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2月11日--12日,北京首届传统家庭教育大讲堂开幕式上中宣部老干部局书记、原办公厅主任薛启亮出席并致辞。薛启亮在致辞中对首届大讲堂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做了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青少年教育和家庭教育至关重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家庭教育赋能,这项工作造福千家万户和后代子孙,能够让青少年成为国家的栋梁和中华民族的希望!”薛启亮为大讲堂活动亲笔书法题字,祝愿传统家庭教育大讲堂活动越办越好,在祖国各地遍地开花,走进千家万户,惠及万民。
发布者:Blue阅读154评论0点赞0转发
2023年03月14日
一2012年8月1日,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陈伯元在美去世,享年77岁,其遗言有三:一,嘱咐百余亲传弟子,如南阳语言文化学院有教学需要,须鼎力相助,不可推辞。二,将平生所藏万余册图书,捐赠给南阳语言文化学院。三,将灵骨交付友人带回南阳,安放于南阳语言文化学院。三条遗言,字字句句不离南阳,不离南阳语言文化学院。二陈伯元,名新雄,伯元是他的字,系当代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有论者认为,清末民初的国学殿军是章太炎、黄侃,而当代的国学殿军就是陈伯元。陈伯元的老师是林尹,林尹又是黄侃的大弟子,称得上是师出名门、传承有序了。陈伯元1935年生于江西赣县,后随父入台,平生仅到过南阳一次,而令他念兹在兹、寄托着他教育理念和教育理想的南阳语言文化学院,目前尚未最终建成。三2010年10月21日-10月25日,“陈伯元先生文字音韵训诂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阳师范学院召开,两岸三地与欧美日韩学者百余人参加研讨,中国诗经学会、中国音韵学会、中国训诂学会等负责人与会。这是陈伯元首次、也是惟一一次到南阳、到河南。相关会议报道称,“与会学者就陈伯元先生在文字、音韵、训诂、诗词等方面的成就及相关语言学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交流讨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次研讨会是对陈伯元毕生学术成就的一个总结。会上,陈伯元作了《求学问道七十年》主题报告,介绍了自己70多年求学经历和致思方向。那时他的肝脏上已发现两个肿瘤,会议期间需服用镇静剂抑制疼痛,但兴致依然很高,与天南海北的学者们一起参观了武侯祠、汉画馆、医圣祠、南阳府衙、董作宾先生故居等处。“万里飞来白水溪,南阳胜景早铭碑。”越了解,越喜爱。陈伯元赞叹南阳为龙飞之地、中兴之地、朱光飞荣之地--当年,汉高祖刘邦和平解放南阳,出武关越秦岭,先入咸阳,最终成立大汉王朝;西汉二百年后衰微,又有南阳人刘秀起兵建立东汉;又二百年,刘备到南阳卧龙岗三请诸葛亮,最终建立蜀汉王朝。“朱光飞荣”一词出自汉代南阳人张衡的《南都赋》--“耀朱光于白水,会九世而飞荣”。四陈伯元结缘南阳,以及其学术研讨会放在这座城市举办,与一个人密不可分。他就是被陈伯元引为知己的聂振弢。聂振弢比陈伯元年少13岁,南阳人,著名文化学者,南阳师院教授。1991年,聂振弢初识陈伯元。那一年,两岸恢复学术交流,武汉华中理工大学中国语言研究所举办首届“汉语音韵学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当时,聂振弢是中国音韵学会副秘书长,忙于迎来送往的会务服务;陈伯元则是赴台后首次应邀回到大陆的专家。30年后的今天,聂振弢仍记得陈伯元当时的样子:中等个儿,穿着西装,非常儒雅。一登上讲台,整个人像会发光,即兴赋诗,随口吟唱,一时四座皆惊,“我佩服得不得了。”陈伯元来大陆的次数并不多,聂振弢则因学术交流多次赴台,每次赴台必拜访陈伯元,二人相交日深。陈伯元曾撰词赠曰:“初见便觉情于我。人间世,知音莫过。”听闻陈伯元学术研讨会因各种困难蹉跎多年仍无法在台举办,聂振弢一力促成其在南阳召开。他认为,“此举必将对国学之研究、学风之建树,有所鼓励,有所推进,亦为惠我一方之学界大事也。”研讨会没有花费校方经费,全凭他一人前前后后筹措张罗。五陈伯元是学者,亦是一位教育家,他曾说:“个人之生命乃属有限,学术影响方为无限”,他的一生“矢志发扬中国学术,并传之于生徒。”他将聂振弢引为知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的教育理念有相通相同之处。陈伯元曾写信给聂振弢,说:“于教育问题,得一知己,尤为振奋。”陈伯元先生去世后,聂振弢将两人书信结集,书稿定名为《万里飞鸿尺素书——伯元先生最后的通信》。聂振弢曾获评“大国良师”称号,多年来奔走各地义务讲学,足迹遍及海内外。在文化界,许多人都知道聂振弢有一个梦想,“办一所国学大学,让更多人能有机会享受优质的教育,为国学教育扎下坚实的根基”。但少有人知道,这一梦想因陈伯元而更加坚定。南阳研讨会后,聂振弢写信给陈伯元:“弢受教于先生,即决心办一传统语言文化学院。”在他们的理想中,学院是传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业大学,培育有扎实国学功底的教师;同时筹办师范小学,集中识字,经典启蒙,诗诵入教,礼乐并兴,再继之初中、高中,以经典古文二百篇为量,熟读成诵,各阶段教育相辅以成。陈伯元认为此事“如能竟其功,真我中华文化复兴之机运也”,他愿以有生之年追随其后,“从今后、君唱我和。流水高山音袅娜。”六研讨会后,聂振弢送陈伯元离宛赴郑乘机。正逢修路,原有的高速路要扩为8车道。见到繁忙的建设景象,陈伯元很惊讶也很振奋,因为从台北到台南的一条路修了几十年也没修好。这位有家国情怀的学者不免感叹:还是社会主义好啊。也许是受此类场景感染,更或许是出于对聂振弢本人的信任,陈伯元对开办语言文化学院充满信心。“国学之复兴,犹如光武之白水,可能皆当兴起于南阳也。”七经多方奔波,2011年正月初六,南阳语言文化学院在南阳北郊破土动工。陈伯元当时正在美国求医,闻讯喜不自禁,期盼自己身体复原后,能够“为固有文化尽其绵薄”。开头一切进展顺利,聂振弢遂邀陈伯元出任小学校长及大学荣誉校长。“南阳白水开气象,指点痴迷。不管东西。重振吾华手应携。”陈伯元亲笔题写了南阳语言文化学院和附属小学的校名。2011年9月1日,南阳语言文化学院附小开学。陈伯元正在医院就医,闻此事仍强支病体,写下数千字贺词,“兴学南阳事业新,所欣因得道同人。”陈伯元于病榻上筹划着学科设置、课程安排、教育步骤诸事宜。他一面感叹:“传自先师之教育思想,得从南阳再度发轫,使中华文化复兴,而有一线曙光”,另一方面,他“从来未有像此时之强烈希望上苍再加数年,让我看到南阳之语文教育着有成效,中国文化展现强有力之生命力。”。2011年底,学院主楼竣工,聂振弢寄上数帧照片。病中陈伯元见到,“精神振奋不已,似已痊可不少。”2012年春节,聂振弢给陈伯元拜年,并寄信表达了自己办学的初衷和决心:“近百年来,国人于吾国文化轻之贱之暴之弃之,以致几代人不知诗书,不爱母语,不知吾国文化优秀之所在,不知民族生衍发展枝繁叶茂之所从来,此诚可为痛哭,可为流涕,可为长叹息者!唯斯之故,弢久意在吾乡之南阳建一学校,开一风气,不计得失,不思成败,一意孤行,一尽吾心而后已。”聂振弢日前接受光明日报旗下《新天地》专访,该杂志以封面位置和6个页码的篇幅对其进行介绍。陈伯元接信后感叹:真期望上苍仁慈,加我数年,令我与先生敲敲边鼓,完成振兴固有文化之大任。此后,聂振弢为学院申请报批一事多方奔走,时向陈伯元函报进程。陈伯元亦随时复信。当年6月初,陈伯元从电视上得知大陆高考结束,不由问询学院是否参加招生。6月13日,还惦记着到南阳一趟:“大概于八月三十日以后就可起程来南阳,到南阳应飞郑州还是武汉,以便早日告知同行诸人预定机位。”谁也没想到,这一封信,竟是陈伯元写给聂振弢的最后一封信。2012年8月1日,美国当地时间7月31日,陈伯元在美去世,留下了那感人肺腑的三句遗言。八三条遗言,目前仅完成了很少一部分。2012年9月28日,陈伯元先生追思会在台北举行,聂振弢赴台送别。追思会上,陈伯元先生长子跪步向前,将灵骨奉上,聂振弢跪地接过,一时热泪纵横。此后,聂振弢将老友灵骨暂供于书房。而陈伯元的万册赠书,暂存于台湾辅仁大学;其分散在世界各地的111名亲传弟子,亦随时听候着南阳语言文化学院的召唤。一切都在等待着这一学院正式开办的那一天。这些年来,聂振弢常想起陈伯元在一封信中所说的话:如果教育理想能够付诸实现,“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为了陈伯元和自己的办学理想,聂振弢多方求索,四处奔波,曾被人诬告,亦曾遭人冷语,时见暗涡汹涌,又常睹曙光在前,转眼已近十年。
发布者:Blue阅读172评论0点赞0转发
2023年03月14日
(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太湖书院院长张其成参加第十四届全国政协会议)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太湖书院院长张其成教授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首提发挥民办书院功能助力中华文化复兴的提案,中国教育报、中国报道网、儒家网等多家权威媒体采访报道,引发各界关注热议。张其成在提案中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以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具有千余年历史的“书院”,历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量。当前,全国重建或新建的各类民办书院有2000多所,其中民办非企单位性质的书院有1337家,占93%。张其成在提案中反映,当前民办书院发展和文化功能的发挥存在的诸多问题。一是缺乏统一的行业组织及其管理规范。政府缺乏规范民办书院发展的文件和标准,书院登记部门不一、主管部门繁多,现有相关法规如《民办教育促进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均没有将民办书院纳入其中,有历史建筑的传统书院没有发挥书院的人文教化功能。二是书院自身存在定位、人才、投入等问题。大多数书院对自身功能定位不清,发展方向模糊;普遍存在人才队伍薄弱、专职人员缺乏、素质层次不高等问题;一些以“书院”为名的教育培训机构急功近利,传统文化教育过度商业化,甚至低俗化;经济来源不稳定,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张其成在提案中建议,实现民办书院的高质量发展,一是明确民办书院的法律地位。明确将民办书院纳入国家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将民办书院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社会组织,相关管理部门将民办书院增设为独立的管理类别,制定《全国民办书院建设标准》,强化书院的规范性建设和管理。《民办教育促进法》应将民办书院纳入其中,给予相应的地位和权益;《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应将书院列入公共文化服务和全民阅读文化设施。有计划在全国各地重要城市有序均衡布局书院,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民间力量。二是发挥民办书院的人文教化功能。建议将书院作为体制内教育的有益补充纳入教育管理,将书院教育与传统文化进学校相结合。坚持守正创新,加强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对接。鼓励支持高水平民办书院设立人文博士生工作站与人文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发挥民办书院的文化研究与学派传承功能、公共读书的社会服务功能,打造一批新时代书院建设的示范标杆。三是促进优化书院自身建设。鼓励书院打造“书院+”模式,拓展“书院+智库”“书院+公共文化服务”“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书院+社区治理”等新功能,全面发挥书院文化功能,确保书院可持续发展。四是激励民办书院的人才队伍建设。对引入山长(院长)等各类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人才的书院予以奖励;对接受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书院享受与高校科研院所同等奖励政策;激励书院盘活“银色人才”资源,对引入退休教师、专家的书院加以奖励;激励书院通过师徒传授方式延续书院文化精神,对建成优秀的师徒团队予以奖励。苏州太湖书院是江南地区民办书院的典型代表,自2012年创院十多年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牢记“吴越文化传古今,工程哲学开新篇,现代易学启智慧,太湖智库铸春秋”的办院宗旨,奉行“自强厚德,求真养正”的院训,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以国学研究和国学教育为抓手,不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两结合”的新理念、新途径、新方法;充分发挥民办书院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聚贤重道,努力聚集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的研究力量,打造“太湖书院大讲堂”高端学术论坛品牌、国学文化教育品牌,努力建设新时代江南书院文化新高地,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更大智慧和力量。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阅读189评论0点赞0转发
2023年03月12日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历经百年的生动实践和持续积淀,红色资源不断丰富,红色血脉代代相传,红色基因不断赓续,红色精神传承弘扬,在中华大地上逐步形成了具有明确范畴、特定内涵、独特功能、特有形态的红色文化。笔者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文化创造的重要成果和鲜明特征,是筑牢文化自信、凝聚时代力量、奋进伟大征程的内在支撑和强大动力。对红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发挥红色文化功能作用具有重大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红色意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品格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的集合,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在自然界中,红色天然代表着火、阳光及光明,代表着血、生命及力量。在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全景进程中,红色在各个主要历史时期,一直在人们的审美意识、情感认知和精神生活中处于主流地位并具有正向意义。汉字中表示红色或者与红色义项直接相关的字十分丰富,不仅有“红”,还有“赤”“丹”“朱”“绯”“赫”“绛”等等。人们常用“万紫千红”形容春天美景,用“赤胆忠心”表达爱国忠诚,用“近朱者赤”引导交友向善。孔子认为红色是大雅之色、正统之色。文天祥写下“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诗篇。梁启超用“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比喻少年中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红色一直被赋予权威、雅正、热烈、温暖、喜庆、吉祥、美好、成功、富贵、忠诚、希望、力量等积极文化寓意。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稳定的文化浸润和厚重的文化情结,为近现代红色文化的发源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革命文化中的红色锻造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构建形成的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的特有文化体系和精神样态。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科学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确定了党的纲领和决议,树立了远大共产主义理想,并团结带领广大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逐渐锻造形成了拥有开天辟地、改天换地之精神伟力的革命文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从中国的革命实践看,革命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红色特征。早在1918年11月,李大钊就在发表于《新青年》第五卷第五号上的《Bolshevism的胜利》一文中揭示,“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在革命斗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从嘉兴红船启航,组建中国工农红军,高扬鲜红旗帜,建立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斗,夺取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进而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也为现代中国培育和铸就了强大的红色基因,将革命文化赋予了鲜明的红色底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所构建的革命文化,以完整的文化架构和明确的核心价值,为近现代红色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红色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构建形成的以“改革创新”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的特有文化体系和精神样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体现了文化的科学性、时代性、人民性和先进性,代表着时代进步潮流和发展要求,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承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红色的推崇,发展了革命文化所铸就的红色品格,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发扬红色传统,传承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持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艰苦创业、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接续奋斗,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高度重视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提出用好红色文化,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强调继承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感召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激扬强劲,新时代新征程奋勇争先建功立业的精气神不断提振。在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良好的文明生态和显著的实践效果,为现代红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基础。正是由于红色文化的形成发展所具有的深厚坚实基础,才铸就了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独特价值和强大张力。红色文化饱含着中国伟大革命事业底色由革命烈士鲜血铺就的深刻寓意,凝结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辉煌成就,积蓄着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使命的澎湃伟力,必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持续迸发出强大力量。(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发布者:Blue阅读215评论0点赞0转发
2023年03月11日
您可能会发现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和现代思想之间存在一些冲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冲突以及平衡的建议,归纳主要有以下四点:1.教育方式:传统思想中强调孝道、尊重长辈和师长、重视考试成绩等,而现代思想则更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等。建议家长可以在孩子的教育中取长补短,既要尊重传统价值观,也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2.家庭关系:传统思想中,家庭关系通常以父母为中心,强调孝道和家族观念,而现代思想则更强调平等、自由和个人权利。建议家长要理性地对待传统思想,避免过于强调家族观念和权威,尊重孩子的个人权利和选择。3.性别角色:传统思想中,男女分工明确,强调男子气概和女子温柔,而现代思想则更注重性别平等和尊重。建议家长要注意避免过度强调性别角色,鼓励孩子发展个性和兴趣,以实现性别平等。4.人际交往:传统思想中,重视礼仪、面子和社会关系,而现代思想则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建议家长要尊重传统礼仪和社交规范,同时也要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的自由和权利,建立健康的人际交往关系。要平衡传统思想和现代思想之间的冲突,需要理性对待传统价值观,同时也要尊重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灵活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家庭观念,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关注我,你将揭开成功育儿的秘密。跟随我的脚步,发现如何教育出快乐、自信、有韧性的孩子,让他们在当今世界中茁壮成长。不要错过这个让你和你的孩子充满力量的机会!
发布者:Blue阅读156评论0点赞0转发
2023年03月11日
在我从事教育问题、心理问题咨询解决的过程当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学习心理学,当我把大部分心理学学习完后,我发现在咨询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当中,很多问题并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于是我继续深入探索,在我学习家庭系统排列的时候,看到家庭系统排列的创始人,海灵格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也非常推崇老子以及他的《道德经》。那时刚开始,我觉得挺诧异,一个外国人如此推崇中国传统文化。于是我开始学习传统文化,当我逐步学习的过程当中,我发现越学习越惭愧。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但是对于中国老祖宗的智慧却毫不了解。而且过去我对于传统文化,基本上都不怎么相信,觉得那些都是封建迷信。但是当我自己深入了解后,并且不断在咨询实践的过程当中运用的时候,我发现传统文化不仅不是迷信,反而是能够真正彻底根本性的解决教育问题、心理问题的智慧。于是,我成为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份子。在我向家长介绍传统文化的过程当中,我发现有些家长和过去的我一样,不相信传统文化,排斥传统文化,觉得是封建迷信,觉得玄乎其乎,不可信。我能够理解他们为什么不相信,因为我们从小再学校接受的教育,已经根深蒂固地告诉我们,凡事要讲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所以,今天我们可以一起来探索思考一下,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迷信,什么是传统文化。首先,我们看看,科学的百科定义是:是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知识系统,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也就是说科学是通过各种实验分析论证已经证明的一些知识,而科学在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所以科学会不断的颠覆自己过去以往的观点。比如最开始的时候,科学家认为地球就是宇宙中心,然后过一段时间,科学家又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又过一段时间,科学家认为银河系是宇宙的中心,然后现在科学家就说宇宙没有中心,或者说我们目前找不到中心。所以科学是在不断的自我证明,自我否定。比如当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DDT农药,在使用了几十年后,科学家发现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发明,于是后面一致把这个农药给禁止了,因为它的危害远远大于它的好处。所以科学它是永远处于发展当中的,永远在不断的自我否定,推陈出新。今天科学认为正确的事情,可能过一段时间他就自我否定了。比如现在的转基因食物,不少科学家就认为没有问题,既能够保证高产量,食用也没有问题。但是按照科学的定义,在未来不久,科学家完全有可能又把这个观点给否定,认为转基因食物不能够食用。那什么是传统文化呢?传统文化的源头其实来源于易经,这也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易经其实是阐述天地人运行规律的一本经典,但是比较深奥,所以很多人不明白,易经的分支有一些应用于预测,所以很多人对于易经的印象就是占卜预测。孔子读了《易经》后,留下了四书五经,告诉我们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老子看了《易经》后,留下了《道德经》,告诉了我们人与自然万物的的关系应该如何相处;释迦牟尼佛在尼泊尔创立的佛教,之所以在印度不能盛大发展,而在中国盛大传承,就是因为佛教的宗旨思想和易经的思想其实是一致的,只是不同形式角度的表达!所以,传统文化阐述的很多其实是中华老祖宗几千年来总结的天地人的规律,规律其实总体是不变的,就像地球围着太阳转。就像孔子讲述的五伦关系,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叫五伦关系,就直接说封建迷信。其实,一个人没有深入了解,就断然下一个判断,本身就是迷信。五伦关系分别是夫妇有别,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孔子讲的五伦关系的本意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夫妇有别讲的是,夫妻要各尽其责任,为人丈夫要担起要养家的责任,而妻子要有责任把家庭里的一切事务治理好。如果分工不同,很多女士不是全职家庭主妇,也有自己的工作。所以,丈夫应该和妻子争做家务,家庭才会和谐。父子有亲讲的事,父亲对孩子要慈爱关怀,而子女侍奉父母的时候要孝顺。长幼有序讲的是,兄长爱护弟弟,弟弟尊敬兄长。君臣有义讲的是,上级要爱护下级,下级要忠于上级人,忠于他的本分与职责。朋友有信讲的是,朋友之间交往要有信誉,讲究信用。人无信而不立,信是与人交往的根本。所以,我们看,五伦关系讲的是家庭成员中,每个人应尽的本分,完全没有一点封建迷信。我们今天社会家庭问题、教育问题,很多就是因为家庭成员没有做好自己的本分,如果每一个成员,不管他人,只管自己,做好自己的本分,其实家庭自然就和谐了!古人讲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很多人理解是人必须自私,自私是理所当然的,其实也是被以讹传讹了,本意讲的是,人如果不提升自己的修为和道德,让自己变得更加趋近于完美,那么老天都不能容忍你。所以,传统文化里很多讲的都是智慧,但是我们误解错解的太多了。很多人说,传统文化很多都是不可证明的,所以不是科学,是迷信。其实如果秉持这样一个逻辑,那本身就是一种迷信。因为科学不能够证明的东西太多了,如果科学自己不能够证明,然后就把对方批判为迷信,本身就是一种歪理。科学如果不能够研究证明的东西,那么科学应该谦虚的认为自己发展的不够,那些未知的领域还没有研究清楚,所以不能够下判断。就像西医认为中医不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强势的歪理。科学是建立在唯物世界观的基础上,所以我们看西医一直研究的是物质细胞分子,而我们传统文化,看待问题都是从整体的角度上去看待,是从总结有效的规律去看待,传统文化既不会唯物,也不会唯心,就像中医既重视药物的作用,同时也很重视情绪情智对人的影响。2022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通过研究量子力学证明,人的思想意识其实是可以影响物质改变的,所以,这个结论又颠覆否定了过去很多的结论。所以,科学永远在不断否定自己过去研究结论中发展。什么是迷信呢?很多以讹传讹、误解错解圣贤思想的说法往往就是迷信,我曾经就讲过,迷信就是有些人想走捷径,想机谋巧算,所以容易迷信,比如期望拜一拜菩萨,给菩萨多一些香火钱,就期望菩萨保佑自己,这就是迷信;其实,拜菩萨是培养我们的恭敬心,感恩心,对父母的孝顺之心,提醒我们要向圣贤、菩萨、道德修养高的人学习,以他们为老师,这才是拜菩萨的意义!迷信的人往往是不想往内修自己,希望有一个外力来直接帮助自己,所以就容易迷信。《易经》在开篇就告诉我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所以,人要自己,不断修为自己,提升自己的智慧和道德修养才是最重要的!可惜,人都有惰性,喜欢求捷径,不劳而获,人都不愿意反思修正自己,就像有些家长,孩子教育出了问题,宁愿花钱给孩子做心理咨询,不愿意自我学习成长;宁愿请大师看风水,也不愿意看看自己内心的风水;宁愿在痛苦中彼此指责,也不愿意在觉醒中自我学习!所以,这些就是迷信。当然,我不是说看风水就是迷信,风水不是迷信,迷信的是人。人的思维认知对了,就不容易迷信,思维认知错了,就容易迷信!正确的思维认知,应该是永远向内心看,因为我们的心是什么样,世界就是什么样!心对了,世界就对了!所以,希望每一位朋友都有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世界观对了,我们才能把脚下的路走对!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家庭教育,您的随手一次转发,可能就会帮助一个家庭,帮助一个孩子!
发布者:Blue阅读173评论0点赞0转发
2023年03月11日
本篇约5300字,阅读约需要13分钟今天我要跟大家讲的是传统文化与中医,也就讲中医的基本精神。最近大家知道,围绕中医发生很多的争议,甚至有要告别中医的这样一个说法,我想用中国人的这样一个思想来看待,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为什么呢?就是任何一门学问,任何一个东西,有说好的,必有说歹的,有说它高,必有人说它矮,有说它科学,必然有人说它不科学,所以这是很平常的事情,那么在我眼里面中医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呢?我想用我的一位老师,也是中医界德高望重的邓铁涛老先生的一句话,四个字,中医简,便,验,廉。那么什么是简呢,就是中医这门学问,中医这个道,它是至简,至简之道,古人不是讲大道不繁嘛,它实际上体现在日用当中,道在平常,道在日用,所以中医的这个理,它是很清明的、很简析的,这个是简。那么便呢,中医它很方便,它不受任何时间、空间,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在任何地方,我们都能够诊病,看病,好病,没有药,可以用针灸,甚至没有针灸,我们可以点按,可以点穴,就是它非常方便,它不需要一个医院,更不需要那么多的设备,设施,就是这是便。那么验呢,就是它的效验,就是它的疗效,作为一门医学它的疗效,它不但能够治普通的病,它可以治大病,那么一般的人对中医的认识,认为中医治慢性病,西医治急性病,其实不然,中医不但治小病,而且治大病,而且治急危重症,甚至有些西医没有办法的,那么中医能够解决,所以这个是效验,这是验。廉呢,那么中医治一个病花多少钱呢,中医治好一个病,同是这样一个重病,西医治好了要花多少钱呢,恐怕是十倍,百倍,乃至千倍,那么中医就是这样一门学问。那么中医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它跟传统文化有什么样的关系呢?那么我们需要简单地回顾一下中国的文化,中华的文明。中华的文明从伏曦那里开始,那么到现在有这个八千年的历史,在伏曦的时代,古人做了什么呢?这个时候认识了阴阳,然后发明了八卦,那么这八卦干什么呢?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那么古人已经开始对人有很深刻的认识,对物有很深刻的认识,对天地有了认识,那么进步到了神农的时代,那么对天地、对人物的这样一个认识就更深刻了。我们知道神农的时候,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进入农业时代,我们在伏曦的时候是渔猎时代,到神农就开始进入农业时代。农业时代有一个特征,大家知道,那就是有一块地方,那么在这个地方种庄稼,靠庄稼吃饭,而不是靠渔猎吃饭,那么这个庄稼应该什么时候种下去,我们现在种稻子能收成吗?它不能收成,稻子要在什么时候种下去啊?这需要对天地有深刻的认识,对天文、对地理有深刻的认识,所以这个时候四时已经产生了,春夏秋冬,24节气,四时五行都产生了。那么这个四时五行的确立,五行为什么叫五行呢?行是什么呢?运行不断地变化。那么到了黄帝时代,那就慢慢地成熟了,对这些认识就慢慢地成熟了,所以这个时候医药产生了,中医产生了。到了尧舜禹的时候,大家很熟悉,那么尧帝传位给舜的时候,给他四个字,这四个什么字呢,叫“允执厥中”,允就是允诺,就是你答应,就是尧告诉舜你要答应,答应什么,执,执掌,厥就是这个,这个什么,中,这个中,这个是什么中?中道,为什么会有这个思想出来呢?这个是从三皇的时候出来的,从几千年的变迁里面认识到要治理天下或者治理人,必须要符合中道,太过了行不行?不行,以这个农业种植为例,过了这个时间行不行?不行,没有到行不行?也不行,恰好,恰到好处,就是河南人讲的中,就是说要恰到好处,只有以这样一个思想来治理才能够治理好天下,就是中国人的中和的思想,中道的思想就在这里产生。那么到了舜帝也是这样,也把这再传位给禹的时候,大禹的时候,也同样把这四个字传给了这个大禹。那么这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这样确定了。那么这样一个思想可以说深深地影响了中医,也可以说中医就是在这样一个思想脉络里面成熟的。那么我们可以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可以知道它跟中国文化这样一种精神是多么地一脉相关。那么我们讲,我们现在要谈中医的时候,就必须要谈《内经》,《内经》是中医最权威的一部经典,也是最早的一部经典。我们谈医学,实际上我们就要搞清楚什么问题呢?医学是研究什么呢?健康,对不对,疾病,然后有了疾病,健康,我们怎么样保证健康,但实在保不住,他生病了以后,我们怎么治疗他,对不对,医学我们讲简单点就是这么回事情。那么《内经》怎么样界定这个健康呢?很简单,它有一句很精辟的话,在《素问》《平人气象论》里面讲到了,平人者不病也,平,和平的平,平人者不病也,什么样的人不病?平人不病,什么样的人谓之平人呢?在唐代有一个医家叫王冰,他给它做了注释,就是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的人叫做平人,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他处在哪里呀?不偏不倚,对,他就处在中,在中道上,在中和之道上,所以你看看中国中医是怎么来的?完全是中国文化这个道统上面生出来的,所以这个叫做健康的状态。当然健康的状态要细讲,它有一些条件,中医它是心身并重,形神并重,《内经》里面讲到,要形与神俱,乃尽终天年,就是必须形跟神,或者说身跟心都平了,我们刚刚讲的平人,是指的什么平呢?是指的身和心都平,形和神都平,这样的人才不病,所以必须要这两个方面都做到。那么具体而言,什么是形,就怎么样使形处在中正平和呢,就是形怎么中正平和?《内经》里面继续讲到了就是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这个就是对于外界的认识了,对人跟天地的关系的认识,就是说人跟天地必须和平相处才能够保持我们的形处在中正平和,处在平人的状态,为什么提“虚邪”呢?邪就是刚刚我们讲的不中,不和,为什么提贼风呢,贼是什么?贼就是不正,所以“虚邪贼风”你要避它,那么就是虚邪贼风是很容易使我们这个形偏离平的状态,偏离中的状态,所以这是一点,我们要保证这一点。那么另外一点就是心,就是神怎么样保持平人呢,中正平和呢?那就要做到恬淡虚无,这一点《中庸》讲得很好,《中庸》讲到这个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什么叫中啊?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对吗,喜怒哀乐没有发,这个叫做中,发而皆中节,发了出来,发脾气了,有喜,有怒,有哀,有乐,但是恰到好处,这个叫做和,这个叫做中和,能够做到这点,心就中正平和,可是这一点大家容易做到吗?为什么喜怒哀乐能够不发?这个里面是有大学问的,喜怒哀乐之未发,对这个中的状态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的本心,我们的本性就是这样一个状态,所以这已经是很深的问题。那么这样呢就可以,就从这两个形神,心身两个方面,我们能够处在中和的状态,这个就是健康,能够保证这一点,那么我们的健康就没有问题。那么健康是这样,那么疾病呢?我们讲,经常讲疾病,实际上疾和病它是各有所指的,疾主要是讲我们这个形,讲我们这个身的问题,身不平产生的毛病,这个叫,谓之疾,心不平产生的毛病,这个谓之病。中医讲,这个四时阴阳是万物之终始,是死生之本,就是四时阴阳,万物的终也是它,始也是它,我们观察一下自然是不是这样,什么时候我们万物的开始是不是因为四时阴阳决定的,不同的植物要在不同的时候下种,开始,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收获的时节。放开来,死生,人的死生也是从这个里面来的。那么我们要想跟它保持平,那么就要顺从,四时阴阳我们要顺从,这样我们就能够保证这个身平或者说形平,那么身形处在中和的状态。还有一个就是饮食,节饮食,这里《素问》很强调健康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饮食和起居,饮食就是我们日常的这个吃的东西,起居呢就是我们的睡眠和觉醒,我们现在是起,我们晚上休息是居。那么饮食要干嘛呢?饮食要有节,古人没有讲饮食营养怎么怎么样,要讲有节,大家很好体会,饮食非常重要。为什么说道在平常呢?就是我们把好了饮食这个关,把好了起居这个关,实际上健康已然,当然这个是外在的,那么更是把好了下面一个关,那么健康就操在我们自己手里面。(违背)这样一些因素呢,那么就会使我们的形产生疾病。那么神呢,心呢?就是刚刚我们讲的平人反过来,我们刚刚讲的恬淡虚无嘛,对不对,刚刚讲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嘛。那么反过来,就是不能够恬淡虚无,所以在《大学》里面又有“四不正”,就是身有所愤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虑,则不得其正,就是我们的心,忧虑也好,恐惧也好,患得患失等等这些因素,就是偏离了恬淡这样一个因素了,那么心就没有办法处在中和,也就是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世界观,我们的人生观,这些是很重要的致病途径,当然这个致病主要是使我们的心产生不平,而心和身又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是疾病。健康是这样,平人是健康的,致中和是健康的。那么非健康呢?疾病是这样,失去了平人,就是有什么,有些时候是过了,对不对啊,为什么说不能够处中,有些时候太过了,有些时候是不及了,对吧,这个时候就不能够处中。那么现在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怎么去治疗它,就中医的治疗,它的精神是什么?我想大家也应该能够明白,为什么叫中医呢?本来医不叫中医,本来中医的概念是什么呢?古人讲,上医治国,中医指的是治人,中医是治人的,中医不是治病的,为什么呢?因为人不好了才生病,所以把人调整好了,他自然就不会生病,所以中医的着眼点是在人上面,不在病上面,只有下医才是治病,这个古人是界定得很清楚的,中医是什么呢?就是中道之医,就是我们刚刚秉承着中国文化的这样一种中和的这样一种精神命脉的这样一个医学它叫中医。那么这样一个精神我们清楚了以后,那么疾病治疗我们就很了然了,怎么治疗?因为一个病的产生就是不平,不平,要么太过了,要么不及了。所以老子有一句很妙的话,叫做什么,叫做天之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损了有余,有余的东西就是什么,过了,不足的东西呢,就是不及,损有,有余的我要损你,天之道,要损你,不及的怎么样,要补你,这个损这个补,它恢复一个什么,平,对,中,中医的治疗就是这样。所以我们看中医的很多,在《内经》里面,在《素问》里面,它提了很多治疗的大法,治疗的原则,我在这里举两句,其中一个是《素问》的《三部九候论》,它说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实,就是我们刚刚讲的什么,老子讲的什么,有余,对,有余,刚刚我们讲是损,实际上泻就是什么,损,实我们要泻它,虚呢,就是不足嘛,我们要补,实的泻了,虚的补了,它最后是一种什么状态?平和,中正平和的状态。这个还有《素问》的《至真要大论》里面也讲到,“谨察阴阳之所在”是“以平为期”呀,这个治疗没有其他的,就是以平为期,无问其病,就说不管你什么病,我都不管你,为什么人家很多人说中医呢?这个肝病的也用这个药,肾病的也用这个药,心病的也用这个药,为什么都能好啊?古人讲得很清楚,无问其病,不管是什么病,以平为期,你只要把人调到平的状态,平人的状态,这个病就好了,这是中医的一个根本的精神所在。那么要做到这一点怎么办?有些什么具体的措施?疾怎么样以平为期,病怎么样以平为期呢?这个实际上就要心身两调。为什么我们要有针灸啊,要有按摩,为什么要疏通气血,大家都很清楚要疏通气血,为什么?我是从南宁来的,南宁那个地方,大家知道,昨天我是穿着什么,穿着衬衣来的,到了机场开始加衣服,到了这里还冷得直哆嗦,南宁这个一年四季几乎就没有,没有变化,就是它不行,所以那个地方这个热行,天气很热,热太过了,那么为什么呢?就是说它老热,夏天老停留在那里,所以它容易产生不平,为什么这个中国的文化是在陕甘、在中原这一带产生呢?因为这一带四季分明,老在流行,所以你必须是流行了以后,另外前面的来了,来了要走了以后,后面的才能来,对不对,夏天要过去了,夏天要走了,秋天才来,秋天要走了,冬天才来,那秋天老停在那里,夏天老停在那里,就是不走不行,那么这个不平就产生了,对不对,所以为什么要疏其血气呀,要针灸啊,要,那就是保证机体处在行的状态,流转,流通的状态,那么这个是保证我们处在,处平人的一个很重要的。当然我们还有药物的,具体药物的补泻,不足了,我们怎么去补它,太过了,我们怎么去泻它。另外还有心的调整,我们要恬淡虚无,“恬淡虚无”就能够“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个是《内经》的原话,就是我们能够这样调整我们的心,使它处在安然的状态,处在平的状态,我们不是经常有一句话叫心平怎么样,气就和,五脏就安然,那么这样就能够保证没有病,当然这个整个如何调这个心使它平呢,实际上整个中国文化很重要就在谈这个问题,今天也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展开,那么总之,那么中国,中医,它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的,可以说它与我们五千年的文化,与我们五千年的文明是同体的,所以你要告别中医吗?那就请你告别中国的文化,我在开玩笑,我说,你要告别中医,那么你就必须得告别中国的文化,那怎么办呢?那请大家思考。
发布者:Blue阅读155评论0点赞0转发
2023年03月11日
社会治乱、兴衰的根本,在于伦理道德的教育,而不在于法律的严苛。为什么不能够制止作奸犯科的事情发生呢?因为人心坏了。你看我们人的行为都是受他的心所支配和控制,结果人的良心泯灭了,为了私欲、为了利益、为了金钱不择手段,利欲熏心。所以在严刑峻法之下,人们不是不去作奸犯科了,而是作奸犯科的形式越来越隐蔽了。人心正,则国治;人心邪,则国乱。看起来很复杂但是根本在哪里?那就是人心坏了。比如说食品安全问题很严重,很多人就呼吁,我们必须要制定食品安全法;酒后驾车问题很严重,有的人就要求要有酒后驾车的惩罚条例;腐败问题很严重,有专家呼吁要有反腐败法;现在恐怖分子问题出来了,又有专家呼吁要设反恐怖法。这个就像树的枝叶花果,这个问题很多都是枝叶花果,如果你从枝叶花果上去解决问题,那就像寻枝摘叶,这个问题数不清楚。但是你看到所有诸多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本在哪里?在于人心,所以只要校正人心,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所以中国古人从小就教导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教育,我们想一想这个孩子对父母没有礼貌、不用功,经常下网吧打游戏,这些都是问题。只要提起孩子的孝心,教育他知道父母培养自己不容易,他能够知恩报恩,这些问题症状也都解决了现在企业假冒伪劣的产品很多、食品安全问题很严重,只要提起企业家的诚信心,这些问题也就没有了。现在官员腐败问题很严重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只要把官员的廉耻心培养出来,这些问题也就没有了。所以问题看似复杂,但是只要回到根本,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都能够得以解决。所以我们必须在重视制度建设的同时,加强官员道德的教育。要根除腐败,必须加强伦理道德教育,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如何加强道德教育?高度重视道德教育,并且把道德教育视为一个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在《礼记•学记》上就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告诉我们建立一个国家、领导一个国家的百姓什么是最重要的?教育是最重要的!当然我们对西方人谈到教育,一定要给他解释什么是教育,中国古人所认识的教育和现在西方人观念中的教育含义和内容都是不同的。所以《礼记•学记》上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就是使人善良的方面不断的增长;第二就是使人的过失得以挽救。这是教育的核心和主轴。什么是“育”?在《说文解字》上说,“育”是“养子使做善也。”仅仅把孩子养大,那不叫“育”,必须让他顺着善良的方面去成长、去发展,这个才叫“育”。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品德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居于教育的核心和主要基础,做基础的地位。我们从这里就知道了教育是有先后次序的,这个次序一颠倒,结果就完全不同。这个教育的次序一定是《弟子规》或者是《三字经》上所说的“首孝悌,次谨信”。一定是从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培养起一个孩子对父母、长辈谦恭有礼的态度,然后再去学习知识等等。为什么这样?因为这个次序一颠倒,这个孩子的傲慢心就会越来越滋长,越学越不把父母、老师放在眼里。所以教育要从教“孝”开始。学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延续。而学校教育的首要内容就是教导孩子要孝敬父母,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到中国古人教育的智慧。虽然这个父母很辛苦,但是他不可能自己对孩子说:“你看我教育你、培养你付出了这些多,你不能够不知恩报恩。”一般的父母都说不出这样的话。但是“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谁来教导孩子呢?教“孝”的责任是由老师来承担的。老师和家长要密切配合,才能够把孩子教导好,所以,古人对于老师非常的恭敬。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古圣先王的教诲,没有比“孝”更荣耀的了,没有比“忠”更重要的了。“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也就是说当君主的、当父母的都希望有忠臣、孝子。“此生于不知礼义”。这都是因为不懂得礼义的原因,为什么?你看有的臣子他不明礼义、不知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结果去贪污受贿,本来可以平步青云、一帆风顺,却锒铛入狱了,所以他也没有得到他想得到的富贵显荣。那为什么不知礼义?“不知礼义,生于不学”。不知礼义就是因为没有学。没有学什么?没有学习圣贤经典。“是故古之君王,未有不尊师也”。所以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师重道的。那《吕氏春秋》上还说:现在的人,他的地位比不上古代的君王,他的智慧也比不上古代的圣贤,但是却还不尊师,怎么能够得到“道”呢?这句话对我们现在人确实是很大的启发。我们的智慧比不上古圣先贤,我们的位置也比不上古代的君王,但是还不尊师,我们怎么能够学到“道”呢?这个就是告诉我们老师之所以受到尊重,就是因为他教导“孝道”、教导“仁义慈悌”的道理。在《论语》上孔老夫子的弟子来请教什么是“孝”。孔老夫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子”,认为能赡养父母就尽到了孝道,但是对于养狗、养马而言,也同样是养。如果仅仅赡养而不尊敬父母的话,怎么能够把养父母和养狗、养马区别开来呢?当然这句话“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也有另一种解释,就是狗、马也可以用他们的体力奉养主人。如果我们仅仅赡养父母,就是养父母之身而不养父母之心的话,那么就和犬马没有差别了。无论哪一种解释,都是提醒为人子者不仅仅要孝养父母之身,赡养父母让他们衣食丰足,更重要的是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心首先就是要尊敬父母。孔老夫子的另一个弟子来问什么是“孝”。孔老夫子说:色难!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是最难能可贵的。有事情,儿女去代劳;有好东西让父母先吃,你以为这就是孝了吗?意思是说这远远没有达到孝。而养父母之心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做到你的父母仅仅为你的疾病而担忧,完全没有必要为你其他任何事情而担忧了,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孝子。比如说:这个孩子上学的时候贪玩、功课不好,父母会担忧,这就是不孝;到中学,开始上网吧打游戏耽误了功课让父母担忧,这还是不孝;到高中认识了一些狐朋狗友不务正业让父母担忧,还是不孝;走上了工作岗位不尽心尽力、不珍惜工作的机会,甚至贪污受贿,让父母战战兢兢,不知道哪一天被抓起来锒铛入狱了,这都是不孝。所以我们从这里去体会:一个真正的孝子就是一个完美的人了。人人都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人人皆为孝子,则社会大治,天下太平矣!
发布者:机灵小不懂阅读184评论0点赞0转发
2023年0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