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社 会
全部 |社 会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学习中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近日,首届“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闭幕式在云端圆满举办。本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组委会、中国网教育频道共同主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进入大中小校园?如何挖掘物质载体背后的文化内涵?如何帮助青少年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中国网教育频道策划首届“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系列报道,本期采访了广州市教育研究院语文教研员、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后王惠,对上述问题进行解读。广东省广州市教育研究院语文教研员、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后王惠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要深挖物质载体背后的文化内涵中国网:您在首届“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中担任什么工作?王惠:我全程参与了首届“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以下简称为“致敬活动”),活动发布、案例点评、项目评审和答辩、主题性的学术探讨等每一个环节都有参与。中国网:本次“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您对哪些项目印象深刻?王惠:本次致敬活动参与人数众多,选题范围很广,涉及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有文献典籍、文学经典、节庆风俗和非遗项目等。其中有一个项目组研究《炫彩珠江》,这一选题以桥梁这一建筑形态作为文化载体,对珠江两岸的地理人文进行研究,既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又体现了研究者连通传统与现代的诉求。还有一个项目组运用矿物颜料再现敦煌莫高窟鹿本生故事和画面,选点小而精,让孩子们在文学、美术、文化以及化学知识等多方面获得启发与熏陶,充分而又有效地发挥了项目的育人功能。孩子们在参与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沟通和合作实现对研究对象的深度学习,从而真正获得文化理解和文化认同。希望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对桥梁、对莫高窟等物质载体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更加深入地挖掘和探究。中国网:以桥梁为例,这一建筑所承载的是肉眼看不见的、历史悠久的岭南文化,对于指导老师,应该如何带领学生深入挖掘物质载体背后的文化内涵,您有哪些建议?王惠:在致敬项目中,有些项目致力于重现和复原古人的生活如饮食、服饰等等,其中有些依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以节庆习俗、非遗项目的方式活态存在,但可能我们看到的只是它作为一种文化表征的显性样态,而忽视了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此外,还有一些思想和精神遗产,如传世的文化典籍和文学名著,需要我们深入其中,在沉潜涵咏中不断研习和探寻,其中蕴含着大量支持我们文化表征的深层次的文化精神。不同的项目应该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节庆习俗、非遗项目需要参与式体验学习,传世典籍需要沉潜式深度学习。总体上说来,在做整体项目设计的时候,大都需要有一个现实应用的场景,通过一个主问题或主任务来统领整个学习过程,并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的学习环节。上面提及的珠江桥梁项目,有一位评委的建议特别好,他认为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如果今天我们要在广州城区内的珠江江面上建一座桥,应该如何选址?这一主问题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统整了多个学习内容,不仅要考虑到桥梁的形制和外观,而且要考虑珠江两岸的生态状况、居民分布、建筑密度等因素,还需要学生对珠江两岸从古至今的现存桥梁进行溯源。目前学校教学依然以学科教学为主,学科教师大多数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进行教育教学研究,致敬活动要求老师有较强的综合能力,需要跨学科进行项目设计和资源组合。指导老师首先要基于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去选择项目,而且要对项目式学习有充分的理解和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去提供资源和支架、设计好学习环节。在某种程度上,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首先我们要提升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平和统整能力。让学生参与地方文化建设,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中国网:岭南文化历史悠久,广州也比较注重对以岭南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主要从哪些层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王惠:岭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文化中的一脉,既有着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的内在文精神,又有其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文化表征。因为地处东南沿海,岭南人较早接触了西洋文化,所以呈现出开放性、多元性和兼容性的文化特征。有人说,广州有本事把所有人都变成广州人,这句话反映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学术界,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一直有学者深切关注并深入研究岭南文化。在出版界,广东省出版集团、广州出版社也出版了很多切合学校特色课程建设需要和学生学习成长需要的地方文化图书。在教育界和文化界,广州市教育行政系统、教研支持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也都非常重视岭南文化的活态传承,一直在倡导和鼓励岭南文化进校园,很多学校都进行了积极而又有效的探索,取得了很多实践成果。中国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进入校园,有着怎样的意义?王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进入校园,需要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去解决真实问题,这既是创造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也是拉动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一种方式。当下,学校课程体系中有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课程,还有各种基于地方文化资源、文化特色和学校育人理念而研发的校本课程,但如果没有项目式学习的学理支持,课程对知识的统整度、解决问题的针对性还不够突出。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进入校园,对于学校开展跨学科学习、强化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将形成一种推动力。虽然这种项目式学习不是学科学习的主题和任务,但个人认为它应该成为一种课程理念和教学常态,一所学校每学年或每学期可以组织一次,基于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相应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做好体系化的设计,进而推动学校育人方式的整体变革。中国网:您对学校层面如何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有哪些建议?王惠: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建议。第一,选择适当的项目主题。有些学校会选择有华夏民族文化特色的主题,有些学校会选择一些富有地域特色的亚文化主题,从实践的情况来看,后者入口较小,更聚焦,而且能够直接关联到学生当下的生活场域,便于调动相关学习资源,相比较之下更易入手。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需要从华夏文明的整体视角出发去观照亚文化。对亚文化的学习,不单单要了解当地的亚文化,更重要的是发掘亚文化与主体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最终延伸到华夏文明的主文化版图和文化体系中去理解亚文化,进而达成对华夏文明的了解与认同,提升亚文化主题学习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方面的价值。第二,使用适切的学习资源。除了对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的精心设计,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这里的“充足”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要提供具有典型华夏文明特征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要提供具有亚文化代表性的资源,这两种资源会决定学生的文化体验、文化参与行为的水准,从而提升致敬活动项目式学习的文化品质。这一点对指导教师的专业储备要求很高,建议向高校专家请教,和高校专家开展协同创新项目研究。第三,做好学习活动的整体设计。在做整体项目设计的时候,需要在现实应用场景之中,设计一个主问题去统领整个学习过程,并设计环环相扣的结构化的学习环节,提高各个环节之间的关联度,从而作用于学生思维缜密度、思维品质的提升。项目式学习提倡学生去解决真实情景中的问题,因此需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对不同学段学生参与致敬活动的目标定位进行区分。对于低学段的孩子,重在文化理解和文化比较。对于高学段的学生如高中生、大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文化参与。新的高中语文课标中有个任务群是当代文化参与,我们的孩子能否真正参与到地方的文化建设、学校的文化建设中来,从而真正实现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传承?这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需要学校在做整体项目设计的时候考虑到真实情境的需要,通过文化参与行为,设计一个总任务去统领整体的学习进程、学习环节和学习步骤。致敬活动助力青少年尽早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中国网:在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有着怎样的时代意义?王惠:在过去一百多年的现代化历程中,中国面临着“中化”与“西化”之间不断的相互冲突和相互交融。全球化是不可逆的发展方向,世界各国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或多或少改变了原有的文明风貌。在这种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有两大现实意义。一是从学生个体的角度出发,可以帮助青少年尽早地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文化自信始于文化身份的认同。文化身份的认同也就是找到自己的文化根系,能够提升个体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对于人格的健全十分关键。二是中华文化可以为世界文化大同贡献中国方案。作为人类文明中唯一绵延至今的中华文明,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如何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对于解决全球化问题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因此,需要我们中国青少年对中华文化有深入地了解,只有根深才能叶茂花繁,将来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提出中国的解决方案。中国网:在新冠疫情影响下,中国和西方的防疫举措和态度迥然不同,您如何看待中西文明之间的这种差异化表现?王惠:在中华文明数千年的漫长发展历程中,守望相助的集体主义精神是重要的文化基因。面临疫情危机的时刻,这种沉潜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中的集体主义观念、家国情怀基因便发挥了作用。中国政府迅速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全国同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疫情之下,中西方的不同举措和差异化表现折射出双方在文化逻辑、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正是因为这一思考,2020年也就是疫情第一年高考之前,我写了一篇指导高考作文备考的文章,题目为《站在时代的高处眺望未来,怀着家国的深情走向世界》。平常情况下,大家可能会认为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自己息息相关这样的话、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概念比较抽象和虚无,但新冠疫情让我们真切地认识到,面对疫情,地球上的每一个人确实都是息息相关、命运与共的,小我与大我由此建立起关系,我们国家也向世界展示了大国的力量与担当。中国网:您对首届“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有哪些建议?王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优化和完善。其一,对整个项目设计进行优化,为学校提供项目选题指南,同时在学习方式、学习活动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强化对学校的指导,让参赛者有路径可循,从而有助于学校从学理上理解项目设计的用意、从实践上提升项目参与的效能。其二,课程化是进校园的最佳路径,老师有指导、有范例才不会迷茫,如果能够在现有基础上,拉动中华游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课程化建设,把首届致敬活动中的优秀案例做成适合进校园的课程,做成可复制的、操作性强的示范性案例,向学校提供包括课程目标、实施路径、相关资源、学习方式设计、测评等在内的整体解决方案和一系列的指导,结合显性成果供学校参考,为老师落地提供支持,那么致敬项目就能够真正落实到学校中。其三,给相关学校和指导老师提供系统的培训和指导,建议由不同学科的课程专家、不同专业研究领域和文化界专家等多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融合创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式学习中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将不同学科书本上的知识点还原到真实的生活之中,在知识和生活、和生命之间搭建好互通和融合的桥梁。中国网:您在大学工作20多年后,为何要从研究高等教育转型研究基础教育?王惠:首先是机缘。我在广州大学任教的时候,因为负责了一个名为“走进广州好教育”的系列丛书项目,得以深入到广州市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园中,也由此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认识到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其次是认知。从某个角度上说,高等教育阶段培养的是学生融入社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而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决定了整个中华民族基本的认知水平,这个认知水平决定了我们整体性的社会治理、社会管理、文化创新、文明发展等方面的发展程度。于是,我做出了一个全新的职业选择——从多年在高校从事专业研究和专业教学到去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做一名语文教研员。在此,我也呼吁社会各界都能充分认识到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为基础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来源: 中国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13日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学习中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近日,首届“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闭幕式在云端圆满举办。本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组委会、中国网教育频道共同主办。如何创造性地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传承人师资不足的问题?如何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中国网教育频道策划首届“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系列报道,本期采访了安顺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黄艳,对上述问题进行解读。安顺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黄艳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安顺地戏、苗族刺绣“花式”进课堂中国网: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安顺市如何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黄艳:贵州安顺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遗产,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39%。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并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的安顺地戏、享有“东方第一染”美誉的安顺蜡染、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的苗族刺绣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既与安顺人生活息息相关,又兼具历史学、文化学、戏剧学、民族学等多领域的研究价值。多年来,安顺市教科所致力于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安顺地戏、蜡染、苗族刺绣作为课程的内容载体,推行国家课程的生活化,拓展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学科融合的育人方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地传承和转化。中国网:安顺市在推进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有哪些经验?黄艳: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入校园之前,需要教育部门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和载体。通过对进校园的文化载体进行文化提纯、教育价值分析,安顺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将优秀传统文化植入课程之中,全市涌现了一批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示范校,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其一,安顺市教科所所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将民族、民间文化进行提取和资源重组,将其融入到相关的学科之中。如提取苗族刺绣中的艺术元素,将其融入到艺术学科之中。其二,安顺市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社团活动、手工制作坊等形式,结合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课程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高中阶段强调研究性学习,而义务教育阶段更加强调综合性实践,构建了认知、体验、创新三位一体的综合发展课程体系,将地方文化融入课程作为育人育才的途径,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创新。中国网: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否面临传承人师资不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黄艳:安顺市教科所在前期调研阶段就发现传承人师资不足这一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解决。其一,进行资源开发。根据不同学科的内容,提取民族、民间文化中相应的元素,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建设。其二,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如果单纯只靠传承人授课,教学往往流于简单化、浅表化,而且一旦传承人无法继续,课程便不能开展。只有将传统文化纳入到课程之中,通过相关学科教师进行教学,才能让课程稳定,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校园里持久、有效地延续。为此,安顺市教科所改变了以往传承人以活动开展教学的形式,展开传承人师资队伍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对技能型知识加以录制和保存,以微课程的形式开发资源,同时建设多学科资源平台,以学科教师作为师资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其三,进行统筹管理。统筹管理传统文化课程,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前期课程资源开发、实施和最终的评价,形成可操作性强、可推广的课程架构。中国网:职业学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哪些经验?黄艳: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境况。学校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技艺融入到教学与育人中,如一些职业学校开展相关的民族、民间文化教学,强调对学生进行技能上的训练,学生毕业后再从事相关工作,目前,我们已有毕业学生成为传承人。体验式学习提升学生文化认同感中国网:如何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黄艳:在苗族刺绣、蜡染中,很多纹样具有独特的历史涵义,通过学校课程,引导学生认识到纹样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通过体验式的学习,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可贵,这是从书本上得不到的真切的感受和认同,安顺市教科所通过体验式的教育来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中国网:文化只有与个体发生关联,才能真正地影响一个人,能否举例说明如何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黄艳:安顺地戏历史悠久,为更好地传承这一文化,安顺市教科所选取了与美术相关的面具制作、作为进入校园的切入点,面具是安顺地戏中最具灵魂的代表性载体,学生要将一块完整的木头精心雕刻为面具,在这一过程中一点一滴地感受工匠精益求精的态度和高超精湛的技艺。同时,老师还引导学生认识每一种面具所代表的不同人物性格特征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中国网: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核心内涵?黄艳:我认为可以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入手,在教学中将培养民族文化自豪感作为育人的目标导向,推动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和实践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深刻领悟到优秀传统文化背后的内涵,亦会将自己的思维和思想融入到其中,从而加深对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理解。中国网:多年来,您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黄艳: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公益博览会期间,安顺市教科所带领40多名学生去珠海参展。很多孩子是第一次出远门,非常珍惜能在全国性的展会上展演民族舞蹈的机会,但因为当时我们所在的展区空间有限,所以由原计划所有学生演出变成只能有很少一部分学生表演。当时我还在伤脑筋,怎样和不能参演的学生说明情况,没想到孩子们当晚自发组织、选出了跳得最好的学生,而其他学生自愿做一些服务性的工作。这次活动让我发现,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非常强,不计较个人得失,团结协作精神得以充分体现,让我深深感动。在教博会期间,孩子们还表演了蜡染和苗族刺绣。平时,学生们喜欢追求时尚,看到父辈们做蜡染甚至认为是“土气”。而在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公益博览会上,看到蜡染得到了全国各地专家的认可、赢得了大众的赞叹与喜爱,孩子们这才真正领悟到民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将中华优秀文化的种子根植于青少年价值观之中中国网:首届“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中,您对哪一环节印象深刻?黄艳:本次“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中,在答辩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能够灵活地运用学科知识,而且团队协作、人际沟通和自我表达能力也非常出色。学生们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素养的提升令我印象深刻。中国网:在我国国力日渐增强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有着怎样的意义?黄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壮大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其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意志品质等,不仅包含着我们先辈的智慧精神,更加滋养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把中华优秀文化的种子根植于少年儿童的价值观中,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教育工程的重要内容,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网:您如何评价此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敬项目?黄艳:这种项目式学习,充分体现了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同时也激活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这种学习模式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推广性。学生素养的提升有隐性和显性的区别,隐性的往往看不见摸不着,但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论文、作品等载体,形成显性的成果,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来源: 中国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13日
(作者:刘晨   马骁)和朋友兴致勃勃地逛街,心仪的东西还没等买到,不料一只小猫却从天而降,猫没事,人却进了医院。这离奇的一幕,就发生在小孔(化名)的身上。事情还要追溯到今年的早些时候,小孔和朋友经过一居民区,不料从居民楼的三楼横空“飞”出一只小猫,正巧砸在了小孔的脖子上,小猫因落在小孔的身上,经过了缓冲,没有大碍,这可苦了小孔,当时小孔眼前一黑就昏了过去,等过了一会儿醒来后就觉得脖子不敢转动,同行的朋友赶忙拨打120,将小孔送往了医院,经过检查,小孔颈部挫伤、头部损伤,经过11天的治疗,小孔才出院。出院后的小孔找到了猫的主人小方(化名),小方承认猫是自己的,也同意赔偿,可因为赔偿数额双方协商未果,小孔一纸诉状将小方诉至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人民法院,要求小方赔偿各项费用共计2.3万元。经庭前调解,承办法官发现双方都对赔偿明细与数额存在误解,遂按照法律规定详细向双方当事人进行讲解,经过法官认真讲解,双方对赔偿金额与给付时间达成一致,一场因小猫坠楼导致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得以圆满解决。法官说法:饲养宠物应做到文明饲养。饲养宠物是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但在享受小动物带给我们陪伴与快乐时,饲养人一定要提高文明意识和社会公德,加强对所养动物的管理和看护义务,做到文明饲养。以养犬为例,要合理控制遛狗时间,制止不当犬吠,勿扰他人休息,其次外出时拴好狗绳、携带卫生纸和塑料袋,及时清理排泄物,最后要做到给狗打疫苗,预防疾病传染,共同营造饲养宠物的良好环境。法律连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五条 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是,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权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担或者减轻责任。第一千二百四十六条 违反管理规定,未对动物采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是,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权人故意造成的,可以减轻责任。第一千二百四十七条 禁止饲养的烈性犬等危险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第一千二百四十八条 动物园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园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是,能够证明尽到管理职责的,不承担侵权责任。第一千二百四十九条 遗弃、逃逸的动物在遗弃、逃逸期间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动物原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承担侵权责任。第一千二百五十条 因第三人的过错致使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请求赔偿,也可以向第三人请求赔偿。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第一千二百五十一条 饲养动物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妨碍他人生活。
发布者:清风在线
2022年07月13日
今天是7月11日——中国航海日。2005年7月11日,是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2005年4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每年的7月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作为国家的重要节日固定下来。600多年前,郑和七下西洋,远到澳洲、东非海岸与阿拉伯半岛,触摸世界的理想、遥远的航程、庞大的阵容、不可抗拒的力量,那是何等的辉煌。今天,让我们一起回望那个辉煌绚烂的海上时代!梦回14051405年的明朝,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政治军事与经济技术实力。中国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农业技术,有最有效的文官政治管理着世界上最大的帝国。1405年的世界仍是个农业世界,中华帝国享有世界上最广阔的耕地,养活着最多的人口。世界最大的城市是南京,而世界前25个最大的城市中,有9个在中国。北方是一片荒漠,南方的大海是另一种荒漠,中央帝国一派盛世,抚驭万邦。这是现实最接近于想象的世界秩序的时候。中国称雄世界的时候,也称雄海上,从南中国海到整个印度洋。1405年的世界,印度洋是世界交通与贸易的中心。中国商人、印度商人、阿拉伯商人、东南亚商人,不久前和不久后,还有欧洲商人,都乘季风航行到这里;中国的瓷器丝绸、印度的棉织品、阿拉伯的奢侈品、东南亚的香料,都在这里交易。1405年6月15日,永乐大帝诏令下洋,他比以往或以后的许多代华夏君主都幸运,时运与实力都为他准备好了。他将把帝国的使节派往四方,面对南方大洋,他想到郑和,他身边一个在家世上带有世界主义色彩的人。400年前 (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郑和的十世祖、中亚布哈拉的普化力国王或教长所非尔,率5000多人和5000多匹驼马来中国朝贡,定居归诚,被宋神宗封为宁彝候。五世孙赛典赤赡思丁赶上伟大的忽必烈时代,被封为成阳王,驻镇滇南。如今,郑和将率领帝国的舰队远航,骆驼与帆影间,这个家族10代人生生死死,像一部绕行半个世界的迁移史诗,经历了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最后的盛衰。郑和在家世上带有世界主义色彩。他的家族、传统与信仰,都使他更容易与外洋番邦交往。郑和来自一个有世界主义色彩的家族,统帅着一个有世界主义色彩的船队。郑和手下可能有西域贵族、大食番商的后代,有占城的舟师,蒙古族的千户、掌旗。他们身后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大明天子诏令的远航具有了传统东方的世界主义色彩。阿拉伯是航海的故乡,辛巴达们用香料珠宝、陶瓷、丝绸、十进制记数法和一部《古兰经》,将世界的整个南方海域联系起来。他们在季风中航行,在古老的商港享有相当的贸易自主权,从亚丁湾到刺桐港,水手与商人们像从家乡到家乡,处处都是熟悉亲切的景象。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庞大的郑和船队,在从南中国海到印度洋、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的广阔海域巡航。世界南方海域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壮丽的景象。上百艘大船人字形排开,上千面帆张起,旌旗招展,蔚蓝色的海面犹如春天开满鲜花的草原。只有一个富强的帝国,才能支持这样盛大的远航。官校、 旗军、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书算手、医士、水手、各类匠人等,每次下洋都有两万七八千人随行。宝船、战座船、粮船、水船,船队乘船总在两百艘左右。最大的宝船长150米、宽62米,可载千人,相当于现代8000吨级轮船。庞大的船队频繁下洋,1420年间明朝皇家拥有的全部船舶,应不少于3800艘,超过当时欧洲船只的总和。东方航海史的辉煌世界东方航海史上最辉煌的时刻到来了。1405年底,郑和第一次下洋,自福建五虎门开驾至占城、爪哇,自旧港取西北针路过满剌加向西到苏门答腊,入印度洋,经翠兰屿、锡兰山,继向西北,到小葛兰、科枝、古里返航。船队以大宗宝船为核心,遣分宗船队访问周边地区。1407年六七月间回国时,带来爪哇、满剌加、阿鲁、苏门答腊、小葛兰、古里等国贡使。第二次下洋于1407年底启航,航路与第一次基本相同。带去诏谕赍赐,带回珍宝异石、珍禽异兽。返程新访问了暹罗,并将渤泥国王带到中国。第三次出使甚至比第二次更加紧迫。诏书下达的时候,郑和还在海上。如果按季风时令于1409年六七月返国,这年9月郑和已再次挂帆远航。明帝国的船队更像是常驻海上的“维和部队”。第三次出航规模宏大,航路没有多少变化,沿途却访问了更多的地区、国家,政治外交业绩也更辉煌。占城盛大的欢迎,废立锡兰国王,暹罗遣返何八观,建立满剌加王国并带新国王来华。按永乐帝的旨意,此次航行应扩展到西亚,或许因为锡兰山事件的羁绊,未能远渡阿拉伯海。第四次下洋的使命包括出访印度洋以西的国家。帝国的野心极天际地。郑和船队已有一年多的休整生息。1413年底季风一到,船队启航,大宗船队沿旧航路到古里后,渡阿拉伯海停靠波斯湾口忽鲁谟斯。分宗船队已自苏门答腊出航,扇形向西渡印度洋,访问溜山国(马尔代夫群岛)和东非海岸的木骨都束、卜剌哇、麻林;向北过阿拉伯海,抵达阿丹、剌萨、祖法儿,自阿丹再分宗进入红海,访问天方国,默伽、默德那。分宗船队历时两年,更多的贡使来华。第五次远航首先是要送那些贡使回家。航路不同,先历西洋诸国,辞还占城、满剌加、爪哇、旧港、苏门答腊、锡兰山、古里、科枝、溜山、忽鲁谟斯、阿丹、木骨都束、麻林等20多国的使节;再通东南诸番,访问渤泥、苏禄、吕宋等国。那位率340余人的庞大使团来华的苏禄国王叭都葛巴答剌,死在中国,葬在中国,永乐皇帝为他在德州营造了壮观的陵墓。第六次下洋在1421年1月,使命除例行辞还贡使外,似乎主要是贸易。此时大明国势盛极,数次出洋,从南海到印度洋的中国势力格局已形成,在满剌加、苏门答腊、古里等地已有帝国的常设机构,“官厂”(仓库)、宣慰司之类。从这些地方,船队分宗远航,西抵南非海岸,甚至可能绕过好望角,进入大西洋西南非洲海岸;向南船队到达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和澳大利亚沿海岛屿,“去中华绝远”,历时三四年。高潮时刻到来了,像是最隆重的闭幕典礼。第七次远航在8年以后。永乐皇帝去世,仁宗朱高炽登基,诏令停止下洋。1422年至1430年间,郑和及其下洋将士守备南京,直到宣宗即位,想起祖父当年“万方玉帛风云会,一统山河日月明”的盛况,才又派郑和出使西洋。第七次出洋的航程基本上与第三、第四次相同,历时3年。行前在江苏太仓、福建长乐、湄洲岛大祭天妃宫,树碑立传。与其像是乞保来程平安,更像是对往事的纪念。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出航,一次似乎都比前一次走得更远,也更近西方。郑和远航是专制帝国创造的奇迹。其富于想象力与野心的创意、庞大的规模与戏剧化过程、忽如其来又戛然而止,种种表现都具有非现实性与非理性的色彩。高潮很快过去。28年间7次浩大的远航,在东方千年航海史上,不过是一瞬间,辉煌但短暂。1433年,郑和在古里病逝,王景弘将庞大的舰队和郑和头发、靴帽带回中国。那是一个盛夏的傍晚,远洋船队最后一次驶入太仓刘家湾,宝船将永远停泊在那里,在南方温润的港湾里腐烂。皇帝诏令:“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令停止”“各处修造下番海船悉令停止……”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是中国航海千年探险发现的一次辉煌而短暂的终结典礼。为了这28年的航行,郑和家族准备了10代人,整个东方民族则准备了至少1000年。郑和远航是中华帝国整合整个东方民族千年航海贸易历史创造的最后的奇迹。郑和七下西洋,是一个具有世界主义色彩的船队创造的奇迹,也是整个东方民族的奇迹。中华帝国一直是建立在弓箭、骏马、长予、大刀武装起来的骑兵与步兵基础上的内陆帝国,3000年时断时续的扩张已达到农耕文明的极限。向北是寸草不生的沙漠与只长青草的草原,向西是连绵不断人迹不至的高山,已没有农耕文明扩张的余地。南方从东晋到南宋,稻田与村落已伸展到海边。宋元时代,华夏民族的最后一轮扩张冲动,已面向大海,闽粤乡民的海外贸易与拓殖,展示了雄立东亚3000年的古老民族的最后的潜力与生气。然而,一个农耕文明的陆上帝国是否能够也成为一个海上殖民贸易帝国,还要看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海上的商业冒险能与帝国的军事冒险结合起来。郑和时代正值中国汉族政权的最后一个盛世,古老的陆上帝国在阿拉伯民族的航海传统、贸易精神与华夏民族的技术与组织、帝国理想之间找到了一个结合点,将海上冒险与军事冒险在强大的帝国支持下结合起来。华夏文明作为统治者,提供了政治、军事、经济基础;阿拉伯文明作为参与者,提供了航海技术、天文航海法、造船技术及贸易精神。郑和远航转瞬间在世界东方的航海与政治历史上创造了一次空前的辉煌。如果从一个国家讲,它可能是中华帝国后代们引为自豪的“国朝盛事”。然而,如果从文明角度看,郑和远航是伊斯兰文明与华夏文明共同创造的奇迹,为了这次瞬间的辉煌的远航,伊斯兰文明贡献了它的海上冒险精神,华夏文明贡献了它的组织制度与帝国理想:“君监万邦,四海如一,敬天道,抚人民,共享太平之福。”郑和远航的历史意义,是一个强大的内陆农业文明的帝国,试图将政治力量延伸到自然自足的海上贸易体系中。印度洋世界贸易体系,连接起世界三大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多少年来,印度洋的航海贸易,都是自发自由的,没有国家力量介入,没有关税,商船不武装,港口不设防。因此,郑和船队基本上是以和平的方式进入一个和平的地区,即使试图在这个世界主义的自由贸易区建立一种帝国政治秩序,其方式也是和平的、由封敕赍赐完成礼仪政治。郑和远航之后的一个时期,世界南方海域很难再见到中国舶千帆如去的盛景。郑和远航最后的历史意义,是一个强大的内陆农业文明的帝国,试图以和平的方式将政治力量延伸到自然自足的海上贸易体系中,最后却以失败告终。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11日
据新华社香港电(记者黄茜恬)香港贸易发展局近日举行记者会宣布,第32届香港书展将于7月20日至26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书展期间将举办超过600场讲座及文化活动。  据介绍,今年书展的年度主题为“历史文化·城市书写”,并以“从香港阅读世界:忆·写香港故事”点题,体现香港独有魅力。  香港贸发局副总裁张淑芬在记者会上表示,本届书展主题别具意义,香港从小渔村发展至国际大都会,无数精彩书籍及隽永文字记录了沿途的点滴,引领读者穿梭历史文化长廊,细细品味香港城市足迹。  今年书展将与香港运动消闲博览、零食世界同期举行,预计三大展览可吸引逾700家展商参与,入场人士只需手持一票便可畅游三场展览。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11日
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陈英华——  以针代笔,绣出星空之美  本报记者 姚雪青      勾稿、配色、刺绣……绣娘陈英华不仅精通平针绣和乱针绣等针法,同时运用调和配色、独创针法,将熠熠星空绣制成艺术品,为传统非遗注入现代技法与创新活力。  午后斑驳的阳光,从绷架上透明的黑色绢纱缝中漏下来,让一缕缕丝线闪动着光……陈英华将细如发丝的蓝线,分出1/16,穿过绣花针,先在刺绣面料上绣一个小点固定丝线,然后选定附近一点,从上到下刺过绢纱,留下一道线痕,再寻合适位置,从下往上刺,续上下一段弧线。一段紧接一段,眨眼工夫,就勾勒出星空边缘的一角。  这是一幅制作中的苏绣《玫瑰星云》,也是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陈英华(见图,本报记者姚雪青摄)“星空系列”的第二十七幅作品。  2003年,30多岁的陈英华在天文观测站第一次看到哈勃望远镜下的璀璨星空:黑暗中发光的天体、雾状缥缈的星云,星空之美令人震撼,“具有折光度的丝线与闪耀的星空,有着相通之处。”陈英华决定进行一次新的尝试:用针线勾画星河光影,将科学与艺术有机融合。  苏绣的过程分为3步:勾稿、配色、刺绣。“勾稿是用画笔将图案轮廓勾画到面料上,配色是从成千上万种彩色丝线中将这幅作品要用到的线选出来,刺绣就是用各种针法绣制。”陈英华介绍,“星空绣”强调的立体感、层次感、光影变化,对传统苏绣提出了新挑战。  “星空绣”讲究“色彩绚丽”。陈英华历时半年创作的《蟹状星云》便选用了上千种配色。陈英华介绍,选出来的色彩和绣出来的颜色,有时并不一致——光照的变化、面料底色的不同、周边色彩冲击力的大小,都会影响到颜色效果,只能通过“笨办法”,不断对比尝试。  “刺绣从浅到深可以分层加色,由深到浅只能拆线重来。”从一次次失败中,陈英华摸索出了经验:比如《蟹状星云》外延的红色光晕,开始使用了暗红色丝线,但怎么绣都觉得不像,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照片,发现红色部分有着细微的光影变化,她便通过分层加色的办法,增添了桃红和赭红丝线。  陈英华发现,丝线本身的质地,也会影响光影变化。在正在绣制的作品中,记者看到,针脚更密的地方会产生“高光”,横向针法深一些,竖向针法浅一些。为了更好体现“闪亮星空”,陈英华的秘诀是调整色差:横向的线要“亮一点”,竖向的颜色则要“压一压”。  成功的另一半来自针法。“传统苏绣的平针绣端庄规矩、顺滑实在的效果,与浩瀚星河虚无缥缈的感觉存在差距。”陈英华介绍,星空之美在于神秘莫测;“星空绣”最大的特点,就在于针法的“无规则”:一针一线没有模板可依,一招一式没有定法可循,运针下线全靠匠心独运。  虽说“无规则”,但必定“有原则”——要根据每幅画面不同的主题、每团星云不同的走向、每束光彩不同的流转,来判断和调整每一步最合适的针法,改良已有针法,追求“针乱神不散”的感觉。  在《玫瑰星云》的创作中,陈英华先从颜色最亮最浅处着手,顺着光晕走向,选用细丝线,运用交叉针法,绣出长短交错的针脚,勾画出星空边缘的线条轮廓、大块色彩。画面阴暗的部位,她自创用一种叠加交叉又略带弧度的长针,由浅色到深色逐层着色,强调光与影的细微转折。最后的步骤才是中间的大片过渡地带,她选出几种过渡色用手捻磨,将若有似无、轻盈柔和的极细丝线与循序渐进、缓缓过渡的“擞和针法”互相融合,增强构图的真实感和立体感。  在2021年的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上,“星空系列”刺绣作品获国家航天局首届“太空探索与艺术创想大赛”特别奖。面对荣誉,陈英华十分淡然:“要能坐住冷板凳,才能传承和创新。”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11日
船政后裔黄达辉(右二)和黄水平(左二)共同捐赠中法马江海战功牌。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供图  中新网福州7月10日电 (吴丹红)近日,位于福州市马尾区的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收到一件珍贵“宝贝”——中法马江海战功牌。这件由功牌获得者家庭祖传的“宝贝”,记录了近代中国人在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贡献,是功牌获得者黄秀标的后裔黄达辉和黄水平无偿捐赠的。  据福建船政文化管委会介绍,功牌是清代对立有军功的人员进行奖励的证书、凭据,通常会授予有功人员以顶戴、官衔,获得者由此具有称为“军功”的官职身份,是中国古代军功爵制度的一种重要形式。  这件功牌为纸质,横长64厘米,纵高66.5厘米,内容约210字。题头表明颁发者的身份:钦差帮办福建军务福州将军世袭云骑尉西林巴图鲁穆,即中法战争时期的福州将军穆图善。受赏人员为监生黄秀标,给予的奖励是五品顶戴,即五品军功。  “这是晚清福州将军穆图善颁发给中法战争有功将士黄秀标的功牌,非常罕见。”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负责人王芳说。  “这件军功功牌距今已有138年,是目前所见的第一件与中法马江之战直接相关的功牌实物,为研究中法马江之战和晚清的军功奖赏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说。  由于年代久远,这件功牌有一些地方破损,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近期将送往专业的机构进行修复。  那么黄秀标是谁?为什么会被授予五品军功?黄秀标(1850-1895)是监生出身,中法马江海战时,福州将军穆图善亲自坐镇扼守闽江入海口的长门炮台,当时黄秀标即在长门炮台的军中供事。  1884年8月23日13时56分,停泊在闽江罗星塔一带江面的法国军舰,在司令孤拔的指挥下向船政舰队发起突然袭击,史称中法马江之战。马江之战结束后,法军因担心被封堵在闽江中,于8月24日下午匆匆驶离马尾,向出海口突围。闽江两岸的清军田螺湾炮台、闽安炮台等与法舰进行了激烈的交火。  8月27日,法国舰队开到琯头附近。此后直到8月29日,清军长门炮台和琅岐岛上的金牌炮台与法军进行了长达近3天的激烈攻防战。为了驶出闽江,法军先后集中了铁甲舰“凯旋”“拉加利桑尼亚”和巡洋舰“杜居土路因”等主力舰加入战斗。清军则由福州将军穆图善指挥长门等炮台奋起作战,努力阻遏法舰,黄秀标参加了这次战斗,和守台将士一起顽强作战,也正是因为表现英勇,战后获得了功牌奖赏。  历史上,中法马江之战后期闽江口炮台因为被法军的优势炮火压制而失利,法舰最终驶出了闽江,不过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共阵亡10人,伤48人。战后,在船政大臣张佩纶、裴荫森的主持下,闽江沿线炮台进行了修复和近代化改造。(完)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11日
“在外人眼里,离群索居、隐居山林,可能会感觉很枯燥。但我喜欢安静,尤其是忘我雕刻的时候,那份内心的满足感,让一切付出都值得……”黑龙江省海林市检察院彭孟君的蛋雕作品多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人物、生肖动物、脸谱、书法等内容为主,表现手法大量借鉴了素描、国画、板画、剪纸等艺术形式。   当我们和他聊起他的作品时,老人神态安逸闲适。“完成一件简单的作品需要两个多小时,复杂的作品则需要十几个小时。由于蛋壳的受力原因,手握的力量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雕刻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手指就会变得僵硬。”彭孟君每天把雕刻时间保持在两个小时左右。   如今,儿子彭继权——现任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检察院办公室主任,在父亲的影响下也开始学习蛋雕技艺。平日里,父子俩经常一起演练“点、勒、勾、挑”等各种刀法,在方寸之间抒情写意,乐此不疲。   “彭氏蛋雕”2012年入选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