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公 益
全部
  一群身着彝族服装的女孩,站在灰土墙下,眼神纯真清澈。8年前,这张照片将北京舞蹈老师张萍带到了云南省砚山县那夺村。8年后,孩子们脚穿足尖鞋翩翩起舞,从大山深处走进艺术院校。托举起她们“芭蕾”梦想的,是张萍和关於夫妻俩。“那夺”在彝语里的意思是“躲在大山背后的水田”,用来形容这里很贴切。张萍是砚山人,但之前她也不知道家乡还有这样一个村子。由于资源贫乏,村里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和留守孩子,而早早结婚、打工赚钱也成了大多数孩子或可预见的未来。张萍想为孩子们做点事。于是,张萍在村里一块空旷的平地上,用几根竹子搭成把杆,教孩子们舞蹈。“学好舞蹈能干吗?”孩子们问。“能去北京,跳好了老师带你们去北京。”张萍答。就这样,张萍和关於自费带着12个孩子踏上前往北京的旅程,让他们第一次见到了山外更广阔的天地。可张萍却担心,北京之行会让孩子们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她开始思考,能不能通过舞蹈真正为孩子们带来不一样的人生?夫妻俩四处奔走,打通招生渠道,将孩子们送到昆明读艺校,学费、生活费由他俩及爱心人士负担。“彩云计划”就此诞生。起初,张萍在北京远程“遥控”志愿者们教孩子舞蹈、准备艺考等事宜,到寒暑假她再到砚山给孩子们授课,就这样坚持了3年。一次,夫妻俩问孩子们最想要的是什么,有的孩子说,想要一个家。2019年,张萍辞去北京的舞蹈编创工作,回到砚山,着手在那夺村创建砚山县彩云计划公益志愿服务中心,开设砚山彩艺文化艺术培训学校,为孩子们建起了“家”。回望那段历程,张萍说:“我是一步一步被推着走到现在的。”推着她往前走的,是对孩子们放不下的牵挂。张萍父母拿出老家的房子改造成学校,关於父母出资30万元支持,建起了学校,孩子们的舞蹈教室从田埂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房子里。但是,招生却出现了重重阻力,家长不理解农村孩子学艺术有什么用。张萍咬牙坚持,一个个打电话,挨家挨户做工作,把孩子们带回学校。几年下来,“彩云计划”磕磕绊绊进行着,招生困难、资金短缺、学员流失等一系列问题持续困扰着关於和张萍。巨大压力下,他们迎来了转机。“小彩云”杨方傲2021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学,叮当今年顺利通过云南艺术学院艺考,给了挣扎中的张萍莫大鼓励。去北京、建一个家、读艺术院校,这些年来,张萍许下的承诺一个个兑现。孩子们知道其中的艰辛和不易,就不再叫张萍老师,叫她“阿美”(妈妈),叫关於“阿巴”(爸爸)。8年来,“彩云计划”覆盖了2个县(市)、8个乡镇、29所学校、33个村,先后输送了90个少数民族孩子到中央民族大学、云南艺术学院附属艺术学校、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附中等专业院校学习。“这些孩子都适合走舞蹈这条路吗?”对于“彩云计划”,也有不少质疑声。张萍说,不是所有孩子将来都能成为艺术家和舞蹈家,但拥有这段生命体验,能为他们的人生选择提供一种新的可能。责任编辑:戴菲 蔡飞总平台审核编辑:刘思远
发布者:Summer
01月27日
1月7日原本是郭丰瑞筹备了很久准备回家过年的日子,他早早坐上了开往机场的车。车里很安静,他甚至有些许困意。但没多久,他看到微信群里像“炸开了锅”:“怎么回事,刚才突然觉得天旋地转,人站不住”“是地震了吗”“地震了”……当天9时5分,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此时郭丰瑞距离机场约10千米。“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一句“这里需要我”,2023年大学毕业的郭丰瑞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跨越千里来到定日县工作。如今,同样一句“这里需要我”再次浮现在郭丰瑞脑海里。没有过多犹豫,郭丰瑞乘车返回了县里。集合出发,去救援9时15分,已经站在宿舍楼下的邹恒仍没缓过神。10分钟前,地面剧烈晃动让她一下子从睡梦里惊醒,桌子上的东西散落一地,她在惊恐中冲下了楼。2024年8月,邹恒从千里之外的山东来到西藏,开始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工作。从小到大没经历过什么“大风浪”的小姑娘,没想到在工作第一年就遇到地震这样的大事。邹恒当时觉得害怕极了。9时30分左右,定日县西部计划志愿者工作群里发来消息:郭丰瑞,到!邹恒,到!武小兵,到!李民庆,到!保文雅,到……“集合出发,我们去救援”。12名在定日县志愿服务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在县政府大院里集结完毕,坐上了开往震中的车,奔向受灾最严重的地方。透过车窗,邹恒看到沿途村里在地震中裂开大口子的房屋、碎石和瓦砾遍布的街道、穿着单衣的村民……一阵心酸涌来,邹恒当时心中只有一件事,“做点什么,为他们做点什么”。一下车,武小兵第一时间加入了救援队伍,“我们跟着当地警察和消防人员,去救援被坍塌房屋困住的受灾群众”。作为第一批到达震中定日县长所乡古荣村的救援力量,志愿者们能使用的救援工具十分有限,仅凭着两三把铁铲子,他们一铲一铲清理瓦砾,不停呼喊着受困的村民。武小兵大学期间学习体育专业,他是志愿者里公认体力最好的。很多时候,武小兵都是铆足了劲儿,徒手搬运大石块。手疼吗?他根本来不及考虑这个问题。刚跟着当地警察一起救出一名村民,没有一刻停歇,武小兵又被两个孩子拉回了村里。“有两个小孩一路拉着我往村里跑,我虽然听不懂他们说什么,但感觉他们家一定有人被埋,需要我们去救。”武小兵和当地消防人员一起,救出了孩子被埋的亲人。尽管感觉整个身体已累到麻木,但武小兵仍在救出受困村民后听到了身边有人在喊:“拿担架,快拿担架。”他一刻不停地跑到村头取来担架,又一路奔跑着和消防人员一起把受困村民送到了村委,交给医务人员进行救治。放下担架,武小兵就一下子躺在了地上,大口喘着粗气。当时去抬的时候没觉得很累,真的抬回来了,武小兵才发现,他的喉咙里全是沙子,“那时候也不知道,反正就是有一股劲儿,一直坚持”。快一点,再快一点郭丰瑞觉得,1月7日这天,他走路都比平时快了许多——只有快一点,再快一点,才能搬运更多物资,快些送到受灾群众手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西藏地震牵动着所有人的心,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了定日县,送物资的车辆很快就塞满了县政府大院。需要对灾情进行摸排,要抓紧搭建帐篷,要了解各地需求,要按需分发物资……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每个环节也都需要大量人手。能吃苦、敢担当!志愿者站了出来,同当地救援人员一道,扛下了重任。郭丰瑞和当地救援人员一起为古荣村的受灾群众搭起了帐篷,一刻不停地为乡亲们运送矿泉水、方便面、棉被等救灾物资。他已记不清自己到底搬运了多少物资,只记得回到县城时已是夜里1点,胳膊和肩膀像是灌了铅,沉得几乎抬不起来。1月7日那天,武小兵也第一次觉得,24小时的时间根本不够用。夜里1点刚完成古荣村的搬运任务,他又听说县里来了大量物资,满身尘土的他还没换衣服就开始忙碌起来。一夜未眠,武小兵一直搬运到早上8点,简单休息了1个小时后,又和其他志愿者一起投入新一天的救援工作。对于搬运物资磕碰带来的疼痛,他说:“我是练体育的,平时经常锻炼,这点儿酸疼不算什么,早就习惯了。”牵起他们走出阴霾邹恒不仅加入到了搜寻搜救、物资发放的队伍里,还主动请缨照顾森嘎村50多个受灾的孩子。“大学期间我兼职做过美术老师,带孩子这块我有经验。”她带着孩子们在安置点玩游戏,画下心愿,写下期盼……1月9日,在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应急协同机制指导下,定日县长所乡森嘎村安置点试点开办起了“青青儿童乐园”。森嘎村里再次回荡起孩子的欢笑声。志愿者们鼓励孩子把自己的心愿画下来。藏族少年索朗次仁画下了被地震困在房子里的两个孩子,写下了“定日加油”的期盼。白天在安置点安抚和陪伴孩子,晚上回到县城,邹恒又到处为孩子们购置水彩笔、跳绳、积木、足球等用具。他说:“尽管前段时间确实很忙,但‘青青儿童乐园’开展很顺利,我们现在有了6名志愿者,返乡大学生旦增顿珠也加入了志愿队伍。”旦增顿珠是西藏大学的学生,原本在拉萨找好了一份做家教的寒假兼职工作。但听说家乡发生地震,旦增顿珠很快赶回了森嘎村。“这个事情这么严重,我必须得回来,而且得为家乡做些什么。”凭借熟练的藏文和普通话,他成为帮助村民和救援人员沟通的志愿者。灾后余震不断,但仍不时有村民不顾阻拦偷偷回到自己的房子里,想看看家里的情况。“这是很危险的事情,余震来了,一不小心就会被困。”旦增顿珠担心这些不听劝的村民,加入了夜里在安置点的巡逻,还走进每个帐篷,了解和安抚受灾思家的乡亲们,耐心疏导他们的情绪,同时传达救援人员的科学指引。这两天,旦增顿珠开始把更多精力放在“青青儿童乐园”里。他觉得,孩子的安抚陪伴是很重要的事情。“首先是要释放孩子们的情绪,不能让他们的心理状态一直被埋在地震的阴影里,再慢慢为他们添加一些有意义的教学,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温暖”。不久便是春节,记者问起仍在一线救援的志愿者:“过年回家吗?”志愿者们无一例外地给出了这样的答复:“灾后重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里还需要我。”(记者周呈宣)责任编辑:徐睿明
发布者:Summer
01月27日
中国新闻社2024-08-06订阅作者:林洁琪 孙文昱走进广西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入口处“吴应兵·志愿服务岗”的硕大牌子就映入眼帘。而牌子上的主人公吴应兵身穿绿马甲,正穿梭在大堂的各个角落,耐心细致地引导患者挂号取药,搀扶行动不便的患者就医。吴应兵说:“应兵,就应该成为一个兵,当兵是我从小的梦想。”他1966年生于重庆,1984年从重庆到广西入伍。18年的部队生涯中,吴应兵两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两次荣立三等功。2002年退役后,吴应兵在广西南宁市安家,部队多年的培养让他萌生了要回报社会的想法。  图为吴应兵在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为民众解答疑惑。林洁琪 摄吴应兵从2003年起定期献血。他说:“在部队的献血经历让我意识到,一袋血可以救一个人的生命,帮助别人也能快乐自己。”每当收到信息说自己的血被用来挽救了一条生命时,吴应兵感到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截至今年6月,吴应兵累计献血157次,献血量已超过6万毫升,相当于12个成年人的血液总量。吴应兵坚持无偿献血20年,传递爱心,把满腔热血和志愿服务献给素昧平生的人们,曾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终生荣誉奖”“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奖五星奖”等奖项,在2022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宣传推选活动中,他当选了“全国最美志愿者”。  图为吴应兵在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帮助患者就医。林洁琪 摄吴应兵对于志愿服务事业的坚持影响着身边的人,妻子刘新凤退休的第二天就开始跟着吴应兵一起做志愿者。许多曾经的战友和广西重庆商会的会员在吴应兵的影响下,也不断地加入志愿服务中来。2022年,吴应兵组建了南宁市江南区退役军人“冲锋号”志愿服务队,团队的力量不断在壮大,吸引着退伍军人、军嫂以及大学生报名加入,目前已有712名志愿者,团队累计服务总时长超过一万小时。吴应兵的坚持同时也让外人有所不解,认为志愿服务没有收入,劝他边上班边做志愿服务,他不为所动,“我们夫妻有退休补贴,孩子也已成家,这已经足够日常生活,现在我们只需专注于做好志愿工作。”吴应兵的志愿服务从未有过间断,2019年7月,吴应兵加入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仁爱志愿服务团队,每天8点准时到岗,一干就是7个小时,总能及时出现在需要帮助的患者身边,帮助他们挂号、看病、拿药。“医院最多一天会有超4000名患者前来就医,人多得像菜市场,更有一部分是老年或残疾的患者,他们很需要帮助,所以我来到这里。”吴应兵介绍,目前他全职做志愿服务,每次收到患者真诚的感谢,他都感到心里很温暖,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图为同为退役军人的王心悦和吴应兵一起在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做志愿服务。林洁琪 摄吴应兵的志愿服务与坚持赢得了医院和患者好评,2021年12月,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首次设立了以志愿者个人命名的志愿服务岗——“吴应兵·志愿服务岗”。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社工部主任莫燕球表示,他乐于奉献、无私付出的精神值得大家弘扬和学习。莫燕球说,像吴应兵这样每天坚持来做志愿服务的人很难得,不仅减轻了门诊压力,也在他的示范带动下,让更多人参与到医院的志愿服务中来。“我即将到退休的时间,以后我也会像他一样坚持,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工作。”退役军人王心悦在吴应兵的影响下,也加入了他的志愿服务团队,工作之余为患者做引导服务,或者参加各类爱心公益活动。她说:“做志愿者这些年来,感受到人们的互助互爱,既为他们解决了问题,也让自己感觉到充实和快乐。”“做志愿服务像是一种信仰。”吴应兵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他说,要带着“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的信念,在献爱心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带领更多的人走上志愿服务的道路。责任编辑:叶攀 于晓总平台审核编辑:徐睿明
发布者:Summer
01月24日
道路整洁干净,房屋错落有致,村民们三五成群在文化长廊里话家常……人们行走在宁化的乡村,阵阵文明新风扑面而来。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基础保障。近年来,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立足群众需求,突出红色、客家文化传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引领与统筹协调,推进“循迹再奋进”文明实践提质培优工程和文明乡风建设,亮点显现。和美乡村露新颜夜幕降临,曹坊镇上曹村长征出发地广场上,灯火通明,劳作了一天的村民们聚在这里,或跳舞,或聊天,一片欢声笑语。  曹坊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长征出发地广场开展文化宣传活动。(来源:宁化县融媒体中心)“自从有了休闲广场,村子环境变美了,大家也多了娱乐休闲的好地方。”村民曹敏金说。她最喜欢在这里跳舞,放松心情。上曹村长征出发地广场原先只是村里的闲置空地,村民随意在这堆放杂物、丢弃废物,一片脏乱差,影响周边村民生活。当地政府结合红色元素,投入300万元,新建起20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不仅有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农村书屋、红色文化雕塑,还配套休闲长椅、健身器材等。2022年2月建成以来,广场成了村民和游客休闲娱乐、文明实践的好去处。曹坊镇立足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通过盘活红色资源,发挥红军后代、乡土人才讲解员作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24年以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共开展29场活动,涵盖移风易俗、文明旅游、庆贺佳节等内容,为本地及周边游客宣讲曹坊红色革命史,受众人数1万多人次。“我们按照‘红色+文旅’的思路,在乡风文明上想点子,在文娱活动中出真招,石牛的朝天椒成为全县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下曹村的八十里铺成了‘网红打卡地’……”曹坊镇宣传委员王远芳介绍。曹坊镇的变化是宁化县建设和美乡村的一个缩影。宁化县围绕思想引领、乡风文明、产业发展、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机制健全七大关键领域,利用11个省级以上文明村镇的示范效应,完成了230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资源整合、改造,引领全县乡镇掀起文明建设热潮,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传统文化传承活动,提升群众文明素质,共建共享文明建设成果。红色文化新风尚初冬时节,淮土镇凤凰山红军街街口门楼上方“红军万岁”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红军街里红色主题文创馆、红色主题民宿、特色小吃……各类店铺令人目不暇接,游客们漫步其中,参观游览、拍照留念。游客在凤凰山红军街参观。(来源:宁化县融媒体中心)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在淮土凤凰山集结,踏上长征之路。当时宁化县13万人口就有1.6万人参加红军,其中淮土子弟就有3000余名,凤凰山全村160多户参加红军的有100余人,因此被誉为“扩红模范区”。淮土镇以建设“长征起点小镇”为契机,依托凤凰山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核心展示园资源,恢复周边红色旧址原貌,推动生态修复与环境整治项目,将赤岭、梨树、大王、隘门等多个村的红色遗址遗迹串点连线,打造全域红色文旅联动模式。“通过建设红色教育阵地,培养本土红色宣讲员,发挥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打造红色移动课堂、情景体验课堂、理论精彩课堂,受到群众欢迎。”淮土镇宣传委员黄金珠介绍。用好“一区三地”红色资源,推介县革命纪念园、县长征精神教育基地、陈塘村红军第四医院旧址群等红色旅游景点,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参观、打卡;依托县长征精神教育基地、红色革命历史遗址遗迹等实践点,打造“沉浸式”红色课堂,讲好红色宁化故事,近年来宁化县已累计接待学习团队9000余批次,覆盖群众10余万人,为老区振兴注入“红色力量”。文明实践沁人心“宣扬党的二十大,百年大党正风发;报告内容很丰富,高举旗帜真鲜明……”“春雨”理论宣讲队的青年宣讲员用快板三句半,把理论送到群众身边。“村庄整洁马路宽,文化娱乐场地好,移风易俗乐陶陶……”朗朗上口的快板词接地气、聚人气,老百姓听得清、记得牢。宁化县翠江镇“春雨”宣讲队的三句半快板宣讲活动。(来源:宁化县融媒体中心)宁化“红土地上客家人·轻骑兵”理论志愿服务队、“万里长征第一步”红色故事宣讲团、劳模工匠宣讲团等宣讲队伍,构建了“‘百千万’理论宣讲进万家”理论联学机制,以“田间地头式”“客家土话式”“非遗+宣讲”等形式,用乡音传递党音。宁化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淮土镇开展文明实践赶大集活动现场。(来源:宁化县融媒体中心)“‘集市’上有人帮忙修理家电、修改衣服,有人讲解日常护理和急救知识,还免费测血压、理发,可热闹了!”如今,去文明实践站“赶大集”成为众多宁化乡亲的新习惯。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借鉴传统的赶集形式,这里推出集中、定期、多样化的“文明实践集市”活动,一站式为村民提供送理论、送文化、送实惠的全方位服务。2024年以来,全县开展了200余场文明实践“赶大集”活动。文明如水,润物无声。红土地文明建设品牌效应逐步显现。“满天星”文明新风进万家、“百姓舞台一条街”“客家娃 话文明”特色育人等10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项目影响力不断提升。“理让三分·金牌调解”“一盏台灯”“向日葵课堂”“困难烟农精准帮扶”等30余个品牌志愿服务项目也在群众心中扎下了根。作者单位:三明市宁化县融媒体中心 宁化县委宣传部责任编辑:张凌波 康志辉 吴雅清 翁一灵总平台审核编辑:王程鹏
发布者:Summer
01月24日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苏米图苏木哈达图嘎查,有一支“铁姑娘”巾帼志愿服务队。她们常年帮助嘎查的老弱病残,为嘎查农牧民点亮一盏温暖的灯。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铁姑娘”们依然活跃在草原上,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雷锋精神。这几天,哈达图嘎查牧民达楞巴雅尔的家中格外热闹。因为夫妻俩上了年纪,身体也不好,家里有100多只羊的羊毛一直没有修剪。两位老人正发愁的时候,40多位“铁姑娘”主动上门,帮助他剪羊毛。达楞巴雅尔说:“每年剪羊毛、抓羊绒、植树造林、种地的时候,谁家比较忙,‘铁姑娘’都会过来帮忙。今天,我家100多只羊的羊毛就是她们帮忙剪的。她们不仅把羊剪得干干净净,还打扫了羊圈,给我们帮了大忙!”  “铁姑娘”队队长杨斯庆说:“我们这支队伍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组建,那时候什么活儿都干,不分白天黑夜。只要联系我们,哪怕背着小孩,我们也帮忙干力气活儿。种树、修水库、剪羊毛、建棚圈……双手磨出茧、脚底磨出泡是常事。但再苦再难,没有一个人讲条件、提要求,所以人们就叫我们‘铁姑娘’。”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在那个年代,每个嘎查都有“铁姑娘”的身影。如今,她们年龄最大的已经87岁。队员娜仁花说:“虽然现在我们年龄大了,但‘铁姑娘’没有掉队的,只要手脚利索,就还能帮有需要的人家种树、抓羊绒、剪羊毛。”“过去我们干活儿靠骡车拉着或走着去,现在很多人家都有车了,都住着干干净净的大房子,生活条件好多了,但‘铁姑娘’骨子里的精神劲儿没变。雷锋是我们的榜样,他的故事深深影响着我们这代人,所以我们觉得邻里乡亲互相帮忙都是应该的。”“铁姑娘”米都格说。杨斯庆介绍,现在队里吸纳了10多名年轻人,希望她们把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持续传承。哈达图嘎查的吉仁花2021年加入了“铁姑娘”队,她说:“从小就被‘铁姑娘’的故事感染着,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要向她们学习。”鄂托克旗妇联主席沙日娜表示,“铁姑娘”代表了不惧艰辛、奋斗前进的女性形象。如今,当年的“铁姑娘”虽然年事已高,但精神犹在。她们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是当代年轻人学习的榜样。责任编辑:陈晓冰 杨一帆总平台审核编辑:徐睿明
发布者:Summer
01月24日
“这套工具陪伴我70多年,椅子也有40多年……”11月26日,在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北门街道的理发店里,92岁的周树生依旧精神矍铄、手法娴熟,仅用20分钟便完成了一次理发和修面服务。  11月25日,吉安市吉州区北门街道的理发店里,理完发的顾客和周树生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翰林 摄1932年出生的周树生,如今已有78年的理发工作经历,是吉安从业时间最长的理发师。因为家境贫寒,他14岁时便跟随师傅学习理发技艺,学成之后,他带着一把剪刀、一把梳子、一把剃刀和一把刷子,组成了简易的理发工具箱,成为一名“流动理发师”。“上世纪50年代,理发一次仅需1毛8分钱,有些村民甚至会用20公斤稻谷,作为我一年理发服务的报酬。”周树生回忆道。洗头、剪发、修面总共15元,时至今日,周树生的理发店依然有不少老顾客光顾。对他而言,理发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情感的寄托。“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做下去。”周树生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而周树生的理发店,一直坚守着它的传统和风格。数十年来,周树生用一双“巧手”,记录下岁月更迭,也呵护着人间温情。(记者张翰林)责任编辑:徐睿明
发布者:Summer
01月18日
12月28日是2024年最后一个周末,这一天,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政协退休干部沈建佳的家里热闹非凡。十几个孩子与他一同欢庆新年,他们中有的还在上小学,有的已工作。他们都是沈建佳曾经资助抚养过的孩子。从6个增长到176个,1986年至今,沈建佳资助抚养过的孩子越来越多,组建起一个跨越民族、超越血缘的大家庭,他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成长成才成就梦想的蓝天。2024年12月30日,沈建佳获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沈建佳的公益之路始于他的少年时代。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他,生活条件艰苦,家中兄弟姐妹众多,让他深刻体会到邻里之间互助的力量。沈建佳回忆说:“小时候,我们家生活艰难,但邻居们总是伸出援手,送来一碗饭、一块馕。”正是这份来自邻居的帮助,培养了他乐于助人的性格,也在他心中埋下了“助人”的种子。1979年,沈建佳参军入伍。在部队中,他为身边的战友修鞋、缝补衣服,得知一位战友家庭困难,沈建佳偷偷把津贴寄给他的家人。后来,那位战友的家人写信到部队询问,沈建佳做好事不留名的事才被大家知晓。他关心战友、热心公益的行为,官兵看在眼里。入伍第二年,他当上炊事班班长,荣立三等功。入伍第三年,他光荣入党。1982年,他告别了军营,退役回到家乡特克斯县。脱下了军装,他依然不改好人本色。198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沈建佳得知有几名来自牧区的孩子,由于家庭贫困,无法支付租房费用而面临失学。沈建佳决定伸出援手,收留他们住在自己家里,承担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学做他们喜欢的哈萨克族美食。从那时起,沈建佳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助学之路,至今他已资助了176名孩子。他用自己的爱心和实际行动,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他常常告诉孩子们:“我不求你们回报我什么,但希望你们能学有所成,回报社会。”这些孩子也都铭记他的教诲,在长大后,许多人都选择回报社会,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随着时间推移,沈建佳的善举影响力逐渐扩大,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支持。2014年,以沈建佳家庭为载体,特克斯县委老干部局成立了“沈建佳工作室”。他发动战友、亲朋好友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成立了“爱心爸爸团”“博爱志愿者服务队”等多个公益团队。这些公益团队成员已超过1000人,他们定期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影响力不仅限于当地,还远及其他省份,许多曾受资助的孩子,已成长为社会栋梁,并将沈建佳的爱心精神传承下去。沈建佳如同一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无数孩子的未来,而他的爱心和奉献精神也将代代相传。责任编辑:梁红玉 林莺总平台审核编辑:刘思远
发布者:Summer
01月16日
  仲麟行走在梭梭苗间。吴苗摄(人民视觉)早上6点,一名年轻人身披迷彩大衣,向旁边水车上的师傅示意:“好,开始!”这名年轻人叫仲麟,生于1998年。在甘肃武威市民勤县的沙漠里,他是最年轻的治沙人之一。民勤县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下游,处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交界处,是河西走廊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三北”工程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重点区域。在长期同风沙的斗争中,梭梭因根系发达、耐干旱严寒、可在高温盐碱条件下生长的特性,成为民勤治沙的常见树种。2021年,仲麟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沙漠边长大的孩子,更珍惜这一片片梭梭林。”返乡后,仲麟一边开展电商业务,一边种梭梭。梭梭苗高不足40厘米,种下简单,种活很难。“500棵梭梭苗种下去,一年不到,就剩几棵活下来。”仲麟说。毕业后,他跟在村里前辈身边,从治沙志愿者做起,一步步学,对梭梭有了更多了解。此后,一望无际的沙海里,这个年轻人种树的身手越来越敏捷。现在,仲麟的皮肤晒得黝黑,但他曾参与种植的梭梭林绿意盎然,成活率超过85%。“我们95后,在治沙中成长。”望着梭梭苗,仲麟说。如今,仲麟把他和梭梭的故事拍成视频,上传到互联网,很多网友不仅线上点赞,还从各地来到民勤,参与植树造林志愿活动。千千万万棵梭梭,汇成绿海、锁住风沙;就像千千万万名像仲麟一样的年轻人,挺进沙漠深处,种出更广阔的绿色天地。来源:人民日报责任编辑:富承璘 庞传伟总平台审核编辑:刘思远
发布者:Summer
0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