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年关将至。每年的这个时候,春晚总会成为男女老少热议的共同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春晚在不同年龄层的人眼里,已经有了不同的意义。对于老一辈人而言,它是年夜饭的必备佳肴;对中年人而言,它是过年的一种仪式感;对于年轻人而言,春晚似乎成了以往五年的“老段子集合”,越来越没有新意。但不可否认的是,所有人的记忆深处,一定藏着一些挥之不去的春晚经典片段。前不久,微博的一条热搜引起了网友的注意。网传今年的春晚,陈佩斯将与老搭档朱时茂一起回归,共同演绎一出《猪联璧合》的小品。看到这则消息,那些年在春晚舞台上热情四射的“陈小二”,似乎又在人们的记忆中鲜活了起来。“队长,别开枪,是我!”“皇军托我给您带个话!”这些耳熟能详的台词,30年前曾让亿万观众捧腹大笑,30年后依旧是网友口中的经典段子。那些年,只要电视机里传出陈佩斯的声音,观众们的耳朵里,就听不见鞭炮的声响。可赋予这些台词生命力的陈佩斯,却已阔别春晚舞台21年。从小品界的开山鼻祖到话剧界的中流砥柱,陈佩斯的身份与形象一直在变。但不变的,却是他那颗为小人物呐喊斗争的心。从作品到生活,陈佩斯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在诠释“小人物”的内心世界。但正是他这么一个“小人物”,无论是当年插科打诨,还是如今嬉笑怒骂,无不体现着一名艺术家的铮铮傲骨。网上有人问:为什么每年春晚,网友对陈佩斯的呼声最高?答案很简单:因为陈佩斯这个名字,代表的,是文艺界的良知。 01 陈佩斯这人,生来就带有一种喜剧色彩。1950年的时候,著名表演艺术家陈强,随访问团去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演出。在紧张又忙碌的排演中,陈强接到了家里打来的长途电话。电话那头告诉他,媳妇儿为他生了个大胖小子。给儿子取名的时候,他把布达佩斯中的前俩字儿拿了过来,给孩子取名“陈布达”。两年后,二儿子也出生了。生性豁达又乐观的陈老先生一拍脑门:还有俩字儿没用呢!于是,家里的户口本上多了个“陈佩斯”,而中国的喜剧历史上也从此多了一位了不起的大师。如今的陈佩斯,怼央视怼综艺,对一切看不惯的不平之事嬉笑怒骂。这种对“权威”不屑一顾的态度,从他上小学起,便已然养成。曾经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们用“五彩缤纷”造句。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本应该色彩斑斓,可陈佩斯既看不见“五彩缤纷的黑”,也不在意“五光十色的白”。他站起来对老师说了句:“我放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豆花儿屁。”全班人哄堂大笑,老师气得满脸通红。陈强曾拿鸡毛掸子打过他无数次,却依旧改不了他骨子里的“顽劣”。陈佩斯小时候顽皮,上树掏鸟下河摸鱼,从小学到初中一直被老师放在最后一排。幸运的是,在父亲名声的“庇护”下,他得以无忧无虑、肆无忌惮地野蛮生长。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十年特殊时期的到来,曾经的演艺劳模陈强被关进了牛棚,整天接受批斗和拷打。陈佩斯童年的美好生活也随之终结。曾经,陈强因出演反派而闻名。《白毛女》中的“黄世仁”、《红色娘子军》里的“南霸天”,因为他的演绎,成了流传半个世纪的经典角色。而旁人批判他的理由,也让人无从辩驳:“好人怎么可能把反派演得那么逼真?”陈强老先生与之相比,陈佩斯的日子也不好过。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他加入了知青的队伍,到内蒙建设兵团插队。提起当年的经历,陈佩斯毫不掩饰:“苦,那条件太艰苦了!我回家探亲跟我妈说,饿死我了,再也不想回去了!”青年陈佩斯看着孩子受苦,陈强心里不好受,便给他指了条路:进电影厂当演员。就算不能富贵,起码也能“吃饱饭”。在父亲的引领下,走上演员道路的陈佩斯开始了自己的龙套生涯。他肯钻研、肯卖力,无奈长相实在是“上不了台面”,电影里几乎看不到他的戏份。1979年,随着新时代迈开新步伐,陈强决定“提携”一下儿子,带着他一起拍摄了电影《瞧这一家子》。那一年,陈佩斯25岁,这是他和喜剧第一次“触电”。以今天的标准看,这部电影说教意味浓厚,笑点并不多。但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却有着文艺进步的时代意义。陈强告诉儿子:“老百姓过得太苦了,你把喜剧演下去,给大家带去欢乐吧。”就这样,一代喜剧之王的演艺征程正式开启了。《瞧这一家子》电影剧照 02 1983年的除夕之夜,陈佩斯与搭档朱时茂在第二届央视春晚的后台焦急等待。他们正在等“春晚之父”黄一鹤导演的一个决定。这一年,陈佩斯与朱时茂搭档,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表演形式——小品。整个表演过程充满了戏剧矛盾与故事冲突,笑点和包袱不断,就连春晚的工作人员也乐得前仰后合。但黄一鹤很紧张,这种毫无先例的表演形式一旦搬上春晚舞台,出了事故就是天大的罪过。陈佩斯等不及了,想撂挑子走,被朱时茂一把拉了回来:“再等等,也不急这一刻了。”最终,他俩等来了黄一鹤的拍板:你们上!说错了话自己担着,没说错,我来担!简陋的舞台,简单的道具,陈佩斯靠着肢体动作和丰富的面部表情,再加上朱时茂的默契配合,让整个表演张力十足,那种幽默诙谐生动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后来的结果众所周知,大江南北的男女老少都被小品《吃面条》给逗得乐不可支。那年除夕夜,全国都沉浸在一片喜气洋洋的欢笑声中。《吃面条》火了,陈佩斯和小品双双走入大众的视野。横空出世的“陈小二”,用自己的滑稽与狡黠,为众人带去了笑声和喜悦。尽管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但这份快乐的价值却很厚重。紧接着,陈佩斯与朱时茂这对“黄金搭档”继续合作,在春晚舞台上带来了十几部经典作品。《羊肉串》、《胡椒面》、《警察与小偷》、《主角与配角》、《姐夫和小舅子》一部接一部,让他俩在春晚舞台上足足“霸屏”了14年。那14年的春晚,也成了大家记忆中,笑得最开心的日子。对于喜剧,陈佩斯是有天赋的。在入行之初,尽管他的喜剧理论尚未形成。但他在故事中设计的剧情和冲突都十分合理。他善于利用人物身份设定反差来制造矛盾,从而形成喜剧笑点。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警察和小偷、主角与配角、执法者和违法者被放置在同一情景下,形成了鲜明对比。他塑造的“陈小二”,市井中透露着真诚,庸俗中带着一丝耿直,既有小市民的狭隘,也有平民大众的憨厚。这样的形象,是接地气的,最能引起老百姓的共鸣。搞笑但不嘲笑,卑微却有尊严,陈佩斯一扫喜剧作品里的流里流气,赋予了喜剧真正意义上的高级感。普罗大众怎么会不喜欢呢? 03 1998年的春晚舞台上,随着铿锵的锣鼓声,陈佩斯扮演的“二傻”在《王爷与邮差》的小品中跟大家谢幕。这一幕,成了陈佩斯春晚小品中的绝唱。《王爷与邮差》当“陈佩斯上春晚”的消息传出后,有网友联系了陈佩斯的儿子陈大愚。大愚回应:假的,忙着演话剧呢,没功夫上春晚。其实,了解陈佩斯的人,不需回应便能猜到,依陈佩斯的性格,他是绝对不会再回到那个让他不痛快的舞台。提起春晚,陈佩斯都是无奈:“他们限制了我的发展,给我关上了那扇门。”当初他为了节目效果,多次向台里领导提出一些建设性提议,来丰富节目的表现手法。但这些提议,最终都被一一否决。到了1998年,央视下属的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未经当事人许可,便擅自录制发行了陈佩斯与朱时茂的春晚小品合集。被侵权的哥俩到处写信、打电话、登门投诉,求爷爷告奶奶,希望能得到一个合理的说法。结果却被工作人员给羞辱了一番:“就这么地了,怎么着吧?你们俩都是我们捧红起来的。”提起这段往事,陈佩斯心中怒气难平:“央视当年有多少主创?就一个人(作者注:指的是春晚总导演黄一鹤)。我们这么多文艺工作者帮助他们,把这个栏目做大做火了,现在反倒说是他们捧火了我们?”“别对我说什么成人世界的游戏,这个世界应该是一个有规矩的世界,这样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才能更好。”1998年在某些程度上,与今天别无二致,知识产权问题一直都悬而未决。直到今天,很多人面临侵权,依旧选择忍气吞声。可执拗的陈佩斯,却固执地要对他们说一声“No”。随后,他与朱时茂联名,将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以“侵权”为名告上了法庭,和央视来了场惊天动地的“世纪官司”。一审过后,被告方败诉。陈、朱二人获得了33万元的侵权赔偿。但从那时起,这个“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第一人”,却失去了在央视露脸的机会,成了一个跟主流相左的“草根”演员。人人皆言,背靠大树好乘凉。离开了央视,陈佩斯这颗“独苗”活不了多久。陈佩斯不信邪。他开办了自己的电影公司,自编自导的一系列电影,均收割了票房和市场的双重好评。但由于市场监管不规范,偷报瞒报的情况非常严重,收益十分惨淡。影视行业处处都有“潜规则”,陈佩斯这个有精神洁癖的老炮儿,自然不愿意与他人沆瀣一气。于是,在全国票房前三的好成绩下,陈佩斯的电影公司最终赔到破产。不少人讽刺他:当初劝你忍气吞声,如今你可算自食苦果了。陈佩斯笑笑:“我这人有个毛病,就爱跟仗势欺人的过不去。”他一没灰心、二没抱怨,既然此处不留他,他便把目光转移到了话剧舞台上。 04 2011年,哈文首次担任春晚总导演。她向陈佩斯伸出橄榄枝,希望他能不计前嫌,重新回到春晚舞台。陈佩斯婉言谢绝:“好意心领了,实在太忙了。”他不是摆谱,也并非吹牛。那时候的他,正忙着自己的话剧巡演,跟现在一样,每天都活得充实开心。很多人说陈佩斯是个很有远见的人:他在一个流行“伟光正”的年代里搞小品,一不小心成了“小品王”;在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之前,他拍出了两部cult片,预见了未来20年的社会病态;在话剧行业最不景气的年代里,他又投身剧场,成了喜剧表演艺术的集大成者。2001年,陈佩斯带着自己的演出团队,拉开了他首部话剧《托儿》的全国巡演。很多人质疑陈佩斯的选择,说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那时候,国内很多民众尚且不知道话剧表演为何物,全国各地的剧场赔钱赔到底儿掉,舞台和设施都破烂不堪。但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这一次,陈佩斯居然又成功了。陈佩斯与儿子陈大愚,图片来自:视觉中国《托儿》在全国巡演了120场,场场爆满,观众多达17万人。在21世纪初,创造了不敢想象的千万票房神话。紧接着,他又编排了《阳台》、《老宅》、《戏台》、《亲戚朋友好算账》等六部话剧,每一次的演出,都能引起轰动。主持人春妮曾受好奇心的驱使,私下里跑到剧场去看《戏台》。看完之后不过瘾,又买票看了一遍。两遍过后,惊为天人:“这是一部可以传世的精品,50年后看这部戏,我相信依旧是一部好戏!”从春晚舞台到摄影机前,从大屏幕到剧场,陈佩斯总能博得人们的欢心。他不把自己当成“角儿”,始终坚持着为生活中各行各业的小人物著书立说。他戏里说的、唱的、演的,都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谈及话剧广受好评,陈佩斯也很开心,小眼睛一眯,小胡子一翘:“我的作品不落伍,现在再看,比10年前效果还要好。”但30年过去了,当年那个一身傲骨的陈佩斯,到今天仍没有学会“做人”。抛弃大环境的红利,自己出来单干,巡演到各个地方,总免不了要“上下打点”一番。有人对陈佩斯善意提醒,又被他瞪着眼睛给怼了回去:“您是什么官、什么角儿,跟我没关系,甭跟我说这个。您想来看戏很简单——花钱买票!”他的话剧巡演到全国大小城市,上座率奇高,好评如潮。陈佩斯腰杆贼硬,因为他心里清楚,他靠的不是关系和资历,而是一身不服输的真本事。如今他已六十有四,仍然每天泡在剧场里盯着演员练习。对台词、走台步、一招一式、语气拿捏,凡是需要亲力亲为的,陈佩斯绝不含糊。很多人想象不到,走话剧表演这条路,陈佩斯吃过多少苦头。上百场的巡演要一遍遍地重复,对人的体力和耐心是极大的考验。老友朱时茂曾获邀跟他一起表演《托儿》,演了33场,朱时茂拱手求饶:“我实在是吃不了他那个苦,太累,太寂寞。”随着年纪的增大,陈佩斯的体力经常跟不上。一场戏下来,累得满头大汗,“浑身跟水耗子似的”,盐水咕咚咕咚往里灌。同样的戏码,同样的舞台,陈佩斯日日重复,熬住了寂寞,也熬出了真艺术。编剧毓钺也曾劝陈佩斯:“你去搭一个剧组,30集电视剧,四五个月也就出来了。到时候租个房车,雇两个助理,拍完戏弄个小火锅吃上。你这样的腕儿,到哪儿人家也不会让你受委屈。”陈佩斯不干。对“权威”,他一身傲骨,不肯弯腰。但对艺术,他毕恭毕敬,宁肯把自己卑微到尘埃里。记得姜文的《让子弹飞》里,曾有一句广为流传的经典台词。巧的是,在接受访谈时,陈佩斯也说了同样的一句话:“我想站着做人,还把这钱给挣了!” 05 说是挣钱,但陈佩斯对于“钱”,似乎真的没什么概念。刘晓庆跟他关系不错,曾经有很多广告商和制片方找不到陈佩斯,想托刘晓庆来邀请他出山。上综艺、拍电影、当导师,这活儿来钱多快。但人家就俩字儿:不去。与他资历相当的老演员,要么忙着在流量为王的电影中抛头露面,要么忙着串场于各大综艺狂捞报酬。但陈佩斯这个“不合时宜”的人,却坚持不肯与世俗为伍。图片来自:视觉中国不仅如此,生活上的他,还对自己有着“病态”般的要求。朱时茂曾向记者吐槽他:“一双老北京(布鞋),他能穿5年。那袜子都穿出窟窿眼了,洗洗补补还要穿。不是说艰苦朴素不好,你说他又不缺钱,干嘛老跟自己过不去呢?”但也正如他自己所说:“或许我并不独行,但我确实没有对手。”放眼当今的文艺界,又有几人能达到陈佩斯这种境界?主持人易立竞曾问他:“您有后悔过退出春晚吗?”陈佩斯很认真地回答:“我不后悔。如果我不站出来说,那一百年后,我的后代一定为我感到丢脸!”曾听老人讲过这样一个道理:有些动物,主要是皮值钱,比如狐狸;有些动物,主要是肉值钱,比如牛;有些动物,主要是骨头值钱,比如人。陈佩斯,或许正是我们社会中,活得最值钱的那把硬骨头。对艺术弯腰、对权威耿直,清清白白做事,干干净净做人。陈佩斯演了几十年的小人物,最终把自己活成了大写的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他曾经说,希望100年以后,自己的名字不会出现在大家的口中。因为在他看来,艺术是需要进步的。如果百年后大家念叨的还是他的作品,就说明那个时代的艺术发展是不正常的。但人们还是愿意相信,无论百年或千年,他依旧会成为后人经常提起的前辈。毕竟他向世人证明了,小人物也有属于自己的舞台。小人物,也有名垂青史的权利。本文部分资料来源:凤凰娱乐《易见》专访:陈佩斯:我对名誉没有期待澎湃新闻《喜剧“个体户”陈佩斯:我经得住检验》来源于:最人物文丨阿杰学长
发布者:Outstanding阅读2438评论0点赞0转发
2020年12月16日
这是一个平凡的人,干了一件伟大的事。他留住了一个民族的苦难。世界上总有这么一种人,大部分认为他们是“傻子”,忍常人不能忍,及常人不能及。正是因为有这么一群傻子,民族才能有魂,国家才能有魄!来源 | 语文日刊之前,一个在火车站等车男人的照片火了!很难想像他以前是四川某市长简单朴素的绿T黑长裤、光着脚、靠墙倚坐,手边放着两瓶几块钱的饮料……车站里似乎从来不缺这幅装扮等车的人,为什么偏偏这个人火了?原因只有一个——他叫樊建川。当天,樊建川正在重庆火车站候车,忙完重庆建川博物馆事宜后,正准备出发返回成都。樊建川何许人也?34岁就当上了宜宾市常务副市长当时他曾以副市长身份,参与了一次夜市摆摊活动,为的是亲身体会市场经济,还引起宜宾市一阵轰动。不体验不要紧,这一体验,樊建川的眼光就更远了。即将升任市长之际,他主动辞职,下海经商。1993年,他跟朋友凑了笔钱,合伙开了一家房地产公司1957年樊建川生在四川宜宾,父母都是军人,父亲从小就教育他:“做人要有一股子拼劲儿,一人一条命,是用来拼的!”1975年,樊建川高中毕业,到宜宾县日成公社当知青,拼命劳动,饿晕了两次。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原本近视的他,毛遂自荐去当兵,第一次违规通过了检查,结果被刷了下来。他不甘心,直接找到当时的首长,给人家写书法、吹笛子,首长点点头:“行!你小子来吧!”这下子,在冬天零下40℃的内蒙古,樊建川一驻守就是两年半。两年后他不但成为特等射手,还当上了学雷锋的标兵。全国高考恢复后,樊建川看到了命运转机,复习资料备考军校,全军80人报考却只招1个。樊建川心里也打鼓,那么多人考凭啥自己考上?不管那么多拼了再看!结果如愿考上西安政治学院,毕业后进入重庆三医大教书,这一教,又是8年。可他天生就不甘平庸,当个大学老师,多少人羡慕,樊建川却觉得这工作一眼到头,“我都看得见自己是怎么老的了。”很快,命运又眷顾了他一次,让他步入仕途,34岁就当上宜宾市常务副市长。1993年,他跟朋友凑了笔钱,合伙开了一家房地产公司,带着家人辗转到成都,蜗居在很小的房间里,女儿都只能睡沙发。樊建川破釜沉舟,贷了巨款,修的房子却只靠关系卖了一户。熬了大半年,朋友们都傻了,他自己也感到山穷水尽。狠、拼、坚韧,彻头彻尾的冒险主义者。“打仗哪有百分百的把握?我爹从小就是这么对我说的。”他站在中国房产开发大潮的风口凭着“忠义勤信”的企业宗旨苦干8年将白手起家的企业硬是做进了四川省的前10名,个人资产已达到二三十亿,还登上了中国富豪榜前200名。而后来的汶川地震,更是检验了他的企业魂,当时震后屹立不倒的房子正是他建的,老百姓纷纷打出条幅表示感谢。他成了名副其实的亿万富翁,在成都市最繁华的地段,不仅拥有自建的商品房,还有办公楼、商铺、加油站……这时,他的梦也活了!因为是军人,对抗战前辈有敬意,想用自己的方式去纪念他们,开始收集各种跟抗战相关的东西。那就是他希望有一天,把自己打拼十多年得来的财富,和几十年的收藏全部用来建博物馆,因为这100年里中国人遗忘的太多,他要为这个民族留下记忆。200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对他而言更是最重要的一年他决定正式开始建立博物馆,他说这是一个甲子,是我们民族的大事,我想,我必须有所舍弃了!不但要建,一规划就是500亩!他四处去找这块地,人家一听,就觉得是骗子:“哪有花500亩建博物馆的,你小子是来圈地修房产吧?”最后,只有大邑县信了樊建川。朋友听说他来真的了,一个劲儿骂他:“你傻啊,非要把钱砸在这件事上,博物馆就是个无底洞,你这是准备当烈士?”许多人都嘲笑他是“樊哈儿”,因为在四川话里面“哈儿”就是傻子的意思,说他已功成名就还非要拿老本去拼命樊建川不管别人的意见铁了心:四川有两千家房地产开发商,少我一个没关系中国十三亿人应该有一部分人挺起脊梁敲响警钟,去做牺牲,我就想做一个敲钟人!2005年8月15日必须开馆!于是他开始了倾家荡产的行动,卖掉了办公楼、商铺、加油站,把资金全部投到了博物馆。手续办完,开工已是04年11月,他却又给自己定了个目标:“2005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这是一个甲子,是个大事,必须在8·15时开馆!”9个月建5个博物馆,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地方,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修出这么庞大的博物馆。但血液里的军人战斗气质,让樊建川再次透出一股狠劲儿。每个馆工地上,立着倒计时牌,他睡工地,在建材上打盹儿,天天在建筑工地上骂人,这边装电梯,那边装玻璃,顶还没有封,就开始布展柜…15日开馆,三天前都觉得不行,硬是被他连战三天,拼下来了!他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几百万将士的英灵会保佑我的。9个月后的2005年8月15日,五大主题馆中共抗战的“中流砥柱馆”,国党抗战的“正面战场馆”,美国援华的“飞虎奇兵馆”,“不屈战俘馆”“侵华日军罪行馆”,经6部委严格审查全部合格正式对外开馆不屈战俘馆馆内陈列着他几十年来,上山下海,冒着风雪捡到的各式收藏品,数量和价值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手写资料30吨,书信40万封,日记两万本,像章百万枚,总共800余万件藏品,经鉴定的国家一级文物就有153件。历经后续的再建设完善,到今天为止,这里已是中国最大的博物馆聚落,总共30个分馆占地总面积500亩超过近1000万件藏品,是目前国内民间资金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富的民间博物馆。在游客接待中心的墙壁上,写着他的自白: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 。那段尘封而沉重的历史,就这样被他彻底的激活。一座警醒世代的博物馆,令所有前往参观的人们,无一不震撼、动容、然后流着泪离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只有触摸历史经纬里的铮铮铁骨才能感受那段真实清晰的岁月在老兵广场上,近一万平方米的土地被抽象成一幅中国地图,两百多位抗战将士的塑像静静地站立着:赵一曼、高志航、杨靖宇、狼牙山五壮士……这些抗战中牺牲的烈士,站在他们用生命捍卫的地方;还有一批人,站在当年他们全力守卫的地方:毛泽东站在延安,邓小平站在华北,陈赓、林彪、罗荣桓,还有一批国民党将领……置身其中,仿佛置身当年的硝烟里,思绪万千,不由热血沸腾。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父亲牺牲时她年仅两岁。就在广场揭幕的那一天,在壮士广场看到父亲雕像时,她泪如泉涌,抱着雕像痛哭:“爸爸,让我抱抱您!”而老兵手印广场更是触动人心,曾经抠扳机的手、挥舞大刀的手都在这里留下了珍贵的手印,每一个鲜红的手印,都印出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为取这些手印,他曾跑遍全国,甚至还多次跑入了太平间。正是这些无数双手,曾在中国力挽狂澜,扭转乾坤,将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托起他说:一个民族不能忘记她的捍卫者,在这些老兵凋零之前,我们应留下他们的印记,以为永世的纪念。他说建川博物馆一定要让一个即使只有小学文化的人也能看懂,让观众不用讲解员、不用手机,只通过文物、文字和图片就能把这事儿看明白,就能知道我们想说什么,这是最重要的。一次樊建川带着一批文物赶飞机,却在机场被安检部门拦下,由此牵出一段感动人的故事……为了纪念美军对抗战的帮助,纪念牺牲在中国的4000多人,樊建川特意修建“援华美军馆”,为了寻找一架坠毁的飞机,多次爬上3970米的汶川宝顶山,终于在震后将飞机残骸找到。此外,他将248位飞虎队员照片,一一浇铸成瓷板像,挂在馆内。多年后,美国空军老兵罗比特,来到援华馆前,问道:“这里都是美国的老兵吗?”樊建川点点头说是,白发苍苍的罗伯特,当即嚎啕大哭。他拉着樊建川的手颤抖地说:“我的青春,我最好的青春在中国。我为人类和平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在中国参加了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之后,他将60多年前用的飞行服、奖章、证书、帧有女友照片的相框等,20多件视如生命的私人藏品全部捐赠。而最触动中国人心弦的无疑是抗战博物馆为了收藏日军的侵华物证,他前后历时20年,多次奔赴日本购买日军侵华时期的画报、杂志、书籍、日军曾使用过的明信片、作战地图、钢盔、军服、望远镜等等,最终,他找到了大量关于,日本侵华的珍贵历史实物和史料。这个抗战博物展馆里,按照类别又分为“大屠杀”、“三光罪行”、“细菌实验”、“慰安妇”等12个展览专题,总共展出了6000余件,1931年到1945年间的侵华日军罪行实物。锈迹斑斑的钢盔、枪支、手榴弹、都记录着那个年代的残酷与血腥,同时也记录着中华民族的不屈。日本侵华老兵盐谷保芳每年要来到博物馆捐赠侵华文物在壮士广场他还手绘草图恳请樊建川给他塑造跪像以示永远谢罪。他建造这个博物馆的目的,就是希望那些歪曲事实、否认侵华历史的日本人,都能来看一看,日本是不是真的犯下了滔天大罪。"事实胜于一切,这里的文物胜于一切,侵华日军的罪行桩柱件件,罄竹难书!"“我们不说话,让文物说话!”一个国家的光荣,可以让13亿人中的每一个人都去分享!而国耻更是同样需要每个人都去承担!以色列驻华大使进馆参观后,为樊建川写下一段话:“这是一个平凡的人,干了一件伟大的事,他留住了一个民族的苦难。”在这里几乎每一个馆的落成与开放,都牵涉着成见的爆发,价值观的争议,还有那些居高临下的道德指责,可他却始终用执着去应对。他正准备揭幕第一个汉奸博物馆,建筑已经建成文物已经备妥,因为汉奸的后代总是动用各种力量来阻挠一直没有展出即便如此他并未停下揭开历史真相的脚步。他说:如果老天爷还让我多活几十年的话,我会一直做下去,我要在有生之年建100个说真话的博物馆。为了博物馆,樊建川把赚来的钱,一分不留全都投资进去。光利息一年就是7000万!十几个亿,说砸就砸了,他自己的生活,却越过越简朴。他穿几十块钱的衣服,抽二十多块钱的烟,吃十几块钱的外卖。无论是做节目、访谈、签售,他都穿馆内自制的宣传T恤。“我下决心建博物馆时,朋友苦劝说,让一个人完蛋,吸毒;让一个企业完蛋,建博物馆。投资是永远收不回来了,但我要求通过运营维持生计,毕竟这里有500多名员工。”于是他在馆内结合文创产业,提供一些休闲配套服务。还是不够,他就写字卖钱,“一幅字,无论大小10000块,为了博物馆,我就是这么不要脸!”他有着一个军人的执着!他打理自己的微博,繁冗的工作间隙保持着每天数十条的发布量,拥有近150万的粉丝。在樊建川看来,这是建川博物馆最直接、效果最好的“广告”。通过樊建川不懈地打拼,现如今,建川博物馆聚落,实现每年近2000万元的盈余。整体估值高达80亿天价!2008年,美国布莱恩大学,授予樊建川名誉博士学位。终身教授杨洪推荐时写道:“我体会到一位有民族尊严的人,想为自己国家,甚至世界文化史,留下真实记录的豪迈。”但樊建川决定,死后博物馆捐给国家。他只有一个小女儿,未必会对此感兴趣,就不如交给国家。很多人都夸他说:“你也太了不起了,80个亿就这么交给政府。”他说:“不是我了不起,我仅仅是做,做算什么啊?让博物馆一直存在下去,才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我只用花几十年的时间而已,但保存,就要几千年!”樊建川发自内心地期望,这些珍贵文物可以被好好照顾,因为这是历史的见证:“一个人要成长的话,你的记忆一定要健全,一个民族要成长,记忆也一定要健全。”这个冒险家总能颠覆别人的想象,走最不寻常却最让人佩服的道路,樊建川还在筹备更多的展馆,“现在有房奴、车奴,我是馆奴。我愿意一生为博物馆做奴隶,只要是能建够100个,马上死都可以。”对于丈夫的遗赠,妻子用一个星期的时间,理解了樊建川的苦心,签字同意了他的遗赠计划。但是另一份遗嘱,坚决不肯签。樊建川要把遗体捐给重庆三医大,希望用自己的皮绷一面军鼓放在博物馆里。“谁要敲一下,我就在声控电视墙上给他唱首歌,他必须给博物馆捐1000元钱。我死了还能给博物馆做贡献。”樊建川每天用手在身上拍打:“医生说有助于皮、脂分离,还提醒我注意不要生疮。”多少人忌讳提到的死亡,他说得却格外轻松。《论语·里仁》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一个人最闪耀的价值,无非是为真理、正义事业而死。樊建川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了激活一个民族的记忆,为了保留一个民族的记忆,为了延续一个民族的记忆,他舍弃了一切财富、名誉,甚至看淡了自己的生死。他曾对朋友说过:也许要有一辈子的疯狂和野心,才能成就终身的良心。“每个博物馆都代表我在说话.都表明了我的历史态度。”勿忘国耻!这样的事如果不崇高,还有什么事情是崇高的?他简衣素鞋,粗茶淡饭,日夜不休,以苦为乐,却比身价万亿人更富有、更幸福。一个屹立不倒的民族,不但能穿越动荡年代的苦难,还要能在和平年代播种希望!樊建川就是那个把火种,播向中华大地的人!日军侵华罪行馆后门。博物馆不应该只收藏春花秋月、才子佳人的东西还应该收藏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博物馆就是中华民族记忆,这些记忆就是中国人的“警钟”。只有回顾历史,记住历史,我们中华民族才能更加坚定的向前。他修建的不止是民族记忆博物馆,也是照亮民族未来的灯塔,他保留的是战争遗物,守护的却是人类和平,他收藏的是过去的记忆,打开的却是通往明天的隧道。一个国家有这样的博物馆,甚幸,一个国家有这样的人,甚幸!大丈夫男子汉,不入染缸一腔赤胆,长路漫漫挥尽英雄汗,一身正气豪情万丈,百炼成钢千金不换,大丈夫男儿汉 ,重任如山自强来担,心中有梦光耀无疆,樊建川,真正的大丈夫!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Outstanding阅读5562评论0点赞1转发
2020年12月16日
餐馆,有些人嫌弃菜品口味,一筷子都不动就全部倒掉; 学校食堂,有些学生咬了一口的馒头就扔掉了;职工食堂,有些职工套餐只吃了一半就被扔在一边。“光盘”,几乎是看不到的! 2018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机构对北京、上海、成都、拉萨4个城市366家餐馆调研发现,餐饮业每餐人均食物浪费量为93克,浪费率达11.7%。据测算,2015年,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上食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万~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总量。另一项统计显示,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这个数字接近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从全球来看,食物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显示,全球每年约1/3粮食被损耗和浪费,总量约每年13亿吨。如果这些粮食中有25%得以保留,就足以养活全世界8.7亿的饥饿人口。而当下,全世界76亿人口中至少还有8.2亿面临饥饿,相当于世界上每9人中就有1人挨饿。近日联合国研究报告显示,世界可能濒临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去年以来,蝗灾让很多农业大国遭受粮食危机。今年又遇上新冠疫情,生产受阻。据估算,今年将新增1.3亿饥饿人口。思量饥寒苦,饱暖便是福“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本是国人耳熟能详的古诗,但在现实生活中,餐饮浪费却成了许多人不经意间的行为举动。而我们浪费的每一粒米都是在损耗自身的福报。在饮食上没有短缺,是过去世行善业所获的福报。如果不加珍惜,反而仗着福报肆意浪费,便成了罪报的因缘。 知足惜福,向为佛门之传统。善导大师凡美味佳肴都供养大众,粗粝饭食则留给自己。承远大师精苦修道,有人供养食物则吃,无人供养则食野果花草。衣着唯求御寒蔽体而已。远近道俗亦闻其德业,前来亲近乞教。大众负布帛,斩木垒石,搭棚居住,并发心施金营造殿宇。大师既不拒绝,也不营求。殿寺盖成,题名弥陀寺。营造殿宇的结余,都布施给饥饿病苦者。印光大师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食毕,以舌舐碗,至极净为止。复以开水注入碗中,涤荡其余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轻弃残余之饭粒也。至午食时,饭一碗,大众菜一碗。师食之,饭菜皆尽。先以舌舐碗,又注入开水涤荡以漱口,与晨食无异。在报国寺时,有一次因菜中用酱油稍好,就对身边人说:“虚消信施!我等道力微薄,不足利人,即施主一粒米,亦无法消受,哪可更吃好菜?以后不得特殊!”古话说:“一福压百祸。”有福更要惜福!一饮一啄,不可轻忽。 从身边、从小事做起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决定成立专班开展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立法工作。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会通过有效的具体立法,在粮食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各个环节强化管理,有效减少损失浪费;特别是在餐饮消费环节,积极倡导合理、健康的饮食文化,建立制止餐饮浪费行为长效机制。很多餐饮协会和店家也主动推行“半份菜”“小盆菜”“N-1点餐制”等制止餐饮浪费的措施。各方面都在为了制止餐饮浪费而努力,而问题回归到个体身上,就需要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从身边、从小事做起,厉行节约,珍惜粮食。 
发布者:Outstanding阅读2843评论0点赞0转发
2020年12月16日
90年前的9月7日,袁隆平出生在一个饥不果腹的时代。2020年9月7日,袁隆平来到90岁的门口,这位稻田守望者,在拯救无数人于饥饿之后,变老了。为了让更多的人远离饥饿,他从未停下过脚步,那片稻田是可以让这位老人安身立命的地方。所有人视他为英雄,却鲜有人意识到英雄也是人。人会老,会脆弱,会疲倦,会走路需要有人搀扶。年至九旬的袁隆平不服老,可那双颤抖的双手已经在告诉我们,他也是个普通的老人。近日,袁隆平在节目里说的一句话,让人感触颇深:“我带研究生有一个要求,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这简单一句话,足以看出他这些年的坚持。 袁老在生活中,并非是我们在各大媒体的报道上看到的那般神采奕奕,他也有疲惫的时刻,有趣的时刻,卖萌的时刻。 已是年至九旬的袁老,每天与水稻的相处模式像是谈恋爱。他说:“我生性散漫,但敬畏科学。” 袁隆平的成就无人能及,所有人都视他为神一样的存在,却很少有人当他是个年迈的老人。 他今年90岁了,会累,会难过,也会想要过上一个普通老人的平凡日子。但不能。 “我们还会为吃饭发愁吗?” 袁隆平坚定地说:“不可能了,不可能了!”他曾在一次采访中难过地说: “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你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饥荒不知道,上个世纪饥荒的时候饿死人,大家都吃不饱饭,我亲眼见过。”每每说到那段动荡艰苦的岁月,袁隆平都会激动地落泪,他经历过那段日子,知道有很多人因为没有饭吃而失去生命。 在这些成就背后,鲜有人知晓袁隆平曾走过一条艰难的路。1953年,在西南农学院毕业的袁隆平,被分配到了偏僻的安江农校教书,他在那里一呆就是16年。 他在任教期间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眼看着不少百姓因为吃不上饭倒在了路上。 疾病、饥饿、伤痛、死亡……望着满目疮痍的景象,人们脸上的落寞,地上躺满的尸体,袁隆平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民以食为天。 儿时的田园梦,交织着已经远去的战火声,袁隆平下定决心要从根源上解决大家饿肚子的问题,水稻成了他的研究对象。 他把所有的热情与青春,都投入到了水稻的研究中。 1961年7月的一天,行走在稻田中的袁隆平发现了一株饱满的特殊水稻。之后的他,每天都蹲在田里观察,敏锐的他意识到这正是一株天然杂交水稻。 灵感开始在他的头脑中闪现,如果可以人工培育杂交稻,那么水稻必将大大增产。 深山教师袁隆平提出这一想法后,被许多人嘲笑这是对经典学术理论的背叛与颠覆,甚至被视为对基本遗传学的无知。 在一片质疑声中,袁隆平没有放弃,他开始了艰辛而漫长的实践之路。年轻时的袁隆平他视水稻为自己的孩子,头顶烈日天天下田。只要水稻还在生长期,就必定每天观察,就算眼睛刚做了手术、肺部感染,一天要打三次针,他也从不缺席。 终于,在观察了14万多个稻穗后,他和团队中的人找到了6株不育株。 1966年,袁隆平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上。 自此,他把自己的命运与粮食的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两年之后的5月18日,眼看就要看到曙光时,一场暴雨彻底毁了他的梦想。 那天晚上,袁隆平披着雨衣蹲在试验田里,又看了一遍正在生长的稻苗。几个月之后,他将从这里得到第一手珍贵的数据,杂交水稻试验也将取得不小的进展。 可一切都成为了泡影。 第二天一大早,袁隆平跑到试验田一看,自己的稻苗全部都被人毁掉了,深受打击之下,甚至还有人恶意诽谤:“秧苗定是他害怕实验不成功,自己拔的。” 这次破坏把他的试验,推迟了整整3年。 外界对袁隆平的非议愈演愈烈,质疑的声浪甚嚣尘上。 很多人嘲笑他的坚持,袁隆平却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决不会退缩。” 失败和污蔑没有将他击败,反而让他变得愈发坚强。 那年,袁隆平38岁。事件发生四天后,他在试验田旁的废井里,找回了5棵残存的秧苗,杂交水稻试验才得以继续。 为了加速培育试验,袁隆平带着自己的团队来到了云南。期间,他所在的地区发生了7.7级大地震,极其危险。 袁隆平没有着急离开,而是和团队一起在用树枝搭建的窝棚里,继续着试验工作。 他的坚持没有白费,在余震的危险环境下,一株被取名为“野败”的野生稻,成为了所有杂交稻的母本。 1974年秋天,袁隆平终于育成了中国第一批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表现出很大的增产优势。普通水稻亩产只有200多公斤,而杂交稻亩产一般都超过500公斤。 袁隆平成功了。那年,他44岁。 中国因为种植了杂交水稻,能用每年增产的粮食多养活7000万人口,也帮助到了越南、印度、菲律宾等国家杂交水稻的商业化生产。 全世界都在问:这个中国人,什么来头? 而当时的袁隆平,身份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 为了研究水稻,他错过了母亲的弥留之际,错过了孩子的成长,和妻子在一起的时光也寥寥无几...... 袁隆平用珍贵的青春岁月探索杂交水稻的大门,他走过了生死边缘,经历了迷惘与伤痛,遭受过讥讽与恶意,他深知自己的痴心是对的。 1976年开始,全国推行杂交水稻,到1998年,全国一半的稻田都在种杂交水稻。 他被全世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却没有止步,从水田到沙漠再到盐碱地,走出国门,袁隆平想让更多人“吃上饭,吃饱饭”。 后来,他又带领团队实现了水稻去镉技术,再到海水稻,这已经不知道是他的第几次尝试。 得益于他的坚持,无数人的生命不再饱受饥饿之苦,有些国家的人,更是给他起了一个昵称:Father。在他们心里,袁隆平是父亲般的存在。“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要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也不能害怕冷嘲热讽,害怕标新立异。” 从多年默默无闻的坚守,到步入人生的高光时刻,高龄的袁隆平所处环境经历着剧变,但这似乎并不影响他与那片稻田的距离。 他还是坚持在炎热的夏天蹒跚踱步,到田里劳作。中暑是常有的事,他会随身带着药片防止晕倒。凭借着这颗宁静而坚韧的心,袁隆平历经暴风雨般的挫折和困境后,完成了自己多年来的愿望,不让人们挨饿。他还给自己设立了三个任务,高产高产超高产,研发出海水稻和第三代杂交水稻,一秒都耽误不得。 “我曾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长,籽粒像花生米一样大,我和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稻穗下面乘凉……我把这个梦称为禾下乘凉梦。这是我的梦想,是我追求的目标。” 每天不停歇地忙碌奔波,明显感觉他憔悴了许多。袁隆平工作之外心无旁骛,因此出席公众场合、见领导、接受采访,都会令他感到局促。 他很普通,衣服穿得也很朴素,有次接受国外记者的采访,袁隆平摸了摸自己身上几十块钱的T恤衫,问身边的人:“我是不是寒碜了?” 袁隆平可谓是国士无双般的人物,可是聚光灯下,他隐身暗处,踏实做事。 走进他的家,实属让人诧异。 他至今还居住在一个老旧的房子里,家中的家具十分朴素。“我穿的衣服都是超市几十块钱买的,一百多块一件的时候, 我就非常满足了。”虽然已是功成名就,这位老人仍心甘情愿居于一隅,淡泊志弥坚。 网络上谣传他身家千亿,说他是湖南首富,这些谣言他都知道,但袁老选择一笑置之。诸多名誉加身,然而袁隆平一直喜欢称呼自己为“种田人”,曾经湖南省组织部请他出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他果断地拒绝了: “我不适合当院长,这意味着我要离开杂交水稻的研究岗位。”坚守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很难得,那份清寂的执着让这位老人感到安心。 尘世车马喧,独守一方地。愿得一斛黍,消弭天下饥。如果你认为袁隆平是个直男,那么你就错了,他还是个会拉小提琴的文艺青年。 多数时间忙于科研的他,会抽空练习小提琴。时至今日,这位老人还会在午后,安静地听听柴可夫斯基的音乐。 曾有人给他拍了这样一张照片:没有人比袁隆平更能诠释这句话的含义: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他天生爱自由,什么事情都想尝试。 读高中时,袁隆平就拿过武汉市百米自由泳的第一名,大学时,为了省钱到江对岸看电影,甚至独自游过嘉陵江,把衣服顶在头顶游过去再穿上。随着袁隆平名声鹊起,和国外同行的交流日渐增多,每次会面他从不怯场。 他的英文水平很高,曾经给来自十几个不同国家的学员讲课。在跟外国记者会面时,有时翻译没说对,他还会自己说出准确的单词,力求严谨。 袁隆平已是这把年纪,却从未停止学习,他仿佛永远不知疲倦。 如今90岁的袁隆平每晚的睡前活动,是打一个小时的麻将,这是他的脑力活动。 打麻将时,他可爱得像个小孩会不停地催人,和种水稻一样认真。袁隆平对自己的大脑很自豪。 医生告诉他,85岁以后的老年人百分之六十有不同程度的痴呆。不运动、不跳舞、不下棋,天天呆在家里就会痴呆。 袁隆平笑着说:“幸好,我今年90岁了,脑瓜子还没有糊。” 90岁的他还能到演讲台上,做三十分钟的报告。 当他发现一篇文章的内容,有点把水稻效果夸大其词,他立马指出错误:“说老实话,我研究的水稻还不到先进水平。”紧跟时代步伐的袁隆平学了不少新词,80岁的时候,他称自己为“八零后”,90岁的时候又笑称自己摇身一变为“九零后”了,像个童心未泯的孩子。 前几天,袁老为了纪念自己的90周岁生日,光顾了自己常去的那家理发店,理发师为其理发时,袁隆平问:“你说我是胖了还是肿了啊?” 老板回答:“您是胖了。”理完发之后,袁老开心地说自己又年轻了五岁,他是可爱的人。接受央视采访,被问及“您觉得自己帅不帅”时,他调皮地笑着回答:“Handsome!”这是袁隆平不为人常见的一面。在很多人眼中,袁隆平是个不解风情的科研小哥哥,鲜少有人知道在妻子面前,他是个浪漫的诗人。 “茫茫苍穹,漫漫岁月,求索的路上,多想牵上一只暖心的酥手; 穿越凄风苦雨,觅尽南北东西,蓦然回首,斯人却在咫尺中。” 1963年,朋友给袁隆平介绍了一个女朋友,见面后,他一看那个姑娘是自己之前的学生邓哲。 两人志趣相投,很快便走到了一起。一个月之后,花50块钱买了喜糖,办了一场素朴的婚礼。 那年,袁隆平34岁,邓哲26岁。 婚后,他们不只是夫妻,也是最默契的工作搭档。 袁隆平与妻子邓哲1965年夏天,袁隆平和妻子头顶烈日、脚踩烂泥,踏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稻田,终于找到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这些成果,发表在1966年的《科学通报》上,引起轰动。 因为邓哲的陪伴和支持,袁隆平才能安心地研究杂交水稻,走南闯北,收集关于水稻的资料。 在外的袁隆平想到妻子担起了家庭的全部重担,操劳艰难,愧对辗转,邓哲则时时安慰。 那一代人对婚姻始终真诚,相扶相持,牵了手就是一辈子。 在邓哲突发病毒性脑炎时,袁隆平全身心守在病床边照顾妻子,一勺一勺地喂妻子热汤、给她讲故事、唱英文歌《老黑奴》,终于用爱把她唤醒了。 爱就是平淡生活中的温情相守,风雨飘摇中的相互安慰。袁隆平与妻子邓哲在袁隆平的心里,一个丈夫如同一片落叶,无论他怎样张扬,怎样由绿变红、变黄,到末了,还是要落到自己妻子身边。 每每外出出差,他都会惦记着妻子。有一次,邓哲收到了袁隆平托人带回来的礼物,那是他赴菲律宾开国际学术会议的前夕,在北京给她买的裙子。 衣服下面还夹着一张纸条:“这是我第一次买裙子,不知什么号码适合你穿,只好买两条供你选择……” 喜欢一个人是藏不住的,捂住了嘴巴也会从眼睛里跑出来。 在袁老90岁生日当天,面对着漂亮的生日蛋糕,他也不忘把第一口蛋糕喂给妻子吃。 他们的爱情,跨越了半个世界,依旧历久弥新。袁隆平与妻子邓哲四年前接受央视《面对面》的采访,袁隆平眼含热泪说:“我86岁了,身体不好了。” 早在2010年,袁隆平被确诊为患慢阻肺。90岁的他身体早已大不如从前,有高血压也有心脏病,走路需要人搀扶,可是他却不接受这个事实。 家人都劝他退休,不要再劳累了。 可老人家倔强得很: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我还没有痴呆,那就要继续工作,退休对于我来说是不存在的事。” 不服老的袁隆平,将水稻视为自己的血液,那是独属于他的情怀。在纪录片《时代我》中,袁隆平将有机会见到高层领导人。记者问他有没有什么特别想说的,他回答:“搞海水稻,盐碱地。” 他目标简单,低调如初。然而为了一个小小的目标,他可以付出比别人多数倍的心血与汗水,那是可以让这位老人安身立命的地方。 袁隆平的孙女曾以为爷爷的工作,是每天看天气预报。她小时候,并不知道爷爷如此坚持,是为了观察各地的下雨情况,从而判断水稻的生长状态。 如今的他,依然天天关心天气,习惯不改,袁隆平终究要和那片水稻凝视一生。不可避免的是,他也真的老了。他在翻看书本的时候,双手都是颤抖的。在去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袁隆平全程站着做了30分钟的演讲,结束后在休息室,老人家已经累得一句话都讲不出。 还未休息几分钟,众人又将他围住。有人想和他合影,有人想让他签字,有人邀请他去参加会议……可没人问他累不累。 所有人视他为英雄,却鲜有人意识到英雄也是人。人会老,会脆弱,会疲倦,会走路需要有人搀扶。 袁隆平因过度劳累吸氧袁老只能默默打了个哈欠,满面倦容无人知,他身不由己。 可一听说学生们想要合影,已是超负荷状态的袁隆平立马站了起来,拖着疲沓的身躯往外走,主动迎接孩子们的到来。按下快门的瞬间,镜头里的袁隆平站姿挺拔,眼神坚定。 那笔直的脊梁下,是生命里粗粝的内核,在岁月的淬炼下历久弥坚。部分参考资料:    1、纪录片 《时代我》袁隆平   2、纪录片20150312 《为时代而歌 袁隆平》   3、面对面 20131020 袁隆平图片来源:网络、纪录片截图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红尘炼心阅读3076评论0点赞1转发
2020年12月16日
德云社的相声听到最后,观众往往都会喜欢上于谦,他早已经被公认为当今捧哏第一人。很多时候,人们会被郭德纲主动出击、节奏紧凑的笑料吸引。但散场后观众能记住的,往往还是于谦垫上的那几句话。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逗哏抛出来一个包袱,是我打开这个包袱,让观众看到里面有什么”。这是一种对语言节奏要求极高的技艺。下了台也是这样,他对生活的火候,掌握得炉火纯青。万事不如闲在心,一年总见月当空。于谦用一种极高的处世哲学,抚慰着观众、朋友、还有自己。因此就有了那句笑料:于谦,母仪天下。你身边总会有一个这样的人。他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什么人都能搭上话,什么人都交朋友,为人处世圆润狡猾。中国人情社会里,这种人总会被人称赞:圆滑世故。仿佛这是成功的必经之路,它代表着进入社会后必须学会的生存技能。于谦却体现出另一种处世之道,并坚持下去取得成功。他身上有一种老庄哲学里“清静无为”的道,又有世俗江湖里豪情万丈的气。名利场是是非圈,他却和什么人都能交朋友。监制电影《老师·好》时,张国立、吴京、杨立新、韩童生、田雨、何冰等老戏骨皆来捧场。在内心世界,他也找到了自己的喜好:虫鱼鸟兽,文玩字画,喝酒抽烟,无所不精。对了他还是北京摇滚协会副会长,爱唱几句摇滚。2016年德云社二十周年庆典。浩荡的演出会场里,台下坐着冯小刚、张国立、吴京、汪峰、高晓松、沈腾、潘长江等各路明星。这是郭德纲、于谦和德云社的巅峰。当晚二人脸上的笑容,像炸开了一样。人群散去,热闹结束,于谦回到他位于大兴的“天精地华”动物园里,这是最让他心安的地方。看马吃草,给马洗澡,他舒服。2019年,于谦的发展再上高峰。他出现在各大喜剧综艺现场,赢得观众好评;监制、主演的电影《老师·好》拿下2.52亿票房。他却说:“我现在,要是让我到深山老林里住一个月,这是最幸福的。”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回过头来看,于谦的处世哲学,从童年就定下基调。1969年,于谦出生在北京。他的父亲是地质勘探高级员工,母亲是石油冶炼方面的专家。从出生开始,于谦就吃穿不愁。因为工作原因,父母常年在外,于谦被丢给姥姥抚养,同时照顾他的,还有5个小姨。他打小就在泛滥的宠爱中长大。童年于谦童年时,姥姥家挨着北京最大的花鸟鱼虫市场,这是于谦的天堂。他喜欢动物,蹲着看牛反刍,如何把吃进去的东西再倒出来吃一遍。养狗、遛鸟、钓鱼、摸虾……任何跟动物有关的事,他全都兴致勃勃。更重要的是,姨妈和姥姥的宠溺,并没有让他变得纨绔。长于胡同的他身上有种老北京人特有的温厚。唯一的不愉快,是爱的专制。三个女人一台戏,六个女人两台戏。每天在耳朵边“嗡嗡”,于谦受不了这个。为了不给姨妈们唠叨的机会,他时刻小心,将自己包裹起来。不犯错,不挨骂。这种谨慎也就铸就了他多年以后如鱼得水的自然。德云社频频有徒弟出走,舆论风波一浪高过一浪,但始终不挨着于谦。12岁,胡同里提笼遛鸟的小少爷,爱上了相声。那是1981年,相声如日中天的年代。马三立、侯宝林等大师群星璀璨,侯耀文、马季、姜昆等新人辈出。于谦爱相声,13岁便考入相声学员班学习。相声讲究说学逗唱,每日的贯口、练嗓不能少。别人学得痛苦,他自得其乐。15岁,脑力灵活的于谦,拜师石富宽。这是郭德纲师父侯耀文的搭档,国家一级演员、十大笑星之一。与当下公司制、学员制不同,相声是一门极其讲究出身、师门、规矩的艺术。师徒是终身制的,学生打小住师父家,每日吃喝全归师父管,如父亲一般。2016年郭德纲推出德云家谱时,历时4-5年,遍访各处好友,寻找相声每一派的渊源。于谦、侯耀文(郭德纲师父)、郭德纲学员班毕业,于谦先后在北京曲艺团、中铁文工团担任相声演员。这份体制内的工作,让他吃喝不愁。但很快,他发现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相声没落了。“打着灯笼找不到一个爱听相声的。”回过头来看,对于相声来说,那是一段艰难的岁月。小于谦4岁的郭德纲,三进北京,每一次都没能找到活下去的路。郭德纲住的地方距离演出地点有30公里,一次错过回家的公交车,他不得不走回去。一路挣扎,回到家,脚底起一串水泡。那时躺在床上,他万念俱灰:“这时候要是咣当有一车祸,一了百了倒也幸福。”于谦没有经历过这种摧残。他形容那段时光是“失望”,而不是“痛苦”。他跟朋友四处钓鱼,到山里捉鸟。每个月演出极少,他也不去单位。工资因此被扣的一个月就剩一块二,他笑呵呵地拿钱走人。就这么一直在团里闲了11年,于谦怡然自得。日后成名,记者总是拿二人对比。郭德纲一路坎坷势必嫉恶如仇。而他自己,命里有的都是善待,谦和,“那些恶的、丑的,我真的没概念”。但临到结尾他又补充了一句:如果郭德纲不是现在的性格,那就没有现在的德云社。于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相声的兴衰荣辱,跟我也没什么关系。”诚然,相声衰微的那段时间,于谦过得并不艰难。剧组的哥们儿介绍他去拍戏,于谦就这么半只脚踏进演艺圈。为此他还专门去电影学院报名导演班学习。那些年的电视剧里,总能出现于谦的影子。大火的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他是傻头傻脑的片儿警。捧红徐峥的电视剧《李卫当官》,他是其中的知府。大红的电视剧《京华烟云》,他又带上小帽成了管家。《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在不同的故事里体会不同的人生,这是件好玩的事。也是在剧组,他遇到了自己一生挚爱的妻子。一直到2004年,于谦几乎都不相信靠说相声能挣钱了。他喜欢这个就让媳妇拿着DV,给自己录上几小段,全当乐呵。于谦和妻子2004年,央视戏曲频道主持人白燕生,在饭局问马季:相声是不是败落了,是不是要完了?马季沉默良久说,好在还有一个郭德纲。那一年,是郭德纲正式搭档于谦说相声的第一年。台上二人使尽浑身解数,把观众重新拉回了相声剧场。台下老泪纵横,感慨生活不易。于谦遇见郭德纲,其实是在2000年。那时仍在相声剧团挂职的于谦,以为自己要跑一辈子龙套了。一次团里安排下乡演出,他遇到郭德纲。4年之后,于谦正式加入德云社,成为班主郭德纲的捧哏。那时谁也没想过要救中国相声,怎么才能活下去,吃上饭,才是当务之急。搭档于谦之前,郭德纲换过无数捧哏,要么是搭档老去,要么是不合胃口,一直到于谦,郭德纲知道这是自己上半辈子遇到最好的捧哏演员了。从那时起,二人在北京大栅栏的广德楼德云社,搭档说相声。每周两场,每场百十块钱,日子勉强过得去。当年年底,一个走进德云社的电台主持人,改变了德云社。他力邀郭德纲将相声录入电台,供给北京所有司机听。相声一经播出,德云社门前的售票处,排起长队。观众眼里,郭德纲机灵,于谦愚钝。一个张扬,一个稳重,郭德纲再大的能耐,飞出去于谦总能接得住。这对搭档开始红遍中国。乘风破浪,直挂云帆,历经多年荣辱,郭德纲成了相声的代言人。伴随着郭德纲口中,于谦的父亲王老爷子,于谦的妻子王钢蛋,于谦的儿子郭小宝。这些段子将于谦推向前台。他是那个热爱“抽烟、喝酒、烫头”的于大妈,也是那个能攥着小拳拳唱“学猫叫”的老骚猫,还是每次唱歌部分,都唱崔健、黑豹乐队的摇滚老炮儿。2006年,德云社10周年的演出,是二人的巅峰时刻之一。在北京展览馆剧场,他们打出“带着被褥听相声”的口号,连续返场近25次,从当晚八点,一直说到凌晨3点,结束之后,全体观众起立鼓掌近半个小时。谢幕时,郭德纲双手作揖,满眼热泪,这里面包含着多年的委屈、成功的喜悦,掺杂着岁月隐忍之后的功成名就。与之相反,舞台上的于谦也落了泪。但他的内心里,更多是观众重新走回剧场的喜悦。舞台上,郭德纲借段子向于谦表了白:“我很希望我们白头到老。”二人这段关系不仅实现了自我成就,也挽救了中国相声。世人皆知郭德纲嫉恶如仇,但于谦能够看到郭德纲的本质。他说自己和郭德纲骨子里是一种人。温润善良。郭德纲喜静,几乎从不参与饭局,而于谦很多时候也能自得其乐。与郭德纲相处,彼此并不需要互相说太多,十几年里也从未有过争吵。君子之交,懂的人自然懂。2011年,北展剧场演出,于谦中午和朋友喝酒,一来二去不经劝喝得上吐下泻。被孟鹤堂拉到剧场时,灌了好多水才终于能说出话。上了台,于谦完全下意识捧哏,逼得郭德纲在台上使尽全身解数,甚至还给观众翻了筋斗。下了台被小辈们送回家,凌晨三点醒酒,他意识到自己的失态,连忙给郭德纲打电话道歉。而此后,他给自己定下演出前不喝酒的规矩。甚至于谦和郭德纲“互换人质”,彼此的儿子认对方做师父。回过头来看,德云社一路斗争,走到今天,其中几乎看不到于谦沾染是非的影子。2006年,德云社十周年如日中天,北京举办相声座谈会,联手倡议抵制三俗。散会后,有了姜昆李金斗郭德纲微笑握手的照片。郭德纲在博文中追忆:“走出会场,我犹豫了一下,回家怎么说呢?说参加会议去了?交代不下去呀。对,就说去洗头房了,这还体面点。”几个月后,郭德纲折腾出新作品《我要反三俗》。“你不要考虑他乐不乐,爱乐不乐,你的工作是教育人,损失十几亿观众算什么?你的位置站的很稳牢。”于谦站在不远处,就那么笑呵呵地看着郭德纲,从未在作品外说过一句不是。传统相声里捧哏要低调,不可过度张扬自己。德云社历经二十载风云坎坷,有人问于谦,为什么不问郭德纲要股份?他笑嘻嘻地反问:“凭什么要股份?我在这演出,挣一份钱挺好的。”而沉静下来,他也知道。一个相声班只有一个班主,但凡有二心,必定一塌糊涂。因此德云社有人出走、有人辱骂、有人造谣,他统统立身纷扰之外。2009年德云社封箱演出。曹云金、何云伟、刘云天、李菁悉数登台,郭德纲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到底给你们多少钱,你们才能不走?”轮到于谦,他赶紧说:“我可躲开这道题吧。”一年以后,师弟李菁,徒弟何云伟、刘云天、曹云金出走,外加陷入与北京电视台的纷争,德云社被迫停业整顿。但于谦仍旧对郭德纲充满信心,恢复营业后常拿这事砸挂。2019年,电影《老师·好》路演,到了沈阳站,有观众提问于谦,沈阳会开德云社吗?于谦拿起话筒,颇为严肃地说:“德云社的事不是我说了算。”女观众反问:“您都是皇后了,皇上还能不听皇后的?”于谦接茬开玩笑说:“我就陪皇上睡个觉。”没有态度,并不意味着于谦一味的隐忍。他承认自己内心也有愤青的东西,“看不惯的也很多,只不过我不说”。不说,是他的本色,不争是他的境界。德云社新人一个个急着出头,他像慈祥的父亲一样,看着他们。因此才有郭德纲那句话:“不争名,不夺利,好开玩笑,好交朋友。在他心中,玩比天大。”而到头来,他得到的远远比斗争得到的多。2019年郭德纲长子郭麒麟参加综艺,要求给父亲写封信。这个从小被于谦看着长大的孩子,意外将信写给师父于谦。前面插科打诨,师父睡觉打呼噜,吃饭永远吃不饱,一直是个老小孩。后面则笔锋一转,感慨于谦的为人。一句“此生得立于门之下,我之幸也。”看的于谦老泪纵横。于谦也回复了一封,言语中对少班主、自己徒弟,尽显尊敬与宠爱,分寸拿捏地恰到好处。2018年生日,郭德纲瞒着他送了两匹澳洲好马,于谦更是感慨:今生得一知己,足以。于谦写给郭麒麟的信不争名利背后,于谦有一套自己的活法。2009年开始,他在北京远郊租了个小院,开始养动物。他打小喜欢这个。最初17匹小矮马,他喜欢的不得了。年幼时大人们总问他,你长大愿意做什么。别的小孩都回答说科学家,他却说自己愿意当动物饲养员——这一度被父母认为没出息。长大有了精力,他一定要养一批。从17匹马,到后来繁殖的24匹,再到各式孔雀、猴子、狗……像个动物园一样。玩是于谦从小的习惯。人人以为他有钱才玩得尽兴,他却不这么看。“我就不相信有钱人都比我高兴!我最没钱的时候是我玩儿得最猖狂的时候。”“玩儿”是于谦和世界相处的方式。这么多年,他由衷感谢玩儿。他自称:“玩儿充实了我的生活,填补了我的空虚,使我不感孤独,远离寂寞,躲避了相声业界的消沉氛围,忘掉了事业的坎坷不顺,交到了朋友,学到了知识,认识了自然,体会了友情。”除了动物,于谦三大爱好:抽烟、喝酒、烫头。喝酒对于谦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他的江湖气,也是市井气。相声就是一门街头艺术。三五好友围炉而坐、漫谈东南西北、世道人心。特快乐,特得劲。很多人也曾劝他,酒桌上都是酒肉朋友,交不了心。于谦不这么认为。他觉得“酒肉朋友”特别重要,“烦闷、失意,有人陪着你开怀畅饮,这是一种福分。”没有那么多真正能指点你人生的“诤友”,“再说我也不指望他说一句话我受用半辈子”。一种入世的态度,反而让他交到了太多朋友。拍《缝纫机乐队》,他跟乔杉、韩童生喝酒到早上七点。乔杉日后说:“韩老师讲他们团的事,谦儿哥讲他们团的事,哎哟,热闹极了,听着他俩在那儿说有意思。”他的朋友不分贵贱,三教九流都有。吴京跟他喝酒用碗;摇滚乐老炮儿、黑豹乐队主唱栾树跟他喝醉好几回。喻恩泰、马未都、胡军等等等等。于谦、孙越、吴京喝酒演员胡军这样评价于谦:“能玩到一起,轻松,没负担,干净。”而栾树则说,跟于谦在一块自由、自在。“摇滚乐最核心的精神是4个字,「自由,自在」,其实相声也是,人在笑的时候,也是自由和自在,是共通的。”一次,导演张栾在洛杉矶拍戏,于谦也在。那时于谦已经发誓戒酒两个多月,张栾攒了个局,一堆人聚在唐人街中餐馆里。坐下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劝于谦喝酒。经纪人王海开始翻手机,翻着翻着,突然说:“今天我媳妇她那个三舅的什么什么去世了,这发朋友圈了。”结果于谦补了一句:“那咱们得吊唁吊唁,寄托一下哀思,不如喝杯酒吧。”不仅演艺圈的朋友喜欢于谦,连商界大佬,也对他另眼相待。2019年农道会,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邀请于谦搭档说相声,台下坐着马云等各行业大佬。柳传志拉着于谦,开起了马云的玩笑。插科打诨,嬉笑怒骂之后,柳传志对于谦说:“咱可不敢再编排马云了,再编排他,就是跟中国妇女届为敌。”2018年,一天于谦和许知远喝酒,许知远给于谦听了一首歌,词曲作者是日本著名导演北野武。早年间,北野武是一名日本相声演员,跟着他的搭档住在东京浅草区,一个穷人聚集地。他们买得起同样的衣服,却买不起一样的鞋,在只有两个人的剧场里,期盼着自己红的那天。北野武 左歌曲唱的也是那些年的事。功成名就后,再难找回曾经一起吃苦的兄弟。动人的歌词加上北野武沧桑的声音,于谦听得泪眼婆娑。像歌中唱的那样,“我们本是没有其他人可以依靠的两个人”。2000年,于谦31岁,郭德纲27岁。那时于谦还在体制内说相声,剧团借调郭德纲来演出,二人凑起临时班子。没人爱听相声,领导带着一帮人下农村。早上六点,二人在团里集合,坐着团里的车去农村,上午一场,下午一场,晚上一场。回去的路上,累到说不出话来。于谦常提起这段往事。开阔地中间,二人站在拖拉机车斗拼起来的舞台上,调侃往事,互相拆台。冬天冷,在大褂里裹上军大衣,仍旧冻得瑟瑟发抖。农民也不爱听相声,“宁愿泼粪种地去,也不听相声”。二人就那么傻站着。谁也想不到未来的样子。刚刚合作几次,于谦觉得和郭德纲志趣相投。临别时郭德纲说,我现在这边也不挣钱,你这边有基本工资。等挣钱了,我再来叫您。于谦回他一句“成”。几番风雨几番折磨,德云社红遍大江南北。2004年,郭德纲的德云社已经逐渐成规模,每个周有两场固定演出,郭德纲力邀于谦,一起正式搭档演出。他说这是老天爷赏饭,带给自己这么好的捧哏演员,估计下辈子也找不到了。风风雨雨二十年,二人守望互助,成就中国相声史上一段佳话。2013年,于谦将平时在手机里写下的十几万字,整理成了书,取名《玩儿》。书中记录的大多是他养虫鱼鸟兽,玩古玩字画的事。他爱这个。网友评价,这本书,“文笔幼稚,感情真挚”。但字里行间,于谦其实讲的是一种价值观,一种为人处世之道。大有《醉翁亭记》欧阳修的感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书写好,于谦拿给郭德纲,邀请他写个序。郭德纲提笔洋洋洒洒几百字,对于谦大加赞赏:“和于谦师哥相识十余载,合作极其愉快。台上水乳交融,台下互敬互重。抛开专业,谦哥在‘玩’之一字上堪称大家……豆棚瓜下,鸟舍马圈,谦哥常常一待就是一天。兴之所至,更邀上三五知己,凉啤酒,热烤串儿,谈天说地,大有狭义之风。”结尾他说,谦哥这辈子挺值,每天都开心……我支持于谦师哥,将玩儿进行到底!而这篇郭德纲写的序,名字叫做:他活得比我值!来源于最人物公众号
发布者:红尘炼心阅读3841评论0点赞1转发
2020年12月16日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和阐述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活动。按照抚县教发〔2020〕7号关于印发《关于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的通知要求,依据抚县教发〔2020〕21号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实施方案》的整体部署安排,我县从2020年秋季开展了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新华社北京2017年1月25日电:中办 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新华社北京2017年1月25日电:中办 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中,大力推进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的教育引导,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各级领导走进校园和课堂新华社北京2020年11月27日电:全国政协召开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 围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协商议政。  以推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德育教育体系,实现分层次、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在全县中小学校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与实践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提高自身文明素养,实现五育并举、五育互育,带动学校特色发展。小学低年级,以培育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小学高年级,以提高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初中阶段,以增强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1.知行合一的原则。坚持思想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身体力行,在体验中感悟,在实践中提升。2.继承创新的原则。既要积极吸收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又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探索创新,使之不断丰富和发展。3.家校(园)共育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作用,形成整体合力,发挥积极影响,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4.五育互育的原则。坚持与课程计划相结合;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与学校特色创建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CCTV视频:百善孝为先。  1.传统美德进校园各中小学校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要求,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语文、历史、德育等课程紧密结合,通过学科教育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渗透。按照《抚顺县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要求,进一步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全面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内容、渊源及相关故事,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期间组织开展朗诵、舞蹈、讲故事、写诗作词等教育活动,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大力弘扬孝敬文化、慈善文化、诚信文化等,引导广大中小学生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2.民族精神进校园开展以爱国爱家、团结友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进校园活动。按照《抚顺县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要求,进一步深入开展“让我是中国人植根于心”的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重大历史事件和中华历史名人纪念活动、国家公祭仪式、烈士纪念日,充分利用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遗迹等,展示爱国主义深刻内涵,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依托主题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团(队)日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等载体,开展演讲、辩论、征文、歌咏、爱国主义影视片欣赏等活动。各学校班级至少组织召开一次“让我是中国人植根于心”主题班会,每学期出刊一期宣传专栏和班级黑板报。通过本活动,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中小学生爱国主义热情,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中华优秀经典诵读工程进校园中华优秀经典诵读工程进校园内容包括:校内达标篇、校内拓展篇和课外拓展篇。校内达标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古今优秀古诗文135篇(段),其中1~6年级75篇,7~9年级60篇。校内拓展篇首次开展校内拓展学习的年级,都要以诵读并落实《弟子规》为基础,采取《弟子规》+N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适当弥补前几年级的学习内容,同时,不要单纯追求学习进度,重要的是要保证学习的质量和效果。课外拓展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归根到底就是立德树人。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立德树人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开启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坚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以德育为先、以德塑魂,教育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注重在生活实践中点滴积累,积跬步至千里、养小德成大德。整体规划党课培训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只有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春风化雨、凝聚人心,才能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汇聚起铸就教育强国的磅礴力量。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真正的经典书籍,一定是有着未见而声名远扬、久读而念念不忘的内在力量。因为所谓“经典”,就是已经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固化为时代坐标的、传承着精神高度的典籍,这样的书籍,是每一代人都不能绕过的人类智慧的巅峰作品,也是每一个读书人都不该错过的最有价值的权威典范。真正的好书,就如同是一个在社会上颇具名望又在私下里谆谆善诱的良友。就像清代金缨所著《格言联璧》里说:“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而法国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也说:“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与经典同在,与圣贤为伍,只要一个人把任何一本经典读一百遍,他必将从经典中提升其为学的能力,必定能从经典中领悟其为人之道,必定能变化其气质,开阔其胸襟,启发其智慧,并且这一百遍经典必将影响其一生!爱他,就让他诵读经典吧!责任编辑:许来
发布者:南溪阅读3592评论0点赞15转发
2020年12月16日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纪念活动。铭记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辛卓绝的伟大斗争,缅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烈和所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做出贡献的人们,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杀戮的死难同胞。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度,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勤奋学习,努力成才!曙光第二小学的孩子们在班主任老师的组织带领下为遇难同胞进行了祭奠活动。不忘历史,警钟长鸣,当代中华需要我当代青少年振兴,更需要当代军人捍卫,愿民族浩劫不再!铭记惨痛的教训,防止重蹈历史的覆辙,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民族变得坚如磐石;时代呼唤英雄,唯有英雄才能带领民族将伤痛化为动力,从胜利走向胜利,振兴中华,少年当自强!邯郸市曙光第二小学
发布者:燕赵文化阅读2148评论0点赞0转发
2020年12月16日
石窟艺术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以及审美情趣而今成为独特的旅游景点我们常听到“四大石窟”之称其实,除了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这四大石窟还有很多名气虽相对不大但一样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石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些瑰丽的古代艺术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甘肃省敦煌市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有洞窟735个、壁画4万多平方米泥质彩塑2400多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第96窟九层楼外景  来源:视觉中国敦煌莫高窟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涅槃窟—莫高窟第158窟(中唐)  来源:甘肃学习平台南大像窟—莫高窟第130窟(盛唐)  来源:甘肃学习平台第61窟也被称为“文殊堂”。洞窟的西壁绘有巨型的五台山图,长13.5米,高3.5米,被认为是莫高窟最大的佛教史迹画。它是以五台山的真实地理位置和现实生活为依据创作。其中,还详细描绘了从山西太原途径五台山到河北镇州(今河北正定县)方圆250公里的地理形势。(敦煌研究院提供)第16-17号洞窟,又名藏经洞。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5月26日,王圆箓道士在清理流沙时,偶然发现了这座隐室。据考证,藏经洞开凿于晚唐,这里所藏的经卷文书共计五万余卷,其中90%是宗教典籍,还有10%涉猎天文、地理、历史、政治、军事、医学、艺术、文学等方面。(敦煌研究院供图)中心塔柱窟—莫高窟第254窟(北魏)  来源:甘肃学习平台莫高窟第45窟大势至菩萨(盛唐)  来源:甘肃学习平台莫高窟第249窟(西魏)  来源:甘肃学习平台莫高窟窟区初冬景象  新华社记者 张玉洁 摄莫高窟(人民画报 茹遂初摄)莫高窟第323窟北壁佛教史迹画之张骞出使西域初唐(1978年)。(人民画报 茹遂初摄)为保障洞窟壁画和彩塑保存环境稳定,敦煌研究院采用现代物联网技术构建了莫高窟监测预警体系。这是处于莫高窟第72窟前的环境监测设备,可以进行气象、空气质量和颗粒物监测。这些数据会实时显示在敦煌研究院的监测中心大屏。(央视记者郭晗光拍摄)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武周山南麓是佛教艺术东传中国后第一次由一个民族用一个朝代雕凿而成的皇家风范佛教石窟是公元5世纪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现存大小窟龛254个,造像51000余尊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一角云冈石窟   来源:视觉中国云冈石窟第6窟中心塔柱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大同云冈石窟景区一座洞窟内的石刻造像  新华社记者 王颂 摄  来源:新华网云冈石窟景区一座洞窟内的石刻佛像头部  新华社记者 王颂 摄 云冈石窟第5窟佛像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佛像身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小洞?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那是岁月更迭留下的痕迹,在漫长的时光里,云冈石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泥塑翻新及维修。在修补佛像时,工匠打孔把木桩嵌入佛像并固定,之后缠麻外覆泥塑彩绘,然而又过去很多年,泥皮脱落,木桩枯朽,终究只有这些孔洞留了下来。云冈石窟石刻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云冈石窟第10窟明窗莲花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云冈石窟一角   来源:新华网云冈石窟五华洞前石柱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云冈石窟   来源:视觉中国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期历经400余年的大规模营造石窟全长1000米有佛洞1352个,佛龛785个造像约10万尊题记和碑刻6300余品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龙门石窟   来源:视觉中国龙门石窟 高均海 摄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龙门石窟莲花洞   来源:河南学习平台龙门石窟   来源:中国政府网万佛洞   来源:河南学习平台游客在龙门石窟景区游览   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2020年4月起,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石窟景区推出“夜游龙门”活动,让游客在晚间领略石窟造像的别样风采。这是2020年6月8日拍摄的龙门石窟景区奉先寺夜景。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2020年6月8日,游客在龙门石窟景区奉先寺游览。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2020年6月8日,游客在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石窟景区游览。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现保存大小窟龛221个雕塑造型优美、彩绘壁画独具特色崖阁建筑形式多样是中国石窟遗迹的代表窟群之一也是古代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麦积山石窟一景(2020年11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麦积山石窟  来源:视觉中国这是2020年11月29日拍摄的麦积山石窟一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这是2020年11月29日拍摄的麦积山石窟一景   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麦积山石窟的泥塑(2020年11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这是2020年11月29日拍摄的麦积山石窟一景   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麦积山石窟拍摄的彩绘壁画(2020年11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麦积山石窟第11窟,修复师牟常有查看一尊已经发生倾斜的塑像。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2020年9月6日,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山石窟,工作人员徐鹏在石窟内检查塑像倾角传感器。新华社记者 耿馨宁 摄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所有石窟造像的总称迄今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多达75处,造像5万余尊其中尤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窟最具特色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盛极于两宋是世界石窟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代表了公元9至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1999年12月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成为国家首批5A级景区释迦涅槃圣迹图   来源:中国旅游报转轮经藏窟  来源:中国旅游报宝顶山石刻   来源:地理探索石刻大佛   来源:地理探索观音像   来源:地理探索人物像   来源:地理探索石刻下的游人   来源:地理探索牧牛图  来源:地理探索天梯山石窟也称“凉州石窟”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张义镇灯山村开凿于岩壁上的天梯山石窟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在学术界有着“石窟鼻祖”之称天梯山石窟(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杜哲宇 摄来源:视觉中国天梯山石窟13号窟(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杜哲宇 摄天梯山石窟13号窟   新华社记者 杜哲宇 摄 天梯山石窟13号窟   新华社记者 杜哲宇 摄天梯山石窟   来源:视觉中国 须弥山石窟坐落在位于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宁夏固原市六盘山北麓初创于北魏晚期,兴盛于北周和唐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宁夏境内最大的石窟也是中国十大石窟之一是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产物也是丝绸之路繁荣的见证弥勒大佛    来源:住建部须弥山石窟风景名胜区    来源:住建部须弥山石窟    来源:住建部因自然风化和人为损坏,须弥山石窟壁画出现了地仗脱落、裂隙、颜料层粉化脱落、空鼓、壁画起甲等病害。宁夏须弥山石窟壁画百年后首次迎来抢救性修复,此次修复将遵循“最小干预,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最大程度还原壁画的原始风貌。图为文物修复专家在宁夏须弥山石窟圆光寺48号窟内修复壁画。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因自然风化和人为损坏,须弥山石窟壁画出现了地仗脱落、裂隙、颜料层粉化脱落、空鼓、壁画起甲等病害。宁夏须弥山石窟壁画百年后首次迎来抢救性修复,此次修复将遵循“最小干预,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最大程度还原壁画的原始风貌。图为文物修复专家在宁夏须弥山石窟圆光寺48号窟内修复壁画。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须弥山石窟  来源:视觉中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克孜尔石窟是新疆现存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位于新疆拜城盆地南端雀儿塔格山北麓的木扎特河东岸断崖之上现遗存洞窟349个、壁画近10000平方米被视为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融合交汇的人类杰出文化遗产是中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来源:视觉中国游客在克孜尔石窟游玩  新华社记者 高晗 摄  2015年07月27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最能体现克孜尔石窟建筑特点的是中心柱式石窟,它分为主室和后室,图为38号窟后室。守护石窟的鸠摩罗什雕像   来源:视觉中国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所辖的永靖县边缘背靠积石山山崖,面对刘家峡水库因此,炳灵寺石窟也变成了一座“湖畔石窟”炳灵寺石窟最为典型的是石雕像浮雕佛塔和壁画艺术炳灵寺石窟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被誉为“中国石窟的百科全书”石窟以位于悬崖高处的唐代“自然大佛”以及崖面中段的众多中小型窟龛构成其主体169窟的24个佛龛个个都是炳灵寺的精华所在炳灵寺石窟位于中国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南约四十公里处的积石山的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来源:视觉中国作者:陈万吉  来源:甘肃学习平台来源:视觉中国来源:视觉中国炳灵寺石窟  来源:视觉中国阿尔寨石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是我国迄今发现的草原地区规模最大的石窟建筑群也是一座集寺庙、石窟建筑摩崖石刻造像、壁画、雕塑榜题为一体的佛教艺术宝库阿尔寨石窟共有65座石窟22座浮雕石塔等遗存其中保存完好的41座石窟中14座有壁画壁画绘有蒙古包、骑射、狩猎和丧葬习俗等场景阿尔寨石窟也因此被誉为“草原敦煌”阿尔寨石窟一景  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对“草原敦煌”阿尔寨石窟壁画和岩体进行全面保护,目前石窟本体加固工程基本完成。阿尔寨石窟西侧一角(2018年9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贾立君 摄阿尔寨石窟的一座洞窟  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阿尔寨石窟  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阿尔寨石窟壁画  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阿尔寨石窟壁画  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对“草原敦煌”阿尔寨石窟壁画和岩体进行全面保护,眼下石窟本体加固工程基本完成。阿尔寨石窟内的一处壁画(2018年9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贾立君 摄万佛堂石窟位于辽宁省锦州市义县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万佛堂石窟是北魏石窟也是东北最大的石窟有大小16个石窟、430余尊造像分东区和西区万佛堂石窟景区外部景象  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万佛堂石窟景区内部景象  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游客在万佛堂石窟景区参观游览  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万佛堂石窟景区内部景象  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榆林窟与莫高窟并称为“姊妹窟”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城南约70公里的榆林河峡谷中196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2020年8月11日拍摄的榆林窟一景  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这是2020年8月11日拍摄的榆林窟一景  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这是2020年8月11日拍摄的榆林窟一景  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这是2020年8月11日拍摄的榆林窟一景  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这是2020年8月11日拍摄的榆林窟一景  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发布者:红尘炼心阅读2301评论0点赞0转发
2020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