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辽宁抚顺县教育局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纪实张晓冬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通知》精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抚顺县教育局在德育教育改革中,努力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在全县学校全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一、加强制度建设,让师生共同守望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教育部门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面对改革新形势需要,学校“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中所面临的社会责任更加艰巨,所承担的社会期盼更加迫切。对此,县教育局于2020年制定并印发了《抚顺县关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实施方案》。《方案》以推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进行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德育教育体系,实现分层次、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在全县中小学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与实践的良好氛围,实现五育并举、五育互育,带动学校的特色发展;力争用3-5年的时间,实现中小学“一校一特色”、“一校一精品”的目标。在《方案》具体实施中,我们以培育亲切感开展启蒙教育;以提高感受力开展认知教育;以增强理解力开展认同教育;使中小学生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下,具备良好的行为规范,高雅的审美情趣,质朴的道德情操,深邃的哲学思想,作为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的中小学生年段目标。同时将开展“传统美德进校园”、“民族精神进校园”、“中华优秀经典诵读工程进校园”三大主题活动,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的校级重点工作。各学校认真制定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方案,通过诵读、故事会、主题班会、情景剧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活动。让经典说话,吸收精神养料,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提升孩子们的人格素养,扎实落实县、校两级方案已经成为抚顺县师生的共同追求目标。教育者首先受教育。我们制定的《方案》指向是双向的,先要解决“传道”问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我国历史发展积淀的优秀传统道德规范,是我们在实施教育前对教育工作者要求的必修课。学生的礼貌源于师者的优雅,培养学生的善根源于师的慈悲。对教育师德标准的坚守与监督是我们贯彻《方案》的一项前置性工作,除了学校的自我监督,教育局还适时进行抽查和社会反馈调查。2023年1月,抚顺县教育局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承专项研究》总课题组,认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教育示范基地。二、做实校本课程,让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教学规划之后,教育效果的体现关键在于日常教学环节的持之以恒。我们的基本做法就是充分运用“第二课堂”。吟诵中华优秀经典,让经典诵读进课堂,提升学校传统文化的实施力。内容包括:校内达标篇、校内拓展篇和课外拓展篇。校内拓展篇即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开设传统文化课,实施《弟子规》+N的模式。我们在安排教学计划时,考虑将教育内容与学科分工进行合理搭配。各学校做到教学计划、课时、教材、教师、教案“五落实”,每周至少一课时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任课教师主要由语文教师担任,并有规范的教案。县级校本课程教材选用的是“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的全国中小学通用版实验教材;规范统一教材、专人师资教学、县域整体推进,已经成为全县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县教育局在《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进校园工作安排意见的通知》中,明确将传统文化课作为夯实“第二课堂”的唯一县级校本课程。把小学一年级的《弟子规》和《三字经》、二年级《千字文》和《中国古典诗词欣赏》、三年级《声律启蒙》、四年级《论语》、五年级《孟子》、六年级《大学》和《中庸》;中学七年级《古文观止新编》、八年级《孙子兵法》作为县级各学段的校本课程。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学校义务教育,目前尚属实践探索。为了在实践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县教育局因地制宜,先后在后安学校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观摩活动;在石文学校和上马学校开展了“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观摩课活动;组织全县中小学教师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双创助力实现伟大复兴强国梦想”网络培训活动。组建县级传统文化骨干教师团队,实行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周报制度,随时调控各校传统文化工作的进展;坚持视导制度;每学期利用期初、期末的两轮视导,进一步推动学校落实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从而促进全县各学校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规范有序开展。三、突出主题教育,让学生逐步增强文化自信在贯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工作中,我们把认真落实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改造和创新性发展”要求,努力让学生与经典同行、与圣贤对话,文化浸润,打好人生底色,把弘扬传统美德,让传统文化浸润内心,提升学校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作为目标要求。按照《抚顺县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要求,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全面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内容、渊源及相关故事,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期间组织开展朗诵、舞蹈、讲故事、写诗作词等教育活动,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大力弘扬孝敬文化、慈善文化、诚信文化等,引导广大中小学生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三年来,县教育局在汤图学校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展演”观摩活动,各学校共开展了各类活动98次。践行民族精神,让仁爱的种子植入灵魂,提升学校传统文化的执行力。深入开展“让我是中国人植根于心”的主题教育活动。依托主题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团(队)日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等载体,开展活动。各学校班级至少组织召开一次“让我是中国人植根于心”主题班会,每学期出刊一期宣传专栏和班级黑板报。三年来,校级开展了112次各类活动,召开了785次主题班队会,出刊和班级黑板报40次;县级组织了“红心永远向党、牢记使命担当”做新时代好少年电视演讲比赛,策划了“唱支山歌给党听”主题升旗仪式活动,倡导每所学校大课间“一曲一操一铃”,实施了抚顺县中小学百首歌曲进校园工作。四、落实行为规范,让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教育的过程重点要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入手。我们在教育中始终注重精细精准、小处着眼,开展体验性学习。从2021年开始,每个寒暑假都下发《关于开展<抚顺县中小学生寒(暑)假家校共育“十个一”活动>的通知》,学生通过完成熟读一本传统文化经典好书、每周背诵一首古诗词、学讲一个传统美德故事、每周学做一道菜、为长辈洗一次脚或做一件好事等活动。两年来,学生阅读经典好书约16000本,背诵古诗约10万首,学讲传统故事约16000个,为长辈洗脚约8000人次,做好事约8000件,通过这些体验性学习,进一步践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各校还根据自身实际,打造了传统文化精品特色项目。如石文学校“鼓武青春和美生花”,救兵学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德艺双馨少年”,上马学校“传承国学经典,弘扬民族文化”,后安学校“课堂渗透,活动深化”,海浪学校“传统益智游戏,传承民族经典”,峡河学校“创建书法特色学校”,汤图学校“传承中华文化,打造满乡特色”,马圈子学校“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这一个个各具特色的精品项目,为我县打造县域优秀传统文化品牌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各学校结合实际开展体验性实践,来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今校园里,温馨的孩子们敬礼问候、主动拾垃圾、安静就餐、围着老师捶背……等画面层出不穷;家庭里,惊喜的为长辈洗脚、洗衣做饭、清扫拖地、不挑吃穿……等习惯越来越多;学生在家中的变化引起家长的普遍关注,家长们感动于孩子的变化,对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给予了极大的肯定与支持,感受到了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学生们知敬畏,懂感恩,孝亲尊师,弘扬孝道,相互关心,互相帮助的事情逐步成为主流。很多家长感慨,学校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太有必要了,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学校德育教学的改进,让学生先学习做人,再努力成才的次序是正确的,德是学生幸福人生的立身根本。各校学生通过经典诵读,学习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和“和而不同”的智慧,领悟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和“见贤思齐”“无欲则刚”的境界,涵养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锤炼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品格,不仅增加了课外阅读量,丰富了语言积累,而且树立了家国情怀,提升了思想文化修养。三年来,以量变为质变,积小胜为大胜,文以化人,久久为功,争做一个有志气、有底气、有骨气的中国人在抚顺县各学校已蔚然成风。新时代,新教育,新使命。党的二十大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教育部门应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以培育品格健康人才为根本,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23年5月10日
发布者:谨 琼阅读169评论0点赞0转发
2023年06月02日
开班日期:2023年6月6日—10日,共4天4夜,每天都可以报名,按报名先后录取。亲爱的朋友,由桂林诚敬书院主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益学习班》,是纯公益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每天接受社会各界人士报名,具体公告如下,请相互转告。02书院简介本书院建成于2010年9月,由桂林市民政局批准成立。书院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为前提,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为社会大众长期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平台。03课程如下一、人生为何诸事不顺二、财富从何而来三、健康是怎么失去的四、夫妻为何婚前婚后像变了一个人五、孩子每个年龄段表现都不一样,怎样合理的教育子女六、家和万事兴七、现代养生八、学习传统文化的收获九、跨越时空的文化精神十、传统文化改变家族命运这是一场智慧的盛宴,一次心灵的涤荡,这里有您最需要的答案,助您人生更幸福,家庭更美满。04报名方式1、本人自愿报名参加,年满18岁周岁以上公民,身体健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谢绝身患重大疾病、传染疾病、精神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及不良嗜好者报名。2、承诺全程参加四天四夜的课程,不请假、不迟到、不旷课。3、自带个人洗漱用品、笔和笔记本,贵重物品自行保管和负责。4、培训课程为纯公益性质,免费提供食宿,全程素食。5、报名方式:加老师微信报名,微信号就是黄老师、陈老师的电话(加一位即可)。发送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职务、身份证号码、本人手机号码共六项资料,发到老师微信,漏项不予录取。6、由本人亲自报名,不接受代报名,信息只发到一个手机即可,每天都可以报名。7、每月举办一期,因场地有限,录满即止,未录取上的下月优先录取 。8、录取信息在开班前6天统一发送。收到信息时请回复姓名即可。05报名咨询电话13977387586 黄老师(微信同号)13152591316 陈老师(微信同号)咨询时间:9:00—17:0006书院地址广西 桂林市 秀峰区机场路巾山路口26号5栋,市内可乘坐88、85、89路公交车到巾山路口站下,往巾山路口进300米右边巷子诚敬书院即到。因场地有限,勿开任何车辆。点击下方图片可直接导航到达。
发布者:人文传媒网阅读174评论0点赞0转发
2023年06月02日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宣传《家庭教育促进法》,由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主办,北京家道传承文化有限公司、华氏保健承办的第十二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全国公益巡讲活动,将于6月10日-11日,在新余市北湖宾馆会展中心举行。巡讲活动中,将有多位教育专家、道德模范和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围绕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家庭教育与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以真实教学案例、教育实践及成果、采访互动与受益家庭现场分享等方式,为现场活动参与者及线上观众呈现一场触动心灵的家庭教育盛宴,帮助青少年问题突出、亲人失和的家庭走出困境。目前,该场大型公益巡讲筹备工作已经启动。活动主办方和承办单位热忱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家长踊跃参加,详情敬请关注人文传媒网。巡讲活动期间,现场免费提供午餐和文化礼包。除活动现场可以容纳300位听众外,欢迎各地各部门、单位和团体设立分会场,收听收看活动现场直播。据悉,百人千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全国公益巡讲已在北京、广州、杭州、南宁、昆明、南昌、大连、吉林榆树等地举办了十一场,听众反响热烈,学习强国、中国网、央视频等多家主流媒体给予报道。2021年10月30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德育处原处长孙学策(左四),《中国企业报》集团总裁、社长吴昀国(左五),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刘余莉(左三),家校社育工委理事长康金胜(右一)、副理事长李景春(右三)、副理事长郭秀艳(左二)等出席巡讲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场宣讲。活动宣讲团队在长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青少年成长成才、家庭和睦和谐的教育经验,应邀在全国各地举办大型公益论坛和家庭教育讲座200多场,封闭式家庭教育学习班200余期,受益家庭数以万计。( 供稿:富连昌 马平  图片提供:田皓霦 修义)   
发布者:人文传媒网阅读165评论0点赞0转发
2023年05月22日
吉林榆树市成功举行“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全国公益巡讲活动5月13日至14日,由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主办、吉林省榆树市孝德文化中心承办,以“宣传《家庭教育促进法》,助力复兴伟大中国梦”为主题的第十一场 “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全国公益巡讲活动,在素有“天下粮仓”美誉的吉林省榆树市成功举行。阳光和煦的初夏时节,家校社育工委与榆树孝德中心携手精彩的传统家庭教育宣讲,为榆树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赋能。活动开幕式集体齐唱《歌唱祖国》13日上午9时,现场近千名市民和全国12个直播分会场的观众起立齐唱《歌唱祖国》,开启本次活动帷幕。这是三年新冠疫情之后,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公益巡讲。百名义工提供全程志愿服务,尽显榆树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家校社育工委理事长、活动发起人康金胜讲话两对夫妻同心合力举办公益巡讲成为榆树市这次活动一大亮点。原辽宁省抚顺市传统文化研究会会长、抚顺市传统文化教育学校校长康金胜和妻子王丽,现任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理事长和秘书长。15年来,夫妻二人捐出全部积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投身传统家庭教育公益事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康金胜的教学事迹和丰硕成果,被写入辽宁省社会维稳研究课题论文并获成果评选一等奖。康金胜教学事迹被写入辽宁维稳研究课题论文并获一等奖2021年10月,康金胜发起百人千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全国公益巡讲活动,由教育专家、学者、全国劳动模范、文明家庭、传统文化践行者组成的近50人宣讲团队,已在北京、深圳、昆明、杭州、南昌、大连等地举办10场公益巡讲。活动聚焦解决青少年抑郁、自杀和违法犯罪问题,瞄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点,展现新时代传统家庭教育的新担当、新作为,公众反响热烈,好评如潮。2021年10月30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德育处原处长孙学策(左四),《中国企业报》集团总裁、社长吴昀国(左五),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刘余莉(左三),家校社育工委理事长康金胜(右一)、副理事长李景春(右三)、副理事长郭秀艳(左二)等出席巡讲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场宣讲七年前,刘红星、张桂琴夫妻成立榆树市孝德文化中心,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家庭教育,使许多家庭受益。今年三月,康金胜、刘红星两对夫妇约定5月在榆树市举办第十一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全国公益巡讲活动。榆树市孝德文化中心负责人刘红星、张桂琴夫妇刘红星等代表承办方欢迎主办方康金胜、王丽一行家校社育工委副理事长田易生在致辞中强调:家庭教育刻不容缓,公益巡讲团队以宣传《家庭教育促进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人为己任,希望凝聚更多有识之士,共同推动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家校社育工委副理事长田易生致辞榆树市孝德文化中心负责人刘红星致欢迎辞:康金胜理事长15年来带领团队不怕艰难困苦,弘扬传统文化,推动家庭教育,挽救了无数问题青少年,帮助许多家庭找回和睦幸福。我们相信,此次宣讲活动会奏响榆树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最强音。家校社育工委理事长康金胜、副理事长田易生、副秘书长苏艳平,山西天元集团董事局主席、文明家庭代表魏艾玲,中华礼仪传承守护人武德强、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宋丽娜分别作主题宣讲。山西天元集团董事局主席、文明家庭代表魏艾玲演讲宣讲团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家庭、进企业、进学校的大量事例,生动展示了15年来学习、践行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成果。现场掌声不断,许多人深受感动,泪流满面。与会者刘丽激动地说:“这是一次久违的活动,事例鲜活、通俗易懂的宣讲解决家教难题,助力建设好家风。我们经受了一次难忘的心灵洗礼,进一步坚定了文化自信。”中宣部老干部局党委书记(右)薛启亮为巡讲活动题字据悉,“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全国公益巡讲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赞誉。各地党委宣传部、关工委、妇联和教育机构相继发出承办邀请,活动将继续在河北、江西、湖南等地举办。( 编辑:富连昌 审核:马平  图片提供:田皓霦 修义)
发布者:人文传媒网阅读182评论0点赞1转发
2023年05月14日
关注千人盛会|5月13日8:30榆树站开讲啦!全国各地数十家分会场线上同步收看! 承办方刘红星欢迎主办方家校社育工委理事长康金胜、常务副理事长王丽等一行“我们榆树市百名义工做好了一切宣讲准备工作,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一流的服务投入宣讲后勤保障筹备,展现榆树人民新时代学习传统文化的新风采!敬待榆树父老乡亲及全国各地朋友们参加千载难逢的家庭教育盛宴!”在5月10日召开的百人千场榆树站义工见面交流会上,“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全国公益巡讲活动榆树站承办方——吉林省榆树市孝德文化中心负责人刘红星向100名义工发出动员令。此次榆树站的宣讲活动承办方高度重视,超前准备,细致认真。连日来,刘红星、张桂琴夫妻迅速召集义工队伍,进行活动物资筹备,各项工作紧张有序展开。  义工团队成功建立,见面交流,整装待命。5月10日上午,100名义工齐聚孝德文化中心三楼多功能室,刘红星、张桂琴分别在会上作动员发言,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柴红玲、石凤荣、吴振宇、里一鸣、付钟颐5名老师真诚与义工交流分享,现场掌声阵阵,许多人流下感动的泪水。据义工和观众组总负责石凤荣介绍:“此次榆树站公益巡讲特点突出,100名义工参与创下百人千场11场以来人数之最,近千名观众彰显沃土榆树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承办方高质量组织水平和其强大的影响力,见证了疫情之后榆树人民建设好家庭家教家风的强烈愿望。”到场义工纷纷发言,感恩康金胜老师团队沉到县级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家庭教育、宣传《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公益善举,义工们表示要倾情投入,全力以赴,成功办好榆树站宣讲活动,造福榆树千万家。榆树乾元广厦宾馆八楼金色大厅千人会场,尽显庄严恭敬在筹备过程中,感人事迹层出不穷。乾元宾馆打破先例,为扩大宣讲场地,拆除T台,给宣讲活动大力支持。会务接待精心安排,从水果切多大、为主持人特制脚垫、为参与者提供可口饮食等诸多细节全部落实,目前榆树站已做好一切准备,热情迎接嘉宾和观众的到来。5月13日上午八点半全程直播,敬请关注人文传媒网,了解活动动态。  
发布者:人文传媒网阅读161评论0点赞0转发
2023年05月13日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像中国人那样对自己的文化传统给以全面、深入的批判在世界历史上是令人瞩目的,也许正因为如此,晚近出现的传统文化复兴的诸多现象,也引起了相当普遍的关注。这似乎表明,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始终与“传统”的问题结下了不解之缘。不管人们喜欢或不喜欢孔子和儒家,事实是,在中国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儒家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占据了突出的地位,在中国文化的形成上起了主要的作用;以至于人们有时把儒家传统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以孔子作为文化认同的象征。另一个事实是,20世纪的革命运动和现代化变革,给孔子和儒学的命运带来了根本的变化;在20世纪的文化运动中,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反省、批判可以说占了主导的地位。而跨入新的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中国在政治、经济上在世界地位的提高,要求对孔子和儒家思想文化重新认识的呼声也不断出现。在这样一个呼唤“文化自觉”的时代,我们期待把孔子和儒家的问题放进古老文明现代发展的纵深视野,置诸全球化的现实处境,以理论思考和实践关怀相结合的态度,把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推进到一个更深入的水平。让我们先举出与“孔子与当代中国”问题有关的三种思想史的解释方式,然后尝试描述与“孔子与当代中国”问题相关的现实处境。一“孔子与当代中国”,这个题目很容易使人联想起约瑟夫·列文森40年前的名作《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尤其是,这部书中正好就有“孔子在共产主义中国的地位”一章。在这一章的结尾,列文森说:“20世纪的第一次革命浪潮真正打倒了孔子。珍贵的历史连续性、历史认同感似乎也随之被割断和湮没。许多学派试图重新将孔子与历史的延续、认同统一起来。共产主义者在寻找逝去的时光中发挥了作用,并有自己明智的策略和方法: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还孔子的真相,置孔子于历史。”[1]那么,什么是“置孔子于历史”?列文森的这部书中有一部分,名为“走入历史”,这意味着,在他看来,儒家思想文化在1950—1960年代的中国,已经丧失了任何现实的存在和作用,成为“过去”,而走进了历史。正如他评论当时中国的文化政策所说:“共产主义者可以使孔子民族化,使他脱离与现行社会的联系,脱离今后的历史,将他回归于过去,只把他当作一个过去的人物对待。”[1]。与后来的“文革”不同,在1960年代初期的一个间隙,对孔子的比较平心静气的学术讨论曾一度短暂地浮现,列文森对此加以评论说:“与这些历史遗物相同,共产党也没有必要非从精神上彻底抛弃孔子不可,所以孔子也能受到一定的保护,也有存在的价值。共产党不是要剥夺他存在的意义,而是取代他的文化作用。简言之,保护孔子并不是由于共产党官方要复兴儒学,而是把他作为博物馆的历史收藏物,其目的也就是要把他从现实的文化中驱逐出去。”[2]孔子当然是一个过去的人物,但是,这里所谓使孔子回归过去,是要使孔子仅仅成为“一个逝去的古人”,其真正意味是使孔子的思想成为过去,使孔子思想在今天没有任何影响,使孔子及其思想成为博物馆中保存的历史遗物,在现代社会没有任何作用。这样,所谓置孔子于历史,就是“把孔子妥善地锁藏在博物馆的橱窗里”。应当承认,60年代的列文森在评论60年代的中国文化政策时,他的评论没有任何受冷战意识形态的影响的迹象,他甚至对中国当时采取的文化政策与方法有某种同情的了解,显示出历史学者平实、冷静的态度和风范。由此也可见,列文森有名的“博物馆收藏”的比喻,其实并不是他自己的文化主张,而首先是他对1950—1960年代中国的文化政策的一种旁观的概括;其次在这种概括下也包含了他对中国社会现实的认知和判断,即儒家已经“走入历史”。而一个走入历史的孔子,应当既不受崇拜,也不受贬斥,已经不再是一个需要反击的目标。二列文森死于1969年,他虽然未及看到70年代前期的批孔运动,但“文化大革命”高扬破除传统思想文化的口号,显然给“博物馆收藏”说带来了冲击和困惑。难道,对已经走入历史的博物馆收藏物还需要大动干戈地“继续革命”么?然而,这样的困惑对李泽厚并不存在。1980年李泽厚发表了他在70年代末写的《孔子再评价》,他的思想特色,是把孔子和儒家思想把握为“一个对中国民族影响很大的文化——心理结构”,以此作为解释孔子的一条途径。在这个解释下,孔子根本没有“走入历史”,而是始终作用于历史和现实之中。他指出:“由孔子创立的这一套文化思想,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在广大人们的观念、行为、习俗、信仰、思维方式、情感状态……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人们处理各种事务、关系和生活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针,亦即构成了这个民族的某种共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值得重视的是,它的思想理论已转化为一种文化——心理结构,不管你喜欢或不喜欢,这已经是一种历史和现实的存在。”[3]在李泽厚看来,这种心理结构化为民族智慧,“它是这个民族得以生存发展所积累下来的内在的存在和文明,具有相当强固的承续力量、持久功能和相对独立的性质,直接间接地、自觉不自觉地影响、支配甚至主宰着今天的人们,从内容到形式,从道德标准、真理观念到思维模式、审美情趣等等”[3]。文化心理和民族智慧虽然并不是超时空超历史的先验存在物,但在20世纪它显然不是走入历史的死的木乃伊,也不是无所附着的幽灵,而仍然是一种持久、延续的、活的、深层的存在。根据李泽厚,儒学在历史上所依托的传统教育制度、政治制度、家族制度等在20世纪已全面解体,走入历史,但儒学并没有因此完全走入历史,因为它已化为民族的性格。在这个意义上,孔子和儒家思想当然不是博物馆的收藏品,而是在当代现实生活中,在大众、知识分子、政治家内心存活着的、作用着的东西。即使在今天,也没有人能否认李泽厚的这一看法。因此必须承认,儒家对中国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影响是中国的现实,是所有研究当代中国的社会科学学者必须面对和认真对待的基本国情。三同样明显的是,儒家思想既不能归结为走入历史的过去式遗存,它的超越历史的意义也不仅限于文化心理结构的存在,它还具有更广泛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的意义。本杰明·史华慈曾针对列文森的博物馆比喻,提出图书馆的比喻,认为思想史不是博物馆,而是图书馆,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这一点。从思想史传统和资源的角度来看,这是很重要的。黑格尔早已说过:“思想的活动,最初表现为历史的事实,过去的东西,好像是在我们的现实之外。但事实上,我们之所以是我们,乃是由于我们有历史。或者说得更正确些,正如在思想史的领域里,过去的东西只是一方面,所以构成我们现在的,那个有共同性和永久性的成分,与我们的历史性也是不可分离地结合着的。”[4]也就是说,思想史上“过去”的东西,同时也在我们的“现实”之中。而在本体论上说,“过去”乃是规定着现在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东西。这个我们可以是个人、族群、国家。在这个意义上,图书馆的比喻就远不够了。就思想史而言,黑格尔认为,思想史的生命就是活动,“它的活动以一个现成的材料为前提,它针对着这些材料而活动,并且它并不仅是增加一些琐碎的材料,而主要地是予以加工和改造”。[5]过去的传统把前代的创获传给我们,每一世代的文化成就都是人类精神对全部以往遗产的接受和转化,因此传统是每一时代精神活动的前提。列奥·施特劳斯同样强调,古代伟大的哲学家的学说,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了解古今社会,我们不仅必须了解这些学说,也必须借鉴这些学说,因为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在我们今天依然存在。[6]。他甚至断言,古代思想家的智慧,要比现代智慧更为优越,这当然是见仁见智的了。儒家作为文化资源或思想史的意义,就是指儒家的道德思考、政治思考、人性思考等仍然可以参与当代的相关思考而有其意义。四论及文化传统,自然要提起爱德华·希尔斯的经典著作《论传统》。值得注意的是,其导言中曾专列一节,名曰“社会科学对于传统的无视”。他认为当代社会科学受启蒙运动的观念影响,接受了怀疑传统的态度和不能容纳传统的“社会”观念。他说:“读一下当代社会科学家对特定情况中发生的事情所作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会提及参与者的金钱利益、非理性的恐惧与权力欲,他们用非理性认同或利害关系来解释群体内部的团结,他们还会提及群体领导的策略,但是他们很少提到传统与重大事情的密切关系。现实主义的社会科学家不提传统。”[7]他以为,社会科学坚持“现实现地”的研究,而忽视时间的“历史向度”。因此,“行动的目的和准则,接受这些目的、准则的根据和动机,以及我们称之为传统的信念、惯例和制度重复出现的倾向,往往都被认为是不成问题的问题。社会科学各分支在理论上越发达,就越不注意社会中的传统因素”[7]。据希尔斯分析,社会科学对传统的忽视有各式各样的原因,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科学家接受了进步主义的观点,于是厌恶传统把传统视为落后甚至反动,他们认为现代社会正走在一条无传统的道路上,“利害关系”和“权力”将支配人的行为。他举例说:“最伟大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当然不是热衷于进步的人,但他持有一种普遍观点,他认为归根结底有两种社会,一种是陷于传统的社会,而在另一种社会里,行为的选择标准是理性的计算、以达到最大的利益满足。……按照这个观点推论,现代社会正在走向无传统状态,在这种状态中,行动的主要根据是借助理性来追逐利益,而传统则是与这种现代社会的风格格格不入的残余之物。马克斯·韦伯在论述现代社会时,显然没有给传统多少位置,虽然他在表达这一点时表现出特有的悲剧式的雄辩。”[7]希尔斯对现代社会科学的批评也许过于严厉了,在中国的社会科学领域,不少社会科学学者一直致力于与儒学传统相关的研究,如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尤其是香港社会科学学者,在这方面可谓着了先鞭。但希尔斯的批评肯定是有的放矢的,直指经济学、政治学的学科习惯和“理性经济人假设”等新的社会科学教条,也很能针对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多数学者的心态。事实上,人文学者和社会科学学者都应关心、思考包括传统问题在内的社会、文化问题,以及其他公共领域的问题。在另一方面,希尔斯也指出,20世纪人们已经对现代文明加以反思,现代文明是科学的、理性的、个人主义的,也是“享乐主义”的。“人们对资产阶级社会的责难之一是,资产阶级社会使人类脱离了赋予存在的意义的秩序”,而传统正是这种意义秩序的组成部分,传统是此种秩序的保证,意义的来源,是文明质量的保证。现代社会在理性化和除魅的同时,也丧失了伟大宗教所提供的意义。由是他批评韦伯低估了传统的权威以及体现传统权威的模式和制度对现代社会这种发展的抗拒力量,在他看来,相对于现代社会的各种力量如科层化而言,对实质性传统的崇敬、对既存事物的尊重、宗教信仰、克里斯玛常规化的制度、累积的实践经验智慧、世系与血亲感、对地方和民族的归属感等,在现代社会仍有力量。他指出,实质性传统已不像从前那样独占社会中心,“然而实质性传统还继续存在,这倒不是因为它们是仍未灭绝的习惯和迷信的外部表现,而是因为,大多数人天生就需要它们,缺少了它们便不能生存下去”[8]。在这个视野之下,儒学当然是属于他所说的“实质性传统”。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在道德重建和社会正义的要求日益突出的时代,我们需要更严肃地考虑传统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五跨入21世纪以来,传统文化普及日益发展,民众对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的热情持续增长。据国际儒联的一份报告,全国各地幼儿园、中小学开展的以诵读蒙学与四书为主要内容的普及活动方兴未艾,估计有1000万少年儿童参加,在这1000万人背后,至少还有2000万家长和老师。这些活动主要是民间的力量分散、自发地组织开展的。这些传统文化普及活动,以养成社会价值观和传统美德为中心,着眼于道德建设和人格成长,追求积极的人生,受到了社会的积极的关注。其中如北京的一耽学堂,天津的明德国学馆等普及儒学的民间团体,以“公益性”为宗旨,组织志愿者身体力行,颇受好评。这些被称为草根性的儒学普及活动,在新一波的国学热中占了重要的地位。在教育文化界,素被认为以坚持意识形态优先而著称的人民大学,在2002年率先成立了孔子研究院,此后大学的儒学中心遍地开花,《论语》等儒家经典的今人解说,更是俯拾皆是。据估计,2007年有上百种解读《论语》的新书问世,印刷量将创历史纪录。企业界精英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一直有增无减,大学举办的以企业管理人员为对象的国学班正在四处发展,与蓬勃发展的中国民营经济形成了配合的态势。同时,也出现了由企业界人士出资创办的非盈利性的以学习传统文化为主的学堂和书院。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网站目前已有几十个,互联网博客的出现更成为民间传统文化爱好者研究者的嘉年华展场,进一步激发了民间性的文化力量(参见《国际儒联工作通报》2007年6期)。所有这些,无疑都反映了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所谓“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全民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增强。另一方面,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体现出的人们精神的迫切需求,根源于旧意识形态在人们心灵的隐退所造成的巨大虚空,这种空间要求得到弥补,特别是民族精神与伦理道德的重建,成了社会公众的强烈需求。民间草根性的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热情成为这一波中国文化热的巨大推动力量,它的出现和规模,完全超出了知识精英的预期,其力量也远不是学院知识分子可以相比的。其中虽然有些盲目的成分,但无可怀疑地显示出,“文化场”不再是学者的一统天下,从而,社会和民间的文化价值取向将成为知识精英必须重视的因素。民间大众最少洋教条、土教条的束缚,他们根据自己的社会文化经验,表达他们自己的文化偏好,在文化民主的时代,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应当看到,国民心理已经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不会是短暂的,将是持久的,可惜我们还缺少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有深度的社会学研究。今天,“孔子学院”已经把孔子的符号带往世界各地。在某种意义上,孔子被恢复了他作为中国文化象征的地位。这标志着,在后“文革”时代以来对孔子及其思想的平反进程迈进了一个新的阶段。这看起来对于儒家是一个可喜的变化,然而,在我看来也更是一个挑战。我在这里指的还不是一些人出于不同的动机而利用这种变化,而是指,近几十年来为了反抗对它的不合理的批判,儒家学者往往把主要精力用于在文化上的自我辩护和哲学上的自我发掘。而今天,当不再需要把主要力量置于文化的自我辩护的时候,儒家的社会实践,除了坚持其一贯在文化教育、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上的努力之外,如何面对当今世界、当今社会的现实处境(包括扩大民主、社会正义和公共福利等)而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态度,不能不成为新的考验。六就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大陆)而言,可以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革命的延续,后一阶段为改革的兴起。而在跨世纪的门槛上,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20世纪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文化上看,正如中国的经济一样,我们今天已经处在一个与五四时期、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与文化革命时期、与改革开放启动时期都完全不同的时代。革命早已成为过去,经济改革已基本完成,这个时代的主题不再是“革命—斗争”,甚至也不再是“改革—发展”,用传统的表达,进入了一个治国安邦的时代。在文化上,从上个世纪的“批判与启蒙”,走向了新世纪的“创造与振兴”。儒学不是鼓吹革命的意识形态,儒学也不是启动改革的精神动源,因此儒学在20世纪的被冷落,是理有必然的。与相对短时段的革命和改革而言,儒学正是探求“治国安邦”、“长治久安”的思想体系。时代的这种变化在领导党的观念上已经表达出来,“执政党”概念在近年的普遍使用,鲜明体现出领导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自我意识的转变。这一点应当得到肯定。而执政党的任务就是要把注意力平实地集中在治国安邦的主题上。与此相伴,执政党的政治文化也有了明显的变化,从江泽民的哈佛演讲,到胡锦涛的耶鲁演讲,以及温家宝的哈佛演讲,无可怀疑地显示出执政党政治文化的“再中国化”倾向。21世纪中国领导人的演讲,以自强不息、以民为本、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为核心,无一不是从中国文明来宣示中国性,来解释中国政策的文化背景,来呈现中国的未来方向。以“和谐”为中心的执政党的国内政治理念和口号,也体现着类似的努力,即探求以中国文化为基础来构建共同价值观、巩固国家的凝聚力,建设社会的精神文明。大量、积极地运用中国文化的资源以重建和巩固政治合法性,已经成为21世纪初执政党的特色。放眼未来,这种顺应时代的发展只会增强,不会减弱。这与9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的“去中国化”努力正成对比。所谓“再中国化”,当然并不表示此前的、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政治、文化缺欠中国性,而是指自觉地汲取中国文化的主流价值资源,正面宣示对中国文明的承继,更充分的中国化,以应对内外现实的复杂挑战。这种再中国化,也决不表示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好东西”的拒绝,因为它只是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连接传统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它重在表示与“和传统决裂”的不同态度,肯定了现代中国必须是根于中华文明原有根基的发展,表现出复兴中国文明、发展中国文明的文化意识。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讨论“孔子与当代中国”所不可忽视的背景。至于全球化浪潮下的文化多样性和自主性问题的突出,就不在这里叙说了。毫无疑问,传统的复兴决不是要回到过去,如果说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复古”批判具有当时政治的针对性,那么,今天任何对传统的关注,都是对现实的一种救治和补充,没有任何人要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回复到古代。事实上,历史上的所谓复古也大都是变革的一种形式,人们从来都是“古为今用”的。无论如何,传统是不可或缺的,但传统不是完美的;传统是延续的,但传统不是固定不变的;传统既要经过接受,也要经过修改;发展、变化、转化充满了传统传延的过程。而且传统的传延更依赖于诠释,而诠释总是反映着时代的新的变化,包含着新的发展。我们所期待的是,人文学者和社会科学学者密切交流,以理性的态度、开放的心态,在学理上深入探讨有关儒学与当代中国的各种课题,以适应、促进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更好发展。20世纪对儒家思想文化从启蒙和现代化的角度进行的批判可以说已经发挥得淋漓尽致,达到了最深入和全面的程度;同样,对这些批判的回应,在20世纪也达到了深入和全面的呈现。因此,重要的不是简单重复20世纪有关儒家文化讨论的已有论述和观点,更不是肤浅地追逐文化的热点,而是应当适应时代的变化,结合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直面文化、价值、秩序的重建,发展出新的问题意识和寻求新的解答,在这一点上,我们期待着人文学者和社会科学学者的深入沟通与全面合作。注释:[1]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版,第343页。[1]同上书,第336页[2]同上书,第338页。[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页。[3]同上书,第297页。[4]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7页。[5]同上书,第9页。[6]施特劳斯:《政治哲学史》上,“第一版序”,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7]希尔斯:《论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页。[7]同上书,第10页。[7]同上书,第12页。[8]同上书,第406页。原载《读书》2007年11期标题为《孔子与当代中国》后收入《守望传统的价值:陈来二十年访谈录》中华书局2018年版,改为现标题
发布者:谨 琼阅读244评论0点赞0转发
2023年04月26日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最近关于李子柒的话题太多太多,赞扬的说她的视频让人心灵安宁,非议的说她的农村生活造假做作,国外的盛赞、国内的争议,让初次认识李子柒的我陷入不明真相的漩涡。即便央视点名、人民日报力挺,依然不能阻止键盘侠们喷她,这么奇妙的纠缠,让我对她充满好奇,于是我翻看着她在某头条的视频,从我能找到的17年的腊肉和香肠到最近的酱油,从喜欢、力挺她的文章到讨厌她的评论,我翻看了很久。作为一个普通的路人甲,我想尽量从最旁观的角度谈谈我的看法。一、撇开所有的非议,说实话,作为一个中国人,当我看到外国网友们的评价时,我的内心是充满了骄傲与自豪,其实央视点名、人民日报力挺也都是源于李子柒所产生的“文化输出”的作用。就像人民日报所说的一样:“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一箪食一瓢饮,到底是真实生活或精心演绎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表达的中式生活之美,在赏心悦目之际让人愿意接近。”我发自真心的认为,不管用了什么手段和方法,李子柒确确实实做到了: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之美,展现了别样的文化自信。更何况,她的方法与手段没有违法乱纪、没有违背道德,更没有伤害别人。在一片非议中,我看到的是中国人自信心的丧失。美国的漫威、日本的动漫、韩国的欧巴,这些文化的输出肯定不尽真实,看着世界对他们的趋之若鹜,难道他们会因此中伤这些给他们国家带来利益的文化吗?他们无不是对自己的文化充满了自信,与外人提起这些,他们是自豪的。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至今,它充满了复杂性、多样性的魅力,谁也不能定义什么就是中国的文化,李子柒的视频也只是展现了中华文化这棵千年老树的一片叶子,但正是这样一片叶子,作为一个切入点,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魅力。在质疑声中,我看到的是人们对于中国文化的不自信,倘若人人自信,看到这样一个给中国长脸的视频,谁又会去抨击和指责?我们不能否认李子柒为中国在世界树立的美好形象,甚至于说我们应该感谢李子柒,在这个各民族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让世界知道了中国之美。所以有人说:我们需要更多的“李子柒”,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向全世界展示一个既富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又不断向现代化前行,丰富、多样、精彩的中国。虽然键盘侠们有键盘侠们的观点,一句一句言之凿凿地表达他们认为李子柒做得不对的地方,也许有些是对的吧,就像有人说,真实的农村“绝对不是这么美丽的干活,普通人去干,绝对灰头土脸的”,嗯,这是肯定的啊,要不然谁看呢?但是我想说:这有什么奇怪、又有什么需要质疑的呢?日常生活中,我们就是上个班都需要化淡妆以示对人的尊重,更何况一个美食博主如果灰头土脸、浑身脏兮兮的,即便做出的料理再好看,也是难以下咽的。妆容清新淡雅、衣服干净整洁、画面文艺典雅是对所有看视频的人的尊重。李子柒做视频的目的,把农村拍的这么美又不是让你去农村生活,你揪着这一点不放,究竟图什么呢?她的勤劳吃苦、她的自强自立,让我们看到了被贴上“亡国一代”标签的90后,很少具备的中华的传统美德。其实我最不能理解的是这些键盘侠们的心情,人活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为什么宁愿花费精力去证明它的黑暗也不愿意去相信它的美好呢?我觉得这种行为真的是太傻太傻了。毕竟人生已经很苦了,为了生计奔波、为了家庭忙碌,我们需要的是在一地鸡毛中依然能活出自己喜欢模样的正能量。我只知道,李子柒做到了。毕竟,有什么比结果更具说服力的呢?二、“田园风光,羡慕的生活”,一片赞美声中是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其实我想说,李子柒的桃源生活,重要的并不是它依山傍水,而是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心灵的宁静。就像央视所赞的:“没有热爱就成不了李子柒,没有热爱也看不懂李子柒”,什么时候、什么情况我们要看的都不是事情的表面,而是她的存心。就像《大学》中所言:“诚于中而形于外”,她的视频正是她心的体现,很多人看到的都是她与世无争、与人不求的淡然。“两个犯人在监狱由铁窗向外望,一人看到泥泞满地,一人看到星辰满天。”环境怎样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做我们内心的主宰。就像很多网友说的,在城市的灯红酒绿中我们很难不做金钱的奴隶、工作的机器、欲望的傀儡,在这样的生活中,我们迷失了自我,我们拼命营求,却又不知道我们希求的究竟是什么。而李子柒让我们看到的是对生活最纯粹的热爱。现在的人们生活的太迷惘了,心灵没有主宰,所以才会被欲望牵着鼻子走,这样的一生晚年后回味,不免会有“老大徒伤悲”的遗憾。但是现实就是,我们很难做自己的主宰,因为我们丧失了信念,太久太久了。但是我从古人的思想中,看到了这样的人生。它是孔老夫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是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岳飞的“精忠报国”,是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刘禹锡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古代的仁人君子给我们演绎的正是“我是我的主宰”,因为我有自己的信念。泱泱大国沉淀五千年最重要的正是这些宝贵的思想财富,为什么党和国家近年来大力提倡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因为文化重要的作用是“以文化人”,古人的这些思想可以改变我们的思想,从而改变我们的行为。只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够让我们在科技高速发达、物质极大满足的今天依然不失内心的宁静,做真正的自己。作为一个偶尔路过的路人甲,我想要的表达的是:从她的视频中,我看到了遗世而独立的清幽小屋,看到了心存感恩摆放整齐的蔬菜,看到了坚强不息扛起担子的身影,看到了略施粉黛的典雅,看到了奶奶拿着鸡腿忽的绽开的皱纹。在这一个个小细节中,我看到的是李子柒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守护,和对美好的向往,她的生活她的性情是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的梦,她像仙女又不是仙女,她在凡尘中告诉我们,我们改变不了生活的环境那就改变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吧。我真的不会去挖掘这些美好的镜头背后有怎样的黑料,因为置身黑暗中,我将永远不得光明。心中充满光明的人看到的一切都是明媚的。最后我想说,只要你有自己的信念,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为之努力,平凡的我们在纷扰的世界中也能活出李子柒的模样。我期待着,有更多的李子柒能够活出中国味的精彩!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阅读158评论0点赞0转发
2023年04月26日
一封来自家长的信我觉得首先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讲,接触传统文化这件事情,是不需要考虑为什么或者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必须的问题。我们自己的文化——中华文化作为五千年来,人类历史上可能唯一 一个没有中间间断过的文化,他是有他不可争议的地方的。我们作为自己文化的传人,且不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传承和传递文化的使命,单从我们的文化汲取了世世代代人的力量这一点上来讲,我觉得是不容置疑的。那我们孩子非常有幸的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文化氛围里,一定要好好把握这个机会。那么作为我们自己,我跟我先生在国外生活了大概十三四年的样子吧,我们自己也亲历了一个,初到国外以及最后在国外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个人体会最深的就是:将来作为一个地球人也好、国际友人也好,扎根于自己的文化,同时了解别人的游戏规则,我觉得这两个的组合,是最能赢得别人的尊重的。不管你到什么地方,他都会非常有价值,所以我是觉得孩子,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了解这种文化并且在里面汲取营养,我觉得是必须的。我觉得孩子的第一个老师还是来自于家庭,其实学习传统文化不一定是说一定要上来就背诵经典等等,那我觉得第一个老师一定是来自家庭来自他周边最熟悉的生活。所以家里有老人,比如孝道,比如对待我们传统的一些音乐,包括一些诗词歌赋等等。其实家庭的氛围是最重要的,是孩子,最早理解我们这个传统文化,这根基的东西一定是从家庭开始。课本学习的也都是在生活中的技能,先培养生活的技能,慢慢在进入三字经等等这些蒙学的学习。我个人非常非常认同这种观点,所以我是觉得,尤其比较小的小朋友家长,可以不急着让孩子进入很系统的,所谓的学科性的这种学习。更多的是在生活中,比如如何建立他和大自然的关系,建立她和家人的关系,我觉得认为这其实也是学习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一环。我个人认为,其实学习传统文化的孩子,7、8岁以上,开始进入到蒙学以及经典的陆续学习后的这个阶段,这段时间的学习,是一个长期浸润的过程啊,不能求突飞猛进,也不要急于求成,关键是他在要一个正确的体系里面,需要一个长期的浸润,所以我是觉得这两点也是必不可少的。传统文化是在于一个长期的浸润。而且我们这样讲,中国的东西,他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一个学习方法,不一定是一种线型的思维。他要在里面反复的打磨。所以呢,我觉得,为什么在我们的书院里面推行这个吟诵教育研究会的整个这套体系。我觉得首先他们的这套体系是完整的、次第是准确的,在这之上再有好老师引导孩子。其实像我个人来讲我家的两个小朋友都在里面学习,我并不求他们某一节课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偶尔有点松懈,或者偶尔的没有达到最佳状态,我觉得都是可以。孩子学习课程以后的进步呢,我觉得分几个方面吧,一个来讲呢,咱们单纯从语言的学习和语文的学习这个角度,我觉得除了他们对古文啊,古诗词里面的含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以外,更关键的是在老师引导下他们对于中国——我们的历代的传统形成了非常非常宝贵的价值观。如果他们得到了这种引导和启发的话,他们长大了以后,这些都会作用于他们整个一生。想再三强调的就是,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我们现在的这批孩子,未来的他们即使不说是世界公民吧,他们的足迹也会遍及世界各地,他们都会有机会在世界的舞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那更何况呢,我们的国家也是,现在绝对是在世界强国之列,所以我觉得这一代人他们懂得自己是谁,懂得自己的是哪里来,懂得认同我们的价值观。我们这个文化里面带给他们的这个非常中和的东西,中庸的东西,会让他们一生受益的,所以我作为家长会很坚持孩子们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同时也是非常建议家长们把这个传统文化的学习,一定要纳入孩子们的学习的整个版图里面.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阅读150评论0点赞0转发
2023年0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