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中医讲:“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养生命其实就是养阳气。现代人压力大、欲望盛,每天都在损耗自己的阳气,直到伤及根本,疾病丛生。  01  非时作息,阳不归根古人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天地保持一致的作息,是保养精气,旺盛精神的根本。在电子设备发达的今天,熬夜成为普遍现象。阳气耗损而得不到补充,长此以往,坎阳亏虚,脱发、胃病接踵而至。中医认为:“亥子丑”这三个时辰必须入睡,只有这样才能养护生命的根基。  02  嗜食寒凉,兼好甜辣中国人过去喜欢喝“热水”。无论再热的天,也不鼓励大家吃“冷饮”。中医讲:虚虚实实。夏天人的阳气外散,吃冷太多,容易损伤脾胃,寒湿蕴藏在体内,一到冬天就容易发作。脾阳受损,消化不良,消瘦乏力随之而来。甜食容易生痰,人体无法运化,就生湿邪。所以吃糖太多很容易导致阳气损伤。喜欢吃辣,则使人精神亢奋,阳气耗散加快,也会导致阳气亏虚。  03  人造贼风,夏月伤寒夏天人喜欢吹空调,从外面的火炉中进入空调室,顿时一阵舒爽。然而,巨大的温差给人带来巨大的隐患。过度的凉爽,也意味着过多的寒气。中医讲:风邪为百病之长。风邪是百病的先行官,风邪入侵体表,以寒气为主,伤人阳气,从而为百病开路。张仲景的《伤寒论》就是在讲风邪之弊。夏天吹空调太久,一定要注意洗热水澡,如果不能排出寒气,早晚会成为身体的隐患。  04  生育延迟,产房受寒在中医看来,男子的最佳生育年龄为“三八”至“四八”,女子为“三七”至“四七”。如果年纪太大,精血则会亏损,会影响孩子的体质。现代医学从优生优育的角度出发,也证实:女性的生育年龄在23~30周岁之间为最佳时期,男性为30~35周岁。先天阳气不足,影响孩子一生,这是后天很难改变的。产妇和新生儿都极易受到寒邪的侵扰。在产房一定要注意保暖,不然很容易伤阳亏虚。  05  运动不当,得不偿失现在很多人觉得:身体不好,多是缺乏锻炼。运动量上来了,身体慢慢就好了。实际则不然。中医讲:“动能生阳,也能耗阳”。运动能加强血液的流通,适合阳气尚足的人。比如:办公室久坐不动的白领,应酬太多,消化不良的中年人。但是有些人体内的阳气不够,运动之后,阳气外散,身体变得更差。锻炼可以,但要讲究方式方法。阳气不足的,适合慢慢疗养,食补药疗,切忌一味追求锻炼强度。春夏阳气升发,万物复苏,可以适当锻炼。冬天万物敛藏,锻炼以不出汗为益。只有这样,才能养护阳气,养护身体。  06  房事不节,肾阳亏损《老子》曰“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欲望太多,是祸患的根源。现在各类影视杂志,宣传露骨,不知收敛。很多年轻人不知节制,一味放纵。长此以往,肾阳浮于外,人的身体只能越来越差。长此以往,人变得畏寒畏冷,双目无神,做事无法集中精神,事业困顿,更严重的,甚至影响生育。  07  工作烦劳,阳气外张现在人都流行996的工作制。工作时间长,压力大,一年到头,也没有休息时间。过劳伤身,过繁伤阳。一年到头的忙碌,让人的阳气损耗严重。加上没有休息,只能入不敷出,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身体是一切的基础。劳逸结合,注意休息,好好休息,才是养身之道。  08  物欲难止,壮火食气过去,辟谷是道家的修炼方式,传说可以延年益寿。现代科学也证明:少食可以延缓衰老,延长寿命。在物质充足的今天,人的欲望太容易得到满足,于是很多人就不知节制。在美国,肥胖已经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中国,富贵病愈演愈烈,三高比例也逐年升高。《内经》讲:“壮火食气”。中医讲: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减少欲望,就是减少阳气的耗损,才能让人不至于过早衰亡。所以,克制欲望,少欲少食,才是健康藏养之道。  09  滥用西药,抗生伐正这里说的滥用西药主要是指抗生素的滥用。口服伤脾胃,注射伤心脉,看似效果显著,实则在透支人体健康。是药三分毒。平时注意保养,尽量少生病,才是健康长寿之道。  10  清热养阴,中医流弊很多人一头疼感冒、生了溃疡就要吃清热的药、喝清热的茶。而实际上这些病症大部分都是热邪伤阴,短期清热安全好用,长期使用必然损耗阳气。很多医生无法辩证施药,导致如今阳虚体质盛行。当代李可老中医说:“阳虚者十之八九,阴虚者百无一二。“宁事温补,勿事寒凉”,切忌滥用清热药。治病用药是治果,养生防病是治因。中医治未病,日常生活中,注意扶阳养阳,才能少生病,少吃药。图文 / 儒风大家
发布者:瑾年阅读682评论0点赞0转发
2020年05月22日
中央两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颁发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但这些年来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阻碍,最难的是传道者,也就是老师。为此我们迫切需要一个完善的体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化的认识,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国学台一直致力于打造最海量最全面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平台最近联合多位业内专业的国学大师,国学专家,一起研究探讨,通过网络直播方式开展了首期优秀传统文化师资培训初级班!5月15日,国学台首届国学师资网络培训班在线上举办了开学典礼!本次开学典礼的嘉宾,国学台邀请了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郭齐勇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其成教授、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名誉校长,博士生导师雷原教授以及中国下一代基金会德慧智文化基金秘书长周复根老师做了致辞!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老子说“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这五个“观”,既可以顺观,也可逆观,它是一个科学的方法论。观什么呢?观其德就知道这个身怎么样、这个家怎么样、这个乡怎么样、这个邦怎么样、这个天下将会怎么样。因此“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就是分析的前提,修与不修才是其中的关键所在!无数个人和家庭的修德之“真”和“余”,就是社会德治的基础。为人师表,更要以德为先。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将不断提升,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也将日益深入人心。所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习。本次初级培训班正是基于此,努力搭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播的框架脉络。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其成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为学员分享了中华文化的“一源三流,两支五经”理论!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郭齐勇教授,不仅在开幕式中为这次培训班开幕送来了祝福,还在周六为全体国学师资学员做了国学师资培训第一课,学员收获良多!直播互动中,更为学员实时答疑,帮助解开心中困惑!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名誉校长,博士生导师雷原教授在直播开幕中,分享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三大理念,4个阶段等精彩内容!最后中国下一代基金会德慧智文化基金秘书长周复根老师为大家分享了传统文化如何育人,传统文化的学习跟考试学习成绩的关系!此外学员代表黄艺雯与赵建国也分别分享感悟!黄艺雯同学说到:期盼已久的国学台首届优秀传统文化师资培训班终于开课了,国学台是我最喜欢和关注的文化平台。作为炎黄子孙,中华儿女,黑眼睛黄皮肤不改的容颜,深深热爱着这片土地和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此次传统文化师资班,邀请各界名师授课,让我不禁盼望着开课的这一天。期盼着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开启心灵之门,陶冶情操,增加学识,愉悦身心。连续二年参加国学春晚,在带领孩子们排练古诗弹唱的过程中,为了给孩子们更好的讲解曲目,我也温习记忆中的诗词,有不少新的感悟,正所谓:学无止境。期待通过此次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为以后带领学生们一起传承国学之路打好基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担当传播的责任,就必须从自身做起,学通、学精、学透国学,涵养底蕴文气、善养浩然之气,更好地理解传统中的智慧,承当起我们的使命。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学台的题中之义,更是义不容辞的一种禀赋,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国学台将贞守初心,决不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中,失去定力与方向,将坚持以海量传统文化教育音视频为基石,链接互联网+多媒体的传播平台,努力把国学台做最有影响力的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平台,这是我们团队所要努力的 。国学台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愿意与所有传统文化传播者建立深度合作。让我们一起努力,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道德文化成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源泉。来源:国学台​
发布者:Summer阅读642评论0点赞2转发
2020年05月22日
当身体开始不健康的时候,请先考虑不吃什么。 他是施合一,1990年台湾联考状元;大学毕业后从事高薪科技行业,并且很快做到了公司技术主管。然而,在事业的上升期,他却选择辞去工作,全身心投入到中医事业中去。128年身体力行的素食研究施医生放弃高薪职业选择当医生的举动与他的父母有很大的关系。“我爸爸是中医爱好者,我小的时候,家里有很多中医书,从小耳濡目染,但是一直没有深入。我大学学的是理工科,毕业后做的是高薪的半导体行业。但是后来妈妈、爸爸相继病逝,成了我很大的遗憾,我想如果我早学医会更好,但是我没有做到。这就逼着我,把医书翻出来再认真地学。” 十八九岁、整值青春年少的时候,施合一医生就开始吃素了,据说是为了“修行”。“刚开始修行,会有很多欲望、杂念出现,无法专注,我就想通过洗冷水澡,冬泳,吃素,甚至有时候只喝一杯果汁当一餐,用现在看来破坏自身阳气的方式,让自己静下来......”“后来开始学中医,年少轻狂,又觉得只要生病了就吃药,只要药吃对了,食物吃什么不重要。毕竟药力比较强。要热药,有硫磺、附子、肉桂、干姜、细辛,身体太热,有石膏、黄连这些寒凉的东西。”可是等人到中年之后,病却追着人来了。没有一个好身体,所有的一切都是空话。施医生说:有很多影响健康的因素,比如情绪,还有饮食、生活作息、环境的因素。对症的药可能会一时把病人往正常拉回来一些,但背后还有很多力量在把他往不对的地方拉,医生只好多花些力气,把这些不对的地方指出来。病人总是说,我以前就喜欢吃这个,我以前就喜欢3点才睡觉,我就喜欢睡前抽两根烟,我就喜欢睡前喝点白酒......刚好那些让他不健康的因素都是他喜欢的。作为医生,就是要扮黑脸,告诉他你不能喜欢这个,不能喜欢那个,你要跟这个“好朋友“绝交”。2素食也可以很营养“孙思邈孙真人在《大医精诚》里说:杀生求生,去生更远。他本人吃素而且修道,可是在某些药方里还是用了东阿阿胶,或者他在某些情况下也让病人吃肉,这是病人的需要。素食在某些理念上确实比较好,可怎样做到对每个人都适合呢?也许这个人的体质现在需要吃肉,需要像当归生姜羊肉汤这种温性的补益药或者食材。但素食里面有没有呢?譬如说羊肉很温补,可是要补血,黑芝麻更补血;要温,黑芝麻更温。那你说我们要补充所谓的营养,牛肉温补,可核桃也很不错哦。假设一个人要吃素而不想吃肉,可是他的体质需要温补补血,中医一样能解决,我们有黑芝麻、核桃……素食里也有可以替代血肉有情之物的、比较温补的食材。比如补血,我们有熟地、黄精、当归,再放一点姜、黑芝麻、胡麻油、核桃 ,它们的温补并不输给肉类。当我面对重症病人时,食疗的重要性就显现了。譬如说大肠癌的病人在内出血,好容易吃药止血,也减少腹痛,可以每天轻度运动四五十分钟了。可能朋友聚会吃一餐好的,火锅之类的,当天肚子就又痛起来,拉血了,症状马上都出来了。所以面对重症病人,或慢性病人,不管是小孩老人,哪怕他十件事情做对九件,只有一件不对,也是不行的。这时候只给他们开药是不够的。开药的同时还要提醒患者,要怎样小心保养,不是说开药之后你就可以去挥霍,这等于拿了一张写着“健康”的空白支票......3身体不健康的时候该吃什么我观察自己的病人,10个有8个,都是营养过度加上情绪不太好。所以,当身体开始不健康的时候,我都请他们先考虑的是不吃什么。当你健康的时候,可以对自己松一点,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过量就好。你今天中午吃辣一点还是淡一点,吃补一点还是吃平一点,是可以选择的。很多人喜欢举例子,说某个老太太,吃肉,健健康康活到90岁......问题是,你不是那个老太太啊。很多人生病后自己心里其实都明白,所以原来每天晚上喝酒的不敢喝了,以前一天两包烟的改成三、五根了。也有病人很无知,说一餐要一斤鱼,觉得那样可以补充营养,可事实上他的舌头一伸出来就是痰阻严重,这种人是帕金森症或者中风的重点关照对象。高蛋白的饮食,对他未必是健康的。现在网上到处宣传现代人吃太多大鱼大肉,要多吃水果青菜才健康。结果一些总拉肚子、体质较虚寒的人也积极跟风。他不晓得什么时候可以多吃水果,什么人适合多吃,或者水果哪些可以吃,哪些不能吃,或者什么时候要少吃......4如何均衡地进行素食自然医学的基础健康理念就是饮食有节和规律的锻炼,近年来尤其倾向自然均衡的饮食治疗,通过断绝某些人工基因改造食品,恢复身体自然平衡。我们人体与饮食息息相关的脏器就是脾胃。中医观点认为脾主肌肉、主四肢,脾胃对于身体整体健康如此重要,实不可毁伤。而养护脾胃的基本法则是饮食清淡、五味均衡、天然无添加、原始粗糙、尽量素食、定时定量、食物宜温。经中医临床观察,八成的病人其病情都与肉食有关。古人所谓的食肉生火、食鱼生痰,就是告诉我们各类浮热、痰症、热毒,都与荤食有关。这时候如果病人能素食,就能避免这种攻补皆难的情况,因为素食以后,病人痰多、呼吸阻塞、严重头晕、肺积水的情况会减轻;                                 病人实证腹痛、血分热毒也会减轻,胃口变好、消化变好、大号能顺利排出;淋巴癌的病人肿瘤也快速的缩小。图文转载自素养身。
发布者:淡云风轻阅读653评论0点赞0转发
2020年05月18日
提到夏季养生食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西瓜、苦瓜或绿豆,有一类食物常常被忽视,那就是生长在水里的“四宝”——茭白、莲藕、芡实、菱角,它们虽默默无闻藏在水里,但是卓越的养生功效却藏不住。 茭白 茭白,又名高瓜、菰笋、菰手、茭笋,高笋。古人称其为“菰”。在唐代以前,茭白被当作粮食作物栽培,它的种子叫菰米或雕胡,是“六谷”(稌、黍、稷、粱、麦、菰)之一。后来人们发现,有些菰不抽穗,且植株毫无病象,茎部不断膨大,逐渐形成纺锤形的肉质茎,这就是现在食用的茭白。茭白甘寒,性滑而利,既能利尿祛水,辅助治疗四肢浮肿、小便不利等症,又能清暑解烦而止渴,夏季食用尤为适宜,可清热通便,除烦解酒,还能解除酒毒,治酒醉不醒。《本草汇言》:"脾胃虚冷、作泻者勿食。" 莲藕 藕为莲之生长于沼泽池塘泥土里的根茎,由于它横向生长之特点,中国古人把它比拟为含意为耕田农具的“耦”,又因它是草本植物,“耦”字加草头就成为“藕”字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藕善耕泥,故字从耦,耦者耕也。”藕的医疗功效在历代中医药文献多有载述,总体认为生藕性味甘寒,主生津、止渴、清热、散瘀、止呕、止血、通便、解酒等,熟则性温。但是鲜藕生吃比较难消化,故脾虚胃寒、易腹泻者最好少食或改食熟藕。 芡实 芡实为睡莲科植物芡的成熟种仁,又称“鸡头米”“鸡头”,能健脾祛湿、固肾止泻,且有“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优势。芡实有很好的促消化、健脾胃作用,非常适合容易食欲不振的夏季食用。传说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到晚年仍身健体壮,面色红润,才思敏捷,主要得益于数十年坚持每日食用煮熟的芡实。鲜芡实或干芡实泡水后可直接嚼服,也可熬粥、煲汤或与莲子、山药、白扁豆等食物一同食用。值得注意的是,芡实无论是生食还是熟食,一次切忌食之过多,否则难以消化。祛湿大多数人只知道薏米,但薏米性寒,不像芡实,既能祛湿又能健脾。菱角 菱角为一种菱科水生植物的果,其肉可食,植物嫩茎可作菜蔬。《本草从新》言其“甘寒、安中消暑、止渴解酒”菱角还有清肺、除烦、益胃的作用,不仅能补脾胃,强筋骨,健胃益气,可解胃热。它最大的特点,除了可以健脾胃之外,对肺中有热的人,它能够清除肺中之郁热。菱角用开水烫过之后,可以把外壳剥开。如果我们喜欢喝糖水的话,可以把菱角放到一个小锅里面去煮,煮十来二十分钟就可以下糖。我们也可以加一点红枣下去,那就更有色香味了,或者也可以加几颗汤丸下去,这就是很美味的潮汕甜品小食。- END -文章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淡云风轻阅读522评论0点赞0转发
2020年05月18日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方才对我的介绍有一点点需要更正的地方:我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已经退休了,我现在是北京清华大学的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  我的题目是“《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以下几十分钟要讨论许多观念:精简、比类、天人合一、联想、取象、汉语汉字之形成、归纳等(见图1)。这么多观念很短时间不能讲得清楚,主要讨论的集中于三点。第一,《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我所以对于《易经》发生了兴趣。第二,《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第三,《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我是研究物理学的,没有研究过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语音学、美学、哲学等等。可是对于中国文化的成因,我近年来发生了兴趣,所以大胆地今天在这个场合跟大家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易经》,大家知道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一个文献,据说是夏朝已经有了最早的《易经》叫连山,商朝有了比较晚一点的叫归藏,都失传了。我们现在所看见的《易经》是西周时候的周易。所以《易经》的孕育前后至少经过一千多年,这个结论我想是大家可以同意的。《易经》里面64卦开始是乾卦和坤卦。如果问《易经》是怎么形成的,以下这个说法大家似乎可以接受:最早中国发展了占卜,因为要对占卜作系统性了解就发展了卦符,所有64卦都有卦符。乾就是六个连线,坤是六个断线。有了符以后还得有名与字。卦名有音,有音还不够,就有一个字。这前后发展的次序我不是研究考古学的,不过我想这个次序很可能多少是对的。可是我们知道孕育《易经》的年代也正是汉语汉字开始形成的年代,是中华文化孕生的年代。这些卦是“象”,这是周易里面自己讲的,是浓缩了的观念,以卦符卦名将天、地、人的变迁分类为“象”。上面这几句话可以说是用今天的语言来描述到底《易经》的精神是什么。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是《易经》的精神。这种精神我认为贯穿到了几千年以来中国文化里面每一个角落。譬如分类精简,例子极多。今天大家知道中医的理论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疾病与医药各分成阴阳、寒暖、表里等类,用这个分类的观念做大前提发展中医理论。这是从《易经》的传统所遗留下来的。像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很多。01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萌生。已经有很多人讨论过了。归纳起来大概有五种道理: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第二,科举制度。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第四与第五两点我认为跟《易经》都有密切的关系。先讲第四点,关于推演与归纳两种思维方法。近代科学的思维方法见图2。归纳与推演都是近代科学中不可缺少的思维方法。为说明此点让我们看一下Maxwell(1831~1879)创建Maxwell方程的历史。Maxwell是19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在19世纪中叶写了三篇论文,奠定了电磁波的准确结构,从而改变了人类的历史。20世纪所发展出来的无线电、电视、网络通讯等等,统统都基于Maxwell方程式。他是怎样得到此划时代的结果的呢?他的第一篇文章里面用的是归纳法,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必须认识到互相类似的物理学分支。就是说物理学中有不同的分支,可是它们的结构可以相互印证。”他用这个观念来研究怎样写出电磁学方程式,以流体力学的一些方程式为蓝本。这种研究方法遵循了归纳法的精神。几年以后,在第三篇文章中他把用归纳法猜出的电磁方程式,运用推演法而得出新结论:这些方程式显示电磁可以以波的形式传播,其波速与当时已知的光速相符,所以“光即是电磁波”,这是划时代的推测,催生了20世纪的科技发展与人类今天的生活方式。上面的故事清楚地显示归纳与推演二者同时是近代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其中归纳法的来源是什么?“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都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是向上求整体“象”的方法。可是,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我们怎么可以证明此欠缺呢?请看徐光启的一些话:徐光启(1562-1633)是明朝末年一个大臣,而且是一个大学者。大家知道他是最早与利玛窦合作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人,翻译了前六章。他们翻译的原版,现在在国内还有几本,我曾经在北京图书馆去请他们给我看过一本。欧几里德的几何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大贡献,第一次把推演法规律化,其影响不可以道里计。后来牛顿写了Principia Mathematica。如果你翻一下此书你就会发现他写的方法完全是照着欧几里德几何原本方法,是由公理,定理,然后到证明等等。它是照抄欧几里德的推演法的形式。不幸的是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时候虽早,(那时牛顿还没有出生),可是这翻译有将近三百多年在中国没有发生应该有的影响。徐光启在翻译了以后,了解到推演法一个特点就是“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颠倒。这跟中国传统不一样。中国传统对于逻辑不注意,说理次序不注意,要读者自己体会出来最后的结论。徐光启又有这样几句很有名的话:“似至晦,实至明,似至繁,实至简,似至难,实至易。”这也是推演法的特点。懂了推演法的精神以后就知道推演其实比归纳容易。下面要讲上述第五点,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天人一物”、“理一分殊”和“内外一理”,起源于易经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在内,认为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我们知道王阳明格竹子,是要用人世间的“理”追求自然界的“理”,这样当然格不出近代科学。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能把它合在一起。当然我讲这句话会使得很多人觉得,尤其是研究中国哲学的人觉得我对于中国的传统哲学攻击得太厉害了。我完全没有攻击的意思。“天人合一”的内涵绝不止内外一理,还有更重要的“天人和谐”。天人和谐对于中国的传统影响极大,而且从今天的世界现状讲起来,我们可以问,摒弃“天人合一”而完全用西方的办法发展下去是否将要有天人对立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不过不在我今天所能够讨论的范围之内。02汉语汉字的成因世界上原始语言与成熟语言几乎都是复音的,单音的语言是仅有的。我不晓得是否任何一个别的成熟的语言是像汉语这样单音的。近年考古学家发现16000年以前江西的居民已经采集野生稻为主要的粮食。所以在一万多年以前已经开始形成了中华文化。我们可以相信他们已经有语言,我们也有理由可以假设,这些我们的祖先所用的语言是复音的。那么后来怎么变成单音的汉语呢?从复音的汉语变成单音的汉语这中间一定有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一定有它的道理,因为这是十分独特的事情。我的一个大胆的假设是:这变化是受了《易经》的影响。卦名是单音的。乾、坤、......都是单音的。是统治者用的,是神秘的,有重大影响的,念起来有分量的。久之就形成了一个重视单音符号的价值观,而影响后来整个汉语的发展。在座有语言学的专家,我这个讲法是很大胆的,希望不被语言学家批评得体无完肤。我们看元、亨、利、贞、吉、凶、阴、阳、日、月、天、地,这些有声有色,有分量的,讲出来有影响的单音字对于整个语言文字的发展当然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我刚才说我猜想汉语、汉字所以变成单音的语言文字与《易经》有密切关系。03中华文化的审美观《易经》的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和符号化的精神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极深又极广。下面我简单讨论它对汉语、汉文法、文学、艺术、书法等的影响。英文“Word”,通常翻译为字。这不恰当。应翻译为词,是一个或好几个字构成的。比如“现代”,比如“所以”,都是两个字的词。词可以是一个,两个或更多字所组成的,可是绝大多数是一个或者两个字的,不太有三个字以上的词。多半的三个字或以上的词都是复词,或是音译的词。前者例如“外祖父”,“洞庭湖”,后者例如“成吉思汗”。19世纪开始翻译元素名字的时候也只用一个字,氧、硫、镭,这些在英文里面都是复音的,在中国翻译都变成一个单音的词。为什么这样吝啬呢?我认为在中华文化形成时代,在汉语形成时代,受了《易经》的卦名的影响,发展出来了“精简为美,浓缩为美”的深层观念。此审美观影响了词的形成。世界所有的语言都有共同的深层文法,然后在此深层文法之上,不同的语系各自发展,这是Chomsky的一个大发现。比较不同的语言就会发现每一种语言都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等等。汉语亦然。可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就是极少用助词。例如不说“我的父亲”而说“我父亲”;不说“慢慢地跑”而说“慢慢跑”,把助词省略掉了。所以西方人说中文是电报式的文字,尤其是古文。好的古文确实是极美的文学。美的原因之一就是古文不遵循通常文法的发展方式,而力求用最少的词表达出最多的意思。这种审美观念应是易经的浓缩化精简化的延伸。联想在世界任何文学之中都占重要的位置,而在汉文文学之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因为汉文中的词既常常建构于数个单音的字,就往往是根据联想而形成的。譬如风气、风云、风流、风景、风光、风雨、风俗都是联想形成的词。风云一词的形成可用图3来表示。这种词的结构更进一步促使汉文学演化成联想的文学,“云想衣裳花想容”,“秦时明月汉时关”就都是升华了的联想。中华传统绘画所追求的意境与西方传统绘画完全不同,是“观物取象”的象,不是照像的像;是精神的象,不是形似的像;是“天人合一”的象,不是歌颂自然的像。我认为这种思维精神是从《易经》来的。至于说《易经》对书法的影响,更是非常清楚了。书法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占极重要的位置,是其他文化所没有的。书法显然跟《易经》的浓缩化、符号化、抽象化的精神有直接关系。我的一个好朋友,书法家、雕塑家、文学家、文学评论家熊秉明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里面曾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书法。”我之所以完全同意他这句话,就是因为书法把《易经》的精神具体化了,现实化了。作者:杨振宁本文为作者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所做的报告
发布者: 汀兰阅读675评论0点赞2转发
2020年05月17日
中医有言: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意思是,脾胃负责转运吸收人体所需的营养,并散布到全身,称得上是推动全身血液循环的第一动力。脾胃如此重要,但很多人却不懂得照顾好它们。一到夏天吃冰激凌、喝冷饮、在外大快朵颐,享用各种油腻大餐,这岂不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伤害脾胃上?有人说了,我脾胃好着呢。那问你,最近是不是经常吃点东西就觉得撑?食欲很好,却只长膘不长气血?经常头昏,头重、乏力爱犯困?这些事实已经证明,你的脾胃有些虚弱。那该怎么养脾胃?大医生首推5种黄色食物。01黄色食物能养脾?能!中医认为,脾在五行中属土,而黄色在五行中同属土,两者刚好对应。因此,多吃点黄色食物,促进脾胃健康,可是一点也不假。02养脾胃的“黄金”食物吃这5个就对了1地瓜:补脾益气地瓜是黄色食物?很多人一口惊:你没跟我开玩笑吧?它明明是红色的。这都是真的!煮熟的地瓜,它的瓤是金黄色的,因此地瓜是地地道道的黄色食物家族中的一员。从中医来说,地瓜,味甘性温,有助益气力、补脾胃。此外,它还富含黏蛋白,这是一种多糖和蛋白质的混合物,能增强血管壁的弹性,避免人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不仅如此,地瓜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促进肠胃蠕动,通便排毒。但地瓜淀粉含量也很高,一天不能吃太多,否则会引起胃酸过多、烧心、胃肠道胀气等症状。建议每天吃150克—200克即可,如果是老人和小孩的话,建议100克左右。推荐食谱:地瓜粥1. 大米冲洗干净后倒入砂锅,加入清水,大火煮开后转最小火煮约半小时,其间不时用勺子搅拌一下以防粘底。2. 把地瓜洗净去皮后切成块泡在水里防止氧化变黑,待大米煮到微熟时,放入地瓜搅拌均匀后盖上盖子,一起用小火煮约20分钟即可。健康功效: 生津止渴,降血压。2土豆:补气健脾中医认为,土豆味甘、性平,具有补气、健脾的功效。它还含有大量的蛋白质、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可以促进脾胃的消化功能。此外,土豆所含的维生素是胡萝卜的2倍、大白菜的3倍、西红柿的4倍,维生素C的含量是苹果的4倍,对于呵护皮肤、美白抗皱都有很好的效果。推荐食谱:家常土豆泥1.将土豆削皮洗净,放入水里煮半小时左右。差不多时用筷子试探,能轻松地戳到内部就说明可以了。2.把土豆捞出,沥干水,用工具把土豆搅碎。3.放入适量的椰奶,继续搅,直到搅匀成泥状,可以加入海带粒和胡萝卜粒等其他配料,这样开胃的土豆泥就做好了。健康功效:和胃健脾,老少皆宜。3南瓜:健胃消食南瓜中所含的果胶,可以保护胃肠道黏膜免受粗粮等粗糙食物的刺激。另外,南瓜还能促进胆汁分泌,加强肠胃蠕动,是健胃消食的好帮手。不仅如此,他所含的胡萝卜素是瓜类中最高的。而从中医来说,南瓜性味甘、温平、无毒,可润肺补脾,更是补血佳品。平时手脚比较冰凉、易疲倦、贫血的朋友可以常吃。推荐食谱:蒸南瓜1、南瓜外皮清洗干净。2、切成四厘米左右的块。3、水开锅蒸10~15分钟即可。小贴士:当然若果觉得南瓜的味道太寡淡了,也可以加些蜜枣一起蒸,可以增加甜蜜的味道4黄豆:“绿色乳牛”1斤黄豆,其蛋白质含量相当于3斤鸡蛋,4斤牛奶,2斤瘦猪肉,可见其“植物肉”、“绿色乳牛”的美誉的确实至名归。而黄豆榨成豆浆对养脾胃也极有好处,在《延年秘录》中就有提到喝豆浆可“长肌肤,益颜色,填骨髓,加气力,补虚能食。”《本草纲目》中也记载:“豆浆利水下气,制诸风热,解诸毒”。中医理论认为,豆浆性平味甘,滋阴润燥。所以,早上来杯豆浆,比牛奶还好哦,既可提气色,还可美容养颜。推荐食谱:炖五香黄豆1.将黄豆去杂,用温水浸泡一天,淘洗干净。2.将姜切碎末。3.将炒锅置于旺火上,加入清水和黄豆,撇净浮沫,撒入八角、花椒、桂皮、姜末等配料。4. 用小火炖至熟烂,加入精盐烧至入味,淋上香油即可。健康功效:补钙、补铁5玉米:滋养脾胃玉米味甘,可以入脾胃,具有滋养脾胃、促进胃部食物消化的作用。此外,它还是粗粮中的保健佳品,富含纤维,还能利尿排毒,帮助排出体内的毒素,有助淡斑美肤。剥了玉米,玉米须也别急着丢掉,用玉米须煮水还能排毒美容。可见在蔬菜界中,如果要评出性价比最高的“护肤品”,真是非玉米莫属了!推荐食谱:玉米莲藕煲用料:玉米、藕、冬瓜、花生、香菜、盐或酱油、白胡椒粉;1、蔬菜洗净后切成片。2、热锅下油,煸香玉米、冬瓜、莲藕、花生,加水和盐,用中火炖煮。3、滚开后,关火,加入糖、香菜和白胡椒粉调味。
发布者:淡云风轻阅读499评论0点赞0转发
2020年05月17日
中药香囊源自中医的“衣冠疗法”。所谓衣冠疗法,是利用穿着的衣帽、鞋袜或饰物等将药物佩戴在身上,通过呼吸道或皮肤吸收而发挥其防病治病作用,是一种古老的中医外治方法。中药香囊中中药挥发的气味,通过口鼻黏膜、肌肤毛窍、经络穴位,经气血经脉的循行而遍布全身,起到调节气机、疏通经络的作用,使气血流畅、脏腑安和,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起到防病保健作用。香囊又名香袋、香包、花囊,也叫荷包。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 “端午 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午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问艺品。近年来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得到医学界高度重视,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增强,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香囊又逐步成为流行趋势。现代研究表明,儿童佩带香囊对流感、过敏性鼻炎等有很好的预防作用。1、中药香囊的起源及发展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 “紫 (柴 )”、“燎 ”、“香 ”、“鬯”(芳香的酒 )等字的记载。周代已有佩带香囊、沐浴兰汤的习俗。《礼记 ·内则 》:“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威盥漱,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周礼》有以“莽草薰之”,“焚牡菊以灰洒之 ”等利用 香药防治害虫的记录。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药枕和香囊。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药枕内填塞香草,为祛秽保健之用;香囊内装有茅香、辛夷等中药和香料药物。虽然先秦两汉时期文献未见药枕和香囊剂,但实物资料显示,早在西汉时期药枕和香囊剂就已经出现。东晋葛洪的著作《肘后备急方》有取雄黄如枣核,系左腋下。令人终身不魇寐的记载。《小品方》乃南北朝刘宋时期陈延之撰,是我国南北朝著名的医方书。记有“舌蜕皮,头尾完具者一枚,觉痛时以绢囊盛,绕腰,甚良”。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右七味末之,以蜜蜡和为丸如弹子大,绛袋盛系臂,男左女右,及悬屋四角,晦望夜半,中庭烧一丸”。宋《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中均有以香药命名之方剂 。明代李 时珍《本草纲目》介绍了用辰砂装囊,戴身及髻中,用治不寐的经验。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也收载了多张香囊方子,如辟瘟囊、绛囊 (内盛七宝如意丹 )、抗痨丸佩囊等。明清香囊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种类繁多,从材质上分不仅有布制成的,还有玉镂雕的,金累丝、银累丝、点翠镶嵌和丝绣的以显示贵重和高雅。从形状上分有圆形、方形、椭圆形、倭角形、葫芦形、石榴形、桃形、腰圆形、方胜形等等。小说《红楼梦》中多处写到香囊,可见当时达官显贵佩戴香囊是很普遍的。据说清代各地督抚每年都要进贡给宫里成百上千甚至上万的香囊。逢年过节皇上也要例行赏赐给臣下香囊,以示眷宠。而历史演化到近代,香包则多半用于民间端午节的赠品,主要功能是求吉祈福,驱恶避邪的。2、 中药香囊的组成中药香囊根据其功效不同,配方繁多。常用到的中药品种有藿香、麝香、沉香、檀香、降香、玫瑰花、藏红花、冰片、薄荷脑等多具有辛香走串之性。同时根据中医药理论配伍一些具有益气活血、镇静安神、解毒杀虫等功效的药物,如黄芪、辰砂、夜交藤、薰衣草、鬼箭羽、雄黄等。3、 中药香囊现代应用:(1)预防感冒、时疫:中药香囊可以在预防普通感冒、甲型 H7N9流感 、手足口病及时疫等传染性疾病起到一定作用。(2)驱蚊:夏季是蚊虫孳生繁殖的旺季,宝宝都会有被蚊虫叮咬的经历。点蚊香又怕蚊香的气味对儿童身体不利。挂一个小小的香囊就可以解决这个烦恼,中药香囊本身不杀蚊子,但蚊子闻到中药香囊的气味就不咬人了,而且香味对身体无害。(3)提神:在春季,暖意融融,气温回升,但是,人们此时却会感到困乏无力,提不起精神,这是人体生理机能随着自然气候变化而发生的一种生理现象,我们可以利用嗅觉刺激的方法来克服它,古代人们将香囊佩挂腰前,缕缕幽雅的芳香相伴,可使神清气爽。现代也是如此,如果车里挂个中药香囊,可以预防甲醛对人体伤害,亦可提高注意力。(4)其他功效:A:装饰功效:可以将香囊挂在身上起装饰作用;也可以将香囊装饰在室内的家具上。B:开运辟邪功效:香囊还有开运辟邪功效,根据个人不同情况选择不同颜色、不同药物的香囊以佩戴。C:传情祝福之效:香囊可以用来人们相互赠送表示情谊与祝福。   据中国中医药报2020年2月29日报道, 为有效抗击新冠病毒,武汉方舱医院医务人员将特制的香包发给每个被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这种香包包含了藿香、佩兰、艾叶、苍术、白芷、羌活等十几种中药材,不仅具有安神醒脑、抗病毒的作用,还能预防呼吸道传染病。4、注意事项:(1)中药香囊由于它是纯天然的,所以一般只可以挂半个月到一个月,等香气没了,功效也没有了。(2)孕妇和易过敏者不宜。 (3)香囊不可沾水,否则部分药材会产生性变,遇水后请及时进行更换。(4)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有其他重大脏器疾病者慎用。
发布者:淡云风轻阅读895评论0点赞0转发
2020年05月17日
怎么样才能彻底跟体内湿气说拜拜呢?在这里给大家推荐几款祛湿茶。1、陈皮茯苓茶茯苓5克、陈皮2克茯苓、陈皮洗净,放入保温杯中,在杯中冲入热水,等待5分钟即可饮用。健脾利湿,化痰减肥,健脾燥湿,化痰祛脂。2、枸杞薏米茶薏米300克,枸杞子一把,红枣2-3颗,冰糖、水适量。1、将买来的薏米拣出杂质,用清水淘净并控干水分。2、将薏米放入平底锅中,锅中不可放油,开小火翻炒烘焙薏米,直至炒出薏米香味即可关火。3、将红枣剖成两半或割开口子放入茶壶中,枸杞子可抓一小把放入。如喜欢甜味可放几颗冰糖,再放入焙好的薏米,冲入滚烫的开水,浸泡5-10分钟即可饮用。薏米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薏仁枸杞茶养肝明目又利水祛湿。3、二花蜜茶木棉花10克,槐花10克,蜂蜜适量木棉花、槐花放入砂锅,加清水800ml,大火煮沸,小火熬煮15分钟,去渣留汁,调入蜂蜜即成。具有清热祛湿,凉血止痢的功效。尤其适用于有痔疮大便不畅或大便带血的人群饮用。4、五花祛湿茶金银花、杭白菊、扁豆花、鸡蛋花、木棉花各15克、鲜土茯苓、苡米50克。将上述材料洗净后(鲜土茯苓宜斩成细块状),加入适量水,煎煮半小时即可饮用(根据口味可以加入适量冰糖调味)。选用的均为清热、解暑、利湿功效之花,使其功效不言而喻,再加入利湿、解毒、利关节的土茯苓,及健脾利水、清热、舒筋的苡米,使得本茶利湿效果更强。5、辛凉饮薏米30g、藿香3g、佩兰3g、白豆蔻仁3g因为薏米很难用冲泡的方法来提取有效成分,先要用热水煎煮薏米半小时,然后用薏米汤来冲泡另外三种茶材即可。这四种植物向来被认为是祛湿的上品,暑湿季节服用可以帮助脾胃化解体内的湿气。同时,薏米具有补益脾胃的作用,可以增强脾胃抗湿的能力,避免湿气再次侵犯。​文章来源:中医养生
发布者: 汀兰阅读664评论0点赞0转发
2020年0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