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公 益
全部
人民日报                                                    退休后的孔胜东为市民免费修自行车。杭州公交集团供图“链条掉了,车停旁边,我手头这辆车修好就给你修。”10月12日晚,浙江杭州中山北路和百井坊巷路口,身穿红色志愿者衣服的熟悉身影准时出现在修车摊位,在各式自行车、电动车间忙个不停。定睛一瞧,正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杭州公交集团原28路司机孔胜东。“退休了,但是没完全退。”他打趣道。在杭州,不少人都坐过孔胜东驾驶的公交车,尤其是这趟从火车东站到植物园的28路。车上整洁温馨,不仅张贴着由他设计制作的沿线导游图、转乘示意图,还有他标志性的人工报站。今年8月30日,孔胜东跑完了职业生涯的最后一趟车。在这条熟悉的公交线路上跑了27年,每天4圈,一天100多公里,总共超85万公里,其间零违章、零事故,孔胜东驾驶的这趟车早已成为乘客们心中的“放心车”。如今,他在老乘客、老朋友和同事们的见证下光荣退了休。退休后,孔胜东脱下蓝色的公交制服,又穿上志愿者红马甲,变成修车摊上的孔师傅。每周六晚7点,他定会准时出现在修车摊位前,风雨无阻。“退休后忙不忙?”孔胜东停下手中的活说,退休了,反而修车量比之前还大了,“可能是因为我现在是专业修车师傅了,这里就是我修自行车的‘专家门诊’。”这个修车摊在1986年由孔胜东一手张罗起来,不管酷暑严寒,他每周六晚必出摊,为来往市民义务修自行车,不收一分修理费,至今已累计修车超过4万辆,早已成为杭州市民耳熟能详的志愿修车点。“等街道服务中心建好,那里会集成各类志愿服务队伍,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以满足民众需求。”孔胜东期待着。不只这个修车摊,孔胜东在退休后更热衷于参与各类公益服务活动。他还成立了“孔胜东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带动更多人参与到公益事业中奉献爱心。刚过去的国庆假期,他也没闲着,“以前开公交车到斑马线会礼让行人,10月1日我去劝导年轻人走路不要看手机。第二天又去帮社区流感疫苗专场做志愿者……”“公交车有起点和终点,为人民服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退休前,孔胜东常把这句话挂嘴边,如今的他,依旧如此。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他的热情也感染激励着身边人,2012年初,孔胜东当时所在的杭州公交三公司成立了志愿服务队,如今队伍不断壮大,其中有公交后勤,有一线司机,还有技校学生,队伍越来越庞大。告别熟悉的岗位,孔胜东把接力棒交给徒弟沈佳奇,再三嘱咐着,为群众服务的理念可一定不能断。如今,小沈每周六也准时出现在修车摊,师徒俩齐上阵。孔胜东说,自己一直有两个梦想——开一辈子公交车、做一辈子志愿者。如今第一个梦想圆满完成,作为志愿者,孔胜东说:“只要还有力气,就会一直把修车摊开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记者窦瀚洋)责任编辑:徐睿明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1月07日
河北日报12月3日,志愿者张乃仁在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绿江村调试电商直播间设备。受访者供图边疆,对大多数人来说,神秘而遥远。2024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首次设立“卫国戍边”专项,一批新招募的青年志愿者走出校门,奔赴万里边疆。其中就有河北省的229名志愿者。青春不以山海为远。从内蒙古到新疆,从吉林到黑龙江,这些年轻人为乡村教育、产业发展、基层治理忙碌着,他们在祖国边陲,读懂家国,遇见更好的自己。走上讲台 播撒知识种子办公室窗外,天山巍巍。12月2日,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教研室里,冯祎芸正忙着备课。“马上要讲的是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防治。”这个月,冯祎芸除了日常教学,还要指导大三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帮助他们为即将到来的实习做好准备。冯祎芸今年22岁,毕业于保定学院。2024年7月,她坐上火车,经过30多个小时,从平原进高山,穿过茫茫戈壁,抵达新疆巴州库尔勒市,成为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早期教育专业的一名教师。“上学的时候,听了很多学长学姐的故事,我也有了支教的想法。”冯祎芸说。在她的母校保定学院,2000年,15名毕业生远赴新疆且末县任教,扎根西部,默默奉献。24年来,近400名毕业生背起行囊,奔赴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续写“青春之歌”。2024年,冯祎芸报名参加西部计划“卫国戍边”项目,同样一路西进。“如果没有来这里,我不会真正体会到祖国的广袤辽阔。”冯祎芸说,“我得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把更多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新疆这片广阔天地里有所作为。”和冯祎芸一样,2024年毕业于石家庄学院的孟若彤也选择做一名老师,她的坐标在黑龙江省东宁市第二小学。“我现在带五年级的英语、六年级的科学,4个班,每周有10节课。”性格开朗的孟若彤来到学校后,很快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她自备卡通印章,试卷上、作业里,除了有分数、批注,学生还会得到可爱的点赞、鼓励图案;她带着学生参加社团活动,一起练字、运动,分享快乐时光……“志愿服务让我的生活非常充实,很快乐。”来到东宁市之前,参与志愿服务就是孟若彤生活的一部分。大学4年,她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关爱服务以及“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累计服务时长超800小时。大学毕业后,拿出2—3年的时间,参与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孟若彤认为很值得。“上第一堂课的时候,紧张到腿发抖,现在游刃有余。”孟若彤告诉记者,“如果说学生们通过我学到了新知识,那我也因为他们,在不知不觉里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这就是成长。”2024年8月,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毕业生马浩琛来到吉林省抚松县。图为马浩琛进林地勘测。团省委供图走进田间 助力乡村发展绿江村,与朝鲜隔江相望,美丽的鸭绿江蜿蜒回转,从它旁边静静流过。白山松水、沃野千里,带着对东北热土的憧憬,2024年,华北理工大学毕业生张乃仁来到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绿江村。“这里特色农产品不少,但是缺乏有效的推广渠道,没能形成产业优势。”张乃仁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协助村里布置场地、联系物流、运营账号,在村里搭起电商直播间,“这几天刚试播,收声还有点儿瑕疵,正忙着解决呢!”眼前的张乃仁工作起来得心应手,不过刚到绿江村时,这个外地小伙子也适应了好一阵儿。“山高路远,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不了解民俗,没工作经验,老乡们不信任、不配合,面临着很多困难。”张乃仁坦言,一想起自己在家也是宝贝,就觉得格外委屈。但想想来这里的初心,张乃仁收拾心情,重新出发。他到村里的留守老人家,坐在炕头上跟他们谈心,踩着梯子为他们修屋;农忙的时候,他跟着一起下地干活,翻土、播种、浇水;为参与献血活动的村民准备面包,细心讲解注意事项……慢慢地,老乡们跟张乃仁熟络起来,把他当成了自家人。“卫国戍边,战士们扛起的是保家卫国的钢枪,我们要给边境村注入的是发展的希望。”张乃仁说,他想尽自己一份力,为这片土地增加一份平凡的幸福。距离绿江村600余公里的珲春市密江村,是一个传统朝鲜族村落。为了更好地与村民交流,志愿者史攀磊、郭明毅一到岗,就在工作之余自学起朝鲜语。清点村里闲置房屋、完善手工作坊推进方案、掌握秸秆离田利用情况……4个月里,史攀磊、郭明毅走村入户调研,为村里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最近,他们拍完一组村里的宣传视频后,又和其他志愿者一起,琢磨着怎样保护利用好村里的洞箫文化、朝鲜族百年古宅,发展边境村旅游。“听着村民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说‘谢谢’,把菜园里种的葡萄塞到我们手里,我就觉得一切付出是值得的。这不仅是一段志愿服务经历,更是一段珍贵的人生旅程,它让我学会奉献、担当。”史攀磊说。走入基层 办好“关键小事”“您好,这里是政务服务中心,有信息需要跟您再确认一下……”新一批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交通补助进入审核阶段,12月3日11时,谢书贤翻看着4个社区上报的材料,不时与申领对象所在单位联络,核实信息,再整理推送给县农业农村局。2024年,从华北理工大学毕业后,谢书贤申请来到新疆吉木乃县,成为一名基层服务志愿者。“我的工作很繁杂、很琐碎,但又很有意义。”谢书贤发现,无论是收集外出务工人员信息,还是登记失业人员名单,或是追踪大学生就业状态,每一项工作都与一个人、一个家庭的生活密切相关。一次技能培训活动上,谢书贤看到了不同年龄段的学员:带着孩子上课的年轻妈妈,想要丰富自己晚年生活的退休老人,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中年人……“他们经历各不相同,但都怀着对新生活的期待来到这里。”帮有需要的人找到工作、为符合条件的人领到补贴,到岗近半年,谢书贤感到充实、满足。事实上,选择加入“卫国戍边”项目时,谢书贤已经通过一家中学面试,本可以顺利入职从教。然而,思来想去,她觉得,趁年轻应该多去体验不一样的风景。“现在证明,我选对了。”谢书贤对记者说,这一趟不虚此行。驱车前往中哈边境线上的萨尔乌楞村,看着界碑、国旗、边境线,谢书贤突然觉得“祖国”的概念如此清晰具象。她说:“一下子感受到,正是有了边境的安宁,才有了我们的安稳生活。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守护好这里的幸福。”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就是一个个毕业生选择“卫国戍边”项目的理由。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北塔山牧场,华北电力大学毕业生邢子龙在档案室精心整理着一个个项目资料;在内蒙古二连浩特市,河北环境工程学院毕业生王子乔走进综合服务保障中心,组织着多样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在吉林省抚松县,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毕业生马浩琛进林地勘测、排查安全隐患,为旅游项目开发奔走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这些年轻人正让青春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精彩绽放。(河北日报记者孙青)责任编辑:王景 高小茹总平台审核编辑:刘思远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1月04日
中国国防报                                                叶双民在“叶双民红色工作室”讲雷锋故事。张玉宽 摄年逾古稀的叶双民,总是闲不住。前两天,辽阳县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开展国防教育,邀请叶双民去讲课。接到邀请后,他特别重视,抓紧时间完善讲稿,还嘱咐家人把他的老军装熨得板板正正的。讲课那天,叶双民戴上军功章和纪念章,以《与祖国同行 做雷锋传人》为题,为师生们讲了一堂精彩的国防教育课。这么多年,叶双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学雷锋、讲雷锋、做雷锋。叶双民说:“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事,充满偶然。但我与雷锋‘结缘’并不是偶然的。”1948年,叶双民出生在辽阳首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作为辽阳第一山,首山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叶双民打小就听到许多战斗故事,像抗联将领李兆麟等英雄人物事迹更是熟稔于心。1963年,毛主席为雷锋同志题词,在全国掀起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得知雷锋入伍前曾在辽阳工作过,叶双民非常激动,下决心要追随雷锋足迹参军报国。1968年,叶双民如愿走进军营。进行思想摸底时,连队干部问叶双民有什么打算。他拿出一本几乎被翻烂的《雷锋日记》说:“我要向雷锋学习,做一名合格的战士。”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叶双民学习训练从不落下,还常常帮战友一起进步。后来,他当上班长,被评为“五好战士”和“学雷锋标兵”。1979年,叶双民以干部身份转业回到地方,可他并没有忘记入伍时的初心,工作之余仍常参加义务劳动或帮助别人。当地有一位抗美援朝老兵,孤寡独居,生活困难。一有空,叶双民就去看望他。夏天,叶双民给他送凉席、挂蚊帐,冬天帮他拉煤、劈柴、糊窗户。后来,老人身体不好住了院,叶双民守在病床前照顾。寒来暑往,岁月流转。叶双民陪伴老兵近二十年。弥留之际,老兵拉着叶双民的手说:“我这一辈子无儿无女,是你让我感受到了儿女亲情。”这些年,叶双民资助或帮扶的退役军人和军烈属已有百余名。2004年,叶双民退休,有了更多时间去传播雷锋精神。校园、医院、军营、社区,处处留下他宣讲的身影。每年3月5日,他还带领家人到辽阳“向雷锋同志学习”纪念碑前瞻仰缅怀。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雷锋事迹,他甚至将不足40平方米的家打造成“公开大讲堂”。2006年,叶双民和3位退休的老党员带着雷锋精神宣传画,从雷锋入伍地辽阳市弓长岭出发,一直骑行到雷锋家乡湖南省望城县,途经6个省100余处红色景点。那次,他们共骑行2个多月,行程万余公里。一束微光,照亮一片天空。20年来,作为辽阳市国防教育宣讲团成员,叶双民为社会各界宣讲1500余场次。2023年,在白塔区襄平街道帮助下,他将家中的讲堂搬到社区,成立“叶双民红色工作室”。如今,工作室已经接待150余个单位和家庭来访。“雷锋同志曾说,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与他相比,我做得还远远不够。”叶双民说,“这么多年,我始终觉得心里住着个好榜样。能学习他,成为他,让我引以为豪。”据了解,叶双民曾被评为“辽宁好人”“辽宁省学雷锋标兵”“辽阳最美退役军人”,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侯云峰 特约记者乔振友)责任编辑:冯奥云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1月04日
新疆学习平台作者:刘一鸣“这是小艾,这是我,这张照片是我俩在她家搬草垛。还有我录的这个视频,是前不久家人来新疆看我,小艾给他们带的礼物,还教他们跳舞呢……”牛艺霖满脸笑容,一边翻看手机相册,一边介绍所记录的场景。在与牛艺霖的对话中,“小艾”是高频词。更多时候,牛艺霖在说“小艾”时,会加一个前缀——“我的”。牛艺霖是2022届福海县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于阿勒泰地区福海县团委,今年是她来新疆的第三年,她口中的“小艾”叫艾依努尔·塔布斯,是2021届西部计划志愿者。“小艾是本地人,要说我在新疆的生活,那可绕不开她。”牛艺霖说。牛艺霖在新疆遇到的第一人,是小艾。“她是2021届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联络员。我到新疆后,是她接的我。她是哈萨克族,一见面,就接过我手里的行李,给我介绍美食美景,很热情,当时就觉得我俩性格太像了。”牛艺霖回忆着与小艾的初见。小艾的感受与牛艺霖相同。牛艺霖也是性格开朗的姑娘,即便自己身处陌生环境,仍热心帮助、关心身边人。“我俩学的是同一个专业。”小艾回忆道,牛艺霖是那届志愿者中第一个来报到的,“她很细心,当时我快过生日了,她记住了日期,当天给我过了个难忘的生日。”那年和牛艺霖同届的志愿者有20多人,迎新时人手不够,也是新人的牛艺霖当起了临时工作人员,跑前跑后帮着收档案、汇总信息、分配岗位。牛艺霖(右)在小艾(左)家中合影。(来源:本人提供)因为开朗的性格、突出的工作能力,牛艺霖成为2022届西部计划志愿者联络员,是小艾的继任者。同年,小艾因工作变动离开原单位,但小姐妹间的联系并未中断。“不影响,该约饭就约饭,该一起回家就一起回家。”牛艺霖说,小艾还给她起了个新名字叫“阿娜尔”,是“石榴”的意思,“寓意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个名字就像我和小艾的感情,我很喜欢。”作为牛艺霖的第一位新疆朋友,小艾在工作、生活中处处尽地主之谊。“她离开家来到新疆,在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工作生活,作为好朋友,我要帮她尽快适应。”小艾说。熟识后,小艾也开启了对牛艺霖的美食“投喂”,“平日下班就一起研究美食、做饭,我教她哈萨克语,她教我说东北话。”周末时,小艾会带着牛艺霖回家。“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一次去小艾家。”牛艺霖说,那天,小艾的父母宰了只羊招待她,“妈妈当时说了句话,我都要泪崩了,她说‘在这儿不要想家,想家了就到这儿来’。”如今她也称小艾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小艾的父母给别人介绍她时,会说“这是我们的女儿”。平日工作忙碌时,牛艺霖不能和小艾一起回家,但每次小艾回来时都拎着两份吃的、用的。“妈妈说了,你的这份必须给你送到。她还害怕我偷吃你的!”小艾打趣道。在新疆的日子,中秋、端午、春节等,牛艺霖都会收到小艾妈妈的信息:回家吃饭。“非常有仪式感,那不光是一顿饭,更是家人的团聚。我们唱歌跳舞表演节目,太快乐了。自打来了新疆,节日我们都是一起过的。这几年在新疆过的节比我以前在家过得还全。”牛艺霖说。在小艾一家人的陪伴下,牛艺霖很快适应了新疆的工作、生活,她将温暖与关爱传递给了更多志愿者,成了志愿者们的知心姐姐。刚来到新岗位大家比较拘谨,她是气氛担当,在宿舍挨个串门,谁工作压力大了,谁想家了,她都宽慰几句。为了联络大家的感情,调动工作积极性,牛艺霖推动创立志愿者兴趣小组,根据大家技能学习需求举办青年夜校,还组织志愿者参与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到了节假日,她招呼大家一起在宿舍聚餐。她告诉大家吃饱了就不想家,就像当初小艾告诉她那样。“我还会带大家去小艾家修羊圈、搬草垛、收向日葵……准备来新疆时,很多人都觉得会吃苦,但真到了新疆,谁开心谁知道。”牛艺霖说,一年服务期很快就到了,她决定留下来,“喜欢这里,喜欢这儿的人,喜欢这儿的风景,喜欢这儿的工作,喜欢这儿的美食。”不久前,牛艺霖的家人来新疆看望她,小艾为牛艺霖的家人送上了新疆礼物,还教他们跳黑走马。“父母特别开心,在离家千里的地方,也有家人关心爱护我,他们很放心。”牛艺霖说,现在的她已开启了第三年的志愿服务,“这两年,我看到了福海的很多变化,这些变化中有我的微小贡献,很骄傲。我爸也一样,他说新疆发展真快,和三年前他送我来时相比变了很多。他说新疆有我的舞台。”在家人和小艾一家的支持下,牛艺霖决定留在新疆,她想把根扎在大西北,“人的青春只有一次,新疆给我留下了太多美好的记忆和经历,留下了我青春奋斗的样子,我未来的故事,也要在这片土地上书写……”来源:新疆日报责任编辑:孙红霞 高丽媛总平台审核编辑:徐睿明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1月04日
光明日报2024-12-26“刘姨,你多费心,孩子的婚事就拜托你了!”“你们不把东西拿走,我就不管孩子的事。”近日,在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摇鞍镇乡党尔寨村,“公益红娘”刘玉梅再三拒绝,登门让她为儿子介绍对象的西贺伍庄村民王小五只得把礼物拿了回去。像这样因孩子的婚事来找刘玉梅的人,络绎不绝。不管婚事成不成,她从不收好处费。十多年来,经刘玉梅介绍而喜结连理的新人已有100多对。日前,临西县举办了第三批“公益红娘”受聘仪式。340名“公益红娘”中有党员志愿者、退休教师等,实现了全县299个村全覆盖。“‘公益红娘’除了牵红线、促姻缘外,还兼着倡树婚俗新风、抵制高额彩礼的义务宣传员和引导员。”临西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鹏说,围绕培育新型婚育文化、化解家庭矛盾等主题,当地邀请专家学者定期举办培训班、交流会,并通过搭建婚介实习活动平台,提升“公益红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县委宣传部联合基层司法执法部门,不定期抽查“公益红娘”说媒行为。临西县还协调县里医疗机构每年为表现突出的“公益红娘”进行免费体检。县工会为“公益红娘”或其直系亲属提供育婴师、糕点制作等技能培训,并优先推荐工作岗位。目前,该县正在筹办“公益红娘”协会,从制度上明确保障“公益红娘”的权利和义务。尖冢镇卢庄村的卢新春是村党支部书记,工作闲暇之余,他除了热心说媒,还当上了订婚仪式的司仪。“订婚仪式不大,但来的亲戚朋友多,正是宣传节俭办喜事的好时机。”卢新春在仪式中专门增加了宣讲新风尚环节,既讲道理又说故事。村民们告诉记者,现在结婚办喜事,开的桌席少了,烟酒花销也降下来了。张鹏介绍,为使“公益红娘”在文明乡风建设中发挥大作用,临西县举办了季度“公益红娘”擂台赛。擂台赛除了晒成绩、分享经验、解决问题,还评选表彰年度“十佳公益红娘”。同时,临西县打造了公园“相亲角”,推出了“慧婚恋”线上平台,联合县人民医院等,推出婚俗新风家庭礼遇“大礼包”,免费提供保健、产检、技能培训等服务。此外,当地发动社会支持,联系酒店、影楼、商超等推出系列优惠活动,将文明婚俗纳入文明家庭等评选范围,推动形成崇德尚俭的良好社会氛围。(记者耿建扩 陈元秋 通讯员张玉坤)责任编辑:张燕云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2月30日
12月16日,寒风阵阵,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天桥街道漓江路社区的一个房间内却暖意融融,12位“妈妈团”成员身穿红色志愿服,正在紧张地织毛衣、围巾和帽子。社区主任靳会杰说,这是河南省妇联组织的“百万家庭亲情一线牵”公益活动。毛衣、围巾和帽子织好后,将通过快递发送到新疆哈密市,送到困难儿童家中。身穿红色志愿服的“妈妈团”成员正在织毛衣。“妈妈团”重拾针线活今年70多岁的魏新梅,已经退休22年了。她说:“年轻时爱织毛衣,后来孩子们都大了,不愿意穿织的毛衣,也就不再织了。这几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又拾起了针线活。”2016年,漓江路社区成立“妈妈团”,将社区退休在家的妇女组织起来做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是白天照顾家庭有困难、行动不便的老人,同时调解邻里纠纷等小矛盾。从2018年开始,妇联部门组织为新疆儿童织毛衣,“妈妈团”的成员们纷纷重拾针线活,开始织毛衣、围巾和帽子。魏新梅从2019年开始为新疆儿童织毛衣。她回忆说,当时想着天气寒冷,加班加点织,希望新疆儿童早日穿上织好的毛衣,曾经25天织了5件。因为连续加班加点织,手指头都被针捣烂了,但魏新梅没有停下来,而是贴上创可贴继续织。今年冬天,魏新梅已经织好了8件毛衣。她在给新疆儿童的寄语中写道:祝孩子们幸福、健康、快乐成长。毛衣穿在你的身上,也温暖着我的心。“我们累并快乐着。”62岁的詹秀花说,在织毛衣时,“妈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设计图案,她织的毛衣中,设计的图案主要是向日葵和爱心。她说:“织向日葵图案,是希望新疆的孩子们健康成长;织爱心图案,是希望孩子们从小培育爱心,长大奉献社会。”既快乐又有价值漓江路社区“妈妈团”目前共有成员88人,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也有60多岁。她们把社区活动室当成了第二个家,经常一起参加各种爱心活动。参与织毛衣的志愿者孟桂玲虽然已经68岁,但精神头很足。她说,丈夫去世后,自己没有和孩子一起生活,平时在家里闲着没有意思。参加社区义工活动后,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我们‘妈妈团’老人多,大家在一起可开心了。”孟桂玲说,一起做义工,一起拾起过去的老手艺,感觉日子过得很有意义。给新疆儿童织毛衣的同时,“妈妈们”还给社区的高龄老人、孤寡老人、残障人士送去织好的毛衣、围巾,以及做好的鞋。在漯河市湘江路居住的刘胜利因残疾无法出门,志愿者给他送去了棉鞋和棉帽。家住漯河市双汇路的武秀枝,家庭贫困,志愿者给她和她的外孙女送去了棉帽和围巾。戴上红艳艳的围巾,老人的外孙女蹦蹦跳跳,特别高兴。“广场舞跳不动了,坐在家里刷手机,看得两眼昏花,织毛衣做志愿服务,既快乐又有价值,何乐而不为呢?”魏新梅说。毛衣牵起两地亲情今年10月18日,“百万家庭亲情一线牵”2024年度恒爱行动河南(漯河)启动仪式在漯河市举行。河南省妇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组织漯河、濮阳两地市妇联,省妇联驻周口睢县驻村干部,省直机关妇工委共同实施“恒爱行动”,通过召开动员会、发布倡议书和招募令等方式,多渠道发动妇女干部、爱心妈妈、企业职工等各级、各行、各业的爱心人士,将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发放的1000斤毛线编织成毛衣、围巾等爱心织物,发送到新疆哈密市、兵团十三师及本省留守困境儿童手中。通过这一公益活动的开展,河南与新疆有效搭建了爱心互动、情谊联结的平台,为营造儿童友好、家庭友好的社会环境,促进民族团结作出了积极贡献。收到毛衣的新疆儿童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感激之情。一个由爷爷奶奶照顾的留守儿童说,在寒冷的冬季,毛衣就像一束阳光,温暖了身体和心灵,也让他更加坚信自己并不孤独。一个新疆哈密市的儿童收到漯河“妈妈团”织的毛衣时说,穿上一针一线织的毛衣,感受到了真情和关怀,一定勤奋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回报社会。(记者李运海)责任编辑:徐睿明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2月30日
六月中旬的一个深夜,江西省萍乡市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王蓓蕾接到医院来电,得知有病患希望捐献遗体。在和捐献者家属取得联系后,她马不停蹄地赶往医院,安抚家属、确认信息、整理材料、联系医院、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当天下午3时,在王蓓蕾的陪同和见证下,这名逝者完成了生命的延续和升华。“每次接到捐献电话,我便觉得自己被赋予充当生命‘长跑’陪护者的使命,接下来,就是和时间赛跑。”10个小时内完成一场遗体、眼角膜捐献,对王蓓蕾来说已经习惯。“你现在年龄太小,不能抽你的血。满十八岁再献血吧!”回忆起自己第一次接触无偿献血的经历,王蓓蕾说道,那时候自己未满18岁,而妈妈当时严重贫血,在医院寻求血源时,王蓓蕾便想给妈妈输自己的血,但却被告知年龄不符合献血要求,医生的一句话决定了王蓓蕾未来人生的一项选择。在十八岁生日当天,王蓓蕾和同学一起走上献血车,用无偿献血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礼。后来,王蓓蕾从河南嫁到江西萍乡上栗县东源乡宫江村生活。她始终保持着乐于奉献、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先后加入村志愿者队伍,成功竞选了村民委员会委员。在村委会任职期间,她邀请萍乡市红十字志愿服务中心为村民进行普法宣传和无偿献血科普,这些特色宣讲活动受到了村民的广泛欢迎。通过参与无偿献血宣讲会,王蓓蕾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并在他们的鼓励下,于2017年加入中华骨髓库,2019年登记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成为一名光荣的“三献”红十字志愿者。截至目前,王蓓蕾已参与13次无偿献血,累计献血4500ml。王蓓蕾和她服务过的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王蓓蕾通过志愿服务与红十字会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了一名红十字会工作者。从红十字志愿者到红十字会工作者的身份转变让她更快速的融入到业务工作中,在红十字会工作期间,她不仅认真学习业务知识,还陆续考取了养老介护师资证、救护师资证和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证,迅速成为萍乡市红十字会的业务中坚力量。作为一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王蓓蕾常常奔走在生死之间,也连接着逝去与重生,她深刻理解人体器官捐献的价值,不仅在社区积极科普捐献的重要性,还通过组织讲座、研讨会等方式,积极宣传人体器官捐献理念,提升公众对人体器官捐献的了解和支持。在江西省萍乡市红十字会工作的日子里,王蓓蕾累计服务了1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20例人体器官捐献,并获得2023年度“江西最美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称号。“‘三献’工作已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只要有人还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坚守在第一线,用爱心温暖更多人。”王蓓蕾说。来源:中国红十字会责任编辑:梁宇萍 陈雪楠 张珊珊总平台审核编辑:徐睿明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2月30日
新华社2024-12-2012月19日,天津市河北区望海楼街道昆云里社区发挥社区志愿服务积极作用,依托工会驿站,组织由社区志愿者组成的爱心针织队,为新就业群体等户外劳动者编织暖心围脖,传递社区居民对他们的关心关爱。  12月19日,在天津市河北区望海楼街道昆云里社区,社区志愿服务者在织围巾。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12月19日,在天津市河北区望海楼街道昆云里社区,社区志愿者将手工编织的围巾送给快递小哥。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12月19日,在天津市河北区望海楼街道昆云里社区,社区志愿者将手工编织的围巾送给快递小哥。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12月19日,在天津市河北区望海楼街道昆云里社区,社区志愿服务者在织围巾。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责任编辑:刘思远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