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教 育
全部 |教 育
最近和好朋友聊天,聊起之前几个月孩子在家的成长和变化。她说儿子在家最大的收获不是读了多少书,也不是做家务、学做饭,而是学会了跟大人讲道理,为自己的错误辩解,一逮着机会便把父母回怼一顿。嘴里一套一套的,滔滔不绝,“翅膀变硬”的孩子,真让人哭笑不得。前不久在网上看到孩子和大人讲道理的视频,才发现小孩讲起道理来,语言和气势上完全不亚于自己的父母。果然有其父必有其子,一副振振有词的样子,完全就是复刻大人讲道理的模样!会过日子的女孩劝阻爸爸:“爸爸以后别抽烟了,抽烟浪费钱。”爱弟弟的姐姐质问爸爸:“哪个小孩能打?小孩打了就哭,人家难受发烧了你不知道吗?”女儿批评父母吵架,不管不顾孩子前后脚离家:“大半夜出去,孩子还在一边玩儿呢,谁看啊?墙看啊?墙也不是人!”每一句都说得让父母没有反驳的余地。会讲道理的小孩,真的能听进父母的大道理吗?给孩子讲太多,父母的话对他们来说就不再是道理。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场景:当孩子不听劝告或是发脾气的时候,父母首先会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发自肺腑,非常细致,就像要把所有的经验和知识,掰开揉碎,一点一点地喂给孩子。但孩子却觉得难以下咽。上小学的儿子跟我说过,凡是没有经过大脑思考的东西,通常都会记不住。深以为然。为什么孩子对于大人的道理会当成耳旁风,作为家长首先要反省:给孩子讲道理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是控制的心,发泄情绪的心,还是真正设身处地的去想孩子这样做的理由,然后再从理解孩子的角度上去导正孩子的行为?——红尘炼心所有人需要的都是被理解,包括孩子。邻居家的孩子当当常被人夸赞懂事。周围人从没有见过他的妈妈跟他讲道理,但从小特别喜欢给他讲故事:当孩子难过的时候,会讲一个关于情绪的故事;当孩子和别的小伙伴闹矛盾的时候,会讲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孩子懒惰,不想劳动的时候,妈妈又会给孩子讲一个关于智慧的故事。很多故事就成了孩子一天的精神食粮。当当时不时会给妈妈说起故事打动他的原因,从孩子的话里妈妈知道,道理已经被悟出来了。用唠叨来强化道理最让人糟心傅首尔曾经在《奇葩说》里举过例子,她对儿子说丑小鸭不会变白天鹅,努力了只会是丑大鸭。发现“闲聊”马上要转到“正事”上,聪明的孩子立刻回怼说,妈妈,它不用努力也是丑大鸭,你别想骗我努力!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妈妈对我的说教说白了,就是数落。确实是,父母都会说的一句话:“我是为你好!”但是这种带着情绪的“为你好”,任何人都不会接受。——红尘炼心前段时间的一则新闻,让人一言难尽。25岁男子厌烦母亲在家对他唠叨,晚上9点半催自己带小孩去睡觉。他无奈之下选择报警,一时心急还在电话里编了个理由说自己“杀了”自己。一边是母亲“教育”儿子的无奈,另一边是儿子从小被说理唠叨,一直到自己当了爸爸还是没能逃过的心酸。男子哭着跟警察说,你十个妈抵不上自己一个妈,恳求警察拘留。反复的唠叨让道理变成糟心的累赘,甚至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种无意义的唠叨,说落,出自于父母的一厢情愿,不管孩子能不能接受,一味的灌输,父母给予的不是孩子需要的,而是自己想给的,这没有丝毫意义,反而让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加速了孩子的逃离。——红尘炼心所以,总会听到孩子说,父母从不理解自己。心理学家李雪曾在书中分享过一个故事。有个妈妈带3岁孩子去电影院,去之前跟孩子说,电影院里有很多人一起看电影,大家都不说话,询问孩子是否可以做到,孩子说可以。进电影院之前,妈妈提醒孩子,如果进去以后想说话,就拽一拽妈妈。结果过了一会儿,孩子在黑漆漆的房间里感到害怕,拽了一下妈妈,妈妈就抱着孩子走到电影院外,询问孩子的感受,安抚他的情绪。比起那些责怪孩子不够胆大,给孩子强行灌输坚强与勇敢道理的父母,这位妈妈教会孩子规则意识,并且时刻关注着孩子的情绪,把他的感受放在第一位。这才是真正有教养的父母。成为父母后,表达欲让人不自觉地讲道理上瘾,而忽略了道理的本质应该是言简意赅,直击人心。要教好孩子,也不是只有讲道理一条道可走,敞开心扉和孩子建立情感连接,才能走进孩子的心坎里。跟孩子沟通,如果只有父母单方面输入道理,而孩子没有对道理进行主动思考和行动验证,那么再多的大道理也是苍白无力的。讲道理不是为了父母能够居高临下,赢了孩子,更不是和孩子上演一场“相爱相杀”的苦情大戏。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7月01日
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死亡,每过一天,就离死亡更近一步。我们都恐惧死亡、害怕死亡,但却又不得不去面对死亡。虽然无法看破生死,但能够看淡生死也是好的。濮存昕告诉我们面对生命的态度,做到“玩、学、做、悟、舍、了”六个字,人的心态就会趋向平和,不会有烦恼,最后也能够从容的面对生死。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2020年07月01日
想要认识孔德成先生,我先向大家介绍三本书︰一本是孔德懋女士所写的《孔府内宅轶事》,一本是《少年衍圣公.孔德成》,还有就是汪士淳先生所写的《儒者行.孔德成先生传》。孔老师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曲阜幼年时期至结婚,有十六年的时间。二、八年抗战胜利回到南京,有十一年的时间。三、四九年到台湾至终老,这有六十一年的岁月。一、曲阜幼年时期至结婚首先谈曲阜幼年时期至结婚。孔老师的父亲孔令贻先生的原配为孙氏,纳妾丰氏,都没有生育。继娶陶氏,生一子但早夭,又纳王氏为妾。王太夫人几年中生了两个女儿——孔德齐和孔德懋,后来又怀有身孕。不幸的是,孔令贻先生去北京为岳父探病,自己居然患病,长了背疽。孔府的医生刘孟瀛先生以及其他名医医治无效,孔令贻先生于1919年11月8日病逝。俗语说疽发一背而死,就是在讲这种病情,应该是长期体内毒素累积所致。王太夫人肚子里的胎儿成了遗腹子,这个胎儿关系到陶夫人在孔府的地位(按:陶氏为正室,王氏仅为妾,因此王氏的儿女仍称陶氏为娘),若生下女儿,依照族内的协议,就由南五府不到十岁的男孩孔德同继承衍圣公,陶夫人的地位将一夕之间消失,必须搬出孔府。王太夫人临产时,北洋政府派军队包围了孔府,还有颜子、曾子、孟子的后裔,孔家最有权力的十二府长辈老太太们,以及其他各路监产人员齐聚孔府。所幸王太夫人生下了孔老师,母子均安,整个曲阜县欢声雷动。出生百日,当时徐世昌任命孔老师为衍圣公。孔老师的母亲在生产后十七天就去世了,虽有谣言认为是陶氏的阴谋,但就孔老师自己所写的文字来看,应该不是如此。孔子家庭如帝王家的家教,非常重视子女教育,陶氏对于老师们给孔老师的栽培都很尊重。起初孔府找了一位新式学堂毕业的王毓华老师任教,他也开拓了孔老师的眼界,对孔老师照顾无微不至,甚至睡在一起。后来找了庄陔兰太史来任教,之后还有吕今山先生。庄太史专攻的是文字学、经学、书法。孔先生每天都要练习写字,每天读书,上述三位都是他的启蒙老师,王毓华先生后来也跟着孔老师到台湾,另外孔先生身边还有李炳南先生,我曾见过,他为人非常儒雅、忠实。当年上孔老师的课,其实我是对老师说话最没有分寸的学生,老师都包容,但是有一次也发脾气了。有一次我对老师说:老师我很佩服你。经书居然可以背得这么熟!老师说:还不是挨打挨板子挨出来的。我问:你这样老师还敢打你?老师说:照打不误。回述老师小时候,刘孟瀛医师曾救了孔老师两次。一次是老师吞了玻璃珠,一次是老师长疹子了不肯吃药,拖延导致病情加重。刘医师那次治疗孔老师,心情十分沉重,还调了鸦片膏,假如没有治好圣裔,那他就要吃鸦片膏自杀!好在后来治好了。刘医师的儿子是孔老师小时候最亲近的朋友,另外还有奶妈张氏的女儿,他们称她做妈妈妞。孔老师的奶妈曾经选了十几个都不行,因为有的人的奶他喝了拉肚子,有的他不喝。还有孔老师的大姊、二姊,几个小孩就在孔府的高墙内,玩板轮车、竹马戏等,还有玻璃珠,前面说他都吞下去了,当然有玩啊。孔老师很喜欢听戏,孔府过去也会找戏班来演戏,他后来也买唱片。老师他自己也会唱,但从没有唱给我听。孔府祭孔是很重要的,老师五岁就上场去主持,小孩子就叩头叩得有模有样,到十三岁就有大将之风,非常娴熟。所以孔老师年轻的照片就十分老成,环境使然,主持祭孔大典总要有个样子。有一次聊天,孔老师说:我小时候见客人,有一次一个礼拜没上过厕所!我说这有违生理状态,这不是憋死了?但要知道,孔老师的身份所见的人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八岁的时候蒋就去曲阜跟他见面,吃饭时蒋亲自剥橘子给他吃。山东省省长韩复榘也去过跟他见面,所上的菜跟排场都是很大的,所以孔老师在那个年纪会觉得上厕所丢人,导致一个礼拜没有上厕所。孔老师小时候跟两个姊姊的感情也很深,两个姐姐出嫁,他很伤感,看看他写给二姊出嫁时的诗,非常感人的,真的是姊弟情很深。以上是孔老师小时候大概的情形。非常令人高兴的事情,孔老师十六岁的时候跟孙琪方女士结婚了。师母是安徽寿州人,大家闺秀,她祖父是清代状元孙家鼐,世代书香门第,孙家鼐担任过工部、吏部、礼部尚书,与翁同龢同为光绪帝的老师。我们从来没有看过老师和师母吵架,孔师母就是那么样温文贤淑,令人感觉真是如明月光辉那样的沐浴着人。有一次孔老师找我去他家,老师说:永义,你中午就在我家吃饭。但当我过去的时候,老师有公事外出了,师母跟我说老师不在,按礼来说我应该要走了,但我不懂事,居然跟师母说:老师要我在这里吃午餐。结果师母就跑去料理午餐,我吃完了才走。他们结婚场面非常盛大,衍圣公结婚,摆了一百桌,这一百桌不是吃完就没了,而是流水席,让整个曲阜县的人都来吃,一直吃到半夜一两点钟都还没结束。婚礼的仪式他们也犹豫要用新式的还是传统的,因为韩复榘送了汽车,不好意思不用,所以他们又坐轿、又搭车,新旧结合。小两口常坐汽车出去兜风,但是当时工艺技术不好,时常抛锚,新娘只好下来一起推车,但这也是很甜蜜的时光。在曲阜的岁月里还有两件重要的事情,一件对于陶夫人产生很大的压力,就是子见南子戏剧的演出;另外一件事情是孔老师当家后,遭遇到了阎锡山包围曲阜,砲轰孔庙、孔府。蔡元培、胡适在那个时代也都是有不利于孔家的言论,林语堂写了《子见南子》的话剧,他的原著中并没有明显对孔子不敬之处,可是被曲阜的第二师范的学生老师们拿去改编,就有不堪入目的现象,孔府以及传统文化人士不高兴,把此事告诉财政部长孔。孔转达蒋,蒋要山东教育厅厅长查办此事,但是教育厅长也是站在学生那边。此话剧的演出让陶太夫人感到很大的压力,她在孔老师九岁的时候就去世了。阎锡山包围曲阜,砲轰孔庙、孔府时,孔老师被安置在桌子下用棉被包起来,果然有一颗砲弹落在旁边,还好没爆炸;另有一颗落在孔子牌位旁边也没爆炸,曲阜人于是都说孔子显灵。1989年我率领了南管乐团去陕西省黄陵县祭拜轩辕庙,两岸都已经数典忘祖了,庙里面连灯都没有,县长都来协助,搞到了半夜才接通。我当时穿得有模有样当主祭,乐队从晚上十一点演奏到清晨六点。大家知道吗?黄陵县有九万株松柏,超过一千年的有三万多株,总数九万多株等于黄陵县的人口。怎么能保存那么完好?因为此处几千年兵械所不及,没有人敢侵犯黄帝,而阎锡山居然敢砲轰孔府。中日抗战要逃亡的时候,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王献唐先生把几十箱重要的文物藏在孔府,因为他认为日本人推崇孔子,藏在那边才安全,连日本人都那么尊敬孔子,所以才说阎锡山可恶。孔老师十七岁时师母怀孕了,听说日本要攻进曲阜,蒋下令驻兖州七十二师师长孙桐萱前往护送离开,要求孔老师他们两个小时内要收拾好。孔老师与师母离开时的厅堂摆设都还保存在那边,从中可见其匆忙。孙桐萱师长派了一部钢甲车护送他们前往后方,大女儿维鄂在汉口出生了。孔老师四个儿女都是用地名去命名,在重庆歌乐山生下维益,在四川生下维崃,而南京古称江宁,所以小儿子出生命名维宁。到了重庆,蒋先生也对孔先生十分照顾,那时候物资十分缺乏,孔老师说如果有一碗牛肉面,那他们全家会分着吃,吃得津津有味。我的另一位老师,经学大师屈万里先生,在山东省立图书馆担任编藏组组长,馆长王献唐先生是古器物、文字学家。屈万里老师的成就在两岸中极为了不起,在我心中是首屈一指的经学家。孔老师的古器物学那么的好,这也跟他担任故宫主委有关系。另外丁惟汾先生也是孔老师的老师,他对于声韵学、经学很内行。孔老师对于他的朋友也是很有道义、情义。屈万里老师在重庆的时候生活艰困,难以维生,于是孔家给他伴读的工作,陪孔老师读书,其实都是各读各的。孔老师读书很专注,当时晚上读书艰难,灯光不够,老师带着维鄂读书,女儿都睡着了,他替女儿盖被,自己读累了才抱着女儿去睡觉。因为这么用功,所以经学、金石学、古器物学他都很专精。屈老师觉得天天在孔老师这边伴读,没有奉献不太好,所以对孔老师说要另外找事情做。孔老师说︰你真有好的工作,那便去高就。但如果只是认为在我这边没什么事情可以帮忙,请千万不要。吃什么、喝什么,我们兄弟一样就好!过了一阵子屈老师才去找了其它事情做。当时战乱,孔老师在重庆如大家心目中的家长、乡长,孔老师也都尽力维护乡亲们。二、抗战胜利至一九四九年抗战胜利,孔老师担任参政员,这个职位地位相当高,他也是最年轻的资政,在南京时还当选曲阜的代表。1948年,政府给孔老师公费去美国游学,耶鲁大学聘他为荣誉研究员。美国学人小题大作、锲而不舍的精神,对孔老师有深入的影响。此时傅斯年也在那边养病,两人住在同一栋公寓。他很照顾孔老师,也会管束孔老师。有一次老师出去朋友家打麻将,到半夜都没回家,傅斯年先生居然等门,让他再也不敢晚归,所以他对傅斯年先生很尊敬。三、家人、朋友、学生以及饮酒趣事做学问方面,王国维以及陈寅恪对老师都有影响。孔老师从小背书是家常便饭,我们学生要背古文是苦得不得了,有一次孔老师拿了一篇陈寅恪先生写的序,里面有提到治学的方法,一千来字,他要大家背起来。我背不起来,黄启方、章景明也背不起来,被老师骂了一顿。骂完也就没事了,老师又找我们喝酒去。与孔老师一同喝酒,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孔老师对于家人的情感很深,跟师母伉俪情重,夫妻从不吵架。大女儿维鄂嫁给了美国的一位少校,出嫁时孔老师写了很感人的话语,维鄂都摆在身边,这是父亲对远嫁女儿的情深。我跟孔老师最接近,有一天我在研究室看到孔老师桌上有一段没写完的文字和一首诗,一看原来是写给二女儿维崃的,表达了关怀之情,内容很令人感动――这我今天第一次说,因为不敢说我偷看了老师写的字。维益和维宁兄弟情深,他们和我们这几个学生,也像兄弟一样,喜欢喝杯酒,豪放一番,这都是孔老师的关系所延伸下来的兄弟之情。我们虽是孔老师学术上的弟子,但情感上也是如父子之情。维益去世时孔老师哭得很厉害,我现在回忆起来都想哭。有一天孔老师跟我们学生在一起闲话家常,他说:我想我快要死了。我说:老师您胡说八道甚么?这就是我的毛病,对老师还说胡说八道。他说:你不知道,我现在如果不看看垂长,都会想他,都想逗逗他。当时孔老师五十来岁中年得长孙(他八十七岁得曾长孙)。」我说:这很自然,哪有爷爷不疼孙子,哪有这样就要死?他说: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感觉,这表示我老了。孔老师的朋友相识满天下,与他常在一起的有屈万里老师,还有一位台静农老师。台老师在台大中文系担任了十九年的系主任,他与孔老师喜欢说玩笑话,发难的总是孔老师,孔老师喜欢欺负这个老哥,台老师有本事四两拨千金,弄得大家哈哈一笑,我们平常最喜欢听他们交谈。孔老师对于晚清民国的佚闻掌故,就是在师生相聚、在酒筵之中谈了许多,我们都觉得很新鲜。我当时就主张,我们应该要学习孔子弟子随手笔记的精神,我果然记了几天,到现在都不敢发表,你们就知道里面是怎样的佚文、秘辛。孔老师学他的老祖先述而不作,他老是说给人听,自己不写,我们这些徒儿们,和他高兴喝完酒回去呼呼大睡,第二天起来就忘了,很可惜。我的指导教授郑骞先生(字因百)、张清徽先生,他们都是韵文学上的名家,还有自学的王叔岷先生,也常和孔老师一起。另外历史系的夏德仪先生,以及当过驻教廷大使的王寿康先生,还有叶公超先生,山东的同乡刘安祺将军(当过陆军总司令),他的弟弟刘安愚当过师大附中的校长,教育部的姜增发先生,还有企业界的尹复生先生,以及纺织业的陶子厚先生,这些都是与老师比较亲近的人,我们也常和他们在一起。一个人记得最清楚就是比较得意的事情,何况是年轻时和老师在一起的时光。比如说我博士毕业,在台大也当了副教授,当时还没有房子住,住在新生南路瑠公圳那边,一位教授园子盖出来的违章建筑内,对面是台老师的宿舍。有一天下课,我穿着拖板在园子里散步,打开门一看,几位老师出了巷口,要过瑠公圳的桥,显然是往我这边来。我赶紧换上衣服、穿上鞋子,走到门口,正好孔老师按电铃。一开门,老师说:你正要出去啊?我说:不是啊,我看老师来,当然就是找我喝酒。老师说:唉呦,你这家伙。我就陪着老师,还有台老师、戴君仁老师、王寿康老师、夏德仪先生五位,大家沿着新生南路走到一个小馆子。夏德仪先生拿了一瓶金门大曲酒,当时要得到金门酒不容易,夏先生却把大曲酒分给大家喝。类似这样子的聚会,我总在旁边聆听谈话,听得很愉快。这些老师平常情感很好,后来我们就开始给老师们做酒品中正的排序,现在顺便说一说。当时大家公认可以达到酒的最高境界,是沈刚伯先生和台老师。沈刚伯先生是史学家、文学院长,他即使知道得了癌症还照喝不误。他七十岁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有癌症,同时有一位台大教授也判断得了癌症,结果这位教授的太太吓到软瘫了。沈先生则认为我都活到七十岁了怕什么!他活到八十岁才去世,因此我们觉得他潇洒,有“酒仙”称号。台老师则是怎么喝都从来没醉过,就是这样温文儒雅,喝了很多时自己就会说:永义啊,我够了。还有郑骞老师,他当年向我们说:我们年轻的时候,喝绍兴是用啤酒杯喝的!而且我看了某些记载,蔡元培先生和朋友喝酒,他不喝高粱,他喝绍兴,而且一口就是二两,然后总要喝几十杯才开始吃饭,据说有几斤了。所以我们有先圣,今贤也很多,喝酒的人只要不是酒鬼,不是烂醉如泥便可以。孔老师又得到丁惟汾先生的真传,就是吃饭要吃饱,喝酒要喝醉,所以孔老师有时候也会喝到醉。第二级是酒圣,当时公认的是教育部长梅贻琦先生。我的老师郑因百先生也能喝,但是他后来比较节制,比较没有什么飘逸之情,所以降为酒贤。孔老师当时和他的同辈朋友相形之下较为年轻,台老师册封他为酒霸,因为他常叫别人喝,不喝不行,捏着人家鼻子喝,有点霸气,以威势服人。夏德仪先生是看到谁被灌酒就去挡酒,说:放心我来,替你喝!称为酒侠,可是他到朋友家就要酒喝,所以又叫酒丐,亦侠亦丐。宋文兴先生是考古学的祖师爷,他有一阵子喝多了,有一点酒精中毒,是他的亲戚把他治好了,所以那时称为酒鬼。屈老师喝酒不干不脆,比了半天,人家喝掉了他还没有喝,又喜欢起来指挥,所以大家叫他酒棍。有一次我跟他开玩笑,他到学生这边敬酒,我倒了一杯茶,他问:这是茶还是绍兴?我说:老师你看呢?他比了半天说:是酒。我就敬老师。第二天我跟他说:老师,君子可欺以方,您昨天被我骗了。屈老师他胃割掉剩下三分一,还是照喝不误,他年纪比较大,会去买小高粱,出去吃饭就喝三杯,剩下就摆在第五研究室里面。有一次我跟章景明、黄启方三个人在屈老师研究室,看到屈老师喝剩下的酒,我们就说:把它蒸发掉好了。后来屈老师找不到酒,我告诉他我们把酒蒸发掉了,他听了很高兴地说:蒸发得好!这是我们师生相处的情况。还有一件比较难忘的事情。因为我是老师学生群里面的小领导,有一天刘安愚先生跟姜增发先生找我商谈,他们说︰孔先生已经八十岁了,你们都没有动作。我回答道︰孔老师个性有时候很麻烦,他很低调,不喜欢这些,我都不敢开口。他们就说:我们是他朋友,我们去!就把我拉到孔老师家,就说想要为他办一个八十岁的学术研讨会,出一本祝寿论文集,那时我也找好了联经出版社――之前有帮台老师办理的经验。谁知孔老师瞪我一眼道:曾永义,你是我学生吗?这句话很严厉,意思是老师的为人你还不知道吗?我于是就闭嘴了,不敢说,另外两位老师说了半天他也不答应。我就说:老师,不谈了,我们喝酒去吧。我那天被孔老师罚了好几杯酒。另一方面,孔老师又常常为朋友设想、谋划。我不时听到在关心他的朋友:某某啊,最近如何,好像不太顺利。某某做个小生意开餐厅……我听了很感动,他是如此关怀朋友。还有一次,我们仪礼小组的研究计划成果要拍成电影,孔老师让我去找尹复生先生。他拿了十六万给我,说:这是我帮助你们的学术工作,日后别说要还。我们于是把计划完成。完成后第二年,孔老师拿了一大包给我说:拿去还给尹复生先生。尹复生说:不是说好了吗?我回应道:您要知道我们老师的个性,他不接受。我完成这个任务,您怎么跟他解释,那是您们的事情了。由此可见,孔老师有需要时并不介意求助于朋友,但是一定有借有还。当初孔老师担任选国大代表主席团主席,但经费他也不拿,退了回去。一芥不取,无形中给我们树立了典范。四、以教书为志业及治学态度孔老师的学生满天下。他年轻的时候就执教于台中的农学院,后来合并为中兴大学。三十五六岁就到台大来教书,我选孔老师的课时他四十岁左右。他还在师范大学、辅仁大学、东海大学、东吴大学教书。孔老师就是喜欢教书,一直到八十七八岁,还是照样上课。他八十九岁去世,到后来体力不行,才由叶国良代为授课。教书是他一生唯一的事业。我们台湾大学很著名的林文月先生,气质非常优雅,孔老师、台老师最喜欢吃林文月先生煮的菜,她是自学的。老师到她家吃饭,我总是当跟班,也是她带我去《国语日报》参与古今文选的编辑工作。她主菜上桌,老师一定说︰起立敬女主人。我跟孔老师学习《仪礼》,这部书有十七篇,我每天的下午三点到五六点就这样慢慢翻阅。我发现《仪礼》的妙处︰你如果睡不着觉,真是治失眠的良方,睡睡醒醒,这样看了一遍,读了十七个下午。后来在美国东亚学会提供赞助经费下,成立了仪礼研究小组,台老师挂名、孔老师当指导教授,此小组也给参与的研究生补贴了不低的奖学金。我们每个礼拜上一到两次课,这样上了好几年,大家各有所长,然后综合起来,把自己研究的内容做成实物,拍摄成整个〈士昏礼〉的影片。我们买不到大雁,于是买了鸭子,每次拍片就拉大便,我就去擦鸭子的屁股,不知擦了多少遍才拍成。礼经那么样艰涩,我们用写实的录像表演出来,非常的具象,使人对古代结婚的礼节一目了然。后来还完成了《仪礼研究丛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很受重视。1982年我在密西根大学做访问教授,刚好孔老师赴美看望大女儿维鄂跟他的学生,我们师生聚会,密西根大学还安排了午餐讲演会。孔老师在那边讲《仪礼》,我就当活道具,如何拜、跪、喝酒,这就是我们师生费了好几年才完成的极有意义的工作。寒暑假时,我们照样上课,孔老师上起课来的严肃讨论,让我们不敢掉以轻心。器物摆哪里、穿什么衣服、有什么动作,里面含蕴古代生活许多的礼节习俗,否则古人不会写那么多注解,我们也慢慢了解其重要性。我们中华文化几千年来能够延续下来,大家的方言那么多,却可以沟通,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字相通。每一代都有官话,孔子那个时代叫做雅言,后来叫做官话、正音,与雅言相对的是方言,亦即土音土语,这是中华文化统一国家很重要的因素。所以金文现在还可以解读,就是这个缘故。我也上过孔老师的金文课程。我们上课有十分紧张的时刻,也有非常愉快的时刻。如果偷懒,孔老师会骂人。有一次黄启方因为新婚比较少来上课,大概也忘了预先跟孔老师交代。结果孔老师说︰启方怎么搞的,就算是新婚也要说一声。我们于是给他挂电话,他第二天就来了。孔老师在学术上对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治学的态度方法。他有一次对我说︰永义啊,我为了研究礼经,还要通其他诸经。如果我对古器物不清楚,古书里面的古器物看了没感觉也研究不来。古书里面的那些经文常常很难解读,如果我不从古文字入手也没办法。另外,还有考古、民俗、古人生活也要了解。所以偏读一经,主体学问成就便有限,需要各门学术互补才可以,而且要锲而不舍,孔老师从小到老研学就是如此。过去我也认为,我们生活在台湾,对于台湾的历史、传统艺术要重视,所以就建议当时的系主任,应当把台湾史纳入大一学生的读物,让他们可以知道台湾几百年的历史情况。没想到不到两三年就无疾而终。我问系主任,系主任说不要管――因为那个时代不喜欢台湾意识太抬头,就如同现在有意地去中国文化一样可恶。文化应该要博大,所以我当时引领十几位教授,投入台湾民间艺术文化的发扬。我起先追随我的老哥许常惠教授,成立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担任过执行长、董事长,调查台湾的传统艺术,也在青年公园办了四年的民俗技艺大展,这很费时间。我们中文系的老师们都劝我说︰跑起江湖来,对于做学术有影响。我回应说︰其实我也在做另一种学术。孔老师对我的做法却很认同︰永义你做得对,这也是很重要的学术工作,你要向俞大纲先生多多学习。另外,屈万里老师、台静农老师都很支持我去做这件事。屈老师那时是研究院史语所所长,还把中研院没编好的史料交给我编。他看我每天来回中研院要三小时车程,很花时间,于是让我把这些史料运到台大研究院。因为屈老师信任学生,我就立心要让这一批资料活起来,拆解后重新分类整理,就像医生开刀一样。孔老师的法书很珍贵,许多人向老师求字,真假参半。假的多,都是请叶国良、陈瑞庚、李炳南等代写,只有喝酒聊天的人才可以请到真迹。我一天到晚跟在老师身边,总觉得老师很辛苦,没敢开口要,所以都没得到。只有一次在密西根大学聚餐,老师才写一副给我太太。又记得有一次,我和台老师等几位先生陪他去中华路会宾楼吃饭,从台大搭0南公交车过去最方便。0南公交车有两种,一种半小时可到,另一种要一个小时。老师那次刻意搭右转的公交车去,让客人等――原来那些客人都是要来求字的,可见老师法书的真迹很珍贵。孔老师是从小就养成简朴生活。他住南京东路五段,上下课交通搭的都是254公交车。我内人也去听他的课,我们会送老师去站牌下等公交车,一等便是半个小时,他居然泰然自若。孔老师为人很坦诚,对于政治一概不谈。他一定循规蹈矩,政府要他做的,他一定配合。他很自律,对于家人、朋友、学生都很爱护。蒋先生对他如子弟般看护,蒋夫人也是。可能是因为蒋也觉得他是古今以来一位豪杰英雄――蒋也很重视正统。再者,孔老师年轻的潇洒、出类拔萃,会让人肃然起敬,蒋看了也很喜欢,所以会特意地栽培孔老师。孔老师离开曲阜以后都没有回去,我曾建议老师回去一趟,他却反对。我还希望随侍他回去,但都没有实现。我在曲阜拍的照也不敢给他看,怕他触景伤情。文革的时候,三孔受到破坏,孔林受到的破坏尤为严重。孔老师有次感叹道︰怎么连我娘都不放过?这是孔老师不回去的原因吧。后来垂长回去,我们就追随他去,时代已经不一样了。孔老师早年颠沛流离,后来四代同堂,在文化、学术、教学方面可以说薪火相传。他说儒家思想、孔子思想,永远不会被时代所淹没,一江春水浩浩荡荡,永远滋润我们中华大地。而我们身为学生辈,学孔老师最到家的,就是学不厌、教不倦。我今年七十八,还有十年。我现在早上睡饱了,灯一开照样读书,不管怎么样都会学习孔老师,做一位文化的传承者、学者,学习他君子操守的典范。         曾永义:台湾“中研院院士” 、台湾大学暨世新大学中文系教授。本文原载于《华人文化研究》第七卷第一期(2019年6月),页1-22。责任编辑:慊思来源:民间儒行
发布者:Summer
2020年06月30日
孩子一生不只有成绩这一双”翅膀“。你要给他足够的信任和鼓励,他才能够找到自己的天空,勇敢飞翔。 前几日,看到一则很令人感慨的新闻。                              33岁的女大学生范某,不工作、不社交,在家啃老父母已有10年之久。而据媒体报道,范某家里并不是很富裕,甚至房子都有点破旧,并没有可以啃老的资本。但不论父母如何劝说,范某都不愿意出去工作,有时劝得急了,还会遭到范某的谩骂。当记者询问范某为什么不工作时,范某绝望地回答:“他们剪了我的翅膀,却还怪我不会飞翔!”她告诉记者,从小到大,父母对她一直是百般打击,不论她做什么,都不会得到支持与鼓励。认真做的饭菜,会被挑三拣四,被嫌弃难吃;用心做的设计,父母看都不愿看一眼,还批评:“这有什么用,还不学习去!”专注研究雕刻,会被认为不成事,“你喜欢又怎么样,喜欢你也干不了!”不论她做什么,做出了什么成绩,父母都不认可,还会加以讽刺,甚至是侮辱。久而久之,范某内心的自卑开始萌芽且愈发壮大,变得越来越没有信心,不敢拥有自己的爱好,不敢和陌生人说话,甚至完全丧失了面对外界的能力。毕业后连续尝试了几份工作,都以无法胜任告终,万般无奈下,她回到家里,变成了令外人不齿的“啃老一族”。那句“剪了我的翅膀,却还怪我不会飞翔”,喊出了范某心里,对父母多年畸形教育的憎恨。而他的父母还在疑惑,为何多年的“用心”教育,却教出了一个充满仇恨、近乎废了的孩子。殊不知,父母打压式教育的前提,是用一颗爱心来严厉管教,而不是用一颗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来蔑视。如果打压式教育里没有爱,也许会毁掉孩子的一生电影《国王的演讲》中,约克郡公爵艾伯特因患有口吃而特别自卑胆小。成长于王室,生来高贵的他之所以口吃,是因为他的父亲过于严厉的管教,给他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阴影。也让他失去了自信,恶性循环下口吃更加严重,甚至到了无法正常交谈的程度。将艾伯特口吃治好的的治疗师莱纳尔罗格,用潜移默化循序善诱的方式,让他渐渐忘记了儿时的不快乐,恢复了自信心。电影是主人公被治愈了,但现实“被伤害”的人,却没有那么幸运。之前在微博上看过这样一段视频:视频中的男子,是一名为人正直,豪爽痛快的军人。是邻居都很喜欢的一个小伙子,可是现在,却成了一名罪犯。后来了解,原来是父母一直以来的打压式教育,对他影响深远。当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期,他觉得自己的生活长期由父母控制,渐渐地他也就习惯了,被动的接受父母的安排。因此,在父母的严格管教下,他以前成绩很好,但没有什么朋友,也很难接触新事物,更不习惯主动去认识新朋友。《中毒的父母》一书中写道:“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父母的格局,是孩子的起跑线之前,看到了一则新闻:一位成都的妈妈,在女儿1岁的时候,就开始带孩子出国旅游,今年4岁的女儿蹬蹬已经去过20多个国家。他的妈妈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她要跑,我就让她跑;她要跌倒,我就让她自己站起来。”得益于妈妈的教育,现在4岁的蹬蹬性格很开朗,而且在幼儿园时,老师也说蹬蹬的适应能力很强、反应也很灵敏。父母的格局就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线。记得小时候,老家很多人都对读书不是很重视,觉得初中毕业就已经不错了。现在很多和我一般大的孩子,大部分都早早辍学,开始打工赚钱补贴家用。而当时爸妈却很坚决的让我和弟弟继续上学,爸爸曾说:“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你们必须好好上学,争取考个好大学,以后才能为国家做贡献。”爸妈支持我们上学也得到了不少邻居的不解,曾经有一个邻居对爸爸说:“别让孩子读了,读久了家里负担重,你看我家闺女,现在每个月可以赚300多块钱,还管吃管住。” 等到邻居离开后,爸爸说:“不要看眼前,要想将来,所以要好好读书,好好学习。”因为父母的支持,我和弟弟一直努力学习,是老家为数不多的大学生。父母的格局就是一个孩子的起跑线,父母的想法决定了孩子的未来,是拥有终身的能力,还是只图眼前一时的利,都离不开父母的格局。父母的格局,如同阳光般,照亮孩子未来的路,让孩子一路追随着前行。父母的格局,是孩子一生的精神粮食格局太小的父母,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限制。他们无法给孩子展示世界的广阔,只将孩子局限在自己的精神高度里。这种父母的高度,就是孩子的天花板。大格局的父母都明白,育儿先育己。唯有自己拥有大的格局,才能给孩子做出更好的示范,同时让孩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更高远的世界。他们会教孩子认识真实的世界,那里有白,也有黑;有光明,也有阴暗。然后,他们会教会孩子接纳,接纳世界的黑与白,也接纳自己的坚强和软弱。更重要的,他们懂得适时放手,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不控制,也不干涉,只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度的引导。 这样大格局的家长,才是孩子最棒的起跑线。爱之,则为之谋长远。唯有扩大自己的格局,孩子才有可能拥有更高阔的人生。真正的教育是给孩子正确的思想塑造其灵魂,让民族文化的精神深入骨髓,这种精神和力量是令人羡慕至极又无法超越的!拿破仑曾经说过:“一个孩子行为举止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他的母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就要先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即使父母不明白具体的教育方法,或者不会讲多么高深的道理,但是你的人格魅力和伟大的思想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教育。没有哪一棵参天大树是一夜长高的,我们的孩子也是一点一点成长起来的。教育孩子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让我们用爱和鼓励,包容孩子逐渐成长!来源:抚顺市传统文化研究(ID:fssctwhjyxx222999)
发布者:抚顺市传统文化研究会
2020年06月28日
你留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就是把孩子教育成一个优秀的人。1儿两岁。某日,头撞桌角,长一包,大哭。一分钟余,我走向桌子,大声问:“桌子呀,是谁把你撞疼了?哭得这么伤心?”儿止哭,泪眼看我。我抚桌,冲儿问:“谁呀?谁撞疼了桌子?”“我,爸爸,我撞的!”“哦,是你撞的,那还不快向桌子鞠个躬,说对不起!”儿含泪,鞠躬,说:“对不起。”自此,儿学会了责任和担当!2儿三岁。无故大哭,我问:“咋了,哪不舒服?”“没有不舒服。”“那为什么哭!”“就是要哭!”明显撒娇。“好吧,你要哭我们都没意见,可是你在这儿哭不合适,会打扰我们说话的,爸爸给你找个地方,你一个人好好哭,哭够了再叫我们。”说完将儿关进了洗手间:“哭完了敲门。”2分钟,儿拍门:“爸爸,爸爸,我哭完了!”“好,哭完了?哭完了就出来吧。”至今,儿18岁,仍未学会操纵和迁怒。3儿5岁。傍晚,牵儿散步经小桥,桥下碧水见底,暗流汹涌。儿仰头看我:“爸爸,小河好美,我想跳下去游泳。”我一愣:“好吧,爸爸跟你一起跳。不过我们先回家,换一下衣服。”回家,儿换衣毕,见一盆水在面前,困惑。“儿子,下水游泳得把脸埋进水里,这你懂吧?”儿点头。“那我们现在就先练习一下,看看你能埋多久。”我看表。“好!”儿把脸埋进水里,豪气冲天?仅10秒:“呸呸,爸爸,呛水了,好难受。”“是吗?等等跳到河里,可能会更难受些。”“爸爸,我们可以不去跳吗?”“好吧,不去就不去了。”从此,儿学会了谨慎而不冒失,三思而后行。4儿6岁,好吃。某晚,放学经麦当劳,驻足:“爸爸,麦当劳!”垂涎欲滴。“嗯,麦当劳!想吃?”“想吃!”“儿子,一个人想吃就吃呢,叫狗熊;想吃而能不吃呢,叫英雄。”接着问:“儿子,你要做英雄呢还是做狗熊?”“爸爸,我当然要做英雄!”“好!那英雄,想吃麦当劳时会怎样呢?”“能不吃!”很坚定!“太棒了,英雄!回家吧。”儿流着口水,随我回。从此,儿学会了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经得起诱惑。5儿8岁,顽皮,与大同学打架。伤痕累累,回,大哭不止。“委屈?”“委屈!”儿泣答。“愤怒?”“愤怒!”儿嚎啕。“你打算怎么办?”再问,“需要爸爸为你做点什么?”“爸爸,我要找块砖头,明天从背后去砸他!”“嗯,我看行!爸爸明天为你准备砖头。”继续问,“还有呢?”“爸爸,你给我弄把刀,我明天从背后去捅他!”“好!这个更解气,爸爸这就去准备一下。”我上楼。理解支持,儿渐平静。约20分钟,我从楼上搬一大堆衣服及棉被。“儿子,你决定了吗?是用砖头,还是用刀呀?”“但是,爸爸,你搬那么多衣服被子干吗?”儿困惑。“儿子,是这样的:如果你用砖头砸他,那么警察就会把我们带走,在监狱里大概只要住一个月,我们就带些短衣薄被就可以;如果你用刀子捅他,那么我们在监狱里至少3年回不来,我们可要多带些衣服被子,四季都要带齐?”“所以,儿子你决定了吗?爸爸愿意支持你!”“要这样的?”儿惊愕。“是这样的,法律是这样规定的!”我趁机普法。“爸爸,那我们就不干了吧?”“儿子,你不是很愤怒吗?”“嗨嗨,爸爸,我已经不愤怒了,其实我也有错。”儿脸红。“好,爸爸支持你!”自此,儿学会了选择和代价。6儿9岁,四年级,数学不及格,闷闷不乐。“怎么了?考试不及格,还给我们脸色。”“因为数学老师很讨厌,她的课不爱听。”理直气壮。“哦,怎么个讨厌法?”我很感兴趣。“.......”儿说了很多,“总之她也不喜欢我。”“哦,别人喜欢你,你就喜欢她;别人不喜欢你,你就讨厌她。这说明你是个主动的人还是被动的人?”“是个被动的人!”儿子回答。“是强者,还是弱者?是大人,还是小人?”继续问。“是弱者,是小人!”儿怯怯。“那你要做大人,还是小人?”“做大人!爸爸,我知道了:无论老师喜不喜欢我,我都可以去喜欢她,尊敬她,主动影响她,做一个强者。”翌日,开心上学,数学从此优秀。并知道了何为大人,何为小人。7儿10岁,玩游戏。妻屡教,子不改。“儿子,听说你每天玩这个?”我指着电脑。“嗯。”承认,低头!“每次玩完之后,什么感受?”“茫然,空虚,没劲,自责,看不起自已?”“那为什么还玩呢?把持不住自己,是不?”“是的,爸爸。”儿很无助。“好!爸爸帮助你!”我搬来电脑,给儿子一小锤,“儿子,砸了它!”“爸爸!”儿惊愕!“砸了它,爸爸可以没有电脑,但不能没了儿子!”儿流泪,亲手砸了电脑!从此,儿懂得了什么叫原则。来源:壹生圆(ID:ysy2229)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2020年06月26日
​常常听很多管不住孩子的家长说:“等到了学校就好了,自然会有老师管着他!”有的家长去开家长会,回来说自己一直在睡觉,老师废话太多了……听到他们这样说时,我总是在为那些孩子担忧。是的,在幼儿园生活的日子里,责任是老师的,老师应该尽一切可能帮助孩子、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但事实上孩子接触最多的是父母,日常生活中也需要家长的教育!只有父母和老师一起引导孩子,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才是负责任!所以一定要明确,责任是老师的,但孩子是家长的!老师保证不了孩子良好的品行一个人无论成绩好坏与否,品行是关键!道德可以弥补能力的缺陷,而能力却难以掩盖道德的缺陷。但是孩子的品行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家庭教育有关。老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家长却是孩子一生的影响者。父母的言传身教永远大于老师45分钟的课堂教育。因此,想要让孩子有良好的品行,家庭教育才是关键,老师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老师给不了孩子良好的习惯麻将桌旁、电视机前长大的孩子肯定和爱看书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差别很大。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边看电视边督促孩子认真读书时,收到的往往是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也不想想,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怎么会强迫孩子做到呢?积极进取,有良好生活习惯的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热爱学习,能够合理安排自己时间的小大人,父母在教育上会省很多心。所以当你百思不得其解孩子为什么有那么多坏毛病时,先好好检讨一下自己,也许就会找到根源所在!老师很少主动找家长交流一般家长被请到学校,那孩子的问题就有点严重了,所以,孩子的小问题,老师一般不会找家长沟通的。但是做家长的在发现这些问题时,如果能跟老师积极主动的去沟通,那在孩子成长和学习这件事上绝对是帮助很大的。老师给孩子传递不了读书的兴趣很多家长埋怨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不爱看书。但是,请您扪心自问,自己是否爱看书呢?孩子读书的兴趣是从小培养的,两三岁的孩子就可以开始读书了,而不是等到了学校之后,让老师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家里的书多,孩子就读的多。父母起到好的表率作用,孩子就会效仿,反之,孩子只能模仿你做别的事情。是否从小阅读的差距,会在以后的知识层面,认知能力以及写作水平上表现出来。不要指望让老师帮你培养孩子的意志不要指望让老师帮你培养孩子的意志,老师更多的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集体观念、规则意识等知识。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人道理,坚强的意志,这些都是要靠父母去培养的。幼儿园老师没有精力帮你去培养所有的东西,这些只能由家长从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如果你忽略了,那你的孩子也许成绩很好,但是意志薄弱,受不得半点挫折,对孩子的发展很不利。老师给不了孩子上进心很多家长一开始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跟中国的教育体制就是相背离的,他们主张快乐教育,却将快乐教育误读了。快乐教育不是不主张让孩子学习并接触新鲜的事物,不是不让孩子努力上进,而是在孩子愿意的情况下,挖掘孩子的兴趣点,开心的学,并持之以恒,充满上进的欲望,有所收获。现实是中国的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被不自觉的挤进了竞争的行列,而你灌输给孩子不上进的快乐思想,与周围的同学格格不入。受不到老师的赞扬,得不到同学的钦佩,你以为是为孩子好,其实是害了自己的孩子。只要孩子自己觉得不苦不累,完全可以应付自如,是可以让他多学点东西的。老师给不了孩子长久的幸福感一个人所在的原生态家庭对他一生的影响都很大,夫妻恩爱,家庭和谐,在充满爱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注定要比家庭不健全,或者整日吵闹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要阳光很多。我们不是抨击家庭不健全的孩子,而主张在可以控制的情况下,尽量给孩子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环境,给孩子一个轻松自在的成长空间。而作为陪伴孩子短短三年的老师,只能尽力给予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但长久的幸福感,是老师给不了的,而这一点却能决定孩子一生!你对孩子的影响力永远大于老师一个好的老师,或许能够影响孩子三年五年,但是家长的影响力却是一辈子的!孩子不是老师的,是你的。家长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永远的榜样,请做个称职的父母!希望每一个小朋友都可以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长大。在幼儿园的时光,老师们一定会不遗余力的照顾好孩子,陪孩子一起成长。但在孩子的一生中,希望父母能承担起身为父母的责任,做好日常的言传身教,陪孩子一起蜕变,一起成长!来源:壹生圆(ID:ysy2229)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2020年06月23日
如果你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容易走神,爱有小动作;▲不爱读书,学习效率低,作业拖拖拉拉,做题慢;▲总爱撒谎、占小便宜,花钱大手大脚;▲不喜欢和家长交流,总顶嘴,耍脾气......如果出现以上情况,说明我们教育有问题,欢迎走进”康老师语音课堂“,教您轻松教子,陪伴孩子快乐成长!有一位家长说:“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知道,让孩子听话,首先要让他有恭敬之心,孝敬之心。课堂家长提问可是每次提醒他,答应的挺好,回头还是依然不改,甚至还说自己改不了,这时候该怎么办?我们知道孩子身上所存在的毛病和习气,是父母不懂教育不会教育,疏于管教一点点养成的,改起来确实很难。比方说孩子早上不爱起床,因为习惯晚起了,父母到点喊几次也不爱起来。一旦早起确实很难受,大人也有这种感觉,何况孩子。所以改掉不良习惯真要有一番勇气。这种勇气来自于他心里有父母,能够把父母的告诫和提醒放在心上,不忍心伤害父母,让父母生气。他能有这种意识,他的自我约束能力就会提高。如何让孩子心里敬父母有父母?做父母的首先要做出好样子,端正学习态度,以身作则,用迫切希望孩子改掉毛病的心来要求自己,改掉不良的习惯。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如果父母赖床,要求孩子不赖床不太可能;父母不爱读书,要求孩子爱读书不太可能。父母一个打麻将,一个看电视,让孩子不玩游戏去学习,他怎么能够学进去呢?所以父母真干真改,孩子受其影响才能改。另外,帮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也要恩威并重。既要严厉又要有耐心,爱孩子同时要不断给予鼓励,对孩子充满信心。有些家长看到孩子有毛病不改就生气,或者劈头盖脸一顿骂,一顿打,这样做即使孩子当时改了,但实际上未必真改了,过后由于心里不服会恨大人,会让孩子心里更不敬父母,更不爱父母。如果有机会可以陪同孩子到传统文化培训机构或者学校去学习,帮助他养成好习惯。因为传统文化老师有爱心,有耐心,有经验,也有方法能唤醒孩子的孝心和爱心。他的孝心被唤醒了,改掉毛病就容易了。我们要相信圣贤智慧,按照《弟子规》去要求自己,重新塑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让孩子看到榜样的力量。课堂结束反馈来源:抚顺市传统文化研究(ID:fssctwhjyxx222999)
发布者:抚顺市传统文化研究会
原创
2020年06月23日
“ 他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他是一代宗师陈寅恪。他终身连一张过硬的文凭都没有,历史学家傅斯年却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壹1925年,清华创立国学研究院,意在整理国故,培养栋梁之才。建院之初,国学院欲聘四位导师,前三位都已有了着落:第一位导师王国维,曾开创以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第二位导师梁启超,著作等身,戊戌变法核心人物,第三位导师赵元任,从哈佛回来的汉语言学大家。较之这三位,陈寅恪的名声没那么响亮,但为了推荐他做导师,梁启超还与校长有过一番舌战。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校长说:“陈先生一无大部头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堂堂国学院导师,怎么能连个学衔都没有呢?”梁启超说:“没有学衔和著作,就不能当国学院的教授了吗?我梁启超虽然著作等身,加起来不足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这样的人如果不请回来,迟早会被外国大学请去的!”清华这才下了聘书。 贰1890年7月4日,陈寅恪出生于湖南长沙,祖父陈宝箴,官拜湖南巡抚,被曾国藩称之为“海内奇士”。父亲陈三立,晚清著名诗人,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一起,号称“清末四公子”,文学成就曾被誉为鲁迅前近代中国第一人。陈寅恪9岁那年,家里出了件大事。祖父眼界高远、志在变革,携陈父一同响应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两人被朝廷革职,永不叙用。父亲陈三立从此远离政治,寄情于诗词:“凭栏一片风云气,来作神州袖手人。”左二为陈寅恪。中间老人乃其祖父陈寅恪之父,陈三立照理说,这是家族不幸,没想到却成就了陈寅恪。陈三立不要儿子应科考、求功名,只叫他遍读典籍,打下深厚旧学基础。陈寅恪才13岁,就被送去日本求学,博闻强识的他由此接触到西方文化。后因足疾回国,就读于复旦新式学堂,很快就熟练掌握了德语、法语。两年后,陈寅恪从复旦公学毕业,登上去往西方的游轮,开始了长达16年的游学生涯。1896年陈氏兄妹合影拈花的孩童为陈寅恪曾有学生问唐筼(陈寅恪的妻子):“外传先生懂三十多种文字,是不是真的?”唐筼说:“没有这么多,也就十七种而已。”从1910年起,陈寅恪先后求学于,柏林大学、苏黎世大学、巴黎大学、哈佛大学等,掌握梵文、希伯来文等十几种语言,学问贯古通今、深不可测。但16年间,他没考取一个学位。仿佛文凭二字,不过是废纸一张。他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彼时,多少学生为获得学衔装点门面,读起书来投机取巧,避难就易,到手的学问还能有不打折扣的?陈寅恪根本瞧不上那种人,哪里有好大学,哪里藏书丰富,他便去哪里拜师、听课和研究。陈寅恪在德国家境殷实的陈寅恪从不挥霍,每到一处,不及半载而书橱充盈。刚到美国时,豪购之举令同学诧异:学世界史,竟将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剑桥近代史》、《剑桥古代史》、《剑桥中古史》等几十巨册陆续购回。在柏林读书时,生活已非常清苦,每天一早,他买少量最便宜的面包,到图书馆一坐就是一天,整日不吃正餐。1923年,赵元任夫妇到柏林,见陈寅恪午饭时总是叫炒腰花。后来在清华,陈寅恪与赵元任同住,赵的妻子杨步伟就吩咐厨子做腰花,陈寅恪却又不吃了。杨步伟觉得很奇怪,“你在德国不总是叫腰花吃吗?”陈寅恪说:“腰花在德国最便宜呀!”无怪乎后来杨步伟对人说:“那时在德国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的不得了,只有孟真和寅恪两人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狮子。” 叁1925年冬,陈寅恪抵达清华。他讲课前,讲义做得极为细致,每一课都要求讲得比上次更精彩,古今中外,信手拈来,令人瞠目,搞得很多学生根本听不懂他的课。1927年被研究院录取的蓝文征回忆:“陈先生演讲,同学显得程度很不够,上课时,常常听不懂,他一写出来,哦!才知道哪个是德文,哪个是梵文。”可听懂的人,无不觉得是一种享受。北大教授季羡林就曾回忆说:“听陈先生讲课,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学生听不懂,教授来听的却不少。朱自清、钢和泰私下要到他的课表,研究院主任吴宓风雨不误,每课必到。1929年,改任中文、历史两系合聘教授后,陈寅恪在一间小教室里上课,除了清华学生,还有北大学生专门坐车来听,当时两校相距甚远,沿途几十里全是农田,常有土匪出没打劫,亦无法阻止学生求知。因常能为人释疑,清华园里奉他为“活辞书”,不少学生发现自己教授也爱听他的课,最后就尊称陈寅恪为“太老师”。冯友兰先生是大学者,名气比陈寅恪响亮得多,在陈寅恪面前也是毕恭毕敬,感佩其学问之深。历史学家郑天挺称他为“教授的教授”,古典文学研究大师傅斯年更是惊叹:“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陈寅恪曾经对学生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日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我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对讲义的细致、创新贯穿他一生,他的课,总能以新资料印证旧闻,或在常见史籍中发现新的理解。门下弟子备受启发,终身受益无穷。1933年,一帮历史学者在东洋文库吃饭,日本史学界泰斗白鸟库吉也在座。史学家和田清突然拿出一张地契:“这是三百年前明末弘光遗物。”大家依次传阅,叹为稀世珍宝。传到中国学者蓝文征手中,蓝却说:“这哪是什么明物,分明是光绪时的东西。这纸又厚又粗,显然不是明纸,地契的格式也是清末通行的格式。”白鸟听了,佩服不已,问他识不识陈先生。蓝文征说:“那是我恩师。”白鸟连忙起身:“久仰久仰。”发掘、使用原始材料,是陈寅恪的治学原则之一。他恪守乾嘉学者的传统和经验,强调以原始材料为支点来做研究。当年的华北学术界分成两派,一派是本国培养的学者,另一派是有留学经历的。本土派认为,洋派不懂国情,学问再高,也是隔靴搔痒,解决不了中国问题。留洋派觉得本土派太迂腐,眼光太狭,不掌握现代化工具,因而两派互相瞧不起。但不管是哪一派,谁都不敢瞧不起陈寅恪,这在学术界堪称传奇。 肆1937年7月7日,抗战爆发,北平沦陷。民族危亡之际,父亲陈三立绝食而亡。不久,日本宪兵队请陈寅恪去司令部做客:“先生如果留下来授课,年金丰厚。”陈寅恪知道,如果拒绝,肯定要遭迫害,但他亦不能赴死:“从史学上来帮助中国,这是我的责任。”以至于父亲的丧事还没有办完,他就悄然离京,辗转去往西南联大。守孝期间,国恨、家愁叠涌而来,急火攻心,导致他右眼视网膜剥离,必须马上做手术,可一旦做了手术,必须修养一段时间。几经思虑,陈寅恪放弃手术,抵达联大时,他的右眼就再也看不见了。在联大,陈寅恪常常秉烛达旦,备课、写作,绝不因环境恶劣而懈怠。由于长期在昏暗的灯光下伏案工作,不久后,他的左眼视力也骤然下降。陈寅恪读书,向来行的是“古法”,圈点、校勘、批语都在书本上。北平沦陷时,他将所藏典籍送至长沙,结果在途中被日本人的炮火毁掉,后来带到联大的手稿也悉数损毁,之前所有的研究心血都化为灰烬。在几乎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陈寅恪愣是靠着记忆,在茅草屋里,汗流浃背,坐在小板凳上,写下《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两本巨著,为后世的史学研究提供了经典范式。1939年,牛津大学聘其为教授,这是该校历史上首位中国籍专职教授。原本两度辞谢,后考虑到英国能治眼病,陈寅恪才答应,携家人借道香港,准备渡海赶赴伦敦,不料欧战突起,航海中断,英国之行遂为泡影。1940年暑假,陈寅恪再赴香港,因时局关系,赴英之事又延期一年,此时,昆仑关失守,回联大无望,陈寅恪被阻香港,进退维谷。次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失守。国民政府派飞机到香港“抢运”学界名流,陈寅恪却被保镖无情挡在飞机门外。原来是财政部长孔祥熙的二小姐,将自家洋狗、沙发甚至马桶全部装入机舱,甩下一群学术名流无路可去。日军进驻香港后,陈氏一家生活状况堪忧,与内地间的书信、电传、票汇等全部断绝,以至于“食粥不饱,卧床难起”。不久后,陈璧君派人前往陈家,威逼利诱,企图说服陈寅恪到日伪区任大学教授,陈寅恪狠狠地用脚跺地面:“请走不送!”伪港督又拿出20万军票让陈寅恪办刊,陈寅恪再次拒绝。日军知道陈家生活艰苦,派宪兵队给陈家送去多袋面粉。宪兵往里搬,陈寅恪就往外拖,宁可饿死,也绝不摧眉折腰。狂儒刘文典向来敬重先生,每逢昆明警报响起,他都跑得飞快,美其名曰:“我是替《庄子》跑,我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若是路上看到陈寅恪,便又指挥学生道:“我死了没什么,快去保护国粹!”得知陈家受困,刘文典在联大疾呼:“陈先生若出事,五十年内不再有此人!”幸而傅斯年等一批人疾呼奔走,后经中研院院长朱家骅打通各环节,才让陈寅恪一家逃出香港,返回大陆。随后,陈寅恪赴成都燕京大学任教,昏暗的灯光下,专注于学术一如既往。1944年,成都一个雾气阴冷的早晨,陈寅恪睁开眼睛,却发现眼前一片漆黑,从此,他便什么也看不见了。伍1927 年,名儒王国维投湖自尽,在其灵柩前,清华、北大等名教授,西服齐整,神情庄重,用三次鞠躬与先生告别。唯独陈寅恪一袭长袍,来到灵前,双膝跪地,将头颅“咚”地一声磕在地上,他额骨触地,行起三跪九叩之大礼。大家这才想起来,与王国维先生告别,这才是最庄重的礼节,才能和先生的马褂、长辫(王国维始终留有清代发辫)融为一体。这亦是对先生文化精神最好的尊重和理解。陈寅恪与王力两年后,清华国学院停办,为纪念王国维,修建了一座纪念碑,碑面由梁思成设计,碑文由陈寅恪撰写:“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对一位已逝大儒最好的评定赞誉,也是陈寅恪一生治学的坚守与追求。1948年,国民党开始“抢救学人”。胡适匆忙登机,与陈寅恪一家抵达南京,蒋介石亲自接机,并劝说陈寅恪去台湾。陈寅恪知道国民党意欲控制学界,对此深恶痛绝:“台湾我就不去了。”1949年1月,陈寅恪来到岭南大学。但国民党并不死心,教育部部长杭立武,亲自向陈序经摊牌:“如果答应去香港,我们马上给陈寅恪十万港元及新洋房。”陈序经一拍桌子,横眉而立:“你给十万我给十五万!我盖房子给他住!”在岭南大学,陈寅恪受到极大优待,薪水比其他教授高出两三倍,为方便他出行,还专门修路。岭南大学是陈寅恪一生最好的时光,终于不再颠沛流离,可以安心于著述,使之“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发出璀璨光华。然而,这份宁静持续的时间并不久。1953年,中科院成立历史研究委员会,共有上古、中古、近代三个研究所,拟任郭沫若、陈寅恪、范文澜为三所所长。此时的陈寅恪,已经在南方构建起一个独立、自由、纯粹的学术世界。郭沫若却说:“研究中国史,应该用马列之方法。”陈寅恪一听,当然无法接受。随后,陈寅恪的学生汪篯主动请缨,以“使者”身份,以为志在必得,肯定能劝说恩师重返北京就职。11月21日晚,汪篯见到陈寅恪,用一种“教育开导的口吻”与之谈话。听到一半,陈寅恪勃然大怒,“你不是我学生!给我滚出去!”后来,陈寅恪的女儿回忆说:“父亲从不因为学生学问不够而动怒,怒的,是做学问撇弃了学术独立性,他为此感到十分的心痛。”虽已失明,先生仍目光如炬,一脸桀骜,丝毫不像是眼盲之人次日清晨,陈寅恪作出答复,信上提出担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的两个条件:一、允许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二、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这样的要求,在当时实在惊世骇俗!助手劝他委婉一点,陈寅恪倔强地说:“怎么委婉?两个条件,一个都不妥协,自作王国维纪念碑文时,已写得清清楚楚,即持学术自由之宗旨,历二十余年而不变。”这便是陈寅恪,历时代风气之变,绝不沉沦,其固守气节,犹如高山磐石,岿然不动,旁人奸者诈者投机取巧,他却安于拙贤。别说是一个研究所所长,就是再大的官位,他也绝不为“学术自由”退让半步。 陆陈寅恪的“不降志,不屈从”,使之晚年注定充满凄凉和苦楚。1958年,他的教书生涯戛然而止,因被指为封建主义的种族文化论者。铁骨如他,当即愤怒请辞:“坚决不再开课,以免贻误青年!”转身回到书桌旁,在助手帮助下,撰写《柳如是别传》,为烟花女子立传,借此倡导做人治学的气节与风骨。当时,他行动不便,目光微茫,全靠自己开列书单,助手读给他听,听后构思,再口述由助手记录。为著述这部 80 万字的传记,他一天平均要工作十几个小时。1962年,吴宓来看他时,他感慨万千:“柳如是一个倚门卖笑的弱女子,在明清易代之际,比五尺男儿更看重家国大义,要为这个被士大夫轻蔑的奇女子立传,以此表彰我民族‘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我写此书,是痛哭古人,留赠来者。”1966年,时代阴霾轰然而至,陈寅恪多次被迫作书面检查,但他从不诋毁任何人以求自保。因“顽固不化”和“反动透顶”,一张张大字报很快贴满了陈寅恪的房间,屋里可拿之物全被拿走,拿不走的统统捣碎。当时,陈寅恪工资停发,账户也遭冻结,由于腿疾难以行走,只能瘫痪在床,造反派还想把他抬到学校大礼堂上公开批斗,历史系前主任刘节看到,冒死代替老师上台。轮番粗暴地进行殴打后,有人问他感受如何,刘慨然道:“能代表老师挨斗,我感到很光荣!”话音未落,皮鞭狠狠抽打在身上…陈寅恪,1964年,已是如此光景不得不说,在那个荒唐时代,“恶之创造力”可谓登峰造极。“陈寅恪不是双目失明吗,但他听得见啊!”众人别出心裁,发明了一种新的摧残手段:每逢开批斗会,将高音喇叭吊在陈宅屋前屋后,有时甚至将小喇叭吊到陈寅恪床前,要“让反动学术权威听听革命群众的愤怒控诉”。二十年后,梁宗岱的夫人在书中回忆道:“历史系一级教授陈寅恪双目失明,他胆子小,一听见喇叭里喊他名字,就浑身发抖,尿湿裤子…” 柒1969年,春节过去不久,因为“工宣队”看中陈寅恪的家,陈氏夫妇被驱逐到四面透风的平房,此时,陈寅恪连吃“流食”都已困难。失明后多年间,其双眼目光如炬,此时却也无可奈何地黯淡了下去。先生瘦得不成人形,亲友登门看望,见他躺在病榻上说不出话,哭不出声。一代宗师啊,竟然落得如此凄凉境地!1969年10月7日晨5时30分,陈寅恪心力衰竭,溘然长逝,离世时,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只是眼角不断流泪。11月21日晚,妻子唐筼也追随丈夫而去…复旦的葛兆光先生曾说:“陈家三代是文化人在近代中国命运的缩影,文化世家的传统,在这一家三代人身上特别浓厚;他们也是文化人在近代中国抵抗命运的典型,表现出一种文化贵族式的传统精神,一种拥有自己的真理,不与流俗和光同尘,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精神。”自祖父响应变革,到父亲不忍受辱、绝食而亡,再到陈寅恪守志不屈,中国文人气节、风骨,在他们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离骚》有言:“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为求一生之学术理想、为达澄澈之思想境界,先生盲眼、跛足、受辱而不改,当世者能有几人?先生不攀附、不谄媚、不屈从,以三百年而出一人的渊博学识,终其一生,志在构建自由、独立的学术世界,不为权贵和时代之风气而退舍、而苟且,以其书生骨气锻造了一座精神丰碑。今时今日,后世之人仰望这座丰碑,当反躬自省,何为气节?何为傲骨?何为独立?惟有思今人之所失,追先生之襟抱,所谓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才可能立千年而不坠,与日月而同辉。​来源:谦德文化讲堂
发布者:机灵小不懂
2020年0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