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文 学
全部 |文 学
站立是为了行走,行走是为了前进,前进是为了高远。灵魂站立的女人,始终以无声代替呐喊,以个性挑战自我,以淡若馨香的悠远,内外兼修的丰富,静观风云的气度,宁静致远的境界,在自己的心路上行走,永远保持优雅从容的淡定,守护着那份不变的执着。人性的高贵来自于灵魂的优雅,不骄不躁、纯粹善良,朴素的灵魂处处散发着人性的温馨和幽香。人性的魅力和气场,来自于内心的修为和素养,淡泊名利、躬身自谦,润泽生命而人生充满阳光的能量,亦美丽、亦芬芳。真正的高贵,不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更不是珠光宝气,而是平易近人的笑容下,掩藏着一颗高贵的灵魂。高贵和身份、财富无关,只和内心的灵魂相连。真正的高贵,是内心的自律和纯净。怀一颗素心,让生命在平凡中超越,让灵魂在优雅中起舞。女人的高贵,源于美丽的思想。一颗高贵的灵魂,不需要任何华丽的辞藻来堆砌,只需要真实的表里如一呈现着,着墨太多,只会遮盖住原来的样子,失去了那份纯和真,真实的就是美好的。善良是最有效的通行证,善良,不是完美。但,善良会成为完美。善良的美德,是悲悯与心疼。善良的人,眼神是柔软的,心灵是柔软的,灵魂也是软的。他们用柔软,俘虏了整个尘世的良心。性格决定命运,什么样的性格,决定了什么样的生活。天生爱静的性格,注定了远离喧嚣,与兰花为伴,在空谷中盛享生命的清幽;孤标傲世的性格,注定了挣脱尘世的羁绊,与清风为伴,让灵魂在蓝天上自由飘逸。一个会思想的人,是不会被这个世界轻易左右了的。真正意义上的活过,其实,不是跟着别人走了多久,而是独自走了多远。一个有深度的灵魂,是要遭遇思想的探索和人生的磨砺的!一个真正的强者,是要接受生活的考验,时间的检验的。女人可以温柔似水,但也要有自己的个性。女人,要有一股“我要盛开,清风自来”的傲气,也要有一种“以女王的姿态傲视群雄”的霸气。不论什么时候,女人都不要丢失了自我和个性,温柔但不乏个性的女人,才是真正的魅力女人。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呼吸,而是让自己快乐、有价值地活着。人丢了什么,都不要丢了自我和灵魂,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灵魂到哪都是流浪。让我们在喧嚣的尘世中,学会保守自己的内心,让灵魂能跟上我们在尘世的脚步,心与魂同行,让灵魂真正活着。一个真正会生活的人,不论什么样的生活,都会以一颗简单而快乐的心去面对,去接纳。贫穷时,拥有一颗不屈的灵魂:富有时,也不会迷失自我,永远保持着一颗宠辱不惊的心,行走在路上,做着真实的自己。即使平凡,也要让灵魂站立在天地之间,写一个大写的“人”字。生活不需过多的绚烂,生命终究将归于平淡,尘世的历练让我们的内心不断贴近本真,让灵魂归于成熟稳练。让清水洗去尘埃,,让心灵清淡超然,淡到极致,未尝不是活着的一种至高境界!聪明是一种天赋,善良是一种选择。一个人的能力和才华可以成为吸引人的资本,但这世上最能打动人的,永远是内心那些至纯至真的东西。即便无语,灵魂的力量,足以将天地震撼;即便平凡,生命的光芒,足以将整个世界照亮。人活着,过什么的生活不重要,重要的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去生活。心灵的自由和快乐才是我们所追寻的,莫让外面的喧嚣,惊扰了内心的宁静,莫让生活的繁扰,束缚了灵魂的翱翔。人到无求品自高。灵魂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灵魂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人在世上不可能脱离物质而活,但也不要为了追求名利和金钱去活。人要有驾驭自己的思想并去超越世界所带给自己束缚的能力。不论贫穷还是富有,精神的富有胜过一切;不论高贵还是低微,人格的魅力征服一切。人生在世,最难战胜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人,如果老是沉浸在过去中,只会让自己固步自封。人生要突破,要发展,就必须要学会和自己的过去告别。人,只有敢于和过去告别,从内突破,破茧成蝶,才能成就一个全新的自己。生命,总是在经历中,积累,沉淀,蜕变。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对生活的态度,一个积极乐观的人,总能从生活的林林总总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路。人生如同下棋,不要只盯着眼前的棋子,让自己步步皆赢,而是要放远眼光,舍弃眼前的输赢,站在一定的高度布局,才会让自己赢得最大的辉煌,笑到最后的人才是最大的赢家。眼光的高度决定了人生的亮度和宽度,人生需要大智慧,不是小聪明。抬头时,看云,低头时,看路。淡泊宁静,自然从容,这就是人生最大的智慧。喜欢在不言不语中,蕴藏将生命征服的力量;喜欢于沉静内敛处,许自己一世不动声色的美丽。人,既要有属于自己天地的独特风景,也要有登高望远,放牧天下的眼光,谦卑向别人学习的胸怀。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取其之长,补己之短。读好书,交高人,乃人生两大幸事。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不论上天赐给我们什么样的生活,让我们都以饱满的热情去热爱和拥抱,拥抱磨难,会让我们变的更坚强:拥抱快乐,会让我们更幸福。让我们以不屈的性格,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用爱和双手撑起生活的一片天。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峰,翱翔那自由天空。生命的成长是超越的旅程,一山要比一山更高峰,爱是最高的山峰。人可以没有华丽的语言,但一定要有漂亮的行动。灵魂的力量,即便是沉默,也能震撼天地;灵魂的光芒,即使阴霾,也能将整个生命照亮。喜欢自然真实的东西,美在自然中,在淡然的心中,在返璞归真的生命中。高尚的灵魂,总是以最纯的色彩和朴素的状态存在着,优雅,自然,而又不失大气和美丽。独坐一隅,让一抹浅笑,在阳光下嫣然盛开;独拥岁月,让一缕清风,在音乐中淡然地飘逸;独享生命,让一份清幽,在红尘里静静弥漫。将心慢慢沉淀,感知时光的曼妙,聆听花开的声音,把爱悄悄种植在灵魂深处,用爱的火焰,将生命之灯点燃。走在如水的岁月里,凝眸,清澈见底。不必去理会和计较生活回馈给了什么,心中的信念不会因现实的改变而动摇,不要用世俗和现实的的眼光去衡量生命的意义,相信思想和灵魂的高度才是生命的至高点。微笑着行走在红尘中,让生命在磨砺、无悔中绽放出素雅清香的花。人生就是一种经历,在经历中成长和磨练,不论风雨还是阳光,不论欢笑还是泪水,每一种经历都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财富,它让我们学会了坚强、乐观和从容,懂得了宽容、慈悲和珍惜。经历过孤寂和风雪考验的生命,在魂之巅开出一朵圣洁的雪莲花,清香而悠远。微笑是最有诗意的语言。微笑,是自信,是爱,是人生永恒的力量。用你的微笑去改变世界,别让世界改变了你的笑容。做个纯棉的女子,纯的清澈,棉的温暖,以上帝赋予自己的独有姿态行走于尘世中,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原创
2023年04月02日
一篇题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的文章中写到: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幸福与快乐带给别人。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快乐的钥匙,但是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来掌管。有一位女士抱怨说,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了先生的手里。有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叫我很生气。她把钥匙又交到了孩子的手里。有一位婆婆说,我的媳妇很不孝顺,我可真命苦。她把钥匙又交到了媳妇的手中。有一位年轻人从文具店里走出来说,那位老板服务态度恶劣,都把我给气炸了。他又把钥匙交到了老板的手里。这些人都做了一个相同的决定,就是让别人来掌控他自己的心情。当我们允许别人掌控我们的情绪时,我们便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害者,对现况无能为力,抱怨与愤怒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我们开始怪罪他人,并且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我这样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为我的痛苦负责。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幸福与快乐带给别人。他的情绪稳定,为自己负责。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一种享受,而不是压力。那么你的快乐的钥匙在哪里呢?是放在了别人的手中吗?那就快去把它拿回来吧。这篇文章就是让我们要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不要因为外界环境和其他的人或事物影响了自己应有的快乐心情。每个故事其实都在为我们启示一个道理,那就是希望我们能够在生活中掌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学会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那么如何在生活中运用积极的心态,从而掌握“选择的自由”,把快乐握在自己手中呢?有一个故事叫“秀才的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有个秀才参加科举考试,前两年都没有考中。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第三年考期将近时,他做了三个奇怪的梦。他觉得这三个梦都和自己的赶考有关,于是就找他的丈母娘去解梦。他的丈母娘恰好不在家,只有小姨子在,于是在小姨子的逼问下,他把这三个梦说给了小姨子听。他说,我第一个梦,梦见了白菜种在墙头上。小姨子说,植物要有根才能枝繁叶茂,可是你这个白菜种得那么高,它没有根怎么长得好呢?这不是“没戏”吗?意思说你去赶考,去也是白去,没多大希望。秀才听了就很失望,但是他还抱着希望把第二个说给小姨子听。第二个梦,他站在雨里穿着蓑衣,还打着一把伞。小姨子说,这不是很明显吗?下雨天你穿着蓑衣就够了,你又举了一把伞,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秀才越听越沮丧,但还是把第三个梦说给了小姨子。他说第三个梦,梦到了他的棺材挂到了门前的树上,小姨子听了说,这不是更明显了吗?你看看你的棺材都挂到树上去了,这不是“死无葬身之地”吗?这三个梦一个比一个差,秀才听了就非常沮丧地往回走,恰巧在路上碰到了丈母娘。丈母娘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他就把刚才的经过说了一遍。丈母娘说要解梦还得找我,你小姨子都是在看表面,我再重新给你解解。她说,白菜种在墙头上,种得这么高,这不是“高种”(与“高中”谐音)吗?意思是说你去赶考肯定能高中头名。秀才一听精神一振,迫不及待地把第二个梦和第三个梦也讲给了丈母娘。丈母娘说穿着蓑衣是够了,你又打了一把伞,这不是“双保险”吗?而第三个梦,丈母娘说,这就更好了,她说你看看,这个棺材都挂到树上面去了,这不是“高棺(官)悬挂”吗?意思是说,你去赶考,不仅仅能够获得头名,还能够获得一官半职,衣锦还乡呢!听了这样的话,秀才非常有信心,第二天去赶考,果然是高中头名。其实,秀才就是受到了岳母给他的积极暗示,从而保持了良好的心态。而一个良好的心态,很可能会在你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打个比方讲,桌子上放着半杯水,积极的人看到它是半满的,所以很开心:“我还有半杯水可喝呢!”消极的人看到它却是半空的,所以就很沮丧:“唉,只剩下半杯水了!”同样是半杯水,因为人们看待它的角度不同,所产生的感受也就不一样。从这半杯水的启示中,我们学到的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不论在生活中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应该始终保持一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心理状态。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2023年03月11日
当父母的人可能都遇到过孩子这样问:“我是从哪儿来的?”父母为了“掩盖”真相,可能会说,“你是从垃圾箱里捡来的”“你是妈妈从大街上拾来的”。其实细心地想一想,“我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这个问题绝对不是只有小孩子们才问的问题。生与死一直是科学界和哲学界探讨的问题。虽然生死是自然规律,但在死亡未到来之前,活着的人总是对生命终点的未知心存恐惧和疑惑,我们的祖先同样也不例外。甲骨文中的“生”让我们先来看看上图“生”这个字的甲骨文。祖先从自然中观察到大地孕育和滋养万物。当小草从土地里冒出来的时候,一个生命就开始了新的旅程。所以甲骨文中的“生”就是一株小草从土地中冒出来的样子。《说文解字》中“生”的意思是: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从小草的生长,我们联想到了人。大地就是母亲,“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母亲孕育一个宝宝,有如土地孕育一粒种子。万物生长、生机勃勃的样子是令人欢喜的。一个家族添丁进口,当然也是一件欢喜的大事。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所画的《女史箴图》第六段的内容为“夫妇并坐,侍妾围坐,群婴罗膝”。插题箴文是“夫出言如微”至“则繁尔类”,意思就是指后妃不妒忌则子孙繁多。唐代诗人李白也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说道: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这其中所提到的天伦之乐,就是一个家族最为幸福的事情。甲骨文中的“死”相反,死亡的到来,就会给活着的人带来无限的悲伤。死,本来是一个人生命的终结,但我们祖先在造“死”这个字的时候,不只是在说明一个人停止了一切生命活动。从“死”的甲骨文我们能看出:“死”字的一边是死人的尸体,一边是活着的人在旁边跪拜哀悼。很显然,古人造“死”这个字是把活着的人和死了的人放在一起去看待的。这似乎不是在强调“死”,而是更强调活着的意义。祭拜死去的人,绝不是迷信。祭奠先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的礼俗。曾子有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宋代大儒是这样解释的: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百姓的品德归于淳朴厚道。后来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它是在告诉后人,追念祖先留下的宝贵人生经验,以提醒自己今后做人做事的态度和方法。在清明时节,我们会祭奠先人,追思先祖,感恩当下,净化心灵。林语堂曾说祖先崇拜相当于中国人的宗教,言之有理。下面我们就来看儒释道三大思想流派如何认识生与死的问题。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中最为主流的思想,那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如何看待生死呢?在《论语》中,孔子和弟子子路有这样一段对话: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子路问:“老师,鬼神应该怎么对待?”孔子答道:“连人都没有侍奉好,谈何鬼神。”子路又问:“老师,死亡是怎么一回事?”孔子说:“连活着的事情都没有明白,谈什么死?”就因为这段对话,有人说孔子是一个不敢直面死亡的人,这真是个误会。孔子怎能不知生死的道理,只是他不说而已,因为他是一位懂得因材施教的老师,子路是一个英勇果敢之人,好尚武力,面对这个冲动的人,孔子评价:野哉,由也。孔子谈话的对象是行为不太冷静的子路,于是他用这样的方法来教导子路看待生死问题。那孔子对待生死到底是什么态度呢?倒是在《列子》中,我们找到了记载孔子关于死亡的看法: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子贡曰:“然则赐息无所乎?”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kuàng),皋(gāo)如也,宰如也,坟如也,鬲(lì)如也,则知所息矣。”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仲尼曰:“赐!汝知之矣。人胥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子贡对学习感到疲倦,问:“老师,我能休息一会儿吗?”孔子说:“人生没有休息。”子贡又问:“老师,那我就没有休息的时候了吗?”孔子说:“有机会的,你看原野上,高起来的地方,像坟墓,像土丘,像倒扣的锅,就知道休息的时候了。”子贡说:“死亡真伟大,君子可以借此休息,小人可以借此灭亡。”孔子说:“子贡呀!你明白了。人们都知道活着的快乐,不知活着的辛苦;知道年老时的疲惫,不知年老时的安逸;知道死的坏处,不知道死了就可以休息了,不用这么累了。晏子说:‘自古就有死亡,真是一件好事呀,仁者得到安息,不仁者得以灭亡。’”孔子没有否定死亡对于人生的意义。他一方面教导人们按礼仪安葬尸体,让人的肉身在土地中得到深深的慰藉,另一方面,又鼓励人们按礼仪祭祀来追怀逝者。相对于儒家的理性和平和,道家的生死观则显得无比超脱,他们认为死亡不再是一场令人震惊、无法理喻的噩梦。在《庄子》中这样记录: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jī)踞(jù)鼓盆而歌。一种新的、乐观的死亡哲学就以这样惊世骇俗的方式登场。庄子的妻子死去,惠子上门吊唁,发现庄子张开两腿坐在地上,手中拿着一根木棍,面前放着一只瓦盆。庄子就用那根木棍一边有节奏地敲着瓦盆,一边唱着歌。庄子认为不以生为喜,不以死为悲,人生不过是从无气到有气,从无形之气到有形之气,从无生之形到有生之形这样一个生命的有序过程,而死亡则是这种演化的回归,生死皆为人生问题的极限,最好还是看开一点。而佛家看待生死问题是最为宏观的,认为人其实没有生死。生死只发生于肉身,而肉身坏掉之后,其中的神识便根据这个人一生所造的“业力”而流转在六道轮回之中,如果你在活着的时候参透了佛理,彻底明白了生与死的真相,那就会彻底脱离六道轮回,生死就不存在了。以上分别从儒、释、道三家的角度来说明生死观。回到现实世界,我们也从一个最为普通的境界来观生死。中国从古至今有很多仁人志士,为了自己的信仰,为了祖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曾经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那些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而牺牲的人,死的价值是重于泰山的。毛主席也曾在《为人民服务》中提到: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而著名作家臧克家的那首《有的人》告诉人们,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生,什么是真正的死: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我们是幸运的人,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之中,但仍然摆脱不掉生死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的是,面对死亡,究竟持什么态度才是有智慧的。启功老先生的态度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很早的时候,他就潇洒和幽默地写下了自己的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一次在京西宾馆开会,启功与几位朋友一起去八宝山为一位故去的友人送别。回到京西宾馆,他就在沙发上躺下了。大伙儿关心地问他怎么啦?他说:“就当我现在去世了,你们来说‘你安息吧’,我立马站起来致答谢词。”多么幽默豁达的老人啊!同样,著名的相声艺术大师马三立,在活着的时候曾经跟自己的墓碑照过一张相片,在这位老人心中,早已看透和放下了“死”这件事,人越往终点走,脚步越轻松。人终有一死,那是生命的终点,如果还没有走到终点,为什么不认真思考一下如何在生命的过程里更加有价值呢?现如今,很多人总怀着一种心态,以“及时行乐”来糊弄和糟蹋生命,也有人因为找不到生活的目标而浑浑噩噩地度过每一天,这样,生命存在的意义和质量就大大地降低了。我们为什么要让自己在临终时留下更多的悔恨和懊恼呢?不应该让这个鲜活的生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些什么吗?《尚书》这部经典曾经记载了人生在世拥有的“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yōu)好德,五曰考终命。“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寿数绵长;“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内心安宁;“攸好德”是心性仁善而且顺应自然;“考终命”是安详离世而且侍终以礼。前四个福气是人活着的时候都盼望有的,而最后一个“善终”,是不容易得到的。生与死,人类思考辩论了几千年,至今没有结束,也永远不会结束。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原创
2023年03月11日
既往背师保之训,弗克于厥初。尚赖匡救之德,圆惟厥终。”言己已往之前,不能言修德于其初,今庶几赖教训之德,谋终于善。悔过之辞也。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师保,指辅弼帝王和教导太子的官员,有太师、太保等,统称“师保”,这里可以译为老师,指伊尹。以往我违背了老师的教导,没有在初始时就努力修德。希望依赖您匡正救助的恩德,谋划一个好的结局。言己已往之前,不能言修德于其初,今庶几赖教训之德,谋终于善。悔过之辞也。说的是自己往日不能修德以善始,今天希望仰仗老师教导的恩德,谋划一个好的结局。这些都是忏悔过失的话语。太甲是真忏悔,什么是忏悔?“忏”是当众发露,他在老师面前发露;“悔”是后不再造。如果发露之后,还是反复犯过,那就不是真正忏悔。所以,什么是凡夫?凡夫就是反反复复,控制不住自己又去造恶。人之所以不能改过,清代理学家陆陇其在《松阳讲义》中讲了三个原因:“一是为气质做主而不能变化;一是为物欲牵引而不能割断;一是为习俗陷溺而不能跳脱。”“一是为气质做主而不能变化”,比如,一个人喜欢发怒,因为他从小到大已经习惯于用发怒的方式解决问题,结果习惯成自然,动不动就发火,这就是因为气质做主而不能变化。人的心性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贪心重,贪心有贪财、贪色、贪名、贪吃、贪睡等;有的人瞋心重,表现在脾气暴躁,容易嫉妒等;还有的人愚痴,脾气很好,也没有贪心,就是没有志向,不问生从何处来,死到哪里去,整天吃喝玩乐,消磨人生。所以,人的禀赋不一样,习惯成自然,久而久之就成为自己的气质。不能变化,是说一时难以变化,并不是永远不能变化。古人说,读书贵在变化气质。古人读的书都是圣贤书,告诉自己如何惩忿窒欲,改变气质。经常读圣贤书,就会明白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伤害身体。明白这些道理,慢慢就把发怒的习惯改变了。当然,理可以顿悟,事需要渐修。比如,今天读《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这篇文章,知道发怒不是别人让自己发怒,而是自己没有握住快乐的钥匙;烦恼也是因为自己烦恼,自己没有调整好心态,不够阳光、积极、向上。古人说“自寻烦恼”,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事需渐修,还需要在每天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中修正自己的习气,不要让坏气质做主。经过反省,长时熏修,也能变化气质。古人说:“不怕念起,就怕觉迟”,不怕第一念怒气、烦恼心生起,就怕觉悟的心太迟缓。一觉悟就知道自己没有握住快乐的钥匙,是自寻烦恼,马上打住不再继续,所以颜渊的功夫叫做“不迁怒”。什么是“不迁怒”?并不是对甲生气,把怒气发在乙的身上,这不足以形容颜渊的修行。他也有七情五欲,怒气发起来了,但是马上能够意识到这是错的,是不应该有的,就立刻止息,不再让它升级。所以,颜回能够做到“不贰过”,说明贤人也有犯过的时候,但是他不是屡次犯过,而是犯了一次,下次就能够吸取教训,能够改过。“一是为物欲牵引而不能割断”,也就是贪物欲。比如,喜欢饮酒、贪吃、好色,这都是为物欲牵引而不能隔断。有的人好色,并且好色之心很浓重,藕断丝连。怎么办?必须明了因果,知道贪欲的害处与可怕性,才能够下定决心,有意志、恒心来断除贪恋物欲的习性。“一是为习俗陷溺而不能跳脱”,习俗就是社会的风俗习惯。也就是在社会大众普遍如此的环境中生活,也自然会沾染坏毛病,甚至不知不觉。比如,抽烟、喝酒等,很多人知道抽烟、喝酒不好,对身体有伤害,也想戒掉,但是为什么三番五次戒不掉?一个人在家时还好,但是一出去应酬,同事、朋友就会递烟劝酒,说:“在社会上混不喝酒怎么行?不抽烟怎么交往?”结果禁不住诱惑,老毛病重犯了,这就是因为“习俗陷溺而不能跳脱”。其实这些人都不明白道理,自己挣钱的多少与别人喝酒的多少没有关系。财富是结果,什么是因?拿钱帮助别人、散财才是因。钱散得越多,越能够花在帮助别人、救济穷苦、办慈善事业上,钱就越赚越多,这才是因。那么应该如何应对?修学之人要知道,人的自制能力实际上很差,不要对自己太有信心。一个人的儿子吸毒,她看到儿子怎样也不能戒毒,非常痛苦,就想帮助儿子,于是自己去吸毒,希望自己戒毒之后把方法教给儿子,结果自己也不能够戒毒。这就是人对于自控能力不要太自信,知道自己功夫不行,就要去提升,要懂得主动远离恶缘,对于不好的环境污染、诱惑懂得躲避。孔子教导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勿动,不是不做,而是连起心动念都不要有。这是教导颜渊这位大贤人。孔子最重视、最认可的弟子尚且还要做这种功夫。而我们相比颜渊,修为差太远了。《弟子规》中说:“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凡是不应该去的场合、不雅的地方都要懂得躲避,这是真正保护自己,保持清静心。包括现在流行的短视频,也有邪僻事、不该看的东西,要懂得主动远离。这就是帮助自己不受污染,保持清净心。远离恶的缘分、恶的人际关系,亲近良师益友。古人说:“亲附善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和善良的、有德行的师友相交往,就像在雾水中、露水中行走一样,虽然打湿不了自己的衣服,但是可以时时蒙受德风的滋润,不知不觉自己就成为有德行的人,这就是潜移默化的熏陶。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原创
2023年02月14日
节选自《群书治要・礼记》第二十二集  你看,学习琴、棋、书、画、礼、乐、射、御、书、术,都有一定的规矩、规则,这些规则是什么?这些规则就是把事情做好的方法,也是能够把心定下来的方法。那你遵守这些规矩,在此基础上一门深入,就能够把心定下来。当心定到一定的程度,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的时候,心如止水,智慧自然显现。而使心定下来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读诵经典、静坐、琴、棋、书、画、礼、乐、射、御、书、术,乃至洗衣、做饭、舂米、砍柴等等,这个方法是无量无边,条条大路通罗马。所以通过看一个人做事情的成果,就知道他心静的程度、修养的功夫,以及他做事的心态,是一心专注,心地清净,还是心烦意乱,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了事。  比如说我们学生写文章、写书稿,交上来一看,逻辑混乱,错别字很多,甚至张冠李戴,那你就知道他的心思很乱,可能事情很多,心也不清净,没有把心定下来,这是一种应付的心态。再比如打扫卫生、做饭,也能看出一个人的恭敬心和清净心。  《曲礼》开篇就说“毋不敬”,就是告诉我们要一切恭敬,以恭敬心对待一切人、事、物,那你当下就在修行的状态,如果你心失去了恭敬,心当下就不在道上了。  《中庸》强调“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既然这个恭敬心是和我们本性相应的,这个恭敬心就是要常常保持,时时保持,你不保持这个恭敬心,稍一疏忽,你这个心就离开了道。禅宗经常问一句话,说:“你会吗?”这句话很有味道,如果你会,你穿衣、吃饭、喝茶、射箭、打球、习武,无不是道,无不是在求道之中。你如果不会呢,心不在焉、没有恭敬,那你读经、听经也不是求道,所以这个“会”很重要。
发布者:刘余莉老师
原创
2023年01月24日
节选自《群书治要・礼记》第二十一集  那么在《孔子家语》中也记载,鲁哀公曾经问孔子,说:“一个国家的存亡祸福,确实是由上天注定,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吗?”就是到底应该怎么样看待这些存亡祸福?孔子怎么回答的呢?他说:“存亡祸福全在于人自己罢了。天时的反常现象,地上的怪异事物,是不能施加于存亡祸福的。”  他还举了两个例子。说从前殷商的君主帝辛,也就是商纣王在位的时候。一只雀在城墙角生了一只大鸟,这是一种吉祥的表现。但是商纣王认为有鸟雀的大德相助,便不整治国家政事,殷朝因此灭亡。这就是君主违背天时,将福祉转为灾祸的例子。  而商纣的先祖太戊在位的时候,政事衰败,出现了灾异。就是桑谷共生于朝堂,七天就长得比一拱还粗。太戊看到了这种怪异的现象,惊恐万状,忧惧不安地修养自己的品行。结果三年之后,远方的小国都仰慕他的仁义。语言不通,要经过重重翻译来谒见的就有十六个国家。这就是君主违背天意,将灾祸转化为福祉的实例。  所以孔子得出结论说,“天降的反常现象和地上出现的怪异事情,都是用来警戒君主的;睡梦中的怪异征兆是用来警告臣民的;反常和怪异之事,不能战胜良善的政治;梦中的怪异现象不能战胜良善的行为。如果能够知道这个道理,天下就能够达到大治。只有世上最贤明的君主才能做到这一点。”这个天灾地妖,都是用来警戒君主。所以古代那些贤德的君王看到天降的反常现象时,就反省自己,斋戒沐浴,检查自己的政事是不是有什么样的缺失。  在《全唐文》中记载,唐朝著名的宰相张九龄,曾经上了一篇题为《贺太阳不亏状》的奏章。在这里,他就提到,当时预测的日食没有发生。在奏章里,他这样写道,“臣伏以日月之行,值交必蚀,算术先定,理无推移。今朔之辰,应蚀不蚀。陛下闻日有变,斋戒精诚,外宽政刑,内广仁惠,圣德日慎,灾祥自弥”。就是因为陛下听说有日食,所以精诚地斋戒,对外使刑罚宽松,对内认真地修养仁惠的品德,一天比一天更谨慎自己的德行,所以这些灾祸的预兆自然就消除了。  当然,这些论述对于现代人,特别是西方人很难理解。比如说,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卷四中这样写道:“希腊的天文学家是隐士、哲人和热爱真理的人。他们和本地的祭司一般没有固定的关系。中国的天文学家则不然,他们和至尊的天子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政府官员之一,是依照礼仪供养在宫廷之内的。”为什么他不理解?其实就是不能够明了,也不能够相信古人所说的天人之间相互感应的关系。这对于现代科学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因为现代科学,它其实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是这些现象出现了,而且历史上的记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那么这些对于我们应对和化解灾难实际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那就是在遇到水、火、旱、涝、瘟疫、动乱等重大天灾人祸之时,要怎么样?要忏悔反省、改过迁善,任用贤德,兴办道德教育,转化人心。人心都向善了,这个才是扭转危机,化解灾难的根本出路。就像美国总统特朗普,美国境内出现了这么大的危机,但是还不反躬自责,还在自以为是,傲慢无礼地甩锅他国,推卸责任。这怎么可能化解危机?只能是乱上加乱。  所以人要有敬畏之心,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或者懂得不够深入的东西,不能够妄加批判。动不动就扣上一个不符合科学或者是迷信、愚昧或神秘的帽子。日本著名的思想家池田大作先生曾经说过,在《展望21世纪和汤恩比先生的对话录》中这样说:“在一般人看起来落后的国家和愚昧象征的东西,实际上秘藏着时代最先进的东西。”但是正因为他是秘藏着,所以不容易为人所认识,甚至还不能够为现代科学所揭示。但是我们相信科学越发展,越能证明经典中所记载的道理。  在中国人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总结和探索出来的经验教训,不能够简单地用一句迷信就否定了。所谓的迷信,就是你没有弄懂的就信,这属于迷信。反过来说,你还没有弄懂就不信,这也同样是迷信。而且西方科学家发现,他们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把那些古代的所谓的谚语,都能够一一证实,而发现有一些重大的突破。他们现在还经常用科学的方法证明古代的这些谚语,这在科学上也会出现一种新的突破。所以对于我们还没有弄懂和没有弄清楚的东西,也不能够一下子就用“迷信”二字把它给否认了,还是需要用科学的方法不断地去证明,不断地去探索。
发布者:刘余莉老师
原创
2023年01月24日
与其鹤立鸡群,不如离开鸡群。戴尔老板迈克尔·戴尔,在母校得克萨斯大学演讲时,被学生问道:“是什么习惯,让您白手起家,创立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公司。”戴尔回答:“别做房间里最聪明的人。”面对众人的疑惑,戴尔解释:“起初我是大学里学习最差的人,我就向成绩最好的人看齐。当我觉得无法从他们身上,得到更多东西时,我选择退学创业,去向惠普、苹果等业内优秀企业的管理者学习。每个阶段我都能找到比自己聪明的人,将他们作为目标,激励自己不断改变。”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不做房间里最聪明的人,就是见贤思齐,在人生道路上日拱一卒。01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中说:“愚者自以为聪明,智者则有自知之明。”听过这么个段子:一男子外出买酱油,归来途中,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便沉迷思考,边走边想,不料撞到了电线杆,买好的酱油洒落了一地。他生气的对电线杆说:“你为什么要站到人行道上呢,把我撞倒了不说,还拿去了我的酱油。”然后悻悻离去。路人见他一本正经的和电线杆说话,大笑不已,猜测“这人脑子有问题,是个傻子吧?”正是这个被路人嘲笑的男人,写出了数学里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说到这相信大家猜到了,他就是陈景润。真正聪明的人,把时间精力和智慧凝聚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上,自然就忽略了身边的琐碎。他可能是生活上的“傻子”,却是事业上的巨人。王羲之沉迷读书,误将馒头蘸墨汁吃下,毫无察觉。牛顿专心做实验,饿极,随手将旁边的怀表当鸡蛋烹煮。正是这种傻气,成就了不凡的人生,所谓大愚才能藏大智。大智慧之人,不与庸人较高低,所以常常被人嘲笑傻。殊不知真傻的,恰是动辄嘲笑的人!老子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真聪明的人,并不会轻易显露其才智,他们不显摆,所以被人以为傻。一个人胸怀坦荡,拥有大格局,通常不会在小事上花费精力,计较得失。而智慧低下的人,却喜欢自认为聪慧,在小事上的纠缠不清,锱铢必较。曾国藩的一生戎马,其所作为,在当时不被很多人理解。他每到一处不是急于进攻,而是就地安营扎寨,围着城市挖沟渠,等着别人进攻。他的做法受到了朝廷大部分人的攻讦,认为曾国藩无能,徒耗军饷。可他却靠着这种“结硬寨”达到了“制人而不制于人”的目的,平定叛乱,立下赫赫战功。后人评价他:用了世界上最笨的办法,打了最聪明的仗。曾国藩一生清心寡欲,生活也及其乏味,天资也并不高,却有着常人无可比拟的大智慧!小聪明与大智慧之别,在曾国藩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正应了那句:“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菜根谭》 :“大聪明的人,小事必朦胧。大懵懂的人,小事必伺察。盖伺察乃懵懂之根,而朦胧正聪明之窟也。”真正聪明得人,在小事上能糊涂就糊涂,而真正糊涂得人,在小事上却显得精明计较,从来不知道得舍的道理,不知道让一步!想起个故事:“每次回家路过生鲜店时,总会固定去一家买东西,每当付款遇到零头的时,老板只收整数。如果凑巧付款是整数时,老板就会多添几个小东西进去。塑料带也从不收钱,遇到有需要的,还会多送几个。旁边几家生鲜店的老板总觉得他傻,该收的钱不收,不该送的东西乱送,这一进一出每个月好歹能省下不少钱。但一年之后,其余几家店生意萧条开始店铺转让,唯有这家看似很傻行为的的小店却异常火爆。”很多“小聪明”的人,总是将目光盯在蝇头小利上,获得一些小利便沾沾自喜,于是习惯性短视中,随波逐流,忽略真正的机遇。而一些“很傻”的人,看似有一些损害自身利益的事,最后却是赢家。所以,生活中,那些看似“很傻”的人或行为,未尽是真傻,只是大家并没有达到人家的格局,没有长远的目光罢了!狂妄源于浅薄,低调基于见识。越是浅薄的人,越容易被一时浮云遮望眼,自认为天下无人可及。越是见过世面,明白自己的渺小,越懂得收敛锋芒,埋头赶路。02社会学家霍桑做过一个实验。他安排了两组技术水平相当的工人,统计他们在相同时间内制作零件的数量。实验开始前,他向第一组工人提出要求:尽自己所能,做出更多零件。而对第二组,霍桑引入一位试制组的组长,并鼓励其他人在单位时间里,努力做出和组长同样多的零件。实验结束后,第一组工人的平均试制量,不及第二组工人的一半。很多时候,限制你发展的并非能力和智商,而是让你感觉不到差距的环境。正如红杉资本美国合伙人道格·莱昂所说:“别总想做圈子里最优秀的人,如果你已经是的话,我建议你换个圈子,或请来一位更高明的人。”著名书法家柳公权,7岁时便成为小镇上最精通楷书的人。他时常将作品挂在自家门前,听着邻里老少们的赞誉,内心十分得意。直到有天,一位游访的外乡客,看到他的书法后摇头:“字虽秀气,但笔锋太薄,如松垮的豆腐。我们镇上有人用脚写的字,也比这个好上许多。”柳公权恼羞成怒,连夜赶到客人常住的小镇,看到一个摆摊写字的摊主。这位摊主双手残疾,但他用脚趾夹笔在纸上写的字,笔势苍劲雄浑,让柳公权自愧不如。从此,柳公权主动离开小镇,带上纸笔游历四方。每到新的地方,他总会发现比自己更精通书法的人,他的功底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作家吴军曾说:“当你觉得自己比身边人都要厉害时,就要有所警惕,因为你可能会在一个低层次的世界里迷失方向。”鹤立鸡群的结果,永远是被平庸同化,然后泯然众人。远离鸡群,主动接触更高阶的人,更能发掘出自己的潜力,以及自我提升的动力。03查理·芒格说:“最聪明的人,是那些能分辨出谁比自己更聪明的人。”与其成为小圈子里的佼佼者,不如同高人为伍,努力提高自己的层次。导演李安年轻时,参加过一个摄影集训班。集训班采用小组教学,学员们需自行组建4到5人的小组,合作完成随堂作业。起初,李安和3名年龄偏小的学员组队。他认为,自己的拍摄经验比这些学员的都要丰富,很容易就能当选小组组长。如此,便能代表小组进行汇报,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为以后争取更多的资源。然而随着集训推进,李安作为组里水平最高的成员,不得不负责大部分工作。遇到自己束手无策的部分,他也无法向组内成员寻求指导。最终,李安草草完成作业,而其他小组的作品,在选题、剪辑、拍摄手法等各方面,都远胜于他。李安懊悔不已——如果和这些比自己优秀的学员组队,即使当不了组长,也能学到不少东西。后来接受采访,他不止一次提到:“别总想着做最聪明的人,也许你会因为‘最聪明’获得一些心理优势,但与此同时,你会失去学习和进步的机会,以及倾听不同声音的可能。”心理学中有一个“聚光灯效应”:如果所有灯光聚焦于你,周围一切对你而言俱是漆黑。而当你不是最耀眼的那个人,才能借助灯光看清四周,发现每个人身上的可取之处。觉醒此道的人,不会想在一群菜鸟当中寻找优越感。而是进入一个优秀的圈子,对照自己的不足,将差距化为进步的力量。▽曾仕强教授说:“做人最忌做天下第一,因为你眼里的天下,大概只是别人眼里的井底。”人这一生,最大的幸事,是找到比你更优秀的人。最好的环境,是能让你发现自己不足的圈子。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10月07日
忍字頭上一把刀,刀在鞘中最安心    萧禀原是北京大学的学生,他有个同学,想进北京大学旁听课程。于是,萧禀原便去北大教务处为他的同学申请。可教务处的一名工作人员却说:“座位满了,不能再收。”萧禀原便对他说:“座位没满,请你去教室看看。”可工作人员却丝毫不予理睬,无论萧禀原说什么,他都不肯通融。    萧禀原一忍再忍,最后忍无可忍,便气呼呼地直奔校长室去见蔡元培。    蔡元培见萧禀原怒气冲冲的样子,和蔼地对他说:“你先坐下,休息5分钟。5分钟后你再讲话。”萧禀原便坐下了,安安静静地坐了5分钟。蔡元培见他情绪稳定后,让他说说是怎么回事。他便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了一遍,并且说:“多收一个学生总比少收一个好。教室里明明有座位,可是教务处的先生却说座位满了。请校长去教室看看是否有座位。”蔡元培听罢,便亲自打电话把教务处的工作人员请来,萧禀原便当着蔡校长的面对他说:“教室确实还有座位,不信你去看。”那名工作人员就无话可说了。蔡校长写了一个“准许旁听”的条子,交给了教务处的工作人员。    蔡校长要求学生5分钟后再讲话,因为正在气头上的人,如果能坐下来安静5分钟,他心中的火气就会减弱,心态就会变得平和。这时再和他一起商量问题,就很容易使问题得到解决了。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蔡元培高明的沟通技巧。来源:青年文摘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21日