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文 学
全部 |文 学
细节见人品,小事见人心。中国人问候时经常说“吃饭了没”,可见吃饭贯穿于日常,具有重大意义。正所谓“饭桌见人品”,吃饭是小事,却能窥见人的内心。餐桌上,有人铺张浪费,有人惜米如金。修养,在杯筷碗盏间展露无遗。蔡澜新作《碗净福至》里说:“对生命心怀敬畏,对食物心怀感恩,方能以淡定的心态,从容而优雅地走完这一生。”吃是小事,吃的心态、姿势,却能反映一个人下半生的走向。浪费食物,是折损福报的开始。《了凡四训》里,袁了凡先生告诫子孙,一定要“爱物惜命”。钱财珍贵,固然要省着用,米饭、水电等便宜的东西,也不能够肆意浪费。明朝时期,张义方富甲一方,良田万顷,每年佃农的租粮,堆积如山,时间一久,吃不完的粮食就腐烂了。有人劝他用吃不完的粮食救济穷人,他不肯,还用芝麻喂猪,绿豆喂牛羊。正德六年,黄河缺堤,河水铺天盖地而来,张义方万顷良田化为乌有。最后,他们一家人失去依靠,活活饿死。《增广贤文》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盼来早与来迟。”在人生路上的每一步,上天都有回应。眼前看不到,不代表将来不会到。大鱼大肉,铺张浪费,看似风光,其实是在透支未来的运道。佛经里说,一个人堕落之前,好运连连不断,金银吃穿享之不尽,但福气一尽,就马上掉入万丈深渊。一茶一饭,来之不易。农民种米汗流浃背,煮饭烹调耗心耗力,不好好吃一顿饭,如何对得住他们的辛劳?浪费一点食物,看似是小事,积少成多,就成了大事。实际上,倒掉的不是食物,而是属于自己的幸福。一饮一啄,莫非前因。生命就像一张福报卡,当我们没有去积累福报,福报卡里就没有积蓄,所以我们才会缺乏钱财。现在能大吃大喝,是因为过往积累了福报;未来能好吃好喝,是因为现在选择了节俭。对食物的敬畏,是幸福的开端。白居易说:“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智者不会只盯着眼前的路,更会着眼于遥远的未来。有远见的人,福报再大,也只用三分,留下七分给将来的自己。成龙是享誉国际的武打巨星,曾经有人看到,他在喝过水的塑料瓶上,写上名字作记认。他下次大可喝另一瓶水,可他偏生在一个普通的塑料瓶上,以珍贵的签名标记好喝过的水。不但如此,据说,成龙家里上厕所非常严格,每次只允许用一张纸。显然,越是有福,越会惜福;越是没福,越是耗福。雍正时期,清朝国运昌盛,雍正却极为节俭,每次进膳,都会把饭粒、饭屑吃个干净。他曾经为宫中浪费的剩饭剩粥下诏:人不能吃,就给猫狗吃;猫狗不能吃,晒干后给鸟儿吃;随意丢弃,必定严惩。雍正皇帝之所以节俭,是因为他亲眼看到父亲康熙三四十年不换宫中地毯,所穿的衣服简单朴素。老子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人能节俭,就能节欲,不会因为过度的欲望,做出逾越法度的事。穷奢极侈,放纵欲望,难免会胡作非为、自食其果。节俭看似是小德,实际上是万德之源。勤俭者,必有厚德,必有后福。眼前这碗饭,决定将来的命运。小小一碗饭,能决定将来的命运。《西游记》里,唐僧取经途径一地,突然病了三天,在病榻上痛苦不已。猪八戒不知其中因由,嚷着要散伙,孙悟空说:“这是师父命中该有之灾,过了这三天就好。”原来,唐僧前世在佛祖座下,名唤金蝉长老的时候,打了一个盹,掉了三颗米饭,今生就有三天之难。猪八戒听后大惊:“老猪吃饭泼泼洒洒,该害病到何年何月?”孙悟空劝导:“师弟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饭桌上的米饭、菜肴,之所以能影响人的命运,是因为吃上一碗饭,绝不是小因缘。米,是农民顶着烈日煎熬,费了很多力气,留了很多汗水才能收获的果实。一颗种子,经过农民精心耕作,结成果实,飞越千山万水,来到你的嘴边,当中有多少人为之付出?《朱子家训》谆谆告诫:“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买米容易,煮饭很难;煮饭容易,种米很难。一碗饭看似是贱物,却不是所有人都能吃得起。几个月前,联合国发布的《2020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显示,全世界有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想到那些渴求食物的眼神,瘦骨嶙峋的身体,这碗饭,哪里敢轻易浪费?这碗饭能吃进口里是大事因缘,好好吃下去,珍惜每一粒米,自然福泽绵长。庄子说:“飓风起于萍末。”细节见人品,小事见人心。吃饭虽是小事,但能测知人的未来。饭,是每个人的福报,每颗米都吃下去,福气才能进入生命。好好吃饭的人,一定能好好做人、好好做事。上天从来不会辜负任何一个善举,一定会给每个好好吃饭的人带来惊喜。作者:京博国学来源:京博国学
发布者:Blue
2020年11月21日
    十月的入口,是一片霜红的交响,是一面猎猎的旗帜,在召唤那些前赴后继的英灵为共和国奠基。这是一个伟大的诞辰,在万水千山的横眉,写下彤红的晚秋的标题。  这是一个成熟的季节。28年的酝酿,结果在激动人心的秋季。不要忘了春的宣言:让悸动和阵痛过去,渴望那一点绿那一片绿成为火炬,燃烧千年的土壤、万年的规距;钟情夏的思考。那激情的喧泄,倾注给结满支撑的根须;火热的情怀,彰显着吞吐山河的能力;流淌的鲜血,浇灌着盛开的花季,待到秋以胜利者的姿态,在完成从量到质的巨变,彻底涤荡早衰的野草和腐败势力,于伟大的十月,在秋的枝蔓上迎风而立!  十月的山,是五花山,十月的水,是清泉水,十月的人,是一面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五彩斑斓是各民族的花朵,展示着蓬勃盎然的生机,清澈的江河永归大海,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亿万炎黄子孙从十月站起,在世界的东方雕塑出一种雄狮的威力。  虽然,我所等待的太久太久,虽然我们走过的路太长太长,但我们相约的十月,却毅然刷新了所有过去的日子,于收获的喜悦中完成了怒放和交替。这是多难的日记,是荣辱与酸辛的回忆。  即使一片枫叶,也能表示您的秋意,即使一块陆地,也能说明您的贫瘠,即使一片沙漠,也能展现您的广阔,即使一片山林,也能绽放您的新绿……祖国啊,层林尽染中有您描红的心声,隆起的山梁,则是您永远不屈的背脊。  十月,辉煌的十月;十月,胜利的十月,你走过的足迹里有我们的成长,你坚强的成长中有我们的足迹,我们无法表达对你的心意,只有用最圣洁的语言——用诗歌来歌颂你。  十月,是生命的交响,是祖国最嘹亮的晨曲。【作者简介】杨树,原名杨晓华,鲁迅文学院第十五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人民文学》《作家》《文艺报》《诗刊》《诗选刊》《星星诗刊》《诗歌月刊》《诗潮》《绿风》《诗探索》《山花》《歌曲》《词刊》等一百多家报刊。    获延边“金达莱”政府文艺奖、第八届“石花杯”延边文学奖、中国鲁黎诗歌奖、吉林文学奖等奖项。著有诗集《渤海的月亮》《鲁迅的院子》等6部;散文集《留不住斜阳》《咀嚼人生》;长篇小说《决战东宁》《往生泉》《和平饭店》三部,长篇非虚构作品《唐朝的影子》,电影、电视剧剧本等。
发布者:渤海纪行
原创
2020年11月21日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悄悄地逝去,从指缝间袅袅地散去,从哗哗的牌声中溜去,从酒杯间频频地溢去,从暖被中幸福地梦去……不知不觉,垂垂老矣,黯然回首,当年的青春韶华依稀犹在,模糊得如一缕青烟,散入无边的天际……    日子有时却过得很慢,在候车室的长椅中恋恋不舍,在漫长的冬夜里依依撕扯我的窗棂,对即将发生的美好事情一遍遍地期盼……日子,是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字眼,它时刻跟随着你,消磨着你,陶冶着你,麻醉着你,各种各样的日子时刻在你身边任你选择,你可以把日子打扮得花枝招展,开放在寂静的楼群,你也可以把日子装点得山清水秀,寄隅于恬淡的山野。有人喜欢花瓶的安逸美丽闲居,有人愿意看风云的聚散百变无常。很多人喜欢自己的选择,沾沾自喜地认为别人无情趣而孤芳自赏,也有人怨叹命运的多桀,从不看自己是否去抗争或努力过,贪图一时的安逸,葬送一生的幸福。    日子从不是任何人的亲戚眷属,从不偏向任何人,你怎么对待它,它就怎么对待你。要想过开开心心的日子,必须有个快乐的心情,有时心情一团糟,日子也会像一团麻似的,有时心情非常恶劣,日子也就阴暗起来,你若能改变心境,创造心情,那么你就创造了日子,创造了生活。    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去,日子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去的日子不再有,应该珍惜今天的时光,应该时刻抓着它。日子在你不注意的时候,会从电话线中逃逸,在你与人闲聊时,会在你的语言中消失,不要总是豪言壮语般地说来日方长,那时你将青春不再,后悔莫及。办实实在在的事情,过开开心心的日子,春花秋月随风去,莫把今天赌明天。 【作者简介】杨树,原名杨晓华,鲁迅文学院第十五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人民文学》《作家》《文艺报》《诗刊》《诗选刊》《星星诗刊》《诗歌月刊》《诗潮》《绿风》《诗探索》《山花》《歌曲》《词刊》等一百多家报刊。 获延边“金达莱”政府文艺奖、第八届“石花杯”延边文学奖、中国鲁黎诗歌奖、吉林文学奖等奖项。著有诗集《渤海的月亮》《鲁迅的院子》等6部;散文集《留不住斜阳》《咀嚼人生》;长篇小说《决战东宁》《往生泉》《和平饭店》三部,长篇非虚构作品《唐朝的影子》,电影、电视剧剧本等。
发布者:渤海纪行
原创
2020年11月21日
今天是妈妈的生日,也是我们做儿女的感恩日,90载春去冬来,妈妈您历尽沧桑,养育了我们;为了儿女,您一辈子含辛茹苦甘愿清贫,为了这个家,您默默地奉献从无索求,更从不图儿女回报。今天,我们能够报答母亲的,除了感恩还是感恩,感谢妈妈给予了我们生命,感谢妈妈给予了我们健康美好的人生。感谢妈妈为陪伴我们前行,风雨中坚持了90个春秋。想起妈妈一生操劳,默默拉扯大我们兄妹五个,不知受尽了多少苦,在那些漫长的岁月里,由于家境清贫,一切的衣食家用全靠妈妈的双手不停地劳作,而那时在政府机关就职的爸爸是个工作狂,无暇顾及我们,因此所有的家务都落在妈妈一人身上,当然包括养育我们5个孩子。记得我小时候,常常在晚上看到妈妈用手按小腿肚子时,一按一个坑,那是腿“胖”得浮肿了,但当时并不明白那是您为了这个家、为了我们,日夜劳累落下的病根。特别是到了晚年,妈妈虽然年迈体衰,腿脚行动不便,仍然无时不在挂念着我们。这些年来,每当我回家看望妈妈,离开时总发现妈妈一定是静静地站在阳台窗前目送着我们,直到拐过楼口前,当我再回首时,看到妈妈仍然站在窗前向我们招手。我知道妈妈眼睛不好,未必看得清已经走出很远的我们,但我只要一回头,总能看见妈在向我招手。就这样年复一年,窗前的景色没变,妈妈的身影依然,唯有妈妈的头发,被岁月照耀得越来越洁白,仿佛一盏灯,照亮着儿子前行的脚步。到如今,窗前的妈妈已经站立成一道人间最美丽的风景,成为我人生的希望时时升起的地方。日子久了,不用回头,我也能感觉到妈妈那慈祥的目光,就像阳光一样,一直从后背温暖到我的全身。我会带着妈妈的这股热能,在后来的一星期里,工作生活精神抖擞。妈妈在窗前眺望的脸庞,连同那三尺之窗,已经永远定格在我的心中。虽然妈妈大字不识一筐,却为人忠厚善良,从小到大从没听妈说过别人一句不是的话,从没见到发过脾气骂过人;虽然不善言辞,却通情达理,每当家里出现矛盾问题时,妈的一句话往往一针见血切中要害;虽然从小很少听到妈妈当面表达过“我爱你”之类感人的语言,我却总能在那慈祥的脸上感受到那份浓浓的母爱。每次见到我们,妈都会推掉一切应酬,守在我们身边问寒问暖,然后张罗着给我们做饭,然后在临别时又千方百计给我们带上吃的用的,然后到阳台上目送我们离去。爸爸称您就是当今少有的贤妻良母。而在我心目中,妈妈的爱永远比天高比海深,无论我们像风筝一样飞出多远,妈妈的牵挂就象手中的风筝线,线有多长,妈妈的牵挂就有多长,一切尽在那默默的守望中。可是,做儿女的,我们回报母亲的却实在太少太少,这么多年,特别是自从成家立业离开父母后,虽然彼此居住的相距不远,但很少守在您身边,只是一星期回去一次,见面也只是坐坐,顶多陪父母吃口饭,便匆匆而去。有时工作事务忙起来,甚至半个月一个月都不回去,甚至平时连个电话都懒得打,日常生活中我们顾自己的的多,想父母的少,不管父母有什么事,都要先办完自己的事,等闲来无事了才想起二老,至于您心里想什么,有什么愿望和要求,却从来没有去细心观察过,更没有问询过。有时爸爸心情不佳不让上门,我们还挑老人家理,赌气不去了。可是,我们哪里知道,我们越是不孝,越会令妈妈牵挂,虽然嘴上不说,但是从妈妈每次站在窗前久久不愿离去的身影,我能感觉到妈妈您对我们的牵挂和思念有多深,想起来惭愧啊!妈妈为我们担心牵挂了一辈子啦,到如今我们都已五六十岁、年过半百、为父为爷的人了,却还在让高堂老母操心牵挂,实在是不孝啊。前不久,妈妈因腿疾住院,让我们儿女有了一次行孝的机会,当每天坐在病床前给妈妈揉揉腿脚,蹲在地下给妈妈洗脚时,才想起长这么大了,50年的时光啊,竟然从没给父母洗过脚,实在是羞惭难当。如今,看到妈妈被腿疼折磨得日夜痛苦不堪,我们为儿女的疼在身上,急在心里,我不相信医生给出的“年龄太大无法康复”的诊断,为让妈妈早日病愈,也为能继续看到妈妈站在窗前的那道风景,从出院那天起,儿便发誓,愿为母亲戒斋祈祷七七四十九天,从此每天坚持凌晨4时起床持经念佛二小时。没想到,到41天时,您的腿不疼了能下地行走了。奇迹就这样发生啦,不管这是不是为儿精诚所至孝感苍天,只要妈妈能够康复,就是我们刘家的大幸,就是我们儿孙的大福。只要妈健在,奇迹就在,我们儿女生活的希望就在。祝愿天下所有的妈妈都能够晚年安康幸福!儿子在这里为妈妈叩头拜寿啦!【作者简介】刘卫(网名法卫,号法卫居士),抚顺市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家协会会员,抚顺市国学交流协会理事。作为一名传统文化爱好者,多年来从事传统文化事业旳宣传和研究,通过学习践行《弟子规》,先后编写出版了《绿色之旅》、《幸福人生之钥》、忏悔录《我错了》,为抚顺市传统文化学校主编了《太阳升起的地方》一书,特别是近年来对堕胎現象的深入研究与思考,编写出版了一部系统论述堕胎真相的科普书《生命之痛》。志在借文学之笔修正"我见",弘传圣贤教育。
发布者:南溪
原创
2020年11月20日
随着传统文化的不断深入人心,一篇《弟子规》成为了老少皆宜的经典读物,许多顽劣不训的孩子、甚至一些误入歧途的成年人,竟然因为学习了《弟子规》而得到了教化,从此改邪归正重新做人了,进而解救了无数不幸的家庭。有的人不解:为什么一篇只有360句1080字的小小《弟子规》能够具有如此强大的魄力,竟然能够解决当今学校正规教育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经过深入学习和力行,我们会发现,《弟子规》之所以被誉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是因为它依据儒教大圣先师孔子的思想,采用《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意旨而编写成的做人规范,它通过教育孩子孝敬父母、恭敬师长,具体到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所应有的礼仪,使人做到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启蒙养正,因此被誉为“童蒙养正宝典”。也因此成为当时中国民间通用的蒙学教材,流传甚广,堪称“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可惜的是,这部由清初学士、教育家李毓秀所编撰的育人经典,由于种种历史因原,近一百年多来,随着中华传统文化遭到史无前例的破坏而被废弃了,致使我中华民族四代人不知传统文化是什么,国民失去了做人的“航标”,成了当今国际社会轻视的“野蛮无礼的中国人”。而今天的国人,没有了道德教育的规范,却从“西方文明”中学会了享乐、竞争、张扬自我,渐渐失去了做人的道德底线,至今已不知何谓孝道、何谓礼让、何谓五伦、何谓廉耻,何谓善恶,何谓因果。导致人欲横流、道德沦丧、危机四伏。正是在这种社会变革的历史时刻,近年来,一些志士仁人挺身而出,将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重新弘扬于世,以此教育世人如何守孝悌、谨慎行、讲诚信、爱他人,做一名有规矩、讲道德的人,补上这堂本应少儿时就应该懂得的做人必修课。一时之间,不知拯救了多少迷茫的人们和破碎的家庭,社会上涌现出一批以宣讲《弟子规》为已任的投身传统文化教育的志愿者,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弟子规》对救赎人心的强大威力。惊叹之余,我们透过《弟子规》,去探讨它深层意义,会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沉淀,凝结出古圣先贤的伟大智慧,创造出世界独一无二的灿烂文明。这种传统的圣贤教育,说到底,无非是教我们认识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并将此谓之“道”,然后又告诉我们如何学会顺从大自然的法则去做人做事,此之谓“德”,这种道德反映在人伦上,则形成了五种伦理,这种五伦之道是做人的根基,如果违背了这五伦自然关系,人就难以立身于世,家庭就会不和,社会就会混乱,国家就会失去安定兴盛的人道根本。由此可见,小小《弟子规》,讲的却是做人的根本大道理,它能够拯救人心,进而能够从根本上拯救这个社会,它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谁学到了,谁就会受益终身,我们万万不可轻视啊! 【作者简介】刘卫(网名法卫,号法卫居士),抚顺市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家协会会员,抚顺市国学交流协会理事。作为一名传统文化爱好者,多年来从事传统文化事业旳宣传和研究,通过学习践行《弟子规》,先后编写出版了《绿色之旅》、《幸福人生之钥》、忏悔录《我错了》,为抚顺市传统文化学校主编了《太阳升起的地方》一书,特别是近年来对堕胎現象的深入研究与思考,编写出版了一部系统论述堕胎真相的科普书《生命之痛》。志在借文学之笔修正"我见",弘传圣贤教育。
发布者:南溪
原创
2020年11月20日
做梦都想不到,我能在47岁时喜得一子,更想不到在整个得子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不可思议的现象,令人用常理难以解释得清。我于2003年再婚,婚后考虑到我们年龄都太大了,我本人又身患肝炎,妻也患低血压和心脏病,所以与妻商定不要孩子。结婚一年后,我有幸与佛结了法缘。不到半年,肝炎病症全部消失,并停止吃了好几年的药。这时,初婚的妻一反初衷,想要孩子。见她盼子之情日益强烈,我被迫默许,可没想到左等右等没动静,到医院一检查,查出她的输卵管狭窄,卵子成熟率低下,结论是不易怀孕。这使我想起在结婚前妻曾经算过一命,那时就被测定“子薄”。正当妻心灰意冷之时,一位佛门的老师相告,如果能够从此诚心祈求佛,也许能转变“不孕”的命运。妻从此怀着个人目的,每天跟我上香念佛。妻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为迎接2006年春节,她从家里到婆家、娘家的忙着大清扫,由于连累带着凉水,突然发现自己流产了,这才知道已经怀孕二个多月。然而,这次失败并没有吓倒她,反倒因为成功怀孕而证明了她能够生育,因此她满怀信心地继续为下次怀孕做准备。没想到半年后果然再次怀孕。在体检时医生根据她上次流产情况和37岁高龄的自然条件,定其为高危孕妇,要求她停止一切活动,绝对卧床休息,并实施保胎治疗。事到如今,我开始后悔答应要孩子,一方面担心我们两人年龄太大,身体又都不太健康,怕生的孩子有缺欠;另一方面妻生孩子之日就是她下岗之时,将来只靠我一人养活一家三口,这在当今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来说将意味着生活水准的明显下降。可是,我又深知堕胎是犯杀生重罪的,因此,我只能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要求妻不要休息,坚持上班,并不让她吃保胎药,理由是如果“种子”不好,即使勉强保住的孩子也不会健康,如果孩子与我们缘深,就一定能站住,一切顺其自然。此后,我便等待着有一天妻来告诉我,孩子没保住。可是,想不到妻十月怀胎,在一天没休息、每天上下班经历一个多小时的“倒车”颠簸,并且还妊娠反应异常强烈——从头吐到尾的极为艰难条件下,不但母子安然无恙,而且每次体检都长势良好。这使我意识到这孩子来势已不可阻挡。因此,到妻临产的头两个月时,我开始领着妻每天早晚诵经念佛,盼望进一步求得观世音菩萨的加持。与此同时,我还采取了两个非常措施,一是不准她吃“活物”,只能吃“三净肉”,以免杀生;二是到野外“放生”,为孩子积功累德。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妻在怀孕期间,从妊娠反应到体征变化看,见到的人十有八九认定是女孩,后来经过中医把脉、B超检测、算命预测,得出的都是同样的结论。于是,我们就按女孩做准备,并将生产日期选在2007年 3月8日妇女节这天。到临上手术台做剖腹产时,主刀医生在给妻做完术前全面检查时也明确告之:孩子99.9%是女孩,可是,最后取出的却是男孩。这不但令主刀医生目瞪口呆,连我们一时没有转过相来,是不是搞错了?可当时我的一位好朋友就在手术台前现场监督着啊。后来我想起来,佛门早有女变男“转胎”之说。当时我以为这只是一说而已,没想到奇迹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了。而且孩子生得非常顺利,虽然只有5斤4两重,却各项指标全都正常,不但没有传染上肝炎,而且健健康康白白净净大大方方周周正正。孩子出生后为给孕妇催乳,我还专门请了位催乳按摩师,开始她看到妻已近40岁,又是剖腹产,便告之不要对出奶水抱太大希望,没想到只按摩两次就来奶了,这又是个意外。至今,儿子不但身体健康,生得相貌端庄漂亮,而且从出生那天起,就显现出许多与众不同,比如生下来就满头黑发,头顶正中并列长着两个“发旋”, 旋位不偏不倚,呈相对方向旋转,纹路走向非常对称规则,仿佛两朵莲花,非常好看。而人人见了又都说长得没错,太像爸爸了。这让我很惭愧,因为我们为父母的并非优良品种,本人长得其貌不扬,属歪瓜劣枣的那种,妈妈倒比爸强得多,但也够不上美女。怎么会净取优点啦,真是不可思议啊!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儿子出生,一路长来,还发生过许多有惊无险的事,这里略举一二。一岁时,儿牙已长齐,开始磨牙,见什么都用嘴咬。一次扔给他一个布娃娃,一会忽传来异样的叫声,忙上前查看,见他咬住布娃娃不松口,细查,发现布娃娃身上有一铁丝做成的勾插进了他的门牙缝里,呈鱼咬勾状。慌乱中试图帮儿子摘勾,没想到却怎么也解不下来,眼看血从牙缝中流出,儿叫声渐凄厉。情急中急呼“南无观世音菩萨”,只三声刚落,铁勾竟然从儿牙缝中自行脱落,儿叫声嘎然而止。再看,牙床没了血迹,完好无损。 一次儿病,连续二天高烧不退,知是感冒,不愿去医院,选择坚强。没想到后半夜3时,朦胧中忽听儿一声惊叫,侧过头来,人已眼白上翻,口冒白沫,浑身抽搐。急抱起,慌乱中边高呼“观世音菩萨救命啊!”边往外跑,待冲下楼,坐上出租车,仅几分钟,儿竟然回过神来,睁大眼睛看着我,到医院一查,高烧已退到37.8度,医生说已经没事。 儿从刚会爬那天起,便常常从床上掉到地下,直到1岁半会下床走路了,还在掉,前后经历了不下20次摔打,但每次都安然无恙。经常是叫唤两三声就没事了。有一次是头朝下倒栽冲,眉骨、鼻梁、嘴唇都跄破了,吓得我们抱起来又是活动胳膊又是活动腿,担心伤筋动骨,结果完好无损。  儿二岁时,准备搬家,我们夫妻两人正在搬动橱柜,没想到柜顶上放着的一大块玻璃,顺着倾斜的柜子滑落下来,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只听“哗啦”一声脆响,已是满地碎片。这时才发现原来儿子正站在柜子下面,睁着大眼睛仰头看着我们,而他的脚下周围已是遍地碎玻璃。待我们慌忙从凳子上跳下来,仔细检查他的身体时,却从上到下毫发无损。真的不敢相信,这怎么可能呢?可儿子真的平安无事。应邀参加侄女的婚礼,席间,儿成焦点,被抱来传去。一看似20多岁的男子多次上前搭话,逗儿玩,并称自己也有一同龄童子。说话间孩子妈离席方便,将儿交给爷爷,待妈回来,儿却不见踪影,问爷爷,说交给那位男子抱着呢,再找男子无影,大呼不好,急向大门方向搜寻,却远远望见那人抱儿的身影,此时眼看就要走出酒楼大门口,正待追赶,那人突然转身折回。全家人冲上去夺回孩子,惊恐间质问:“你怎么把孩子抱走啦?”回答:“有同事想见”。知其是借口,其行为明显存有不轨。好在有惊无险,便没有再追究。事后越想越后怕,如果此人只要再迈出一步,就出了大门口,那时再找就难啦,不知当时这小子为何没有迈出这最后一步。也许冥冥中真的有佛菩萨在保护我的佛孩啊!儿子的出生,令我切身感受到了学佛念佛的感应道交,这使我联想起清代大善人了凡先生用行善积德转变命运,不但求得由短命变长寿,而且由命中无子变成生得两个儿子的典范事迹。因此,我私底自称儿佛孩子,并在儿子出生百日之时有感而发赋小诗一首:你从哪里来?前世结善缘,颠抻挤不掉,稳坐高母怀;你从哪里来?能把乾坤转,胎中显女相,横空变儿颜;你从哪里来?佛陀解真言,从善如了凡,命运得改变。 【作者简介】刘卫(网名法卫,号法卫居士),抚顺市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家协会会员,抚顺市国学交流协会理事。作为一名传统文化爱好者,多年来从事传统文化事业旳宣传和研究,通过学习践行《弟子规》,先后编写出版了《绿色之旅》、《幸福人生之钥》、忏悔录《我错了》,为抚顺市传统文化学校主编了《太阳升起的地方》一书,特别是近年来对堕胎現象的深入研究与思考,编写出版了一部系统论述堕胎真相的科普书《生命之痛》。志在借文学之笔修正"我见",弘传圣贤教育。  
发布者:南溪
原创
2020年11月20日
沉浸于短暂而刺激的快乐,是消耗一个人精力的最好方式。人做事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为了生活,做了很多不喜欢的事;第二种境界:有了资本,只去做那些喜欢的事;第三种境界:为了进步,主动去做不喜欢的事。让你痛苦的人,往往是你的贵人;让你痛苦的事,往往是你最需要提升的地方。最近,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东西,让一个人功成名就?我想了无数答案,包括:奋发向上,行善积德,努力刻苦等等。但我都觉得是虚无缥缈,直到有一天,我悟到了这样一句话:“主动去做那些让自己痛苦的事。”当这句话从我内心传出,我终于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我终于找到了答案。美国名校芝加哥大学的一位教授到访北大时曾提到:“芝加哥大学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做困难的事,因为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做那些困难的事。”真正看透这个世界的人,都是在用苦难修行。古代有一种修行的方式叫做”苦行僧“。佛陀教导弟子们要以苦为师。苦当然是人们所厌恶,但如果因受苦而奋发图强,便可变压力为动力。正像孟子所说:“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逆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老子也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说,坏事可以变为好事,好事也可以变为坏事。这些年来,我一直都有一种潜意识,我所能享受的每一份幸福,都是平时修行出来的,是我平时积攒的福报。一个人是不能平白无故享福的,也就是无功是不能受禄的,否则就是在损自己的福报。这是我强烈的意识,以至于我每当有一点小成绩,都会用同种程度的痛苦抵消掉那种快感。比如做更加艰苦的身体锻炼,逼自己读更多的书。我还总结了一个苦难守恒定律:苦难,是人生的基本特征。每一个人一辈子吃苦的总量是恒定的,它既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无故产生,它只会从一个阶段转移到另一个阶段,或者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外一种形式。你越是选择现在逃避它,越不得不在未来牺牲更大代价来面对它。如今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都想过上一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动不动就想环游世界,动不动就想寻找自由。其实现在人最大的问题,不是我们越来越浮躁了,而是越来越不愿意直面痛苦了。凡是能让你“爽”的东西,一定也能让你“痛苦”;同样,凡是让你痛苦的东西,最后一定能成全你。比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寒门出贵子等等。人生,先苦就后甜,先甜就后苦。这也是世界的平衡法则。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享乐主义的盛行,人们越来越不愿意面对痛苦了。所有东西都可以送到你家门口,所有服务都可以直接上门,科技发展就是以无限满足人的享受和欲望为核心逻辑。如今人们享福太容易了。吃饭有外卖,购物有网购,这不就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吗?出门有约车司机主动来接;长途有高铁;约会有各种软件;无聊看抖音里的表演。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各种欲望都被填满,想尝试生活的艰辛?真的没那么容易了。吃苦,正在变成一件奢侈的事情。在之前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穷和苦是连在一起的,穷人就得吃苦。而现在这个物资过剩的时代,社会已经有足够能力圈养所有的人了。即便是穷人也不需要吃苦了,反而会过得更安逸舒适,天天刷刷短视频,看看直播和娱乐节目,玩玩游戏,去拼多多上买买东西,反正也消费得起。恰恰相反,这个时代却轮到富人开始吃苦了。因为一个富人要想实现财富的保值或增长,必须得主动尝试很多东西,主动改变自己的很多习惯,甚至主动革自己的命。要保持进化,日日精进,这就是一种苦,富人得付出N倍的努力才能创造和守住自己打下的江山。过去说的是穷苦人家,吃的都是缺衣少粮的苦,而现在即便是最底层的人,也不会为温饱而发愁了。而且互联网时代各种精神产品那么丰富,游戏啊,直播啊,娱乐节目啊,应有尽有,可以尽管沉迷,随便放纵。未来社会,吃苦不再和物质无关,而是和精神有关。吃苦的本质是收敛自己人性深处的各种欲望。长时间为了一件事聚焦和专注,并且放弃的娱乐,放弃的虚荣,放弃的享受,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忍受的不被理解和孤独。其本质是自制和自律的能力,是延长耐性和深度思考的能力。这些都是精神上的苦。在未来,富人比穷人更需要吃苦。穷人要想改变命运,唯一的路径就是“主动去吃苦”。那么为什么很多明知道自己穷困,却又不想通过吃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呢?最关键的原因是:富人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不允许他们吃苦。看看我们身边吧,各种短视频、娱乐节目、游戏等等,让大家沉浸在各种浅层的刺激里。一个个碎片化的满足让我们上瘾,沉溺其中不可自拔。由于人性的原因,一个是眼前伸手可得的欢愉和快感,一个是需要用痛苦磨炼自己的精进过程。绝大多数人宁可躺在底层的舒适区麻醉自己,也不愿意去磨砺自己。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娱乐圈、游戏短视频那么发达的原因,因为必须让大多数人把自己多余的精力消耗掉。沉醉于各种短暂而刺激的快乐,是消耗一个人精力的最好方式。知乎上曾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有两个回答获得了很高人气。第一个回答是:“学习的苦需要主动去吃,生活的苦却不一样,你躺着不动它自己就来了。”第二个回答是这样的:“生活的苦难可以被疲劳麻痹,被娱乐转移,无论如何只要还生存着,行尸走肉也可以得过且过,最终习以为常,可以称之为钝化。学习的痛苦在于,你始终要保持敏锐的触感,保持清醒的认知和丰沛的感情,这不妨叫锐化。”学习的苦,是枯燥的苦,是短期没有回报的苦。这种苦看得见,摸得着,谁都不愿吃。生活的苦,是绝望的苦,是长期没有出路的苦。这种苦看不见,摸不着。人性使然,我们都选择吃生活的苦,而避开学习成长的苦,于是最后变得麻木不仁。生活的痛苦使人麻痹,唯有学习的痛苦让人清醒并提升。不选择主动吃学习的苦,就会一辈子吃生活上的苦。因此,我们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你刻苦学习,提升独立思考能力,随时准备着逆袭;要么你甘心堕落,随波逐流,沉浸在各种低级快乐里,被一茬又一茬收割,承受着一轮又一轮的痛苦。愿每一个努力对待生活的人,都能主动去吃学习成长的苦。你要相信,生活不会亏待一个不断进取的人。作者:水木然来源:水木然学社
发布者:Blue
2020年11月19日
人只有保护住内心的自我,才能感到安全。纠正别人的后果,往往是两个人都受伤。我们都讨厌被强迫。即使我们知道TA是对的,对方是为我们好。牙膏为什么非得从中间挤?胡萝卜对身体好,可我就是不喜欢吃;我觉得中医特别管用,你凭什么说它是伪科学?但是,我们也同样害怕被拒绝。当别人不能领情的时候,我们感到受伤和委屈:说了多少次了,为什么不能洗了澡再玩手机呢?听我的,一定要把钱放在余额宝……你可不可以为了我和你自己,把烟戒掉?这样的场面,在我们的人生中不断上演,让我们苦恼不已却又习以为常。大多数人,都有喜欢纠正彼此的倾向,尤其是在最亲近的人之间。但事实上,对我们来说,很多“纠正”都是完全不必要的。没有人愿意被说服。强迫对方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只会让双方的分歧倍增。当彼此都无法说服对方时,逻辑和事实变得不再重要,情绪最终占了上风。这导致了问题的扩大化,最终从观点层面,上升到了道德和人格攻击上。“我怎么会认识了你?”“从来没见过你这种人!”……我们花光了力气,不仅无法改变对方的想法,还带来了痛苦和敌对。双方都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进而导致了关系的疏离。为什么人们总是想纠正别人?人性上有一个弱点:因为注意力的有限,每个人所留意到的,只是他想留意的部分。有个实验,给墨西哥人和美国人快速交叉地看两组图片。一组是美国人熟悉的打棒球的场面,一组是墨西哥人所熟悉的斗牛场面。结果是84%的美国人只看到打棒球的场面,74%的墨西哥人只看到了斗牛的场面。这在心理学上,叫做“选择性注意”。这让我们形成了固定的行为和认知模式,一方面像自动驾驶一样省时省力,一方面却也带来了认知上的局限:人们往往只能看到对自己有利的部分,看不到缺陷和漏洞,进而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对的;却紧盯着别人的缺点和漏洞,将对方的可取之处选择性屏蔽掉,认为别人错了。因此,我们认为的不容置辩的事实,往往只是局部的事实。当我们可以站在另一方的立场上,你会发现他一直坚持的“愚蠢做法”,也是没有错的。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都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却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比的就是谁更有辩论技巧,谁的气势足、嗓门大、体力好。有效沟通?自然也就不存在了。没有人喜欢被强迫,每个人都想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人都是讨厌被外力改变和强迫的。强迫别人按照你的方式生活,就像是一只青蛙,想要邀请一条鱼到陆地上做客一样。即使陆地上的世界,比河里精彩百倍,这也是这条鱼承受不起的。他只想逃离、求救、封闭自己、守住自己的领地。他要保护住内心的那个自我,只有这里,才能感觉到安全。让一个人活在自己的价值观里,是对他人基本的尊重。即使它有对也有错。你不需要认同,但你得接受这个现实。一味想控制结果和关系的人,就像抓着一把沙子,抓得越紧,只会流走的越多。就像叔本华说的:“在和别人交谈时,要克制去纠正别人的冲动,尽管我们这样做出于好心。因为想要伤害别人很容易,但是,想去改善别人,即使没有阻挠,那也是很困难的。”改变,并非是不可发生的。只是这个过程,只能从内部开始,无法从外部强行打破。他人不想改变,你越用力,只会让别人越反感。只会让人感受到抵触和难堪,修建起更高的心墙,抵御你可能的侵犯。如果自己或是身边的人,有较强的控制欲,总是因为无法改变环境和他人,而带来坏情绪,我们也不必太过担心。可以利用斯蒂芬·科维的“担心圈和影响圈”理论,来为我们所用。这种理论提到,我们会对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担心,但是很多事情是无法控制的,只会带来无谓的担心。这时,我们画出一个“担心圈”,把我们无法实际控制的事情(别人的情绪、早高峰堵车)丢进里面,从我们的生活中剔除。我们再画出一个“影响圈”,把付出就能看到效果的事情(能力上的短板、起床时间),放在里面。践行后你会发现,你对他人和环境期待的越少,你的自由和快乐就越多。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生活真的会明朗很多很多。我们都可以在自己设定的世界观里活得很好,但人与人相处总会有分歧。一个人走向成熟的路上,终将明白:成熟的一个标志,就是不再急着与人争辩自己的看法,逐渐明白,不是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成长大概就是,以前被人误解或看法不一样时,恨不得揪住对方衣领说个三天三夜。现在不了,如果你不能理解,那我就掉头而走。尊重永远比控制容易。而改变自己,是改变他人和世界的最好方法。改变他人的途中,遍布荒漠和苦海;改变自己的路上,收获的是幸福和丰盛。
发布者:Blue
2020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