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文化:习主席传统文化十论

2020年12月29日
文以化心
关注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怎样传承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的讲话和著述高度重视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对于习主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认知和情怀,笔者系统梳理为以下十个方面。

1、文化灵魂论。

曾有人这样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习主席曾经在《之江新语》中这样概括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他在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时强调:“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本国本民族一定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2014年2月25日习主席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2、文化基因论。

文化基因一定程度上类似生物学上的基因,它的结构坚实,一经形成很难改变,将一代一代不断传承。比起生物学意义上的基因,文化基因更复杂。

2013年12月30日习主席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2014年5月15日,习主席在出席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时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2014年9月11日,习主席在飞往塔吉克斯坦的万米高空,深有感触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9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再次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2014年12月20日下午,习主席考察澳门大学新校区横琴校区,在参与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座谈会时再一次明确指出:“中华文化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是文化的DNA。”

3、精神命脉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

习主席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习主席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

4、精神财富论。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意识形态与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共同构建的哲学财富和历史财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主席历次重要讲话都饱含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的浓厚的感情。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5、文化自信论。

中国道路源自以史为鉴的道路进步,中国模式来自立足本土的模式发展,中国文化袭自古为今用的文化传承,中国精神承自源远流长的精神志气,这就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是我们在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文化自信。

2014年两会期间习主席在参加贵州团审议时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

2014年2月24日,习主席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10月13日他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不是照搬其他国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而是要从我国的现实条件出发来创造性前进。”3月份习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系统阐释了传统文化与中国梦,还与全体中方官员一道,在出席宴会时身着“习式中山装”,被解读为意在“展示文化自信”。

2014年12月20日,习主席考察澳门大学新校区横琴校区与大学生座谈时再提“文化自信”:“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

6、学习借鉴论。

习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习主席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不是照搬其他国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而是要从我国的现实条件出发来创造性前进。

习主席还特别强调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诸多难题。他说: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同时,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储存的智慧。因为在传承的知识中积累了历史上对处理人、社会、自然三者关系的重要认知和经验。

因此,“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他还指出: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7、科学扬弃论。

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一直有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教条主义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持这种态度的人把传统文化视为铁板一块的“高大全”,不加分析地照搬照抄、全盘肯定。企图用中国传统文化“代替”社会主义新文化,用所谓“新儒学”取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另一种就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这种思潮把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传统性”贬得一无是处,主张“反传统”,彻底“摆脱中国文化的传统形态”,“根本改变和彻底重建中国文化”。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潮,不仅在理论上是完全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十分有害的。

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这个事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战略性问题上,习主席关于传统文化的评价体现为两个层面,一是我们应积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遗产。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全都是精华,也存在糟粕,并不全都适应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我们应采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继承的科学态度。

习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高屋建瓴,主张要采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这就是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他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继续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8、创造转化论。

习主席在谈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时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如何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在习主席看来,必须“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这就告诉我们,要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一是使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使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服务,为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二是使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认真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真正成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三是用符合时代需要和大众口味的形式对传统文化作出新的“阐释”,使之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2013年12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一个多月后,习主席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9、创新发展论。

2014年2月24日习主席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主席为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方向。一要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把传统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爱国、友善、诚信、公正、和谐等理念,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价值理念与当今时代特征和我国实际相结合发展而来的,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创新性发展;二要既立足本国国情又要面向世界。在当今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必须根据本国国情的需要,认真吸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之精华,形成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主席举例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自由、平等、民主、文明等理念,就是在“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

10、辩证继承论。

习主席在强调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也郑重提醒我们:“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来源:求是网,

作者:湖北黄冈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黄冈市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

统筹:徐志坚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

    0/500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未上传收款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举报此人

举报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