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家 庭
全部 |家 庭
最近看到一条新闻,电影《少年的你》已经突破14亿票房,进入中国影史前十。随着电影的火爆,校园暴力的残酷也第一次呈现在无数观影的家长眼前。但暴力之外,最让我感触的,其实是隐藏其中的“中国式教育困局”。就拿片中最典型的例子来说吧,也就是校园霸凌的真凶,富家女魏莱。  她带头殴打、凌辱,逼得同学胡小蝶跳楼自杀,却毫无悔意;她欺负陈念,用排球砸、推下楼,甚至围追堵截到家门口,逼得陈念钻进垃圾桶;丢老鼠、扇耳光、剃头发、拍裸照,还能摆出一副乖乖女的天真面孔。而直到警察上门,她妈妈也一直坚信女儿是清白的。她想不通:我给了孩子最好的条件、最好的教育环境,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其实这一切,早都有迹可循。因为高考失利,只能去复读的魏莱,换来的是父亲已经一年没有跟她说话,这样冷酷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内心的压抑无处躲藏,只能寻找发泄。欺负同学,就是她情绪发泄的出口。父母没有正确的教育方式,再丰富的物质、再好的师资学校,都是白搭。这绝不是个例,而是真实地发生在无数家庭的日常里:孩子软硬不吃、说什么都不听,明明都是为他好,却根本管不了!沉迷手机电视、写作业拖延,啥都爱摆弄两下,就是不爱学习,将来可怎么办?顶嘴、哭闹、乱发脾气,甚至撒谎,除了打骂,实在想不到别的方法了。其实,孩子越管越难教,真不是孩子的错。每一个喜欢跟父母“对着干”的孩子,都有一个不被人发现的渴求。究其原因,其实是爸妈们“站错了位”:成人本位:大人根据自己的经验,设定一个标准,觉得这就是孩子能达到的目标。如果孩子达不到,那就是他不认真、他不专心、他不好好干……孩子本位:我有自己好奇的、喜欢的,有自己的感受、有被尊重的需求,可我表达不明白,妈妈也看不到我的需要……不懂孩子,才是你对孩子最大的伤害!试想一下,考试需要准备,开车需要试驾,连上班都有试用期可以考察,但为人父母却没有任何“上岗培训”,经常赤手空拳就上了育儿的战场。在孩子成长的同时,父母也需要成长。世界上天生没有坏孩子,所有的孩子都是天真无邪的,他们的心灵是纯洁的,他们的语言是美好的,他们的思想是单纯的,但是他们是生活在家庭这个小环境里,同时又是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大环境里,他们那单纯的心灵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侵蚀,所以作为父母呵护孩子的成长,关爱孩子的健康,培养孩子的习惯,开发孩子的智力,健全孩子的人格,所有这一切都是从家庭出发的,都是与父母分不开的,孩子是从父母跟前学到第一句话,孩子是从父母面前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孩子是父母的第一个朋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人生最初的经验,养成人生最初的情绪。这就要求我们做父母的要注意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在培养孩子的最初阶段,我们是缺少经验的,对待孩子培养走了一些弯路,孩子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发现问题后我们作为父母及时反省自己,给孩子树立榜样,言传身教,叫孩子做到的我们父母首先垂范,协助孩子纠正孩子的错误,所以说孩子的成长,也是做父母的成长,我们与孩子一起成长。用爱的感染,成就一颗感恩的心对孩子既要有爱,又要对他严格要求,只爱不要求就成了溺爱,会使孩子遭到毁灭。一位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指出:“要做到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当然有时我们很难划清爱护与溺爱的界限,因此,家长要做到既爱又有教育。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感情和道理融合起来,做到爱中有数,教中有爱。曾有报道说:一位下岗女工,知道孩子喜欢吃虾,咬咬牙从菜市场买来虾,做好后端上桌,看着孩子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舍不得动一下筷子。眼看孩子已吃完饭,妈妈忍不住想去尝一下剩下的虾----“别动!”她13岁的儿子说:“那是我的!”。盲目过分溺爱孩子,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忽视了子女对父母的尊重,换来的是孩子的无情。在儿子的日常生活中,姥姥关照他的生活相对多一些,宠爱多一些,就会有时候对姥姥的尊重不够,缺乏一颗感恩的心,让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对他说:“这样不尊重姥姥怎么行呢?”给他摆事实讲道理,同时我也从自身找原因。因为自己工作忙,对老人的关心与照顾也有做得不到的地方,于是,我们也注意平时对老人的关心照顾再多一些,给孩子做出表率作用,教育他不仅要孝敬爸爸妈妈,也要孝敬姥姥。随着儿子逐渐懂事,也开始学着照顾姥姥了,每当这时我们总会会心的拥抱。用平等与尊重,畅通交流渠道交流是打开心灵之门的最好的钥匙。我们作为孩子的父母要让孩子的心灵之门永远向我们敞开,让我们父母和孩子永远成为最好的朋友。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孩子的尊重,没有尊重的教育是注定要失败的。尊重的表现是做父母的要言出必行,赢得孩子的信任,从小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好品行。如果父母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的一拖再拖,或用假话唐塞孩子,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孩子的信任,使孩子办事敷衍不认真,遇事半途而废失去自信。我曾慕名给孩子报了一个围棋培训班,想通过学习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儿子上了一段时间后,随着学习的深入感觉有些难,就说:“太难了,我不想上了!”我就鼓励他说:“别急,刚开始一定有些难,习惯了就好了!”一个月以后,我发现儿子学习的兴趣越来越小,我问他想不想学了,他说不想。于是我就让儿子从围棋中退了出来,并不是我迁就孩子,而是我认为,没有什么比保护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更重要的了!学习了基础课程,学会了基本的思维方式就是参加学习的收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主要通过自身充满尊重的行为去感染孩子,让孩子在生活细节中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中,我高兴地看到儿子已将尊重内化为习惯。要学会经常用鼓励欣赏的目光和语言与孩子交流,使孩子更乐意把父母当作知心朋友向父母倾吐心里话。对于还是小学生的孩子,我们做父母的要从小处入手,及时了解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有哪些朋友,在学校听到哪些有趣的故事和新闻,班级里有哪些新鲜事,是否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有没有得到老师表扬等,通过孩子的回答了解孩子的精神面貌,以及他思想动态。观察孩子的判断能力,以及孩子的是非标准,等到孩子说完,视情况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孩子平等交流。如果作父母的能对孩子每一个细微的情绪波动,不要想当然而做到及时沟通心中有数的话,那么在孩子与父母之间必定架起的是心心相印的桥梁,孩子在这样愉悦、自信、健康的环境下也必定会成长为一个宽容、大度有包容心,理解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的人。培养良好的学习阅读习惯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一切习惯都是从童年开始的。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习惯是一种多么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从小就应该建立一种好习惯,通过教育,陶冶,直至让习惯成为自然,终生不忘。营造好环境,协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重要保证。家长是孩子第一任教师,是监督、教育孩子并使之健康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家长可根据具体情况,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一个舒适、简洁、安静的单独学习空间,属于孩子自己的学习、休息的环境,各种读物分门别类,整洁有序,便于阅读和查寻。家长也可以将孩子的小房间稍作装饰,使其更具有书香气息,让人一进房间就产生读书的欲望。总之,家长要尽己所能为孩子营造环境氛围,把他们逐步引进书的世界、知识的海洋。掌握好方法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经常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自己在学习中总结的一些好的经验希望孩子能够借鉴,总结出的一些教训希望孩子不再重蹈覆辙。对孩子来说,就需要我们家长来带,例如孩子学习时家长也在看业务书,在学习,而不是在看电视、在打游戏。教孩子去实践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例如与孩子一起阅读,每读完一篇文章或故事,可以向孩子提一些简单的问题,检查孩子听了多少,理解了多少,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从小养成认真倾听和思考的习惯,同时也能逐渐提高孩子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散文使人宁静,读小说使人认识社会和人生。”为把孩子引入一个高尚的精神世界,为今后的人生打好“精神的底色”,我们家添置了很多优秀的、适合儿子阅读的书,直到现在,购书依然是我家财政的一项重要支出。应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儿子在学习,我也在陪伴儿子的过程中有了新的提高,增加了更多的人文、科学知识,多背了更多的单词。俗话说“身教重于言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言传带给孩子的是感性认识,而身教则让孩子得到理性的升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一言一行会直接“克隆”在孩子的身上。孩子最初对事物的分辨能力完全依靠于父母和身边的亲人,就好比钢水一样,倒入什么样的模具就会是什么形状,一旦冷凝焠化,再要改变就千难万难了。因此,作为家长,我们千万不可不拘小节,要时刻牢记,你的形象时刻都会映入孩子的大脑。来源:壹生圆(ID:ysy2229)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2020年06月11日
近日,湖南省一个12岁的小女孩在学校5楼跳下自杀,抢救无效死亡。女孩在跳楼前把遗书交给了同学,她在遗书里这样写道:妈妈,感谢您给了我生命,并且养育了我12年。希望在我死后您能不再悲伤,能马上走出阴影,不再为我烦恼,最后我还是希望您与爸爸能够复婚。爸爸,感谢您给予了我的条件与关爱,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您能改掉坏毛病,我希望您能使妈妈笑口常开。据女孩的朋友说,女孩父母离异,她的母亲对她期望很高,要求严苛。她曾多次表示,想通过跳楼或者离家出走来的方式远离母亲。女孩和妈妈的关系究竟如何我们无从得知。但单亲妈妈,要求严苛,孩子不堪重负走向极端,这和去年的热播剧《小欢喜》中宋倩、乔英子母女的相处模式类似,或可从中得到一点参考。单亲妈妈宋倩在离婚后对女儿倾注了全部的爱和关心,为了更好地照顾女儿,她辞去了高中老师的工作,成为一名教辅机构老师,每天精心做各种食物、营养品为高三的乔英子补充营养,一顿也不敷衍。在学习上,她用自己的专业制定了严密的学习计划,希望女儿能考上清北。宋倩为了女儿一门心思地付出和奉献,乔英子也体谅她,努力按她的要求生活。但宋倩的爱超出了母爱的重量,乔英子身上背负的除了母爱,还有她婚姻失败的痛苦和生活的唯一重心。在强烈的控制欲和占有欲下,女儿的生活被母亲严密安排,为了时时监控女儿的学习状态,母亲甚至在她书桌前开了一个大玻璃窗,窗帘由在房间外的妈妈掌控。知道女儿背着自己看了一部电影,宋倩在公共场合大发雷霆,不顾路人的目光、女儿的眼泪。她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英子,你可是妈妈的一切呀”。如此沉重的爱和控制让懂事的乔英子无法承受,她抑郁了。单亲家庭里,像宋倩一样的“恐怖的母亲”并不少见。单独抚养孩子的她们难以排解婚姻失败的痛苦,内心的空虚和生活的压力都转化为对孩子的关注和期待。此外在亲子天性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下,很多母亲是把孩子看成自己人生的意义所在,她们放弃了自己的生活,把个人的所有愿景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要强的妈妈,往往还变本加厉地要求孩子。是啊,孩子除了自己,还要一起负责母亲的未来,母亲为了避免人生再次失败,她的控制欲能不强烈吗?在这过程中,单亲家长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无私牺牲和过分付出,是把自己的压力一分不少地转嫁给了幼小的孩子。他们的奉献,都是需要孩子用自由来还的。尽管正值豆蔻年华的小女孩选择了以死亡逃离母亲,但她的遗书表现了她是和乔英子一样懂事、会体谅妈妈的孩子,只是一切对孩子来说太沉重了,她们都已经无法呼吸。事实上,以中国家长对孩子的付出程度看,离婚绝对是大大对不起孩子的事。但两个人日子实在过不下去,又不想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中国家长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高考后离婚潮。为了孩子,不要说相看两相厌,就算是有深仇大恨,父母也能在孩子面前演出和美夫妻的样子,直到高考结束孩子成年,再让他们面对父母离异的现实。《奇葩说》曾有一个辩题叫“面临高考父母能不能离婚”,请了50位年轻人和50位父母亲作评委。过程中,正方票数随着双方辩手的来回发言不断变化,而反方“不能离婚”的票仓——父母们异常坚定,无论正方辩手如何情理结合、舌灿莲花,他们连中途变票都没有。这么顽固、死撑的父母,让年轻子女们感受到深爱和奉献,不得不举手投降。亲子之间其实从来不缺爱和理解,明明都想成全,不想辜负,结果却是,双方都得牺牲自己的自由和生活。绑缚、牺牲式的亲子关系,代价太沉重了。如今,离婚率的持续提升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也随之而来。不同于中国父母离异后的冷淡、绝交,西方流行一种co-parenting,即离异夫妻共同抚养的方式。它的核心宗旨就是:以孩子的成长利益为上,搁置你与前任配偶之间的争端和斗争,通过商议协定,共同养育孩子。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离异的夫妻一起带着孩子,甚至各自的新伴侣和谐出游活动,他们的孩子能平稳接受父母的新生活,和双方都保持爱与支持。当然,离异夫妻不可能都能做到放下不满、和谐相处,离异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也不可能完全消除,但这种方式的可贵之处在于,父母必须为了孩子的成长摒弃怨恨和不满,找到一种成熟的相处、处理方法,这对于双方摆脱阴影、开始新生活也有一定积极影响。感情破裂的两个人为了孩子重修友谊,固然委屈而困难,但很多中国父母沉浸在对孩子愧疚中、放弃自己的生活以孩子为重心,不只是自己要受苦,孩子也苦。如此比较,前者的委屈是不是更值得忍受呢?来源:孝德童子园公众(ID:xdtzy2229)
发布者:孝德童子园
2020年06月11日
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已经成家立业的孩子依然需要父母的帮衬,并且认为这都是理所当然的。或者是这样的:你为了你的孩子付出了一切,你的孩子却依然不懂得心疼你?来看看今天的这篇文章,或许会有你想要的答案。有时候别人不懂得心疼你,不是因为你付出的太少,而是你付出过多。同样,孩子也不是天生的“白眼狼”,而是你无限度给予的结果。(1)我们隔壁的女孩上初三,她妈妈在生她时大出血,在手术台上抢救了好久才活过来。自此以后身体就很不好,他们两口子都很在意娃的教育问题。那个女孩儿也很争气,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年级前三名。可我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她放学回家后,跟妈妈吵架的声音。有一次,她妈妈跟我一起买菜,就在路上开始诉苦。说是自己一心为女儿,每天变着花样给她做好吃的,生怕有一餐不和她胃口,让孩子吃少了。学业这么重,作业那么多,该如何是好?再后来跟她一起聊过好几次,每次的话题都以她女儿开始,再以她女儿结束。很少有听她说起过自己。她在照顾女儿方面也确实尽心尽责,每天女儿进门前,她都会把精心做出的饭菜摆在桌子上,洗完衣服叠好放柜子里,并且把第二天要换的衣服给孩子放床头。有一回天气热,她给女儿拿的衣服有些厚,自己在那里自责了好久。我对她说,孩子都上初中了,热了肯定自己会脱的。可这样一位尽职尽责,无微不至照顾女儿的妈妈,却每天要接受孩子的责备与挑剔。女儿从来不觉得妈妈为她付出有多辛苦,好像自己享受到的一切都理所应当。我想如果那位妈妈让女儿放学回来自己盛饭,自己收拾房子和衣服,是不是又是另外一种结果呢?(2)我有个很要好的同学,她有一个妹妹。有一次,我去她家里做客,她妹妹嫌她妈做的饭不好吃,要吃肯德基,问她妈妈要钱去买,其实那时她妹妹也已经在工作,自己挣钱了。但她妈二话不说就把钱掏出来了。更令我震惊的是,她妹妹买回来之后,一个人狼吞虎咽地就吃了起来。吃的差不多了,把袋子提起来放在她妈跟前说:“我不吃了,剩下的给你喽!”她妈妈竟很自然地拿起来吃完了。没有任何觉得不对的地方。我想如果是我,肯定不会把自己吃剩的给我妈吃,而是会跟她一起分享。记得我七八岁的时候,有一次吃完哨子面,把剩下的汤和菜哗地一下倒进了我妈的碗里。我妈当场严厉地批评了我,大意是要尊重她啊什么的。你看就是因为妈妈的有限度给予,所以才让我至今记得有些事不可以那么做。其实,我那个同学的妹妹到现在自己生孩子了,都没学会心疼她妈妈。上次她要搬家,让她妈帮忙去收拾。她回到家的时候,她妈妈刚下班回来正在做饭,她就一个劲地在那里催促。她妈妈做好饭,连吃一口都没顾得上就跟她一起去收拾东西了。而且她妈在做饭时还问她妹妹吃过了没,她妹妹说在来的路上买饺子吃了。我又震惊了一把,心里想为啥不打个电话问问她妈吃饭没,如果没有的话,买来一起吃不很好吗?我那位同学的妈妈,整天埋怨自己的老公和女儿不知道心疼她,可她从来都不知道,自己奉献的过多,以至于让人觉得她根本不需要心疼。仿佛她生来就该心疼别人一样。(3)还记得那个在机场弑母的汪佳晶吗?他在日本留学五年,期间的生活费和学费都来自于母亲每个月7000元的收入。他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母亲给予的一切,从未想过自己24岁的大好年华,完全可以靠勤工俭学来替母亲分担。最后一次,母亲四处举债,实在没钱给他了。他竟然对着前来接机的母亲连捅9刀。作为一个母亲,看到这则新闻时,我震惊不已。一个对自己有生育之恩,养育之恩的人,他如何能下得了手?难道把你养到24岁了,你还不能独立吗?难道身为人母就活该养你一辈子?对自己的亲生母亲都缺乏宽容,痛下杀手,何况对别人呢?他还有一点宽容之心吗?所以,如果你不想将孩子培养成“白眼狼”,那就千万不要替孩子做太多,不要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要去教导孩子懂得感恩。如果你不想自己所有的付出换来的都是伤心和失望,那就请有限度地去给予,那才能打造出健康的亲子关系,不然终有一天会溺爱成灾!总而言之,别再说孩子不懂得心疼你,那都是你惯出来的!从今天起,一起做个“懒妈妈”吧!来源:孝德童子园公众(ID:xdtzy2229)
发布者:孝德童子园
2020年06月11日
这世上,有一个男人,他虽然给不了你最好的,但他愿意把他生命的全部都给你。这个人,就是父亲,全世界最爱你的男人!《淮南子缪称训》说道: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父亲疼爱自己的孩子,并非图有回报,而是因为他内心中的爱。父爱如同巍峨的大山,为我们扛起一切;父爱如同温暖的太阳,照亮我们的人生。父亲的身影也许并不高大,但他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男人。 01 常言道:母爱如水,父爱如山。父亲的爱,就像大山一般,无言却又深沉。他总是低下头默默的做好一切,但对于表达却十分吝啬,羞于说“我爱你”。父亲,如同一座壮阔的高山,记忆中的他仿佛永远如此挺拔。可不知何时,他的背开始变得佝偻,两鬓也有了的白发,声音也不再洪亮。原来,我们以为永远雄伟的高山,也会变得枯萎,变得失去往日的蓬勃。而父亲的一双手,更是他一生的沉淀。从记事起,父亲的双手就从未光滑过,摸起来涩涩的,布满老茧,可是这双手却格外有力量。随着时间的流逝,父亲日益苍老,一双手也不像以往那样刚劲有力。但这双手却能为你带来诸多惊喜。一次无意中跟父亲的谈话,提到想吃家乡的美食。隔天,父亲的身影便出现在我的眼前。大包小包的东西让他整个人看起来格外瘦小,不免让人心疼。父亲憨厚的说道:“好不容易来一趟,当然要多带些吃的了。”这时我才发现父亲那双布满老茧的双手,骨骼越来越突出,血管也变得十分清晰...... 02 父亲80岁了,记忆下降。一场大病之后,记忆力更是急速衰退,原来年老后,身体终究抵挡不过岁月的侵蚀。父亲经常一件小事要问好几遍,做错一件事之后嘴巴里不断嘀咕着自己错了。出门时,也老是常忘东忘西。这一刻,我突然意识到父亲真的老了。可是父亲却丝毫不服输,常常嚷嚷着:我才没老,我还能学可多新东西嘞!因外孙不经常回家,父亲想学手机视频,跟外孙聊天。我开始手把手的教他,父亲戴上老花镜认真学习,可是年迈的他不是忘这就是忘那。反复训练之后,父亲终于成功了,看见视频中的外孙,父亲开心的合不拢嘴,笑的像个孩子。由于工作原因,不能长时间在家陪伴父亲。临走时,父亲从口袋里拿出一盒韭菜鸡蛋馅的饺子。父亲说:“回到家你又没时间包饺子,回家放到冰箱,饿了煮着吃。小时候的你最喜欢吃韭菜鸡蛋饺子了,还没开饭你就上桌等着了。”那天,我从父亲手里接过了饺子,如同小时候从父亲手里接过奶糖,原来这么多年,父亲的口袋一直是一个百宝袋。这个口袋里面装满了沉甸甸的爱,装满了温暖的牵挂...... 03 父亲或许会生我们的气,会批评我们,会责骂我们,但他们的爱却从未离开。我有个朋友,她与恋人相爱多年,因种种原因,遭到父亲的反对,她却背地里偷偷领了结婚证。从此父女反目,再也不相见。婚后的生活与朋友想象中大相径庭,婚前处处体贴的男人俨然变成了另一个人。于是她毅然决定离婚,离婚后的她独自带着孩子,生活十分贫苦。朋友母亲经常过来接济她,劝她可以趁着父亲外出散步,经常带着孩子回家吃饭。于是,她每一次都刻意避开父亲回娘家吃饭。直到一次突然下大雨,父女两在小区相遇,父亲尴尬的说道:“以后回家就别躲躲藏藏的了,要不然,下大雨我都得出来!”这一刻,她的眼中噙满泪水,原来父亲早已不气自己,更多的是心疼与关爱。父亲的肩膀是我们最牢靠的港湾,伤心,难过时,他都永远在那里。成年后,面对人生风雨,不怕苦,不怕累,唯独怕父亲的一个电话,眼中瞬间充满泪花。父亲的爱或许无言,但都体现在流逝的岁月中。满头雪白的头发,满口稀松的假牙,皱皱巴巴的双手,不再挺拔的腰身。这些都是,他为儿女落下的伤疤!即使如此,父亲依旧是全世界最帅的男人,他也许不富有,没有才华,但他的一生都在竭尽全力为儿女所付出。他从来不计较任何代价,他给我们的爱都是无价的!他不奢求儿女能荣华富贵,只求我们能一生平安幸福。父亲用厚实的肩膀为我们撑起一片天地,守护着一个温暖的家。在一生中,他永远都呵护着我们健康成长。父亲,永远是我们最安全的港湾。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亲,为我们倾其所有;父亲,无比伟大!多给他一些关怀与爱意,别让那份无言的爱意消散于时间中,也别让我们那份近在咫尺的和解,来的太晚。父亲老了,但恩情不老!父爱如山,大爱恒远!作者:国文  来源:国学生活(ID:gxsh789)
发布者:南溪
2020年06月10日
你真的把最好的给孩子了吗?从孩子3岁左右开始家长就会将其送去上学,然后开始全年无休的“学习”。除了在幼儿园或学校的学习之外还有早教班、舞蹈班、英语班、绘画班、写作班等等,周六周日也被安排的满满当当,生怕一不小心就没教育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位家长朋友就是这样,她家女儿读三年级,每天早上六点多起床做饭、收拾,平时接送上下学已经占去了很长时间,可每天还得在放学之后送去兴趣班,回家之后辅导作业,各个群里打卡、签到、交作业等等,一晃眼十一二点了。其实,很多家庭都是如此,整日忙的焦头烂额,妈妈像陀螺一样团团转,随时可能情绪暴走;老爸不知所措,无助而绝望;孩子高压生活,要么太懂事,要么太叛逆。也就是我们曾听说的中国式家庭教育: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妈妈用蛮力。作为家长,我们总是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最优质的资源,认为名校、名师、名辅导,就是对孩子最好的付出。但其实,这种付出就是一种“自我安慰”和“自我感动”。家长们费尽力气,并没有让孩子心存感激,家长假装教育,孩子假装应付,最终就会陷入家庭教育的尴尬境地。孩子根本不需要教育,他们需要榜样常常有人抱怨教育孩子很难。我见到的大多数情况,并不是父母管教孩子不够严厉,大多数父母都是以严厉的态度来管教孩子的。只要孩子有一点过错,他们绝不放过教育孩子的机会。从大谈道理,到举例说明,甚至责骂体罚孩子的都有。但这些方法却往往收效甚微,于是他们很容易变得愤怒,认为管教孩子简直太难了,孩子就是那么不可理喻,最终只好投降,安慰自己“等孩子长大了就会懂事了”。这样的情景是不是很熟悉。没错,因为我们自己也是在类似的环境中长大的。我们只是把父母管教我们的那一套继续用在我们的孩子身上。用这种方法来教育孩子,往往事倍功半。我们小时候的亲身体验就是最好的例证。小时候,我们可能迫于父母的威严而不得不服从。孩子需要的根本不是管制。真正的教育,从来都是从父母本身出发,给孩子做好榜样。孩子只不过是模仿父母的行为和思想罢了。• 一个嘴上告诉孩子读书很重要,而自己整天却只会玩手机、追剧,在家中却从不读书的家长;• 一个孩子一玩手机就发脾气批评他,自己却拿着手机玩个不停的家长;• 一个告诉孩子要与人为善,不在背后说人坏话,自己却总喜欢对别人的事说三道四的家长。这些都是不能让孩子真正信服的家长。教育部长陈宝生在今年两会的“部长通道”上也提到:“科学的教育观,是要对孩子有一个合理的预期。也就是说,要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做到;要孩子不做的,家长首先不做;家长做不到的,绝不强迫孩子做;孩子想做的,家长理性地引导孩子。”话虽不长,但却用最直白的语言道破了家庭教育的关键所在。很多时候,父母的行为都会潜移默化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最终影响到他们的一生。如果父母没做好榜样,教育的力度和有效性都会大打折扣。父母怎么样比孩子做什么更重要在孩子还小、对世界还没有形成是非观念的时候,父母的一言一行就是孩子的标杆。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中不断模仿父母,从做人的品德,到做事的方式,时间长了就会内化成性格和习惯,伴随他一生。等孩子大了,即便可以分辨父母行为对错,大多数情况下也很难逃离长期以来环境的影响,最终还是会接近父母那个样子。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作为孩子的养育者,父母应该重视自己的榜样作用,对自己严格要求,懂得学习与反思,改正坏习惯,以身作则。父母要求孩子前,应先做好自己教育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成为父母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把所有的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父母树立的良好榜样,会让孩子随时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断向父母靠近,这是一种内在力量的驱动,比靠讲道理、时刻监督,更能让孩子感同身受。而父母在以身作则的过程中,也能时时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调整,从而与孩子之间达到更好的亲子相处模式。教子的方法多种多样,但说到底,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你不够爱孩子父母教育不好孩子,还因为他不够爱孩子。为什么这样说呢,难道不是天底下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的吗?是的,想一想,如果你爱某样东西,你就会乐于花时间去陪伴它,去了解它,去呵护它。而有一部分父母,其实没有那么多的耐心。他们只是照顾好孩子的需求,然后希望孩子不要吵闹,不要惹麻烦就好了。根本不想花时间去陪伴孩子,去了解孩子,听孩子倾诉。他们只是不得不去尽为人父母的义务罢了。如果你不够爱孩子,又怎能教育好孩子呢?真正的爱,是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的,而且是要你十分乐意地去付出。但是也有一部分父母,因为自己付出了太多,孩子又不听话,于是和自己的期望形成了巨大的落差。这类父母的口头禅就是“我都是为你好……”,他们爱孩子吗?他们是爱孩子的,但是他们爱需要孩子回报,一旦孩子达不到他们的期望,他们就会受到挫败感。教育孩子,一是要做好榜样,二是要真正爱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孩子在童年是能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这将是他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你作为父母能为孩子做的最伟大的事。在这个时代,我们已经不能仅仅满足于将孩子抚养成人了。如果孩子在童年没有感受到父母的爱,他们将终其一生来艰难地寻找这份爱,而且往往会迷失自我,甚至感受不到生命中的爱。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不懂家庭教育很正常,重要的是家长可以持续学习,和孩子共同成长!来源:孝德童子园(ID:xdtzy2229)
发布者:孝德童子园
2020年06月10日
星期天的晚上,饭菜已经上桌,我呼唤女儿:“吃饭啦。”“等一下。”她答。我先吃了。几分钟后,女儿走过来,看了一眼桌子,问:“我的饭呢?”伴随着的是一副忿忿不满的神情。我心里一惊。她的表情,她的诘问明明在告诉我:你应该为我盛好饭的,为什么不给我盛饭呢?7岁的她有一双好手,她明明可以自己盛饭,为什么觉得我理所当然得替她盛饭呢?我立刻找到了原因。虽然我一直警告自己不要替孩子做太多,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但是我仍然和许多母亲一样,不知不觉替孩子做得多了点。以前我一直替她盛饭,以至于她认为盛饭这件事是妈妈应该为她做的,所以她不但不感激我一直以来替她盛饭,反而因为今天没给她盛饭而不满起来。是啊!既然是妈妈应该做的,她怎么会感激呢?我意识到这是在助长女儿的“受之无愧感”,“受之无愧”是指,某人觉得别人欠了他东西,或者认为别人必须给他特殊待遇。有这种倾向的人认为别人(尤其是亲近的人)应该给他想要的事物,别人给了,他觉得那是人家应该做的,他不知感恩;别人没有给,他就认为别人太不应该,于是就心生不满和怨恨。受之无愧感强烈的人,可能变成一只“白眼狼”。前不久在网络上看到的一个帖子,发帖人小A,10岁时父母相继过世,年长他20岁的姐姐将他抚养成人,并供他上了大学,后来他考上了公务员。姐姐在工厂上班,姐夫在学校门口摆一个小摊。现在姐姐退休了,退休金每月1800元。姐姐的儿子--小A的外甥考上了外地某个大学的建筑专业,学费比本地大学其他专业贵。姐姐家收入锐减,开支突增,财务突然紧张起来。姐姐想让小A每个月给她1000元作为养老费(实际应该是补贴外甥上大学的生活费),小A不干,并劝说姐姐不让外甥读学费昂贵的建筑专业。姐姐一气之下,扬言小A不给抚养费就要将他告上法庭。小A问,如果姐姐将他告上法庭,他需不需要承担抚养费?会不会对他的前途造成影响?他特别强调,姐姐只是将他养活大,对他没有对外甥好,至于如何不好,他举例说2003年上大学时,姐姐每月仅仅给他300元的生活费。言辞间很多对姐姐的不满,毫无感激之情。姐姐将他抚养成人并送去上大学,小A本应心怀感激、知恩图报,他却认为姐姐姐夫做得还不够。我不熟悉法律,不知法律上这位弟弟有没有义务赡养姐姐。但从朴素的人情道义来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面对抚养自己十几年,还送自己上大学的姐姐,在她遇到困难时,有什么理由不帮帮她呢?我替这位姐姐感到悲伤,带着弟弟出嫁本已不易,多年辛苦竟养出一只白眼狼。我可不想将女儿养成白眼狼。我养育她是我做为母亲的职责,不图她的回报,但是如果她长大后认为我替她做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如果我哪天做少了,或者不做,她就怨恨我……如果发生这些,那是我的悲剧。于是,我告诉她,妈妈刚才反思了一下,可能我以前一直替你盛饭,使你觉得为你盛饭是妈妈应该做的。我觉得到这样很不好。从今天开始,盛饭就是你自己的事,应该由你自己盛。从那以后,我更加警惕是否替她做了太多,经常提醒自己不要替她做她份内的事情,并将一些家务分配给她,让她承担起家庭一员的责任;在我们劳动的时候,邀请(并要求)她帮忙,让她体会我们劳动的辛苦;教导她表达感谢,如果她表示了感谢,她会得到更多,如果她没有感激之心,下次我不再替她做那件事;物质方面减少满足,让她懂得并不是她想要任何东西都可以得到。我看到许多父母不知不觉中在培养着白眼狼。他们替孩子做得太多,上学或放学路上,大多数孩子的书包都由父母背着,孩子心安理得空着手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用干家务,只要搞好学习;物质享受被过分满足,许多小学生有了自己的手机和电脑……这些都是在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今天他认为你应该为他背书包、买手机,明天他就会认为你应该为他找工作、买车子、买房子,如果某天你给不了他想要的,他就要心生怨恨了。写到这里,我想到三年前机场弑母的留学生汪佳晶,他留日五年,从未打过工,学费和生活费都靠母亲每月7000元人民币的收入来出。母亲四处举债,实在拿不出钱,他竟在机场捅了前来接机的母亲9刀。24岁的青年本应自立,靠自己打工解决(或部分解决)留学费用。但他心安理得享受着母亲含辛茹苦提供的温室生活,当母亲拿不出钱,他不念亲恩,那满腔怨恨化作9刀。这个案件让父母们警醒,教导孩子学会负责、懂得感恩有多么重要!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他会感激别人替他所做的,珍惜他得到的一切,觉得拥有眼前的一切既快乐又幸福。做父母的要谨记:如果你不想将孩子培养成“白眼狼”,那就千万不要替孩子做太多,不要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要去教导孩子懂得感恩。来源:孝德童子园(ID:xdtzy2229)
发布者:孝德童子园
2020年06月08日
做父母,是一场修行做父母,是一场修行。而孩子,就是你的信仰。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快乐幸福,这种希望很大程度取决于家庭是否幸福是否和睦。心理学认为:人生中的伤痕,大多是他原生家庭的映射。父母吵架是家庭和睦影响最恶劣的事情。父母吵架的恐惧会深深印在孩子心里闺蜜的女儿才五岁,大眼睛扑闪扑闪的,胆子也很小。有次我在她家看着她玩,小女孩一不留神,把桌子上的茶罐碰倒了,一罐茶叶洒了一地。小女孩一边手忙脚乱地扶起茶罐,一边惊恐地看向妈妈的卧室,哀求着跟我说:“阿姨,你别告诉妈妈好吗?”“没事,妈妈不会怪你的。”我安慰她。“妈妈会发火的,她一发火就会跟爸爸吵架,求求你别告诉她……”她眼里蓄满泪水,眼神里充满恐惧和哀恳,让我几乎不忍对视。后来,我把这件事告诉闺蜜,她哭了。她说一见到那个喝酒打牌的丈夫,就生气。家里发生鸡毛蒜皮的小事,她都忍不住怪到丈夫头上,两个人吵起来,吓到了孩子。五岁的女儿在这样的环境下,长成了一个胆怯安静、小心翼翼看人脸色的懂事孩子。父母争吵带来的童年阴影,很多孩子穷尽一生都无法抹去。我有个朋友,他是一个性格很好的人,总是竭尽全力照顾身边人的感受。我曾经羡慕他情商高,他却笑着说其实他很累,他有时也想不去考虑那么多,却根本做不到。有一次,他告诉了我他的故事:他年幼时,父母经常吵架,母亲曾歇斯底里。把不到十岁的他拽到父亲面前,逼问他如果两个人离婚,会跟谁走。那是个离婚即被轻视的年代,他至今还记得班里单亲家庭的同学被孤立被嘲笑。那些调皮的孩子们说着“他没有妈妈”的话,他从不敢去做帮凶,他拼命地优秀,拼命地讨好,拼命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却在父母争吵的每个时刻充满担忧,害怕第二天的自己从天上摔到地下,成为被孤立被嘲笑的那类人。恐惧成为他性格的一部分,他过早地长大,过早地学会看人脸色。成年之后,他对身边人的情绪特别敏感,一旦看到身边的人不开心,他就会近乎恐惧般地问:“是因为我吗?”而一旦遇到需要选择的问题,他的答案能多模糊就多模糊,他必须先让对方作出决定,因为潜意识一直在跟他说这样一句话:你要先去保证让别人满意,你才有资格开心。他是个善良的人,却倍感生活的压力,不敢放松,也惧怕过于亲密的关系,从而一直不能组建属于自己的家庭。当父母发生争吵时,孩子会陷入恐慌和自我怀疑中,即使父母告诉孩子“不是你的错”,孩子会相信吗?不会的,他会惊慌地讨好你,小心翼翼地看你的脸色,希望能让你的心情好一点。更可怕的是,有些父母把自己争吵的痛苦转嫁给孩子,“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离婚了”,这让孩子更加惊恐,心理负担更加沉重,害怕自己被抛弃。为孩子好,就让孩子远离争吵01、营造良好的夫妻关系父母会离去,儿女会远去,唯有你的伴侣,才是牵着你的手,陪伴你走完这一生的那个人。不仅仅是为了孩子,更是为了你的后半生的幸福和安稳,你需要一个良好的夫妻关系。长年累月的相处会让夫妻生活变得枯燥,不妨让生活中时不时有点小惊喜,投其所好地为你的妻子或丈夫准备一份可心的小礼物,说几句贴心的小情话,给生活增加一点润滑剂。同时,记得在孩子面前替你的伴侣维持良好的形象,不当着孩子面说他的坏话,不拆他的台。告诉孩子他的妈妈或爸爸的优点,并称赞妈妈或爸爸是一个很优秀的人,是值得学习的榜样。02、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一个家庭,除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往往还会衍生出其他类似婆媳关系等等亲戚关系。当你的伴侣跟你的父母或亲戚产生矛盾时,别让他们正面冲突,最好是由你去积极沟通,毕竟,你才是他们唯一的联系。他们原本只是陌生人,只是因为都爱你,才成为了一家人。调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你的责任。03、夫妻之间需要有单独相处的空间夫妻之间需要一点独处的时间。可以是在夜晚孩子睡着后,夫妻静静地待在一起,说一点心事,互相体谅,互相抚慰。也可以选择周末的一天,抛开工作、孩子和其他烦恼,如同情侣般去度过美好的一天,去公园散步,去游乐场玩耍,共赴一场烛光晚餐,在酒店度过私密的二人时间。有矛盾,别在孩子面前解决。夫妻独处的时候,在良好有序的环境下,解决互相之间的矛盾,回家后,再换上温和幸福的笑容,面对你的孩子。夫妻间有分歧在所难免,但至少有一件事,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孩子的快乐幸福。什么能比孩子更重要呢?其实,夫妻之间,每一次双方的分歧,既是一次对双方默契度的考验,也可以成为一次让彼此更了解对方的机会。不妨就事论事,让两个人站到统一战线上,一起来守护孩子的成长。来源:孝德童子园(ID:xdtzy2229)
发布者:孝德童子园
2020年06月08日
当代家长的五个层次经常听到这些话:养不教父之过有其父必有其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些都反映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主要指什么?是指家长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往往体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比如感恩、诚信、善良、尊重他人、有礼貌等更多品质方面。通俗的说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最开始是取决于父母的。然而很多家长并没有对家庭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孩子出现问题,经常是指责学校、社会,很少反思自己。在你控诉应试教育的时候,是否反思自己也是其中的推动者?你是否逼迫孩子报了很多的补习班?在指责社会无序时,你是否给孩子做出了表率……人民日报曾刊登过文章《教育改革要从家庭教育开始》,其中提出的家长层次论有五层,家长们都来看看,你属于哪一层?舍得给孩子花钱现代家庭生活水平高了,很多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很舍得花钱,除保证为孩子提供生活所需的方方面面以外,基本是孩子“指啥买啥”。家里条件没那么好,还会觉得是对孩子的亏欠。有的家长不惜砸锅卖铁买学区房;暑假花3万给孩子报补习班等等。其初衷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想通过这些外在条件辅助孩子更好的学习。同事张哥说“儿子跟我一点也不亲。我这天天忙着工作,加班、出差,不都是为了给他多挣些钱花!”另一同事反驳“现在讲究的是陪伴。你再不陪孩子,孩子就长大了!”父母为小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是应该的,但仅仅在金钱上,在孩子的低层次需求上付出是远远不够的。舍得为孩子花时间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也一样。“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有两位爸爸:一位爸爸为了做生意,赚更多的钱,他错过了很多孩子成长的过程。儿子出生、第一次说话、第一次走路,他都没赶上。他没参加过孩子的家长会,甚至仅有的几次送孩子上学,还经常搞错班级。另一位爸爸在业余时间会陪女儿讲故事、散步、做游戏……逢人就说女儿是贴心小棉袄,跟自己特别亲。他说“时间不白花,收获的都是幸福。”你觉得两位爸爸,两个孩子谁更幸福呢?答案不言而喻。时间挤挤总是有的,钱是赚不完的,工作也是做不完的,但孩子的成长却只有一次。舍得为孩子花点时间,与孩子共同享受成长的过程,别把自己当成家庭教育的局外人。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什么是教育的目标,可能很多家长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举个例子:你想培养孩子具有的品质:善良、正直、勇敢、诚实、自信;你想让孩子成为有出息,有前途的人:上重点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找好工作、有幸福的人生;这些就是目标。家长根据这些目标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就是完成教育目标的过程。但事实上,很多人对教育孩子没有具体的目标规划,想一出是一出,也不管孩子愿不愿意。三年级芳芳诉苦:她妈妈给她报了十个辅导班,占据了她所有的休闲、娱乐时间,她感觉自己完全变成了学习机器。除了常规的数学、英语补习,还有一系列特长培训班,每天放学就是噩梦的开始。而一些舞蹈、书法特长班都是爸妈让她学的,她并不喜欢。孩子不感兴趣,学这么多的意义何在?与其画个好大的圆,将来无法填满,不如脚踏实地,完成每一个可行的小目标,前提是这些目标的设立必须是和孩子一起规划的。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                                                                                                  ——托尔斯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初的学习、模仿对象。同学小林上学的时候是个特立独行的女孩,经常把头发染的五颜六色,通宵玩游戏,玩极限运动,怎么潇洒怎么来。但她结婚有孩子后像变了一个人,每天用规律的生活来替换从前的率性。为了陪孩子学习,她还参加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每天和孩子一起学习、进步。她成为孩子的好榜样,还为自己更新了知识库。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当代家长不像从前只根据经验教育,而是对教育方法、教育技巧、孩子心理健康学习都有着迫切的需求。通过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让家庭教育的方式更加合理,让孩子的成长少走一些弯路。这就是言传身教正确的打开方式吧。和孩子一起成长,成就彼此看过《爸爸去哪儿》的都知道,嗯哼是个很“难搞”的小朋友,有时候面对任务,他没有安全感,对未知的事情感到害怕,当别的小朋友都去做的时候,电视机前的你可能已经责备他胆小爱哭了。但杜江是这样做的,他没有生气,而是告诉嗯哼这个任务不存在风险,不会遇到可怕的东西,要勇于尝试,你可以做到,即使做不到也要试一试,爸爸永远支持你。但现实中很多家长是怎么做的呢?“再哭就不要你了,丢人”“你怎么不学学人家”“笨死了”……为人父母,最高层次就是时常给孩子怀抱、温暖,支持、鼓励孩子去发挥,而父母就是他坚强的后盾。家长们,你在哪个层次?问问自己:除了为孩子花钱,你愿意为孩子花时间吗?你会与孩子同步学习伴随孩子成长吗?你有在更高层面上思考教育、思考孩子的人生规划吗?你在孩子成长教育过程中真的足够耐心、足够坚持了吗?来源:孝德童子园(ID:xdtzy2229)
发布者:孝德童子园
2020年06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