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公 益
全部
河北学习平台1月31日,正月初三,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邢家湾镇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的马思思和王莎莎、檀荣彬等人一大早就来到邢家湾镇穆家口村孟庆格家。“大娘,我们来了,咱们今天包饺子吃。”还没进门,马思思便热情地与老人打招呼。“没想到大过年的你们还来看我。”听到志愿者来了,孟庆格老人赶紧迎上前说道。“过年呢,我们来陪您吃个饺子,咱们一起热闹热闹。”几句贴心的对话,瞬间拉近了与老人的距离。志愿者在任泽区邢家湾镇穆家口村孟庆格家,为老人调饺子馅。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刘俐验 摄马思思所在的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21年5月,是一支由邢家湾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发起的志愿服务团队,服务队有90余名志愿者,分布在邢家湾镇的22个村落,除了逢年过节为群众发放米面油、生活用品,他们还会定期上门为老人做好探访、陪聊,还有代买、代洗、理发、保洁等服务。和面、擀皮、调馅……大家分工明确,忙得不亦乐乎,孟庆格老人还在一旁向志愿者们传授如何捏出漂亮的饺子褶。不一会儿,热腾腾的饺子出锅,马思思盛了第一碗给孟庆格老人品尝。“这是我吃过最香的饺子!”老人眼里闪烁着泪花。孟庆格是邢家湾镇穆家口村村民,今年75岁,孩子、老伴儿相继去世,一年到头独居生活,情绪时好时坏。志愿者了解情况后,隔三差五来到她家,陪着吃吃饭、唠唠家常,为她做心理疏导。慢慢地,老人的状态有所好转,没事儿还出去扭扭秧歌健健身。“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就是一顿饭的事,不费啥工夫,但对老人来说,意义肯定不一样,我就想尽自己的力量,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温暖。”马思思说。春节期间,邢家湾镇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志愿者陪独居老人孟庆格吃饭。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刘俐验 摄“春节嘛,很多老人的孩子都回来了,团团圆圆的,但也有一些老人就老两口或者自己一个人,所以春节期间这些空巢老人就成为我们的重点关注对象。”副队长张状告诉记者,或许因为自己家也有老人,他深知老人最不愿意麻烦别人,因此,要把他们照顾好,一定要自己勤上门发现问题。电器隐患、燃气安全、无障碍设施等,都是每次“串门”拜访的重点。作为村医的张状每次到独居老人家时,都会随身携带急救箱,遇到老人有个头疼脑热的,能第一时间为老人看诊。生活有保障,精神有依托,健康也兜底。春节期间,在邢家湾镇滏东村的党群服务中心,志愿者张素娟正在统计村里独居老人信息。一阵急促的电话声,在服务中心响起。原来是80岁的杨小格老人头晕心悸,天色晚了,家中没人,老人一个电话打给包联自己家的张素娟。挂断电话后,张素娟一边联系村医,一边带着党群服务中心的志愿者赶往老人家。村医到来后,通过现场咨询和基本诊疗,确定老人的心率正常,血压有点高,嘱咐老人要按时吃药,确定无碍后才离去。         邢家湾镇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张素娟(中)带着村医上门为滏东村杨小格老人看病。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刘杨 摄“我是2021年5月份加入的志愿者服务队,我本身就是这个村的人。”张素娟告诉记者,村里的老人居多,能够帮助他们自己也快乐,希望老人的晚年生活过得舒心。有暖心、有爱心。在邢家湾镇,越来越多像马思思、张素娟这样的志愿者加入服务队,只要群众需要,志愿者就在身边。         在邢家湾镇滏东村的党群服务中心,志愿者正在核实村里独居老人的信息。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刘俐验 摄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热心肠的一件小事到形成志愿服务品牌,如今在任泽区,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一种新风尚。目前,任泽区志愿者有51141人,在全区形成人人争当志愿者的全民文明实践新格局。邢台市任泽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王海伟表示:“今后,我们将着力构建全面动员、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的志愿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志愿服务精准化、常态化、便利化、品牌化发展,让‘志愿红’逐渐成为‘暖城’任泽的鲜亮底色,以志愿服务温度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文字:李子超 刘杨 刘俐验拍摄:刘俐验 张鑫璞后期:刘俐验海报:刘杨来源:长城新媒体责任编辑:史雅楠 韩新新 李默总平台审核编辑:徐睿明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3月03日
2月17日,艾沙江·尼扎木丁与团队成员来到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第一小学看望受资助的孩子,并和他们一起做游戏。2月14日,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茫丁乡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一元钱计划”爱心公益活动的发起人艾沙江·尼扎木丁和他的团队。他们此行目的是看望慰问长期资助的大学生古丽达娜·阿曼,为她送去关怀与温暖。今年42岁的艾沙江是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博尔塔拉供电公司的一名员工。自2006年起,他发起并坚持开展“一元钱计划”爱心公益活动。19年间,他们共筹集善款130余万元,先后资助各族群众3900余人。令艾沙江深感欣慰的是,很多受到资助的人又以捐助者的身份,成为“一元钱计划”爱心公益活动中的爱心传递者。2月14日,艾沙江·尼扎木丁和团队成员来到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茫丁乡看望受资助的大学生阿依本·阿斯哈提(左),得知他在学校获得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称号后,表示祝贺。艾沙江说,走上这条公益路,缘于他的母亲海尔尼萨·麦麦提。在艾沙江的记忆中,母亲总是乐于助人,经常资助家境贫困的学生。母亲的善举在年幼的艾沙江心中种下了公益的种子。2005年7月,艾沙江大学毕业后,成为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博尔塔拉供电公司的一名员工。领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后,他决定资助两名贫困学生。但很快,他意识到仅凭个人之力难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学生。于是,2006年,他发起“一元钱计划”爱心公益活动,倡导每人每天捐一元钱,帮助贫困学生和其他困难群体。在他的带动下,国网博尔塔拉供电公司的800余名员工全部加入了“一元钱计划”爱心公益团队。这一计划不仅改变了上千个家庭的命运,更激发了很多人对公益事业的关注与参与热情。2月15日,艾沙江·尼扎木丁和团队成员与在外地上学的受资助学生视频通话。这些年,艾沙江和他的团队始终坚守在公益一线。他们深入各个家庭,了解民众需求并给予实际帮助。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元钱计划”爱心公益团队逐渐发展壮大,从最初的国网博尔塔拉供电公司的员工,如今发展到拥有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团队,包括教师、医生、工程师、学生等。他们凭借各自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公益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2024年,艾沙江因长期致力于公益事业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更是对“一元钱计划”爱心公益团队的巨大鼓舞。(记者韩亮 通讯员张新燕)2月14日,“一元钱计划”爱心公益团队成员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茫丁乡开展冬令营活动,并为孩子们送去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2月15日,艾沙江·尼扎木丁的女儿图玛丽斯·艾沙江(右二)和团队成员一起整理物资。在父亲的影响下,图玛丽斯如今也成为了一名志愿者。2月14日,受资助大学生古丽达娜·阿曼(左)假期返乡后,积极参加“一元钱计划”爱心公益团队活动,为当地受资助家庭送去护眼灯。来源:石榴云 新疆日报责任编辑:吴国峰 陶英总平台审核编辑:徐睿明
发布者:Summer
02月28日
在河北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与全省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进行结对帮扶,为缺少亲情陪伴的孩子们送去温暖,他们就是“爱心爸妈”。前不久,河北“爱心爸妈”志愿服务群体获得2024“感动河北”年度人物荣誉称号。衡水阜城县倪庄村村民王梦雨就是一位“爱心妈妈”,莉莉和糖糖是她照顾的两个女儿。在2017年的一次公益活动中,她遇到了只有5岁的莉莉。当时,莉莉的母亲没有自理能力,父亲得了重病,已经无力照顾她。见面之后,王梦雨一直牵挂着莉莉,萌生了把她接到自己家照顾的想法。她把想法告诉了爱人和女儿,没想到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莉莉到王梦雨家两个月,她的亲生父亲就去世了,怀孕的母亲被接回了四川老家。半年后,莉莉的妹妹糖糖在四川出生。因为她们的母亲有精神智力障碍,而且双目失明,家里人没有能力再照顾一个孩子了。他们给王梦雨打电话询问,能不能抚养这个孩子,不然就要把她送人了。为了不让姐妹俩分离,王梦雨到四川把糖糖也接回了家。就这样,王梦雨担起了照顾两个孩子的重任,成了她们的“爱心妈妈”。她的行为也感染着身边的人,几个志愿者组成了“爱心妈妈”团队,一起呵护这两个孩子的成长。如今,莉莉已经上了初中,糖糖也进入小学读书,姐妹两个都在健康成长。王梦雨的事迹并不是个例。近年来,河北常态长效推进“爱心爸妈”结对关爱工作,广泛组织动员各级妇联干部、机关干部,各类女性社团和社工机构、社会爱心人士,与全省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进行结对帮扶,助力孩子健康成长。截至目前,全省已有3.13万名“爱心爸妈”参与到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中来。来自邯郸的“爱心妈妈”陈玉文,她的“爱心小屋”给许多留守儿童带去温暖;承德的“爱心妈妈”刘佩仿给结对帮扶的“女儿”希希开家长会、陪她过节,在她的呵护下,希希越来越开朗……置办一身新衣、做一顿美食、进行一次手拉手的谈心、做一场欢乐的游戏……“爱心爸妈”的出现,温暖了一个又一个在困境中的孩子。在2024“感动河北”年度人物发布仪式上,“爱心妈妈”陈玉文、王卫利和王丽霞作为代表来到了现场。陈玉文说,得知当选的那一刻她满心欢喜,这份荣誉不仅是对自己过往努力的肯定,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未来她还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帮助更多的孩子。来源:长城新媒体责任编辑:王雅婷 熊庆 李默总平台审核编辑:徐睿明
发布者:Summer
02月28日
在无数人的心中,西藏就是诗和远方。高高的雪山、清澈的湖泊、湛蓝的天空……两年前,对于来自河南的姑娘陈怡菲来说,这样独特的美,以前只存在于她的想象里。真正置身其中,这样的诗和远方,多少还是让陈怡菲有点措手不及。在旁人看来,陈怡菲是个听话的“乖乖女”,连上大学也没有离开过从小生活的地方。可是,临近大学毕业,她却突然反其道而行之——选择参加西部计划,远赴几千里之外的阿里地区日土县开展志愿服务。在这里,她被分到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任教,并从此与西藏结下了不解之缘。对于这个生活在中原的姑娘来说,也许当初的决定有美好的憧憬、有美丽的设想,但真的来到了西藏,走进阿里日土县,一个个考验和挑战正等着她。首先就是严重的高原反应,然后就是生活习惯差异、语言交流不畅。但是,这位倔强、乐观的姑娘,还是把一个个困难、问题逐个解决,用自己的热情和这里的孩子们打成了一片。“生活上最大的困难就是生火取暖,老师的住房没有暖气,只能自己用煤炭生炉子。我和另外一名老师一起住,因为没有经验,我们第一次生炉子就一氧化碳中毒了,头疼、呕吐。后来,吸了大半天氧气才缓过来。”回忆起刚到日土的情景,虽然已过去了两年多时间,陈怡菲依然记忆犹新。为了尽快融入当地生活,陈怡菲积极与当地群众交流,努力向同事和学生学习当地语言,尽力克服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同时,她还积极参加当地举行的各种文化活动,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让自己逐渐融入其中。“现在,生炉子取暖对我来说已是‘小菜一碟’,我已经是地地道道的日土人了。”陈怡菲笑称。在学校里,陈怡菲担任语文老师,给一年级、四年级的孩子教语文课。课余时间,她喜欢和孩子们一起植树、办板报,一起包粽子过端午节、过“六一”儿童节,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孩子们也非常喜欢这个小陈老师。2024年7月,志愿服务期结束,陈怡菲通过参加事业编制考试,如愿考上日土县日松乡小学教师事业岗位。回想当初需要乘坐两天两夜火车、24小时大巴奔赴而来的日土,如今,这里的气息已融入她的血脉,这里的风已让她感受到了故乡的味道,从此注定她将在此继续为西藏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陈怡菲目前就职的日松乡小学,是一所只有一到四年级的学校,学生、老师都不多。陈怡菲入职之后,积极向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学习、请教,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贴近孩子们的实际,让他们听得懂、好理解、能接受。“我现在教的是三年级和四年级的英语课,还有四年级的数学课,但求知若渴的学生们总是提出‘超范围’的问题,经常向我请教汉语发音、语法等,我也算是半个语文老师,所以对孩子们的问题都是来者不拒。”提起可爱的孩子们,陈怡菲笑靥如花。在陈怡菲的引导下,孩子们对英语的学习热情与日俱增,成绩也逐步提高,“考试考一百分也不是难事,还能进行简单的日常英语会话。”对于孩子们的进步,陈怡菲很开心。除了学习,陈怡菲更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心理健康,“每当看到孩子们清澈的眼神,我知道,他们是渴望知识、热爱生活的,我要尽我所能给他们带去希望。”教学之余,陈怡菲在努力学习藏语。从新的学期开始,她有自己的打算,要试着和家长们多沟通交流,更好地了解校园外的学生,为更好开展教学工作想办法。“为了和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学习藏语是必然要求,因为大多数家长用汉语沟通不太流畅。”陈怡菲满眼坚定地说。这个寒假,回河南与家人团聚的陈怡菲没有闲着,除了陪陪家人、见见朋友,她还给自己定了任务——练书法。“我的黑板字不是很好看,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书法基础,板书笔画规范是教师的基本功。”陈怡菲说。在西藏,陈怡菲不仅收获了事业、友谊,还收获了爱情。男朋友对她的生活照顾有加,也非常支持她的工作,俩人都在为各自的事业努力奋斗着。陈怡菲告诉记者,当初选择参加西部计划的决定,也许是一时兴起,也许只是考虑短暂停留。如今,她对这里的一切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所以选择继续留在这里,希望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这里的孩子们朝着他们的梦想努力奔跑,迈向更广阔的人生。这就是她认为最有价值的人生之路。责任编辑:晋美多吉 何慧忠 候广臣总平台审核编辑:徐睿明
发布者:Summer
02月27日
新华社南京6月21日电 近日,电影《守岛人》在全国公映。影片取材于“人民楷模”王继才同志的先进事迹,深情讲述王继才、王仕花夫妇32年如一日守护开山岛的真实故事,表达了夫妻情、父子情、战友情,立体呈现“守岛就是守国”的家国情怀。王继才生前是江苏省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1986年7月14日,有军人情结的王继才,瞒着王仕花,接下了到开山岛值守的“苦差事”。一到夜晚,狂风袭岛,劈头盖脸。在他上岛前,来过4批10多个民兵守岛,最长的只待了13天。8月30日,王仕花登上开山岛,搜寻她“失踪”的丈夫,结果只找着一个胡子拉碴、满身臭气的“野人”。“别人都不守,我们也不守!”王仕花对丈夫说。开山岛离陆地有12海里,是祖国的海上东大门。小岛只有两个足球场大,战时是兵家必争的黄海前哨、战略要冲,必须得有人值守。“要走你走,我决定留下!”王继才把妻子送上了船。不到一个月,王仕花辞掉教师工作,把女儿托付给婆婆,带着包裹,又上岛了。从此,他守着岛,她守着他,直到王继才生命的最后一息。32年,一口水窖、三只小狗、四座航标灯、数十棵被吹歪的苦楝树、200多面升过的旧国旗,构成他们的守岛岁月。王继才夫妻俩每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岛上升起五星红旗。王继才(1960 - 2018)、王仕花夫妇(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没有人让他们升旗,王继才却认定,在这座岛上国旗比什么都重要:“升起国旗,就是要告诉全世界,这里是中国的土地,谁也别想欺负咱!”一次,台风来袭,为了护着国旗,王继才一脚踩空滚下17级台阶,肋骨摔断了两根,可他手里还紧紧抱着那面国旗。他说:“守岛这么多年,开山岛就是我的家,如果哪天真出事了,就把我埋在岛上,让我一辈子陪着国旗!”开山岛是座石头山,上面没水、没电、没粮,只有几间破营房。当地人说,在上面活着都很难,更不要说守。夫妻俩没有退缩。没有水,他们喝水窖里攒下的雨水;没有电,他们晚上点蜡烛;没有粮,他们在岛上种菜、捕鱼,让大女儿在岸上当“补给队长”,不时买点东西托渔民捎来……岛上的家在倔强坚持,岸上的家也在苦苦支撑。王继才夫妇在岛上,三个孩子只能留在岸上。一个夏夜,蚊香点燃蚊帐,三个孩子差点被烧伤。得知消息,王继才心如刀绞,但他咬了咬牙,依然没有下岛。对他们来说:守岛就是守国,守岛也是守家。没有人命令夫妻二人要一直守下去,但他们一次也没有提出过要离开。那30多年里,曾有过许多诱惑和机遇。走私犯要与王继才平分利润,蛇头对他威逼利诱、拳打脚踢,他没有动摇;岸上经济发展如火如荼,改革开放让周边的人们都富起来了,他们没有离开……一年又一年,守岛,从“有期限的任务”变成了“终生的使命”。2018年7月27日,积劳成疾的老民兵王继才,倒在了开山岛的台阶上。王继才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9年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王继才、王仕花夫妇荣获“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全国爱国拥军模范”等称号。在他倒下的地方,妻子王仕花和新来的民兵们仍在坚守。42岁的颜兵是第三批守岛民兵之一。“王继才守岛卫国的感人事迹在我们当地影响很大,让我深受触动,于是报名守岛。”颜兵说,在岛上体会到了王继才夫妇在岛上生活的孤独和寂寞,是他们内心的担当、坚持才完成了长达30多年的坚守。自2020年11月2日上岛,每当国旗升起,颜兵都深刻感受到“守岛就是守国”的含义所在:“要踏着王继才的脚印,学习他爱党爱国、甘于奉献的精神,把开山岛守好。”(新华社记者邱冰清)责任编辑:郑茗璐
发布者:Summer
02月24日
2月18日,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各中小学开学。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沙雅县供电公司城区供电所配电营业工努尔东·尼亚孜一大早就来到沙雅县第二小学,看望曾受过他帮扶的小学生,询问学生们的困难诉求,并送上笔记本和铅笔,鼓励他们好好上学、健康成长。孩子们纷纷表示,今后会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家人、回报社会,争取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该校六年级学生萨阿代提·合力勒说:“努尔东爷爷每年开学都会来学校看我们,带各种学习用品给我们,鼓励我们努力学习,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努尔东说:“刚开学,我不放心,担心他们缺啥学习用品。”努尔东·尼亚孜(右二)在给学生们发放笔记本等学习用具。(摄影:王克毅)从1994年开始,努尔东每年都会在开学季和“六一”国际儿童节,向品学兼优、家境困难的学生送去学习用具,提供物质上的帮助。现如今,他捐赠的人数已经超过1800人、累计金额突破10万元。年复一年,捐资助学这件事努尔东坚持做了31年,他的善举不仅温暖了受捐学生的心,更感染了身边的人。不少同事受他的影响,也纷纷加入爱心助学的行列中。沙雅县供电公司员工郭小梅就是其中一位。郭小梅说:“受到努尔东大叔几十年如一日爱心助学的感染,我们公司员工也会自发去养老院看望老人,陪他们聊天,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还经常去学校给学生们捐赠学习用品,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捐资助学仅仅是他爱心之举的一小部分,多年来,努尔东还积极开展各类爱心帮扶活动。今年59岁的托依堡勒迪镇三农场村村民张英华,因先天性生长障碍身体弯曲变形,家庭经济来源主要靠租种的5亩果园,一年收入仅有5000元左右。努尔东在2017年夏天电力急修中与她结识,了解到情况后,认她做了“姐姐”,之后经常去看她,给她送一些生活用品。张英华说:“我们俩逢年过节都会聚一聚,平时弟弟还经常打电话问我的身体状况。在我最无助的时候遇到了最好的人。”结亲八年来,时间的推移不仅没有使他们的感情变淡,反而让他们彼此之间的情谊更加深厚。张英华在生活方面遇到困难,也会主动打电话向努尔东寻求解决办法。努尔东下班后,经常去帮她干农活。如今,努尔东和张英华之间的感人故事,成为沙雅县各族干部群众津津乐道的佳话,广为流传。不少人也向努尔东看齐,身体力行维护民族团结进步,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身边绽放,为民族团结进步贡献力量。努尔东的同事任嘉兴说:“努尔东师傅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我们要积极向他学习,努力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一束光温暖灿烂,穿透黑暗,给人信心和温暖。30多年来,努尔东用自己的微光,照亮了他人的道路,温暖了无数人的心。他说:“我会继续做好事,同时希望能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爱心活动中。”来源:石榴云 新疆日报责任编辑:臧静 陶英总平台审核编辑:刘思远
发布者:Summer
02月24日
“这是29年前我服务亚冬会时的工作证,这是纪念徽章,这是开、闭幕式用的节目单……”哈尔滨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亚冬会”)近日启幕,当天上午,精神矍铄的吴翔正在整理下一次亚冬精神校园宣讲所需物品。1963年出生的吴翔先后在黑龙江省龙江剧院、黑龙江省文化厅(后合并为“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工作,1996年第三届亚冬会在哈尔滨举行时,他在大会组委会负责开、闭幕式服化道管理工作。得知第九届亚冬会将在哈尔滨举行后,他携带100余件亚冬会纪念品,先后来到哈尔滨市继红小学校、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校、哈尔滨学院等院校以及相关单位,开展近30场“行走的亚冬文化”宣传活动。2024年,吴翔和朋友携带“相约哈尔滨逐梦亚冬会”条幅勇登泰山,在山巅宣传亚冬精神,为哈尔滨亚冬会助力、加油。“北京被称为‘双奥之城’,咱们哈尔滨现在举办两届亚冬会了,是‘双亚冬之城’,作为一名亲历亚冬会的志愿者,我非常自豪。”吴翔小心翼翼地从文件夹中拿出一个信封。“这个首日封是第三届亚冬会时收藏的,上面还有4位冰雪运动世界冠军的签名。”吴翔告诉记者,前段时间,他还获赠了第九届亚冬会的志愿者马甲和纪念徽章,这是对他宣传亚冬精神最大的认可和支持。“今晚,第九届亚冬会开幕,参赛国家和地区以及运动员数量比前几届都要多,这是哈尔滨的骄傲。”吴翔表示,相比29年前,现在哈尔滨的街路更加宽敞、整洁,比赛场馆设施更加完备、智能。“限于年龄,不能到现场服务,我会守在电视旁边,为亚冬会加油,祝中国体育健儿拼搏奋进,再创佳绩,续写中华体育辉煌篇章!”吴翔说。(记者姜辉)责任编辑:陈曦
发布者:Summer
02月21日
“她每周都会过来照顾我们,给我们理发、洗衣、收拾屋子,陪我们聊天,还组织志愿者清扫村里的陈旧垃圾、卫生死角,是我们村的大好人!”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审召镇浩勒报吉村,一提起“胖大姐”方秀兰,村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事。方秀兰是浩勒报吉村的妇联主席,因常年热心公益、乐于助人,被街坊邻居亲切地称为“胖大姐”。她先后获得各级表彰奖励35次,被评为“内蒙古好人”、自治区三八红旗手、全市最美志愿者、全旗创业致富优秀共产党员……一项项荣誉背后是一个平凡妇女干部无私奉献的至善故事。因为家境贫寒,1960年出生的方秀兰从未上过学。面对贫穷,这个倔强的女人没有向命运屈服,选择了自主创业。2006年,方秀兰开办了一家农家乐,几年下来赚了不少钱。后来,方秀兰主动帮助3户村民也办起了农家乐,生意都做得红红火火。2009年,经村民推荐选举,方秀兰成为浩勒报吉村的妇代会主任。她在自己的店里手把手教姐妹们厨艺,先后开办了6期免费家政服务培训班,将自己多年总结的生意经传授给姐妹们,培训人数超过100人。“别人有困难,能帮一把就帮一把。”这是方秀兰的口头禅。她凭着一颗与人为善的心,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帮助。邻居亢玉兰患有精神疾病,生活很难维持。方秀兰毅然担负起了照顾亢玉兰的重任,成了她的“干女儿”,这一照顾便是30多个春秋。方秀兰并不只是一名老人的“干女儿”。村里有9名贫残孤寡老人,一直是方秀兰在照顾。每隔一段时间,她就给老人们送去些食物,帮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老人们都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女儿。村里的吴毛女瘫痪在床十几年,多年来,方秀兰坚持为老人送吃送喝、洗洗涮涮、端屎倒尿,像照顾亲人一样,直至老人去世。邻村村民张世平在2013年被确诊为尿毒症晚期。方秀兰得知情况后,积极号召全体村民为张世平捐款,帮助他渡过难关。无论是和睦相处的邻里,还是素昧平生的路人,谁遇上了难事,方秀兰都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并用无声的行动影响着身边人。在方秀兰的建议和争取下,村里建成了幸福养老互助院,如今,20多名老人在这里安享晚年。2011年,方秀兰牵头组建起了浩勒报吉村巾帼志愿服务队。2015年,她还自筹资金设立了“爱心救助站”,很多村民都成了救助站的志愿者。在方秀兰的影响带动下,200余人加入她的志愿服务队,捐赠衣物4000余件,共计帮扶困难、大病、孤寡、残疾老人400多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人数达3500余人次。她还自掏腰包,组建了一支23人的巾帼文艺队,丰富农牧民的文化生活。“胖大姐”巾帼送暖也成了鄂尔多斯市的一个志愿服务品牌。(张金梅 记者王永钦)责任编辑:徐睿明
发布者:Summer
0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