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教 育
全部 |教 育
“我家隔壁邻居几套房租住的都是中学生男女”“他们平时不在出租屋居住,每对男女一星期只来两三次”《湛江日报》的记者曾收到某个村子一位大姐的爆料,经他们调查发现,部分学生男女同居已经见怪不怪,甚至还有学生认为开房是“新时尚”。有屋主坦言,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租房的常客,尤其入住的中学生数量明显增加。青春期的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达到了极点,如果不好好教育,真的很容易出问题。之前还看过一则新闻,在南宁市西乡塘区某个小区的一间出租房里,一对中学生男女裸身抱死在床上。后警方初步认定两名死者属于煤气中毒。如果两个孩子在之前就知道这么做的风险,明确自己的底线,也许就不会有这个悲剧发生。青春期的孩子,喜欢尝试新鲜大胆的事物,如果不好好引导,容易酿成悲剧,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这两个新闻告诉我们,家庭教育不可马虎,且刻不容缓。我们的女儿,需要这4种教育;我们的儿子,不能做这3件事。女孩“四要”听过这么一句话:不养女儿,不知道世界险恶。总以为拼尽全力打理好一切,替她铺好未来的路,就是对她们最深沉的爱。可是女儿终究会长大,终有一天会离父母远去。要想让女儿快乐健康的长大,父母一定要教给她这四件事。1. 要好好保护自己前段时间令人愤怒的鲍毓明事件。一个高学历的法律从业者,披着养父的皮,性侵自己的养女。目前案件还在审理当中,结果会怎么样我们还不得而知。女性被迫害和侵犯的事件,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家里有女儿的家长,每每看到类似的新闻,觉得气愤的同时,又感到心惊肉跳。总说教女儿保护好自己,不如教儿子怎么尊重女儿,这是事实,但却不现实。想让女孩在这个社会中减少被侵害的几率,一定要跟告诉她们。这个世界上,坏人很多,远比你想象中危险。女生因为先天性的原因,在两性关系中处于劣势。女孩子不管以后身处何方,一定要把好好保护自己放在首要位置。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夜深了就尽量不要外出,遇到陌生人要保持警惕,别给恶人可乘之机。更重要的是,不要因为害怕而自己一人独自承担痛苦。当你受到了强迫性侵害时,错的必然是那个丧失人性的禽兽。一定要勇敢地站出来,把坏人绳之于法。2. 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最近看到不少关于小孩子对未来职业规划的采访。让我意外的是,有好几个小孩子说自己以后的梦想是当“女主播”“网红”,她们觉得坐着就能挣钱是最好的工作,以后也要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主播和网红,确实是一种职业,但是女孩子不能因为是“坐着挣钱”而去羡慕这种工作。优秀的主播,也需要学习很多知识,需要沟通技巧,需要学习心理学和社会交往。还在读书的女孩,一定要踏踏实实、好好读书。好好读书的女孩子,对这个世界了解会比其他人多许多,这样在未来也会更有底气去面对生活。而那些妄想通过捷径一步登天的人,往往在年老之后要用多几倍的代价偿还。有句话说得好:跋山涉水看到的美景更值得珍惜,你努力过,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路才会更加踏实。所以,请告诉女儿,不要依附,不要攀比,自尊自爱,独立优雅。3. 在感情中,要有勇气等待去年,有一个让人心痛不已的新闻。北大女学生包丽,疑似遭到男友精神控制后,服药自杀,后来送到医院救治,还是被宣布“脑死亡”了。今年4月份,包丽去世了,而她的男友仍然没有联系包丽的母亲。在那段感情中,男友一直要她用极端的方式证明她的爱。长期被男方控制、羞辱以及谩骂,最终无法忍受,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一个花样年华的女孩子,因为一个“渣男”搭上自己的性命,实在是不值得。请告诉女儿,正常且美好的感情,是一定会让你觉得快乐的,两个人相处应该是势均力敌,彼此付出,一起变得越来越好。那些让你委曲求全,不断伤害你的人,肯定不值得你付出爱。余生一定要找到一个让你笑,让你变美,让你对生活的充满期待的人。如果这个人没出现,也不要着急。不要轻易和“渣男”在一起,在感情中,一定要擦亮双眼,保持冷静独立。务必记住,宁可高冷地孤独着,也不要和错的人将近一生。4. 一定要把生命放在首位这世界上,没有什么值得你放弃生命。如果选择了死亡,你就再也没有机会见到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疼爱你、体贴你的父母,会因为你的离去伤心欲绝,而那个伤害你的人,依旧可以长长久久地活下去。生命很重要,千万不要草率地做出错误的选择。女孩子的道路,注定会比男人走得辛苦,面对的荆棘坎坷也会更多,遭受的打击也不会少。或感情中受伤,或工作中被歧视,或婚后饱受压力……无论如何,请一定要坚强地面对,好好活着,生命只有一次,再也没有重来的机会。男孩“三不”总有人说,男孩子随便养养就好了,反正以后吃亏的不会是儿子。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实际上,男孩更需要好好教养,拥有优秀品质的男孩,长大后才会更有出息。那些没有被好好教养的孩男孩,反而更容易踩坑。如果你想养一个优秀的男孩,一定要教会孩子“不要”做这三件事。1. 犯了错,不要推卸责任前段时间,有个7岁的小男孩,因为觉得好玩,居然在电梯里尿尿。后来被保安发现,直接找上门。男孩的父母知道后,非常生气,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并带着他去清洗电梯,之后又挨家挨户去给住户道歉。犯了错,一定要学会承担责任,这是雷打不动的原则。不要觉得小错误无关紧要,小错积累多了就会变成大恶,最终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不管是什么错,最重要的是承担责任。犯错不去承担,才是最可怕的。逃避无法成长,甚至会越来越糟糕,承担责任的男子汉,才能越来越成熟,在遇到同样的事情时,也会三思而后行。2. 不要轻视他人之前看过一个视频。一位环卫工人在扫地,一对母子迎面走来,孩子看起来七八岁,居然一边走一边丢纸屑。环卫工人好声好气建议他,希望他可以扔进垃圾桶里。没想到这小孩居然说:你一个扫地的,本来就是干这个的,我就扔你能把我怎么样。男孩说着把纸片撕得更碎,然后散开。满地的碎纸屑,暴露了这个男孩道德的缺失,他不懂得尊重别人,也没有尊重这项权利。不懂得尊重别人的孩子,别人也不会尊重他。如果说学历是男孩进入社会的敲门砖,那么尊重是让他走得更远的助推器。男孩子请一定要知道,世界上没有谁比谁高贵。正视自己的定位,尊重别人的付出,才能用平等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他们的格局也会因此变得更加广阔。3. 不要抛弃善良善良的品质能让一个人的灵魂变得高尚,并且能促使一个人做出更加美好的行为。善良就像孩子心里的一束光,不仅能温暖自己,还能照亮他人。在英国,一个8岁的小男孩因为留了一条长辫子,被同学嘲笑了2年。但留辫子的原因其实特别暖心,他想把自己的长头发捐给公益机构,帮助那些患癌症、因为化疗失去头发的孩子,重新获得头发。 男孩曾在电视上看过患癌症小朋友的纪录片,他很心疼那些没有头发的小朋友,所以才有了自己留长发再捐赠的想法。小男孩在给予善意的同时,也得到了人格的成长。印象中,男孩总是大大咧咧的模样,如果有善良的加持,男孩会变得更加细腻。这份细腻的心思,能让他发现更多别人无法看到的地方,在这些细节之处,他们能获得更多好感与美好。善良的男孩,无论走到哪里,都是最受欢迎的存在。作为男孩的家长,肩上是沉甸甸的,如果想养育优秀的男孩,一定要尽早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总的来说,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父母不同的关爱和教育,父母要脚踏实地地引导他们。共勉。作者丨优妈来源 | 优秀父母必读(ID: jiaoyu22)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7月03日
上周末,带儿子去朋友家坐客,儿子就靠吃饭,收获了一大波赞!每次和朋友聊起娃,都会提到儿子吃饭耐人(可爱)的梗。So,儿子这次吃饭又被大家围观了。他淡定自若地用着练习筷,有条不紊地吃掉眼前的面条,表情别提多认真了。讲真,儿子吃饭被夸真是太平常了。不管是我之前带他外出吃饭,还有幼儿园开放日,他都能成为大家的焦点,引来不少羡慕的目光。不少人都向我取经,想知道小吃货是如何养成的……嘿嘿,这不是儿子天赋异禀,而是我规矩立得早。其实从儿子吃辅食开始,我就开始刻意培养他的吃饭习惯。经过我的坚持不懈,果然卓有成效:这些年,儿子一直安安静静坐在餐椅里,态度积极地自己吃饭,从来没有出现过追跑打闹喂饭和吃饭难的窘况。羡慕不?哈哈。别看我蛮佛系的,但在儿子的独立能力养成上非常在意。我希望通过立规矩,让儿子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人,能照顾好自己的人。这些年来,我真的给孩子立过不少规矩。我就挑重点,给大家简单罗列一下……关于吃饭的规矩清单:1. 吃饭时必须坐餐椅(不坐就别吃);2. 饭要学习自己吃(等满满想自己抓饭或者用勺开始,我就减少喂的次数,直到他自己吃完);3. 不强迫多吃一口,也不追着喂(能吃多少吃多少,不想吃就不吃);4. 按时吃饭,不吃就只能等下一顿(不加小灶);5. 不能挑食(只允许个别食物的不喜欢,这个不吃那个不吃坚决不行);6. 零食要适时适量(不能吃很多,不能耽误正餐,不能予取予求);7. 吃东西前要洗手(不洗不能吃哦)。除了对儿子有要求,我自己也做到只引导,少插手,让孩子意识到吃饭是给自己吃的。所以儿子现在吃饭这么香,完全在我的预期之内。关于外出的规矩清单:1. 自己走路,自己上楼(累了可以休息,有需要可以短暂的抱抱,但自己懒得走,那我就能懒得出门);2. 上车要做安全座椅,扣好安全带(不执行就不出门玩);3. 出门要跟在家长周围,不能自己乱跑(我也会一直跟在他左右,我们相互照顾)。儿子从学会走路开始,没有特殊情况几乎没有抱着过,打破了老人说“孩子不会走非要自己走,等会走了就不想走”的常言道。对安全座椅很是适应,他从来不会说不坐。这靠的不是孩子的觉悟,而是家长的努力。关于家庭日常的规矩清单:1. 睡前刷牙,刷牙后不能再吃东西;2. 发脾气可以,不能乱丢东西、语言和行动攻击别人;3. 爱护绘本、玩具和其他用品,不能乱撕乱扯快摔;4. 有礼貌,尊敬长辈;5. 理解并听从家长的安排(我也会充分考虑孩子的需求);6. 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7. 好好说话(注意态度、语气、用词,相互监督);8. 表达爱意和感谢,和家人分享好东西;9.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一条不只是儿子,我们全家人都要一起遵守。时间长了,儿子在家庭氛围和我的反复洗脑之下,根本不用花太多力气就建立了这些“规矩”,在潜移默化中,他也get了这些技能。别看儿子是一个内心敏感的超高需求宝宝,在叛逆期表现出超出常人的难搞,但等一切恢复平静之后,他依然是曾经那个很棒的小孩。这真的离不开我规矩立得早!很多家长其实都知道“立规矩要趁早”,但一谈到早到什么时候,不少人就开始拿捏不好。就像我给儿子立规矩的过程中,总有人会劝我:“孩子这么小,他能懂什么?大了再教”。也有不少文章建议,给宝宝立规矩的年龄应该在2岁以后,6岁以前为好。但我真心建议大家“从娃娃抓起”。我们从6个月开始就可以给宝宝立规矩了,且不晚于1岁。理由很简单,孩子越大自主意识越强,对“听话”这件事就越抵触——等宝宝各种小叛逆开始时,我们再想给孩子树立某种意识、培养一些习惯,难度就会随着年龄发展而上升。另外,前后不一、朝令夕改的规则和底线也会让孩子很困惑:以前明明可以的事,现在却不行,这到底是为什么?小朋友才不会明白其中的关节,只觉得我们成年人太不靠谱。So,趁着孩子还没有这么多想法和自我意识时,直接把规矩“哔哔哔”先植入孩子的小脑袋里,就好像给新电脑预装程序一样。哪怕孩子慢慢长大、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也会习惯于用默认程序运行。日常最多更新一下,打打补丁,比卸载重装轻松多了。于是,我在儿子各种行为意识的萌芽期,就开始了思维程序预装工作。比如前文提到的小吃货养成,就是从儿子6个月添加辅食就开始的。一直到2岁左右,他自我意识萌发之前(Terrible Two),都是孩子立规矩的黄金阶段。我们只需要不停地用言传身教的方式给孩子正确的影响,反复强化和“洗脑”,再守住规矩的底线,通常都能有很好的引导效果。就算孩子有小情绪,也很容易平息和转移。要是错过这个阶段,我们不仅要处理孩子的各种情绪,还要讲究各种沟通技巧,再掌握各种套路,才能让孩子接受我们的“建议”。一旦我们用力过猛,小朋友很容易坠入情绪的深渊,哭到你崩溃,连自己都不想坚守原则,失去教育的主动权。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我一直都在感谢有先见之明的自己。讲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准则。但每个人的底线各有不同,这就造就了大家对同一件事展现出不同的态度,很难一概而论。比如我对自理能力的培养特别有要求,有的家长则更希望把孩子照顾得特别细致。比如我对手机和ipad的态度比较开放,有的家长就明令禁止孩子玩电子产品。So,我这里帮大家把“立规矩”分解成两个部分:生活规律+行为习惯,给大家一点参考,具体什么标准大家自行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偏好调整。生活规律说白了就是孩子日常的时间安排,什么时间干什么事。这和我一直提倡的规律养育是一样的,小朋友只要把吃饭、睡觉和玩耍的时间大致定下来,孩子才能感受到生活的节奏感,不会失去确定性。慢慢的,孩子会感觉到规律所带来的安全感,生物钟会自动跟随,孩子就会本能地遵守规则。这也会逐渐发展成自律能力,影响到孩子长远的发展。如果孩子的生活都是乱七八糟随心所欲的,那孩子的生物钟也会因此混乱,孩子就无法依靠本能来遵守规律。如果我们在这种情况下立规矩,不仅大人感觉很难,孩子遵守起来也特别痛苦,会让整个过程变得异常艰难。举个例子,一个想玩到半夜就能玩到半夜的孩子,怎么可能会早起?这个孩子比早睡早起的孩子更容易不守时。妥妥的生活规律影响行为习惯,再发展成性格养成的例子。当我们给孩子规划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表,规矩就立起来一半了。怎么做到?很简单,该干什么的时候就干什么,哪怕做不到也要做!过时不候,不管孩子是什么表现,只要不涉及真正的安全问题都不要妥协。一来二去,孩子自己就明白,规则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别太迁就孩子,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生命有多么强大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我们的迁就,很可能是破坏规矩的元凶。行为习惯小朋友对规则是完全没有概念的,需要靠家长来引导和规范才能逐渐养成,才能慢慢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会探索世界,也会不断探索我们的底线——自己到底能作妖到成什么程度,全看家长是不是能坚守原则。我的原则是……1. 坚持该坚持的我们需要孩子做到的事情,哪怕孩子不愿意,也要坚持让孩子执行。如果道理能讲通,那最好。如果讲不通,那就直接告诉孩子,这事没商量,规矩是条线,容不得商量。2. 拒绝该拒绝的孩子做了不该做的事儿,不管是关乎安全,还是是非对错,都要直接告诉孩子“不可以”。千万不要被孩子的哭闹妥协,有一次退让就有第二次,之后你就会节节败退,不知不觉就被孩子的哭声操控。反过来,孩子闹几次发现妈妈的底线是稳定的,不轻易改变,很快就会接受这个规矩。3. 让孩子承担他该承担的如果一些小的过失无伤大雅,那就让孩子自己碰一碰壁,试一试错,只不过一定要让孩子自己承担这些错误带来的“后果”。不过我们千万不要说“我就说XXX,你非不听,怎么怎么样”这种话,一下子就消退了犯错的积极作用。如果做不到安慰孩子,那就保持沉默,孩子会从中学会思考,得到教训。4. 没有特殊情况谁都不能例外对孩子的规则,可不仅限于孩子,提出的人首先要做到!否则,我们凭什么要求孩子?另外,以身作则,潜移默化才是效果最好的教育。最后,当我们建立好生活规律,并在行为习惯上对孩子有所要求,你就会发现孩子的很多好品格都在自然而然逐渐养成啦。这时候,你将收获一枚超级“听话”的乖宝宝。更重要的是,他不是听你的话,而是听从自己内心的规矩。作者丨满曰成长记来源 | 满曰成长记(ID:mylab727)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2020年07月03日
我知道在当下到处都在讲“爱与自由”和“温柔与坚定”的教育氛围下,勇敢地坦白说自己会打骂孩子,一定会遭到不少人的“鄙视”和反对:一个成年人居然持着体格优势对自己孩子实施暴力,真是太无能了!为什么不能和孩子好好沟通?大家莫急,先看看一下今天发生的事儿,再来评判我的处理方式。昨天早晨,我洗了很多衣服,正在阳台上晾晒。考虑到满满现在大了,最近我也在刻意培养他自己玩的能力,就没太管他。可是我忘了“孩子静悄悄,必定在作妖!”这句千古名言。晒好衣服的我,一回头竟然看见满满正拿着自己的剪刀,往电源插孔里戳!当时我的头“嗡”的一下就炸了,在肾上腺素的作用下,我几乎用了全身所有的力气吼出了满满的大名!果然,巨大的吼声把娃吓了一激灵,满满愣了3秒后开始嚎啕大哭。我这才从僵硬中恢复行动力,一把打掉了儿子手中的剪刀,开始了严厉的训斥!“满满,我已经跟你说过很多次,不许摸插座!”满满呜咽道“我没有摸,我是拿着剪刀戳的,没有用手。”“剪刀也不行!任何情况任何形式都不行!如果剪刀尖一点,把手上没有绝缘柄,你已经被电死了!知道吗?电死是什么意思?就是从这个世界消失了,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也不能吃饭玩耍了。”我真是越说越后怕,感觉自己的声音都颤抖了。“我知道.....”满满哭着说。“那为什么还去戳插座?”“因为我想知道电扇为什么只有插在插座上才能转.....”按理说,家里闲置的插孔都会盖上安全帽,不会有裸露的插孔,难道是我疏忽大意了?我仔细一看,原来满满自己把正在用的电扇插头给拔了下来....下面的安全帽还好好的插在那。果然娃是越大越作妖!这可怎么办?3-4岁的年纪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但对潜在危险一无所知的年纪,他们不像低幼宝宝那么听话,总想自己研究背后的道理,却常常让自己陷入险境。而且这不是满满第一次靠近,之前我已经明令禁止过,但显然他没有走心。思量再三,我决心这次一定要让满满长记性!于是我让满满自己去拿了家里的戒尺,来到我面前。我问他,“妈妈刚才这么大声吼你,是不是吓你一跳?”满满又委屈地哭了,我解释说:“那是因为你用剪刀戳插座的动作真的吓坏我了,我怕失去你,怕再也见不到你,怕你会因此死掉。你知道妈妈有多爱你吗?我不能没有你啊!”满满一头扎进我怀里说:“妈妈,我知道你爱我,我也爱你。”我反问他:“那妈妈之前跟你说了很多次为什么你听不进去,一定要为这么大声吼才能听见呢?”满满低下头,没有说话。我继续说:“为了让你再也不犯这种关乎生死的错误,我决定用戒尺打你的手心2下,让你永远记住,离电源插座远一点,以后看见他们绕着走,可以吗?”满满又点点头,小声说“可以”。然后,我非常有仪式的带满满又读了一遍戒尺上的“规矩”二字,给满满讲了一遍人为什么要守规矩,再强调了一遍这次事情不得不打的原因。最后,我毫不留情地打了下去,满满嗷地一声哭了起来。看着满满哭成泪人,我也心疼地把他搂在怀里安慰。满满抽泣地说:“妈妈,我知道是为了我好,我以后再也不摸电源了。”然后小家伙主动伸出另一只手等我打。看满满这次是真的意识到这件事的危险性了,我也松了口气。既然如此,我跟满满重新约定了惩罚措施:“满满,是不是很疼?如果你触电了比挨打痛苦一万倍!你要记住这个教训。只要你以后再也不做这样危险的事,妈妈就免了那一下。但如果你下次再犯,我不仅要翻倍揍你,还要加上今天欠的这一下。也就是说,下次要打5下,绝对不留情!”满满严肃郑重地点点头,表示自己不会再犯。之后,我们都笑了,紧紧的抱在一起。满满亲了亲我的脸,我亲了亲他刚才挨打的那只手,然后又重回母慈子孝的状态。从昨天到现在,满满只有看见插座都绕得远远的,有时还主动提醒我不要靠近,就跟个小大人儿一样。看完满妈的真实揍娃日常,你会不会觉得打孩子其实也没这么可怕?并不是大家想的那样血雨腥风吧。而且,整个事情处理下来,我不后悔不自责,满满也不委屈不难过,大概和我理性揍娃+感性沟通的技巧有关。其实最核心的点是,我越来越觉得完全不打不骂,是立不好规矩的。讲真,谁当年没立下过“坚决不揍娃”的flag呀?可随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温柔而坚定的妈妈都开始意识到,这似乎不太行。我自己也是走过漫长的心路历程的。一开始,我也是支持不揍娃的那种讲理性妈妈,有什么事儿都本着尊重、理解、好商好量的态度和娃好好沟通。你猜怎么着?娃对你的柔声细语装作听不见,根本不搭理你那一套!终于被逼急的我,忍不住吼了娃一顿,严肃斥责了他糟糕的行为和无理的态度。你猜又怎么着?娃看我的眼神都变了,之前满眼的敷衍变得尊重,就连说话的态度都有礼貌。对此我真是想不通,为什么“爱和自由”“沟通和尊重”反而管不好孩子呢?满爸一语道破天机,他说因为我太讲理了,孩子就不跟你讲理了。反正你也没辙,换谁都会这样做。这世界谁不是记软柿子捏?之后,我就真的严格起来,在规则面前先好好沟通,屡教不改那就该吼吼该骂骂。关乎安全和底线问题的时候,我偶尔也会揍一下,但次数真的不多。我发现严厉并没有让我们的亲子关系变差,反而让我们的矛盾变少了。因为满满对我有了敬畏之心,他知道我会无条件爱他,但也不会无底线纵容他。这种双方的尊重反而让我们的相处变得亲密,少了鸡飞狗跳,多了母慈子孝。与这种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在老人家里。只要满满一去老人家,就一改在家乖宝宝的样子,不仅兴风作浪,还对人颐指气使,动不动就又喊又闹,说什么都不听,活脱脱一个熊孩子。可只要回到家,我稍微纠正一下,满满又变回那个天使宝宝,你说气不气?这么小的孩子都有两幅嘴脸,难道他不是见人下菜碟,妥妥的恃强凌弱欺负人吗?不好意思,如果你管不住他,小孩子根本不会跟你讲道理!规矩都是管出来的,毛病都是惯出来的。我们揍娃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而是立威,让孩子知道家长是真的会生气,犯错是真的要付出代价。这样下一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孩子才会考虑犯错的成本,引以为戒。其实我也不想打孩子,那可是我费劲千辛万苦养大的亲生儿子,我不心疼手还疼呢!只是身为家长,我承担着教育孩子的责任,肩负着他的未来,不能不对他危险的行为、错误的想法不停的修正、引导教育。因为我知道,如果我不教育好他,将来社会一定会狠狠地修理他。我宁可自己来!如果连父母的正当管教的压力都承受不了,我真不知道孩子将来该如何面对这世界的残酷。所以,涉及安全和底线的必要之时,该揍还是得揍。但是!越是打通这一环节,我打孩子越发慎重了!因为我时刻都会给自己来一波灵魂拷问:我真的能做到理性揍娃吗?我每次打孩子时能不带个人情绪的宣泄,不激情动手,不使用语言暴力?我真的能做到冷静的,有预期,有技巧地以教育为目的惩戒孩子吗?如果不能或者不确定,我都不会打孩子!因为打了也没啥作用,还伤害亲子关系。千万别以为揍娃就是“pia~pia~”给两巴掌这么简单的事儿,真的需要很多很多技巧。能出现一开头这样和谐揍娃的场景,我真的修炼了很久很久,才能把打孩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把管教的积极作用最大化。你是不是很好奇满妈是如何修炼的?讲真关于揍娃这件事,我真的想了特别特别多。从我在原生家庭里的思考,到自己孩子出生之后的态度转变,到满满的一些表现和反馈...我把我的思考,都写进下面这个“揍不揍娃?”三部曲的专题里了纠结揍不揍孩子之前,请先听我说几句.....揍娃的不完全指南:如何理性、科学的打孩子?当妈这几年,我在揍娃这件事上走过的弯路....就是一些个人的感受和思考,希望大家能重新思考揍孩子的尺度,给大家一点参考。讲真,我觉得咱们现在对事情“度”的把握特别极端,要不特别左,要不特别右。以前的家长觉得孩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现在的父母觉得孩子就是不能揍,家长就得温柔坚定.....也不管什么孩子什么状态。哎,说实话,人生哪有这么大是大非,不过都是在找一种平衡,一个合适的度。什么事儿,都别太过。来源于:满曰成长记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2020年07月03日
近半个月来,新冠病毒反扑北京,牵动着亿万人的心。10岁确诊男孩桐桐的一番话,在网上赢得了所有人点赞。医生问他:“宝贝儿,(今天)怎么样了?”他像个小大人一样回答:“没什么事儿,挺好的。”记者问他:“网课还上着吗?”他回答说:“上着,用手机上……”爸爸在新发地买菜时被感染新冠病毒,桐桐也一同确诊了,父子俩双双被北京地坛医院收治。因为身体没有明显不良反应,加上跟爸爸在同一个病房,桐桐一直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治疗之余坚持上网课,写作业。“就是换一个地方学习呗。”对于住院隔离治疗这件事,桐桐这么说。 被感染了也不害怕,多么积极阳光的孩子啊!更难得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因为住院就放弃学习,还心心念念着重返课堂。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就这么自觉呢?想起不久前辽宁葫芦岛一位17岁男孩,马上要中考了还不愿学习,沉迷于手机游戏。妈妈百般劝说无果,崩溃跳海轻生。一边是以病体坚持学习,一边是临近中考还沉迷于游戏,家长怎么唠叨都无用。不由得让人反思:到底是什么,决定着孩子的努力与否?拥有内驱力的孩子,有多厉害?《论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语道破学习的三重境界:知——好——乐。家有学龄期的孩子,我们希望他乐于学习、喜好学习,而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更不是为了逃避父母的责骂而学习。心理学上将这种不需要外界驱动、主动自发做事的行为,称作唤醒了“内驱力”。那些拥有内驱力的孩子不用大人催,将学习从“老师让我学、家长让我学”变成“我想学、我要学”的内在愿望。比如前段时间刷屏的“屋顶男孩”小通,因为为了考上梦想中的浙江大学,他每天5点起床爬上屋顶听网课,只为蹭邻居家的网络。因为目标明确,所以动力十足。还有每天早上爬一个小时陡峭的山路到悬崖边上网课的杨秀花。因为家中网络信号不好,她怕耽误功课,每天带着馒头、包子、矿泉水到悬崖边,吹着呼呼的山风、坐在冰冷的石头上学习,一坐就是一整天。为什么舍得吃这么大的苦?杨秀花说:“在当下,对于家庭贫寒的学生来说,读书是最好的出路。”因为想考个好大学,所以再苦再难,也要奋力一搏。 被唤醒了内驱力的孩子,就是这么上进。因为是发自内心地想要变好,哪怕家长没有要求,哪怕外界环境恶劣,都不能阻挡孩子自发努力的脚步。更重要的是,那些被唤醒了内驱力的孩子,成年后依然不放松对自我的要求,不断迈向卓越。李嘉诚坚持工作到90岁,王健林每天四点就起床健身。《你的亲子关系价值千万》一书指出:“内驱力是君主、篮球巨星、商界领袖等世俗意义上取得成功的人,在已经坐拥权力、名声和财富之后,仍然能推动自己前进的东西。”被唤醒了内驱力的孩子,不要任何外界的推动,也会主动自发地追求卓越。别让你的“外驱力”,杀死孩子的“内驱力”心理学学者李雪说:“正常发展的孩子,天然会对各种事情充满好奇心。语文、数学、自然科学,其实都是孩子与生俱来想要探索的。”所以,每个孩子天然拥有学习的内驱力。可为什么我们教育孩子那么费劲呢?《孩子的情商》一书说:很多时候,孩子没有做事的动力,其实是因为我们大人(包括老师)用过度的外在推力,伤害了他们的内驱力。家有内驱力受伤的孩子,只会让家长累、孩子怨,两不相欢。我小侄儿所在的幼儿园没开学时,老师会布置一些家庭作业。一开始是做手工,比如做一个纸口罩为武汉加油,或者画一画新冠病毒,让小朋友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因为这类作业比较容易,而且大人会陪着孩子一起做,小侄儿觉得很有趣,完成度很高。后来老师开始布置学科作业:指读课本,计算加减法,书写拼音字母。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太理解抽象的计算,而且学习本就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小侄儿学得很吃力,以至于一说作业就很抵触,找各种理由逃避。爸爸便吓唬他:“如果9点前你还不完成作业,爸爸就揍你!”妈妈语重心长地教育他:“你得好好写作业啊,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考好大学,有好的前途,不然你这辈子就毁了。”奶奶则用物质引诱他:“只要你好好学习,我就给买零食。”结果呢?小侄儿一直到现在都没养成主动写作业的习惯,而且不买零食就不写。看似引导孩子写作业,却给他造成这样的印象:学习是为了避免挨揍、为了以后生活不那么惨、为了得到零食。孩子自己对知识的天然探索能力,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被外界压力、诱惑替换了,内驱力转化为大人的“外驱力”。大人越用力地驱动,孩子越不愿意配合。这种矛盾对抗到一定程度,那个一直被动的孩子慢慢就会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到了青春期(14岁左右)之后,他也许会用更叛逆的方式反抗这种被动。前不久,杭州男孩强子因为在家玩手机被爸爸训斥“不上进,不够努力,将来没出息”,感觉很受伤,留下一张纸条便离家出走了。警方用了4天3夜才追查到强子,原来他为了证明自己“有出息”,去一家电动车商行打工了,打算混出点名堂再回去。所以你看,孩子本身是有上进心的。只是家长教育方式不当,孩子反而放弃了学习,转而用别的方式证明自己。教育学者尹建莉说:“一个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学会自我控制。”能为自己做主的孩子,才能唤醒自己内心的力量。而在外界因素逼迫下不得已努力的孩子,动力不足,学习效果打折扣不说,长时间的逼迫会让那个被逼急的孩子,越来越叛逆。那么如何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呢?虎妈总结了以下3点经验。让孩子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完成前几天,篮球少年张家诚受邀参加CBA复赛,再次引起轰动。张家诚5岁时失去右臂,但他却喜欢打篮球,仅用左手就能灵活完成胯下运球、背后运球、突进投篮等动作,被NBA球星库里、利拉德、塔克、易建联等点赞。独臂打篮球,想想都很难,可父母却支持他追梦。 因为喜爱,因为“爸爸妈妈永远支持”,张家诚练球热情很高,每天练球一两个小时,每个动作做30个左右,高难度动作做100多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孩子喜欢篮球也好,喜欢画画也好,我们给孩子最好的支持,就是接纳他,尊重他,让他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完成。孩子不喜欢数学,那就用游戏的方式辅导他,让他在愉悦的氛围中重拾对数学的兴趣。孩子不喜欢背古诗,那就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他,让他理解故事背后的深意后自觉学习。给孩子主导的权力,他才能驱动自己内心的马达,向着梦想进发。将孩子放在一个“好的圈子”里刷朋友圈时,看到一个孩子从不爱写作业到爱上的历程:孩子不愿意,家长怎么唠叨都没用。可他身边有一个主动自觉的好孩子,他不自觉就会受到影响,慢慢变得上进。“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所以,与其用“你看别人家孩子……”刺激孩子学习,不如给他找一个好的学习伙伴,让他在良好的氛围中得到启发,唤起斗志。即使用外力逼孩子,也请用正面激励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将内驱力分为三类: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驱力。其中,“附属驱力”是为了赢得长者们或权威们的赞许和认可而主动做种事的动机。比如孩子会为了赢得家长的表扬而做某事,就是被唤醒了“附属驱力”。虽然这种方法略显刻意,但的确能刺激孩子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最终激发其内驱力。易烊千玺一开始学舞蹈时,并没有表现出多强的兴趣。但他无意中发现,很多动作别的孩子完不成,自己却完成得很好,为此很是得意,便越发刻苦练习,不知不觉爱上了跳舞。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说:人类天然“有对优越感的追求”。哪怕孩子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善举,大人都要给予及时鼓励、表扬,孩子会因此变得开心。为了让这种开心延续下去,孩子会做更多更好的事,以期获得更大的鼓励。这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做好事——得到表扬——做更多好事——得到更多表扬。当孩子不断地被允许、被肯定、被鼓励,驱动他不断变好变强的力量,便开始生根发芽了。美籍华裔教育专家画云博士说:“爱孩子和爱其他的珍爱物件或宠物不同,珍爱的物件或宠物要保留在身边,欣赏爱惜。可是爱孩子却是为了有一天让他们离开我们,并时刻为他们的离开做准备。”当孩子成年后,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闯荡世界时,联结父母和孩子纽带的,不仅是血缘关系,更是他从原生家庭里得到的精神力量。那些被唤醒了内驱力的孩子,即使离开了父母,也能找到自己热爱并愿意为之付出奋斗的东西。你的孩子,有一天终将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作者丨李核桃来源 | 男孩派原创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0年07月03日
家有男孩,很多父母都会盼其成人成才,将来做个优秀的人。但其实,你什么样,孩子就什么样,未来发展如何,一定程度上要看他人生领路人的高度。恰如《养育男孩》中说:“男孩成长为坚韧、有责任感的男人,需要坚定、友善的领路人。父母要为儿子扬起生命的风帆,开辟精彩的人生航程。”以下这四种品质,就需要家长们精心为孩子培养。诚实善良,是做人的基本在我们家,一直都会将诚实善良作为孩子的首选品质,男孩女孩皆是如此,因为它是做人的基本。当蛋蛋第一次因打坏东西而有所隐瞒时,我们没有将之当作是不诚实的表现,只会耐心引导孩子走出这种“打坏东西不是好孩子”的误区。让他明白诚实是一个人最值得表扬的品质。平时,我们对于孩子善良的言语举动都会大肆鼓励与肯定,让他从小就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因为他的每一点善良的言行,都会绽放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会为他带来一些奇妙的幸运。这里给大家讲述一个埃及小电影里的情节,全程没一句台词,却感动了千万人:影片开头出现一个孩子,穿着破旧、无法修补的人字拖,可见生活的困苦与拮据。然后画面一转,他的眼前出现一双锃亮的小皮鞋,它属于一个富有的男孩。 穿人字拖的男孩看着皮鞋主人不停擦着鞋子,眼睛一刻离不开这双鞋子,羡慕之情溢于言表。这时候火车来了,穿皮鞋的小男孩赶火车时,因为人太多,上车时鞋子掉了一只。心急的男孩就只能看着渐渐远去的小皮鞋,干着急。这一切被穿人字拖的男孩看到了,为了不让皮鞋小男孩难过,他捡起鞋子,追着火车跑,想把鞋子还给男孩。可是,火车越开越快,他根本追赶不上,最后只能把鞋子奋力一扔,可惜没有扔到地方。眼见这场追赶无疾而终,这时车上小男孩突然,把自己脚上的最后一只鞋子脱了下来,扔下了火车。 最后看着地上的两只小皮鞋,两个男孩都笑了......影片虽短,但里面两个男孩所碰撞出的善良之花,却是那么的熠熠生辉。两人前后都有扔鞋子的举动,一个是为了帮助,一个是为了成全,都是善良的举动,温暖着人心。所以,请告诉孩子,无论何时何地,保持一颗善良诚实之心,这才是立人的根本!尊重女性,是男孩最高级的修养不知从何时起,一些父母开始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家是男孩,不会吃亏的,怕什么;男孩好养,不用像女孩那样担心。但其实,懂得尊重女性,才是一个男孩最高级的修养,而这个修养的大部分来源都是家庭教育。这一点不得不提到杜江的做法,在综艺节目中,儿子嗯哼因为喜欢,亲了一下小泡芙。被杜江当场阻止,而且严肃地教育了儿子:不能随便亲别人,要先征征得别人的同意。杜江在用行动教会孩子什么是“男女有别”,什么是“尊重女性”,这一点需要我们从小贯彻到给男孩。而且尊重女性不仅仅是一些动作上,而是从身心上的一种价值认同。前段时间,一宝妈朋友就抱怨自家儿子被婆婆教的太过大男子主义。每次娃要做点小家务,婆婆就会说:“这些女人干的,你不要做,将来有人给你做”。为此她与婆婆大吵了一架,她说:什么都能忍,但绝不会将孩子教成一个不懂尊重女性的“大男人”。总之,每个家庭在给女孩安全保护教育的同时,更应该教会男孩如何尊重、保护女性。这才是为人父母最应该给到孩子的教育!不惧困难的勇气是男孩翱翔的羽翼一个男孩的勇气,很大程度上也会决定他的人生高度。试想如果他连展翅翱翔的魄力都没有,又如何能期盼他飞得更高更远呢?因而,勇敢是一个男孩一生必备的品质,会指引他跨过人生路上所有的关卡,直达胜利的终点。作为父母,我们需要从小培养孩子不惧困难的勇气,让他迎难而上,学会自我突破与成长。奥斯卡影片《鹬》,里面讲述了小鹬如何从一个畏惧大海、依赖母亲的小孩,成长为展翅飞翔的“大鹬”。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母亲的鼓励与放手。在妈妈的鼓励下,小鹬战胜了内心的恐惧,勇敢冲到海浪面前,不但在海浪中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也完成了自我成长。因而,想让孩子变得勇敢有担当,父母就要做好以下几点:做孩子强大的后盾,但是不要过分保护他。鼓励孩子去试错,去勇敢尝试。家长可以提供一点帮助,但尽量让孩子尽自己所能完成。当孩子怯懦逃避时,父母要积极地引导孩子走出恐惧障碍。父母应该逐渐放手,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让他自己去完成困难的事情。教孩子增强内心的力量。惟其如此,才能让我们的男孩成长更出色,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抗挫教育,是男孩逆风翻盘的资本前几天,群里一宝妈抱怨现在老一辈将男孩惯坏了,养的像个温室的花朵,经不起一点挫折。有一次模型比赛,都还没开始,就开始扭捏不上场,只因上一次小区比赛输给好友后,信心就受挫了。 宝妈好说歹说,孩子才开始有点松动,结果又被旁边的公公给打乱了:孩子不想玩就别强迫了,你这么逼他有啥好处,宝宝过来爷爷这边......宝妈瞬间啥都不想说了。罗曼罗兰说:失败可以锻炼一般优秀的人物:它挑出一批心灵,把纯洁的和强壮的放在一边,使它们变得更纯洁、更强壮;但它同时让其余的心灵加速堕落,或是斩断它们飞跃的力量。18年平昌冬奥会一战成名的武大靖,我们只看到他风光的时刻,却没想过在这之前,他有多少次的失败,又有多少的隐忍与不屈。还有影帝黄渤,之前星途不顺,一直在跑龙套,但他依然不放弃,坚持打磨演技,最后才能大放异彩。 他们之所以能够绝地反击,靠的就是在逆境中的生存能力,不卑不亢,百折不挠,才能一往无前。很多时候,人缺的不是才华,而是面对困境,依然乐观向上的心态,失败后仍能爬起来再战的勇气与决心。愿我们都能将抗挫能力铸造成孩子的铠甲,让他有胆量与信念去面对人生路上所有的跌宕起伏。最后,终将成就一个了不起的自己。与家长共勉!作者 | 蛋蛋妈来源 | 妈妈手册(ID: jqfans)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0年07月03日
幼童时期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阶段,家长绝不能疏忽!                              幼童教育为什么重要专题讲座分十个小题目  第一、幼童教育为什么重要第二、正确的幼童教育会避免孩子未来的忤逆不孝,沉迷游戏,早恋等不良行为的发生第三、正确的幼童教育会使孩子成为品学兼优的人第四、正确的幼童教育会使家庭和睦幸福第五、正确的幼童教育会使孩子一生幸福第六、家长如何选择合格的幼童教育机构第七、家长如何选择合适的幼童老师第八、家长如何配合幼童老师教育孩子第九、优秀的幼童教育机构是对国家社会的极大贡献第十、幼儿园应该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不应该是看孩子的商业机构幼童教育为什么重要呢?我们语音课堂开办一个多月来,有很多家长纷纷给我们来微信、打电话留言,因为他们不会教育孩子,不知道如何引导孩子,致使孩子出现了问题,他们非常痛苦、纠结。如何帮助这些家长教育好孩子?我们知道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就是“长善救失”。就是让孩子内心的善良得到增长,而防止过失。孩子出现了问题,说明在长善救失上家长没有尽到责任,也就是说没有尽到教育。我们身为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者,因为这些孩子现在出现了问题,我们要去分析找出原因。古圣先贤的智慧告诉我们幼童时期教育出现了问题,才形成了今天孩子忤逆不听话的结果。今天孩子有问题是源于幼童时期没有做好种子。幼童时期是指什么时候呢?孩子出生十二个月之内是婴儿时期,一岁至三岁是幼儿时期,四岁到七岁阶段是学龄前时期。我们古人讲:“三岁看八十,七岁看一生。”就是三岁之前,能够决定他八十岁未来的人生,七岁决定他一生的性格。《周易》里也讲到:“蒙以养正,圣功也”。蒙童指三岁到五岁这个阶段。因为这个时期他能够听懂一些道理,能懂大人的意思,这个时候养孩子的浩然正气可以说是圣人的功绩。一个孩子未来的人生吉凶祸福,都是在这个年龄阶段奠定的。有人说孩子三岁之前什么都不懂,他不会表达也不明白大人的意思,但是他的眼睛是摄像机,他的耳朵是录音机,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全部被记录下来,成为了他为人处世的标准。所以说父母言语行为一定要端正,夫妻之间一定要和睦相处,给孩子做好榜样。做父母的言语、行为正确端正,不出污言秽语,互敬互爱,这样就会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愉悦的生活环境,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他会养成好习惯,性格会非常完善。好习惯就有好性格,好性格就有好命运,好命运才能拥有幸福的一生。爱心声明  由抚顺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康金胜会长的教育团队倾力奉献的“线上教育直播课堂”,纯属公益,课程全部免费,由志愿者们发心维护管理。明师难遇!机会难逢!希望进群的家人们共同遵守群规,诚敬学习必将受益无限!我们诚邀您和您的亲朋好友扫码进群共同来学习,探讨和交流大家关注的诸多话题!同时,为了利益更多的家长、朋友和同仁,希望大家广泛转发课堂直播的消息,赠人玫瑰,留有余香!我们共同的心愿是:您幸福,我快乐!您的一个善念,一个善举,助人无数!修积福报无量!让我们的仁爱之心遍及世界每个角落......来源:壹生圆(ID:ysy2229)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原创
2020年07月03日
上周末,我带着小宝去邻居家做客,刚好看见她儿子在罚站。小孩揣着碗,碗里还有一半的饭,他一脸不开心,邻居站在一边喋喋不休:“你的嘴是缺角了?还是存心要败家?吃个饭弄得到处都是,你知不知道有多难打扫?”说归说,邻居的手指还一直指着孩子数落,孩子全程都低着头看着手里的碗。看见我来了,邻居更是气不打一处来,跟我抱怨:“现在的孩子真难教,说这么多遍了,还是这样,整一个就是猪脑子!”话刚说完,孩子就哭了,邻居更加火大:“你还好意思哭?我不就是说了你几句,又没打你,搞得好像是我不对似的!”或许感到委屈,孩子哭得更厉害了,受到情绪感染,小宝拽着我的袖摆,也泪眼汪汪的。我看不下去,把邻居拉到一边:“算了,算了。”后来在回家的路上,小宝突然说:“妈妈,谢谢你”。我很奇怪他的突然道谢,儿子解释道:“小让(邻居家的小孩)好可怜,他妈妈不尊重他,骂他败家,还说他是猪头。”“妈妈,谢谢你从来没有这样骂过我。”那一刻,我心里不太好受。原来,只是这样,孩子便会对我们心存感激。连孩子都知道,什么叫尊重,大人为什么还用语言暴力去羞辱孩子?像小让妈妈这样的家长有很多,他们觉得,孩子做错事了,自己没有动手,不过是说教惩戒,算得上是慈爱父母了。但是,他们都没有意识到:粗暴的说教也是一种隐性的暴力,会伤人,乃至杀人于无形。我曾看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一盆植物被活生生“骂”死了。是不是很不可思议?事情发生在阿联酋,实验者挑了两株生长情况一样的绿植。给两棵绿植装上保护套,放在学校大厅里,每天接受一样的光照、一样的浇水施肥。唯一不同的,是学生对它们的态度。左边绿植被贴上标签:“这株植物被霸凌”。而右边则是:“这株植物被褒奖”。学生通过现场录音的形式,留下积极或消极的话参与实验,这些话每天在绿植“耳边”被循环播放:“你看起来像快烂了一样”“没人喜欢你!”“你就是废物,你一无是处!”左边绿植每天“听着”恶狠狠的辱骂:“你真的很美!”“一见你我就特开心。”“我喜欢你做自己的样子。”右边的绿植每天生活在幸福的天堂。在录音循环播放了30天后,被言语霸凌的植物,叶子枯黄,形态萎靡;而饱受称赞的植物,则生机勃勃、朝气十足。(左边为被语言霸凌的植物,右边为被赞美的植物)语言暴力的威力有多恐怖?无异于一场“谋杀”。那同样的情况,发生在人身上会怎样?一位参与试验的小女孩说:如果植物都能被影响,那么我想人一定也会。她说的很对。语言暴力,完全可以把人也逼死,尤其是三观还未形成的孩子。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今年四月份那则「17岁男孩跳桥」的新闻。男孩因为和同学闹矛盾了,在回家的路上,遭到妈妈强烈的批评。途径卢浦大桥时,妈妈把车子停在路中间,不顾身边车流滚滚,跑下车去骂后排的孩子。几秒钟之后,男孩趁着母亲到前排上车的一瞬间,突然打开车门,冲向桥边,一跃而下。眼看着孩子跳下去,母亲来不及挽回孩子,无力地跪坐在地上,双手捶地痛哭。视频里,男孩从下车到跳桥,没有任何犹豫,整个过程不超过5秒。等民警接到电话赶到现场时,看到的只是躺在绿化带里,已经没有生命特征的孩子。5秒,17岁,多好的年纪,可人没了。多么痛心!我们无法得知孩子当时承受了什么,才会毅然决然地选择死亡。如果这位母亲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她肯定会好好说,不会骂孩子。可是,没有如果了。或许,不是所有的语言暴力都关乎生死,但也一定会给孩子带来精神层面的伤害,这份伤害同样不可忽视。我的一位读者跟我留言说,她小时候活得毫无尊严。她的母亲会随时闯进她的房间,看她有没有在学习,如果没有就会骂她“懒惰鬼,以后活该去给人洗盘子”。她和朋友的通信,甚至上课传的纸条,随时能被母亲翻出来,大声责骂和嘲笑:你这么会交际,以后是想去当交际花吗?我怎么会生了你这么一个没用的女儿?天天管你我真的烦死了,你怎么不去死啊?从小到大,她在母亲面前都如履薄冰,生怕一不小心又会挨骂,这份敏感懦弱甚至延续到她成年以后。31岁的她,从没谈过一段超过两个月的恋爱,她很难与人亲近,伴侣普通的一句话都让她过度紧张,患得患失。工作上,升职加薪她从不主动争取,不是不想,是不敢。一件事还没开始做就觉得自己大概率会失败,反正什么都做不成,那就什么都放弃吧。那些年,母亲的恶言恶语早已给她的心理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伤害,这份伤害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语言暴力真的会变成一把凶器。”也许这把凶器,在一开始不足以到伤人的时候,但随着语言暴力的扩散,它一定会越来越锋利。情况好一些的,是孩子自我伤害,情况糟糕的,孩子会用暴力去伤害别人,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沈阳市心理研究所曾对沈阳市少管所拘押的青少年进行心理调查。                       发现无一例外,他们都遭受过父母密集而惨烈的语言暴力攻击。心理学家们总结了几个伤害他们最深的词语:废物丢人蠢死了我宁可没有生过你这些戳进他们心里的词语,后来都一一变成了他们的凶器,以及,他们与父母恩断义绝的断情刀。网上有个问题:“为什么父母可以轻易伤害孩子?”有个高赞回复是:因为这世上,再没有比父母欺负孩子更容易的事了。孩子个子矮,力气小,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没有见识,没有心机,没有独属于自己的住宅。这个时候,父母摆出一副“我为你好”的姿态,强词夺理地对他们进行碾压。父母一定会赢。只要父母一句“我不要你了”,孩子就陷入了绝地:爸爸妈妈不要我了,我还能去哪里?我完蛋了。一定要这样对我们的孩子吗?韩剧《请回答1988》里有一句台词:“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这句话偶尔拿来当做委婉的道歉还可以,但我们至少应该记得,哪怕我们真的第一次当父母,却都曾经做过孩子。我们小时候也有这样想法:我知道自己做错了,但是听到妈妈这么骂我我真的很伤心多希望妈妈不要老是骂我,能多夸夸我抱抱我。我们知道做一个孩子是怎么回事,也知道自己小时候曾经那么渴望父母的懂得和包容。孩子做错事,我们生气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当我们在准备训斥孩子,发泄怒火时,能不能先冷静想想:自己的孩子,真有那么不堪吗?和孩子好好说,一定是无效的教育吗?答案是否定的。著名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就提到了一种和谐的亲子沟通方式,我也与大家分享一下:1. 避免给孩子下定义发生矛盾时,我们应该客观的描述孩子的行为结果。比如孩子没有完成作业,不要对孩子说:“你为什么不写作业?”一旦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有评判,就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情绪。更恰当的说法是,“作业为什么没有完成?”这是客观的疑问,孩子就会说出,因为作业太难、太多等原因,我们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教育引导。2. 分享感受不少父母性子比较急,很容易就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比如,叫孩子打扫房间,孩子有情绪打扫得不干净,就会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这无疑是伤害了孩子感受,也许他只是想偷懒,却被冠以笨、无能的标签。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直接说出自己感受,“妈妈是想教育你勤劳,可是你打扫得不太干净,我就有点失望了。”与此同时,也可以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感受,是觉得妈妈对自己要求太高了,还是怎么样。要是孩子就是懒惰不愿意做,态度可以适当强硬点,但要就事论事不要胡乱指责。3. 提出具体的要求在清楚对方感受后,父母可以清晰地告诉孩子,希望他们做什么。比如孩子出门磨蹭,妈妈通常对孩子说:“你能不能别磨蹭,大家都在等你。”这不是具体的要求,而是一种变相批评,也是一种威逼。孩子一般听到这些,会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反而继续慢慢悠悠。这种情况下,妈妈应该对孩子说:“快要迟到了,五分钟后出门吧。”这才是对孩子提出具体的要求。其实,孩子并非不骂不成材,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春风化雨般的教导,同样能使他茁壮成长。不要等到孩子受伤了,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来悔恨当初。母子一场,是百世修来的缘分,但愿我们都能好好珍惜,那个渴望我们拥抱的孩子。 与你们共勉。作者丨妈队来源 | 画啦啦少儿美术(ID:hualala61)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0年07月02日
我家闺女上大三,儿子上初二,一路走来发现这两个孩子之间的差异非常大。每次儿子写作业的时候,就像换了个人。平时古灵精怪,特别有聪明劲儿,一写作业就变木头疙瘩似的,无精打采。说他几句,就吵起来,道理一堆堆的,谁都说不过。但是女儿就不一样。上课坐得住,写作业的速度也是杠杠的。平时写完作业特别自觉,完了还特别懂事的帮妈妈做做饭。到了高年级也一样,班级里成绩在前面的都是女生。我女儿的成绩也是稳定地保持在班级前几名。而儿子总是缺乏自信、粗心大意、严重偏科。整体想的都是什么游戏好玩,怎样能偷懒,学习完全不在状态,真让人操心。你说,儿子和女儿的区别怎么这么大呢?不是内外向而是大脑发育决定男女差异大家有没有发现,在孩子小时候,大多是女孩子比较乖,男孩子都比较皮。到了高年级的时候,女孩子会活跃一些,男孩子反而会变得更加沉默。一般来说,我们会说女孩子相对比较外向,男孩子比较内向。后来看了著名脑科学家洪兰教授的一本书《自主学习,决定未来》,才明白这期间的奥秘。原来,男女孩的差异源于他们的大脑结构不一样,并且成熟的顺序也不同。比如,在掌管语言、精细动作、与别人相处能力部分的大脑,女生比男生早成熟6年。然而,在空间记忆、运动协调的发展上,男孩是早于女生的。简单来说,就是女生比较细致感性,男生比较简单理性。但是,这也不是一杆子拍死的。因为每项能力的发展,每个孩子的时间、顺序、进度都是不一样的。而且还有先天遗传的因素,这些都会决定孩子未来的性格和处事方式。不要在比较中阻碍儿子的成长我曾经观察过我儿子和同龄的女孩,当我儿子只认识自己名字的时候,人家已经能读出大多数绘本的名字了,但是在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方面,我儿子明显更胜一筹。如果我只看到儿子在认字方面落后于别人,可能就会去逼着他去认字,这样就很容易引发矛盾,但是当我看到他优点的时候,心理平衡很多,耐心也有了,并且利用他逻辑思维方面的优点去帮助他认字,效果是惊人的好。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孩子身上都是缺点,是因为我们在拿孩子的缺点跟别人的优点比较,或者跟最高的标准比较。其实,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优点,只是被父母比较的心态掩盖了而已。记得,因为我家女儿比较乖巧,成绩也好。所以,我老婆总是说儿子太懒了,学习上也不努力。结果刚上初中的时候,儿子脾气突然变得特别暴躁。每次吵起来就说:你们觉得姐姐什么都好,就当没有生过我这个儿子。我也想知道为什么她什么都做的好,我什么都做不好?发完火,儿子就摔门而出,去网吧打游戏了。这样他妈妈就更火大了。当老婆在我面前抱怨的时候,我才反应过来,为人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差异化,极力去挖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利用优点顺势鼓励孩子去努力,这样下去孩子的自主性才会被发展出来了。不要对男孩贴负面标签要多说正面我记得儿子在刚开始学英文的时候,我陪他一起读字母,可他一会趴着一会躺着一会来回转,一个字母反复教了好多遍,还是会读错。当时我真的被他气爆了,打了他屁股两下,并且跟他强调,你可以学的慢但是不能用这种态度学习。我几乎不打孩子,但是那次打了之后,孩子明显乖了很多,至少是坐的住了。 但是后面的学习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不对劲,孩子学习的时候变得小心翼翼了,不敢大声读,总是害怕自己读错了。并且总是问:“妈爸爸,我读的对么?”我鼓励他大声读,读错了也没关系,但是效果不太好,我觉感觉这样学习下去迟早会出问题,因为他越是胆怯,学习效果越差。于是我和儿子很正式的谈了一次话。我问他:每次爸爸陪你学习的时候,你是什么感受?儿子说:“我感觉你的表情特别严肃,就很紧张,害怕我弄错了你会生气,还会打我屁股。” 听了儿子的话,我真的好心酸,我以为我是在认真的教孩子学习,是对他好,可没想到在孩子眼里,我的严肃认真,让他一直处在紧张害怕之中,让他一直在担心自己怎么能不挨打,这样的学习怎么可能有效果呢? 而这背后的原因,竟然也和大脑有关系。在一个老鼠电击实验上,如果总是毫无预警地随机去电老鼠,这组老鼠会明显变得比其他老鼠迟钝一些,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学东西慢,并且还会死的早,这点听起来好吓人。 脑科学专家们通过上面的道理,总结出一个词叫做习得性无助。比如说,如果父母经常大声斥责孩子,甚至是打骂孩子,孩子一紧张,大脑会自动转入逃生机制,交感神经替代了原来的副交感神经,孩子所有的注意力都会放在如何逃过这一劫,根本没办法去思考自己错在哪里,下次该怎么做。所以说,这种“爱之深,责之切”的教育,对于自尊心很强的男孩来说,打击更大。尤其是处在叛逆期的男生,你越说他越会那么做,来证明自己的掌控力。虽然他知道这明明是错的。 正确的方法是,我们要少对男孩进行负面的评价,多创造一些能让孩子撕掉以往标签的事儿。比如,我家儿子很懒,在家什么都不做。但是他上小学时,一直是班里的劳动委员。而且上了初中后特别爱打扮,把自己收拾的特别干净。这就是优点啊。当然,后来我也想了,他在家不愿意干活,是因为妈妈和姐姐,这两位女性干活比我们两个爷们干的好多了,关键是我们做的不好,会被她们嘲笑。所以何必找罪受呢?所以,在我们家都是孩子他妈唱白脸,我是唱红脸。而且,还会 让孩子无意中听到我对他的正面评价。比如,放学一回家儿子都是去卧室补觉。我就大声说:“这孩子呀,肯定是学校学习太累了,他学习肯定很用功。补完觉是为了有精力写作业。”除此之外,我也会经常找儿子帮忙。厨房里的事情他干不好,但是陪我打球,跑步,或者修个自行车啥的,他特别积极。毕竟男孩子天生活泼好动,经常会在我们做事的时候来捣乱。之前我的做法是对着孩子说:爸爸在干活,你先去自己玩。孩子会继续缠着我说:不,我就要在这里。或者说:不,让我来,我帮你做。这个时候,直接拒绝和制止孩子,孩子并不会就此罢休。后来我用请孩子帮忙这一招,效果奇好。有的家长可能会说,小孩子,啥活儿都干不了,尽添乱。你要用这样的心态看待孩子的行为,自然会采取呵斥、拒绝、不尊重孩子意愿的方式来对待他。结果可想而知。孩子要么在这个过程中坚持要做自己没有办法完成的事情,要么受到打击,退缩到自我保护的壳里。请孩子帮忙的时候要给孩子创造一些帮忙的机会,既尊重了孩子想要展现自我的意愿,又给了孩子锻炼和提升自我的机会,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当孩子实在是胡搅蛮缠的时候,我会让他自己做决定而不是讲道理。这样也会让男孩体会到控制感和责任感。如果女孩的成长是破土而出,立竿见影。男孩的成长就是化茧成蝶,慢慢悠悠。我们做父母的需要足够的耐心去看见他们缓慢成长背后的努力和优点。希望,每一个男孩都能被理解,被看见。作者丨米爸来源 | 家长帮(ID:eduujzb)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0年07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