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满60分即可获得电子证书第一届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火热进行中●●●不久前,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成功在北京召开,这象征着中国发展又进入另一崭新蓝图。其中“文化强国”战略日益凸显出它的重要地位。中华民族有着2000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底蕴非常雄厚。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文化强国”这一理念,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进一步营造书香的校园环境,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学客竞赛网成立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组委会,将举行主题为“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书香校园”的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作为学生的我们,应通过此次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 各学校应以传播传统文化,普及文化强国为己任,在党中央领导下为加强全国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书香校园”做出贡献。参赛流程1.关注【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参与大赛。2.点击公众号按钮【大赛专区】,可直接进入大赛官网。3.注册个人信息(需要为个人真实信息,参与答题。达60分可获得电子证书)。一、主办单位: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组委会二、承办单位: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大学生分会学客竞赛网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三、联合协办单位:四川文理学院月华诗社巢湖学院春笋文学社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梦飞翔俱乐部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秦剑文学社枣阳市青少年作家学会宁德师范学院潮音文学社江西工程学院歆桐文学社南京农业大学慎思文学社湖南城市学院北斗星文学社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中国梦理论学生研究会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国学经典诵读会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管理学院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晨曦文学社山东科技大学大学生志愿者联合会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汇贤诗文社滁州学院石上松文学社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路魂文学社西安工业大学国学社天水师范学院棋艺交流协会河西学院陇上一叶文学社(还在持续添加中,具体以官网公示为准)四、支持单位:麦客科技腾讯文档开问网陕西半亩书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陕西学客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旬阳县作家协会枣阳市青少年作家协会福州西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上海政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面朝互动科技广州凡科互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五、活动时间:2019年12月1日——2020年6月30日六、活动对象:全国大学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及研究生)七、大赛流程:2019年12月1日  大赛启动仪式;2019年12月1日—2019年12月30日,联系高校,招募承办单位;2019年12月1日—2020年6月30日,各高校线下主题宣传活动;2019年12月1日—2020年6月30日,比赛平台线上参赛;2020年6月30日 成绩公示;2020年6月  寄送各高校一二三等奖证书。八、大赛详情:本届大赛采用线上进行网络知识竞赛与线下进行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普及传统文化知识。线上答题内容包括传统文化基础知识、传统文化征文大四等,线下各高校自主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包括但不限于摆台宣传,宣传资料派发,文艺演出,线下宣讲会,公益志愿,社区义工等形式。1、赛事区域针对全国范围在读的专科生,本科生及研究生。2、参赛流程2019年12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学生通过PC端,WAP端或微信端均可登录大赛平台参赛:通过QQ一键登录官网在线账户,并输入真实姓名、学校等信息后,正式答题参赛。系统将随机从题库中抽取50道题,每题2分,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60分钟,每个用户限答题1次,同一身份证号码不可再次答题,请珍惜参赛机会。学生完成答题且得分等于、高于60分为合格,可在答题平台自动获得电子版《第一届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优秀荣誉证书》,作为校内评奖评优及社会实践活动经历证明。答题系统将于2020年6月30日24:00关闭,请在该日期前下载电子证书,过时将无法进行下载。2020年6月30日,系统公示全国及各校参赛者排名。九、大赛评奖:1、全国赛评奖全国赛不设等级奖,只颁发《第一届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优秀荣誉证书》,作为校内评奖评优及社会实践活动经历证明。2、各高校分赛评奖有承办单位的高校,且参赛人数超过100人,根据比赛分数(同等分数答题时间少的排名在前),取前10名评选出一二三等奖,由大赛组委会与各校承办单位一起颁发纸质获奖证书,不收取任何费用。组委会会在奖项评定出来后将各奖项证书统一快递至本校承办单位,不收取任何费用。本校参赛人数未到达100人,或无承办单位参与的高校,组委会将不评选一二三等奖。十、联系方式:大赛平台:https://sxjiaoyuh5.jucheng01.net/vue/home/detail电话:17609287498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全国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组委会图文来源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阅读846评论0点赞1转发
2020年05月15日
自汉代以来,古人为每个时辰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夜半、鸡鸣、平旦......读起来口齿生香。夜半,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此时夜已深,千家万户早已经入眠。但在一千多年前,落榜的张继怎么也睡不着,寒山寺的钟声响起,重重地撞入他心坎里,撞出超越时空的永恒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如果你没有张继的诗情,还是早点入睡吧。夜半是一天中极阴的时候,宜入睡保养身体。“子时睡得足,黑眼圈不露”,凡在子时前入睡,晨醒后头脑清新,气色红润。王安石《登飞来峰》里写道:“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鸡鸣之时,天色由暗渐明,万物由昏昏开始变得清明,曙光初现,雄鸡啼鸣不已。丑时肝经当令,《黄帝内经》载:“人卧则血归于肝”,此时应熟睡养肝,让肝血推陈出新,顺利排毒藏血。丑时未入睡,则面色青灰,情绪怠慢浮躁,易生肝病。平旦,即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太阳露出地平线,天刚蒙蒙亮,万物开始蠢蠢欲动,熬过了最黑的夜,终于迎来了光明与希望。中医认为:“寅时睡得熟,面红精气足”,此时肺经最旺,睡得越熟越好,这样才能保证气血平均分配。寅时睡得好的人面色都会红润有光泽,精神也特别饱满。日出,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照耀大地,万物生机勃勃。古人都是“日出而作”,古代朝廷这时也开始上班查点人数,称为“点卯”。“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此时宜披衣起床,起床后喝杯温开水,清肠胃,排毒素,开始美好的一天。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的时间。辰时,相传也是古代神话中群龙行雨的时候。辰时胃经当令,“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在这段时间吃早餐最易消化,吸收也最好。宜吃温和养胃的早餐,如稀粥、鸡蛋、牛奶等,忌吃燥热的食物。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人们精神饱满地进入一天的工作。古人认为蛇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因而也称为“巳时”。巳时脾经当令,脾是主运化的,早上吃的食物在这个时候开始消化。“巳时脾经旺,造血身体壮”,此时宜活动一下身子,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肠胃消化,忌久坐不动。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阳光最猛烈,这时阳气达到极限。古时候,午时是集市交易的时间,“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午时心经当令,“午时一小憩,安神养精气”,午时能小睡片刻,有助于养心,使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日昳又名日跌。日晷,太阳过了中天偏斜向西边,人们从午睡的混沌中清醒过来,精神饱满地投入下午的工作。未时小肠经当令,“未时分清浊,饮水能降火”,此时宜多喝水、喝茶,有利于小肠排毒降火。古人一天只吃两顿饭,“晡时”是第二顿饭的进餐时间。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是为“申时”。申时膀胱经当令,“申时津液足,养阴身体舒”,此时宜运动,有助于体内津液循环。一千多年前,杜甫也会在这时散步,他在《徐步》中写道:“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日入,夕阳西下,古人这时候停止劳作,回家休息。古人认为最美好的生活方式,便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酉时肾经当令,肾在酉时进入贮养精华的阶段。“酉时肾藏精,纳华元气清”,此时宜放松身心,忌大量喝水和剧烈运动。黄昏,夕阳沉没,万物朦胧,天地昏黄。这是一天中最美丽的时刻,青年男女常常在此时幽会,古诗云:“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戌时心包经当令,“戌时护心脏,减压心舒畅”,此时宜保持心情舒畅,可看书、听音乐、练太极......人定,是十二时辰的最末一个时辰,《孔雀东南飞》中有“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诗句。此时夜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入睡了。亥时三焦经当令,“亥时百脉通,养身养娇容”,此时宜睡眠,让身体和灵魂都沉浸在温暖的睡梦中,百脉可得到最好的休息,对身体和美容十分有益。一时有一时的生息,生生不息的时辰里,是祖先在指引着我们:顺天时而动,相地利而为。如此才能融人于天地之中,调和阴阳,过好每一个当下。请您转发分享,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文章来源:茶的故事(ID:teastories)
发布者: 汀兰阅读648评论0点赞0转发
2020年05月14日
广饶县第四十六期新时代精神文明暨传统文化与身心健康公益课堂!广饶县第四十六期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暨传统文化与身心健康公益课堂!一、讲课内容:家道传承“家庭建设,家风,家教,心,道,德,事,四部曲,实现身心健康,消除烦恼,消除疾病,消除灾难,趋吉避凶,离苦得乐,家和万事兴”讲习班!二、举办地点:广饶县大王镇周庄村后排一号院。三、举办时间:2020年5月14日下午开始,每个星期二,四,六,三天,下午14.30-17.00。四、参加名额:25人,18-75岁男女人士,精神良好,无传染疾病,参加者自带口罩,自带水杯,禁止携领12岁以下小孩入场。五、报名热线:13954613538,微信:zh13954613538五、主办单位:广饶县孝道文化推广中心世界上只有一种投资、是只赚不赔的那就是学习!父母天天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德老师吕明晰送给大家,四个“静”,静.敬.净.境。家道传承《中国好家庭》公益万家行活动!家道传承《中国好家庭》,知道更要做到,才能得到。家家庭规矩广饶县孝道文化推广中心(家和万事兴)讲习班!家庭课堂: 学员们在诵读“家和万事兴”一书!歌唱:想想小时候,妈妈拉着我的手……饭前感恩词饭食之德,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自奉必须简约,宴客切勿流连。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贪口腹而恣杀牲禽,萝卜白菜保平安人生。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厨中有剩饭,路上有饥人。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国家培养护佑。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老师辛勤教导。感恩同学关心帮助。感恩农夫辛勤劳作。感恩大众信任支持。.百般算计,不如积德行善,厚德载物,厚德养家,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是善良。《周易》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中华文化教育发展联盟广饶县孝道文化推广中心(家庭教育)基地来源:山东省广饶县孝道文化推广中心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阅读685评论0点赞1转发
2020年05月14日
人生在世,只要与人接触,难免都会出现一些磕磕碰碰。当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是无处宣泄地怨天尤人,还是常思己过反躬自省呢?《礼记·乐记》有云:“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意思是遇事如果不能反躬自省,反而将自己的好恶全部表现出来,是不符合天理的。遇事不抱怨,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一个人最高级的修养。人最大的愚蠢,是怨天尤人。老子说:“大道之行,不责于人。”真正优秀的人,都懂得遇事不责备于人。而有些人在遇到事情之后,经常无意识地抱怨,连自己都无法察觉。抱怨之人心中会有怨气,怨气横生,周遭的气场肯定不好。不好的气场时时刻刻影响着自己,让自己逐渐丧失斗志和信念,从而使人越来越不顺。所以,千万不要抱怨,抱怨会带来灾难。古时候有一个人,他有个习惯,吃早饭时不放盐。有天早上,妻子往粥里放了点盐,他知道后,气不打一处来,对妻子吼道:“你不知道我吃早饭不放盐吗?不吃了。”妻子感到委屈,和他争辩起来。争吵之间,一边的孩子被吓哭了,孩子不小心把饭点滴到了他的干净衣服上。想到一会要去拜访朋友,没有一件干净的衣服,他心中更加烦躁了。一边抱怨,一边拿湿布子擦拭污点。怒气冲冲出门之后,却又发现自己给好友带的礼物没有拿,此时赶回家却又发现来不及。最终空手去到朋友家中。与好友相谈,好友觉得他满身怨气,心中不悦,最终两人不欢而散。丈夫心里又开始抱怨:真是糟糕的一天,怎么所有的坏事都集中到了我这里呢?身为旁观者的我们都明白,这一切的不顺,都是由于他早上抱怨一碗饭开始的。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抱怨是人们发泄不满情绪的一种方式。而越是抱怨,身边的负能量气场就越多。不好的气场越多,就更容易抱怨。如此循环往复,会让人无法自拔。生活不易,偶尔发发牢骚,适当倾诉也是人之常情。但若是陷入无休止的抱怨,满腹牢骚不能冷静,这不仅是一种悲哀,更是一种愚蠢。遇事不责备,是一个人的顶级修养。古语云: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人在遇到事情时,如果只懂得责备他人,不想着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能让事情更加的恶化。一个人唯有懂得自省,才能看清自己的错误与不足,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遇事不指责,不仅会让事情更好处理,而且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之前看过一个新闻。在贵州市某个小区的高层住户家中突然起火,火势蔓延迅速,很快就把整个家烧的一片狼藉。好在家中主人发现的早,及时逃离现场,并没有生命危险。事后,户主孟女士说:“早上拿吹风机给孩子吹床单和裤子,吹到一半时,孩子哭闹不止,她去给孩子换裤子,忘了关吹风机。”没想到吹风机突然爆炸,引燃了床头的枕头,造成了这场大火。丈夫回家之后,发现家中被烧得一片狼藉,又看了看伤心自责的妻子说:“不就是一套房子吗?我们重新装修,可以住新房子啦。”丈夫的一句话,让妻子再也忍不住,转身抱住了丈夫。而就是这么一句安慰的话,对妻子来说是多么的弥足珍贵。但是如果丈夫来一句:“你为什么不关掉吹风机再去找孩子呢?”“连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了,真是娶你有什么用”那么这家人失去的就不仅仅是房子了,更是家人之间的感情。小事见人心,大事见感情。对于丈夫的安慰,大多数网友纷纷表示,羡慕孟女士嫁对了人。事情已经发生,即便再责备也无济于事,只能是徒增伤痛。古语云: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做人,宽容大度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美德,原谅别人的错,解脱自己的心。谁都有犯错的时候,交往都有误解的时候,懂得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善良。停止对身边人和事的指责,修一颗宽容之心,养一张宽容之嘴,你的生活越来越顺利。自省,方能成就一切。《孟子》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遇到不顺的事情时,懂得反躬自省,从自身出发找问题,往往都能取得不错的效果。而时时刻刻懂得自省的人,在事业成就上也都不会差。在一个军队里,新来了一批士兵。按规定,军队里会给每一个士兵都配发新的军装和帽子。新配发的军装在配发之前没有量每个人的身高体重,所以这些衣服经常和每个人的身材不符,大家都只能挑选最接近自己身材的服装来穿。有一个士兵在选军装时刚好不在,所以大家给他留了一身比自己大好多的衣服。一天,一个军官来查岗,看到这个士兵的衣服特别大,帽子也大的快把自己的眼睛给遮住了。于是军官问:“你的衣服和帽子怎么这么大呢?”他回答道:“报告长官,不是我的衣服和帽子大,是我的身体和头太小了。”“你的身体和头太小不就是衣服和帽子太大吗?”军官问。士兵回答道:“我母亲教导我,身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遇到任何事,首先都应该找的是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找其他问题。”长官对他的回答表示认同。多年后,这个士兵成为了美国的最高领袖,他就是艾森豪威尔。人生在世,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凡事都找别人的毛病和问题,不仅不会很好的解决问题,反而让自己陷入无休止的抱怨中。真正优秀的人,都懂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不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智慧。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缺点,不要一味地指责,多用宽厚之心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将心比心,这是一个人最大的善良。生活中,少一些抱怨与指责,多一些自我反省。人人都有缺点和不足,量人先量己,责人先问己。无论干什么,知道自己不足才能避免犯错,看清自己缺点才能扬长避短。抱怨不仅会给一个人带来烦恼和压力,还会消磨一个人的意志。古语云:“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遇到事情,不要找别的借口,冷静下来反思自身,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自己,才能更正确的认识自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生的成与败都是自己决定的,反思自身,才能让自己越来越优秀。从现在开始,用一颗自省的心来对待世间纷扰,你的人生会越来越美好。作者:国文来源:国学生活(ID: gxsh789)作者:国文,来源:国学生活(ID:gxsh789),国学智慧,美好生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替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千万国学爱好者的聚集地!—《END》—
发布者:红尘炼心阅读617评论2点赞1转发
2020年05月14日
      刘魁立,祖籍河北静海,1934年9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小镇昂昂溪。1961年从莫斯科大学研究生院毕业,获得俄罗斯语言文学副博士学位,1997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证书。1960年代以及1980年代至今,在中国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多次进行民俗学及民间文学的考察活动。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民间文艺学、民族文学和民俗学的学科建设,尤其着力于民间叙事的理论研究和欧洲民俗学史的研究。近年来则把部分精力放在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把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假日体系的论证等工作。刘魁立先生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亚洲民间叙事文学学会(AFNS,中日韩)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山大学、浙江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俄罗斯科学院民间文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顾问等职。施爱东:做民间文化研究,许多人都把自己弄得很“田野”,但我注意到你却非常注重仪表和礼节。只要是开会或上课,您总是西装革履出现在公共场合,这样严谨地生活累不累?您参加我的博士后出站报告会的那一天,因为来不及回家换衣服,居然临时跑到商店买了一件正式的衣服换上了,那件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刘魁立:这大概是在莫斯科留学期间养成的习惯,这么多年下来,我一直都这样要求自己,我认为穿戴整齐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当然,要是没这习惯,可能会觉得很累,我已经习惯了,所以并不觉得累。施爱东:我对您在前苏联的学习生活有点好奇,相信民间文化研究界其他许多朋友也和我一样好奇,能不能简单说一说?刘魁立:我1953年在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毕业并留校, 1955年被选派到苏联留学。学校派我去苏联学习时,本来也是让我读语言教学法的,衣服也是按研究生的标准发下来的,比发给大学生的少。可是我考虑到自己才21岁,年岁还轻,基础也不够扎实,就主动申请转为本科生,得到了国家批准。可是这样一来,留学时间就变长了,出国前公家发给的衣服不够穿,只好自己又去买了一身。刚进莫斯科大学,我就喜欢上两门课,一门是古希腊罗马文学,另一门就是俄罗斯民间文学。我二年级时的学年论文写的就是有关民间故事的。两年后,由于看到许多课程是我自学过的,所以又获得批准转回来做研究生,当时我选择了民俗学作为我研究的主攻方向。从进入莫斯科大学学习开始,我就利用假期随同民俗考察队多次下到苏联农村和边远地区进行民间文学的田野作业。以前没有外国学生参加过他们的考察团,因此在出差办手续的时候还遇到了不少麻烦。我跑过很多地方:沃罗涅什州、伊万诺沃州、弗拉基米尔州、临近边境的卡累利亚-芬兰自治共和国的好多地方。在专业方面获益很多,对社会现实有了深一层的了解,在语言方面更是得到极好的训练。施爱东:有没有发生什么好玩的事?刘魁立:年轻人嘛,自然少不了乐趣,每次考察回来除了正式的调查报告之外,还要在某个同学家里举办一回请有关师生共同参加的晚会,把我们在考察期间所出现的种种有趣的场面表演一回,其中也不乏恶作剧的成分。当然,也有惊险的事,有一次,我们在寒假期间下乡调查,连续下了几天大雪,雪齐腰深,载人的公共汽车停运,我们和一大批农村妇女一道,乘坐轱辘上加了铁链子、上面加帆布棚子的载重汽车,赶往乡下,车道两旁全是深深的积雪,车子走在小山坡上,车轮空转,原地打滑。我和后来做了俄罗斯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助理的巴希洛夫同学下来推车,车子突然向前走了,我们两个都摔倒在地,这时两个人尽量爬到道旁的积雪上,我们穿着棉大衣,很笨重,他在拽我的当口脱了手,我又摔倒在车道上,可谁知这时汽车竟突然向后倒起来,我来不及站起来,只好尽量把身子紧紧地贴在轮子旁侧,车上的妇女尖声喊叫,车子才停下来,我才没遇险。施爱东:您现在还关注俄罗斯的学术新动向吗?刘魁立:很关注!我平均每三几年会去一趟俄罗斯,去了就花几天在列宁图书馆看书,也去几家书店买新书,平时有什么好的新书,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的朋友也会寄给我。我1999年到2000年担任*斯拉夫研究中心的合作教授,从事的也是俄罗斯民间文化研究。我在这方面有不少积累,但发表的东西极少。另外,我总是对自己不满意,觉得自己的许多思考都还应该而且都还能够再深入,但又总是很难抽出完整的时间把这些思考好好的整理出来,这是我极感歉疚的。有人以为我谦虚,他们不理解我的心情。我不是谦虚,是心虚,自己过不了自己这一关。施爱东:您对自己要求高,这在民间文化研究界是众所周知的。没有成熟的独特见解,您就述而不作,宁可用自己的思想去启发别人,也不轻易成文。我非常赞赏您的这种治学态度。民俗学界多的是著作等身的学者,但真正能经得起考验的论文有几篇呢?多数都是过往云烟。文章贵精不贵多。负责任的学者应该更重视论文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多思考,少出货。我看了您的许多论文,取材和论述的边界都非常清晰,这在中国学者的论文中是非常难得的,《刘魁立民俗学论集》的“内容提要”中介绍您“学风严谨、长于思辨”,这与您在莫斯科大学的科学训练关系大吗?刘魁立:这可能不仅仅是科学训练的问题,大概是学术传统不一样。中国的学术传统长于考据,欧洲的学术传统长于思辨。中国的学术讲究学以致用,俄罗斯学者不怎么讲这些,他们没有将学术世俗化,在他们看来,学术研究必然是在一定的理论准备下进行的合乎逻辑的独创性活动,他们认为从材料中升华出思想才可称之为学问,而我们往往把材料的归纳和叙述、常识普及等等也叫学问。他们的学问注重学理思考,而我们有时却以博闻强志作为有学问的标志。今天,资料和信息的数量极大,增量的速度极快,同时,由于电子时代的来临,资讯检索变得越来越便利,获得资料和信息变得相当容易,所以对资料和信息的学理思考和“深度加工”就更显得特别可贵。施爱东:前苏联的学者们也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互相切磋吗?刘魁立:其他领域的情况我不了解,以民间文学而论,五十年代莫斯科有三个重要的研究中心,一是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一是莫斯科大学,一是苏联作家协会民间组,几乎每月这三个机构都会轮流举办一次学术活动,这是一个不怎么涉及时政的领域,所以思想很活跃。我作为研究生每次都参加,几乎场场不落。我很庆幸,听过当时非常多的权威学者的学术报告。我认为自己的学术训练是在这一时期打下基础的,在听讲演和听讨论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渐渐地学会了从别人零散的语言中迅速抓住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学会了广阔地联想和生发出自己的感悟。施爱东:我知道1980年代以来您在故事学领域建树良多,我个人最推崇您的《民间叙事的生命树》一文,这篇文章成功地利用共识研究法,从形态学的角度探讨了特定故事类型的内部结构与结构关系,并由此生产了一系列的结构概念和理论命题。您能不能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初衷或过程?刘魁立:说到初衷,似乎有些荒唐,我是为了参加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根据会议主题的要求而作这篇文章的,当然在确定会议主题时,我也是决策者之一。中日韩三国学者要选择共同都有的故事材料――狗耕田故事,召开起会议来才会有共同语言,有交锋。规定了文本材料,但并没有限制各个人的研究思路和前进方向。我以为做研究最重要的是找准要解答的问题,这个问题越明确、越具体越好。阿尔奈和汤普森以及我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的同类学者,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现有的浩如烟海的民间故事文本按某种标志加以清理、归纳和分类。这个问题尽管还有疑义,但大家似乎都不得已地使用着AT分类法或者艾伯华分类法,二者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就是把所有的故事都按照类型排列开来,以便于检索和研究。而我所关注的则是在某一个具体的类型里各种不同异文的相互关系。我在整个分析过程中力无旁骛,只穷追不舍地探寻着一个问题的规律性的答案――在某一特定类型中所有不同文本共有的核心成分是什么,彼此间又以什么样的逻辑方式呈现出多采多姿的形态。类型对于具体故事文本来说,只是一个莫须有的公约数。我认为具体地找出同一类型的诸多故事文本的相互关系的规律才是进入科学研究、学理分析的层次。根据这一工作任务的需要,我就必须使自己的出发点和工作准则简单化和封闭化,选定一个单一而具体的标准。一个简单的故事,它由哪些材料所构成?它又靠什么因素来组织材料?在这些材料中间,哪一个是重要的?哪一个是次要的?所选择的比较容易操作的研究个案应该是既能满足情节相对比较单纯的要求,又能满足异文比较丰富的要求。在中国的学术传统中,材料是多多益善,最好是一网打尽,但故事异文是无法一网打尽的,为了避免对异文数量的漫无边际的无限追求,我严格划定了对象范围的界限,从材料来源上把研究对象限定为:仅仅考察这一类型在一个具体省区(浙江)里的所有流传文本的形态结构。这一限定不仅达到了抽样的目的,而且有效地把异文背景限定在了相对同质的民俗文化区域之内,这样可以使研究成果更具逻辑合理性。施爱东:我记得您这篇文章写成之后,有一些学者提出批评,认为您没有把故事研究放在特定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中加以讨论,致使您的论文缺乏文化学的意义。刘魁立:这种批评是站在历史研究或文化研究的视角来说的。站在历史研究的角度,就无法理解共识研究的工作方法和意义。为了研究故事形态的内在关系、抽绎出决定故事类型的主要矛盾,我必须把构成形态关系的各种因素置于同一个共时的平面上进行考察,为此,我就必须保证不使历时性的思考介入研究过程。关于故事文化历史内涵的研究,当然也是十分重要的,但这不是本文所关注的问题,我有意回避了这些问题。我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不断告诫自己,要暂时放弃对故事生成和发展脉络的探讨,以及关于这一故事类型演化过程的推断,也不讨论和分析故事的意义和价值。这些应该是其他论文的追求。我在写作中始终有意地保持着这种戒心。施爱东:我同意您的观点,这也是索绪尔以来学界的基本共识,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就是共识研究结出的一大硕果。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是无法相容的两种研究方法,坚持共时性,恰恰必须暂时排斥历时研究。但在中国这种以考据源流为主旋律的学术传统中,要坚守这一点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像您这样功成名就的学者当然可以这么做,可是如果我们这些小人物也依此而行,恐怕文章既没人看,也发表不了。刘魁立:学术传统是一种积累的过程,如果谁都是只顺应潮流,不做开拓的努力,恐怕永远也无法让我们的学术传统得到发展进步。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并没有高下之分,他们的目的应该都是指向对于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和阐解。施爱东:好吧。我们换一个话题。回到您的具体工作上来。您曾经担任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您认为您所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有哪些?刘魁立:其实我不是个适合做领导的人,我更喜欢思考学术问题,对于行政管理不是很在行,我刚担任所长职务的时候,为了能适应新的岗位,曾经买了好多本管理学、领导学方面的书,但那是纸上谈兵,一旦落实到实际工作上,杂七杂八的事务性工作特别多,头疼得很。我任所长的时候,民族文学研究所还是个新成立的所,民族文学研究也是一个新兴的学科。一些研究人员当时都是没有经过相关专业训练的少数民族文学爱好者,他们有热情,愿意为本民族的文学研究事业贡献力量,但有的人对如何做研究工作、应遵守哪些学术规范,都不十分了解。为了使这些同志很快适应专业研究工作,我们在培养学术风气、改进研究方法等方面做了一些具体的工作。还有,我认为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开展了“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的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我计划编撰40个兄弟民族的文学史,当时计划分两个五年完成,每次完成20个民族的文学史写作,更远的计划则是将全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族别史、二是比较文学史、三是统一的以汉民族为主线的多民族中国文学史。这些工作在我的任上并没有全部完成,我相信它是一个需要几代人的大工程。施爱东:您是从1999年开始担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的吧?在这个位置上有些什么感触?比如高处寒不寒什么的?刘魁立:中国民俗学会自成立以来,就是钟敬文先生的理事长。他是我们这个学会乃至我们这个学科的创始人之一,是民俗学界的泰山北斗,接他这个位置,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我多次推脱,不接这个摊子。钟敬文先生也知道我的畏难情绪,就找我的同事以及我的老领导来劝说。最后钟老说了些很重的话,我不得不接下来。那真是诚惶诚恐、如履如临啊。民俗学会那么多同志,工作都做得很好,也很有成就,却让我来领导学会,我心理压力很大,就像你说的,高处不胜寒。当然,今天看到许多年轻的学者成长起来,我很高兴。民俗学界这几年欣欣向荣,我心里的紧张情绪也稍稍缓和一些了。施爱东:我知道您这几年一直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问题而奔波,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您这几年的工作。刘魁立:我看到了你对于民俗学家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批评意见。施爱东:哈哈。我对于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是有些微词。我的意思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种纯粹事务性的工作,其中没有太多学理的问题,民俗学界的人力资源是如此有限,当大家都热衷于社会工作的时候,沉浸于真正学术研究的人力资源必然大为削弱。学者一旦脱离自己专业领域的具体研究而介入公众话题,他就不再具有任何优越于普通知识分子的优势。所以我认为,民俗学家不必过多介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不如你说的完全没有学理问题。从理论层面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化的基础,也是每个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丰富和贡献。然而,这两个命题都没有得到认真的研究,也没有从实践上进行深度的考察和论证,无论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前景或者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面貌,现在还都只是朦胧的推断。而且见仁见智、人各不同。现实地说,在继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激情中,忙于做事,疏于思考,尤其缺少宏观的和远视的思考。对策性的、操作层面的议论多于学理性的、思辨性的挖掘和阐释。例如,我们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进程中究竟应该占据什么样的位置;我们要在怎样的程度上、以怎样的方式对之进行保护;目前习惯的做法―对民间文化进行结构式的“保护”,究竟对民间文化事项的整体性结构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类似的许许多多的问题,都没有在广大工作人员当中引起重视和取得共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是农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所以今天对它的保护便包含着许多悖论。例如,保护和发展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传承人的态度、市场经济体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城镇化和标准化等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等诸多方面,都隐含着大量两难的理论问题,如果我们仅仅是期待文化行政部门去考虑,很容易就会失之偏颇,所以,民俗学家参与其中,可以给文化行政部门提供许多参考意见。施爱东:我对您的批评主要是想说,您有那么好的学术素养,有那么多的学术积累,您可以做许多别人做不了的研究工作,但如果您把过多的时间放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这种事务性的工作中,就大大地浪费了您的时间和精力。而这些事务性的工作,您不做,别人也会做、也能做。有些工作是非您不可的,有些工作不是非您不可的。如果是我,我宁愿选择那些更能发挥我特长的、有更强专业特质的工作。刘魁立:一方面,我并不觉得做这些工作是在浪费时间。你不知道,每当我看到各个地区、各个民族那些丰富的民间文化表现形式时,我都会异常兴奋,好几次到浙江、福建、山西、陕西等地去实地接触那些民间艺人和民间文化,有时会被他们感动得流下眼泪。好像在我面前打开了一座座收藏着无数奇珍异宝的宝库!我就觉得,那些农民兄弟,他们是我的同胞,我是他们中的一员,把世世代代流传的文化遗产搜集起来加以整理、研究,使其优秀的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是我们共同的历史责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我目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当然,民间叙事的研究我还在继续做。有时,我也去一些高等院校讲几堂课。因为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的成员,他们有事也经常找我,我找不到推托的理由。施爱东:您不觉得太浪费您的才华了吗?我倒是觉得这些一般性的文化整理和文化传播工作,一个有良知的新闻记者或者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就能做。刘魁立:我没有把自己和其他人区分开来的意思,我觉得我就是这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保护民族文化,是我应尽的职责,这是一种天职,只要社会需要我,我就会去做,有时,即使别人没有要求我,只要我觉得有意义,我也很愿意做,而且我还在不断的学习和思考,努力挖掘事务性工作背后的问题和规律,尽自己之所能,努力把这件事做好。施爱东:这我能理解,从民族文化保护的角度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需要民俗学的专家出来做些具体的工作。您作为中国民俗学会的主要负责人,代表民俗学界出来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言也是应该的,你们的专业话语和专业认识有助于澄清社会上,以及各级地方官员头脑中的许多模糊认识。这是民俗学家的历史使命。这些年,您,还有其他老一辈民俗学家,都在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参与理论建设、发表理论文章,为各地培训文化干部、进行专业咨询等,做了许多工作,在社会上也有很好的反响。但你有没有觉得,你们主要是在以你们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做事,而与你们的学术素养没有太大关系?刘魁立:我不是很同意你最后说的这个观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虽然不是纯粹思辨性的题目,但是为了更好地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就不能不从学理的角度挖掘它的深层内涵。只有在不断深化认识的基础上,才能使保护工作的方针和方法更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身的实际,更有效地回应社会现实的要求。通常理解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仿佛是属于过去时的。但实际上所有这些事象又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存在的痕迹,有的甚至生命力相当旺盛。这一点决定了我们在保护中存在诸多两难的问题。说到在当今社会条件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想没有哪一个题目会像它这样包含着那么多的悖论,包含着那么多需要在理论上给出答案的问题。施爱东: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点?刘魁立: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看:(1)保护意味着保持原汁原味,保持它的本来面目,保持它现今的或是昨天的形态、内涵、功能等等,但社会要前进,一切事物――包括传统在内,总在不停的发展、演变,我们不是要把被保护的对象仅仅放在博物馆展台上,而只要它在现实中发挥作用,于是保护和发展的悖论就出现了。(2)当我们谈保护的问题时,往往会连带地提出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保护这些遗产的生态环境。而这个生态环境,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各种历史条件,也包括人的思想、价值观,人的需求等等,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那么所谓保护遗产的生态环境,实际上就可能是一种美好的空想。这也是十分矛盾的。(3)当我们谈保护的问题时,为了保护的方便和有效,往往要把保护对象从一种完整的、庞大的体系中抽绎出来,给以特别的关注。实际上是采取一种解构的办法来对待文化遗产。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常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发生和构成中的混元性、现实存在的共生性、以及和民众生活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而对于对象的解构或所谓保护,却意味着完整性的破坏,这也是很矛盾的事情。(4)当我们谈保护的问题时,首当其冲的是要特别保护那些在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传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优秀传承人,而这些传承人的思想、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生活方式在急遽变革的时代同样在不停地发展变化着。他们有对于新生活的欲求,有改善生活条件的理想,不能让他们为了保护某种遗产而牺牲自己的现实生活。我们不能强求他们以昨天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来度过今天。(5)保护一种传统文化,不让它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是不大可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来是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当一种生活方式变成商品时就很难再完好保持原来的功能了,例如旅游业使非物质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在性质、功能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会产生知识产权问题,现在有的儿女把老人们口传心授的一套民间技艺保护起来,不许与别人交流,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然而为了扩大影响、扩大传承,而不去保护知识产权,那又如何防止国内、国际的文化侵权和文化剽窃呢?(6)在当今时代,标准化已成为一种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中,强调的则是地方特色。比如舍弃了地方方言,任何地方的民间戏曲、故事、歌谣等等也就丧失了地方特色甚至是存在的土壤。类似的矛盾和两难还可以举出很多。施爱东:所以您认为在这些问题上民俗学家责无旁贷,知识界有责任提供智力支持,从各自的角度给出各种不同的答案?刘魁立:对。我个人认为,没有深入的研究工作就没有真正意义的、科学的、合乎历史规律的保护。然而知识界不可能包打天下。知识界的出发点和重心在于求真,在于追求真理,在于挖掘事物的真谛。而且每位学者根据自己接触对象的程度和侧面不同,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对事物做出观察,得出相应的认识,所以不可能没有局限。而追求真理和经世致用,并非在一切场合下是相通的,统一的。文化行政部门有条件听取各方面发出的呼声和信息,其中包括知识界提供的学理思考,能够审视社会、现实和历史发展的需要,从民众长远利益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权衡利弊,综合考量,选择最佳方案进行决策,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施爱东:我知道这几年您为民族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假日做了许多具体的工作,能不能简单说一说?刘魁立: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十分重视自己的民族传统节日,并在其法定假日体系中安排重要位置,一些历史并不太长的国家甚至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新的“传统节日”,以达到凝聚民心的作用。我国的传统节日体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但是近百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很好保护和传承。这几年通过我们民俗学会以及许多两会代表、社会贤达的呼吁,党和国家有关行政领导部门也很关切各个社会阶层广大民众的这种呼声。2004年,中国民俗学会受中央文明办的委托,组织了一批民俗学家进行了“弘扬民族传统节日改善国家假日体系”的课题论证。2006年底,我们又受国家行政领导部门的委托,组织了一批民俗学家完成了“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的课题论证,对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的起源与流变、内涵与功能、象征符号、节日活动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且提出了关于假日体系改革的具体建议方案。我相信,我们的工作对于我们民族以及我们国家都是有意义的。  文章来源于:中国名俗学网
发布者:南溪阅读663评论0点赞10转发
2020年05月14日
“聆听大家”系列访谈—— 嘉宾简介:陈来,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华朱子学会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等。著作有《陈来学术论著集》、《东亚儒学九论》、《孔夫子与现代世界》、《仁学本体论》等。“作为从政者,不是每天想着怎么去纠正别人,而是首先想到怎么纠正自己”问:儒家文化提供了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提供了民族的凝聚力。儒家的治国思想主要有哪些?对我们今天的治国理政有哪些启示?陈来:中华传统文化十分丰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德治为本”,这种思想主要针对当时“以刑法为本”。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不是理想的治国方法,只有“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才是理想的社会。因此,从孔子开始,儒家提出了“以德为本”的治国理念。今天“以德治国”的思想根源就出自儒家。2000多年来的历史实践中,儒家强调德治为本,但也强调德法结合。汉代以来,儒家主导的治国理政基本理念是“礼法合治”,不是孤立地、单独地强调德治、礼治,而是把礼治和法治结合起来,礼法相依不可分。这样的总体思路对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结合我们的反腐败工作,儒家的治国理念还有一个就是强调正身和修身。孔子说“政者,正也”。领导者要正身正己,不是每天想着怎么去纠正别人,而是首先想到怎么纠正自己。“如果全社会都能从传统文化中多学一些对人生的理解,对做人的指引和戒律,都是有利的”问:中华文化一贯重视做人的道理,不论哪种宗教和学派,都要落实到人生和做人上。这些道理给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带来怎样的启迪?陈来:做人的问题,人生的问题,不仅仅共产党员碰到,所有人都要碰到。古代文化中有很多这方面的传统资源,儒家、道家、佛家都有很多。儒家文化重视人的德性的培养和人格的提升。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把对真理和道德的追求看得比生死还重要。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鼓励人们追求坚定独立的人格尊严,不被任何财富所腐化,不受任何外力所威胁。佛家讲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基本的道德戒律。道家也讲了很多,比如清净无为、知足自得,都是强调清心寡欲。这些都要求我们在做人方面要很好地控制自己,在财富、富贵面前能够把握住自己。今天的党员干部,在学习党纪国法的同时,应该更广泛地学习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儒释道中有很多道德的训诫和要求,我们应该学习和了解,对做人都有好处。如果全社会都能从传统文化中多学一些对人生的理解,对做人的指引和戒律,都是有利的。陈来在清华学堂接受本网专访“今天的好多问题,包括干部的腐败,应该说都跟我们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作用有关系”问:您曾说,中华价值观呈现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群体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的特色。面对全球化,怎样更好地认识并弘扬中华价值观,不断增强我们的自信心?陈来: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群体高于个人,这三点针对的都是个人主义。如果整个基点是以个人的欲望、利益作为基础,那社会的责任怎么摆、社会的义务怎么摆、群体的地位怎么摆?总体来讲,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强调个人主义,强调个人价值不能高于社群价值,强调个人与群体的交融、个人对群体的义务,强调社群整体利益的重要性。我国古代思想家用“家”“国”“社稷”“天下”等概念具体表达社群的意义和价值;“能群”“保家”“报国”等众多提法都明确体现社群安宁、和谐、繁荣的重要性,凸显个人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强调社群和社会对个人的优先性和重要性。个人是私,家庭是公;家庭是私,国家是公。社群的公、国家社稷的公是更大的公,最大的公是天下的公道公平公义,故说“天下为公”,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比较好的传统。今天的好多问题,包括干部的腐败,应该说都跟我们忽略了传统文化有关系,忽略了传统文化中“对个人欲望的控制”的作用。我们传统文化讲究用理性来控制、引导、战胜个人的欲望。荀子讲“以道制欲”;宋代以后,理学讲“以理胜欲”,理性要战胜个人的欲望。今天如果讲怎么用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解决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很多问题,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一个方面,而且这方面非加强不可。“我们执政党的执政文化要中国化,就是要更自觉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更自觉地传承中华文明”问:深刻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有历史的回放和思考。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陈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注重历史的传统,很早以来历史的记述不断,而且受到珍视。历史的记述起着承载民族历史记忆、建构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不能割断历史,我们要给予历史一定的地位,要看到中国的今天是从历史上的中国发展而来。共产党人做中华文化忠实的传承者,就是要自觉地承担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发展的责任。我们作为一个执政党,对中华民族是有责任的,对中华文化是有责任的。我们要使在历史上传承了五千年之久的中华文明,能够在今天放出新的光彩,让它不断随着时代有新的发展,这是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责任。同时,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明的积淀,也为我们提供了今天发展的基础,珍视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文化给我们今天发展积累的历史财富,重视这些财富,使它成为我们今天面向未来的动力。问:今天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应该怎样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陈来:今天我们确实需要全方位地努力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资源。不仅在社会教化、个人修身方面,包括历史上很多的管理制度,我们都可以吸取和借鉴。发挥古代和近代以来以德治国传统,就是要强调怎么继承、传承中华优秀道德文化,涵养、接续、传承中华美德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更加注重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来应对碰到的各种问题。我们执政党的执政文化要中国化,就是要更自觉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更自觉地传承中华文明。今天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积极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努力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中国文化当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到世界。“腐败分子触犯党纪国法,就是知而不行,屈服于自己的贪欲,忘掉了道德规范的制约和党的纪律要求”问:明代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给当时及后世带来哪些积极影响?陈来:我们研究王阳明可以看出,他强调的是行。他反对宋代朱熹的知行观,朱熹有一个讲法,叫“先知后行”,他说人认识的过程应该是先知后行的过程。王阳明认为,“知行合一”,就是要破朱熹的“先知后行”。知和行要结合,知不能离开行,行也不能离开知。王阳明看到了很多人知而不行,只求知,不践行,所以他提出“知行合一”,主要是强调行,强调对道德知识的践行。王阳明当时讲的知和行的范围比较广泛,知包括了很多行的内容,行里也包括了很多知的内容。他说,知行互相渗透,行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他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从大脑活动开始的,从意心动念开始,这个行动已经开始,所以他说“知是行之始”。人的意念活动,包括贪污也好、腐败也好,从动念的一开始,这个行为已经开始了,所以人要特别谨慎自己的内心活动。“知行合一”不管在王阳明时代,还是今天,不管是对党员干部,还是一般人,践行“道德的知识”都是现实的要求。因为每一个人都会碰到道德的选择,做好事还是坏事,善恶的选择,都会碰到这个问题。怎么把知道的东西,在践行中体现出来,这是王阳明时代和我们今天共同探讨的问题。所有的腐败分子,不管多高的官,他不可能不知道不该做的东西,为什么最后违法乱纪,触犯党纪国法,就是知而不行,屈服于自己的贪欲,忘掉道德规范的制约和党的纪律要求。所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对我们今天来说仍有重要意义。陈来在清华园“公德要以私德为基础,没有私德的养成,公德也不可能养好”问:您认为,在各种道德缺失的现象中,尤以各级公职人员权钱交易、以权谋私对国家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社会风气的败坏影响为最大。对此,您有什么建议?陈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绩。同时,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变迁过程中,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道德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包括很积极的变化,也出现了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简单地加以概括,就是市场经济对道德领域的侵入造成了人们道德观念的迷失,导致人的意识的商品化与人际关系的商品化,以及自私意识的合理化。如果官员道德缺失、私欲泛滥、贪赃枉法,则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危害。这一现象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古代社会强调官德。比如清廉、谨慎、勤政,即清、慎、勤。我觉得除了讲党纪国法以外,怎么利用传统文化中对官德的要求来行事,强调官德的修养、官德的规范,是我们今天需要好好考虑和规划的重要工作。我们要处理好公德和私德的关系,公德即公民基本道德,指向公共生活;私德即个人基本道德,关注个人道德品质。私德作为个人基本道德要求,在中华传统美德中含义非常丰富,在现代社会中仍有重要意义。比如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诚信是基本的道德,诚就是要向善去恶,就是要真诚待人。古代社会对私德有很多具体的要求。一个人的私德好,就能自然延伸到他的公共服务中,所以公德要以私德为基础,没有私德的养成,这个人的公德也不可能养好。为官要修好私德,私德不好又去为官,必然会走向违纪违法的歧途。在私德建设的问题上,我们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为核心,又要注重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弘扬,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党员领导干部,直接面对国家利益、公和私的问题,所有的工作都和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必须要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问:《礼记·儒行》提出了包括“强学力行”、“不宝财禄”、“傲毅清廉”在内的十六条行为规范,请您谈谈这些规范对今天党员干部的教育和借鉴意义。陈来:这是很重要的。《大学》《中庸》强调修身、慎独,重在加强内心修养。《儒行》的“行”,是重在行为上,即行为的规范和德行的指引。这十六条应该说代表着儒家对一个君子德行的全面主张,中心是“义利”问题。《儒行》讲“见利不忘其义”,碰到“利”的问题,首先不能忘“义”,“义”就是代表道德规范、道德原则。我们现在很多问题就出在见利就逐利,跟着利益去追逐,忘掉了道德规范的约束。党员领导干部,直接面对国家利益、公和私的问题,所有的工作都和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必须要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儒行》讲“苟利国家不求富贵”,这都和“义利”的关系密切联系在一起,而且讲明“义”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国家和人民利益。傲毅清廉,毅是刚毅,廉不仅仅是廉洁,也是一种特别的倾向,就是把清廉看得非常重要。而要做到清廉,首先要解决“义利”的问题,要把“义”放在“利”的前面。孔子讲“义以为上”,就是要把“义”放在我们最为崇尚的地位。所以《儒行》非常重要,对我们今天仍有教育和借鉴意义。“要像爱自己的家一样去爱国家。家国一体,这是中国古代非常长久的传统”问: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国家”是我们民族独有的概念,国与家紧密相连、不可分离。您如何看待中华文化中的家国情怀?陈来:中国古代认为家、国、天下具有一致性,不是割裂的,是一个连续的统一的整体,适合于家的道德规范,同样也适合于国。比如《大学》里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不是认为每个阶段它有自己独特的,和前后完全不一样的一套规范、原则。所以古代讲“忠臣必出于孝子之家”,忠臣要到孝子家去找。儒家也讲“移孝作忠”的观念,都表现了强调家、国实体上的连续性,规范上的一致性。古代讲,爱国如家,也就是说人可以把国和家放在一起,放在同等的位置上考虑。提倡要像爱自己的家一样去爱国家。家国一体,这是中国古代非常长久的传统。家和国不是对立的,家是我们最切近能感受到,生活于其中的东西。儒家认为社会的管理是个同心圆,即个人—家庭—国家—世界—自然,从内向外不断拓展,不断地扩大,从家庭到宗族、到社区、到州县、到国家甚至到天下。《论语》讲“四海之内皆兄弟”,《礼记》提出“以天下为一家”。如果说家庭关系是中国人的基本关系,我国古人早就把家的概念、家的关系扩大、扩充了。人们可以把家和国连结成一体,同时赋予感情、道德,这是古代的传统。                                                        陈来接受专访“传承孝文化,要求我们结合新的时代要求,使孝道、孝行适合今天的社会发展”问:孝道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当代中国如何传承孝道文化?陈来:孝是中国很重要的文明,对调节家庭的关系,解决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增加家庭的亲情等,具有很多方面的功能。而且孝文化传承久远,在中国至少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孝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观念之一。从理论上讲,孝是血缘、亲属之间的道德。而仁义礼智信已经超越了血缘、亲属,是适用于一切社会关系的基本道德。孝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并不能因为仁义礼智信的普遍性意义更强,而孝只适合于家庭、亲属、血缘关系,就减低它的意义。我们的社会治理,从各个方面来讲,还要传承孝道,要能够结合新的时代要求,使孝道、孝行适合今天这个社会。“我们传统文化里有自己独特的一套监察体系,对权力的制约、对官员的监督,有制度性的要素”问:请您谈谈对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全社会廉洁文化建设的建议。陈来:刚才主要是从道德方面讲的。还有一方面,党风廉政建设怎么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提供一些思路,我觉得是制度。可以好好总结两三千年以来中国的监察制度。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很悠久,有不同的形式,很严格,特别是到了宋明清时代,其中一些值得参考。我们传统文化里有自己独特的一套监察体系,对权力的制约、对官员的监督,有制度性的要素。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挖掘。中国历史上的官僚制度体系,在世界历史上是最为长久的,应该好好总结,看看哪些今天可以利用。全社会的廉洁文化建设,我觉得是个社会风气的问题。在影响大众的媒体里,应该有一种对于道德风气的自觉监控,对社会风气的自觉维护。比如,送礼广告,媒体应该自觉抵制而不是倡导,这关系到社会风气。良好社会风气的培养,是每一个社会个体所应负的责任。每一个公众人物,尤其应该有这样的自觉和约束,就是自律。全社会都应该从这些基本的要求做起。“十八大以来查处的这些大案要案,老百姓和社会各界都认为非常好,应该是大快人心”问:您如何看待十八大以来的正风反腐工作?对今天治理和预防腐败有什么建议?陈来: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正风反腐工作非常重视,人民群众也特别关注,对于所取得的成果大家都是叫好的。我觉得十八大以来查处的这些大案要案,老百姓和社会各界都认为非常好,应该是大快人心。但是另一方面也痛心,这么多干部出问题,党组织也是很痛心的。我觉得,一方面要反腐、抓案件,另一方面,一些制度建设要紧跟。一方面要维护党的纯洁性,另一方面从爱护干部的角度讲,也应该把制度抓好,把制度建设好,使干部少有机会犯错误,这对组织建设非常重要。其实有些干部,因为制度上的漏洞,缺少监督和提醒,结果一步一步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所以说,加强党规党纪和法律法规建设,既是对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也是对人民负责、对干部负责。“我希望中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这就是我的中国梦”问:请您说一下心中的中国梦。陈来:现在的中国梦有很多讲法,我所讲的中国梦还是在国家层面,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目标,是国家的政治价值,表达了我们对未来中国发展的整体期待。我希望中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陈来题写寄语“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问:请您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题写一段寄语。陈来:“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这是孔子在《论语》里提出的,可以看作是对干部“美”的要求。“惠而不费”,为政者做对人民有利的事情,成本不 高,又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戴,何乐而不为;“劳而不怨”,有些干部很辛苦,但是劳而不怨,“我付出再多是为党工作,我是国家的公务员”;“欲而不贪”,人可以有欲望,但不能有贪心、贪欲;“泰而不骄”,就是不要骄傲自满。这些在今天仍然有针对性。(采访整理 景延安 冯国刚)采访札记孜孜追求中华文化“日日新”冯友兰:《为陈来博士命字为又新说》 徐儒宗书师从哲学泰斗张岱年、冯友兰,几十年如一日,始终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他是著名哲学家陈来。初见陈来,是在今年春天,中华书局读者开放日现场。再见陈来,已过夏至,在青砖红瓦、翰墨书香的百年清华学堂,他如约接受了我们的专访。陈来的办公室里,满眼是书,就连办公桌上也仅仅留下一小块书写的“自留地”。陈来开创了“朱熹理气观”的研究先河,《朱子书信编年考证》一书被赞“考据精审、治学谨严”。之后,他完成对王阳明哲学的全面研究,把中国学者的有关研究提高至世界前沿,对阳明学、理学乃至中国哲学的研究,都有普遍的示范意义。为追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根源,陈来又把夏、商、周和春秋作为重点研究的历史阶段。探索完上古和诸子时代,他又回到对宋明时期的研究……陈来秉持“好学深思,心知其义”八字真经,沉潜反复、上下求索,解读和还原中国哲学,阐述和挖掘中华文化在当代中国的价值。正如他所言:“我在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同时,始终关注并努力回应思想文化界的反传统声浪。”在与我们的对话中,他引经据典,娓娓道来,如数家珍。经、史、子、集在他大脑里如同印刻在书本上。他以传统文化为主线,时时紧扣现实,寻找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契合点。他说,中华传统文化是道德教化的重要资源,可以透过教育,使其道德价值植根于民众心灵,不仅能培育民族精神,还有改善社会道德风气的现实意义。对传承传统文化,陈来有着深远的思考,“要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其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的精髓弘扬和运用起来。”谈及正风反腐,陈来既肯定成绩,又有自己对党的忧思:“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他们出现问题,对党组织来说也是一种痛心。”陈来的中国梦,充满“爱国如家”的赤诚,他说:“希望中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这就是我的中国梦。”1988年,冯友兰为陈来命字曰:“‘来’一言以蔽之‘日新’。以‘来’为名者,以‘又新’为字,方足辅之。”陈来,名副其实,他心系国家,钟爱国学,始终以“又新”鞭策自己,孜孜追求着中华文化“日日新,又日新”。(冯国刚)​文章来源于: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者:南溪阅读758评论0点赞12转发
2020年05月14日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师者传道,道以明德。立教以敦伦修身,弘道以化民易俗。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绵不断,中华民族来比世界上别的民族更加和谐更加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几千年,此与历来阐扬人道、尊师重教密不可分。近年来,中华文化复兴之势如大潮涌动。全国上下,各界有识之士欢欣鼓舞,从不同角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尤为可喜的是,众多民间学者、机构也满腔热忱投身其中,许多贤达不计名利,各显才华,贡献非凡。他们用心用智,以生命点燃生命,以智慧点燃智慧,树榜样于各行各业,为全社会传递了许许多多的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正能量。       中华传统文化包罗宏富,也有不同的层级。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近代中国历史的变动,过去的180年,先是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随后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激烈的冲击。于是,中国也反思自己的民族文化,中西文化进行着激烈的碰撞与交锋。不言而喻,当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具有过渡时期的某些特征,因而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存在着表面化、形式化、功利化之类的问题,因而民间国学教育需要更多的虚心涵泳、系统研究者。应当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真精神,在努力把握中华文化特质上下功夫。如果于经学之义理有所不明,于考据之严谨有所欠缺,课程就难成体系,成德之教就不能达到目标。       当前,无论国家社会还是家庭个人,都呼唤传统文化精神的大力回归,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以传统文化精神铺染底色、滋养生命。但毋庸讳言,众人奔走各地,汲汲求学,却有不少不知修学次第、无章可循,或成记问之学,或成盲目力行,或杂乱无序。更有甚者,则迷信泥古,而至于坏乱不修之境地。人们可能不得其利,反受其害。近年来民间闾里之传播传统文化,为人所诟病者多缘于此。夫师者以传道为本,传道以明伦为要。依我对正心国学院的粗浅了解,其所取得的成就足以令人赞赏!国学院成立以来,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尊道统,承文脉,重学术,十多年来,诸位学者同仁肩负使命,淡泊名利,深入经典且孜孜于教学。影响广远,好评如潮,各级嘉奖荣誉不断,为民间传统文化弘扬树立了优秀形象。       在原来的基础上,正心国学院再接再厉,又汇聚众智精心整理,联合国内各优秀平台、知名院校、科研机构专家团队共同打造传统文化师资进修班。课程设置及教学秉承历代学者之宗旨,注重义理、考据、辞章之修学,以期众学者经循序渐进而至于居敬持志。相信必将于传统文化之良性发展起到积极引领之功用。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衷心希望优秀传统文化师资进修班能有裨于正本清源,为国家社会培养更多才雋之士。望诸位师资班学员未来能大展宏图,携手以中华传统文化成风化民,令中华传统文化粲然于新时代,为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恪尽本分,贡献力量!杨朝明先生简介:        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正心国学院首席专家,著名儒家文化学者,稷下国学文化名家讲坛特邀嘉宾。现为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山东省政府首届决策咨询特聘专家;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        出版学术著作《鲁国史》《儒家文化面面观》《鲁文化史》《周公事迹研究》《儒家文献与儒家学术研究》《正本清源说孔子》《论语诠解》《孔子家语通解》《中华传统八德诠解》《儒学精神与中国》     《孔子之道与中国信仰》等20余部,发表文章200余篇,为社会各界讲授中华传统文化1000多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进修班》正在冷静进修中,目前500多人参与,若您有大愿、有眼光、有智慧,有打算,欢迎同道同行做同学!中华传统文化复兴公益网
发布者:文以化心阅读692评论0点赞1转发
2020年05月14日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首次向全国中小学生发布阅读指导目录为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广大中小学生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受教育部委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研制并发布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以下简称《指导目录》)。《指导目录》旨在引导学生读好书、读经典,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提升科学素养,打好中国底色,开阔国际视野,增强综合素质,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指导目录》的研制历时一年,来自国家教材委、有关高校、研究机构和中小学校的110多人的专家团队,经过基础研究、专业推荐、深入论证多个环节,根据青少年儿童不同时期的心智发展水平、认知理解能力和阅读特点,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图书中精心遴选出300种图书。《指导目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努力突出方向性、代表性、适宜性、基础性、全面性和开放性,力求兼顾多个学科、不同时代、多种文化和世界多个地区。  《指导目录》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其中小学110种、初中100种、高中90种,统筹考虑了中小学生阅读时间、阅读特点和阅读数量。《指导目录》所列书目分为人文社科、文学、自然科学和艺术四类,充分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目标。人文社科类注重选择反映领袖人物、重要历史人物和英雄模范人物的作品,将党史、国史和改革开放史贯穿三个学段,帮助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培养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文学类既注重推选了中国传统文学名著和红色经典作品,帮助中小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又遴选了世界文学名著和外国当代优秀作品,帮助中小学生增强对优秀多元文化的理解。自然科学类选择了充分反映古今中外科学成就的经典著作,并注重推荐当代中国作家的原创科普作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艺术类着重推荐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读物,帮助学生了解和鉴赏传统戏曲、书法和古代建筑等,培育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指导目录》是对现行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拓展与延伸,对于丰富中小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指导目录》所列图书供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各地各校不作统一要求,不得强制使用,不得要求学生全部必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将进一步指导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用好《指导目录》,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指导目录》进行动态调整,不断完善更新。 文章来源于传统文化教育专委会   
发布者:文以化心阅读666评论0点赞1转发
2020年0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