活跃在复兴伟业的征程上:在我国西部地区,18年来先后有4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来到这里,用青春和知识改变当地落后面貌;每年全国有超过300万名理工科学子走出校门,在实现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岗位上奉献青春和智慧;在雷神山、火神山两座医院建设工地上,60%的建设者为青年人,他们组建起13支青年突击队,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建设奇迹;数十万中国青年远赴海外中资企业,投身“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行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当代中国青年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但成功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广大青年朋友要牢记时代使命,砥砺奋进、不负韶华,在各自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注入青春之力、发出青年光彩。来源:央广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13日
高凯 梅明凯  近日,习主席签署命令,授予空军地空导弹兵某营“模范地空导弹营”荣誉称号。该营是我军首批组建的地空导弹兵部队,在国土防空作战中取得击落多架敌机的战绩,曾被授予“英雄营”称号。  首战告捷,开创先河。20世纪50年代,国民党空军出动RB-57D等型高空侦察机,入窜大陆纵深地区进行高空侦察活动。1959年9月,刚组建不久的地空导弹兵某营进驻阵地,并迅速做好战斗准备。10月2日、5日,国民党空军两次出动RB-57D,均因京津气象条件不适合拍照、飞机故障等原因未进入北京地区上空。10月7日,天气条件较好,国民党空军上尉飞行员王英钦驾驶一架RB-57D,于10时许从浙江温岭上空进入内陆。该营官兵加强警戒,做好随时投入战斗准备。敌机临近阵地60千米左右时,营长岳振华果断下达发射命令。3枚导弹腾空而起,均命中目标,王英钦毙命,敌机残骸坠落在北京通县东南18千米处。该营为地空导弹部队首创战绩,开创世界防空作战史上使用地空导弹击落飞机的先例。  隐蔽机动,创造战机。1962年9月,该营官兵到江西南昌地区设伏。9月9日晨,国民党空军一架美制U-2高空侦察机,经福建平潭岛向南昌方向飞行。约8时,敌机侧飞临近,该营打开制导雷达天线,当即发现目标。为防止敌机回窜,战勤人员严守战斗岗位,目标指示雷达继续跟踪监视敌机以掌握其动态。敌机飞过九江上空后,突然左转回窜,向该营阵地临近飞行。当敌机接近40千米时,该营连续发射3枚导弹,将其击落,敌机残骸坠落在南昌东南15千米罗家集附近,敌中校飞行员陈怀毙命。这是我地空导弹部队首次实施机动设伏作战,也是我军击落的首架U-2高空侦察机,为地空导弹兵“近快战法”的形成奠定基础。  集群密伏,8秒制胜。1963年11月1日7时许,国民党空军出动一架美制U-2高空侦察机,从温州窜入大陆。11时许,敌机返航回窜,经吴忠、三门峡、信阳、九江等地直奔上饶地区。当飞机航线偏离该营东侧、航路捷径大于8千米时,为给该营创造战机,群指挥员命令其他各营打开制导雷达天线进行佯动。目标被迫向该营阵地方向飞行。14时后,目标距离40千米左右时,松-9雷达突然丢失目标,岳振华立即下令改用513目标指示雷达测定射击诸元。而后该营打开制导雷达天线,8秒钟内连续发射3枚导弹,第二枚导弹成功将其击落,敌机残骸坠落在阵地东北27千米处的广丰县东山人民公社万罗山地区,生俘敌少校飞行员叶常棣。这次战斗是在敌机加装反地空导弹电子告警设备后,首次采用“近快战法”将其击落,标志着我地空导弹部队作战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机动设伏,快速歼敌。1964年6月,该营进驻福建漳州地区机动设伏。7月7日8时许,该营雷达发现国民党空军一架美制U-2高空侦察机由上海入陆。9时许,另一架U-2高空侦察机在广州东南出现,向西北方向飞行,并由广州西南的阳江入陆,而后两架U-2分别从龙田、汕头出海返航。经分析,U-2飞机虽先后出陆,貌似归巢,但福州、漳州等地仍有待侦察目标,其尚有重新入陆可能。果不其然,12时20分许,一架U-2从东山岛再次入陆,并向该营阵地直飞临近,松-9雷达迅速发现目标,静待敌机进入预伏火力圈。当敌机距离30千米左右时,该营使用前置法连续发射3枚导弹,第三枚导弹成功命中目标,将敌机击落,残骸坠于漳州东南7千米的红板村,敌少校飞行员李南屏毙命。战后,国防部授予岳振华“空军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并授予该营“英雄营”荣誉称号。  灵活应变,指挥果断。自1964年8月“北部湾事件”后,美军频繁使用无人高空侦察机在中越边境一线,窃取我边防兵力部署、援越物资和军队动向等情报。为打击美军无人机侦察行动,该营奉命在广西地区设伏。1968年3月22日9时20分许,美军一架C-130运输机在老挝川圹地区投放一架147H高空无人驾驶侦察机,由西向东沿中越边境飞行。14时许,敌机距该营阵地不足100千米时,该营接到上级指挥所指示:“敌机机型尚未判断清楚,按敌U-2型打,射击距离要适当压近。”当敌机临近阵地70千米左右时,远方情报中断,该营513目标指示雷达也未发现目标。指挥员沉着应对,根据敌机飞行速度推算飞临时间,估算敌机距我40千米左右时,指挥制导雷达开机,于30千米左右连续发射3枚国产“红旗二号”导弹,成功击落敌机,敌机残骸坠落于阵地西南21千米处。此次战斗是我地空导弹部队击落的第二架美国高空无人驾驶侦察机,也是该营第五次击落敌机。来源:中国国防报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8月12日
钱锋 沈思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出发前夕,为适应战争形势需要,中革军委决定将1933年10月17日由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分编出的红军大学、红军第一步兵学校、红军第二步兵学校和红军特科学校再次合并,组成干部团,并恢复工农红军学校建制。干部团由陈赓任团长,宋任穷任政治委员。其成员都是从部队选调、具有战斗经验的班排长以上干部和政治工作人员。干部团辖3个步兵营、1个特科营、1个上级干部队,共1400余人。  长征开始后,干部团一直为军委纵队担当前卫和沿途警戒、掩护任务,随时参加战斗。不仅如此,干部团还是一所作战培训学校,担负着为红军各部队储备、培训和输送干部的任务。干部团多是精兵强将且装备优良,每人配有一长一短两支枪和缴获的钢盔。行军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同志,经常出现在干部团的队伍里。  遇河架桥,争当开路先锋。长征出发伊始,干部团特科营工兵连就受领在于都河上架设两座浮桥的任务。他们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使红军4路纵队稳步从桥上通过。11月27日,特科营接到干部团急令:在湘江界首渡口架设一座浮桥。特科营工兵连一路急行军,越过崇山峻岭,克服千难万苦抵达界首,苦战一夜,最终按时完成任务。这座浮桥经受住敌机轮番轰炸,保障红军西进,粉碎了蒋介石企图歼灭红军于湘江以东的计划。  12月下旬,中央红军进至贵州省黄平、余庆、瓮安地区,被乌江挡住去路。1935年元旦,在对岸有敌军防守、后有敌军紧追不舍的紧迫形势下,中革军委向干部团特科营工兵连下达架设乌江桥的任务。团长陈赓和特科营营长韦国清接领任务后,立即率领工兵连赶到江界河渡口。工兵连官兵将由木排搭架的门桥送入江里。由于水深流急,河底石头大而光滑,桥桩难以固定,立刻就被狂涛骇浪卷走,几次架桥都失败了。陈赓紧急召开“诸葛亮会”,发动大家开动脑筋,但几次现场模拟还是不可行。一筹莫展之际,干部团上级干部队军事教员何涤宙想出一个办法:在竹篓周围捆上几根用火烤过削尖的竹竿,竹篓内装入石头,两个竹篓上下扣住,中间用硬木架成十字,捆绑结实后沉入江底,以此代锚,固定浮桥。经过36个小时的艰苦奋斗,工兵连终于将浮桥架到江对岸,确保军委纵队和各军团渡过乌江,直下遵义。  英勇作战,立下赫赫战功。在遵义会议上恢复红军指挥权的毛泽东, 随即指挥四渡赤水。其间,干部团配合主力部队参与两场战斗,一是一渡赤水前攻打土城,二是二渡赤水后再克遵义。  1935年1月28日,中央红军进抵贵州西北部的赤水一带,在土城枫村坝、青杠坡突遇敌军,红三、红五军团率先投入战斗。由于对敌情判断有误, 红军陷入困境, 毛泽东急令干部团前往支援。陈赓率干部团英勇反击, 有力打击了敌人。土城战斗后的第二天,干部团又配合主力部队投入一渡赤水的战斗并重创了敌人。  2月中下旬,红军二渡赤水,准备拿下娄山关,再占遵义。彭德怀在前线指挥作战,令干部团急行军一天走120余里,由干部团上级干部队接替兄弟部队扼守娄山关,其余赶赴遵义城外夺取老鸦山。老鸦山是俯瞰遵义城的主要制高点,谁能控制它,就掌控了战场主动权。经过苦战,干部团配合红三军团第10团胜利攻占老鸦山,使红军再夺遵义城。此役,红军共歼敌两个师又8个团,俘虏敌人30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物资,是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打乱了蒋介石的围追堵截计划,极大振奋了全军士气。  四渡赤水后,红军进军云南,准备抢渡金沙江入川。5月2日,中革军委命令干部团赶在4日上午到皎平渡架桥。皎平渡位于四川会理县和云南元谋县交界处,是金沙江的重要渡口之一。干部团以第三营为先遣营,以两个步兵营、特科营和上级干部队为后梯队。为出其不意,杀敌军一个措手不及,先遣营一律去掉帽徽等红军标记,伪装成国民党部队,翻山越岭,一昼夜急行160余里,迅速占领皎平渡南岸,悄悄渡过江抢占北岸制高点,俘敌1个排和江防大队一部,并控制渡口。而后,干部团乘胜攻占通安州,掩护中央红军大部队以7只小木船全部渡过金沙江,跳出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包围圈,实现渡江北上的战略意图,是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为此,中革军委通令嘉奖了干部团。  边战边学,提高战术水平。长征中的干部团既是一支战斗队,又是一所培训红军干部的流动学校,始终坚持且走且教、边战边学。干部团一日行军百里,跋山涉水,不忘教学本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宿营、休息、站岗及战斗间隙,采取集体教学、个别辅导、三五成群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学习战术技术、研究战例、总结战斗经验,先后组织遭遇战、伏击战、强渡江河、穿插、迂回、破袭等战法的研究训练。教员会结合行军或战斗中遇到的问题,组织学员进行讨论。学员在热烈的讨论中交流了思想, 增长了知识,同时活跃了行军气氛,驱散了行军的疲劳。  1935年9月中下旬,遵照中共中央指示,红一方面军主力和中革军委直属部队改编为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干部团与红一军教导营合并为陕甘支队随营学校。11月,陕甘支队随营学校随中共中央机关到达陕北瓦窑堡后,与西北红军军事政治干部学校会合,成立西北工农红军学校。至此,干部团的历史使命结束。作为中央红军的一支精锐部队,它留下的赫赫战绩,永远是长征这一宏大叙事史诗中的精彩篇章。来源:中国国防报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8月12日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澳门周边地区沦陷,经济遭受打击、难民大量涌入、社会发展困顿等问题接踵而至,逐步沦为“孤岛”。中国共产党高举团结抗日旗帜,领导澳门民众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投身支援祖国抗战的磅礴洪流,谱写了一段隽永灿烂、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篇章。   风云激荡 星火不灭  早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澳门建立了自己的组织。即使后来党组织屡遭破坏,但党员独立进行的革命活动从未间断。  九一八事变后,身处澳门的共产党员敏锐把握形势变化,坚持抗日宣传,开展统战工作,为澳门的抗日救亡运动积蓄力量。共产党员柯麟以医师身份为掩护,与旅居澳门的叶挺加强联络,积极开展上层统战工作,为党在澳门开展工作创造条件。原中共日本横滨支部宣传委员包华、原中共中山县委委员黄健、马来西亚共产党员陈少陵(后加入中国共产党)陆续抵达澳门,通过出版刊物、开设书店、创办学校等方式传播进步思想,启发爱国自觉。包华创建的濠江中学,大量招收有志青年,凝聚了一批爱国进步师生,并在校内组织各种读书会、剧社,以演讲、戏剧、座谈等方式积极宣传爱国主义,培养学生骨干,引导青年学子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七七事变的爆发,激起澳门同胞空前高涨的救国热情。为加强对澳门抗日救亡工作的领导,促进澳门爱国事业的发展,党着手复建澳门党组织。1937年11月,中共澳门支部正式建立,1938年1月改为中共澳门特支,5月划归中共香港市委领导。同年8月,成立澳门工委,划归粤东南特委领导,后于1939年11月改由中共广东省委直辖。  新成立的澳门党组织十分重视培养和发展新党员。至1938年10月,澳门地区的中共党员已达50人,分属学生支部、妇女互助社支部、拱北海关支部、岐关车路公司支部、纱厂女工支部等多个党组织。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发展壮大,使澳门的抗日救亡运动有了主心骨、定盘星。   奔走呼号 孤岛同心  早在1936年,廖锦涛、陈少陵等党员就在澳门成立了文化界抗日救国会理事会等社团组织,并加入了一批进步文艺团体,积极推动抗战文化宣传。他们以这些文艺社团为载体,以高昂的救国热忱,鼓舞感召澳门民众不畏艰险、同仇敌忾,掀起抗日救亡的热潮。其中,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是“大众救亡歌咏团”和“前锋剧社”。  “大众救亡歌咏团”的主体成员是爱好歌咏的澳门进步青年,团长由共产党员廖锦涛担任。歌咏团每周集中组织选唱《大路歌》《义勇军进行曲》《救亡进行曲》等抗日歌曲,宣讲歌词中的抗日救亡道理。1936年冬,歌咏团在澳门清平戏院举行公演,雄壮激昂的歌声令许多青年热血沸腾,奋起投身抗日救亡行列。歌咏团还经常深入周边乡村进行抗日宣讲,在街头讲述东北同胞被日本侵略者奴役、压迫的惨状,现场经常是群情激愤,“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声不绝于耳。  “前锋剧社”由共产党员余美庆等创办,以戏剧、话剧、街头剧等多种形式在澳门及周边村镇巡回演出,进行抗日宣传,足迹遍布石岐、小榄等地。剧社演出的《烙痕》《重逢》等剧目,鲜活生动地讲明了抗日救国的道理,有效激发了民众的抗日热情。在共产党员及抗日文艺社团坚持不懈、广泛深入地宣传鼓动下,澳门爱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各种抗日救亡活动如火如荼。   凝聚力量 共赴国难  由于澳门当局对日态度暧昧,多方限制抗日活动,澳门同胞大多以“救灾”等名义组建抗日团体,开展救亡运动。党在澳门的组织始终高度重视加强对抗日团体的影响与引领。  1937年8月,为统一和加强各抗日救亡团体的活动,廖锦涛、陈少陵等党员倡议召开澳门救亡工作联席会议。同月,“澳门学界、音乐界、体育界、戏剧界救灾会”(简称“澳门四界救灾会”)成立,来自澳门中小学校、报社、音乐社、戏剧社、体育会等50多个团体的100余位代表出席成立大会。由于群众基础广泛,“澳门四界救灾会”成为抗战时期澳门开展活动最多、影响最大的抗日救亡团体。廖锦涛以“前锋剧社”代表身份当选理事,并在该会建立了党组织。  “澳门四界救灾会”以筹款赈灾、共拯我受难同胞于水深火热之中为宗旨,主要通过募集资金的方式助力抗战,包括举办义演义赛售卖门票,发起献金捐输,组织商家进行义售义卖等。其在1938年9月4日至10月13日组织的义卖运动,共筹得义款10万余元,是当年澳门筹募救亡活动中前所未见的。  除募集资金外,“澳门四界救灾会”还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抗日救亡活动,如1938年8月发起征集慰劳信运动,组织工作队分赴各学校、团体、单位进行征集。民众纷纷响应,参与者既有70多岁的老人,也有刚满9岁的幼童,至月底,共征集信件1000余封,送往武汉抗日前线。   回乡抗敌 热血尽忠  抗战时期,澳门党组织创立和带动了一批澳门青年团体奔赴抗敌前沿开展战地服务,有的还直接参与战斗。其中,规模及影响较大的是“旅澳中国青年乡村服务团”和“澳门四界救灾会回乡服务团”(以下分别简称“旅澳团”和“四界团”)。  1937年8月开始筹建的“旅澳团”,是中共澳门党组织创立并直接领导的青年抗战团体,其主要任务是在各地党组织的支持配合下,深入澳门周边县区村镇发动群众,在军民中开展宣传,帮助建立儿童团、妇女会、抗日自卫队等组织。“旅澳团”所到之处,受到当地民众及驻防官兵的热烈欢迎,有力促进了当地抗战局面的发展与转变。  由澳门工委发起,“澳门四界救灾会”通过召开全澳青年爱国团体联席会议成立的“四界团”,得到各方积极响应,男女青年踊跃报名参加。“四界团”由中共党员廖锦涛担任团长,至1940年6月先后组织11个工作队共167名队员赴广东西江、东江、北江及珠江三角洲抗战前沿开展动员群众、战地救护和慰劳抗日军队等工作,有时还与日军进行正面交锋。为加强对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作,根据广东省委指示,“四界团”有百余人加入第十二集团军政工总队,深入连排加强士兵思想教育,强化抗战信念。他们还建立了军民合作站,开展抗日保家和军民合作宣传,有效推动了抗战工作。  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感召下,很多澳门青年主动要求入党,党组织不断扩大。“旅澳团”和“四界团”成员的报国献身精神尤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战期间牺牲的就有14人,包括廖锦涛、陈少陵等骨干党员。中国共产党与澳门同胞休戚与共、携手抗战的光辉历史已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珍贵记忆。(尚伟 周云)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8月12日
近读军史,几则关于毛毯的故事,让人感动。  上世纪30年代初的一个冬天,冷风刺骨,率部举行宁都起义、投身中国工农红军的董振堂同志见朱德同志的铺盖非常单薄,便把他的苏联毛毯送给了朱德同志。延安时期,朱德同志又将这条毛毯转送给了经常工作到深夜的周恩来同志。全面抗战爆发后,周恩来同志带着这条毛毯为即将开赴前线的朱德同志送行时说:“朱老总,你要到前线去了,我把这条毛毯送还给你。振堂同志的毛毯可是宝贝啊,平常可以保暖,危险时候还能防身……”  一条毛毯,三易主人。如今,这条有多处缝补的毛毯,静静地躺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向人们讲述着“共产党人心里装着同志的战友情”。  红军过草地时,成仿吾同志关心地对一名掉队的小战士说:“把你的枪给我,我帮你背。”“不,我自己背,战士绝不能离开自己的枪。”随后,小战士看到成仿吾同志背上薄薄的毛毯,灵机一动说:“我的毛毯太厚,背着太重,我们换一下,过完草地再换回来,好不好?”看着小战士瘦弱的身体,成仿吾同志答应了。过草地后,成仿吾同志找那名小战士换回毛毯时,得知他后来因受风寒已经牺牲了。那一刻,成仿吾同志突然明白了当时小战士跟他换毛毯的用心。  这条毛毯,成仿吾同志后来捐给了延安革命纪念馆。“无名小战士用这个‘欺骗’,告诉我们长征胜利的一个秘密:官兵友爱。”听了这条毛毯背后的故事,一名参观者在纪念馆的留言簿上这样写道。  毛毯,毛茸茸,软和和,古代是“草皮编之,贵以裘而御寒”。对当年条件艰苦的革命军人来说,毛毯是稀缺品。谈起战争年代的毛毯,萧克将军曾这样感慨:“可能因为毛毯是温暖和珍贵的,因而大家都很珍惜,大家在心里都愿意把它比作一份情。”  当年,方志敏同志在送红十军到中央苏区时,把一条随身多年的毛毯送给了随队出征的邵式平同志。方志敏同志牺牲后,邵式平同志又将这条毛毯还给了方志敏的家人。这条毛毯后来成为方家的传家宝。邵式平同志后来回忆当年方志敏给他送毛毯的情景时说:“送的是毛毯,也是战友情,还有对革命成功的希望。”  开国中将王必成被称为“冷面将军”,可一条伴随他49年、打满补丁的米黄色毛毯,却让人们感受到了将军内心的温暖。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二纵九团团长徐绪奎生前长期与王必成同志并肩作战。1940年徐绪奎同志在战斗中牺牲,王必成同志把徐绪奎同志常用的一条旧毛毯留在了身边,日日不离,夜夜相伴,直到病逝。  一条毛毯一面镜,生死相依战友情。上世纪80年代的一次边境自卫作战中,有条毛毯再次演绎了上甘岭战役中“一个苹果”的故事。  某部炮一连指挥排紧急进驻阵地时,除了武器和干粮,没带任何东西。当晚,气温骤降,大家只好和衣挤蹲在猫耳洞休息。同在这个阵地执行任务的步兵一连排长郭保庭得知后,赶紧把他的一条毛毯送给了指挥排长李瑞仁,自己盖着雨衣睡。李瑞仁想到侦察班长李金土夜里值班,不能冻着,便把毛毯给了他。李金土拿着毛毯,心里暖暖的,当他看到新战士文少全穿得单薄,又把毛毯盖到了小文的身上。小文想到排长李瑞仁这几天都没休息好,又把毛毯给了李瑞仁。见小文睡着了,李瑞仁又轻轻将毛毯盖在他身上……  类似的故事,还发生在一个初冬的坑道里。一次,杨业功同志带机关到坑道组织演习时,天突然下起大雪。夜间巡查时,杨业功同志见通信班的战士冻得反复搓手,便跑回作业室,把自备的毛毯送给他们。第二天清晨,当杨业功醒来时,发现毛毯又盖在了自己身上。  毛毯的故事发生在昨天,启示着今天。现在,我们已经不再缺衣少被,但那些关于毛毯的故事,我们不应忘却。因为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千难万难,官兵患难与共就不难;千苦万苦,官兵同甘共苦就不苦。新时代,我们“要深入开展尊干爱兵、兵兵友爱活动,培养官兵甘苦与共、生死与共的革命情谊,巩固和发展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内部关系”,不断凝聚起比毛毯更温暖的战友情谊。(边靖泽)来源:解放军报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8月12日
我军加快形成红色谱系展陈教育大格局 军史场馆体系逐步实现整体重塑   解放军报讯 记者张磊峰、赖文湧报道:“八一”前夕,野外驻训的第73集团军某旅组织官兵通过“数字史馆”,重温习主席视察的光荣时刻,引导大家牢记统帅嘱托、勇担强军重任,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练兵备战之中。  2014年7月30日,习主席走进该旅“强军精武红四连”,参观荣誉室并勉励大家“发扬光荣传统、当好红色传人”。这些年来,连队官兵持续从统帅嘱托中汲取精神动力、从红色历史中吸收精神养分,一批强军精武标兵脱颖而出。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军史场馆是我军传承红色基因、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阵地。构建新时代军史场馆体系,对于教育激励官兵铭记历史、不忘初心、赓续血脉,奋力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每到一支部队,都要走进军史馆、荣誉室,反复叮嘱官兵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在某集团军军史馆,听到当年红军战士宁肯忍饥挨饿也要将半截皮带留下来,带着它“去延安见毛主席”的故事,习主席深有感触地说,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就是“铁心跟党走”的生动写照。在新疆军区某红军师师史馆,习主席语重心长地对部队领导说,你们开展的“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建设,把“红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脉,这个做法很好。要发扬光荣传统,永葆老红军政治本色。  铁心向党,就是忠诚,就是信仰,就是力量。  十年来,从印发《传承红色基因实施纲要》《新时代军史场馆体系建设规划》到下发《关于积极稳妥推进军史场馆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从印发《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营开放办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到下发《打造红色教育大课堂——新时代部队军史场馆体系建设规范》……全军军史场馆建设理念更加清晰、标准更加规范、导向更加鲜明、使用效益进一步提升。  激活“沉睡的历史”——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打造数字史馆,数字文物、3D动画、全景漫游,身临其境的红色之旅让官兵深受启发;空降兵某部活用军史场馆资源,组织人员拍摄制作的相关军史微视频和主题MV,不仅成为各级政治干部施教的“掌中宝”,也在“我们的天空”融媒体矩阵上广泛传播。  筑起“精神的高地”——2018年9月,中央军委批准增加“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为全军挂像英模,人民军队的光辉史册里,新添两座不朽的丰碑。这些年,在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繁华都市,上海警备区会同驻地政府机关重点建设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研究、红色文化活动“三大高地”,有力推动党史军史场馆保护利用工作走深走实。  焕发“荣誉的力量”——去年以来,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陆续为全军获得重大荣誉的497个英模班排制作配发荣誉柜。在联勤保障部队第941医院荣誉柜发放仪式上,“高原爱民模范医疗队”队长张江接过锦旗郑重宣誓:“接过荣誉锦旗,就接过了传承荣誉的责任……”仪式结束后,医疗队员们迅即行动,奔赴定点帮扶的革命老区展开巡诊。  放眼全军,一座座红色场馆散发时代魅力。  2021年6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在山东青岛正式开馆;两天后,“在党的旗帜下前进——人民军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览”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展;紧接着,驻香港部队展览中心在昂船洲军营正式建成开放,成为香江之畔新的红色地标……一座座军史场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提供了丰富教材,让广大官兵从中汲取矢志强军的前行力量,让人民群众从中获取历史滋养、培育家国情怀。  放眼全军,一段段革命历史融入官兵血脉。  如今,舰艇官兵“海上为家、岸上做客”已成常态,海军某基地在部队营院内建设军史长廊的同时,还在每艘舰艇走廊通道的显要位置建成荣誉墙,让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伴随官兵勇闯大洋;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湖北省军区组织力量赴驻地党史军史场馆进行实地拍摄和史料整理,搭建起贯通百年、情景交融的“网络+”平台……一部部“红色家谱”走出史馆、走近官兵,成为培养“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锻造“四铁”过硬部队的丰厚养料。  回望非凡十年,军史场馆体系正逐步实现整体重塑,覆盖全军、辐射社会、功能互补、体系完备的红色谱系展陈教育大格局初步形成,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源源不绝的政治滋养和强大动力。  回首峥嵘岁月,我们一次次追问,人民军队为了什么出发,又将去往何处?答案写在了铁心向党的浴血荣光里,也写在了浪奔浪涌的强军实践中。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