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人 物
全部 |人 物
俗话讲,党有党风,军有军风,民有民风,家也有家风。古今中外,概莫例外。所不同的只是,多数家庭有无字之家风,少数家庭则有有字之家风。我的故乡村党支部书记宋长林将“诚实做人,勤劳致富,和睦相处,家兴人盛”十六字家风刻在北边正房两侧的长条石上,让家人和他人一进院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就是一种有字之家风。亲身感受家风的极端重要性。2015年7月,我们在编印《王氏家族档案》时,虽没有在本家族中看到有字之家风记载,但在父辈身上却深深感受到了“自理自立”精神,以及“再穷也要尽心孝顺老人、再难也要鼓励子女上学、再累也要支持子女工作”精神,这不正是无字之家风的具体体现吗!难怪故乡村党支部、村委会组织村民编印出版的《羊范村志》“在外工作优秀人才名录(共88人)”,妻子原生家庭就有4人入选其中,这是极其罕见的。她的父母生有6个子女,个个成才,5人都是在20来岁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们切身感受到了良好家风易使子女成才,不良家风难使子女成才,父母务必要树立起良好家风。确立规范有字之家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讲话中首次提出,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2016年12月12日,他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讲话中,又提出了“三个希望”,即希望大家注重家庭,希望大家注重家教,希望大家注重家风。当时,正值我们学习探讨家教、为故乡村民撰写教子成才书之时,深感他的讲话是新时代家教的纲领性文献,指明了关键问题和正确方向。受此启迪,我们决定把家风问题作为重点课题进行学习研究,同时确定规范自己的家风。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几项工作:——阅读有关家风专著,如,赵忠心著的《家风正 子孙兴——听赵忠心教授讲优秀家风故事》、张彦等人著的《涵养好家风——党员的10堂主体党课》等。——收集家风案例,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习近平等党中央领导人的红色家风案例,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家风案例,苏轼、梁启超、钱学森等中国名人家风案例,以及宋泽民、王明泽、郑万祥等故乡村民优秀家风案例,进行学习借鉴。——明确制定规范家风原则,强调家风要符合新时代要求、把握家人的特点、具有实际操作性。——确定规范“十六字家风”,即“老实做人,认真办事,清白做官,规矩挣钱”,并刊登在我们自编自印的教子成才书封三“家风选登”中,以便展示和监督。对“十六字家风”的诠释“老实做人”,核心是一个“德”。就是说,要树立起高尚的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尤其要坚持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为民之德,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为人之德,实事求是、诚实自信的立身之德。“认真办事”,强调的是“认真”二字。就是说,要认真办好本职工作中的事、公益活动中的事、家庭生活中的事。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办事认真,一丝不苟,脚踏实地,讲究实效。“清白做官”,关键是“清白”两个字。就是说,要讲究“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要廉洁奉公,公私分明,公正公平,既有忠诚,又有担当,勇于奉献,做好本职,不搞贪污腐化,不搞以权谋私,经得起历史实践的检验。“规矩挣钱”,底线是“规矩”二字。就是说,要靠诚实劳动获得报酬,领取工资,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积极做出贡献。挣钱要遵纪守法,执行规章制度,合理合法挣钱,讲究规矩挣钱。实施“十六字家风”的效果这里我们想举5个例子来加以说明:一是现在家里成年人中有“3个100%”。我们家有9口人,成年人6人,未成年人3人。6个成年人中有“3个100%”,即100%是党员(有2人在上大学时入的党,有3人当过单位党委书记、副书记);100%是大学生;100%是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二是为故乡村民自费自编自印教子成才书。2015年1月至2021年2月,我们为故乡村民编印了《羊范人成才之道》《父母教子成才之道》和《教子成才精品选读》3本书,共80.5万字。书刊印后,无偿地捐赠给了故乡羊范村党支部、村委会和部分村民。这是一种公益活动,其目的无非是“写点公益书,做点公益事,传点正能量。”我们夫妻俩都是七十五、六岁的人了,也都多次住院做过青光眼、白内障手术,校对文字材料质量远不如从前了。但为了确保书的质量,只好采用笨办法,每本书都认真地校对七遍。这恰好应验了我们自己在家风中所提出的“认真办事”,包括认真办好公益活动中的事。“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办事认真,一丝不苟,脚踏实地,讲究实效。”三是二儿媳的事迹登上了《北京晚报》。两个儿子和儿媳妇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教子成才和传承自家的家风。家有三个和谐,即婆媳和谐、父母和谐、亲子和谐,孩子在各自单位表现也都很好。二儿媳、北京前永康社区党委副书记白兰因在抗击疫情中表现突出,其先进事迹被登载在2020年3月6日的《北京晚报》上,还附有本人的照片。我们为此感到高兴。四是支持孙女孙子在参加各种活动中弘扬家风。2017年2月,大孙女雨佳所在学校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孩子与家长一起填写《家庭根脉传承图》。于是,我与雨佳一起填写。第一项,根脉传承:王氏家族1730年左右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河北沙河县,再到邢台县羊范村,1984年母子由邢台随军到北京,至孙女孙子时已12代。第二项,家庭教育:育人重在育己,教子善用良方。第三项,我的家风:老实做人,认真办事,清白当官,规矩挣钱。第四项,家庭故事:我先讲,后孙女整理出了一个“爷爷给我讲上大学的故事”。内容是:1963年8月爷爷考上吉林大学,因当年河北暴雨成灾,爷爷带着32.7元到吉大报到。自当年9月开始,学校给爷爷每月发放18元助学金。当月,爷爷写了入党申请书,大学三年级时入了党,毕业后当了兵。爷爷深感,没有党和政府的支持,他就上不起大学,也就没有全家人的今天。这是学校与家庭联合进行教育、弘扬家风的生动案例。这个故事深深地印在了雨佳脑海中,至今都难以忘怀。我们也曾多次指导孙女自己回忆、记录自己的成长故事,如《弹唱国歌的故事》《身高与购票故事》等,以弘扬家风。我们还利用召开家庭晚会的形式,针对家庭、家教和家风等内容,自己编写朗诵《生日究竟意味着啥》《元旦意味着啥》《春节故事多又多》《传统节日知多少》《元宵节知识问答》《清明节趣谈》《阅读格言朗诵》和《我们的这个家》等来弘扬家风,受到全家人的欢迎。五是大孙女的罕见《成长档案》。2020年7月2日至8月2日,我们俩到长子家给其上初二的大孙女装订《王雨佳成长档案》,共收集整理了她上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期间的档案110份,分卷一、卷二、卷三和卷四,内容多为历年来获得的奖励、表彰和荣誉证书。其中一份是雨佳被评为朝阳区“美德少年”的证书。我们对这一证书最感兴趣,因为它的含金量高。对此,我们感到欣慰,这说明多年来我们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没有白费,一份付出,一份收获。来源:廉洁海淀
发布者:文以化心
2022年06月28日
【人物简介】 陈熹微,中共党员,2000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北京市女子监狱九监区监区长,党支部书记。曾获得嘉奖7次、荣立三等功6次;先后被评为司法部“新时代最美法律服务人”、第十届北京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暨“首都政法先锋”等,2022年荣获中央政法委“双百政法英模”荣誉称号。“我们是罪犯入监后面对的第一位老师,我们的执法工作就是监狱工作的第一张名片。”陈熹微常说,为了亮好这张名片,监区不断完善罪犯入监收押流程、健全罪犯分类评估体系、统一民警执法动作、规范使用法言法语。她带领监区民警制定《新入监罪犯管理教育流程细则》《入监警示语》《评估手册》等入监教育模板,实施了“三步走”模式,达到流程与行为的高效化。陈熹微认为,教育就像种一棵小树苗,从一开始就要种直。如果不种直,以后就会长成歪脖树。为此,她把“规矩”二字作为队伍建设灵魂。罪犯汪某入监时只有19岁,因参与抢劫而入狱。刚入监的她,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产生了轻生的想法。陈熹微安排民警轮流与其谈心,为她规划未来生活,帮她找到人生方向。结合汪某喜爱绘画的特点,为其量身定制了“秘密花园”涂色减压法。从一开始的用色灰暗、涂出边框,到后来的色彩鲜艳、画面整洁,慢慢地,汪某找回了自信,不仅常在监区主持活动,还加入了监狱的民乐队,并通过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取得本科学历。出监后,她成为一名婚庆司仪,从对社会构成危害的罪犯,变成给别人送去喜悦的幸福使者。曾经在九监区服刑的罪犯,有的出监后成为为病患服务的医导员,有的成为拾金不昧的优秀员工,也有的成为业绩出色的公司经理。她们是九监区民警工作价值的最好体现。陈熹微所带领的北京市女子监狱九监区,是集入监教育和集训惩教功能为一体的特色改造功能区,监区先后获得“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北京市监狱管理局“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来源:法治日报  
发布者:Blue
2022年06月22日
我的父亲——李贵良,出生于河南省偃师县,也就是唐僧的故乡。他是辛亥革命那年正月初五出生的,巧的是,我也出生在正月初五。更巧的是,我的外孙女的出生日,竟然也与我同一天。父亲去世34年了。作为打天下的那一代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是他们的人生信条。今年(农历辛丑年)正月初五,是父亲诞辰110周年。想写点文字,以作纪念。1982年初,我从军队纪委转业回绵阳。一边发奋恶补文化知识,一边努力熟悉地方纪委工作。四年后取得语言文学专业和法律专业两个文凭。不久,当上了全省各地市州纪委最年轻的办公室主任。一边是忙不完的工作,一边是看不完的书。女儿闪闪也在1986年出生了。太小的她,进不了托儿所,找人带,又没人盯,令人牵肠挂肚,既费力更费神。父亲住院治疗期间,由于绵阳中心医院误诊,于是很快病重,很快病危。他当年老战友们(成都军区副政委牛击、南充军分区司令朱搏黑、绵阳军分区副政委刘贯山)施以援手,很快转院到了成都军区总医院,这才稳定下来。我们当时气愤地要找医生讨说法,父亲却说:“医生也是好意,又不是故意的。”一句话,说得我们没了脾气。父亲生病的那几年,我是忙了前,就忙不了后;顾了左,就顾不了右。每天不是在上班工作,而是在到处打仗;不是在挣钱养家,而是在八方救火。直到父亲转院到了成都军区总医院,我让战友董兆元,同母亲一道在成都全天陪护。我才有了喘气的功夫。本来,父亲的病情已经稳定。但是,或许是担心母亲因他重病难治,在长期看护中拖垮身体;也可能是因为目睹我们三兄妹的力不从心,而于心不忍。尽管父亲是离休干部,享有很好的医疗保障条件。但是,他还是背着我们,与主任医生悄悄签订了危险系数很高、风险很大的试验型治疗方案。后来我们才知道,是父亲坚持要采用这种风险极大的治疗方案,而且不让医生告诉我们。但是,这种试验型治疗方案的疗效,也只维持了短短几天,全身的微血管就开始渗血,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34年前的“五一节”上午,不少亲朋好友来到病房看望。父亲很高兴的与他们见面谈话。谁也没想到,下午病情就急转直下。我当即明白了,上午的假象,是父亲生命最后的回光返照。当天晚上,我不愿意让母亲看到这生离死别的最后场景。经我再三劝说,母亲回到宾馆休息。我小心翼翼地询问父亲,有什么要交代的吗?父亲说:“没有了。你就让我这样睡过去好了。”1988年5月1日深夜11点46分,父亲的心脏突然停止了跳动。经医院紧急抢救,他又醒了过来。我难过地告诉他:“刚才,您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父亲说:“下次心脏停跳,就不要再抢救了,该说的我都说了,就让我这样睡过去吧,再也不要做那些没用的抢救了。”5月2日凌晨1点20分,父亲的心脏,再一次停止了跳动。依照父亲的嘱咐,没有再进行心脏复苏的抢救。我一直摸着昔日父亲温暖的那双大手,慢慢变冷……父亲戎马一生,身上八处负伤。当炮弹袭来时,他的通信员奋不顾身冲上去,将他压在身下而壮烈牺牲。他身上有一块弹片,一直未能取出。他经历过1937年“8.13”淞沪抗战,作为一名排长,在保卫四行仓库中光荣负伤。在八路军,他是皮定均将军的一员骁将。解放战争,血战孟良崮战役,他身先士卒,荣立大功。全国解放后,他是四川省中江县的首任兵役局长,并亲自送黄继光等四川籍战士抗美援朝。50年代绵阳、遂宁两个专区合署后,他是绵阳地区的首任民政局长。他还是“第二个都江堰”——武都引水工程的首任指挥长。改革开放后,他又第一个向组织打报告,主动要求退出领导岗位。我的父亲出身贫寒,读书不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淡薄名利,恪尽职守,是领导和群众公认的一个从不整人的领导,一个严于律己的好人。同时,他又最早被解放出来,负责筹办“绵阳地区五七干校”,随后被任命为武都引水工程首任指挥长。他不但是一个善良的好人,同时也是一个负责任的领导干部。他对工作一心一意,竭尽全力。即使接受再困难的工作,受领再危险的任务,他从没辜负组织和领导的期望,并深得班子和同志们的信任与好评。三年困难时期,我爷爷从河南老家带着我堂哥来到绵阳,原本打算在当官的儿子这里过一段不挨饿的日子。谁知天府之国粮食更是异常匮乏。看着我们三兄妹的满眼饥饿,爷爷悄然返回偃师,没两个月便去世了。老家的人说,爷爷不是饿死的,是为在四川的儿子孙子挨饿,担心死的。父亲的工资不低,却几乎从不存钱。跟他出差的同志,在外吃饭一般都是他付费。我问过他,回答是别人工资没他高。三年困难时期,他明确交代保姆彭姨,不要怕贵,想办法把市面上能买到的食品,买来让孩子们吃。父亲认为,命比钱贵,一个好身体,才是学习、工作、生活的本钱!我们三兄妹结婚时,父母都送同样的手表,作为祝福。希望我们珍惜时间,永不停步。父亲老年得子,对子女从不偏袒溺爱,而是严格要求,一视同仁。作为长子,一生中记得他只打过我一次。那是因为弟弟淘气,用自制的箭,射伤了我的妹妹(他的姐姐),还不认错。为此,我打了弟弟,却正好被父亲看见。于是,我挨了他唯一的一次打,而且还只打了一下!但是,家里的一根擀面棍,却被打断了。父亲如此气愤,是因为他亲眼看见了,我这个当哥哥的,居然动手打弟弟。但他所没看见的,是当弟弟的,先欺负了自己的姐姐,而且还坚决不认错!事后,父亲了解了实情,但也从未向我道歉。不过,从此父亲再也没有打过我了。而弟弟从这以后,也再也没有欺负过自己的姐姐了。或许,这就是父亲的家教!作为父亲,他的身教,永远大于他的言教。我们成家立业时,“好好学,好好干,好好活”这九字传家之言,是父亲母亲留给我们兄妹的最大的遗产。“好好学”是父亲对我们的启蒙父亲的家里穷,兄弟姐妹多,父亲只在偃师县大口肖村的私塾里念了两年书。他最得意的是,这两年的笔和本没花家里的钱,是老师对他学习成绩好的奖励。父亲有空时会摸着我的头说,即使他如此努力,爷爷也没能供他读完初小,当兵成了他能吃饱饭的唯一选择。他时常骄傲地对我说:“你爷爷没能供爸爸读完初小,你只要好好学,爸爸有能力供你读完大学,甚至博士。”一个没能读完初小的他,却把最实在的“好好学”三个字,永远地镌刻在我的心底。作为国务院首批十年一贯制——绵阳实验小学的学生,1965年秋,我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四川南山中学。尽管十年“文革”中断了我的学业。但是,“好好学”这三个字,却始终伴随我上山下乡,戍边扛枪,转业地方,调到中央机关。在“好好学”的激励下,我始终坚持把读一万字书或写一千字文,作为我每天的必修课。这些年,每每在停顿自己或松懈自己时,耳边就会听到“好好学”的叮咛,仿佛父亲在默默地注视着我。“好好学”已经成为父亲同我交流的开场白,成为激励自己不能懈怠的座右铭。“好好干”是父亲对我们的鞭策新中国建立时,父亲就是县团级领导干部。无论在地方,还是在军队,人们对他评价最多的就是忠厚清廉,没有官架子。孩童时代,专署大院的一些孩子,显摆各自的父亲时,常挤兑我的话:亏你爸还打过大仗,立过大功,但却一点儿也不像当官的。当时,我也觉得父亲不像城里的领导干部,倒真有点像北方的乡下农民。“文革”十年,那些像大官的领导干部,不仅本人被批斗,而且还波及家人。而我父亲除了一两张无关痛痒的大字报外,没有人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1970年底,我悄悄从插队的乡下参军入伍。父亲赶来时,窗外的他只来得及丢下“好好干”三个字,火车便呼啸而去。“好好干”三个字,激励我扎根连队,从最苦最累的活儿干起。激励我,在全军同批入伍者中最早入党,在军事训练和战术演习中崭露头角。激励我,敢于坚持原则讲真话,1979年军队纪委一恢复重建,组织就调我专门从事纪检工作。十多年的军旅生活,没有人能看出我是上山下乡的城市兵,更没人知道我是干部子弟。1985年转业地方三年的我,因“好好干”被任命为绵阳市纪委办公室主任。看着刚过三十而立,颇有点春风得意的我,已经离休在家的父亲,决定与我进行一次恳谈。工农干部的他,并不善于言谈。一晚上讲了不少自己的经历和体会。由于讲得极其认真,我也不敢敷衍。其实,这也就是父亲教育我当好领导干部的“五个不”:一是不能贪污,屁股不净,难有威信。二是不能偷懒,尽心不够,难以当头。三是不能表白自己太累,头累身难起。四是不能当众轻言下属不行,部下窝囊,实乃领导废物。五是不能拒绝别人解释,听人辩解,可得一半30多年过去了,我在纪检监察机关的各主要业务部门均历练过。审理大案,查办要案;处理信访,开展调研……并从县纪委、市纪委,一步步走进中央纪委。无论是在中央研究室搞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工作研究,还是在中央纪委北戴河培训中心,大规模培训纪检监察干部,或是创办中国纪检监察学院;无论是同领导交往,还是与同事相处,或是和下属共事,都能全身心投入,竭尽全力,排除困难;都能等距离相交,不偏不倚,不温不火。相处时,不虚情,不妄誉;离开时,不攻讦,不出恶声。过耳顺之年后,我更深刻地懂得君子之交,不能浓于水。我父亲对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字面理解,或许并不周延。但是,他却用“五个不”让我领会其真谛。回想起来,这“五个不”,其实就是父亲对“好好干”三个字,极接地气的具体诠释。“好好活”是父亲对我们的祝福27年前,我初到北京时,张黎群同志(32岁时就任中国青年报社总编辑,后任社长),曾就“生命是一个过程”,让我即席作答。略作思考后,我向忘年交的张老作了这样的阐述,人生是一个过程,所有人的起点和终点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正是在于过程即中间的这一段。有的人,过分领悟于起点和终点的相同,无所事事,与世无争;有的人,又过于醉心于过程即中间那段的不同,而费尽心机,锱铢必较。我当时对人生是一个过程,用了“三个性”来概括:“一次性”:人生是一个过程,无论穷人还是富人,都只拥有一次生命。因此,必须珍惜它,努力做自己应该去做的事。“有限性”:人生是一个过程,无论长寿还是短命,都只拥有有限的生命。因此,必须把握它,只能做自己可能做到的事。“不可逆性”:人生是一个过程,无论从何时开始,都是直播而无彩排,开弓没有回头箭。因此,必须理解它,及时做自己需要去做的事。27年前,我之所以能用不到五分钟作出上述概括,是因为30多年前我亲历了父亲对死亡的坦然和淡定。“我去了,你们要好好活。”这是父亲在弥留之际,留给我们的最后一句话。于是,他安详的、平静的、面带笑容的走向我们目前还不能深刻了解和科学认知的另一个世界——一个出身豫西山村没读完初小的贫苦农家子弟,在祖国危难之时,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抗击过日寇的入侵;在国共两军决战中原之时,参与了全歼国民党王牌军74师的孟良崮战役;在鸭绿江畔燃起战火之时,亲自动员并输送了黄继光等一批四川籍志愿军人入朝作战;在“文革”期间最困难之时,担任了被称为“第二个都江堰”的武都引水工程首任指挥长。“文革”结束不久,他即带头向组织写申请,要求离休,以便让年轻干部成长——父亲以他自己的一生践行着“好好活”。尽管父亲可以躺在轮椅和病床上靠保守疗法,在相当长的时间维持生命。但是,当他考虑到自己一生中,应该并可以做到的事已经完成,考虑到不能拖垮我母亲的身体,考虑到不能影响子女的工作,考虑到不能耗费国家有限的经费,于是,他选择了解放别人和解脱自己,并拒绝无用的救治,从容离去。父亲以其有尊严的活法,加深了我们对“好好活”的理解。今年是父亲诞辰110周年。每年的正月初五,我和弟弟、妹妹,都会如实的向父亲汇报,“好好学”的体会,“好好干”的历程,“好好活”的情况。父亲母亲:你们在那个世界好吗?托你们的福,我们过得很好。只是你们走后,兄妹们每次相聚后的一声再见,彼此知道,时光如梭,就时间而言,又都老了一点点;我们每次去市委干休所老房子和南山陵园祭奠,大家明白,光阴似箭,就空间来说,与你们的灵魂又近了一点点。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们想你们了!你们听见了吗?来源:廉洁海淀公众号
发布者:文以化心
2022年06月22日
       曾国藩先生很有治家的智慧,他虽然权位已经到达四个省的总督,在清朝几百年的历史中,从来没有一个汉人拥有这么大的权位。但是曾国藩先生要求他所有的子孙,基本的生活,衣服也好,一些家务也好,都要自己做,如此他的子孙才不会好逸恶劳,所谓是深谋远虑。      曾国藩先生说,看一个家族的兴败有三点。第一,子孙睡到几点起床,假如睡到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才起来,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第二,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因为勤劳、劳动的习惯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第三,看后代子孙有没有读圣贤经典,「人不学,不知义」,不学就不知道。曾国藩先生有这样正确的观念,所以他现在的子孙还很兴旺。      在聂云台先生写的《保富法》里,还屡屡提到曾国藩先生的后代在那个时候都还很好,确实把他的道德学问传承给后代子孙。           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堂堂正正一辈子!坚定文化自信,扎根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推荐《弟子规》《了凡四训》《论语》《中庸》...
发布者:Blue
2022年03月18日
2个多月前,2021年11月19日。距离北京冬奥,还有77天。荷兰东南部小镇上,一座室内滑雪场里。穹顶之下,一个来自中国的26岁男孩,正在从雪坡上冲刺,起飞。这是单板滑雪坡面障碍技巧欧洲杯的现场。来这儿的,全是世界上的一流选手,人人放松从容。唯有男孩不一样。他被分到小组最后一个出场的位置。准备阶段,他就无比紧张,几次试滑,状况频出。看着前面的选手一个个完整顺畅地完成动作,他忐忑得坐立难安。直到正式站在起滑的雪面上,男孩深吸一口气。跃起,旋转。时间仿佛在此刻凝固。只剩一身红色的滑雪服,在白茫茫的雪面上,鲜艳夺目。男孩的名字,叫张嘉豪。这是他开始滑雪的第9个年头。也是他只身一人,备战北京冬奥的第255天。10年前,张嘉豪还是个面包师。偶然爱上滑雪后,他一人一板,挑战了国内外大大小小赛事,夺得名次。2015年,当冬奥会将在北京举办的消息传来,张嘉豪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不是国家队运动员的自己,也能站在北京冬奥会的出发台上,和世界选手,同台竞技。这个梦也许并不遥远。冬奥会的东道主国家,有一个“特权”名额。但这,是唯有拿到过50分国际雪联积分、并参加过一场世界杯比赛的运动员,才能拥有的资格。而这也是张嘉豪唯一的机会。到达荷兰之前,他已经辗转过4个国家。天南地北,拼命比赛,攒下了39.95的积分。这场比赛,只要他能完美落地,就能继续前往美国参加世界杯,继而获得北京冬奥会的参赛资格。那个梦,近在咫尺。男孩从跳台飞身,内旋720度。身下的雪坡很短,短到只需几秒,这场比赛就有了答案。但他身后,那条来时的路却那么长,长到他走了足足9年。012012年,张嘉豪17岁,职高毕业。因父亲是糕点师的缘故,他接受安排,进了北京一家五星级酒店的面包房工作。在后厨,他上夜班,打面、醒面、捏团,一整夜做上千个面包。新鲜出炉的糕点,被考究的盘子托着,送至餐厅,成为高档酒店客人的早餐。但那样的光鲜,是离张嘉豪无比遥远的世界。17岁的张嘉豪是个闲不住的小伙子。   下了班,一天无趣的工作结束,他经常去轮滑,结识了一帮玩极限运动的朋友。一次偶然,他在朋友圈看见一个好友的动态。那是一条玩滑雪的视频。屏幕里,有人踩着单板高高飞起,在空中旋转,又稳稳落地。张嘉豪心里某个地方瞬间被点燃:“我也要学这个!”那年冬天,张嘉豪第一次去了南山滑雪场。在无数次摔倒爬起的尝试里,他不可收拾地爱上在一望无际的雪域中滑行的速度和快感。像一片无拘的落叶,迎着风的方向。滑雪是项烧钱的游戏,而他,并不富裕。面包师的实习工资,每月1200元。可一月8天周末的雪票,就得花800元。为了省钱,他只在家吃饭。早上下了夜班,他从四环上地铁,到了顺义再转公交。到室内滑雪场滑上一整个白天,又坐2个小时地铁回家眯一会儿,晚上再赶夜班。两年,从不间断,大年初一也不闲着。滑了一年的雪,张嘉豪才买了自己的第一块雪板。2500元,还是打了半折后的价格。积蓄,全贡献给了滑雪;生活,也几乎围着滑雪转。有女孩约他看电影,他也生怕占用滑雪时间而拒绝。长期睡眠不足,他有次甚至直接晕倒在了工位上。可张嘉豪来不及为自己心疼。他只觉得兴奋。兴奋自己的技术一天天成熟,可以完成空中翻转、飞跳台了。兴奋自己不算精彩的人生里,终于有了心之所向的热爱。2014年的一天,张嘉豪给父亲打了个电话。他告诉父亲,自己已经辞去面包师的工作。他要走一条听起来异想天开的路:当一个职业单板滑雪运动员。02滑雪运动里,几乎没有“大器晚成”这一说。职业选手,从3、4岁开始入门、培养,十几岁已经开始参加世界级比赛的,是普遍现象。17岁的谷爱凌,早已在世锦赛拿了两枚金牌。17岁的苏翊鸣,也已是世界杯冠军。可张嘉豪17岁,才第一次摸到滑雪板;19岁,才正式把滑雪当作事业去拼。年纪没优势,天赋谈不上。他能做的,唯有比别人更努力。这条路谈不上容易。没钱,张嘉豪便省吃俭用攒钱,去健身房锻炼体能。没教练,就自己琢磨网上的视频,分解动作,连走路都在比划。要么,就逮住滑雪场的“前辈”请教,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付出真的有回报。2014年,张嘉豪参加国际赛事,成功拿到名次。那张300美元的奖金支票,被他欣喜地在家中挂了很长时间。2015年1月,第13届南山公开赛国内组。张嘉豪得了亚军,奖金,8000元。也是在那一年,他听闻北京将举办2022年冬奥会。少年心里的一团火,开始燃烧:站在北京冬奥的出发台上,和全世界的顶尖高手并肩,这不就是自己梦想的顶点吗?他更拼命地参加比赛,积累经验。一次公开赛,为了取得更好的名次,他在决赛前一天临时决定做一个从未尝试过的动作:后空翻两周。结果,他狠狠摔了下来。双手桡骨骨折,石膏从手臂一直打到指尖,一度生活不能自理。可刚在病床上躺了10天,张嘉豪就带上装备去了雪场。抻着打了石膏的手,继续练习。半年后,他成功在雪上做出后空翻两周,成为国内第一个在雪上完成这个动作的人。而这种受伤,是他的家常便饭。肺摔破过2次,脑震荡有过3次,嘴唇里缝过10针。还有数不清的小伤。有次训练摔落,一只脚骨折,医生千叮万嘱两个半月拆石膏、半年后再运动。可他第5天,就把石膏拆了,3个月后直接站上了跳台。也许,一只鹰曾振臂飞翔过,就再也无法忍受被束缚双翅。那几年,张嘉豪大大小小参加了几十场比赛,名次一次比一次拿得高。世界滑雪锦标赛第16名;全国锦标赛季军;全国单板滑雪坡面障碍技巧冠军......与此同时,北京冬奥的日子,越来越近。张嘉豪心里的那团火,越燃越旺。他的征战,开始了。03我们印象里,出战奥运的选手,基本都是国家选拔、组织。教练指导,工作人员陪同。运动员们,只需要专心致志打好每一场比赛。可张嘉豪没有这个条件。他的年纪早已不适合进入国家队,唯一能为之一搏的机会,就是抓住那个额外的名额。他详细地给自己做了计划。从2020年初开始,两年之内,参加世界各地的比赛攒够积分,最后冲击洲际杯、世界杯,直至拿下冬奥参赛资格。说起来似乎简单。但这一个人的冬奥征程,机票、酒店都得张嘉豪自己掏钱。语言不通,就随身携带个翻译机;英文不好,可赛程安排、签证信息也得自己摸索着搞定。而且但那段时间,是全球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有时折腾半天飞到国外,主办方却因疫情临时取消了比赛。直到2021年3月,情况有了好转。张嘉豪再也按耐不住。他带着满箱的滑雪装备,还有一面五星红旗,开始了只身一人奔赴世界各地参赛的道路。那几个月,他辗转了瑞典、加拿大、智利、瑞士。一个人做饭,一个人做医护,一个人做后勤。在国外,他住在山上便宜的房间里。吃饭,往往是随便做点对付几口,多打个鸡蛋,算是对自己最大的犒劳。体能训练,没有场地,没有器械。就自己关在房间里,一遍遍卖力地练。有时因为航班有限,行程太紧,需要连坐十几个小时飞机。落地连时差都来不及倒,就要参加比赛。疫情原因,很多国家落地需要隔离。隔离结束,比赛临近开始,他甚至来不及安置行李,就要马不停蹄去看场地。10月份的智利,能练习的雪场全都关门。他便早上8点出门,花5个小时登上雪山,只为一片足以练习的雪域。竞技体育,没有捷径,只有拼命。从3月到11月,200多个日夜,张嘉豪就这样向当初的目标一点点挪动着。训练,比赛,孤独,压力......这些词充斥着他的日子。始终在担忧这一站的比赛,又始终在计划下一步的行程。可他不知疲倦。“每当我受伤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只要回头看我滑雪过程中取得一定成绩或者快乐的画面,我又拥有了无穷的力量。它们在一直推着我往前。”到去年9月,张嘉豪的冬奥冲刺几乎完成了一大半。积分39.95,在智利还获得了一金一银两铜的好成绩。在大跳台和坡面障碍项目上,他排在中国男子运动员积分的第3名。荷兰一役,是成败与否的关键。张嘉豪独自走过了漫漫长路,远天,曙光已现。04荷兰欧洲杯的现场。记者早已候于场边,摄像机都已架好。无数人注视着张嘉豪从跳台起身,翻转。全世界都在等待一个奇迹。但,他失误了。向内旋转720度后,落地的一刻,他没有站稳,重重摔倒。按照计划,张嘉豪需要拿到第6名才有进入世界杯、冬奥会的机会。可两天两场比赛,他都出现相似的失误,止步预赛。奇迹没有出现。他的冬奥会,结束了。那天晚上,汽车载着他驶离荷兰小镇。罕见地,他没再提关于比赛的话题,而是靠在副驾驶座上,安静地看着窗外的漆黑。之后,他发了条视频:“很遗憾,一个人的冬奥梦,走到这里不得不暂停。我不后悔出发,也不后悔做那些白日梦,我依然相信一切皆有可能,我依然会去挑战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依然是那个即使最终结果99%都是失败,还是会为了1%的可能付出100%努力的人。”几天前,冬奥会在北京如约举行。却很少有人知道,一个27岁的男孩,为了站上这场盛会的比赛台,曾跋涉过那么长的路。他的结局没有反转,却是这届冬奥会上,最让我敬佩的故事。我们关注冠军,关注成功。但那些聚光灯没有照到的部分,何尝不同样值得歌颂?或许,张嘉豪才更接近于我们普通人的人生。比起谷爱凌们,他缺少天赋,没有优势,没有光环。但却有执着纯粹的热爱,有想要放手一搏去争取的事情,有遥远却不舍放弃的目标。只是现实粗粝残酷,将很多东西打磨成了平凡的样子。可无法改变的是,我们心里都曾有过一团火,哪怕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一段人生的热血,不在于世俗上的成败与否,而在于我们曾那么坚定地努力过。34年前,加拿大冬奥会上,奥委会主席曾致辞道:“有些人赢得了金牌,有些人打破了纪录,而有人则像鹰一样飞翔。”这句话,是张嘉豪冬奥梦的注脚,也是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2022年02月11日
人文传媒网 (么安全 王世平 王国臣)报道:当鬓发斑白的我,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尚德及象书画院书画授课时,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坐在简陋的教室,如饥似渴倾听学识渊博95岁启蒙綦德明老师说古道今、谈天说地的讲课……据了解,王玉良年已八旬,几十年重在文史。虽然与很多书画家好友交往,但一知半解。尤其是评论书画好友的花鸟、人物、山水时,深感书画知识不足。王玉良一个零基础的国画小白,于今年9月17日参加尚德及象书画院的学习,有幸通过手机、电脑、电视参加尚德及象书画院学习。班主任余琳、李琪。由尚德及象书画院院长陈墨和两位副院长欧阳青墨、曲寒山亲自授课。开始系统地学习了书画基础。王玉良的儿子笑着对我说:“爸,您这个年龄,还学这,真有您的”!我说,人活到老,学到老。书画院院长陈墨介绍,白石老人八十多岁高龄,每天作三幅画,我还年轻呢!上课时,几位老师耐心的、不厌其烦的、科学的对每幅画从用笔、着墨,用色、布局、画法、详细的讲解。我深深感受到国画的魅力。老师在讲解绘画时强调:行笔着色如何干与湿、浓与淡、重与轻,快与慢恰到好处。作品藏露分明,整而不松,结体和意境创造丰富多样。只有精到的绘画技巧,真情流露,感情奔放;才能鲜明地体现绘画美的情趣,美的理想,美的意境。我如蹒跚学步的孩子,一步步由恩师扶走正路;拨开征途的层云迷雾,豁然开朗,迎来灿烂的朝阳……书画好友得知我暮年学画,都很高兴。书画家董占宝、王世平等人纷纷送来画笔、宣纸、墨和画毡。远在千里的广东潮州著名书法家、人民文艺家林和庆及人民艺术家王洪发,当日挥毫书写了鄙人咏颂尚德书画院几位拙诗。河北省民间(陶瓷类)艺术大师、人民文艺家白凤鸣,以隶篆对照墨宝书写,表达对勤奋敬业老师们的敬意。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蹄”老叟自知愚笨,老师授课录音听三遍、四遍、五遍,作业涂鸦,画了再画。老伴也鼎力支持,在桌旁作听课笔记,倍感亲切。师生义,好友情,夕阳无限好,其乐更融融。编后语:比起名家的画作,王玉良老人画的虽然谈不上专业,但是却是他一点一滴的心血之作。除了作画、写作之余,王玉良老人还自学了毛笔字,他的字虽然谈不上大家风范,但也自成一体,颇有个性。
发布者:唐滦文化
2021年10月25日
人文传媒网(么安全 王世平 王国臣)吴静鹏,天津宝坻人,1948年生,山西省话剧演员,曾在电影《咱们的退伍兵》(饰方大虎),电视剧《昌晋源票号》(饰武掌柜)、《百戏人传奇》(饰孙兴邦)等六十余部影视作品中饰主要角色。 现中国文艺家联合会副主席,根艺领域权威专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多年的根艺、根书法创作,他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不拼不接,在传统的根艺、根书法创作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创作了《一根一字》系列、《一根多字》系列、《象形字》系列、《奥运》系列和《摆件》系列,并形成规模。开创了根书法艺术系列的先河。在根艺创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他把根的艺术融入书法创作,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2010年他在香港第十三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上,他的《象形字一笔虎》荣获“国际艺术金奖”鉴于他在根艺领域和书法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香港第十四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授予吴静鹏“中华艺术家终身成就奖”。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二周年华诞,吴静鹏先生在北戴河艺术村落举办《迎国庆--根艺书法精品百龍展》,获得巨大成功。
发布者:唐滦文化
2021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