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抽薪止沸 端本清源2020年5月29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北京市中医局会同相关部门起草了《北京市中医药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稿)》及说明,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诋毁、污蔑中医药将被依法追究责任,此举诚为鼓舞人心之大好事。 然而,中医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颗大树上的一个果子而已,单纯的保护中医,且是地方法规,恐怕效果不彰。大树上的一颗果子光鲜亮丽了,却不去阻止砍伐这颗大树的行为,这个小果子又能闪耀多久呢?因此,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颗大树保护好,把恢复、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写进《宪法》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只有把恢复、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升为国家意志,才能维护、捍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严肃性、威严性和崇高性。对公然反对、歪曲、诋毁、污蔑、攻击、谩骂、践踏传统文化的行为主体必须苛以重典。抽薪止沸,端本清源,方可从根本上拯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会走向灭绝。存亡继绝 生死攸关西方人在走投无路之时,想起了东方的古老智慧,开始重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又惧怕中国强大而千方百计阻挠扼制中国的发展,从华为到新冠病毒可以让我们清醒地看到,这种扼制扼杀的势头已经达到毫不掩饰丧心病狂的地步了。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不能作壁上观坐视不管坐以待毙。如果没有文化内核作为根基,科技强大、军事强大、经济强大又能持续多久呢?说到底,国家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强大,都要依赖于国民内心精神的强大、稳定、合力、凝聚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5000多年而不衰,是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就是因为没有抛弃传统,没有割断精神命脉,其“根”其“魂”一直延绵至今。中国人一定要统一认识:动我们的“根”,就是要我们的命,夺我们的“魂”,就是乱我们的性。丢掉本民族文化的人,如同身体健壮的傻子,被人唾弃,即便拥有雄厚的财力,也免不了被人欺骗抢夺。一个人没有灵魂,如行尸走肉,一触即亡;一个民族没有灵魂,必将一盘散沙,不堪一击。历史上,任何一个发达兴盛时期都是用文化来凝聚人心强大国力的。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繁荣昌盛的文化中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些学者受西方的影响,崇洋媚外,误导民众。五四运动拥抱西方没有原则的“民主”和损害别人的“自由”,文化大革命将传统打倒在地又踏上亿万只脚。导致国民不想了解,不想学习,不敢相信,不敢承认,甚至抵触污蔑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太深,普通百姓误解,拒绝接受,而政府官员的误解,就会擅用手中的权利阻止传统文化的发展,在国家提倡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全国各地传统文化机构会所被地毯式查封关闭。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好的传承、发展,不受外界恶劣环境的冲击,用法律形式来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运用,就成为必然、必要和必须。误解是因为不了解,不了解是因为没有普及,如果民众不能自主去了解,在关乎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问题上,就要用建国初期扫盲的力度,以国家意志强化普及了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命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而目前对传统文化的抹黑、诋毁、污蔑、攻击、谩骂常见于网络电视报刊媒体,他们在打击我们的文化自信,公然跟政府唱反调,严重地违背党的领导,这是比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加严重的罪行。共产党只是中国现在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执政党,诋毁污蔑党的领导要判刑,那么诋毁、污蔑我们团结、凝聚中华民族5千年的精神领袖难道不该用重典吗?我们还能容忍公然反对、歪曲、侮辱、攻击、谩骂、践踏传统文化的民族罪人肆无忌惮肆意妄为胡作非为为所欲为吗?我们还能够对于辱骂14亿中国人、超过二十亿华人共同祖先的行为置若罔闻熟视无睹置之不理听之任之吗?不用重典不足以震慑那些骂人吸睛哗众取宠妖言惑众蛊惑人心的跳梁小丑。传统文化的复兴,不仅关乎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而且关乎黎民百姓的幸福安危。比如,对于人身伤害,我们的立法都很完备,可是对于光膀子、赤裸上街这种无“礼”之人,我们却很“宽容”,这不能让人信服。伤害身体,内心积极向上的人还能够正常生活;伤害心灵,就会让人扭曲癫狂继而做出伤及他人身体和心灵的事,其现场伤害及后续冲击波甚至会伤害到受害人(不仅指被侵害的人,施暴者本身也是失去传统文化教育的受害人)的下一代,甚至子孙万代,其危害之深之广远远超过对身体的伤害,怎么可以不用严刑峻法来制止呢?试举例说明:一个看了暴露身体的男子,一时冲动侵害一个女子,因反抗将其杀害,他伤害的不只是被害女子,还有被害女子的家人,男子入狱,男子家人也受伤害,男子的一生受到影响,他出狱后如果没有彻底改好,没有一个端正的人生态度,他就会影响他的后代子孙。现在青少年犯罪率飙升,有几个不是受其父母家庭影响的?看到这样的趋势,我们还可以高枕无忧忧而不决吗?我们还可以不痛定思痛痛下决心心急如焚立即立法立教吗?沥渣除沫 去滓再煎传统文化复兴是继承古老智慧的精神精髓为现实所用,不是恢复传统的形式,更不是恢复独裁的专治。我们必须清楚,复兴传统文化并不是让人们回到古代回到专治的过去,不是让老百姓永远不得翻身,而是教会人们更加理智理性礼貌有序地生活。传统文化的法定继承人是整个中华民族,继承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继承人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让大众对祖先的误解始终占据头脑,立法规定把了解学习传统文化作为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的一部分,像吃饭睡觉一样一日不可或缺,学会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5种关系,是我们生存于社会群体中的每一个人必备的生活常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的对象,重心在政府官员和社会精英阶层,他们是对民众影响面大、能够带动飓风暴雨的群体,这些物欲炽盛的既得利益者,多在美国西方留过学,他们提倡民主自由,认为传统文化跟民主自由格格不入,认为复兴传统文化是社会倒退,是人类进步的绊脚石。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误解极深,奉物质享受的现实利益极大化为人生赢家,尊西方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至上。他们不但不认为自己无知,反而认为自己是为了国家昌盛为了民族强大做贡献,认为自己是正义的先进的代表历史潮流的,而不知道自己是盲目的无知的加速提前死亡的。必须明确,复兴传统文化是让人民有更广泛更有安全保障的自由,在法律的框架内得到更为充分的自由,这就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在规矩的范围内随心所欲,而不是毫无限制地放纵以损害他人损害国家损害社会为前提的个人欲望,把这种欲望的放纵和满足当成自由,只会把社会搞乱,让人民纷争,使国家灭亡。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必须立法明确:由“谁”来判定传统文化哪部分是精华哪部分是糟粕。因为有资格判定精华糟粕的人,必须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如果自己身未修,家未齐,与家人、亲人、身边的人都不能和谐相处,这样的人有没有资格判定哪部分是精华哪部分是糟粕?如果没有做到身修家齐,还要用自己自私幼稚愚蠢荒唐的想法,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来评价圣人无私无我的真理,扰乱民心,罪不可赦。换句话说,只有圣人才有资格评判圣人的思想言论,如果圣人未出,对于传统文化中我们不能理解的部分,大可以搁置存疑不必讨论,禁止攻击污蔑。一旦发生诋毁污蔑攻击歪曲传统文化的事实,法律主体原告人应该是整个中华民族,具体说,第一诉讼人应该是孔孟颜曾等孔子及其弟子的后代。对攻击侮辱祖先的行为,轻者治安处罚,重者用刑以儆效尤,用严刑峻法来保护传统文化的复兴。以行政、法律的手段不惜一切代价,恢复、普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行政法律规定各媒体从版面到内容、流量,每天正面报道、宣传、讲解、传授、流通传统文化的播放量要超过全部信息量的30%,只有这样才可以迅速让国人找回自己的“根”和“魂”,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社会风气和道德人心。保护合法的民间传统文化组织。民间办学能够弥补政府部门因人力、资金不足而出现的空缺,实现对世风的教化。民间传统文化组织真正做到的,政府应该给予支持、鼓励、帮助,这样才能树立政府的公信、公心、利民、为民的刚正形象。 文/太平使者
发布者:红尘炼心阅读4080评论8点赞32转发
2020年08月10日
三伏天快来了,气温越来越高,总觉得夏天要冷着过,能泡在冰块里就更好了。然而你错了!高温天气下这几件事最好别做!想要平安度夏你得这样做~ 1、洗冷水澡浙江省绍兴市中医中医内科主治中医师寿越敏表示,夏季天气炎热,人的毛孔处于张开状态,如果洗冷水澡,寒气极易侵入人体,导致阳气暗损。冷水的突然冷刺激不仅仅会造成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有时甚至会导致冠状动脉的严重痉挛,造成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小贴士:最好用温水洗澡,这样不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洁凉爽,利于消暑防病,而且能加快血液循环,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抗病力。还可以多用热水泡脚。“热则血行、寒则血凝”。热水泡脚能够使气血运行通畅,增加足部的血液流速和流量,增强新陈代谢。出汗时或运动结束后,不要立刻冲澡,更不能冲冷水澡。洗澡时间最好安排在饭后1小时左右,饱餐及空腹时不建议洗澡。洗澡水的温度最好与体温接近,即35℃~37℃,对老年人来说,最好不超过40℃。2、24小时都在空调房天气一热,恨不得24小时都在空调房。久而久之,空调肺、空调病都出来了。空调长年不清洗,就会积攒多种危害健康的病菌和螨虫,一旦被吸入,将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呼吸道感染,甚至导致“空调肺”,发生间质性肺疾病。小贴士:1. 吹空调不如流一身汗,让身体自然排汗。2. 不要频繁出入空调房,出汗时应该先擦干汗水再吹空调。3. 用空调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开空调两三个小时,就应开窗通风半小时。4. 如工作需要不能离开空调,要护好颈椎、肩膀、膝盖、脚踝等部位,更不能直吹身体,可以给空调安装挡风板。3、烈日下光膀子陕西省中医医院主任医师路波介绍,炎夏季节,不少户外工作者图凉快,脱掉衣服光着膀子干活,皮肤被晒得黝黑。路波说,夏季人体前心后背上的毛孔都打开了,如果长期被紫外线照射,除了会被晒伤,还会导致水肿,严重者甚至会引发肾脏疾病。小贴士:高温天尽量避免户外活动,特别要避开日照最强的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必须工作时,每两小时要去阴凉地休息一会,并且要戴帽子,多喝水,特别是盐开水,随身带着清凉油等防暑降温药品。4、渴了猛灌水天气一热,出汗多,容易渴,很多人端起杯子猛灌水,虽然解渴了,可我们的心脏就遭殃了。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脏内科主任黄力介绍,夏天适当补水能补充水分,降低血液黏稠度,但一次性喝太多水,水分会快速进入血液,造成血容量增加,很容易加重心脏的负担,使人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尤其是对于心脏功能不好的人来说,天气炎热,人体血管处于扩张状态,突然大口饮水可能引起血管迅速收缩,导致心脑血管供血不足,引发心绞痛甚至心衰等病症。小贴士:夏天喝水要少量多次,每次在200毫升左右,不要等到渴得难受再喝水。 5、冷饮不离嘴冷饮是解暑的必备神器,不过要是长期冷饮不离嘴,胃肠就受不了了。也不要一热就喝冷饮,喝冷饮过量后,首先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就是对胃的刺激,因为食道只是一过性地通过了,真正更容易产生影响的就是胃肠道,胃里进入大量凉的东西,可能造成胃壁的血管收缩,造成胃黏膜的血液供应受到障碍,更容易引起胃的黏膜损伤,引起慢性胃炎等等。有些人肠道对于冷比较敏感,冷饮进去了以后,就会使肠蠕动增加,引起腹泻等等。还有一些冷的饮料,如果并不是特别干净的话,还会引起消化道的一些传染病。另外,有过消化性溃疡的病人,有慢性胃炎的病人或者有萎缩性胃炎的病人,以及肝硬化肝病的病人都不宜饮过凉的饮料。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也要注意,因为一下进食过凉的饮料,会造成血管收缩,有时候也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小贴士:喝冷饮不如喝热茶。夏天多喝热茶不仅可以解渴,还能够促进排汗散热。6、别在空调房里睡整夜很多人到夏天喜欢开着空调裹着棉被睡一整夜。陕西省中医医院主任医师路曾表示,室内外温差过大,会使全身毛孔闭合,体内热量难以散发,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脑供血不足,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史的人更容易发作“热中风”。另外,开空调关窗户会导致室内空气混浊,在这样的环境中若睡一整晚,对人身体不利。小贴士:室内空调温度不要过低,使用空调时间不要过长,室内温度与室外温差最好不超过5℃。夏季记住7个最佳,百病不生!夏天的特点是燥热,“热”以“凉”克之,“燥”以“清”驱之。因此,清燥解热是夏季养生的关键。最佳调味品——食醋酷夏炎热出汗多,多吃点醋,能提高胃酸浓度,帮助消化和吸收,促进食欲。醋还有很强的抑制细菌能力,短时间内即可杀死化脓性葡萄球菌等。对伤寒、痢疾等肠道传染病有预防作用。夏天人易疲劳、困倦不适等,多吃点醋,很快会解除疲劳,保持充沛的精力。、最佳汤肴——番茄汤夏令多喝番茄汤既可获得养料,又能补足水分,一举两得,番茄汤(烧好待冷却后再喝)。所含番茄红素有一定的抗前列腺癌和保护心脏的功效,最适合于男子。最佳饮料——热茶茶叶中富含钾元素(每100克茶水中钾的平均含量分别为绿茶10.7毫克,红茶24.1毫克),既解渴又解乏。据英国专家的试验表明,热茶的降温能力大大超过冷饮制品,乃是消暑饮品中的佼佼者。最佳营养素——维生素E维生素可让你平安度夏,“最佳”桂冠非维生素E莫属。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有:蛋类、压榨植物油、猕猴桃、菠菜、卷心菜、甘薯、山药、杏仁、榛子和胡桃。含量最为丰富的是小麦胚芽、黑芝麻等食物,最初多数自然维生素E从麦芽油提取,通常从菜油、大豆油中获得。最佳除湿蔬菜——苦味菜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往往使人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胸闷、头昏、食欲不振、身体消瘦。此时,吃点苦味蔬菜大有裨益。苦瓜、苦菜、莴笋、芹菜、蒲公英、莲子、百合等都是佳品,可供选择。最佳运动——游泳游泳不仅锻炼人体的手、脚、腰、腹,而且惠及体内的脏腑,如心、脑、肺、肝等,特别对血管有益,被誉为“血管体操”。另外,由于在水中消耗的热量要明显高于陆地,故游泳还能削减过多的体重,收到健美之效。最佳取凉“设施”——扇子从健身角度看,取凉“设施”是扇子最佳。扇子虽然已是“老古董”了,但其健身效果却是其他任何现代降温设备所无法比拟的。摇扇可以锻炼肢体:用左手摇扇,还可收到活化右脑、开发右脑潜能、预防中风的意外之效。这里的每一句话,每一条建议都价值千金,是无数前人和科学研究的成果,这个夏天,就用这些价值千金的经验来度夏吧!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不做为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来源:中医养生堂健康养生之道 
发布者:机灵小不懂阅读522评论0点赞0转发
2020年07月27日
一个人,只要是心正了之后,气就正。气正了之后,形就正。按照中国古代的中医理论,人是有三部分组成的,是三者合一的。哪三者?就是形、气、神。形就是指我们的外形;气就是指我们身体的经络、气血;神就是指我们的精神。对应到现代的科学。它认识到人体就是生命,也是有三部分组成的: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物质,对应的恰恰就是外形、肉体;能量,对应的就是中医学理论里气的一个概念;信息,对应的就是我们的神,中西医在这方面的认识是一致的。人生病有三个原因:有外在的、内在的和不内不外的。外在的原因是风、寒、暑、湿、燥、火;内在的原因是七情,也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不内不外的就是饮食和生活起居。一个人在正常状态的时候,他是明智的;反过来,不知道自然规律是怎么样,任意妄为,其结果就是凶灾。凶灾的一个体现就是疾病,甚至会有一些绝症,实际上很多绝症是我们的内心自己造出来的。“仁”对应肝、木五常里面头一个就是仁。仁对应的五行是木,对应的四季是春天。春天是草长莺飞的时候,也就是万物生机勃勃的时候,它对应我们的心理状态就是爱人。仁这个意思,就是爱人的意思,就是慈悲善良,能够同情别人。上天有好生之德,这个生也是指爱的意思,也是指仁的意思。养生、养生,养了半天,养的是什么?是生,不是死。生就是指生机,生机就是指生机勃勃的力量,对应的脏腑是肝脏。这里的肝,并不是西医的肝脏,而是指的包括脏器在内的身体的一种状态和功能。脏腑、经络和七窍都是连通的。我们的肝如果出了问题,它外在表现,肝开窍于目,眼睛就会出问题。要想病好,就必须把性格修改好。从哪儿修改?从孝顺父母开始修改。为什么?“百善孝为先”,人一旦孝顺父母,火气一下就退下去,火气退下去之后,经络就非常容易通畅,经络通畅了,病自动就好。人一生气之后,紧接着就是疲劳,疲劳过后可能手脚就容易发麻。为什么?疲劳就是消耗了精力,手脚发麻就是末梢循环不好。我为什么能把这个事情讲得这么清楚?因为我生过气。而且我也知道,自己的问题往往有的时候跟别人的问题都是相通的,别人的问题反过来,你也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答案。在这方面,中西医的理解是一致的,在现代科学上也得到了印证。仁慈就会养肝,仁慈的人肝血就通畅,气脉就好,当然就长寿。所以养生,养的就是生生不息的肝气。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坚强。”我们在生气之后,还有个表现就是四肢僵硬。我们通过观察婴儿,就会发现:人愈健康、愈年轻,筋骨都是非常柔软的。愈上了岁数,筋骨就变得硬,就是紧张,所以在中医学有句名言,叫做“筋长一寸,寿延十年”。筋骨能舒展得特别柔软,特别伸长有弹性,叫做长一寸,这个人的寿命就能多活十年;反之,筋如果是短一寸就少活十年。一个人经常生气,他的经络就会瘀阻、收缩,时间长了就会折损寿命。怎么折损法?会导致各种绝症。所以得绝症的方式有很多,在中医学里最怕的就是五行生克。“义”对应肺、金一个人肺气不足,反推,在义方面就会出现问题。我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以前在高中的时候,因为没有注意孝道方面的提升,所以我的鼻炎一直特别严重,以至于每天晚上擤鼻涕用掉很多纸。肺开窍于鼻,鼻子有问题,说明我们的肺有问题,肺有问题,对应的就是义方面做得不好。义的反面是什么?就是过激。我跟大家分享一下,义对应的就是金·,金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里是代表收敛,代表的季节是秋天。秋天是落叶满天,秋风萧瑟的时候,这时是天地一派肃杀之气,所以说金气特别旺盛的人,杀气也特别重。古人讲的杀气翻译成现代话就是这个人特别喜欢挑别人的毛病,用现代话讲叫做“眼里揉不下沙子”。这种性格的人,特别容易得金方面的病,得肺方面的病。金是克木的,假如说这个人控制欲、挑剔别人这方面的习气特别重的话,往往就会伤肝,而且还会伤得很厉害。金气过盛的人再往下发展,那就是一派悲凉之气。所以说中医七情里,叫做悲伤肺,一个人非常悲凉,会把肺气给伤了。金气过重的人要练习宽容和微笑。从今开始就练一件事,就是天天微笑。因为人只要一笑,全身紧张的气就放松,脏器就得到舒展,脏器一得到舒展,病就好了。悲是伤肺的,什么是可以治疗悲凉的?一个人往往陷在小我里面,就是大小的小,自我的我,陷在小我里面,就容易悲凉,特别容易悲伤,而且走不出来。当人一旦走入大我的时候,他就不是悲伤,而是慈悲。慈悲是什么意思?就是无条件的关怀一切人。我们所有悲伤的情绪,归根结底还是小我,就是我走不出来。你一旦走出来,就会发现这个身体跟着发生变化。把自己的爱心扩大,同时意识到自己身上还有其他的责任,就不至于陷入一个小我当中。胸怀一打开,气就跟着变化,气一变化,外形、身体的疾病就会得到缓解。“礼”对应心、火《黄帝内经》讲,“心者,君主之官;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也就是说这个心在身体里是主导作用的,是主神明的。心本来是一个向上的,一个非常开放的状态,这是自然状态。假如是不自然的状态,病态就是仇恨,仇恨会伤心脏。因为一般的恨心都是从心里往外发的,而且这种气是往里聚的,特别容易导致心慌、心跳和冠心病等一系列的疾病。一个人的心要是处于一种欢喜的状态,他的气脉就特别容易通畅。我们观察小孩,他一天到晚都是非常欢喜的。曾经医学家做了一个统计,在三岁之前的儿童,一天平均笑170次,心脉完全通畅,没有疾病,古人称之为纯阳之气。而成人一天平均笑7次。中国人在全世界来讲,笑的次数是最少的,一天到晚板着脸,笑容很少见。为什么?我们好像特别严谨。实际上你的内心快乐了,身体就通畅,反过来身体好的时候,心态也是好的,所以把心态调整好,心脏的病就能得到缓解。“智”对应肾、水一个人要想有智慧,第一个就是谦虚,能接受别人的意见。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就是“兼听则明”。就是听,所以肾开窍于耳,这是有道理的。一个人肾气足,他的耳朵就容易听进去别人的规劝,肾气足的人也有智慧。能听进去别人规劝的人,耳窍通了,肾气就足,肾气足了自然有智慧。中国古人总结的这些道理,完全是跟我们的生活起居联系在一起的。伤肾。怎么伤的?就是过度的房事把肾气给伤了。“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肾主骨,骨骼强健是肾气足的一种表现。肾还主骨髓,肾气足的人,整个骨髓是充满的,脊柱这个髓跟大脑是连在一起的,这个人就聪明有智慧。相反,假如这个人经常把肾气泄漏,他的骨髓就枯萎,大脑里的精华就会倒灌进入骨髓,大脑就不灵光,导致身体出现衰败的状况。所以肾气不足,这是最根本的问题,五脏六腑的精华多余的都往肾这边储备,肾就像身体能量的总银行一样,把所有的能量都收纳进来储存好,以备不时之需。有了病之后,再把这个能量调动出来用。精实际上就是骨髓,人的骨髓若是不足,脑力、智力、体力、抵抗力就会下降。用一个最简单的比方,精髓,人体的肾精和骨髓就像身体防御系统,防御大军后勤的给养。假如把这个给养军饷全部给抽提没有了,这个防御大军就会全面崩溃,以至于百病丛生,导致糖尿病、中风、子宫颈糜烂、子宫癌之类的,多种样的病都出现了,实际上都与肾气有很大的关系。这是最直接伤肾的方式。心态上跟肾气有什么关系?一个人肾气真正足了,他的外在表现就非常谦卑,也非常容易把别人的意见听进去。相反,肾气不足,这个人就会烦躁不安,自我感觉压力特别大。恐惧会伤肾气,恐惧翻译成现代话就是没有安全感。压力大有很多种,第一种是工作量特别大做不完,第二种是别人对你的期望值特别高,你又深怕完成不了任务。比如现在高考的学生,高考之前都有压力。第三种压力大是自己做了亏心事之后,怕被别人发现,公诸于众。有个人贪了很多钱之后,整天惴惴不安。失眠了,用什么药都治不好,结果抓进监狱之后,第二个星期睡得就特别香。因为人只要心态一好了,身体是自动恢复的,根本不用调整。“信”对应脾、土信在五行里属土,它在四季里对应的是长夏,也就是夏天跟秋天这段时间,这个时间的状态就是万物孕化的时候。万物孕化,所有事情的发展,升起和降落都是靠一个人的诚信。我们做事业也好,做人也好,“人无信不立”。人要是没有信,他是立不起来的。身体的状态也是这样,一个人假如特别诚信笃实,行动力特彆强,心里从不计较,他的肠胃就特别好。反之,特别容易计较的人,肠胃就不好。一个人只要一埋怨,就没有行动力、就不想做事。人只要是气血一流通,四肢一活动,脾主四肢,四肢一活动,脾胃就强健,胃口就好,吃饭就好,睡眠就香,就是能吃能睡,这个人就没病了,这个人就完全恢复。现在西方有一种说法,叫做生活方式疾病,就是生活方式不对导致的疾病。反之,我们用古圣先贤的“仁义礼智信”这些教诲,来约束我们的生活方式,就会避免很多疾病,甚至把已经得的很多病给治好。这种治病方式不用花钱也不用吃药,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古人有一句话,叫做:“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什么意思?谈天,就是指的天地自然规律的道理,道理是应在我们人身上的。首先是让我们恢复这五种正常的心理状态,恢复之后,生理状态也恢复正常,健康也就得到了。- END -作者:彭鑫中医博士
发布者:谨 琼阅读842评论0点赞12转发
2020年07月27日
老人们常说“人活一口气”,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其实这口“气”来自于——脾胃!明末医家孙文胤有一句话:“脾胃一伤,则五脏皆无生气。”脾胃对五脏有很大的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营养五脏;脾胃受损,则气血亏乏,影响五脏。中医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你一生下来,所有赖以生存的活动都要依靠脾胃。脾胃好,生病少。脾胃伤的话,百病生。也就是说人的脾胃好了,气血才能充盈了,五脏才会调和,人整体的状况也才能非常好,不容易生病。养好脾胃是全身健康第一步,也是抗癌第一步。夏天既是脾胃最脆弱的时候,又是养脾胃的最佳时机。所谓夏天不祛湿,冬天徒悲伤。人的脏器靠脾胃养,湿气不祛,脾胃难以正常运作。清水煮一宝,脾胃自然好健脾胃,只用到一种药食同源的食材,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这味神奇的食材就是,山药。说起健脾胃,很多人都会想到山药,但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吃法是行不通的,想要彻底拔掉湿气的根,既要讲究吃法,同时还得持之以恒。大家都知道山药是不错的粗粮,在蒸米饭的时候,会顺带蒸点山药,但如果要作为一味健脾胃的药,很多人都没有吃对。“通常,朋友问我山药怎么吃,我通常会推荐中医学泰斗张锡纯的一张良方‘一味薯蓣饮’。他善用薯蓣(山药)是出了名的。”“这张方子妙就妙在只有一味药材,山药。这山药和我们日常吃的山药不同,以怀山药为最佳,而且切片晒后,还需要炮制,才能将药用价值发挥到最佳。现在,一些老字号的药房都有配置怀山药。”壹怀山药煮水通常一次取七八片怀山药,加入300毫升水。开水煮沸后,煮十多分钟,山药水泛白就可以关火,温服。味道是蛮清甜的,孩子和大人都可以作为日常饮水来喝,当然,不要奢望一下子就有奇效,需要坚持几个月,才有效果显现。我们选择怀山药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天然晾晒的,没有经过硫磺熏,否则喝起来有股奇怪的酸味,自然晾晒的则没有任何其他的味道,颜色微微泛黄,横断面是有条纹的,不光滑。一定不要买那种横断面雪白光滑的山药,药效比较差,还有可能是硫磺熏过,有些甚至还会加其他的东西。贰山药蒸饭原料:米饭和山药的比例大约是5:2,具体用量可根据习惯调整。做法:1、将铁棍山药冲洗掉表面的泥沙,去掉黄褐色表皮,切成小段。2、将大米淘洗干净,放入电饭煲中。将山药也放入电饭煲中。3、按照大米和水1:1.2的比例,加入水。晃匀,滴入几滴食用油,这样做出的饭会更香。4、电饭煲自动断电后,再焖3—5分钟,将米饭打散,装入碗中,把山药放在大米上,营养美味的山药米饭就做好了!叁山药花生粥原料:鲜山药200克,粳米100克,花生米适量。做法:1、粳米、花生米提前浸泡半小时,在粳米中滴几滴油,拌一下,放置5分钟;山药去皮,切小粒,浸泡,以防变色。 2、锅中倒入适量清水,加入粳米搅动,水开后小火煮。 3、待米粒松软后倒入山药、花生米,小火慢慢熬,用勺搅拌,直到米粥黏软即可。 提醒:想要利湿,不妨将薏米、大米和怀山药搭配;而体虚的人,可以将花生、大米和怀山药同煮。夏天最伤脾胃的九件事除了食疗健脾胃祛湿,生活方式咱也得改改,为什么夏天脾胃问题频发?根本问题还是在于夏天很多生活方式太伤脾胃了。下面8件事,你中了几条?壹狂吃冷饮一到夏天,冷饮便进入了热销期。有些人吃起来毫无节制,寒气也随之进入体内。寒伤脾,常见的表现是舌苔白腻,轻则腹痛、腹泻,重则恶心呕吐。建议:冷饮偶尔吃一点也无妨,一周一次都是可以接受的频次,任何东西摄入都有一个度,会自我调节就好。缓解不适症状的方法是喝点姜汤,如果恶心想吐,还可以喝点藿香正气水。吃冷饮的时候最好多在嘴里含一会儿,以减少对脾胃的刺激。贰猛吹空调空调吹出的冷风为外寒,也对脾胃不利。很多人在空调、电风扇环境中,容易出现肚子凉痛,甚至腹泻,都和外寒侵袭脾胃有关。建议:控制温差和湿度,室内湿度保持在60%左右,温度在25℃~26℃之间。叁穿衣露腰腹夏日的街头,很多时尚女孩穿着露脐装,赶时髦的代价是脾胃受伤。肚脐是一个很重要的穴位,名为“神阙穴”,它的背后还有命门穴。建议:裸露腰腹会让这两个重要穴位受到寒邪侵袭,不仅伤脾胃,还会伤肾、伤骨头。晚上睡觉时,这个部位也一定要盖好。肆喝太多凉茶近年来,凉茶逐渐“北上”,成为全民喜爱的饮料。正宗的凉茶内含性凉的中草药成分,比如菊花、金银花、荷叶等,有去火的功效,内热、上火的人可以适当喝一些。但对于脾胃本就虚寒的人来说,喝太多凉茶就是“雪上加霜”。建议:凉茶不宜长期饮用,月经期女性、准妈妈、产妇、幼儿都不宜多饮。伍不吃主食一到夏天,很多人胃口不好,不爱吃主食。中医讲“五谷为养”,不吃主食,脾胃会越来越虚弱。建议:如果胃口差,可适当吃开胃的食物,如四川泡菜,或熬点养生粥,如绿豆薏仁粥、山药扁豆大米粥、红薯燕麦粥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陆大量喝酒酒精会刺激胃黏膜,还会增加肝脏的负担,对脾胃极为不利。柒饥一顿饱一顿脾胃喜欢规律的生活,定时定量、细嚼慢咽,是保养脾胃的要诀。如果经常饥一顿饱一顿、边走边吃或吃饭中谈事,时间长了必然导致脾胃虚弱,容易患上胃炎、胃溃疡等疾病。捌熬 夜夏天天长,再加上炎热,很多人习惯晚睡。熬夜伤阴,容易引起阴虚、气虚,不仅伤害脾胃,五脏都很受伤。建议:要想养生,必须睡好“子午觉”,即晚上睡觉不能晚于11点,中午再睡半个小时,才有益于健康。- END -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谨 琼阅读541评论0点赞0转发
2020年07月27日
生病时不能吃发物这句话可谓从小听到大可“发物”具体指什么大家都不能说得明白海鲜、牛羊肉、葱姜蒜都是发物吗?生病时发物一口都不能吃吗?康复期的忌口到底要如何注意?今天让我们来科学认识“发物”。一次性说清该如何忌口。发物是什么“发物”是中医特有的一个概念。“发”即“诱发、引发、助发”,容易诱发某些旧病或加重现有疾病的食物统称为“发物”。中医认为,不恰当的饮食会导致机体正邪暂时相安的局面被打破,所谓“助邪”。比如说,引起疾病的病因有寒热之分,而食物也一样有其特有的偏性,如果疾病本是因为感寒起病,还吃凉性的食物,势必会导致疾病的反复或加重。科学认识发物一、因人而异对健康人来说,所有的食物都不是发物;生病之后,那些引起疾病复发或加重的食物才是发物。案例:鸡汤也是发物?可可是一名3岁的女孩,因为发热咳嗽5天到医院就诊,诊断为支气管肺炎,按照肺炎处理原则给予治疗1周。可可热退两天后再次出现高热,而且咳嗽还加重了。可可妈妈再次带着她来复诊,医生复查了孩子的血常规和胸片,发现肺部炎症明显比之前好转,血常规也提示炎症指标下降,医生觉得很奇怪,病情怎么会再次加重?原来可可妈妈炖了老母鸡汤给孩子吃。孩子本来就脾胃虚弱,加上疾病初愈,各个脏器正气受损,还没有完全恢复,而鸡汤为肥甘厚腻之品,这个时候吃,不但不能补益脾胃,反而增加胃肠负担,让脾气受损。二、因病性而异食物带有一定的偏性,如果孩子患有刚好与所进食物相同偏性的疾病,或是具有明显偏性体质的人经常食用与自己体质偏性相同的食物,那么这些食物就成了传说中的“发物”。 案例:大米、小米也是发物?骁骁是个10个月的男宝宝,受凉后开始拉肚子,医生经过辨证后给骁骁开了三剂散寒止泻的中药,宝宝的病情很快好转。可是停药两天,骁骁又开始拉肚子了。仔细询问后得知原来是妈妈给宝宝熬了小米粥惹的祸。粥确实是易消化有营养的食物。可是熬粥的食材也是有偏性的!小米性凉可以清热,可是如果胃肠中有寒邪还吃小米粥,那就是雪上加霜了。而大米性甘平,有温养脾胃的作用,所以如果宝宝受寒邪所致的腹泻呕吐,喝普通的大米粥会更合适一些,小米是发物。相反的,如果中医辨证小儿泄泻为湿热泻,就应该给孩子吃小米粥,大米就是发物了。三、因病情而异病位居上,如头颈部肿瘤、食管癌等,应少碰辛辣温燥的食物,如烟酒、羊肉等。病位居下,如肠癌、妇科肿瘤等最好少吃生冷肥甘厚味等。案例:荔枝也是发物?小杰是一位7岁的男孩,因为反复的皮肤紫癜伴关节肿痛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的发生与食物过敏有关系,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但没有交代需要忌口哪些食物。经过治疗,小杰的皮肤紫癜和关节肿痛明显缓解,可是没几天他的两条小腿又出现了大面积皮肤紫癜,家人特意带着他来寻求中医治疗。经过仔细查看,考虑孩子是热入营血之证。又仔细询问了饮食情况,家长说三天前给孩子吃了很多新鲜的荔枝。荔枝性甘、酸、温,入肝、脾经。是甘温滋补之品,容易引起血热。中医认为过敏性紫癜属于血证,血不循常道,外溢于血管外所致。而引起血溢脉外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血热,所以这种孩子不宜吃偏温性易上火的食物。所以,对于小杰来说,这个性温的鲜荔枝是发物。发物有哪些由此看来,分清食物的特性十分重要总结了一张常见“发物”一览表一起来看看↓↓↓这么实用的文章快快给身边人看看吧!⊙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不做为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来源:中医养生堂健康养生之道​
发布者:机灵小不懂阅读565评论0点赞0转发
2020年07月24日
引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节令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童谣的意味。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国家,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古代,物候和气候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至关重要。二十四节气是人们在漫长岁月中发现星空运行规律,并将其与自然界的季节变化相互结合起来,形成影响农事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天文学与农业文明的智慧产物。古代农民依据二十四节进行耕作古人根据潮涨潮落,花开花谢,山青草绿,候鸟迁徙来把握岁月的变化。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用二十四节气指导着农业生产,同时也将其发展到了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民俗文化,还是祭祀典礼,都与节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春夏秋冬的历史由来最早的节气来自于"星辰历",是天文星象,也是历法。我国古代对于星空天象的观测很早就有,白天出门时太阳是方向,夜晚出行时星空月亮即是指明灯。人们根据日月和星辰的变化来确立方向与时间,推算月份与年份的变化。根据相关甲骨文的考源,商朝时期人们就已经通过物候变化了解到了自然规律,并且甲骨文中也有代表春夏秋冬的字样出现。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鹖冠子》周朝时期,古人在观察天象过程中逐渐发现,无论时间如何变化,其他星象都有不同转移,唯独北斗七星在天空的位置是永远不变的,从而以此为准辨别四季,斗转星移之间便确立了四季时间。同一时期,人们通过观察太阳照射地面时物体的影子长短有所区别,从而判断出节气的到来。具体的测量方法是通过地面垂直的杆子被太阳照射的影子来确认的,影子最长的时候就是冬至,影子最短的时候就是夏至,也就是"立竿见影"。在夏至与冬至被确立的时间里,春分和秋分也大致在相近的时期内被确立下来。古代人通过测量杆子的影子长度判断节气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尚书·尧典》现有文献记载最早被确立出来的四个节气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战国时期的《尚书》中日中代表春分,日永代表夏至,宵中代表秋分,日短则代表冬至,这便是最早的四时时令系统。此时东部地区尚有五时时令系统,但后续历史发展中时令同历法都有不同变化,在此不做赘述。四季更替的天文含义: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轨迹,与地球公转轨道上的赤道平面有一个夹角,称作黄赤交角。黄赤交角约为23°26′,太阳则在地球的南北纬23°26′即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中间移动,产生四季变化。太阳每一次照射在北回归线时则是夏至,照在南回归线的时间是冬至。二、二十四节气的确立春秋战国时期四个节气确立之后,代表四季开始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也相继确认,四时八节是二十四节气的核心部分。它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指导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并逐渐开始影响祭祀典礼与文化活动。这一现状一直维持到了秦汉时期,明确了我们今日所使用的二十四节气。据相关文物考证研究,海昏侯刘贺的墓中出土的"镜晷"、"圭臬"就是当时测量节气所用的工具,同时也有可能在祭祀中作为节令指正所用。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古代天文计时仪器镜晷首次将二十四节气完整记录的是《淮南子》一书,书中记载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顺序与今天我们所使用的完全一样,证明我们完整的使用二十四节气已经在2000多年以前开始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各国文化制度历法等皆有相应的糅合与变化,当时使用的历法叫"颛顼历",沿袭周朝所制。汉武帝时期,由于闰月等原因,"颛顼历"与实际天象渐渐不再符合,天子遂下令重造历法,于公元前104年重新颁布汉历,称"太初历",同时将二十四节气也放入立法之中,用以指导每年的祭祀典礼与农业耕作。我们知道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的"运行轨迹"来确立的,而历法的月是根据月亮的朔望运行制定的,所以这时期的历法可以算作是"阴阳合历"。至此,二十四节气正式的从官方角度被确立下来,开始完全进入人们的劳动与生活。历法使用过程中仍有不断的更新与创制,直到元朝时期,通行的历法出现了较大误差,此时的皇帝忽必烈便命令天文学家郭守敬主持编制新的历法。郭守敬制作了大量天文观测用具,如圭表、玲珑仪、侯吉仪等十多种天文仪器。同时在大都修建了观星台,还在全国建立了26个观测点进行天文观测,最终准确测算出一年时间为365.2425日。根据这个数据,他重新编制了历法《授时历》,确立出二十四节气的精确时刻。历法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有两个节气,前面的是节历,后面的是中气。比如,立秋是节历,处暑就是中气。古代的历法学家将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这段时间进行划分,每一个节气代表的是某一个确定的时间点,这就是"平气法"。清朝时期所用的"定气法"则规定,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每15°是一个节气,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每15天左右一个节气。节气的准确度只适用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他地区则根据地理变化和气候原因有所区别。节气划分是在季节与气候变化包括物候现象上综合考量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季节的开始,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又是历法角度的划分。小暑大暑和小寒大寒反应温度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则是降水现象。白露、寒露、霜降是水汽凝结现象,小满、芒种是耕种收成相关。三、二十四节气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诞生于黄河流域,农耕文化一直伴随着文明历史的进程,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是人们繁衍的力量源泉。上古时期的人们不但将耕种与天文现象联系起来,还通过这些变化来指引人们的生活。《鬼谷子》有云,春发夏长,秋收冬藏。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亦是指养生之道,自然规律不可逆反。二十四节气反应的是时候,物候,气候三种变化。古人在长久的观察中发现,无论是阴雨连绵,还是狂风大作,时候到了,物候和气候自然会表现出它应有的状态来。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农耕文化的体现,是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适用的节令指南。农业生产离不开耕种、施肥、收割、储存,时间的变化决定生产,人的行为受到天的限制,并逐渐统一。《春》"一年之计在于春"古人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依赖自然条件,顺应四时变化来安排自己的劳动出行,穿衣进食,祭祀礼仪。传统民俗里说:立春五日,蛰虫复苏,立春十日,冰面消融。立春是岁首,代表着新的一年开始了,万物复苏。秦汉之前,立春日要举行祭祖祈福、驱邪避灾、农耕庆典等活动,谓之"春节"。秦汉统一天下,各地民俗文化融合,节令与时气的统一正象征着政权的统一。立春又称"打春",民间有些地方这一日会在树上绑上红色布条,寓意祈福纳吉。我们吃的"春饼","春卷"多为古时立春这一日所食之物。而有些地方,则在立春这一日大嚼萝卜,谓之"咬春"。立春是一年的开始立春过后是雨水,相对于寒冷干燥的冬季而言,雨量开始渐渐增多。这一时节的雨多为毛毛雨或淅沥沥的小雨,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正是因为这绵绵春雨,才得以滋长农作物的生长。雨水后惊蛰,寓意春雷乍动,蛰虫复出,春耕由此开始。惊蛰后气温回升,春意盎然,大部分地区的农民已经开始在田间忙碌。农事不等人,这是千百年来流传的朴素智慧,即使现代化发展与科技进步再快速,也改变不了时令带来的农耕时刻。春分在天文学上的意义比农业上更为深远,古代皇帝也会在春分这一日进行祭日活动,称为国之大典。民间则流行春祭,放风筝,挖野菜,竖鸡蛋等。(关于鸡蛋能够在这一日竖起,则是因为昼夜平分之日,地轴与公转平面刚好处于相对平衡的角度。不过一定要选择刚生下来四五天的鸡蛋,因为这种鸡蛋内蛋黄素带松弛,重心下沉,有利于竖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节不但是节令中的重要日子,也是祭祖的日子,双关自然节气与人文传统。中国人自古讲究百善孝为先,传统清明节这一日要扫墓祭祀、缅怀祖先,在亲情凝聚的同时还可以增加自身的认同感。人生不忘来处,但识归途。清明节不但有祭祖和农耕的文化,同时还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 最早的寒食节源于上古,一说是为了禁火,由于时候原因,没有新的柴火,所以禁火,只吃冷食;一说是为了纪念公子重耳的忠臣介子推,他归隐之后晋文公为了逼他下山,下令放火烧山,最终丧命火中。所以这一日不生火,只吃冷食,以托哀思。▲ 、上巳节则是每年的阴历三月三,人们去河边沐浴,驱邪避污。一说三月初三是轩辕黄帝的诞辰,民间亦有"三月三,生轩辕"这样的谚语;一说三月三是女儿节,"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古代女子于这一天着鲜艳服装,出门游玩。古人在游玩这一项娱乐活动中名目甚多,三月三不仅是出行佳节,还是男女相互传递信物,订立盟约的时间。春季的最后一个节令谷雨,顾名思义雨润百谷。这一日人们插秧移苗,点瓜点豆,更有谷雨饮茶的习俗。而海边渔民则有谷雨祭海的习俗,因为谷雨时节海水回暖,百鱼游至浅水,意味着下海捕鱼会大获丰收。《夏》立夏意味着夏季即将到来,早春作物此时可以收获,晚春作物需要及时下种。古代在立夏这一天要进行迎夏仪式,君臣着朱红色衣服,随行马匹、车辆,包括装饰物品一应全是朱红色,表达希望获得丰收的美好愿望。民间有立夏之日吃嫩蚕豆的习俗,也有用网子装好鸡蛋挂在小孩身上,让他们出门"斗蛋",有些地区还有"称人"这样的风俗。"小满不满,芒种不管"立夏之后就是小满,意为农作物开始灌浆,颗粒饱满。另有一层含义则是雨水丰沛,蓄水小满,如果小满不满,则芒种无法栽种水稻。小满之后是芒种,芒种就是忙着栽种。有芒的作物已经成熟,接下来就要栽种水稻了。民间还有芒种这一日送花神的风俗,五月中旬百花凋零,为花神饯行有用彩带绑在树上的,也有用花枝编成造型的,林黛玉葬花就在芒种这一日。《红楼梦》中芒种之日送花神"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芒种过了是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全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夏至之后气温高升,地面气压不稳定,常有小范围降雨。而长江中下游则是梅雨天气,暴雨成灾,还有空气潮湿,影响人们心情。山东地区夏至这一日要吃过水面,即是凉面条。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夏至过后,白天逐渐变短。"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夏至后是小暑与大暑,这两个节气属于气温逐渐升高,酷暑难耐时节。这个时节收成已经告一段落,剩下的就是田间劳作,水稻处于拔穗的时候,田间劳作依然繁忙。小暑后要吃新麦子,祈求来年丰收。人们注重身体保养,预防中暑,天气太热的时候,还会用荷叶,绿豆,扁豆等煮成消暑粥品。(小暑与立秋后这段时间,便是三伏天,三伏天是一年里最热的时间。伏天吃冬瓜、苦瓜、菠萝、莲子等清热解暑食物,同时由于出汗较多人们也需要补充营养,所以吃淀粉类含量高的食物比如面条烙饼可以弥补身体过度消耗的能量。暑在中医中又称长夏,暑中要养脾,所以清淡饮食,瓜果蔬菜都要均衡摄入。)《秋》立秋代表着秋天即将来临,但是温度还在高温阶段,俗话说立秋之后还有二十四个秋老虎,意思就是说还要热二十四天。古代在立秋这一日要进行土地神的祭祀活动,寓意丰收庆祝。民间还有秋社,晒秋,秋忙会,贴秋膘,啃秋等活动。炎热的夏季已经过去,接下来就是轻松的时候,可以放心休息一下,缓解缓解忙碌。立秋后的处暑,是高温天气的最后阶段,意味着暑即将结束。民间有放河灯,吃鸭子等习俗。而农事上则要抢收抢晒,以免突遭暴雨,淋坏收成。白露时分地面温度下降,水汽容易在靠近地面的农作物或者植物叶片上形成露水,说明天气已经在转凉了,有的地方白露这一天还会下雨。丰收的季节结束了,人们开始运用自己的智慧将那些普通的食物丰富起来。这个时节民间有酿白露米酒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喝白露茶,吃龙眼。"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秋分这一天与春分相对应,古代有春祭日,秋祭月的习俗。《诗经》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流火是指"大火星",它逐渐西沉意味着暑退秋至,天气渐渐转凉,一场秋雨一场凉。秋分时节农事上是最忙的,秋收,秋耕,秋种,一面要及时抢收农作物避免阴雨天气;一面要及时播种早冬农作物,为第二年的丰收打好基础。"悲春伤秋",正是因为秋天的萧瑟感带动了诗人心中的愁绪,才酝酿出一首首名篇杰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些诗句生动描绘了落叶缤纷,天清气朗的秋日风光,读起来宛若场景再现。秋分过后即是寒露,听名字就感觉到了冷气。此时已深秋,降温较为明显,玉米收获之后,小麦开始耕种。霜降时节田间作物容易受冻,早上推门出去,一地白霜。后续的霜降会让植物变得枯萎,收完棉花割豆子,捡完瓜果种油菜,这时农事仍有活计在田间,只是相对于春夏时节稍微减少。民间此时有赏菊花、祭祖、登高等风俗,重阳节也在此时间段。古时重阳登高《冬》立冬意味着冬天到来,农作物已经收割完毕,接下来就是休养生息的时候,古代在立冬这一日会举行祭祀等活动。北方地区认为立冬吃饺子,可以保证耳朵不受冻,南方某些地区此时还在抓紧时间种植油菜。立冬后的小雪大雪有可能会出现降雪天气,南方地区在此期间会制作腊肉腊鸡腊鱼等物品,有些地方还会制作糍粑,晒鱼干。"小雪地封严"代表这时节也没有什么人去地里干活了,大家都在家里娱乐或者做腌制风味食品的活动。"小寒不寒,清明泥潭" "大寒不冻,冷到芒种"冬至在古人眼里也是一个比较重视的大节令,有些地方还有冬至祭祖的习俗。冬至祭祀一般都是为了祈祷来年丰收,家庭和睦。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全年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正所谓盛极必衰,冬至过了,白天又会逐渐变长,四季更迭,循环往复。有的地方冬至喜欢吃肉丸,有的吃年糕,有的吃汤圆,北方大部分地方吃饺子。"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小寒大寒是天气渐渐变冷的时候,且三九天就在这个时间段。农事上在大小寒节气主要是防寒防冻,还有为了来年春灌修建水渠。大寒是全年最后一个节气,而且临近新年,这个时候人们都在为过年做准备,备年货,祭祀贡品,洒扫庭院,除旧迎新。农作物在这时候不宜生长太快,因为气温较冷,短小贴地的作物更容易抗寒。人们对冬的印象,过年是重要一环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节气适用于大部分地区,并非所有地方的农事活动都能与节气对应上,而且各地风俗多有不同。比如黄河中下游雪最多的时候并不是在大小雪时节,反而是二月份。北方地区天寒地冻的时候,四川等地已经有油菜花盛开。南方人吃糍粑,年糕,北方某些地方甚至没有见过这些食物。更不用说四季如春、百花盛开的城市,还从未下过雪。正因为如此,今人一时之间走遍华夏便可感受四季变化。作为农业为主的国家,气候变化影响农事生产,也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活动。节气不但是耕作时应的衡量标尺,也是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规律总结。四、节气的延伸意义人们对节气的感知与认识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在不断的发展,农耕文化还诞生了大量的农谚与民谣,节气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它自身名字所蕴含的概念。古人重视"天"的文化,执着"地"的延伸,在四季变化和朝代交替中,天时对于人们的重要性已经不仅是农耕文化本身。清明、立春、冬至这些节令已经成为了节日,与之相关的节日文化和生产仪式也成为了固定的传统,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节气。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总 结:古人在天文和地理上的智慧水平影响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变化。四季形成与天时有关,栽种耕耘与地利有关,繁衍生长则与人和有关。我们的祖先早早的领会到了这一点,将这些气候和物候的文化知识融合进传统里,根植于观念中,指导着生活与农作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与认识。这不是夜观天象的变幻风云,是古人在漫长的时间里感悟到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巧妙联系,并且通过朴素的时间理念将它们转化成秩序从而进行生产管理。能够在农耕文化中达到这种时间与空间的另类和谐,是古人长久来对"天"的崇拜与敬畏,是农事活动赋予中华民族的深刻内涵,是天文历法与农耕文化的结晶产物。参考文献:《中国上古岁时观念论考》《二十四节气》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Outstanding阅读926评论0点赞3转发
2020年07月11日
估计好多人都认为,夏天这么热,喝点冷饮、冰啤酒解解暑,在房间里吹着空调,大汗淋漓冲个冷水澡,才是最惬意的事儿。很多人都是这么过夏天的吧。实际上,夏季人体毛孔呈开放状态,易受到冷风、邪气侵扰,导致体弱多病。所以夏天要“热着过”,才是正确的选择。古人是如何度夏的呢?古人与我们现代人一样,把夏天过的丰富多彩,而且也跟我们一样,视夏季养生为重,认为如果不注重养生,很可能秋冬生百病。古人认为,农历五月属午火,克金;六月属未土,克水。所以,夏天心火旺,而“肺”金和“肾”水易不足。身体不好的人,过了一个暑天,会感觉身体更虚了......那如何平安度夏呢?古人强调要清心寡欲、夜卧早起。明《丹溪心法》:人于夏月必独宿而淡味,兢兢业业,保养金水二脏,正嫌火土之旺尔。明《檐曝偶谈》:夏至节嗜欲,冬至禁嗜欲。那我们普通人在夏季的休闲时间里,也应尽量挑一些可以静心的小活动来充实自己,如茶道、香道、花道、手工编织、绘画、阅读、抄经、对弈、弹琴等等。清心寡欲,才不至于消耗更多的气血。夏天要学会“热着过”1. 流一身汗,少吹贼风什么是贼风?现在最大的贼风就是空调风和风扇风。山区里最硬的贼风就是过堂风。从古至今,在夏季受了贼风导致面瘫的男女老幼不在少数,更有甚者会突发中风导致偏瘫。明《遵生八笺》:贪凉,兼汗,身当风而卧,多风痹,手足不仁,语言蹇涩,四肢瘫痪。年壮不觉为害,亦种病根。气衰之人,如桴鼓应响矣。酷暑尤宜思之。体虚之人,一定要躲避贼风,尤其是寒冷刺骨的空调风。一旦得了“空调病”,赶紧调理也可无碍,久拖则成重疾。古语有个说法,叫“冬不炉,夏不扇”。意思是说,冬天不要过分接近火炉,不然就会使阳气受到干扰。夏天不要一个劲儿的扇扇子吹空调,应让身体自然排汗。人本身就是要顺天时,冬天接受寒冷的刺激,夏天体验炎热的考验,让身体多出出汗。而如今我们夏天空调,冬天暖气,太舒适了,身体迟早会出毛病。所以,夏天就应该让自己大汗淋漓,身体才痛快!2. 喝热茶,少喝冷饮炎热的夏季,很多人都爱好那一口凉爽的冷饮,冰镇啤酒、冰镇西瓜、冰激凌等。远在唐代,人们就已经会用蔗糖水制作“冰棍”了。宋朝的冷饮非常丰富,到了夏天,除了能喝到冷酒,还能吃上各式各样的冷饮,并且已有了刨冰。到了明清时期,冰镇饮食已经充斥寻常巷陌,盛夏时节有很多小贩挑着担子沿街售卖“凉水”,有的还加入了杨梅、桃子,俗称“冰杨梅”“冰桃子”。远在古代,已经有人提出了不可贪“冷饮”的建议了:夏冰止可隐映饮食,不可打碎食之。入腹,冷热相搏成疾。——元《三元延寿参赞书》意思是不过度贪凉,只用冰块传给食物一些冷气即可,不可直接入腹,否则冷热相搏容易生病。温暖为腹部的正气,下元虚弱的人,若吃了透心凉的食物,多成寒泄,大伤真气,很难复原。“夏日伏阴在内,热食得有微汗妙”。夏天最好吃让人微汗的热食,尤其是早晨,既可以出汗透表,又不至于出大汗伤阴。不少的年轻人夏天喜欢喝冰饮,其实较解渴的是热茶;尤其是一些清醇的名茶。中国古代民间人士早已懂得以热茶解暑,用来散发内部体热。 通常饮热茶后,皮肤便慢慢发汗,而发汗能帮助体内热量散发;换言之,热量随即缓缓排出。但饮冰冷饮品,则热量较难在短时间内挥发,仍困于体内,只是口腔和食物短暂时间觉得冰凉而已,未几又会觉热。而人饮热茶后,毛细管扩张,汗孔自开;而又不会像冷饮般刺激肠胃和气管。不过,茶不可过烫,否则伤害舌头、口腔、咽喉和食道,对肠胃亦无益。故最好稍微等候它降至摄氏80度以下才慢慢喝下。3. 热水泡脚,少冷水冲澡夏季“热养”不如多用热水泡脚。夏季湿气正当令,人的五脏六腑中属脾最怕湿,湿气阻滞在脾胃中,就会出现没胃口、爱犯困、没精神等表现。而夏天泡脚,正有助于祛除暑湿,让人精神振奋,增进食欲,促进睡眠。民间有谚语,“夏天泡脚,暑湿可祛”,说的就是这个理。泡脚时最好选择较深的木桶。再就是水温,水温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一般以40度为好。泡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入热水,以免水温下降。热水泡脚能够使气运行通畅,促进身体气血循环,增强新陈代谢,修复身体细胞。另外,洗澡也要用热水,常洗热水澡可以将身上的汗液冲洗一遍,使毛囊及皮肤保持清洁。还可使皮肤透气,加快皮肤和肌肉血管的血液循环,使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机体排热,促进新陈代谢。使皮肤各部分获得营养,并加快乳酸等代谢产物的清除。水温一般控制在30℃左右为宜。另外,洗后用热毛巾擦脸擦身,还能够排汗降温,使皮肤透气,让人感觉到凉意和舒适。 4. 多吃姜,少吃凉菜夏季很多人通过吃凉菜解热气,更有甚者还把凉菜放到冰箱里冻一冻再吃。这其实大错特错,吃凉菜与喝冷饮一样,耗伤脾胃,不如多喝点生姜红糖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夏天就应该用姜等食物来温中散寒,把生姜、大枣一起煮水,调以适量红糖,温中散寒,健运脾胃。5. 注意腰、足、背保暖,少穿露脐装在夏天,女性更需要“热养”。女性的热适应比男性差,尤其是体质比较寒的女性,更该注意避免受凉。因此,夏日里女性要注意腰、腹、腿足及后背的保温。建议换上平常的夏装即可,不可追求标新立异而总穿露脐装。夏日养生禁忌1.大量吃冷食炎炎夏日,人们最常用的消暑方法就是吃冷食,如冰淇淋、冷饮和冰镇西瓜,因为清凉爽口备受欢迎。很多人因天气炎热不想吃饭,常捧着一大个冰镇西瓜,用来代替主食。 殊不知西瓜性偏寒,吃的越多,对人体阳气的耗损越大。中医专家说,夏季人体的阳气呈向外扩散的趋势,体内阳气比起其他时期相对不足。 这时,如果摄入过多的生冷食物,会严重地伤害人的阳气。 2. 休息太贪凉 每到酷暑时节,晚上纳凉时很多人喜欢光着膀子四处溜达;整夜开着空调睡觉;甚至在地上铺个凉席睡觉。 这些行为很常见,有很多人也就这么干。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些行为极易使身体遭受风寒,损伤阳气。 因为夏季人体毛孔张大,人在睡觉时,全身基础代谢减慢,体温调节功能下降,身体抵抗力变弱。 这时开空调、睡地板都会使寒邪之气更容易进入体内,因此不要一味追求凉快。 3. 运动后立即冲凉夏日适当的运动可以将体内部分“寒邪”和“湿毒”排出体内,但锻炼出汗后,不能立即洗冷水澡。因为夏天气温高,锻炼时身体产热增加,通过汗液蒸发及皮肤血管扩张是身体散热的重要途径。锻炼刚结束时,人体仍处于代谢旺盛、产热增加、皮肤血管扩张的状况。 这时如果立即洗冷水澡,皮肤受到冷水刺激,会通过神经反射引起皮肤血管收缩,结果可使出汗散热受阻,反而会使散热困难。 另外运动完用凉水冲头甚至冲脚都会使湿寒进入体内。还有,运动完后也不要马上吹空调,否则会加重体内的湿寒。4. 不同人群需特别照顾酷暑难耐的夏季,我们经常发现一家人吃同样的食物,老人孩子吃完食物后可能立马就会出现肠胃不舒服的情况,而其他家庭成员并无大碍。 有时,同样在家中吹空调,女性也比男性更易受凉。人与人体质是不同的,所以对抗寒气的能力也有所不同。 一般青壮年体质较好,阳气相对较重,而老人和小孩则体质稍差,抵抗力相对较低,易受到“寒邪”之气侵扰。而女性因为其特殊的生理原因,更容易受到“寒邪”、“湿气”的侵扰。 因此,体质较弱、阳气不足的人群,也就更易受凉,更应该小心寒邪侵体。如果万不得已出现了上述不宜的行为,一定要内用温热的饮食,让身体出汗,帮助身体带走体内的寒湿之邪。- END -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红尘炼心阅读512评论0点赞0转发
2020年07月07日
人生活一定要随顺自然,譬如春夏秋冬,春夏秋冬这是自然的运作,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我们种五谷杂粮,我们的种植一定要随顺节气,它东西才能长得好。我们的生活也要随顺节气。现在连中国人也不学了,他不懂。这是从前老师给我们说了一点。譬如外国人喜欢吃冷饮,老师给我们说冷饮在什么时候吃?冬天。冬天外面是冰冻,凉的,里头也要凉,内外一样,身体健康,夏天吃热的。你们仔细看看植物,我们吃的这些蔬菜水果,凡是夏天都是热性的,凡是冬天生长的,凉性。诸位晓得白菜、萝卜这是冬天的,凉性,你在这个季节里头吃这些东西,身体健康。饮食、起居都要随顺大自然,不能够违背自然的运作,健康长寿!小时候总听老人家讲夏天不能吃冷饮,不能吃凉的,但是总是克制不住对雪糕,冰可乐的欲望……但是今天给大家介绍的一代名医邹云翔老师,立下家规:家人后代什么都可以吃,就是不允许吃冷饮!这是为什么?▲邹云翔(1897-1988),我国中医肾病学宗师江苏省中医院创始人之一并任院长28年,担任中央保健委员会医师30余年1肾病学宗师邹云翔立下的“家规”:不准家人和孩子们吃冷饮▲邹燕勤 邹云翔之女,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中医肾病医疗中心暨中医肾病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时年85岁的邹燕勤女士,看起来却年轻20岁,家族三代人、八十年研究中医肾病的,一家三代人都是衰老慢+身体好,邹燕勤女士平常看报跳广场舞,晚上11点睡,早上6点起,生活是比较自由的,家族饮食原则也没有特别的。不过,在她们家族里面也不是什么都吃,有个特例,媒体也曾经报道过,不论研究学问到多晚、现代科技如何发展,有一条,不能破,这话也是邹燕勤老师的父亲——我国中医肾病学宗师邹云翔先生立下的:不准家人和孩子们吃冷饮。2冷言冷语听不得冷菜冷饮吃不得中西医都不鼓励这个行为,你却以为是美味!虽然说冷饮(各种冰镇饮料、冷藏或冰冻的白开水)不至于让人中毒,也属于一种各大店铺都在销售的正常食物,但为什么世代从医的邹燕勤老师家族三代都不准碰冷饮呢?我们先来看一段俗语:冷言冷语听不得,冷饭冷菜吃不得。喝温水,吃热菜,不拉肚子不受害。一年四季喝热汤,郎中乘早去改行。上面这段俗语虽然不尽科学,但却能够把最简单的意思表达清楚,背后西医、中医都有理论,也比较复杂。中医里,邹云翔老师说“胃喜温不喜凉”“肾也是喜暖不喜寒”,冰冷食物对胃伤害大。人体的气血、五谷营养,都要靠脾胃来吸收运化;靠肾脏排出人体代谢毒素,所以保护好脾胃和肾脏非常重要。看西医,你病了,去看病,医生不论给你开什么药,都会说句,多喝温开水,多运动,多休息。没有哪个医生会让你喝冷水的吧?3对吃冷饮危害的认识古已有之皇帝大夏天喝冷饮也拉肚子其实,吃冷饮的危害,最早在宋朝就被发现了。《宋史》第三百八十五卷记载了南宋皇帝宋孝宗跟礼部侍郎施师点的一段对话,宋孝宗说:“朕前饮冰水过多,忽暴下,幸即平复。”意思是我吃冷饮吃得太多,搞得前几天拉肚子,幸亏现在不拉了。施师点说:“您是国家最高领导人,一举一动都关系到江山社稷和百姓生活,千万不能再凭自己喜好乱吃东西了。”宋孝宗“深然之”,对他的话深表赞同,从此拒绝冷饮。4无论什么年纪、什么性别都要少吃冷饮老年人少吃冷,避免触发各种隐性疾病人到老年,吃药药效不好、吃营养品营养补不上,情况多半在于脾胃不好。津液亏损、肠胃功能逐渐虚弱本是正常退化,生活不良的饮食习惯却会让退化速度翻倍,中老年人食宜缓、淡、暖,不要吃冷饭冷菜,更要少吃冷饮。中老年人牙口不好、有胃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胆囊炎以及长期腹泻、消化不良的病人,不宜吃冷饮食品。大量喝冷饮,会致使血管突然收缩,血压升高,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容易诱发脑溢血。冷饮(果饮料、冰冷水)可使咽喉部炎症加重或诱发咳嗽,所以肺部不好的、呼吸系统有疾病、喜欢咳嗽的不要吃冷饮,不光是夏天不喝冷饮,一年四季要喝温水。男人豪饮冰啤酒,诱发心梗夺命冷饮,一般人会想到是甜品,因而男人吃冷饮好像没有特别的禁忌,但是豪饮啤酒这种常见的行为很容易被忽视:啤酒一般都是冰的呀。《城市信报》报道 家住青岛市南区的胡先生因为在一家路边摊喝了凉啤酒,没想到回家睡到半夜突然大汗淋漓。家人将他送到青岛市第九人民医院,经检查,胡先生被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大家可能不知道,通常饮用3杯以上的冰水,其心电图上就会出现异常变化。所以,男性吃冷饮的问题也要注意。虽然说冷饮不会直接致病,但是会诱发本身一些隐藏疾病,特别是现在大多数人身体都处在亚健康状态的情况下,更加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女性少碰冷饮,妇科好,口气好女性不但要一年四季少碰冷饮,冷水澡都要少洗,不然痛经、月经不调都会找上门,这些都是常识,还有一点:长期冷饮影响月经,还会造成口臭。我国有关学者研究发现:月经紊乱者的卵巢功能不全和月经过多造成的贫血,与牙周炎的高发率有关。由于牙龈经常发炎、红肿,厌氧菌、金黄色葡萄菌等病菌在口腔大量繁殖,牙龈及口腔黏膜溃烂,口腔冒出难闻的气味。幼儿小孩少吃冷饮,不然缺营养长不高个,还可能得多动症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们,需要均衡的营养。冷饮中虽然含有不少糖分,但却缺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其他营养物质,根本无法代替正常食物的营养。还有一些冷饮中的香精长时间接触会影响神经元的传递,引起小孩子多动症。5冷饮不能清心火还会导致头痛吃冷饮不能清心火冷饮之所以好吃,是因为让人感觉能够“瞬间降火”,而实际上,贪吃寒凉食品和冷饮不仅不能清心泻火,反而会损伤脾胃,过于贪凉图痛快,只会损伤人体阳气。对于阴虚火旺体质的人群,如果外感风热,出现发热寒战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诊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具有清热泻火、凉血退热功效的药物,避免发生身心病变。冷饮吃多了会导致头痛吃冰淇淋等冷饮一定要适量,且吃的时候要小口慢慢吃,吃多了,吃急了会导致头痛。这主要是因为吃大量冷饮,嘴巴里上颚会迅速变冷,因为温度下降太快,后部的神经中枢的神经群会向大脑发送错误信号,导致脑部血管急速收缩。短时间后,上颚温度又恢复正常,神经群又向大脑发送正常的信号,使脑部血管急速扩张,虽然这个过程只会持续几秒钟,但血管的收缩、扩张就会导致头痛。夏天“热”着过才养生!有句老话叫“夏天不热,冬天不冷,迟早要坐病”,就是这个道理。夏天是人体阳气最盛、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而寒邪非常容易损阳气,让整个人变得倦怠无力。即使在夏天,如果不注意保暖,寒邪同样会侵袭体内,身体会出现明显的寒象。因此,人体要顺应自然,该热的时候就得热,该出汗就得出汗。夏天不热着过的话,势必要生病。吹空调不如流一身汗古语有个说法,叫“冬不炉,夏不扇”。意思是说,冬天不要过分接近火炉,不然就会使阳气受到干扰。夏天不要一个劲儿扇扇子,应让身体自然排汗。人本身就要是顺天时,冬天接受寒冷的考验,夏天体验炎热的考验,让身体多出出汗。而如今我们夏天空调,冬天暖气,太舒适了,身体容易出问题。夏天就应该让自己出点汗,身体才痛快。凉水冲澡不如热水泡脚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大热天的,全身毛孔处于打开状态,这时立即冲凉,寒湿之气就会侵袭人体,导致风寒湿邪。夏季“热养”不如多用热水泡脚。热水泡脚能够使气血运行通畅,促进身体气血循环,增强新陈代谢,修复身体细胞。吃凉菜不如泡生姜水夏季很多人通过吃凉菜解热气,更有甚者还把凉菜放到冰箱里冻一冻再吃。这其实大错特错,吃凉菜与喝冷饮一样,耗伤伤脾胃,不如多喝点生姜红糖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夏天就应该用姜等食物来温中散寒,把生姜、大枣一起煮水,调以适量红糖,温中散寒,健运脾胃。露脐装不如换常服在夏天,女性更需要“热养”。女性的热适应比男性差,尤其是体质比较寒的女性,更该注意避免受凉。因此,夏日里女性要注意腰、腹、腿足及后背的保温。建议换上平常的夏装即可,不可追求标新立异而总穿露脐装。喝冷饮不如喝热茶夏天很多人会喝冰镇饮料来消暑,殊不知如此最伤脾胃。虽然天气热,其实喝热茶比喝冷饮更解渴更养生。一杯热茶,出点汗,闷热之气得以宣泄,顿时就会感觉清爽无比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红尘炼心阅读574评论0点赞0转发
2020年07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