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到本周为止,我们学完了“积善之方”中的十个事例。这十个事例的主人公身份不同,所做的善事也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却都积累了深厚的福报,进而福泽子孙,这些事例很好地印证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道理。细细品读这十例故事,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在用一颗真诚的心做利益他人之事。反思自己,学习传统文化也有十年了,可以说善事也做了不少,但是命运却看不到什么明显的改变,其中的原因就在于自己没有用真诚的心去做善事。老师告诉我们,真诚的心是无所求的,不会为了某种目的而做,完全考虑的是对方的需求。可自己却是为了积累福报而去寻找“善事”来做。真诚心是无私的,不会顾及自己的感受,不会计较个人得失,不会因为自己的身体受累或者精神受苦,而放弃帮助他人。反思自己都是在舒适度内帮助他人。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受苦、受累,就会找借口放弃。这种情况太多了,随便举个例子。比如:一次朋友背疼,找我给她按摩。第一天我还做得很认真,内心也因为帮助他人而高兴。可是第二天朋友又来了,这次我感到累了,手疼了,表现出了不耐烦。朋友当然看出来了,后面就没有再找我。以前的我就是这样,在没有放下自我的情况下,善事是做不好的,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福报。真诚心是恒常的,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持之以恒地做善事。如林氏老母,可以三年如一日布施麻团给同一个人。想想自己能做到吗?肯定做不到!就如跟随老师学习这么容易的事情,自己都坚持不下来,曾经因为忙和累而中途放弃了一阵子。老师把宝贝送到手上自己都不能坚持接受,还能做到恒常地为他人付出吗?反省到这些,学生就明白了自己没有积下福报是非常正常的。那我们如何能获得真诚心呢?老师教导我们要从落实《弟子规》的前四句做起,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在生活、工作中,扮演好自己的每个角色,尽职尽责,舍己为人,以此长养自己的无私、利他之心,培养自己的温顺、无求之德,久而久之,真诚之心必会呈现。感恩老师的教诲,让我找到了自己的问题和改正的方法。我明白了一切外在的形式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心,我们一定要在自己的这颗心上下功夫,争取让圆满的真心早日显现。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阅读3评论0点赞0转发
2天前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是我们举办“幸福人生小课堂”的第三堂课。小课堂的学习让我收益颇丰,在此给大家分享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一日常规》的第一集,从第一堂课到这次已经是第三遍学习了。虽然是同样的内容,但每次的收获和感受都不一样。我们知道,学习的目的是做到,所以参加学习的每位老师都非常注重力行。这一集所讲的虽是简简单单的四件事,但是我们半个月了都还没有完全做到,所以大家一起发愿:什么时候做到了再学下一集。不能做到还是因为不明理,还是没有意识到《一日常规》的重要性。《一日常规》是《弟子规》的细说,主要是历练我们的恭敬心。老师说:人只有一颗心,恭敬心有了,清净心、慈悲心、真诚心就都有了,这颗心就是真心。我们要练的就是这颗心。“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没有用恭敬心学再多的经典,都得不到真实利益。所以不需要学太多,有了恭敬心,再加上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我们就会真正做到,真正落实。在此感恩每一位对我开办小课堂支持、鼓励与成全的老师!正因为有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有了这个一起学习的机会,是大家的爱心让我对小课堂的开办充满信心。我们小课堂里每一位老师都让我感动!李老师每次都从古交过来,有时候还会带着母亲一起来学习。这一次她早上4点多就起床了,先坐车从古交到太原,然后再倒公交车到榆次。在太原居住的陈老师,家在最北边,坐车过来需要3个小时的路程。李春老师前一天就从太原赶过来,帮我一起整理收拾小课堂,一直忙到晚上8点多才吃饭,但他没有叫一声苦。他说,他每天睁开眼想的就是如何帮助他人—这种无我利人的心让我无比敬佩!石老师每节课都是最忙的,常常要开车去很远的地方接送大家,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杜老师年龄已近七十,但学习劲头十足,她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李林老师家里有老有小,公公也有病,两个孩子还需要照顾,但他知道到学习的重要性,克服了一切困难,每节课都坚持来学习。小课堂里的每一位老师都是我学习的好榜样!这里人虽然不多,但是每个人通过学习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喜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学习传统文化真是谁学谁受益!我由衷地希望和欢迎更多想要改变命运的人,能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落实圣贤教诲,一起改变命运!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阅读3评论0点赞0转发
2天前
首先,我体悟到,学习传统文化确实能改变命运,但一定要会用心。如果心用错了,带来的会是灾难和痛苦。学生想到了自己小的时候,很多时候,妈妈让自己做的事,自己是不情愿的,但又不得不做,内心很挣扎。长此以往,患上了头疼的毛病。只要听见妈妈说了自己不愿意听的话,或是让自己做不愿意做的事,就会头疼。现在才知道,自己小时候是那么的忤逆。正是这种忤逆,让自己即使想要孝顺父母,却做不到发自心底的真孝和感恩,只是停留于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而已。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想要积累福报就必须要保持恭敬、谨慎。一个人往往在学到了一些知识、明白了一些道理后,就容易生起傲慢心,从而失去恭敬和谨慎,并开始要求别人,挑别人的毛病。所以我们一定要引起警觉,无论什么时候,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都要反躬内省,找自己的问题。不与人对立,不挑剔、指责他人,要多包容、理解他人。看到别人做错了,要想如何长善救失,而不是揪着错误不放。另外,我们应该注意,在日子顺意时不能放松警惕,要懂得居安思危。顺境时人心容易放逸,心一放逸就容易造恶。所以当我们遇到顺境时,一定要更加小心、谨慎。我们不要去要求家人和身边人改变,只要我们自己的心转变了,做出好样子,所有的境缘都会转变。另外,遇到任何境缘都要反观自己。我们知道,恶心恶念会散发出恶能量,这种恶的能量会让身边人远离你。所以当身边人不愿意靠近我们时,我们一定要找自己的问题。而且恶心恶念不但影响自己,也会影响家人,轻则减福,重则折寿。从心觉老师的分享中,我还学到,好的婚姻是需要经营的,需要夫妻之间彼此恭敬、体贴、关爱,一切时、一切处都想着对方的需求。想要家庭和谐就要做到敦伦尽分,心甘情愿、尽心尽力地去付出,不能抱怨。总之,自己改了家人自然就好了,心善了境缘就会变好;要去除私心,就要用无我利他的心、恭敬谨慎的心对待一切人事物;不看别人毛病,只找自己的问题;要学会随顺。以上是学生学习心觉老师分享的感受,敬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阅读4评论0点赞0转发
07月04日
家庭是需要我们用心呵护与经营的。而经营家庭的关键,首在端正人伦关系,其中夫妻之道又是人伦的基石。夫妻间唯有相互理解、彼此包容,才能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关系融洽,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身心发展自然健康,就不会出现问题。家庭如同大树,根基稳固、躯干健康才能茁壮成长。父母是我们的根,我们要用孝心养护好父母这个根;而我们是孩子的根,作为孩子成长的根基,我们更要以身作则,用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为子女提供精神养料,让孩子健康成长。学习传统文化,核心在于躬身力行、自我改变,不是用传统文化的标准去衡量他人。指责与抱怨是负面情绪的根源,不仅会带来痛苦,还可能招致灾祸。我们身上的不良习气往往是多年积累而成,不是想一想就能改掉的,但只要坚定信念,遇到挫折不动摇,一定能逐步改善。 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看不到自身的问题,最大的痛苦是不自知。我们常常用传统文化知识粉饰外表,却忽视了内心的修养,做不到表里如一。要知道,真正的善源自内心,而刻意包装的善行是做表面功夫。当我们挑剔他人的毛病时,其实本质是自身也有相同的问题,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关乎个人,更会影响祖宗父母的声誉,还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践行传统文化,需要从反观自省开始。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孝敬父母、引导子女,以及在生活中利益他人。日常生活中,保持对人、事、物的恭敬心与感恩心,让善念不断生长,恶念便会逐渐消退。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是成长的契机 —— 善缘要珍惜延续,恶缘需转化为改过的动力,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道路上有正确的方向,朝着目标不断前进。感恩老师的分享,我会努力践行,以传统文化为指引,努力改善家庭关系,突破困境,同时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阅读4评论0点赞0转发
07月04日
前几周写分享都是提笔就写,这一周试了好几次,一直不在状态,不知道该写点什么。自己就在思索为什么会这样?一周总结分享理应是一周学习效果的呈现,分享是由心而发的,而我学习没有入心,力行没有入心,整个人又被生活琐事裹挟着,所以写不出什么来。想到自从跟老师学习以来,近一年的时间,自己似乎没有什么进步,习气还是一点没改,只是在形式上有所收敛,自己不明白什么原因,总感觉自己被什么障住了,无法前行。于是开始深挖障碍自己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还是会不自觉地看人毛病?为什么对父母还会有不耐烦,遇事还会向外怨?甚至一天到头反省不出自己的问题。经过这几天不断深入的反思,我终于找到了自己没有进步的根源是傲慢,傲慢使我觉得自己还不错,比别人强,所以才会挑别人的毛病,怨别人事情做不好……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感觉心里没那么堵了,对于身边的人事环境也看明白了,一切都是我自己感召来的,别人没有错。结婚这十几年来,婆婆对我这个儿媳妇是不满意的。婆婆经常说我看不起先生,说我性格太强势。我做什么她都看不惯,我也一直觉得婆婆比较清高、挑剔,不易沟通。所有这些我虽然嘴上什么也不说,但是会故意疏远婆婆,现在明白了,我眼里的婆婆就是我自己。傲慢是人最大的过失,它让我失去了恭敬心、真诚心、爱心。对于我来说,傲慢就是障碍我的一面玻璃,明明能看见光明的前途,却无法向前迈进一步——在学习中看似道理都懂,也对老师的教诲深有感触,可到了现实生活中,什么都落实不了。学生深知,这种坚固的执着不放下,真诚心永远找不到,也就永远不会进步,更谈不上改变命运。学习传统文化这些年,所谓的“善事”没少做,扶贫、放生、做义工等等,这些事不但没让自己增长慈悲心,反而增长了傲慢心。听老师讲到《积善之方》中的案例,每个人都是用真心在行善,才感得子孙后代富贵显达。自己这一身习气不去除,就没有办法做真正的善事。老师教导我们,人的一切习气都是源于伦常没有做好,学生也深知自己五伦中哪一伦都没有做到。今后一定从伦常下手,先去练习随顺,随顺父母,随顺先生,以此来对治自己的傲慢。从减少到去除自己的我执做起,做一个拥有温顺之德的女人。学生非常感恩,蒙祖宗阴德庇佑,遇到这样好的老师;感恩父母给我健康的身体,如果自己不认真学习、改过,便对不起父母老师给予我的身命和慧命。感恩老师慈悲教诲。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阅读6评论0点赞0转发
07月03日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学习心觉老师分享的时候,自己是一边做事一边听的,虽然听得不是特别认真,但还是给了自己内心重重的一击。我体会到心觉老师讲的问题,都是我的问题,都是自己常有的心态啊!这个后果也太可怕了,如果不改,等待自己的就是灾难。心觉老师了讲她学习传统文化的经过。刚开始的时候是因为她自己、丈夫和孩子都生病了,所以想改变命运的心特别迫切,因此能够认真、恭敬地跟随老师学习。也正是因为如此,心觉老师便在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改变了命运——家人的病都好转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原本的初心、恭敬心和感恩心不知不觉丢掉了,心里滋生出了傲慢、不敬和抱怨。因为心变了,即使还在学习传统文化,但收获的果却变成了恶果。听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心真的是特别紧张。因为自己也是跟着老师学了几年了,正处于一瓶不满,半瓶晃荡的状态,特别容易生出骄傲、自以为是的心。自己还经常用学到的东西去衡量别人,找别人的过错,却没有反躬内省,去警觉自己的起心动念,这个后果真的是非常可怕。接着,心觉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讲述,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要认为是自己的问题,遇事一定要先找自己的原因,绝不能怨人。心觉老师还提醒我们,不能有自私自利的心,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把心安住在对方身上,认真感受他人的需求。心觉老师讲到王老师对康老师的体贴照顾:即使是一顿饭也要认真对待,一点都不含糊。反思自己做饭经常糊弄,听课那天本来还想点外卖,但听了王老师对康老师的恭敬与关爱,自己就默默的去厨房给大家做饭了。自己发愿也要成为王老师那样的人,认真、恭敬、不糊弄,不计较,不抱怨。学习心觉老师的分享,我还认识到,我们心里有任何一点的对立、傲慢,包括看别人毛病,都会让人不舒服。心觉老师讲到,她犯一点点过错,王老师都会不舒服,因为她是老师的学生。自己就想,我们也是老师的学生,如果我们犯错,老师肯定也会身体不舒服,这是多大的罪过呀!如果我们不改过,还不断犯错,那就是在伤害老师!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一定要看好自己的心,踏踏实实地改过,不能再让老师受到伤害。心觉老师还讲到,因为她的过错,导致她父亲的病情加重,受不了疼痛而自杀。自己听到这一段的时候,真的是特别地吃惊,因为眼下妈妈的身体也是不好,虽然还没有到疼痛难忍的程度,但也是小毛病不断。自己以前总觉得这是妈妈的问题,从来也没有想过是自己的原因。再反思自己,发现真的是特别地不孝,根本就没有体谅过妈妈的心。我在这里向妈妈深深地道歉!我以前经常跟妈妈对立,爱挑妈妈的毛病,认为妈妈不爱自己,现在回想这都是大逆不道。听心觉老师讲她父亲的结局,自己真的是心里一惊,我难道也想让妈妈遭受这样的结局吗?当然不想!我想让妈妈快乐幸福地度过晚年!所以学生一定要改,当下就要改。非常感恩心觉老师的分享,她给我敲响了警钟:什么时候都不能起恶心恶念,不能有恶语恶行,一定要看好自己的心。感恩老师,感恩大家,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阅读6评论0点赞0转发
07月02日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本周学习《了凡四训》中“积善之方”里嘉兴包凭的故事,我深受触动。包凭才华出众却屡试不第,此后专注德行修养。一次出游时,他见圣人像露天摆放,饱受风吹日晒雨淋,便毫不犹豫捐出身上所有银两、布匹衣物,为圣像修建屋宇。这一善举为他积累了深厚福报,其子孙皆考取进士、官居高位。为何一次善行就能收获如此福报?我不禁反思自身不足。回顾过往,因小时候德行孝道欠缺,不听父母话,我多次高考落榜,让父母失望不已。起初接触圣贤教育时,我只是停留在理论学习,未能在生活中实践,德行不足,自然难有福报,后续福泽子孙也是不容易。老师教导我们,修福需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敦伦尽分,尽职尽责”。每个人都拥有多重身份:作为女儿、妻子、母亲,以及在工作中的上下级、同事朋友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这些伦常之道便是我们应尽的本分。自己作为姊妹中最小的孩子,我从前对父母兄长、姐姐缺乏孝顺与恭敬。姐姐戏称我“小反上”时,我还沾沾自喜,却不知这已违背伦常之道,种下痛苦的种子。正因如此,我小时候体弱多病,求学、工作之路也诸多不顺。成家后,我对丈夫不够柔顺谦卑,言语尖刻;自己管教孩子时被情绪左右,全无慈母风范。内三伦(父子、夫妇、兄弟)未能遵循正道,外两伦(君臣、朋友)更是无从谈起,生活自然难有顺遂。此次学习,让我既羞愧又感恩。羞愧于自己违背伦常,让亲人操心;感恩遇见传统文化与良师。老师如同高明的医生,精准诊断出我的问题,并指明解决之道。虽然改正错误的过程充满挑战,且时有反复,但每一次进步都让我感到心清气爽。我深刻意识到,成长需要改变习气,恪守伦常规矩,不断反省自身。唯有如此,方能成就更好的自己。也希望大家都能从传统文化中受益,收获恒久的幸福与快乐。感恩这宝贵的学习平台,感恩老师的悉心教导!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阅读6评论0点赞0转发
07月02日

火气旺、燥气盛该怎么调理?|《黄帝内经》精华篇系​列

原创 彭鑫医师 中医彭鑫博士工作室 2025年07月01日

中医彭鑫博士工作室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医经典,传播中医文化,共享养生方法,总结治病经验,传递正能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和谐世界,从心做起!

彭鑫博士讲解:火气旺、燥气盛该怎么调理?

“帝曰:諸癰腫筋攣骨痛,此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此四時之病,以其勝治之愈也。”——《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以其胜治之愈也”这句话,《素问集注》里边注解“以其胜治之者”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说张志聪所说的“以五行气味之胜治之而愈也”,也就是用五行相胜的这个道理来进行治疗。比如寒气,被寒气所伤的,我们只是用热药行不行,一般都是在配合甘味的药,用甘温之品。要是被热气所伤,我们需要用什么?水克火,就用寒性的药来进行治疗。比如说上心火,上焦之火,我们用可以用莲子心、竹叶、黄连,有的人是胸膈部的火,涉及到胃,这时候可以用黄连。上焦肺中之火也可以用黄芩。下焦之火,肾中的火用黄柏,也就是不同部位的药分别治不同部位的火。还有人嘴角上火怎么办?嘴角上火,口糜淋痛,这时候用导赤散。眼睛上火用什么呢?用白菊花、黄芩。嗓子上火怎么办呢?用金银花、芦根,用这些来进行治疗,所以不同部位的火用不同的清火的药,来给它归经来进行治疗,这些清火的药都是寒性的,所以说寒胜火。有的人是燥,燥也就是金。金气盛了之后怎么办,要辛以润之,它太收了,所以就燥。尤其是秋天有很多人是燥咳,就是咳嗽半天了没有痰,好不容易出来点痰,那个痰非常凝固,而且非常的黏,吐在水里面还沉底,这个痰就属燥咳。燥咳怎么办呢?要辛以润之,我们就需要用什么呢?用清燥救肺汤,用枇杷叶、生石膏、麦冬等等这些中药来给它进行润燥,润燥滋润的同时,这里边生石膏是辛寒之品,用辛味散开,同时再用滋阴的药滋进去,就像土壤板结了,浇水根本浇不进去,浇完了之后,过几天土壤还板结。那怎么办呢?先用犁把土壤松开,再放点蚯蚓进去,让土壤彻底松开,然后再浇水,水才能渗透下去,要是不把土壤松开,这个地永远是板结一块,就像水泥地一样,浇多少水也渗不下去,这就是中医治病的一个思路,以其胜来治之。所以说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这些具体的问题的时候,需要用具体的五行相克的方式来进行分析,针对性的进行治疗,这样效果才好。这就是咱们整段话的含义。我们在临床上遇到的壅肿不多,但是筋挛骨痛非常多,一般来讲,人上了岁数,到了中老年,尤其是50岁之后或多或少,肩膀、膝关节、腰、颈椎都会有点问题,时不常的就会疼,比如打球不小心扭了一下疼,好长时间好不了,这都是筋的问题。有的人久立脚后跟就疼,腰就疼,这是什么问题,骨的问题,所以我们得舒筋健骨。健骨是什么?要补肾。舒筋就要养血,这是通过中药来进行调整。也可以通过推拿按摩,我就比较提倡有一些中老年人,要常做做推拿按摩,或者是自己进行锻炼,最好是自己进行锻炼,把筋都拉开,每天用手拍一拍全身的经络,这样的气血疏通更好一些,这些都是强筋健骨的方法。还有就是练内家拳,把气血直接拉到梢节去,梢节就是手和脚,让手脚就都变的温暖,大家注意,手脚只要温暖了,气血就已经通到最末端了,那么肩膀、胳膊、膝盖、踝关节就不会有气血瘀滞了。一般来讲,比如肩膀出问题的人,大多数手脚都凉。膝关节有问题的人大多数脚都凉,为什么呢?气血在这儿就打结了,过不去了,叫做血瘀气滞了,所以说我们为什么要经常的锻炼身体,抻筋拔骨,原因就是这样,抻了筋,气血就旺盛,肝就好。肝主筋,把骨头正到正位上去。肾主骨生髓,所以肾气就足,对肾气有好处,所以抻筋拔骨,某种意义上就是滋养肝肾。所以咱们平时也要注意,把筋骨给抻拔开,每天都要练练抻筋,压压腿,就是我们所说的这个不同的筋呀,尤其是腿上的大筋,还有胳膊上的筋,都抻一抻。全身抻开一遍之后,身体就感觉精力非常充沛,精气神非常足,这就是养肝养肾的好方法。好了,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节课再见。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如需转载或引用请给编辑留言,并标明出处。禁做商用。  

发布者: 汀兰阅读4评论0点赞0转发
07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