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8月1日下午,参加首届“屈原文化研究国际论坛”的专家分组交流。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王昌明 摄  8月1日,首届“屈原文化研究国际论坛”在我市举行。  这是传承和弘扬屈原文化的一件大事,也是宜昌人民的一件喜事。  短短一天里,百余名专家学者围绕“屈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这一主题,交流学术观点,分享研究进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促进屈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宜昌建设屈原文化“一标三地”,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举办文化论坛 彰显“宜昌担当”   屈原,一位让世代中华儿女年年记起的先祖,让历代文人士子朝诵夜吟的巨擘,其学为万世之师表,其德受万代之敬仰。  屈原文化,中华文化的瑰宝、长江文化的明珠、荆楚文化的翘楚,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传播中国核心价值、彰显中华文明内核的重要载体和标志。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此次论坛的举办,为弘扬屈原文化搭建了重要平台,促进了屈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了屈原故里宜昌的担当。  “本次论坛以‘屈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为主题,既呼应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需求,又顺应了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潮流,具有很高的现实价值和文化意义。”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高培勇说。  他还认为,开展屈原文化研究,应紧密结合中华文明起源、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做好成果转化;应进一步加强屈原文化的学习、阐释和传承,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有益的智力支持;应积极探索屈原文化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价值、地位和意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召开‘屈原文化研究国际论坛’,对宜昌推进‘一标三地’建设有重要意义。”屈原文化研究院首批特聘专家代表,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方铭相信,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专家学者,为弘扬和传承屈原文化贡献了智慧力量,将在屈原及楚辞文化研究方面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明晰研究方向 共建“一标三地”   我市作为屈原故里,始终以崇敬之心、敬仰之情续写屈原精神血脉、延续城市文脉。  尤其是去年,我市明确提出打造屈原文化的“一标三地”,大力传承弘扬屈原文化。  “宜昌作为屈原故里,打造屈原文化的‘一标三地’意义重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北大学副校长过常宝说,“权威阐释地”,能帮助宜昌汇聚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力量,形成学术研究高地;“标准制定地”,能帮助宜昌更好地把文化符号转变成社会经济活动;“活动聚集推广地”,能促进宜昌主动承担起跟文化研究相关的核心活动,把鲜明的城市形象传播到更广阔的天地。  如何建设“一标三地”?我市迈出了重要一步: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共建屈原文化研究院。签署共建协议以来,双方就屈原文化学术研究、屈原文化传承与学术传播等核心问题进行多次探讨和交流,拟定了未来几年合作研究的方式。  此次论坛上,宣布了屈原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名单、屈原文化研究院首批特聘专家名单,成立了屈原文化研究院三峡大学分院、秭归分院、廉洁文化研究中心、法制文化研究中心,并进行授牌。  “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合作开了一个好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饶望京说,下一步将把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与当代文化建设、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深化和拓展屈原文化研究,推动屈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文明与文化的新形态,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   重新认识屈原 回应时代召唤   论坛期间,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文哲学部副主任刘跃进,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柯马丁(Kern Martin)围绕大会主题发表了主旨演讲,与会专家学者也进行了分组交流,在重新认识屈原的基础上,探寻屈原文化的价值,以及屈原精神与当今时代的连接点。  “屈原正道直行的人生态度、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追求美政的坚定信仰、九死不悔的底线意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人格塑造和文化建构”;  “屈原赋是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之一,屈原是两千年来中国诗人用以理解自身的文化记忆。屈原的内在气质与人格力量,特别是其殉道精神,有补于儒道文化之不足,增加了古典思想的硬度,垂范于后世”……  “屈原及其文化,早已贯穿在历史的每时每刻,融会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民族精神血脉中最基础、最深沉的组成要素。”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安德明认为,对于屈原文化在当下的活态传承及其所兼具的世界文化交流与比较意义的讨论,以及立体、综合的屈原文化面貌的研究,还有诸多值得拓展或提升的空间。面对新的时代召唤,我们需要进一步整合力量,甚至重新思考和展开学科规划,围绕重大学术问题,组织多学科的交叉、合作研究,朝着屈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努力。  我市也将认真学习吸纳各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积极推进屈原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阐释、文化传承、精品创作、交流传播、价值转化等六大工程建设,为屈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宜昌贡献。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杨婧 美国学者柯马丁:用“文化记忆”解读屈原   三峡日报讯(记者郑延)8月1日下午,在首届“屈原文化研究国际论坛”闭幕式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柯马丁(Kern Martin)以屈原和《离骚》为例,在线上作了《“文化记忆”与早期中国文学中的史诗》的主旨演讲。  柯马丁表示,“文化记忆”对理解屈原和《离骚》这一早期中国伟大诗作的文化内涵颇具意义。屈原不只是以一个原型诗人的形象被纪念至今,更为重要的是,屈原形象所象征的民本思想和爱国情怀,维系了无数中国人的理想和志向。  柯马丁认为,作为一种以多种文体类型存在的文献组合,屈原故事可以视为一种独特的史诗。如《离骚》应该是一套更宽广的“屈原话语”的一部,这套话语存在于散文、诗歌等多种文本之中。这一分散式的“屈原史诗”有如关于屈原鲜明个性的一组文集,这些性格特征构成一个类似神话般的屈原形象,寄寓着汉代文人怀旧的理想与处于转型时期的抱负。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建委认为,作为汉学家最早使用“文化记忆”理论的学者,柯马丁系统地用“文化记忆”理论诠释屈原,“他把屈原不仅仅看成一个个体,屈原背后是一个诗人群体,他们是楚文化的象征,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据了解,柯马丁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亚洲研究讲座教授、美国东方学会副主席、美国哲学院院士,他的研究涵盖先秦两汉文学、文献学、历史、思想史等领域。徐建委表示,作为研究汉文学的西方学者,柯马丁对于屈原文化的相关论述意义重大,有利于推动屈原文化走向国际舞台,让全世界的学者更深入地知晓屈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分组交流一腔赤诚的爱国情怀   三峡日报讯(记者熊东华、通讯员邹雅婷)“他把橘的形象当成人的精神范式进行塑造和歌颂”“南北文化的合流和交融中,一个重要的媒介就是屈原及其《楚辞》”……虽然隔着屏幕,但线上专家学者的讨论却异常热烈。  “屈原的作品呈现出浓厚的南方地域文化色彩。”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德华说,从南北文化地理角度来看,屈原“独立不迁”的南土情怀演化为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他对楚国最基本的态度和情感。王德华表示,屈原既是诗人也是哲人,他以“后皇嘉树”“受命不迁”的南土情怀独行于南楚,对中原儒家政治文化的吸纳与反思,取舍之间反映出了屈原立足南楚,融合南北文化的气度。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峰屹以《王逸<楚辞章句>的“楚辞”思想》为题做交流发言。他认为,王逸眼中的楚辞,与今天的普遍认知差距较大。王逸在注释《楚辞》时,采用经学“章句”的体例,揭示了《楚辞》的“讽谏”“教化”意义为其思想核心。  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罗家湘在发言中分享了参加屈原庙活动的经历。他说,根据记载,全国各地共有屈原庙等纪念遗址60多处,集中分布于洞庭湖、鄱阳湖流域,这些都是屈原生前的主要活动范围。他说,在屈原的身上呈现出了严守底线、永不叛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无所畏惧、敢于斗争的亮剑精神和坚持理想、九死不悔的牺牲精神,各地设立庙祀,就是要继承和发扬屈原精神。  “橘的品格就是屈原的品格,橘的形象就是诗人的精神范式。”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赵敏俐从《橘颂》的解读说起,分析了屈原的独立精神和个人品格。在赵敏俐看来,对于屈原的评价,决不能仅限于爱国两字,充分认识屈原独立的品格与精神范式,是认识和评价屈原的根本所在。他说,屈原既坚持了完美的社会理想,又坚持了高尚的个人品格,最终为了践履自己的理想而献出生命,这就是屈原不朽的原因,永远沾溉后世的伟大力量。 一部中国文学的典范之作   三峡日报讯(记者宋潇潇)8月1日下午,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屈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展开了讨论,观点新颖,见解深刻。  “《楚辞·招魂》提到雷渊,《离骚》《远游》抒情主人公的神游,都能有雷神伴随的情节……那么,楚文化系统中的雷神有何特点?”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炳海的《论先秦楚辞及<山海经>对雷神的书写》,主要从雷渊与蒲昌海、雷泽与雷渊、雷神所处地域的两级分立等方面探讨了楚文化系统与文献记载的雷神有哪些异同。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熊良智、副教授邓稳的《阜阳汉简楚辞的时代与<楚辞>成书》围绕阜阳汉简“楚辞”的书写、阜阳汉简“楚辞”的源流以及《楚辞》的收录与编排展开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北大学副校长过常宝认为,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作为一种诗体文学形态,有其特殊的形成机制。楚辞文体是宗教仪式、赋诗言志、个体抒情的综合性产物。《诗经》的抒情功能在春秋时期因赋诗、引诗、教诗活动而中断,却被楚辞继承下来,并赋予其鲜明的个性色彩,影响了汉代的抒情方式,是中国抒情文学最为直接的源头。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吴洋的《汉碑中的“楚辞”体文学》立足于汉代碑刻中保留有大量“楚辞”体韵文的角度,他表示通过对这些韵文的具体分析,有利于展现《楚辞》这一文学形式在汉代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屈原与杜甫,骚雅与诗史在元代上层与下层文人话语叙事中的流行实质上塑造着中国文学经典话语的典范。”西南民族大学讲师王猛带来的《“骚雅”与诗史——元代杜诗学中的经典叙》中说到,杜诗“诗史”说自晚唐提出,渐成为中国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与理论。元代文人常以杜诗“诗史”联系“骚雅”讨论文学创作、标准与价值。以杜诗比拟楚辞或诗三百,以“诗史”说的阐释讨论联系骚与雅来塑造新的文学风气。  一本流传千古的教科书   三峡日报讯(记者李鹏飞)8月1日下午,专家学者围绕骚体汉镜铭文,《天问》创作背景、结构等内容,进行了精彩交流,对屈原文化赋予后世的深远影响给予高度评价。  “屈原衣被词人,非一代也。”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徐正英以《楚骚传统与汉代骚体镜铭的创作》为题进行了现场交流。徐正英认为,通过对产生流布于西汉早期至东汉初年最具代表性的“昭明铭”“精白铭”“ 姚皎光铭”“君忘忘铭”的重新释读,可以发现,汉代对楚骚精神中“忠信”思想和“高洁品格”的称扬。骚体镜铭在创作方式上也承袭了楚骚的修辞手法及句式特征,并进行了适当改造,以便于理解和传播。  骚体镜铭的话题让专家们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树国以《从伍子胥图咏及吴国史迹论<天问>创作之若干问题》开展了交流。他认为,《天问》是屈原晚期被流放陵阳(今安徽省池州地区)的九年之间,见到春秋吴国神殿遗存壁画“呵而问天”的产物,从而很好解释了屈原“陵阳九年”楚辞创作空白的问题。  随后,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曹建国以《<天问>“皆归身矢鞫”“后益作革”与屈原公均思想》为题进行了交流发言。他表示,古今关于“身矢鞫”“作革”的解说至为纷纭,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天问》的结构,二是《天问》所述大禹事迹。通过梳理文献发现,“皆归身矢鞫”“后益作革”都和禹、益叙事相关,是屈原为伯益遭遇的不公待遇鸣不平,反映了屈原的公均思想。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程苏东以《刘歆赋体观与其<遂初赋>》为题进行了交流。程苏东认为,晚周政治的动荡不仅带来贵族《诗》学传统的崩坏与布表《诗》学的形成,还导致了赋的创作主体从“可以为列大夫”的贵族转变为失志贤人,赋的创作机制、文体功能等随之发生变化,成为士人托物言志的理想文体。《遂初赋》正是这种赋学观念的具体实践,并通过对叔向形象的重塑强化了全赋“贤人失志”的主题。 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   三峡日报讯(记者何冠英)8月1日下午,在学术交流活动中,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进行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交流。  “屈原文化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伟大的文学符号,也是优秀的政治文化符号。”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湖北省屈原研究会理事赵辉认为,屈原的政治理念,是他之前政治理念的总结。他将政治放在历史和当时诸侯国争霸的现实语境中去“上下求索”,建构了“美政”政治理念。中国当今的政治理念,与屈原的政治理念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弘扬屈原的政治文化遗产,对于今天的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贾学鸿以《论先秦楚文献中的傅说书写》为题,与大家进行了交流。她表示,书写傅说故事的先秦文献,保存资料相对充分、认识角度比较全面的是楚国文献,说明傅说在楚文化圈被充分接受。楚文化包含了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文化,尤其是精神层面、艺术层面、灵性层面的文化,契合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传承发扬楚文化,意义重大。  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教授姚圣良从屈原对华夏远古祖先的认同、屈原对华夏历史文明的认同、屈原对华夏礼乐文化的吸收传承、屈原对楚文化的创新发展及价值提升四个方面,与专家学者进行了热烈探讨。他认为,屈原文化的时代价值,展示了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楚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清初遗民在乱世中经历着与屈原相似的身世经历与心路历程,在创作楚辞学著述时亦将一腔忠君爱国的义愤之情与对屈子的同情之心倾注于注释之中。”河北大学文学院博士高晨曦以《清初遗民楚辞注本注释的求新倾向简论》为题,与大家进行了交流。她认为,清初遗民楚辞注本注释不再单纯地从王逸的经学视角与朱子的理学视角对屈子情志进行价值判断,而是勇于挑战经典,融会了新的体例、新的观点,为后世学人解读屈赋提供了更多的灵感。 一个值得仰望的文化高度   三峡日报讯(记者揭兴伟)8月1日下午,参加首届“屈原文化研究国际论坛”的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徐兴无,湖北省屈原研究会顾问、省社会科学院教授毛庆等专家学者围绕“屈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展开了热烈讨论。  徐兴无说,《楚辞》中的《九章·抽思》和《九叹·思古》出现了“三五”的古史念观,后人有“三王五伯”“三皇五帝”“五帝三王”等不同的解释。这些解说均源自汉代的古史观念,具有不同的时代语境和解释意图。通过梳理,可见汉代古史观念的演进过程,也可见汉代楚辞学的经学立场。这些观念共同构成的思想史图景,也是经典的阐释场域。  毛庆认为,屈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主要在深层次而不在表层、在观念而不在形态、在心理情感而不在理论言辞,具体表现形式分为三个层次:人格意识、忧患意识、民族意识。特别是在心理、意识、情感层面,唯屈原独有。屈原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诗之美、人格之美、理想政治之美,他的民本思想、对人民的爱,以及他刚直不阿、正言果行的品质,让屈原成为少数几位中华文化精神最杰出代表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孙少华认为,贾谊入楚,发现屈原、楚辞,将楚文化从诸多文化中突显出来,为汉王朝所接受。在“楚变汉”的过程中,西汉王朝的“文化身份”逐渐得以确认,推动了汉代文化的深度发展。西汉王朝的文化认同也逐渐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得以完成,最终形成了代表汉王朝“文化形象”文学、艺术形式。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孙尚勇表示,屈原用生命写出的《离骚》,以在努力实现天赋使命过程中的主观感受、历史回望和理性思考为推动力量,将作者的个体生命与楚国政治相联结,将作者独立不移的光辉人格与其所承受的文化精神相融铸,辅以哀怨的情感特质和批判的思想锋芒,书写了战国末期个体尊严面向世俗政治的忠诚、期待和不朽抗争,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作家文学的悲壮诗篇。来源:中国文学网
发布者:胜意法治阅读282评论0点赞0转发
2022年08月17日
期待:得到全国,尤其是昆明传统文化爱心人士的支持、帮助,使得本次公益巡讲活动顺利圆满举办,昆明百姓受益!为宣传、实施《家庭教育促进法》,助力复兴伟大中国梦,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拟于8月27日、28日在云南昆明举办第六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全国公益巡讲活动。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愿与社会各界仁人志士携起手来,为增进家庭幸福、构建和谐社会、助力民族复兴贡献力量。活动时间:2022年8月27日-28日(周六、周日)活动地点:天晨大酒店(古镇店)位置: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云秀路2148号(近云南省博物馆)昆明天晨大酒店(古镇店)十楼宴会厅(昆明市官渡区云秀路2148号。乘公交169路官渡古镇站下车)‍主办单位: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国家级社团)中国企业网•经济文化(国家级媒体)‍‍承办单位:北京泰美泉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人文和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单位广西桂平市祥龙公益国学堂内蒙古扎鲁特旗孝德童子园北京胜意法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北京祥颐共生养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名单继续更新中)‍‍全国招募分会场为了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家庭教育促进法》落地见效,加深人们对家庭教育的理解、认识,希望各地有关单位、团体和有识之士,以分会场的形式,组织大家共同听讲,参与分享交流。组委会对于分会场在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方面做出的贡献,将在主流媒体上进行宣传报道。招募承办、协办单位 国家领导人多次指出,“培养好少年儿童是一项战略任务,事关长远”,强调“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谁都不是旁观者,谁都不能置身事外”。家庭教育是家事,也是国事;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全国公益巡讲活动拟在全国各地每月举办一场,为期两天,有意愿发心承办、协办此项利国利民活动的单位和人士欢迎与活动组委会联系。咨询电话:宋老师 15210015229(微信同)活动流程8月27日(周六)08:30——09:30 嘉宾介绍,活动介绍09:30——11:50 康金胜老师《共育少年 兴我中华》12:00——13:00 午餐,午休13:05——15:05 武德强老师《恭俭庄敬礼教也——跟着孔子学礼仪》15:10——17:10 苏艳平老师《童蒙养正,天下太平之源》17:15——17:55 代家长请教康老师《教孩子的学问》18:00 结束8月28日(周日)08:30 开场08:45——10:45 戴大明教授《家长应具备怎样的文化素养》10:50——11:50 康金胜老师采访陈艳庆老师《抑郁症的孩子是如何教好的?》12:00——13:30 合影,午餐,午休13:35——15:35 田易生教授《传统文化智慧改变了我的命运》15:40——16:40 苏艳平老师采访岳佳仪《天下父母第一课》16:50——17:10 活动总结,花絮回放宣讲团成员康金胜老师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理事长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导师研究员)中国企业网•经济文化主编中国食品报社食品安全法律服务中心副主任“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全国公益巡讲活动发起人戴大明教授大理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曲阜明德书院名誉院长田易生教授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特聘研究员、客座教授武德强老师中华仪礼传承守护人、河南礼仁文化创办人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研究员)苏艳平老师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研究员)注意事项1、上午8:30活动正式开始,请参会人员8:10分准时入场,不迟到、不早退,两天全程参加;2、入场时凭报名序号在签到处签到;3、为保证会场秩序,谢绝14岁以下儿童参会;4、活动由爱心人士支持,不收取任何费用,并免费提供素食午餐;5、疫情期间,请参会者及时了解所在地及会议举办地防疫措施,严格遵守防疫要求,妥善安排出行计划;6、不能来到现场的观众欢迎扫码观看活动直播。咨询电话:宋老师15210015229(同微信)做义工的好处做义工是行善积德,为大家服务,为自己及亲人积累福报;做义工是奉献(奉献你的时间、精力、智慧、体力、爱心);做义工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给大众做好榜样;做义工是快乐的,施比受更有意义,送人玫瑰,指留余香,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帮助别人,收获最大的是自己。
发布者:文以化心阅读316评论0点赞1转发
2022年08月08日
 世界文明史上,许多古老文明曾创造过自己的文字,汉字就是中华文明的一大杰作。历经数千年风雨,汉字体系不断发展演进,展现出勃勃生机。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发展主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同时,“汉字热”“汉语热”人气不减,也令中国语言文字的海外影响力得到提升。  全国普通话  普及率达80.72%  这10年,中国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创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多语言国家推广通用语言文字的成功典范。  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周为指出,党和国家对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高度重视,将语言文字事业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经过10年努力,普通话普及率增速喜人。“全国普通话普及率从70%提高到80.72%,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比例超过95%,文盲率下降至2.67%,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各民族参与伟大复兴进程和共享伟大成果贡献了力量。”周为说。  要满足语言文字应用需求的基础保障,离不开加强规范标准体系建设。国家语委组织制修订了31项语言文字规范标准,规范标准覆盖领域不断拓展。例如,2013年国务院颁布《通用规范汉字表》,首次在通用层面明确“规范汉字”的范围;《信息与文献——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作为一套国际标准,进一步提升了汉语拼音的国际影响和作用;发布公共服务领域外文译写规范(英、日、俄文)系列国家标准,为交通、旅游、文化、体育、餐饮等10多个服务领域常用的公共服务信息提供规范译文。  2018年,《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国家通用盲文方案》发布实施,中国3300多万听力和视力残疾人有了自己的“普通话”和“规范字”。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协委员邰丽华用手语“唱”国歌的一幕曾打动了无数人,这得益于去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家通用手语方案》,从此满足了听力残疾人手语使用者在奏唱国歌场合,规范、统一、严肃使用手语表达国歌的愿望。  推广普通话  助力脱贫攻坚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忻城县六纳村原驻村第一书记吴桂彬对推普脱贫工作深有感触。忻城县是原国家深度贫困县,吴桂彬在2018年被派驻到六纳村,这里位于大石山区,日常交流语言主要为壮话,地理位置和语言习惯共同导致了当地村民与外界交流存在较大的语言障碍,也影响了村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2018年,六纳村在忻城县率先启动实施“推普脱贫”系列活动。“我们每年都通过开展推普公益课堂、农民普通话夜校班、‘小手拉大手’孩子带动家长共同学习普通话等方式,帮助当地部分有语言障碍的群众掌握普通话的交流方法。”吴桂彬欣喜地说,“我们还组织开展‘大手拉小手,学会多语言’活动,让民族语言和本地语言得到较好传承。”这几年,许多参与培训的村民都走出了大山,在县外找到了稳定工作,实现脱贫致富。  “3年多时间里,通过普通话推广惠及当地群众1600多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39人次,均已实现脱贫。”吴桂彬说。  教育部、国家语委与国务院扶贫办等开展“推普脱贫攻坚”战略合作,面向教师、青壮年劳动力、基层干部等重点人群,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10年来培训逾千万人次。  据周为介绍,建立东西部合作机制,组织开展东西部对口支援,实现“三区三州”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全覆盖。组织动员青年力量,开展推普志愿服务,中央财政专项支持986支团队1.1万余名大学生,辐射带动数10万高校大学生深入中西部推普一线。“2019年召开‘中国语言扶贫与人类减贫事业论坛’,发布《语言扶贫宣言》,建设‘语言扶贫’APP等学习资源平台。帮助贫困人口通过学习普通话走出大山、走向社会,实现就业、脱贫致富。”  推进国际中文教育  高质量发展  在北京语言大学,10年来已为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0多万名通晓汉语、熟悉中华文化的来华留学生。“我们牵头研制《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研发来华留学生考试评价体系,率先设立以语言评价为特色的教育评价学科。编著《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等教材,实施国际中文智慧教育重大工程,建成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和海外华语资源库。”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如是说。  掌握一门语言,就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北京语言大学的实践正是中国提升国际中文教育水平的缩影。2021年7月1日,《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正式实施。作为首个面向外国学习者、全面评价其中文水平的规范标准,这一标准的实施为推进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再添助力,已向海外发布8个语种对照版,与20多个语言教育机构进行标准对接。  放眼全球,如今中文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正显著提升。截至2021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旅游组织等10个联合国下属专门机构将中文作为官方语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育,76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外国正在学习中文人数超2500万,累计学习和使用中文人数近2亿。  2014年,以“语言能力与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为主题的世界语言大会在苏州举行,并发布《苏州共识》;2018年,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在长沙举行,发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个以“保护语言多样性”为主题的永久性文件《岳麓宣言》……中国语言文字发展的全球视野不断拓宽。  据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田立新介绍,深化交流合作,促进文明互鉴、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双边和多边语言文化交流正不断加强。“推进中俄、中法、中德以及中国与东盟等双边和多边语言文字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中国语言文字事业的‘国际朋友圈’。签署国家语委首个双边合作协议《国家语委与法国文化部关于语言政策交流合作协议》。”田立新说。自2017年起,以“语言,让世界更和谐,文明更精彩”为主题,成功举办三届中国北京国际语言文化博览会和“语言科技与人类福祉”等系列国际语言文化论坛,填补世界华语区空白,吸引近百位国际组织代表和外国驻华使节参加、近千位专家参与交流研讨、十余万人次观展。(本报记者 孙亚慧)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布者:文以化心阅读255评论0点赞0转发
2022年08月08日
邱晓迪梦见过自己开飞机。  梦里,这个来自山东的高中男孩开着歼击机直冲蓝天。那阵子,他刚报名了空军的飞行员招募,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收集各种资料,满怀期望地等待实现从军梦、飞行梦。只可惜,最终他卡在了视力上,没能通过考核。  邱晓迪一双眼睛亮晶晶的,炯炯有神,离标准只差了“一点点”,与梦想失之交臂。  没能当上飞行员,邱晓迪继续着学业,他本以为,自己与那身军装、与飞行驾驶舱将会越来越遥远。没想到今年暑假,他不但穿上了绿色的迷彩服,还坐上了直升机!那些梦中的画面,好像“突然变得很真实”,甚至让他觉得“有点不敢相信”。  “圆梦了。”他笑着说。  7月30日至8月8日,来自全国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400多名大中学生代表,在位于古城南京的陆军工程大学,进入由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主办,陆军承办,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军区战备建设局协办的第七届全国学生军事训练营。本届军事训练营的主题是“逐梦陆军·奋斗青春”。  在为期10天的训练过程中,他们的生活因理论学习、技能训练、观摩见学、装备操作、座谈交流等活动而丰富多彩。  体验军营生活  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李曜宇,不只一次听过父亲讲述当年在部队的故事。他的父亲当了20年兵,曾在西藏驻守。转业回家后,父亲经常手里捏着自己当初在军营的老照片,时不时跟李曜宇念叨几句当初的过往。李曜宇听着这些军旅故事长大,从父亲的眼睛里,明显能看到“怀念”和“满足”。  父亲也会带他参加老战友的聚会。当这些老兵坐成一桌,整桌人聊着聊着,就像一同回到了过去,一同年轻了起来。李曜宇在旁边听着,看着,他确信,假如国家需要,哪怕已经退伍多年、垂垂老矣,这些退伍老兵还是会一同奔赴战场,没有丝毫犹豫。  “这个发现给我的触动很大。”李曜宇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受父亲影响,李曜宇萌生了当兵梦、报国梦。  李曜宇是彝族人,红军长征的时候,贺龙的部队从他外婆的村子经过,外婆小时候亲眼看着红军从她家门口走过,“对老百姓真的很好”。李曜宇还没上小学,外公就告诉他,可以不着急学别的,“先把十大元帅的名字给我背出来”。  李曜宇的从军梦,因为自身的身体条件,显得越来越难以实现。他后来想,无论在什么样的职业岗位上,青年人都可以为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这次踏入第七届全国学生军事训练营,对李曜宇来说,仿佛是一个意外的、接近曾经那个梦想的机会。  短短的10天里,李曜宇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受训学生们一起,连听了几场讲座,深入军营进行了参观。陆军工程大学的教授来给这些学生讲述国家安全形势、陆军军种知识,曾经在军事比武中获得个人冠军的上校军官带着他们近距离接触武装直升机。  与只需要走走正步、站站军姿的普通学生军训截然不同,在这个军事训练营中,这些年轻的雏鹰,需要学习更多、更难的课程。  “跟我之前在新兵连的时候学的课程差不多了。”来自厦门的大学生毋思思感慨。她就读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会成为一名医生。  毋思思曾在大一的时候参军入伍,当了两年兵,如今刚退伍回到学校不久。在她看来,军事训练营就是按照真正军营里的标准,在给学生们上课。之前她入伍时是在海军,在登陆舰上。这次的军事训练营中,她跟同学们一起参观陆航旅,看着那些直升机,十分亲切。  不过,之前她更多的是远远地看着,这次却是头一回在讲解中,了解这些自己曾经运输过的装备都是什么。  这个夏天高温灼人,而这些学生内心的火热情怀,也在一场场讲座、一堂堂课程中,不断被点燃,经久不息。  来自内蒙古的中专生王馨晨,在短短几天之内,克服了许多人想象不到的艰辛。  她是过敏体质,吃鸡蛋、吃海鲜都会过敏,在太阳底下暴晒超过10分钟,就会引起荨麻疹。入营第二天,她已经不得不用药物撑着。激素类药物有使用限制,每天服用不能超过一粒,其余的时间,她只能被过敏反应折磨着。  “这种机会太难得了,我想着,能坚持就坚持,这是对我的锻炼。”这个学习幼师专业的女孩子笑着说。  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45条日常管理规范、严格的内务设置规范……军事训练营里对学生纪律的要求,也跟毋思思当初真正在军营里的时候一样。暑假的校园里比平时安静,除了满树的蝉鸣声,就只有操场上不时传来的整齐的口号声。  格斗术的课堂上,学生们在操场上的树荫底下,坐成整齐的几排,操场的边上放着水壶,里面盛着解暑的酸梅汤。  教官站在队列正前方,给学生做示范。  “左手直拳!右手直拳!”教官一边高声说着,一边沉肩抬肘,一拳一拳“呼呼”地打出,甚至带起了风声。  “不能瞎比划!”说着,教官又夸张地挥舞着胳膊,故意做出几个错误示范。学生们低声笑了起来,课堂上的气氛既严肃又活泼。  对练阶段,学生们起立,一排和三排向后转,两两面对面,摆开架势。学生们起初都忍不住面对面憋着笑,可随着训练继续进行,一拳一脚挥出,他们不断适应,不断学习,那一星半点打打闹闹的苗头被迅速掐灭,越来越投入。  毕竟,能在真正的军营里,跟陆军战士学习格斗术的机会可不多,哪个孩子不想好好把握?况且,现在不好好学可不行,结营之前都是要考核的。  入营受训仅仅几天的工夫,这些年轻人已经肉眼可见地晒黑了,但他们的队列,也肉眼可见地整齐了。孩子们迈着步子往前走,弯腰驼背的体态,明显有所改善。  “有点样子了。”一位教官评价。他还记得刚开营的时候,这些学生在他眼中,简直是站没站相,坐没坐相,枪也背不好,就跟挎着个挎包似的,让他看着直摇头。  几天过去,学生们的精神面貌已经像换了个人。  来自广西的高中生林恩慧打小就学武术,如今是练习长跑的体育生。作为一个常年进行体能锻炼的人,进入军事训练营之后,训练的强度倒是让她没有太多压力。晚上回到宿舍,她和小伙伴们会互相给对方踩踩腿,缓解一下肌肉的紧张。  比起格斗术之类的课程,更让她感兴趣的,是那些在平时接触不到的讲座和课程。来给他们讲课的人,甚至有特种部队参谋长、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陆军某特战旅参谋长,直接站在了这些学生们面前,给他们分享自己军旅生涯中的种种精彩故事。  “电视剧《士兵突击》大多数人都看过,A大队挑选队员,就是我们集训队的一个缩影,最舒服的日子永远是昨天。”这位参谋长说。  特种兵要经过6个月的强化训练,每天早操不是16公里以上的负重越野,就是20公里以上的徒手跑。负重近40公斤,再加上补给,背在背上,每迈一步都是一串汗水。十几年来,他带领着队伍从雪原林地到荒漠戈壁,从边陲哨所到蔚蓝大海,从高原生命禁区到热带原始丛林,在10余次严训实练中锻造百余名精兵,在69场红蓝对抗中打出了不败战绩。  “军人永远站立在战争与和平之间,只能随时做好准备,向前迈出一步走向战争,却永远无法后退半步,回到和平里。”他在演讲台上说,“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  台下,已经有学生握着互动环节得到的赠品勋章,激动得热泪盈眶。  圆了部分迷彩梦  8月1日,“八一”建军节当天,在一个介绍陆军知识的专题讲座上,大学生吴林锐看着大屏幕上展示战士军人英姿的视频,感觉“特别热血”。  “特别触动,有一种想要保家卫国的冲动,想要去当兵。”他说。  他同样是从小就特别想当兵,一直在强身健体。上了大学之后,加入了学校的一个半军事化组织,在那里训练了两年,练队列练体能,此外还需负担一些带新生军训的任务。  “这次的军事训练营,内容要丰富得多。”他感慨。  他们实打实地看到了我国陆军的军事力量,深受震撼。他们还去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意义特别深重”。  这天也是军事训练营开营第三天,32名在8月过生日的同学,和人民军队一同庆祝了生日。  食堂里装饰了彩色的气球,生日蛋糕是当晚的加餐。学生们一起唱着生日快乐歌,举着手里的饮料庆祝。  “生日快乐!”  蛋糕上画着军旗,“不负韶华”4个大字格外醒目。  来自北京的高中生王梓涵从当天中午就发现,班长一直在偷偷给他拍照,直到晚上吃饭前,班长才告诉他,原来是要过一个集体生日。王梓涵觉得“心里特别温暖”,有一种“融入集体的感觉”。  来自河北的高浩宇也是这个月过生日的小“寿星”,今年才15岁。他的父亲也是一位退伍军人,平时在家仍然保持着自律的作息,每天早上7点“肯定就起床了”。高浩宇打小就被要求参与做家务,最起码,“自己的屋子要收拾好”。  这个年轻男孩耳濡目染,对军队产生了浓厚的向往。  “我觉得,当兵首先需要能吃苦,需要守纪律,这样才能打造军人的意志品质。我感觉当兵的人,就是很厉害。”高浩宇严肃又认真地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讲述自己对军人的认知,描述自己的理想。  “我还需要努力,学习上也是,身体素质上也是。”他说。  这些话,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对父亲讲。父亲问他能不能吃得了苦,甚至不太相信这么小的孩子会一直坚持这个想法。然而,高浩宇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想法,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自己学习相关知识,坚持锻炼身体。  “当兵很艰难,很危险,也很伟大,很光荣。”高浩宇说。这个男孩坐在学生们中间时,目光坚定,后背挺得笔直。  来自江西南昌工程学院的学生匡阳龙也把这次学习当作一个难得的机会,他跟同龄的小伙伴互相聊过理想,有想当科学家的,有想当医生的。当那些孩子们听到他说想当兵,会觉得“有一点惊讶”。  因为视力的原因,他没能考入军校,但他在大学期间参加了一些相关的活动,用他的话说,“也算是圆了一部分迷彩梦”。  清华大学法学专业的学生童鹏,也是因为视力的原因,没能实现自己的从军梦。他目前的规划是,如果寒假参加征兵报名被录取,就去当兵,当两年兵之后再回学校把学位拿下。如果不行,就再想别的办法。  让他有点遗憾的是,自己专业可能不像理工类那样,在军队受欢迎。作为一个法学专业的学生,他得到过一些建议,比如“可以往国际法方向发展”。  雏鹰们正舒展着羽毛,时刻准备为报效祖国而飞翔。(记者 张渺)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者:文以化心阅读231评论0点赞0转发
2022年08月08日
       叶挺,原名为询,字希夷,1896年生于广东惠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   1924年,李秀文还是中学生的时候就结识了叶挺。当时,叶挺正在孙中山的大总统府任警卫团第二营营长。李秀文的父亲李少村和时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宪兵部队司令的李章达是东莞同乡同族的好友。而李章达又与叶挺相熟更深,正是这位李章达,成了叶挺和李秀文的大媒人。   李章达和李少村的家都在广州市昌兴街,李章达家二楼客厅与李秀文的闺房,正好隔街相对。一天早晨,叶挺应邀到李章达家做客,忽然听到对面楼梯上传来清脆悦耳的声音。叶挺举目望去,一位年轻女子白衫绿裙,乌亮的短发配着白净的脸盘,澄澈的眼睛是那样秀媚动人。把个26岁的叶挺给看呆了……   此后,常来李章达客厅“饮茶谈政”的叶挺,出出入入的时候,总会和对面的她不期而遇,但凡一遇,彼此便会身不由主地向对方投去一瞥,两个年轻人相爱了。   1924年,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决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决定派遣干部去苏联学习,用革命理论武装自己的队伍。叶挺被列入去苏联学习的行列。一年后,从苏联回国的叶挺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不久,叶挺和李秀文便在肇庆阅江楼举行了婚礼。   皖南抗日   1928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叶挺和李秀文在国外度过了10年艰苦生活。在这期间,叶挺到德国学习军事,因生活困难开过饭馆,做过零散工,还帮人在果园里采摘果子来维持生活,旅欧五年后回到澳门。   李秀文与叶挺结婚后,几乎没过上几天安逸的日子,可是她对叶挺情深似海,志坚如钢。为了支持叶挺筹建新四军,李秀文从家里拿出了父母的养老金,又筹集到一些钱,从广东、香港一带买了3600支手枪,亲自押送到皖南,供给新四军抗日。   陪夫坐牢   1941年初,叶挺在“皖南事变”中被捕,34岁的李秀文痛哭失声,3天不能起床吃饭。   上饶、重庆、恩施……叶挺被辗转囚禁5年的岁月里,李秀文先后三次探监,看望丈夫。   陈诚与叶挺同是保定军官学校出身,毕业后,二人曾同在粤军一师任职。陈诚邀请叶挺到湖北恩施(他所管辖的第六战区)去“休息”。李秀文向陈诚提出,她和女儿扬眉要进狱中照顾叶挺。1942年下半年,李秀文获准带着女儿去和叶挺一起生活。   之后,叶挺被软禁于桂林,在特务的监视下,叶挺带领全家开始生产自救。不久,叶挺又一次被押往恩施。那时,李秀文已生下“阿九”。除老三“夭折”外,身边一共有8个孩子。为了减轻秀文的负担,叶挺决定带3个孩子到恩施去。于是,在1943年12月,李秀文被迫又一次与叶挺分手了。   曾家岩重聚   1946年3月,住在广州的李秀文接到了中共地下党组织送来的叶挺出狱的消息,多么令人兴奋啊!秀文不顾特务的盯梢捣乱,毅然要到重庆与叶挺相会。  获释当天,国民党当局派专人到牢房给叶挺送来一套呢制将军服,要他换下那身破烂不堪的灰布军装。叶挺鄙夷地说:“我不换!我要穿着新四军发给我的军衣回去。”他直接回到了中共驻重庆代表团驻地——曾家岩。   同一天,李秀文坐飞机从广州赶来。两个人面对面,互相打量着:叶挺的鬓边已染上了白发,李秀文的眼角也刻下了皱纹。叶挺挽着秀文的手说:“秀文,我们两个好像又结婚了!”李秀文微微点了点头,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他们共同策划着前程,准备一起到延安去。   生死与共   叶挺与李秀文相守这些年来,一直情深似海,9个孩子是他们爱情最好的证明。可是,在好日子到来时,一场更大的灾难等待着他们。   1946年4月8日早上,他们带着孩子由重庆飞往延安。本来,周恩来劝他多休息几天,另乘飞机走,但他去延安的心情迫切,坚持搭乘这趟飞机。同行的还有王若飞、邓发等参加国共谈判后返回延安的中共代表。   飞机起飞后,一切都很正常。此时,延安方面已组织了盛大的欢迎场面,毛泽东、朱德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及群众代表们,早已等候在延安机场。   中午时分,天空飘起毛毛细雨,飞机已到延安上空,听到飞机的声音由远而近,整个机场翘首张望。但很快,飞机的声音又慢慢消失了。   一直到傍晚,仍不见飞机的踪影,一种不详的预感笼罩在延安机场上每一个人的心头。当时,在延安读书的叶挺两个儿子叶正明、叶华明,也被朱老总派专车接到机场迎候父亲的到来。暮色渐渐降临,兄弟俩的心情更如同这夜幕越来越暗,似乎有什么大祸即将降临一般。   两天之后,噩耗才得到证实,飞机在山西省兴县东南80里处撞上海拔2000多米的黑茶山,飞机顿时爆炸起火,坠毁山崖,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1946年4月15日,延安各界2000余人,参加中共中央为坠机而牺牲的叶挺等烈士举行的追悼大会。叶正明、叶华明兄弟肃立于悼念人群中,悲戚的泪水止不住地流淌。前一天夜里,叶正明几次哭醒,伏案写了一篇《给死了的父亲母亲》的悼念文章。文中有一段专门给妈妈的话:“母亲,你和父亲结婚以来,从来就很少好好过过。刚结婚,父亲因为参加几次革命战争,就很少和你在一起……在结婚的二十多年当中,你不辞劳苦地抚养了九个孩子,第三个幼年时病死了,第五个和第九个与父母一同蒙难,你从没发过怨言,没有说过一句丧气的话。母亲啊,你养育着我们,教育着我们,使我们能够很快地成长起来。母亲,你放心吧,你的儿子们会好好地遵照你的教导走向光明道路的。”   9个孩子加上20多年的时间,诠释了叶挺与李秀文的幸福婚姻。他们一直在路上颠沛流离,可是直到最后,他们依然那样甜蜜。彼此精神上的给予与支撑,让她相信无论在怎样艰难的条件下,他都会给她带来幸福。正是这样的信念,让他们一辈子不离不弃,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分钟。来源:红色故事网
发布者:胜意法治阅读229评论0点赞0转发
2022年08月08日
 作者:梁丹丹(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日前,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我国文盲率已下降至2.67%。识字阅读如此普及,以至于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学会阅读对每个人来说都应该不是一件难事,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读写障碍”的表现  19世纪末,《英国医学杂志》记载过这样一个案例:男孩佩西拥有出色的智力和完好的感知能力,从7岁开始接受学校教育,但直到14岁他仍然无法顺利阅读,只能很吃力地拼出单音节词。今天我们知道这就是典型的发展性阅读障碍,有时也被称为“读写障碍”。  一百多年过去了,当前对发展性阅读障碍的认识如下:一种先天的神经发育障碍,表现为难以准确和/或流畅地识别字词,个体具有正常的智力、生活环境及教育水平,同时在听觉、视觉和神经系统方面不存在明显的损伤,但阅读成绩明显低于同龄水平,处于困难状态。  发展性阅读障碍发生在字词层面。教过佩西多年的校长说,如果教学完全采用口语讲述,那么佩西将是学校里最聪明的人,也就是说,佩西的语言理解力是完好的。  一般人往往分不清发展性阅读障碍和阅读理解障碍,其实它们截然不同,甚至存在类似“反像关系”:发展性阅读障碍者字词识别有困难但理解意义没有问题,阅读理解障碍者可以识别字词但理解不了所读的内容。  发展性阅读障碍是诱发儿童学习障碍的重要因素,虽然最初发现于拼音文字的学习者中,但其具有普遍性,不同文字类型的学习者发生率类似,一般认为在5%到10%之间。当然,因为文字属性不同,障碍的具体表现会有所差异。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常见表现为:识字量低于预期的年龄和教育水平,不认识已经学习过的字,读错字(如将“惭愧”读成“jiàn ɡuǐ”),读漏字,读的时候跳行、错行;或是即使能读对,但所花时间明显长于同龄人,犹豫停顿次数多。另外,除了“读”的方面外,有些儿童还伴随“写”的问题,学过的很多字完全不会写,用同音字替代(如将“汉子”写成“旱子”),混淆词内的两个汉字(如听写“世界”的“世”却写成“界”),写错偏旁(如将“欺”的右边写成反文旁),等等。有时候儿童的某些表现令人迷惑:他可以对着课本流利地朗读一篇课文,但如果要求他找出课文中多次出现的某个字(比如请他指出所有的“中”字),他却无法完成。  浙江省长兴县李家巷镇中心幼儿园的儿童活动。新华社发  湖南省资兴市图书馆宇凰国学分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新华社发  中国科学院第三幼儿园,小朋友们参与分享活动。新华社发  阅读障碍如何发生  要理解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表现,就需要了解字词阅读经历了哪些加工过程。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视觉符号系统,而语言是音义结合的听觉符号系统(这里不讨论聋人的自然手语,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阅读就是要将书面的视觉符号转换成语言代码,这是字词解码最关键的一环。  以“口”字的阅读为例,“口”记录了口语中的一个音义结合体【kǒu+人或动物的进食器官】,阅读者通常必须要借助kǒu这个音,才会通过音知道该字形代表的是“进食器官”的意义,语音是连接字形和口语系统的媒介。如果不能由字形联想到字音,那么对儿童而言,“口”就仅仅是一个四边形。不同的文字在字形如何联系字音上采取的方式不一样:比如英语借助字母或字母串记录口语中最小的语音单位——音素,像right这个词,r对应一个音素/r/,i对应两个音素/aɪ/,ght对应一个音素/t/;而汉字则采用一个方块字形记录一个由单个音素或多个音素构成的单位——音节,更确切一点,是一个有特定声调的音节。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将字形与字音联系,文字学习都是要记住字形和字音的对应关系,即形音配对关系。  既然文字学习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建立形音配对关系,那么一旦形音配对失败,就会出现阅读问题。英语阅读者读right时,如果将i对应的音素配对为/i/,那么这个词的发音就会变为/rit/,这就是读错的表现,这个错误的发生源自i可以对应于两个音素。显然,字形和语音之间的对应关系越复杂,阅读者建立形音配对的难度就越大。在有些拼音文字中,字母和音素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些文字的阅读障碍者在字词阅读的准确性上的确会有相应提高,但流畅性问题依然存在。汉语阅读障碍儿童将“惭愧”读成“jiàn ɡuǐ”,是因为“惭”与“渐”字形相近,而“愧”的右边念“ɡuǐ”,说明形近字和汉字的声旁会让儿童产生形音配对错误;“旱子”的错误在于可能只建立了“旱”与hàn的配对;“世”与“界”混淆则表明他们不能将复合词“世界”中的两个单位分别对应于各自的音节,建立独立的形音配对;能够流利朗读课文却无法识别课文中多次出现的“中”,说明儿童没有认识到口语词和书面词存在对应关系,这种朗读行为是非典型的,主要反映了儿童对课文的语音记忆,而非由字形通达语音的阅读。至于流畅性问题,是因为形音配对建立得不牢固,所以看到字形就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提取在记忆中不够清晰的语音。  无法成功进行形音配对的原因非常复杂。从“形”出发的归因必然与视觉相关,这个视角下的解释包括视觉感知缺陷、视觉注意缺陷等;从“音”出发的解释有听觉感知缺陷、言语感知缺陷、语音缺陷等;也有从“形”“音”结合的角度提出的解释,认为形音配对不能实现自动化是流畅性问题的源头。阅读是复杂行为,涉及的因素和过程众多,发展性阅读障碍人群内部不会是均质的,以上各种解释可能指向的是不同的亚类。  常见认识误区  第一个误区,读写成绩不好是孩子学习动机不强、态度不认真或懒惰导致的。这是非常普遍的一种误解,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常常因此得不到家长或老师的理解,而受到来自环境的二次伤害。发展性阅读障碍是神经发育障碍,在神经多样性视角下看待这种障碍,可能就会好理解得多。  第二个认识误区与第一个有一定关联,持第一个观点的人自然也不会把阅读障碍和遗传联系起来。发展性阅读障碍有家族遗传基础,父母如有阅读障碍,他们的孩子有1/4~1/2也会有;反之,如果孩子确诊,那么这些孩子的父母有1/3~1/2也会被确诊。  第三个误区,聪明的孩子不可能是发展性阅读障碍者。许多阅读障碍者具有非常高的智商,其中包括爱因斯坦和乔布斯,作家、临床医生、研究人员、政治家等不同职业的人当中都有阅读障碍者。  第四个误区,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发生率存在性别差异,男性远高于女性。曾有研究表明,全球阅读障碍男孩的发生率比女孩高4~6倍,但后续专门针对性别因素的调查发现,男女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这种偏差来自学校会将更多的男孩送去测试,因为男孩更调皮,而这容易让老师认为他们存在行为问题;相反,女孩安静礼貌,她们的阅读问题会被掩盖,老师不易察觉,尤其在小学低年级阶段。  如何正确对待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  阅读障碍具有持续性,但阅读障碍者可以通过合适的干预得到良好的改善。重要的一点是要尽早识别,并尽早提供帮助。儿童早期的语言表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预示阅读风险。至少一半的发展性语言障碍儿童入学后会发展为阅读障碍者,这些儿童没有智力和视听方面的明显缺陷,但学前阶段有说话迟、所说词句简单、找词困难等表现。学龄前的识别与介入非常有必要,因为这个阶段儿童需要弥补的知识比入学后少,而且学前能力的评估测试也更单纯,如果能在这一阶段实施一定的干预,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阅读障碍的显性发生,可防止入学后遭遇重大阅读问题的挑战。  阅读障碍内部存在不同亚类,个体的严重程度也有差异,因此具体的干预措施要因人而异。总体而言,诊断和干预越早越好,大脑的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必须寻求专业教师提供干预,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知道如何根据儿童的个性化表现制定干预计划,也知道哪些干预方法已经得到了科学验证;高强度的密集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从生物学角度来说,训练必须达到足够的量才可以完成神经系统的重塑。  迄今为止,针对汉语阅读障碍儿童的研究成果不算太少,但尚未形成贴合汉语汉字自身属性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筛查、诊断、评估、干预等应用方面所做的工作非常有限,亟待增加人力物力的投入。只有贯通理论和应用,二者齐头并进,才能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发展性阅读障碍,更好地为这些儿童发声,争取平等发展的机会。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发布者:文以化心阅读221评论0点赞0转发
2022年08月07日
摘要:近年来,吸毒人员年轻化趋势愈加明显,防范新型毒品对青少年的危害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重点,构建科学有效的新时代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体系是当下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从我国新时代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特点出发,研究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创新内容、形式、渠道为抓手,研制标准化体系为指引,采取尽早发现及时干预的原则,科学构建新时代中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体系的方法和路径。关键词:新时代 青少年 毒品预防教育 体系 禁毒 毒品治理毒品问题是全球面临的最复杂挑战之一,是公认的难题。我国禁毒形势整体向好,吸毒人员增长率总体下降,但滥用新型毒品人员持续增加、吸毒人群呈年轻化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养成关键时期,吸毒行为是价值观驱使的越轨行为外现,养成正确的毒品价值观(毒品观)则会拒绝毒品,养成错误的毒品观则可能会发生涉毒风险行为。当前,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认知信息来源呈现多元化、网络化、碎片化等特点[1],对青少年保护性价值观的形成带来挑战。因此,针对青少年开展科学、系统的毒品预防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禁毒工作的重点问题,构建新时代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体系已经成为无可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重大需求。一、加强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一)青少年毒品滥用问题依然严峻年轻人依然是毒品滥用的主要人群。《2019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显示[2]:“截至2019年底,中国现有吸毒人员214.8万名,其中18岁到35岁104.5万名,占48.7%;18岁以下7151名,占0.3%。”青年与青少年吸毒群体具有一定规模。《2021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3]指出,“我国吸毒人数和新发现吸毒人数连续5年下降,毒品滥用治理成效持续显现,但滥用品种更加多样。”这对追求娱乐性与感觉寻求的青少年群体来说,沾染毒品的风险仍旧存在。具体到诱发因素,大部分可以归因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性,他们感觉寻求的水平较高,喜欢追求新异刺激,同时强烈的归属需要推动青少年对同辈有更高的依恋,如在青春期前后接触到有吸毒行为的同伴,则其本人产生吸毒行为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同时,研究还发现青少年的吸毒问题不仅仅对其自身发展有消极影响,还与更高的越轨行为和风险行为有密切关联,这些消极影响会向家庭和社区延伸,最终影响社会安全稳定。(二)当前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效果欠佳目前,仍有为数众多的青少年对毒品危害和防范等知识知之甚少,甚至很多人从来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毒品预防教育。很多毒品预防教育活动还停留在达成基本的宣传任务层面[4]。缺乏相关的毒品预防教育资源,也有很多学校会让没有专业知识的教师进行毒品预防教育活动,专业师资不到位也会影响青少年对毒品危害的认知。有研究表明各学龄段的学生对吸毒带来的身心危害之认识总体比较肤浅,大部分停留在宣传图片上直观可见的危害症状,对涉毒行为的违法性也存在片面的认识[5]。同时针对已经进入社会或在外打工的青少年,接收毒品危害等信息的路径更少,对毒品预防方面的认识更加缺乏。传统毒品预防工作通常在国际禁毒日前后集中开展宣教活动,短时间内起到一定的作用,使参与毒品预防教育者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毒品的危害,但这种认识和作用不可能持久[6]。且在宣教过程中,青少年参与和互动的程度不高,主动获取的知识较少[7]。再加之青少年对毒品的概念大多来自于影视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等的描述,这些作品并没有科学传递毒品吸食后对个体身心带来的损伤和危害,反而更多呈现出毒品使用与娱乐性的关联,激发了部分青少年对毒品的好奇和渴望[8]。且现有毒品预防宣传教育内容大多针对传统毒品,大多青少年对日益变化的新型合成毒品了解甚少。正是青少年对毒品危害的认知不足,才会导致部分青少年尝试吸毒继而染上毒瘾。二、当前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一)重禁毒宣传,轻预防教育1990年2月20日在名为“国际合作取缔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非法生产、供应、需求、贩运和分销”的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上,各国首脑达成了“毒品供应断流”和“削弱毒品需求”两大禁毒策略,前者主要是通过立法、执法等手段打击毒品制贩等行为,以降低毒品流通量,后者是针对毒品滥用行为开展医疗、教育等工作,以降低毒品需求。我国的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则是“削弱毒品需求”策略在中国的具体体现,并与打击毒品犯罪相辅相成。从工作的内容上看,传统的禁毒宣传教育工作主要围绕“禁”和“防”这一核心思想开展工作,向广大民众普及“不能做”与“做了的后果”,从功能上看传统禁毒宣传教育有强烈的警示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大众对毒品及其危害的认识,起到了一定的预防作用。同时,传统的禁毒宣传教育还具有普法功能,在宣传的过程中将我国禁毒相关法律法规向大众进行了宣讲,提升了大众的法律意识。但不难发现,针对毒品成瘾行为形成的机制,易感人群特征等和毒品成瘾相关科普知识教育内容较少,在帮助大众从“了解毒品”到“预防毒品”上的教育功能存在缺位。随着国际和我国毒情形势的变化,传统禁毒宣传工作在专业性、科学性、传播性、有效性方面的局限性开始显现,例如,针对国家未列管的新型毒品,以及我国列管但在国外部分地区合法化的毒品如何进行有效的禁毒宣传教育问题是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面临的新问题。(二)教学资源缺乏,教育方式单一传统的毒品预防教育受工作机制等因素限制,存在教育资源单一,教育途径不符合新时代青少年接收信息的习惯等问题。李畅(2018)[9]将禁毒宣传教育归纳为四种主要模式,一是通过主流媒体向青少年宣讲模式,二是通过举办现场展览与展示模式,三是通过禁毒广告宣传模式,四是通过“6·26”国际禁毒日开展主题活动模式,以上四种模式在宣传教育的标准化和广度上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毒品预防的差异化和深度上存在局限。王道春等人(2019)对当前公安禁毒宣传教育模式进行总结,分为传统与新型两大类,以传统为主,新型为辅。传统路径主要通过街头宣传、禁毒知识讲座、禁毒知识竞赛、大学生辩论赛、全国学生禁毒征文比赛等。而新型路径指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以新型媒体为平台进行的禁毒宣传,依托互联网、卫星通讯、无线通信网、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在微信、QQ、抖音、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及时向用户提供禁毒宣传信息[10]。不难发现,当下针对青少年的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大多数是运用简单的视频及图片宣传资料,如利用橱窗、黑板报、手抄报、宣传广告、宣传折页等,这类预防教育对知识传播的深入度不强,警示功能大于教育功能。同时,该类资源投放的时间通常集中在“6·26”国际禁毒日前后,信息传递的时间较短,无法起到持续性和系统化教育的效果。从专业性的角度来看,现有预防毒品教育的教材、科普读本等出版物数量并不多见,且内容相对陈旧,无法适应当前毒情发展的新趋势,也缺乏从科学角度对成瘾行为进行解读的相关内容。从教育宣传渠道上看,社区中有限的禁毒宣传活动多停留在社区宣传栏,或通过组织主题活动开展,但受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这类宣传教育活动受众大部分为中老年群体,而非青少年这类高危易染群体,学校作为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主阵地,其教育活动也常流于形式,互动参与性较弱。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虽然各级禁毒防控部门也开始意识到融媒体平台对毒品预防教育的促进作用,也搭建了拥有禁毒宣传教育功能的传播平台,如公众号、抖音或禁毒宣传网站等,但在内容建设方面仍有待完善,毒品预防教育网站宣传形式大多缺乏生动性和互动性。现有的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中,常常出现用以不变应万变的现象,用统一的内容和模式开展教育活动,其最终的成效则难以保证。(三)教育人员数量不够,教学质量不高《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明确了政府作为禁毒宣传教育的主体,应汇集各方资源,全方位开展预防毒品教育工作,可总结为“六进”,即进学校、进社区、进单位、进家庭、进场所、进农村,覆盖了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主要空间。同时禁毒法还明确了针对不同教育场景,实施预防毒品教育的机构和人员,包括政府、群团组织、教育部门、社区居民委员会以及家长等等。但随着毒品种类的不断增加,传播渠道的不断变化,以及不同毒品使用后的身心反应与伴随风险的差异性增大,新时代的毒品预防教育对具有毒品戒治工作经验,了解易感人群特点和毒品传播特性,以及毒品成瘾的身心机制和风险特征的专业工作队伍需求越来越强烈。根据生态化理论的观点,青少年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会根据青少年个体特征差异与外部环境特征差异发生变化,所以不仅接受毒品预防教育青少年受众与其他群体存在差异,而且接受教育的场景也存在差异,传统采用宣教式的方式开展教育工作的效果受到了严重制约。新时代青少年预防毒品教育需要充分考虑到青少年受众的差异化因素,积极采取多元化教育策略,这就对毒品预防教育从业者的教育技能与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目前能够开展专业化毒品预防教育的组织和团队相对较少,毒品预防教育专、兼职从业者数量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三、构建新时代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体系(一)以育为先,创新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理念谋划新时代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体系,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单纯注重禁毒宣传而轻视预防教育的传统理念和做法,树立“育在防先,防胜于罚”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新理念。加强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构筑全社会防范毒品的有力体系,需要联合政法机关、禁毒部门、学校、社区、家庭、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形成个人预防体系、学校预防体系、家庭预防体系、社会预防体系、社区预防体系和其他预防体系相互协同、相互融合的全体系、全过程的预防和教育体系。坚持以育为先,预防为主,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特别是学校预防体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育人和预防功能,坚决守好青少年预防毒品教育的主阵地。具体而言,学校教育要创新育人理念,发挥自身育人优势,结合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现状和要求,跳出“毒品”谈“毒品预防”,把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与知识技能传授、价值观培养、心理健康等育人工作结合起来,以教育的视野和理念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吸毒和毒品的危害,而不是简单的以宣传的视角和方式向青少年展示毒品的危害和吸毒的后果,在必要的健康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教育中,培养学生自觉抵制毒品侵袭的心理素养,提高学生识别毒品、拒绝毒品的能力。(二)建构新时代青少年毒品价值观教育理论体系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的判断和看法,是基于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加工形成的信念,是人们判断是非、善恶、得失的信念系统和区分对错、好坏、美丑、损益以及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等的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11]。也就是说,人们不管做出正确的、符合常规社会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的行为,还是错误的、越轨的行为都是基于其价值的判断。人的价值观是人格的核心内容,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系列抽象的观念表征和社会规则的集合,行为是表现形式,价值是内在驱动。价值观对行为的影响与其自我内化的程度有关, 只有经历了自我认同的价值观对个体而言才是重要的, 并能对相关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如果一个人没有将吸毒在我国是违法行为作为规则内化到自我中;没有将毒品是大脑神经生理对毒品的一个误会、吸毒违背了人类自然发展规律等认知内化到自我的道义中,而当面临选择吸毒的享乐和可能的危害时就出现了价值观建构过程中的加工错误。基于大量对初次吸毒行为的调查都表明,绝大多数发生首次吸毒行为的人当时都知道是毒品、可能是有危害的,而选择不吸毒的人同样是因为知道是毒品、可能是有危害的。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选择呢?因为选择吸毒的人的价值观是毒品可以吸食,而选择不吸毒的人的价值观是毒品不能吸食。那么,要使人们选择不吸毒就必须让他形成毒品不能吸食的价值观[12]。青少年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保护性价值观是基于道义原则的方式进行认知建构的, 这就使得相关的价值信念成为一种不可更改的“绝对真理”[13],当代青少年一出生就处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渠道多元、喜欢独立思考和加工信息,他们知其然更会去追求知其所以然。所以在毒品价值观教育中,需要匹配适合当代青少年认知事物的习惯和规律,顺应潮流,而不能还停留在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中,应该将毒品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影视、动漫、短视频、游戏、二次元、多次元文化中,通过潜移默化的价值输送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毒品价值观。(三)融合资源,探索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模式信息化时代,智能手机、电脑、平板等智能化移动终端的普及和应用,使青少年接收信息、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越来越多样,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快捷而高效。传统的毒品预防教育方法如黑板报、宣传画册、讲座等已经不能适应青少年对信息和知识接收的偏好,提高青少年的毒品预防教育的关注和效果,需要积极拓展新的宣传教育路径和手段。在学校教育环境,开展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活动,应该采取育防结合、教育为主的方式,充分结合传统信息传播渠道和现代化信息传播媒介,探索和建立符合青少年信息认知方式的毒品预防教育体系和方式。一是充分利用移动社交新媒体。随着网络和手机移动终端的普及,青少年通过移动社交媒介进行学习、娱乐的频率也越来越高,网络社交平台已经成为青少年教育的关键阵地,特别是中学生群体更是出现了痴迷网络,上网成瘾的现象。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上网主要热衷于网络聊天、微信、短视频、微博、论坛、手机APP、游戏、电影、综艺等活动,特别是近些年兴起的网络短视频软件,俨然成为了青少年上网获取网络信息的主要方式。因此,在新形势下开展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网络移动新媒体的价值和作用,国家禁毒部门、学校教育系统、媒体运用中心要协调联动,全面发力,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和技术优势,把禁毒宣传、毒品预防教育、健康生活价值导向等内容充分展现在青少年接触率高的新媒体上来,全面提高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二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新技术。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教育方式,学习不再受时空的限制,甚至可以打破文字、实物等载体壁垒,让人们的学习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和可接受。青少年开展毒品预防教育,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作用和优势。利用大数据手段,精准识别和筛查特殊人群和重点人群,对青少年群体开展针对性预防和教育。利用人工智能手段,通过虚拟仿真、多媒体交互、远程教育等形式,向青少年全面展示讲解毒品知识和吸毒危害,更加生动可感,更容易被青少年接受。此外,在利用新技术优势开展线上教育的同时,也必须同时关注线下教学和现场体验,要充分发挥禁毒人员的专业优势和禁毒场所的警示育人功能,开展必要的线下教学和现场体验,增强青少年对毒品及其危害的感性认识。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体系。三是构建多方联动的毒品预防教育新机制。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而是要秉承共治共享的理念,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充分融合,发挥全社会各个阶层和组织的力量,构建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和社区多方联动,协同一致的全方位、全过程预防教育体系。同时,深入挖掘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毒品预防教育方面的专业优势,在社区层面培育禁毒大环境,在家庭层面打造预防基本单位,在个体层面提升拒毒心理资源。青少年群体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群体,对于在校学生的毒品预防教育需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和功能,但对于部分辍学或外出务工的青少年群体则更多地需要发挥社会的教育力量。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力量,联合国家禁毒教育机关、专业社会禁毒教育组织,引入社会力量和禁毒教育志愿者,建立多重力量参与的社区毒品预防教育新机制。(四)育防结合,丰富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资源库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不仅需要全新的教育理念和路径,而且还必须加强毒品预防教育资源库建设。建立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资源库,需要更新和完善传统的单纯宣传毒品危害后果的教育内容,走多学科知识融合的创新之路,建立更加完备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资源库。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和禁毒戒毒教育的内容涉及医药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主体和学科内容,完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资源库就是要建立多元一体的毒品预防教育主体和内容。一是要全面深化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内容体系。打破传统的单纯讲授毒品危害的教育内容,全面普及关于毒品和毒品预防的知识技能,特别要注重对青少年进行美好健康生活的价值观教育,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和自觉抵制毒品的意识。二是要建立和完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课程体系。早在2003年教育部就制定了《中小学生毒品预防专题教育大纲》,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禁毒教育课程,但从实施情况来看,效果还有待提高。建立和完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课程体系,需要以学校为主体,组建专家团队,系统编写青少年科学规范的毒品预防教育大纲、课程标准、内容标准、教学方案、专用教材、辅导读物等专门材料,进一步丰富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三是要创新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方式。学校教育层面不仅要开设专门的毒品预防教育课程和内容,而且要针对不同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青少年开展多种形式和内容的毒品预防教育,要把毒品预防教育同学校文化知识讲授、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治规范教育结合起来,实现多种教育方式和途径的有机融合。四是要及时普及对新型毒品的认识和预防教育。随着现代技术和生成工艺的发展,新型毒品的种类和形式呈逐渐增多的趋势,这也给禁毒预防工作带来了新的难度和挑战,对青少年的毒品预防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毒品知识的预防和教育上,还必须要及时更新和普及新型毒品的种类和相关预防知识,特别是要增强青少年对合成毒品及其危害的认识。(五)循证实践,打造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教师队伍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不仅要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资源库建设上下功夫,而且还必须着力打造一支专业化、高标准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师队伍。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核心在育,关键在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尽快制定和完善毒品预防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和相关职业从业资格、考核、评价体系,保障毒品预防教育教师的职业权利;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毒品预防教育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不仅要大量增加毒品预防教育教师队伍数量,而且要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一是要强化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专家学者队伍建设。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涉及禁毒学、公安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一系列学科和领域,因此,必须组建一支由众多学科专家组成的专家队伍,更好地引领和指导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和教师培养工作。二是要加强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专业教师培养。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机构、禁毒系统要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合作,大量培养既懂毒品及毒品预防相关专业知识又具备教师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三是要加强禁毒一线人员的师资培训。让禁毒一线人员进学校、进课堂,充分发挥禁毒一线人员的工作经验和专业优势,更好地促进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四是要加强禁毒立法工作者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禁毒立法工作者是我们开展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重要资源,加强法律工作者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使得他们既是法律专家又成为教育能手,把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与学校法治教育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青少年对毒品法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五是强化社区志愿者培训。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参与,特别要强化对社区志愿者的培训,增强其毒品预防知识技能和宣传教育能力,充分发挥志愿者的数量优势,在全社会形成健康生活,远离毒品的良好氛围。四、新时代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体系的支持措施吸毒成瘾是严重危害我国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问题之一,防范毒品对青少年的危害,一方面需要构建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体系,另一方面还需要大力推进青少年禁毒防控体系的建设。一是建立常态化青少年涉毒问题排查工作机制。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场所的排查管控,坚决打击零星贩毒市场和不法分子,加强对校园周边歌舞厅、游戏厅、网吧等青少年经常出入的娱乐场所的整治和排查,净化社会风气和环境,为青少年创造远离毒品的健康环境。二是加强对青少年涉毒问题的监测和预警。组织多学科领域专家深入研究青少年涉毒问题的特征,分析涉毒原因,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监测和管控,做到超前预警、及早防范。三是及时管控吸毒成瘾的青少年,并提供戒毒治疗服务。禁毒、公安、宣传、学校、社区等部门要联合行动,大力加强涉毒青少年排查管控工作,及时为吸毒人员提供收戒治疗服务,教育挽救涉毒青少年群体。四是将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上升到社会治理的层面加以统筹安排,发挥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多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优势经验,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将毒品治理与教育心理矫治的循证实践成果向社会延伸,并向基层社区外派专业力量定点实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并与地方党委政府、司法局(所)、公安禁毒、各级学校共同建立多方认可、参与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综合平台。(作者:袁存凤,司法部戒毒管理局,博士。张灏,成都师范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王高喜,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公共治理学院副教授。)参考文献1.孙琳琳,张凡迪.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媒介因素实证分析[J].今传媒,2011(03):50-51.2.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2019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中国禁毒网.2020-06-24.3.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2021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中国禁毒网.2022-05-26.4.朱晓莉,陈晓云,黄泽政,陈峰,张林.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情况调查——基于A省在校生样本的分析[J].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18(03):49-57.5.秦总根.差异化毒品预防教育的探讨[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8(04):16-22.6.温佳琪,关纯兴.基于“互联网+”的中小学生毒品预防教育模式[J].广西警察学院学报,2019,32(01):79-84.7.梁鑫,郑永红.当前我国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08):21-23.8.雷海波.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创新发展[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37(05):107-112.9.李畅.“两微一端”禁毒宣传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8.10.王道春,刘宏楚.自媒体时代公安机关禁毒宣传模式的创新[J].辽宁警察学院学报,2019,21(05):21-28.11.黄希庭.探究人格奥秘[M].2014.北京:商务出版社.12.王高喜.禁毒社会工作者知识技能手册[M].2021.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3.岳童,黄希庭等.价值观的稳定性与可变性: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2):2091-2101.
发布者:胜意法治阅读340评论0点赞0转发
2022年08月07日
李硕勋:被抬上刑场的“铁军”党代表李硕勋,原名开灼,字叔薰,1903年出生于四川庆符县一个小资产阶级的家庭。5岁入私塾,8岁入初级小学,12岁入县立高等小学。1918年,考入叙州联合县立中学,后因父丧停学。他目睹国家衰败,决心从戎,赴成都投考四川讲武堂,因不到16岁未被录取,便考入储才中学,一学期后又停学入川军骑兵第一师任团部文书。李硕勋入伍后因不满军阀队伍的黑暗,不久辞职回乡重入叙州联合县立中学,后入成都省立一中。在那里,他读到《共产党宣言》和《阶级斗争》等书籍,从此树立起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而始终不渝。   1921年,李硕勋同阳翰笙等共同创建四川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国内团组织最早的创始人之一。他组织学生运动时与大家一样血气方刚,却表现得成熟老练。他发动请愿时曾规定“君子动口不动手,动手也不打人”,允许同学们砸官衙的家具和士绅的轿子,却不许打人。这样,既能使反动当权者知道厉害,又避免在社会上造成消极影响。后因遭军阀通缉,李硕勋离开成都,于1922年末到北京进入弘达学院。1923年,又进入培养革命干部的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翌年,由青年团员转为共产党员。在上海大学期间,他认识了同为四川籍的女同学、著名先驱者赵世炎的妹妹赵君陶,后来结为革命伴侣。   1925年五卅运动后,李硕勋被推选为全国学生联合总会会长,在学生、工人的集会上经常能看到他动情讲演的身影。翌年秋天,北伐军到达武汉时,他奉调中共武昌地委组织部长,又接任共青团湖北省委书记,大力动员当地党团员参军。1926年末,李硕勋到由叶挺独立团扩编成的第二十五师担任政治部主任,在这支“铁军”中进行了有力的政治动员。   1927年夏天,革命万分危急的时刻,李硕勋率二十五师主力冲破拦阻到达南昌参加起义。起义军南征时,李硕勋又担任了该师党代表兼师党委书记。到达广东三河坝后,他与朱德、周士第一起组织该师所剩的3000人与上万强敌血战,失利后率队进入赣粤边。当时,其他领导同志认为李硕勋长期在上海工作,便于找到党组织,便派他找中央汇报并接关系。他将工作交给陈毅后离队,这支英雄的部队随即在朱德、陈毅率领下奔向了井冈山。   李硕勋到达上海后,担任过江苏省委秘书长、浙江省委军委书记、沪西区委书记、江苏省委军委书记,一直以机智勇敢著称。一次,他得知江苏省委秘书处被捕探发现,仍奋不顾身赶去收藏秘密文件,在阳台发现巡捕形成包围时跳到邻楼。脱险后他又长时间留在附近路口,遇到前来的同志便告诫切勿接近已被破坏的机关。李硕勋因过去是学生运动中的风云人物,认识他的人很多,其中有些已经叛变,此时上街活动很危险,他却全然不顾,仍乔装后日夜外出。   李硕勋从事白区工作时,仍注重于武装斗争,于1930年内在江苏省内组织了一系列农村暴动,建立了红十四军等队伍。他还在上海各区委内建立了兵委,并向部分工人纠察队员发武器,对敌特和叛徒形成了有力震慑,一时防止了对地下组织的重大破坏。当时,党内主管军事工作的周恩来对李硕勋非常称道,中央决定委派他到红军中任军政委。   1931年5月,李硕勋在奉派赴红七军途中因故留香港,改任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7月间,他赴海南岛指导当地红军工作时不幸被捕,两个月后英勇就义,年仅28岁。   ■沐五四新风成长,由封闭的四川走向京沪,在大革命的洪流中成为时代弄潮儿中的佼佼者   深居内陆且被崇山峻岭包围的四川,在近代却涌现出一大批革命的先驱俊杰。当新思想沿自古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传入后,许多追求者便突破地理和思想上的两重封闭沿江而下追求真理,于是“出川便为龙”。李硕勋烈士,又是其中一个光辉的代表。他少时聪颖好学。由家乡到成都上学后,他遇到经五四运动洗礼后从北京大学来的教师,得到民主革命先驱吴玉章的教诲,并看到允许随便听课和自由提问式的教学法,如同进入了新世界。此后,李硕勋又由四川到北京、上海,始终站在追求先进思想、先进文化的前列,又以此指导武装斗争,最后不惜献出满腔热血和生命。   李硕勋的奋斗精神,在当年便成为党内的榜样。周恩来抗战期间专门安排将烈士的儿子由四川送到延安学习。李硕勋的夫人、著名教育家赵君陶于1985年在北京病逝,遗嘱吩咐将其骨灰撒在丈夫英勇就义的海南岛。   ■由学运领袖改任共产党最早领导的主力师党代表,在火线上总是靠前指挥并鼓动部队,以榜样作用激发起“铁军”精神   李硕勋长期是学生运动的领导者,却因少年时注意习武并到川军中当过文书,被党组织派到部队中后不久便成为人称老练的指挥员。1927年南昌起义时,他只有24岁,便担任了共产党掌握的最基本的主力部队——第二十五师的党代表。8月初,部队冒着酷暑南征时,李硕勋每日同士兵们一样行军,还跑前跑后进行宣传教育。到达赣南会昌后与强敌遭遇,尽管以往的规定是政工人员在阵地后面鼓动,指战员们却看见李硕勋站在前面的枪林弹雨中挥手指挥大家冲锋,更加激励起士气,很快冲垮了敌军。   10月初,部队在粤东三河坝与桂系军阀苦战,面对几倍于起义军的敌军紧逼,部队在黑夜中涉水撤退,李硕勋与同志们拉着手趟过激流,以沉着指挥使全军丝毫不乱。进入山区后,他又与大家一样穿着单衣露宿树林,这一模范榜样多少年后也使人难忘。解放后,一些“铁军”老同志见到朱德时便问这位党代表的下落,朱总司令沉重地回答已经牺牲了。   ■在海口被捕后受酷刑,腿骨都被打断,仍坚不吐实,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   1931年夏,党中央决定派李硕勋前往红七军任政委,途经香港时,因广东省委书记蔡和森被捕,中央又留他在省委任军委书记。当时,粤省内以琼崖苏区为最大,李硕勋决定前往策划发展游击战。由于粤系军阀在当地疯狂捕杀革命者,李硕勋不会那里的方言,上岛后又人地生疏没有社会关系掩护,有的同志提醒此行很危险。他却置生死于度外,按计划从香港启程。妻子赵君陶虽感凶吉难卜,仍强忍不安,携三岁的儿子(李鹏)前往码头送别。   李硕勋在海口下船后,按秘密联络地址住进中民旅社准备接头,随即被捕。他连日遭严刑拷打,腿骨都被打断,始终坚贞不屈,也不说真实名字和籍贯。因知叛徒已供出自己是“共党首要”,但他只坦然说:“我李陶是共产党员!”抱着慷慨赴死的决心,他在狱中写信给妻子说:“余亦即将与你们长别。在前方,在后方,日死若干人,余亦其中之一耳。死后勿为我过悲。惟望善育吾儿,你宜设法送之返家中,你亦努力谋自立为要。死后尸总会收的,绝不许来,千嘱万嘱。”9月中旬的一天,李硕勋被抬到东郊刑场,高呼口号就义。狱中党支部的同志敬佩他被捕两个月间的英勇表现,噩耗传来,牢房内全体党员都肃立默哀。   李硕勋烈士在狱中留下的遗书,曾激励了无数同志和后人。郭沫若于1951年曾写道:“拜读遗书,从容就义、慷慨临刑的精神跃然纸上,使千百代后人见之,亦当肃然起敬。这是中国人民革命成功的左卷,是训育革命后进的不朽教材。” 来源:光明网
发布者:胜意法治阅读315评论0点赞0转发
2022年08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