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家 庭
全部 |家 庭
  天刚有些微亮,但依稀还能看到星空中的几颗晨星,一双粗糙而宽厚的大手轻轻的放在了春旭的脸上,男人低沉的声音略带沙哑,仿佛是在轻微的抽泣,男人看着正在熟睡中的春旭,心里隐隐作痛,毕竟春旭还这么小,天还没有亮,把一个小女孩放在家里不放心却又无可奈何,好在乡中民风淳朴,男人心还略安一些。“把你一个放在家里,爸也不忍心,但是没有办法,你妈没有了,让你和我受罪了。”男人说完,一步一回头的看着睡梦中的春旭。此时的春旭早已清醒,每次在父亲出车时,无论有多早,父亲都会像今天一样轻轻的对春旭呢喃几句,也许是父子连心,春旭在父亲起床时,就已经睁开了惺忪的双眼,但当父亲去和春旭话别时,春旭趁着朦胧夜色的掩照下赶紧闭上了眼睛,因为春旭心中对父亲充满了恨,在春旭的心里一直认为如果不是父亲,母亲就不会离开这个世界。三年后,父亲再婚了,娶的是同乡的女人,不久他们便搬到了城里,春旭也跟随着父亲到城里生活,春旭很讨厌自己的继母,认为是继母抢了母亲的位置,父亲因为经历了丧偶之痛,对于第二次的婚姻显得格外珍惜,每当春旭看到父亲对继母好时,春旭的心开始愤愤不平,总在想着如果父亲当初能够对母亲好一点,也许她就不会成为没有妈妈的孩子。半路夫妻和从小夫妻相比总是隔着一层厚厚的山,彼此都有孩子,即便再生了孩子,多少也要为自己之前的孩子做些额外打算,父亲总是会偷偷的塞给春旭一些钱,让春旭自己留着用,父亲知道春旭爱吃烧烤,只要有机会就会带着春旭去吃,父亲是个很节俭的人,但是每次吃不了时,父亲宁可浪费也不打包,因为父亲怕春旭继母知道。春旭看着此时的父亲心里揪着的疼痛,她恨极了父亲,更恨继母,春旭心想:”给我点钱都要偷偷的给,带我吃个饭都要偷偷的去吃,看来姥姥说的有后妈就一定有后爹是对的。”一年又一年,春旭也渐渐长大,长大的春旭迫不及待的想要离开这个家,春旭不仅离开了家,甚至把对父亲和继母的恨也一起带走了。春旭来到一个繁华的大都市里打工,每当想起父亲时,都是父亲种种地不好,这些痛苦的回忆让春旭很少和父亲联系,更是很少回家,即便父亲想春旭了主动给春旭打电话,春旭也都是冷言相对,最后挂断了电话。时光荏苒,曾经的懵懂少年也步入了而立之年,但春旭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就变得懂得理解父亲,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春旭来到了一所传统文化学校学习,在七天的课程中,老师讲的每一堂课都在不断的洗涤春旭的心灵,尤其是在一堂习劳课上,所谓的习劳就是通过干活来唤醒子女对父母的感恩心,因为学校是按照古人的”习劳知感恩”的教育方法来教化人心。春旭参加的习劳课是户外劳动种庄稼,那是春旭人生中第一次下地干活,春旭累的满头大汗,但也一直在坚持,就在春旭心里喊累时,春旭突然意识到原来种庄稼是这么的辛苦,自己是农民的女儿,但是不管父亲有多苦,有多累,父亲从来都没有让自己干过农活做过家务,就是因为父亲舍不得,春旭没有想到这是一种深沉的父爱,想到这时,一种愧疚之情让春旭红了眼眶。传统文化是孝道的文化,是礼的教育,随着不断深入的学习,课堂上的老师一遍一遍的讲诉着父母的辛苦不容易,老师的话语唤醒了春旭曾经的回忆,她想起了父亲每次进城都会给她买最爱吃的香蕉,她想起来了自己生病时,父亲夜里起床为她倒水拿药的背影,她想起了父亲生气地喊着她多加衣服的场景……春旭想起了父亲对自己种种的呵护和关爱,春旭也才渐渐的理解当初父亲偷偷给她钱、偷偷带她去吃她爱吃的烧烤。当时的父亲夹在继母与春旭之间该有多么的为难啊。悔恨的泪水再也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如果不是学习了传统文化,学习了孝道,恐怕被恨意蒙蔽了双眼的春旭是永远也想不到这些的。课程结束后,春旭主动拨通了父亲的电话,“大姑娘啊!干嘛呢?”熟悉又亲切的声音在耳边响起。“爸,对不起,以前是我不孝,总是惹你生气,请你原谅。”话音未落,豆大的泪滴就已经从春旭的眼中滑落。“说啥呢?你不是爸的女儿吗?爸怎么会生你的气呢?别哭了啊!”无论孩子长到多大的年纪,在父母的眼里都是小孩子,无论孩子有多忤逆不孝,在父母的心里他的孩子都是最好的孩子。在千千万万个儿女中,春旭幸运的遇到了传统文化,明白了人世间最美好的道理,她在执拗中放下了怨恨,在还没有留下人生遗憾时及时回了头,爸爸的慈爱和宽容让春旭的心里暖暖的,对父亲给予的如山的爱充满了感恩。人生只有一次,有多少人因为无知遗恨终生?珍惜当下,珍惜与亲人与每一个人相处的时光,让彼此的内心都留下美好是一件多么幸福是事啊!春旭含着泪暗暗地发誓:“从今以后,我人生的每一个脚步都要装满着爱。”​                                                                                                                                        作者:念一
发布者:Summer
2020年05月20日
世间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唯独父母对孩子的爱,以分离为目的。龙应台曾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养娃一生,的确如此。从在怀中须臾不离,到蹒跚着挣脱母亲怀抱;从哭闹着不去幼儿园,到青春期对外面世界无比憧憬;从独自一人赴外地求学,到组建小家、生儿育女…… 01 “曾经的我,每每想到再过几年,孩子就要出去上学、工作,我就恨不得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拿来照顾他、爱他。”冬晨妈当过几年这种无微不至的母亲:冬晨3岁时,大家都说这时候的孩子该学着自己用勺子吃饭啦。她担心孩子自己不会吃,吃不饱,也怕她弄脏衣服。于是每餐都耐心地一口一口喂食。冬晨7岁时,上小学了,开始每天要背重重的书包,她怕孩子肩膀受不了,就每天都把书包从孩子手里接过来自己背。冬晨10岁了,上小学四年级,她每天帮他叠衣服,整理书桌,每星期收拾一次房间,她说孩子学习已经很累了,她作为老妈要让孩子没有“后顾之忧”。“冬晨11岁那年,我差点得了艾滋”——转变来自于一次意外。冬晨妈跟朋友出门摔伤,朋友先用棉签消毒了伤口,然后冬晨妈继续用了同一只棉签。后来那个朋友查出了艾滋。“我去检查了3次,兜兜转转几个医院”,冬晨妈说,在这“不知死活”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她一直在思考冬晨的未来。她突然发现,如果没有自己,冬晨并不能好好地生活下去,这是她之前从没考虑过的。她周到备至的关怀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独立成人”的权利。从那以后,她开始学着慢慢退出冬晨的人生。不再帮她背书包,不再帮她整理书桌、检查作业。以前冬晨想做不敢做的事,她现在都愿意放手让她去尝试,她开始不再帮冬晨做决定。如果以前的爱是为了爱而爱,那么现在的爱,就是为了离开而爱。——正是为了让孩子在离开自己后仍然能好好生活,所以做父母的,反而要主动地退出他们的生活啊。 02 “能够主动退出孩子人生的父母,付出了比爱护孩子更多万倍的深情”——然而若不是经历“生死考验”,又有多少父母像冬晨妈那样狠得下心呢?我们目之所及,都是对孩子千般忧虑,万般操心的父母。-“乖,听话!”-“这个你不会,还是我来吧!”-“我都说过了,你为什么不听?”-“不要自己倒水,小心烫手!”-“跟着我,别乱跑!”-“你管好学习就行,其他事你别操心了!”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说过,父母缺位,孩子会野蛮生长;而父母不肯退出孩子的人生,更可怕。因为当父母总想干预孩子的人生时,无异于在跟他们说:没有我,你过不好这一生的!你不行的,我不相信你!曾经有人做过一篇调查,发现最早离开父母的一批00后普遍存在“生活不能自理”的问题,而更深层的调查结果显示,“父母的不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该让孩子独立的阶段不给予他们适当的独立训练,相当于父母主动放弃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这样做的后果,只会使得孩子越来越依赖家长,孩子的自理能力也会严重不足。“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长远。孩子终有离开父母的一天,你终究要目送他闯荡世界的背影。你是希望他被照顾得像温室花朵却不知如何应对外面风霜,还是希望他有生活能力傍身,不管遇到任何问题,都能从容应对?” 03 曾有人说过,孩子的格局源于父母的格局,孩子的高度取决于父母的高度。——但孩子的人生,只能由他自己去过。真正的好父母,他们深爱孩子,将他养大,不是为了永远与孩子粘在一起。而是要将他推出家门,推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让他去过独立而自主的生活。父母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孩子不再吃奶,离开了我们的怀抱;孩子学会走路,离开了我们的臂弯;孩子有了朋友,离开了我们的全情依赖……每一步分离,我们都应该为他开心:开心他离走上社会、成为独立的个体,又近了一步。母与子,父与女,是生命中最深厚的缘分。深情只在这渐行渐远中才趋于真实。若父母把顺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童年窒息,又让孩子的成年生活无力。“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若要孩子独立,父母必须适时退出。——这是所有父母的必修课。图文来自妈妈育儿百科大全 
发布者:淡云风轻
2020年05月20日
温文 | 麦卡来源:悦读(ID:yuedu58)钱钟书先生在自己的书上写过: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爱情容易,两个人可以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而一见钟情,恨不得掏出赤诚的心献给对方,可婚姻很难,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引发一起张牙舞爪的大战。于是曾经怀抱着美好的爱情想进入婚姻殿堂的人们,如今又想带着自己的不满从这座围城中落荒出逃。但有趣的是,钱钟书和杨绛的婚姻,并没有被困在这座围城里面。钱钟书称杨绛是妻子、情人、朋友,绝无仅有的三者统一体。杨绛也曾坦言:“夫妻该是终生的朋友,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是知心的朋友,至少也该是能做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情人而非朋友的关系是不能持久的。夫妻而不够朋友,只好分手。”由此可见,对于婚姻,杨绛深谙“经营”二字。不是所有婚姻都是围城,只有经营不好的婚姻才是围城。毕竟世界上本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一段美好的婚姻永远少不了用心的经营。那么该做些什么,才能让你的婚姻长久呢?学会倾听保持高质量的交流婚姻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往往是倾听,每个人习惯强调自己的想法和诉求,一味苛责对方不理解自己,不明白自己需要什么。但有时候,TA说的你不想听,那么你永远不知道对方想什么,对方也永远不知道你想要什么,无关爱与不爱,而是你们之间没有正面的交流和倾听。有人说,婚姻不是单纯一起吃饭穿衣,关在屋子里闷声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两人之间能够保持高质量的交流。静下心来倾听彼此的需求,交流双方想法,才是相互了解的过程,化解矛盾的最好方法。多听听彼此在讲什么,予以尊重和肯定,TA自然愿意回过头倾听你的。不吝赞美懂得欣赏对方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小男孩/小女孩,他们需要别人赞美来获得成就感,特别是来自于你的肯定,事实上对他们至关重要。去朋友佳宁家吃饭,她老公为我们做了一桌美味,我们赞不绝口,但都比不上佳宁一边用倾慕的眼光看着她老公,一边对每一道菜都夸赞一番来得热情,简直就是迷妹状态。她老公微笑着说:“亲爱的,你都夸到我不好意思了,好吃就多吃点吧。”随后给她夹上一只剥好的大虾,让我们好生羡慕。要知道,从前她老公根本不懂煮饭烧菜,都是佳宁一天天“夸”出来的。可以看出,对另一半的鼓励,不仅能让TA变得更优秀,更重要的是TA会因为你的肯定,把你看得尤为重要。经营甜美的婚姻,总少不了称赞对方,所以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去欣赏对方的发光点,去鼓励TA的每一次尝试。敢于示弱懂得认错和好张智霖谈起和袁咏仪的婚姻时说:“每次吵架我都会想到我失去她会怎样,所以我很珍惜,我宁愿主动认错主动和好,因为我珍惜有她在的每一天。男人嘛!认错没什么,最怕失去了来不及后悔。”道歉似乎是男人的天职,女人在赌气的时候,总是希望男人能够低声下气地前来道歉,然后对他百般刁难,再慢吞吞地原谅他,以显示自己在爱情中的地位。但并非每个男人都是张智霖,愿意无条件坦然认错,如果女人一直执拗着要男人道歉才肯和好,那么你只会将他越推越远。婚姻不是争强斗狠,没有输赢。试试从对方的角度想想,看清自己的过错,不逞强或死要面子,敢于示弱,才是自信爱情的强大。看见对方的优点更要包容缺点黄磊曾充满暖意地说出孙莉的缺点:“坦白地讲,她是个寻常的姑娘,没有特立独行,也没有刻意张扬。她很美丽,但没有夺目妩媚,也没有不可方物。在家务上,她不会做饭,也不善手工,虽然洗碗一流。在工作上,她为了孩子和家庭,几乎放弃了演艺事业,可是她放弃之前也一直懒散不努力,虽然她天赋极高。”他把伴侣的缺点伴着优点来形容,看不出一点嫌弃,反而是心有爱怜。其实这点上,男人和女人都一样,既要看见对方的优点,更要懂得包容对方的缺点。人无完人,既然是婚姻,两个人朝夕相处,便不可能只与对方的优点相处,而忽略缺点不顾。不乏有女人会因为男人的优点而爱得死去活来,又因为他的缺点恨得咬牙切齿。夫妻之间一味地抗拒对方的缺点,只会徒增烦恼,磨灭爱情,不妨学会宽容和沟通,从优点的缝隙中去包容TA的缺点。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看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之所以需要婚姻,是需要一个互相尊重、不论贫穷与疾病,快乐与伤悲,都可陪伴我们的人。”的确,陪伴不仅是最长情的告白,更是婚姻不可或缺的生命力,没有相互陪伴,所有的一切都只是虚无的泡影。恋爱也许离不开新鲜感,但是长久的婚姻离不开的是陪伴——如陈道明和杜宪,两人一同在窗前做做手工活;如三毛和荷西,相对而坐,偶尔读到喜欢的字句,互相念给对方听。你们一样可以暂放下繁琐的事务,一起准备晚餐,饭后在静谧的小道散步,谈谈往事,聊聊阳台新开的茉莉。在或平淡或热烈的生活中转身就能看见对方,才是爱情最美丽的样子。放低对灵魂伴侣的期待不过度苛求灵魂伴侣。其实幸福婚姻最大意义,就是不过度奢求灵魂伴侣,也给婚姻松一口气。我常常听到朋友说,自己跟伴侣不是一路人,对方不是自己的灵魂伴侣。其实,过度苛求灵魂伴侣是一种很危险的心态。哪怕当初是灵魂伴侣,面对漫长的人生,都会走得有张有弛,我们看待事物、喜爱的东西都会随着时间错位。这个世界有很多和我们在某个时段心有灵犀的人,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给我们婚姻。当初陪伴着我们走进婚姻的那一个人,也许不是契合我们灵魂最久的。却是上天赠予我们最巧妙最强韧、的缘分,也会陪伴我们携手走好这一生。最好的亲密关系,是两个世界开着门,欢迎对方来探视游玩,却不会生拉硬拽,让对方成为自己世界的一员。婚姻的纽带不是孩子,不是金钱,而是精神世界的共同建立。就如同寂静老师所说:如果没有共同的精神世界,夫妻只是挂在一起的两块腊肉!所谓幸福,不过经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彼此有着独立的精神境界,却又能在此基础上建立共同的精神世界。这样的婚姻,一定会持久如一,历久弥新!
发布者:淡云风轻
2020年05月19日
  《淮南子》中说:“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谓圆。”过去,一个人如果行为不端,就会被人评论为“没家教,不懂规矩”。当前大多数人把对子女的教育,往往寄托于学校,以为一个孩子学好学坏,成才不成才,跟上什么样的学校有直接关系,所以有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为了孩子能上重点学校,不惜血本。其实,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三个环境:家庭、学校、社会,而他所受到的教育,也离不开这三个方面,其中,家教才是最重要的。家教,如同一个家庭的窗口。好的家教,来自家里立的一些规矩。这些规矩,即行为规范,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甚至决定孩子的教养和素质。父母如果能立下这n条家规,子女必定有出息。家规一:懂得吃苦 “世人皆好逸而恶劳,朕心则谓人恒劳而知逸。若安于逸则不惟不知逸,而遇劳即不能堪矣”——康熙《庭训格言》 如今的社会,在许多穷人家的父母,不让孩子吃苦,拼命将自己孩子养成了富家子弟时,富人却拼命想让孩子去吃苦。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顺境当中,大部分人都会不知不觉地忘记自省、忘记谨慎、忘记进取,在越来越大的松懈和得意忘形中堕落和垮掉,这是人性的必然。逆境则反而会激发人的潜力,并让人谨慎小心、步步为营,充满进取精神。所以吃苦是福,之所以觉得苦是心志还未磨炼成,修为还未修炼就。而吃苦,正是磨炼和修炼的最好方式。其实,苦难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并不是说哪个孩子吃的苦多,将来拥有的能力就越大。人人都会背诵孟子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然而很多人背着背着忘了开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所以许多人也忘了吃苦的最终目的,错将吃苦本身当成了高贵的荣耀。令孩子得到成长的不是苦难,而是吃过苦以后的感悟和思考,以及对个人品质的历练与升华。所以,单纯的吃苦并不值得赞美,否则的话,受尽苦难的街头流浪汉岂不是成为了人生赢家?值得赞美的是能够战胜苦难的能力,以及战胜苦难之后获得的幸福。成长之路上,没有捷径。父母终将退出孩子的生活,那些没有受苦便得到的甜,总有一天要还回去。所以真正爱孩子,绝不是把他放进蜜罐里,而是自己去体味苦尽甘来,去独自探寻奋斗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努力去战胜苦难,赢得真正想要的东西,才能获得后半生独立生活的底气。家规二:尊师重教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范仲淹《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 现在不少人,津津乐道于几个文化不高、但事业有成的名人,特别是那些网红,用于堵住家长苦口婆心的嘴。 然而事实是:这样的人只是少数,大多数不爱学习的孩子,长大之后却发现,自己用几年疯狂的青春,换来了一生的卑微与底层。《颜氏家训》有言:“积聚万贯家财,抵不上读书有益。”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今,读书一直都是通往高贵最低的门槛,也是实现阶层逆袭最好的路径。著名作家龙应台,在给儿子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无论何时,你应定要谨记:读书无用,是这个时代最大的谎言。读书很重要,尊敬师长更重要。《围炉夜话》有言:“薄师者,必无佳子弟”。老师是除了父母之外与孩子们接触时间最长的人,我们对待自己的老师和孩子的老师时一定要尊敬,这样我们教导孩子的时候,孩子也会自发地尊敬我们,在学校里也会对老师尊敬有加。山西乔家就在自家大院里设私塾,让氏族子弟不分男女,不论亲疏,一律上学读书。乔家对任教的老师十分敬重,每位老师都配书童伺候,伙食与主人相同,还让老师坐上席。老师回家,主人们要送到大门外,等老师上车以后才能返回。这样懂得尊敬老师的人,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会成为好弟子。家规三:律己宽人“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少欲知足,为立涯限。”——颜之推《颜氏家训》 修身是中国人处世哲学中的第一步,而修身的第一步就是律己。王阳明说:“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他告诉我们,修心的要点,在于做到克己自制,有一种自律的精神。要做到克己自律,关键在于每天去做一点自己心里并不愿意做、但对自己有益的事情,以此来磨砺、调控自己的心性。换句话说,就是要经常强迫自己进入状态。这样,便不会为那些真正需要完成的义务而感到痛苦。久而久之,这种自律行为就变成习惯,主宰着自己的行为。人都有习气,蒙蔽了自己的心,习气和蒙蔽越重,强迫自己就越艰难。但别无他法,只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功夫,在一次次强迫的磨砺中,慢慢清除掉自己的坏习气,才能恢复心的本来光明。人生所成就的高度,一方面取决于自律的程度,另一方面来自于做人的格局。明末著名大臣吴麟征说:“器量须大,心境须宽。一念不慎,败坏身家有余。”一个在很狭隘的家庭里成长出来的人,人格必定不高贵。所谓的贵,并不是财富的多少,而贵在父母的胸怀,贵在父母的格局,更贵在父母的言传身教。陈希夷在他的传世之作《心相篇》中讲:“较量锱铢,岂足期乎大受?”锱铢是古代重量的单位,一锱是一两的四分之一,一铢是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连这么小的东西都计较的人,怎么可能承担得起大事和大福报?斤斤计较的父母,最后往往养出胆小懦弱,或者同样爱计较的孩子。拥有广阔胸怀的核心要素是:宽人。白岩松在《致儿子的信:学会宽容》中写道:“如果所有的美德可以自选,孩子,你就先把宽容挑出来吧。它会让你把爱放在首位,宽容会使你随和,让你把一些人很看重的事情看得很轻,宽容还会使你不至于失眠,再大的不快,再激烈的冲突,都不会在宽容的心灵里过夜。”心有多宽,人生之路就会有多宽。 来源:抚顺市传统文化教育
发布者:Summer
2020年05月19日
古人云:百善孝当先。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父母双全,福气连绵。富养父母,就是此生最大的福报。以感恩心回报父母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古人认为,人首先要对父母孝,然后才能对国家忠,才能对兄弟悌,才能对朋友信,才能对子女爱。近来人们常说,富养孩子、善待自己。须知,富养父母,才是善待家人的基础。所谓富养,不仅要为父母提供舒适的物质生活,比物质更重要的,是怀抱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父母的恩情,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安宁、顺遂。曾国藩的祖父年老患病,口不能言行动不便,曾国藩的父亲在床前侍奉多年,没有一点抱怨。他的祖父每晚要起夜多次,曾国藩的父亲都先将器皿放好,等父亲好后,再过去收拾,父亲的衣服脏了一点,也马上换洗。 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曾国藩家却恰恰相反,子辈、孙辈都以侍奉老人为荣,丝毫不嫌弃老人身上有异味。这是因为,在曾氏的家风里,报答父母的生养之恩,是为人子女最大的福分。后来,曾国藩虽常年离家,与父母不在一处,但距离并未影响他尽孝。不论是在进京路上还是在京为官期间,他都没有耽误给家中父母写信,而且信中的内容详细到近乎琐碎。曾国藩在写给家人的信中说,“堂上各老人须一一分叙,以烦琐为贵”。话越细,事越细,越能了解到父母的情况。善待父母,要有耐心,不急躁,不烦躁。每个人都会长大,都会变成父母,每个父母也都有老去的那一天。以恭敬心孝顺老人《礼记》中说:“凡为人之子,冬温而夏清,昏定晨省。”说的是古代儿女侍奉父母的礼节。冬天设法使父母暖和,夏天设法使父母清凉;晚上为父母整理床铺,早上向父母问安。善待父母,多些细心,孝敬父母,贵在用心。 其实父母在乎的不是物质享受,而是儿女在生活细节中体现出对父母的在意。山珍海味,不如做几道父母爱吃的家常小菜;钱财物质,不如有空常回家看看。处处留心,用心陪伴,把孝心化作行动,让父母生活的舒心,才是真正的孝顺。另外《论语》有一段话,“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所谓色难,是说孝顺之所以难,就是难在永远和颜悦色,承顺父母的心意。曾国藩的父亲对儿子要求严格,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声呵斥。有时别人惹得曾父不高兴,便痛责儿子每当此时,曾国藩就屏气凝神、静心领受,面色始终和悦如初。曾国藩侍奉父母,以得父母欢心为本。因此阖家上下气氛融洽,养成一团和气。以慈悲心侍奉双亲明朝有个青年叫杨黼。此人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长大成人,有感人生无常,于是立志学佛。他辞别母亲,去寺里求见一位禅师。禅师问他:“你来做什么?”杨黼答:“来求佛。”禅师说:“想求佛并不难。你往回走,夜晚到家时,有个披衾倒屣为你开门的人,那便是佛。” 杨黼将信将疑,踏上了回家的路。一路上风雨交加,一直走到家门口,也没有碰到禅师说的佛。他懊丧地敲响了家门。家中,母亲早已等候儿子许久。听见敲门声喜出望外,赶忙从床上爬起。来不及披好衣服,趿拉着鞋子,就出来给儿子开门。看到眼前的母亲,杨黼终于明白了禅师的话。他眼含热泪,跪拜在母亲的膝下。  常言道,堂上二老是活佛,何须灵山朝世尊。曾国藩对此非常赞同。他说:“敬神的人烧香发愿,也与孩子常常以美食供奉父母一样,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人凡是孝顺父母的,一定做人有规矩、办事有条理,亲戚们都依赖他,远近之人都佩服他,父母也因此更爱他,这才是最大的福报。”富养父母,就是我们最大的福报。愿天下所有父母健康长寿,幸福绵长。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2020年05月15日
今天看了电影《我是山姆》,被山姆和女儿露西的父女之情感动得热泪盈眶。山姆是一位只有相当于七岁孩子智商的大叔,他和一位游走女发生关系,女孩怀了孕,生完女儿就逃之夭夭了,她说生完孩子就想找个地方好好睡觉休息,根本不想承担养儿育女的责任。  可怜的山姆只好一边在星巴克咖啡店工作,做简单的服务赚钱养家糊口养女儿露西,一边做奶爸奶妈一个人充当两个角色,马不停蹄地照顾女儿露西。                            万幸的是女儿露西的智商正常,而且还稍微有点聪明和早熟,才七岁的露西就已经知道自己的爸爸和其他人的爸爸不一样,尽管如此,她还说深爱她的爸爸山姆,山姆对此有点内疚,认为自己不能给予露西像正常爸爸那样多,但是懂事乖巧的露西反过来安慰爸爸:爸爸,但是其他人的爸爸不会陪我在公园里玩耍,你是好爸爸。我爱你。为了不伤害爸爸的感情,上了小学后,学习知识越来越多的露西故意不去积极主动学习更多的知识,她害怕自己的能干会挫伤爸爸的自尊心。这样压抑自己学习能力和情商的露西很快就引起了学校老师的注意,老师请来了儿童福利机构的工作人员上门了解露西的家庭情况,结果就得出了身体是成年人,但智商只相当于七岁孩子智商的山姆没有能力继续再监护照顾自己的女儿。走投无路的山姆去找法庭给他指派的律师莉塔,可莉塔却是个冷漠而焦虑和非常忙碌的律师,她自己因为老公出轨和儿子叛逆不听她话经常和她对着干而伤透脑筋,她时不时就要去约见心理医生去疗愈自己的心理问题。当她遇到智障经济能力可说是一贫如洗的山姆的时候,她直接了当地以“山姆完全付不起她的律师费为由”拒绝了为山姆做辩护律师,抢回女儿露西抚养权的要求。但是尚有部分良知的莉塔还是敷衍着说会介绍其他的处理相关类型案件的律师朋友给山姆。单纯的山姆就一直等着电话,因为一直没等到就一而再再而三地上门询问莉塔,有一次莉塔正在律师事务所举办的庆功宴上喝酒呢,山姆突然间闯进来,又是问同样的问题:“请问您介绍了我的案子给您的朋友了吗?”,莉塔心虚惭愧无语凝噎,同事们都好奇地打量着山姆问莉塔那是谁,碍于面子,莉塔只能撒谎说是自己免费帮忙做辩护律师案子的案主,同事们深谙莉塔的为人处世,知道莉塔根本不可能免费辩护,于是个个都摆出一副不置可否的表情神态出来。莉塔被刺激了,当面质问:你们那是什么表情?!不相信我会免费帮人打官司吗?!为了不掉面子,她当着所有人的面,包括山姆,亲口答应帮山姆做辩护律师。从此就开始了和山姆的牵绊。虽然莉塔为人冷淡势力,不太好相处,但为了证明自己是从来都不会输官司的大律师,她很认真地开始找各种证据和证人,并且和山姆私底下见面多次商量出席法庭的准备,可谓是充分准备,打一场准备充分的战。可毕竟山姆的智商只有七岁孩子的水平是个不争的事实,出庭辩护的时候,山姆被原告律师连环扣的问题逼迫得紧张无助,莉塔即便口舌如簧,也爱莫能助,只能在一边为山姆干着急。经过几次的庭审以后,再加上中间发生了露西撒谎撺掇爸爸山姆一起离家出走的小插曲,法庭一边倒向了原告,山姆这边的胜算越来越低,眼看着就要失去露西的永久监护权,眼睁睁地被法庭分开他和女儿露西了。莉塔决定改变策略,放弃争夺完整的监护权,而是往露西寄养家庭和山姆共同享有监护权去争取,莉塔在于山姆的不断接触中,也被山姆的真心诚意所打动,对山姆产生了异样的情愫。她向山姆会坦白了自己的感觉。山姆却不敢接受在自己眼中近乎完美的女神莉塔。露西的寄养家庭养母兰蒂非常地爱露西,并且真的被山姆和露西之间其他人都无法逾越的父女情所感动,她告诉山姆自己根本没办法向法官撒谎说:“我可以给露西未曾有过的爱,我开不了口。”山姆也深深感受到兰蒂夫妻俩对露西深沉而真挚的爱,他深知露西在兰蒂家可以被照顾得更好,也可以享有更多他无法给予露西的东西,所以他忍痛割爱,选择和法官谈起协商处理这个官司的办法,他对兰蒂说:“我必须承认虽然我很爱露西,但有些事情,我自己确实真的没办法做到,比如露西需要一位妈妈,而你那么爱她,你就是她画上的那抹红色”。最后的结果,就是山姆和兰蒂夫妻一起享有对露西的监护权,山姆可以随时去探望露西,露西也随时可以想爸爸就去见爸爸,露西变得越来越健康和优秀,出落成一位亭亭玉立的小美女,父女俩都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打官司期间的发生的种种不愉快和父女被强行分离的痛苦时时刻刻都在揪着我的心,当了父母的人都可以想象山姆在女儿露西被强行送走的那种心痛,而因为山姆经济条件不好,智商堪忧,他的四处奔走,到处碰壁,走投无路的无助感又让人非常同情。世上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和自己的骨肉至亲生离死别,正常人也许可以通过努力,积极寻求各种渠道去争取女儿的抚养权,可对于智障的山姆来说,和儿童保护机构打官司争夺女儿露西抚养权的胜算真的堪忧。整部电影,一直都为山姆紧紧捏着一把汗,深怕他们真的父女相隔,从此如路人,幸好导演比较有爱,最后还是给了我们一个积极的结局,圆了大家对山姆和露西的美好祝愿,希望大家都能够身体健康,既有人爱又懂得爱人,正如露西在法庭上所说:虽然我爸爸智商可能不如我,但是我最需要的爱,我最爱的是我爸爸,而我爸爸也最爱我最懂我!本文转载自:孝德童子园(ID:xdtzy2229)
发布者:孝德童子园
2020年05月12日
                        清代进士陈宏谋有一句话:“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父母爱子女,早已被许多人视作理所当然。尤其是母亲的付出,更是容易习以为常而被人忽略。今天,这16张照片,会告诉你,母亲的真正含义是什么。-1-还记得疫情发生后的这张照片吗?照片中写字的老人,是一位年逾90岁的老奶奶,正在给64岁的儿子写留言。凌晨2点,她一个人去医院体检,医生看到后很奇怪:为什么没有家人陪着老人?原来,这位老奶奶的儿子确诊了肺炎,因为担心其他人感染,她便独自留下来照顾儿子。她表示:“我已经90岁了,无所畏惧。”后来,老奶奶找到护士借了笔和纸,给她的儿子留言,而且还让护士转交给儿子500元,让他买生活用品。留言写道:“儿子,要挺住,要坚强,战胜病魔,要配合医生治疗,呼吸器不舒服,要忍一忍……”短短几行字,却感人至深。其实,不是因为90岁了,就无所畏惧。而是因为孩子生病了,她才不顾自身安危。母爱的伟大,正在于此。-2-图里的这位“挨打”的男士,是杜永华。他已经45岁了,却每天都会被母亲拿着木棍“打”。事实上,他的母亲早被检查出患有老年痴呆,而且伴有三级高血压、脑梗,刚患病时甚至无法起床。某一天,杜永华无意中给了母亲一根木棍,母亲就开始拿棍子打他。小时候因为调皮,他没少挨母亲的打。他觉得,这也许唤起了母亲的回忆,母亲的病情,仿佛也更好了一些。杜永华说,现在母亲恢复了很多,意识也清楚了不少,能认清他是谁了。从那以后,母亲常常会拿着木棍,轻轻地敲打他。“只要你能健健康康,天天打我都行。“有人问他,你被打怎么还笑得这么开心?他乐呵呵地说:“在这个年纪,能被母亲打是件很幸福的事。“作家老舍说:“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多少还有点孩子气 。”母亲在世,就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你还有一个角落,不必假装成熟坚强,仍然可以当一个孩子。-3-照片里的这8封信,出自一位肺癌晚期的妈妈——覃小连。寄出的对象,是她只有10岁的儿子。查出肺癌时,医生告诉覃小连,已经晚期,没有了治愈的可能。得知这个消息,她首先想到的是:“以后孩子看不到妈妈怎么办?“生命进入倒计时的她,开始尽量教会儿子更多的生活技能,这样即使以后她不在了,儿子也能照顾好自己。此外,自知时日无多的覃小连,决定给10岁的儿子,写下8封生日信,直到孩子成年。她希望,在儿子成年以前,这些信能替代她陪伴儿子长大。“对不起,儿子,妈妈来不及陪你长大了。“信的内容不长,只有短短711个字,却催人泪下。有人说:“当妈之后,人会变得特别怂,不敢去做任何危险的事,只想身体健康,陪伴孩子快乐长大。“这句话,说出了无数妈妈的心声。陪伴孩子健康长大,是无数妈妈最朴实的愿望。-4-这是一张在火车站拍到的照片。一位母亲,依稀看得出饱经风霜的脸庞,眼神中带着坚毅,背着超过自身体型的巨大行李,弯身紧紧地抱着熟睡的孩子。背上背着沉重的生活,怀中抱着未来的希望。这一幕,给人带来极大的震撼。仿佛一位并不强壮的女人,却撑起了一个家。女子本柔,为母则刚。-5-还记得这张图片吗?一位新手妈妈,做完饭后,还来不及吃,就先端起碗去喂嗷嗷待哺的小女儿。小女儿吃得很慢,妈妈只能耐心地一口一口喂。一旁的外婆,看着自己的女儿忙得没时间吃饭,很是心疼。于是,她也端起碗,喂起了女儿。这一刻,三代母女相互喂饭的画面,戳中了无数人的内心。母爱仿佛通过这种方式,在一代又一代中留存,温暖人心。电视剧《请回答1988》里,有一句话:“听说神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到了妈妈的年龄,妈妈仍然是妈妈的守护神。妈妈这个词,只是叫一叫,也触动心弦。“当了妈妈之后,才知道妈妈的不容易,才知道“妈妈“这两个字,份量有多重。妈妈不是无所不能的,但她依然是我们的守护神。因为她已经用尽全力,守护着自己的孩子。-6-什么是母亲?母亲是责任,是做犯了错后的教诲。母亲是耐心,是婴儿啼哭时的暖语。母亲是守护,是无数个日夜的陪伴。母亲是离别,是一道道目送的眼光。……母亲,这两个字蕴含的太多太多,它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爱。诗人蔡仁伟写过一首小诗,送给诸位:母亲叫他少用电脑 ,母亲叫他多吃青菜 ,母亲叫他整理房间 ,母亲叫他早一点睡  ,一直到母亲过世后 ,他才听见。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后汉书》中写道:“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图文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谨 琼
2020年05月12日
“你上一次提起爸爸,是什么时候?”追看《王牌5》,看到杨迪谈到自己父亲时,我数度哽咽。很多粉丝知道,杨迪与母亲关系甚好,却极少提起自己的父亲。节目中展示了杨迪父亲的一张照片。杨迪父亲站姿略显嬉皮,戴着墨镜,手拿吉他,俨然一个时髦小伙子。而当我看到杨迪时,他也穿着和他父亲一模一样的衣服,我猜想他们父子关系应该一直很好。可事实并非如此。如大多数父亲一样,杨迪的父亲也是一个不苟言笑、非常严肃的人,看到孩子犯错误也会劈头盖脸一顿骂。 杨迪在年轻时,有次在婚宴上跟人起了冲突,父亲让他离开,他不走,一直在那发脾气。杨迪父亲认为他不听话,抬起手就扇了他一巴掌。 回家后,杨迪写了一封信,信的最后写着“从今天开始,你不再是我的父亲”。写完偷偷从门缝处塞进房里。 从那以后,杨迪与父亲交心的时间开始变少,父子关系变得紧张。与父亲之间深深的隔阂,让杨迪一直以为,父亲不喜欢他,甚至讨厌他。 直至妹妹说了一件事,杨迪才开始了解父亲。“他一直把那封信留着。有天,他又把那封信翻出来,自己边看边默默地抹眼泪。”爱越多,可能爆发的冲突也越多。我们总是强调爱,却没人考虑过爱的方式。杨迪在节目中感慨道:“父亲经常会把关于我的微博链接发在家族群里,甚至用小号在微博下面留言,每一条都写上‘杨迪我支持你’。“其实,父亲的爱就属于那种,虽然他有时候真的不知道怎么去表达,但你能感觉得到他的关心。”我看完不禁泪目。这段话,精准呈现出我们的心声:父亲,是个看起来亲切,但会让人异常纠结的词。提起父亲,在大部分人眼中,他是家里那个“三头六臂”“刀枪不入”的人。 曾经,我们觉得父亲是神一样的存在,他用他厚重的手掌和宽阔的肩膀,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温暖的家。可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开始与父亲产生纠纷,关系逐渐疏远,甚至跌入冰点。 像极了那位从未与父亲牵手的女儿: “那夜,医生说手术非常危险,我倔强地认为一向健壮的父亲可以挺过去。进手术室前,我牵着父亲的手,那是我有记忆以来,我们父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牵手......”为什么我们都不愿提起父亲,也不愿亲近父亲?或许是因为感情太复杂,爱恨交织,又敬又怕,转换太难。 相较于母亲,父亲不会那样事无巨细地对我们表示关心,他表达爱的方式沉默而隐忍。 他不会跟孩子有太多的肢体接触,也不会有很多言语上的表达。他沉默、严厉、强横又孤独,而我们这些当子女的,也许这辈子也很少有机会对父亲正面表达我们的感情。 想起作家王欣说过的一个故事。 他问朋友,上次跟父亲好好说话,是什么时候?朋友顿了一下,然后很平静地说:应该是一个月前,在他的葬礼上吧。王欣愕然,不再说话,气氛略显尴尬。 就在他们一起等车时,朋友走向他,轻轻地说:“人老了总是会离开的嘛,其实在整个葬礼上我都没什么感觉,眼泪也不是说来就来。但我妈说,我爸弥留之前,还在叮嘱她,记得给我房间里的花浇水——我都离开老家20年了。当时我听完就不行了,眼泪跟洪水一样……” 记忆中,父亲从来不表扬她,跟她也不亲昵。两人住在一个屋里,却像陌生人,你不说,我不说,根本不知道要聊什么。 如果有事需要沟通,都要母亲当传声筒,由于没有什么可聊,她后来尽量躲着父亲,避免出现尴尬的气氛。直到父亲去世,她似乎才理解父亲。 原来,他把严肃写在脸上,却一直把疼爱藏在心里。 在父亲的葬礼上,她独自躲在角落,对着父亲的遗像,一边哭,一边自言自语了两个小时......这个故事看得人心有戚戚。人有时真的奇怪。当父亲活着的时候,我们互相指责,彼此怨怼,我想不起他的好。等到他离世时,我却心如刀绞,依依不舍。当令人怀念的记忆被激发,我们想起父亲往日里的种种好,就会失声痛哭。 人都没了,爱恨还有何意义? 时光轮转,当父亲不再强大,我们也不吝或不懂表达自己的情感。也许真的只有当父亲远离我们的那一刻,我们才会了解他的一片苦心,才懂得那血浓于水的亲子之爱。有一种父爱,可以高亮,可以深藏。你以为它从未出现,但事实上,它一直存在。 有没有那么一刻,你会觉得父母拖累了你? 有一条高赞回答,说出我曾经的心声:“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我数学拿了99分,但却不知道扣的1分错在哪里。爸爸妈妈捧着卷子研究了半天,却始终琢磨不出来,最后说‘你硬记吧,反正以后也不会考了’。 “第二天我去问了老师,得到正确答案后,拿着卷子往回走,哭了。“那时候觉得爸爸妈妈好没用,这么简单的知识都不会,还挣不到钱,别的小朋友都有玩具水枪和漂亮衣服,就我没有。”曾经我们都以为父亲无所不能,心里充满崇拜之情。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却慢慢发现,父亲其实也很渺小,平凡而普通。 他或许并不懂得我们所学的知识,但他就在我们身后,默默地担负起他作为父亲的职责。想起我的父亲。 从小到大,我一直觉得我的父亲特别抠。花钱抠。小时候跟着父亲去买东西,看到他拿出钱包,蘸着口水一张一张数着钱,那时候我会觉得他真抠。 穿衣抠。记得我初到父亲打工的城市时,父亲深夜十点到车站接我,我看见父亲穿的衣服特别破旧,在人群中显得很突兀。我觉得很丢人,就提醒父亲,下次穿点儿好衣服。父亲却说:“天天开车、搬货卸货的,不用穿那么好。” “那衣服也太大了吧?”肥硕的衣服与瘦小的他显得特别不搭,我吐槽他。 “衣服大点,好干活,太紧的话,手一张开,衣服容易破。”他不屑一顾。后来,我改变这种想法,是因为看到了父亲居住的地方。那是一个在一楼,一下雨就容易淌水的,只有5平方米大小的单间。房子极小,一眼就能看尽里面的东西:一张生锈了的铁床,一个木柜子,柜面上摆放着一锅一瓢,柜子旁还挂着一条破洞毛巾。 看着佝偻着腰、头发苍白的父亲,那一刻,我懂了:父爱的伟大,大概都是在默默中成全。也终于能理解他的抠,那是他为了挣钱省钱,为了当家的责任而展现的“抠”。当我们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似乎也懂得了父亲的不易。 昨晚看书时看到一句话:假如你父母现在60岁,余下寿命是20年。你没有跟父母同住,你每年见到父母的天数,大概是6天,每天相处时间大概是11个小时。那么,经核算,你和父母相处的日子只剩下了55天!心,瞬间跟着下沉。总以为来日方长,却不想时间稍纵即逝,有些人,见一面就少一面。 之前看到一则消息:长沙46岁外卖员李某在出租屋猝死,妻子打了许多电话没打通,这才发现。他走得如此突然,都来不及告别。我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害怕死亡,而是——“上一次看到父亲,他驼背得更厉害了,连上楼梯都气喘吁吁。”“上一次,跟父亲好好说话,是什么时候?”“是否还记得,与他拥抱的感觉?” 静下心来想想,似乎逐渐明白,对于父亲而言,最重要的一天不是生日,也不是父亲节,而是你终于理解他的那一天。无论那一天是否已经到来,趁现在他还在,请记得: 给他一个紧紧的拥抱,说一声“老爸,我爱你”。本文配图基于CC0协议使用来源:家庭杂志ID:jiatingzazhi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