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社 会
全部 |社 会
上一周的连续降雨算是给天气降了降温但是这波降温只是短暂的这周的天气想必大家也感受到了身在户外,像在蒸笼...本周正式迎来一年中最闷热的桑拿天切记防暑降温!今天10时50分怀柔区气象台发布高温黄色预警预计2日至4日怀柔区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将达35℃左右相对湿度较大,体感闷热这轮高温何时是个头?据中央气象台,目前看8日以后北方的高温届时会有所减弱从北京市气象台获悉8月4日傍晚至夜间本市有雷阵雨8月7日前后有一次本市有明显雷雨天气防范建议1.气温高,湿度大,体感闷热,中暑风险等级高,公众外出注意防暑防晒,及时补充水分;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下作业,谨防热射病等重度中暑疾病。2.持续高温天气城市火险等级较高,需注意防范因用电量过高,电线、变压器等电力设备负载大而引发的火灾。另外,电动自行车充电引发的火灾风险升高,避免高温环境充电、过时充电。4.公路道面温度升高,容易导致路面损坏,车辆爆胎、自燃等交通事故,需提前做好防范。5.气温高、湿度大,心脏负担加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避免剧烈运动、冲冷水澡、猛吹空调等,科学安排起居生活,注意食品卫生,谨防消化道疾病。重要的事情再说一遍防暑!降温!这回真的是“哪凉快哪待着去吧”资料来源:气象怀柔 北京日报 北京晚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02日
今天(7月26日)是中伏第一天,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烈日炎炎之下,劳动者们仍坚守岗位。他们是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是城市环境的守护者,是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工人……今天,向他们,也向每一位炎夏里的劳动者说一句,辛苦了!   监制/李浙 主编/蒋安琪  视觉/潘杨 校对/高少卓     向高温下的坚守者致来源:央视新闻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27日
中新网7月27日电据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7月27日8时至28日8时,内蒙古东部、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西部、江汉中西部、西南地区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预计7月27日白天,我国南方大部及新疆沿天山北部和南疆盆地等地仍有35℃以上高温天气。  南方高温天气持续  未来10天,我国南方大部仍将持续高温天气,最强时段为27-28日,其中,浙江、江西、湖南等地部分地区可达40℃及以上;29日起,江南、华南高温范围和强度将有所减小。  预计7月27日白天,我国南方大部及新疆沿天山北部和南疆盆地等地仍有35℃以上高温天气,其中,江南和华南大部、南疆盆地、吐鲁番等地最高气温有37℃以上,浙江西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东南部以及南疆盆地和吐鲁番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见图1)。中央气象台7月27日06时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图1 全国高温落区预报图(7月27日08时-20时)  西南地区东部及华北黄淮等地有较强降雨过程  27日至29日,西南地区东部、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中东部、华北、黄淮、东北地区等地将有中到大雨,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8月初,南海及西北太平洋热带扰动趋于活跃,可能有一个台风生成,给我国东南部海区带来风雨影响。  美国西亚中亚等地持续高温  未来三天,美国中西部、墨西哥北部、西亚、中亚、北非等地持续35℃以上的高温天气,局地日最高气温可超过44℃。  印度北部俄罗斯中部等地有较强降水  未来三天,印度北部、俄罗斯中部等地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俄罗斯中部局地有暴雨或大暴雨,并伴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未来三天具体预报  7月27日08时至28日08时,内蒙古东部、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西部、江汉中西部、西南地区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其中,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和东部、湖北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有暴雨,局地大暴雨(100~200毫米)。内蒙古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4~5级风(见图2)。  图2 全国降水量预报图(7月27日08时-28日08时)  7月28日08时至29日08时,内蒙古东南部、东北地区西部和南部、华北东部、黄淮东部、江汉大部、湖南北部和西部、西南地区东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其中,辽宁中西部、山东中部、湖南北部、贵州中部等地部分地区有暴雨,局地大暴雨(100~110毫米)(见图3)。  图3 全国降水量预报图(7月28日08时-29日08时)  7月29日08时至30日08时,东北地区中西部、黄淮东部、江淮大部、江汉大部、西南地区东南部、广西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其中,辽宁中部、山东半岛、贵州南部、广西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暴雨(50~90毫米)。新疆沿天山地区和东部等地部分地区有4~6级风(见图4)。  图4 全国降水量预报图(7月29日08时-30日08时)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27日
作者:许 娣(国家一级演员、曲剧表演艺术家、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北京曲剧,是唯一土生土长于北京的地方戏曲剧种。1952年,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创作的北京曲剧《柳树井》公演,同年在老舍先生提议下,“北京曲剧”正式定名,首都北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地方戏。今年,一直以浓郁京味儿为剧种之根的北京曲剧迎来了命名七十周年。北京曲剧的七十年,是党和国家大力支持、亲切关怀的七十年;是剧种日渐成熟、特色鲜明的七十年;是为人民而歌、与时代同行的七十年;是北京曲剧人守正创新、薪火相传的七十年。曲剧《方珍珠》剧照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1、填补北京本土剧种空白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群成熟的曲艺艺人们,不满足于自己的艺术创作,创造了一个新剧种——北京曲剧。它的出现填补了北京没有本土剧种的空白。它的产生,给中国戏曲舞台增添了一抹新的亮色,令观众耳目一新。  北京曲剧之所以能诞生,究其原因,首先得益于党和国家及各级政府对文化的重视。1952年,北京曲艺团从集体所有制剧团变为公私合营剧团。之后又正式成立了北京曲艺曲剧团,艺人们在旧社会“下九流”的社会地位得到改变。国家给艺人们发放工资、配备剧场、提供各种福利保障,同时帮助剧团招收学员,培养后备力量。艺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焕发了工作的积极性和艺术的创造性。  其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市场非常繁荣。那时,京、评、梆等艺术演出活跃,京剧的四大名旦、四小名旦都已产生。观众对于戏曲的参与热情影响着北京曲剧的创始人们,他们眼界开阔,看到了各种艺术门派的艺术家级别的表演。艺术家们精湛的技艺极大地影响着“不安分”的北京曲剧的创始人们,他们模拟、效仿,取其精华而用之,北京曲剧的创始人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丰富和发展了北京曲剧。  另外,北京曲剧是在曲艺的基础上发展的剧种。曲艺有着深厚的根基和悠久的历史,其艺术种类繁多,范畴广泛。只要是说唱的艺术形式基本都可以纳入曲艺的范畴。其唱词犹如诗词歌赋,对平仄韵脚有着严格的讲究,唱腔半说半唱,通俗易懂,雅俗共存,也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在曲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京曲剧,先天带着许多曲艺这门艺术易于赢得大众喜爱的特点,一出现就吸引了京城的观众。在剧种创建初期,一群有理想有智慧的曲艺艺人非常敏锐地在众多繁杂的曲艺艺术形式中归拢与选择了单弦牌子作为北京曲剧音乐创作的定位。这种说说唱唱、讲北京人生活故事的形式,再加上艺人们扎实的基本功和不安于曲艺表演现状的心理,使得北京曲剧一出现就惊艳四座。曲剧《四世同堂》剧照  2、京腔京韵唱响北京故事  北京曲剧发展的初期,创作如火如荼,产生了一大批经典作品。从1952年曲剧定名开始,到1964年这十二年间,就产生了《柳树井》《罗汉钱》《妇女代表张桂荣》《杨乃武与小白菜》《骆驼祥子》《野火春风斗古城》《青春之歌》等作品。这个时期的表演纯朴自然,注重情感体验,没有严格的行当划分,也没有严格的传统戏曲表演形式。加上浓郁的京腔京韵的念白和演唱,以演京味儿题材为主的现实主义风格得以形成。从1964年到1976年,又有《箭杆河边》《祝你健康》《雷锋》《喜笑颜开》《山村花正红》等剧目产生。这一时期,曲艺艺人们已经从曲艺剧的表演形式脱胎出了北京曲剧所需要的表演形式。  这些作品与这一时期曲剧艺人们的创作探索,为北京曲剧发展到今天的编、导、曲、演形式找到了方向,奠定了北京曲剧发展的基石。其中,表演已经从曲艺的一个人表演多人、讲故事,变成曲剧的“我”就是这一个人物。音乐唱腔方面,他们把最初的曲艺表演形式带到了曲艺剧的唱腔形式中,进而归纳总结统一到以单弦牌子曲为主要的音乐唱腔,并吸收专业的音乐唱腔设计者加入创作队伍。在剧目的选择上,初创者们的欣赏水平很高,选择改编的都是优秀小说、电影、话剧等,且改编后的作品风格多样。尤其聚焦定位在京味儿题材上,京腔京韵的唱腔与北京的故事贴切吻合,为确立剧种风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导演创作的引入,也改变了最初没有导演、自己排练互相说戏的状态,因为吸纳了专业的导演进入艺术创作,表演和演出更加规范化。  曲剧的创始人们认识到,没有编剧、作曲、舞美、灯光等专业人员,剧种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因此,他们敞开胸怀,把需要的人才请进来,如关筑声、关士杰、王素稔、刘淑芳、于真等,投入北京曲剧最初阶段的创作中。另外,角儿的魅力也是北京曲剧兴起的必然原因,魏喜奎先生是北京曲剧的创始人之一,是北京曲剧的一面旗帜。在创建北京曲剧之前,魏喜奎是曲艺演员,而且是曲艺圈内的佼佼者。她的单弦、乐亭、梅花、京韵无一不精,观众对她的演唱津津乐道。她还独创了奉调大鼓,并以此独树一帜。奉调大鼓为曲艺的百花园增添了新的鼓曲,但是魏喜奎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戏曲表演的魅力吸引着她,她始终不断钻研戏剧艺术。  从排练北京曲剧《杨乃武与小白菜》起,京剧作曲家刘吉典先生就加入了曲剧创作班子。刘吉典专业是京剧作曲,但是他对曲艺的音乐也颇有研究。在《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创作中,尤其在第六场“巡抚大堂”中,刘吉典为小白菜设计唱腔时,利用魏喜奎的专长,把这一场的四段唱设计成了奉调。刘吉典在奉调里使用的散板和紧打慢唱是原奉调大鼓所不具备的,这样的设计既丰富了奉调大鼓的音乐,又准确地表达了人物的内心,同时与魏喜奎的演唱能力相贴合,可谓经典之作。  3、新生代曲剧人接棒传统艺术  1975年,北京戏曲学校北京曲剧学员班的第三届毕业生全部回到了北京曲艺曲剧团。这是剧团历史上招收规模最大的一个班,全班共77名同学,来自曲艺、曲剧、乐队和舞美各专业,这给当时青黄不接的北京曲艺曲剧团增添了新鲜血液。一时间复排演出的剧目层出不穷。与此同时,敞开大门吸纳优秀力量,助力北京曲剧创作的优良传统依旧在传承,如导演余笑予、顾威等都先后加入北京曲剧的创作队伍中。曲剧《龙须沟》海报  戏曲大师余笑予三岁登台,七岁走红于楚剧舞台,1956年开始转型导演,是位功底深厚的创作人才。在排演北京曲剧《少年天子》时,导演余笑予要求演员通过外部动作帮助建立内心活动的表达。比如“家宴”一折,当顺治帝对弟媳乌云珠表露爱慕之情时,激起了在场以孝庄为首的嫔妃们的不满。全场灯光压暗,全部是静止的剪影定格,只有在角色唱内心独白时,灯光才追到角色身上,角色也随之活动。这一大段内心独白的唱采用的牌子是数唱,在“动”与“止”中相得益彰,取得了很好的舞台效果。余笑予在总结这段戏时曾说,这段戏是“锣鼓经(戏曲打击乐各种谱式的泛称)的放大”——演员在舞台上有内心体验,又有外部的形体,但万变不离戏曲的表演形式。  顾威是为北京曲剧排演剧目最多的外请导演,对北京曲剧有深厚的感情。他执导了北京曲剧《茶馆》《烟壶》《龙须沟》等,且剧目和参演演员都频获奖项。他导演的《茶馆》大幕拉开,台上茶馆里的演员们全部呈现定格剪影状态,以动作的“止”配合着数唱“四九城闻名的裕泰老茶馆……”随着一嗓子“来啦!一碗烂肉面”,一桌一桌的演员随着唱腔,由“止”变“动”,次第站立,舞台光也随之亮起。此番处理,恰与余笑予导演的《少年天子》“家宴”一场有异曲同工之妙。曲剧《茶馆》海报  余笑予导演《少年天子》在1988年左右,顾威导演《茶馆》则在1998年前后。两位未曾谋面的导演,十年之隔,采用相似的手法,衔接了北京曲剧的风格样式,这正体现了北京曲剧人对北京曲剧风格样式的传承与延续。正是这些优秀创作者将才华全情倾注于北京曲剧七十年的历史传承中,才有了如小白菜、孝庄、程疯子、程娘子、聂小轩、柳娘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舞台上的呈现。  新时期,北京曲剧除了复排经典剧目,又产生了如《黄叶红楼》《北京人》《林则徐在北京》等新剧目。北京曲剧人就这样从在北京曲剧舞台上的“平地抠饼”,到逐渐闯出北京曲剧的一方天下,为观众留下了北京曲剧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他们在舞台上刻画的人物、表演的唱段代代相传,让北京曲剧在全国戏曲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如今,一批批新生代北京曲剧人接棒传统,秉承“出人出戏出精品”的创作意识,为讴歌新时代而不懈努力。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7日
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为夏日的北京再添葱茏繁盛!经过两天时间,首届北京文化论坛于7月26日圆满闭幕。两天来,来自国内外政府部门和文化单位的负责人、专家学者、知名作家、演艺人士以及基层文化工作者,紧紧围绕“推动文化创新赋能美好生活”这一年度主题,碰撞思想,分享经验,共商未来。  传承历史文脉,激扬创新活力。密集的信息发布,坦诚的观点交流,与会嘉宾在深入的对话中凝聚共识;泛舟大运河,探访首钢遗存,大家在身体力行中感受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最新成果。  整体保护,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  “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分论坛,以“传承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为主题,与会嘉宾揽中轴气象,品古都风华,惊叹于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擦亮历史文化这张金名片的力度前所未有,视野更加开阔。  记者从论坛上获悉,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从4个方面发生重要变化:从部门推进上升到全市统筹,由“城市站位”转向“首都站位”;精心保护好老城历史文化底蕴,由“旧城改造”转向“老城保护”;文物、遗存,由重点保护转向全域保护;文化遗产由静态保护转向活化利用。北京以守正创新的实践,成功破解一系列难题。  与会专家认为,北京有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承文明之血脉,聚奋斗之伟力,近年来,北京以“系统思维”强化“整体保护”,深入挖掘北京历史文化名城蕴含的丰富内涵,深入挖掘其精神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说:“中轴线上已有多个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但将中轴线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有其特别的意义,它承载的是象天法地、中正安和、以中为尊、左右对称、礼序乾坤、乐和天地之理念,代表的是中华文明的一种秩序、一种精神。”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展示了两张图:一张是北京老城,面积约62.5平方公里;另一张是位于海淀的“三山五园”,总面积约68.5平方公里。他说:“把北京老城和‘三山五园’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两大核心承载地,是北京对历史文化名城、对文物保护的一个最新认识。”对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进行系统保护和活化利用,对北京的革命文物、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整理,形成北大红楼和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抗日战争、建立新中国三大革命文物主题片区,丰富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内涵。  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跨界融合,成为文化遗产活化创造的魅力所在。  “故宫管理着106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190万件珍贵文物。”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讲述“让故宫‘活’起来”的案例,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文化+艺术、文化+媒体、文化+科技,催生了一批新的文化作品,《永乐天地·中国节》主题视听音乐会、原创民族音乐史诗《紫禁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静止的建筑与文物,通过新的艺术形式,走进了时代生活。当前,在北京,中轴线、颐和园、北大红楼等原创IP兴起成为文化新时尚。  新文博,新体验,新生活。目前,北京备案博物馆已达到204个,各馆更为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通过影像采集,利用AI、5G等高新技术,让观众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走进一个个博物馆,处处可以看到“活”起来的影像,“动”起来的文物。  大家在交流讨论中认为,让文物“活”起来,最终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要突出人民共享,进一步激发民族强大的创造力。  双向赋能,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  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是首都北京特有的精神风貌。在北京文化论坛上,“创新”“赋能”“发展”成为高频词。双向赋能,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是与会嘉宾探讨的重要话题。  “数字技术降低了文化创作、展示、传播和消费的门槛,为文化领域的共创和共享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江小涓认为,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做好内容的管控和引导。  当前,我国正从互联网大国向互联网强国迈进,网民规模突破10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针对如何规范算法、引领网络文化向上向善这一问题,中央网信办网络管理技术局局长于永河表示,要坚持创新、坚持赋能、坚持治理,“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大网民共同参与的多方共治格局。”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必须实施科技赋能。”中宣部文改办副主任张二国表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对接“互联网+”“文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文化产业集群。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炎顺介绍,在数字文化领域,京东方深度参与制定了全球数字艺术显示领域第一个国际标准——“H.629.1”,“在文化数字化浪潮中,要发出中国声音、给出中国方案。”  “‘互联网+’时代的传媒创新发展,不是可做可不做的选择题,而是必须做好做优、出新出彩的必答题。”在视频发言中,经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郑庆东提出了移动为先、融合为要、内容为王、技术为基、人才为本等5点发展思路,“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必须始终坚持党媒姓党、绝对忠诚,一分一秒也不懈怠,一丝一毫也不动摇。”  论坛上,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主任刘绍坚发布了《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白皮书显示,2021年,北京全市规模以上核心数字文化企业1708家,实现营业收入11409.8亿元,同比增长23.5%,拉动全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4.9个百分点,其中“互联网+文化”领域营业收入占比87.8%。  “北京既是全国文化中心,又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推动文化科技融合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也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靳伟表示,北京将扎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努力走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新路径,为科技文化的深度融合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交流互鉴,讲好故事展现中华文明形象  北京是世界看中国的窗口,更是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平台。在首届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交流与合作”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就“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和“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两大议题分享经验和观点。  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发展。“国家大剧院已成为全球顶级艺术家喜爱和向往的舞台”,“进一步扩大北京朋友圈,国家大剧院将尝试跨圈融合,更好地展现首都国际范儿。”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国家大剧院院长王宁说。  “北京与赫尔辛基致力于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合作,取得良好效果,为中芬两国人民架起沟通桥梁。”芬兰赫尔辛基市文化和休闲部常务部长劳拉·阿尔托送来线上发言。  以文化自信推进文化交流。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张旭表示,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相关规则制定,为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促民心相通,媒体要加强融媒传播,扩大中华文化亲和力、影响力。新华社副总编辑周宗敏认为,要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新平台提升中华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和全球到达率。  创新呈现当代中国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故事才能彰显文化中国的无穷魅力。”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孙尚武说,这就需要特别关注中华文化在当代中国人生活中的体现,在时空穿越中展示中国魅力,呈现中国气派。  论坛上,宣传片播放着春节期间外国人逛庙会灯会、看舞龙舞狮、赏京剧展演……中国年文化走出国门广受欢迎。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杨烁表示,只有用人类共通的艺术语言,才能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如今,“欢乐春节”已深入国外一些地方的文化生态中,实现了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变。(朱竞若 王昊男 潘俊强)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7日
【阅读提示】小牛误食塑料垃圾,新疆文旅厅:请不要让独库公路变成垃圾场  光明网评论员:最近一段时间,“民宿一晚17000元”“独库公路变成‘堵哭公路’”等新疆游客暴增的新闻频繁登上热搜,甚至有网友笑称“草原上的人终于比羊多了”。不过,在旅游火爆的另一面,一些不文明现象也引发了担忧。  日前,新疆各个景区的垃圾问题引发关注,有游客注意到牛羊会在吃草时嚼到垃圾袋。塑料袋在动物体内无法消化,此前也有动物因误食塑料袋而死亡的案例。为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官方公众号发文呼吁,请不要让独库公路变成垃圾场。  眼下正是暑期,国内很多景区都迎来了旅游消费旺季。这其中,疫情防控形势相对平稳的大西北,尤其成了很多游客的首选。但在“热闹”的另一面,游客乱扔垃圾导致独库公路“垃圾成山”等现象,确实堪称是大煞风景。  其实,不唯独是新疆,稍微检索一下相关信息就可发现,在一些热门景区,游客乱扔垃圾带来的困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过,独库公路的遭遇又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垃圾遍地的场景,天然与有着“中国最美公路”之称的独库公路的大好风光形成更强烈的反差,说得通俗点,就是太刺眼了。另一方面,独库公路作为地理位置偏僻的自然景区,不仅环境自净能力相对较低,且人工清扫、维护的成本也非常高,由此,大量垃圾乱扔对景区的破坏程度,要远高于一些成熟的景区。  这些年,旅游文明的话题经常被讨论,在网上,对于一些不文明行为的谴责声音也是非常一致的,这表明旅游文明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像独库公路这种偏远的自然景区恰恰又最为考验游客旅游素养的真实成色。因为它处于完全的自然天地里,几乎没有外部约束力,基础设施也比较缺乏,垃圾是随手带走,还是就地乱扔,完全靠个人的自律。此前就有网友建议加大对318国道沿线乱扔垃圾行为的处罚力度,但当地相关部门回应称,因为人手不够,处罚措施操作难度比较大。这对独库公路来说,恐怕更是如此。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独库公路这样的天然景区,可谓游客文明素养的最佳试金石。  更进一步来看,这些年随着小汽车的普及,以及疫情影响,自驾游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出游选择。但是,自驾文明的发育程度是否跟上了自驾游普及速度,还要打上一个问号。表面上自驾游正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甚至成了社会新的消费象征之一,但在内里,自驾文明的发育状况却远没那么“风光”。这毫无疑问提醒更多的自驾游客,出游请带上文明上路。  对于这一状况,也有很多人呼吁从外部加强干预。如对独库公路采取更严格的限流,以及完善基础设施,增加一些垃圾箱。这些建议当然是务实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想想,这一点可谓是“文明是文明者的通行证”的绝佳注脚。道理很简单,因为乱扔垃圾的现象太突出,已经超出景区负荷,甚至影响到其他动物的生存空间,景区为此不得不作出限流,这实际也就是对出游自由的一种迫不得已的限制。反之,如果绝大多数人都能成为文明出行者,也就能获得更自由的出行便利,可以驰骋于更广阔、自由的天地。由是观之,文明出游确实关于所有人的利益。出游越文明,出游越自由。(作者:光明网评论员)来源:光明网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26日
作者:刘裕国  位于四川南部的泸县,长江穿行,山川秀美。玉蟾山风景区深处,一座宋代石刻博物馆,充满历史文化魅力,吸引八方来客。  泸县古称江阳,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泸县宋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石刻文物。2014年,泸县开始建设宋代石刻博物馆,2018年投入使用。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是国内唯一的宋代石刻专题博物馆,现藏文物1.4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多达120件。  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馆长梁杨介绍,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展陈面积5000平方米,以展出南宋石刻为主,石刻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反映了南宋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丧葬习俗等。  博物馆展出的石刻作品,分为四神、建筑、侍仆、武士、花卉五大类别。  眼前这件高浮雕青龙石刻,造型别致,栩栩如生,充分表现了龙的灵性与力量。龙头向龙尾弯曲,双眼圆睁,炯炯有神,望向后足旁的一枚火焰宝珠。龙角及龙头上的长鬣向后,纹路均匀。龙嘴张开,龙舌撩起,细长的龙身上刻满麟甲。龙尾向后扬起,尾尖向上内卷。四足粗壮有力,踏于祥云之上。整件作品造型自然流畅,充满动感。  高浮雕朱雀石刻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朱雀头部略呈圆形,尖喙,双目正视前方,双足细长,踏于云纹座上。雀冠分别向左右弯曲,两耳下有一排呈叶片状的羽毛,胸前有鹿角状羽毛。双翅羽毛呈鱼鳞状,尾部左右各有上下三排云状羽毛。双翅向左右展开,有如振翅待飞。  走进建筑类展厅,人物瑞兽门扇石刻引人注目。门扇上部线刻呈圆形画面,象征圆月,内有蟾,喻为“蟾宫”。圆月内有一男一女。男子左手持笏,官帽朝服,寓意“蟾宫折桂”,得中高官。女子头绾高髻,手持元宝,表情甜美。下部浮雕为奔跑的灵鹿与展翅的飞鹰。这件石刻雕刻细腻,技艺精湛,反映了宋人向往富贵美好生活的愿望。  四子折桂高浮雕门饰也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方形框内线刻圆形画面,其中4个男童正在攀枝嬉戏。下部长方框内雕刻一朵牡丹,花下有两只小鹿。浮雕表现了欢乐祥和的生活图景,与自然美景相映成趣。  博物馆数量最多的是人物类石刻,生动反映了南宋时期西南地区的世俗生活和社会文化风貌。持注子女侍石刻是其中的精品。侍女头戴软脚花冠,面部丰满,右手上抬握注柄,左手托注碗,立于桌旁。铺巾长方桌上摆有果盘和温碗,桌后有一宽大的椅子。注子即酒壶,它和注碗都是宋代流行的盛酒用具。石刻中的注子器身直口,盖钮为双层莲花形,造型美观。注碗为莲花口,似仰莲绽开。南宋高浮雕持注子女侍石刻  身穿铠甲,肩披长巾,手握剑柄,表情严肃。执剑男武士石刻英姿勃发,其盔甲雕刻十分细致逼真。  一旁的女武士石刻气势凛然,巾帼不让须眉。女武士柳眉杏眼,脸庞丰腴,身穿铠甲,外罩战袍。双手执骨朵,骨朵头部呈花朵形。头戴上窄下宽兜鍪,顶缀缨饰,下着甲裙,站立于云纹基座之上。“我馆收藏的4件女武士石刻,是国内迄今发掘出土的唯一女武士造像群雕,非常珍贵。它们出自泸县牛滩镇滩上村一座同穴异室墓,其中3件具有蒙古族特征,体现了宋元时期四川地区民族交融的情况。”梁杨说。  展厅里的花卉类石刻争奇斗艳,美不胜收。浅浮雕折枝花卉石刻,正面有6片宽大的叶,叶脉清晰可见,叶间雕刻两朵盛开的花,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一只仙鹤体态轻盈,脖颈向后回首俯望,3朵饱满的牡丹花朝天盛放,寓意富贵荣华。剔地高浮雕彩绘花鸟石刻构图饱满、布局严谨,采用剔地起突的雕刻技法,尽显灵动。(刘裕国)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布者:文以化心
2022年07月26日
5月的第一天,上海歌剧院“艺起前行·云上歌”经典放送栏目在线播放了由上海歌剧院合唱团、交响乐团共同演绎的经典舞台作品《布兰诗歌》,这是上海歌剧院“线上赏乐计划”的重头环节,受到听众广泛欢迎。《布兰诗歌》是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创作的第一部舞台作品,在作曲家逝世40周年后的今天,这部作品依然常演常新,受到各大剧团和影视配乐大师的青睐。  《布兰诗歌》分为序歌《命运女神》和正歌《初春》《在酒馆里》及《爱情》,表达了对生命的赞颂、对短暂人生的惋惜和哀叹。1937年,《布兰诗歌》在法兰克福首演即获得巨大成功。演出结束后,奥尔夫专门给出版商写了一封信:“此前我写过的作品——遗憾的是已经出版了,你都可以全部销毁。我的作品全集将从《布兰诗歌》开始。”  《布兰诗歌》取材于收藏在巴伐利亚一所修道院内的诗集,这本流传于13世纪的手抄本诗集几百年来不为人知,直到19世纪初才被考古学家发现。这些古卷中的诗歌大多用中世纪拉丁文写就,出自吟游诗人之手。诗歌主题和风格各不相同,既有酒歌和情歌,也有抒情诗、讽喻诗等,被称作“中世纪的拉丁抒情诗”。1847年,古卷经过整理后,以崭新的面貌出版。  读到这部诗集时,奥尔夫正值不惑之年,他如获至宝,沉浸其中。“哦,命运像月亮般变幻无常,时而圆时而缺,可恶的生活,把苦难和幸福交织”,这些诗歌让他深陷对自我的思考。当时的奥尔夫为建立一种新的音乐教育方式整整奋斗了10年。他做了诸多具有创造性和实验性的工作,为儿童音乐教育积累了很有价值的教学方法和教材。然而,他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认可,压力之下,他退出音乐教育领域。这时,奥尔夫揣摩着诗集的字字句句,迫切地想要创作出一部舞台作品,抒发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布兰诗歌》集中体现了奥尔夫的创作理念,在这部“为独唱者、合唱队、器乐伴奏和魔幻布景而作的世俗歌曲”中,他将音乐、舞蹈、戏剧等融为一体,让古老与现代的各种元素相互交织,为人们带来广阔的想象空间——既有雄壮的呐喊,犹如湍流撞向巍峨的岩石,发出震人心魄的澎湃之音;又有委婉的咏叹,仿佛洁如明镜的小溪流过柔软的草滩,潺潺之声萦绕耳旁。《布兰诗歌》有史诗般的恢弘气势,有世俗的轻松欢乐,形成了奥尔夫独特的音乐风格。  奥尔夫认为,“音乐表达愈具有本质性、单纯性,效果也愈直接而强烈。”他偏爱强烈、明快的节奏,即使是最原始、最简单的节奏,他也能通过语言、音乐和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的重新组合,在反复中创造出源源不断的能量,让观众的情绪随之跌宕起伏,这是他作品中强烈生命力的重要来源。《布兰诗歌》序歌中的第一个曲目《哦,命运女神》便因壮美凝重的曲风和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在全世界的音乐会和影视作品中多次奏响,中国观众对其也并不陌生。令人震撼的打击乐使人感受到命运的召唤,给心灵带来强烈冲击。  此后,奥尔夫开始全力创作具有“整体艺术”特性的舞台音乐作品。他研读古希腊悲剧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作品,被其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深深打动,遂以古希腊悲剧为主题相继创作了《安提戈涅》《普罗米修斯》等作品,其中各种形态的独白、朗诵、“说话式的咏叹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常常有人问他,为什么他的作品几乎都是从遥远的古代、神话或童话中提取素材,他这样回答:“时间因素会消失,但精神动力却永远存在。我的全部兴趣在于实现精神现实。”他始终致力于用纯粹且质朴的音乐语言表现强烈的、动人的精神力量。  二战后的慕尼黑陷入一片废墟,人们不仅要生存,更需要重铸精神力量。已经离开音乐教育领域10余年的奥尔夫,开始了新的教育工作。过去,他主要培养那些未来要担任音乐教师的年轻人,这一次,他要为孩子们服务。奥尔夫主办的教学节目《为了孩子们的音乐》在巴伐利亚广播电台播出后,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孩子、父母和教师都希望这个节目能继续播出。他为此坚持了5年多,后来根据节目内容,编就5卷本《学校音乐教材》。  在奥尔夫看来,“不存在没有乐感的孩子,音乐对于孩子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若了解作曲家幼时与音乐间的深厚缘分,便不难理解他的儿童音乐教育理念。奥尔夫出生在一个具有艺术素养的家庭,从孩提时代,他的艺术灵感与天赋便得到巧妙引导。一岁多时,他就喜欢听母亲弹钢琴;两岁多,他已开始用钢琴做各种声音游戏;4岁时,他被木偶戏吸引,把土豆画成各种角色的头像,即兴创作对话并进行表演;5岁时,他便可以与母亲四手联弹……奥尔夫在音乐教育中强调唤起孩子们的音乐本能,让他们无拘无束地歌唱,随心所欲地演奏。  地处慕尼黑近郊的迪森,是奥尔夫的故乡。幼年时,他每年夏天都会回到乡间生活,那里有起伏的丘陵、美丽的田野,不仅带给他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感,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音乐理想。晚年的奥尔夫回到了故乡,阿尔卑斯山脚下的阿默尔湖边坐落着他简朴的乡间住宅,高山密林与清澈湖水交相辉映,山景、湖景风光秀美绝伦。他的家中,除了一架钢琴、一些打击乐器外,没有任何现代化装饰,保留了纯朴的乡土气息。在繁复天地之间,沉浸在大自然中的奥尔夫保持着质朴的单纯与非凡的深刻,正如他的音乐人生。刘婷婷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者:文以化心
2022年0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