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社 会
全部 |社 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开启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太空中的卫星,记录了青海湖畔数十年间的一场沙与水“进退角逐”。  从上世纪70年代起,“沙进水退”持续了四十多年,沙地将青海湖分离出了子湖。而从2012年起,这里的地表形态开始了“沙退水进”的大转折。如今,子湖又与大湖体连在了一起,地表已恢复为四十多年前的状态。  还自然以空间,不止在青海湖。  这十年,人们用一条条红线,守护起了生态功能极重要和生态极脆弱的区域。我们将这些地方圈了出来,可以看到,大熊猫、三江源等5处国家公园在红线内;14处世界地质公园、首批39个国家草原自然公园也在红线内。十年间,9195处自然保护地被一条条红线保护了起来。  这十年,中国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有为自然腾出空间的退出,更有修复自然的积极参与。  眼下,浙江丽水下垟村的梯田里一片忙碌景象。借助卫星,可以清晰看到,十年前,梯田中有大片干涸撂荒的土地,如今,当卫星再拍到这里时,这里生机勃勃。  通过航拍扫描技术生成的三维地图,我们找到了它焕发生机的秘密。2012年,浙江丽水开始逐步恢复瓯江水系,山泉水经过修复的80多条水渠,流淌在梯田间,鱼、螺、虫在田间自由生长,互为食物链,鱼的粪便成了肥料,也滋养了梯田。这样一个湿地生态循环系统,让梯田活了。  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崇头镇下垟村党支部书记陈方伟:用自然的方法恢复自然生态,就是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十年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深入人心。中国大地上的一个个生态疮疤,也被一点点抚平。  曾经遍地滩涂、盐碱地的江苏盐城,筑起了万亩绿色屏障;有着百年开采历史的安徽马鞍山凹山露天铁矿,历经注水填坑,形成了一颗圆形的“蓝宝石”。  曾经黄黑斑驳的荒地,变成了绿洲,十年间,中国人用双手种出了全球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非凡成就,十年种的树、植的草面积超过了11亿亩。  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这十年,我国发现并收录到《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的物种达到12.8万个,比2011年上升近一倍。300多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恢复性增长。大熊猫、藏羚羊野外种群明显增加,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被誉为“东方宝石”的朱鹮数量增加到了5000多只,曾经野外消失的麋鹿总数突破8000只。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中国人的手中加速绘就。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15日
  8月14日,中国队在颁奖仪式上。新华社记者 王腾 摄  新华社泰国佛统8月14日电(记者林昊)14日在泰国佛统举行的2022年男排亚洲杯决赛中,中国男排3:0战胜日本队,以全胜成绩夺冠。这也是中国队继2012年后第二次夺得亚洲杯冠军。  两队曾在今年6月的世界男排联赛巴西利亚站中交手,当时中国队1:3落败。本次亚洲杯日本队并未派出全部主力阵容,并曾在复赛阶段失利,而中国队在决赛前保持全胜。  首局,中国队在10:13落后的情况下打出一个得分高潮,以17:15反超。日本队扳平比分后,主攻俞元泰连续两记发球直接得分帮助中国队取得领先。之后中国队顺势以25:20拿下首局。  第二局,中国队开局后进攻受阻,被日本队拉开比分。老将戴卿尧替补登场后连续用强力发球破坏日本队一传,帮助中国队扳成17:17。此后,双方均多次发球失误,发挥更稳定的中国队以25:23赢下第二局。  8月14日,中国队在比赛后庆祝胜利。新华社记者 王腾摄  第三局,双方比分一直僵持到19:19,日本队发球失误,中国队凭借拦网得分以21:19领先。战至24:22,中国队凭借俞元泰的强攻以25:22胜出。  中国男排主教练吴胜赛后表示,中国队对日本队比较了解,球员们基本上执行了准备会上布置的技战术要求,“所以应该说从第一局开始到第二、三局,大家都打得不错”。  在赛会各单项奖中,张景胤获得最有价值球员和最佳主攻称号,彭世坤和张哲嘉获得最佳副攻称号。  张景胤表示,球队从之前在塞尔维亚集训到来泰国参赛,在非常疲惫的情况下依然能拿到亚洲杯的冠军,离不开整个团队的努力。  8月14日,中国队在比赛后庆祝胜利。新华社记者 王腾摄  “我能拿到这两个奖项,也是基于团队对我的支持。从小组赛开始自己状态也不是很好,慢慢找到状态离不开队友们的支持和鼓励。”张景胤说。  亚洲杯后,中国队将继续备战世锦赛。来源:新华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15日
新华社北京8月14日电习近平给“中国好人”李培生胡晓春的回信李培生、胡晓春同志:  你们好!来信收到了,你们长年在山崖间清洁环境,日复一日呵护着千年迎客松,用心用情守护美丽的黄山,充分体现了敬业奉献精神。  “中国好人”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在平凡工作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希望你们继续发挥好榜样作用,积极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带动更多身边人向上向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社会的好公民、单位的好员工、家庭的好成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来源:新华社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14日
 最近贵州乡村篮球赛“村BA”火爆出圈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8月2日,贵州省“美丽乡村”篮球联赛黔东南州半决赛在台江县台盘乡台盘村举行,前来观赛的观众爆满,气氛热烈。  8月2日,贵州省“美丽乡村”篮球联赛黔东南州半决赛在台江县台盘乡台盘村举行,前来观赛的观众爆满,气氛热烈。  日前球员们以视频和邀请信的形式向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先生发出邀请诚邀姚明主席和“CBA”球星们前往贵州黔东南一起感受“村BA”赛事的火爆氛围和“天亮文化”8月11日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有机会的话非常希望去现场体会热烈的气氛希望比赛越办越好  记者:您是否关注到贵州“村BA”篮球赛?  姚明:这段时间很难不关注到这个赛事,各种渠道都看到了消息,包括在央媒上,看到这场赛事非常非常开心,可以看到那么多人去篮球场边去参与这个运动,全情投入,真的非常开心。  记者:您如何评价“村BA”的火爆出圈?  姚明:它能够出圈,我觉得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篮球赛事的角度来看了。实际上我们看到除了它篮球运动比赛本身之外,还聚集了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包括场上还有很多的极具民族特色的表演,它像一个盛会,一个小型的盛会,我觉得不能简简单单地用一场篮球比赛去评价它。  记者:您对“村BA”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建议?  姚明:其实类似这样的“村BA”我们知道全国包括贵州在内,很多城市都有这样的赛事,我们也看到很多。其实在我十几、二十岁的时候,曾经也参加过这样的类似比赛,在江浙一带。这些比赛其实到现在为止也有几十年的发展,真正体现出篮球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有广泛基础的比赛。所以说我没有什么建议可以给他们,我反倒可以从他们这边去汲取很多经验和营养,使我们整个中国篮球环境更加蒸蒸日上。  记者:贵州乡村有众多热爱篮球的青年人,您对他们有什么样的寄语?  姚明:保持热爱,保持参与,珍惜自己每一次比赛的机会。  记者:不少贵州“村BA”的组织者和观赛者也有一个期待,今后有没有可能在“村BA”的赛场上见到姚明主席的身影?  姚明:从场面上来看,一票难求,我不确定我能拿到票,但是如果有机会的话,非常希望去现场体会热烈的气氛。我也看到其实有一些人不远万里专门去看比赛,我希望比赛越办越好。来源:中国普法公众号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14日
无糖压缩饼干、无糖低脂燕麦、无糖低卡维他命饮料粉、0糖0脂0卡气泡水……你吃的这些无糖食品真的无糖吗?所谓无糖食品就是0糖食品?  在《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中,对于糖(乳糖)的临界限值,“0糖”或者“无糖”是指每100克或者100毫升食物中的糖含量不超过0.5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何丽解释:“《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中规定每100克或者100毫升食品中的糖含量小于等于0.5克可视为不含糖,总能量小于17千焦耳(大约4千卡)可称为无能量。也就是说,‘0 糖’或者‘0卡’食品不一定是绝对0值,可能只是含量很低,可以忽略不计。”  “市面上的无糖食品,如无糖糕点、无糖月饼、无糖粽子等,它们只是里面不放蔗糖。在这个概念掩护下,商家可以放其他糖,譬如果糖、代糖等。”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原主任薛长勇接受中国经济网采访时指出,无糖食品并非完全无糖,市面上常见的无糖食品多指不加精制糖的食品。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向记者表示:“这个东西噱头很大,比如市场上所谓的无糖月饼,其实它是有糖的,因为要用淀粉,而淀粉就是多糖。”  由此可见,某种程度上,“无糖”≠“0糖”,而无糖食品也并非完全没有糖。(记者郭文培)来源:中国经济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14日
 8月9日,四川泸州富康医院因一则“营销方案”引发热议。在该院的营销方案分享会上,幻灯片中出现了“怎么让病人长期留下来”“怎么让病人给我们排队交钱”等语句。对此,该医院一位工作人员回应称,相关内容被网友误解,“领导是想强调优质的服务,好的服务才能得到好的评价,留住病人。”目前医院正在接受相关部门的调查。  俗话说,言为心声,语为心境。语言像一面镜子,直观地折射着一个人的内心。幻灯片清楚地显示出医院营销方案的核心主题,就是如何通过患者增加创收,其中,让病人“长期留下来”“排队交钱”是重点突破口。  白底黑字,一目了然,想让人相信开会讲的内容和营销方案的字面意思是两回事,谈何容易?  医院特别是民营医院,固然要重视“创收”“营销”,但医院不是生意场,泸州富康医院如此直白露骨地研究、分享如何让病人“长期留下来”“排队交钱”的做法,显然与医疗机构的性质和宗旨不符,很容易让人产生医院奉行“金钱至上”、把病人当“摇钱树”等联想。一句“被网友误解”,恐怕不仅无法自证清白、平息质疑,甚至有强行狡辩、越描越黑之嫌。  别怪网友不相信“误解”之说。“公开说假话,私下吐真言”的现象在现实中并不鲜见,特别是少数民营医院,对外宣传天花乱坠,对患者则使出十八般套路,全力榨干病人腰包。  一段时期以来,民营医院乱象饱受诟病。作为一家民营医院,泸州富康医院是否也会在内部会议上,面对“自己人”放松警惕说了实话?至少这个嫌疑难以洗清。  引发关注后,院方将责任甩给编写PPT的新员工,也经不起推敲。半年营销方案是医院的大事,关乎医院运营、发展以及职工工资待遇,怎会任由一个新员工胡乱编写?新员工把PPT写得词不达意、漏洞百出,与医院“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良好口碑”的理念相去甚远,就没人审核、把关吗?会场那么多人,都熟视无睹吗?这或许折射出一些医护人员对行业性质、职业伦理的漠视和麻木。(陈广江)来源:齐鲁晚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14日
作者:王晏桦(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冬至,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至日、长至、日短至、南至、冬节、拜冬、亚岁等。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古人通过观测太阳和北斗星,形成了早期的时间观念,建构了最早的时间体系,商朝末年,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点基本确定。到周代,选取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作为新年起点,《太平御览·时序部》记载:“十一月建子,周之正月,冬至日南极,影极长。阴阳日月,万物之始,律当黄钟,其管最长,故有履长之庆。”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冬至是新年岁首,现在民间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在古人的观念中极为重要,此日阴极之至,阳气始生,万物更新,官方和民间都有比较隆重的祭祀和庆祝活动。“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冬至》)可见宋人非常看重冬至,视同过年。作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宋词中有不少描写冬至的作品,范成大《满江红·冬至》词句云:“但逢节序添诗轴”,节日总会引发文人的感怀,将各种心绪诉诸词句,这些词作既呈现了冬至独特的自然节候风貌,又描绘了丰富的节日习俗活动;既反映了古人阴阳消长、应时应候的观念,也体现出重要的民俗文化意义。  一阳始生  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这一天,北半球阴气达到极点,阳气开始萌生。北宋紫阳真人张伯端《西江月》词即揭示了这一节气变化特征:“冬至一阳来服,三旬增一阳爻。”  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冬至日,李之仪经过安徽采石矶,作有《蓦山溪·采石值雪》:“蛾眉亭上,今日交冬至。已报一阳生,更佳雪、因时呈瑞。匀飞密舞,都是散天花,山不见,水如山,浑在冰壶里。”描绘了冬至日阳气生发,瑞雪纷飞,山水如在冰壶的美景。陈德武《西江月·冬至》:“时序去如流矢,人生宛似飞蓬。石湾江上又逢冬。且喜一阳初动。”词人慨叹光阴似箭,人生飘转如飞蓬,然而,江上适逢冬至,也欣喜于阳气初生,冬至作为新的开始,给失意的词人带来希望。  与阳气萌动相应,宋代冬至词中也会写到相应的自然风物,尤其是凌冬开放的梅花,如毛滂《少年游·长至日席上作》写:“庭下早梅,已含芳意,春近瘦枝南。”冬至来临,阳气萌发,天气回暖,梅花竞相绽放,如仲并《念奴娇·冬至夜作》:“岭梅惊暖,数枝争绽寒玉。”汪宗臣《水调歌头·冬至》:“一气先通关窍,万物旋生头角,谁合又谁开。官路春光早,箫落数枝梅。”阳气兴作,万物新生,应节开放的梅花,既装点了节日气息,又在词中构筑了清雅境界,也彰显了宋代文人高洁的意趣。  葭灰飞动  古人特别重视季节推迁中律管的变化,以葭灰占气候。《后汉书·律历志》载:“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动。”据此可知,古时为预测节气,在三重密室,挂满橘红色帷幕,将芦苇茎内薄膜烧成灰,置于十二乐律玉管内,某一节候到,相应律管内的葭灰会飞出。冬至时节,律当黄钟,阳气舒展,第六管内灰动,《幼学琼林·卷一·岁时》云:“冬至到而葭灰飞”。  宋词中写冬至,一般都会提及“律管”“葭灰”“灰飞”等节气变化标识,如赵彦端《点绛唇·冬至》:“一点青阳,早梅初识春风面。暖回琼管。斗自东方转。”仲并《念奴娇·冬至夜作》:“灰飞嶰竹。庆群阴消尽,新阳来复。”葛立方《蝶恋花·冬至席上作》:“缇室群阴清晓散。灰动葭莩,渐觉微阳扇。”王之道《浣溪沙·和张文伯长至》:“灰飞缇室验回阳。坐看红日上修廊。”汪宗臣《水调歌头·冬至》:“候应黄钟动,吹出白葭灰。五云重压头上,潜蛰地中雷。莫道希声妙寂,嶰竹雄鸣合凤,九寸律初裁。”李从周《风入松·冬至》:“香葭暖透黄钟管,正玉台、彩笔书云。”无名氏《鹊桥仙》(朱门列戟):“冬殷仲律。六蓂飞日。一点星辉南极。”这些词作都交代了冬至时节,律管中葭灰变化,预示新气象到来,词人也在其中寄托万物荣滋的期待。冬至乃一阳之始,此日律管变化,对应黄钟律,是十二乐律中的阳律之一,而且黄钟律是古代乐律的起始音和标准音。可见,冬至作为开端,在古人观念里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日长添线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照射物体投下的影子在一年中最长,古人在这一天会测量日影长度,《荆楚岁时记》载:“冬至日量日影”,《岁时广记》卷三八引《岁时记》载:“晋魏间,宫中以红线量日影,冬至后日添长一线。”又引《唐杂录》云:“宫中以女功揆日之长短,冬至后,日晷渐长,比常日增一线之功。”说明宫中以女工织绣来揆度时日长短,“添线”表示冬至后白昼渐长,宫女刺绣要多添一线的工夫。  “添线”在宋词中成为冬至的重要风俗表征,比如欧阳修《渔家傲》:“十一月新阳排寿宴。黄钟应管添宫线。”阮阅《减字木兰花·冬至》:“绮窗寒浅。尽道朝来添一线。”毛滂《摊声浣溪沙》:“日转堂阴一线添。使君和气作春妍。只有北山轻带雪,见丰年。”韩淲《浣溪沙·至日带湖》:“爱日回春一线长。”程垓《一剪梅·冬至》:“斗转参横一夜霜。玉律声中,又报新阳。起来无绪赋行藏。只喜人间,一线添长。”添线,作为冬至的习俗,经过长久积淀,已固化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宋人作词时,常将其当成关于冬至的知识和经验去使用,其中流露出真实的生活趣味,更多蕴含着宋人的时间记忆和想象。  献鞋袜和换新衣  三国时曹植《冬至献袜履颂表》云:“伏见旧仪,国家冬至,献履贡袜,所以迎福践长。”表明冬至献袜履是为“迎福践长”,冬至穿新的鞋袜,踩踏在日影上,纳受阳气,可以迎福除秽,透示出古人消灾避厄,养生祈福的观念。  宋代的冬至节同样有更换新衣、献鞋袜的习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述即使最贫困的人也要在这一天更换新衣,以应节气。宋词中也有相应表述,仲并《念奴娇·冬至夜作》:“有人袅袅盈盈,今朝特地,为我新妆束。”叙写冬至特地换新衣开启新时节。阮阅《减字木兰花·冬至》:“晓云舒瑞。寒影初回长日至。罗袜新成。更有何人继后尘。”提到冬至要更换新袜,践履祥云瑞气,纳新求福。穿新衣新鞋的习俗在后世逐渐迁移到正月初一,但可以看到,古人的时间观念中,将冬至视作新的开端和一岁之始。  此外,冬至拜贺聚会的习俗也在宋词中有所表现,比如毛滂《少年游·长至日席上作》,赋写冬至日宴席饮酒的情形:“绿尊香嫩蒲萄暖,满酌破冬严。”葛立方《蝶恋花·冬至席上作》中写“梅萼飘香萦小宴,霞浆莫放琉璃浅”的冬至雅集。朱敦儒的《忆秦娥·至节赴郡会,赦到》便展现了宋代官员冬至日欢聚宴饮的场景:“歌钟列。公堂盛会酬佳节。酬佳节。皇恩宣布,早梅争发。舞场椎鼓催回雪。金壶镟酒琼酥热。琼酥热。今朝不饮,几时欢悦。”时光无情流逝,世事沧桑变幻,面对未知和不确定,冬至到来,带给词人新生的希冀和年寿永久的祈愿,正如朱敦儒《点绛唇》词云:“至日春云,万般祥瑞朝来奏。太平时候。乐事家家有。玉指呵寒,酥点梅花瘦。金杯酒。与君为寿。只愿人长久。”  冬至一阳复,万象尽更新。冬至作为古人观念中的阳气之端或年岁之首,其风俗特征在宋词中有比较细致生动的呈现。冬至节俗拓展了宋词的题材和内容,而作词本身也成为节日习俗活动之一,为冬至节增添了雅趣。随着时间推移,节俗逐渐淡化,但古人关于冬至的观念和记忆在宋词中得以承载。冬至日除了吃饺子,或许我们也可以重温经典词篇中的诗意冬至。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13日
作者:吴中胜(赣南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人四季观念的形成可以从“春、夏、秋、冬”这几个字的本义见出一些端倪。“春”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草的种子推土而出,开始生根发芽了。《说文解字》:“春,推也,从艸从日,艸春时生也。”作为季节的“夏”字是假借字,本义为“雄武的中国人”。《说文解字》:“夏,中国之人也。从夂;从页;从臼。臼;两手;夂,两足也。”假借指代一年第二季。“秋”字本义指成熟的庄稼,《说文解字》:“秋,禾榖孰也。”甲骨文的“冬”字像一根绳子两头都打了结,本义表示“终”。从“春、夏、秋、冬”这四个字的原初意义,我们可知,中国人从人文之初就与天地自然紧密联系。臧克和先生认为,春、夏、秋、冬四个字本义就是草木从萌动初生、盛大、成熟到枝垂叶落的生命历程。(《说文解字的文化解说》)古代不少文化典籍都有关于“四时”的记载。如《尚书·尧典》载有“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又如《逸周书》就有浓厚的“四时”观念,《逸周书·周月解》:“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地之正,四时之极,不易之道。”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依序体现农耕文化的生活节拍。  先民们一定是在长期的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四季观念的。先民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天文,所谓“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周易·恒》)“天地节而四时成。”(《周易·节》)“日往而月来,月往而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周易·系辞下》)由天及地、由地及人,人文活动也要顺应天地四时之序:“变通配四时”“变通莫大乎四时”。(《周易·系辞上》)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主张人要“顺四时之序”。从个体的养生到国家治理,都应如此。  中国人养生讲究时令节候,春有春时,夏有夏令,秋有秋节,冬有冬候。如《黄帝内经》说:“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素问·宝命全形论》)“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素问·八正神明论》)春天是“发陈”的季节,“天地俱生,万物以荣。”这个季节的养生之道是:“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素问》)相应地,夏天、秋天、冬天的天地之气不同,人们的养生之道也应相应变化:“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与之相应,春天要养“生气”,夏天要养“长气”,秋天要养“收气”,冬天要养“藏气”。顺应天地阴阳则生,逆之则阴阳失调,有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少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太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养生的重要一环是饮食,不同季节要吃不同的时令肉菜:“凡用禽献,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犊麛,膳膏腥;冬行鱻羽,膳膏羶。”(《周礼·天官冢宰》)为什么四季分别要用这八物呢?郑玄注云:“此八物者得四时之气尤盛。”又如:“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凡食齐视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随着季节的变换,人们的食谱也要随之变更,从中我们可知中国人饮食养生得天地之道、顺四时之序的生态智慧。  小到个体养生,大到治理国家,中国人讲究顺应天地四时之气。治理国家如果不顺应四时之序,就要受到上天的惩罚。《国语·周语》载周幽王二年西周三川地震,伯阳父就这么解释这场地震:“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载周太子晋说:“唯不帅天地之度,不顺四时之序,不度民神之义,不仪生物之则,以殄灭无胤,至于今不祀。”说的就是治理国家如果不顺天地、应四时,就会国灭身亡的道理。古代史官就是系年记事,年又按四时先后顺序展开。杜预《春秋左氏传序》:“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纪远近,别同异也。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周礼》设官分职有所谓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考工,这就是承天地四时之序。如郑玄注“天官冢宰”是“象天所立之官”,“地官司徒”是“象地所立之官”,“春官宗伯”是“象春所立之官”。人间的政治秩序遵从的是天地四时之序。  吕不韦主持编写的《吕氏春秋》,其中有“十二纪”,就是四季顺序、每个季节又分孟、仲、季三纪来结构编排的。在每一纪里面,先说当季天地节气物候特点,再说天子百官要做的事及注意事项。以孟春纪为例:孟春之际天地节气物候的特点是“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太暤,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太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羶,其祀户,祭先脾。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候雁北。”孟春之际的天气特点是“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繁动。”相应地,天子百官要做的事宜及注意事项是:  王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径术,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五榖所殖,以教道民,必躬亲之。田事既饬,先定准直,农乃不惑。是月也,命乐正入学习舞。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无用牝。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无麛无卵,无聚大众,无置城廓,揜骼霾髊。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有天殃。兵戎不起,不可以从我始。(《吕氏春秋·孟春纪》)  从天子日常衣食起居、迎神祭祀到躬耕籍田、教习乐舞,从禁伐木到无杀孩虫胎鸟、不兴兵。孟春如此,其他各季度的叙述维度和行为程式也如此展开分述。只是随着季度节气的不同,天子百官具体的行为规范也要做相应的改变,就像各季度天子百官的工作生活日程安排。春夏秋冬,年复一年,运转有序,其背后的基本文化精神就是遵循天地四时之序:“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如果违反天地四时之序则“风雨不时”“疾风暴雨数至”“霜雪大挚”,甚至“国乃有恐”“民大疫”。就农业生产而言,天、地、人三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农业生产过程要及时掌握农时:“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是故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是故得时之稼,其臭香,其味甘,其气章,百日食之,耳目聪明,心意睿智,四卫变强,(见图一)气不入,身无苛殃。”(《吕氏春秋·审时》)中国人严格按照这个顺应天道、地理、人纪的日常运作图式,长期安祥地生活劳作在中华大地上。图一  《吕氏春秋》十二纪的篇章布局及其天人四时理念对后世影响很大。章学诚认为,《吕氏春秋》的篇章结构影响了司马迁的《史记》:“自《左传春秋》依经起义,兼史为裁,而司马迁七十列传,略参其例,固以十二本纪,窃比《春秋》者矣。”又曰:“吕氏十二纪似本纪所宗,八览似八书所宗,六论似列传所宗。”(《和州志·列传总论》)《礼记·月令》的内容与《吕氏春秋》的十二纪基本相同,《礼记》顺应天地四时的观念也与《吕氏春秋》近似。《礼记·礼器》:“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礼,时为大。”战国以来的月令纪时系统,说明中国人很早就有成熟的天地四时观念。这跟中华大地多处于北纬30°左右有关,这一纬度的区域自然气候四季分明;又与中华文明以农耕为基础的文化基因有关,靠天吃饭的民族更热切地关注自然气候的温暑凉寒,也更懂得顺应天地四时对于生存的现实意义。  2016年,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代气象学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和生存智慧,中华民族很早就了解并顺应天地四时之序,与天地万物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从而和谐安祥地生产生活在中华大地上。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