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公 益
全部
“生命有限如朝阳,为民服务万古香。”在张有学的笔记本扉页上,工工整整写着这样一句话。每月逢六擦洗社区内的公交站台,每月15日参加社区便民服务活动,打扫公共区域卫生、擦健身器;每月开展助老爱心活动,组织支部党员上门慰问、送学,带动社区“五老”制作花灯……在他的笔记本上,还详细地记下了一桩桩、一件件定期参与的为民服务活动。今年77岁的张有学,是有着45年党龄的老党员。退休前,他是金川集团机械厂职工。如今,他担任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宝林里社区老年协会会长、第八网格党支部书记的职务。退休10多年来,他不计报酬积极投身社区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受到了群众的好评,而且荣获了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甘肃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甘肃省老有所为先进个人,2016年度“金昌好人榜”好人,2023年度“甘肃好人榜”好人,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好人等诸多荣誉。退休了怎么还不享清福?张有学坚定地说:“我虽然退休了,但共产党员的本色不能褪。作为一名党员,就应该带头多做一些服务居民的事。”2008年,张有学动员宝林里社区离退休老党员组建“银发”老年志愿服务队,根据志愿者的技能和特长,开展磨刀、理发、修理自行车、清洗公交站牌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还为辖区困难群众打扫卫生、洗衣做饭、照料家务,十几年来风雨无阻,受到了居民的广泛赞许。在张有学的感召下,社区退休老人纷纷加入了志愿服务队,队员人数从最初的50多名增加到现在的200名左右。为了让老年人老有所乐,张有学号召大家组建了秧歌队、合唱队、花棒舞队、腰鼓队、太极拳队等兴趣小组,经常性参加各种公益性质的慰问演出,为老人带去欢乐。2020年,张有学在浙江嘉兴瞻仰红船时,被伟大的“红船精神”深深感动。回来后,他邀请三位好友,历时近3个月,按比例制作了一艘长3米、高1.1米、宽0.75米的红船模型。在“红船精神”的感召下,张有学身体力行投入基层理论宣讲工作,先后深入学校、机关、企业、军营和社区,宣讲党史、“红船精神”50多场(次),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船精神”讲解员。为充分释放好人能量,涵养新时代文明新风,呼吁带动更多居民群众投身到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的行动中,2022年,宝林里社区升级建设了张有学“甘肃好人”文明实践品牌工作室,发动医生、教师、钳工、理发师等有专业技能的300多位居民和12名市级及以上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加入其中,积极开展理论宣讲、便民服务、敬老助老等志愿服务活动。如今,社区的邻里关系更加融洽,邻里互助蔚然成风,宝林里社区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甘肃省“敬老文明号”先进单位等多项殊荣。“干好一件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张有学为民服务,不仅出力,还出钱。80多岁的马凤英,年老体弱、视力衰退,想要一部收音机听听戏曲,张有学知道马凤英的心愿后,立刻给她送去了一部收音机。张有学常跟妻子说:“我们虽然退休金不多,但身体健康,日子好着呢,能帮助别人多少就帮助多少。”今年3月的一天,金昌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带着孩子们将一面印有“德润人心、助残典范”的锦旗送到张有学的手中,对张有学及其志愿团队多年来对残疾人托养事业的善举表示由衷的感谢。一面锦旗、一封感谢信,代表的不仅是一份感激,还承载着群众对共产党员、“中国好人”张有学的信任和认可。(记者谢晓玲)来源:新甘肃·甘肃日报责任编辑:高保武 杨宏红总平台审核编辑:徐睿明
发布者:Summer
01月16日
“刘姨,你多费心,孩子的婚事就拜托你了!”“你们不把东西拿走,我就不管孩子的事。”近日,在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摇鞍镇乡党尔寨村,“公益红娘”刘玉梅再三拒绝,登门让她为儿子介绍对象的西贺伍庄村民王小五只得把礼物拿了回去。像这样因孩子的婚事来找刘玉梅的人,络绎不绝。不管婚事成不成,她从不收好处费。十多年来,经刘玉梅介绍而喜结连理的新人已有100多对。日前,临西县举办了第三批“公益红娘”受聘仪式。340名“公益红娘”中有党员志愿者、退休教师等,实现了全县299个村全覆盖。“‘公益红娘’除了牵红线、促姻缘外,还兼着倡树婚俗新风、抵制高额彩礼的义务宣传员和引导员。”临西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鹏说,围绕培育新型婚育文化、化解家庭矛盾等主题,当地邀请专家学者定期举办培训班、交流会,并通过搭建婚介实习活动平台,提升“公益红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县委宣传部联合基层司法执法部门,不定期抽查“公益红娘”说媒行为。临西县还协调县里医疗机构每年为表现突出的“公益红娘”进行免费体检。县工会为“公益红娘”或其直系亲属提供育婴师、糕点制作等技能培训,并优先推荐工作岗位。目前,该县正在筹办“公益红娘”协会,从制度上明确保障“公益红娘”的权利和义务。尖冢镇卢庄村的卢新春是村党支部书记,工作闲暇之余,他除了热心说媒,还当上了订婚仪式的司仪。“订婚仪式不大,但来的亲戚朋友多,正是宣传节俭办喜事的好时机。”卢新春在仪式中专门增加了宣讲新风尚环节,既讲道理又说故事。村民们告诉记者,现在结婚办喜事,开的桌席少了,烟酒花销也降下来了。张鹏介绍,为使“公益红娘”在文明乡风建设中发挥大作用,临西县举办了季度“公益红娘”擂台赛。擂台赛除了晒成绩、分享经验、解决问题,还评选表彰年度“十佳公益红娘”。同时,临西县打造了公园“相亲角”,推出了“慧婚恋”线上平台,联合县人民医院等,推出婚俗新风家庭礼遇“大礼包”,免费提供保健、产检、技能培训等服务。此外,当地发动社会支持,联系酒店、影楼、商超等推出系列优惠活动,将文明婚俗纳入文明家庭等评选范围,推动形成崇德尚俭的良好社会氛围。(记者耿建扩 陈元秋 通讯员张玉坤)责任编辑:张燕云
发布者:Summer
01月16日
中国青年报2025年到来前,叶常鑫说,新的一年自己的心愿单上仍然没有与那个小男孩见面的打算。按照相关规定,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中的供患者双方一定期限内不能见面。如今5年过去了,早已过了期限,但叶常鑫说,“我帮助他不图什么,更不想让对方有负担,他能健康平安长大就好”。和叶常鑫的造血干细胞一起送给男孩的,还有一本《肖申克的救赎》和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希望他能够像书中的主人公安迪一样,对生活充满希望”。两张地图是单位同事请他代转的,他已经记不清同事送地图的原因了,“大概是希望他将来能够去很多地方,看很多风景”。男孩回给他的手写信,叶常鑫至今保留得很好,稚嫩的笔迹饱含着最真挚的情感:“等我病好了,一定好好学习,向恩人叔叔您学习,多做舍己为人的善事,来报答您和社会。”与信一同送来的还有一块手表,并不贵重,但叶常鑫一直都戴在手腕上。叶常鑫如今是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通辽工务段重点维修车间的线路工。带他入行的师傅陈亚光说,叶常鑫工作中不惜力、乐于助人,是个“热心肠”——这个绰号既是名字的谐音也是他日常状态的体现。由于工区位置偏远,叶常鑫和同事大多过着调休生活——一个月工作20天左右再休息10天,“这样陪家人的时间更多些”。叶常鑫说,自己在内蒙古通辽工作,老家在辽宁葫芦岛绥中县,相距500多公里,每次回家要么坐一夜的火车,要么乘高铁先到沈阳再换乘到绥中,单程时间超过5个小时。26岁的叶常鑫会“八段锦”,主要用来缓解常年俯身作业带来的腰痛。没有工作任务的时候,叶常鑫也喜欢追剧、听小说,但他说自己是个不太“潮”的人,“已经有些看不懂朋友圈中的‘互联网爆梗和黑话’了”。作为一名单身男青年,关于爱情他最大的期许就是“要避免异地恋”。他的上一段感情经历,正是由于异地,对方希望能够有更多的陪伴而画上句号。叶常鑫的父亲叶庆豪长期参加无偿献血,家中的献血证有好几本。叶常鑫说,自己无意间发现了父亲的献血证,或许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种子就是从那个时候埋下的。关于献血,叶庆豪有着属于自己的质朴表达:“那时候年轻,身体素质好,我也不喝酒,作为一个普通市民能给社会作点贡献,工作环境条件也都允许。”2016年,还在上大学的叶常鑫在第一次参加无偿献血时,留下8毫升的血液样本,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他说希望能够帮助到他人,但并没有特别在意,“在非血缘关系人群中,造血干细胞相匹配的几率是十万分之一”。直到他接到了那通电话。电话的另一端是辽宁锦州市红十字会,询问他是否愿意为一名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听到这一消息的叶常鑫说,“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还是很高兴的”。与许多人对骨髓捐献的忐忑、担忧甚至害怕不同,叶常鑫说当时的自己倒是没什么感觉,理由只有一个,相信组织。“毕竟不是那种私人的,这是属于公共的,公益事业。”尽管父亲平日里热心公益,但听到家中独子要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他还是在第一时间比较激烈地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并表示“你等着,我马上坐车过去找你”。情急之下叶常鑫挂断了电话,“我不想错过救人一命的机会”。被儿子挂断电话的叶庆豪随即拨通了朋友的电话,咨询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问题。“朋友解释后,我内心的担忧稍有缓解。”没过多久,叶常鑫又打通了父亲的电话,“对方是一个7岁孩子,我必须要做”。2019年8月26日,叶常鑫在红十字会志愿者的陪伴下进行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妈妈对于儿子不让她陪伴一直“颇有微词”:“他就是怕我去了,看了以后心里难受。”而叶常鑫却轻描淡写地回应说:“父母还要工作,志愿者陪着我已经很好了。”在造血干细胞捐献之前,捐献者要提前入住医院,每天接受动员剂注射,将长期“生活”在骨髓腔中的造血干细胞部分调动到血液循环中。在医院的病房里躺了7天、打了5天动员剂的叶常鑫谈起捐献过程,依旧云淡风轻,“就是肌肉有点酸痛,身体有些疲劳,结束之后和朋友旅游去了,也就忘了”。成为捐献者后,叶常鑫接触到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今,叶常鑫是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平台的第2501211位志愿登记者,还取得了红十字救护员证,成为一名具备急救能力的社会服务志愿者。此外,他还是辽宁省红十字会“三献”志愿服务队中的一员,经常参与有关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器官捐献宣传的志愿活动。“就是打打杂、跑跑腿,做点基础的工作。通过捐献造血干细胞我认识了好多公益人,他们做的事比我多得多。”叶常鑫说,比如一位志愿者大哥曾经捐献过造血干细胞,但在几年后受捐者病情出现反复,大哥再次为其捐献淋巴细胞,等等。元旦前,叶常鑫和工友正奋战在中蒙边境铁路珠珠线上,尽管线路的名字俏皮可爱,但那里的寒风却毫不客气——中午时分当地气温低至零下14摄氏度。作为车间的“机动部队”,叶常鑫和工友早上5点多就出发了,这次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换轨”。对未来的生活目标,叶常鑫说:“就是希望早日遇到人生中的另一半,一起去探索世界、享受生活。”(安煜 朱慧文 记者周伟)责任编辑:徐睿明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1月15日
有人叫他“於师傅”,有人叫他“於队长”,也有人叫他和他的队友“蓝天勇士”……现如今,他又多了两重身份:青年公益代表,甘肃青年公益研究院理事长、院长。  他就是甘肃蓝天救援队理事长、队长於若飞。记者见到於若飞时,他正忙着筹备今年的甘肃青年公益发展大会。他说:“希望通过今年的活动让甘肃省公益事业更上一层楼!”2012年起,於若飞就投身到了志愿服务应急公益事业的行列之中。那一年,甘肃岷县发生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正在陕西西安上大学的於若飞请假回到家乡,做起了志愿者,为受灾群众发放物资,给参加救援的蓝天救援队当向导……正是这次经历让於若飞与蓝天救援队结缘。工作结束后,於若飞加入陕西蓝天救援队,正式踏上公益救援之路。2013年10月,於若飞发起建立了兰州蓝天救援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兰州蓝天救援队更名为甘肃蓝天救援队,并发展成为有着千余名志愿者,涵盖城市救援、水域救援、山野救援、医疗救援、空中救援和综合后勤保障等8个板块的专业救援队伍。从事救援工作12年来,於若飞和队员经历了四川雅安地震、云南鲁甸地震、尼泊尔地震、积石山地震等900多次救援行动。於若飞在救援现场。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接到通知后,於若飞迅速集结队员,整理行装赶赴灾区开展救援工作。2023年12月19日凌晨4时50分,於若飞和队友到达灾区展开救援。搜寻、挖掘、转运幸存者、搭建安置帐篷……在於若飞的指挥下,甘肃蓝天救援队有条不紊地进行救援工作。截至12月19日下午6时,120余个帐篷搭建完毕,一户户人家住进了安置点的帐篷,於若飞和队友们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救援的最高境界是没有救援。”为此,於若飞带领甘肃蓝天救援队面向省内各高校、企业开展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工作,帮助更多人掌握自救技能,提升抵御灾害的能力。“只有完全掌握了这些急救技能,才能在关键时刻保护自己、保护他人。”多年来,甘肃蓝天救援队累计为学校、企事业单位开展公益防灾普及课1000余场,受益近30万人次。於若飞进行公益培训。“除了救援工作,或许我还可以为家乡做些什么。”近几年,於若飞将视线转向了公益事业。在十余年的学习实践中,於若飞认识到甘肃在公益专业化、系统化上做得还不够。在他看来,公益事业分为四个层级,最基本的是献爱心,其次是鼓励更多人献爱心,然后是将资源有效整合,最后形成全社会普惠性服务的良好公益生态。2023年6月,在甘肃省举办的甘肃青年公益发展大会上,於若飞作为甘肃青年公益代表在大会上发言,他向省内外参会的120余家公益机构负责人呼吁,他希望用爱与善良接力,不断扩大公益的影响力,吸引更多青年社会组织和青年公益人才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贡献青年公益慈善力量。作为甘肃青年公益发展大会总负责人,於若飞说,自去年大会至今,有关部门已经利用大会争取到的2.45亿元公益资金为数十所学校修建了操场,使两万多名师生受益。“这就是公益的力量!青年公益发展大会为我省公益事业带来了项目和资金,为省内外青年公益事业搭建了交流平台。”於若飞说。今年3月,甘肃青年公益研究院正式注册成立,於若飞担任院长。他告诉记者,成立甘肃青年公益研究院旨在培养青年公益人才、孵化青年公益组织、为省内外公益项目和资源搭建平台,此外青年公益研究院要努力成为西部省份公益事业“领头雁”,带动西部其他省份公益事业发展。“今年我们将利用青年公益研究院和甘肃青年公益发展大会两大平台,吸引优秀项目落地实施,为甘肃公益事业发展注入新的力量!”於若飞说。於若飞的公益事业还在继续,他坚信,甘肃省的公益事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君洁)  於若飞在公益发展论坛发言。(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来源:新甘肃·甘肃日报责任编辑:关颖 杨宏红总平台审核编辑:刘思远
发布者:Summer
01月12日
“刘师傅,我家顶楼窗沿挂了一排冰溜子,真担心会伤着人。”“你别急,我找个长杆,这就上来帮你处理。”1月2日,正在值班的刘进雨接到小区一位居民的求助电话,一刻不耽搁上门服务。62岁的刘进雨,是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友好北路街道泰华社区农工商家属院小区的保安。除了每天守护小区的安全,他还变身外卖小哥的引领员、小学生安全出行的护送员、居民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更多时候,他是居民的免费维修师傅。从修门窗到修开关再到修轮椅……大大小小的故障,经他那双被“施了魔法”的手总能迎刃而解。“刘师傅像萤火虫一样用微光给人以温暖,所以他被居民称为‘萤火虫’保安。”友好北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负责人巴新说,热心肠是左邻右舍对刘师傅最多的描述。  2024年11月11日,刘进雨在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友好北路街道泰华社区农工商家属院车棚规整居民的自行车。(摄影:王钰棋)过去,农工商家属院小区无人管理,楼道里满是小广告,小区院子里塑料袋、废弃家具、建筑垃圾等随处可见。2022年,刘进雨加入新疆中海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成为一名保安,他主动提供志愿服务,到私搭乱建的居民家中沟通,说服居民同意拆除违章建筑。挥锹铲渣、拖拉抬拽……利用休息时间,刘进雨清理出十几车杂物和垃圾。腾出来的空地,他又规划了停车位。农工商家属院小区没有车棚,居民只能将自行车、电动车乱停乱放在楼道、院落,增加了不少安全隐患。刘进雨找到家属院一处被居民占用养家禽的通道,反复沟通取得居民理解。最终,私建的家禽棚圈被拆除,刘进雨又游说多位居民,将自家不用的装修板材、废弃木料捐献出来。“我在老家学过木工瓦工,建个车棚子对我来说是小菜一碟。”刘进雨告诉记者,他自费买了涂料、标识牌等物品,叮叮当当在通道处修建了一处车棚,现在可以停放60多辆自行车、电动车。他还搜集建材,志愿为小区内的充电桩搭建了棚子。“刘师傅的公益志愿服务,让家属院变得温馨和谐!”居民阿衣夏木·乌斯满说。农工商家属院小区老年人多,还有残疾人。刘进雨主动与他们结对子,提供助老助残志愿服务。耄耋之年的蔡国祥,经常心情低落。刘进雨隔几天就把他搀扶到楼下晒太阳。“老爷子,我给你讲个笑话,笑一笑,十年少!”院子里的老人每次看到刘进雨为蔡国祥讲笑话,都会围过来听一听。慢慢地,为老人理发、磨菜刀、修自行车等生活琐事,他都承担了下来。得知蔡国祥家的洗菜池塌了,家里部分开关插座也使用不便,刘进雨上门检查修理。“刘师傅经常在业主需要帮助时挺身而出,大好人一个。”蔡国祥说。“刘师傅,我家暖气不热,能不能上楼来看一看?”不久前,接到小区居民耿海民的电话后,刘进雨第一时间上门维修。放气排水、清洗过滤网、换配件,之后,他又赶往另外几家检查和维修暖气。最令耿海民感动的是,刘进雨考虑到他腿脚不便,时常上门帮他清理垃圾、采买生活用品,有时还帮他进行康复训练。遇到业主装修剩余不要的水泥沙子,他会搅拌好,把小区坑坑洼洼的地方全部填满抹平;只要听说谁家是困难家庭、重病家庭、空巢家庭,他会及时将信息反馈给社区……两年来,刘进雨为农工商家属院小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百余次。“刘师傅做了许多好事,从不张扬。小区居民给他送了锦旗,我们才知道他做了那么多好事。”巴新说。“我从河南来新疆30多年了,做过清洁工、锅炉工、送货工等多种职业,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刘进雨说,保安工作本来就是为大家服务,提供志愿服务是顺手的事,他会把志愿服务坚持到底。来源:新疆日报责任编辑:臧静 王晓冬总平台审核编辑:徐睿明
发布者:Summer
01月11日
“您好!请您先填写登记表,然后到窗口办理。”“大哥,先别激动,慢慢说!”“这个按《信访工作条例》流程,15日内会告知您的。”……在福建省武平县信访局接访大厅里,每月15日县领导接访日,总有老李忙碌的身影。老李叫李炳仁,今年67岁,是一名退休工人。如今,他也是武平县信访志愿服务队第一批骨干队员。老李退休后加入了武平县义工队伍,还在居住社区成立“近邻评理室”。信访知识宣传、民情民意收集、陪同来访接待、协助纠纷调解等志愿服务,都是老李的活儿。因为热心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老李曾获评武平县“最美志愿者称号”。当好群众身边贴心人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物业纠纷……社区往往是各类矛盾纠纷的集中地。这些矛盾纠纷若得不到及时解决,可能会影响社区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自从有了“近邻评理室”,这里总是很“热闹”,居民有个大事小事的总喜欢到这儿来说道说道。社区居民王某房子装修时不慎漏水,引起楼下钟某不满,两家就赔偿问题引发纠纷,钟某找到老李请求帮助。老李将双方请到评理室,与他们面对面沟通。“楼上楼下住着,远亲不如近邻,大家各让一步。”针对赔偿金额的矛盾焦点,老李劝说双方。经过老李调解,最终他们化干戈为玉帛。依托“近邻评理室”,当好群众身边贴心人,7年多来,老李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源头,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和点赞。做来访群众的暖心人每月县领导接访日,老李都早早来到信访局接访大厅。来自群众中间的他,很了解来访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总能“换位思考”,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症结所在。老李经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法律法规,耐心为来访群众释疑解惑、明法析理,引导来访群众依法依规理性反映诉求,最终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在接访现场,有不少来访群众听了老李的分析后,相关政策法规得到理解,心情逐渐平静下来,心里的顾虑也打消了,有的甚至当场表示不再上访,回家去了。“没有老李的帮助,我的5600多元工资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算清楚。”11月底,市民肖某秀对老李的热心帮助感激不已。原来,肖某秀在一家物业公司务工1年多,却因公司经营不善导致欠薪3个月。情急之下,肖某秀准备信访。老李获悉后,二话不说,立即帮忙联系该公司,在多次耐心沟通下,该公司最终兑现承诺,肖某秀也顺利拿到了被拖欠的工资。带头学法普法“一些群众虽然有较强的维权意识,但法律知识不足,导致他们在表达诉求时往往比较片面,影响了信访工作的正常进行。”老李说,只有让群众知法、懂法,才能更好地守法、用法。多年的信访志愿服务经验,让老李认识到普法的重要性。于是,老李带着一批信访志愿服务队员,经常利用县领导接访日、农村圩天宣传《信访工作条例》等法律知识。他还为群众提供咨询,推动信访工作法治化宣传进基层,积极引导群众依法、有序、文明信访,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咱们退休工人也有力量!”老李说,“退休后,我加入信访志愿服务队,就是希望自己继续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能再奉献一分余热,带动更多的人帮助有需要的群众,让退休生活更有意义!”(通讯员吴阿珍)责任编辑:王宇 贺少成总平台审核编辑:徐睿明
发布者:Summer
01月11日
【人物】“神笔警探”林宇辉【故事】退休前,林宇辉曾是山东省公安厅物证鉴定中心视听室高级工程师、首席模拟画像专家、一级警督,并担任国际刑事科学法庭画像专家。退休后,林宇辉发起了公益项目,免费为无影像留存的烈士画像。多年来,他到过多个省份的27个城市,行程达1万多公里,访问过的烈士见证人超过400人。【点评】颤巍巍地接过父亲张廷珍的画像,山东滨州79岁的老人张连富眼泪止不住地流——1949年,父亲牺牲于福建厦门,他从未见过父亲的容貌。多年辗转寻找父亲遗骸未果,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拥有一幅父亲的遗像。经“神笔警探”林宇辉执笔,烈士容貌得以重现,与家人实现穿越时空的“团聚”,让子孙后辈的思念有了寄托。起初,林宇辉计划“为100名烈士画像”,如今已记不清这是他画的第几幅烈士画像。“能画多少就画多少”,在他看来,为烈士画像是一项抢救性工作。随着老兵和见过烈士的群众逐渐辞世,获取第一手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少,绘制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作为军人后代,他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持续创作,这何尝不是使命的接续传承。艺术创作需要真诚的情感投入。为了尽可能还原烈士相貌,林宇辉走访烈士家乡,倾听当地老人的描述,研究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战争等不同时期的服装变化、发型变化,区分不同地区人的面部特征,甚至仔细推敲烈士所在部队的衣着细节。无数烈士胸怀坚定信仰,“舍小家为大家”,献身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才换来了今天的山河无恙。不仅要画准相貌,更要画出神韵,精益求精的背后,正是林宇辉对英烈精神的崇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在全社会树立崇尚英雄、缅怀先烈的良好风尚。”近年来,从成立烈士遗骸搜寻鉴定中心,到上线开通“烈士寻亲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再到发起“为烈士寻亲”专项行动,一系列有力举措,让无名英烈的光荣事迹得以被人们知晓、传颂,全社会“崇尚英烈、缅怀英烈、学习英烈、捍卫英烈、关爱烈属”的氛围愈加浓厚。让无名者有名、让英雄容貌再现,是对烈士跨越时空的致敬,能够为后人缅怀找到情感投射的对象,为英烈精神赓续传承找到具象化的载体。无名烈士数量多、分布广、牺牲年代不一,为他们寻根、让他们留名,还需要充分调动民间力量的积极性。在浙江宁波市,“我为烈士来寻亲”公益项目吸引各地400余名志愿者参与,提供烈士寻亲、修复遗像证件、代祭扫等服务;在河北阜城县,王志杰父子守护抗战烈士墓80余年,与社会各界一起为72名烈士找到家人;在江苏东台市,顾平老人跑遍全国收集红色文物2000余件,整理上传2238名烈士名录……一个个普通人汇聚起合力,跑好传承英烈精神的接力赛,传递着无私奉献的正能量。守护英烈的路上,“神笔警探”不会独行。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要发扬英烈精神,汲取奋斗力量,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让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成为引人向上、催人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责任编辑:张燕云
发布者:Summer
01月11日
“海霞,你又来啦!”12月5日,在湖北省汉川市刘家隔镇农村福利院,几位老人正在院内晒太阳。看到刘海霞,88岁的杨之元激动地招手示意。“杨奶奶,今天来给您剪头发,剪完之后漂漂亮亮的。”“哎呀,又要麻烦你了,姑娘。”杨之元是刘家隔镇逼驾台村人,因子女在外地工作生活,不愿离开故土的她选择进福利院养老。刘海霞今年43岁,是逼驾台村妇联主席,也是村里的巾帼志愿服务队队长。福利院院长高四安介绍,这里生活着60多位老人。平时,刘海霞和村里的巾帼志愿者每个月至少要来一两次,跟老人谈心、过生日、演节目,老人们亲切地称呼她们为“红马甲姑娘”。逼驾台村因明代世宗第四子景王朱载圳而得名,常住人口2200多人,60岁以上老人居多,女性1000多人。刘海霞是逼驾台村人,中专毕业后一直跟着父母在武汉做生意。2017年,她跟亲戚一起返乡创业,因热心公益、能力出众,回到村里不久就被大伙选为村妇联执委。志愿服务,是刘海霞返乡后一直在做的事。2021年村“两委”换届,她高票当选村妇联主席。任职后,她依托村里的妇联执委、热心人士,牵头成立了“巾帼红”志愿服务队。村湾的空巢老人逐年增多,志愿服务队发起《纸润银龄——关爱农村空巢老人志愿服务项目》,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为了让志愿服务更加精准,刘海霞和其他执委们一起成立了宣讲宣教团、创业创新团、关爱帮扶团、综合维权团、特色家庭创建团等五个团队开展组团服务,每个团队由一名妇联执委牵头,遇到村里的建设管理等发展大事,或邻里之间和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等,妇联组织都要参与其中。一村民经常在酒后和妻子扯皮,还曾惊动了警方。村妇联执委、综合维权团负责人张露得知后,带着几名姐妹上门劝说,最终通过联系双方长辈上门,解开了夫妻俩的心结。之后为了帮助女方就业,村妇联执委、创业创新团负责人谢红玉牵线搭桥,为女方介绍了零工岗位,进一步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许多我们男同志解决不了的问题,她们都能又快又好地解决,我真的是心服口服。”逼驾台村党总支书记肖万明说。在汉川市湾潭乡,当地妇联组织聚焦清理农村垃圾、归整各类杂物、整治农家庭院、美化村庄环境等方面,从收集群众的“微心愿”入手,村妇联执委带动志愿服务者一起动手、群策群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汉川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罗澜介绍,近年来,汉川市妇联常态化推进“执委进万家”,率先开展执委组团服务,打造妇联工作“135”新路径,编制妇联组织“一张网”、打造“三个”执委一个团、提供执委领衔的“五个”组团服务。全市4300多名各级妇联执委通过组团服务,开展活动100余场次,联系和服务妇女儿童、老人近5000人次。今年以来,全省近30万名各级妇联执委积极参与大走访工作,常态化联系、领办项目、组团服务等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进一步密切与妇女群众的关系,成为她们离不开、信得过的温暖“娘家人”。来源:湖北日报责任编辑:余军总平台审核编辑:徐睿明
发布者:Summer
0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