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春节又不疾不徐地来了。经过一年的繁忙、劳累,现在可以静下来歇一歇了。春节这段时间可以说是一段沉淀,一段思考,可以抛开平日里的浮燥和冗长的琐事,看一会电视、睡一会觉、抽一支烟、喝一杯茶……很喜欢古人喝茶时的倜傥和优雅,有时是那么的专注,轻轻拂试,好像安慰一个即睡的婴儿,有时又是那么的豪放,敞开的心扉能容下山川河岳、日月星辰。现在的人讲究的少了,大碗茶多了,至于喝什么茶,用什么壶就更没几个人深究了。茶的用途主要之一种,那就是解渴。我平时很少喝茶,对茶对壶更没有什么研究,但儿时的一件事却始终在我心中挥之不去,且随年龄的增加而愈加清晰,也让我对壶也多少关注起来。记得那还是我上小学前的事了。我到姥姥家玩,姥姥家住在大山里面,给我留下的印象不是繁茂青翠的山林,野花拦路的野径,而是白雪皑皑的山峦和低矮潮湿的村庄,这可能是我总是冬天去玩的缘故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牛爬犁拉木头,然后再用锯把木头锯成一段一段的,再用斧头劈开,然后变成火柴。愿意晚上躺在被窝里,听姥爷讲故事,看着他一支支地抽烟,一口口地饮茶,姥爷讲的故事其中有一段我记忆犹新,讲的是孟良固战役,解放军怎样地猛攻,姥爷参加的担架队怎样抬伤员,人山人海血流成河……姥爷的用报纸卷的纸烟一明一暗,满屋的烟雾呛得人睡不着觉,姥爷有时不用茶杯,用手端起茶壶,嘴对嘴喝得吱吱作声。姥爷非常喜爱他那把壶,那时我太小,不懂,现在知道那是一把紫砂壶,他经常壶不离手,手不离壶,用手把玩,把壶拂摸得光洁柔润,可惜有一天我不小心把壶碰掉在地上,壶身裂成四、五块,姥爷双手捧起那几枚碎片,一句话也没说,但他那伤心的眼神至今让我不敢面对。后来知道那是一把紫砂壶,是姥爷的家传宝贝,不知传了多少代,却在我手中夭折了。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七件宝 ,“琴棋书画诗酒茶”,可见茶与人的生活有着多么密切的关系,它深深地交融在中国人的血脉情怀之中。中国茶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在内的中国文化的深厚传统,所以中国人饮茶不仅追求美的享受,还要以茶修炼自已的道德,求得精神上的自洁、自省、自律。在各式各样的茶具中,质朴温润,文静高雅的紫砂壶具独具一格,并且成为举世公认的最能代表中华民族风格和品质的茶具。紫砂壶具备质地细腻、耐高温、吸水性强、具有透气性、无窑的气味、传热慢、能保温、愈泡愈发光润等特性,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一般来说,它泡茶不走味,盛暑不易馊,茶水纯郁芳馨,耐热性能好,寒冬时节注入沸水而无炸裂之虞,还可文火炖烧,传热缓慢,端提不烫手,对嘴不烫口,造型简练大方,风格超凡脱俗,使用越久,色泽越发光润古雅,意韵越发深厚沉郁,历代文人雅士多参与没计和书刻铭文,使其更具有艺术价值。“壶于茶具,用处一耳”。这是明代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说的第一句话。茶壶事茶,紫砂壶的艺术生命力,就体现在茶与壶的关系中。茶需要壶,壶更离不开茶,茶与壶相伴的时候,茶为壶增色,壶为茶添味,茶与壶的合用,不仅使人陶醉于文化艺术中而心旷神怡,而且使人增添了修养生息的真实感受。紫砂壶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珍视,是中国茶文化和茶具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由于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饮茶之风起始就被注入强烈的文化意蕴,在茶的种植、采摘、加工、冲泡、品饮过程中,凝聚起道德和美学意识,形成一种具有独特的民俗礼仪特征的象征艺术,茶具作为茶饮形式的载体,也理所当然地在茶文化的发展中,派生成对茶文化系统本身发展和演变具有一定影响与推动作用的次生文化。没有茶具,就不会有茶饮的文化品位;没有茶具的发展,就不会有茶文化的丰富提高。宜兴紫砂壶作为中国茶具的精华,引导着茶饮形式在民族文化艺术殿堂中蓬勃发展,折射出华夏文明的光辉。紫砂壶生产始于北宋中叶,至明代正德年间开始兴盛,最著名的制壶大师当推金沙寺僧和供春,把紫砂茶壶以一般的粗糙的手工制品推进为艺术品的创作,供春当功居首位。清代吴梅鼎在《阳羡敬壶赋》中对陶壶鼻祖供春赞美道:“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合元功,信陶壶之鼻祖,亦天下之良工”。可惜现在要寻一把紫砂壶难上加难,就是仿品亦不多见,所以有人形容说:“一壶重不数两,价每一二十金”,可见紫砂壶的珍贵。《绮情楼杂记》里有个故事,说的是福建一个富翁,嗜茶成癖。一天来了一个要饭的靠在门上,对富翁说:“听说您家的茶特别好,能否赏我一杯”,富翁哂笑,说:“你懂茶吗?”那乞丐回答:“我从前也是富翁啊,喝茶才破的产,故而落到这步田地”,富翁一听,同情了,叫人把茶捧出来,乞丐喝了,说:“茶倒不错,可惜还不到醇厚的地步,因为茶壶太新之故。我有把壶是昔日常用的,至今还带在身边,饥寒交迫也舍不得卖”,富翁要来一看,这壶果然不凡,造型精绝,铜色黝然,打开盖子,香味清冽,用来煮茶,味异寻常,就打算买下来,乞丐说:“我可不能全卖给你,这把壶,价值三千金,我卖给您半把壶,一千五佰金用来安顿家小,另半把壶我与你共享,如何?”富翁欣然允诺。乞丐拿了那一半的钱把家安顿好了,以后每天到富翁家来,用这把壶烹茶对坐,好像老朋友一般。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懂得:好茶需用好壶泡,茶壶一体才有味。《茶经》为陆羽所作,唐代诗人皇甫冉《送陆鸿渐南山采茶》的诗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陆羽在阳羡南山实地考察茶的情景,“千峰待过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雾羡独行。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寂寞燃灯夜,相思罄一声”。在寂寞的燃灯夜里,我可以看到陆羽,手捧香茗,充满相思之意,我也可以看到姥爷那疼痛的眼神和对紫砂壶的珍爱。常听人说,紫砂壶具有生命,所以古人不仅供壶、藏壶、用壶、还要养壶,壶人一体,血脉相通,在你寂寞的燃灯夜里,品品茶香,相思种种,也算是一种情趣了,它可以让你思索人生,检讨德行,可以让你休养身心,凝聚智慧,它可以让你在平淡和质朴中精进,在敦厚和内敛里长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喝出一种境界来。【作者简介】杨树,原名杨晓华,鲁迅文学院第十五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人民文学》《作家》《文艺报》《诗刊》《诗选刊》《星星诗刊》《诗歌月刊》《诗潮》《绿风》《诗探索》《山花》《歌曲》《词刊》等一百多家报刊。 获延边“金达莱”政府文艺奖、第八届“石花杯”延边文学奖、中国鲁黎诗歌奖、吉林文学奖等奖项。著有诗集《渤海的月亮》《鲁迅的院子》等6部;散文集《留不住斜阳》《咀嚼人生》;长篇小说《决战东宁》《往生泉》《和平饭店》三部,长篇非虚构作品《唐朝的影子》,电影、电视剧剧本等。
发布者:渤海纪行阅读2505评论0点赞0转发
2020年12月23日
央视特别报道:“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大国风范,延续中华文脉,凝聚长久屹力的复兴之魂!第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和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领导人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既昭示了文化自信具有的更加突出位置,也指明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第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以其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作为指导的。现代化包括物质的现代化、社会结构和生活关系的现代化,而现代化最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我们高兴地看到,响应领导人的号召,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今秋开学在全国中小学起始年级投入使用。可以预期,在广大青少年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当前和未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必将产生明显而深远的影响。第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与“协和万邦”“万国咸宁”“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政治愿景,都与通过发展合作、实现共赢共享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大同”是古人最高的社会政治理想,激励了一代代仁人志士为其矢志不渝,奋斗不息,“大同”理想是中国梦的文化根基。领导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驱动力的精神之源,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外驱动力的力量之源。我们坚信,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学习中央教育思想,中华儿女一定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求真务实,攻坚克难,为更好地共圆中国梦、造福全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业绩和奉献!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阅读4138评论0点赞0转发
2020年12月23日
我曾经是一名爱慕虚荣、好吃懒做、迷恋网络、挥金如土的坏女孩,花父母的血汗钱眼睛连眨都不眨。那时的我,鼻子上有鼻钉,耳朵上扎耳眼,肚脐上戴脐环,脚脖子上纹了身。作为独生女,我在家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享受着父母无限的爱。只要是我需要的东西,能让我高兴的东西,父母都会无条件地满足我。所以我一直理直气壮地认为,父母既然生了我,就得养我,挣钱就得给我花。那时候,自认为我来到这个世上就是为了享受的。我明显变坏是从上高中开始的。当时妈妈在学校附近给我租的房子,我一个礼拜才回家一次。一个人在外单住,脱离了父母的管束,从此没人管了,自己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阵子为了玩游戏,整整3个月,我是晚上去网吧玩通宵,白天却在教室上课时打盹。气得老师向我妈告状,可我妈这时已拿我没办法,还不敢深说我,这更让我有恃无恐了。算来我在高中时,仅玩游戏就花掉了五千多元钱。后来上了大学,远离了父母,我花钱就更加随便了。上大学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头发烫成了黄色大卷染。至于对学习根本没放在心上,每天想睡到什么时候就睡到什么时候,想不去上课就不去,想上哪儿玩就上哪儿玩。每天除了到处参加联谊活动,就是吃饭、唱歌。那阵子我根本不把钱当钱花,还特别大方,买东西都是一买一堆,拿到寝室去大家一起吃。我还特别能逛街买衣服,等到每学期换寝室时,我会把穿过的鞋子、衣服都送人,没人要的就扔掉。我还变着法地臭美。为了标新立异,吸引别人的眼球,甚至曾经剃过光头,还像阔太太似地在学校附近的美容院办了张长期美容卡,每周去做一次脸。闲着无聊,我又花600元钱买了个狗崽子,然后天天给狗喝牛奶、吃奶油面包,又给它买狗衣服。学校不让在寝室内养狗,我就在学校附近租了个房子,又雇了个人天天晚上给我看狗。这都是我大学时候干的事。我妈说,在我上高中四年、大学三年的时间里,我把一所房子的钱都挥霍进去了。大学毕业后,妈为了拴住我,就建议我自己开个幼儿园。见我同意了,妈又借机建议说,现在小学都在学《弟子规》,我们就开个学习《弟子规》的幼儿园吧。我当时以为赶时髦肯定挣钱。可妈又说了,你开这样的幼儿园最起码你得自己先学学吧,要不你自己都不知道《弟子规》是啥玩意,你怎么教别人家孩子呀。我说行,你给我找地方学吧。这样我就来到了抚顺传统文化研究会学习了。这一学,我才知道,自己以前是个多么缺德的人,我明白了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必招凶险啊!值得庆幸的是,幸好我们老朱家祖上有德,能让我接触到古圣先贤的教诲,要不我真不知道自己以后会是什么样子,现在想想都后怕。从此以后,我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穿戴不再臭美,我把所有的衣服都收了起来,现在我就两件衣服来回换着穿;吃饭不再挑食,以前在家拿牛奶当水喝,现在改喝白开水了;无事不再上网,我认识到网上的那些都是虚拟的,玩网络游戏只能让自己的欲望膨胀,迷失心智,让人生观和世界观扭曲变型。《弟子规》让我知道了劳动的好处,过去在家什么都不干,连袜子都没洗过,如今我可以在《弟子规》学习班当一名义工,下厨房干杂活了。干了3天之后,我才理解以前我妈妈是多么地辛苦,妈妈自己一个人又要给我做饭又要洗衣服,白天还要到超市卖货,多么地不容易。现在我学会了做饭、炒菜,我父母看到我这些变化特别高兴,他们没想到我这个生活低能儿现在可以自立了。感恩抚顺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弟子规学习班给了我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我更要感恩老师、感恩父母、感恩所有关心爱护我的人。 〖圣言〗 姑娘是世界的源头,源不浊,水流自清。【解密】 要想避免源头被污染,就要从小施以良好的道德教育,让孩子养成常怀孝敬父母师长的敬畏心和感恩心,不能要啥给啥,要先使她尝得苦中苦,才会懂得珍惜财物,才不敢为所欲为。【作者简介】刘卫(网名法卫,号法卫居士),抚顺市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家协会会员,抚顺市国学交流协会理事。从爱好文学到转而从事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和宣传,先后编写出版了《绿色之旅》、《幸福人生解密》、忏悔录《我错了》,并为抚顺市传统文化学校主编了《阳光照亮的地方》一书。特别是近年来对堕胎現象的深入研究与思考,编写出版了一部系统论述堕胎真相的科普书《生命之痛》。志在借文学之笔修正"我见",弘传圣贤教育。
发布者:谨 琼阅读3896评论0点赞3转发
2020年12月23日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然而南方和北方的冬至也不一样,冬至是吃饺子的时节,但是并非所有人都吃饺子,北方人有吃饺子习俗,南方人则有吃汤圆的习俗。汤圆,跟“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  为了让队员们更好地了解冬至,各班开展了“喜迎冬至 温暖过冬”冬至主题班会,让同学们更多的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校园里,老师们围在一起包饺子,冬至虽冷但大家的温暖不减。  孩子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北方人冬至要吃饺子吗?来看看央视新闻是怎么说的。邯郸市复兴区人民小学
发布者:燕赵文化阅读2881评论0点赞5转发
2020年12月22日
许巍再也不会追求大红大紫了。穿过幽暗的岁月才发现,别人的掌声会成为牢笼,外界的赞美会成为枷锁。而所谓的梦想和远方,跟真实的幸福,永隔一江水。原来,平淡无奇、不成功、不成名、不抑郁、不遍体鳞伤,哪怕一无所获地度过一生,挺好的。何必仗剑走天涯,天涯就在脚下。何必追寻诗和远方,人生的最后一程,总是要回家。 1990年,崔健在西安唱了一首歌,叫《一无所有》。“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那是激情又充满诗意的年代,人们热爱知识与艺术创作,音乐更是人们表达自我的方式。中国的摇滚乐,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严肃板着面孔的时代,崔健的阵阵嘶吼让台下的观众陷入了疯狂中,这其中便有许巍。他站在人群中,听到崔健的一声呐喊,瞬间战栗不已,心想:原来歌还能这么唱!呐喊过后,有些不可名状的东西已在少年的内心发生着改变。22岁这年,许巍感觉生命有股狂热汹涌而来,当看热闹的人群远去,他决定用一生的时间去玩摇滚乐。 2019年夏天,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场馆内,人头攒动,座无虚席。上万人的到来只为一人,他的名字叫许巍。 人群的嘈杂很快停止,灯光暗了下来,听众们都坐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舞台中央的巨大蓝莲花开始旋转上升,气氛静谧,仿佛大家都在屏住呼吸期待着什么。 许巍出来了。眼前的这个男人,看上去平和而淡定。放大的现场镜头里,他的皮肤有些粗糙。“当我平静时,我发现这才是正常的状态。我作为普通人,所有的东西跟别人都是一样的。”舞台上,他多数时候弹着吉他浅浅吟唱,唱到尽兴处会跑到吉他手李延亮身边,对弹一段solo,气氛明媚温暖。《无尽光芒》中包含10首歌曲,词曲创作都由许巍一手打造,“有感而发”是他做该专辑的初心,专辑没有主打歌。愿所有的悲伤都化成喜悦的力量就像你爱这世界你无尽的光芒当最后一首歌唱完,舞台背景显示出《无尽光芒》的专辑封面,一轮红日悬挂在地平线上。全场大合唱的时候,镜头随机给观众特写。很多人的穿着都“不够摇滚”,甚至有些普通,从高处看去,一片光海。没有人站起来,没有人说许巍牛,没有人喊摇滚不死……一切都在静静流淌着,回韵悠长。其实2012年到2018年这六年时间里,许巍并没有闲着,创作无时无刻都在进行。 新专辑里10首歌的灵感出现在车上、飞机上、火车上……只要有感觉,任何时候他都可以创作。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的少年,如今也行尽天涯静默山水间,归顺于平淡的生活,追寻着那道属于自己的光芒。 他像毛姆笔下的查尔斯,“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可33年前的许巍,并未如此平和。 “我觉得我一定要做崔健这样的音乐,我要像他一样,我不知道我有没有这个能力,但我想尝试。”18岁之前的许巍,是反叛的。他拒绝生活在父母的期望里,考上大学,进中科院是父母给他定下的目标。 可许巍只想一心做音乐,和所有想要表达自我的年轻人一样,他也买了一把吉他。 在高考前,他背着吉他离家出走了,开始了走穴演出的生活。从福建到广州,许巍跟着搬运工人一起坐大卡车,又要帮着搬乐器。 从晚上八点到凌晨四点,当天演出完连夜拆台,再坐大卡车去下一个县城搭台。 选择梦想像是选择了一种困窘,饿的时候一天吃一顿。那年他18岁,不曾觉得痛苦。 许巍把那段日子,看成是动荡的岁月。 之后的他在西安组建了自己的乐队,取名叫“飞”。同年12月,他们举行了首次公演,获得不错的反响。飞乐队 许巍(左2)遗憾的是,尽管人们对这个年轻的乐队一度充满了期待,他们还是解散了。 解散的原因很现实,连饭都吃不上了,还谈什么音乐与梦想。 原本五人的乐队,最后就剩许巍一人。他陷入苦闷之中,在一种极度无奈和近乎绝望的心境下,写出两首作品《两天》和《青鸟》。“我只有两天,我从没有把握一天用来出生,一天用来死亡我只有两天,我从没有把握一天用来希望,一天用来绝望”粗粝的躁动中,是迷茫与不甘。1994年,许巍带着这两首歌的小样,去往北京,他相信自己可以成为崔健那样的摇滚歌手。 很快,红星音乐生产社签下了许巍。他的《两天》与崔健的《一无所有》一起被收入《中国当代诗歌文选》。正在他意气风发,红星音乐的老板陈健添,跑过来跟他说:“你形象一般,你不像郑钧那么偶像,想要把你捧红太难,而且你的音乐太另类了。” 这一年,窦唯、张楚和何勇作为魔岩三杰,在香港红磡闹出了大动静。 黑豹的“穿刺行动”也开始巡演,崔健早已远赴柏林,大谈《一块红布》时说:“艺术没有政治的目的,但有政治的责任。” 而彼时的许巍,还是一个寄人篱下的北漂。 1997年,在北京西郊一个6平米的宿舍里,他写出了第一张正式专辑《在别处》。在这张专辑的名单中,我们能看到许多响亮的名字:制作人张亚东,吉他手李延亮,鼓手赵牧阳…… 当时窦唯、高晓松都在录音棚外头看:这哥们太牛了。可这终究是少数人的狂欢,这张专辑并没有掀起多大的浪花。对许巍来说,生存仍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那年,他29岁。 许巍在重重的打击与压力之下,得了抑郁症。每晚都失眠,要靠安眠药度日。走在唱片店里,看着一百块钱的原版CD,他非常想听,可是根本买不起。最惨的时候,他为了付房租,将自己最心爱的电吉他卖了,一转身就泪如雨下。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折腾下来,让许巍彻底迷失。在生存面前那纯洁的理想,原来是那么脆弱不堪。 那段日子,郑钧和叶蓓常常给他打电话:“你需要钱吗?”许巍总说不要。2000年,他靠吃药录制了第二张专辑《那一年》,反响依旧平平。许巍和红星社最终解约,头也不回地回到了故乡西安。这么多年,摇滚歌手的理想,推着他不断往前走,突然就消失不见,人生的全部支撑都崩塌了。 在最为抑郁的日子里,他多次想从楼上跳下去,结束一切。 “你每天要和一万个要自杀的念头去作斗争,再用一万零一个念头去战胜它”。 他总是忍不住和父母交代后事,那时候许巍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以为真的过不去了。还好在最低迷的时候,有家人的陪伴。一天,许巍独自走在西安的街上,突然听到天桥下的流浪歌手在唱自己的歌,深情而真挚。 他听完,红着眼睛走了。 也是在那个时候,他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我就不能老老实实过日子?为什么我从小到大,就一定要成为一个什么什么人? 许巍开始学习传统文化,研读历史,每天准时起床,坚持锻炼。 他尝试在创作里渗透禅意,后来又从论语、中庸、道德经一直到佛经、佛法,认真研究。 最终,佛教的信仰给他带去深刻的转变,“它让我走过去,三十岁,我会反思自己,看到太多问题,就开始自省了。” 许巍自我救赎后,放下成功的执念,决定做个普通人,挺好。放过自己后,他听披头士,感受到音乐的力量不再是之前的锋利与控诉。音乐是可以救人的,它成为一种救赎,它救了他。2000年,宋柯给他打电话,让他回来帮叶蓓的新专辑《双鱼》做制作。 许巍轻松地重回北京,也在2002年出了自己的第三张专辑《时光漫步》。彼时的他扎起长发,穿着牛仔裤,脸上有了温暖的笑。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穿过幽暗的岁月,也曾感到彷徨当你低头的瞬间,才发觉脚下的路” 《时光漫步》这张专辑一经发行,让许巍火得一塌糊涂。蓝莲花许巍 - 此时此刻 巡回演唱会那首《蓝莲花》传唱度极高,成为了经典。在外人看来,一度颓败的许巍,终于迎来了事业的巅峰。 在郑钧、老狼、朴树、叶蓓等民谣和摇滚歌手都还在卖力做唱片的年代,许巍不仅没被市场淹没,反而站稳了脚跟。 他不需要佶屈聱牙的字句,用平实无华的歌词与曲调就能将听众们吸引。 最终能帮到许巍的,还是音乐。他那颗对音乐赤诚的心,从来不曾改变过。2005年8月13日,北京工人体育馆。 这是许巍首次大型个人演唱会,台上的人露着腼腆的微笑,台下的人等了十年。 当背着吉他的许巍望向万人的场地座无虚席的时候,笑得像孩子一样开心,他在26首歌里唱完了自己过去的十年。 “我觉得跟做梦一样。” 那晚,崔健也在现场。 很多年以来,许巍都在埋头做自己的事情,不管喜怒哀乐都是自己在折腾。 突然有一天他要开演唱会了,才反应过来,原来有那么多的人在和他一起成长。 那一刻,他不觉得孤独了。 后来,他说: “很多东西突然在改变是因为从原来一个文艺青年或者说觉得自己是艺术家什么的,突然心态有改变,就是其实我是一个老百姓,我就是一普通人。”七年后,许巍活得更为透彻了,他写了一首《空谷幽兰》,字里行间满是禅意。 在对生活有了深刻感受后,许巍开始歌唱外界万物,词曲里少了偏执,多了些对过往岁月回望的赤诚。唱歌的人释怀了,可摇滚青年们的脸上露出失望的神情,甚至有人开始骂他是摇滚叛徒。 他们觉得许巍变了,不再呐喊的作品变得像背景音乐。 对此,许巍说:“一个人连生活都成问题了,你还指望他去听摇滚?背景音乐挺好的,可以让我的心灵变得很舒缓,同时让我很放松,我可以安心做自己的事情。”时至今日,外界对他的音乐“是否摇滚”仍在争辩。 争议还在继续着,而许巍已默默走到了更远的地方。 那个地方,是自己的内心,他不再向外界索取。 2014年,许巍开启了英伦之行。也是在那年,他将一个刻有“许巍xuwei”字样的砖头,镶在利物浦洞窟酒吧的名人墙上。 这个酒吧,是披头士乐队的成名之地。而许巍,成为了这面名人墙上的第一位中国音乐人。 2013年高晓松创作了一首歌,名叫《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他写完后,觉得只有许巍可以将这首歌唱出它应有的味道,然后把稿子放在一边。 高晓松觉得作品写完之后,如果过了一年还能再想起来,就证明这首歌还不错。2016年初,高晓松想起了那首歌,最终由许巍演唱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这是他第一次唱由其他人创作的音乐作品。 有听众听这首歌时,一直期待着高潮,听到最后才发现没有高音。 生活本就是平淡,虽不止眼前的苟且,但也要默默追逐自己耀眼的瞬间。 这年,有人问了许巍一个问题:假如穿越回二十年前,会对那时候的自己说什么? 许巍回答:“玩开心点,爱谁谁。”如今的他在北京西郊农村,租了一个果园,住在里面专心做自己的音乐。他越来越喜欢清静了,鲜少去人多的地方。每天在家中写歌,读书,不再轻易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听众们早已放弃捕捉许巍的日常生活,他不用微博,也不参加综艺,不领奖,不接受群访。 在真人秀场,前辈们被请去综艺里重新发光发热,为鲜肉保驾护航。大师出山,既抢手又场面。 这些他都明白,却依然拒绝。吉他手李延亮说:“这是种精神洁癖,他觉得不好的东西,会选择躲避。” 有些事,不是不会做,是不愿意。 一个能把全场几万人唱得热血沸腾的男人,却无法在镜头前流畅地讲几句场面话,这是许巍的选择。 面对如此平淡悠然的日子,他很满足: 人生三大悲,少年得志,中年失业,晚年入花丛。还好,我都没有。这几年,他反复观看《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里面的师傅在离开工作之后就过着平淡的日子。 这类似他当下的状态,不疾不徐。许巍每天看日出、喝茶、弹琴,研究佛家文化。他以一个音乐人,而不是流行歌手或摇滚明星的身份,认真生活着。 生活中的许巍比普通人还普通。 个子不高,长相平平,板正的寸头,面对镜头紧张到不行。把这样的许巍丢进人海,真的会瞬间“悄然无踪影”。 可是这样一个人,拿起来吉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他的身上有光。“所有人在年轻时最好有点理想,而年纪大一点的时候也要保持一颗少年的心,不要到了年纪就老气横秋。” 2020年7月21日这天,许巍52岁了。和二十多岁的时候一样,他唱的还是自己。 只不过他早已从过去的悲伤,转变成了现在的平静,诠释出自己的慈悲。 在一些许巍的铁粉看来,许巍依旧是个少年,他们称他为“许少年”,觉得他还有一颗赤子之心。 其实暌违已久归来,许巍不再是少年,却也不是庸常的中年人。  2019年,许巍出了新专辑《无尽光芒》。唱片封面写着: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这或许也是彼时,他的心境。 经历了青年到中年,如今的许巍大隐隐于市,沉浸在充满禅意的音乐世界里,褪去了《在别处》里的迷茫,迎来了《无尽光芒》里的温暖。不知他是否还会想到1991年,自己拒绝了第四军医大学的保送名额。 那时,他找领导们解释:“我要做崔健那样的人,崔健特别棒,很厉害,是中国最牛的……” 他们当然不会理解,且反问他:“你确定你能成为崔健吗?”30年时间匆匆而过,让人猝不及防。在尝过苦乐悲欢后,他没有成为崔健,穿过幽暗的岁月,他成为了自己。 在旷野,那些惶然与不甘都已远离,剩下的只有静谧,许巍终于可以睡得好一点。部分参考资料:1、腾讯封面人物第110期:专访许巍2、先锋人物许巍3、鲁豫有约:专访许巍4、《面对面》许巍图片来源:网络来源最人物
发布者:Outstanding阅读4438评论0点赞8转发
2020年12月16日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和阐述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活动。按照抚县教发〔2020〕7号关于印发《关于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的通知要求,依据抚县教发〔2020〕21号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实施方案》的整体部署安排,我县从2020年秋季开展了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新华社北京2017年1月25日电:中办 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新华社北京2017年1月25日电:中办 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中,大力推进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的教育引导,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各级领导走进校园和课堂新华社北京2020年11月27日电:全国政协召开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 围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协商议政。  以推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德育教育体系,实现分层次、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在全县中小学校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与实践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提高自身文明素养,实现五育并举、五育互育,带动学校特色发展。小学低年级,以培育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小学高年级,以提高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初中阶段,以增强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1.知行合一的原则。坚持思想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身体力行,在体验中感悟,在实践中提升。2.继承创新的原则。既要积极吸收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又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探索创新,使之不断丰富和发展。3.家校(园)共育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作用,形成整体合力,发挥积极影响,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4.五育互育的原则。坚持与课程计划相结合;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与学校特色创建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CCTV视频:百善孝为先。  1.传统美德进校园各中小学校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要求,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语文、历史、德育等课程紧密结合,通过学科教育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渗透。按照《抚顺县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要求,进一步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全面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内容、渊源及相关故事,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期间组织开展朗诵、舞蹈、讲故事、写诗作词等教育活动,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大力弘扬孝敬文化、慈善文化、诚信文化等,引导广大中小学生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2.民族精神进校园开展以爱国爱家、团结友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进校园活动。按照《抚顺县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要求,进一步深入开展“让我是中国人植根于心”的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重大历史事件和中华历史名人纪念活动、国家公祭仪式、烈士纪念日,充分利用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遗迹等,展示爱国主义深刻内涵,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依托主题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团(队)日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等载体,开展演讲、辩论、征文、歌咏、爱国主义影视片欣赏等活动。各学校班级至少组织召开一次“让我是中国人植根于心”主题班会,每学期出刊一期宣传专栏和班级黑板报。通过本活动,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中小学生爱国主义热情,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中华优秀经典诵读工程进校园中华优秀经典诵读工程进校园内容包括:校内达标篇、校内拓展篇和课外拓展篇。校内达标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古今优秀古诗文135篇(段),其中1~6年级75篇,7~9年级60篇。校内拓展篇首次开展校内拓展学习的年级,都要以诵读并落实《弟子规》为基础,采取《弟子规》+N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适当弥补前几年级的学习内容,同时,不要单纯追求学习进度,重要的是要保证学习的质量和效果。课外拓展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归根到底就是立德树人。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立德树人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开启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坚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以德育为先、以德塑魂,教育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注重在生活实践中点滴积累,积跬步至千里、养小德成大德。整体规划党课培训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只有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春风化雨、凝聚人心,才能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汇聚起铸就教育强国的磅礴力量。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真正的经典书籍,一定是有着未见而声名远扬、久读而念念不忘的内在力量。因为所谓“经典”,就是已经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固化为时代坐标的、传承着精神高度的典籍,这样的书籍,是每一代人都不能绕过的人类智慧的巅峰作品,也是每一个读书人都不该错过的最有价值的权威典范。真正的好书,就如同是一个在社会上颇具名望又在私下里谆谆善诱的良友。就像清代金缨所著《格言联璧》里说:“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而法国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也说:“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与经典同在,与圣贤为伍,只要一个人把任何一本经典读一百遍,他必将从经典中提升其为学的能力,必定能从经典中领悟其为人之道,必定能变化其气质,开阔其胸襟,启发其智慧,并且这一百遍经典必将影响其一生!爱他,就让他诵读经典吧!责任编辑:许来
发布者:南溪阅读3589评论0点赞15转发
2020年12月16日
“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智慧的积累,是我们民族的根,应该很好地吸收传承”  问: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您出席了座谈会并发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请谈谈您的理解。樊锦诗:文化自信,我理解,就是说我们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充分肯定和坚守。文化自信是其他自信的源头,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精神独立性,关系到国运兴衰。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物质,我们的社会离不开经济,可是也不能没有文化。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方方面面。中国特色“道路”、“理论”和“制度”的选择,背后都有深厚的文化根基。那么我们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呢?我认为很重要的一个源头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智慧的积累,是我们特有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根,应该很好地吸收传承。像仁义礼智信,以民为本,天下大同等很多好的思想,现在仍有价值,值得我们传承弘扬。现在老提建设小康社会,“小康”这一概念哪儿来的?《诗经》《礼记》里都提到过。我们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未曾中断,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所不可比拟的。我到美国去,别人介绍这位女士是敦煌来的,懂的人立马肃然起敬。这份敬意,不是对我,而是对敦煌的尊重。人们为什么这么尊重敦煌?就是因为敦煌是我们古代文化的宝库。同时代的、留在中国其他地方的传统文化记录不少都被抹去了,只有敦煌留下了,于是敦煌就成了唯一。守护敦煌,就是守护我们传统文化的根,也是守护我们未来发展的根基。当然,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符合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应该很好地弘扬,把它的基本的文化基因跟我们当代社会结合起来,和当今的问题结合起来。外国的好东西我们也要借鉴,但决不能照搬,那样就会水土不服。发展中国的现代化,是在我们祖国的土地上,我们不能离开我们的根基。问:在最近召开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领导干部要不忘初心、坚守正道,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您认为党员干部应该如何践行“文化自信”?樊锦诗:刚才也提到,我们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以我觉得党员干部坚定文化自信,先得学习、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弘扬对滋养人们的心灵、道德和素质都非常有意义,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我经常说,软实力实际上是个硬东西。我们研究院很多人有个习惯,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去洞窟那看看。看到这些美丽的壁画、雕塑,就会沉浸其中,忘却尘世的烦恼,心灵得到一种慰藉。这个过程也是慢慢接受文化陶冶,不断提升自己人文素养、精神境界和道德素质的过程。有句话叫“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说要用人文精神来教化天下。咱们的老祖宗在这方面留下来的文化经典浩如烟海,蕴含着丰富的修身处世、治国理政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像“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等。党员干部如果真能把这些思想融会贯通,他的思想觉悟就会提高,就能自觉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实际上监督也罢,制度也罢,主要是管那些不自觉的人。自己提高了还不够,党员干部还得起带头模范作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让更多人学习了解,坚定文化自信。除了优秀传统文化,很多近现代积累下来的其他好的精神和传统也都值得弘扬,比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文化,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等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有了这种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精神和信念,还有什么是干不好、干不成的?所以说,不仅党员干部,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滋养,有了这样一种多层次的、深厚的文化积淀,人的思想境界和素质必然不同。樊锦诗接受本网专访“敦煌是永远读不完的,无论你读书万卷还是学富五车,在敦煌面前,你永远是个才疏学浅的小后生”问:敦煌莫高窟及藏经洞文物,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性成果。您说:“敦煌是一部千年的中华形象历史。”请您谈谈其文化艺术价值和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樊锦诗:我先简单介绍一点背景。敦煌有历史记载已2000多年,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咽喉之地”。敦煌莫高窟是公元4到14世纪,历经10个朝代连续1000年的建造留下来的。它有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000多尊彩塑。所以这确实是个文化艺术宝库。莫高窟的艺术主题是佛教,它是形象艺术的佛教,但它所承载的又不仅仅是一千年的形象的佛教史,还是一千年的绘画史、一千年的雕塑史、一千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所以说敦煌是一部千年的中华形象历史。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审议批准,将莫高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按照遴选条件规定,文化遗产只要达到六条标准中的一条,就可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而莫高窟符合全部六条标准。这充分说明莫高窟是一处具有全世界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化遗产。我再说说它的艺术价值。这是连续1000年创造的非常高深的或者有突出价值的艺术。它是多门类的艺术,除了建筑、壁画、雕塑以外,还有书法、音乐、舞蹈艺术。搞音乐,搞舞蹈的人到了莫高窟就太高兴了,这里是音乐宝库,舞蹈宝库。莫高窟壁画内容特别丰富。它为了说明佛教的教义,用各种画去表现,人物画,山水画,建筑画,风情民俗画。此外,壁画里还反映了工农商业,民情风俗,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科学技术,医学,天文,算术,印刷,民族,外来文明等等。所以说它是“百科全书式的宝库”、“墙壁上的博物馆”。比如第156窟有一幅壁画,画里有人推着一辆婴儿车,四个轱辘,跟现在的婴儿车很像。实际上它不是表现婴儿车,而是用母亲推婴儿车来说明父母养育子女,从婴儿出生,到成长成人,父母是如此艰辛,所以我们要知道报父母的恩。再比如说装饰图案画,那也是一千年,人物画也是一千年,山水画也是一千年。敦煌的画有清晰的发展脉络,而且构成了敦煌石窟自己独特的体系。这也都是我们独特的地方,也可以说它的价值。懂艺术的人都知道这里的好。国画大师张大千不远万里,长途跋涉来到敦煌,一待两年多,就是为了看六朝跟唐代的画。他很有眼光。我们从十六国到唐代,六七百年,这段时间是画家、中国艺术发展特别快、富有成就和创造性的时期,名家辈出,可惜画作多为失传。但敦煌保存了下来,还是真迹。所以从艺术上来说,这是非常难得的。藏经洞也是一个宝库。敦煌藏经洞文书,和殷墟甲骨、明清档案、居延汉简一起,被称为20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1900年6月22日,寄居敦煌莫高窟下寺的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第16窟积沙时,发现了公元5世纪至11世纪初的宗教经卷、社会文书、中国四部书、非汉文文献,以及绢画和刺绣文物等共计5万余件。藏经洞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一是新资料。藏经洞发现前,人们所见的书一般都是印刷的,没有什么写本。藏经洞里保存的大都是写本,很多是失传的典籍文献,特别珍贵,既有宗教经典文献,还有《史记》《汉书》等丰富的资料。二是资料范围异常广泛,内容无限丰富,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宝藏。它包括社会文化方方面面的历史记录,比如说唐代的法律、地契、债券等,都是对古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好多已经失传了的东西在这里发现了。比如白话文、通俗文是哪儿来的?以前是不知道的,藏经洞发现后就知道了,是唐宋时代流行的话本、变文等那儿来的。汉文以外,还有希伯来文,粟特文,突厥文,回鹘文,吐蕃文等等,对于我们研究亚洲的历史,研究中西文化交往非常重要。所以历史学家周一良先生说藏经洞是“方面异常广泛,内容无限丰富”。敦煌是永远读不完的,无论你读书万卷还是学富五车,在敦煌面前,你永远是个才疏学浅的小后生。樊锦诗接受本网专访 “越深入了解我们中国古代文化,就越会觉得中华民族是非常伟大的”问: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如何激活历史文物资源的生命力,让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真正活起来,您有何体会和建议?樊锦诗:“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我认为就是要把文物和时代相结合,把继承和弘扬相结合,让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这些原来也不是没有做,但做的还是不够。我想主要有三方面。首先要做好保护,要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必须以保护为基础。文物是古代文化智慧的积累、结晶和载体。它们既珍贵稀有,又脆弱易损,一旦破坏,便不可再生,将永远消失。所以,保护是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保护根本谈不上利用。其次是整理研究,挖掘价值。我们不能为了保护而保护,而是要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我们的责任之一就是要去研究、挖掘历史文物的价值,这是做好传承的基础。你自己都没有弄懂,不知道它好在什么地方,怎么去传承呢?最后是弘扬,也就是让它“活”起来。科技发展到今天,让文物“活起来”的方法手段非常丰富。敦煌研究院也在不断探索,如何在保护好文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莫高窟的教育弘扬传承功能。一方面,我们精心挑选了不同时代、不同窟型、不同彩塑、不同壁画等代表性敦煌艺术向游客开放,使游客在短时间的观赏中能领略洞窟的精华。另一方面,我们还在莫高窟建设了博物馆和藏经洞陈列馆,进一步解读莫高窟的文化价值。莫高窟是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为了让它发挥更大的弘扬功能,我们主动把莫高窟“搬出去”,让它走出敦煌、走出甘肃、走出国门。比如,利用数字化,将电子版壁画放到网上供大家线上浏览;出版通俗读物;在国内外举办敦煌艺术展览等等。我们必须热爱自己的文化。我们有些人,老爱跟西方去比,说西方好,但他们对我们中国古代文化其实并不懂。当他们越深入了解我们中国古代文化,就越会觉得中华民族是非常伟大的。咱们的中华文明,一代一代不断传承下来,博大精深,中国的年轻人都应该好好了解一下,不能让我们老祖宗优秀的东西丢失。 樊锦诗接受本网专访 “‘数字敦煌’的意义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是完整、真实、可持续地保护好敦煌石窟,并传给子孙后代”问:历经千年风霜,莫高窟里的壁画、彩塑等面临着“不可逆”的退化。为破解这个困局,您提出“数字敦煌”的理念,以实现文化遗产的永续利用。请您介绍一下“数字敦煌”实现了您的理想吗?樊锦诗:世界上就一个敦煌,如果没有了,很多中国古典文化艺术就见不着了。我们确实很担心,一直在想办法。开始我也不懂,以为保护就是加固工程。后来我慢慢知道,保护原来是多学科的。特别看到壁画和彩塑退化,我就抓紧做档案,拍照记录。但是照片时间久了会退化和变色,录像会消磁。我想,那就眼看着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慢慢消失吗?总有一天可能洞还在,画却斑驳不清,甚至最后就没有了。为此,我很担心,所以就老在想这个事情。80年代末,去北京出差,人家给我演示电脑,说只要数字化就不会变了。我们就想着把敦煌也数字化。国家还给我们投了专项经费。后来不断试验,慢慢改进。现在做数字敦煌档案都有软件,可以自动校正颜色。也有了一套规范,轨道怎么铺,灯光怎么打等等。但也不是光做档案就行了,还可以拿出来用。来莫高窟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1979年开放,也就一万多人次;1984年是10万人次;1999年20万人次;2004年突破40万人次;2015年已达到115万人次。我想,这么看下去洞窟不就看坏了吗?因为很多洞窟空间不大,而且游客呼吸要排出二氧化碳等,带来温度和湿度的变化,都直接影响到壁画的保护。所以我想,对游客的参观一定要有所限制。但游客来了也不能不让看。限制也不行,看坏了也不行,那怎么办呢?敦煌数字化给了我们启示,用电影把敦煌艺术“搬出”洞窟,让游客在窟外看窟。这样洞的压力减少了,而且观众还能看好。通过敦煌数字化,既可以做保护档案,也可以为研究提供资料,还可以为旅游开发数字节目。即使实物退化了,它还在。“数字敦煌”的意义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是完整、真实、可持续地保护好敦煌石窟,并传给子孙后代。樊锦诗接受本网专访 “一切工作都是人在做,有好的人,才能做出好的事”问:敦煌研究院身处戈壁荒漠之中,生活条件相对艰苦,却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敦煌人扎根荒漠、默默守护。您曾用“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四句话概括“莫高精神”,请您具体谈谈。樊锦诗:刚才我们也谈到数字敦煌、谈到科技,但这些其实都只是手段,敦煌石窟能不能保护好说到底还得靠人。敦煌研究院成立70多年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不竭源泉和强大动力,就是莫高窟人以智慧和汗水积淀下来的“莫高精神”。谁都在坚守,可我们是在茫茫大漠中坚守,那种艰苦条件是难以想象的。过去,这里缺水没电,房子和家具都是土块垒的,门是透风的,天花板是用报纸糊的。进洞没有楼梯,就是靠在一根长木头的左右两侧分别插入短木条的“蜈蚣梯”攀登进洞。洞里黑乎乎的,那时临摹壁画只能靠镜子和白纸反射洞外的日光。现在条件虽然改善了,但与外面相比仍显艰苦单调。甘于奉献,指的是敦煌研究院的人都是“自投罗网”,自愿来到这里的,是“打不走的莫高窟人”。很多人完全可以到别的地方去谋得条件更好的工作,甚至一些人博士毕业后还有人来挖他,都没走。勇于担当,是讲敦煌研究院自诞生之日起,就自觉以保护、研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开拓进取,就是要讲科学,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把敦煌文化保护好,守住这个文化宝藏。敦煌的条件确实相对艰苦,但我相信,金钱和享受并不是人生选择的唯一标准。敦煌的艺术宝藏,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年轻人。现在的年轻人,他们面对的诱惑比我们那个年代更多,能守住寂寞,不容易。所以敦煌研究院也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创造机会让他们重返大学,攻读硕博学位,出国深造,广泛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等等。我相信,一切工作都是人在做,有好的人,才能做出好的事。世界永远是年轻人的,文物事业始终要交托给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一样的道理,我们的文化建设能不能搞好,中华文化能不能可持续地、富有创造性地传承下去,关键同样在人才。问:您扎根敦煌50多年,虽已78岁,仍在为敦煌研究院的事业奔波忙碌,可以说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敦煌。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支撑您这样的人生选择?樊锦诗:其实很多事情说白了就是一种习惯。我们家五姊妹从小受家里熏陶,长大后干什么工作都非常认真,不会偷懒。我毕业后服从分配来敦煌工作,父亲开始还写信反对,得知我去意已决后,就只说了一句话:“既然选择了,就要好好干。”自己水平也不高,认真做都未必做好,再不认真,就会做的一塌糊涂。我想总有一天要回上海老家的。什么时候呢?就是自己身体真的不行了,走不动也干不动了,在敦煌研究院也起不了什么作用,反而成为人家的包袱,那时候肯定就要走。现在做点事情也好,人老不做事情脑子就容易锈掉。 樊锦诗讲解壁画“一个人衣食住行等习惯的养成其实和家风、家教关系最大”问:古人说:“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家风建设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要内容。请您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家风、家教对一个人的影响。樊锦诗:我觉得家风特别重要。一个人衣食住行等习惯的养成其实和家风、家教关系最大。在家里,从小就得教育孩子懂得礼义廉耻,勤劳俭朴。礼就是规矩,义就是道义,廉就是清廉,耻就是知耻。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到现在都还适用,一点也不过时。如果有这样一种家教,我想小孩的基础就打好了。古人讲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就是说要有规矩。在家讲规矩,出去做事更要讲规矩。小时候不仅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规矩、学做人。礼义廉耻都是从小事开始做起。不要看不起小事,它会由小变大。我们现在有的党员干部就经不起诱惑,看到别人锦衣玉食,就心生羡慕。慢慢地思想被腐蚀,开始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你只要伸一次手,就敢伸第二次。这就说明小时候家里没教育好,或者他自己本来思想就不怎么健康,经不住社会上的物质考验和诱惑。樊锦诗在陈列馆复制洞窟接受本网专访 “党中央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非常得民心的一件事”问:您如何看待十八大以来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樊锦诗: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非常得民心的一件事。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就盼望有清官,这是民心所向。对不正之风,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心头自然有杆秤。所以,十八大后,大家普遍认为抓反腐抓得好,社会风气也确实有所好转,大吃大喝现象也少多了。这对我们国家今后的发展,对提高党的威信都非常重要。俗话说“公生明,廉生威”。如果我们的干部队伍能廉洁从政,廉洁用权,依法办事,公正办事,那我们的政府就是有效率的,也是符合民心的。反过来,如果领导干部贪污受贿、以权谋私,老百姓就会不满。“官德如风,民德如草”,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中间的骨干,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大家都看着呢。如果他们违法乱纪,用公款大吃大喝,享乐奢靡,那下面也会跟风。作为老百姓,我们也期望政府干干净净,国家健康发展,所以反腐败确实是大快民心。问:请您给广大党员干部题写一段寄语。樊锦诗:学中华传统美德,做焦裕禄式干部。一个学,一个做。党员领导干部一方面要吸收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带头涵养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另一方面要做一个焦裕禄式的好干部。焦裕禄确实让人很佩服,我们的干部若都能像他那样做,中国就会很了不起。(采访整理 邢婷婷 摄影 胡思远) 樊锦诗寄语广大党员干部樊锦诗简介樊锦诗,1938年出生,1963年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主要致力于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敦煌学者。冬日的莫高窟采访札记:敦煌的女儿 一生的守望她25岁来到西北一隅的莫高窟,用半个多世纪的执着和坚守,谱写了一个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她在敦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管理等领域开拓创新,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著名敦煌学者。她,就是“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冬日的莫高窟苍凉枯索,别有一番意味。在敦煌研究院办公区,见到刚出差回来的樊锦诗。已近杖朝之年的她在外套包裹下更显瘦小,头发花白,背已微驼。“同意去敦煌”。1963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毕业,坐了两天三夜火车来到戈壁大漠深处的敦煌莫高窟,从此再未离开。工作伊始,艰苦的条件令一直生活在大城市的她“难以想象”:喝的是盐碱水,吃的是“老三片”(土豆片、白菜片、萝卜片),住的是土坯房,上个厕所还得走很远的路。她坦言,“其实那时候没想在敦煌干一辈子,也想过离开来着,结果没走成。后来干着干着就爱上了,就离不开了。”采访过程中,樊锦诗对敦煌的爱溢于言表。谈到敦煌石窟,她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丝毫不像一个老者。对她而言,个人的衰老不算什么,但石窟决不能迅速老去。五十多年里,樊锦诗潜心石窟的考古研究与保护利用,提出“莫高窟治沙工程”等十三项文物保护与利用工程,并在全国文物单位中率先运用数字技术开展敦煌文物的大规模存储,实现石窟的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被评价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千年敦煌面前,樊锦诗称自己不过是个“小后生”,而这样的“小后生”在敦煌研究院还有很多。七十多年来,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几代莫高人用毕生与毁灭抗争,同大自然赛跑,以期让莫高窟保存得久一些,再久一些。他们以智慧和汗水积淀下来“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始终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政协委员、双百人物、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樊锦诗的头衔荣誉可以列出长长一串。但对这些,她极为淡然。“要不是敦煌,人家知道我是谁?那不是我的荣誉,是敦煌的荣誉,是大家的辛苦。”在她心里眼里,只有为敦煌多做点事,才是实的。如今虽已卸任院长一职,樊锦诗却退而不休,讲座、研究、学术会议……日程依旧排得满满当当。“只要还能干得动,还能为敦煌研究院起点作用,就继续再干点。”问及有没有回归故乡上海的打算,樊锦诗笑笑说总有一天要回去的。什么时候呢?“就是自己走不动也干不动,成为敦煌研究院的包袱了,那时候肯定就要走。”还是敦煌,她的心里,只有敦煌。(邢婷婷)​文章来源:中纪委网站 
发布者:南溪阅读5383评论0点赞18转发
2020年12月16日
​“说实在的,我说的水平多高吗?我觉得我的老师比我高,我只是赶上了好时代,占了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当时文艺舞台不那么繁华,《岳飞传》一播出去,大家就都听到了;地利,我是个北方人,北方的普通话,不管南北都听得懂;人和,评书是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势太大,适合中国人听。得益于这几个优点,我占了便宜,走到今天我还得感激观众,感谢国家,感谢党的培养。”——刘兰芳 出身曲艺世家我的家庭是曲艺世家,我母亲姊妹三个,我的大姨跟窦贵山学东北大鼓,后来传给我的二姨,二姨又传给我的母亲,我母亲12岁就唱东北大鼓,会四十多段,专职唱单段,一直唱到32岁,解放后单段不流行了,她就改长篇,我打小就是在这种曲艺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 刘兰芳先生早期演出照片(王印权老师提供)我姨母的女儿和两姨哥一直在沈阳演出,后来回到了辽阳,我常去听书。我姨母告诉我,你是这个料。等到1957年,家里太困难了,我就学《王二姐思夫》《封神演义》,自己写一段,说一段,在家里说唱。后来辽阳来了一位说书先生,是女大鼓书,叫杨丽环(音),清字门儿的,有人介绍我拜杨丽环为师,杨丽环一看我就很喜欢,我当时才十几岁,初中二年从学校出来就不再念书了。三年学徒一年效力,管吃不管穿。我这个女师傅是河南人,会弹弦,既能唱东北又能唱西河,还会唱河南坠子。师傅给我起的名字叫刘继红(音),我最开始是跟她学弦。 刘兰芳先生早期演出照片(王印权老师提供)解放前后没有电视,没有广播,多半中国人的文化知识来源于听书、看戏,所以茶馆特别兴旺。有一次,鞍山曲艺团书队长杨成田先生到许长好茶馆说书,他说的是《杨家将》,我就躲在一边听书。他发现有个小女孩听书,就问我你是哪的,我说我母亲叫刘如莲(音),是唱东北大鼓的,他就知道了。后来杨成田老师去我家跟我母亲说,鞍山曲艺团招收说书学员,当时我妈特别高兴,因为可以少一个人吃饭,后来我就打个小行李卷儿跟着去了。在鞍山曲艺团的学徒生活进入鞍山曲艺团之后,我开始了学徒生活。过去的艺人保守,研究出个书道子,观众认可了,绝对不给你、不教你,叫“宁给一锭金,不给一口春”,“春”是行话,指艺术。你没钱了,我可以给你钱,但是我不教你能耐,因为说书是一层窗户纸,一捅破了,你会了,就抢了我的饭碗,鞍山曲艺团不那样。我们学徒时不许端大茶缸子,夏天不许穿裤头,趿拉鞋也不行,必须利利索索上班,学习延安座谈会的讲话,改造老艺人,我觉得那阵对我来说影响不小。孙惠文是我曲艺团的师父,赵玉峰是我的师爷,师爷那时已经70多岁了,他是西河大鼓东派创始人,平常教西河,不教东北,我只能旁听。他教《三侠五义》,我就记书道子,记词。有时他会说你手势不对,给你摆弄摆弄。师姐周兰君问我,你怎么都会这么多,什么时候学的?我说咱俩一块听的,我是旁听生记住了。那时候上午是学习时间,剩下时间要听两场书,比如从下午1点听到4点,听谁的都行。晚上6点半听到9点半,天天听。那时学习条件艰苦,阴暗的小茶馆没有玻璃,只是纸窗户。屋子里不管冬夏都有炉子,冬天时热水壶还可以取暖,夏天没有降温的。演员只要一上台就是仨小时,不许动,不能上厕所,中间可以休息十分钟,但只能坐着喝口水,喘口气,因为没给你预备厕所,尤其是没有女厕所。我现在可以说书3小时不喝水、也不上厕所,都是那时养成的好习惯。现在看来,年轻时吃点苦是对的,我感谢那个时候。第一次正式登台跟曲艺不搭边要说我的第一次上台,跟曲艺不搭边,居然是当主持人。十几岁时候,辽阳县成立了一个杂技团,我母亲把我送去给人帮忙,那阵叫报幕员。我先报幕,然后唱东北大鼓,给人垫场。后来辽阳县、辽阳市合并我就回家了。 刘兰芳先生早期演出照片(王印权老师提供)回家后不久我到了鞍山曲艺团,到曲艺团就不是单段了,要丁地。什么叫丁地,就是老师病了,不能演出了,就派几个学员去代替演出,当时有肖玉娥、周兰君和我。他们俩垫场,说《三侠五义》,他俩都说完了,剩下就是我了。我有基础,比他们明白点,《封神演义》中的片段、《申公豹》《姜子牙钓鱼》等等。真正出“穴”是在鞍山。我在曲艺团不到三年,1962年就正式演出了。但你是学员,没有好地给你,就去陶关屯(音),在鞍山的郊区。从唱大鼓书到说评书我说唱东北大鼓,实际也是说评书。说长书就是唱一段,说一段,说一段,唱一段,两功要齐头并进。当时,给我弹弦的闫春田老师就说,书你说地比唱得好,你要在说上下功。我的老师孙慧文先生也是说功比唱功好,我的说功特别像我的先生。 刘兰芳先生早期演出照片(王印权老师提供)后来,曲艺团解体,我被分配到无线电四厂当酸洗电镀工人,做线路板,浸银镀银。1971年前后,单位号召业余会演,我还是个工会的小干部抓了不多少节目,我自告奋勇要讲革命故事。演出时正好坐着一位军长,说这人改造得不错,叫她回来吧,我就这么调回来的。当时我是调到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讲革命故事,我的先生从广播电视艺术团也调到这个队,我跟先生学过唱快板,跟他俩唱《备战罐》。我学完快板又唱京东大鼓,后来我发现说故事受欢迎,所以就改说故事了。我应邀到电台录了《海岛女民兵》《闪闪红星》《沸腾群山》《盐民游击队》《战地红缨》《矿山风云》等六部新书。录完新书之后,就说《岳飞传》,《岳飞传》一起来,就不唱了。我唱东北大鼓得的奖不少,像《红枣情》《千里送婴儿》《义犬救主》《满族单鼓》等,其实我唱得比说得好。《岳飞传》一夜成名1963年,我参加中国曲协主席陶钝主持的辽宁省新书好书座谈会,从那时候知道要搞新书,我就录了6部新书。当时录一年的书就给一个小半导体收音机,作为奖励,能打开听声音,我的先生老王说:“我除了爱你就爱它。”新书播出之后,鞍山电台的编辑李喜元说录部传统书吧,可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回家跟老王商量,他说录《岳飞传》吧,这是宣传爱国主义精神的好书,歌颂民族英雄岳飞的,你过去又学过说书,拾起方便,可书道子已经烧了。后来多亏曲艺团的副团长师智富,他是图书馆馆长出身,他拿出一本《钱彩原著》。正好1961年前后,杨成田老师教给我们《岳飞传》,给我们所有学员念书道子,1962年在黑龙江省衡山的时候,我也说过《岳飞传》。一部书上百个人名,刀枪盔甲都不一样,书道子虽然烧毁了,但我还是有印象的。我和先生根据我的记忆,开始了《岳飞传》的整理编创工作。 刘兰芳先生与爱人王印权创作评书《岳飞传》(王印权老师提供)我的先生王印权政治素质比较好,拿掉原著中的封建迷信,吸收其它曲种的精华。戏剧《柜中缘》就是岳雷招亲的故事,原来老书上没有,我们把它移过来,增补一段就是《岳雷招亲》。我们加工整理过程很艰难,我跟先生轮班倒,我写他看,他写我看,后来写着写着就糊涂了。有一次我晚上写完了第二天他一看,“你睡着了写的吧”。我一看谁跟谁也不挨着,一天天都忙迷糊了。 评书《岳飞传》一夜成名(王印权老师提供)全国64家电台节目交换,《岳飞传》得到了最大范围的播放。有一天团长让我去鞍钢演出,有车来接。当时车刚进鞍钢正门就停下来了,鞍钢各个门都有大喇叭,大喇叭哇啦哇啦的,接我的工会主席说兰芳你听这是什么。我一看行人都下了车,推车、低着头,我说中央哪个首长故去了,默哀呢?他说不是,听《岳飞传》呢!他说不但这一个门,鞍钢四个门都这样,只要这个钟点一放《岳飞传》,行人都停下来,低头听,听完再走。这我才知道《岳飞传》的影响,从那之后,就是全国各地山南海北的影响了。从政与业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1996年中组部将我调干到中国曲艺家协会任党组书记。当书记的八年半我不演出,就做领导工作,但是我没忘了的根本,我这个公务员是说书说来的,所以节假日不休息,一律都去录书,我每年有15天年假,再加上节假日和休息日,我歇个三天两天就开始录书,这8年来我录书没断。之后我不当党组书记,只当中国曲协主席才演出,这才有了赢利和收入,我没有怨言,我赢得老百姓的口碑,终生受用。 2016年2月20日,刘兰芳先生在马街参与中国曲协的演出  2016年2月20日,刘兰芳先生在马街为老百姓说书这期间我做的最多的就是道德模范宣讲,第一届道德模范由我一个人在中央台播出之后,中央文明办到各省下发继续播放,有100家电台播出了,反映很好,一共103集。宣传道德模范,讲中国故事,谁也讲不过我们啊,我希望搞曲艺的应该多宣扬道德模范,旧书新说新评,做好传承,为我们的曲艺事业添砖加瓦。至今我连续参加了六届宣传道德模范故事活动。  2017年7月27日,刘先生举办传统文化讲座授徒传艺,传承在肩说好书要重点掌握三门技巧:第一是说单段,单段雕刻得非常完整,一个头发丝也不许差;第二是说长篇书,只有说长篇书才叫说书人,说书人不讲败笔,英雄永远不死,所以一部书说三个月或者一年,得有编的能力;第三是制造悬念的技巧,说书人在茶社两个小时至三个小时为一个段落,电台23分半钟,电视台20分钟,要适应在不同的时间制造悬念,勾挂连环,单扣双扣连环扣,明笔暗笔倒插笔,这个要练。另外作为文艺工作者,必须要有很高的政治素质,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一定要心中有数,不能口无遮拦。2016年2月19日,刘兰芳指导东北大鼓小艺人盛阳说唱东北大鼓 2017年10月24日,刘兰芳与徒弟刘朝进行传承教学片的拍摄我除了带徒弟,一直关注评书的发展。我认为现在最重要的是有演出场所,要有书馆,书馆里出人才。我从斗室小茶馆走出来,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没有捷径。当年,每年365天,我们要说300天书,腊月二十三封箱,正月初二再开书,书馆其实是年轻人的实践场所。在社区办个茶社自娱自乐,说书、唱快板、说相声、唱大鼓,可以轮回演。我们的艺术,就是由小变大的,由老百姓培养起来的。  2017年7月27日,刘先生参加吉林辽源活动直到今天,我还在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努力,努力把自己的艺术推上一个新台阶。我的前一代文盲多,看书识字是后学的;我这一代基础是中学生;我的下一代人是高中大学生。但愿以后都是有文化、有文凭的新的说书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辈新人换旧人,我希望我的徒弟一辈要比一辈强,千万别断代。  2016年2月19日,刘兰芳先生走访看望马街老艺人注:本文内容选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兰芳抢救性记录成果口述访谈稿,经过王印权编辑校对,原载于2019年6月刊《侨园》杂志,有删改。来源:"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
发布者:南溪阅读686评论0点赞7转发
2020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