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社 会
全部 |社 会
如果你爱你的狗狗,请不要责骂它,它从没有想伤害过你,它有它的理由,请不要抛弃它,因为在它认你当主人的那一刻起,你就是它一生的全部。 视频来源:抖音
发布者:机灵小不懂
2020年05月25日
                            曾看过一个采访,让父母和孩子互相打分。说起孩子,妈妈都皱起眉头。他总是用袖子擦嘴巴。一天要哭五六次。真的很生气,特别是他不听我话的时候。如果,满分是10分,你会给孩子打几分?5分。7分。8分。没有一个10分。换孩子回答了。提到妈妈,他们都不自觉扬起了嘴角。我喜欢妈妈陪我玩。就是喜欢妈妈抱。妈妈的头发很漂亮。反正,就是喜欢妈妈,想保护她。所有的孩子都毫不犹豫地给出了10分。甚至,还有1万分。看到这里,后台的妈妈们,潸然泪下。当我们在心里掂量着给孩子打几分时,他们却早早打出了满分。淘气、爱哭、不吃青菜......我们总盯着孩子的缺点,但妈妈的一绺头发,一个拥抱、一次陪伴都能让孩子雀跃不已。原来,父母子女一场,要感恩的,终究是我们。刷微博时,看过这样一个视频。丈夫回到家后,问妻子:“今天过得怎样?”妻子开始回忆:天还没亮,被噩梦惊醒的大女儿哭着喊妈妈,还没睡醒的她急忙爬了起来。早上,两姐妹因为玩具扭打在一起,在车上哭了一路。在超市,边购物边照顾孩子的她,已经抓狂。回到家,大女儿把整整一盘蛋糕扣在地板上。彻底绝望的她,瘫坐在地上…….总之,就是煎熬的一天。但,孩子是怎么认为的呢?我睡觉害怕的时候,妈妈过来抱我了!还有!妈妈亲了我和妹妹好多下呢!我们还去超市坐车车了!但最高兴的还是,妈妈跟我玩食物大战啦!我们坐在地上,一边吃蛋糕,一边把蛋糕抹在彼此的脸上!孩子站在床上大呼:“今天是我最高兴的一天!”听到这里,站在门口的妈妈哽咽了……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后来才发现,我们并没有那么伟大。我们会冲孩子大喊大叫,会在气坏时面目狰狞,可孩子记住的,永远是父母的好。人们常常歌颂父爱和母爱,殊不知,孩子对父母的爱,才是真正毫无条件、毫不保留。突然想起作家冯尘说过的一句话:“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相互滋养。我原本以为自己为你付出了一切,到最后才发现,成全的,原来是我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因你而出现,并且,永远用心爱着你。他会用弱小的力量,最简单真挚的爱包裹、融化你,像一道微光,点亮你的生命。何其有幸,今世我们拥有彼此,无可取代。图文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2020年05月24日
                                 今年是个鼠年,是一个不太好过的年份。一场疫情,不仅让中国经济停摆两个月,也把世界各国搅得鸡犬不宁。而受疫情影响,不仅湖北人很难,许多靠工资生存的人,都过得艰难。除此之外,四川凉山又发大火,让人揪心。有人说,这将是未来10年里,最难熬的一年。未来怎么样不好说,但我知道,上一个鼠年也不好过。鉴往知来。如果让我们穿越回12年前,重新经历一遍那一年的酸甜苦辣,会不会对今天多些信心?-01-2008年元旦一过,北京奥运会的倒计时便开始了。人们沉浸于喜悦之中,顺便准备着即将到来的春运。然而,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雪,打破了许多人的计划。这场号称五十年一遇的雪灾,从1月3日开始,席卷20余个省份,持续半个多月,大半个中国,被都受到了影响。各地的火车站,挤满了因雪灾滞留的旅客。湖北省的积雪天数达到10天,省内九条高速公路关闭了五条。武汉市多处居民楼水管冻裂,数万居民无水可用。……而2020年的开头,就像08年一般,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寻常。2020年,在离春节不到一周的时候,疫情爆发了,武汉紧急下令封城,全国在一夕之间,进入了戒备状态。钟南山坐上了去武汉的高铁,各地医疗团队连夜奔赴湖北,火神雷神两座医院10天之内拔地而起,参与施工的工人们在工地上吃年夜饭。大多数中国人,响应国家号召,乖乖地待在家里,过了一个别样的年。最终,中国花了两个月不到的时间,把疫情控制住了。与此同时,全世界的确诊病例已经破百万,美国的确诊病例超过了四十万。2008年时,中国社科院减灾中心的王昂生教授说:“中国和那些老牌发达国家相比,在应对灾害的经验和能力储备上,确实还有不小的差距。”当时的王教授一定没想到,十二年后,中国的防疫能力,成了世界各国的标杆。-02-谈到应灾,中国这些年来确实积攒了不少经验。原因无他,正是我们国家这些年来经历过了不少灾难。而汶川大地震,就是最惨烈的一次。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造成6.9万人死亡,造成37万人受伤,1.7万人失踪,这是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一次地震。薛枭,地震的幸存者之一。当救援人员把他从废墟里救出来时,他已被压了80个小时,出来第一句话就是:“叔叔,我要喝可乐,要冰冻的。”这句话,给当时被悲伤笼罩着的中国,带来了一丝亮色。如今,他已经成了成都可口可乐博物馆的馆长。韩红,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参加救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此后,她把公益当主业,建立自己的基金会。12年后,韩红慈善基金会,成了人们心中最信任最透明的慈善机构。佘沙,从12年前的地震中活下来后,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护士。疫情发生后,她数次向护士长申请到湖北支援,她的理由是:“我要去支援武汉,我和别人不同,我是汶川人。”“我曾经被人帮助过,所以现在也想帮助别人。”那一年,有无数的80后志愿者进入四川。这一年,有无数的90后医护人员挺进湖北。……那场地震,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有的人逝去,有的人活下来,带着希望影响着后来者。-03-悲喜相间,是世间常态。那一年,大悲之后的中国,迎来了大喜——北京奥运会。中国人盼了这么多年,终于盼来了一次在自己家门前办奥运的机会。街上的大爷大妈们,嘴上说的不再只是普通话,还有“welcome to BeiJing”。歌曲《北京欢迎你》,成了大街小巷都在热播的歌曲。传递奥运圣火的金晶,在巴黎遭到歹徒袭击,轮椅上的她露出坚毅的神情,将圣火护在怀中,保住了中国的尊严。美国运动员到了北京,刚下飞机就戴上口罩,以此嘲讽。如今疫情爆发,他们却为了自由不愿带口罩。升旗仪式上,林妙可稚嫩的声音和面容,也让大家记住了她。美轮美奂的开幕式让世界震惊,没有人能想到中国居然能办得如此恢弘。这次奥运会,让中国人难忘,也让世界各国印象深刻。此后的伦敦奥运会、巴西奥运会,都难以再现08年的精彩,而今年的东京奥运会,举办之日遥遥无期。-04-有欢呼声的地方,同样也会有谩骂。在那一年,我们同样看到了一些西方国家的无良与双标。英国《泰晤士报》将北京奥运会与1936年德国举办的柏林奥运会相提并论,认为都是为了自吹自擂。美国CNN报道中国新闻时歪曲事实,将武警协助医护人员将受伤人员送进救护车污蔑成武力管制。一时间,“做人不要太CNN”成了名言。而这一幕幕,都在今年重新上演。疫情刚开始,西方媒体纷纷指责中国封城等一系列防疫措施侵犯人权,如今他们国家采取这些措施时,却一声不吭。《纽约时报》在3月8日报道了两条新闻。令人耻笑的双标。美国疫情爆发后,总统特朗普更是污名化中国,将病毒称作“中国病毒”。这一年,除了没下限的媒体火了,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的一句话也火了:“做人不能太美国。”然而,面对谩骂,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哪,都会有人站出来,维护他的祖国。12年前,藏独分子在英国特拉法尔广场上作秀,吸引电视记者的镜头时,一名中国留学生带着满腔的愤怒,在气温零度以下,毅然跳下水池,高举五星红旗,向世界展现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尊严的决心。12年后,当某些人污名化中国时,同样有国人站了出来,在网络上为祖国辩护。这些年,诋毁和偏见从来没有消失,但有人始终热爱这个国家。-05-北京奥运会结束后的第24天,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以此为起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开始展露它的狰狞。当金融危机在大洋彼岸愈演愈烈时,国家拿出“四万亿计划”,安稳地度过危机,而大多数老百姓依然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但有些事情正在悄悄变化。奥运会结束后,鸟巢附近的房子,涨到了两万每平方米。在当时看来,这个数字已经是天价了。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人认为,房价离大跌不远了。身在局中的人,往往不容易看清变化的趋势。第二年,电视剧《蜗居》上映,剧中郭海萍对房子的极度渴望,引爆了舆论,关于买房的讨论,此起彼伏,连绵不绝。今年,电视剧《安家》上映,也成了收视冠军,围绕房子的恩恩怨怨,始终是人心的痛点。顺带一提,这两部剧的编剧,都是同一个人。时至今日,房价依然高居不下,但乡村教师马云曾多次预言:“未来,房子是最不值钱的。”-06-对未来做出大胆预测的马云,在12年前,尚未成为中国首富。那一年,他在阿里巴巴的年会上,对大家说:“2008年是一个老鼠年,我们的战略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他告知员工,2008年是冬天,他们的目标是活下去。那一年,马云遇到了王坚,也就是未来的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向他提出“云计算”概念,两人一拍即合。马云(右三)和王坚(左三)2008年12月7日,马云喊出:“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同年,支付宝推出“手机支付”业务,开始进军移动领域。次年,在王坚的带领下,阿里云计算的基石“飞天”系统诞生。今年,又是一个难过的冬天,而马云已经退休了,阿里巴巴成了互联网三巨头之一,每个人的手机里,都有支付宝。-07-12年,在农历里算是一个轮回。在一个轮回的时间里,有人经历苦难,长大成人;有人结婚生子,安稳度日;有人熬过寒冬,走向春天。那一年,3G技术才刚开始宣传,现在5G手机已经出现。那一年,网红还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群体,现在李佳琦靠着直播买下了豪宅。那一年,高铁才刚刚起步,现在中国高铁已经成了响亮的招牌。那一年……2008年是大喜大悲的一年,许多人都觉得那一年不好过,但正如冰封的大地下孕育着新芽,困难之中也往往藏着机遇。不必过多地抱怨当下的苦,你只需明白,把握好现在,未来就有希望。上一个鼠年,已经熬过寒冬的人,在这个鼠年过得并不难。不要拘泥于一时得失,而应放眼未来。每个人的命运都如草蛇灰线,在一次不起眼的抉择里,藏着未来无尽的可能。2008年我们都扛过来了,而且越来越好,这个2020年,我们也不要害怕。作者 / 卡娃·心士来源 / 卡娃微卡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2020年05月24日
为了劝任性的孩子去上学,一位妈妈直直地跪在孩子面前,而孩子却坐在椅子上,翘着脚,悠闲地玩着手机,丝毫不把母亲这一副模样放在眼里。更过分的是,这位妈妈长跪了一个小时,男孩非但不理妈妈,还拍照发朋友圈,配文:“开心每一天”。对母亲的良苦用心,视若无睹,甚至还仗着母亲对他的爱,把母亲的尊严践踏在脚底下。这样的孩子,着实使人心寒。父母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付出一切却养不出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而这位母亲大概不知道,正是她对孩子不加限制的爱,才将孩子变得如此无法无天。古语有言:“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跪着的父母,养不出站着的孩子。01毁掉孩子最快的方式:一味地在物质上富养他。曾经和一位心理学的朋友剖析一个新闻事件。上海一名男子,向母亲索要2万块,母亲没有,男子就让母亲去亲戚那里去借,母亲不肯。谁知,男子直接动手要挟,将母亲在空中狂甩,用衣服狂抽母亲的头部。母亲伤心又无奈地瘫坐在台阶上,一脸绝望。是什么让一个孩子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对母亲拳脚相加?朋友一句话一语中的:“正是母亲无底线的爱,无底线的物质满足。”很多为人父母者,本着“再苦不能苦孩子”,惯着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别人家的孩子有的,我家孩子也要有。不能让孩子被别人看不起,自己苦点累点没什么。哪怕月薪3000,压弯了背脊,也要供孩子过着富人家的生活。父母自己买一件50块的T恤都得思量良久,孩子却一身名牌,随随便便一双鞋子就几百上千。父母在外吃顿像样的盒饭都舍不得,病了怕花钱不敢去医院,给孩子花钱却像泼水一般,一餐饭花掉上百。于是,穷人家硬生生养出了一个花钱大手大脚、不知人间疾苦的“富二代”。全民富二代,恰恰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哀。等到孩子长大,他早已不是几十块、几百块就能轻易满足,动辄几万元,几十万元,此时父母渐渐无力支撑。已经习惯被满足的孩子,突然被父母一口拒绝,心理承受不了巨大的打击,为了威胁父母让步,就更容易选择偏激的方式。近些年,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江西一位15岁的少年,因为父亲没有给他买电脑,竟然直接跳楼自杀身亡,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25岁日本留学生汪佳晶,每个月都要从母亲那里索要7000元生活费,母亲四处举债供他上学,一时拿不出钱,他竟然残忍地捅了母亲9刀。富养没了底线,爱没了限制,就会成为扼杀孩子的刀子。正如卢梭所说:“你知道用什么办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那就是对他百依百顺。”一味在物质上富养孩子,不是爱,是最大的害。02中国式溺爱,越爱越心寒。从小被满足的孩子,习惯了自己饭来张口、父母一味迁就的生活,感受不到父母的辛苦,更加不懂得感恩。上海一位10岁的孩子,仅仅是为了想在网络主播面前炫耀自己,就轻易地把刚过世父亲的5万丧葬费打赏了主播。雪上加霜的是,这位妈妈还身患癌症。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但这个孩子丝毫体谅不到家里的艰难。自私不懂事的孩子,最伤父母心。此时,母爱有多深,心就有多痛。想起另一则新闻。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照顾生病的外公,家里还有2个妹妹,19岁的李晓买面对窘迫的生活,丝毫没有怨言,坚持勤工俭学帮父母扛起了一片天。高考后的暑假,他去餐厅当传菜员,一天走2万多步,因为要端那种很重的盘子手臂上常常青一块紫一块。 不光如此,除了要打工,李晓买还要为妹妹买菜做饭,晚上得督促两位妹妹做功课。他2个月挣了7800元,攒够了大学的学费。他很懂事地说:“可以减轻爸妈的负担了。”同样都是少年,同样都是家徒四壁,有的孩子对父母的付出和苦难麻木无感,而有的孩子却懂得心疼父母,愿意为父母分担。于父母而言,有一个如此有责任心、又上进的孩子,才是生活中最大的慰藉。中国式父母最大的欢喜,不是子女成器,而是孩子终于读懂了自己。03父母最大的过错,就是过度保护孩子。英国纪录片《富哥哥穷弟弟》,讲了一对兄弟一母同胞,人生际遇却天差地别的真实故事。富哥哥住着联排别墅,是一个身价千万的企业家。而弟弟居无定所,开着一辆卡车,靠打零工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从小,两个人的环境并没有多大的不同,一样的房屋,一样的事物,一样的教育,一样的父母……唯一不同的就是,在20岁之前,弟弟一直在吃糖,哥哥却总在吃苦。当弟弟躲在父母怀里游手好闲的时候,哥哥在帮别人遛狗、修理草坪、送报纸,在超市打工。当弟弟闲得到处闯祸的时候,哥哥已经离家创业,历尽艰辛去做生意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弟弟生活在甜甜的蜜罐里,享受着父母的宠溺,长大后变成了凡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哥哥在生活一次次锤炼下,学会了如何生活,如何为人处事。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说过:“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爱孩子是人的天性使然。但你再爱孩子,也无法永远替他走路,也不能把他捧在手心一辈子,溺爱至死。教育专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该让孩子吃的苦,一点都不能省。社会不是孩子的父母,童年不吃苦的孩子,成年之后更吃亏。真正有远见的父母,都下得了狠心,舍得苦孩子,用孩子。作者:洞见·亦云白
发布者:南溪
2020年05月23日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做高尚者,也有权利做卑鄙者。善良,从来只是人性的选择。哪怕,发生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                               011988年,BBC的演播厅里,一位79岁的老人受邀参加一档节目。他平静地坐在观众席第一排,眯起眼睛,脸上没有多余的表情。突然,他身边的观众全都站起来,一齐望向他。没有一个人说话。他们只是默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眼前的这位长者。老人一下子懵了,他诧异地回过头,还没搞懂现场发生了什么?沉默了几分钟之后,演播厅里忽然掌声雷动,全场向他致敬,掌声经久不息。原来,老人身上隐藏了一个巨大的秘密。整整50年,除了他自己,没有一个人知道。这是一个足够漫长的故事,漫长到,要回到硝烟弥漫的上个世纪。老人名叫 尼古拉斯 · 温顿。1938年,他还只是一个29岁的普通英国青年,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从死人堆里救出几百条生命!在战乱中,他悄悄帮助664个捷克儿童逃出纳粹集中营,安排8趟列车将他们送往英国,拿出全部积蓄,为他们找好新的家庭,让这些孩子活下去。1939年,在伦敦车站,一位记者无意中拍摄到温顿与获救孩子的画面。以一己之力拯救664条生命,最黑暗的时代里,温顿让人性的光辉发亮到极致。但他却把这段故事和全部资料都锁进一个箱子,随手一扔,扔到地下室一个积灰的角落里。整整50年,他没有跟任何人提过这件事,哪怕是最亲密的人也只字不谈。他把自己隐藏在人群中,仿佛地球上这个故事从未发生过。永远消失了一般……直到1988年,温顿的妻子在打扫地下室时,不小心踢到了一个旧箱子。当她打开箱子,看到里面一张张孩子的照片、一沓沓获救名单,这扇秘密的门才终于被打开。打开时,门外站着的全是泪流满面的人。当年获救儿童的资料秘密揭晓,荣誉瞬间涌来。英国女王亲自封他为勋爵,捷克领导人授予他最高荣誉,伦敦车站为他塑起雕像,甚至太空中的一颗行星都以他的名字命名!温顿却一如往常平静。“做好事,不是为了让人知道。我不是故意保密,我只是没说而已。”BBC得知此事后,邀请温顿来参加一档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台上慢慢地讲述当年的故事,忽然,她提高音量,冲着观众席喊:“请问,现场有谁是温顿先生救过的孩子?”哗啦一声——在场的所有观众,齐刷刷地全部站了起来!那一刻,仿佛全世界都记着,他自己却忘了。当年那些一脸迷茫走下火车的孩子们,如今都已年过百半,白发苍苍。这50年来,他们甚至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个人,曾为了让他们活下去,用自己全部的力量,对抗整个时代的黑暗。在点亮他们的生命后,又悄悄地藏身暗处。2015年,温顿先生安详离世,享年106岁。在善良的路上,可能孤军奋战,可能越走越孤单。但它仍然,永远都值得我们选择。因为,你终究会因为选择善良,得到灵魂的宁静。02这世上,有人使劲表演善良,想要感动别人;也有人轻描淡写,害怕感动中国。记者柴静曾经这样形容一个人:“他成为了我的精神支柱。面对他,我土崩瓦解……”柴静口中的“ 他 ”,是一个德国小伙子,却选择呆在中国广西的一个小山村里支教,一呆就是十几年。2001年的夏天,广西的一个小山村里来了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小伙。村民们吓了一跳:“这是什么烂仔,头发咋这颜色儿?”“烂仔”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卢安克。卢安克很忙。他跑来跑去,一会儿租房子,一会儿搬桌子。忙完了,他拍拍身上的灰,用带着口音的中文跟村民说:我要办学校!这是一块贫瘠的土壤,不通公路,不通电话。卢安克却选择在贫瘠里扎根,办学,讲课,不收钱。他讲天文地理,讲数学英语,讲逸闻趣事,讲生活哲理。这些对大山里的孩子来说,简直就是天上下起珠宝的倾盆大雨。村民们不再喊他“烂仔”,见了面总是亲切地招呼一声:“欸!洋雷锋!”卢安克觉得,农村教育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有钱,而是没有家人陪在孩子身边。他经常去学生家里,帮他们做饭、做家务;放学后,他和孩子们一起爬树、放牛;下雨的时候大家一起挖泥鳅,抱成一团在泥塘里打滚。孩子们跟他亲得要命。在向别人介绍他时,爬到他身上,用手勾住他的脖子:“这个是老卢!我老爸!”县里干部听说了这件事,立即“高度重视”起来:让一个外国人在这过苦日子,实在没面子。他们给卢安克在别处找了份工作,还安排好了住处。卢安克坚决不答应,偷偷搬了家,怕领导上门“慰问”。既然他不走,领导们又想出另外一个法子:让他留下,靠他出名,让他挂上红绸子上电视!卢安克吓坏了,躲到学生家里不敢出门。有人推举他为《感动中国》候选人,他一听说就赶紧给评选委员会写信,说可千万别选自己。“ 我不要出名,出名会影响我的工作,会伤害我的学生。”“ 我害怕感动中国,只能是中国感动我。”他拒绝所有的记者,唯独接受了柴静的采访。只因柴静说了一句:“我不会把你塑造成名人。”当被问到为什么这么做时,这个德国青年笑了笑,露出一排整洁的牙齿,什么都没说。王小波讲过一个故事。有人问一个登山者:你为什么要爬山?他回答说:不为什么,因为山在这里。山在这里,卢安克就留在这里。他没有袜子,因为大山里买不到45码的尺寸。他没有孩子,但这里所有的孩子都叫他爸爸。他没有依靠,却把一辈子,都交给了一座山。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德国人,在中国最偏远的一块土地上做的事。在卢安克身上,最动人的不是“外国小伙在中国”,也不是“关注农村教育,关爱留守儿童。”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碰触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最纯粹、最本真、最无功利的善意。全世界都忙着赶路,忙着快速苍老,一不小心就丢失了善良。而卢安克的善良,正给了那些步履匆匆的人一颗定心丹。“安静一些,我怕惊动我所爱。”03吴孟达和周润发是少年好友,出道前两人天天待一块儿,人生须尽欢,喝酒侃大山。后来20多岁的吴孟达跑龙套跑成了经典,迅速蹿红两岸。人一旦被名利诱惑,就如同向恶魔问路,走着走着就到了地狱门口。吴孟达开始沉迷酒色和赌博,工作敷衍了事,最终亲手毁掉了刚起步的事业,而且还欠下30万元巨款。这时,他的铁哥们儿周润发因为出演了《上海滩》中的许文强,仕途一路飙升。周润发平时慷慨仗义,拿出30万对他来说并不难。于是吴孟达立马跑去跟他借钱。没想到周润发一块钱都没给,只甩给他5个字:“你自己解决!”吴孟达寒透了心。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却不肯伸手帮他一把,算什么朋友?他恨死了周润发,发誓跟他“老死不相往来”。就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一直没有片约的吴孟达突然被导演邀请去拍电影。吴孟达大喜,抓住机会拼命磨练演技。电影拍完后大获好评,吴孟达不仅还清了债务,还一举拿下当年金像奖最佳男配角。颁奖现场,周润发也在台下。吴孟达瞥了他一眼,没理,只顾着向导演表达感激之情。导演却突然说了一句:你最应该感谢的不是我呀……原来,当年向导演大力举荐吴孟达的,正是周润发!吴孟达的视线模糊了。他曾经以为自己看透了人性,原来只是没读懂朋友的善意。他终于明白,如果当时周润发拿出了那30万给他,他还是会在赌场上输光,还是会在夜店喝到烂醉,还是会在堕落的深渊里,永远都爬不起来。“ 可怜的处境不会带来救助,只有坚韧不屈才能博得尊敬。”——这才是当年那个最好的哥们儿,真正想要告诉他的话!有一种善意,是可以劈头盖脸骂你,却默默无闻帮你收拾残局。善良,不是急着满足自己的心愿,也不是为了迎合他人的欲望。爱与善,不仅是情感,更是能力。在磨损的成年人的世界里 ,表达善意最体面的方式,不是居高临下地同情施舍,而是不动声色地,维护他的尊严。04一位母亲从农村嫁到城市,每年回老家见朋友时,都会摘下耳环、项链,换上最普通的粗布衣裳。一个孩子看到另一个孩子坐着轮椅,没有指指点点,只是不在他面前蹦蹦跳跳。一位车主看到路边有一对母女,没有高声鸣笛,停下来让她们先走。走到路中央时,孩子忽然向他鞠了一躬,开心地冲他挥挥手。每一件小事里,都有一个善意的选择。并不是拯救地球才算善良,救人一命才算善良,舍己为人才算善良,千金散尽才算善良。看到陌生人出糗时,装作没看见,就是善良;让座以后离开原地,多走几步,就是善良;别人生病休养,不在他疲惫时突然探访,就是善良;看到旁人落泪,少问几句“怎么了”,也是善良。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比起轰轰烈烈的壮举,善良更多时候是不动声色,是恰到好处。它不能给你带来任何物质的回报,也不会让你一夜成名变成伟人,但却可以让你心安理得。05在苏州,有一对80多岁的老夫妻,一直悄悄资助一个叫周蓦的大学生。周蓦从未见过他们,只知道他们曾是苏州一所大学的教授。毕业那年,学校组织了一场“困难生毕业见面会”,邀请两位老人前去参加。那天,两位老人并没有出现。代替他们来到周蓦面前的,是一封祝福信:“ 孩子,不见面,是不愿你思想上有负担。唯一希望你健康成长,做个善良的人。 ”有一种善良,无名可显,无话可讲,永远不愿张扬。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在不动声色的善良里,凝视人心。雨降落给坏人和好人,阳光也温暖坏人和好人。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有权利做高尚者,也有权利做卑鄙者。我们每个人都参与着这个时代,经历着这个时代。这个世界发生的每一件事,我们不仅仅是听众,还可以参与其中。善良,从来只是人性的选择。哪怕,发生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谢谢人世间,所有不动声色的善良!图文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Summer
2020年05月23日
去年,“5万块在鹤岗买房”的热搜让黑龙江这个小城市彻底火了一把,可东北的宝藏地界远不止鹤岗一处。3月初,纪录片《大地情书》上线,主要拍摄于黑龙江绥化、小兴安岭周边,画面绝美,是一部难得聚焦黑土地上人情冷暖的纪录片。豆瓣评分8.5,而且还越来越高。导演胡峰从未想过真有人去豆瓣给自己的片子评分,“比9分日本纪录片《小森林》还要治愈,因为更真实。”“所有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生活尊重。”《大地情书》部分受访者影片拍摄了10组普通人的亲情、友情、爱情。有零下30度在松花江上凿冰的“采冰人”,秋天满山遍野采山珍的“跑山人”,身患癌症却依旧享受舞台的二人转演员,说“下辈子我们俩还要做夫妻”的东北硬汉......是一部中国版的《人类》,也是东北版的《舌尖上的中国》。影片从2018年开始筹备、调研,和拍摄对象同吃同喝。“我本身不是东北人,以前对东北的印象无非是‘大金链子小烧烤’,拍完片子只是觉得东北人太质朴了,这可能也是中国人的本质,希望大家看完之后能在片里看到另一个自己,这样就够了。”导演胡峰说。让我们来看看,导演胡峰是如何评价自己的片子的。纪录片《大地情书》共5集,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周边拍摄,我们选取了10组人物,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展示东北的风土民情,讲述普通人的亲情、友情、爱情。有零下三十度,为冰雪节采冰的“采冰人”;有身患癌症的民间二人转团体;有秋天到森林里采山珍的“跑山人”;还有种水稻、种白菜,做粉条、酸菜、大酱的手艺人......用绥化展示东北,用东北来展示全中国,是我们拍这部片子的初衷。导演胡峰接受一条采访我不是东北人,在做这部片子之前对东北的印象和很多人一样,都是“大金链子小烧烤”是吧?搞笑的印象多一些。所以当我开始接触到跑山人、采冰人、 鱼捕头这些东北特色工种的时候,我是很好奇的,对他们来说就是十分普通的工作,我亲眼看过后发现原来这么有意思!第一次去绥化考察就是冬天,我从来没有见过零下30度的冰面,看到一帮采冰人,喊着号子,拉着巨大的冰块从水里往上拔,可能东北人会觉得没什么稀奇,可我觉得太震撼了,东北人的精神果然名不虚传!采冰队长李春武1零下30℃的采冰人  “要想人前显贵,就得人后受罪” 李春武是采冰队队长,冬天他带着这帮兄弟们去采冰,夏天他们就去工地里干活,一年到头都是做最苦的活,出最多的力。采冰队每天凌晨三点,趁着气温低、冰冻得最牢的时候就出发了。我们去跟拍的两天正好是冰雪节的最后工期,那天他们需要取出500块冰才算完成任务。可不巧的是,当天气温极低,冰层被冻得十分硬实,钢铁做的冰镩都很难穿透厚实的冰层,眼看着冰终于被凿开,刚刚撬开的冰缝就又被冷水冻住,一切又得重来。然而这不是唯一的困难,要把冰块从水中取出,必须把他们进行切分,站在漂浮不定的冰块上随时有站不稳掉下去的危险。当我亲眼看过采冰的过程后,再看哈尔滨那种五彩的冰雕,心情就不太一样了,应了疫情期间我们总说的那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谁不想呆在家里舒舒服服睡觉呢?但没办法,他们要养家要糊口只能出来干活,这样一个月下来顺利的话能赚5000,队长会按照拉冰的体积评估工作量,既然干了,就要把这活儿干好,这是所有队员们的决心。那两天里,我们摄制组每天凌晨三点跟他们一块出发拍摄,虽然从早到晚只拍摄了三天时间,身体就已经吃不消了,更别说他们一干就是一两个月,从凌晨三点到晚上天黑,一天到晚都在冰上,午饭就随便吃点馒头和咸菜。我给摄制组规定,必须跟拍摄对象吃住在一起,不然怎么跟他们融入呢?白天就跟他们在冰上吃点,晚上我们请他们一块儿吃个热热乎乎的饭。下冰之后是他们最放松的时刻,吃上一口热乎饭,就很满足了。他们打趣唠嗑,说队长“怕老婆”,把老婆手机号设成“警察”,听队长讲故事,还有人有才艺吹笛子唱歌,大家在一块就自己找乐子。采冰的拍摄虽然冷,但我没觉得有什么难的,只是觉得他们挺难的。跟他们相比我们根本算不上什么。每一行都不容易,所谓“要想人前显贵,就得人后受罪”,是吧。1 跑山人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黑龙江的小兴安岭地区林业发达,尤其一到秋天,层林尽染,景色壮观,每年到了这时候,当地人就会成群结队地到山里采集山货,村民们骑着摩托车像开车队一样进山,捅猴头、采圆蘑、采榛子、打松塔等山珍,在当地被称为“跑山”。范家父子以采山珍糊口,据说也是当地爬树爬得最好的,他们家是跑山世家,家里的爷爷都87岁了还能跑山。相比普通山珍,他们寻找的是更加珍贵的野生松子,而松塔长在高树的最顶端,这意味着他们要冒更大的险,爬最高的树,是一般跑山人难以企及的。跟他们一起进山后,我们看到70米高的大树,完全望不到顶,原来说爬树是认真的!小范爬到70米高的树的最顶端拍摄时,父子俩刚好寻到一棵高树,从周边环境来看,很多跑山人都到了这里,但都因为树太高知难而退,我们拍摄过程中,小范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之下,徒手爬上了树,不但要克服随时可能掉下来的危险,还到处有马蜂的干扰。最终小范成功“登顶”,把树尖的松塔击落,父亲在树下收集到这些松塔,直接把新鲜的松塔拉到县城的集市里,能卖个好价钱。父子俩离开这棵大树前的一个细节让人很动容,他们留下三颗松塔。给林中的松鼠以足够的吃食,是跑山人心照不宣的传统,也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保护。范家一共三四个孩子,还有一个姐姐特别有出息在澳洲留学,你想一个县城里面,能考上大学已经不错了,别说在国外留学,学费都是靠父亲跑山赚来的,就觉得这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能量真的很大。很多人看片之后都觉得这些受访者太朴实、太真实了,他们问我,这采访是你教他们的,还是他们自己说的啊?我说导演哪有这么厉害?他们都是非专业的,最普通的普通人,怎么演得出来?正如他们采访中说的:“我们是普通人嘛,就是得普通一点;一步一个脚印地过日子,不求大富大贵,过日子朴朴实实,一代传一代就是这样。”他们在县里卖完松塔回到家,围在圆桌上吃妈妈做好的一桌子饭菜,看到这一幕我突然觉得,这不就是典型的中国家庭吗?每天自得其乐,挣的钱够平时的花销就可以了,也不去买好车,买大房子,这样的生活就可以了。他们也不是没有见过大城市的生活,毕竟姐姐就在国外,我觉得还是对家乡的留恋,对这片黑土地的留恋。马三儿在片中学猩猩2 二人转演员笑看人生  “我不想让别人看到我是有病的人, 我就是一老爷们儿。” 大家一提东北好像难免想到二人转,像是东北大秧歌、酸菜炖粉条都是很经典的东北元素。多方打听后了解到了荣华剧团,一个由十几个人组成的民间二人转组织,排练厅也只是他们小区的仓库改造的,观众都是附近的老百姓,茶余饭后找找乐子。第一天我们就去看了他们的一场演出,虽然没怎么听懂,但气氛十分欢乐!确实被演员的气氛所感染,和剧团的人员一聊,竟然每个人都有故事!赵晓敏老师在剧团中算唱的好的,很多观众专门为了看赵晓敏而来。舞台上精神倍儿棒,没人看得出她实际上患有宫颈癌,每隔一周就要自己一个人搭上去哈尔滨的长途大巴,到哈尔滨的医院化疗、放疗,回来再接着上舞台。马三儿当时患肠癌,靠上台前吃止痛药坚持表演,每次都嚼碎了咽下去,说这样吸收快。去年片子做好后我们同事微信联络赵晓敏,告诉她可以在网上看片子了,赵老师回我们:“大家都好好的。马三儿已经走一年了。”现在回想起来拍摄时的状态,就是马三儿生命的晚期。他在采访中曾说:“要是有可能的话,我是愿意唱死在这个舞台上的。”我们心里真是很难受的,拍摄的时候也有这样的预感,因为他台下的状态十分不好,肠癌晚期,但没人知道那一天什么时候到来。我们想片子做出来了,至少也是对他的一种纪念。荣华剧团二人转表演荣华剧团部分团员现在回头看,我们第一天遇到荣华剧团的时候,团长刘婶开车带着大家下乡演出,在车上他们又唱又跳,想起那个画面,就觉得这是一帮多么欢乐的人,每一次的表演都是他们生命中最开心的时候,这种乐观精神可以战胜全部病魔。二人转、民间艺术才使他们的生命得到延续。我突然就想起了台湾纪录片《不老骑士》,也是一群患病的老年人开车环岛旅行,完成他们的梦想。就觉得人老了还能怎么样呢?他们无非两个愿望,首先自己可以开开心心;第二,可以把自己的开心带给观众,就像马三儿生前在我们采访中说的,“我现在不想让别人看到我是有病的人,我就是一老爷们儿。”活得洒脱自在。3东北爷们儿也柔情 我们好像觉得内蒙古才有草原,但绥化当地有一个地方叫安达,正好有一大片湿地草原。本来为了展现草原的壮阔,我们想寻找一个奶牛养殖的故事,但因为当地已经禁止放牧了,所以要另辟蹊径,有人跟我们说当地有人养马,我们最终找到了这两个骑马的小伙子。哥俩儿好得像亲兄弟似的,他们一个有女朋友,一个没有女朋友;而马场的主人老王,很有东北爷们的气概,骑上马飒爽英姿,特别男人!马倌老王和老王交流下来之后,你发现他外形虽然是个典型的东北大老爷们,但内心情感又十分细腻,“我媳妇老说我,你到底还回不回家了?你跟我过还是跟马过?你要我还是要马?”我就觉得这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夫妻对话了,虽然气不打一处来,却又还是无条件包容另一半的爱好和工作。影片播到老王这一段,我看很多弹幕和评论也说这就是自己朋友或者亲戚的真实故事,因为他们说的就是真真正正的人话,不打官腔,展示的是自己真真切切的生活。老丁和媳妇不光是老王,还有种水稻的老丁,他媳妇说“我觉得应该是我更喜欢他一点,要不然这日子没法过了。”这句话背后就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家长里短和互相包容;做大酱的老赵,采访中跟我们说:“我跟我媳妇说过,我们俩来世还做夫妻,她跟着我三十多年,没过什么好日子。”两个小马倌都20岁出头,没有女朋友的看着旁边有女朋友的说:“这一点是很让我嫉妒!”这都是发自肺腑的真心话,就是20多岁小伙子说出来的话,每个年龄段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状态。拍摄幕后花絮把片子取名“大地情书”,是我们作为影像从业者,想把这部片子当做献给普通老百姓的一封情书,也是这些普通老百姓写给大地的一封情书,是对劳动者的赞美。我在之前也上山下乡拍过很多农村或者城镇人的生活,包括云南和江浙一带,去拍摄的时候确实羡慕当地人归园田居的生活方式。有时候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再去一趟,或者旅居,远离城市的喧嚣,但我不确定那样的生活适不适合我,别说去丽江发呆20天了,可能1天我就坐不住了。《大地情书》剧照这次去东北拍《大地情书》,也让我重新思考了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这世界上每个人的经历的事情不一样,受教育程度不一样,所处的生活条件不一样,想法也不一样,才构成了我们多元化的社会,所以我希望观众看完片子,会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感受。希望大家看完这个片子,能在片里看到另一个自己,这样就够了。关于作者:自述 / 胡峰,编辑 / 张锐嘉。文章来源"一条"( ID : yitiaotv ),每天一条原创短视频,每天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每天精选人间美物,每天来和我一起过美好的生活。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5月23日
最近的一则新闻,让很多人心碎。西安一名9岁女孩,因为没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家中跳楼,当场身亡。当天下午四点,小女孩还发语音和妈妈说,老师布置的作文只剩25分钟了,自己完成不了。而妈妈没太在意,只是让女儿尽快写完。等到了六点,孩子爷爷进孙女卧室时,却发现窗户开着,空无一人。悲痛欲绝的家人在书桌上看到了两封“遗书”:一张写着“妈妈对不起,这是我的决定”;还有一张写着“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年仅九岁的她,还没来得及体验人生的美好,就匆匆告别了这个世界。是什么,让这么小的孩子宁可自尽,也不愿意继续活下去呢?01孩子的压力,比想象得更大。我们总以为孩子都是无忧无虑地成长,甚至先入为主地认为“小孩子会有什么压力”。事实上,他们的烦恼和压力,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严重。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些尽情享受童年的孩子时,别忘了,有些孩子在阴影之中寸步难行。在大人眼中微不足道的事,对孩子而言,可能比天塌了还可怕。去年3月,南京一个9岁的小男孩跳楼自尽,在他的“遗书”上,稚嫩的笔迹解释着他选择跳楼的原因:“把学校的玻璃撞碎了,知道要惩罚,所以我跳楼了。”“闯祸”的自责和对惩罚的恐惧,让孩子走上了绝路。我们无从得知,他在做出决定之前,有没有向身边最亲近的人求助,得到的又是怎样的回应。但显然他成长在一个高压教育的环境之中。在这种情形下,孩子不被允许犯错、不能调皮,甚至不能说出自己的需求和辩解。一旦犯错,孩子就陷入了自我审判的怪圈之中,哪怕父母师长还没有否定,他们幼小的心灵已经被压力弄得遍体鳞伤。看过另一则让人瞠目结舌的新闻。上海有一对夫妻,发现自家两岁半的孩子严重脱发,孩子的枕头上每天都掉满了头发,半夜还会惊醒。一开始,孩子爸妈以为是营养问题,给孩子又是补钙又是吃营养品,结果依然无济于事,孩子头顶不少地方已经脱发脱得看到头皮。最后出于无奈,他们带着孩子去医院看诊,医生也惊呆了,因为孩子的症状明显是斑秃,但平时只会发生在生活压力巨大的成年人身上。原来,这对父母为了让孩子能进最优秀的幼儿园,每天要给他安排各种课程,从数学英语到运动绘画钢琴,两岁半的孩子每天要上五个班。巨大的压力硬生生把孩子逼成了秃头。亲子关系之中,压力是最容易传导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无形之中给孩子带来压力,稍有疏忽,过大的压力就会导致悲剧发生。02压力背后是匮乏。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率节节攀升,甚至出现了低龄化趋势。据统计,中国每年有超过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这其中大多与极端情绪有关。就像文章开头那个九岁小女孩,她在自尽之前,最后的哀叹是“我为什么干什么都不行”。这句话读起来,简直字字泣血。在生命中最后一次自我否定之前,她一定有过无数次同样的想法:“我作业都做不完,我太笨了”“这么简单我都做不到,我是个坏学生”“别人能做我为什么做不到?我不行”这些想法,一遍又一遍在脑海里回响。虽然我们无意指责她的家人,但从这个孩子的离开可以看到,她的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在巨大的焦虑和压力背后,其实是爱与教育的双重匮乏。这种匮乏感是很致命的,它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肯定,不配被爱,不敢争取。孩子没能从家庭和父母身上感受到足够的爱和重视,只接受到了单向的压力传导。没人告诉她,应该如何疏导情绪、如何认识自己。如果她在重压之下的情绪能被早一点察觉,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记得在小学的时候,班上一位同学的父亲非常严格。我们时常听到她说,自己如果不能考到班级前三,回家就会被狠狠骂一顿,不能吃晚饭,还要罚站。在旁人看来,她明明已经很优秀了,但她却总是畏畏缩缩,一下课也是在埋头写作业,从不和同学玩耍。有一回她发挥失常,只有第四名,拿到试卷之后她就开始大哭,还念叨着“完了爸爸要揍我了”。第二天,她没来上学。后来才知道,她回家之后太害怕了,发起了高烧,足足折腾了三天才恢复。这种由父母人为制造的巨大压力,不仅让孩子过得压抑无比,也让他们成了名副其实的“玻璃心”。一个温暖的家庭,应该是爱与约束同在。如果只有惩罚、恐吓与威逼,孩子只会变得脆弱又敏感。极端情况下,还会因为害怕面对惩罚而走上不归路。03别做那根压垮骆驼的稻草。很多父母信奉“鹰式教育”, 坚信“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他们总觉得,只要严格要求孩子,他们就能取得更大的进步。于是,原本应该温馨的家,成了冷冰冰的工厂,孩子就像是流水线上的产品。看过《小欢喜》的人都会记得,里面的英子活得很辛苦,妈妈把所有的期许和对人生的规划,一股脑儿安排到了她的身上。最后,英子严重失眠,整整34天没睡过整觉,几次想要跳海,不得不向爸妈哭喊“别再逼我了”。虽然大多数人都会同情英子,但现实生活中,很多爸妈却不知不觉把自己活成了“宋倩”。古人说,爱之深,责之切。这句话其实是个伪命题。为什么爱一定要通过责难来表达呢?作为孩子成长路上最亲近的人,父母一旦对孩子恶语相加,那种伤害可能是成几何倍数增长的。我们本来应该是最相信、最支持孩子的人啊!却有多少父母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变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俞敏洪曾说,自己最常给孩子说的话,就是:“不管是家庭背景不如人家,还是成绩不如人家,都不能决定你未来终生的命运和终生的幸福”。在他看来,父母应该尽最大努力去缓解孩子的压力和情绪,保持孩子对于生命和未来的热情。诗人纪伯伦在《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中写道: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无论性格如何,无论成绩好坏,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只不过,有些种子落地生根,从一开始就开得绚烂无比,还有的种子,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才能破土而出。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不是恶狠狠地催促、咒骂、嫌弃;而是用耐心、关心和细心,去给这个幼嫩的小芽最好的呵护。哪怕他们永远不开花,也要允许这颗种子选择成为一颗小草、一棵大树的自由。愿孩子们能被真正“看见”,悲剧不再发生,每个家庭都能少一些压力,多一些爱与温暖。作者:居潇潇来源:女儿派(ID: nverpai)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5月23日
连日来的裁员/停薪潮把职场人逼得不轻。不过,跟“久经战场”的职场老炮比起来,那些即将步入或者刚刚步入的菜鸟们,更是叫苦连连。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场疫情带来的求职困难。即便是幸运入职的,也正经历着忐忑的小白阶段。最近有档国产节目,就将镜头对准了这帮步履维艰的职场菜鸟——《我的白大褂》别看豆瓣标记里只有800多人看过,但很多看过的人都默默给了5星。它对准的绝不仅是职场小白,更记录了每个拥有职业梦想的人,如何把乌托邦式的理想变为切实可行的能力。第一集精华版                            跟我们想的职场不太一样,这档节目挑选了医院这个历经生死的地方。很多人或许还不知道,在医院,有一群预备上岗的医生。他们有个统一的称呼——规培生。每个规培医生,要在学业结束后以住院医师的身份接受1-3年的规范化培训,在“老带新”的实践模式中,轮流于各个科室。在规培阶段,他们有望成长为医院里最出色的医生。但前提是,能经受住不同科室老医生的“敲打”。你可以把这档节目理解为现实版的《新职员诞生记》。总之,它跟我们之前看到的几个医疗题材的纪录片或剧集不同。不是什么护士爱上医生的狗血爱情剧,也没有苦大仇深的负能量。这里面完整猎奇了小白医生的日常。V姐看完更新的几集后,总结了他们的工作感受,那就是:难、险、奇、累。其实一开始,我并不想用这些字来形容他们的工作。毕竟每个职业都有各自的苦衷,谁又是容易的呢?可思来想去,综合比较了一下,医生这个职业的特殊性,注定跟这四个字绑在一起。 即使初来乍到,但绝不能犯错。 经历过职场的人明白,没有一个人刚来的时候就能游刃有余把上司交代的工作高质量完成。这过程里总会发生这样那样棘手的问题。而我们的成长也是从遇到并解决问题里锻炼出来的。但医生不同,在诊疗阶段稍有偏差就会危及病人的生命。在深圳人民医院,规培生林平娜从待了3年的超声科转到了急诊科。别看她已经在医院待了3年,转到不同科室就跟新来的没区别。她刚跟带自己的老师碰面,就遇上一个情况不太好的病人——精神错乱、意识模糊甚至抗拒就医,这三点加在一起,已经把初来乍到的小林“吓”个够呛。而且病人的瞳孔已经扩散并死死盯着自己。别的医生都是冲上去赶快救助,小林却怔住并下意识后退了一下。这个细节恰好被镜头捕捉到。好在小林及时调整了自己的状态,火速加入诊治中。但由于病人情况危急,小林还没来得及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病人就走了。这让第一次快速面对死亡的小林,难以接受。情绪逐渐崩溃的小林独自蹲在墙边哭了起来。这一幕像极了屏幕后刚去上班的菜鸟,出离崩溃的样子。可惜,留给她调整情绪的时间并不多,就要火速投入下次救治。要知道,实践中对规培生的考核无处不在,上一秒还在紧张问诊的老医生,下一秒就会突然抽查“无菌环境是指什么”。如果不能秒答,等待她的就会是一个无声的失望。一天下来,亲自上场的机会没有不说,自信心还被打击了一番。小林可能不止一次在心里大喊“我真的好难”。而这,还只是规培生好难的冰山一角。跟老师面前回答不上问题比起来,得不到患者的信任更让人伤心。 谁愿意让新手给自己看病呢?来自口腔科的规培生周芷伊,刚刚结束了修复科的学习。在那里,一切都完成的不错,所以她满怀期待地来到了儿科。不料,吃到了闭门羹。给她出难题的不是带自己的老师,而是一个个前来看牙的小魔王。从来没哄过孩子的小周,面对孩子们的哭声,手足无措。她的一句话不仅没让孩子们安静下来,反而哭得更厉害了。搞不定孩子,还怎么看病呢?后来她发现,任何甜言蜜语都不如一张小猪佩奇管用。虽然通过了第一关,可小周并笑不出来。从她来到儿科到现在,几天过去了,除了哄小孩,她啥事都没干。更别提亲自给他们处理口腔问题了。为了让小周尽早上手,带教老师每经受一个患者都会问愿不愿意让小周给自己看病。得到的回答,通通是拒绝。其实,这也能理解。毕竟患者是挂了专家号来的,看病的时候却换成了实习医生,确实让人难以接受。本来上手机会就不不多,再加上被患者和家属的双重拒绝,小周变得畏手畏脚。在一次最基础的检查里,不小心操作失误,被老师换下。她不止一次怀疑自己,是不是只能做打杂的事情。打杂、跑腿是职场菜鸟的必经路。跟小周有同样境遇的,还有同家医院的小郭。每天除了陪老师查房,就是写写病例,跟病人聊天、处理些简单事情。有的人快到换科室的时间,也没学到什么有用的实战经验。是不是像极了实习期结束还一脸懵逼,什么都没学到的你。跟一般职业不同,除了抓好过硬的专业能力,新手医生还需要被迫营业锻炼与人沟通的能力。不管你是个多么内向的人,只要踏进医院,就要变成能说会道的巧嘴。这项技能,也算在医治病人的行列。因为光把身体上的病治好不够,很多生病的人往往是心理比身体先承受不住。可别小看跟病人的沟通,这绝不是简单的嘘寒问暖,里面有特别多的技巧。就拿新人小林的例子来说,本着实话实说的她,把带教老师说的病人焦虑原封不动讲给了病人,还劝他“千万别焦虑,放轻松。”这话,我听上去一点问题没有。可小林却被老师喊停了,因为患者本就敏感,医生如果直接说他焦虑,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除了患者的情绪需要照顾,家属的心情更需要顾及。比如,到外科学习的小潘碰上前来看病的伤者。带教老师提醒他,把切下来的组织给家属看的时候,要丢掉沾满血迹的纱布,换一块新的,防止家属紧张。不管是哪个科室,有经验的带教老师时刻都在提醒规培生们:医院,是理性大于感性的地方。我们都知道,每个前来就医的家庭,都有不得已的苦衷。有的年仅20岁就患上绝症、有的家境困难付不起高额手术费、有的孕妇孩子只能保一个,选择保孩子……面对救不一定能活,不救一定死的抉择,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选择前者。这种时候,如果医生先崩溃了,就会让家属更难应对。所以我们能看到,青涩的规培生眼眶会随着家属讲的苦衷而湿润;成熟的医生则会镇静地给出方案。有人说那是因为资历深的医生看得多,麻木了;我却觉得,不是因为见多麻木,而是因为见多才明白当下最应该做的是什么。看到现在,可能你会发现,是不是菜鸟做什么事都是不妥的?当然不是。新人身上对“当一名好医生”的激情以及决心,是坚定的。节目拍摄的时候正赶上新冠疫情蔓延。很多规培生自愿申请去定点医院帮忙,不过由于她们的经验有限,只能在科室做些辅助工作。即使无法亲临一线,这批规培生还是有效完成了防控。在他们的努力下,颇有成就感的事情也发生了。得不到患者信任的小周,迎来了第一个患者;总是粗心犯低级错误的小潘,变得细心;经常给科室打杂的小彭,也开始上手术室,接触实战。他们用经历说明了一件事: “没有一个医生从一开始就能游刃有余”。而这,也是这档节目受人喜欢的原因。它鼓励着每个初入社会的年轻人,用时间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实习医生格蕾》剧照不过,它的缺点也很明显。节目只拍出规培医生面临的较为正面的事情。片中虽然每个带教医生风格不同,但却愿意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前来学习的新人。但现实中,就没那么幸运了。很多人没有老师带;有老师带也只是在考核表里签个字,走形式;表现优秀也不会留下转正;工资非常低;……这些存在的问题都被节目的滤镜净化掉了。更让人心疼的是,由于近期频发的袭击医生事件,不少新人医生都在网上购入防割颈护具求保命。没想到,这群医护小白最难的不是处理病情,不是收敛自己的情绪安慰别人,不是一次次重拾信心……而是任劳任怨保住命。看完他们的日常,你还在抱怨自己的工作有多糟吗?来源于场库
发布者:南溪
2020年0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