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一晃,父亲已经去世将近20年了,我也已经是一名从警26年的老警察了。每每回想起父亲,心情就难以平静。父亲是一名50年代就入党的老党员,解放后长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生于30年代被日本人占领的东北,在日寇铁蹄下长大的他,过过苦日子,对党怀有深厚的感情,因此,他对我们兄弟姐妹从小就有很严的家风。可以说,父亲的言行举止,特别是他喜欢读书并由此形成的家风,深深地影响着我的一生。家风之一:读书要成为习惯。小时候感觉,父亲除了忙村里的工作,一闲下来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甚至农忙季节锄地时也忘不了带上一本书,中午歇晌时候,躺在树荫下也要看会。后来,他年纪大退下来不当村支书了,不像别人那样爱走东家串西家的,而是喜欢呆在家里看书,有时半夜一觉醒来,我还常能看到他在灯下看书的情景。家风之二:读书要活学活用。父亲爱书,也爱讲书,每有客人来访,几个回合的家长里短、五谷桑麻之后,他总能转弯抹角地把话题拉到有关书的内容上来,于是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上至盘古三皇,下至满清民国,三国水浒西游自不在话下,通言拍案更是出口成段,谈得兴起先贤正史、野叟奇书也从他的口中侃侃而出,而且引经据典、有根有据,听得客人连连点头,从小孩子的判断力来看,那些客人是真的佩服父亲学识的渊博,每到这时我也可以成为幸运听众,在一旁静静地听着,父亲决不责怪,哪怕分配给我们的活计我们没有去做。家风之三:读书要用于助人。父亲比较喜欢读中医书,时间长了对中医知识也略懂一二。那年,邻家一位大哥手上长了一个痈,手肿得像个胡萝卜,中药西药吃了一大堆,也没见多大效果,后来求到父亲,父亲碍不过情面,就翻他的老版《本草纲目》,花几元钱买了些草药配制了一味药,竟把那位大哥的病治好了。这样一来二去,父亲也就成了村里的土医生,谁家有个小病小灾的,都来父亲这里问问,父亲便无偿地送点他配制的中药,因此他在村里人缘极好。我们那里过农历新年有杀年猪的风俗,杀猪时要请亲戚和村里德高望重的人吃一顿,父亲便成了每户杀猪人家必请的贵客,有时碰巧两三户人家赶在一天杀猪,当天没请到父亲的人家,过后也要想办法补请父亲吃一宴。   家风之四:读书要有专攻。父亲有他自己独特的教育子女方式。比如除了我们上学发的课本之外,他不许我们看他的书。他的书锁在一个大木箱子里,钥匙只有他和母亲各有一把,因为母亲每年都要给那些书进行保养,以免书生虫。最高兴的时候是父亲出去开会的日子,我们像是过节了似的,有时候父亲出去开会要开好多天,父亲一走,我们便央母亲打开父亲的书箱,母亲心软,经不住我们的央求,便打开书箱。父亲的书好多,拿起哪一本都爱不释手,为了抢时间赶速度,我们看书只好囫囵吞枣,以这种形式,我小时候读了许多书。但自从我们考入大学那一天起,我们便可以随便打开他的书箱,看他的藏书了。他书箱对我们开放,意义非同寻常,使我们一瞬间感到自己已经长大。记得我大学第一个假期回家,第一次当着父亲面打开他的书箱,看着他用慈爱的目光注视着我翻阅他的藏书,我的心中突然充满了不尽的感动,我突然明白了父亲平日里对我们的苦心。家风之五:读书要成为修为。那年,父亲突然得了脑出血,三天三夜昏迷不醒之后,母亲终于同意给千里之外远在京城的我发加急电报。那时我刚刚大学毕业当上警察,工作也很忙。当领导把父亲的病情告诉我后,我不敢相信那是真的!我急匆匆地赶回家直奔进医院,父亲仍在昏迷之中。我在他耳边轻轻地呼唤,一遍遍地,他竟奇迹般睁开眼睛,慈祥地望着我,嘴里嗫嚅着什么,仔细地辨别了半天,才听清他在不断地说着一个字“书、书”。母亲从身上掏出一个纸单递给我说:“你父亲在生病之前就把他的书分好了,你们兄弟每人一份,并列出了书目单,这是你的一份”。我拿过一看,上面列着上百份书名,什么《古代清官的故事》《施公案》等等,全是古代清官办案、断案,为政清廉方面的。看着那书单,我突然明白了父亲的用意。那时,我从事的是纪检监察工作,我既是警察,又是纪检干部,这双重身份让父亲心里有了更多牵挂。看我拿着那份书单,父亲用一只抖抖的手摸着我警服上的黄铜扣,艰难地笑了!而我则背过头去,泪水无声地流满了面颊!父亲最终还是没有救治过来,驾鹤西天了。返回途中,我不顾母亲要我邮寄的劝告,舍掉一切想带的东西,独独背着父亲送给我的那些书,踏上了南下列车。我要背上那些书赶路,一生一世的背着它们,读父亲的书,学父亲做人!来源:廉洁海淀
发布者:智慧读书阅读244评论0点赞0转发
2022年10月03日
9月23日-24日,由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和中国企业网•经济文化联合主办的以“宣传《家庭教育促进法》,助力伟大复兴中国梦”为主题的第七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全国公益巡讲活动在湖南岳阳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优秀传统文化专家、教授和岳阳相关企事业单位、院校师生、广大家庭成员及志愿者现场参加了活动,各地数十家单位及团体以直播分会场形式线上收看了宣讲。▲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南油五区谦德公益读书会 ▲贵州省六盘水盘州市智善国学书院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田易生在致辞中表示:举办“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全国公益巡讲活动,旨在宣传推进《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坚定立德树人理念,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助力伟大复兴中国梦早日实现。嘉宾代表岳阳市路桥公司三分公司原党支部书记袁力克在讲话中强调,家庭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希望与会者以此次学习为契机,认真听讲,掌握家庭教育正确的理念和方法,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共同为推动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理事长、中国企业网•经济文化主编康金胜,山西天元集团和天元书院创始人、全国劳动模范李景春,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特聘研究员、客座教授田易生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苏艳平,中国家庭教育推动者、幸福婚姻研究专家石超,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理事宋丽娜等传统文化专家、教育工作者分别作了主题演讲。▲石超作题为《做觉知父母 育本真少年》主题演讲专家们用生动幽默的语言,结合古今家风家训典故和多年传统家庭教育经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感悟,从家庭、学校、社会多个层面,列举大量成功实例,阐述了家庭教育的关键要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坚定文化自信,建立和谐家庭,传承优良家风。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陈艳庆就“抑郁症的孩子是如何教好的”接受了康金胜老师的采访,分享教学经验和心得;十五岁女孩岳佳仪接受苏艳平老师的采访,分享自己9岁开始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成长改变;他们的分享令参会者大为感动,深受启发。现场观众通过上台分享和接受采访的形式,表达了参加此次活动的巨大收获;线上观众通过留言方式,表达了听讲受益的心声。大家纷纷表示,宣讲内容就像及时雨,如醍醐灌顶,震撼人心,触动心灵,受益匪浅,备受鼓舞,今后会更加重视家庭教育,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做好示范榜样,并对建立和谐家庭、育子成才充满信心。活动最后,主办方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为感谢湖南岳阳有关单位和各地分会场对巡讲活动及家庭教育推广给予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特授予湖南省岳阳市素食文化促进会、岳阳市华容县明德孝廉文化传播中心、岳阳市风月田园生态休闲度假村等十家单位为理事单位, 授予岳阳市风月田园生态休闲度假村、岳阳市童话托管服务有限公司为家校社共育实践基地。理事长康金胜、副秘书长田易生、苏艳平现场为上述单位授牌,并为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负责人及爱心人士颁发理事聘书。▲活动合影留念本次活动由北京泰美泉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人文和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据悉,“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全国公益巡讲活动自2021年10月在北京启动至今,已成功在北京、深圳、广州和昆明等地举办,获得广泛关注和赞誉,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活动将在河南、辽宁、山东等地继续举办,计划每月在全国各地举办一场。承办电话付老师:13671278832(同微信)     欢迎广泛转发!
发布者:智慧读书阅读258评论0点赞0转发
2022年10月03日
设计:王晨曦  1966年2月7日  新华社播发  穆青和冯健、周原采写的长篇通讯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这一天  演播室里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  著名播音员齐越  几度哽咽中播完稿件  这一天  寒风中  在邮局门口等候报纸的人群  队伍一眼望不到头  这一天  全中国的工厂、农村、机关  学校、部队、商店  全中国的男人、女人、青年、少年  都在用泪水表达着共同的感动  一位省委书记哭着吼道:  “听了‘焦裕禄’  不流泪的不是共产党员”  焦裕禄精神  跨越时空、永不过时、历久弥新  人民的好公仆  人民永远铭记  今天  让我们一起重温经典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穆青、冯健、周原  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史的最低水平。  就是在这样的关口,党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  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的景象呵!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  困难,重重的困难,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这位新到任的县委书记的双肩。但是,焦裕禄是带着《毛泽东选集》来的,是怀着改变兰考灾区面貌的坚定决心来的。在这个贫农出身的共产党员看来,这里有36万勤劳的人民,有烈士们流血牺牲解放出来的90多万亩土地。只要加强党的领导,一时就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能杀出条路来。  第二天,当大家知道焦裕禄是新来的县委书记时,他已经下乡去了。  他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去了。他到贫下中农的草屋里,到饲养棚里,到田边地头,去了解情况,观察灾情去了。他从这个大队到那个大队,一路走,一路和同行的干部谈论。见到沙丘,他说:“栽上树,岂不是成了一片好绿林!”见到涝洼窝,他说:“这里可以栽苇、种蒲、养鱼。”见到碱地,他说:“治住它,把一片白变成一片青!”转了一圈回到县委,他向大家说: “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是要干,要革命。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焦裕禄的话,说得大家心里热乎乎的。大家议论说,新来的县委书记看问题高人一着棋,他能从困难中看到希望,能从不利条件中看到有利因素。  这是焦裕禄当年满怀豪情地在泡桐树前留影。新华社发(1990年5月10日发)  “关键在于县委领导核心的思想改变”  连年受灾的兰考,整个县上的工作,几乎被发统销粮、贷款、救济棉衣和烧煤所淹没了。有人说县委机关实际上变成了一个供给部。那时候,很多群众等待救济,一部分干部被灾害压住了头,对改变兰考面貌缺少信心,少数人甚至不愿意留在灾区工作。他们害怕困难,更害怕犯错误……  焦裕禄想:“群众在灾难中两眼望着县委,县委挺不起腰杆,群众就不能充分发动起来。‘干部不领,水牛掉井’,要想改变兰考的面貌,必须首先改变县委的精神状态。”  夜,已经很深了,焦裕禄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披上棉衣,找县委一位副书记谈心去了。  在这么晚的时候,副书记听见叩门声,吃了一惊。他迎进焦裕禄,连声问:“老焦,出了啥事?”  焦裕禄说:“我想找你谈谈。你在兰考十多年了,情况比我熟,你说,改变兰考面貌的主要问题在哪里?”  副书记沉思了一下,回答说:“在于人的思想的改变。”  “对。”焦裕禄说:“但是,应该在思想前面加两个字:领导。眼前关键在于县委领导核心的思想改变。没有抗灾的干部,就没有抗灾的群众。”  两个人谈得很久,很深,一直说到后半夜。他们的共同结论是,除“三害”首先要除思想上的病害;特别是要对县委的干部进行抗灾的思想教育。不首先从思想上把人们武装起来,要想进行除“三害”的斗争,将是不可能的。  严冬,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召集在家的县委委员开会。人们到齐后,他并没有宣布议事日程。只说了一句:“走,跟我出去一趟”,就领着大家到火车站去了。  当时,兰考车站上,北风怒号,大雪纷飞。车站的屋檐下,挂着尺把长的冰柱。许多逃荒的灾民扶老携幼拥挤在候车室里。他们正等待着国家运送灾民前往丰收地区的专车,从这里开过……  焦裕禄指着他们,沉重地说:“同志们,你们看,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有责任。党把这个县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  他没有再讲下去,所有的县委委员都沉默着低下了头。这时有人才理解,为什么焦裕禄深更半夜领着大家来看风雪严寒中的车站。  从车站回到县委,已经是半夜时分了,会议这时候才正式开始。  焦裕禄听了大家的发言,最后说:“我们经常口口声声说要为人民服务,我希望大家能牢记着今晚的情景,这样我们就会带着阶级感情,去领导群众改变兰考的面貌。”  紧接着,焦裕禄组织大家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鼓舞大家的革命干劲,鼓励大家像张思德、白求恩那样工作。  以后,焦裕禄又专门召开了一次常委会,回忆兰考的革命斗争史。在残酷的武装斗争年代,兰考县的干部和人民,同敌人英勇搏斗,前仆后继。有个地区,在一个月内曾经有九个区长为革命牺牲。烈士马福重被敌人破腹后,肠子被拉出来挂在树上……焦裕禄说: “兰考这块地方,是同志们用鲜血换来的。先烈们并没有因为兰考人穷灾大,就把它让给敌人,难道我们就不能在这里战胜灾害?”  一连串的阶级教育和思想斗争,使县委领导核心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站起来了。他们打掉了在自然灾害面前束手无策、无所作为的懦夫思想,从上到下坚定地树立了自力更生消灭“三害”的决心。不久,在焦裕禄倡议和领导下,一个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制订出来了。这个蓝图规定在三五年内,要取得治沙、治水、治碱的基本胜利,改变兰考的面貌。这个蓝图经过县委讨论通过后,报告了中共开封地委,焦裕禄在报告上,又着重加了几句:  “我们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面对着当前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的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  这几句话,深切地反映了当时县委的决心,也是兰考全党在上级党组织面前,一次庄严的宣誓。  焦裕禄同志生前在田间劳动的情形。新华社稿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焦裕禄深深地了解,理想和规划并不等于现实,这涝、沙、碱三害,自古以来害了兰考人民多少年呵!今天,要制伏“三害”,要把它们从兰考土地上像送瘟神一样驱走,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价。  他想,按照毛主席的教导,不管做什么工作,必须首先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想战胜灾害,单靠一时的热情,单靠主观愿望,事情断然是办不好的。即使硬干,也要犯“闭塞眼睛捉麻雀”的错误。要想战胜灾害,必须详尽地掌握灾害的底细,了解灾害的来龙去脉,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部署。  他下决心要把兰考县18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况摸透,亲自去掂一掂兰考的“三害”究竟有多大分量。  根据这一想法,县委先后抽调了120个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成一支三结合的“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焦裕禄和县委其他领导干部,都参加了这次调查。那时候,焦裕禄正患着慢性的肝病,许多同志担心他在大风大雨中奔波,会加剧病情的发展,劝他不要参加,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同志们的劝告,他说: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不愿意坐在办公室里依靠别人的汇报来进行工作,说完就背着干粮,拿着雨伞,和大家一起出发了。  每当风沙最大的时候,也就是他带头下去查风口、探流沙的时候;雨最大的时候,也就是他带头下去冒雨涉水,观看洪水流势和变化的时候。他认为这是掌握风沙、水害规律最有利的时机。为了弄清一个大风口,一条主干河道的来龙去脉,他经常不辞劳苦地跟着调查队,追寻风沙和洪水的去向,从黄河故道开始,越过县界、省界,一直追到沙落尘埃,水入河道,方肯罢休。在这场艰苦的调查中,焦裕禄简直变成一个满身泥水的农村“脱坯人”了。他和调查队的同志们经常在截腰深的水里吃干粮,蹲在泥泞里歇息……  有一次,焦裕禄从堌阳公社回县城路上,遇到了白帐子猛雨。大雨下了七天七夜,全县变成了一片汪洋。焦裕禄想:“洪水呀,等还等不到哩,你自己送上门来了。”他回到县里后,连停也没停,就带着办公室的三个同志察看洪水去了。眼前只有水,哪里有路?他们靠着各人手里的一根棍,探着,走着。这时,焦裕禄突然感到一阵阵肝痛,不时弯下身子用左手按着肝区。三个青年恳求他:“你回去休息吧。把任务交给我们,我们保证按照你的要求完成任务。”焦裕禄没有同意,继续一路走,一路工作着。  焦裕禄不顾自己患着严重肝病,和调查队的同志们一起投入全县范围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新华社发(当年的漫画,徐天敏作)  他站在洪水激流中,同志们为他张着伞,他画了一张又一张水的流向图。等他们赶到金营大队,支部书记李广志一看见焦裕禄就吃惊地问:“一片汪洋大水,您是咋来的?”焦裕禄抡着手里的棍子说:“就坐这条船来的。”李广志让他休息一下,他却拿出自己画的图来,一边指点着,一边滔滔不绝地告诉李广志,根据这里的地形和水的流势,应该从哪里到哪里开一条河,再从哪里到哪里挖一条支沟……这样,就可以把这几个大队的积水,统统排出去了。李广志听了非常感动,他没有想到,焦裕禄同志的领导工作竟这样的深入细致!到吃饭的时候了,他要给焦裕禄派饭,焦裕禄说:“雨天,群众缺烧的,不吃啦!”说着,就又向风雨中走去。  送走了风沙滚滚的春天,又送走了暴雨连连的夏季,调查队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度过了一个月又一个月,方圆跋涉了5000余里,终于使县委抓到了兰考“三害”的第一手资料。全县有大小风口84个,经调查队一个个查清,编了号、绘了图;全县有大小沙丘1600个,也一个个经过丈量,编了号,绘了图;全县的千河万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也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泄洪图。  这种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使县委基本上掌握了水、沙、碱发生、发展的规律。几个月的辛苦奔波,换来了一整套又具体又详细的资料,把全县抗灾斗争的战斗部署,放在一个更科学更扎实的基础之上。大家都觉得方向明,信心足,无形中增添了不少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夜已经很深了,阵阵的肝痛和县委工作沉重的担子,使焦裕禄久久不能入睡。他的心在想着兰考县的36万人和2574个生产队。抗灾斗争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觉悟也有高有低,怎样才能充分调动起群众的革命积极性?怎样才能更快地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起轰轰烈烈的抗灾斗争?  焦裕禄在苦苦思索着。  在多年的工作中,焦裕禄善于从毛泽东同志著作中汲取营养,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叫做“白天到群众中调查访问,回来读毛主席著作,晚上‘过电影’。” 他所说的“过电影”,主要是指联系实际来思考问题。他说:“无论学习或工作,不会‘过电影’那是不行的。”  现在,全县抗灾斗争的情景,正像一幕幕的电影活动在他的脑海里,此时此刻,他觉得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方法,是多么重要!他决定发动县委领导同志再到贫下中农中间去,集中群众的智慧寻求解决困难的办法。他自己更是经常住在老贫农的草庵子里,蹲在牛棚里,跟群众一起吃饭,一起劳动。他带着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对群众的无限信任,在广大贫下中农间询问着、倾听着、观察着。他听到许多贫下中农的要求和呼声,看到许多社队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他在群众中学到了不少治沙、治水、治碱的办法,总结了不少可贵的经验。群众的智慧,使他受到极大的鼓舞,也更加坚定了他战胜灾害的信心。  韩村是一个只有27户人家的生产队。1962年秋天遭受了毁灭性的涝灾,每人只分了12两红高梁穗。在这样严重的困难面前,生产队的贫下中农提出,不向国家伸手,不要救济粮、救济款,自己割草卖草养活自己。他们说:摇钱树,人人有,全靠自己一双手。不能支援国家,心里就够难受了,决不能再拉国家的后腿。就在这年冬天,他们割了27万斤草,养活了全体社员,养活了8头牲口,还修理了农具,买了7辆架子车。  秦寨大队的贫下中农社员,在盐碱地上刮掉一层皮,从下面深翻出好土,盖在上面。他们大干深翻地的时候,正是最困难的1963年夏季,他们说:“不能干一天就干半天,不能翻一锹就翻半锹,用蚕吃桑叶的办法,一口口啃,也要把这碱地啃翻个个儿。”  1966年,兰考县已经有一半盐碱地经深翻、改良土壤后,变成了良田。堌阳公社黄口大队13队在盐碱地上取得亩产百斤皮棉的好收成。这是社员们正在晒棉,准备把棉花卖给国家。刘俊生摄(新华社稿)  赵垛楼的贫下中农在七季基本绝收以后,冒着倾盆大雨,挖河渠,挖排水沟,同暴雨内涝搏斗。1963年秋天,这里一连九天暴雨,他们却夺得了好收成,卖了8万斤余粮。  双杨树的贫下中农在农作物基本绝收的情况下,雷打不散,社员们兑鸡蛋卖猪,买牲口买种子,坚持走集体经济自力更生的道路,社员们说:“穷,咱穷到一块儿;富,咱也富到一块儿。”  韩村,秦寨,赵垛楼,双杨树,广大贫下中农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使焦裕禄十分激动。他认为这就是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的贫下中农革命精神的好榜样。他在县委会议上,多次讲述了这些先进典型的重大意义。他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应该把群众中这些可贵的东西,集中起来,再坚持下去,号召全县社队向他们学习。”  1963年9月,县委在兰考冷冻厂召开了全县大小队干部的会议,这是扭转兰考局势的大会,是兰考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一次誓师大会。会上,焦裕禄为韩村、秦寨、赵垛楼、双杨树的贫下中农鸣锣开道,请他们到主席台上,拉他们到万人之前,大张旗鼓地表扬他们的革命精神。他把群众中这些革命的东西,集中起来,总结为四句话:“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的道路。”他说:这就是兰考的新道路!是毛泽东思想指引的道路!他大声疾呼,号召全县人民学习这四个样板,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在全县范围内锁住风沙,制伏洪水,向“三害”展开英勇的斗争!  这次大会在兰考抗灾斗争的道路上,是一个伟大的转折。它激发了群众的革命豪情,鼓舞了群众的革命斗志,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抗灾斗争的发展。它使韩村等四个榜样的名字传遍了兰考;它让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在兰考36万群众的心目中,高高地升起!  从此,兰考人民的生活中多了两个东西,这就是县委和县人委发出的“奋发图强的嘉奖令”和“革命硬骨头队”的命名书。  焦裕禄患慢性肝病以后,仍然忘我地坚持工作。他以惊人的毅力,同病魔作斗争,在他的卧室里、藤椅边、床上,放着墨盒盖、玻璃杯等一类小东西,每当肝痛得厉害的时候,他就拿这些硬东西顶着疼的地方,顽强地坚持工作和学习。新华社发  “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  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就在兰考人民对涝、沙、碱三害全面出击的时候,一场比过去更加严重的灾害又向兰考袭来。1963年秋季,兰考县一连下了13天雨,雨量达250毫米。大片大片的庄稼汪在洼窝里,渍死了。全县有11万亩秋粮绝收,22万亩受灾。  焦裕禄和县委的同志们全力投入了紧急的生产救灾。  那是个冬天的黄昏。北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焦裕禄听见风雪声,倚在门边望着风雪发呆。过了会儿,他又走回来,对办公室的同志们严肃地说:“在这大风大雪里,贫下中农住得咋样?牲口咋样?”接着他要求县委办公室立即通知各公社做好几件雪天工作。他说,“我说,你们记记:第一,所有农村干部必须深入到户,访贫问苦,安置无屋居住的人,发现断炊户,立即解决。第二,所有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必须深入牛屋检查,照顾老弱病畜,保证不许冻坏一头牲口。第三,安排好室内副业生产。第四,对于参加运输的人畜,凡是被风雪隔在途中的,在哪个大队的范围,由哪个大队热情招待,保证吃得饱,住得暖。第五,教育全党,在大雪封门的时候,到群众中去,和他们同甘共苦。最后一条,把检查执行的情况迅速报告县委。”办公室的同志记下他的话,立即用电话向各公社发出了通知。  这天,外面的大风雪刮了一夜。焦裕禄的房子里,电灯也亮了一夜。  第二天,窗户纸刚刚透亮,他就挨门把全院的同志们叫起来开会。焦裕禄说:“同志们,你们看,这场雪越下越大,这会给群众带来很多困难,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简短的几句话,像刀刻的一样刻在每一个同志的心上。有人眼睛湿润了,有人有多少话想说也说不出来了。他们的心飞向冰天雪地的茅屋去了。大家立即带着救济粮款,分头出发了。  风雪铺天盖地而来。北风响着尖利的哨音,积雪有半尺厚。焦裕禄迎着大风雪,什么也没有披,火车头帽子的耳巴在风雪中忽闪着。那时候,他的肝痛常常发作,有时疼得厉害,他就用一支钢笔硬顶着肝部。现在他全然没想到这些,带着几个年轻小伙子,踏着积雪,一边走,一边高唱《南泥湾》。  这一天,焦裕禄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风雪中,他在9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生活困难的老贫农。在许楼,他走进一个低矮的柴门。这里住的是一双无儿无女的老人。老大爷有病躺在床上,老大娘是个盲人。焦裕禄一进屋,就坐在老人的床头问寒问饥。老大爷问他是谁?他说:“我是您的儿子。”老人问他大雪天来干啥?他说:“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老大娘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用颤抖的双手上上下下摸着焦裕禄。老大爷眼里噙着泪说:“解放前,大雪封门,地主来逼租,撵得我串人家的房檐,住人家的牛屋。”焦裕禄安慰老人说:“如今印把子抓在咱手里,兰考受灾受穷的面貌一定能够改过来。”  就是在这次雪天送粮当中,焦裕禄也看到和听到了许多贫下中农极其感人的故事。谁能够想到,在毁灭性的涝灾面前,竟有那么一些生产队,两次三番退回国家送给他们的救济粮、救济款。他们说:把救济粮、救济款送给比我们更困难的兄弟队吧,我们自己能想办法养活自己!  焦裕禄心里多么激动呵!他看到毛泽东思想像甘露一样滋润了兰考人民的心,党号召的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硬骨头精神,已经变成千千万万群众敢于同天抗、同灾斗的物质力量了。  有了这种精神,在兰考人民面前还有什么天大的灾害不能战胜!  焦裕禄同志患着肝病,但他忍受了巨大的痛苦,仍然全心全意投到改变兰考县面貌的斗争中去。肝时时发痛,他就用手或硬东西压着肝部,继续工作,日子久了,他坐的藤椅,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新华社记者严世昌摄  “县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  焦裕禄常说,县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要把县委这个“班”带好,必须使这“一班人”思想齐、动作齐。而要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就必须靠毛泽东思想。  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县人委有一位从丰收地区调来的领导干部,提出了一个装潢县委和县人委领导干部办公室的计划。连桌子、椅子、茶具,都要换一套新的。为了好看,还要把城里一个污水坑填平,上面盖一排房子。县委多数同志激烈地反对这个计划。也有人问:“钱从哪里来?能不能花?”这位领导干部管财政,他说:“花钱我负责。”  但是,焦裕禄提了一个问题:  “坐在破椅子上不能革命吗?”他接着说明了自己的意见:  “灾区面貌没有改变,还大量吃着国家的统销粮,群众生活很困难。富丽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连想也很危险。”  后来,焦裕禄找这位领导干部谈了几次话,帮助他认识错误。焦裕禄对他说:兰考是灾区,比不得丰收区。即使是丰收区,你提的那种计划,也是不应该做的。焦裕禄劝这位领导干部到贫下中农家里去住一住,到贫下中农中间去看一看。去看看他们想的是什么,做的是什么。 焦裕禄作为县委的班长,他从来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他对同志们要求非常严格,但他要求得入情入理,叫你自己从内心里生出改正错误的力量。不久以后,这位领导干部认识了错误,自己收回了那个“建设计划”。  有一位公社副书记在工作中犯了错误。当时,县委开会,多数委员主张处分这位同志。但焦裕禄经过再三考虑,提出暂时不要给他处分。焦裕禄说,这位同志是我们的阶级弟兄,他犯了错误,给他处分固然是必要的;但是,处分是为了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当前改变兰考面貌,是一个艰巨的斗争,不如派他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考验他,锻炼他,给他以改正错误的机会,让他为党的事业出力,这样不是更好吗?  县委同意了焦裕禄的建议,决定派这个同志到灾害严重的赵垛楼去蹲点。这位同志临走时,焦裕禄把他请来,严格地提出批评,亲切地提出希望,最后焦裕禄说: “你想想,当一个不坚强的战士,当一个忘了群众利益的共产党员,多危险,多可耻呵!先烈们为解放兰考这块地方,能付出鲜血、生命;难道我们就不能建设好这个地方?难道我们能在自然灾害面前当怕死鬼?当逃兵?”  焦裕禄的话,一字字、一句句都紧紧扣住这位同志的心。这话的分量比一个最重的处分决定还要沉重,但这话也使这位同志充满了战斗的激情。阶级的情谊,革命的情谊,党的温暖,在这位犯错误的同志的心中激荡着,他满眼流着泪,说,“焦裕禄同志,你放心……”  这位同志到赵垛楼以后,立刻同群众一道投入了治沙治水的斗争。他发现群众的生活困难,提出要卖掉自己的自行车,帮助群众,县委制止了他,并且指出,当前最迫切的问题,是从思想上武装赵垛楼的社员群众,领导他们起来,自力更生进行顽强的抗灾斗争,一辆自行车是不能解决什么问题的。以后,焦裕禄也到赵垛楼去了。他关怀赵垛楼的2000来个社员群众,他也关怀这位犯错误的阶级弟兄。  就在这年冬天,赵垛楼为害农田多年的24个沙丘,被社员群众用沙底下的黄胶泥封盖住了。社员们还挖通了河渠,治住了内涝。这个一连七季吃统销粮的大队,一季翻身,卖余粮了。  也就在赵垛楼大队“翻身”的这年冬天,那位犯错误的同志,思想上也翻了个个儿。他在抗灾斗争中,身先士卒,表现得很英勇。他没有辜负党和焦裕禄对他的期望。  焦裕禄,出生在山东淄博一个贫农家里,他的父亲在解放前就被国民党反动派逼迫上吊自杀了。他从小逃过荒,给地主放过牛,扛过活,还被日本鬼子抓到东北挖过煤。他带着家仇、阶级恨参加了革命队伍,在部队、农村和工厂里做过基层工作。自从参加革命一直到当县委书记以后,他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他常常开襟解怀,卷着裤管,朴朴实实地在群众中间工作、劳动。贫农身上有多少泥,他身上有多少泥。他穿的袜子,补了又补,他爱人要给他买双新的,他说:“跟贫下中农比一比,咱穿得就不错了。”夏天他连凉席也不买,只花四毛钱买一条蒲席铺。  有一次,他发现孩子很晚才回家去。一问,原来是看戏去了。他问孩子:“哪里来的票?”孩子说:“收票叔叔向我要票,我说没有。叔叔问我是谁?我说焦书记是我爸爸。叔叔没有收票就叫我进去了。”焦裕禄听了非常生气,当即把一家人叫来“训”了一顿,命令孩子立即把票钱如数送给戏院。接着,他又建议县委起草了一个通知,不准任何干部特殊化,不准任何干部和他们的子弟“看白戏”……  “焦裕禄是我们县委的好班长,好榜样。”  “在焦裕禄领导下工作,方向明,信心大,敢于大作大为,心情舒畅,就是累死也心甘。”  焦裕禄的战友这样说,反对过他的人这样说,犯过错误的人也这样说。  焦裕禄同志手迹 新华社发  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  唯独没有他自己  县委一位副书记在乡下患感冒,焦裕禄几次打电话,要他回来休息;组织部一位同志有慢性病,焦裕禄不给他分配工作,要他安心疗养;财委一位同志患病,焦裕禄多次催他到医院检查…… 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党员和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1964年春天,正当党领导着兰考人民同涝、沙、碱斗争胜利前进的时候,焦裕禄的肝病也越来越重了。很多人都发现,无论开会、作报告,他经常把右脚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他棉袄上的第二和第三个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经常揣在怀里。人们留心观察,原来他越来越多地用左手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靠椅上。日子久了,他办公坐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他对自己的病,是从来不在意的。同志们问起来,他才说他对肝痛采取了一种压迫止痛法。县委的同志们劝他疗养,他笑着说:“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他,他就不欺侮你了。” 焦裕禄暗中忍受了多大痛苦,连他的亲人也不清楚。他真是全心全意投到改变兰考面貌的斗争中去了。  焦裕禄到地委开会,地委负责同志劝他住院治疗,他说:“春天要安排一年的工作,离不开!”没有住。地委给他请来一位有名的中医诊断病情,开了药方,因为药费很贵,他不肯买。他说:“灾区群众生活很困难,花这么多钱买药,我能吃得下吗?”县委的同志背着他去买来三剂,强他服了,但他执意不再服第四剂。  那天,县委办公室的干部张思义和他一同骑自行车到三义寨公社去。走到半路,焦裕禄的肝痛发作,疼得蹬不动车,两个人只好推着自行车慢慢走。刚到公社,大家看他气色不好,就猜出是他又发病了。公社的同志说:“休息一下吧。”他说:“谈你们的情况吧,我不是来休息的。”  公社的同志一边汇报情况,一边看着焦裕禄强按着肝区在做笔记。显然,他的肝痛得使手指发抖,钢笔几次从手指间掉了下来。汇报的同志看到这情形,忍住泪,连话都说不出来了,而他,看来还是神情自若的样子,说:  “说,往下说吧。”  1964年的3月,兰考人民的除“三害”斗争达到了高潮,焦裕禄的肝病也到了严重关头。躺在病床上,他的心潮汹涌澎湃,奔向那正在被改造着的大地。他满腔激情地坐到桌前,想动手写一篇文章,题目是:《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他铺开稿纸,拟好了四个小题目:一、设想不等于现实。二、一个落后地区的改变,首先是领导思想的改变。领导思想不改变,外地的经验学不进,本地的经验总结不起来。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四、精神原子弹——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  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的焦裕禄,从兰考人民在抗灾斗争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从兰考人民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中,已经预见到新兰考美好的未来。但是,文章只开了个头,病魔就逼他放下了手中的笔,县委决定送他到医院治病去了。  临行那一天,由于肝痛得厉害,他是弯着腰走向车站的。他是多么舍不得离开兰考呵!一年多来,全县149个大队,他已经跑遍了120多个。他把整个身心,都交给了兰考的群众,兰考的斗争。正像一位指挥员在战斗最紧张的时刻,离开炮火纷飞的前沿阵地一样,他从心底感到痛苦、内疚和不安。他不时深情地回顾着兰考城内的一切,他多么希望能很快地治好肝病,带着旺盛的精力回来和群众一块战斗呵!他几次向送行的同志们说,不久他就会回来的。在火车开动前的几分钟,他还郑重地布置了最后一项工作,要县委的同志好好准备材料,等他回来时,向他详细汇报抗灾斗争的战果。  在一个风雪之夜,焦裕禄带领县委委员来到兰考车站,面对被灾荒逼得背井离乡的同胞,意识到必须要领导群众,战胜灾害,改变兰考面貌。新华社发(当年的漫画,黎冰鸿作)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  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开封医院把焦裕禄转到郑州医院,郑州医院又把他转到北京的医院。在这位钢铁般的无产阶级战士面前,医生们为他和肝痛斗争的顽强性格感到惊异。他们带着崇敬的心情站在病床前诊察,最后很多人含着眼泪离开。  那是个多么令人悲恸的日子呵!医生们开出了最后的诊断书,上面写道:“肝癌后期,皮下扩散。”这是不治之症。送他去治病的赵文选同志,不相信这个诊断,人像傻了似的,一连声问道:“什么,什么?”医生怀着沉重的心情,低声说:“焦裕禄同志最多还有20天时间。”  赵文选呆了一下,突然放声痛哭起来。他央告着说:  “医生,我求求你,我恳求你,请你把他治好,俺兰考是个灾区,俺全县人离不开他,离不开他呀!”  在场的人都含着泪。医生说:“焦裕禄同志的工作情况,在他进院时,党组织已经告诉我们。癌症现在还是一个难题,不过,请你转告兰考县的群众,我们医务工作者,一定用焦裕禄同志同困难和灾害斗争的那种革命精神,来尽快攻占这个高地。”  焦裕禄又被转到郑州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  焦裕禄病危的消息传到兰考后,县上不少同志去郑州看望他。县上有人来看他,他总是不谈自己的病。先问县里的工作情况,他问张庄的沙丘封住了没有?问赵垛楼的庄稼淹了没有?问秦寨盐碱地上的麦子长得怎样?问老韩陵地里的泡桐树栽了多少?……  2020年9月23日在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拍摄的泡桐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有一次,他特地嘱咐一个县委办公室的干部说:  “你回去对县委的同志说,叫他们把我没写完的文章写完;还有,把秦寨盐碱地上的麦穗拿一把来,让我看看!”  5月初,焦裕禄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了。在这种情况下,县委的一位副书记匆匆赶到郑州探望他。当焦裕禄用干瘦的手握着他的手,两只失神的眼睛深情地望着他时,这位副书记的泪珠禁不住一颗颗滚了下来。  焦裕禄问道:“听说豫东下了大雨,雨多大?淹了没有?”  “没有。”  “这样大的雨,咋会不淹?你不要不告诉我。”  “是没有淹!排涝工程起作用了。”副书记一面回答,一面强忍着悲痛给他讲了一些兰考人民抗灾斗争胜利的情况,安慰他安心养病,说兰考面貌的改变也许会比原来的估计更快一些。  这时候,副书记看到焦裕禄在全力克制自己剧烈的肝痛,一粒粒黄豆大的冷汗珠时时从他额头上浸出来。他勉强擦了擦汗,半晌,问道:  “我的病咋样?为什么医生不肯告诉我呢?”  副书记迟迟没有回答。  焦裕禄一连追问了几次,副书记最后不得不告诉他说:“这是组织上的决定。”  听了这句话,焦裕禄点了点头,镇定地说道:“呵,我明白了……”  隔了一会儿,焦裕禄从怀里掏出一张自己的照片,颤颤地交给这位副书记,然后说道:“现在有句话我不能不说了。回去对同志们说,我不行了,你们要领导兰考人民坚决地斗争下去。党相信我们,派我们去领导,我们是有信心的。我们是灾区,我死了,不要多花钱。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副书记再也无法忍住自己的悲痛,他望着焦裕禄,鼻子一酸,几乎哭出声来。他带着泪匆匆地告别了自己的战友……  谁也没有料到,这就是焦裕禄同兰考县人民,同兰考县党组织的最后一别。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同志不幸逝世了。那一年,他才42岁。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中共河南省委和开封地委有两位负责同志守在他的床前。他对这两位上级党组织的代表断断续续地说出了最后一句话 :“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他死后,人们在他病床的枕下发现两本书:一本是《毛泽东选集》,一本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2017年8月9日,游客从兰考焦裕禄干部学院门口的“焦桐”下走过。这棵泡桐是焦裕禄当年亲手种下,被人们称为“焦桐”。  他没有死,他还活着  事隔一年以后,1965年春天,兰考县几十个贫农代表和干部,专程来到焦裕禄的坟前。贫农们一看见焦裕禄的坟墓,就仿佛看见了他们的县委书记,看见了他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那个人。  一年前,他还在兰考,同贫下中农一起,日夜奔波在抗灾斗争的前线。人们怎么会忘记,在那大雪封门的日子,他带着党的温暖走进了贫农的柴门;在那洪水暴发的日子,他拄着棍子带病到各个村庄察看水情。是他高举着毛泽东思想的红灯,照亮了兰考人民自力更生的道路;是他带领兰考人民扭转了兰考的局势,激发了人们的革命精神;是他喊出了“锁住风沙,制伏洪水”的号召;是他发现了贫下中农中革命的“硬骨头”精神,使之在全县发扬光大……这一切,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呵!谁能够想到,像他这样一个充满着革命活力的人,竟会在兰考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离开了兰考的大地。  人们一个个含着泪站在他的坟前,一位老贫农泣不成声地说出了36万兰考人的心声:  “我们的好书记,你是活活地为俺兰考人民,硬把你给累死的呀。困难的时候你为俺贫农操心,跟着俺们受罪,现在,俺们好过了,全兰考翻身了,你却一个人在这里……”  这是兰考人民对自己的亲人、阶级战友的痛悼,也是兰考人民对一个为他们的利益献出生命的共产党员的最高嘉奖。  焦裕禄去世后的这一年,兰考县的全体党员,全体人民,用汗水灌溉了兰考大地。三年前焦裕禄倡导制订的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经过三年艰苦努力,已经变成了现实。兰考,这个豫东历史上缺粮的县份,1965年粮食初步自给了。全县2574个生产队,除300来个队是棉花、油料产区外,其余的都陆续自给,许多队有了自己的储备粮。1965年,兰考县连续旱了68天,从1964年冬天到1965年春天,刮了72次大风,却没有发生风沙打死庄稼的灾害,19万亩沙区的千百条林带开始把风沙锁住了。这一年秋天,连续下了384毫米暴雨,全县也没有一个大队受灾。  焦裕禄生前没有写完的那篇文章,正由36万兰考人民在兰考大地上奋力集体完成。在这篇文章里,兰考人民笑那起伏的沙丘“贴了膏药,扎了针”,笑那滔滔洪水乖乖地归了河道,笑那人老几辈连茅草都不长的老碱窝开始出现了碧绿的庄稼,笑那多少世纪以来一直压在人们头上的大自然的暴君,在伟大的毛泽东时代,不能再任意摆布人们的命运了。  焦裕禄虽然去世了,但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正在发芽成长。他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高贵品德,已成为全县干部和群众学习的榜样。 这一切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已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着兰考人民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道上继续前进。  焦裕禄同志,你没有辜负党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你的任务,兰考人民将永远忘不了你。你不愧为毛泽东思想哺育成长起来的好党员,不愧为党的好干部,不愧为人民的好儿子!你是千千万万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巍然屹立的共产党员英雄形象的代表。 你没有死,你将永远活在千万人的心里!  兰考县文化交流中心内的焦裕禄塑像(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安 摄来源:新华网  
发布者:胜意法治阅读195评论0点赞0转发
2022年08月16日
年过八旬的李伯藩退休前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中医院院长他婉拒昆明、大理的高薪邀请留在滇西小城宾川县十几年如一日开展义诊2006年,李伯藩正式退休他在自家小院搭起简易诊室开展义诊门庭若市,却没人收费只开方,不卖药昆明、大理的不少大医院想特聘李伯藩有的出重金,有的承诺解决子女工作但都被李伯藩一口回绝他说:“我的病人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我的病人我的病人知道我在宾川除了宾川我哪也不去。”心里揣着病人退休多年,李伯藩却没了休息时间遇到急症病人李伯藩经常放下碗筷就走一顿饭经常反复热上两三次哪怕过年,李伯藩家也常常病患盈门他说:“没有病,谁会上门找医生?过年找医生,肯定是急症。”如今81岁高龄的李伯藩还是会看完诊室最后一个病号才去吃饭他白天义诊八九个小时晚上还要抽出两个小时通过邮件和电话远程诊疗“不要挂号费,就能帮病人省出一剂药钱”有人替李伯藩算了笔账:一个人挂号费即便只有8块钱十几年收入也有两三百万碰上患者送钱,李伯藩都会婉拒有病人把钱塞到他手里他就用处方把钱一卷,再还给病人来找李伯藩看病的大多都是疑难杂症有的人甚至因为看病花光了积蓄“中药便宜,贵的也不过几十块不要挂号费,就能帮病人省出一剂药钱。”2001年夏天本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李伯藩却拒绝申报他说“国家给我的工资够生活就行了,我不要什么津贴。”“如果想发财,就改行,不要当医生”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二十出头的李伯藩被派去偏远的拉乌彝族乡负责建立卫生院“那时的拉乌,不是缺医少药是根本无医无药,有病也没地方看。”李伯藩找到当时的宾川县领导“我们不要钱只要县里承认医院资质、批准编制其他的我自己想办法。”1982年11月宾川县中医院正式成立李伯藩成为第一任院长8间旧平房、几箱从县医院搬来的药材是医院的全部家当偶有患者发脾气李伯藩要求职工“病人把口水吐到脸上,擦了就是,但过后要找出病人吐口水的原因;如果想发财,就改行,不要当医生。”悬壶济世,医者仁心没有一句豪言,不图一丝名利医治好每一个患者就是李伯藩毕生的志向与追求81岁的他依旧在用无言的行动展现“苍生大医”的深厚内涵李老,谢谢您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阅读199评论0点赞1转发
2022年08月13日
7月20日,全国第四届国医大师名单出炉,在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位中医翘楚中,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陈绍宏名列其中。他是我省第四位获此殊荣的中医大师,也是全省首位中医急诊界国医大师。  说起中医,人们常会想到治慢病、治未病,但中医在治疗危急重症上的作用,却少有人知晓。从医55年的陈绍宏把绝大部分时间用在了中医应对危急重症治疗的传承与创新上。他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中医急诊管理新模式,在他的传承创新下,运用中医药救治的危急重症患者数以万计,他创新研发的中风醒脑液,大幅度降低急性脑卒中患者(包括脑出血、脑梗塞)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为中医药治疗危急重症取得重大突破。当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时,作为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防控专家组首席中医专家,指导制定出了共9版四川中医药防疫指南,为疫情防控贡献出一份中医力量。  “中医药博大精深,我在其中只是做了一些工作,中医药治疗危急重症路还很长,我会将自己的经验传承下去,也希望今后能有更大发展,造福患者。”这是陈绍宏的心愿和努力方向。   A 选择  中学毕业,四个志愿都选择了成都中医学院  与中医结下终身之缘,将一辈子奉献给中医药,始于陈绍宏少年时的家庭变故。在他10多岁时,母亲因肝癌病逝。他便立志学医,以弥补母亲过早离世的遗憾。  1960年,成绩优异的陈绍宏即将中学毕业,一心想着学中医的陈绍宏,在5个志愿中把前4个都填上了成都中医学院。也正是这份对医学纯粹的热爱与赤诚,这股认准了就不回头的精神,使他后来在漫漫医路上脚步坚定而扎实。  入学后的陈绍宏一头扎进中医药学习里。“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学期中间到射洪县医院临床实习时的经历。”陈绍宏在射洪县实习时,师从知名的中医专家谢湘泉。看着老师每天对患者开出的几十个方子,都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也几乎都是他在课堂上没学过的,这让自认为学习成绩不错的陈绍宏深感震撼,也感受到中医药的博大精深。自己原来所学的知识极其有限,必须进一步脚踏实地充实自己的中医基本功。从此,他每天清晨坚持背诵中医经典理论和古代名方,在那半年多的时间里,他就背诵了《伤寒论》《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和500多个经典名方。“这些实习经历让我终生受益匪浅。”陈绍宏说,“学到的不仅有谢老师运用经典名方治疗疑难重症的宝贵经验,更有老师对患者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医者仁心的职业操守。”  6年的学校生活结束了,陈绍宏与同学们都面临着毕业分配。陈绍宏主动选择了前往甘孜州,被分配到了稻城县人民医院从事临床工作,而这一待就是10年。在雪域高原工作了10年,他也与爱人两地分居了10年。高原生活虽然十分单调,但他始终没有放松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并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为少数民族同胞服务,并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这段艰苦的经历中,他进一步系统地总结了中医经典的内涵,并从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B 学科  带头建立中医急诊管理体系  在中医界,儿科、骨科、妇科等通常比较“热”,而在急诊尤其是对危急重症的治疗上却有些“冷”。陈绍宏偏偏与这个“冷”较上了劲。  “过去,几乎所有中医医院的急诊都像是一个‘摆设’,白天没人来,晚上就关上门。”陈绍宏说,那个年代的成都中医附院也是一样。  转变始自1984年,医院按照国家要求,决定成立真正意义上的中医急诊科,这时已调回成都、在成都中医附院内科工作多年的陈绍宏受命担任新成立的中医急诊科首任主任。对他来说,在机制上中医急诊管理没有先例可借鉴,在业务上中医急诊治疗也没有规范的体系,在人员上院内医护人员都不愿来,陈绍宏面临巨大挑战。  凭借着在中医药方面深厚的基础和多年中西医结合临床的经验,陈绍宏向医院作出承诺,三年内打开医院中医急诊的局面,建立起一支中医急诊队伍,争取用纯中药方法治疗一到两个急症病种。自此,他着手制定出中医急诊科的管理规范,对急诊内科医护人员定编定员,外科医生半年轮换,急诊观察采用病房管理制……这些管理制度有些至今仍被延用。  “在急诊领域,西医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中医并非无所作为。”陈绍宏认为,如果合理有效运用中西医各自优势,中医药在危急重症的治疗上必定大有可为。  作为全省中医医院首个急诊科,自成立后迅速进入了规范化运行中,陈绍宏一边完善着中医急诊制度,一边运用自己的所学不断创新着中医在危急重症的治疗方案和处方。  至今陈绍宏还清晰记得,1985年5月的一天,从一家大医院转来一位复合型溃疡所致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因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而病人又坚持不做手术,自动出院来我院急诊科求治,当时在未用升压药的情况下,血压都测不出来了。病情十分危急,在万般无奈下,陈绍宏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用纯中医进行治疗,他根据“有形之血不可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理论,开出了甘草人参汤(甘草60克、人参30克),每剂熬制500ml频服,仅2个多小时后患者血压即开始回升,连续频服3天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病人开始进食流质饮食,逐步恢复健康。随着急诊科运用中医药治疗危急重症的成效显著,前来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  不久前,34岁的赵刚(化名)专程来到医院看望陈绍宏,“没有陈老就没有我的新生命。”赵刚说。时间退回到1988年,一位已有4个月身孕的37岁女士因支气管扩张引起大咯血,患者和家人询问过多家大医院,得到的答案都是一样,如果手术治疗,孩子就保不住,如果不手术,大人就有生命危险。全家人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了陈绍宏。患者送来时的血色素仅4克,随时都有生命危险。面对没有先例这一难题,陈绍宏凭借扎实的中医基本功和敢为人先的过人胆识,根据患者的发病机理,开出一个经典名方,当天即控制了大咯血,仅过了两天,患者止住了咯血,1周痊愈出院,5个月后生下了8斤重的宝宝,这就是赵刚。   C 创新  开拓脑中风中医药治疗新方法  十年磨一剑。陈绍宏首创的“中风醒脑液”从雏形到成药也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  在急诊患者中心,脑血管疾病是最为常见的,而脑中风又是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的病种。对于陈绍宏来说,中医药有没有办法治疗脑中风,自然成为他思考得最多的问题。  由于自发性脑出血多发生于中老年,陈绍宏根据《黄帝内经》相关经典理论,提出了脑中风的基本病机为“元气亏虚为本,气虚生瘀、血瘀生痰、痰郁化火、火极生风”,并制定了“复元醒脑、逐瘀化痰、泄热熄风”的治法。陈绍宏认为,脑血管意外发生后,包括急性脑出血和脑梗塞,治疗的核心是最大限度地保护脑细胞的生物活性,才能减少患者致死和致残的可能性。  早在1986年,医院急诊科接诊一位昏迷的急性脑出血患者,陈绍宏运用自己创新的中风理论,开出中药处方,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奇迹般恢复了健康,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这个成功的病案让陈绍宏萌生了啃下急性脑出血这块“硬骨头”的念头。  在2000年,陈绍宏制定了中风醒脑液处方,其疗效在20多年的临床验证中得到了肯定,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单纯应用中风醒脑口服液,治疗中、重型急性脑出血患者125例,总有效率为82.40%。其出血性中风诊疗方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在全国33家单位验证,结果显示能明显降低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为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开拓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更难能可贵的是,陈绍宏集55年临床经验,总结制定了治疗冠心病、颈动脉斑块、血管神经性头痛、带状疱疹等60多个专病专方,疗效显著,上述处方不仅在成都中医附院中医经典门诊普遍使用,还在全国各地推广应用,深受广大病患欢迎。   D 传授  年过八旬仍坚持每周4个半天门诊  平时,陈绍宏几乎每天上午7点半就会准时来到医院的门诊部看门诊。尽管已经年过八旬,但每周4个半天的门诊是他必不可少的安排。此外,他还有半天要给学生讲课,传授自己的经验,解答学生的疑问。“我的身体还好,应该把所学的东西服务患者,把经验传给后辈。”陈绍宏告诉记者。  在生活中,陈绍宏是个非常低调的人,更多的时间都用在了读书和与弟子们的交流上。从医55年,陈绍宏弟子遍及全国各地,不少弟子都已成为各地中医院的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  中医讲究师带徒,陈绍宏对弟子要求很严厉。“凡事从大局出发,从长远考虑,这是陈老的口头禅。”陈绍宏的弟子,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卢云告诉记者,他的博士毕业论文,陈绍宏让他反复修改了19次,才让通过。在需要手写病历的那些年,作为住院医师,卢云在管床期间,常常因为一句话、一个字,都要反复书写10多遍,直到陈老满意为止。这种从严治学,从严带教,让卢云迅速成长为省内新一代中医急诊的领军人物。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金伟也是陈老的弟子之一,“能跟师陈老是我从医的荣幸,在陈老身上不仅学到了治疗的技术,更学到了做人的道理。”金伟还记得,2020年4月,他作为中国援埃塞俄比亚抗疫医疗专家组的成员之一参与到海外抗疫援助工作中。刚到埃塞俄比亚的当天晚上,他便接到了陈老的微信语音通话,陈老对当地的疫情形势给出自己的意见。后来才了解到,为了与他通话,年过八旬的陈老特地学会了使用微信语音。此后陈老经常通过微信通话远程指导他的抗疫工作,这让他时刻都能感到有坚强的后盾。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而我只是其中的一员,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热爱中医。”陈绍宏告诉记者,医学无止境,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医药也是一样,只要坚持守正创新,中医药一定能发挥更大作用。  主角名片  陈绍宏,男,1942年4月生,山东潍坊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博士后指导老师,第四、六、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6年被省人民政府评为“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2017年被人社部、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局评为首届“全国名中医”,2022年7月,被评为全国第四届国医大师。(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石小宏)来源:四川日报  
发布者:胜意法治阅读219评论0点赞0转发
2022年08月12日
作者:吴鹏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到了一年中最为高温高湿的三伏天气。古今同此溽热,古人虽不知电扇、无论空调,但并不妨碍在衣食住行上玩出别样的避暑境界。视觉中国/供图  衣:举之若无  在挥汗成雨的天气里,身上衣服自然是薄之又薄才足够清爽。中国古代很早就能制作适宜夏季穿着的清凉丝制衣物。  长沙马王堆汉墓曾出土一件西汉时期的素纱襌衣,净重只有49克,如蝉翼般至轻至薄。把这件襌衣叠起10层,然后在下面放一张报纸,透过襌衣依然能清晰地看到报纸字迹。  这件襌衣之所以如此轻盈,和古蚕比较清瘦、所吐蚕丝既细且轻有关。现代蚕宝宝经过上千年的人工培育,比它们的祖先要肥胖得多,吐出来的蚕丝也是又粗又重,以致人们试图重制素纱襌衣时,竟然找不到合适的蚕丝原料。生物学家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将现代蚕宝宝退化成和祖先差不多的“健美”体质。但用这些“返祖”蚕宝宝所吐蚕丝制作的复制品,还是比原件重了0.5克。  在透气凉爽上比西汉素纱襌衣更胜一筹的,是南宋女子背心。古代背心是一种无袖衣服,最初贴身穿在里面,后来逐渐外穿。福州新店浮仓山南宋墓曾出土一件只有16.7克的牡丹花背心,仿如陆游《老学庵笔记》所言“举之若无……真若烟雾”。材质如此轻巧的背心上身,穿上定然凉意侵身,更别有一番绰约风姿。  食:经齿冷于雪  华夏先民早就懂得取冰避暑,《诗经·豳风·七月》有言,“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每到周历二月即农历十二月隆冬时节,负责取冰的“凌人”会到冰面凿冰,到周历三月即农历正月储存到“凌阴”即冰库中,等到夏天就取出放到“青铜冰鉴”即盛冰的青铜器皿上,用以消暑。  冰块除降低室内温度外,最大的用处就是冰镇食物、制作冷饮。据《楚辞·招魂》“挫糟冻饮,酹清凉些”,可知东周时期就有冰镇的米酒。唐朝流行的消暑冷食,除了类似今天冰沙的“酥山”外,还有清风饭、槐叶冷淘等。清风饭主要原料是上等水晶米和类似冰片的中药龙睛片、龙脑末,用牛酪浆调制好后放进金提缸中,“垂下冰池”冰镇,待到“冷透”即可食用。  槐叶冷淘类似今天的冷面或过水凉面,将新鲜槐树叶捣成汁和面,做成细面条,煮熟后放进冰水或冰窖中冰镇,冷却后即可食用。杜甫吃过槐叶冷淘后赞不绝口,赋诗云“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一碗下肚,暑气全消。  宋朝市井文化繁盛,消暑冷饮更加花样繁多,热播剧《梦华录》中的冰镇蜜瓜、红豆冰等只是全豹之一斑。宋朝有专门售卖冷饮的专卖店,杨万里有诗云“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据《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笔记,当时的消夏冷食有麻饮细粉、冰雪冷元子、砂糖绿等,冷饮有紫苏饮、甘豆汤、椰子酒、漉梨浆、香薷饮、姜蜜水、木瓜汁、乳糖真雪、白醪凉水、凉水荔枝膏、雪泡梅花酒、雪泡缩脾饮、五苓大顺散、甘草冰霜凉水等。  虽然今天的我们无缘一饱口福,但只是看一眼这些冷食冷饮的名字,无须入口就足以凉意上身,让我们能在这个溽暑感受到千年前“宋潮”的风雅清凉。  相比甜口的市井冷饮,文人雅士更喜苦口的荷叶酒即碧筒酒。荷叶性寒,有清暑利湿、清阳凉血之效。苏轼会将酒倒进掐取的荷叶中包好,等到“风熏日炽”,酒香飘溢时,就在荷叶的叶柄中间穿孔,然后将叶柄弯曲成象鼻状,让酒顺着柄孔滑进口中入愁肠。此酒略带荷叶的微苦味道,故东坡有诗云“碧筩(即筒)时作象鼻弯,白酒微带荷心苦”。在中医养生观念中,苦利于心,微苦的白酒更能纾解夏日燥热。  住:凛若高秋  古代住房条件最为优越的,莫过于皇帝。皇宫一般都在京师地势较高的地方选址,且建有很高的台基。这种设计既在政治上凸显天子至高无上的威严,也能通风散热。西汉未央宫就高踞未央山上,比长安城里自然凉爽透气。未央宫内有清凉殿,用玉石为床,床上覆罩琉璃帐,加上各种清凉款珍宝装饰,营造出冰爽沁人、清凉透心的水晶宫景象。  除皇宫外,在各地尤其是京师近郊山上建造行宫避暑,也是帝王消夏的标配。隋文帝曾在长安边上的天台山修建仁寿宫。此宫海拔1000多米,又处于杜水和马坊河交汇处,有醴泉、西海、玉女潭等水系环绕,“微风徐动,有凄清之凉”,三伏天气温也只有22摄氏度左右。  隋文帝驾崩仁寿宫终归是事实。故唐朝开国皇帝、隋文帝的外甥唐高祖李渊,就“以隋文帝终于彼,恶之”,从不去天台山避暑。杀兄屠弟逼父退位的高祖不肖子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于贞观五年(631)重修仁寿宫,因此地山有九重,故改名九成宫。翻修工程完工的第二年,太宗就迫不及待去九成宫避暑,惹得朝野议论纷纷。毕竟太宗身为人子不带父皇同享清凉,不符合传统孝道。  大臣姚思廉苦口婆心劝谏,太宗辩解道“朕有气疾,暑辄顿剧,往避之耳”,用高血压上头、受不了长安溽热的借口把姚思廉堵了回去。马周接力谏言,“车驾此行,欲以避暑,太上皇尚留暑中,而陛下独居凉处,温情之礼,窃所未安”,陛下您独自上山享受清凉,留父皇在山下忍受酷暑,良心不会痛吗?  太宗虽勉强“纳之”,但仍然是说一套做一套,直到高祖去世前一年即贞观八年(634)夏天,才请父皇同去九成宫避暑。但高祖因为姨父文帝驾崩此宫的心理阴影,加之龙体欠安,不愿鞍马劳顿进山。太宗就下令营建大明宫,“以为上皇清暑之所”。大明宫刚刚开工,高祖就病情加重,很快于贞观九年(635)五月驾崩。故有学者猜测,太宗“修大明宫为太上皇消暑也是一种假象,否则,在高祖健康的时候为什么不为他修避暑之所呢”。  高祖无福入住的大明宫建成后,成为唐朝新的政治活动中心,在避暑设计上也是煞费苦心。据《唐语林》,唐玄宗在大明宫临水修建凉殿,使用水车将冷水输送到房顶,用冷水循环带走房顶热气。同时让冷水沿屋檐自动流下,“四隅积水成帘飞洒”,形成人造水帘;再用“水激扇车”即水力摇扇对着水帘扇风,将冷气吹入室内,“风猎衣襟”。这种制冷工艺在“暑毒方甚”的炎夏中,竟能达到“座内含冻”的降温效果,宛如一个古代版的“水冷空调房”。  玄宗凉殿的消暑营建工艺翻新,后世子孙唐宣宗就在大明宫太液池别出心裁。据《唐摭言》,唐宣宗有次召翰林学士韦澳、孙宏到太液池见驾。当时正值炎夏,两人都穿着极薄的单衣,一旁侍候的宦官见状脸上露出谜之微笑。韦澳、孙宏“初殊未悟”,不解其意,等到落座回话,不一会儿就“觉寒气逼人”,回头一看,“有龙皮在侧”。原来宣宗用“龙皮”即蟒皮挂在太液池宫殿四周,用以隔绝暑气。  皇室之外,大户人家居家必备降温神器有“叶轮拨风”“自雨亭”等。据《西京杂记》,西汉长安巧匠丁缓曾发明用人力推动的七轮扇,“连七轮,大皆径丈,相连续”,在巨轮上安装七个叶片,由人摇动手柄,带动叶轮快速旋转,搅动空气形成凉风,可以达到“一人运之,满堂寒颤”的降温效果。  据《封氏闻见录》,玄宗时期御史大夫王鉷曾借鉴大明宫凉殿制冷原理,在家中修建“自雨亭”,将井水运送到屋顶,“从檐上飞流四注”。避暑效果虽无法向凉殿的“座内含冻”看齐,却也“当夏处之,凛若高秋”。  经由王鉷的示范带货,“自雨亭”就在达官贵胄中流行开来。刘禹锡在刘驸马家体验过“自雨亭”后,作诗《刘驸马水亭避暑》,“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赐冰满碗沉朱实,法馔盈盘覆碧笼。尽日逍遥避烦暑,再三珍重主人翁”。亭外是香远益清的莲荷,亭下是“更通风”的晶莹水晶帘,亭里是用天子御赐冰块冰镇的水果冷食,夏日消暑的逍遥氛围被诗人营造得无以复加。  而长安避暑圈最为“骄贵”的,莫过于杨国忠家族。据《开元天宝遗事》,杨氏子弟“每至伏中”,都“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在家中制作冰山,“周围于宴席间”,用于宴饮时降温。座中客人“虽酒酣各有寒色”,甚至有“挟纩”即披锦衣锦袍以御寒者。  行:松风冷袭衣  如果实在受不了家中高温,各种消暑神器、降温冷饮都无法抵御酷暑的魔法攻击,那古人就会放出最后的大招——走为上策,躲到老林深山、清幽古刹,去消散一身暑热。  宋人张抡在青山绿水间尽情释放身心的闷热,写道“炎天何处可登临,须于物外寻,松风涧水杂清音……宜散发、称披襟,都无烦暑侵”,尽显避暑之趣。梅尧臣在中伏日那天赴妙绝寺避暑,“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禅房花木葱茏,长廊暑气渐消,吹着凉风,喝着凉茶,仿佛已入初秋。元人释英在农历六月踏入深山,“六月山深处,松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尘飞”,畅享山野凉风惬意,吐槽城市热浪滚滚。  深山古刹之外,池边荷塘也是避暑纳凉的好去处。宋人杨万里就在骄阳似火的暮热时节游玩荷池,“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池水清幽、荷叶青绿、西风清凉,夏日里有如此赏心乐事,夫复何求。  晚明范允临曾在“铄金流火,五内俱热”的天气,携妻子到苏州宛转桥赏荷避暑,观“池中菡萏如铺霞簇锦”,嗅“晚来香露扑人”,再令少女六七人“奏《水云》之曲”,如此方“差足解愠”。与爱妻流连于良辰美景时,范允临还不忘写信邀约友人,“能来一领荷香乎”?  既已行至水边,那不妨登船寻乐。据《武林旧事》,南宋临安百姓每到农历六月六,都会“登舟泛湖,为避暑之游”,驾船到“蒲深柳密宽凉”的地方“披襟钓水”,直到“月上始还”。兴之所至,有人还会“留宿湖心,竟夕而归”。  当然,相比走为上策,处于鄙视链最高端的避暑境界是岿然不动,清心静气。白居易曾在苦热时节赴禅寺避暑,见禅师足不出户端坐房中,遂于恒寂师禅室题诗,“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  回到家中后,白居易也效法禅师独坐院中消却暑热,“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任他暑气腾腾,我自宁心静气。只要心无杂念,胸中自有凉意漾出。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者:胜意法治阅读197评论0点赞0转发
2022年08月09日
上面这位精神矍铄的老奶奶,名叫朱南孙,是第三届国医大师、首批全国名老中医,同时也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今年99岁的她,仍坚持每周出诊。除听力稍有下降,她视力、记忆力都不错。在一次采访中,朱教授告诉记者,自己没有刻意去养生,但她坚持一些简单的生活习惯长达几十年,这些经验或许值得每位女性借鉴和学习。1.从不吃补品,爱喝滋阴减龄汤朱教授认为,“世上没有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不过,养生是一门学问”,朱教授虽不推崇药补养生,但却一直保持着每天喝汤的习惯。朱教授推荐更年期喝三豆饮,不做“黄脸婆”因为更年期女性的焦虑、郁闷情绪会引发一系列身体变化,多吃豆类,对于改善女性皮肤暗淡、色斑暗沉的问题,也很有帮助。三豆饮:用绿豆、赤豆、黑豆各20克,加生甘草6克,煎汤代茶喝,并将煮烂的豆子拣出食用,可以利水消肿、补充营养,改善皮肤状况。老年期:每天喝碗西洋参枸杞汤滋阴养心用枸杞15克,西洋参6克,头天晚上煮好,第二天早上温一温,当汤水喝。这是两天的量,脾虚的人放两三颗红枣,肠胃不好的不建议喝。这个汤最大的效果就是益气滋阴,女性年纪大了之后,尤其容易气阴两虚,非常适合喝。另外,常熬夜的年轻小姐姐们也建议熬夜前后喝喝,补救一下。 2.从不吃煎炸食物长期从事临床妇科,朱南孙教授总结了中年女性病理特点——以阴虚火旺者居多,她说「女同胞应少吃油煎油炸食品,否则易上火,造成阴虚阳亢」。油炸食品最大的特点是油腻兼有燥热,这种偏性较大的食物,其实对所有体质都不建议多吃,尤其是对痰湿、湿热、阴虚体质的人。油腻食物蕴含的营养高但身体运化不动它,容易生痰湿。痰湿最典型最直观的表现是什么呢?脂肪。所以爱吃油炸食品的人也是体型偏胖居多。同时,这种制作方式的食物还容易让人上火,耗伤体内阴精气血。满脸痘痘咽痛便秘的胖子……想想都难过。湿热夹攻之下,还会有皮肤、头发容易出油、口臭、流鼻血等问题。3. 每天一动作,99岁头发浓黑茂密朱教授虽然99岁高龄了,但头发量非常多,而且头发白的并不多。朱教授介绍,中医讲“发为血之余”,她每天早上都会用手按摩梳理头皮,促进头部供血,这样一整天的精神都会比较好。头是所有阳经及任督二脉的聚会之处,被誉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系一身之主宰。一次头疗=10次足疗,长期坚持能起到防治头痛、失眠、明目、防止头发脱落和变白的保健作用。按摩法:两手手指半弯曲,用5个手指的指尖由前向后梳挠头皮。先梳头皮中线附近,依次向左右两侧及耳朵上方头皮移动,大约移动两次便可将整个头部梳理一遍,可做4-6遍。也可在头部放上随身灸,艾火的热力和药性从穴位传至头部经络,清除瘀堵,通畅气血,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增还能加强头皮经络系统与全身各脏器间的沟通,让全身健康起来。4、疏通背部,比做脸还重要每天坐诊回家,朱教授有项从不落下的工作:让女儿帮忙按摩后背。她说:「背部有心俞、肝俞、肾俞3个要穴,按摩后舒服,血脉活了,经络也打通了。背部是五脏六腑的反应区,比如,背上部对应肺和心脏,背下部对应脾、胃、肝、胆,腰部对应肾、膀胱、大肠和小肠。所以,背部健康与否,直接关系着人体脏腑是否能正常运转。养护后背,就是在养五脏六腑,调的是心,肝,脾,肺,肾。而且民间中医符天昇说:“后背是通脸的,如果你的脸不干净,你的背部绝对不干净;你的脸色干净了,看着红光满面的,又红润,又光滑,又有水分,又干净,你的背也自然跟着脸转变了。” 一个道理,把背疏通了,脸也就干净了。此时正值春天,万物生发,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节令,身体五脏六腑的阳气要生发出来,积累了一个冬天的寒湿,毒素,浊气等陈旧之物也要代谢掉,春季背部艾灸,就是最好的选择。拉伸膀胱经或者艾灸是养背最直接、最有效的保养方法,其具有温通之性,温能补其虚,通能化其瘀。简单来说,艾灸背部可以升一身之阳,调五脏气血,排一身之毒!正常的保健灸取穴:大椎穴、肾俞穴、中脘穴、气海穴,每次每穴各20分钟,这样可以让气血正常循环起来。如果脾气大,可以加灸合谷穴、太冲穴。5.睡前热水泡脚,降压安眠谈到中老年人嘴关心的降压问题,朱南孙教授说:“我血压这么多年都正常,倘若白天劳累,或者有什么心事,为不影响睡眠质量,我就在睡前泡脚,水温比平时高一些(就是普通的热水),泡上15~20分钟,让血压降下来。泡上20分钟就能起到降压的作用。泡脚尤其适合气盛于上的人,比如高血压,比如偏头痛、头晕、虚火、思虑过度等等。有这些问题的话,泡脚建议加艾草,或艾草精油都是很好的降火安眠神招。6.想得开放得下,疾病自然走除了上面的小妙招,朱教授还结合她70余年的妇科诊治经验,特地提醒女性朋友:保持恬淡、心静心宽、愉快对女性尤为重要,而发脾气、焦虑,必然肝郁气滞、影响脾胃、气血来源受阻。「至于工作方面,年轻人肯定是忙的,我主张该尽力的事情,务必尽力,但不要太紧张,保持张弛有度。」这就是朱老对广大女性健康生活的嘱托。来源:素食达人微信公众号
发布者:文以化心阅读270评论0点赞1转发
2022年08月08日
现在正是茄子大量上市之季,价格不高,口感好,营养价值遥遥领先于其他蔬菜,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夏日吃茄子,4大好处不请自来1 清热化瘀中医学认为,茄子属于寒凉性质的食物,所以夏天食用有助于清热解暑,对于容易长痱子、生疮疖的人,尤为适宜。当身体局部磕碰有淤青时,可以将茄子切片,用火焙干碾成粉,搭配温酒冲服,能起到一定的化瘀效果。2 减肥通便茄子含有较多的粗纤维,低糖、低脂肪、低热量,本身是很利于减肥的一种蔬菜。常吃茄子有助于促进肠胃蠕动,预防消化不良,有宽肠通便的作用。 3 抗氧化、抗衰老茄子的抗氧化能力在常见蔬菜中排名前十。它的皮和肉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如维生素E、花青素等,能帮助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细胞的氧化损伤,延缓衰老,常吃有助于肌肤保持弹性,细腻润泽。4 保护血管茄子含有一般蔬菜少有的维生素P,且含量不低。这种物质被称为“心脑血管的小保护神”,它能增强血管弹性,预防血管硬化、微血管破裂出血等问题的发生。此外,茄子还富含花青素、维生素E、钾等营养素,它们对于维护心脑血管健康、辅助调控三高都具有积极作用。-材 料-紫长茄子1根、芽菜15g姜末小半勺、生抽半勺香油3滴、辣酱4小勺红干椒3-5个、盐半小勺-做 法-1. 一茄子切成宽度均匀的条状;2. 放入辣酱、香油,将茄条拌匀放置10分钟左右;3. 然后将茄子摆入盘中,上锅蒸熟~10-15分钟左右;4. 另起锅留底油,依次放入姜、红干椒煸炒至香;5. 接着放入芽菜煸炒;6. 放入生抽、食盐进行调味;7. 多煸炒一会儿即可关火;8. 最后将芽菜盖到茄子上即可~来源:素食达人
发布者:文以化心阅读270评论0点赞0转发
2022年08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